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在新疆推广国家通用新疆语言文字测试中心?

新疆各族群众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建立在自西汉以来汉语言传播使用历史基础上的,充分体现了新疆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王润泽 / 文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直观体现在语言文字的连续性。语言文字是承载与传播文明的主要介质,中国的语言文字尽管不断发展演化,但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的大一统政策后,在全国范围内,以中原地区为主的语言文字体系就被确立并延续了下来,成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直至今天。和历史书写的连续性一样,语言文字的连续性也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生动体现。乌鲁木齐市天山区二道桥街道固原巷社区的孩子们在国学课堂朗诵诗词,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快乐成长。汤永 摄因此,语言文字是国家重要的文化资源、经济资源、安全资源、战略资源,事关国民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事关历史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各民族实现充分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各民族增进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普及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我国宪法以及法律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本法所称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普及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汉语言文字在新疆的传播使用由来已久。汉语言文字在西域地区的广泛传播并成为通用语言文字始于西汉时期,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精绝国王室成员间应酬赠礼的汉文木签,反映了汉代精绝统治阶层普遍使用汉语言文字进行社交活动。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言文字成为各民族共同选择的沟通工具,吐鲁番阿斯塔纳墓地出土《论语》《孝经》《春秋》《礼记》等儒家经典残卷,是西域民间使用汉语言文字的证明。隋唐时期,汉语言文字作为通用语言文字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吐鲁番地区考古所获书信、借贷、商务契约等民间私文书,无可辩驳地说明了汉语言文字是唐代西域各族群众所使用的主要语言文字。五代宋辽金时期,汉语言文字依然是西域各民族之间沟通交流的主要桥梁,高昌回鹘王国中会读写汉语的回鹘人,甚至可以用汉文撰写正式函件和凭据,足以表明其汉语言文字水平之高。元明时期汉语言文字依然是通行于西域的主要语言文字,且末县苏伯斯坎遗址出土的汉文董解元《西厢记》抄本残片,充分说明了当时西域各民族经常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事实。清至民国时期,汉语言文字在新疆的传播使用更加广泛,作为通用语言文字的地位空前巩固。清朝统一新疆后,民间大力兴办儒学学堂和书院,其教育模式即是按照中原地区既有的以科举考试为目的,以传播儒家思想为中心的汉语言文字儒学教育。清朝末期,官方与民间建立面向儿童的汉语学堂及面向社会人员的简易识字学塾、官话讲习所,增强了新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民国时期,新疆各地相继开设了师范院校、中小学及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性质的研究所,同时选送学生赴南京、西安等地大中专学校、工厂学习,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新疆汉语言文字的普及使用。社会各界人士也纷纷在报刊撰文探讨新疆汉语言文字普及使用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新疆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成为人们必需的沟通工具,服务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20世纪50至70年代,新疆各族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沟通交流的问题。因此,各族群众积极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就成为了自发自觉的行为。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日渐频繁。在此社会背景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语言文字工作条例》1993年正式颁布,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使用提供了法律保障。由此可见,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需要是驱动新疆各族群众传播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主要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社会大局稳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各族群众的交往交流中展现出强大的活力。