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类似田忌赛马的策略故事性的故事有哪些?

史记的故事范文1最近,我读了《史记故事中的大启发》这本书,在帝王中,我比较佩服刘邦,刘邦身上有着凡人不具备的特点——勇气与善于用人。他在乱世中果断的加入了反秦斗争,打出了大汉天下,做了凡人做不了的事。
刘邦一生中,有一个重要的命运转折点,那就是鸿门宴。刘邦先于项羽攻下秦朝的都城咸阳,项羽怀疑刘邦想雄踞一方,打败自己,于是设下鸿门宴邀请刘邦赴宴。刘邦猜到,项羽是想在鸿门宴上杀了自己,按理应该不去赴宴,可是,如果刘邦不去,则被项羽抓住了把柄,当时,项羽有40万大军,而刘邦只有10万军队,项羽必定挥师猛进,直取咸阳,砍刘邦的首级,就像鸡蛋碰石头,刘邦的一切大业都要毁于一旦。所以,刘邦必须冒险去赴鸿门宴,和项羽坐在一起喝酒、谈笑风生,取得项羽的信任,度过难关,再图后事。正是刘邦的果断决定,才成就了他后半生的伟业,这就是勇气!
然而,光靠勇气是不够的,这样的人只是一介武夫,难有大的成就,他还需要靠人才的辅佐,还要善于用人。实际上,刘邦只是一个匹夫,没有高强的武功,没有高深的学识,更没有历史,但是,他会用人,谋士的意见他都虚心听取,多学习,多借鉴。刘邦手下有一大批充满智慧的谋士替他出谋划策,有一大批能征善战的武士替他拼杀疆场。而项羽刚愎自用,自以为是,手下只有一个他信得过的谋士范增,还不信任他,不重用他,虽然有比刘邦多得多的军队,却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匹夫。这样大的差距注定了项羽必输的结局,最终被刘邦打败,留下千古遗憾。
李世民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们从刘邦的故事中悟出许多有用的道理,只要我们多学习,多研究,我们就能成为王者。史记的故事范文2
不过,现在人们似乎正在慢慢对故事失去了谦卑,特别是在精英主义的目光打量下,故事总是会被披上一件“陋俗”的外衣。连《百家讲坛》也被一些专家说成是故事会,认为那种走勾栏、瓦肆、天桥、茶馆的讲故事路子,文化品位太低了。
我也算是一个渐渐不喜欢《百家讲坛》的观众。不过,我从来都不认为,是讲故事的方式弄坏了这档节目,而是觉得,很多站到《百家讲坛》上的说书人,没有带来好的观念和价值。认为“历史观者,实为人生之准据,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
如今的人们正在普遍参与到公共议题的表达中,很多人都对情节和细节失去了耐心,看待历史和现实,也很快就跳到价值立场和是非判断这个层面了,故事也越来越不再像过去那样,可以照亮很多人的未来人生。听故事的失去耐心,讲故事的手艺衰落,一个没有故事滋养人心的时代,很多观念就难以刻到人心深处。
故事是什么?最直接简单的看法,也就是那些有情节有细节的过去之事。尽管人们经常会说历史故事,但是,研究历史的人却是很少把故事当历史,最多也就是“野史”。可是,历史由谁来说,才有事实真相,才是价值正当,这显然又是更重要的问题。如果书写历史的笔只是握在权力手中,谁又敢说?那些被民间讲述的故事,不也是对历史一种重要的文化记忆吗?
历史的确太过庞大,历史学让我们看到的,也多是“大历史”。历史既成事实,不需选择。只是,书写历史的笔尖又必须面临选择,这种选择,也处处离不了一个“大”字:大事件,大框架,大价值,大道理。于是,“小事”不在历史,“人性”常被忽略,当历史并不充沛完整,传统的观念价值又怎能没有偏失?
