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余秀华所有的诗的诗是闭口音吗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LOFTER精选
阅读(2118)|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历史上的今天
loftPermalink:'',
id:'fks_',
blogTitle:'《饮酒》课堂实录(北京景山学校
blogAbstract:'&
授课班级:北京景山学校 六年级五班
(多媒体投影屏幕上显示《归园田居》全诗内容)
教师:同学们,在今天这节课的开始,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来吟诵一首我们刚刚学过的诗歌《归园田居》。哪位同学愿意试试看?
(学生们举手,教师有请一位同学起立,学生吟诵。全体鼓掌。)
教师:真是不错,下面,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来吧。
(全班同学一起来吟诵。)
教师: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有些艰辛,但是他坚持了下来,他说,他之所以不在乎这些艰苦,是希望“愿无违”。昨天,我们留了个悬念,陶渊明到底有何“愿”呢?让我们再来看一首陶渊明的诗歌——《饮酒》。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
(学生打开语文书,翻到指定页数,教师同时翻动ppt的页面,转到显示《饮酒》全诗内容的页面,本页中的字大多为蓝色,只有“结”、“菊”、“日夕”、“欲”为黑色字)',
blogTag:'',
blogUrl:'blog/static/',
isPublished:1,
istop:false,
modifyTime:0,
publishTime:8,
permalink:'blog/static/',
commentCount:0,
mainCommentCount:0,
recommendCount:0,
bsrk:-100,
publisherId:0,
recomBlogHome:false,
currentRecomBlog:false,
attachmentsFileIds:[],
groupInfo:{},
friendstatus:'none',
followstatus:'unFollow',
pubSucc:'',
visitorProvince:'',
visitorCity:'',
visitorNewUser:false,
postAddInfo:{},
mset:'000',
remindgoodnightblog:false,
isBlackVisitor:false,
isShowYodaoAd:false,
hostIntro:'',
hmcon:'1',
selfRecomBlogCount:'0',
lofter_single:''
{list a as x}
{if x.moveFrom=='wap'}
{elseif x.moveFrom=='iphone'}
{elseif x.moveFrom=='android'}
{elseif x.moveFrom=='mobile'}
${a.selfIntro|escape}{if great260}${suplement}{/if}
{list a as x}
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
{list a as x}
{if !!b&&b.length>0}
他们还推荐了:
{list b as y}
转载记录:
{list d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if x_index>4}{break}{/if}
${fn2(x.publishTime,'yyyy-MM-dd HH:mm:ss')}
{list a as x}
{if !!(blogDetail.preBlogPermalink)}
{if !!(blogDetail.nextBlogPermalink)}
{list a as x}
{if defined('newslist')&&newslist.length>0}
{list newslist as x}
{if x_index>7}{break}{/if}
{list a as x}
{var first_option =}
{list x.voteDetailList as voteToOption}
{if voteToOption==1}
{if first_option==false},{/if}&&“${b[voteToOption_index]}”&&
{if (x.role!="-1") },“我是${c[x.role]}”&&{/if}
&&&&&&&&${fn1(x.voteTime)}
{if x.userName==''}{/if}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现代诗音演绎古典情
烟火诗人张执浩为你读诗
来源:搜狐文化
简介:中秋在线诗会-张执浩朗诵《中秋见月和子由》
  《中秋见月和子由》
  (宋)苏轼
  朗诵者:张执浩(诗人)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临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前山,浪s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惟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U然一梦瑶台客。
  获得2014年第12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诗人”荣誉的张执浩,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是“一名非正常的诗人”,用的是一种“不装腔作调”的态度,写的是最生活化的诗句。他目及成诗,笔端流露的是人间烟火下的日常琐事,他用平和的语调传递生活的热量,在他眼中,诗歌它像一个人去生活,然后在生活中感受脱口而出的语言的能力&&
  请一名久负盛名的现代诗人朗诵古典诗,这本身就是一件“非正常”的事情。远在长江边,作诗汉水旁的诗人张执浩很爽快地应承了。没有忸怩,没有故作姿态,只是问了句什么时候“交作业”?请这样一位喜欢转悠在厨房、女儿身边的“烟火诗人”为大众读古诗,苏轼这首《中秋见月和子由》,再合适不过了。
  对于搜狐网邀请他录制朗诵的视频,长发诗人张执浩笑了笑,委婉地拒绝了“算了,刚刚剪了个光头,自己看着都够呛”。为了朗诵的高品质效果,他还特地在微信朋友圈请诸各路文人,“求教: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中,&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重&的读音”。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一股浓浓地带有南方腔调的诗音,自长江边、黄鹤楼下,满载南方的秋色秋思而来,诗人张执浩以现代之音,为你演绎千年不变的“每逢佳节倍思亲”。
责任编辑:UC004
新闻大视野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再别康桥 教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一级教师512424.0浏览总量总评分
评价文档:
8页免费2页免费6页免费4页¥2.002页免费18页2下载券3页免费7页免费6页免费6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17页免费38页免费2页免费21页免费11页免费
再别康桥 教案|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近体诗写作_墨花飞舞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9贴子:
近体诗写作收藏
一、写诗应该讲究立意
现在人写诗,往往存在两种极端。一种是老干体,比较注重思想性,多喜欢口号入诗,看似家国天下,但由于语言过于直白,缺乏意象表现手法,读起来比较干涩,枯燥,缺乏诗意,有的勉强拔高,给人以作秀的感觉,因此往往不太受人喜欢;还有一种是很多人根本不讲究立意,自己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全是一己情怀,虽然写的很真实,但是毕竟缺少寄托。有的甚至不知所云。那么究竟写诗要不要讲究立意呢?