从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上看,新疆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区域,凭借自身优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文化特色、社会风俗,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旅游扩大就业、促进消费、富民惠民作用进一步显现。随着游客数量增加,旅游收入持续增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新疆各族群众的工作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些因素都激发了新疆各族群众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热情。从巩固新疆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上看,2018年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印发《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鼓励提供更加精准的公益性培训,显著提高各族群众应用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新疆原有的贫困地区通过创办农村夜校,传播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定期举办演讲比赛、讲身边故事大赛、歌舞表演等村民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激发群众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热情。通过上述措施,贫困地区各族群众能够熟练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就能不断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从而实现生活的进步,故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生产生活技能被广泛需要。从新疆发展教育事业上看,2014年,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指出:要扎实做好各项教育工作,鼓励各族群众尤其是年轻人,不仅要学好还要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争取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在东部经济发达城市开办新疆高中班,通过严格考试制度选拔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对新疆各族青年学子起到了极大的榜样引领效果。新疆各级学校授课时普遍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持续巩固提升各学段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成果,有助于提升新疆各族群众的文化素质及就业谋生能力。新疆各族群众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建立在自西汉以来汉语言传播使用历史基础上的,充分体现了新疆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传播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助于提高新疆各族群众科学文化水平,促进各族群众创业就业,符合新疆各族人民乃至于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传播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助于各民族间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沟通情感、加深了解,彼此尊重、互相帮助、凝心聚力、民心相通,在推进文化润疆中,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各族群众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根植于内心的爱国热情。来源:石榴云/今日新疆编辑:张昕审核:徐梦莉终审:陈文投稿邮箱:whdjdxy9983@163.com}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架起民族团结“连心桥”,新疆新和县17万民族群众争当“我是朗读高手”——葡萄架下,书声琅琅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架起民族团结“连心桥”,新疆新和县17万民族群众争当“我是朗读高手”——葡萄架下,书声琅琅
时间:2023-10-10 09:06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丽水网
金秋时节,瓜果飘香,南疆的农家小院,挂满了晶莹剔透的葡萄。“感恩祖国感恩党,党的阳光照边疆,幼儿园里歌声响,阳光底下我成长……”今年国庆节前夕,新疆阿克苏地区新和县依其艾日克镇第十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赛比热·巴拉提,在葡萄架下与妈妈一起朗诵《感恩祖国感恩党》。朗诵视频在“新和教育”微信公众号上发布,获点赞无数。2020年6月,丽水市援疆指挥部牵头在对口支援地新和县开展“我是朗读高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活动。三年来,当地17万民族群众踊跃学说普通话,争当“朗读高手”,潜移默化中,他们的生活正悄然发生改变。文化润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之花”缤纷绽放“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10岁的沙合努尔·买买提正襟危坐,捧着语文课本认真地教长辈朗读,并不时纠正他们的吐字发音。