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亲近自然文学的理由

峡谷,我听到疾行的蹄铁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峡谷,我听到疾行的蹄铁
当前,越来越多的批评家和有识之士开始关注“70后”的创作,特别是关注他们的长篇小说。《把脉70后:70后长篇小说专论集》的出版就是有力的见证。本辑的评论文章大多选自全国文学期刊,也有一些篇什是我们临时组织批评家撰写的。所选二十八篇评论文章,论及70后作家的二十八部长篇小说,从评论的字里行间,不难见出,尽管这些长篇小说瑕瑜互见,不尽完美,但却基本克服了同质化倾向,彰显出个性特征,并出现了较有思想深度的厚重之作和志在探索创新的优秀作品。本辑丛书汇集批评家的评论文章,意在对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期的70后长篇小说创作进行一次检阅,以展示其创作的实绩,并借此抛砖引玉,以期引起批评界更多地关注70后,从而激励、鞭策他们奋力攀登文学的精神高地。作&&&&者何锐出版日期日语&&&&种简体中文ISBN8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页&&&&数379页开&&&&本32品&&&&牌江苏文艺出版社
“把脉70后”拨开处于夹缝之中的70后作家所受到的不应有的遮蔽,找准这样承上启下的一代作家的价值诉求。把脉70后,聚焦文坛“中间代”张清华、王德威、赖松辉、远人、沈杏培、唐伟孟、金理、申霞艳、孟庆澍、王春林、李云、郜元宝、赵强、大智若、海力洪、马季、吴义勤、白烨、石杰、翟文铖、张富宝、王春林、敬文东、索良柱、周立民、孟繁华等都是当代具有影响力的新锐作家。前言 终于兑现了曾经默许的承诺   浮世绘、六棱体或玻璃屋——关于鲁敏《六人晚餐》的几个关键词   归去未见朱雀航——葛亮的《朱雀》   论甘耀明《杀鬼》中的历史叙事与认同   人之爱与人之罪——读田耳长篇《天体悬浮》   重新定义世界的写作和现世生存的忧思录——黄孝阳的《旅人书》评议   看到他们曾经看到的世界——评李浩的《父亲简史》   繁华呈现心灵的悸动——以盛可以的《道德颂》为例   “70后”的虚妄的精神救赎之旅——论《少年巴比伦》的启蒙叙事   自我教育——《夜火车》与徐则臣的成长叙事   历史照进现实后的罪与罚——论乔叶的长篇小说《认罪书》   后革命时代的城市、青年文学——重读绵绵的《糖》   撤去丝绒帷幕之后——读安妮宝贝长篇新作《春宴》   残茶凉透,在水面上凝留下一股冷香——读金仁顺长篇小说《春香》   阿乙小说的荒诞美学:厚重的失败感和羞辱感——从长篇小说《下面,我该干些什么》说开去   一部理想主义的纯爱之书——试析《滴泪痣 》的文学与文化意义   夹缝外的溪流——评李师江长篇小说《福寿春》   大时代的“小生活”——评朱文颖长篇新作《莉莉姨妈的细小南方》   没意思的意思——关于戴来和她的长篇小说《鱼说》   爱情碎片中映出的时代图景——读于晓威长篇小说《我在你身边》   时代精神症候的镜像——弋舟长篇小说《跛足之年》阐释   关切生存之痛聆听向善之音——读张学东长篇小说《妙音鸟》   性别立场与社会现实的关切与思索——评姚鄂梅长篇小说《西门坡》   荒唐,时间,酷刑——读冯唐《北京,北京》   看见那些“消失的人”——评肖江虹长篇小说《向日葵》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评魏微长篇《流逝》   隐约的历史与迷茫的现实——70后作家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个方面   跋:努力探寻文学突围的路径跋:努力探寻文学突围的路径     何锐     不经意间,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就同我们擦肩而过,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呈全方位跃动的文学态势,曾让我们对新世纪的文学曙光满怀期待。汉语文学总体水平的提升,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未来格局中意义和价值的凸显,曾经是我们坚执的信念。