我们来看看下面两个例子:老杜《剑阁》诗云“吾将罪真宰,意欲铲迭嶂。”与太白“捣碎黄鹤楼”,“铲却君山好”语亦何异!然《剑阁》诗意在削平僭窃,尊崇王室,凛凛有义气;“捣碎”“铲却”之语,但一味豪放了。故昔人论文字,以意为主。——黄彻《蛩溪诗话》
有些诗句表面看起来同样豪迈,但由于含义深浅,就分出高下来。李白《江夏赠韦南陵冰》,他在江夏和朋友韦冰喝酒,看到那里的“头陀云月多僧气,山水何曾称人意”,对于黄鹤山上的古迹像头陀寺、黄鹤楼都看不上眼,对于长江边上的鹦鹉洲也觉得讨厌,于是酒中忽发狂言:“我且为君捣碎黄鹤楼,君亦为我倒却鹦鹉洲。”又《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第二首说,“醉后发清狂”。要铲却君山,正是醉后的狂言。君山在洞庭湖中,遮住人们的视线,所以想铲除。“铲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望出去更阔大了,更好喝酒来欣赏洞庭湖的风光,所以说“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这些话写得意气豪迈,但并没有什么深意。杜甫《剑阁》诗讲到剑门形势险要,野心家利用它来进行封建割据,所以说:“并吞与割据,极力不相让。吾将罪真宰,意欲铲迭嶂。”杜甫反对野心家的封建割据,所以说要责备天公,想铲除重重迭迭的山峰。这样说就有含意,在当时反对封建割据是进步的,所以具有思想性。(未完待续)二、好作品应该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
我们来看看下面两个人的作品:
白乐天《新制布裘》云: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新制绫袄成》: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意何情。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
再看老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三首诗的含意都比较深刻,所以经常为人所称道。杜甫在茅屋被秋风吹破后,又淋了雨,可他却不是首先想到自己,而是想到天下寒士,只要天下寒士都有广厦住,自己就是冻死也感到满足。白居易在自己制布裘时,想到天下受冻的人;新制绫袄时,想到人民的啼饥号寒。这在当时都是比较难得的。这种关心人民的思想,给他们的作品奠定了较高的思想性,使它们成为传诵的名篇。
有人在讨论这几首诗谁写的更好,都从用意着眼,有的认为白居易更难得,有的认为杜甫的用心更好。假如从用意着眼,杜甫想到的是寒士,白居易想到的是百姓,好像白居易比杜甫更高一些。其实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以及其他关心人民的诗,他何尝不想到人民。只是些这几首诗时,两人联系各自的处境着想,白居易在做地方官,自然想到他治下的百姓。杜甫当时处境比较困难,自然想到寒士。因此,要评价这几首诗,不能脱离两人的处境来看用意,还要结合用意和艺术成就来看。就用意说,都是好的;就艺术成就看,杜甫的就比白居易的两首高,因为他还有“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进一层写,就更有力量,在艺术成就上更高。
古往今来,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都是因为立意高,思想性强而千古传诵。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及岳飞、陆游等等……
写竹子的诗很多,唯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更难打动人心,就是因为立意高,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关心人民生活的思想。 近体诗写作第二讲
我还是要说,任何艺术形式都不能也不可能脱离现实生活而独立存在,任何艺术都必须来源于生活。写诗也一样。它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一种文学形式,换句话说,它是一种对生活观察感悟而后高度凝练起来的文学形式。因此我们写诗,离不开对生活、对自然的细心观察。而绝不是凭空想象,闭门造车。任何虚妄的、凭空想象的、脱离生活不着边际的装腔作势的伪文学,都是令人鄙视的。而只有深入观察生活,观察自然深刻感悟所升华出来的文字,才有可能是伟大的,不朽的。
下面让我们来学习一下老杜的名篇《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纪昀批:“此是名篇,通体精妙,后半尤有神。随风二句,虽细润,中晚唐人刻意或及之。后四句传神之笔,则非余子所可到。”(方回《瀛奎律髓》卷十七)。
