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岱表字笔顺?

用户:*密码:*
当前位置: >
镜像关系:魏延与关羽齐裕j内容提要 在《三国志演义》作者笔下,魏延与关羽有相似的面貌,相同的性格,构成镜像关系。历史叙事话语与民间叙事话语无法统一,造成了诸葛亮、魏延形象的分裂。在版本的演化过程中,诸葛亮和魏延的形象统一了,但也带来了绝对化和类型化的问题。魏延、关羽和诸葛亮、杨仪的关系还隐约反映了对中国传统政治中将相争权、文武不和问题的思考。关键词 魏延 关羽 镜像关系 版本演变 政治文化在《三国志演义》 ① 里关羽是“义”的典范,而魏延是罪不容诛的叛将,说他们是镜像关系,读者可能会哑然失笑。但是,如果我们深入地进行研究,也许问题并不那么简单,还是值得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 魏延是另一个关羽吗?
《三国志?魏延传》没有魏延外貌的描写,《三国志平话》也没有魏延外貌的描写;现在保留下来的《三国志演义》成书前的戏曲里,没有魏延这个角色,当然也不会有他的外貌描写,可是到了嘉靖壬午年(1522)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九“刘玄德败走江陵”中对魏延的外貌作了这样的描写:“此人是谁?身长九尺,面如重枣,目似朗星,如关云长模样,武艺独魁。江表义阳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长。”在卷十一“黄忠魏延献长沙”中又作了一次同样的描写:“百姓视之,其人面如重枣,目似朗星,器宇轩昂,貌类非俗,乃似关将。义阳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长。”在“演义”系统的周曰校本、李卓吾评本、钟伯敬评本以及李渔评本中这两段的文字都是一样的。在嘉靖二十七年(1548)刊行的叶逢春《三国志传》本里文字略有不同,“刘玄德败走江陵”中对魏延写道:“其人身长九尺,面如重枣,目若朗星,似关公之状貌,武艺独魁。江表义阳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长。”在“黄忠魏延献长沙”中说:“身长九尺,面如重枣,目似朗星,气宇轩昂,貌类关羽。姓魏名延,表字文长。”在“志传”系统的余象斗双峰堂本、汤宾尹本里都作了同样的描写。刘龙田乔山堂本第一次有魏延外貌描写,第二次则没有。可是,在朱鼎臣本、黄正甫本中这两处都没有魏延外貌的描写,到了毛宗岗评本虽有魏延的外貌描写,但没有说他像关羽。很有趣的是魏延与关羽不但形貌相似,而且连使用的兵器也一样,他们都是挥舞着大刀,驰骋在战场上 ② 。
他们不但形似,而且性格相似。《三国志演义》的作者着力塑造关羽义士的形象,魏延也是一个拥刘反曹的义士。《三国志?魏延传》说他是“以部曲随先主入蜀” ③ 。在小说里,魏延与刘备素不相识,当刘备带着百姓狼狈地逃到襄阳时,刘琮“惧怕而不能起”,蔡瑁、张允放乱箭,不让入城。作为“无名下将”的魏延却“大呼曰:‘刘使君乃仁德之人也,汝等何投曹贼,以图爵禄?非义士之所为,吾今愿请使君,入城诛贼!’轮刀砍死守门将,遂开城门,放下吊桥,大叫:‘刘皇叔领兵杀入城,以讨国贼!’”在关羽攻打长沙时,长沙太守韩玄要杀黄忠,又是魏延“挥刀杀入,砍散刀手,救起黄忠”。作者虚构了这两个重要情节,热情地歌颂了魏延的忠肝义胆。这之后,他跟随着刘备、诸葛亮下西川,取汉中,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为蜀汉的事业冲锋陷阵。如果说在刘备入蜀之前,关羽、张飞是战场上的主将,那么,在入蜀之后,这重任就落在魏延的身上了。
魏延和关羽的性格缺点也是一样的。他们都骄傲自大,刚愎自用。“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 ④ ,而魏延也是“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 ⑤。关羽看不起马超、黄忠,要与马超比武,不愿与黄忠同列为“五虎上将”。魏延则看不起黄忠,要与他比武争功,对“士大夫”的杨仪,更是“有如水火”。他们这些性格缺陷在史书上有记载,在小说里也得到生动表现。他们的性格缺陷,导致了悲剧的下场。关羽化友为敌,被本可成为盟友的敌人所杀。魏延也因为骄傲自大,在诸葛亮死后,自认为应该统帅全军,不肯屈居人下,“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⑥ 结果得不到群众的支持而被杀。他在跟刘备、诸葛亮打天下的过程中,没有任何谋反的迹象和行为(不但史书上这样记载,小说中也是这样写的),在诸葛亮逝世之后也没有谋反(小说中与马岱议论过降魏的问题),正如陈寿在《魏延传》中所说:“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他是由于平时骄傲,结怨甚深,在争权中被自己人所杀。
魏延与关羽,形貌相似,性格相同,同样悲剧结局。作者既然要把魏延写成另一个关羽,那么,为什么要在魏延的脑后安上一块“反骨”呢?或许可以反过来问,既然魏延脑后有“反骨”,是个叛臣贼子,为什么又要让他有一个“如关云长模样”的外貌,虚构他富有正义感的事迹?
