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钧瓷釉色青天白日满地红歌曲

您现在的位置: >>
钧瓷彩釉的类型与呈色机理
发布时间:
河南省禹州市是中国十大陶瓷产区之一。钧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在各种古陶瓷的基础上,神镇的陶瓷匠师继承和发扬古代传统艺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恢复并进一步发展钧瓷生产。1963年,禹县钧瓷工艺美术一厂开始着手研究钧彩釉瓷。1967年,钧美一厂成功研制出五十多种钧彩釉,如丝毛釉、黑花釉、棕花釉、玉石青釉、斑点青釉等,并投入批量生产,受到购买商好评。这一阶段的钧彩釉瓷产量较少,但工艺精湛、器型精美、釉色古朴典雅。20世纪80年代,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等专家教授的指导下,烧制出釉色丰富、造型新颖、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技术特色的颜色釉瓷和彩釉瓷。主要产品有花瓶、花盆、炉、鼎、尊、各种动物、文具、酒具、茶具、餐具等。釉色有红、蓝、绿、白、黑、黄等,还有各种花釉,在当地此类瓷器被广泛而通俗地称为“彩瓷”或“彩釉瓷”。 1978年以后,钧彩釉瓷进入辉煌时期。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钧彩釉瓷的国际市场日益扩大,国内需要量也显著增加,大大促进了钧彩釉瓷的发展。地方国营禹县瓷厂、禹县钧瓷工艺美术一厂、禹县钧瓷工艺美术二厂等陶瓷企业进一步加强管理,更新设备,改进技术,研究烧制方法,扩大规模,培养人才,使钧彩釉瓷的器型、工艺、釉色等方面都有了较大进步,合格率明显提高。各生产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开展研究。一批优秀技术骨干脱颖而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内一些著名艺术家韩美林、刘开渠、刘焕章、周国桢、王合内、高庄、梅建鹰、罗明遥、王麦秆、王家斌、顾群等相继来神镇陶瓷企业进行实地创作,对钧彩釉瓷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从1977年起,有关部门曾先后组织企业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美术馆等地方进行展销活动,并且走出国门到国外展出。钧彩釉瓷不仅畅销国内,而且畅销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等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国内外陶瓷界的高度赞扬。1990年以后,随着国营集体企业的逐步转型、停止生产,钧瓷彩釉也淡出人们的视线。 一、钧瓷彩釉的概念 钧瓷彩釉属颜色釉的范畴。一般来说,陶瓷釉是熔融在陶瓷表面的由长石、石灰石、陶瓷黏土和草木灰配制而成的釉料,在焙烧陶瓷的高温下熔融,温度下降时硬化成薄膜而与胚体紧密结合。如果在釉中加入某种呈色氧化物,釉面就会显现出某种固有的色泽,这种釉称之为颜色釉。在长期的陶瓷实践中,中国窑工在东汉率先烧成青釉瓷器,其青色系氧化铁经高温还原烧成。继之在青釉的基础上烧出褐釉、黄釉、黑釉和白釉,以后发展到运用氧化铜烧出铜绿釉、铜红釉,运用氧化钴烧成钴蓝釉、钴青釉,以致运用锰、锑、铬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烧制出色彩斑烂的各种颜色釉。 陶瓷艺术釉是装饰陶瓷艺术制品,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釉料。我国陶瓷艺术釉品种较多,如钧红釉、裂纹釉、天目釉、茶叶末、油滴釉、祭红釉、窑变花釉、结晶釉等等,都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几朵灿烂的奇葩。