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传媒业的最新发展、互联网的大面积覆盖,市场经济潮汛的来势迅猛,特别是网络文学的勃然兴起,文坛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作家与写手越来越拉开了彼此的距离,文学从边缘化走向了泛化。虽然新世纪十年的文学仍保持了九十年代文学的水准,延续了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但并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特别是纯文学的空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挤压,终极价值迷失,媚俗成为时尚,创新精神的匮乏使文学再度陷入困境,纯文学的执着追求者和坚守者不能不心怀忧虑。新世纪文学该如何突围,才能辟出一条新路,是一些作家正在严肃思考和认真面对的课题。     基于文学格局的调整和纯文学自身正在发生的变化,在去年着手《山花》栏目设计时,我有意识地同一些作家进行了沟通和交流,并就文学自身的反省达成了共识:新世纪文学遭遇瓶颈,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经典意识、先锋意识和都市意识的匮乏,这就启示我们要从新的维度去思考和探寻文学突围的路径。而同时,还要毫不迟疑地把关注的目光转向承上启下的一代作家——“70后”,因而我在《山花》上毅然开设了“回应经典”、“先锋之旅”、“都市书写”、“聚焦70后”这四个栏目,并迅速得到了作家们的积极回应,今年,我因退休不再担任《山花》主编,遂接受友人建议,与出版社同仁一起策划编书事宜。没想到这套新世纪文学突围书系的缘起,竟受到上述栏目创意的启迪。只是为准确起见,我特意将原有的栏目名稍作了变动,故而这套丛书各卷命名依次为:“回应经典”、“守望先锋”、“感觉城市”、“把脉70后”。四个书名,四组动宾结构,“回应”、“守望”、“感觉”、“把脉”都指向特定对象,具有一种动态感和方向感,从而组合成了文学突围的四个关键词。     关于“回应经典”     经典是文学殿堂的瑰宝,又是衡量文学价值的尺度,它代表着一个时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始终处于文学版图的核心位置。不言而喻,经典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事实上只有极少数极具禀赋的作家才有资格入乎其内,但任何一个真正的作家必须以经典作为参照或借鉴,使自己的创作与之具有某种相关性或千丝万缕的联系。坚持经典的价值取向是提升文学品质的必要条件,也是纯文学存在的理由。当然,经典需要时间检验,也许这个时代真正的经典还来不及产生,也可能文学经典已具雏形,但尚未被公众所体认,这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一个优秀作家必须以自己的方式对经典作出回应,自不待言,作家们是会有自知之明的,他们深知经典可遇而不可求。经典总是凤毛麟角的,但对经典的回应却可以千姿百态。不容置疑,回应经典是一种姿态,其中不乏对经典的诉求。而对经典的天才回应有时就可能造就另一部经典。回应经典本身要求作家必须具备经典意识,经典是作家审美意识、生命理想和他所置身其中的生存世界高度融合的产物,它对心灵境况的领悟、对人的处境的探索、对生存世界的批判都是具有深度的,而这三者又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人的心灵和人所生活的世界是丰富和复杂的,存在的多种可能性是不言而喻的,而经典正是向我们昭示小说的可能性和限度,一方面专注人类生存的普遍境遇和重大精神命题,另一方面又潜心于小说技巧、文体风格多样化的探索和尝试。这就注定了经典的非同寻常,一如卡尔维诺所说,“经典是每次重读都像初读带来发现的书,经典是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这便是经典的艺术魅力所在,这也是我们何以要回应经典的缘由。