二 诸葛亮如何处理魏延和杨仪的矛盾?
魏延追随刘备,屡建战功,深受刘备的信任和重用。《三国志?魏延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三国志演义》把《三国志?魏延传》里记载的材料大部分都用上了,而且还虚构了不少故事,但是,这样重要的一件事,各种版本的《三国志演义》都不写,显然是为了淡化刘备对魏延的重用。
刘备逝世,刘禅昏庸,诸葛亮作为丞相大权独揽,魏延就不那么受重用了。《三国志?魏延传》:“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三国志?魏延传》裴注引《魏略》) 《资治通鉴》卷七十一记载:“初,征西将军夏侯渊之子夏侯刑媾搴庸鳎牡凵儆肭咨疲凹次唬晕参鹘级焦刂校虺ぐ玻钩性ùΑV罡鹆两肟埽肴合履敝┫嗨韭砦貉釉:‘闻夏侯餍鲆玻佣弈薄=窦傺泳迩В毫肝迩В贝影谐觯亓攵弊游缍保还眨傻匠ぐ病叛友僦粒仄翘幼摺3ぐ仓形ㄓ贰⒕┱滋囟:崦袍「笥肷⒚裰龋阒苁骋病1榷较嗷峋郏卸砣眨有惫壤矗嘧阋源铩H绱耍蛞痪俣萄粢晕骺啥ㄒ印!晕宋<疲蝗绨泊犹沟溃梢云饺÷び遥乜硕抻荩什挥醚蛹啤!闭庑┘窃兀度狙菀濉范夹吹搅恕N貉拥募颇彼溆薪洗蟮姆缦眨硐至怂恼铰匝酃猓娑郧看蟮牟芪海窈捍虿黄鸪志谜胶拖恼剑嫦皇恢纸虾玫难≡瘛V罡鹆敛桓也捎茫庖膊槐乜猎穑蛭獗暇挂昂艽蟮姆缦眨词蛊嫦晒Γ剂斐ぐ玻参幢啬苁氐米 @肥俏薹ㄖ匮莸模捎梦貉拥慕ㄒ槭欠衲苋〉贸晒Γ悄岩栽ち系摹5牵罡鹆炼晕貉拥拇蟮ㄒ椋Ω酶枋实钡墓睦捅;ぃ悦獯焐宋貉雍推渌斓幕浴6晕貉拥恼焦Γㄕ段捍蠼跛⑸渖瞬懿僬庋耐怀龉停济挥懈栌τ械慕崩V罡鹆敛恍湃挝貉樱亟滞ふ庋闹厝危谌硕家晕桓貉樱罡鹆疗桓碲眨贾陆滞な亍P∷道镄粗罡鹆粱购逦貉铀怠扒胺嫫频姓撸似灾保梦貉硬嘤Γ蚴恰按蠖级街我病保袷窃诤逍『S肓醣钢赜梦貉有纬上拭鞫员取V罡鹆敛恢赜梦貉樱貉拥比徊宦背7⒗紊В疤竞藜翰庞弥痪 保饺说拿苋丈睢
如果说,在史书的记载里,诸葛亮在处理魏延与杨仪的矛盾时还没有明显的偏向,(《三国志?杨仪传》:“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那么,在小说里,诸葛亮就明显地偏袒杨仪。
《三国志?魏延传》说魏延和杨仪的关系“有如水火”。他们之间的矛盾,不但蜀汉内部尽人皆知,而且传到“国外”。《三国志?董允传》中裴注引《襄阳记》说,费和董恢出使东吴,“孙权尝大醉问曰:‘杨仪、魏延,牧竖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诸君愦愦,曾不知防虑于此,岂所谓贻厥孙谋乎?’愕然四顾视,不能即答。”董恢教他:“可速言仪、延之不协起于私忿耳,而无黥、韩难御之心也。今方扫除疆贼,混一区夏,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若舍此不任,防其后患,是犹备有风波而逆废舟楫,非长计也。”对孙权的评论,“诸葛亮闻之,以为知言”。裴松之引《汉晋春秋》、《资治通鉴》卷七十二有同样的记载,但不是董恢教的,是费自己说的。《三国志演义》几乎原封不动地把它搬进去。嘉靖本卷二十一“诸葛亮六出祁山”,写诸葛亮派费出使东吴,吴主孙权设宴招待他。“吴主问曰:‘丞相军前,善识兵机,当先破敌,用谁?’答曰:‘独魏延为首也。’吴主又问曰:‘记建功劳,兼管粮草,用谁?’答曰:‘长史杨仪也。’吴主笑曰:‘朕虽未见此二人,久知其行,真乃小辈耳,于国何益?若一朝无孔明,必为两人取败矣!卿等于君前,何不深议也?’曰:‘陛下之言是也。臣今归去,严加计之。’”费将孙权议论魏延、杨仪之事告诉诸葛亮,“孔明叹曰:‘真聪明之主也!此二人吾非不知,为惜其智勇,不忍杀之。’曰:‘丞相早宜区处。’孔明曰:‘已定夺下了。’拜辞,回成都去了。”叶逢春本和其他本子这一段描写与嘉靖本基本是一样的。只有毛评本不同。毛评本第一百零二回:
