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济深秘书许雄石琢磨先生是哪里人人

1933年福建事变及主要人物概述
  福建事变目录[]概述11月20日,、、、等人以国民党第为主力,在福州发动的抗日反蒋事件。简称“闽变”。事变后建立了反蒋政权。1932年,“一·二八”抗战结束后,蒋介石调十九路军在福建“剿共”。日,十九路军将领联合国民党内李济深等一部分势力,在福建福州南校场召开大会,决定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日,蒋介石军队攻陷福州。人民革命政府和十九路军总部分别迁往漳州和泉州。同年1月21日,泉州、漳州失守,“闽变”失败。[经过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人由于他们的抗日要求和行动得不到政府的支持,与蒋的矛盾日益激化。1932年凇沪抗战的参战主力是十九路军(后期增加了中央军第五军),迫于日本压力,蒋介石政权签署中日《凇沪协定》,十九路军被调离上海,开赴福建剿共。日《塘沽协定》签字后第二天,蒋、蔡在福州发表通电,反对蒋介石对日妥协、出卖华北。接着又在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的影响下和“剿赤”军事失败的刺激下,放弃了抗日与“剿赤”并行的方针,十九路军代表和红军代表在南平王台签订停战协定,划分“国界“,并于10月26日派代表至江西与中国工农红军签订《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为事变的发动创造了有利条件。11月20日,李济深等在召开中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发表《人民权利宣言》。福建事变爆发。21日,李济深等通电脱离,随后联合和成员发起成立,以陈铭枢为总书记。22日,人民革命政府宣告成立,由李济深、陈铭枢、等十一人任委员,李济深任主席,改民国二十二年为“中华共和国元年”,并宣布革命政府的中心任务是外求民族解放,排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内求打倒军阀,推翻国民党统治,实现人民民主自由,发展国民经济,解放工农劳苦群众。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成立后,受到各地民众和海外华侨的拥护,但同时也遭到蒋介石政府的舆论攻击和军事镇压。12月下旬,蒋介石抽调进攻江西苏区的嫡系部队十余万人,以为前敌总指挥,在海、空军的配合下,由赣东和浙江分路进攻延平、古田等地。同时,蒋介石大撒金钱,收买十九路军高级将领,使其内部自乱阵脚,军长师长几乎全部向中央军投诚。1934年1月上、中旬,延平、古田、福州先后被蒋军占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和十九路军总部分别迁往漳州和泉州。21日,在蒋介石分化瓦解和优势兵力的攻击下,泉州、漳州相继失守,福建事变终告失败。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逃往香港,第十九路军的番号被取消,军队被蒋介石改编,保留60、61、78师三个主力师番号,军官大多调整为黄埔系。历史评价福建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独具特色的政治事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和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之一。它不仅为中共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提出提供了重要历史依据,而且为促使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建立、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提供了有益借鉴,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不少启示,这些启示可以从一个侧面增进对统一战线这一革命“法宝”的丰富历史内涵的了解,对加强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也是有所裨益的。李济深目录[]个人简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李济深[1]字任潮。广西苍梧人。