求教品格的顶墙全屋定制风格有哪些产品有哪些显著优点?

  【本报告导读】:苹果MR有望于6月首发,其应用的大量前沿技术将加速产业链公司创新进程,引领新一轮消费电子产业浪潮。  摘要  ·十年磨一剑,苹果MR有望引领新一轮产业浪潮。苹果首个头显设备有望于6月WWDC大会发布,苹果十年间收购了多家动作捕捉、眼球追踪、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领域的创业公司,并在2022年底推出reality OS系统,渲染图的发布预示苹果MR头显的发布时间正在临近。大量前沿技术的应用将加速产业链公司创新进程,苹果MR有望采用数位表冠实现AR/VR模式快速切换,成为全球首款具备该功能的头显设备,苹果MR在硬件配置、操作系统和内容应用等领域具备显著优势,在增强现实、动作追踪、分辨率等技术参数上领先竞品。  ·苹果MR应用大量前沿技术,将加速产业链公司创新进程。苹果MR主体采用铝、玻璃和碳纤维材质,预计重量仅200-300克,具备以下技术特点:1、电池外置;2、实现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快速切换;3、自动瞳距调节;4、FOV(视场角)120°;5、专用ISP;6、配备Micro OLED屏幕,单眼分辨率达4K;7、眼动追踪;8、内置十余颗摄像头和传感器等。目前主流VR/AR头显设备硬件成本中光学显示和模组、芯片、摄像头成本占比较高,从全球供应链角度看,国内供应链公司在相机模组、瞳距调节、金属支撑件等领域具备较强竞争优势。  ·消费电子大行情需由爆款产品引领,MR有望成为苹果的Mac时刻,并成为进入元宇宙世界的关键硬件入口。2017-2021年全球TWS耳机出货量大幅增长,期间TWS耳机指数涨幅达3.56倍。我国智能手机市场在苹果引领下蓬勃发展,渗透率从2011年的15.8%迅速提升至2015年底的90%,国内苹果供应链公司凭借大规模精密制造能力充分享受了iPhone红利。AI作为生产工具可用于元宇宙内容和场景生成,头显设备凭借人机交互体验成为链接虚实世界的关键环节。  ·全球头显设备重回增长态势,我国有望成为增速最快市场。Meta/索尼/HTC/Rokid等龙头均有重磅产品发布,2023年头显出货量有望重回高增长。IDC预测AR和VR头显2023年将恢复增长态势,出货量同增31.5%,2021-2026年中国头显市场将以42.2%的CAGR保持高增,其中2026年中国AR/VR总投资规模将超过120亿美元,占全球24.4%。消费级应用仍是AR/VR应用主战场,国内数字人领域融资活跃,我国虚拟现实产业进入产品升级和融合应用大发展的窗口期。  ·投资建议:苹果MR的发布及出货量的逐级放大,将直接拉动硬件产业链订单提升,VR/AR产业生态的不断完善,也将拉动数字人、游戏、营销等领域内容生态爆发。看好:1、苹果MR供应链零组件、生产/检测设备、整机组装公司,推荐兆威机电/华兴源创/长盈精密/立讯精密;2、受益内容生态不断完善的数字人/虚拟现实游戏等应用开发公司,推荐恺英网络/三七互娱/芒果超媒/吉比特;3、云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光模块/光电器件类公司,推荐炬光科技/光迅科技等。  ·风险提示:苹果MR发布时间推迟及销量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  目录    01  苹果MR有望引领新一轮消费电子浪潮  1.1.苹果MR进入发布倒计时,有望引爆消费电子行情   苹果MR发布时间临近,有望引爆消费电子市场并引领新一轮产业周期。一再延后的发布时间并未打消市场热情,越来越多信息指向苹果将在2023年6月的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上正式发布首款MR设备。苹果公司早在2013年便开始进行头显设备相关的研发储备,十年间收购了多家动作捕捉、眼球追踪、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领域的创业公司,并在2017年推出头显设备操作系统rOS,2022年底,苹果推出reality OS系统,从系统层面为MR产品的发布做好了准备。2023年3月14日,知名爆料人“MrWhite128”在社交平台分享了四张被称是苹果头显内部零部件的照片,也预示苹果MR头显的发布时间正在临近。    苹果MR将是苹果公司有史以来设计最复杂的消费电子产品,大量前沿技术的应用将加速产业链公司创新进程。苹果MR或将成为头显行业的游戏规则改变者,据The Information信息,苹果MR主体采用铝、玻璃和碳纤维材质,重量仅200-300克,将具备以下功能特性:1、电池外置,通过磁性电源线与头显头带连接,续航时间不超过两小时但可自行更换电池;2、头显右侧表盘可以实现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快速切换;3、支持自动瞳距调节;4、FOV(视场角)为120°,超过Meta Quest Pro的106°;5、采用专用ISP,将外部摄像头捕捉到的扭曲图像转化为稳定的低延时视频图像;6、配备Micro OLED屏幕,单眼分辨率达4K,屏幕或由索尼提供;7、每只眼睛都至少被一颗摄像头追踪,眼动追踪功能还可用于注视点渲染;8、内置十余颗摄像头和传感器,用于捕捉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      1.2.苹果MR技术优势显著,有望引领产业创新趋势   苹果头显设备或将成为头显行业的游戏规则改变者。该设备将是苹果公司有史以来设计最复杂的消费电子产品,有望引领新一轮产业周期,带动供应链创新发展。据彭博社称,Apple首款AR/VR产品,内部代号为 N301,将成为市场功能最强大、最贵的设备,首款旗舰级产品被命名为 Reality Pro会先在2023年发布,同时计划在2024年或2025年发布另一款低价亲民款MR头显装置。  苹果MR有望采用数位表冠实现AR/VR模式快速切换,成为全球首款具备该功能的头显设备。为实现Reality Pro设备能够在虚拟与现实环境中切换,苹果或将在右侧位置加入类似Apple Watch的数位表冠(Digital Crown)旋钮,能够一键快速切换AR/VR两种模式。技术角度主要运用头显设备上的6~8颗光学模组实现定位追踪和VST透视,用户从VR状态切换成AR模式后,虚拟画面会淡出转厂,用户将感受到周围真实环境与虚拟讯息和物体相结合的画面,该项功能将使苹果MR成为全球首款能够实现虚实切换的头显设备。      苹果MR在硬件配置、操作系统和内容应用等领域具备显著优势。苹果MR将搭配两块SONY 4K微型OLED屏幕,每英寸达3,000 像素,实现8K超高解析度,头显外侧将配备LG Display OLED显示器,具有超低刷新率和更低的功耗,外部OLED显示器能够向周围显示佩戴者表情状态。