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为什么迅速扩张到亚非欧美身材比例图

古罗马从共和制转变到帝制的原因有哪些?
按投票排序
这是一个很多历史学家争论不休的话题。在英语学术界就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一种观点以Ronald Syme为代表,认为共和国的覆灭来自于其自身的体制缺陷,其政体本身给内斗与混乱提供了场所,所以奥古斯都实质上“拯救”了罗马。另一种观点来自于Erich Gruen,他认为共和国的体制一直是完好的,其陷入内斗的境地完全出于偶然,因此其覆灭是极为不幸的。把两家相反的观点亮出来是为了不让其中一派的分析看起来就是历史的真实面貌,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的复杂程度。不过,虽然“共和国的覆灭是否注定”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顺着历史往前看,我们还是可以摸出一条问题的脉络。在内部,共和国的体制虽然不能说缺陷百出,但其中确实有不稳定的隐患。在外部,共和国在其发展历史上走的一直是一条军事征服、对外扩张的道路,到了晚期共和国,这条道路反而加剧了其体制的隐患,和内部因素结合在一起导致了共和国的灭亡。首先说一点关于罗马政制的背景知识。和希腊城邦不同,罗马并不是一个民主政体。罗马的最高权利不像雅典一样在议会之中,而在两位执政官手上。元老院起的是咨政作用,而立法权在人民大会手里。执政官任期一年,掌握兵权,统领军队,在和平时期享有执政和司法的权利,是罗马共和国体制下最高的职务。一般来说,有志于从政的罗马贵族都会把执政官当做自己的最高目标。而罗马早期外部环境并不好,经常受到附近高地民族的骚扰,因此执政官作为军事上的最高统帅,地位尤其重要,带兵打仗的能力也就成为了晋升执政官的一个重要标准。在共和国早期,罗马和外部民族纷扰不断,经常互相攻伐,但依仗罗马人的勇武,和其他民族的战事胜多败少,并逐渐半是拉拢、半是臣服了拉丁平原上的其他拉丁城邦。结果是罗马平民分到了不少拉丁城邦的土地。在罗马随后的扩张中,罗马平民得到了不少分地的机会。因此,结合上面提到的因素,不难理解为什么罗马有长久的尚武传统。罗马人是非常看重军事的,连贵族都需要参加10次以上的战役才能竞选任何公职。所以早期和中期的罗马共和国就好像是一部战争机器,在充足的动机驱使之下从意大利对外扩张,并在公元前4到2世纪之间征服了西地中海的大部分地区。可以说,到公元前1世纪为止,罗马的政体与其野心之间有非常良好的互动。但为什么到了前1世纪,罗马陷入了严重的内部问题呢?其一是因为长久的扩张带来了经济问题。贵族和地主分掉了意大利大量的公有地,而对外扩张产出的巨大经济利益也被他们攫取了,古罗马的贫富差距因此急剧扩大。大到了什么程度?举个例子,意大利的一个典型的5公顷的农庄产值大概是每年3250千克小麦,大概相当于1460 塞斯特斯(罗马货币单位,大概等于0.08克黄金)。而古罗马的贵族的收入是多少呢?我们知道进入元老院的最低财产标准是100万塞斯特斯;西塞罗在他的作品里提到一个富足的贵族年收入大概是60万塞斯特斯。西塞罗本人在小亚细亚的行省奇里乞亚(Cilicia)当总督的时候得到了大概2000万塞斯特斯的收入,而他本人还常常抱怨奇里乞亚的贫瘠;早期帝国的贵族小普林尼对自己财产的估计达到了3亿塞斯特斯;奥古斯都更是在自传里夸耀自己一生给国家财政捐献了24亿塞斯特斯之多。而我们拿来和贵族地主进行比较的平民已是乡下有产阶级,更不用提城市贫民的境况了。经济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大量地方上的自由平民失去了财产。传统看法认为,因为共和国不停的扩张,地主的自由劳动力常常要入伍打仗(罗马共和国的公民有义务入伍),所以大地主们用战争带来的大量奴隶替代了自由劳动力。拥有土地的自由平民的财产也被大地主渐渐吞并,加上税负的压迫,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失去财产的平民。也有新的看法认为意大利本土的人口在扩张期间升高了。结果呢?每人能够继承到的遗产反而降低了,因此大量的平民处于经济窘迫的境地。因此在大部分人失去土地的情况下,公有地应该如何划分的争议自然愈演愈烈,变成了贵族和平民之间的主要矛盾。原因其二是罗马的政治体制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贵族之间的争斗。在共和国进行急速扩张的背景下,巨大的经济利益使得贵族之间的争斗加剧,但在共和国的政体下,这种斗争是没有办法得到最高权威的遏制的。罗马的权力非常分散,贵族们表面上都是平等的人,实际权力的争夺因此只能转到幕后。