起有悟境,从次联得来。于“随风”“润物”悟出“发生”,于“发生”悟出“知时”也。仇兆鳌曰:“曰‘潜’曰‘细’,脉脉绵绵,写得造化生发之机,最为密切。”写雨切夜易,切春难,此为着眼。(蒲起龙《读杜新解》卷三)。
写诗要从生活中来。杜甫的《春夜喜雨》是一个好例子。他住在成都,观察到成都地区春雨的特点。“当春乃发生”,在春天下的,是细雨,所以随风飘拂;主要在夜里下,所以“潜入夜”。这是成都地区春雨的特点。不从生活中体察,是写不出来的。别处的春雨,不一定这样细,不一定主要在夜里下,不一定当春就下。这样的雨,有利于春天植物的生长,所以说“好雨”。当时杜甫住在成都郊区,雨主要在夜里下,所以“野径云俱黑”,更显得“江船火独明”。这种雨一到早晨就停了,所以“晓看红湿处”,“红湿”所以“花重”。
蒲起龙说“起有悟境”,这个悟,也是从生活体验中来。因为成都地区的春雨,不是偶然这样,是经常这样的。在成都住久了,自然悟到这一点,“好雨知时节”。于“发生”悟出“知时”,即好雨“知”时,把无知的雨写成有知,这里正透露出“喜雨”的感情来。纪昀从风格上看,认为随风二句写的细润,中晚唐人刻意或可及之。他大概没看到,这两句是从生活体验中来,抓住成都地区春雨的特点。可见不仅写诗要有生活体验,读诗也要有生活体验,否则光从文字风格上看,就不会看到它的真正好处。
我的一首《农夫》:“五月春苗秀,最勤田舍翁。鸡啼窗纸白,日落远山红。地好人无惰,秋高谷自丰。装烟陇亩看,一笑一青瞳。”
我是家父被打成右派后,在北方一个农村出生的,因此有农村生活。北方五月正是农夫锄地时节,勤劳的农人早出晚归。他们往往天刚亮就起床,直到日落西山才从地里回来。那个时代的农民没有表的,他们听见鸡叫就起床劳作,而一般鸡叫时恰是窗纸发白,所以要说“鸡啼窗纸白”,“日落远山红”是指黄昏降临了,而这个时候,农夫就渐渐看不清地里的苗了,所以只好收工回家。这一联看似景语,实则深刻反映了农夫的勤劳朴实,和田间生活的辛苦。而这样看似很自然的一联,没有农村生活经验,没有对生活的细心观察,是写不出来的,甚至也体会不到。
因此,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生活,我们一样能写出像古人一样优秀的作品。 近体诗写作第二讲
欧阳修嘉佑中见王荆公诗:“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笑曰:“百花尽落,独菊枝上枯耳。”因戏曰:“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吟。”荆公闻之曰:“是岂不闻《楚辞》‘夕餐秋菊之落英’,欧九不学之过也。”——《西清诗话》
史正志《菊谱后序》里指出菊花有落有不落的,花瓣结密的不落,盛开之后,浅黄的转白,白的渐转红,枯于枝上;花瓣不结密的多落,盛开之后,遇风吹雨打,就飘散满地。又指出“夕餐秋菊之落英”,认为菊花初开才可餐,枯落了就不好餐了。这个“落”,是始开的意思。像《诗经》中的《访落》,就是开始访问的意思。
这个故事本身不一定可靠,我们拿它来说明写作中的问题。虽说根据种菊花的史正志的话,菊花有两种,一种落,一种不落,但就一般所见的菊花来说,以不落的为多。假如王安石真的看到罕见的落的菊花而作诗,就应该加以说明。他没有说明,可见他没有并看到这种罕见的落的菊花,因此欧阳修提出批评,说“秋英不必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吟”是对的。王安石提出根据《离骚》里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他是根据屈原这句话来的,那就更有问题了。因为屈原讲服食菊花,初开的菊花有香气,才可以采下来服食,要是枯萎的菊花,就不适宜服食。屈原讲的“落英”,不是落下来的花瓣,这个“落”字是“开始”的意思,指刚开的花瓣。这样看来,王安石误解了屈原诗的意思,再根据这种错误的理解来写诗,那肯定是不对的。
所以,我们作诗应该从生活出发,而不是从书本出发。从书本出发,看到屈原说过秋菊落英,认为屈原是说菊花的花瓣会掉落的,因而写出“残菊飘零满地金”,那就不符合屈原的原意了。
我们欣赏和理解诗句,也要从生活出发。由于一个字可以有几个解释,所以“落英”可以指落下来的花瓣,也可以指刚开的花瓣。哪个解释恰当,结合服食菊花来讲,在生活中只能服食刚开的菊花,不会服食枯萎的菊花,那么哪个意义恰当,就自然可以判断了。近体诗写作第二讲
写诗要结合生活的真实来写。由于生活本身是变化多样的,所以观察的角度不同,诗也肯定写的不尽相同。比方杜甫的《春夜喜雨》写“红湿”“花重”,而王勃的《郊兴》作“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钟惺批:“‘雨去’‘去’字妙,才于‘花光湿’,‘光’字有情。若直言‘雨’,则‘湿’在花而不在‘光’矣。”谭元春批:“‘湿’言‘光’,‘疏’言‘影’,即不寻常。”(《唐诗归》卷一)