饮宴间,权问曰:“丞相军前,用谁当先破敌?”曰:“魏延为首。”权笑曰:“此人勇有余,而心不正。若一朝无孔明,彼必为祸。孔明岂未知耶?”曰:“陛下之言极当!臣今归去,即当以此言告孔明。”遂拜辞孙权,回到祁山,见了孔明……孔明又问曰:“吴主别有所言否?”费将论魏延之语告之。孔明叹曰:“真聪明之主也!吾非不知此人。为惜其勇,故用之耳。”曰:“丞相早宜区处。”孔明曰:“吾自有法。”辞别孔明,自回成都。 毛本与其他本的重要区别是没有关于杨仪的议论。
魏延、杨仪各有性格缺陷,魏延“性矜高”而杨仪“性狷狭”。对于这样的两个死对头,诸葛亮一直没有采取措施,或调解矛盾,或将两人拆开。诸葛亮不但把这两个死对头一直放在战争前线做自己的左右手,而在临终前,交代后事却把魏延排除在外,把军事指挥权交给了杨仪。明显信任杨仪,冷落魏延,结果是不幸被孙权言中:“若一朝无孔明,必为两人取败矣!”
历史记载和当时魏延的行动证明他并没有想“造反”,《三国志演义》里写魏延与马岱投魏的议论是小说家虚构的,于史无据。而杨仪存有叛变的念头,却在史书上有明确的记载。《三国志?杨仪传》:仪对恨望,前后云云,又语曰:“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被费告发,废为民,下狱,后自杀。
在关张赵马黄“五虎上将”相继凋零,蜀汉已到了“蜀中无名将,廖化作先锋”的窘境,魏延因自相残杀而死,对蜀汉事业是沉重的打击,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加速了蜀汉的灭亡。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在评论诸葛亮去世之后谁来执掌大权时说:“仪若当国,必无以逾于蒋琬。然亮死后,蒋琬、费才力皆不足以图中原,使延犹在,当不至此,其才究可惜也。” ⑦
三 “李卓吾评本”对诸葛亮的批评
嘉靖本卷二十一“孔明火烧木栅寨”:
魏延望后谷中而走,只见谷口垒断,仰天长叹曰:“吾今休矣!”司马懿见火光甚急,乃下马抱二子大哭曰:“吾父子断死于此处矣!”
……魏延告曰:“马岱将葫芦谷后口垒断,若非天降大雨,延同五百军皆烧死谷内!”孔明大怒,唤马岱深责曰:“文长乃吾之大将,吾当初授计时,只教烧司马懿,如何将文长也困于谷中?幸朝廷福大,天降骤雨,方才保全;倘有疏虞,又失吾右臂也。”大叱:“武士!推出斩首回报!”……却说众将见孔明怒斩马岱,皆拜于帐下,再三哀告,孔明方免,令左右将马岱剥去衣甲,杖背四十,削去平北将军、陈仓侯官职,贬为散军。马岱责毕,回到旧寨,孔明密令樊建来谕曰:“丞相素知将军忠义,故令行此密计,如此如此。他日成功,当为第一。可只推是杨仪教如此行之,以解魏延之仇。”岱受计已毕,甚是忻喜,次日强行来见魏延,请罪曰:“非岱敢如此,乃长史杨仪之谋也。”延大恨杨仪,即时来告孔明曰:“延愿求马岱为部下裨将。”孔明不允,再三告求,孔明方从。
叶逢春本、李渔本、乔山堂本、黄正甫本等情节文字大体相同,但没有“魏延望后谷中而走,只见谷口垒断,仰天长叹曰:‘吾今休矣!’”这一段描写。删去了魏延的悲叹,减弱了魏延对诸葛亮要谋害他的愤懑。
李卓吾评本 ⑧ ,情节文字与嘉靖本相同。在这回和以后几回里,它的几条评语非常尖锐地批评了诸葛亮,这在《三国志演义》的各种评语中是绝无仅有的。在“魏延望后谷中而走,只见谷口垒断,仰天长叹曰:‘吾今休矣!’”处,评语曰:“孔明如此谋杀魏延,彼何肯服?何不明正其罪,乃为诡计乎?此正道之所无也。”在“马岱责毕,回到旧寨,孔明密令樊建来谕”这段文字后,评语曰:“如此举动,却也羞人。”第一百零三回《孔明火烧木栅寨 孔明秋夜祭北斗》总评:“孔明定非王道中人,勿论其他,即谋害魏延一事,岂正人所为?如魏延有罪,不妨明正其罪,何与司马父子一等视之也?此时骤雨大注,不惟救司马父子,实救魏延也。若夫‘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八个字,乃孔明羞惭无聊之语耳,岂真格言哉?”第一百零四回《孔明秋风五丈原,死诸葛走生仲达》总评:“大凡人之相与,决不可先有成心。如孔明之待魏延,一团成心,惟恐其不反,处处防之,着着算之,略不念其有功于我也。即是子午谷之失,实是孔明不能服魏延之心,故时有怨言。孔明当付之无闻可也,何相衔一至此哉?予至此实怜魏延,反为丞相不满也。但嚼了饭诸公不可闻此耳。”第一百零五回《武侯遗计斩魏延》马岱斩魏延评语:“此一事叙明,亦非善心美腹之人。”杨仪诛魏延三族评语:“太过了。”