实际上,这种争斗下往往是由最有资源的人说了算:谁最有人脉,谁最有钱,谁最有威信,或者干脆谁有军队,谁就能掌控权力。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是资源?民心也是资源。马基雅维利就在写给君王的小册子里戳破了其中的道理:要是一个贵族想要高于其他的贵族,那他一定得得到平民的支持。平民关心的问题就是最大的政治筹码。在贵族和平民有着尖锐矛盾的背景下,罗马的贵族们分化为“平民派”(populares)和“贵人派”(optimates)是一个自然的结果。罗马贵族里最深谙权术的,除了屋大维就要数凯撒。凯撒真正理解罗马社会的根本矛盾,他通过分地的立法动议为自己赢得了广泛的平民的支持。同样重要的是,他在高卢用军事天才为自己树立了显赫的威望。但凯撒的平民政策召来了元老院的保守派的反感,他过于卓越的战功也让元老院坐立不安。元老院的贵族和另一位政治强人庞培联合到一起,希望解除掉凯撒这个“共和国的威胁”,但结果是凯撒带兵南下,内战由此爆发。本质上,内战的爆发是贵族之间争权夺利的结果。如上文所说,这样的失控局面是没有办法得到提前遏制的。那共和国有办法收拾局面吗?也没有。共和国体制的弱点在内战中暴露得最明显的是元老院没有军队。为了抵御凯撒这个共和国的“头号威胁”,元老院不得不和共和国的“二号威胁”庞培结盟,因为只有庞培手里才有军队。内战的结果是凯撒获胜。但我们不妨假设一下,要是最后元老院和庞培赢了会怎样?很难想象除掉了最大政敌、手握共和国的军队的庞培会听命于元老院。最后坐大的即便不是凯撒,也是另外一位政治强人。其实,在内战里元老院的贵族们至始至终都在担心庞培会变成共和国的新君。我们来总结一下。共和国之所以会解体,一方面是因为无法遏制的外部扩张带来了经济问题,造成了平民的不满,另一方面是体制内的斗争利用了问题,加剧了矛盾,因此贵族和平民的矛盾、贵族和贵族之间的矛盾急速恶化,最终造成了内战的爆发,也可以说是罗马共和国社会矛盾的总爆发。这场空前的大角逐需要一个赢家的出现——或者说,所有其他竞争者的出局——才能平息局面。这场矛盾通向爆发的过程中可能有偶然性因素,比如Gruen认为凯撒和元老院之间有意图上的误会。但即便没有凯撒,这些矛盾也得不到解决,而只能被拖延。所以,最后的赢家屋大维为何要给罗马共和国改制也就显得不难理解。需要指出的是,屋大维并没有像大部分人会想象的那样用强权推行他的改革。因为有了凯撒被刺的前车之鉴,他的改革是非常小心谨慎的。他号称“重新恢复了共和国”,从来没有称自己为皇帝,而只是“第一公民”(Princeps——因此称屋大维创造的政制为“帝国”其实是不当的,在英语里一般称之为Principate)。屋大维让元老院在前27年赋予了他保民官的权力和几个最重要的行省的总督权,从而合法获得了在共和国里从来没有人获得过的巨大权力。据罗马历史学家Cassius Dio记载,这项提议在通过元老院时,元老们明白这是在建立君主制,但大部分人都因为“害怕内战的纷争”而默许了屋大维的动议。随后,屋大维国家化了军队,在制度上防止了共和国军阀混战局面的重现,并且把几乎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到了自己的手上。塔西陀把这一切总结为“(元老们)准备好了做奴隶??(他们)为了当下的安全,舍弃了危险的过去”。
本来的确应该严谨地回答这个问题,在回想了以后,我觉得我的答案千言万语变成一句话,尽管看上去很不严谨:该死的都死光了。要这么说,我觉得我们先要厘清一下时间轴。一般说共和到帝国的转型,从第三次迦太基战争之后,Gracchi Brothers格拉古兄弟算起比较合适。133BC 老大 Tiberius Gracchus 提比略格拉古 被杀。121BC 老二 Gaius Gracchus 盖 格拉古被杀。circa 110BC 这段时间是 Jugurthine War 朱古达战争. 意味着 Marius 马略的崛起。circa 90 BC Social War (同盟战争?Social 来源于非罗马公民的Sociis盟友 所以是意大利本土内战) 这是Sulla苏拉的崛起。88 BC Sulla 苏拉第一次进军罗马,为凯撒首开先河。83 BC Sulla 苏拉第二次进军罗马,做了一会Dictator 独裁者(这是正式的在紧急状况下任命的magistrate),最后解甲归田了。Circa 70 BC 年轻的Pompeius庞培 崛起。73/71 BC 斯巴达克斯起义,主要是Crassus 克拉苏在对付这帮奴隶。Pompeius庞培在东边打Mithridates。克拉苏是罗马最有钱的人,不大会打仗。70BC--60BC 这段时间,Caesar凯撒开始崛起,Pompeius庞培在清理海盗,已经成为全罗马权力最大的人。Senate 元老院里则有 Cicero 西塞罗啊,Cato 加图这些人开始闹了。西塞罗觉得自己干掉了Catiline加提林牛逼哄哄死了。