苹果MR将采用渐成趋势的“超短焦光学折叠光路”(Pancake)方案,能够大幅减少AR/VR 镜头体积,具有成像品质更好、画面畸变小、可调节屈光度等优点,将显著提升用户体验感和佩戴舒适度。    1.3. 光学显示/芯片/模组等硬件成本占比高,掘金国内供应链公司投资机会  光学显示和模组在头显硬件成本中占大头,国内企业在供应链中具备显著优势。从头显设备的硬件成本结构看,光学显示、芯片和摄像头成本占比较高,且AR眼镜的光学显示成本显著高于VR眼镜。主流VR眼镜中,Meta Quest Pro的光学显示成本占比达25%,芯片、摄像头、存储和电池成本分别为16%、15%、10%和5%,国内出货量占比最高的Pico新品Pico4的光学显示成本显著高于Quest Pro达35%,而芯片、摄像头、存储成本分别为16%、7%和10%。AR眼镜普遍在光学显示环节成本占比高,微软HoloLens的光学显示成本占比达40%,芯片成本占比达30%,而国内品牌华为Vision Glass的光学显示成本高达72%。从全球供应链角度看,索尼在Mico-OLED领域较为领先,镜头和Pancake透镜模组领域较为领先的是大立光和玉晶光电,高伟电子、兆威机电、长盈精密等公司在相机模组、瞳距调节、金属支撑件等领域具备较强竞争优势。          02  消费电子产业新浪潮需由爆款产品驱动  消费电子大行情需要由爆款产品引领,MR有望成为苹果的Macintosh时刻。1984年苹果发布个人电脑Macintosh,被称为个人电脑历史上的关键时刻,Macintosh带来了革命性的用户体验,并且让“个人电脑”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苹果收购的VR创业公司Vrvana创始人Bertrand Nepve在接受加拿大电视台采访时表示,苹果首款MR的推出将是一个“Macintosh 时刻”。2007年1月9日,乔布斯发布苹果第一代iPhone时讲到:“An iPod,a phone,an internet mobile communicator... these are not three separate devices,This is one device,and we are calling it iPhone.”(一台iPod,一台手机,一款互联网通讯设备... 这不是三个独立的设备,这是一个设备,我们叫它iPhone。)iPhone的发布彻底改变了手机行业,同时引领了一波巨大的消费电子产业浪潮。    2.1.爆款产品TWS耳机的发布,引领产业链新周期  TWS耳机出货量大增阶段股票指数走出大涨行情。2016年9月苹果发布第一代TWS耳机Airpods,当年全球TWS耳机出货量仅918万部,2017年苹果iPhone7取消3.5mm插孔后,TWS耳机市场迅猛发展,2021年TWS耳机全球出货量已达3亿部。2022年TWS耳机出货量出现首次负增长,全年出货量为2.88亿部,其中苹果出货量达0.91亿部,全球份额达31.8%,预计2023年全球TWS耳机出货量为2.81亿部,增速为-2%。2017-2021年全球TWS耳机出货量大幅增长,期间TWS耳机指数也出现大幅上涨行情,涨幅达3.56倍,但随着全球出货量见顶回落,TWS耳机指数也出现显著回调。    2.2. iPhone引爆智能手机浪潮,产业链公司充分享受发展红利  苹果iPhone的发布引爆智能手机市场,同时引领产业长达十年的景气周期。2007年首款iPhone发布以来,全球智能手机渗透率大幅提升,从2007年的9.6%,大幅提升至2015年的74%,期间苹果公司股价大涨近八倍,涨幅远超同期纳斯达克指数。我国智能手机市场在苹果的引领下蓬勃发展,智能手机渗透率从2011年的15.8%迅速提升至2015年底的90%,期间苹果链公司股价也大幅上涨,国内苹果供应链公司凭借大规模精密制造能力充分享受了iPhone红利,同时也为后续华为、小米等国产手机的崛起奠定了产业链基础。苹果MR的发布也将引领产业链新一轮备货周期,国内精密制造公司有望充分享受其发展红利。      03  AR/VR头显将成为进入元宇宙世界的关键入口3.1.从硬件、软件到应用服务,构筑元宇宙产业链  头显设备将成为进入元宇宙世界的关键硬件入口。元宇宙产业链由硬件、软件、内容制作与分发、应用与服务组成,其中硬件环节包括芯片、传感器等核心器件,PC、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而头显设备能给用户带来最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将成为进入元宇宙世界的最佳终端设备。在软件和内容制作端,围绕元宇宙的内容创作快速增长,而AI技术的进步也将提高元宇宙内容与场景生成的有力工具。  AI作为生产工具,可用于生成元宇宙内容和场景。云宇宙公司Roblox推出生成式AI创作工具。Roblox推出两款AI工具,Code Assist和Material Generator,用户可以通过对话式AI即时生成代码,并通过描述来进行材料设计,有望加速和简化元宇宙空间中的对象设计和部署。    3.2. 头显设备将成为链接虚实世界的关键环节  头显设备作为硬件入口能够提升人机交互体验,成为链接虚实世界的关键环节。与元宇宙相关的底层技术快速进步,如算力基础设施的完善,人工智能、区块链、人机交互等技术的突破,均为虚拟现实设备的普及构筑了技术基础。以苹果MR为首的重磅头显设备发布,有望加速虚实世界的互联,与此同时,苹果在内容生态的构建上同样具备显著优势,To B端的教育、医疗、金融、工业等应用场景不断落地,而To C端的游戏、文旅、影视等已有一定的应用基础。    04  全球头显设备重回增长态势,我国有望成为增速最快市场  全球虚拟现实设备出货量进入快速增长期,我国有望成为增速最快的市场。IDC判断AR和VR头显在2022年的全球出货量为970万台,较2021年同比下降12.8%,同时认为2023年将恢复增长态势,而出货量将同比增长31.5%。IDC预计AR和VR头显在未来数年将持续增长30%以上,到2026年的出货量将达到3510万台。中国市场方面,IDC预测数据显示,2021-2026年中国AR/VR市场将以42.2%的CAGR保持高速增长,在涨幅方面超越美国和西欧等其他八个区域,位列全球首位。IDC预测,全球AR/VR总投资有望在2026年增至508.8亿美元,五年复合增长率达32.3%,其中2026年中国AR/VR总投资规模将超过120亿美元,占全球24.4%,市场体量仅次于美国。      4.1. 产业生态不断完善,虚拟现实迎来硬件大年  多款重磅产品陆续发布,头显设备出货量有望重回高增长。IDC预测,2023年全球AR/VR设备出货量同比增长31.5%,CCS Insight预计,2023年全球AR/VR设备出货量将达1140万台,2026年XR设备出货量有望达到6700万台。RUNTO预测数据显示,VR设备出货量将在2023年突破千万规模达到1270万台,同比增长40%。TrendForce集邦咨询预估2023年全球VR设备出货量达1035万台,增长20.6%。    产业生态不断完善,Meta/索尼/HTC/Rokid等头显龙头均有重磅产品发布。