新中国成立后,在原轻工部恢复历史名窑的决策下,这些早已失传的名窑大都得到恢复与发展。随着现代陶瓷科学技术的进步,大批新的艺术釉不断产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民窑蜂起,各具特色的艺术釉如雨后春笋般的破土而出,色泽鲜美的各种釉色耀人眼目。 颜色釉是依靠釉水色彩的变化来装饰瓷器的。通常在釉中调整各种釉料的微量元素的含量,加入铁、铜、锰、钴氧化物金属色剂,在相当的条件下,就能达到改变釉色的目的,釉面就会呈现青、褐、红、兰等某种色泽。古陶瓷的颜色釉种类繁多,仅青釉就有豆青、粉青、天青、梅子青等等多达20余种。但是用色釉来装饰瓷器,其实难度相当大,好的色釉器却正是以其单纯、清丽、隽永而著称于世,如宋代汝窑,天青釉、官瓷粉青釉、龙泉窑梅子青釉。中国陶瓷艺人在宋代已达到的制瓷成就,是至今无人能及的,而宋瓷就是各种颜色釉瓷,这里除了工艺技术之外,更重要的是单纯的颜色釉瓷,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符合中国人含蓄、内敛、儒雅的美学观、道德观。 二、钧瓷彩釉的分类 我国颜色釉种类繁多,色彩缤纷。就烧成温度而言可分为高温釉和低温釉两大类,高温釉的烧成温度通常为1250℃以上,多系生坯挂釉后入窑一次烧成。低温釉因在釉内加入了较强的助熔剂,故其烧成温度只有750℃一1250℃,一般是在烧成的素白瓷或涩胎上挂釉入炉,第二次焙烧而成。高温色釉的特点是表面坚硬、颜色深沉、化学稳定性好、胎釉结合牢固,低温釉的最大特点是呈色均匀稳定。关于古代瓷器的分类,清代瓷史专著《南窑笔记》分为两大类,凡是在窑内高温烧成的称高温釉,在彩炉内烧成的称低温釉,近人认为:“如按温度划分颜色釉,应分为高温釉(1250℃以上)、中温釉(1100℃一1250℃)、低温釉(1100℃以下)”,另一种观点认为:“颜色釉可分为纯色釉、结晶釉、花色釉、片纹釉,然而按颜色划分难以反映我国古陶瓷全貌,高、中、低温色釉属现代陶瓷范畴,有些方面不一定适合古陶瓷。相对而言,清人的划分方法是比较科学的。一般来说,我们将颜色釉分为如下几个大类如:青瓷、酱釉、黑釉、白釉、黄釉、绿釉、青白釉等等,其实每种颜色釉还可以再细分,如青瓷就可分为豆青、粉青、天青、梅子青等等近20种。要注意的是颜色釉的划分并不是根据肉眼对釉面颜色的判断来确定的,比如宋代建窑的青白釉瓷,直观看上去是青白色的,但由于其中含微量元素的比例,决定了它仍然是一种青白瓷釉。窑变釉,一种结晶釉应纳入颜色釉的范畴之中。 若按釉色来分,可将颜色釉分为红釉系统、兰釉系统、白釉系统、黄釉系统、青釉系统、绿釉系统、黑釉系统、结晶釉系统以及其他系统。 若按成色机理分,颜色釉又可分为离子着色,高温铜红釉及低温金红釉即属于胶体着色,厂官釉属于晶体着色。 钧瓷颜色釉――彩釉的烧成是一门“火的艺术”,其发色随火的变化而变化,产生窑变基本上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若烧成条件不同,即使同一配方,也会产生不同的颜色,真可谓变化莫测。要烧出好的理想的产品,除根据釉的化学组成和成色要求,制定适当的烧成制度(包括烧成时间、烧成温度、烧成气氛等)外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入窑坯体不宜含水量过高,一般应小于3%,否则容易造成坯体开裂。 2、应选择适当的窑位,窑内不同的部位,其温度和气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而对温度和气氛要求比较敏感的颜色釉制品必须选择适当的窑位。 3、烧成温度和升温或冷却速度与釉的化学组成有一定的关系,如挥发性较大的铜红釉宜快烧快冷;结晶釉则需要一定的保温时间,以利晶体的析出。 4、大件产品升温或冷却都不易过快,以防发生惊裂。 三、钧彩釉的呈色机理 钧瓷彩釉的呈色是很复杂的,因为色釉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坯体形成一体的,并且需要经过入窑烧成才呈色,所以从原料的选择配合比例、粉碎程度,到釉的厚度、坯体性质、烧成制度等等因素都是非常重要的。