60BC Senate感受到了来自,Caesar凯撒,Pompeius庞培, 和Crassus 克拉苏深深的威胁。结果天才的凯撒觉得三人联手不错于是First Triumvirate第一次三巨头。58BC--54BC Caesar凯撒去打高卢。Pompeius庞培基本在家歇着,Crassus克拉苏难耐寂寞,去东边打Parthia波斯,结果被杀了。罗马出了个Clodius,变成了古惑仔打群架。circa 50BC Senate元老院趁机拉拢Pompeius庞培。Pompeius庞培再次成为罗马最屌的人。甚至做了Sole Consul(consul 每年两个人,他一个人做)Caesar凯撒和Pompeius庞培决裂。内战。48BC Pompeius庞培在埃及被杀了。英雄末路啊操。44BC Caesar凯撒被Brutus 布鲁图和Cassius 卡修领导的一帮元老 杀了。Caesar凯撒的政治财产由第一继承人19岁的Ocatvius 屋大维继承。Antonius 安东尼作为凯撒多年的心腹,现在在罗马最屌了。Octavius屋大维,Antonius安东尼和Lepidus雷比达(也是凯撒的手下) 联手,第二次三巨头。Circa 40BC 元老院的Cicero西塞罗因为和Antonius安东尼安多年的结的仇,被杀了。元老院共和派 在42BC 战败。Cato加图早在46BC就已经自杀。这两个死了,元老院没人敢讲话了。42BC --31BC 三巨头三分天下,Lepidus雷必达很快就没了。Antonius安东尼和Octavius屋大维最终决裂。31年Actium大决战。Antonius安东尼死。正所谓该死的都死光了。现在来看一下这个时间轴上重要事件的意义。1. 整个古罗马共和制的体系开始动摇,是从Gracchi Brothers格拉古兄弟开始的。Gracchi Brothers格拉古兄弟作为Tribunes保民官,揽了太多影响力,兴风作浪拉了太多仇恨值。Senate元老院权力受到威胁 。往后Sulla苏拉改革的重要一方面就是 削掉了Tribune的权力。2. 共和国最后百年动荡,第一对rival 是Marius 马略和 Sulla苏拉。Marius马略出身一般,但是武力值很高,改革了罗马的军事体系,我们现在所知道的罗马军事单位都是从他那里而来。很重要的一点是,Marius马略开始招收无业游民和底层阶级进入军队,开了先河。往后,军队大部分都忠于统帅而非元老院。(对比一下曾国藩的湘军)百年动荡其实就是军阀混战。Marius马略战功显赫,一直担任罗马最高的执政官一共7次。Magistracy的秩序被打乱。Sulla苏拉通过投机取巧在朱古达战争中出了名,其实一辈子都投机取巧,但是运气也好的很。得一外号叫 Felix (就是运气好)。Sulla苏拉两次进军罗马,原因与主题无关在这里就不必提及。这两次行动意义是非凡的。因为自古以来,罗马城的边界Pomerium 从十二铜表法开始都是一定不能跨越的,跨越者犯了Sacra,是对神的大不敬,是最重的罪。而Sulla苏拉则管不了这么多了。进城之后就“大清洗”,并且改掉了宪法,给了元老院更多权力,把整个magistracy严格固定了起来。 (Cursus Honorum)Sulla苏拉是个彻头彻尾的反革命,觉得整个行政系统调回几百年前,就是完美的。讽刺的是,他所要防止的那些事情,其实他自己都在违背。1.如果他自己能够为了改宪法而进军罗马,那别人为什么不能?2.当罗马出现新的危机,只有像Pompeius 庞培这样的人彗星般崛起去解决,而再次成为大军阀。整个Magistracy又形同虚设了。整个宪法没几年就彻底崩溃。3. Senate元老院是之前当过官的人一起开会的地方,在共和国最后的岁月里,其实已经没啥用了。在整个百年转型期,最重要的两个人是Cicero西塞罗和Cato加图。与其说,这两人是有权力,不如说这两人是有影响力。不管其他方面,他们都不是最好的政治家。在三巨头同盟形成之前,元老们把三个最厉害的人逼到了一起,而在Caesar凯撒和Pompeius庞培的内战中,他们就起到了煽风点火的作用。最后第二次三巨头时,Senate元老院恐怕就已经油尽灯枯,气数已尽了。这到这里大家还都是共和的。而Caesar凯撒崛起时意识形态就开始变化了。4. 两次三巨头都是两大加一小模式,那一个小的,玩不好没有了之后,剩下的两个的碰撞就在所难免。第一次三巨头,Pompeius庞培是最古典的一个,武力值非常高,脑子里都是自己的Glory,心里想要模仿的是亚历山大大帝,(所以他给了自己一个绰号叫Pompeius Magnus。 政治上并没有具体的对体制危机的解决方案,对Senate元老院的分分合合也不是意识形态所驱使的。Crassus克拉苏则是个商人,靠房地产,私人消防队赚的钱。因为要和其他两个好哥们比比军事才能,结果把自己命也比了进去。凯撒出身高贵,跟Marius马略还是表亲。