1914年毕业于北京陆军大学,留校任教官。1919年在广州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军政府,曾参加护法运动,任粤军第一师参谋长、师长。1925年8月,所部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出任军长。1926年1月,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北伐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总参谋长、黄埔军校副校长兼广东省政府主席。1927年后,任南京国民政府委员、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广州政治分会主席、广东省省长。1931年后,任国民党军训练总监,军事委员会常委兼办公厅主任。1933年,联合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陈铭枢等发动福建事变,并在福州组织建立起抗日反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出任政府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同时脱离国民党。失败后赴香港。1935年,组建中华民族革命大同盟。1937年七七事变后,恢复国民党党籍,任国民政府上将军事参议官、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战地党政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军委会西南办公厅主任等职。抗战胜利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院长,军事委员会委员,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1946年春曾与何香凝等发起组织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1948年1月,在香港发起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当选为主席。1948年5月,响应中共中央关于召开新政协的号召,应中国共产党邀请,由香港赴东北解放区。9月,在北平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49年10月至1959年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是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民革第一、二、三、四届中央主席。[2]人物生平李济深(),副校长。原国民党高级将领。主要创始人早年李济深[3]和领导人之一。广西人。字任潮。早年就 读于广州黄埔陆军中学、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后,在新军任见习官、排长,后入云南陆军讲武堂继续学习。1909年,被保送到设在的军咨府军官学校(后改名陆军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官,历时五年。1920年,李济深南下广州,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军政府,任第一师副官长,后任师参谋长。1922年,第一师师长邓铿被刺身亡后,兼任代理师长。1923年以后,正式升任第一师师长兼参谋长,并兼任西江善后督办,大元帅大本营西江办事处处长等职。1924年1月,孙中山决定创办黄埔军校,李济深被任命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委员长)。2月,任黄埔军校教练部临时主任。3月,又任军构入伍试验委 员会代理委员长。当时,李济深因还在西江练兵,这些工作都由邓演达代理,5月,李济深被孙中山任命为黄埔军校教练部少将主任。1925年7月,广州国民政 府成立后,粤军改编为第四军,李济深升任军长,并普级为陆军上将。10月,参加第二次东征,任东征军第二纵队纵队长。随后又任国民革命军南路总 指挥。率、等部南征雷州半岛和琼州。对广州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巩固作了贡献。1926年1月,在国家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李济深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候补委员、国民政府委员、 委员等职。