头显龙头公司Meta有望在2023年推出新一代产品Quest 3,采用Pancake光学方案,高通XR2 Gen 2芯片,头显左右两侧各配备1个6DoF定位相机模组,支持用户通过按钮机械调整头显与眼睛的距离。索尼在CES 2023上正式发布了PS VR2,采用单目2K、双目4K分辨率,120Hz刷新率、110度视场角,支持眼动追踪及注视点渲染技术。HTC VIVE正式推出首款XR一体机VIVE XR 精英套装,搭载一颗RGB彩色透视摄像头,兼具VR和MR功能,配备4K分辨率、110度视场角和90Hz刷新率,产品可调节镜头屈光度,外侧内置瞳距微调滑块。在AR领域,雷鸟创新在CES 2023上推出新一代双目全彩 MicroLED 光波导 AR 眼镜雷鸟 X2,而Rokid推出了新一代消费级AR智能眼镜Rokid Max,采用BirdBath模组实现超高清大屏效果,最高支持120Hz刷新率。  4.2. VR一体机成为国内市场主流产品路线,Pico产品占据最大市场份额  VR一体机年出货量超百万,成为主流产品路线。2022年,中国AR/VR头显出货120.6万台,其中VR出货110.3万台,AR出货10.3万台。VR头显中Standalone VR出货101.4万台,Tethered VR出货8.9万台,这也是Standalone VR自问世以来首次在中国突破年出货量100万台大关。从Standalone VR产品型号来看, Pico Neo 3、Pico 4、Nolo CM1,奇遇Dream Pro,奇遇Dream为2022年度出货Top5型号,全年出货分别为50.5、21.7、6.6、5.4、2.4万台。      05  我国虚拟现实产业进入产品升级和融合应用大发展的窗口期5.1.政策发力虚拟现实与行业融合发展,赋能经济转型升级  2022年11月1日,工信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我国虚拟现实产业进入产品升级和融合应用大发展的窗口期。计划提出2026年我国虚拟现实产业总规模达3500亿元,终端销售超2500万台,培育100家骨干企业等目标。  各地纷纷出台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产业体系进入加速完善阶段。2022年7月,上海市发布《上海市培育“元宇宙”新赛道行动方案(2022-2025年)》,提出“以虚强实”,培育壮大元宇宙发展新动能,是国内首个省级行政区推出的完备的元宇宙发展计划,提出推动元宇宙更好赋能经济、生活、治理数字化转型;力争打造1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头部企业、100家“专精特新”企业,推出50+示范场景、100+标杆性产品和服务,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3500亿。2022年12月15日,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5部门联合印发《浙江省元宇宙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通过实施元宇宙5大重点任务和5大重点工程,实现3个“1050”:引育10个行业头部企业,打造50家“专精特新”企业;推广10个行业标杆产品,打造50个创新示范应用场景;建设10个产业平台,打造50个赋能创新中心,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和竞争力。    5.2.消费级应用仍是AR/VR应用主战场,国内数字人领域融资较为活跃  消费级应用仍是头显主战场,商用领域具备较大拓展潜力。从终端用户角度来看,到2026年消费者市场仍然是AR/VR市场占比最大领域,占比有望达53.6%,其次为专业服务、离散制造和教育。IDC预计,消费者市场五年CAGR约为57.5%,在高市场占比的同时维持高增速。具体应用场景看, 除AR/VR游戏、VR视频/节目等成熟场景外,AR/VR在离散制造、教育、医疗保健等领域加速渗透。展望未来的应用场景,AR有望在工业维护、实验室及现场实践、AR解剖诊断等领域实现拓展;VR在远程看房、全景教育视频观看与物理康复治疗等领域有望实现突破。  展望2023-2026年,我国AR/VR内容和服务市场均将实现大幅增长。据艾瑞咨询预测,我国AR/VR内容市场规模有望从2020年的103.9亿元大幅增长至1062亿元,增长逾十倍,而服务市场也将从2020年的11.3亿元大增至2026年的239.6亿元。  国内数字人领域融资事件远超其他环节,教育培训在海外市场发展迅速。从海内外AR/VR融资事件的结构看,海外市场融资事件较多的领域集中在教育培训、工具软件和游戏领域,融资事件数量分别为27、26和23起。国内AR/VR领域的融资事件主要集中在虚拟形象(数字人)、AR头显、光学器件等领域,其中虚拟形象(数字人)领域融资事件达23起,远超其他领域,预示我国数字人产业已进入快速成长阶段。        06  苹果MR产业链推荐方向  苹果MR的发布和后续出货量的逐级放大,将直接带动硬件产业链订单需求提升,VR/AR产业生态的不断完善,也将拉动数字人、游戏、营销等领域消费级和商用内容生态的爆发,与此同时,爆款硬件加持下元宇宙发展有望加速,对网络时延和可靠性的要求提升,新流量周期下也将拉动云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看好:1、苹果MR供应链相关零组件、生产/检测设备、整机组装公司;2、受益内容生态不断完善的数字人、虚拟现实游戏等应用开发公司;3、云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光模块、光电器件、传感器件类公司。      推荐方向一:苹果MR硬件供应链  推荐:兆威机电(瞳距调节等微机电)、华兴源创(硅基OLED屏幕检测设备)、长盈精密(大小结构件)、立讯精密(整机组装/SMT/结构件/声学等);受益:高伟电子(光学摄像头模组)、德赛电池(锂电池)、智立方(空间传感器检测设备)、杰普特(镜片检测设备)。  方向二:内容生态供应商  虚拟现实游戏及内容生产商(推荐:三七互娱/吉比特/恺英网络/芒果超媒,受益:宝通科技/盛天网络/冰川网络/网易等);数字人开发(受益:捷成股份/天娱数科)。  方向三:新流量周期下的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光芯片、光学透镜、传感器等光电器件(推荐:炬光科技;受益:源杰科技),交换机、服务器、光模块和无线设备等网络通信设备(推荐:光迅科技/天孚通信/光库科技/仕佳光子等,受益:中际旭创/华工科技/紫光股份/剑桥科技等)。    07  风险提示  苹果MR发布时间推迟及销量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