比如,写过《大历史不会萎缩》的黄仁宇,是把历史演变摁在一个总体坐标来观察其流向,认为历史是“可以在数目字上管理”。这种看历史的框架和枢纽,当然有着重要的价值,但是,我会常想,看历史,真的不能忽略那么多的偶然,不要轻视那些历史人物的冲动。否则的话,忽视个体细节感受体验,我们看到的历史,总会有太多混沌与幽暗,那样的大历史也会萎缩。
历史的记忆与判断,仅有历史学是不够的。故事,也是对大历史的一种文化记忆。用故事扩大视野,用故事体验情境,历史可以更加饱满,更加有血有肉,可以更好地摆脱现实对历史的束缚,让历史和现实重新拥有一个适合观看的距离,重新拥有一个呈现观念的角度。
那个常从特殊之处着笔写历史的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曾经这样询问:“究竟怎样一种价值观念,或者怎样一种文化,与历史的经验和共同的民族起源相互影响着,将中国人紧紧地维系在一起?”如今我们看待当下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当然需要到历史记忆中寻找那种与现实的共通性,通过对历史进行梳理与总结,为现实改革提供一些探索路径。史记的故事范文3
关键词:历史故事;初中;历史教学
回顾历史是更好地了解过去,“以史为鉴”,为以后的道路指明方向。通过对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学习,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树立良好的价值取向,历史教学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并且也影响着青少年的世界观形成。初中历史教学中,通过引入历史故事,化复杂为简单,渗透一种思想,这样的探讨是很有现实价值的。
一、历史故事应用的价值所在
1.讲故事符合初中生的口味
故事是一种口头传播的形式,在历史故事中也能传递民族的文化,在形式上与历史记载是有一定区别的。一般来讲,故事比书本上的记载更加生动形象,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尤其是初中生,这种教学方式也与他们的心理特点相协调,初中生求知欲旺盛,记忆能力也比较好,通过故事教学,学生能在短时间内记住相关的历史情节,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2.讲故事能化繁为简
通过叙述事件发展的过程,描述相关的历史细节,把一些复杂的历史关系线索变成简单的小故事,把不便于记忆的时间、地点等融入故事情节中,把一些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具体,从而便于学生理解,让学生重现当初的场景,加深对历史的认知。
二、历史故事的选取原则
1.符合历史事实
教师在选取历史故事之前,要认真查阅相关的参考文献,比对相关资料,尽量选取真实的历史故事,不能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伪造故事或篡改历史真相。对于一些野史,或者是真相还有待考证的传奇故事,一定要查阅文献,经过鉴定后才能使用,不能只是一味追求故事的趣味,而对历史故事私自添加传奇色彩。
2.选择与教学有关的历史故事
初中的历史课时是有限的,教师在选择历史故事时要寻找与课程教学相关的故事来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如在北师大版教材《夏、商、西周的兴亡》一课中,就有关于嫦娥奔月、夏柴和商封、姜太公和周厉王的暴政引发暴动等四个故事。教师则舍去第一个故事,对后几个历史故事进行讲解即可,使学生更加有针对性地学习历史。
三、历史故事的应用策略
1.合理地处理故事情节
如果历史故事充满跌宕起伏的情节,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当然,这个情节还必须合理,符合历史事实。一般来说,教师在讲解历史故事时,如果开头就有趣味性的故事情节,内容上也比较丰富,每一个情节都互相窜在一起,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该详细讲的地方就要铺开来讲,在故事结尾的时候,要与开头互相呼应,或者留下一些悬念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对故事情节进行必要的处理。
2.通过故事引入新课
在课堂刚开始的时候,就必须通过起伏的故事来导入新的课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讲《伐无道,诛暴秦》一课时,教师可以将秦始皇“扫六合”,一统天下,成为世界上的封建强国作为开头,然后设置悬念,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秦始皇的学习上来。通过故事导入新课,并设置悬念,学生会对这个故事产生相关的疑问,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课程讲解,注意力自然就集中了,也更容易把握历史知识的方向。
3.课末设置历史故事
一堂课要想完美收官,必须有好的结尾,这同样也适合于初中历史教学。在历史教学临近课末的时候,通过设置历史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强化历史故事意识,为下节课埋下伏笔。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主动学习,对教师讲解的故事进行分析,也是对下一节课的预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注意历史故事的语言表述策略
教师在讲解历史故事时,要考虑是否正确运用语言来表达,并要学会使用一些语气词来营造一种探讨的氛围。因此,教师必须学会运用语言表达技巧,在充分熟悉历史学科内容后,才能挥洒自如;其次,教师的语言表达要精练,做到没有错误的用词,把一个故事在有限的时间内讲述完;另外,教师的语言要有灵气,有饱满的情感,为学生讲述有趣的历史事实,引导学生以史为鉴,吸取经验教训。
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故事来增加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现在北师大版本的历史教科书越来越理性化了,更加严谨,避开了一些主观上的认识,历史本来就是一种叙事思维,而通过讲解故事就能满足要求,也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接受历史。另外,历史教师也必须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和表达能力,把历史故事讲好、讲精彩。
