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时期老子是什么时期的状况

列表归纳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发展情况_百度知道
列表归纳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发展情况
东吴、东晋、宋、齐、梁、陈是相继建都于我国长江以南建康的六个朝代,史称六朝。六朝经历的时间从公元3世纪至6世纪,整整300余年。与六朝对峙的是北方中原地区的曹魏、五胡十六国及北朝。其中只有西晋短期统一了中国,但时间只有36年。在三个多世纪的时间内,北方中原地区的分裂、割据时间在一个半世纪以上;而南方长江流域以南,在六朝存在的300余年中,却基本上是统一的,是我国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众所周知,以荆、扬二州为代表的我国南方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也产生了以楚、吴、越为代表的强大的诸侯国,与中原诸国争霸,并在局部开发与发展南方经济中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楚文化与吴越文化。但是直至东汉末年,就江南地区的总体而论,其经济的开发与发展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描述这一地区说:“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蓏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这与当时经济发达的关中地区是不能相比的,《货殖列传》云:“关中之地,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但是,经过东吴、东晋,至南朝刘宋元嘉末,南方地区的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宋书》卷五十四“史臣曰”描述这一时期经济的发展情况时说:江南之为国盛矣,虽南包象浦,西括邛山,至于外奉贡赋,内充府实,止于荆、扬二州。自汉氏以来,民户凋耗,荆楚四战之地,五达之郊,井邑残亡,万不余一也。自义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既扬部分析,境极江南,考之汉域,惟丹阳、会稽而已。自晋氏流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及孙恩寇乱,歼亡事极。自此以至大明之季,年逾六纪,民户繁育,将曩时一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旁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鄠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从齐、梁时人沈约的这一大段描述中,可以看出:经过这一时期的开发,我国南方地区的经济,以荆、扬二州的精华地区而言,已经赶上并局部地超过了北方。这一状况的出现,为隋唐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根据现有文献和考古资料,六朝时期,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大致概况是:在农业方面,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水利事业的兴修和荒芜土地的垦辟上。三国以后,中原地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技术在南方开始得到推广。东吴时,南方已普遍应用耦耕。孙权曾亲自将驾车的八头牛改充耕牛,“以为四耦”。东晋时,区田法已传入南方,并已使用粪肥。宋武帝刘裕时的功臣广陵人到彦之微时以挑粪为业,说明粪已用作肥料①。水稻栽培技术有了提高,东吴时已出现“再熟之稻”②,东晋后又出现了“冬种春熟,春种夏熟,秋种冬熟”的“三熟之稻”③。麦的种植也得到了推广,东晋和刘宋时都曾以政府命令推广种麦④,麦类逐渐成为南方仅次于水稻的主要农作物。与农业关系密切的水利事业,在六朝时也有很大的发展。东吴时,张昭在江宁创建娄湖,“溉田数十顷”⑤。西晋末、东晋初,陈敏据有江东,“务修耕织,令弟谐遏马林溪以溉云阳,亦谓之练塘,溉田数百顷”⑥;会稽勾章(浙江慈溪县西)所复汉旧陂,溉田二百余顷⑦;吴兴乌程(浙江吴兴县)新筑狄塘,溉田千顷⑧;丹阳曲阿新丰塘,“溉田八百余顷,每岁丰稔,葛洪为其颂”⑨;宋时在荆州的获湖,“堰湖开渎,通引江水,田多收获”⑩;对汉时旧堰芍陂(今安徽寿县),宋、齐、梁三代都重加修葺。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445)在江苏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见《晋书·隐逸郭文传》,《南史·到彦之传》。②《文选》卷五左思《吴都赋》,李善注引《异物志》:交趾稻夏熟,农者一岁再种。③徐坚:《初学记》卷八引《广志》。④《晋书·食货志》载大兴元年(318)诏:“徐、扬二州,土宜三麦,可督令旱地,投秋下种”云云。又《宋书·文帝纪》元嘉二十一年(444)诏:“南徐、兖、豫及扬州浙江西属郡,自令悉种麦,以助阙乏”云云。又《宋书·孝武帝纪》大明七年(463)诏:“近炎精亢序,苗稼多伤。今二麦未晚,甘泽频降,可下东境郡勤课垦殖,尤贫之家量贷麦种。”⑤《元和郡县志》卷二五《江南道一》。⑥《嘉定镇江志》丹阳县练湖引《元和郡县图志》。⑦《晋书·孔愉传》。⑧《太平寰宇记》卷八四江南道。⑨《晋书·张闿传》。⑩《太平寰宇记》卷一四六山南东道。内的武进县修阳湖堰,齐明帝在句容县开赤山塘①,用于灌溉。梁武帝时,还在丹阳修建思湖、长塘湖、高湖等以溉水田②。这个时期在太湖、鄱阳湖、洞庭湖以及浙江会稽郡一带,已经出现了旱涝保收和高产的湖田。刘宋时谢灵运求会稽回踵湖,又求始宁(浙江上虞县西南)休蝗湖作湖田,孔灵符也表请于余姚、鄞(浙江鄞县)、郧(鄞县东)三县界“垦起湖田”③。湖田土质肥沃,又接近水源,便于灌溉,特别适宜于水稻的种植。从当时南方经济的开发和发展而言,已大体形成若干经济区,其中以三吴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是当时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以江陵为中心的荆州地区成为与下游扬州有同等地位的重要开发区;包括鄱阳湖流域的豫章地区、南方的交广地区、福建的闽江流域,都成为当时新的重要开发区④。