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为什么定都长安都选那几个地方

赵匡胤为什么定都开封?_百度知道
赵匡胤为什么定都开封?
  北宋定都开封之谜  二、定都之举  虽然宋都汴梁易攻难守,曾令赵匡胤产生迁都之念,但在北宋开国之初,定都汴梁却并非草率之策、错误之举。  汴梁位居中原,春秋时为郑地,战国时为魏都。隋朝开通大运河,运河经汴梁入江淮,使这里成为了锁控南北水路交通的咽喉重地。到了唐中后期,北方藩镇割据,战乱频频,经济中心移至南方地区。作为南粮北运必经之地,汴梁迅速崛起。赵匡胤建立大宋之际,汴梁城“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侯,通荆湖之运漕”,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利。而此时的长安和洛阳,由于连年战乱,受到极大破坏,经济凋弊不堪。对于实行强干弱枝政策、在京城驻守着庞大军队的赵宋王朝来说,要解决官府和军队的给养问题,汴梁无疑是建都的首选城市。  汴梁无山川之险,不利于守,却未必不利于攻。以四战之地取攻防要枢,纵横捭阖,无论南下还是北上,进退自由的汴梁城都显得利兵利战。开国之初,赵匡胤为实现统一南征北战,战略上是攻势而非守势,在别人的土地上摆开战场,对自家后院的担心似乎有些多余,定都汴梁仍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汴梁本是唐代的汴州,五代时期先后为梁、晋、汉、周四个政权的首都。经历代帝王悉心经营,城市规模宏大。周世宗柴荣修筑外城,使汴梁拥有三重城墙,城高池深,守备完善。城内建筑规整有序,道路宽阔,商业繁荣,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城市,颇具帝都风范。大宋王朝依后周旧制定都于此,应在情理之中。  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政权,然后又以“禅让”形式取代后周,兵不血刃,实现了改朝换代。由于追随赵匡胤起家的文臣武将大多为后周旧臣,他们在汴梁安居多年,置下了产业,早已过惯了汴梁的安逸生活。定都汴梁符合多数大臣的心愿,甚至可以说是顺应民心。也正因如此,当赵匡胤接出西迁洛阳时,那些安土重迁的大臣才纷纷反对,以至于使宋太祖在赵光义“在德不在险”的劝说下,不得不对这种强大的习惯势力做出妥协。  这种妥协,对于开封来说,是福音,是机遇,因为它为这座城市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与鼎盛。可是对于赵宋王朝来说,却是隐患,是灾难,因为它为这个王朝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病根。  作者: 222.85.126.*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北宋定都开封之谜  一、迁都之议  那天,应该是个阳光黯淡的日子。残雪斑驳,田野寂寥,东京汴梁城外疏林薄雾,茫茫苍苍。宋太祖赵匡胤站立城头,久久凝视着远方,眉宇间透出少见的凝重。京城四周旷野无际,一马平川。无山岳护卫,无江河阻隔,一旦天下有变,仅凭城高池深、重兵守护,就能够确保京师安然无失吗?定都汴梁转眼已经16年了,他还从来不曾象今天这样忧心忡忡。  历史上,通常把四面平坦、无险可守的地方称之为“四战之地”。战国时期的赵国定都于四战之地,不得不全民习兵,最终还是被强秦所灭。汴梁地处黄河南岸平原的舒缓地带,也是自古有名的四战之地。在北宋之前,强盛的汉唐王朝不是定鼎有潼关天险的长安,就是坐阵有山河之固的洛阳,只有五代时期几个短命的政权定都于此。按照后朝以前朝都城为都的贯例,大宋取代后周,汴梁也就顺其自然成了它的国都。然而此时,赵匡胤登城远眺,四顾茫然,迁都的念头浮现脑际,再也挥之不去。  这一年是公元976年。三月初四这天,赵匡胤心怀迁都之念西巡洛阳。洛阳是他的故乡,他曾在这里曾度过了美好的少年时光。自12岁仗剑出游,数十年戎马倥偬,君临天下后又日理万机,难得再有机会故地重游。