杜甫写的是下了一夜的雨,所以雨止以后。看到“红湿”“花重”;王勃写的也是春雨,是写的雨后郊外景象,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所以看不出“红湿”“花重”,花上已经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叶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中透出。
两种雨后的花,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所以写的完全不同。同样写细雨,杜甫写的是春雨,曾几写的是《仲秋细雨》:“竹树惊秋半,衾绸惬夜分。”中秋天还热,下雨就凉快,所以说“衾绸惬夜分。”方回批:“惬字当屡锻改乃得此字。”纪昀批:“此字微妙,此评亦得其甘苦。”(《瀛奎律髓》卷二十)
这里写感觉。结合感觉,结合思想感情来写景物,从生活中来,更可以写的丰富多彩。
近体诗写作第三讲
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削之痕。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细雨着水而为沤,鱼常上浮而淰,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能胜,唯微风乃受以为势,故又有“轻燕受风斜”之语。至“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深深”字若无“穿”字,“款款”字若无“点”字,无以见其精致如此。然读之浑然全似未尝着力,此所以不碍其气格超胜。唐末诸子为之,便当入“鱼跃练江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体矣。(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下)
这里说描写景物要进行细致的体察,要看到景物的特点,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这要靠诗人对景物的观察,也跟诗人对景物的深刻爱好有关,所以称为缘情体物。
看上面的两个例子。杜甫《水槛遣兴二首》之一,描写江边景物,一句实写他低头看到江里的景物,一句诗写他抬头看到岸上的景物,正是俯仰观察,表示他赞赏景物之美,透露出他对景物的爱好。他看到细雨落在水面上,水面上有一个个水泡,鱼儿在这水泡中跳跃着;风轻,燕子借着风势飞行。这正是鱼儿和燕子自由自在活动的时候,显示出万物的生机。诗人就这样细致的捕捉了这个景色把它描绘出来。第二例是《曲江二首》之二,写蝴蝶和蜻蜓,作者把蝴蝶放在花丛中写它,不是写静止的蝴蝶,写动的穿花的蝴蝶,还要透过深深的花丛才看见。写蜻蜓也是写动的蜻蜓,是在点水,还写出它点水时飞的姿态是款款的,即缓缓的。这样写真是工细极了,就是高明的画家也不容易画出。他后面两句说:“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诗人传话给大好风光,尽管跟着时光流转吧,只求让诗人暂时相赏,暂时不要违背人意匆匆溜走。作者抱着这种欣赏美好景物的心情,所以能够作出这样工细的描写。这种描写又符合景物的特点,所以是自然工巧的。
我们来看看写得不好的例子。“鱼跃练江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意思是说,江水像条白色的丝带子,鱼儿跃起来像抛起一只玉尺,柳条像丝线,黄莺在柳条中穿来穿去像黄金梭子在织丝。对比杜甫的诗句,细雨,所以鱼儿跃出,微风,所以燕子斜飞;穿花,所以深深,点水,所以款款,彼此都密切相关。鱼跃练江,莺穿丝柳,并没有说出在怎样情况下鱼跃莺穿,作者明显缺乏细致的观察。只在辞藻上用功,把鱼跃比作抛玉尺,这本身就是个拙劣的比喻。再有像“练”“玉”“丝”“金”全是涂饰,并没有注意表现事物的特色。很做作,很不自然,雕镂之迹毕现。 二
上节课我们讲了体察是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这节课我们讲:体察是要写出诗人独特的感受。
一般的景物,人们都看得到想得到的,可以不用去描绘。那些对诗人具有独特感受的景物,通过描写写出诗人的感受来,这样描写景物才具有特色。
如老杜《元元皇帝庙》有“碧瓦初寒外”一句,老子庙是用碧琉璃瓦盖的,这点当时人都看到;时令正是初冬,这点当时人都感到;但“碧瓦初寒外”是诗人独特的感受。诗人感到碧瓦在初寒以外,其实碧瓦是不会感到寒暖的,这是诗人的感觉。诗人看到老子庙的壮丽,所谓“山河扶绣户,日月近雕梁”,在初寒中给人以温暖之感,所以说它在初寒外,写出诗人对壮丽建筑的赞美。