(报告出品方/作者:信达证券,武浩、陆嘉敏)一、公司是汽车精密铝合金零部件龙头之一1.1 公司深耕铝压铸零部件 19 年,产品聚焦精密铝合金零部件公司专注于生产铝压铸零部件,目前已经成为汽车精密铝合金零部件龙头之一。公司成长 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创阶段(2003-2007)、巩固阶段(2008-2011)、转型发展阶段 (2012-2015)、加速扩张阶段(2016 至今)。 1) 初创阶段和巩固阶段期间,公司的主要业务是铝压铸工业件。公司成立于 2003 年,开 始从事模具加工业务,成立初期就为公司的主要客户海天塑机提供注塑机零配件, 2005 年开始为上海艾热性能泵有限公司提供泵头、泵体等产品,并在巩固阶段与这些 主要客户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2) 转型发展阶段开始,公司进军新能源汽车市场。公司在此阶段逐步转型新能源车铝压 铸零部件,2013 年开始与特斯拉合作,逐步成为特斯拉的一级供应商,从个别零件起 步,逐步生产变速箱、电池组件等特斯拉的核心零部件,并开始供应装配完毕的油泵 等部件。2016 年开始新能源汽车开始爆发,特斯拉业绩进入高速通道,公司的产能、 业绩也随之爆发。目前公司已经成为了汽车精密铝合金零部件龙头之一。
公司产品逐步丰富,汽车类产品覆盖新能源车核心系统。公司目前产品分为三个部分,汽 车类、工业类、模具类。汽车类产品覆盖新能源车传动系统、悬挂系统、电气系统、电池 系统、液压系统等核心系统零部件。工业类产品包括清洗机配件、电机配件、注塑机配件 等。模具类产品主要是铝压铸产品的壳体,公司拥有自主设计模具的技术。1.2 公司股权结构集中稳定公司股权结构集中稳定。公司的前五大股东为宁波梅山保税港区旭晟控股有限公司、香港旭 日实业有限公司、徐旭东、宁波梅山保税港区旭成投资合伙企业、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 徐旭东先生为公司创始人和实际控制人,直接持股 16.31%,通过旭晟控股有限公司、香港旭 日实业有限公司分别间接控股 14.83%、22.85%,合计控股 53.99%。宁波梅山保税港区旭成 投资合伙企业为公司的员工持股平台。因此公司的整体股权结构较为稳定。 掌舵人技术出身,同时具有丰富的行业管理经验。徐旭东先生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研修 班结业,工程师,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在铝压铸产品及模具领域经营多年, 具有丰富的行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先后主导开发并成功量产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电池系 统多项核心产品。1.3 公司业绩高增,盈利优于行业目前公司业绩进入高速增长阶段。2019-2021 年,公司营业收入从 10.97 亿元增长至 30.23 亿元,整体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3 年 CAGR 为 40.20%。2019-2021 年及 2022Q1,公司归母 净利分别为 2.07、3.33、4.13、1.20 亿元,同比增长-29.66%、61.10%、24.16%、33.33%。 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政策环境下,特斯拉、长城等国内外主要新能源汽车厂商的产销有望 进一步提升,汽车零部件企业将随之受益,公司业务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
公司以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为主,工业、模具类为辅。从收入结构来看,2014-2021 年新能源 汽车类收入占比逐步提升,成为公司的支柱业务。2014-2021 年,汽车类收入从 2013 的 0.24 亿元稳步提升至 2021 年的 26.94 亿元,收入占比从 15.61%上升至 89.10%。从增长贡献率来 看,2014-2021 年汽车类业务的贡献了公司业绩超过 93%的增长。公司毛利率和净利率总体处于下降趋势。随着更多企业进入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供应市场, 汽车类业务毛利率从 2016 年起总体呈下降趋势,由 57.2%到 2021 年的 22.0%。汽车类产品 占比较高,因此公司整体毛利率下降较大,2019-2021 年,公司毛利率分别为 34.01%、 32.87%、24.06%,净利率分别为 18.83%、20.45%、13.65%,其中 2021 年公司受到主要原 材料合金铝的价格上涨和海运费增加的影响,毛利率较上年下降较多,2022 年 Q1 环比 2021Q4 提升。 汽车类行业毛利率趋于稳定,公司毛利率整体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毛利率下降是行业整体趋 势,以新能源车零部件主要企业文灿股份、广东鸿图、爱柯迪、旭升股份作为样本,行业平 均毛利率 2017 年-2021 年从 31.7%下降至 20.4%。而公司的汽车类毛利率处于优势地位, 2017 年公司汽车类业务毛利率为 49.0%,2021 年为 22.0%,皆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从 2021- 2022 年 Q1 的毛利率情况来看,行业毛利率降幅减缓,整体趋于稳定。
降低费用的同时重视研发,公司费控能力较强。公司整体费用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019-2021 年,行业四费平均占比为 15.50%、15.38%、14.74%,10.22%。细分来看,研发费用率公司略 有上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1 年为 4.28%(行业平均 4.05%);销售以及管理费用率方面, 公司逐年减少,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1 年销售费用率为 0.71%(行业平均为 2.67%), 管理费用为 6.80%(行业平均为 10.34%)。其中,2019 年公司费用率波动较大,主要系新开 发的客户销售模式不同,其出货增加后由公司承担的运费及报关费增加所致。1.4 公司下游客户集中度较高深度绑定特斯拉,客户集中度较高。2021 年,公司前五大客户营收占比为 66.2%,其中特斯 拉占比 39.93%,赛科利占比 9.55%,采埃孚占比 6%,长城汽车占比 5.4%,北极星占比 5.32%。 公司 2013 年开始与特斯拉合作,至今特斯拉仍是第一大客户。近年来,公司积极开拓业务 范围,现已覆盖“北美、欧洲、亚太”三大全球新能源汽车的主要消费地区,并在相应区域 针对重点客户或潜力客户进行布局,北极星(Polaris)、采埃孚、长城汽车、宁德时代等现 均已成为公司的重要客户之一。二、新能源汽车维持高景气度,铝合金零部件大有可为2.1 上游铝价持续回落,铝合金铸造成本显著降低公司位于铝合金铸造加工环节,产品主要用于新能源汽车的零部件。铝和铝制品的产业链分 为上中下游三个环节,其中上游为采矿及冶炼,主要是将铝从自然界中提取出来,在这个过 程中铝经历了铝土矿、氧化矿、电解铝和铝锭或铝棒加工四个环节;中游为铝型材生产及深 加工,铝型材有铸造加工、轧制、挤压三种工艺,对应铝合金铸件、精密铝板、铝板带、铝 箔、工业铝部件、建筑型材等产品;下游应用广泛,包括光伏、轨道交通、汽车、电子、建 筑、包装等行业。公司位于铝合金的铸造加工环节,产品主要用新能源汽车的传动系统、控 制系统、悬挂系统、电池系统等。