4月,又兼任黄埔军校副校长。7月,国民革命军举行北伐,李济深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上将总参谋长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后方留守主任,并代行总司 令职权(总司令蒋介石在前方指挥作战)。此外,还兼任广东省政府主席、广东省政府军事厅厅长、黄埔军校副校长、第四军军长等职,总揽广东党政军全权。所部 第四军两个师和,由副军长陈可钰率领,参加北伐,攻必克,战必胜,使第四军获得“铁军”光荣称号。任黄埔军校教练部主任时的李济深[4]1927年4月初,李济深和古应芬到上海参加蒋介石召开的反共会议。会后,返回广州,发动“四·一五”政变,派军队包围中华全国总工会广东办事处和省港罢 工委员会,解除工人纠察队武装,查封工会、农会、学生会等革命团体,杀害、、等两千多名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 国民政府后,李济深担任国民政府委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中央政治会议广州分会主席、广东省政府主席和第八路军总指挥。9月,国民党宁、汉、沪 三方合流后,又任中央特别委员会委员。曾派重兵围攻进入潮汕地区的部队。1929年3月,在蒋介石和桂系军阀、之间爆发蒋桂战争。3月15日,蒋介石以伙同李宗仁、白崇禧“分头发难,谋反党国”的罪名,将李济深扣 押,软禁于南京汤山,剥夺军政大权,并“永远开除党籍”。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李济深被释放。同年11月,在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李济深 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和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并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办公厅主任和训练总监。但李济深没有接受蒋介石的收买,不久离开南 京到广州,开始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政治活动。1932年,曾组织“抗日军人联合会”,图谋反蒋,未成。后又联合、陈铭枢等组织“革命军事委员 会”,成为当时拥胡(汉民)反蒋(介石)的军事处领。日,蒋介石召开国民党中常会,将李济深第二次“永远开除党籍”。11月20日, 李济深与陈铭枢、、等率领在福建发动蒋军事下放变,成立“人民革命政府”,并与红军签订反蒋抗日军事协定。从此开始与中国 共产党合作。李济深被选为“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主席和军事委员会主席。不久,被蒋介石镇压,李济深逃亡香港。后又在香港组织“中华民族革命大同盟“,出版《大众日报》,继续进行反蒋抗日宣传。任国民党高级将领时的李济深[5]1937年7月,爆发。李济深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主张国共合作,一致抗日,蒋介石鉴于全国的抗日形势,撤销对李济深的通缉令,并任命李济深先 后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战地党政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桂林办公厅主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院长等职,还授予李济深陆军一 级上将军衔。1944年,桂林沦陷后,他团结一部分军人和进步人士,在家乡广西苍梧组织抗日武装,开展敌后游击战。1945年5月,在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 表大会上,李济深被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李济深联络等反对蒋介石发动,曾两次在庐山与蒋介石面谈,批评蒋的内战政策。1946年3月至4月,李济深联络李章达、蔡廷锴 等先后两次娱会议,正式成立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并被推选为主席。联络国民党内爱国民主人士,反对蒋介石内战独裁,为促进国内和平民主而努力。