只有他是有political agenda driven by real political ideology的,也只有他真正的意识到了共和国的体系已经出现危机了。这三人中,他的崛起也是最稳健,最符合Sulla 苏拉所设定的那一套程序的。Caesar凯撒在政治方面无疑是个天才,在军事上也可以和Pompeius 庞培一拼高下,个人魅力十足,极受欢迎。Caesar 凯撒本人多次声称自己跨过Rubicon 是迫于无奈,是否从一开始就想要一统天下,这些都是有争议的。再者,是否Caesar凯撒就是罗马帝国的第一个皇帝?有些学者,比如我的老师R.Billows 就说是,有些学者则更倾向Augustus奥古斯都。Pompeius庞培死后,Caesar凯撒回到罗马,原谅了之前内战中跟了Pompeius 庞培的党羽(clementia)。他一人独揽的状况,刺激到了很多旧贵族。所以元老院就坐不住了。Ides of March真的是一个策划非常愚蠢的刺杀。因为在他们的脑子里,杀了Caesar凯撒所有问题就都解决了,答案当然是没有。所以共和国再次陷入混乱。Brutus布鲁图和Cassius卡修和共和派的党羽很快就被Antonius安东尼和Octavius屋大维干掉了。这个时候,共和国剩下两个几乎势均力敌的人。Antonius安东尼其实从来不买Octavius屋大维的账,Octavius屋大维把自己的姐姐嫁给Antonius安东尼做政治联姻,而Antonius安东尼却整天和埃及艳后Cleopatra混,最后还结婚了。Cleopatra号称和Caesar凯撒有一个儿子叫Caesarion,众所周知,作为Caesar 凯撒的继承人,Octavius屋大维是决不能容忍对他合法性的质疑的。Octavius屋大维这方面来看,三分天下时,Lepidus雷必达很快就没了,Octavius 屋大维和Antonius安东尼各居西东,西边要解决的问题太多(还有S.Pompeius小庞培作乱),而东边则是财富和粮食的源泉。Antonius安东尼自然会时不时借天然的地理资源要挟Octavius屋大维。这些都不叫和平共治,而只是僵持罢了。最后Octavius屋大维用天才而卑劣的手段,(宣传战啊,看他遗嘱之类的)终于迎来31年的大决战。5. 终于该死的都死光了,只剩下屋大维一人了。难道像Sulla苏拉一样么?为了共和之实,已经杀了一百年,行不通。像Caesar 凯撒一样么?Octavius 屋大维聪明了,先把不同意他的人统统给杀了,再来一个大赦天下Clementia,早已无人可赦。古罗马人对Rex 王 无比忌讳,那没有关系,Octavius 屋大维千推万推,把 之前旧共和的分别由不同官职所负责的权力统统揽到一人身上(最重要的无疑是tribunicia potestas )。真个体系看上去似乎没有变,但是在一百年的阵痛之下,Augustus奥古斯都关掉了 象征战争的Gates of Janus 亚努之门,对于罗马领土下的公民,终于迎来Pax Romana。最后我们来算算几个比较重要的人物T.Gracchus, 暴乱中被乱棍打死G.Gracchus 暴乱中自杀Marius 自然死Sulla 自然死Pompeius 逃亡埃及被杀Crassus 攻打Parthians 被杀,有传说是被灌了滚烫的黄金,还有说头被切下来玩耍。Caesar 被Brutus 和Cassius领导的刺杀小分队刺死。Cicero 被Antonius 下令追杀(proscription)Cato 在Brutus 和Cassius 战败后 在Utica自杀Brutus 自杀 battle of PhilippiCassius 自杀 battle of PhilippiAntonius 自杀Cleopatra 自杀牛逼就是要活到最后。死光光啦。
古罗马共和国的Consul选举是一年一次。很多政治家都将精力花在了Agenda的宣传,调动百姓给他投票的热情上。而上任后由于任期短,许多promise无法兑现,且又要准备下一年的选举拉选票活动,无心参政或处理国内事宜。长此以往,国内问题堆积,且位高权重者忙于参选。久而久之矛盾倍增,最终由帝王取代。
首先,病因的症结源于第二次布匿战争。在这次战争中,为了抵抗汉尼拔对罗马的进攻全罗马团结起来,元老院在其中其中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这就巩固了且加强了元老院的地位。在这之后又经过了一百多年,元老院权力极度膨胀且拥有绝对的武器“元老院最终劝告”,通过这个他可以消灭自己的敌人,此时的元老院俨然成为罗马的主人。但实际上,在王制时期,元老院开始只是一个咨询机构;进入共和之后,最高权利也应属于公民大会。此时显然已被元老院所篡夺。战争时期有一群精英来统治也无可厚非,但长期以来这种政治使得统治僵化,选举制度让不同政见的人相互倾扎,对民众许下的都是空头支票。