李卓吾的评语应该说是指出了问题的关键,即诸葛亮用阴谋诡计来谋害魏延,而且,诸葛亮明知魏延和杨仪关系如同水火,不但不去调解,反而让马岱嫁祸于杨仪,加深两人的矛盾,加速了诸葛亮逝世之后内乱的发生。这些情节对诸葛亮的形象造成极大的损害。毛评本把魏延仰天长叹,魏延后来对诸葛亮的质问,诸葛亮先假惩罚马岱然后又安抚马岱、嫁祸杨仪等情节统统删去。
对诸葛亮在上方谷要烧死魏延,嘉靖本又是用魏延脑后有反骨来为诸葛亮辩护。当魏延、杨仪造反的表章送到成都时,吴太后曰:“常闻先帝有言,说孔明能识魏延脑后有反骨,每欲斩之,为因怜其勇烈,亦未得便也。今奏杨仪等造反,内有不明。杨仪乃文字之人,丞相委以长史之任,如何敢反?今日若听此一面之词,杨仪等必投魏矣,此事当深虑远议可也。”在魏延军队被何平瓦解溃散后,“魏延与马岱商议曰:‘我等投魏若何?’”这就坐实了魏延有谋反之心,是没有历史依据的。马岱斩了魏延之后,又解释了诸葛亮为什么要烧死魏延,又嫁祸马岱、杨仪。“原来孔明火烧木栅寨时,实欲将司马懿、魏延皆要烧死,故与魏延五百军为引诱之兵;不想天降大雨,其计不成,却诈归罪于杨仪,又痛责马岱,授以密计,只待口中之言,便斩魏延。延因此不疑,乃求岱为部将,见孔明已亡,遂与岱同反,到南郑城下。杨仪读罢锦囊,已知伏下马岱在内,故依计而行,果然应之。后人有诗曰:诸葛先明识魏延,已知久后反西川。故留马岱常监守,计应登时斩魏延。”《三国志演义》的其他版本大体相同,毛本因为没有诸葛亮在上方谷要烧死魏延的情节,因此,也没有后面这一段解释。
四 从魏延问题看《三国志演义》版本的演化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到《三国志演义》的文本存在着重大的内在矛盾。我认为,《三国志演义》是世代积累型的作品,存在着两个叙事者,分别用史官的叙事话语和说书人的叙事话语来叙事。陈翔华先生在《诸葛亮形象史》中指出:“可以说,终刘备之世,诸葛亮在参加这个集团的头十五年内,是以一个政治家从事政务活动和领导后方根据地的建设,而主要不是充当行兵布阵的军事家。”陈寿“公正地指出他战争指挥能力有所不足” ⑨ 。知人善任、任人唯贤,过去被认为是诸葛亮的突出优点,但近年来,当代历史学家根据史料,对诸葛亮的用人情况作了客观分析,总的看法是“曹操用人唯才,诸葛亮用人唯德,两相形成鲜明对比。用人唯德充其量只能用二流人才,这是诸葛亮的悲剧之一”。对他用人的具体错误提出许多批评,尤其是在对待魏延的问题上 ⑩ 。而在民间传说中,陈翔华先生指出,诸葛亮“具有不同于史实的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他有战胜强敌的杰出军事才能,二是带有奇谲和怪异的色彩”。并举出例证如袁希之《汉表传》关于诸葛亮“神算”张A死于树下,甚至能预知隋朝史万岁南征、宋将曹彬以及明末张献忠等事 11 。《三国志平话》说:“诸葛本是一神仙。自小学业,时至中年,无书不览。达天地玄机,神鬼难度之志;撒豆成兵,挥剑成河。”从诸葛亮形象演变史看,“神”的色彩加强,“史”的色彩淡化。