赵匡胤看到西洛山川关河雄壮,迁都之心更加坚定,甚至想一迁洛阳,再迁长安。  然而,随行的大臣们安于汴梁的四通八达、漕运便利、重兵屯驻、府库丰足,无不表示反对。赵匡胤满心不悦,赌气般在洛阳住了下来,一住就是两个多月,似乎要造成迁都的既成事实。  皇上不肯起驾东返,令群臣大为惊骇,一时无人敢奏。这时,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站了出来。他劝谏说:“东京有汴河漕运之利,每年有江淮数百万斛的漕米供给京城数十万兵马,如果陛下留居洛阳,粮米从何而出?况且,府库重兵皆在汴梁,根基深厚,安固已久,怎么可以轻易动摇根本呢?”  “那就直接迁到长安。”赵匡胤决意迁都,不为所动。他向群臣解释说:“我想西迁不为别的,只是想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他的弟弟、晋王赵光义听后以首叩地,言辞恳切地说:“陛下,安天下者,在德不在险啊!”  赵匡胤沉默了下来,久久无言。面对群臣的强烈反对,他思前想后,最后不得不做出妥协。在众臣退下之后,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忍不住仰天长叹:“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作者: 222.85.126.*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北宋定都开封之谜  三、后顾之忧  北宋禁军的数量居历朝之首。北宋初年,全国兵员为37.8万人,其中驻守京城的禁军为19.4万人。仅仅过了几十年,到宋仁宗时期,全国兵员就猛增到125.9万人,禁军达82.6万人。由此可知,《水浒传》中称林冲为80万禁军教头,并非虚言。  造成北宋禁军庞大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根本性原因,就是京都汴梁为四战之地,守卫困难。  纵观北宋一朝,威胁主要来自于北方。开国之初,赵匡胤采取“先南后北”的战略,迅速扫平了南方诸国。可是当他目光转向北方时,却感到有点力不从心了。盘距在山西的北汉政权联合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凭借都城太原的有利地势,顽强地阻止了宋军的攻势。赵匡胤三次攻打北汉,屡屡受挫,均无功而返。  北汉之地在黄河以北,距汴梁仅相隔一河。在北汉之北,还有更为强大的辽国。契丹人虎视眈眈,随时有可能挥戈南下,以汴梁平坦开阔的地势,何以抵挡呼啸而来的辽军铁骑?  正是意识到了这种潜在的危险,赵匡胤陆续调集数十万精兵驻守京城。然而,要想彻底解除后顾之忧,最好的办法当然是择地迁都,据险固之地而立都。只可惜,他的远见卓识未能得到多数大臣的理解,迁都之议遭到反对,未能付诸实施。  西巡洛阳7个月后,赵匡胤去世。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继续对北汉用兵,围城打援,分割孤立太原,一举攻灭北汉。赵光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接着便转兵北向,亲率10万大军攻打辽国,结果惨败于高梁河。此后双方互有攻守,宋军几遭惨败,渐渐转攻为守。此后,京城的守卫问题,变得日益严重起来。  宋太祖以后的北宋皇帝,大多羸弱,都没有象他那卓越的军事才能。经过25年的宋辽战争,双方订立“澶渊之盟”,北宋输绢纳银,以求得边境和平。随后,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人建立的金、蒙古人建立的元,相继崛起于北方。面对强敌,汴梁如同极易被破门而入的富家庭院,忧患重重。屡战屡败的大宋找不到确保京师安全的更好办法,除了输绢纳银求和外,只好继续在京城四周集结重兵。空前庞大的军队消耗着大宋王朝十分之九的税收,国家积贫积弱,京城成了越背越重的包袱。  作者: 222.85.126.*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北宋定都开封之谜  四、奇妙之思  相传,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后,考虑到京都汴梁四面平川、无险可守,曾秘密开挖了工程浩大的转兵洞。