元老院大权独揽且和非元老院阶级矛盾加深(非元老院阶级可以成为平民),元老院追逐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人民死活,在罗马服兵役的人数不断下降,因为罗马的税制是用军役代替的,无产阶级(这里的无产阶级是指财产少于一定额度的人)是不服兵役的。服兵役人数下降意味着无产阶级人数不断增加。罗马每年都要免费发放大量的小麦以满足贫穷的人生活。元老院占据大量土地,农民无地可耕种甚至于流亡。这些矛盾不断激化,阶级对立越来越严重。格拉古兄弟看到了这种状况,认识到这样的罗马迟早会毁灭,便代表平民阶级改革。但是受到元老院阻碍,兄弟俩人惨死。接着马略和苏拉登台,开启了武力统治的先例。马略改革军队获得平民拥护,但他没有改革的政治头脑,缺乏政治常识,渐渐失去民心。苏拉也看到了罗马的弊端,但没有找对改革方法,以为巩固元老院统治的就行了,殊不知这更是雪上加霜,罗马的弊端正是由于元老院,苏拉有政治头脑和手段却没有政治远见。他一手建立了严密的元老院统治并用年功序列制(年功序列制:根据年龄来晋升公职,如最早担任公职贵族也要28岁,平民则要30岁,而且还要有十年军龄,担任执政官最早要40岁)巩固。这就让罗马积重难返,元老院拥有绝对政治权利和无限权威,再加上“元老院最终劝告”的手段地位几乎无法撼动。但事实却不是这样,打碎苏拉体制的正是他的俩位得力手下庞培和克拉苏。看似无可撼动的元老院却因军事实力而妥协,而开启这先例的人这是苏拉。此时的元老院已经远没有第二次布匿战争时期的英雄气概,没有人愿意去冒着生命危险去边境作战,这实际上变相为那些企图颠覆元老院提供机会。凯撒登上舞台,开始崛起的他已经将近40岁了,比起庞培,当时的他或许不足一提。但公元前60年前三头同盟让他获益匪浅,花了8年时间政府高卢并建立了一支绝对忠于自己的军队。或许他想从内部改革元老院,但是元老院已经容不下如此强大的敌人了。庞培也因凯撒获得罗马第一人的殊荣而感到嫉妒。于是元老院拉拢了庞培,内战开始。结果,凯撒赢得了胜利并就任终身独裁官改革罗马各项制度,元老院权力被削减且更多人拥有了进入元老院的机会,获得民众拥护。但最终被忠于共和国理念的布鲁图所刺杀。屋大维继承了凯撒的事业,完成了天才没有完成的任务,成为第一任皇帝奥古斯都。共和制未必强于帝制,不同的制度在不同的时代,都有只属于他们自己的荣耀。
专制会使得人性不断坠落,坠落到大家都忍无可忍,就会出现人性的奋起,推翻专制建立民主。比如现在西方民主的根源是中世纪末期人们对黑暗的反抗。民主初期会清算专制,人性上升。但是随着社会的繁华,人性又会坠落,当一个民主社会绝大多数人都变成了人渣,就会有野心家利用民主推翻民主建立专制。比如纳粹上台和某档上台。民主或专制,繁荣或动荡,人性坠落或奋起,等等在历史上都是不断地循环。佛教上把这个叫做轮回。
古代大国几乎全是帝国,恐怕这个问题不只是古罗马一家的问题吧?当时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下,帝制应该是效率最高的。
很多人发了很长的答案,但是我觉得回答得很累,看得人也觉得累其实千言万语一句话,共和制度已经无力统治罗马的广大疆域了。你没法指望一个每年都换届的政府在古代那种交通条件下统治那么大一个国家罗马共和国政府既无力控制内部的倾轧,也无法控制外面的将军和总督孟德斯鸠认为,大国不适合共和制……
制度要适应国家的发展与形态,庞大的国家经不起统治阶级共和而导致内斗带来的消耗,在面对重大决策时,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发一种声音、听一个命令是最具效能的管理方式,当然这也可能导致暴君、昏君的出现,不过任何制度都是有风险的啦。只有最合适,没有最完善。
快速扩张和集权相互促进回头来补充
这个问题,一直是我学习罗马史的一个原因。我觉得罗马亡于马略改革。但马略改革几乎是一种必然,原因和上面诸位兄弟说的一样,鉴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罗马的扩张已经到了极限,共和制无力控制整个帝国,几大军头下必然会产生一个僭主,最后成为帝制。帝制也不稳定。其实帝国建立以后,朝代更替和内战也是不断,并最终亡于蛮族。军事扩张导制拥兵自重,其实汉唐也是这样挂掉的。外藩强大,中央就会空虚,外藩弱小,边患不断,这几乎是古代帝国的一个死结
参考古代中国和雅典的对比,纯粹是因为后期地方太大,古典时期的共和制根本撑不住这么大场面,走向帝制是必然的为什么一个星期要过七天_私家历史_澎湃新闻-The Paper
澎湃新闻客户端