参考文献:
[1]徐波.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南京师范大学,2011.史记的故事范文4
关键词 司马相如 卓文君 中日文化差异 《十训抄》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1 先行研究及论文问题的提起
1.1 先行研究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约公元前3000年)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在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相如列传》出自《史记卷一百一十七·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此文是西汉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的传记。作者采用“以文传人”的写法,简练地记述了司马相如一生游粱、娶卓文君、通西南夷等几件事,并全文收录了与此有关的文和赋。“连篇累牍,不厌其繁”,文字之多,远超司马迁自己的记述,足见作者“特爱其文赋”,“心折长卿之至”。后来该故事又被收入到班固的《汉书》,《西京杂记》中又增添了“茂陵女”和“白头吟”的情节。由于这个故事产生的时间很早,且主人公形象又具有典型性,因此在后世一直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就连日本的古书《十训抄》中也有收入。
《十训抄》共3卷,编者不详,成书于1252年,是日本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集。该书针对青少年,以“教训”为主题,将印度、中国和日本的传说故事按“朋友”、“思虑”、“忍耐”等列为10项,佛教色彩浓厚。①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被收入在该书的第五项——“朋友”中。
1.2 问题的提出
在中国,对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记载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司马迁采用的是积极肯定的态度进行记述。尽管后世对该故事有不同的解读,但基本上也无外乎两种:一种认为,相如和文君的爱情折射出女子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另一种则认为,所谓的“凤求凰”实际上是劫财劫色的骗局。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实际上是体现了后人对爱情故事主人公或褒誉或贬斥不同态度和评价,也反映出读者背后的文化心态。
与《史记》不同,日本古书《十训抄》中引入该故事却引用了惟乔亲王的诗句来评述:“相如昔挑文君得,莫使簾中子细听”,②以此教育读者夫妻关系平等的道理,相互尊重、相互扶持的夫妻关系对于维护家庭的稳定与和谐的重要性。
本文拟以《史记》和《十训抄》为例,从中日文化差异的角度对比中日两国对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爱情故事的不同解读,并分析导致不同解读的原因。
2 《史记》中的解读及其原因
2.1 故事的解读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取材于司马相如《自叙》,司马迁采用“以文传人”的写法,简练地记述了相如一生游粱、娶文君、通西南夷等几件事,而将与此有关的文和赋却全文收录。相如、文君的故事不但是《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也是整个《史记》中文学性最强的部分。从史书的记载可以看出故事梗概是:卓王孙慕相如名声,将他与县令请到家中做客,相如弹琴(以琴声文君),卓文君偷听偷看,“心悦而好之”,便与相如私奔至成都。
司马迁著史的目的,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琴挑”、“夜奔”乃儿女情事,非关社稷。但司马迁却以极大的文学兴趣来叙述这一故事,并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使用倒叙、插叙、曲笔等手法,把“托喻凤凰”、“曲传心声”、“以琴为媒”等韵事,写得引人入胜。并在其描述之中流露出对此故事所持的欣赏与肯定的态度。
2.2 原因分析
中国文学的基本功能和观念是载道、治世、教化、讽喻,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指出:“在以儒学占据主要统治地位的传统思想中,由于从一开始就具有宗教性因素与政治性因素的交融合一,使‘修身’与‘治平’、‘ 正心诚意’与‘齐家治国’、‘内圣’与‘外王’呈现出两极化的歧义关系。”③而以“内圣外王”思想、忧患意识和积极进取精神为重要内容的儒家文化精神作用在文学上,使得中国文学表现出鲜明而强烈的社会性和政治性。“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作为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学注重社会功利性的特点。
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记载的司马相如事迹有三:一是他仕于武帝前的经历,二是通西南夷,三是其文赋创作于作品。仕前经历才主要写相如与文君的婚姻,生动地描画了相如落拓不羁的才子性格。但这并不是司马迁为相如立传的主要原因,相如的辞赋创作才是立传的基点所在,这一点不仅《太史公自序》中有明确的说明,从传中所载相如作品之多,所占篇幅之大,以及文中议论都可表明司马迁的着眼所在。实际上司马迁是借传主之文来反映自己的思想,相如文赋的思想都是司马迁赞成的,对相如及其文赋的评价,皆寓于相如的文章之中。他肯定《子虚赋》、《上林赋》倡言节俭的主旨,高度评价相如作品的讽谏作用与《诗经》无异,反映了作者重视作品教化作用的文学观念。正所谓“驱相如之文以为己文,而不露其痕迹”。④由此可见,用文学改造社会、启蒙民众是中国作家的自觉意识,从而使文学与政治保持着较为紧密的关系。这也就成为《史记》中对司马相如持褒赏态度的主要原因。