上游铝价持续回落,铝合金铸造成本显著降低。公司原材料主要来自于上游生产的铝,铝价 波动对公司成本有显著影响。2020 年 4 月铝价因疫情而触底后持续上涨,国际铝价 2022 年 3 月达到最高点,持续两年的高价格对铝合金铸造成本造成了不利影响。今年三月以来国内 外铝价持续回落,这有助于降低铝合金铸造成本,也对下游铝消费起到了促进作用。2.2“双碳”顶层逻辑推动汽车电动化进程,下游新能源车需求旺盛各国积极推进碳中和政策,“双碳”目标成为全球共识。《巴黎协定》确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 长期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 1.5 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温度 上升幅度限制在 2 摄氏度以内。各国政府积极响应“双碳”目标,相继推出了碳中和时间表。其中苏里南、不丹已经实现碳中和;德国、瑞典立法于 2045 年实现碳中和,日本、英国、 加拿大等国家则立法于 2050 年实现碳中和;爱尔兰、智利、斐济正在对 2050 年碳中和的目 标进行立法;芬兰在政策宣示中确立了 2035 年实现碳中和,奥地利和冰岛为 2040 年,美 国、中国、俄罗斯等大多数国家确定于 2050-2060 年实现碳中和,印度的碳中和时间为 2070 年;墨西哥、荷兰、比利时等国家则在进行碳中和目标的讨论中。能源供应结构中化石能源(煤炭、天然气、石油)占比较高。根据国际能源署的统计数据, 2019 年全球能源供应来源主要有煤炭、天然气、核能、水电、风与太阳能、生物燃料及废 料、石油,占比分别为 27%、23%、5%、3%、2%、9%、31%,其中化石能源(煤炭、天然气、 石油)的占比为 81%;2019 年中国能源供应来源主要有煤炭、天然气、水电、风与太阳能、 生物燃料及废料、石油、核能,占比分别为 61%、7%、3%、3%、4%、19%、3%,其中化石能源 的占比为 87%。化石能源的使用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当前能源 供应中过高的化石能源比例不符“双碳”目标。
交通运输业是能源消费的重要行业,对石油的依赖度很高。根据国际能源署的统计数据, 2019 年全球能源消耗的主要行业为工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商业与公共服务、农业, 占比分别为 29%、29%、21%、8%、2%;中国能源消耗的主要行业为工业、交通运输业、房地 产业、商业与公共服务、农业,占比分别为 49%、15%、17%、4%、2%。交通运输业消耗的主 要能源为石油,2019 年全球 66%的石油被用于交通运输业,中国则有 52%的石油用于交通运 输业。交通运输业对石油依赖度很高,而且能源利用效率很低,以燃油车为例,其主要的动力来源就是石油,一方面由于整个能源利用的过程仅在内燃机这一极小的空间展开,能量转 化效率不高,另一方面对污染物的处理能力有限,造成了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即使在能源供 应结构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发电厂的能量转化效率和污染处理能力强于燃油车,电动车也较 燃油车更为环保,更加符合双碳目标的需要,因此各国政府都在推进新能源汽车以替代传统 燃油汽车。各国政府陆续推出禁售燃油车时间表。各国政府出于“双碳”目标纷纷制定燃油车禁售计划, 2024 年罗马(意大利)将禁售燃油车;2025 年巴黎(法国)、马德里(西班牙)、雅典(希 腊)、墨西哥城(墨西哥)、挪威禁售燃油车;2029 年加州(美国)禁售燃油车;2030 年海 南(中国)、荷兰、德国、印度、以色列、爱尔兰、东京(日本)、丹麦、冰岛、斯洛文尼亚、 瑞典、英国禁售燃油车;2035 年日本,魁北克省(加拿大)禁售燃油车;2040 年法国、西 班牙、哥伦比亚省(加拿大)禁售燃油车。我们认为各国禁售燃油车的计划将会有力推动以 电动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
比亚迪率先全面停产燃油车,福特、通用、本田等主流车企纷纷推出停产燃油车时间表。在 各国政府“双碳”政策的推动下,各车企向纯电动车企转型。比亚迪于 2022 年率先全面停 产燃油车,专注于纯电动和插电混动业务;长安、北汽也将于 2025 年停产燃油车;日产将 于 2025 年后停售燃油车;捷豹、福特、沃尔沃、梅赛德斯-奔驰将于 2030 年停产燃油车; 通用、本田、丰田的停产燃油车时间分别为 2035、2040、2050 年;菲亚特克莱斯勒集团、 戴姆勒、大众、起亚、宝马集团则推出了部分品牌、部分市场的燃油车停售计划。电动车渗透率快速提升,预计到 2030 年全球销量为 3651 万辆。“双碳”顶层逻辑推动汽车 电气化进程,我们预计全球电动车渗透率由 2021 年的 8%提升至 2030 年的 43%,销量由 635 万辆增加至 3651 万辆,年复合增速为 21%;我国电动车渗透率由 2021 年的 13%提升至 2030 年的 72%,销量由 352 万辆增加至 1909 万辆,年复合增速为 21%。2.3 汽车轻量化大势所趋,铝合金材料性价比优势突出政策直接推动汽车轻量化发展,纯电动车减重需求更高。2020 年汽车工业协会发布《节能 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 2.0》,要求燃油乘用车整车轻量化系数于 2025、2030、2035 年降 低 10%、18%、25%,纯电动乘用车整车轻量化系数降低 15%、25%、35%,客车整车轻量化系 数降低 5%、10%、15%。汽车轻量化的公式为 = × × 103,其中 L 为车身轻量化系数,m 为白车身骨架重量(不包含四门两盖及前后挡风玻璃),kTG 为白车身静态扭转刚度,A 为白 车身四轮的正投影面积(即轮距×轴距)。