本卷收入当初由我组稿并责编的21位出生五六十年代实力派作家的作品,每位作家一个精彩短篇,一篇关于经典的随笔,因小说了解作家的创作水平,由随笔感知作家对经典的领悟。     关于“守望先锋”     先锋文学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大多数人避而不谈,但私下却常为人们所企盼和关注。我仍坚持认为,先锋性不过是文学性所延伸的属性,文学性和先锋性是密不可分的,回避先锋性谈文学性,意味着创造精神的匮乏,而离开文学性的先锋性只能是伪先锋性,是对时尚的追逐和媚俗。先锋是媚俗的天敌,它也羞于与时尚为伍,它命定是一种孤独的存在,先锋文学常常表现为对文学性的某种偏执和强调。我们所理解的文学性抑或先锋性,不仅是一种写作姿态,更是严肃的精神立场,既包括文体层面的变革,更涵盖精神向度上的探索。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人类生存的诗意呈现,这种语言艺术与图像文化的根本差异,在于它具有审美内视性特征。内视性想象始终与内在体验和情感倾向如影随形,它创造的内视化世界是一种想象的世界和虚构的现实,理所当然的是一种精神性存在,正是这种虚构性和内在精神特质成为文学的基本属性,它植根于作家的审美感悟力、想象力和内心生活的丰富性,不断拓展文学特有的审美疆域。基于文学自身的审美要求,无论独具禀赋的神性写作、智性写作或灵性写作都需要寻求新的表达,采用独特的表述方式,并且离不开对生命本身的追问和思考,对精神指向的多重性和不确定性的专注,它们都无一例外地执着于这种内在不确定性的表达,正是对这种不确定性所衍生的存在的可能性维度的把握,才是文学或小说的真正奥秘所在。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理解先锋性,有利于破除先锋性的神秘感,使人们意识到,作家对生命体验的超常性表达,对生存哲学的非常规思考,对小说叙事和艺术形式的探索,对文学自主性和文本观念的强调,并非哗众取宠,而是基于创作主体对文学现存秩序的一种反叛倾向和变革冲动,以及在叙述姿态和策略上的必要调整,意在实现文本形式和思想内涵的双重超越。因而,我以为应视先锋写作为常态写作。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新世纪以来先锋写作一直没有终止,不仅仍有文坛宿将在孤寂中坚守,文坛新锐也并未对前卫或先锋弃之如敝屣,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散落于网络和民间的先锋,以及名不见经传的另类写作者。本卷主要收入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十余位作家新世纪以来,在《山花》上发表的具有先锋特质的中短篇小说。尽管难免瑕瑜互见,水平也参差不齐,但毕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国先锋小说的实绩。     关于“感觉城市”     较之乡村叙事,都市书写是我国当代文学中相对薄弱的一环,作家都市意识和城市书写经验的双重匮乏,无疑给写作增加了难度,但现代社会的转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却给城市文学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向都市书写的广度和深度掘进,是拓展小说视野,促进文学观念变革的需要,它既可以促进小说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又有助于深化文学现代性的主题。城市已成为当下中国最重要的人文景观,随着城市边界的延伸和扩展、城市文化符码的翻新、城市内部社会结构的演变、市民社会和市民阶层的崛起,以及农民工的大量涌入、社会两极分化的明显加剧,给城市书写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可能性。城市本身是一柄双刃剑,城市的生命图景和生存脉动,是人类进步和现代文明的表征,而同时,城市物欲的巨大诱惑,又是导致人异化的根源。城市文明和城市原罪的连体共生性是由资本运行的内在逻辑所决定的。