位于这些经济区的三湖流域渐次成为鱼米之乡。手工业方面,六朝时期,南方手工业也有很大的发展,其中代表性的部门有冶炼、纺织、瓷器、造船和造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南史·循吏沈璃传》。②《太平寰宇记》卷八九江南东道。③《宋书·谢灵运传》,《宋书·孔灵符传》。④参见冯君实《六朝时期南方的开发》,载吉林师大学报编辑部编《中国古代史论文集》。虽然早在春秋时期,南方已发展了冶铁事业,但比之北方要落后得多。汉铁官44,多在北方,淮南只有广陵、庐江,江南一无所设。三国以后,原来落后的山越和广州夷人也都掌握了冶铁技术。当时无论官冶或私冶都很发达,官冶以梅根冶(今安徽贵池县东)和冶塘(今湖北武昌东南)最为著名,此外,扬州、石城、茅山、郯县、冶城、广州等地都有冶铁业的记载,特别是会稽郡,是南方冶铁技术较高的地方。东晋初年,会稽郡民为逃避赋役,从海道流入广州,刺史邓岳大开鼓铸,广州一带的少数民族因此知造兵器①。这时冶炼技术的最高成就是炼钢技术的提高。东晋以后,不仅有称为“百炼钢”的锻钢技术的提高和热处理“淬法”的应用,而且出现了新的“灌钢”技术。梁代丹阳秣陵(今南京)人陶弘景发明的“灌钢”,即在炉中杂置生、熟铁,生铁熔后注入熟铁中,然后反复加热锤打,炼成质量较纯的钢铁,不仅可以打造刀剑,也可以打制镰刀等农具,对发展生产起了很大的作用。齐、梁时建康的著名匠师谢平(浙江上虞人)和黄文庆(皇室作坊的匠师)并称为“中国绝手”,曾在茅山(江苏句容县)为皇室造出两批高级刀剑。丹阳郡永世县(今江苏溧阳)的铁岘山、郯县(今浙江嵊州)的三口山、江爰(今湖北武昌)的冶塘山都出产丰富的铁矿,是冶制兵器和农具的重要场所。梁武帝用建康东西冶数千万斤铁堵塞淮水上的浮山堰决口,可见南朝的铁产量是很可观的。纺织业方面。南方原来有基础的是麻葛织业。左思《吴都赋》中关于纺织品的描写大都指麻葛织品。东晋以后南方纺织业的发达,一方面表现为葛麻制品品种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不仅有所谓越布、香葛、西葛、南布、花练等不同品种,而且高级织品织造极为精巧,以至刘裕曾憎其“精丽劳人”而下令禁织②。南朝末年还出现了“夜浣纱而旦成布”的“鸡鸣布”③。另一方面是丝织业的大发展。刘裕灭后秦姚兴时,曾把关中锦工迁往江南,于建康设立锦署,为日后金陵织造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与丝织业密切有关的蚕桑养植业在江南得到了普遍推广。优良的桑种,在鲜卑慕容魔通使于东晋时,被移植至辽东④。南方的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晋书·庾亮附弟翼传》。②《南史·武帝纪》载:“广州尝献入筒细布,一端八丈,帝恶其精丽劳人,即付有司弹太守,以布还之,并制岭南禁作此布。”③《隋书·地理志》。④《晋书·慕容宝载记》:“先是辽川无桑,及廆通于晋,求种江南,平川桑悉由吴来。”章、永嘉、闽中等地,还出现了“四熟”、“五熟”和“八熟”之蚕①,江南地区逐渐成为除齐、蜀之外一个新的纺织业中心。六朝时期是我国青瓷器发展的重要阶段。青瓷无论在胎质、釉色、纹饰和烧制技术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这一时期南方大部分墓葬都有青瓷出土,尤其以浙江、江苏为最多。江苏六朝墓内出土的青瓷器,有许多在烧造工艺和造型技巧上都有出色的成就,南京栖霞山甘家巷出土的带褐斑或褐色釉的瓷器,宜兴周鲂、周处、周玘墓出土的青瓷神兽尊等极为工巧。南京出土的东晋青瓷四系罐、羊首双复系盘口壶、青瓷天鸡壶、青瓷莲花尊,镇江出土的青瓷扁壶,苏州出土的青瓷人物飞鸟罐等造型也都非常美观别致②。特别是1972年3月在镇江市郊发现的东晋隆安二年墓中出土的青瓷博山炉,釉色滋润,呈青绿色,通高20.8厘米,盖作山峰重叠状,分为三层,每层五峰、交错排列,在二、三层的峰后有十个镂孔为出烟用,圆顶上附扁平半球纽,下部由腹、承柱和盘组成,高10.3厘米,腹半球形,腹间有平行弦文两组,承柱矮,承盘平底,显得十分瑰丽多姿③。六朝的造纸业相当发达,纸的名目繁多,且在利用南方当地资源上,取得了极大成就。藤皮纸即是利用当时南方所产的桑皮、藤皮作原料的,浙江郯县和余杭由拳都是这种纸的产地,除了白纸,还有青、赤、缥、绿、桃花等各色纸,最有名的是齐朝建康城中的“银光纸”。技术的改进和原料来源的扩大,也提高了纸的产量。王羲之曾一次赠谢安9万张纸,而桓玄则曾明令废除竹简。竹简的废除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反映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对文化所起的促进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隋书·地理志》,《太平御览》卷八二五引《永嘉记》。②参见《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江苏部分。③《文物》,1973年第4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当时商业和贸易的发达。江南地区众多的河流和湖泊,为商品的流通、航运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东吴时的造船业本来就很发达,装载物资可达万斛,万人大舰队北航辽东,南到儋耳(海南岛),东到夷洲(台湾)。东晋、南朝的造船业,在东吴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刘裕攻灭后秦时,王镇恶率水师诉渭水而上,乘坐的蒙冲小舰,行船者都在船内,秦人只见舰进而不见行船者,“莫不惊以为神”①。卢循起义军也曾“作八漕舰九枚,起四层,高十余丈”②。起义军的庞大船队不仅回溯航行于长江里,而且驰骋于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梁时江东有军舰千余艘,其中“鸼*[舟+了]”大船,“两边悉八十榷,榷手皆越人,去来趣袭,捷过风电”③。南朝时已能造载重2万斛的大船,比东吴时期的海船扩大了一倍。横贯东西的长江是南朝东西交通的大动脉。把上、中游的益、荆二州与下游扬州联系起来,由首都建康往河道稠密的太湖流域与浙东地区,已由运河网贯通起来。吴大帝赤乌八年(245)“使校尉陈勋作屯田,发屯兵三万,凿句容中道,至云阳西城,以通吴会船舰,号破岗渎,……晋宋齐因之”④。破岗渎是隋代江南运河的前驱。处于这条交通运输大动脉上的建康,不仅是当时政治的中心,而且它与江陵、夏口(今汉口)、京口(镇江)、广陵(扬州)等一起,也是长江南北上下的交通枢纽,货物的重要集散地,它“贡使商旅,方舟万计”⑤。梁时,“城中二十八万户,东西南北各四十里”⑥,如以每户5口计,当时建康已达140万人,俨然成为南北朝最大的城市。