此洞城内的洞口就在龙亭大殿内的皇帝宝座下面,城外东到招讨营,西到瓦子坡,南到朱仙镇,北到陈桥驿,长各45里,洞内能藏千军万马。一旦京城遭受围困,大宋禁军可从洞中悄悄出城,突袭敌后。  转兵洞修成以后,由于京城无险,被封了100多年,一直未能派上用场。到了北宋末年,金兵大举南犯,将京城汴梁城团团围困。宋徽宗慌忙退位,仓促继位的宋钦宗起用李纲、钟师道率兵抗金。李纲率领少量精兵坚守城池,其余的将士则由钟师道指挥,悄悄进入转兵洞,包抄敌后。一天晚上,无数宋兵突然出现在金军背后,回面合围,犹如神兵天降,杀得金兵抱头鼠窜。大宋将士里应外合,奋勇追击,取得了东京保卫的胜利。  然而,此后不久,宋钦宗听信谗言把李纲调出京城,钟师道不幸病故。第二年,金兵再次攻打开封,因为已从叛徒口中得知了转兵洞的秘密而做了防备,这才攻下开封,灭了北宋。  这就是在开封广为流传的“转兵洞”的传说。传说中提到的招讨营、瓦子坡、朱仙镇、陈桥驿,确是北宋时期京城四面的军事门户,但“转兵洞”是否真的存在,却是未解之谜。  前些年,重修龙亭大殿,曾发现殿中有9个洞,但龙亭为清代建筑,洞的大小也去传说相去甚远,不足为凭。在对棚板街地下设施整修改造时,也曾挖出青石砌就的暗道,有认为是转兵洞,也有人认为是宋徽宗幽会李师师的地道,争论无果。据说开封东郊和南郊的农民在打井时都曾挖出过地洞,洞长数里,幽暗曲折,只是难以确定这些地洞是否延伸到了城里。  不管转兵洞是否真的存在,“转兵洞”的传说都无疑都是一种意味深长的奇思妙想。它反映出了人们希望确保京师安然的迫切心情和强烈愿望,也折射出人们对汴梁城防的忧思与无奈。  辽、西夏、金和元都是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他们的军队以骑射见长,机动灵活,在平原作战更是任意驰骋。北方骑兵一旦进入平原,便可以策马扬鞭,千里奔袭,直取汴梁。骑兵可久战,即使一战失利,仍“败不至乱”,随时可以重整队列,卷土重来。而以步兵为主的宋军,只要一次溃败,就会一泻千里。  面对善骑的劲敌,宋朝也有人主张发展骑兵,但宋军的马匹主要是通过与贸易得来,耗资费巨大。“计一骑之费,可赡步军五人”,这是许多官员反对发展骑兵的理由。由于经费困难,宋军骑兵只占军队的七分之一。更好笑的是,仅有的这些骑兵又往往有十之三四无马,最高曾达十之八九无马。与敌军平均每人两匹马、精锐部队可达人均三匹相比,宋后的劣势可想而知。  没有骑兵,注定要处于消极防御的地位。募兵、养兵导致冗兵,冗兵导致冗费,冗费导致军队战斗力削弱,北宋走进了难以自拨的怪圈儿。在此情况下,开挖转兵洞以助防守的奇思妙想就应运而生了。遗憾的是,即使真有转兵洞,也不可能多用、久用。定都汴梁168年后,北宋灭亡的丧钟还是敲响了。  作者: 222.85.126.*
回复此发言  --------------------------------------------------------------------------------  5 回复:北宋定都开封之谜  五、四顾之叹  时过千年,开封城四周一如北宋,仍是一马平川。有所不同的是,黄河自北向南推进了数百里,现如今已成为依城之河。赵匡胤发动兵变的陈桥驿被抛在了黄河北岸,那个近在咫尺却隔河相望的小镇已不再属于开封;曾经身踞四大名镇、更因岳飞盛名而家喻户晓的的朱仙镇也日渐衰落,如今已很难找到当年光耀天下的辉煌身影。陈桥驿和朱仙镇,作为北宋兴起与覆灭的特殊符号,永远留在了历史的记忆中。那么,同为北宋都城四面军事要塞的瓦子坡和招讨营呢?它们又给后人留下了什么?  据说,瓦子坡素以烧制砖瓦而闻名,直到清朝末年,维修开封城墙所用的城砖仍是由那里的匠户烧制。可惜,历史没有为它留下多少可骄傲的记载,直到今天,它好象始终都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村庄。我曾无数次路过招讨营,远远望去,小镇四周的土地田垄全是斜的,横竖错位,前后不照,就象九宫八卦图。也许正是这种罕见的地形,让招讨营有了一个神奇动人的传说。  相传,北宋名将杨六郎去世后,辽国大将韩昌领兵30万大举进犯,扬言要消灭大宋。