要着力揭示城市现代性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呈现当下城市的巨大包容性,同时不能无视城市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依存和关联,这是当今中国文学城市书写中的重点和难点。本卷收入了二十余位作家城市题材的小说,其中有的作品所表现的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城市生活,但切近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生存真实,因而也有让其入选的理由,这二十来篇小说涉猎白领、小资、市民、知识分子、农民工,以及北漂各色人等的多元生存和城市生活的多种景观,集中展示城市的魅力和诱惑,体认城市精神和伦理,表现城市生活的心灵和情感历程。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城市表象背后人性扭曲和物欲膨胀的真相,发现一个异己而陌生的世界。尽管入选作品在都市景观的呈示,城市书写氛围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一些作品较多触及城市边缘和表层,诉诸感觉却意味不足,偏于写实而想象乏力,对人性深度的揭示显得捉襟见肘。但我们对中国文学城市书写的新的转机仍充满期待,毕竟我国城市文学尚处于起步阶段,重要的是作家首先要勇于接纳城市,全方位的去感知城市,进而培养并扩展对城市的感觉,用心灵去触摸城市,敏锐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城市中社会、心理、价值的种种嬗变。     关于“把脉70后”     “70后”作家可谓生不逢时,刚好处于时代夹缝之中,前有五六十年代作家功成名就、尘埃落定,在文坛引领风骚,后有“80后”作家受市场青睐,行情看涨,声势逼人。为改变其处境和命运,在一些文学期刊的推动下,“70后”先后经历过两次崛起,但仍未争得应有的地位和影响,以致后来人们谈论“70后”竟成了一个尴尬的话题。而实际上,“70后”是当今文坛最活跃、且颇有实绩的创作群体,文学期刊中作品的大面积覆盖,并保持一定的水准,足以表明他们是纯文学阵地的中坚和主力,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大都有自知之明,不浮躁、也不自卑,导致“70后”大器晚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他们创作仍缺乏新的突破,鲜有代表性作品,特别是有影响的长篇力作。二是批评的关注度不够,目前比较活跃的学院批评家关注的重心多为功成名就者,与之相对应的“70后”批评家势单力薄,布不成阵,与“70后”作家队伍不相匹配。因而我们更多看到,对“70后”的创作采取了一种简单化的处置办法,或用主流话语或传统批评模式,轻易加以贬斥;或以“后现代”尺度进行价值判断,导致了批评的错位或失位。三是市场与媒体的双重疏离,市场受商业驱动,热衷于青春写作和时尚写作,不惜对“80后”热炒,而对坚守纯文学阵地的“70后”显得冷漠。媒体更多看重名家,关注主流,“70后”自然成为空当。媒体和市场的合谋,导致了对“70后”不应有的遮蔽。有必要指出,“70后”是中国文学真正承上启下的一代,在纯文学的谱系中,他们与五六十年代作家一脉相承,彼此的创作有着血缘上的亲近或关联。而其文学禀赋、颖悟力等方面的凸显优势,虽以其代际差异拉开了与“80后”的距离,但由于他们的成长经历、文学道路和纯文学的创作实绩,其影响势必波及到一代文学新人。“70后”的真正崛起,对于未来中国文学的意义不可低估。当务之急,是对“70后”文学创作态势加以整体性的把握,并对其有价值的创作个案进行透视和剖析,围绕他们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性认真把脉,找出问题的症结之所在,同时发现他们独具的禀赋和潜质,开掘新的可能性和前景。本卷收入十多位活跃于当今文坛的批评家的二十多万评论文字,对“70后”创作进行了全方位的审视和梳理,既有对这代作家创作总体性的综合评论和诠释,也有对创作个案的鞭辟入里的分析。