处于大动脉附近的山阴是三吴经济的中心,寿春为南北贸易中心,豫章是长江中下游新兴商业城市,地处交广的番禺则是南方经济中心和国际贸易口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南史·王镇恶传》。②《北堂书钞》卷一六三引《义熙起居注》。③《梁书·王僧辩传》。④唐·许嵩:《建康实录》卷二。⑤《宋书·五行志》。⑥《太平寰宇记》卷九○引《金陵记》。当时的中西海上交通也有发展,东晋、南朝加强了与外国的经济文化交流。1970年1月,南京市新民门外象山东晋王氏墓地7号墓,出土了一只镶嵌金刚石的金指环和两只玻璃杯,金刚石直径仅1.5毫米。据文献记载,晋代已有金刚石指环输入中国。因此,这一发现为当时中外交流提供了最有力的实物佐证①。六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开发和发展,使汉族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与南方原有文化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新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六朝文化”,这与当时北方民族的融合,同为这一历史时期最有积极意义的两个成果,无论对当时和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毋容忽视的重要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文物》,1972年第11期。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氏族经济和寺庙经济的衰落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中国古代史单元复习导学教程
当前位置:>>>>>>>>>>>>
第三单元&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单元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处于长期分裂割据状态中。主要表现在:
政治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长期处于分裂对峙局面,战乱频仍,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经济上:由于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北民南迁等因素的促进,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为以后的大一统奠定了经济基础。
民族关系上:民族融合是这个历史时期的又一时代特征,无论黄河流域、还是长江流域,都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过程。通过民族融合,中华民族不断吸收新鲜的血液,更加发展壮大起来。
思想文化上:思想、文化在动荡、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异彩纷呈,为以后唐宋时期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新的基石。
考点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考点指南】
本节主要考点包括:
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能够从江南经济的开发、庄园寺院经济的盛行、商品经济发展状况和民族间经济交流等方面分析理解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农业经济的发展:整体上把握此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状况,包括江南农业的发展和北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状况:掌握纺织业、冶铁业、制瓷业、造纸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商品经济水平较低的社会原因。
【重点和难点精析】
1、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及成因
(1) 江南经济开发,北方发展相对缓慢。秦汉时期,南方经济明显落后于北方的黄河流域。在魏晋时期,规模较大、破坏性强的动乱多发生于北方,而且战乱局面持续时间很长。而南方则相对安定。江南经济迅速发展是这一时期经济的突出特征。
(2) 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士族阶层是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迅速发展的产物,它形成于汉魏之间,巩固于西晋,鼎盛于东晋,在南朝时逐渐衰落。士族是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士族地主凭借其拥有的特权,占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而寺院经济在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盛行,有了迅速的膨胀。由于战乱导致劳动力损失严重、地主庄园又大量隐匿人口,封建国家与地主、寺院争夺土地、劳动力的控制权的斗争非常激烈。
(3) 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北方商业整体水平不高,主要由于北方长期战乱,不少城市遭到破坏,直到北魏以后才有所恢复;而南方由于社会环境比较安定,经济发展较快,商品经济比较活跃。
(4) 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随着民族大融合的加强,各民族之间经济贸易等各方面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融合为一个整体。各民族经济交流融会是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另一突出特点。
2、江南农业的开发的原因、表现及意义