1947 年3月9日,李济深在香港发表《对时局意见》,号召国民党内“每一个对国家负有责任感的人”,都应勇敢地站出来“改正党内反动派的错误政策”。5月,国民 党中央以“背叛党国”的罪名,将李济深第三次“永远开除党籍”,并下令“全国通缉”。1948年1月,中国国民党革命积分在香港成立,被推选为名誉主席,李济深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主 席。5月5日,发表通电,代表民革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召开新政协、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五一”号召。12月,应中共中央邀请离开香港北上,到达东北 解放区。1949年6月,代表民革在北平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1949年9月,李济深代表民革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并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和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54年9 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49年11月、1956年2月和1958年11月,在民革第二、三、四 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李济深均当选为民革中央主席。1959年10月,因病在北京逝世。[6]?[个人评价李济深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投票[7]李济深是爱国民主人士、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以毕生精力致力于中华民族的振兴事业,为近代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进程:、新中国成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爱国革命坚定不移,虽经历坎坷,但面对时代的挑战,表现出非凡的智慧、力量和道德勇气。祖国统一是最牵动晚年李济深心弦的一件大事,他曾多次发表讲话和文章,敦促国民党当局和在台的旧部故交,不要忘记孙中山先生的教导,以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利益为重,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意志,及早走上正确的道路。在他逝世的前四天,写下了:“十年国庆万年红,衡麓光辉永照中;我与全民宏愿在,及身要见九州同!”的诗句。李济深先生之子李沛金先生评价父亲:“父亲不但深信,平等对待所有的人,他还是一个真诚、坦率、勤俭值得信赖的人。他从不以权谋私,因此尽管他是一个来自广西的外乡人,却能管理好广东这个有着强烈地方主义色彩有省份,而且深得民众的喜爱。”白崇禧这样议论:“作为广西人的李济深,因其高贵的品格和诚挚待人的作风而在广东军中被广东将官拥戴为领袖。”这样描述过:“即使手握行政和军事大权,他也不滥用职权,他严于律已,克已奉公,而且平易近人。”[6]?军事才能辛亥革命爆发时,李济深为阻止清军南下镇压革命运动,和同学一起自发地行动起来,破坏了保定附近的1993年为纪念李济深先生发行的邮票[8]浏河铁桥。1912年,他闻知广东军政府组织北伐军讨伐清政府后,满腔热情地到,找到军长,要求参加战斗。此时,姚雨平正为部队缺乏军事人才而着急,李济深的到来恰似雪中送炭,立即被姚雨平委任为作战参谋,直接参与全军作战计划的制定和指挥工作。姚雨平率领的广东军是北伐军中的主力部队,奉孙中山令,沿向北进攻。在北伐过程中,李济深初步展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他积极协助姚雨平整编军队,认真制定作战计划。为了使作战计划更加详细与周全,他亲自到前线侦察地形,选择行军路线。他主动请缨,直接到前线指挥作战,在、、三次大败清军的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津浦线主战场的节节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各路北伐军,迫使清宣布退位,袁世凯实行。李济深因为在作战中有勇有谋,战功卓著,被姚雨平破格提拔为第22师参谋长。