由于白车身静态扭转刚度和白车身四轮的正投影 面积难以大幅度降低,因此整车轻量化系数的降低主要取决于白车身骨架重量的降低,其中 政策对纯电动乘用车的要求最高,纯电动乘用车减重需求相应最高。政策要求汽车节能减排,间接推动了汽车轻量化发展。2020 年汽车工业协会发布《节能与 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 2.0》要求货车油耗于 2025、2030、2035 年较 2019 年降低 8%-10%、 10%-15%、15%-20%,客车油耗降低 10%-15%、15%-20%、20%-25%;乘用车总体新车平均油耗 在 2025、2030、2035 年分别为 4.6L/km、3.2L/km、2.0L/km,其中传统乘用车新车为 5.6L/km、 4.8L/km、4.0L/km,混动乘用车新车为 5.3L/km、4.5L/km、4.0L/km。这一方面是要求节能 与新能源汽车的占比提高,汽车工业协会的目标是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在 2035 年各占 50%;另一方面也是要求汽车本身节能减排,由于汽车轻量化能够显著降低汽车油耗,因此 间接推动了汽车轻量化的发展。燃油车减重能够降低油耗,电动车减重则可以增加续航里程。汽车行驶过程中会受到加速+ 爬坡阻力、滚动阻力和空气阻力,分别占汽车受到阻力的 35%、40%和 25%,其中加速+爬坡 阻力、滚动阻力与车身重量成正相关。对于燃油车来说,整车减重 10%可以降低 6%-8%的燃 油消耗、降低 4%的排放、减少 5%的制动距离、减少 6%的转向力、提升 8%的百公里加速度; 对于电动车来说,根据《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和续驶里程—试验方法》和汽车功率平衡方 程式,可知其消耗的功率 P 与汽车重量 m 正相关,而续航里程 S 则与汽车重量 m 负相关,数 据表明电动车减少 2kg 可以提升 1.5%的续航里程,减重 150kg 则可以提升 12%的续航里程。
铝合金密度小,价格较低,适合作为汽车轻量化的替代材料。传统汽车使用普通钢,轻量化 的替代材料主要有高强度钢、铝合金、镁合金、金属+碳纤维和碳纤维,其中碳纤维价格过 高,使用量较少。在这几种主要金属及其合金中,铁的密度为 7.87(g/cm3,下同),铁合金 为 6.6-7.9;铝的密度为 2.7,铝合金为 2.65-2.76;镁的密度为 1.74,镁合金为 1.74-1.8; 由此可知,铝的重量约为铁的三分之一,镁的重量约为铝的三分之二。价格上,2022 年 7 月 我国铸造生铁、铝合金锭、镁锭的价格分别为 4300、18900、26300 元/吨,铝的价格约为生 铁的 4.4 倍,镁的价格约为生铁的 6.1 倍。结合大众、奥迪等欧洲品牌的轻量化技术路线来 看,使用铝合金能够降低车身 40%的重量,镁合金能够降低车身 49%的重量。我们认为铝、 镁均适合作为汽车轻量化的替代材料,其中铝的价格较低,轻量化比率完全符合汽车工业协 会 2035 年的要求,因此在当前阶段是一种性价比较高的选择。2.4 汽车铝材渗透率逐渐提高,市场空间广阔燃油车铝用量仍有 4 倍提升空间。燃油车各部件中当前铝渗透率较高的部分为发动机缸体 (72.9%)、车头(99.5%)、活塞(92.7%)、底座(62.9%)、其他发动机(78.2%)、车轮(96.4%)、 动力传动系统(86.4%)、热交换器(93.7%)、隔热板(94.0%);其他汽车零部件例如制动器 (7.6%)、车身结构(3.4%)、前门(3.5%)等渗透率较低。总的来说燃油车单车最大铝用量 为 501.7kg,2018 年单车铝用量为 118.7kg,渗透率仅为 23.7%,仍有 4 倍提升空间。纯电动车单车铝用量可达车身总重量的三分之一。对于纯电动汽车来说许多部分均可以用 铝替代,其中白车身(不包括封闭件)的单车最大铝用量为 123.9kg,电池组为 42.2kg,车 轮为 26.8kg,副车架为 25.5kg,前门为 18.9kg,总的来说纯电动车单车最大铝用量可达 361.3kg,占车身总重量的 33.7%。
纯电动车铝材渗透率快速提高,未来十年间单车用铝量翻倍增长。根据国际铝业协会的数据, 纯电动车整体单车铝用量、渗透率均高于燃油车,具体而言,2018 年纯电动车单车铝用量 为 128.4kg,整体渗透率为 31%,预计 2025 年单车铝用量为 226.8kg,整体渗透率达到 50%, 2030 年单车铝用量进一步提升至 283.5kg,渗透率为 56%,细分来看,2018-2030 年底盘和 悬架、车轮和制动器、车身封闭件绝对铝用量提升较大;2018 年燃油车单车铝用量为 118.7kg, 渗透率为 24%,预计 2025 年单车铝用量为 179.8kg,渗透率达到 38%,2030 年进一步提升至 222.8kg,渗透率为 44%,细分来看,2018-2030 年车身结构、底盘和悬架绝对用铝量提升较 大。汽车铝材市场广阔,2030 年有望达到 3292 亿元。市场规模的测算基于以下假设:1)2021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为 352 万辆,我们预计 2030 年达到 1909 万辆,年复合增速为 21%, 其中混动约为纯电动汽车销量的四分之一,燃油车销量随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提高而下滑, 2030 年销量为 872 万辆;2)根据国际铝业协会的统计数据,2021 年纯电动、混动、燃油车 的单车铝用量分别为 173、207、145 千克,预计 2030 年分别达到 284、265、223 千克;3) 我们预计 2022 年汽车铝材价格为 44 元/千克,整体呈波动上行的态势。波动上行是因为铝 一般由电解制成,电解是高耗能工艺,能耗双控大背景下铝产能受限,需求不断提升,因此 未来铝价中枢提升。综上所述可得 2021 年纯电动、混动、燃油车汽车铝材的市场规模为 232、 69、1569 亿元,2030 年分别为 2033、476、783 亿元,年复合增速分别为 27%、23%、-7%, 汽车铝材总规模从 2021 年的 1870 亿元增长至 2030 年的 3292 亿元,年复合增速为 6%。我 们认为汽车铝材市场处于蓝海市场,整个市场空间有望达到 3000 多亿元,在汽车电动化的 大背景下,纯电动车、混动车的铝材的成长性更好,2021-2030 年有望保持超 20%的增速。底盘和悬架、车轮和制动、电池系统、车身封闭件是纯电动车铝材市场规模最大的三个部分。 由于纯电动车快速放量,各个部件的铝用量也逐步提升,整体纯电动车铝材的市场规模逐步 攀升,根据我们的测算,底盘和悬架、车轮和制动、电池系统、车身封闭件 2021 年的市场 规模分别为 30、45、65、19 亿元,2030 年预计达到 421、357、429、261 亿元,年复合增速 为 34%、26%、23%、34%,占整个纯电动铝材市场规模的比重分别为 21%、18%、21%、13%。