每到傍晚,新和县城“新和壹号”小区的沙合努尔一家,便围坐在一起开始“固定节目”——学习普通话。妈妈阿依努尔是名小学教师,也是女儿最优秀的“学生”。以前没有好好学习普通话,她一直很遗憾,现在跟着女儿学,进步很快,去年还考过了“国家二乙”。她说:“暑假期间去内地旅游,能自由地与别人交流,真正感觉到我们是一个大家庭!”外公阿帕尔·沙木沙克每天坚持做学习笔记,原来他一句普通话也不会说,如今已能用普通话简单地与人交流了。在得知“我是朗读高手”是丽水推动的文化润疆项目时,老人竖起了大拇指:“丽水,亚克西(好)!”“2020年刚到新和县时,乘坐维吾尔族同胞的出租车,都要用手机翻译软件才能交流。”时任丽水市第十批援疆指挥部指挥长吕晓东说,新和县20万人口中维吾尔族占了88.19%,民族群众的普通话水平普遍较低。“推广普通话是文化润疆的基础。”吕晓东介绍,在新和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我是朗读高手”系列活动应运而生,推出了多个活动载体。学校是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主阵地。新和全县140所中小学、幼儿园全部被纳入“我是朗读高手”活动中,全面推进普通话进校园。丽水援疆教师团成为推广普通话的主力军,同时邀请100余名浙江省的教育名师、普通话测试员“线上传技”,共录制了200期视频分享给新和师生。2022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读课本”亲子朗读活动正式推出,让新和县的小朋友带着家长一起读课本、学诗词、诵经典,掀起了学普通话的热潮。到今年8月底,新和教育“我是朗读高手”专栏累计推出3500期亲子朗读作品,全县中小学生参与度达100%。拓展空间——说好普通话增加更多创业门路“新鲜的烤羊肉,欢迎来品尝!”10月7日一大早,塔什艾日克村42岁的农牧民热孜古丽·热合曼就布置好烧烤摊,热情地用普通话和维吾尔语交替吆喝,招揽客人。当天,是新和县塔什艾日克镇大巴扎(集市)的日子。“以前基本上不会讲普通话,上学时学过的一点也忘得差不多了。”热孜古丽笑着说,由于不会讲普通话,不方便出远门务工,只能在家种地,钱挣得不多。2020年“我是朗读高手”活动推出后,镇村干部引导热孜古丽来到村“农民夜校”,在授课老师的帮助下,从学习拼音、看图认字、情景对话开始,她逐步能用普通话简单交流了。为了提升口语发音水平,热孜古丽跟着读三年级的儿子赛迪尔丁·吐尔军,每周朗诵一篇课文、学唱一首“红歌”。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热孜古丽的普通话水平大幅提高。如今她不仅能熟练地用普通话给村民讲解惠民政策,还能用汉字做读书笔记。“学会普通话,交流更方便了,我就敢出去做生意了。”热孜古丽说,现在出去摆烧烤摊,每月有6000多元的收入。现在,一家人正计划整修房子院子,还准备买一辆电动三轮车方便做生意,日子越来越有盼头。热孜古丽说:“我会用亲身经历带动村民学好普通话。因为普通话说得好,能更好地了解党的好政策,会有更多创业门路!”热孜古丽还曾在镇“我是朗读高手”比赛上获得过一等奖,有了上台比赛的经历,她也变得更自信和开朗。“我和儿子都要好好练习普通话,争取在全县大赛上拿奖!”热孜古丽说。热孜古丽心心念念的“全县大赛”,是新和县“我是朗读高手”朗诵大赛。2020年12月,新和首届“我是朗读高手”大赛成功举办。新和县教科局教研中心主任张春艳回忆说,当时虽然只有80名维吾尔族少年及家长登台比赛,但前期有5万多人参与了选拔。葡萄架下,书声琅琅;田间地头,普通话声音阵阵。到如今,县级朗诵大赛已连续办了五届,乡镇、社区月赛、校园集团赛、乡镇专题赛、普通话训练营等各种比赛更是遍地开花,成为当地群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新和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张海波说:“学说普通话,拓展了新和民族群众的生活生产空间。”凝聚情感——普通话将彼此的心紧连在一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虽相隔万里,但新和与丽水的学生们在中秋节前又“见面”了,他们一起朗诵诗词,云端过中国节。在“线上同步课堂”,新和县丽水小学和丽水市实验学校小学部的孩子们对着大屏幕相互挥手致意,响亮的读书声中,彼此情不自禁地做起了“比心”动作。线上交流短暂,线下书信长叙。新和县丽水小学的孩子们还收到了丽水结对同学的来信。读着一封封热情洋溢的信件,教室里一片欢声笑语。六年级学生萨巴海提·沙吾提迫不及待地打开一封蓝色的信件,这是来自丽水结对好友蓝悦同学的书信,熟悉又工整的字迹让她倍感亲切。在“我是朗读高手”活动的牵线下,三年前萨巴海提与丽水市实验学校的蓝悦同学结成了好朋友,两人鸿雁传书,无话不说。语言架起了民族团结的“连心桥”。在一封封穿越千山万水的信件中,她们用共同的语言文字,分享彼此的兴趣爱好和生活趣事,介绍家乡风土人情和美食特产,随着时间的推移,感情越来越深厚。今年暑假,萨巴海提参加了丽水新和少先队“手拉手”夏令营,前往丽水见到了朝思暮想的好朋友,两人携手同游,南明湖畔、松阳明清古街等地都留下了她们的足迹。“是普通话让我们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我们要做一辈子的好朋友!”萨巴海提说。“希望将来能考进同所大学,长大后一起为祖国做贡献!”蓝悦说,这是她们的“共同约定”。近三年来,“我是朗读高手”活动推动丽新两地424个班级的1.58万名学生结成好友。同时,通过举办“同升一次国旗、同诵一首诗、同种一棵树”等子活动,让浙疆240所学校的学生“手拉手”学习普通话、“心连心”交流。语言流淌着文化基因,凝结着情感认同。“我是朗读高手”活动已成为新和县的文化盛事,并入选浙江省援疆指挥部“百校十万‘石榴籽’工程”、“十三五”浙江援疆典型案例。新和县委副书记、丽水市第十一批援疆指挥部指挥长王乐说,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坚定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逐步提高群众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的嘱托,深化“我是朗读高手”活动,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有形、有感、有效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疆语言文字测试中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