窑工常说:“一釉、二工、三烧成”,“生在成型,死在烧成”。釉的颜色是由元素的着色引起的,最常用的着色氧化物有铜、铁、铬、钴、锰、铀、锑、钒、镨、钕等氧化物,还有金、铂、铱等元素的单质和镉的化合物,这些元素一般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四周期,从元子序数钒起到元子序数29铜止,还有原子序数白57到71的稀土元素,这些元素的外围电子结构,决定了外围电子容易跃迁,因而产生各种各样的颜色,将这些着色氧化物与其它物质混合烧结,形成稳定的色剂即色料,色料与釉的其他原料混合,施釉烧结,从而使钧瓷制品五彩缤纷。对于陶瓷制品,特别是美术陶瓷釉的颜色是特别重要的。在颜色釉中,失透釉、无光釉和结晶釉占有相当重要的分量。乳浊釉可以说是光泽失透釉,无光釉就是在釉的表面布满微小的结晶体,而不是透明或半透明的釉,结晶釉就是所生成的结晶,一般用肉眼看出来的釉,色彩缤纷的颜色釉既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又满足了人们对陶瓷美的追求和美的艺术享受。 1、釉在陶瓷器上,除了给陶瓷器一付强韧的无渗透性和卫生容易洗涤的表面之外,还有更重要的是有广阔的色调范围,包括种类、浓淡、光泽以及耐久性等,釉内颜色可能起因于粘土泥浆,釉下彩的彩色透过透明釉而出现的,或者是金属氧化物溶于釉中而着色的,这是最普通而且是最特别的釉色,釉还可以藉覆盖在表面上的玻璃涂料而着色,诸如釉上彩或闪光釉等,有些金属氧化物诸如铁、铜、锰、钴等都是很容易溶于玻璃中,给以特别的色调,用作釉的着色剂,只有几个氧化物可使釉的组成着色,氧化物的用量涂施方法,以及烧成情况等变化无穷,而且实际上可以制造出无穷的颜色,正因为如此,使釉的研究引人入胜。 2、液――液不混溶性赋予历代名瓷迷人的艺术风彩而使人倾倒和叹服,吸引着许多中外陶瓷学者和收藏家刻意以求,孜孜不倦的探索着这幽幻的艺术迷宫,不断揭示着其中蕴藏的奥秘,而不断地闪耀着现代的激情和欲望。与此同时,新的现代分相釉锆磷质低温分相釉已研制成功,铁红是属于分相析晶釉类,其余则属于单一分相釉。 3、钧窑蓝色乳光釉属单一分相釉结构。钧釉其结构特征是在连续的基质相中,均匀的分布着孤立的球形小滴,这种分相的小滴的多少和尺寸的大小明显的影响着这类陶瓷釉的艺术外观,钧窑釉的分相孤立的小滴平均尺寸为100μm左右,个别小于60μm,部分170μm,符合瑞尔利散射条件,因而对短波的兰光具有较强的散射作用,这使得这类釉带有美丽的兰色乳光。 4、陶瓷颜色釉能产生色彩,主要是釉层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和选择性散射造成的,太阳光是一种包含各种波长的复色光,人们所能见到的是波长介于0.77――0.397微米的光,即在光谱所能显示的赤、橙、黄、绿、青、兰、紫七色光,不同的物质对各种波长的光散射和吸收程度不同,就产生了各种不同的颜色,人们所见到的就是物体所散射出来的光。例如一件绿色的花瓶,它对绿色以外的其它光线吸收能力很强,对绿色光基本不吸收而产生散射,所以我们看到的是绿色。换句话说,当太阳光(灯光、火光等光源)照射到绿色花瓶上时,只余下绿色光散射到人眼里,使人看到花瓶是绿色的,其它光则被花瓶所吸收。各种金属元素的离子或粒子都有发色的本能,陶瓷颜色釉就是利用某种金属元素的粒子或化合物作为着色剂来呈色的。我国古代颜色釉最常用的颜色釉着色金属元素有铜、铁、钴、锰等,其在不同烧成气氛中的呈色。如下表: 陶瓷颜色釉的呈色,特别是高温颜色釉的呈色非常复杂,要使其充分显示出某种色调,必须从各方面注意。因釉料的化学组成、烧成气氛、烧成时间、烧成温度、颗粒细度、微量元素及烧窑时间的操作方法,坯体在窑中摆放的位置,甚至气候等均有影响,忽视任何一环,都将达不到目的。故《陶录》卷十载:“瓷器固需精造,陶成全赖火候,大都窑干、坯干、柴干则少折裂色晦之患,土细、料细、工夫细则无粗糙泽斑之虞。 四、古代颜色釉的特点及化学组成 1、青釉:青釉瓷为最早出现的颜色釉。