宋廷一片惊慌,只好任命女将穆桂英为招讨大元帅,出城御敌。穆桂英率领杨家兵在京城东北的枣林村摆下五方八卦迷魂阵,阵中间为高达三丈的帅台,台下是直通京城内转兵洞的洞口,以便随时增加援兵。布阵完毕,穆桂英派人向韩昌下战书,以决胜负。韩昌欺负穆桂英兵少将寡,率5万精兵杀奔而来。待敌军入阵,穆桂英下令拉响转兵洞的串铃,成千上万精兵从洞中源源而至。辽军被困阵中,左冲右突,死伤及被捉者不计其数。韩昌见大势已去,化装成士卒潜逃。双方激战之际,宋军击鼓撞钟,用力过猛,竟把钟鼻震坏。高悬的大铁钟从空中落下,正好套在一棵小槐树上。小槐树长势旺盛,后来突破铁钟,长成几抱粗的大槐树,人称“铁裹槐”。几十年后,穆桂英的儿子杨文广路过此地,曾在这棵槐树上栓过马。为纪念母亲的功绩,他将枣林村改名为“招讨营”,延用至今。  其实,历史上并没有辽兵进犯到汴梁附近的记载,也没有穆桂英这个人物。招讨营倒中有过一棵在破铁钟里长起来的千年古槐,只可惜前些年在拓宽公路时已被毁。那九宫八卦图似的奇特地形倒是至今未变,当时人说那是因为穆桂英布阵形成的。  不管怎么说,这又是一个与转兵洞有关的神奇故事,它反映出仍是人们对京城守卫的忧虑。然而,北宋定都开封,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等诸多历史因素造成的必然选择,其是非功过几乎难以难以评说。有宋一代,迁都之议时有提起,一代名臣范仲淹也曾提出迁都的主张,但终北宋一朝,都未能付诸实施。  成为宋都,开封掀开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它不仅以人口愈百万、富丽甲天下而傲然于世,而且造就了黄河文明的绚烂、古代文化的高峰。如果仅以一个王朝的兴衰得失放眼,也许我们会象宋太祖赵匡胤那样四顾茫然,心怀遗憾;如果冷静地审视宋都汴梁对世界的影响、对人类的贡献,我们也许应该对历史作出这样的选择充满敬意,无限感叹。(完)请采纳答案,支持我一下。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5条回答
开封是当时比较繁华的地方
地理位置较好
黄河是天然屏障
是南北运输毕竟之地
因为宋前面的后梁后晋等5朝(即五代)都城都在开封,基础好,便延续之。大抵如此,大抵。
因为兰考在开封,焦裕禄在兰考,老赵是看焦裕禄的面子,
其实是出征陈桥驿兵变
凑近选京。
因为所以科学道理 要想知道回家睡觉
风水好。 大沙雕
开封小笼包不错他爱上了它
因为开封在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
因为可以天天去清明上河园玩
因为开封有个包青天
因为兰考在开封
人,喜欢,爱。
就近取材同理
因为爱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倘若迁都,你认为在什么地方定都适合?_莒南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78,566贴子:
倘若迁都,你认为在什么地方定都适合?收藏
我先说下国家迁都的原因:第一、缺水。这个是北方的老大难问题,虽然有南水北调工程,但是流经的地域都是普遍缺水,真的流入到京津地域,估计也不是很多,所以对于经济发展还是杯水车薪;第二、污染特别严重。咱老北京已经成为全球十大污染城市之一了,注意是全球。。。第三、人口过度集中,交通拥挤。北上广之首的北京,作为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每年的人口增长触目惊心,真害怕北京哪天承担不住了。第四、荒漠化的威胁。每年春季北京都要遭到沙漠的肆虐,要不是“三北”植树工程,估计大家得活在沙漠里了。。第五、经济建设对古都破坏太大。作为元明清三大朝的都城,北京的文化底蕴是相当深,这也是北京作为首都的优势资源之一,但是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古都在慢慢变“新”很多古建筑被拆的差不多了,老胡同老茶馆基本都没有了。。第六、军事位置薄弱。想想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战争,签订的那些不平等条约,无不都是从海上占领了天津,威逼北京,倘若没有强大军队护卫,北京在军事上真的很危险。
