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到洛杉矶机票多少钱,再到达拉斯,不是联程机票,带着老人小孩,英语不好,心里有点怕,希望好心人指点?

不惭愧地说,我自己的背景很适合回答这个问题。我的爸爸在九几年赶上了第一代移民浪潮,来到了美国。随后几年,同父异母的弟弟妹妹,在美国出生,成为土生土长的ABC。而我,在中国完成了基础教育,在美国进行大学教育。我见证了上一代移民的生活(我爸爸),见证了一代ABC的成长(我的弟弟妹妹),赶上了留学大潮而出国念书(08年),又比同龄留学生提前拿了一张绿卡(20岁)。在国内亲朋眼中,我是留学生,在留学生眼中,我是移民,在移民眼中,我是国内的。I.上一代移民我爸爸在美国呆了将近二十年。在当年,在以我爸为首的出国党看来,移民的生活条件是绝对优于回国的:更好的社区,更好的收入,体面的工作,房子和车子。当时的中国人,还大多骑着永久挤着公交,住几家一户的筒子楼。美国的生活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有着致命的物质吸引力。在美的奋斗目标,无非就是两个字——“留下”。在今天,这一代移民已经基本进入中产阶级,一栋洋房一部车,两个小孩一只狗,富足但不暴富,稳定但不冒泡,也算实现了他们当年的目标。另一方面,他们在国内发展的亲朋,因为赶上了90年代末的发展浪潮,生活水平也没有输于他们(虽然大部分的移民不承认这一点)。从收入和购买力上看,他们是差不多的。从工作上来说,第一代移民对美国的事业没有太多野心。普通的工作拿到的薪资,就能过上富足健康的生活,你不必在公司挤破头,也不必踩着别人的脸,也可以住着别墅开宝马,穿着名牌逛各国。所以,并不是太多的人会以在公司爬到高层为目标。工作性质以工程师为主。工作年限以供完孩子上大学和交完养老保险为基准。总结来说,工作压力不大,薪资有余但不土豪。在家庭方面,对下一代的期待,无非是学好中文,上ivy,打个football进个联赛。对上一代人的赡养,费用会担当更多,但是诸多大小事宜是由国内的兄弟姐妹打点,烦心事并不多。家庭财产一般在养老保险,房产,少量基金债券里,很少有人会有大量现金存款,破产可能性很小。每年去国外旅个游是没问题的。总结来说,生活压力低,模式为easy。而以我妈为首的中国中产阶级,生活水平虽然与美国中产相差不远,但是各方面的压力却要多得多得多。下要供孩子留学,买房,买车,上要供老人的医疗和养老,工作上要和官府和无赖周旋,回家后要和兄弟姐妹争财产。防癌防吃防污染,防贼防盗防流氓。儿子/女儿在XX国留学又要缴学费了,想给爸妈转一个好一点的医院,隔壁家的老王昨天又买了一辆奥迪,今天单位小姑娘又拿了一个土豪金……………………赚的钱多,发愁的地方也多,消费能力不低,但是安全感也不高。II. 留学生我接触到的留学生分为三类。一部分家境富裕,念书只是为了镀金,一开始就打算回国接班。一部分家境贫寒,大多想要留在美国,走在我爸爸当年的路上。而最多的一部分留学生,家境中产或小康。他们父母奋斗的目标,是美国的中产。他们把自己的孩子送到美国,希望孩子能过上自己渴望的日子。而这些孩子们,没有当年我爸出国时那种强烈的物质对比差,乍一看觉得自己家的生活水平不低于美国,对于自己父母一代的生活压力也没什么切身的感受,再加上寂寞和签证问题,这一批人群归国的不占少数。虽然有的朋友归国的说辞是”父母在,不远游“,但即使归国,大多也不会甘心呆在父母身边,来到北上广打拼。其实,我的想法是,赡养父母,在如今不该成为回国的第一理由。洛杉矶飞上海只要十三小时,深圳去江苏也十几小时。视频电话和微信的普及,让每天联系到父母也变成了并不困难的事情。在北上广生活和在美国生活,对父母而言,距离感是差不多的。III. ABC我的弟弟妹妹是土生土长的ABC。作为第一代移民的孩子,他们比国内长的我,少了一份功利心,多了一份自信。对于归属感,他们的态度类似于自小随父母离开家乡、在北上广长大的孩子。对于老家(中国),虽然会同父母回去,但是没有认同感。虽然生活单纯,但是这一帮孩子并不是毫无烦恼。比学习成绩,比体育,比谁上的大学好,这些方面的压力和国内的孩子差不多。有的父母甚至还是旧式思维,把他们没有完成的梦想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部分孩子承受的压力不亚于应试教育下的学生。但是,普遍的情况是,这些孩子比中国的孩子有更多的自由实现自己的想法。他们在美国的发展路径比上一代人更加多元化, 即使进入绝对上流社会的孩子也并不多。美国是个阶级已经固化的社会,维持在中产这种富足而闲适的状态,是比较容易的事情,但是,进入中产之上,需要几代人的资源。第一代ABC在这一方面相对薄弱。中国处在阶级形成的阶段,如今,下一代的阶级改变还存在可能性,但是,未来也许会越来越难。V. 我我对自己的定义是,一个从老家来到异地打拼的人。深感幸运的是,我拿到了这里的户口。