3 《十训抄》中的解读及其原因史记的故事范文5
摘 要:很多初中生对教师讲述的历史故事很感兴趣,教师将历史故事生动直观、便于记忆的特点,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故事;生动传神
历史故事是初中历史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运用历史故事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故事教学的方法,将生动的历史故事导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初中生对历史学习的态度。
一、运用历史故事简化教学内容
初中历史教材涵盖的内容较多,其内容主要包括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两大部分,由于v史史实与初中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很大的差距,很多初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够很好地掌握学习的知识点,对于历史教材中的一些概念一知半解,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历史综合能力的提升。但是通过为学生讲解和教材知识点相关的历史故事,能够通过生动的语言,直观地看到历史史实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吸收知识点。例如,在学习“”的知识点时,这一知识点既是重难点又是易考点,很多学生都不能够很好地理解“”对于我国的重要性,笔者在教学中就通过讲故事的方法为学生讲解知识点:“你们知不知道在1949年的开国大典上,为什么会有54门礼炮鸣响28声,而不是50门、100门?因为那54门礼炮是为了纪念我国的五四爱国运动,而其中的28次鸣响则是代表了中国共产党经过了28年的艰苦奋斗,终于获得了革命的成功,结束了我国长达一个世纪的半殖民地状态。”通过生动直观的历史故事导入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利用历史故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无论是世界历史还是中国历史都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
在初中历史中由于受到教材版面的影响,很多重要的知识点都无法详尽地记录其中,这不可谓不遗憾。古人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够获得更高层次的提升。但是历史教材中现有的知识点很难开拓学生的眼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历史教材中的知识点,为学生讲述生动的历史故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在进行“三国时期”的知识点讲解时,学生们对这一知识点往往充满了探究的兴趣,但是由于这一知识点不是重难点,很多教师都会一带而过,笔者在教学中顺应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收集了大量的三国时期的小故事,如,“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连营”“赤壁之战”等;又如,在学习“抗日战争”这一章节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当时我国劳苦大众的悲惨命运和法西斯侵略者的凶残画面,笔者为学生讲解了“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慰安妇”“台儿庄会战”等故事。通过故事的导入能够有效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弥补教材中的不足。
三、引导学生收集故事讲解故事
历史教学在很多学生的心目中就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认为只要记住了就一定能够得高分,致使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不良学习习惯,致使很多学生的历史综合能力得不到提升。针对学生存在的这种情况,笔者在教学中积极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收集历史故事,将历史故事和教材中学到的知识点相联系,然后要求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讲解自己收集到的历史故事,对于其中较为精彩的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进行舞台剧表演,如“文成公主入藏”这一知识点,教师可以将学生收集到的相关故事进行改编,从学生中选出五个学生分别扮演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唐太宗、吐蕃大师、唐朝官员等角色,让学生运用学习到的知识点进行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情景的再现。通过学生之间的对话练习能够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当时文成公主为了唐朝的繁荣,毅然远赴他乡的高尚品格。只有学生真的融入历史之中才能够更好地体验历史、掌握历史。