所收论文多半曾刊在《山花》“聚焦70后”栏目中,有几篇则是我早先的约稿,但由于我的离任,该栏目自然终止,这些约稿只好发在另外的刊物上,在此一并收入,算是作个纪念。另外,征得作者同意,我还特意选入批评家洪治纲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上的《新时期作家的代际差别与审美选择》一文,意在通过与五六十年代作家的比较研究中,给“70后”的创作提供一个参照系,以利进一步思考和探寻文学突围的路径和方向。   这套文学丛书是由贵烟冠名的,贵烟是贵州中烟工业公司简称,贵烟本身又是一个知名品牌。十年前为回报贵州烟草业对纯文学的支持,并彰显黄果树品牌的影响力(黄果树集团是贵州中烟工业公司的前身),我曾主编过一套以黄果树冠名的书系。十卷本的书系中收录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山花》杂志上的优秀作品。进入新世纪以来,中烟工业公司品牌重心转向“贵烟”,而“贵烟”原本就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老品牌,对其重新打造和提升,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期许。贵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身份或档次,“贵烟”的华丽转身,别具一种象征意味,以之来冠名这套文学突围书系,是再恰切不过的。这套丛书的出版得到了贵州中烟工业公司一如既往的支持。在此,我谨向贵州中烟工业公司全体员工表示由衷的感谢,并向具有文学眼光的企业家致以崇高的敬意!此外,我还要感谢作家朋友们和江苏文艺出版社同仁,正是他们的睿智和对纯文学的信念,才使这套丛书得以顺利出版。前言   终于兑现了曾经默许的承诺     编完这辑《新世纪文学突围丛书》,算是松了一口气。四年、四个关键词、四辑丛书选本,终于兑现了自己曾经默许的承诺。编这套丛书并非突发奇想,而是缘于对文坛现状的忧思和对文学信念的坚执。让我欣慰的是,在丛书的编选过程中,竟得到这么多作家朋友的响应和支持。仅仅因为纯文学的理由,大家就达成了内在的默契。或回应经典、或守望先锋、或感觉城市、或把脉70后,一年一度的新世纪佳作荟萃和阵容展示,从一个侧面见证了当代中国作家探寻新世纪文学突围路径的尝试和努力。   “回应经典”就是与经典展开对话,在特定的语境中,参与到对当代文学经典的建构与重构中来。经典是一种价值、一种标杆,昭示着文学精神和艺术境界的高度。由于作家看取经典的角度不同,对经典体认的程度不同,导致了同经典对话方式的差异。或视经典为文学标高,从而激励自己精进不息;或将其作为挑战对象,暗暗与之比拼较劲;或仅以之作为参照比对,检讨自己创作中的进退得失。作家心目中的经典,可以是心仪的特定文本,也可以是难以企及的境界,他们和经典之间的无言交流,是经由文本自身的生成,在想象中完成的,这是一种潜对话的方式。《回应经典》前后四辑选本,选入的全是短篇小说,我们之所以选择短篇作为作家们回应经典的切入点,是由它的文体特征所决定的,一方面是因为篇幅短小,便于让更多的作家参与进来;更重要的是,短篇小说更容易让读者见出作家才华和功力,同时,短篇小说质量的高低,是衡量一个选本或刊物的文学性的重要尺度,是文学选本高雅性和审美超越性的基本保证。我历来认为,短篇小说既是写作的最基本训练,又是一种高难度写作;是激发作家探寻叙事的无限可能性的艺术,是检验作家禀赋、想象力和文字驾驭能力的重要文学载体。要从语言、叙述、感觉、意味四个层面入手,去认识短篇小说的体式特征,把握短篇的结构和美学特征。为加深读者对短篇小说这一文体的认知和理解,我们特意在每个短篇后面附上作家关于短篇小说的随笔文字,无疑这都是他们的经验之谈,是短篇高手在创作中的真切体会,涉及到短篇的调性、语感、节奏、结构以及短篇的故事、意义、氛围等等,如果读者能结合他们提供的文本加以细细品味,就不难认识短篇的文体价值,洞悉短篇小说的奥秘。     “守望先锋”是一种前卫的姿态和立场,也是纯文学坚守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先锋难以准确命名,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先锋理论的自足性在于各自的自圆其说。