        过年连放一个星期的假,终于把一年欠下的觉都补回来了!说起星期,这个东西真的有点奇怪。比如说吧,新年总是一年的第一个月的第一天,开始在零点,可是无论公历农历,这一天都不一定是星期一。        还有,我们都知道公历一年大致是太阳公转一圈的时间,农历一年是季节的一个循环,一个月是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一天大概是两次日出之间的平均时间,这些都有自然迹象可循,然而星期跟星星或者任何天体运转有关系吗?        还有,初学英语的时候很多人都为了Wednesday读成wens-day头疼;Sunday好理解,就是“太阳”加“日”,但是Thursday本来又是什么意思?深究起来,“星期”的名称里还包含着大学问,足以看出每个民族的文化史呢!犹太传统:现代星期制的始祖        其实最早的七天星期周期的确是按照天体运转的规律设定的。古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在公元前两三千年就已经有了天文台和历法,他们的文化成果又被其后及缔造了巴比伦王国的阿卡德人继承。这种历法跟中国的农历相似,是按照月亮周期来划分的。一个月大概有28到29天,又依月相分成四个七天周期:从新月到半月七天,半月到满月七天,满月到半月,半月到新月,以此类推。        公元前3000年的苏美尔星象盘        可是这种历法有一个问题:月相的每个四分之一周期都比七天略长,所以每隔几个月就得在最后一个星期加减几天以使下一个月的第一天和新月重合。虽然这种星期显得麻烦,但是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认为“七”是个神圣数字,所以乐此不疲地沿用了两千年。        虽然也刚好是七天,但契合月相的巴比伦星期显然跟我们今天通用的连续、固定的星期计算法大相径庭。现在的七天星期应该追溯到犹太人的传统。按照《创世纪》的记载,上帝在创世的第七天看着完工的世界满意地休息了一日。极重视宗教传统的犹太民族因而定下每七天就有一个安息日(Shabbat)。        造人真累啊!放一天假!        按照他们的算法,每一天是从日落开始的,因而从第七个日落到下一个之间,不许劳作,要陪伴家人聚餐做祷告。Shabbat这个词根(sh-v-t)的意思不是“休息”,而是“停止工作”,在这天,劳作被视为亵渎神灵的表现。其余的六天在希伯来语里分别以“安息日后第一日”、“第二日”类推称呼。这种星期并不依靠天象,应该是现代星期的始祖。当然,没人知道犹太人的第一个七天从何起算,现在的犹太教安息日落在了公历星期的每个周六,因而在以色列周末是周五和周六。        蜡烛、面包和家人——犹太人在两千年流离中从未丢弃的传统。阿拉伯—伊斯兰变体        同属闪米特民族和亚伯拉罕宗教传统的阿拉伯人也吸收了星期的概念。所不同的是,兴起于公元七世纪的伊斯兰教规定,周五是穆斯林集体到清真寺做礼拜的主麻日(Jum’ah)。其余则像犹太人一样,周六为al-Sabt,跟Shabbat是同一个词根,周日到周四则按序数称为“第一日”、“第二日”等等。        阿拉伯—伊斯兰势力兴起后迅速扩张,建立起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庞大帝国。阿拉伯人在军事上征服了古老的波斯、埃及,又把这些辉煌的文化吸收融合之后跟伊斯兰信仰一起推向更广阔的世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伊斯兰文化一直是宽容、文明和科学精神的先驱,从印尼到肯尼亚的许多民族,尽管从未被纳入帝国,也接受了这一文化。阿拉伯语日子的名称随即进入了其它文化当中,例如穆斯林使用的马来—印尼语和巴基斯坦的信德语全套音译了阿拉伯语的名称,而波斯语则借了周五和周六(jome和shanbe),然后用波斯语的序数词(yek-, dosh-等等)加在来自sabt的shanbe上构成“第一日”、“第二日”等等。        阿拉伯帝国全盛时的疆域        波斯语的名称又被其它伊朗民族(例如库尔德人、塔吉克人)以及其它受波斯文化影响的民族(例如土耳其、阿塞拜疆和大部分突厥民族)模仿或借用。有意思的是在土耳其和阿塞拜疆,周六被叫做“巴扎日”(pazar或bazar),随即周日是“市场日后”(pazartesi/ bazar ertesi);当然,“巴扎”这个词本来也是从波斯语来的。反而在同属突厥民族但是皈依了犹太教的立陶宛卡拉依姆人那里,一周的称呼遵照的是犹太传统,“市场日”(baraski,来自希腊语,意为“买菜准备做安息日大餐”)落在了周五,两相对比之下,个中涉及的文化渊源相当错综复杂。        卡拉依姆人是为数不多的信仰犹太教的非犹太民族之一。        这么说来,从星期日子的名称能看出一个民族的宗教和历史?接下来我们检阅其他文化对星期日子的称呼,看看是否真的能读出一部世界史来。西欧:从星象学到礼拜日        要追溯西方通用的那一套星期名称,我们绕不开罗马和基督教。古罗马最早采用的也是以月相为依据的历法,直到公元前46年凯撒大帝改革,才有了基于太阳回归年的儒略历,几经修改成为现代常用的格里高利历(公历)的前身。