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没有什么不同同??@( ̄- ̄)@

在国外开车和在国内开车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多图) - 有道词典·看天下
来源|知乎日报 作者|尖刀特种兵
私以为,从第一次摸方向盘到现在也有近 7 年的时间,我不敢也不会说我是老司机,因为还远远缺少老司机所具备的的很多经验和能力。在欧洲开车近 3 年时间,累计四万公里,之前父母来欧洲旅游的时候和父母一起完成了一次意瑞法三国 14 日自驾游,总行程 3738.9km。就用我有限的经验和感受和大家聊一聊,期待大家的指正。我的观点是:如果从一个发展的角度来看,我觉得中国的道路交通情况处于一个逐渐好转的情况。这是值得我们每个驾驶员感到欣慰和高兴的。曾经肆无忌惮的酒驾,闯红灯,套牌假牌,超载超速,买卖驾照等等,太多的严重违法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可以说,高密度的监控探头配合逐步全国联网的信息共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其实并不反感国内密密麻麻的监控探头,因为只要按照交通法规行驶,警察蜀黍不会和你过不去,只有那些时不时的闯个灯,超个速,喝点儿小酒又不想溜达的人才会对探头深恶痛绝,因为他们觉得这些剥夺了他们所谓的“自由”。关于监控探头的问题,我曾经在知乎的另一个问题下有过更详细的回答,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与我讨论一下:但是,我依然不认为我们在改善国内驾驶环境的努力上已经做的很好了,讨论这些问题的前提是,我们需要考虑中国所有问题都无法回避的人口基数问题。
道路铺设情况
首先,从道路铺设情况讲,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的确已经不小,也确实收到了不小的成效,我可以很肯定的讲,至少在欧洲地区,更严谨一些讲,至少和法国、意大利的路况相比,中国的道路质量还是很不错的,无论是平整度,车道宽度,还是道路设计合理性上都不比这些国家要逊色,但要赶上瑞士的水平可能还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但是,豆腐渣工程不在我所说的范围之内,至于高速收费,意大利法国都在收,瑞士要买年票,德国不收费)。以意大利为例举个小例子,意大利全境的高速我大概跑过近百分之五十,刚刚和好友 @张 Enzo 以及其他几位朋友完成了一次环意大利穿越旅行,总行程 3672km,用时 7 天。
下图是我们出发前制作《行程计划书》时的预计行程路线。
对意大利这个国家的路况感受应该说不是很好,只有意大利北部(比如东西方向,Venezia-Torino A4 高速公路)和意大利东海岸(比如南北方向,Lecce-Rimini A14 高速公路)的高速路段比较好走,东海岸和南部的高速路况比较差,限速低(部分高速路段限速 90Km/h,当然,这也和地形有关,山地比较多),车道窄,路况颠簸,有些穿山隧道竟然没有安装照明设备。
意大利高速
这两张图放在一起,主要是对比车道宽度,大家可以感觉到,中国的两个车道宽度接近意大利的三条车道,如果不明显,大家可以看下面这张图,这是答主所在城市——意大利都灵市中心火车站门口的主干道街道实景。
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他们设计了一条宽度相当于中国一个半车道宽度的单车道,车流量很大的情况下,可以当做双车道使用。
但意大利这个国家的国道、省道要比国内铺设的好一些,大部分国道是全封闭路段,只有经过村庄才会开放,省道的封闭路段较少。
意大利国道
意大利省道
像通往大帕拉迪索国家公园,维苏威火山山顶等这些并不是为大部分道路使用者准备的低级公路同样足够平整,并设有全套的地面标识和路标,这一点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的景区确实也有高等级公路,但那是景区修的,景区要收门票,这边只要不在国家公园内消费,比如食宿方面,国家公园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
大帕拉迪索国家公园盘山公路
路标和地面标识
刚刚说到了地面标识和路标,在欧洲开车,路标存在的意义还是很重要,限速信息,行驶方向的规定,是否需要为行人和其他车辆让行等等都需要根据路标来判断,并需要严格的遵守路标规定的内容。明确通行权,是我们国内司机急切需要普及的内容,道路上并不是谁敢开得快,谁豁得出去谁有通行权,必要的让行是提高通行效率和行驶安全的关键。但从交规的设立,到驾校的传授,到标识的设立,再到司机的执行力全没有达到理想状态,最起码是合理状态。