史官叙事者本着“实录”的精神,“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不掩恶,不虚美” (刘知几《史通?惑经》) ,对魏延充分肯定他的勇敢和战功,也批评他的骄傲和为争权而不顾大局的错误;在热情歌颂诸葛亮的同时,对他在军事决策上的失误、在人才问题上的错误,特别是对待魏延的不公正态度,都采取了“秉笔直书”的严肃态度。而民间说书人的叙事者,则神化诸葛亮,他能算命,能未卜先知,变成了神机妙算的军师。他早看出魏延脑后有“反骨”,而且预知他会作乱,“遗计斩魏延”。而魏延不但头上有“反骨”,而且梦见头上忽生二角,预示“头上用刀”,必然死于刀下;他又扑灭了代表诸葛亮生命的主灯,更是罪该万死了。这些神怪荒诞的描写,掩盖了诸葛亮对魏延的错误。
罗贯中在创作时,在“拥刘反曹”的指导思想下,以蜀汉与曹魏的斗争为主线,把诸葛亮放在全书形象体系的中心位置,一方面吸收了史官叙事话语,另一方面也吸收了民间叙事话语,造成了《三国志演义》文本的内在矛盾。“李卓吾评本”对诸葛亮的评语把这种矛盾尖锐地揭示了出来。在《三国志演义》里,诸葛亮对待魏延不是一般性的缺点错误,而是在魏延没有丝毫“反迹”且屡立战功的情况下,耍阴谋诡计,要把他和司马懿父子一起烧死;阴谋败露之后,又嫁祸杨仪,激化两人的矛盾,种下了内乱的祸根。这与“奸雄”曹操有何区别?这从根本上损害了诸葛亮的形象,造成了诸葛亮的人格分裂,这与歌颂刘备集团“仁义”,谴责曹操集团“霸道”的全书主旨相背离。在版本的演变中,这种文本的内在矛盾,逐渐得到解决,特别是到了毛评本。如魏延在《三国志演义》中最后是以“反叛”的罪名而被杀的,可是在嘉靖壬午本和叶逢春本以及其他几个版本里,魏延两处出场都写他与关羽形貌相似,后来有的出版者觉得不妥,在朱鼎臣本、黄正甫本中这两处都没有魏延外貌的描写,到了毛宗岗评本不写魏延的外貌与关羽相似。不仅如此,毛评本还把孙权对魏延、杨仪的评论中批评杨仪的话删去,明显是为了袒护杨仪,着重批判魏延;在诸葛亮火烧上方谷的故事里,毛评本把魏延仰天长叹、魏延后来对诸葛亮的质问、诸葛亮当众惩罚马岱而私下又安抚马岱、嫁祸杨仪等情节统统删去。这样,诸葛亮对待魏延的一切错误都一笔勾销了。诸葛亮早就看出他脑后长了“反骨”,对他的种种算计都是合情合理的,遗计斩魏延更证明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毛评本大大加强了“拥刘反曹”的倾向,时贤已作了充分的论证,无需赘言。但是,我觉得说“拥刘反曹”似乎还不够准确,不如说是无保留地歌颂诸葛亮,尽全力贬斥曹操。毛宗岗说诸葛亮“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关羽“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曹操“是古今来奸雄中第一人”。他没有说刘备“是古今来仁君中第一奇人”。他把诸葛亮放在全书的中心位置,竭尽全力歌颂诸葛亮,删去一切有损于诸葛亮形象的描写。在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中,他把诸葛亮放在优先的地位。嘉靖壬午本刘备杀刘封事是这样描写的:
封泣而告曰:“一时被伊以利害说之,致获大罪。”玄德犹豫未决,忽孔明入,玄德问曰:“辱子如此,何法治之?”孔明附耳低言曰:“此子极其刚强,今日不除,后必生祸于子孙耳。”玄德遂令左右推出斩之。又问随封将士。众皆将孟达说封之事,及刘封扯书斩使之事,一一奏称;又将扯毁的书信,呈与玄德。玄德看毕,急回心曰:“吾儿虽然刚强,有此忠义之心也,凛然可爱。”便叫留人之时,早已斩讫,献首级于阶前。玄德恸哭曰:“孤一时造次,废股肱矣!”孔明曰:“若欲嗣主久远之计,杀之何足惜也。作事业者,岂可生儿女之情耶!”玄德曰:“纵使他日杀孤之子,孤不忍今日废忠义之人也。”文武闻之,无不下泪。武士奏曰:“刘封临死,但云:‘悔不听孟子度之言,果有此危矣!’”玄德泣曰:“吾儿至九泉之下,必痛恨于孤矣。”汉中王因思想关公,更惜刘封,致染成病,不能兴兵报仇雪恨。 刘封有过错误,但后来真心悔改,让他戴罪立功,还可以为蜀汉的事业作出贡献。