原因:北方大量人口南迁,西晋末年以后,上百万北方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一些统治者推行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此时期南方的社会环境与北方相比相对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此外江南地区的气候、日照、水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适宜于农业生产。
表现:农业开发的地区明显扩大,闽粤地区也得到开发,其中以长江流域荆扬地区农业发展水平最高;农田水利兴修较多,既有灌溉、蓄洪,也有防汛的设施;垦田面积增加;耕作技术进步,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意义: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经济的发展,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江南经济赶上和超过北方、隋唐时期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为以后经济重心的南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北方农业的特点,恢复和发展的表现及原因
特点:此时北方农业因战争屡遭破坏,但总体上还是恢复发展;畜牧业由于少数民族的内迁有所扩展,两汉时过渡开垦而导致环境破坏的状况有所缓解。
表现:研制了新农具,推广了新技术。曹魏的马均创制了先进的灌溉工具翻车。水碓、水磨广泛用于谷物加工。西北嘉峪关采用了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的耕作方式,深耕细作、积粪积肥;兴修水利,曹魏兴复了许多堤塘,北魏孝文帝下令在水田之处通渠灌溉;开发了边疆,十六国时期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的开发取得可喜成就。
原因:首先是西晋初期和北魏中期的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为经济的恢复创造了条件;其次是各割据政权中的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等),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再次是游牧民族的南下进入中原农耕地区,对当地农牧业有很大影响。
【知识拓展】
1、对于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分裂与统一的认识:
此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是分裂割据,但分裂之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1)政治上:割据政权的局部统一为以后隋的完全统一奠定了政治基础;
(2)经济上:此时期江南地区的发展使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以后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夯实的物质基础;
(3)民族关系上: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地区,与汉族人民一起为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做出贡献,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4)人心向背:战乱中的人民生活动荡,渴望统一。
总之,大一统始终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游牧民族进入中原的影响
游牧民族在南下之初,由于其世代游牧,不习农耕,同时文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因此对中原农耕文化造成破坏。但游牧民族的南下,客观上又使两汉时期黄河流域的过度开发得到缓解,黄河沿岸的自然植被有所恢复,而且畜牧业有了发展。随着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发展,这些少数民族也由原来以游牧为主逐渐转变为定居农耕生活,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汉族融为一体,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师生探究】
例1、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
A.寺院经济占主导地位&&&&&& B.北方经济发展较快
C.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D.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分析:此题主要考察再认和再现历史知识和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此题题型是最佳单选题,需要进一步分析比较。B、D选项叙述错误。此时北方经济由于战乱的破坏,得到恢复和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隋唐时期。C、A两项容易误选,需注意题干中的“突出”一词,经过分析比较做出选择。答案:C
例2、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是( )
A.一些政权的统治者采取劝课农桑的措施
B.北方劳动人民的南迁
C.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
D.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
分析:本体主要考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题型是最佳单选题,选择时注意题干的条件要求和选择枝的比较鉴别。题干中的条件是“江南经济发展”因而排除A项。B.C.D虽然都是原因,但是决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B项中隐含着北民南迁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农业生产的经验。因此排除C.D两项。答案:B
例3、魏晋南北朝时商品经济水平较低的原因是 ( )
A.曹魏时废止铜钱,实行实物交换
B.民族矛盾尖锐,地区间不能正常交流