纯铝铸件行业集中度低,数量繁多。我国压铸件制造行业市场集中度较低,虽然企业较多, 但大多数企业产能规模均较小,整个行业内具有规模优势的企业相对较少,只有少数企业具 备新产品研发、新材料使用、模具设计与制造、精密压铸件制造、数控精加工等多个生产环节的整体制造能力。铝铸件行业国内市场行业龙头为旭升股份、广东鸿图、文灿股份以及爱 柯迪。三、铝合金工艺技术发展趋势:一体化压铸已成定局汽车铝合金加工工艺分为铸造和形变,其中铝铸件的用量最高。铸造铝合金是指将铝合金加 热至熔融状态,流入模具中冷却成型后加工成汽车零部件;形变铝合金是指通过冲压、弯曲、 轧制、挤压(非挤压铸造)等工艺使其组织、形状发生变化的铝合金。实际应用中铸造铝合金 一般用于结构更加复杂的部件,例如发动机气缸、汽车摇臂、轮毂、变速箱壳体等耐久性要 求高、结构更为复杂的位置,形变铝合金则适用于结构较为简单、对机械性能要求更高的汽 车部位。根据《铝合金在新能源汽车工业的应用现状及展望》的统计数据,2017 年我国铸造 铝合金约占汽车铝合金市场份额的 77%,形变铝合金的市场份额则为 23%。模具是汽车铝材压铸的重要组件,能够显著提高生产效率。模具是工业生产的基础工艺装 备,模具质量的高低决定着产品质量的高低,用模具加工产品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 还具有节约原材料、降低能耗和成本、保持产品高一致陛等特点,据国外统计资料,模具 工业可带动其相关产业的比例大约是 l:100。汽车铝材压铸工艺也离不开模具,因此能够 生产模具的厂商在汽车铝材压铸产品的竞争中具有重要优势。
传统汽车制造涵盖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个流程,由主机厂和零部件厂分工协作完 成。冲压环节分为整车厂冲压外覆盖件以及外部零部件厂冲压结构组件,结构组件的尺寸 在 300 mm 以下,一般采用中小型压力机,而覆盖件尺寸通常在 800 mm 以上需要大型压力 机连续冲压,冲压完成后零部件厂商采用多个机器人组成焊点车间进行组件焊接,之后再 送至整车厂与其生产的外覆盖件焊接成白车身,并进行涂装和总装。轻量化带动铝合金应用,传统压铸工艺多路径改良。汽车轻量化带动了铝合金在汽车上的 应用,其中铝铸件的占比最高。高压压铸工艺是生产铝铸件的常用工艺,具有成型精密、 生产效率高等优点,但由于高速压射时模具型腔中的气体不能被有效排除,会形成气孔缺 陷,导致铸件力学性能相对较弱。为了满足汽车零部件的性能与质量要求,业内产生了降 低压力、降低速度或者减少空气含量三种主要技术升级路径,但低压/差压压铸通过降低填 充压力以提高铸件内部质量,设备操作难度增加,工艺效率有待提升;超低速压铸可降低 工艺压射速度,但生产效率大幅降低,且会对后续清理工作带来困难;真空压铸减少型腔 中空气含量,设备成本较高,对工艺技术要求高。传统焊接工艺难度较大,一体化压铸技术异军突起。铝合金具有表面的氧化层熔点较高等 特性,采用传统熔化焊存在热输入过大引起的变形、气孔、焊接接头系数低等问题,同时 由于型材的厚度、断面都各不相同,在焊接时就产生了很多种组合,尤其在厚度差异很大 时,热输入非常难以控制,因此传统焊接工艺无法满足铝合金材料的连接要求。目前采用 的解决方法一类是发展先进焊接技术,包括主流的摩擦搅拌焊以及更加先进的激光焊,另 一类是发展新型连接技术包括冲铆技术、螺栓自拧紧技术和胶接技术,但采用新型焊接和 连接技术的方案在提高工艺难度的同时还会增加设备和时间成本。 2020 年特斯拉率先采用一体化压铸技术,其 Model Y 将采用一体式压铸后底板总成,具有 以下优势:(1)总重量下降 30%,制造成本下降 40%;(2)零件数量较 model 3 减少 79 个,焊接点由 700-800 个降低至 50 个;(3)不需要进行热处理,制造时间由 1-2 小时缩短 至 3-5 分钟。
特斯拉率先实现一体化压铸,蔚来、小鹏等厂商迅速跟进。继特斯拉在 Model Y 上实现一 体化压铸之后,国内外各厂商迅速跟进,其中蔚来正在开发免热处理材料,新 ET5 后底板 将采用一体化压铸技术;小鹏计划于武汉工厂配置 2 台大型压铸设备用于一体化电池托盘 等项目;小米已与国内主流品牌压铸机制造商签约,采购一台以上超大型吨位压铸机,用 于一体化压铸汽车零部件生产制造项目;大众规划于 2026 年出场首批 Trinity。四、公司竞争优势显著4.1 产能加速布局,乘时代“新”浪公司加速新能源车零部件产能布局,乘上时代“新”潮。前文我们分析到“双碳”顶层逻辑 的推动下,新能源车产业快速发展,公司未上市前产能是公司业绩突破的障碍。上市之后, 公司将募集资金合计 4.27 亿全部投入汽车轻量化、配件装饰等产能建设,随后相继发行两 次公司可转债(2018 年 4.27 亿和 2021 年 13.5 亿)、一次公司股票(2020 年 10.5 亿),并 将募集资金全部投入汽车类产品,比如新能源车精密铸锻件、轻量化零部件等。截至 2022 年 7 月,公司新能源汽车项目投资计划总额合计 60.87 亿元,已建和在建新能源车零部件产 能合计 4293 万件/套。 另外,公司与浙江南浔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署《项目投资协议书》,拟在南浔经济开发 区投资建设汽车模具及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生产、加工项目,项目总投资人民币 25 亿 元,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公司在汽车轻量化领域的业务规模,加强市场竞争力,提升行业地位。公司产能利用率持续高位,产销量保持高增。公司精密铝合金零部件的产品差异较大,因此 以精密加工环节的设备工时来衡量产能利用率,即实际工时/理论工时。公司产能利用率保 持较高水平,基本为 80%以上。2014、2019 年产能利用率较低系特殊时期影响,2014 年公 司处于发展初期,因此产能利用率较低,而 2019 年由于中美经贸摩擦、环保标准切换、新 能源补贴退坡等因素,汽车行业景气下行,公司产能利用率受影响而下降。公司汽车类产品 实现产销两旺,销量基本保持 25%以上增速,2021 年公司汽车类销量达到 3077.57 万件/套,同比增长 61.5%。