诸葛亮劝刘备杀刘封,在《三国志?刘封传》中有记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于是赐封死,使自裁。……先主为之流涕。”《三国志演义》依据史实,作了生动的描写。对诸葛亮劝杀刘封,李卓吾评本对诸葛亮作了尖锐的批评。在“玄德遂令左右推出斩之”处,评曰:“刘备不通,可恶,可恨!诸葛亮更可杀矣!更可剐矣!不杀不剐,亦无以泄我胸中愤也。”在“孔明曰:‘若欲嗣主久远之计,杀之何足惜也。作事业者,岂可生儿女之情耶!’”处,评曰:“放他娘屁!”这一回的总评:“诸葛亮真狗彘也,真奴才也,真千万世罪人也!彼何尝为蜀?渠若真心为蜀,自不劝杀刘封矣。即其劝杀刘封,乃知借手剪蜀爪牙,实阴有所图也。蠢哉,玄德!何足以知此?刘封忠义,玄德不知而杀之,罪犹可原;孔明知而杀之,罪不容诛矣。更将言语文饰,真小人之过也必文。”李卓吾本的评语过于偏激,但毛宗岗也是觉得诸葛亮劝杀刘封有损诸葛亮形象,因此,他作了改写:
玄德怒曰:“辱子有何面目复来见吾!”封曰:“叔父之难,非儿不救,因孟达谏阻故耳。”玄德转怒曰:“汝须食人食、穿人衣,非土木偶人!安可听谗贼所阻!”命左右推出斩之。汉中王既斩刘封,后闻孟达招之,毁书斩使之事,心中颇悔;又哀痛关公,以致染病。因此按兵不动。
这样,杀刘封事与诸葛亮无关,如果有错,责任全在刘备。毛宗岗标榜尊重史实,他明知诸葛亮劝杀刘封是载于史书的,但为了美化诸葛亮他就顾不得那么多了 12 。
刘备携民渡江,成为千古美谈。在嘉靖壬午本和叶逢春本以及万历的几个版本里,诸葛亮曾劝刘备抛弃百姓,自己逃命。“孔明曰:‘江陵要紧,可以拒守。今拥大众十余万皆是百姓,披甲者少,日行十余里,似此几时得到江陵?倘曹操至,如何迎敌?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玄德泣曰:‘若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何以弃之?’百姓闻得,莫不伤感。后来史官习凿齿论刘玄德,此是第一件好处……”这里刘备的仁义和诸葛亮的自私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了美化诸葛亮,毛评本很巧妙地改动了一下,把“诸葛亮曰”改为“众将皆曰”,既保持了刘备形象的高大,又无损诸葛亮的形象。
《三国志演义》文本的内在矛盾,到了毛评本就彻底化解了。毛宗岗对历史叙事话语和民间叙事话语作了选择,选择的原则是“拥刘反曹”。有利于他的原则的,就打出依据史书的旗号,如“又曹后骂曹丕,详于范晔《后汉书》中,而俗本反误书其党恶;孙夫人投江而死,详于《枭姬传》中,而俗本但纪其归吴,今悉依古本辨定”。不利于他的原则的,他就说:“冤古人太甚,今皆削去,使读者不为齐东所误。”“如诸葛亮欲烧魏延于上方谷……” 13 可是像魏延脑后有“反骨”这样荒唐的事,他就保留下来,津津乐道。经过毛宗岗的加工改造,文本统一了,统一在“拥刘反曹”的原则下。特别是他要塑造出“奇绝”的人物,尽力美化诸葛亮,把他的错误,甚至微小的不足都要加以文饰;竭力贬斥曹操,对嘉靖本等作了许多改动,使无恶不归曹操 14 ,这一方面使文本统一了,完成了诸葛亮形象的塑造,诸葛亮成为一个光彩照人的典型人物,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另一方面,就带来了“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鲁迅语) 的绝对化和类型化。魏延的形象也统一了,他是“叛将”,与忠义典范的关羽有天壤之别,他们之间毫无共同点,把毛本之前的《三国志演义》中魏延与关羽的镜像关系解除了。
五 从政治文化的角度来考察
现在我们回过头从政治文化的角度来探讨一下,《三国志演义》为什么要把魏延写成是另一个关羽?