C.长期战乱,政权更迭频繁
D.科技水平停滞不前
分析:此题主要考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商品经济水平高低决定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水平,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是商品经济的基础。这一时期战乱频繁,政局不稳,影响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也阻碍了商品的交流。答案:C
例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注:隋可能指z,意即瓜类植物的果实)嬴(一种寄生蜂)蛤,不待贾而足,地孰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桉粒ㄖ咐炼杌蚱度醯娜耍┩瞪藁鄱嗥丁J枪式匆阅希薅扯鲋耍辔耷Ы鹬摇
&&&&&&&&&&&&&&&&&&&&&&&&&&&&&&&&&&&&&&&&&&&&&&&&&&&&&&&&&&&&&&&&&&&&&&&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 ──《宋书列传第十四》
(1)简单概括材料一描述了江南怎样的经济状况?
(2)材料二描述的江南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分析:此题在思考过程中注意时间,阅读材料可以获得总体的认识,但关键是两则材料的出处,第一则《史记》所叙述内容必然是秦汉时期江南经济的经济状况;第二则《宋书》则要知道指南朝宋齐梁陈中的宋,因此是魏晋时期的经济状况。结合教材内容很容易做出回答。
参考答案:
(1)秦汉时江南地区地广人稀,耕作技术落后,商品交换不发达,贫富分化不明显。
(2)变化:魏晋时期江南变得比较富饶,丰收之年,一年收获的粮食可以满足几个郡的需要,出产的丝帛可以供给全国人民穿用。
原因:魏晋以来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以及统治者的发展经济的措施等因素使江南经济迅速发展。
考点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考点指南】
1、科学技术的进步:魏晋南北朝时期,乱世风云对科技文化的发展有阻滞作用,但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里,也蕴涵着许多新的发展因素。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科学家,此时期数学、农学、地理学等方面成就裴然。
2、宗教和佛学:道教的发展,佛教的盛行以及对社会产生的严重危害;范缜的《神灭论》。此时期的思想发展,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3、文学和艺术:建安文学及其代表作品,陶渊明与田园诗,南北朝民歌。书法艺术的发展与王羲之等书法家,绘画艺术与石窟艺术。
【重点和难点精析】
1、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发展的原因
(1)经济发展,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2)民族大融合;(3)前代秦汉文化的基础;(4)外来宗教文化的传播;(5)劳动人民辛勤劳动。
2、南北朝佛教的盛行:
佛教盛行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兴盛起来。
(1)佛教盛行的原因:
第一:社会动荡不安,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为佛教的盛行提供了相应的社会土壤,苦难中的民众容易接受宗教,以得到精神上的安慰。
第二:佛教本身具有很大的欺骗性,佛教所宣传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用来世的幸福来麻醉痛苦中无以聊生的广大劳动人民,使人民容易受到宗教的欺骗和麻痹。
第三:统治阶级为维护自身统治,稳定人民情绪,一些政权的统治者提倡支持佛教的传播,修建了大量的佛寺,为佛教的传播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2)佛教兴盛的表现:
第一:上至皇帝、王公、贵族和大臣,下至普通百姓,都信奉佛教,人数众多。
第二:佛寺遍布各地,僧尼众多;
第三:佛教寺院在政治上势力很大,而寺院经济又是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特征之一。
(3)佛教的影响:
第一:同佛教有关的建筑和石窟艺术得到迅速发展。
第二:佛教没有把人民从苦难中解救出来,反而由于佛教的盛行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第三:出现了反佛的思想。其中以范缜最为突出,其作品《神灭论》揭穿了统治阶级利用佛教对人民进行欺骗的实质。
3、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突出特点
(1)科学技术成就突出。如祖冲之的圆周率的计算,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2)思想界异常活跃。道教系统化,佛教和反佛斗争激烈,佛儒道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3)体现民族融合的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成就,体现民族特色和不同的民族风格。
(4)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此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下,不同的地域文化,带有不同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别,尤其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南北民歌风格炯异。
4、分析东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和北方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方面的异同在文化上的反映