在古罗马,最接近现代星期概念的是每八天一次的市场日(nundinum),每逢此日,罗马市民跟乡下居民在市集交易,并具有司法、行政和宗教的特殊意义。        公元前60年的罗马古历,有够迷乱。        凯撒改革之后,公元一世纪的罗马慢慢地用七天一星期的算法取代了原先的市场日。那么这个七天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当然不是凯撒一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罗马人学习希腊自然科学和哲学的结果。        在没有天文望远镜的时代,人肉眼所能见的太阳系行星只有离我们最近的五颗: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加上太阳和月亮刚好七个。古代人认为所有天体都围绕地球旋转,并且注意到它们沿着固定轨迹运行,把它们都叫行星(planet,希腊语原意是“会旅行的”)。流行于公元初年的希腊自然哲学(或者星相学,看你怎么评价)认为,每一天都被一颗行星主宰,那么一个周期就刚好是七天。        喜欢占星或塔罗的读者对这七个行星符号一定不陌生!        希腊人以神祇名字给除太阳、月亮之外的行星命名(Ares, Hermes, Zeus, Aphrodite, Kronos),罗马人又把它们“翻译”成罗马宗教里对应的神祇(Mars, Mercury, Jupiter, Venus, Saturn),继而把一个星期的每一天以主宰行星命名,所以我们就有了(从周日开始数)dies Sōlis,dies Lūnae,dies Martis,dies Mercuriī,dies Iovis,dies Veneris和dies Saturnī。        罗马的星期七神        这个系统流行于公元2-3世纪的罗马帝国,恰好与新兴的基督教一拍即合。基督教萌芽于犹太教的土壤,亦信仰上帝创世七日之说,要求每第七天歇工,但避免跟犹太教混淆,一般把安息日安排在犹太教安息日一天之后,也就是现在的周日。这一日是基督徒停下工作,聚集做礼拜的日子。对早期基督教来说,跟犹太教划清界限,不仅反映出他们的身份焦虑,也是一个争夺地盘和信徒的重要问题。        公元321年,康士坦丁大帝发布敕令,正式将基督教扶正为罗马的国教,并且确定了周日(dies Sōlis)作为礼拜日的原则。随后的教会敕令更是多次重申让基督徒在周日而非周六安息礼拜。星期日在罗马因而改称为dies Dominica(主日),在希腊是同义的Kyriake,周六借用犹太教的sabatum,而其它日子的名称保持不变。        这套基督教、犹太教和罗马异教名称并存的系统被曾属于罗马帝国治下的各民族沿用至今,并随着欧洲殖民者的战舰商船渗透到世界的其它地区,例如意大利语的domenica, lunedì, martedì, mercoledì, giovedì, venerdì, sabato;法语的dimanche, lundi, mardi, mercredi, jeudi, vendredi, samedi;甚至原封不动被搬运到曾经是西班牙殖民地的菲律宾的他加禄语里。        地处偏远海岛上的两个凯尔特民族,爱尔兰人和威尔士人,见证了这一发展的关键时刻:威尔士语的星期名称继承自公元一世纪的罗马征服者,完全是行星名称而没有基督教的痕迹;爱尔兰早期的一套名称也是如此,而稍晚的名称则打上了深刻的修道院生活印记。这套名称以Dé Domhnaigh(主日)始,有Dé Luain(月日)和Dé Máirt(火星日),然后是Dé Céadaoin(第一次斋戒日)和Déardaoin(两次斋戒间日)和Dé hAoine(斋戒日)及Dé Sathairn(土星日)。中世纪早期的爱尔兰以独立繁荣的修道院闻名,引来许多外国僧侣修行求学,想来这些修道院水平一定非常高,不然一周有三天吃不饱还能招徕这么多学生!        爱尔兰一座修道院在中世纪的模样。印度:希腊哲学的东土版本        希腊哲学往另一个方向传播,跟本土文化结合居然也导致了相似的星期命名法。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结果是造就了中亚和西亚的一批希腊化王国,也把希腊文化带进亚洲腹地。        古代印度原本就有根植于吠陀宗教的“九曜”(Navagraha)之说,包括肉眼可见的七行星和罗睺、计都两种由阿修罗主掌的代表月球特定位置的概念。受希腊文化影响,印度人不仅采用了七天一星期的计数,也遵循同样的顺序:日—月—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土星。        印度的九曜图        发轫于梵语的这套名称广泛地被印度文化圈内的南亚、东亚民族借用,包括南印度的达罗毗荼人、东南亚的孟—高棉民族、藏族、缅族,随佛教更东进到蒙古、日本和朝鲜。