《宿左省》有“月傍九霄多”句,九霄指天上极高处,古人把皇宫比作天上,这是尊君思想。诗人当夜在宫里值宿,用九霄来比宫殿,说在宫里显得月亮的光明特别多些,正反映了这种尊君思想。
《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晨钟云外湿”句,那时船泊夔州城外,因天雨不能上岸,所以只能在船里听到晨钟。夔州地势高,寺又在山上,所以说钟声从云外传来。从云外传来的钟声要通过云和雨才传到船里,所以说钟声要被沾湿。说钟声被沾湿这是一般人所想象不到的,这样写,正显出诗人感觉到雨的又多又密,所以上句说“江鸣夜雨悬”。
《摩诃池泛舟》有“高城秋自落”句,这是在晚秋写的,诗人坐船在摩诃池上,“湍驶风醒酒”,水急,风把人的酒意吹醒,说明诗人已感到秋末冬初景象,所以面对高城,好像秋正在消失中。
以上这些都是结合写景来反映感情,写出诗人的独特感受。
本人也曾有句“情深月色寒”,也是写自己望月思人的独特感受。 三接上堂课:
诗人要善于细致的体察生活,读者也需要体察作者所经历的类似的生活,才能对作品有深入体会。我们举几个例子:
司空图残句“棋声花外静,幡影石坛高。”东坡云:“吾尝游五老峰,入白鹤院,松阴满庭,不见一人,惟闻棋声,然后知此句之工也。但恨其寒俭有僧态。若杜子美云‘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则才力高健,去表圣(司空图字表圣)之流远矣。”
又称陶靖节诗云“‘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非古之耦耕植杖者,不能识此语之妙也。”
张表臣亦云“仆居中陶,稼穑是力。秋夏之交,稍旱得雨。雨余徐步,清风猎猎,禾黍竞秀,濯尘埃而泛新绿,乃悟渊明之句善体物也。”(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一)
“棋声花外静”,写出庙宇中极幽静的境界,正因为境界极其幽静,所以棋声传来特别清晰。苏轼亲自经历到庙宇中这种境界,才体会到“棋声花外静”这句诗的工巧。
陶渊明《葵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宋代张表臣参加农业劳动,在雨后的清风中,体察到庄家经过雨水的洗濯,争着抽穗,泛出新绿,从而体会到“良苗亦怀新”工于体物。
苏轼指出同样工于体物,也分高下。棋声两句写出庙宇中的幽静境界,没有更深的含义。司空图的《独望》:“绿树连村暗,黄花入麦移。”树荫茂密,村庄被遮住,望去有暗的感觉,黄花是黄的,麦子也黄熟了,所以入麦移。这里反映农村丰收在望的景象,就比棋声一联有意思。当然,“良苗亦怀新”,反映出诗人对庄稼的热爱,有感情在内,自然更高些。
这个“黄花入麦移”在现代医学上,可以称之为视觉转移。比如本人曾有一首绝句《观油菜花》:“醉得蜂香醉蝶香,忽疑梦里到仙乡。移神无计看山水,十里繁华染目黄。”意思是的看得久了,眼睛还没有适应过来,所以看山水时,眼前居然也是黄的。这就是所谓的视觉转移。古人当时未必知道这个医学现象,但是他们执着于细心观察,却可以写出来。
再看杜甫的《倦夜》:“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他夜里困倦却睡不着,看到萤飞,听到鸟呼,写得工细。从萤自照、鸟相呼里,透露出寂寞的心情,不光是写景,而是有所感慨。所以接下去说“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徂,消逝之意。
杜甫的《月》:“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写从一更到三更月被山遮住,到四更忽然看见月从山那边显出。夜将近了,看到月光照在水面,水光返照使楼上显得明亮。这两句写景,不光体物极工,境界也显得明朗开阔,比棋声两句的寒俭枯寂不同,当然也是比较高的。 近体诗写作第四件 描状 古人讲“诗下双字极难,须使七言五言之间,除去五字三字外,精神兴致全见于两言,方为工妙。”(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上)
唐人记“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为李嘉佑诗,王摩诘窃取之。但是真正的诗家并不这样认为,说此二句所以传世,真正的好处恰在于添“漠漠”“阴阴”四字,此乃摩诘为嘉佑点化以自见其妙。
后来有人指出,说王维袭用李嘉佑诗,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五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的注里,指出《石林诗话》根据李肇《国史补》卷上说王维窃李嘉佑诗,未及考证。胡元瑞《诗薮内编》卷五曰:“世谓摩诘好用他人诗,如‘漠漠水田飞白鹭’乃李嘉佑语,此极可笑。摩诘盛唐,嘉佑中唐,安得前人预偷来者?此正嘉佑用摩诘诗。