<div class="clearfix BAIDU_CLB_AD BAIDU_CLB_AD_pb" id="BAIDU_CLB_AD_">
水表钛合金,欢迎来查
登录百度帐号我的游戏推荐游戏
后查看最近玩过的游戏
使用签名档&&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建国时定都北京,应该是有这几个考虑:1、北京离苏联和比较近,准盟国近利于接收物资和战时接受。2、当时工业基础和资源矿产等等都在东北,北京离东北近。3、不排除主席考虑到南京几个王朝都短命,而北京为多朝古都,且明清皆数百年,龙脉之处。4、加上当时北平和平解放,城市完整,故定都北京。实际上现在看来,实乃短视之见,此定都之举直接影响了中国经济发展,耽误经济尤其是西部经济发展起码5年时间!。。。。。。。。。。 原因?1、仅仅10几年跟苏联和蒙古闹掰,且不说谁对谁错,北京以北到蒙古的地形非常有利于,非常容易南下(草原大漠啊,真利于苏联坦克大兵团南下,到北京跟前才有点小山)的可能的,某些人又不愿认错迁都,不得不在迫切需要经济建设时期,重点发展军工,囤积重兵于北京以北地区,直到89年访华,关系调整这口气才松下来。耽误多少事?2、明朝建都实际上是南京,而朱棣迁都北京实际上是为了天子守国门,因为其时外敌主要是北方游牧,北京一带需要重兵防守,同时攻击北元从北京出发也最方便。可朱棣把重兵交给谁他都不放心,因为自己这个当年的燕王就是例子,故而只有迁都北京。而清朝定北京是因为东北系龙兴之地,北京离东北近,又易于管理蒙古,又利于管理汉人,方便随时撤退回东北。即使如此,两朝都靠大运河运粮食给京官和军队,虽说水运成本较低,但仍然劳民伤财啊!中国当时粮仓和经济中心已经南移到苏杭一带,不就近就食,却定都北京,哎!3、现代以来,战略敌方已经不是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而是从海上来。而北京离海太近,没有战略纵深,极易受到攻击!4、位置太偏北和偏东,极大地影响了西部发展,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多少年春运不说,平时对经济发展伤害更大,被逼到直到近十年才西部大开发,已经耽误不下数十年。 办法?定都错了,早改早好,加上现在北京环境污染,缺水多雾,堵车严重早已经不适合人类居住(现在能在北京呆的不是人,是神!),有错就改还是好孩子。至于地点嘛,清迈如何?山清水秀人民友好善良美女如云......是泰国的,不行?好吧,过年就选武汉吧,国之中心,南北交通方便,长江运输快捷,离西部近,到东部方便,南北要冲,文妞如云,就定武汉吧!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也可能是精神病院看大门的没看好……!呵呵!
说定都南方的人都是居心不良哈。南方社会风气奢靡,故而国运无法长久。尤其是说定都四川成都的。属地封闭,适合割据,根本不适合统一的政权。莫非你只想保有四川,其他的地方不要了?
54楼更多楼层已隐藏,78楼想想当年八国联军在南方那么大的动静,而慈禧太后可以安然在北京城里发:“彼等蛮夷……”。而一旦八国联军发现不能吓唬住大清之后,一路北上,直逼北京,兵临城下,大清的城下之盟就顺利达成了。这一教训还不够吗?!而如果把国都放在大后方,敌人要想达到国都之位置,必须得过五关宰六将,得过九九八十一难方才可以到达我国都之位置,就算晚清之无能,八国联军能 那么快地逼晚清割裂我中国吗?! 国家得无能到什么地步,才能把制海权,制空权全部丢掉,还能让别人在称之为中国内湖的渤海耀武扬威。难不成你当三大舰队是摆设不成?日本的东京貌似也在海边吧,怎么不见日本人要求迁都到国内纵深的地方。你的思维典型的是弱者思维,总是以最糟糕的状况来衡量事情。真的等到国家糟糕的时候,你就是迁都到火星,别国照样能逼迫你屈服。
呵呵,哥们、露馅了,不在闹笑话了!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世界上、正确的说:地球上有还有纵深吗?还有凭险可守的地方吗?