1914年,李济深以优异成绩在陆军大学毕业后,不但被留校任教,还在陆军部军学司担任职务。在任教期间,李济深充分展现了他深厚的军事理论素养,悉心培养了一大批高级军事人才。许多人后来成为民国时期赫赫有名的高级将官。如任国民政府国防部长的,广西省主席、集团军司令的等,都是他的学生。因此,李济深在军政界声望极高,有“全国陆军皆后学,两粤名将尽门生”的声誉。[6]李济深故居前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李济深故居,位于梧州市苍梧县大坡镇料神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西爱李济深故居[9]国主义教育基地。它始建于1925年,占地总面积3040平方米,建筑面积2010平方米,大小厅房53间,是一座融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四合院落。在故居正门上方,是一个西式建筑风格的圆拱形门头。门头的半圆内雕塑了栩栩如生的松树、白鹤、梅花鹿。这不难看出,当年的故居主人通过“松鹤长春”以及福禄寿等图案来寄托向往美好的愿望。故居入口的左侧,一幅幅刻碑书法内容都是记录和颂扬故居主人的事迹,笔势雄劲厚重,刚健俊逸。有趣的是,故居天井的地面是用青砖按我国古代“易经”,堆砌出了“八卦”图案,反映了故居主人在当年兵荒马乱的年代,祈求平安的一种心境。现在,天井内的“八卦”图案间缝萌生一簇簇翠绿的芳草,让古老的图案蕴含着息息生机。这里的门都是框高门大,大门外加置方型框架并列木质横条,组合成“推栊门”,表现出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与广东开平的碉楼一样,作为当时有名的官宦人家,故居的设计建筑也突出了防范兵匪患的功能。主体建筑除了厅堂和房室外,还增设了炮楼、瓦面走道、射击孔等防御设施。庭院深深深几许,游人纷至为探寻。目前,古朴、厚重的李济深故居已接待了一批批的参观者,它让人们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又能领略到独具一格的岭南建筑艺术。[10]陈铭枢陈铭枢()字真如,汉族,广东合浦(今属广西)人。民国时代国民党上将,铁四军的元老,粤系中亲蒋的代表人物。的家长,蒋光鼐和的顶头上司,民革的创始人之一。目录[]人物年表1906年(清三十二年)入广东陆军小学堂,加入同盟会。后升入南京陆军第四中学堂。1911年(宣统三年)爆发,参加中央第二敢死队。1912年入。1913 年离校参加,失败后赴日本入大森浩然庐学校。1915年回广东策划谋炸广东督军龙济光的活动,事泄被捕入狱,后越狱再逃日本。1919年在广东肇(庆)军游击营任营长。次年任第1师第4团团长。1922年参加北伐,6月16日叛变,第1师在回师途中为陈炯明瓦解。不久辞职,改名真如,避居南京学佛。1924年经介绍任粤军第1师第1旅旅长。1925年2月率部参加陈炯明。5月回师,参加南征平定滇、桂军阀、叛乱。8月任第4军第10师师长。10月率部参加国民革命军南征,任南征军总指挥(后改任第1路指挥),收复广东高州(今)、廉州(今广西合浦)等地。1926年7月率第10师参加,在友军配合下于、贺胜桥击败守军。11月所部扩编为第11军,任军长兼武汉卫戍司令。1927年3月,由去南京。5月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副主任。11月复任第11军军长,率部由闽回粤,会同、部在四军老军长的指挥下对张发奎开战,借口是部通共,和共产党合谋制造,史称第四军第一次。大战结束后,张发奎败退出广东,通电下野,获胜的李济深任参谋总长、中央政治会议广州分会主席,后来李济深因同情桂系被蒋介石扣押。其下的三员大将立场不同,陈铭枢、陈济棠通电拥护中央,徐景唐联合桂系和张发奎为救李济深出狱发动了第四军第二次内战,这也是铁四军和钢七军第一次交锋,也叫钢铁之战。战后桂系败退出广东。陈铭枢任广东省政府主席,任第八路军司令,对掌军民两政,随即所部扩编为十九路军,在蒋光鼐和蔡廷锴率领下出广东参加中原大战。1931年5月,蒋介石因扣押国民党粤系元老,引发宁粤冲突,等在陈济棠支持下在广州另立国民政府,陈铭枢因十九路军在省外作战,无力反抗,辞省主席职,通电拥护。7月任江西“剿共”军右翼集团军总司令,参加对的第三次“围剿”。9.18事变后宁粤双方在国难后重现合作,陈铭枢成为双方唯一能接受的人选,任京沪卫戍总司令官兼代淞沪警备司令。12月任行政院副院长兼交通部部长。1932年时,陈铭枢命令第19路军抗击军队,反对妥协政策,受到蒋、汪排斥。10月毅然辞职赴。1933年回国,与等发动,蔡廷锴不认同他的军事部署,他把蔡骂的抬不起头来,蔡后来私下说,反正十九路军是他陈铭枢的,他愿意怎么败掉是他的事。十九路军失败后陈铭枢失去了军事实力,沦为政坛看客。