(1)异:①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北方出现描述战乱的民歌《木兰辞》。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经济恢复发展,出现总结北方劳动人民生产经验的《齐民要术》和反映北方游牧民族生活及思想感情的民歌,如《敕勒歌》等。③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大数学家祖冲之、书圣王羲之、著名画家顾恺之此时出现在南方,反映了南方社会相对安定。东晋士族制度充分发展,政治黑暗。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和诗序《桃花源记》反映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2)同:①南北方都出现政权更替频繁的局面。②佛教广泛流行,在政治、经济上势力很大。统治者为宣扬佛教,北方开凿石窟,南方修建寺院。宗教画流行,为反对佛教欺骗,范缜写《神灭论》。南北民族融合都加强了。
【知识拓展】
一、南北朝时期科技进步的原因和表现:
1、南北朝时期科技进步的原因
(1)文化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它是建立在秦汉文化发展的基础之上,并且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2)是江南经济的发展、北方的民族大融合等,都为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2、南北朝时期科技进步表现
(1)数学方面的成就:魏晋时期的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南朝祖冲之精确的计算出圆周率的数值,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3)地理学:西晋的裴秀提出绘制地图的原则,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在历史、地理和文学方面都有很大价值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是郦道元的《水经注》。
3、意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的进步,为隋唐时期科技文化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范缜的《神灭论》以及王充和范缜思想的比较
1、范缜的《神灭论》
(1)范缜思想的社会根源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佛教的盛行不仅没有把人民从苦难中解救出来,反而由于僧尼的增加、佛寺的兴建增加了人民的负担,反佛思想产生;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民对社会的认识能力提高,进而产生反佛思想。
(2)范缜写作的目的
为了反对崇信佛教,批判有神论观点,澄清观念,使人民致力于社会生产,国家富强。(3)《神灭论》的主要内容
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体存在,精神就存在;形体死亡,精神就消失。
(4)对范缜及其《神灭论》的评价
范缜的思想是我国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范缜敢言敢辩,坚持真理,不为高官厚禄利诱,其战斗精神为后人留下了深刻启迪。《神灭论》的反佛思想,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重大发展。
2、关于王充、范缜思想异同的比较:
(1)相同点:从二者思想主张上看,都属于唯物主义思想范畴,他们都是唯物主义思想家;都主张精神不能脱离形体而存在。
(2)不同点:首先两种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不同,两汉时期,封建神学思想泛滥;魏晋时期,佛教的盛行为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其次从战斗对象上看,王充是针对神学思想展开深刻的批判;范缜则是从理论上给佛学以沉重打击。
【师生探究】
例1、(2004年全国)系统总结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的著作是( )
A.《梦溪笔谈》&&& B.《锸ぶ椤&&& C.《齐民要术》&&& D.《农政全书》
分析:此题是考察对知识的理解和再认的考题,解题的关键是题干中的“6世纪以前”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两大信息,A项为科技著作,首先排除,B项只记载了农业生产经验,没有涉及畜牧业的内容, D项是明朝徐光启所著。答案:C正确。
例2、对我国石窟艺术的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石窟是封建统治阶级宣扬佛教和道教的产物
B.千佛洞是世界艺术宝库之一
C.石窟艺术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D.石窟是我国古代雕刻和绘画艺术的宝库
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石窟艺术是佛教广泛传播的产物以及我国修建石窟的情况。B.C.D三项都客观反映了我国石窟艺术的发展情况。选项A中的“道教”是不符合石窟艺术的发展情况的。答案:A
例3、(2004年西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艺术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下列表述与之不相符的是( )
A.陶渊明的诗具有朴实恬淡的风格
B.曹不兴所绘佛画像开创了该领域的先河
C.龙门石窟的佛像保存了古印度佛教的的艺术特点
D.庾信的《哀江南赋》继承了汉赋的某些特点
分析:本题旨在考察按照一定标准分析基本史实作归类判断和逆向思维的能力。ABD三项具有文化的继承性和首创性,体现承上启下的特色。C项的叙述与史实不符。答案:C
第三单元&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单元评估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题2分,总共50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得到发展。据此回答1──6题。