但是,我没有房子,没有车子,父母在我毕业后就不会再养我,我得在这里立足,一张户口是远远不够的。你要问我,我这样的移民怎么想,我只能说,和去北上广打拼的毕业生一样,我想要的还有很多。说了这么多人群的生活,只是想展现一些在美国发展的可能性,看看这是不是大家想要的东西。美国这么大,这么多行当,笼统的概括移民好不好,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就像你不会问一个北京人”你拿到北京户口后的发展路径是什么“。这一张卡,一个户口,拿到了只是和千万当地人站在近一点的起跑线上,而已。我只是希望那些心里怀揣着移民想法的人,能合理的衡量自己的预期值,结合实际做下理性的分析,把合理的筹码,押注在移民之中。我自己对于是否移民有一个简单的衡量点:能否在移民国家靠自己的力量让自己和家人过上预期的生活。在国内,鼓励移民的人可能怀揣着不一样的动机,他们可能会因为悲观主义/乐观主义而夸大了国与国的对比。不管旁人把移民国家吹嘘的如何富足,教育如何优秀,你在移民国家赚取不到,就等同于没有。如果能把目前财产状况,目前自己在移民国家收入,今后在移民国家的职业发展前景,作为最先的考量因素,会是一个较为理性的移民分析。这些考虑越具体越好。关于父母的赡养也是出于一样的考虑。不管与父母离得有多远,我个人会把“能不能靠自己力量养活他们”作为思考的第一点。我认为,以爱的名义回到他们身边,却花着他们的养老金,不是孝顺。所以不管与他们相隔多远,实现个人的财务自由、维持父母的生活水平,是我放在首位的事情。如果每个人都是一艘船,我们的社会就是一片海。移民,就是从一片海,驶向了另一片海。可能会经历风浪和颠簸,可能会看到更壮丽的美景,但是不变的是船上装载着的那些梦想,家人和感情。我们没有逆天而行的能力,只是希望在汪洋大海里,守护好小船上的一点东西,带着他们,顺势而为,扬帆而行。希望大家都能,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不管在哪里。}
从09年到美国到现在也6年多了,感觉最大的变化就是当年那个托福口语考了17分的我也慢慢地融入了这个大环境。记得上次去bar和姑娘们搭讪,她们问我是那来的,当我说我才来6年时她们惊讶” Oh wow I total can’t tell that!”我提高交流能力的过程主要是分三个方面,分别是从词,内容,表达媒介三个地方提高的。我记得刚刚到美国的时候,我所有的词汇仅限于红宝书,而且红宝书就背到hermit那页,所以说话颠来倒去就那么几个词。感情表达完全看face expression。 后来我意识到,词的灵活应用是表达方法出彩的方法之一。一个好的表达,可以让整个表达生动活泼。比如:I vaguely remember this vs. this sound a distant but familiar tone。 高下立判。用好表达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要了解表达方式的语境。The Economists 和 New Yorker 的用词肯定是不一样的,就像写小说用的词去写学术论文可能教授看了就要皱眉头。比如说discolor这个词,我是在creative writing课上学的,当时老师举例 … being discolored by the prejudice。当时我觉得,啊哈,这应该就是distort的近义词吧。后来有次我在写化学report的时候用到了,就被TA花了一个大圈,然后打了一个问号。提升词的用法,个人建议是多读:提升生活类用词:可以读Coming of age novel。 个人推荐如 William Kruger。这个作者的文风清晰,用词准确,是中阶往高阶走的推荐读物提升商业/学术类用词:可以读各类商务周刊: The Economist 是我个人最爱的。里面的很多表达方式非常地道,值得摘抄学些(The Economist 一直是我最喜欢的经济类杂志)名词我要单独拿出来说一下。这是因为在学术环境中名词准确是很重要的。讲一个简单例子,学金融的人知道debt 的 liability的区别。你要是平时和不学金融的美国人说,他们也能懂;但是你若是在圈子里说乱了,估计就要被冠上交流能力不强的帽子。修理东西别人问你尺寸是metric or imperial, 如果你不知道,东西也修不起来。因此学习准确的名词表达也是很关键的。生活类的没有什么好方法积累。我个人的办法就2种:第一是慢慢从周围人中学习,第二种就是每次去逛例如Costco或者 Orchard的时候留个心眼,多看看标牌上的名字。久而久之就学会了。我有的时候去超市,看见东西叫不上名字,我就会问问营业员那个玩意叫啥,久而久之养成一个习惯就是每次逛超市都要逛足一圈,看够了才走。后来有中国人要买faucet,因为不知道怎么说找我帮忙,我听了下他描述就知道他要wall mounted faucet。跟售货员一说,问题就解决了。