廉颇、蔺相如“将相和”的故事传为千古美谈。这从反面说明了将相不和、文臣与武将争斗是中国封建政治的常态。在《三国志演义》所写的刘备集团里,诸葛亮和关羽是一文一武的两根顶梁柱。他们之间的微妙关系,在小说里隐隐约约地表现着。作者创造的“华容道义释曹操”的故事里,诸葛亮早就预知曹操命不该绝,也料到关羽会放了曹操,但还是故意让关羽去,将关羽陷入忠义两难的境地。这样写当然为关羽之义和诸葛亮之智都增添了光彩,又表明刘备与关羽的特殊关系,使诸葛亮在处理与关羽的关系上不得不小心谨慎,顾忌颇多。当庞统死后,诸葛亮不得不入蜀,由谁来承担镇守荆州的重任?诸葛亮从刘备派关平送信的细节中窥测到刘备要让关羽守荆州。诸葛亮对关羽的性格是了解的,他并不放心。他强调了责任的重大,又用“桃园结义”之情来打动他,但是,骄傲的关羽并没有危机感,没有忧患意识。当诸葛亮问关羽镇守荆州的战略方针时,他说对孙、曹要“分兵拒之”,诸葛亮本想收回成命,可是,主公之命不可违,只好“与了印绶”,但又再三嘱咐要“北拒曹操,东和孙权”。关羽看不起诸葛亮,表面接受,心里不服,把诸葛亮的话当耳边风,结果违背了“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一败涂地。当关羽被杀的消息传到成都,刘备“哭倒在地”,而诸葛亮却说:“主上少忧。自古道‘死生有命’;关公平日刚而自矜,故今日有此祸。……”毛宗岗评曰:“以不记军师东和孙权一语,故似有埋怨之意。”
诸葛亮和关羽将相不和,但有刘备在,诸葛亮只能隐忍在心里,没有爆发。到了魏延就不同了。当魏延杀韩玄,救黄忠,追随刘备时,诸葛亮对这个貌似关羽的勇将,就借口他有“反骨”要杀他,被刘备苦劝才免其一死;刘备在位时,魏延很受重用,作为大将领兵入蜀,诸葛亮也无可奈何;魏延争强好胜,与黄忠争功,“乱了军法”,但刘备原谅他,魏延也心悦诚服,“顿首伏罪”。刘备一死,诸葛亮就偏袒杨仪(他是长史,丞相府的属官),压制魏延,多次扬言要杀魏延,如嘉靖本卷二十“诸葛亮四出祁山”,陈式和魏延没有按诸葛亮的安排进军,邓芝报告了诸葛亮,孔明笑曰:“魏延素有反相,吾知彼常有不平之意,吾怜其勇烈而重之。吾昔与先帝言,久后必生患害。今已显露,可以除之。”可以说诸葛亮对关羽的不满,都发泄到魏延的身上去了。将相不和,魏延与杨仪、诸葛亮的关系就“如同水火”了。这正是要让魏延像关羽的原因,关羽和魏延用西方的理论话语来阐释,他们是镜像关系,互为他者,从魏延的身上可以看到关羽的影像,从关羽的身上同样可以看到魏延的影像。或许有人说,因为魏延勇猛,所以让他外貌像关羽。这是解释不通的。我们要知道,关羽在小说中是最突出的英雄人物,他的外貌是作者精心设计的,如毛宗岗所说是“赤心如赤面”,“面如重枣”以衬托其忠肝义胆。而魏延这样的“反贼”难道有资格“面如重枣,目似朗星,如关云长模样”吗?三国时“猛将如云”,为什么不可以让其他的勇将像关羽?