1、我国江南地区的开发主要在( )
A.战国时期&&& B.西汉时期
C.三国时期&&& D.南朝时期
2、(2005江苏历史)下列表述能正确反映六朝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是( )
A.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B.寺院经济衰落
C.城市中出现了柜坊
D.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3、(2004广东高考)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到推动作用
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
C.江南越族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
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
4、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发展状况,总的趋势是( )
A.环境状况恶化&&& B.环境状况良好
C.环境破坏缓解&&& D.环境破坏加剧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农业最发达的地区是( )
A.三吴地区&&&&&&& B.洞庭湖平原
C.鄱阳湖平原&&&& &D.成都平原
6、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中原,在经济上起到的积极作用是:( )
1、北方环境状况有所缓解& 2、民族文化交流加强& 3、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得到开发& 4、畜牧业技术提高
A. 1、2、3、4&&& B. 2、3、4&&& C. 1、3、4&&& D. 1、2、4
魏晋南北朝时期,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发展。据此回答7──11题
7、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手工业技术有所进步,主要表现在 ( )
1、吴培育出八辈之蚕,暑盛产暑帛、2、发明和推广低温炼钢技术、3、我国已经开始利用石油、天然气、4、纸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A. 1、2、3、4&&&&B. 2、3、4&&&&C. 1、3、4&&& D. 1、2、4
8、魏晋时期,冶炼技术的进步的表现是( )
A.灌钢法&&&&&&& B.铸铁柔化技术
C.百炼钢技术&& &D.淬火技术
9、魏晋时期,为我国制瓷业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是因为 ( )
A.彩陶的制造&&&&&&B.白陶的制造
C.秘色瓷的出现&&& D.白瓷的产生
10、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的造纸中心是( )
A.洛阳&&&B.长安&&&C.扬州&&&D.建业
11、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状况是 ( )
A.因战争频繁,商业发展回落
B.南方商品经济较北方活跃
C.南北交流频繁,商品经济均有较大发展
D.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高
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农学、医药学和地理学等科学技术,都取得了新的成果,据此回答12──14题
12、最早运用极限原理,提出计算圆周率正确方法的是 ( )
A.祖冲之&&&B.刘徽&&&C.张衡&& D.郦道元
13、北纬贾思勰编著的《齐民要术》,系统总结了6世纪以前下列哪一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经验( )
A.黄河以北&&&&B.长城以北&&& C.长江以北&&& D.黄河中下游
14、下列著作中,既具有历史价值,又有地理和文学价值的作品是 ( )
A.《两都赋》&&&B.《缀术》&&&C.《禹贡地域图》&&&D.《水经注》
两汉时期,佛教从西域开始传入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广泛传播,道教发展,出现儒、佛、道汇流的文化现象。据此回答15──19题。
15、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原因是 ( )
1、佛教适合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2、佛教教义的中国化、3、社会长期动荡,易于被大众接受 、4佛教盛行能带动社会经济发展
A.1、2、3&&&&B. 1、3、4&&&&C. 2、3、4&&&D.1、2、3、4
16、(1999年高考全国卷)关于范缜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比较系统的批判了神学迷信
B.人的精神与形体相互分离,人死精神不灭
C.形体好比刀刃、精神好比锋利,二者互相结合
D.人的精神与形体不可分离,人死精神不灭
17、北周武帝时,“自废以来(指毁佛寺)以来,民意稍希(稀),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东平齐国(北齐)……岂非有益”。此材料表明周武帝灭佛的主要原因是 ( )
A.寺院经济过盛与国家争夺人力、财力
B.崇佛威胁皇权的权威
C.佛教的兴盛削弱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兵源扩大为兼并北齐做了准备
18、(2005全国文综3历史)南北朝时期,陶弘景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其中吸收了( )
A.佛教教义&&&B.法家思想&&&C.墨子学说&&&D.《神灭论》的观点
19、范缜的思想与王充相比,一个重要的发展是( )
A.强调自然规律,反对天降灾祸
B.更深刻认识并阐述精神和肉体的关系
C.对迷信鬼神思想进行坚决的批判
D.科学地奠定了无神论思想的理论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尽管社会长期战乱,我国的科技文化、艺术还是得到重大发展,回答20──25题