初中生尤其是初三的学生学习压力大,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故事的模拟和训练,那么教师可以在日常的习题练习中融入历史故事,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启发学生的历史思维。如,将“虎门销烟”融入试题中:“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对我国有哪些积极的作用?”“为什么清王朝要制裁林则徐?”。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故事进行命题,能够使学生既有话说,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这样学生才能在脑海中浮现当时的场景,以便对历史情境重现。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进行教学,不仅能够通过趣味性的知识点讲解,提升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还能够通过生动直观的历史故事降低知识点的难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到的知识点。
参考文献:史记的故事范文6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复仇观;侠义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233-01
司马迁记述的复仇故事与先秦史传相较而言有长足的发展,“他在《史记》中为失败的英雄流泪,替重义轻生的侠士讴歌,为正义的复仇呐喊,给奇伟倜傥之士扬名。”[1]可以说,《史记》用二十几个篇幅来记叙的各种复仇故事,开启了侠义文学的滥觞。
一、诗歌方面
魏晋时期游侠诗盛行,曹植的《白马篇》就专为游侠而作,他笔下的“游侠儿”,有着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生死观和报国之志。这种形象有着对《刺客列传》中人物的继承和改造,到了唐代,这种主题依然为诗人所爱,如张祜《送魏尚书赴镇州行营》:
河塞日最最,恩仇报尽深。伍员忠是节,陆绩孝为心。
坐激书生愤,行歌壮士吟。惭非燕地客,不得受黄金。[2]
诗人直接引用伍子胥、陆绩的典故,将“恩仇报尽深”的主题得以凸显。诸如此类,关于复仇主题的诗歌还有许多,这类诗歌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游侠的歌咏,而唐代诗人是最偏爱游侠的:王昌龄、王维的《少年行》、杨炯的《紫骋马》、崔颢的《游侠篇》、高适的《邯郸少年行》、孟郊的《游侠行》、元棋的《侠客行》等等都对侠义精神大加颂扬,值得一提的是李白,他的诗有剑有侠,像《行行且游猎篇》《白马篇》《少年行》《扶风豪士歌》等近乎百首,不仅数量多,而且将任侠纵气的英雄形象表达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由于报恩复仇主题的渗透,任侠尚武已经成为唐诗创作的主流风格之一。
二、戏剧方面
《史记》中的复仇故事让我们看到儒家除了温良恭俭让之外还有充满血性的雄浑悲壮,那些顶天立地、英勇无畏的复仇者形象,不仅为整个作品增色,而且对后世戏曲的发展影响更为直接,以元杂剧为例:现存的200多种元杂剧当中,取材于《史记》的有二十多种,如《赵氏孤儿》,塑造了重情重义、坚守复仇意志的程婴、公孙柞臼等复仇英雄;《伍员吹箫》中伍子胥的复仇形象以及悲剧命运更是直接源于《史记》;此外,《马陵道》中机智的孙腆、《豫让吞碳》中以复仇为终身目标的豫让等。这些复仇英雄直接取材于《史记》,并且对于司马迁在叙述中所渗透的个人情感倾向表现得更加明确,为我国的戏剧艺术殿堂添上了绚烂的一笔。
三、小说方面
而跟戏剧类似的、更容易表现人物形象的小说受到复仇故事的影响更为深远,从唐代的豪侠小说开始,到清代的侠义小说,甚至发展到今天的蔚为壮观的武侠小说,其取材与精神内涵无不受到《史记》复仇故事的影响。以唐代豪侠小说为例,像《聂隐娘》《红线》《虬髯客传》等作品,尤其是像《谢小娥》《贾人妻》这种复仇侠客的故事都能找到《史记》复仇故事的影子。清代《三侠五义》的问世,显示了武侠小说创作意识的自觉。发展到今天,武侠小说的创作浪潮一发不可收拾。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笔下的英雄们,大都无法逃脱复仇的剧情,如金庸笔下《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周芷若等等,复仇似乎是引领故事走向的导火线,而在这其中,“义”又被推上了制高点。
从先秦两汉时初露端倪,到司马迁手里经过加工处理得以成熟的复仇故事如今己经变成一种“侠文化”,进而升华为一种深入民心的大众文化,在当今社会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更是被搬上荧幕,像陈凯歌导演的《荆柯刺秦王》就成功地将荆柯的故事还原给大众,赋予了几千年前《刺客列传》中的这位孤胆英雄全新的生命力。同时,这种复仇的文学主题也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磨合碰撞中得以发展,更注重对于仇恨的反思,对共同人性的揭示,简言之,这种复仇的思想主题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带有人性反思的文化。
参考文献:
[1]潘法宽.中的复仇故事和司马迁的复仇观[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09(4).
[2]曹寅.全唐诗(卷510)[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陈桐生.论司马迁的文化复仇观[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2(1).
[4]司马迁.史记(三家注本)[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59.
[5]黄敏.伍子胥、勾践、夫差复仇比较――中复仇意识管窥[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7(4).
[6]王立.中国古代复仇故事大观[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
[7]白寿彝.史记新论[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1.
[8]韩兆琦.史记选注会评[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
[9]刘振东.论司马迁之“爱奇”[J].文学评论,1984(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类似田忌赛马的策略故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