文武不和,在三国时代,也是屡见不鲜的。就拿蜀汉集团来说,前面已经说过,关羽和魏延都是“善待士卒”而“骄于士大夫”的。而文人则看不起武将,这也有突出的例子。《吕思勉读史札记》中有一条“文臣轻视军人”,以《三国志》为据,举了刘巴、彭k轻视武将的例子。刘巴不理张飞,诸葛亮劝刘巴说:“张飞虽实武人,敬慕足下。主公今方收合文武,以定大事;足下虽天素高亮,宜少降意也。”刘巴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交四海英雄,如何与兵子共语?”彭k甚至骂刘备:“老革荒悖,何复道邪!”“古者以革为兵,故语兵革,革犹兵也。k骂备为老革,犹言老兵也。”吕思勉先生的结论是“知文臣之轻视武人,由来已久” 15 。
将相不和,文官和武将争权是封建政治的必然产物。历代皇帝都是用文武相互制约来控制臣子,维护自己的统治。就拿明代来说,“在武臣、文臣、内臣三者的关系中,一方面是以文臣制武臣,以内臣制外臣;另一方面,又是内臣外臣相互制约” 16 。在明初,明太祖大杀功臣,包括武将。朱元璋对武将特别不放心,把他们的家属留京作人质。洪武二十六年大将蓝玉一案,“把军中勇武刚强之士差不多杀个干净” 17 。
我不认为《三国志演义》里诸葛亮和关羽、魏延的关系是影射了元末明初某个具体的事件,只是想说明,《三国志演义》的作者把对中国传统政治中文武不和、将相争权以及明初现实政治的思考,隐隐约约地表现在诸葛亮、杨仪和关羽、魏延的关系中。这是我对魏延和关羽镜像关系的看法,请专家和读者指教。
①明嘉靖壬午年刊刻的《三国志演义》书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嘉靖至天启年间的刊本中有不少书名为《三国志传》,毛宗岗评本的书名是《三国演义》,本文为行文方便,在没有专指某种版本时,均用《三国志演义》这个书名,以免相互混淆。
②魏延与关羽面貌相似的问题,刘海燕博士在博士论文中已提出,但未作深入探讨。
③⑤⑥《三国志?蜀书》卷四十《刘彭廖李刘魏杨传》,中华书局1982年版。
④ 《三国志?蜀书》卷三十六《关张马黄赵传》。
⑦吕思勉《秦汉史》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24页。
⑧李卓吾评本的评语,学术界大都认为是叶昼写的。它的底本或曰周曰校本,或曰夏振宇本,尚无定论。毛宗岗评本是以李卓吾本为底本,学术界则有共识。
⑨陈翔华《诸葛亮形象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8、30页。
⑩参看张大可《三国史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02―403页。
11陈翔华《诸葛亮形象史》第60―67页。
12关于李卓吾评本的评语问题,黄霖在《李、毛本诸葛亮形象比较论》中有论述,他的文章发表在《三国演义学刊》第2期,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
13以上毛评本的两段引文,见毛评本《凡例》。
14刘敬圻《〈三国演义〉嘉靖本与毛本校读札记》,原载《求是学刊》1981年第1、2期,后收入陶尔夫、刘敬圻著论文集《说诗说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这是最早也是最全面比较嘉靖本和毛本的论文,毛本对曹操形象的改动都详细列出,可参看。
15《吕思勉读史札记》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860页。
16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九卷《明代》,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5页。
17吴晗《朱元璋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272页。
[作者简介]
齐裕j,1938年生。1965年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为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发表过专著《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等。 郭英德评议:
本文从魏延与关羽的镜像关系切入,连类论及诸葛亮形象中罕为人道的负面特征,“李卓吾评本”目光如炬的尖锐批评,以及毛宗岗本捉襟见肘的多方修补,从而在版本演化的表层现象中揭橥出史官叙事话语与民间叙事话语的不同声音及其相互对话。全文文史并证,诸本互参,娓娓道来,渐入胜境。但是文章以“镜像关系”命题,对该命题却未做多层的阐释和深度的发掘,使该命题所蕴含的文武不和的政治文化内涵未能得以充分的展开,在这一点上的确未能满足我作为一位读者的“期待视野”。尽管如此,文章论及历代累积型小说作品“海汇百川”过程中,由不同版本或版本系统的文字内容所构成的人物形象的差异及其内含的文化意蕴、叙事话语等等的差异,却给我们以深刻的启发。当然我们还会饶有兴趣地追问:为什么诸葛亮形象发生由“史”而“神”的演变?民间叙事者如何看待文武不和的政治文化特征?诸葛亮之“神”与关羽之“神”又有什么异同?我相信,类似的追问将深化对《三国志演义》的研究。 吕肖奂评议:
齐先生的论文旁征博引,颇有新意。他将一般读者或研究者不大留心的细节――版本演化中的一些细微变化一一勾勒排列出来,详实地论述和再现了《三国志演义》中诸葛亮和魏延的形象,改变了人们对这两个重要人物形象向来根深蒂固的成见,使人们重新认识了诸葛亮和魏延,也促使人们重新阅读和审视这部古代经典小说。本文还从《三国志演义》几种版本的演化过程中,描述出这一经典小说从史官叙事话语与民间叙事话语的矛盾到逐渐杂糅或融合的发展轨迹,进而说明作者主观意图或思想对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影响。
本文的重心是通过诸葛亮对魏延以及关羽乃至刘封等人的态度,来证明诸葛亮并非知人善任、任人唯贤、“善心美腹之人”,并从而说明魏延反叛并非脑后长有“反骨”,而是长期不受诸葛亮重用的情况下被逼无奈的不得已之举。文章还由此进一步引申论及中国历史上文臣与武将长期关系不和的问题。但是本文对魏延与关羽的关系问题,只在第一小节和第五小节中简单论及,似乎没有当作全文论述的重点,显得和文章题目有点脱节,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全文主题。
原载:《文学遗产》2005年第1期
阅读数[5468]
如果您已经注册并经审核成为“中国文学网”会员,请
后发表评论; 或者您现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岱怎么死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