所以日语现在仍称“日曜日、月曜日”等等。虽然印尼人大多是穆斯林,用阿拉伯语的星期名称,当地信仰印度教的爪哇、巴厘人却使用印度“七曜”系统;而处在印度次大陆上属于梵语后裔的乌尔都语和克什米尔语,因为伊斯兰影响的关系在原本的“七曜”名称上移植了“主麻”(Jum’ah)作周五,所以说,从星期日子的名称就能看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史,诚非虚言!北欧:英语里的日耳曼异教神明        希腊—罗马的星期概念往北欧传播则造就了我们熟知的英语中的日子名称。大概在公元二世纪,罗马人采用七天星期制和七世纪西北欧皈依基督教之间,住在罗马帝国边陲的日耳曼居民也学到了这套制度。        正如罗马人把希腊的神名“翻译”成罗马神祇,异教日耳曼人也把大部分的罗马神名“翻译”成日耳曼宗教里对应的神祇:“日”、“月”和土星不变,战神Mars成了独臂战神Tiw或Tyr(古英语Tīwesdaeg,古冰岛语Tysdagr),Mercury成了主神沃旦/奥丁(Wōdnesdaeg,??insdagr),天父Jupiter成了雷神索尔(?unresdaeg,?órsdagr),爱神维纳斯成了丰饶女神Freyr(Frīgedaeg,frjádagr)。另外,在一些语言里,周六还被称作“周日前夜”(德语Sonnabend)或“洗衣日”(冰岛语laugardagur)。        人家雷神索尔原本是这个样子的不素介样        由于中世纪后期日耳曼各邦国组成的汉萨商业同盟和日耳曼骑士团统治着波罗的海沿岸的广大地域,那里的民族,例如芬兰人和爱沙尼亚人,大都借用了日耳曼语的称呼;大英帝国对海外的征服又把这套名称带给许多遥远的民族,比如新西兰毛利语的mane,tūrei,wenerei,tāite,prairie,hāterei,看似跟英语毫无瓜葛,但是试着用北英格兰口音念一下,亲子关系就呼之欲出了!        汉萨同盟和日耳曼骑士团的势力范围周日=不工作日        大概在七世纪左右,基督教会担心星期称呼里的异教来源会妨碍信仰的坚定,于是试图推广把星期一到五的异教神名改成序数词“(主日后)第二日”等等(feria secunda, tertia…)。除了葡萄牙外,这次改革在罗马影响已经根深蒂固的西欧似乎收效甚微,反倒是在新皈依的东欧斯拉夫人那里获得了成功。        诸斯拉夫语中周六来自Shabbat兹不赘言,周日统一为“不工作日”(俄语Nedelya),周一“不工作日后一日”(Ponedel’nik),周二“(不工作日后)第二日”(Vtornik),周三“星期中”(Sreda),周四“第四日”(斯洛文尼亚语Chetrtek),周五“第五日”(斯Petek)。        星期天是休息天(克罗地亚语)        中国使用星期计日是相当晚近的事情。虽然大约在唐朝时,七日星期制就已经随着源于西亚的摩尼教和景教的传播进入中国,但我们祖先一般使用的还是上中下旬,官员有五日一沐、十日一旬的休息制度。直到清末民初历法改革为公历,一周七天的制度才被广泛采用,因而我们在名称上也相当单纯,除却会因为基督教背景称第七天为“星期日”或“礼拜日”而不是“星期七”之外,就是简单的序数词。任性的匈牙利语星期日子名        这寥寥的七个词,往往浓缩了一个民族、一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和历史际遇,现在你还不信?我可以拿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最后举证一下。        匈牙利人源于欧洲极东的伏尔加河,跟周边其他民族的来源迥异,反倒跟芬兰人是表亲。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匈牙利人途经突厥人、希腊人、斯拉夫人居住的地区才辗转来到现在的匈牙利,这点从匈牙利语的日子名称就可以清楚看出。周一hét-f?(“七天+头”)由借自希腊语的hét和本土词f?(芬兰语p??)拼成;周二kedd是本土词“第二”(芬兰语kaks-);周三至周六szerda,csüt?rt?k,péntek,szombat借自古斯拉夫语,周日vasárnap“集市日”则借自突厥语bazar“巴扎”。看到了吧,人家一星期七天的名称就是这么任性!        匈牙利人祖先的迁徙路线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新闻报料: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罗马的扩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