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东京到横滨怎么坐车?

这个行走在东京歌舞伎町街的男人,一路都有人给他鞠躬。这让一旁的李诞秒变迷弟。东京新宿歌舞伎町,号称全亚洲最大的红灯区。就坐落在新宿站外最繁华的街区,能在这里被如此尊敬,这个男人是谁。综艺节目《奇遇人生》截图他并不是东京的原住民,他是一个华人,1988年才来到歌舞伎町,他叫李小牧。李小牧这个名字在国内并不知名,他是《新宿事件》里成龙饰演角色的原型。李小牧的工作是日本东京的歌舞伎町案内人。日本的案内人,就是我们俗称的皮条客。电影《新宿事件》剧照2015年李小牧获得日本籍,以民主党党员身份,参加新宿区区议员的选举。如今他是中日韩文化交流协会的会长。电影拍摄期间,李小牧也对剧组提供了巨大的帮助近百年来,像李小牧这样在日本的华人,一直都有着多重的身份认同和历史意义。而在这百年历程中,有一个城市意义非凡。横滨横滨,属于日本三大都市圈之一东京都市圈的重要城市,也是日本第三大城市,人口仅次于东京。东京到横滨仅有28.8公里,大约半小时左右的车程。无论与东京还是周边的镰仓、箱根,都能凑成一条人气线路。日本于1859年向国外开放贸易门户时,横滨港是日本最早的对外开放港口之一。开港让整个默默无闻沉睡的多年的小渔村一跃成为,19世纪末日本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在横滨,复古和新潮就像是双胞胎一样并蒂而生,混合出独到的横滨风味。正是因为横滨在1859年之后特殊的城市地位和历史使命。这里和近代中国的历史有颇多关联。在美国学者韩清安的新作《横滨中华街》中,详细记录了1911年以前,康有为、梁启超,以及孙中山和这座城市的不解之缘。在横滨,康梁孙等人,得到了第一代来到横滨的华人冯镜如、冯自由父子等的帮助。1907年阿兴裁缝铺的广告——出自《横滨中华街》通过教育和出版,这些流亡横滨的中国社会活动家为横滨华人带来了改革或革命纲领。他们努力培养积极的中国国民,富裕且受过良好教育的广东移民对此相应最为激烈,所以革命之火在广州首先被点燃。1898年孙中山在横滨1911年12月,在横滨华人温炳臣的帮助下,第一支抗清队伍成立了。24名青年于12月6日出发,12月7日第二支队伍又有20名青年启程。第三支志愿军则于12月11日出发。在这一地区(横滨),爱国主义教育的印记是显而易见的。横滨已经形成了一个有政治意识、爱国精神的中国人社区,为中华民国的成立做出了贡献。——《横滨中华街》中华街从历史上看,大部分华人是广东人,广东移民又以来自香山县(今天的中山市)的最多。横滨华人的人口增长主要靠熟人帮带,先来的移民不断地帮助亲戚和朋友来日。——《横滨中华街》直到最近,在横滨市,讲粤语的人也必须通过香山话才能互相理解。相比之下,北美唐人街类似的熟人帮带的做法,则导致台山话占据粤语的主导地位,台山人说的是自己的方言。早期日本人称这一中华街为“南京町” 。 在当时,“南京”是日本人指称中国的通用代名词。中华街还有很多其他名字。外国人简单称之为“Chinatown”(中华街),日本政府称之为“清国人居留地”。广东人会叫它“唐人街”,因为“唐人”是他们对海外华人的普遍称呼。这个地区是一个由两层砖砌建筑组成的密集网格建筑群,外侧有阳台,装饰着精致的中文招牌。横滨中华街的范围大致在堀川运河、加贺町大道和本村大道之内,其范围会渐渐固定,并凭借鲜明的建筑风格与横滨其他地方区分开来。——《横滨中华街》这里最显著的特点是街道的朝向,街道相对于周边地区来说是倾斜的,但朝向的是东、西、南、北四个基本方向。有理由相信,中国人根据风水信仰选择在这里建造房产。尽管在过去的100年里,横滨曾两次被烧成灰烬,但每一次重建,中华街的街道朝向和地理边界基本不变。——《横滨中华街》自从中华街建立以来,餐饮业一直是其经济支柱。商人和小贩在1859年建立了华人聚居区,但和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一样,这一地区的经济也依赖所谓的“三把刀”,即厨师的菜刀、裁缝的剪刀和理发师的剃刀。1927年,中华街里 31.2%的华人在餐馆、咖啡馆和酒吧里工作,15.1%从事缝纫工作,还有7.0%在理发店工作。到了1962年还有44.2%的华人从事餐饮业,但裁缝、理发师的人数显著下降。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游客调查显示,日本消费者的需求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趋势。在1982年,45.6%的游客专程为体验中国美食而来,1992年这一比例上升到58.7%,2002年进一步增加到69.7%。正如中国移民研究者潘翎所说,所有的中华街都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旅游景点。但横滨的数字尤为惊人。根据2002年的一项调查,横滨中华街每年从全日本吸引游客1860万人次。横滨·中华街“新移民”一直是现代城市的新鲜血液。“新移民”的文化和民俗认同, 也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核心。在安土重迁的中国人身上尤其明显。在韩清安的《横滨中华街》中,华人在日本有着独特的“复杂”和“认同”。通常来说日本不是移民国家,在90年代,学界基本达成共识:日本社会有持续地抹去、否认少数民族存在的特点。但是即便日本民族单一性的神话已深入人心,横滨中华街的繁荣还是有目共睹的。日本的种族多样性在横滨已得到广泛承认和接纳,横滨华人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也就是说,横滨华人获得了一种准民族身份。——《横滨中华街》日本还有很多名词也反映了这类地方认同,比如“江户子”(edokko),字面上指东京的孩子,即土生土长的东京人(江户是1868年前对于东京的称谓);“滨之子”(hamakko)意思是横滨的儿子,即土生土长的横滨人。“滨之子”认同在日本很有名。正如一句俗语所说:“三代江户子,三天滨之子。”很多非日本人都相当骄傲且坚定地称自己为横滨人,包括那些华人移民。韩清安的《横滨中华街》按照时间顺序,依据横滨中华街与中国、日本关系的主要节点来划分了六章:第一章开篇讨论了近代以前到19世纪中叶的情况,这一时期,大量华人移民被日本接纳。第二章将讨论在1911 年辛亥革命之前,中国的流亡革命家是怎样试图将地方认同转变为积极的中国国民意识。第三章追溯了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到1931-1932年九一八事变之间,华人身份认同在横滨固定下来的过程。第四章叙述这些战时(1931-1945)发展对横滨华人社区凝聚力的影响。第五章追溯横滨中华街如何在冷战以及日本经济腾飞的背景下,发展成为一个有凝聚力的民族“飞地”和经济区,直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结论部分讨论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中华街,这一地区不断累积的经济财富、制度化过程是横滨地方认同的支柱。华人作为当地居民获得了民众的认可,这一地位赋予了他们一定的公民权利。《横滨中华街》的时间跨度近100年,从1894年甲午战争一直到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我们可以透过大的历史时段,看每一个普通人是如何在异国他乡生活,又是如何获得了社会认同的。这里无法避开政治、无法避开民族、无法避开国家,但又不只有这些。这里无关政治、无关民族、无关国家,只是关乎每一个人的生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京到横滨怎么坐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