从商代到南宋,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岁月中,青瓷一直是我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商至两汉),青釉器称为“原始青瓷”,其残片有:青绿、淡青、青灰、浅黄、绿等色,经测定烧成温度在1180℃左右,釉料的化学成份为:CaO&21%,FeO&0.35%,Fe2O3&1.28%,还原比值为0.27,由此可知釉料的主要配剂为钙,俗称石灰釉,呈色剂为铁。化学分析表明,当釉中含铁量在1―3%左右时,经高温还原气氛烧成后即呈青绿色。由于天然制瓷原料中一般都含有一定数量的铁份,因而青瓷釉成为最早出现的颜色釉。从商代到南宋,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岁月中,青瓷一直是我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商至两汉)。汉代青釉烧成温度已达1310℃,釉厚0.1―0.2毫米,玻化良好无裂纹、光亮明快,胎釉结合紧固,呈淡青色和青绿色,此时已采用浸釉法,其胎的化学组成为:&SiO2&75.40-76.07%;&Ai2O3&15.94―17.73%;&Fe2O3&1.56-2.20%;TiO2&0.97%;气孔率&0.62;吸水率&0.16一0.50%。 2、黑釉:是伴随着青瓷出现而产生的。浙江上虞东汉晚期窑址和东晋德清窑址中,黑釉和青瓷同窑烧制出来就是例证,古代匠师在认识了青釉成色机理之后,在釉内增加了铁的含量,就烧成黑釉瓷器。从化学分析证明,我国古代黑釉中含铁量为3-9%左右,由于黑釉的遮盖能力强,因此在生产黑釉瓷时对瓷胎的要求不甚严格。黑釉出现于东汉晚期,东晋德清窑烧制的黑釉瓷器,釉层均匀,黑色如漆,显示出较高的水平。除德清窑外,余杭窑是东晋黑釉瓷的另一个重要窑场,唐代黑釉瓷的窑场在河南、陕西、山西等省都有发现,以河南为多,其中较著名的有河南巩县窑、陕西铜川的耀州窑和山东的淄博窑,宋代黑釉瓷的生产更为普遍。定窑所生产黑釉瓷,胎白釉黑称为“黑定”,福建建窑和江西吉州窑为适应当时斗茶的需要,曾大量生产过黑釉盏,日本人称为“天目瓷”。 3、汉代翠玉釉:烧成温度750―850℃。釉料中溶剂是铅,翠绿色和青褐色剂是氧化铜,栗黄和黑褐是铁。 汉代黄釉为淡黄色,含铁量较低,还原比值是0.13%,氧化焰烧成,有栗黄、茶黄陶器:。 4、唐代黄褐釉,烧成温度ll20℃±20℃,高温还原烧成,使几种元素浸润,形成色彩斑驳的结晶釉料。 唐代颜色釉的另一成就是成功的烧制出绚丽多彩的高温花釉瓷器,后世称之为唐钧。在黑釉、褐釉、青釉等釉面上,再施以不同的釉料,经高温焙烧而成,泛出紫红、灰兰、乳白、褐绿、暗黑等繁复的画色彩斑,斑点像云霞升空、节日礼花错落自然有致,有黑釉底兰斑点的、黑釉底乳白斑点的、青釉底紫红斑点的、深褐底灰兰斑点的,青釉底黑色斑点的以及青釉底黑褐色等,陕西、河南唐代墓葬中有出土。唐代手工业“以釉取胜”,独特的装饰技法乃是我国颜色釉陶瓷蓬勃发展的重要标志,钧窑花釉起源于唐代禹州市神厘镇的下白峪一带,对钧瓷釉色的出现是有一定影响的。 5、长石釉:在长石釉中铁的呈色(还原焰煅烧)。&FeO0.8%左右淡绿色;FeO1-3%左右青绿色;FeO5%左右淡黄褐或浅褐色;FeO8%左右赤褐、酱褐乃至深褐色。 如釉层加厚到1.5毫米左右,其釉面则是黑褐甚至暗黑色并呈现出莹光般的光泽。 6、石灰釉:创于商代,氧化钙的大量引入是由石灰加入的,在釉料中是助熔剂,使釉的温度降低,能在较低的温度下玻化,这种釉一直沿用到宋代。石灰釉具有光泽度好,透明度高,硬度大等特点,适宜于作青瓷的釉料,我国历代烧造青瓷,都是以铁作为着色剂,以氧化钙作为助色剂。越窑釉内二氧化硅含量为57―61%,A12O3含量为11―15%,而钙含量则高达16-20%,TiO2为0.52―1.14%,由于TiO2生尖晶石反映时呈黄色,在还原气氛中有时部分TiO2形成Ti2O3,使釉泛一定程度的紫色,它对青釉极为有害,所以越窑釉色为黄中带绿或青中带黄。另一方面,由于釉中钙含量过高,往往产生失透现象使釉失去光泽,早期越窑往往就有这种现象。 