咱们不管古人的文字官司。就说诗:
“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这两句诗有画意,白鹭黄鹂的色彩也很鲜明,算得上好的写景句。不过它的境界还不够开阔。有了“漠漠”“阴阴”两词,就不同了。“漠漠”有广阔意,白鹭在广阔的水田上飞,比起光说在水田上飞,境界要开阔的多。“阴阴”有一片浓阴意,黄鹂在一片浓阴的夏天的树林里叫,比起光说在夏天的树上叫意境也不同。其实,这个“阴阴”实际上是指的树荫,因为这个“荫”是古入声字,所以王维用“阴阴”代替,是通假的。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看到写景诗中双字描状的作用。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加上“萧萧”,秋天落叶的声音出来了;加上“滚滚”长江波涛汹涌的形象就出来了。
再看老杜的“江天漠漠鸟飞去,风雨时时龙一吟。”加上“漠漠”,更显出江天境界的广阔;加上“时时”,就写出了电闪雷鸣的夏天雷雨天气的特点。
还有王安石的“新霜浦溆绵绵白,薄晚林峦往往青。”“绵绵”显出新霜的一片白,“往往”是说见得霜后的树林大部分还是青的。只是双字描写,就起到了精炼而且准确的作用。
我的一首《咏雪》是这样写的:“落落疏林下,扬扬扣牖扉。盈盈持练舞,漠漠笼烟飞。着地看吹絮,分花欲动帷。回看石人在,白首未思归。”这里连用了八个双字,就是为了描状。而且我是实际观察,并非刻意为之。有人说,叠词用的太多了,算不算毛病?我觉得那要看用的是否恰当。以下是一位教授的点评,供大家参考:咏雪 落落疏林下,扬扬叩牖扉。盈盈持练舞,漠漠笼烟飞。着地堪吹絮,分花欲动帏。回看石人在,白首未思归。    点评:落落,扬扬,盈盈,漠漠,在一首四十字的诗中,连用八个叠字,古人诗中的确不曾有过。那么这样用好不好呢?现在让我们来细致分析一下:   先看题目,是咏雪。落落,雪落下的样子。雪落荒林,疏疏落落,当为一景。此为远景;扬扬,向上飞起的样子。临窗而望,雪花敲打窗棂,仿佛自下而上,这里作者用了一个“扣”字。这是近景;盈盈,写雪花飘飞的意态,回风曼妙,仿佛美人持练而舞。近距离观察;漠漠,雪越下越大,渐次浓密,风起处,雪过前川,已是一团白烟掠过。远距离欣赏。写诗不可一味拘泥古人。古人没有的,今人未必不能有。诗就是创造和发现美。   着地堪吹絮,雪初落时,仿佛柳絮可以随时被风吹起;分花欲动帏,雪越下越大,惊动了闺中美人。不管她是什么原因,什么心情,反正她是动了。   回看石人在,白首未思归。结句精彩,耐人寻味。也是全诗诗眼所在。 二
西清诗话:“三吴僧义海,以琴名世。六一居士尝问东坡:‘琴诗孰优?’东坡答以退之《听颖师琴》。公曰:‘此只是听琵琶耳。’或以问海。海曰:‘欧阳公一代英伟,然斯语谬矣。“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言轻柔细屑,真情出见也。“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精神余溢,竦视听也。“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纵横变态,浩乎不失其自然也。“喧啾百鸟鸣,忽见孤凤凰”,又见颖孤绝,不同流俗下俚声也。“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起伏抑扬,不失故常也。皆指下丝声妙处,唯琴为然。琵琶格上声,乌能尔耶!退之深得其趣,未易讥评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六)
韩愈的《听颖师琴》自是名作,苏轼认为是写琴诗中最好的。欧阳修提出批评,说是写琵琶的诗,不是琴诗。义海和尚是弹琴专家,他说欧阳修的话错了,韩愈写的确实是听琴诗,不是听琵琶诗。音乐的事,我们不谈,就谈韩愈这首诗的好处。我们不妨搜出来分析一下:听颖师弹琴⑴昵昵儿女语⑵,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⑶,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⑷。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⑸。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⑹。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⑺。推手遽止之⑻,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⑼!