1933年底去,继续从事反蒋爱国活动。期间,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高级参议等职,在武汉、等地从事抗日民主运动。1947年6月被授为陆军上将并退为备役。1948年1月在香港与李济琛等建立,团结各派民主人士,反对蒋介石独裁、内战政策。1949年9月出席。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等职。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毛泽东痛批时,陈铭枢曾当场为梁漱溟仗义执言,因而在民革中央受到批判。陈铭枢是“党外彭德怀”。1957年他上书毛泽东,关注领袖的个人修养,说毛泽东“不免于个人修养上的热而不淡,疾而不舒,燥而难宁,察而难周之失;也难免于影响察人听言、决策定计的睿断,以及在政策措施上的畸轻畸重,失缓失急。”又称毛泽东与非党人士“所常接触者,仍多趋附之辈,耿介不苟者实属寥寥。至于能犯颜敢谏者,我尚未见其人。”不久,被戴上“右派”帽子。1958年,陈铭枢对“大跃进”所造成的经济灾难,讥评道:“供求相差惊人,几年之内也难恢复正常供应。要是过去发生这种情况,早就该‘下诏引咎’了。他们实行的不是列宁主义,是斯大林主义。”日,中国第二次核试验成功。在民革中央为庆祝核试验成功的座谈会上,陈铭枢兴奋异常,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而去世。1979年,陈铭枢的冤案得到平反。1989年在陈铭枢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座谈会上,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代表中共中央称赞陈铭枢先生:“著名的爱国主义人士、爱国将领和政治活动家,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一位卓越的创始人和领导人,是同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的亲密朋友。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为我国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挥笔题词:“中国共产党的诤友”。铁军中的陈铭枢陈铭枢铜像[1]大革命时代造就了铁军(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这支英雄的军队,也造就了一批叱咤风云的铁军人物,这些人物同铁军一样,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陈铭枢是铁军中一个影响很大的人物。北伐时期,他同张发奎都是师长,仗打得好。当时部队中对于他们两人的指挥有这样的评论;“张发奎攻击勇猛,陈铭枢会守会攻。&#年国民党军事杂志中登有写的文章,其中有一段话评价张、陈二人:“向华(张发奎)师长之蹈厉无前。真如(陈铭枢)师长之指挥若定。”这两句话是中肯的。就军事指挥来讲,二人的风格各有千秋。北伐时期,由于北洋军阀政治上、军事上腐败以及人民的积极援助,北伐军采取长驱深入的战略,张发奎可以“蹈厉无前”而所向披靡。陈铭枢之“指挥若定”,在北伐军攻城夺地的大规模运动战中,与张发奎相得益彰。但在后来的军阀混战中,这几个重要条件都变化了,他们的用兵方法,还和过去差不多。铁军三分后,张、陈两军曾大战三次,张发奎还是以前那种作战方式,结果都遭失败。这大概是古兵书上批评的“有正无奇,遇险而覆;有奇无正,势极即阻”吧。反观陈铭枢之指挥若定,更多是靠谋略。花县之战,先以防御态势顶住张发奎的“三板斧”,在其攻势被遏止向西退却时,由蒋光鼐率三个师转入战略追击。他不采取跟踪追击,而至广西北流;张以老办法从广东高州猛攻北流,结果大败,退到南宁附近,仅有的两个师缩为一个师。1930年夏衡阳大战当张、桂军回师南下时,蒋光鼐率三个师不主动攻击,而是采取守势,在衡阳周围构筑工事,待其攻坚,当张、桂军攻坚受挫时才转为攻势,将其歼灭。以上战役说明二人的用兵方略,陈较灵活,有在不同战争环境中的适应性。[照片在政治上陈铭枢眼界宽阔他虽然在1927年3月脱离铁军,跑到南京投靠蒋介石,并参加了军阀混战和“围剿”红军。但“九·一八”事变后,特别是“一.二八”以后,他的政治倾向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拥蒋变为反蒋,并同中国共产党合作,积极主张反蒋抗日。“福建事变”失败后,他这一系统的铁军虽被分化了,但陈铭枢等继续同共产党合作,坚持进步。