54楼更多楼层已隐藏,78楼想想当年八国联军在南方那么大的动静,而慈禧太后可以安然在北京城里发:“彼等蛮夷……”。而一旦八国联军发现不能吓唬住大清之后,一路北上,直逼北京,兵临城下,大清的城下之盟就顺利达成了。这一教训还不够吗?!而如果把国都放在大后方,敌人要想达到国都之位置,必须得过五关宰六将,得过九九八十一难方才可以到达我国都之位置,就算晚清之无能,八国联军能 那么快地逼晚清割裂我中国吗?! 国力强了,你就是都城在海里也没人敢惹你。国力不强,你就是都城在地下ye免不了割地赔款。动不动拿什么纵深说话,无能的国家才需要纵深。美国的华盛顿不也在海边,怎么没见人家的国民嚷嚷着迁都啊。请将注意力集中到点上,不要在一些旁枝末节的地方纠结不已。
您可能对这些帖子感兴趣
172楼174楼197楼199楼整天想着挨打,真服了这帮蠢货 209楼 无论是一统天下的大秦帝国,还是强汉盛唐,那个不是通过开疆拓土来增加自己纵深的,,只有弱宋,民国,才采取迁都避敌的损招,,这连大清也不如,,
152楼172楼174楼197楼199楼整天想着挨打,真服了这帮蠢货 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难。接过先辈的革命基业,守住人类的信念,留传给后人发展的生存空间。如果连国家民族基本的利益都不能守住,只能是黑瞎子掰棒子——掰一个掉一个。黄巢李闯流寇思维在作怪,不愿做艰苦细致的政治工作,到头来只会成为后人的笑柄。
202楼203楼204楼205楼206楼额,这理由太强大了。
201楼202楼203楼204楼205楼错,迁都的好处是:所有“重要”的资料都可以遗失!最后证据不足,你懂的
200楼201楼202楼203楼204楼是哈,问题是迁都的理由是什么?没有理由就迁都是不是嫌我们钱多花不完啊。
69楼200楼201楼202楼203楼扯远了,定都北京只是象征,迁都运动太庞大,
66楼69楼200楼201楼202楼打游击的胜率太低了。
54楼66楼69楼200楼201楼亡国跟灭种连个概念,亡国了,还可以打游击,还有机会翻本
54楼66楼69楼200楼那谁知道呢,须知自己都亡国了,还管什么人类的未来
54楼66楼69楼说实话,如果仅仅是亡国阶段,任何国家都不会核弹随便扔,如果真那样干了,就要等灭种了
151楼152楼172楼174楼197楼 以后统一半岛,踏平日本,收复西伯利亚,,何云没有纵深?整天想着挨打,真服了这帮蠢货
151楼152楼172楼174楼197楼
142楼151楼152楼172楼174楼华北雄师65军团拱卫辽阔蒙古草原冀北燕山,万岁军38军团扼守冀中平原,北海舰队重兵扼守黄海渤海,足以护卫京畿之地战略空间。铁血网论迁都之议为宵小之人亵渎抹黑之举。
105楼107楼112楼159楼185楼南美中国核武打不到吧。既然中国打不到南美,那就是美俄毁灭的南美。
157楼158楼161楼164楼180楼扯,什么拖累国家经济,北宋定都汴梁搞得自己无险可守,要在京城周边维持几十万军队这不是拖累国家经济么?安易产生腐败怎么会是伪命题?难不成居安思危的人才会腐败么
54楼78楼想想当年八国联军在南方那么大的动静,而慈禧太后可以安然在北京城里发:“彼等蛮夷……”。而一旦八国联军发现不能吓唬住大清之后,一路北上,直逼北京,兵临城下,大清的城下之盟就顺利达成了。这一教训还不够吗?!而如果把国都放在大后方,敌人要想达到国都之位置,必须得过五关宰六将,得过九九八十一难方才可以到达我国都之位置,就算晚清之无能,八国联军能 那么快地逼晚清割裂我中国吗?! 87楼182楼所以不用动不动拿纵深说话,更不要将思维停留在陆军至上的年代
15楼17楼157楼158楼186楼哈哈
54楼78楼想想当年八国联军在南方那么大的动静,而慈禧太后可以安然在北京城里发:“彼等蛮夷……”。而一旦八国联军发现不能吓唬住大清之后,一路北上,直逼北京,兵临城下,大清的城下之盟就顺利达成了。这一教训还不够吗?!而如果把国都放在大后方,敌人要想达到国都之位置,必须得过五关宰六将,得过九九八十一难方才可以到达我国都之位置,就算晚清之无能,八国联军能 那么快地逼晚清割裂我中国吗?! 87楼188楼我说过华盛顿的,这是不在这一条回复里。其实照楼主的想法,俄罗斯也该迁都到西伯利亚,这是多么广阔的纵深啊