公司产能快速扩张的同时能保持产能利用率较高水平,体现公司的规划能力和获取客户订 单能力。公司产品均为非标准化产品,具有定制属性,因此一般根据客户需求来进行定制化 的同步开发,以销定产。快速扩张的产能需要匹配下游客户的订单增长,否则产能会有较大 程度浪费,而公司的产能利用率保持高位,反映公司的对扩产的规划能力,以及下游客户的 订单获取能力。公司的产能快速上升伴随上下游新能源车需求的快速爆发,实现公司业绩爆 发。4.2 技术全面布局,满足不同需求旭升股份是国内铝铸件行业龙头之一。铝铸件行业国内市场中,旭升股份、广东鸿图、文灿 股份以及爱柯迪为行业龙头。爱柯迪、文灿股份、广东鸿图聚焦高压压铸,其中文灿股份拥 有全球最大的 9000T 压铸机,目前已经在定点产品中开始试制阶段工作;广东鸿图去年下线 国产最大的 6800T 压铸机,具有超低速工艺、低压铸造、差压铸造技术;旭升股份的特点在 于技术全面,能满足客户不同需求,公司同时掌握压铸、锻造、挤出三大铝合金成型工艺, 可以生产新能源车不同类型产品,能够针对不同客户需求提供一站式轻量化解决方案。公司注重智能化压铸、智能化机加工。公司拥有压铸机 100 余台,年产 20 万吨以上,加工 中心 2000 多台。智能化压铸方面,公司拥有 210T-4400T 不同吨位的瑞士布勒、德国富莱等自动化压铸机 40 余台,从熔炼、压铸、后处理等各环节严格按工艺流程管控,具备年产 5 万吨铝压铸产品的制造能力。智能化加工方面,公司拥有德国巨浪、日本马扎克,牧野数 控车床及加工中心 400 余台,机加工已经开始向无人化自动生产线进行升级改造 ,持续提 升生产智能化水平与生产效率。公司参与所在行业国家标准制定,具有诸多专利。公司曾凭借“新能源汽车铝合金减速器箱 体”产品获得了 “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亦曾作为第一起草单位参与了《压铸模零件 第 19 部分:定位元件》国家标准的制定。截至 2021 年末,公司已获得 11 项发明专利和 151 项实用新型专利。4.3 深度绑定特斯拉,逐步拓展新客户特斯拉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龙头,零部件供应商深度受益。前文行业分析中我们提到客户粘性 是汽车零部件的关键壁垒,而全球汽车及零部件行业的金字塔式供货结构,欧美、日韩的竞 争格局较好,竞争门槛较高,拥有国际知名汽车品牌的汽车零部件往往可以占据主导地位, 将产品逐步下沉到各个品牌。 从 2021 年销量结构来看,特斯拉处于全球绝对龙头的地位,定价高端的同时,销量绝对领 先,销量比第二名比亚迪多 34 万辆。从成长性来看,特斯拉销量保持高速增长,2019-2021 年分别同比增长 50%、36%、87%。从产品结构来看,2021 年特斯拉销量中的 97%为 Model3/Y。 另外,2022 年,特斯拉计划在上海工厂附近再建一座新工厂,年产能为 45 万台,扩建后特 斯拉上海工厂的总产能将提升至 100 万台/年。公司作为特斯拉的零部件一级供应商,将深 度享受特斯拉的销量规模以及强大品牌效应。
公司与特斯拉“幼时”相遇,共同成长,渊源深厚。公司 2013 年与特斯拉接触,并在同年 通过了特斯拉的供应商认证。2013 年新能源车处于积淀时期,特斯拉的销量较少,属于中小 企业,因此采购零部件的订单较少、品种较多且要求质量较高,因此大型零部件厂商往往存 在响应不及时、投入不高的问题。公司当时作为中小企业与特斯拉需求契合,随后展开合作, 凭借自己快速响应、产品优质的特点,一年内取得了 30 个定点。2016 年之后公司拿到 Model3 的部分订单,并于 2017 年上市扩张规模,伴随特斯拉一同成长,协同效应明显。特斯拉 2015 年后一直是公司第一大客户,公司为特斯拉生产核心零部件产品。公司 2017 年 已经能够为特斯拉提供传统系统、悬挂系统、电池系统、电气系统、液压系统的核心零部件, 特斯拉也一直为公司最大客户。2019-2021 年公司来自特斯拉的收入占比分别为 5.89、7.08、 12.07 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 53.69%、43.49%和 39.93%。公司由“点”到“线”,产品逐步下沉至其他客户。虽然公司业绩随着特斯拉快速提升,但 具有单一客户较大的风险,2015-2019 年特斯拉的占比保持 50%以上,其中 2018 年达到 61%。 公司逐步壮大自己的产能的同时,利用特斯拉的品牌效应,拓展新的优质客户,包括全球知 名高端全地形越野车企业北极星(Polaris)、全球汽车传动系统巨头采埃孚、中国知名的 SUV 及皮卡车企长城汽车、全球知名动力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公司客户集中度也有所下降,2015 年开始便一直处于下降趋势,2021 年 TOP5 客户占比 66.2%。
4.4 向上游延伸,进一步降低成本公司自主研究基础材料配方及性能,并规模化应用于公司产品。公司主要原材料为合金铝, 除此之外还采购部分五金件、油封、塑料、橡胶等配件。在原材料布局方面,公司设有专业 团队研究铝合金材料的配方及其性能优化,并已规模化应用于公司产品的量产。 公司有望进一步提高成本优势。文灿股份为公司的竞争对手之一,其产品应用与旭升股份相 似,主要用于传统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动机系统、变速箱系统、底盘系统、制动系统、 车身结构领域及其他汽车零部件等。旭升股份比文灿股份直接材料占比高,并且毛利更高, 2019-2021 直接材料成本占比平均在 60%以上,毛利率平均值在 30%左右;文灿股份直接材 料成本占比均在 51%,毛利率平均值为 22%。 随着公司推进布局上游原材料,成本优势有望 进一步扩大。五、盈利预测盈利预测及假设我们根据公司所在行业上下游发展情况、公司客户情况以及远期规划,测算得到公司 2022- 2024 年营业收入为 43.41、59.84、78.40 亿,同比增速为 43.6%、37.8%、31.0%。 具体业务情况如下:汽车类业务:“双碳”顶层逻辑助推新能源汽车大力发展,汽车轻量化是新能源汽车优化升 级的必经之路。公司绑定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特斯拉,为特斯拉提供电驱系统、锻铝结构件、 电池壳型材,将深度受益于新能源车的快速发展。公司多次募集资金扩张产能,打破业务限 制瓶颈,未来产量有较快增长。另外,公司由特斯拉为“锚点”延申至其他优质客户,汽车 类业务增速有望进一步提升。21 年上游铝材料价格大幅上涨,我们预计 22 年下半年铝价将 逐步回落,因此汽车类零部件毛利率有望提升,后续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公司汽车类的毛利 率略有下降。我们测算得到 2022-2024 年汽车类业务营业收入分别为 40.18、56.41、74.87 亿,同比增长 49.2%、40.4%、32.7%。工业类业务:公司工业类业务属于传统业务,增长较为稳定。我们测算得到 2022-2024 年实 现营收 1.30、1.40、1.45 亿。模具类业务:公司模具类业务为汽车类业务的基础,辅助属性较强,业务收入增速稳定。我 们预测 2022-2024 年营收为 1.30、1.40、1.45 亿。(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屋定制风格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