20、(2005全国文综卷1)生活在东汉末年的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是( )
A.慷慨苍凉&&& B.朴实恬淡&&& C.缠绵婉转&&& D浮艳华丽
21、开始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的书法家是 ( )
A.东汉的蔡邕&&&B.东晋的王羲之&&&C.曹魏的钟繇&&&D.南朝的王献之
22、东晋诗人陶渊明的田园诗折射出现实生活中的 ( )
A.恬淡舒适&&& B.战乱不断&&&&C.民族融合&&&&D.政治黑暗
2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往往带有宗教色彩。其中,我国佛画像的始祖是 ( )
A.东汉的蔡邕&&&&B.三国的曹不兴
C.曹魏的钟繇&&&&D.东晋的顾恺之
24、下列哪篇作品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 )
A.《七哀诗》&&&&B.《悲愤诗》&&& C.《嵩里行》&&&D.《采桑度》
25、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文学艺术的发展以经济和政治为基础”这一观点的作品是( )
A.王羲之作《兰亭序》&&&B.顾恺之画《洛神赋图》
C.陶潜作《桃花源诗》&&&D.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二、材料题(26题10分,27题15分,总共25分。)
26、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周武帝)“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寺之下”。
&&&&&&&&&&&&&&&&&&&&&&&&&&&&&&&&&&&&&&&&&&&&&&&&&&&&&&&&&&&&&&&&&&&&&&& ──引自《广弘明集》
材料二(灭齐后,周武帝下令禁齐境内佛教):“现成寺庙,出四十千,并赐王公,充为第宅。五众释门,减三百万,皆复军兵,还归编户。融扩佛像,焚烧经教,三宝福财,薄录入官,登即赏赐,分散荡尽。”
&&&&&&&&&&&&&&&&&&&&&&&&&&&&&&&&&&&&&&&&&&&&&&&&&&&&&&&&&&&&&&&&&&&&&&& ──引自《广弘明集》
1、结合材料一概括周武帝灭佛的直接原因是什么?(4分)
2、结合材料二,归纳周武帝灭佛的社会原因及其具体措施。(6分)
27、(2004武汉市检测题)阅读下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5分)
南北朝时期佛寺、僧尼人数表
(1)南北朝时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信奉佛教?(3分)
(2)南朝时谁是披袈裟的皇帝?为什么?(3分)
(3)北周为什么比北齐、北魏佛寺少两万多所,僧尼少100多万人?你怎样看待这一变化。(5分)
(4)你知道当时反佛教斗争的情况吗?(4分)
三、问答题(28题15分,29题10分,总共25分。)
28、六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呈现什么样的趋势?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有哪些?这种趋势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格局有何影响? (15分)
29、 唐代诗人杜牧诗云“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反映了南朝是的什么社会现象?简述这种现象在当时造成了那些影响。(10分)
一、选择题
二、材料题
26、(1)为了战争需要,扩充兵源,同时也是为了遏制寺院经济的膨胀。
(2)灭佛的原因:寺院经济过度发展,与官府争夺人力与税收,影响了国家兵源和财政收入,根本原因是为了加强统治。
周武帝的措施:把寺庙赐为王公宅第,把僧民转为士民或农民,烧毁佛经、摧毁佛像,没收寺院财产。
27、(1)国家分裂、战乱频繁,使许多人认为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控制着人的命运,在无以寄托的情况下投向了佛门。
(2)梁武帝。意图是利用佛教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3)北周时禁止佛教。北周统治者禁佛是正确的,也是佛教过盛影响了统治基础而必须采取的行动。
(4)南朝时齐、梁间著名的无神论者范缜著《神灭论》,揭穿了统治阶级利用佛教的进行的欺骗,指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互相结合的,人死后根本不存在鬼神。
三、问答题
28、趋势:北方社会经济屡遭破坏,但总体上还是呈现恢复和发展的特征;南方地区逐步开发,经济发展开始赶上北方,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原因:北方割据战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统治者推行改革或采取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使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北方大量劳动力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较好以及各民族的共同开发等。
作用: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和隋唐的统一繁荣打下了物质基础。
29、现象:反映了佛教盛行、佛寺大量增多的社会现象。
影响:(1)佛教的传播,使西域、印度的文化不断传入,对我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2)佛教的盛行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3)引起了广泛的反佛教斗争,唯物主义思想家范缜通过《神灭论》从理论上给佛学以沉重打击。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从加强统治出发,曾先后大规模灭佛。
【上一篇】
【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子是什么时期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