我们来小小的检测一下,如果您有兴趣的话,在不通过任何书籍和网络资料帮助的情况下,能不能看懂以下路标:
这五组路标只是正常情况下,道路行驶中需要留意的常见路标中的几种,大家可以以此小小的自考一下,看看能看懂几个,如果不太确定,请自行搜索或查阅书籍或在评论中与我交流,只希望大家能对路标和地面标识有足够的重视,在没有交通灯或者交通灯临时损坏并且没有交警执勤的情况下,路标和地面标识是告诉大家如何行使的说明书,自然,一旦出现交通事故,这也是判定责任的依据。
车辆和行人的关系
不知从何时起有了一个专有名词“中国式过马路”。
我们在国内要准备过马路时会凑在一起,大家都准备好了再一起过马路。在国外开过车后回国的驾驶员一定有一种纠结:到底该不该给行人让行。并不是司机不想让,一旦司机停下来让行会有来自行人和后方车辆的双重顾虑:行人不理解,有时甚至莫名其妙的嘟囔“擦,我等你半天你还不走”;同时,后方的司机会摸不着头脑的乱按喇叭“怎么还不走,墨迹什么呢?”我觉得这个问题,既不能怪行人,也不能怪司机,而都有责任,是每个人都有责任,规则需要每个人遵守,而偏偏中国人更擅长钻规则的空子去破坏规则,法规规定要给行人让行,司机没有做到;法规规定红灯停、绿灯行,可行人也没有遵守。要想在中国形成一种井然有序的交通秩序,不仅需要在硬件设施上提升,改善软件的合理性,比如合理通过交通灯的位置和时间的设置改善行人和车辆的通行环境,让大家都更轻松简单一些。
不过,在指出中国的问题的同时,我并不认为意大利的车辆和行人的关系就是完全健康的。的确,以意大利为例,制度和驾驶员的包容使意大利的行人并不是很听话,行车道上通过的随处可见,行人并不会因为自己闯了红灯而尽量去快速通过车道,反而会理直气壮地慢慢悠悠的溜达过去,司机急眼了按下喇叭,总会迎来一句憋了半天的“Ma vafanculo!!!”(类似于中国的国骂)。
有时候会被人问:“哎,你车开的怎么样啊?”我会半开玩笑的说:“能在中国道路上活下来的司机,都是好司机。”
不得不承认,这是带有讽刺性的一句玩笑,我并不觉得我会因为这句话而开心。但事实确实如此,即便我们比曾经进步了很多,但当我们行驶在道路上依然有很多问题。
比如依然存在的酒驾、醉驾,虽然法规对酒后驾车提高了处罚力度,但还是会有心存侥幸的司机愿意铤而走险;
比如无法根除的超速超载,我能理解那些辛苦的货车司机没日没夜的为了一家老小拼死拼活,但不能理解为什么要超速超载,他们不容易我承认,但也希望不要把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安全置之度外,当然,超速超载的不只是辛苦的货车司机们,没有特指,只是举个例子;
比如屡禁不止的乱用灯光,有些没有素质的司机非要把自己的卤素车灯改成氙光却没钱(或许是不懂吧)给自己的车灯加个透镜,导致本来应该不致炫目是近光灯变成了远光灯,不仅没有改善自己的照明状况,还严重威胁到了对向车辆的安全行驶;
比如.......
确实有很多问题,相信现在在国内的各位朋友比我感触更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不得不承认,我们在各方面和发达国家还有差距,但我们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他们在路上可以见到行驶的汽车的时候我们还在骑马呢,经验和技术的积累需要时间,谁也不能逾越这个时间的门槛,国外发达国家完善的制度和管理值得我们从政府到普通老百姓共同学习,但,国外的月亮不比国内圆。
请大家不要认为只要是国外的就会更好。
举个例子,在国内,我们可以随时从网上查询车辆的违章情况,但在意大利,连短信通知都做不到,罚单是通过邮政系统经过至少一两个月的时间寄到你家里,还不能保证一定你能收到,收不到超过 60 天就要开始收取滞纳金,如果你想查询是否之前有违章需要亲自到警察局领号排队请警察蜀黍通过警察局官网查询。一个月前刚刚收到2012 年 3 月份的两张罚单,当时的罚单只有 140 欧(为什么是只有............WTF),现在总共算上滞纳金要 340 欧,我能说这跟抢钱没什么区别吗?因为我收到的所有罚单都会交,但唯独这两张没有收到,也没有通知,也查不到,唯一的办法就是申诉,但如果申诉失败的话就要交 400 多欧了......我想静静.....
其实,如果大家有机会能来欧洲花一段时间认真的体会一下某个国家的国情,而不是跟着旅游团匆匆来过,就会发现,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的问题,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道理是一样的。
忘说了,不要问我静静是谁......