他组织了中华民族大同盟及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等民主组织,宣传抗日主张,动员抗日力量,做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事业。1949年他和蒋光鼐、蔡廷锴出席了全国政治协事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尔后一直在全国政协和人大任职。[陈铭枢的文化素养据北伐军第四军苏联顾问戈烈夫在他写的《中国的军队》一书说:“陈铭枢在北伐时,公文箱很少军事书,却带了好些佛学书,他以为中国军人少读军事而喜读佛学是怪事。”据说陈以后也喜欢佛学。其实这也不是怪事。一个成熟的军人喜欢另一方面的知识,无可非议。在延安时,曾给看过一个条幅,据康生讲,1936年他到巴黎,见陈铭枢,是陈为他写的。康生说:“一个军人能写这样的字也不简单了。&#年反右派运动,对陈铭枢进行了不实事求是的批判,并作了错误处理,以致使这位长期与共产党合作、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有不小影响的老朋友,于1965年抑郁而终,诚令人叹惋。直言抨击毛泽东1957年陈铭枢对毛泽东个人的修养、品质抨击了一番:“凡是执国政治者,必要是公平正直,绝无偏见,明察秋毫,谨慎将事,精诚坦白,亦不装假,豁达大度,为国家而不为名利。并有功成身退者,如美国华盛顿然。伟大的毛主席,不是如然,而是与德国的、日本的相似。政治修养上热而不淡,疾而不舒,燥而不宁,察而不周;自然为党见与感情所沸动,生出浪潮,喜功好大,难以制止。”“好好的一个优良的国家,纯朴的民情,去搞俄式的清算斗争,三反五反,弄到中国八年来混乱不清,天天忙于镇压肃反,已不成为国家政治。”陈铭枢还说:“光荣的、伟大的毛主席,还没有搞清楚历史文化和国本的地位、民性的风格,硬去尊夷,闹了一些甚么总路线的新名词,无产阶级专政的甚么经验……这些多馀的新名词,在愚民的苏联用得著,在文化高度的中国不会有人重视。”在毛泽东尚在世时便对毛作如是批评,尤其直指毛欠缺政治修养。日第2版发文:《陈铭枢公然诬蔑毛主席》,说他“狂妄无耻”、“是一个包藏祸心、丧心病狂、忘恩负义的反动份子。”从此,陈铭枢这个人就在政坛消失了。1979年平反,恢复名誉。书法成就及作品1945年毛泽东代表中共赴渝和国民党签订“双十协定”时,陈铭枢从《石门颂》中集下这五言联书赠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寄予了希望和信赖。从它那挺拔、遒劲的笔法上,能感受到作者书写它时的一片激情。《石门颂》,有“隶中草书”之称。]挽联先生公勇诚明,嫌怨所不避,强权所不畏,逆贼之所不忍杀,乱党之所不忍欺,呜呼噫嘻,竟被狙于大难削平之日;世界纷纭浊乱,奸宄是相亲,忌嫉是相扼,毒螫于是肆其残,鬼蜮于是逞其技,哀哉耗矣,更问谁为挺身负责之人。——挽毁誉未必事为凭,试看相忌者致公速殁,相附者欲公永存,相劫持者则欲公实殁而名存。惟念本身存殁,业经历尽辛酸,公犹难补破缺河山,谁更擎天撑半壁;仁智皆由人所见,回忆民族论与我略同,民权论与我小异,民生著论尝与我争同以竞异。但期后世异同,当今有能辨别,我亦遇到艰危棋局,却曾挥手挽全盘。——挽胡汉民书法作品图片蒋光鼐蒋光鼐蒋光鼐(),字憬然,祖籍广东东莞虎门镇南栅村,我国著名爱国抗日将领,参加过辛亥革命,曾任国民革命军师长,第十一军副军长,参加中原大战,后任十九路军总指挥,淞沪警备司令。1949年,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后又历任中国纺织工业部部长,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务。目录[]
人物档案蒋光鼐,字憬然,广东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1923年入粤军任连长,递升至副师长。1926年北伐战争期间,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副军长、第10师师长。1930年任第十九路军总指挥兼淞沪警备司令。日,率十九路军抗击日军侵略。后任福建省政府主席兼驻闽绥靖公署主任。1933年11月,在福建地区与、、等人发动了福建事变,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失败后去。1935年,又联合原十九路军将领通电反蒋,主张联共抗日。抗日战争胜利后,任第七战区副司令长官。1946年,参与发起组织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纺织工业部部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等职。