第一:用具体景物来描绘音乐,并写出音乐的变化,使我们可以从具体景物中体会到音乐的情味。开始时,音调柔婉,像小儿女在谈情说爱;忽然变得声调高昂,像勇士奔赴疆场;有时像柳絮飞扬,飘得很远;有时有一个声音显得很突出,仿佛百鸟叫声中突然有凤凰的叫声;有时声音高到不能再高,突然声音一落变得极低象从千丈高空掉下来似的。这样描绘音乐,确实很形象。
第二:用语言的音韵和音乐相配合。当音调柔和婉转时,作者用“语”、“汝”押韵,声调也比较柔和。音乐转入昂扬时,作者的韵也随之改变,改用“昂”、“场”押韵,声调比较昂扬,诗的意气也是昂扬的。像这样让诗的音韵和音乐的声调相配合,更显出诗人用语的精炼。
韩愈还有一首和岑参联句的《斗鸡》诗,什么时候用开口音,什么时候用闭口音,舌音、唇齿音,配合所描写的斗鸡场景和作者心情,写得也十分精彩。大家可以搜出来体会一下。可见,韩愈是深通乐理的。其实古人从小读书,所谓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可见古人把音乐作为必修课,所以他们写诗在韵律上就掌握的非常好。所谓律,就是为了音调和谐,抑扬顿挫,读起来才朗朗上口。我们也要学习和研究音韵,作诗必先选韵,以后我会讲到。
第三:作者描写音乐,不光用各种声调来比,如儿女语、鸟语,他还用勇士昂扬的气概、柳絮的飞扬、跻攀坠落的动作来比,这就属于修辞上的通感。我们以后讲修辞时再细讲。 近体诗写作第四讲
描状(三)
我们通常说到景语,有些初学写作者不明所以,其实就是通过具体景物来抒写感情,这是一种富有感染力的写作手法。举几个例子:
《诗经·国风·邶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这是庄姜送戴妫的诗。春秋时魏庄公的妻子庄姜没有儿子,就以妾戴妫的儿子名完的做己子。庄公死了,完继君位,被杀。戴妫没有依靠,只好回娘家去,庄姜送她,写了这首诗。一直到戴妫的车子已经望不见了,她还没有回去,哭得十分悲痛。这里也看出两人感情的深挚,当然也包括身世遭遇在内,由于戴妫回去就不再回来了,生离等于死别,更感悲痛,所以《彦周诗话》批:“真可泣鬼神矣。”
王维《观别者》云“车徒望不见,时见起行尘。”去的人坐着车子已经走得望不见了,送行的还不走,还要望,只看见车子走时扬起的尘土。张先的词也行送行:“眼力不如人,远上溪桥去。”
欧阳詹《初发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驱马觉渐远,回头长路尘。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这首诗不是送行的人写的,是行人写的。是说行人走得远了,回头望送行的人,只看到路上的尘土,连城墙都望不见了,更不要说城中送行的人了。
苏轼《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登高回首坡垅隔,但见乌帽出复没。”当时,苏轼同苏辙在郑州分别,两人向不同的方向走去后,苏轼登高回头望,只看见苏辙的乌帽忽隐忽现。
以上选的几个例子,都是写分别时恋恋不舍之情的,就这点来说,都很成功。就写得具体来说,“时见起行尘”比“瞻望弗及”具体些;“眼力不如人”从另一角度来写,别具匠心;就写的形象来说,还是苏轼的“惟见乌帽出复没”,写得最为鲜明生动。
“惟见乌帽出复没”,可以和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后两句有得一比。 近体诗写作第五讲
情景相生一
白居易曾说“说喜不得言喜,说怨不得言怨。”这个说法我觉得也就是个皮毛,甚至是很片面的。其实不在于你用什么字,而在于你用的是否中的。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能写出天地愁惨之状,极壮士视死如归之情,即为中的。古诗“白杨多悲风,萧萧愁煞人。”萧萧两字,处处可用。然惟坟墓之间,白杨悲风,尤为挚切,所以为奇。此句用悲愁二字,乃愈见其亲切处,怎么就不能用了?所以,诗人之工,皆在于一时情味,不能提前设置固定的模式。老白的话,你们不听也罢。
“兴在有意无意之间,比亦不容雕刻。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人情物理,可哀而可乐,用之无穷,流而不滞,穷且滞者不知尔。”——(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上)
我们先说“中的”。什么叫“中的”?我们说写景主要是为了抒情,一定要所写的景物能够恰好地表达你要抒的情,这就叫“中的”。所以问题不在于写景中能不能用表达感情的字,如能不能用“喜”字“悲”字,而在于要写的景物是否“中的”。如“白杨多悲风”用了“悲”字,跟“萧萧愁杀人”抒情的话结合起来,用来写墓地的景物,就恰好的衬托出悲凉情味,就是中的。
情和景的关系本来就是密切结合的。诗人写景抒情,各有各的手法。
1、一种是情景分写,如上句侧重写景,下句侧重写情。或上联侧重写景,下联侧重写情。
2、上下句各有侧重的,如荆轲《易水歌》,上句“风萧萧兮易水寒”,侧重写风和水,也含有悲壮的情绪;下句“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决死的感情,更见悲壮。
3、上下联各有侧重的,如杜甫《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上联说洞庭湖浩渺无边,好像吴楚的东南部裂开了,天地在其中浮着,是写景;下联说亲朋没有一个字的来信,自己老病只在孤舟中漂泊,是抒情。