(花园供销社 =D)内容的话,生活内建议多follow一些local内容。比如学生党多关注学校内的活动,工作了可以多关注当地发生的事。当年在Stanford的时候,学校会放Stanford Daily在食堂里,有的时候一遍吃饭一遍看,有时上课前后同学们聊天也能插得上嘴了。原因是交流的第一要素是别人讲的你要知道是啥,你讲的别人也要知道个大概。因为大家谈话内容局限本地的情况比较多,你了解的话自然能参与的话题就多了,交流能力就上去了。关注方法有校报 (Stanford有 Stanford Daily, San Francisco 有 the San Francisco Examiner)(Stanford Daily)除此之外一些national的news也是值得关注的:比如说现在进行的presidential primary, 刚刚过去的Super Bowl 50之类的,都是大家热烈谈论的话题。我现在工作了,公司在super bowl前一周就开始各种讨论各种打赌。为了参与讨论,我去吧Panthers和Broncos的每个player都google了一遍。后来大家看比赛时我发现能参加讨论各个player的performance真的让比赛有趣很多了。(Super Bowl)最后一点就是表达媒介。这点大家一开始出国都很明显,因为一开始学英语基本都是书本上的,所以很多用词都是书面语言。我刚到美国的时候就是满口3-4个音节的词,结果我美国朋友看着我一脸疑问,每次非要我重复两三遍才豁然开朗。后来我问他们为啥第一遍他们听不懂,结果他们说“ Well, that is not how we use to say that”。 就像一个美国人开口就之乎者也会让人感觉奇怪,很多时候口语和书面的表达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区分什么是口语表达,什么是书面表达。书面表达看书,口语的话我推荐就是看剧了。有人推荐Mad Men之流(其中还包括 Boardwalk Empire, Sherlock之类的),其实我不推荐这些。原因是这些剧为了符合时代背景,添加了很多现在已经过气的表达,平时生活中也用不到。如果从提高表达能力的角度看,推荐比如 Friends, Big Bang Theory, How I met you mother 之类的生活剧。打客服电话!我的经验是如果能在电话里面顺利沟通,那你的英文交际能力应该没啥问题了。美国有很多服务电话,比如给小米打电话,咨询学校的项目或者活动,安装cable,办手机卡,水电费单子有问题,银行账户要开通某个服务关闭某个服务,买车咨询dealer,租房子打电话咨询情况,要收养宠物,预约看病,买宠物的口粮等等。以及无数网购时遇到的问题!好多学生喜欢通过网上留言或者email解决问题,我每次一遇到都是拿起电话!尤其是刚去美国的时候,虽然感觉很困难,但一个多月下来处理了这些事宜,感觉听说还是大大的进步。这个过程有个好处:1. 对方会很耐心,认真的听你的诉求和困难,而且听不懂肯定会反问,这是一个corrective feedback!你就知道下次该怎么组织,哪个词你发的有问题老美会听不懂。2. 不焦虑。因为看不见对方,不知道对方的神情和态度,自己可以慢慢来。3. 自己会非常上心,而且既练习英文又处理自己的好多烂事儿。因为很多是和自己利益相关的事儿,比如买车,贷款等等,不搞清楚怎么行。4. 对方使用的都是标准、正确的英文,可以学到很多礼貌用语等等。如果练习的欲望实在强烈,每天家门口的邮箱里有那么多广告,都可以拿来打上面的客服咨询电话,那种广告可真多啊,瑜伽班啊,宠物医院啊,小狗小猫粮啊,幼儿用品啊,etc.
我试过一个卖一个小狗房子的电话,非常非常耐心,非常非常热情,我们聊了半个多小时!后来对方知道我是从中国来的,还胡扯八扯了好多别的,最后还感谢我和她聊了这些:)有一次给租房公司打电话,房子有问题对方态度也差,我就生气了,和对方吵了起来,当时第一次发现自己英文可真溜啊。。还有一次打给ATT,因为我要退订业务,小伙儿非常幽默,也聊了半天还想把我劝回来。这个过程非常有益,尤其在电话中,换到面对面的时候,就发现自己轻松多了。12/12突然多了好多赞,好多知友指出遇到的都是印度客服,这点我还真没遇到,我打过那么多电话都是正宗美音哎!不过我离开美国已经一年半了。这说明什么?!印度人已经占领了客服行业!!!中国同胞你们还不努力?!让我们打客服有中文交流的那一天!!!!! 感谢@小熊猫提到:客服大部分都外包给印度了以至于打电话的时候真是深深地无力啊……运气好碰到美国客服就特别快能解决问题 楼主可以注明一定要在美国工作时间打电话(晚八点到早八点很多时候无法很好的沟通。。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州到洛杉矶机票多少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