评论区中有朋友指出,“意大利是欧洲地区的中国,缺少对欧洲整体水平的体现”, 不能否认这句话的存在,但并不是指意大利不值得我们去了解和学习,同时,@安迪同学为大家总结了一下关于法国道路交通的一些情况,欢迎大家动一动鼠标向下翻阅或直接点击链接:
在 @安迪的回答中,有两点我觉得尤其值得我们国人关注。
首先是一度造成多起严重交通事故的罪魁祸首——酒后驾驶。
我觉得,“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这句话能做到,不说车开的好不好,最起码是一个对自己和他人负责任的驾驶员。当然,就像他在答案中提到的那样,即便无法避免的接触到酒精,即便没有超过法律规定的界限,如果觉得自己不够清醒,还是要勇敢的说“不”,和朋友一起聊聊天,讨论一些有意思的事情,缓一缓酒劲,等足够清醒了,再坐进驾驶室。无论在哪里,安全是第一位的。
其次,由于之前很多关于滥用特权车的报道以及一些不守规矩的人对特权车的随意使用,使一些人有了对特权车的抵触心理,认为只要遇到特权车就故意装作没看见,不予让行。但,这样做并不能有效的解决滥用特权车特权的问题。
无论是法国还是意大利,相信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上班高峰期,车道上停着一列列正在等红灯的汽车,这时,从远处传来救护车的警笛声,大家就会看到,最先发现救护车的车辆会开始想尽办法为后面的救护车闪躲出一条生命通道,同时会通过力所能及的办法提醒前方车辆避让,比如鸣笛,闪大灯,有些车辆甚至一脚油门开上路边的隔离带,而最前面车辆会驶过停车线,哪怕阻挡了两侧双向车辆的通行,直到救护车顺利通过,大家才有按顺序回到车道上正常行驶。
相信这样的视频在网上也很容易找到。
顺手帮大家搜到一个视频,可以在国内打开,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戳链接:
记得有一次,当时正是上班高峰期,一个路口被堵水泄不通,每辆车都在一点一点的往前挪,这时听到了救护车的警笛声,由于周围都是大大小小的车,而且正处于一个上坡道的顶端,努力环顾四周却始终未能发现救护车的影子,正在一边找着救护车一边跟着前方的车辆往前走时,一转头,从右侧发现了这辆救护车,而且正好开到我跟前,当时就傻了,迟疑了一秒钟,救护车司机挥手让我赶紧开走,我立刻回过神来加速离开......
即使是现在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我其实依然心有愧疚,总在担心,我迟疑的那一秒会不会为救护车里的那位急需救援的患者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虽然无从得知,但每每想起总觉得很有压力,所以现在看到救护车,都会提前让开。
生命的宝贵相信我们都明白,但如何去尊重生命,我觉得我们还需要更好的去思考这个问题。
当意识到了生命的可贵,客车司机就不会为了多挣几张车票钱而把车内连人行道都塞满;
当意识到了生命的可贵,大货车就会少拉一些货物,平平安安的完成每一次运输任务;
当意识到了生命的可贵,当我们举起酒杯的同时,就会默默是收齐攥在手里的车钥匙;
当意识到了生命的可贵,再次听到救援车辆的警笛,我们就会努力的为正在承受苦难,甚至正在与死神搏斗的人让出一条生命通道......
本文由有道词典原创或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和链接,
栏目内容合作、商务推广、资料投稿等请联系:
Ɣ回顶部游戏和动画有什么不同?(如何理解游戏系列) - 简书
下载简书移动应用
写了53668字,被98人关注,获得了213个喜欢
游戏和动画有什么不同?(如何理解游戏系列)
图片来源:Halfbrick
在说正题之前,先说说动画。细说起来,我接触动画挺早的。初中那会,在上天的眷顾之下,我拥有了一个爱画黄色漫画的同桌,也正是在他的引领下,我接触到了动画。他常用铅笔在课本右下角勾一些线条,通常都是两个小人变身互放龟波气功的场景,等每页都画上了,用手一撩拨,噼里啪啦地就放出了一段精彩的动画。多年以后,他到一家游戏公司做美术设计,而我也终于知道,这就是传说中的逐帧动画。怎么理解逐帧动画呢?想象一下你把一个西瓜往天上扔,同时让远处的小伙伴给它来个疯狂十连拍。一阵卡擦过后,你就得到了十张照片。一旦这些照片以足够的速度在你眼前逐张闪过,我们就会看到一个西瓜做抛体运动(东西被往天上甩时所作的运动)的动画。我们把这些照片里的每一张叫做一帧;而这些照片闪过的速度,则是用帧率来衡量,我们说一个动画帧率为24 FPS,就是说它一秒钟会播放24帧。那么,游戏跟动画有什么区别?我们以半块砖工作室开发的风靡全球的游戏——《水果忍者》为例,来说明一下这个问题。当你在iPhone上玩这款游戏的时候,你的iPhone会以每秒几十帧的速度在屏幕上画西瓜,由于每帧里西瓜的位置不同——刚开始西瓜被画在屏幕左下角,过一会它被画在屏幕上部,最后又被画在右下角——你最后就看到了一个正在做抛体运动的西瓜。