下面讲什么叫“互藏其宅”,即情藏在景中,不是随便写景,要写含有情的景,离开了情的景就不宜写。景藏情中,不是抽象写情,说悲说喜,而是在写悲喜时藏有景物。前者以写景为主,写可以表达感情的景物;后者以抒情为主,不是空写抒情。还拿老杜的《登岳阳楼》做例子:“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洞庭湖的浩渺无边,这里正含自己漂泊无归的感情在内,即情藏在景物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写投老无归的感情,这里就含有在湖上漂泊的景物,从孤舟里透露出来,即景藏在情中。
这种“互藏其宅”,正是情景相生所要求的写法。希望大家细心揣摩。 近体诗写作第五讲
情景相生二
古人的很多名句,多用景语,就是通过写景来表达感情,通过描写景物所传递出的感情,往往要比直接抒情更蕴藉耐品,更富有感染力。如陶渊明《拟古》:“日暮天无云,春风散微和。”写出对美好春光的赞美,有惬意的心情在内。肖悫的《秋思》:“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月下景物写得非常细致,反映出诗人那种安静闲适的心情。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使人从春草,从原柳和鸣禽中,感到春天的蓬勃生机,透露出喜悦的心情。柳恽的《捣衣诗》:“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从亭皋的叶落联想到陇头的云飞,写的是思妇望远怀人的感情。张协的《杂诗》:“借问此何时,蝴蝶飞南园。”诗人到边城去时,想到当时正是南园蝴蝶飞的季节,唤起一种美好的回忆。以上这些,都是侧重写景,从写景中透露出感情来。
还有一种写法比写景的这些名句更好,即所谓“圣于诗。”比如《诗·采薇》写军士出征归来的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上两句写出征时的情形,下两句写回来时的情况。出征时是春天,回来时是下雪天。这里的依依,是写柳条随风摆动的样子,但又不限于写柳条。这是把杨柳拟人化的写法,不说自己和亲人的依依不舍,是杨柳多情依依不舍,把自己和亲人的感情寄托在杨柳上。
《诗·东山》写军士到东山出征了三年才回来的诗:“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自来东,零雨其蒙。”这个零雨其蒙,既是写细雨的迷蒙,又不仅仅是细雨迷蒙,而是写军士们的心情迷茫怅惘。试想,军士们出征了三年才回来,这三年同家人音讯断绝,不知家里情况怎样,难免会胡思乱想。有的想到“鹳鸣于垤(土丘),妇叹于室”;有的想到也许自己喜欢的那个姑娘已经出嫁了:“之子于归(这个姑娘出嫁),皇驳(马的毛色)其马。亲结其缡(她的妈妈把佩巾替她结在带上),九十其仪(礼物很多)。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新人很好,旧人怎么办呢)”正因为士兵在回家的路上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心里感到迷茫,所以这个“蒙”字不光写细雨,也反映出军士迷茫的心情。所以说“圣于诗”。
《诗经》来源于民间歌谣整理,是古代最接近原生态的一种诗歌形式,大都来源于生活,因此很多名篇非常感人,写法也非常好。古代很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等人都是从《诗经》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忽略,不要因为生僻字较多就不愿意去读,要细心体会才好。近体诗写作第五讲
情景相生三
有人说,诗以用事为博,始于颜延之而极于老杜;以押韵为工,始于韩愈而极于苏黄。但是诗这个东西,讲究“志之所之也”,讲究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就不是一般的咏物诗所能达到的。
我们看两个例子:曹子建的《七哀》:“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这是写景,但又不光是写景,最主要的是他写出了思妇的痛苦心情,流光徘徊正好衬出愁思的萦回。这虽然不完全是咏月的诗,但是后人的很多咏月的句子,虽极尽工巧,但始终不能超越;陶渊明的《归田园居》:“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本来写的是郊居闲适之趣,不像是专门咏田园的诗,但是后世很多专门写田园的句子,虽极尽工巧,也始终无法超越。这是因为,作者有感情在内,写鸡鸣犬吠,正显出乡间的幽静,透露出诗人喜爱田园闲适之趣。
这说明一个问题,就是诗人写景,不能光在景物上下功夫,先要有真实感情,才能写好景物。所以古人要说:“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咏叹之;咏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含不尽之意”。
现在很多人写诗喜欢用典,以为会用典就是好诗,有人专门喜欢搜罗用典,以显得学问自己渊博,其实这是个误区。正向我们开头所说的,你用典不一定用得过老杜;以押韵为工,不及苏黄;因此所谓的用事押韵,要和这种情景相生的句子比起来,那简直就是微不足道的。这样的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看似脱口而出毫不费力,自然而然,返璞归真,没有丝毫的虚浮矫饰,才是真正的好诗,才可以流芳千古。
1楼 07:06&|
相关的贴子699110874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内&&容:使用签名档&&
想了解更多关于 ”墨花飞舞“的信息,请&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粤语闭口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