83楼你所谓的“打到北京全人类一起陪葬”是我中国的战略还是您个人所想的呢?!您今年多大了?!还没成熟吗?!未雨绸缪、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永远是国安全的根本。 89楼94楼98楼184楼晚清不就是政治中心不存,导致大清之灭亡了吗。
54楼78楼想想当年八国联军在南方那么大的动静,而慈禧太后可以安然在北京城里发:“彼等蛮夷……”。而一旦八国联军发现不能吓唬住大清之后,一路北上,直逼北京,兵临城下,大清的城下之盟就顺利达成了。这一教训还不够吗?!而如果把国都放在大后方,敌人要想达到国都之位置,必须得过五关宰六将,得过九九八十一难方才可以到达我国都之位置,就算晚清之无能,八国联军能 那么快地逼晚清割裂我中国吗?! 87楼你应该说美国的华盛顿,毕竟日本实在是没有纵深,美国跟我们很像
请在此回复安全性比北京要高,但不是个战略要地,当年太祖定都北京肯定是有其战略眼光的,不是我等能够洞悉。
12楼15楼17楼157楼158楼请在此回复是啊,方便贪官污吏。
98楼“未雨绸缪、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如果您这样的“智者”当上我国的领导,国家必危!!! 105楼107楼112楼159楼请在此回复那美国的俄罗斯的叫核武,中国的就不叫?
42楼83楼你所谓的“打到北京全人类一起陪葬”是我中国的战略还是您个人所想的呢?!您今年多大了?!还没成熟吗?!未雨绸缪、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永远是国安全的根本。 89楼94楼98楼请在此回复难道北京被打了,中国就亡国了?首都只不过政治意义更大一点。
汉唐关中经济发达,是否超越中原?显然不是最发达的地区。经济基础是选点的因素之一,但从面上看,战略位置才是最重要的。至于所谓漕运不便,历史的逻辑就是假如因为便利,就不会有运河,就不会有人类的创造。
54楼78楼想想当年八国联军在南方那么大的动静,而慈禧太后可以安然在北京城里发:“彼等蛮夷……”。而一旦八国联军发现不能吓唬住大清之后,一路北上,直逼北京,兵临城下,大清的城下之盟就顺利达成了。这一教训还不够吗?!而如果把国都放在大后方,敌人要想达到国都之位置,必须得过五关宰六将,得过九九八十一难方才可以到达我国都之位置,就算晚清之无能,八国联军能 那么快地逼晚清割裂我中国吗?! 87楼言之有理,现代战争3000公里都不算纵深,现在的导弹有多少都可以轻松打到上万公里的。
17楼157楼158楼161楼164楼安逸产生腐败,这是个伪命题。历史上都城的选定基本上都是与经济有关的,汉唐关中经济发达,所以都陕比较强大。宋后江南经济超越,所以首都选定了杭、宁,至于明(成祖)清选定北京,则是与国防和民族有关,但由此产生漕运等的不便,似乎拖累国家经济不少。
唯一的希望就是不要把仅剩的荷尔蒙丢弃在也觥筹交错之间,让这个嫩芽沐风栉雨,承受自然的熏陶,以正能量培植而茁壮成长,终成大才----须知,温室里的鲜花是无法适应自然法则的。
“有进取心的国家”。一个深受儒家学说毒害的国家,就是一个随波逐流的国家,在顺风时,那是如日中天,在逆风时,那就必然是树倒猢狲散、兵败如山倒。人家为什么说我们:“一个人是一条龙,十个人就是一群虫”?!看看日本海啸之后,我国国民之买盐潮、买蜡烛潮,世界末日恐慌潮、再看看自昆明砍杀事件之后各地草木皆兵、杯弓箭影的奔逃事件,结合我们整个民族本就缺少尚武精神,还在制定一些弱民、愚民政策法规。而我们的军队中的军人就是由这些人组成,我们的领导层也是由这样的人组成。遇到一个强有力而有能力的领导群,我国的发展那是相当迅猛的,而一旦遇到走不到正确方向的领导群体,衰弱也是极快的。象德国、以色列、日本与俄罗斯这样的血性国家,即使不是大国,也永远是强国。一个整个民族有血性的国家,才是强者。一个整个民族的血性被压制,就只能成为大国,而不可能成为强国,即使能一时成为强国,也不能保持长久。而一个大而不强之国,就只能在强大时自守,而在衰弱时被欺。你所说的“危机感”,只有在不可压制血性的民族中存在。就象鸡,只有充满“雄性激素”的公鸡,才有“危机感”,而没有“雄性激素”的母鸡是没有“危机感”的。就象狮群,母狮只要有食物就行,只有雄狮,才有领域的概念,只有有了领域概念,才会有危机感。而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压制“雄性激素”的、被儒家学说毒害过深的国家,在国弱之际,必如晚清或任何朝代之末代一样,无兵可用、无将可遣。所以,我们的“天之守国门”---不妥。