那么,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来了:这些帧又不是十连拍拍下来的,它们是怎么画出来的?或者说,这西瓜怎么就知道自己要做抛体运动?它怎么就不飞出屏幕去或者飞一半自己爆掉呢?答案是你的iPhone在两帧之间的空隙处做了很多工作,这些工作决定了这个西瓜的行为,我们把这些工作叫做计算。假设第一帧的时候西瓜位于左下角,iPhone把这一帧画完后,就得开始思考下一帧它得画在哪这个问题。回顾一下你曾经学过的经典物理课程:如果我们知道一个东西此刻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就可以计算出若干时间(例如一帧)后它所处的新位置。你的iPhone正是根据西瓜第一帧的物理参数,来计算它下一帧的位置,一旦算出来了,它才开始画下一帧。当然,计算这件事实际上是由程序员们写的代码来实现的。不同的游戏需要计算不同的东西,比如《反恐精英》需要计算弹道轨迹、《极品飞车》需要计算赛道摩擦、《瘟疫公司》需要计算病毒扩散。他们都有自己的一套代码。诸如位置、速度这一大坨参数,在游戏开发里我们管它们叫做状态。某一帧的状态决定了这一帧的画面。所谓的计算,实际上就是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变化,而整个游戏的运行,则是状态不断变化,画面也跟着不断变化的过程。这种状态不断变化的东西叫做状态机。游戏在本质上就是一个状态机。游戏跟动画之间最大的区别也正在于此。对于动画来说,它只要把每一帧的画面依次显示出来就可以了,但游戏需要在两个帧之间进行计算,在计算出新的状态后,才能渲染。ok,现在我们知道游戏世界里那个西瓜是怎么知道自己要做抛体运动的,但还有个无聊的问题:刚才在真实世界里被你抛到天上的那个能吃的西瓜,又是怎么知道自己要做抛体运动呢?它怎么不飞出地球或者飞一半自己爆掉呢?这个问题似乎还没有答案。有一些物理学家和哲学家认为这个世界的一切事物本质上都是信息,而整个宇宙则是一次不断计算着的游戏。类似的想法在艺术领域催生了很多有名的作品,比如大家熟悉的《黑客帝国》和《盗梦空间》。事实上,我们的宇宙的确有一个最小的时间单位,叫做普朗克时间,约为5.39e-44秒。这么看来,如果宇宙真是一款游戏,这帧率还挺高,应该不卡——不过谁知道呢。跟其它艺术形式相比,游戏在构建虚拟世界这事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它们在本质上是一个状态机,所以这个虚拟世界可以有自己的规则,就好像真实的世界有各种科学定律一样,而更出彩的是,这个虚拟世界不是封闭的,它可以接受来自外界的信息——当你的手指在屏幕上划过时,那个西瓜就会啪地爆开。这是我们在下篇文章里要说的用户事件,敬请期待。下一篇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被以下专题收入,发现更多相似内容:
欢迎投稿 将实用的知识共享
· 14531人关注
碎片化时代,需要对我们阅读的信息进行整理、整合。建立属于自己的资料馆。
· 4971人关注
· 3774人关注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选择支付方式:不能为空!
在会计中,Expense 与Expenditure是指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点?写多些,详细点~
Either scripts and active content are not permitted to run or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11.7.0 or greater is not installed.
Expenditure,是开支、开销、支出的意思,它不是作为会计科目使用,它仅仅表示公司花费或支出了多少钱等,很“中性”的一个词,不具有会计意义。而Expense,是费用、支出的意思,它是比“Expenditure”更正式的会计术语,它相当于会计要素中的费用,或者是期间费用、管理费用等(视具体语境而定)。不知道你理会了没有,有些东西,它确实是有区别,但用中文又没法把它准确的描述出来,或许这就叫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吧。你多看看原汁原味的英文会计文章,看多了,自然就能体会出来。
一个是费用(expense),一个是支出(expenditure)。支出不一定是费用,费用都是支出;区别则要灵活理解,通俗地打个比方:企业的水电是费用,但乱停个货车被罚款了那个罚款就不是“费用”,但是是“支出”。
说出您感谢的话:请问买入(卖出)和市价买入(卖出)的区别有什么不同? -金斧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路绮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