尽管对先锋众说纷纭,或前沿、或新潮、或边缘、或另类,但先锋文学毕竟是不可质疑的存在。特别是在同质化大行其道之时,这种异质性的存在更是必然的,不可或缺的。小说的先锋性是文学性的新变和延伸,它的非常规呈现,离不开特定文化语境的作用。当代先锋小说在文体层面上的变革,和在精神向度上的探索是并行不悖的。这里,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在当今全球化和市场时代,作家置身于消费主义、现代科技和大众传媒交织的后现代语境。在先锋小说中,势必呈现出现实性、现代性、后现代性的杂糅和对传统叙事模式的消解,由此表达对极端现实主义“总体性”和 “本质论” 的质疑,并以个性化的叙述方式、实验性的语体特征和对精神维度的专注,向文学本体回归。小说中的现实性、现代性、后现代性诸因素,既有特定的精神内涵,又有相应的形态特征,是一种悖论性的存在。由于现代主义的渗透,后现代性及其话语方式的融入,整合了传统和现代性资源, 极大地改变并重新塑造了“现实”,使在日常生活世界中处于遮蔽状态的现实,得以显影出来,从而揭示并拓展了小说世界新的可能性空间。不言而喻,基于先锋小说精神维度的多重性,表现形态和话语方式的多样性,以及叙述空间拓展的无限可能性,先锋小说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守望先锋》第四辑,选了不同代际的十位先锋作家的十部中篇小说。这当中,既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一直坚持先锋写作的50后、60后作家,也有新世纪以来脱颖而出的70后、80后文坛新锐。本次入选的小说在精神向度、风格追求、表现形态上各有千秋,特色较为鲜明。当然,它们也有各自的弱项和不尽如人意之处。与前三辑不同的是,本辑选本每部作品后面,我们都附上了作家访谈。在这些访谈中,先锋作家对先锋小说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审视,或回溯其演进脉络,或探究其形态特征,或思考其精神维度,或考察其叙述艺术和话语方式。这都有助于加深对先锋小说的认知和理解,有兴趣的读者不妨一读。       “感觉城市”是城市书写的起点和归宿。文学想象中的城市形象,体现为作家对城市的内在感觉和印象。强烈的城市感是城市小说区别于乡村小说的主要标志。由于都市意识和城市经验的双重匮乏,导致作家对城市感觉的钝化。而网络文学的泛滥和文学市场化的诱惑,又使作家对纯文学意义上的城市书写失去耐心,甚而兴味索然。迄今为止,真正地道的城市小说尚不多见。城市感的核心是现代感。城市书写只有直面现代性,才能把握都市文明的精髓,发掘城市精神的内涵。城市是现代文明的象征,是多元性、开放性和矛盾性的存在。它既是生机勃勃,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文明之邦,又是浮华喧嚣,充满诱惑的迷宫和欲望之海。城市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心灵世界。城市中的现代性之惑,就在于物质和精神两种力量的无休止地角逐。感觉城市要从城市与人的复杂关系入手,既要敏感于城市的物质现实,也要专注于人的心灵状态,由此建立起作家与城市的精神性联系。显而易见,对于我们生活其中的城市,需要的不是浮光掠影地外在感知,而是全身心投入的内在感觉。不仅如此,还要将这种感觉积淀为经验,并凭借这种感觉和经验展开文学想象。唯如此,才能表现出人对城市的认同感、依赖感,城市中人生存的焦虑感、孤独感,以及在物欲社会中人的异化感和陌生感,从而向读者提供真正具有强烈城市感的小说。在《感觉城市》第四辑中,入选的十几篇中短篇小说,大多具有较强的城市感和现代感,其中有的作品还不乏历史感和穿透力,并凸显了城市经验的美学属性与审美趣味,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城市书写的艺术空间,丰富了城市经验的内涵,这是令人欣喜的。也应当看到,因受乡村书写和传统思维惯性的影响,有的作品城市感明显弱化。为弥补这一不足,刻意将重心转向表现城市与乡村的内在关联和人的情感对峙,探询“城市的诅咒与拯救之间的联系”,这样的作品仍然有存在的价值。