105楼111楼116楼119楼居安思危永远正确。反倒是你,可大有“八国联军”进北京前晚清之宏大气势:“尔等蛮夷……” 122楼我90年离开部队,那时候您在那呢?!你还能知道多少呢?!我在部队的时候,刚好赶上换装新型号装备,就别说以前的DF3,就算后来装备的新型号(具体型号地球人都知道,可我还就是不说,打死也不说,急死那些想打探情报者,国家待我是不怎地,可出卖祖国的事咱还就不干。)在确实先进了不少的情况下,也与别人是有差距的,低调点,别张扬不会死人,埋头苦干,才可能真正的超英赶美。不知天高地厚,才会害死人。
中国的人口布局和未来的人口合理化趋势是什么?中国的人口,甚至整个东亚的人口,主要分布在东部、南部,几千年以来的历史都是人口重心向南方迁徙直至大海,现在还能继续走吗?现在还有可资发展的空间吗?没有了。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内陆深处的资源成为一种战略要素,气候不再是农耕时代那种不可克服的天然因素,北方的开发最终会成为人类发展的另一种趋势。中国人从北到南走了一趟,现在和未来显然需要回归。中国的环境问题愈来愈突出,与社会的发展趋势成为一个悖论。中国人是向环境妥协贻害子孙,还是奋而进取,为未来赢得一片晴朗的天空,“再造祖国秀美山川”,考验的是中国人的决心和智慧!首都,国之重心,万民之旗帜。如鄙人窘居西南,但凡思虑中华之未来,南方的万顷碧波太过遥远,唯仰望北方,面朝大海。
142楼151楼152楼172楼至少不会因为所谓的战略空间迁都,这不是打自己的脸说自己不行么
142楼151楼152楼环境恶化雾霾交通堵塞人口压力是城市化中的通病,化解这个问题有很多方法,世界各国首都政治中心都有前车之鉴。因噎废食不是个好办法,中国人民也不会同意迁都这个议案。
154楼铁岭算是东北比较有名的大城市了
办法?定都错了,早改早好,加上现在北京环境污染,缺水多雾,堵车严重早已经不适合人类居住(现在能在北京呆的不是人,是神!),有错就改还是好孩子。至于地点嘛,清迈如何?山清水秀人民友好善良美女如云......是泰国的,不行?好吧,过年就选武汉吧,国之中心,南北交通方便,长江运输快捷,离西部近,到东部方便,南北要冲,文妞如云,就定郑州吧!
现代定都北京其实也有类似的考虑:中华民族的主要威胁一是来自海洋,北京离海不远,但由于渤海的地理环境相对安全;二是来自北方的装甲集群,此处环山。无论对抗美日的海上威胁,还是可能的苏联俄罗斯的装甲集群,北京都是合适的全国级指挥中心。北京北连东北,南控华北,后勤补给也相对充裕,再合适不过了。要说错误,其实是国人“首都是一切的中心”这种根深蒂固的惯性思维造成的。华北的经济中心,完全可以放到天津;全国的交通中心,完全可以放到更靠近中心的郑州、武汉等地;文化中心,文人大师找一处聚集就好;科技中心,一个交通方便、产业发达的地域更加合适。只要北京剥离了政治中心和军事指挥中心之外的功能,北京的现有人口不会超过两百万。以北京的地理承受能力,200万人的首都必然山清水秀。之所以南方城市不宜定都,其实是南方不适合作为前进指挥部,从国家安全角度并没有多少好处。
15楼17楼157楼158楼161楼整体而言,南方相对北方而言,生活更加安逸,很难想象在安逸的生活氛围中,那些高居庙堂者有什么大的作为。
点击加载更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定都长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