从东汉到北宋,青瓷一直沿用石灰釉,钙含量愈高釉层厚度越早越薄,早期釉层仅0.1毫米左右,南宋时随着制釉技术的改进,釉中氧化钙的含量不断减少,汉晋为16―20%,南宋时减到8―12%,K2O的含量汉晋为4%以下,南宋时提高到5%左右。因此,南宋龙泉窑除用瓷土和石灰石外,又加入草木灰配制青釉而成为石灰―碱釉。石灰釉的主要特征是高温粘度小,流动性好,釉面光泽度比较强。石灰―碱釉的高温粘度则显著提高,在适当的温度下烧成时釉面光泽柔和,没有强烈的流动感。南宋时由石灰釉改变为石灰―碱釉而使青瓷釉厚而不流,釉内气泡不致过大,从而获得晶莹丰满、翠青如玉的色釉。另一方面,南宋时采用含铁4%以上的紫金土原料,创制成功官窑、哥窑的碎纹艺术釉,在中外陶瓷史上更是杰出的创举。 石灰釉采用还原气氛烧成,釉中氧化铁含量占到0.8%左右时,就能呈现影青色(此时部分氧化铁被还原成氧化亚铁成黄色,锰可以使釉呈棕色或紫色,当铁、锰、钛三种氧化物一起在釉内时含量低时,釉呈青中带黄或灰黄带绿,含量高时呈暗棕色或黑色,龙泉青瓷控制较好,铁在1.25%,铝在14.16%,硅在65.69%,钙在9.12%,随着氧化钙含量的增多,釉内的呈色也加深。釉内含铁量为1―3%时,釉呈绿色。假如铁再加到4.5%时,釉呈暗灰青、茶叶沫或墨绿,达到8%左右时,釉呈青褐色乃至暗褐色,当釉层厚度达到一毫米以上时,或釉内含量达到10%左右时,看起来釉就变成黑褐色了。 在我国制瓷历史长河中,彩瓷的出现,结束了漫长的“南青北白”的一统局面,唐代瓷器有黑釉、黄釉、白釉、褐釉等种类,特别是相当部分的黑釉、黄釉、天蓝釉等器物上饰有天蓝或月白色花斑。这种花釉瓷器被称为唐代花釉瓷。北宋时期钧窑独创了铜红釉烧制方法:瓷器釉具五彩,窑变奇妙,五彩缤纷,独树一帜,此种窑变釉瓷器中国陶瓷界称为钧瓷或钧釉瓷。金元时期,钧瓷在全国发展成为钧窑系,成为陶瓷的主流品种之一。明代,景德镇成为全国的陶瓷中心,颜色釉瓷不断发展。清代康雍乾盛世之后,处于全国制瓷中心地位的景德镇,瓷业生产开始滑坡,御窑的瓷器工艺水平也无更多创新,呈逐渐衰退趋势。到了道光咸丰时期,一批极富文化素养的绘瓷艺人,突破传统束缚,锐意创新,借鉴元代以黄公望为代表的山水写意中国画的风格,开历史先河把诗书画印紧密结合移植到瓷器之上。他们大胆运用水墨勾画轮廓并略加皴擦,以淡赭和水绿、草绿、淡蓝、淡紫等色彩渲染,兼工带写,所画瓷器的画面淡雅柔丽,素静空灵。由于这种技法在中国画的术语中被称作“浅绛”,所以瓷界把以这种技法绘制的瓷器称作浅绛彩瓷器,为现代钧瓷彩釉瓷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颜色釉的品种繁多,为我国最富有历史传统的瓷器,其色泽不仅幽雅美观而且古朴浑厚。在我国历史上每一个时代都有它每一个时代突出表现,宋朝的青瓷和钧瓷,明朝宣德之霁红,清康熙之朗窑红釉桃花片,清乾隆之窑变花釉、乌金釉、茶叶沫等均为世所珍视的瓷品。20世纪80年代前后,禹县钧瓷工艺美术一厂、二厂、神镇东风瓷厂等企业既有“官窑”的性质,加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专家、教授的指导与参与,使这一时期的钧瓷彩釉瓷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同时,计划时期的钧瓷彩釉瓷从研制到停止生产仅20余年的时间,其中规模生产不到10年,产量较低,且大部分供出口,国内存量很少。“物以稀为贵,瓷以官为贵”。2010年以后,计划经济时代的钧窑彩釉瓷迅速升温,成为陶瓷藏家追逐的新宠,禹县钧美一厂、二厂等“厂窑”的时代作品凝集为中国钧瓷史上的又一个光环。
最新报价藏品
最新市场资讯
最新视频节目
最新拍卖预展
最新展会展览
服务热线:&&E-mail:&&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页面执行时间:0.391秒 23:40:4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天白日满地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