在这个选本每篇小说之后,还附有关于“城市小说观”的随笔。作家们从不同角度观照当代中国城市小说,并力图从本体意义上审视和思考城市自身。既正视当前城市小说创作面临的巨大困境,又对新世纪的城市书写充满信心和期待。在展示城市书写实绩的同时,认真检讨创作中的缺失和局限。他们还结合各自创作实际,对城市小说结构、视角、时空、语言等叙事艺术进行了有益探索。     “把脉70后”就是聚焦文坛“中间代”,找准70后在50后、60后作家和80后、90后作家、写手之间的位置。借重文学批评的力量,评判其小说创作的得失,发掘文坛新锐的潜质,展望承上启下的一代作家小说创作的潜在趋势。70后作家的难能可贵,正是在文学从边缘化走向泛化的市场时代,依然对纯文学情有独钟。他们在夹缝中生存,在峡谷中攀登,显示了相当的勇气和毅力。如今,70后已打破美女作家的狭小格局,正形成性别匹配、实力相当,而又优势互补的创作群体。勿庸讳言,70后是晚熟的,但较之一些成名较早的作家,他们更具有可塑性。这种可塑性对规避创作的同质化、张扬个性差异化显然提供了契机和可能性。还应当看到,他们出道之日,正值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巨变的转型期。二十年间的历史性变革,不仅丰富了他们的人生阅历,而且影响并改变了他们的思维方式,改革开放的风雨历程在他们的心灵上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值得关注的是,70后近期小说创作出现了长、中、短并重的格局。在继续充当中短篇小说创作主力军的同时,有不少作家真正开始潜心于长篇创作。无疑,这是70后的一次重要转向。长篇小说创作仰仗作家的生活积累和综合实力。创作高质量的长篇小说是作家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可以认为,70后作家较为丰富的创作经验、人生阅历和生活积累,已经为他们的长篇创作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加以他们中的佼佼者所拥有的禀赋和才华,这就让人们充满了期待。今后三五年,对70后的创作将是一个至为关键的时期。他们或将进入创作的黄金期,相互间的竞争或将更为激烈,彼此间的差异也将凸显出来。但无论如何,他们都踏上不可逆转的命运之途和精神之旅。这是他们义无反顾的选择。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批评家和有识之士开始关注他们的创作,特别是关注他们的长篇小说。《把脉70后:70后长篇小说专论集》的出版就是有力的见证。本辑的评论文章大多选自全国文学期刊,也有一些篇什是我们临时组织批评家撰写的。所选二十八篇评论文章,论及70后作家的二十八部长篇小说,从评论的字里行间,不难见出,尽管这些长篇小说瑕瑜互见,不尽完美,但却基本克服了同质化倾向,彰显出个性特征,并出现了较有思想深度的厚重之作和志在探索创新的优秀作品。本辑丛书汇集批评家的评论文章,意在对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期的70后长篇小说创作进行一次检阅,以展示其创作的实绩,并借此抛砖引玉,以期引起批评界更多地关注70后,从而激励、鞭策他们奋力攀登文学的精神高地。   显而易见,这套丛书所选作品(包括批评文字)的内涵和形式,保持了一定的延续性,展示的作家阵容也相对稳定,为避免重复和单调,我们不得不做在每一辑丛书的编辑体例及对入选作家作品的具体要求上,做出一些必要的调整。对此,但凡细心的读者是不难觉察的。   最后要说明的是,本辑《新世纪文学突围》丛书,都是以昌耀的诗句命名的。昌耀是一位理想主义的具有浪漫气质的伟大民族诗人,他的诗歌所抵达的艺术境界和精神高度,足以令世人叹服,他留下的诗歌遗产,是文学殿堂当之无愧的瑰宝。这辑丛书的几个选本以这位天才诗人的诗句命名,是因为他的诗歌和本丛书的编辑宗旨在文学精神上的高度契合。   何锐   日   于贵阳文昌阁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亲近母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