日卒于。少年英雄投身辛亥革命蒋光鼐(),原名煚,后改为光鼐,字憬然,1946年发起组织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1947年参与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历任民革第一届中央委员,第二、三、四届中央常委。蒋光鼐日生于广东省东莞县虎门南栅乡桐园坊(今属三蒋村)。祖父蒋理祥,清咸丰三年癸丑科进士。同治三年授翰林院编修。父亲蒋子敏,清光绪二十三年丁酉科举人,入京为景山官学教习。母亲郑夫人亦广东东莞人,出身世家,知书达理。蒋光鼐随母留在家乡,并跟随教私塾的大哥读书识字。日,郑夫人因病去世,临终前以时局日颓,嘱咐蒋光鼐“弃文从武”,这对蒋光鼐一生有着极大的影响。蒋子敏怀才不遇,在京因病去世,仅比妻子晚10天,时年48岁。父母相继去世后,家道日衰,年方14岁的蒋光鼐开始自己寻求出路。190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为东莞师范学堂录取,成为供给食宿的师范生。1906年,位于黄埔的广州陆军小学第二期招生,他与同窗好友张廷辅、袁煦圻等一起报名应试,被录取。经同学陈铭枢介绍,蒋光鼐在入学后不久就加入了同盟会。1909年,蒋光鼐自陆军小学毕业,升入南京第四陆军中学。日,武昌新军发动起义的消息传到南京后,南京第四陆军中学的同盟会会员们立即筹备起事。因校方藏匿武器,学生们认为赤手空拳难于成功,遂决定到武昌参加起义队伍。蒋光鼐、李章达、袁煦圻、张廷辅及江苏陆军小学的陈果夫等在第一批,由陈铭枢带队,于10月下旬到武昌都督府报到。他们被编为中央第二敢死队,第二天即参加了汉口龙王庙的登陆作战,失利后撤回武昌。11月16日,黄兴亲自指挥发起对汉口的总攻,蒋光鼐作为总司令部的督战队员,随第三路义军从汉阳向汉口进攻,但因一、二路义军未予配合,战斗失利。蒋光鼐退到汉水岸边时,浮桥已被挤断,不少士兵坠落水中,他幸运地搭上最后一条接运小船,返回汉阳。进攻受挫后,有些学生萌生退意,不辞而别,蒋光鼐则留下来坚持战斗。先在汉阳阻击清军,汉阳失守后转移到武昌,继续与清军对峙。南北和议签订后,南京临时政府于1912年元旦成立,随即开始遣散军队。蒋光鼐恰好收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的入学通知书,得以继续学习。在报到前,他回到家乡,与同县大宁乡的谭妙南结婚。婚后不久,他就进入保定军校骑兵科学习。1913年6月,江西李烈钧准备讨袁的消息秘密传到保定军校,蒋光鼐与同学张廷辅、季方等30多人毅然离开学校,奔赴江西。李烈钧就任讨袁军总司令,通电全国,讨伐袁世凯,正式掀开“二次革命”的序幕。李烈钧委派方声涛为右翼军司令,蒋光鼐为右翼军司令部少校参谋。讨袁军因寡不敌众,被袁军击溃,蒋光鼐与同学张廷辅随一群溃兵沿小路退入福建,历尽艰辛到达福州,又乘船到上海。1913年底,他与张廷辅通过关系,在一艘开往长崎的货轮上充当锅炉工,平安抵达日本。当时,黄兴、李烈钧等在东京郊外的大森创办一所军事学校,收容流亡海外的革命同志,加以培训,作为回国与袁世凯抗争的基本力量。为掩人耳目,称为“浩然庐”,由殷汝骊主持。蒋光鼐与张廷辅从长崎到东京后就进入“浩然庐”学习,与他们同时学习的还有陈铭枢、胡景翼、吕超等近百人。1915年初,国内搜捕革命党人的风声已较为缓和,蒋光鼐在春节前回到久违的故乡,看望新婚不久即离别的妻子与尚未谋面的儿子。这时家徒四壁,三位兄长相继故世,姐妹也已出嫁,家中只有还未成亲的弟弟,妻儿全靠岳父家的接济,勉强度日。但他迫于形势,仅停留了20来天,就又怀着对亲人的歉疚匆匆离去。蒋光鼐与张廷辅、李章达三人离开家乡到香港,在九龙塘边租住一间木屋,靠种植与贩卖花卉来维持生活。后经袁煦圻协助,他们出版一份宣传革命、声讨袁世凯的《平民日报》,当时颇受民众欢迎。早历戎马1916年春,蔡锷等人在云南发起护国运动,起兵北伐。李烈钧则统率护国滇军第二方面军挥师广东驱逐龙济光。蒋光鼐等4人绕道越南,进入广西参加护国军。他被派到老上司方声涛手下,担任第二梯团少校参谋。在向广东进军途中,传来袁世凯在北京病死的消息,护国军士气大振,顺利进抵广州。但到达广州后,蒋光鼐发现龙济光虽已被赶走,但广东的实权却落在广西军阀陆荣廷手中。在颇感心灰的情况下,蒋光鼐与好友李章达、张廷辅、袁煦圻一起住进六榕寺大梅堂,拜师学佛。不久,陈铭枢也来与他们一同学佛。在六榕寺期间,他们跟随主持铁禅法师学习佛教经典,并起了法号,如李章达号“南溟”,陈铭枢号“真如”,蒋光鼐则为“憬然”,因“憬”与其原名“煚”古音相同,且隐喻了对人生的感悟,故后来他一直以“憬然”为字。1917年9月,国会非常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以方声涛为大元帅府卫戍司令。蒋光鼐离开寺院,出任警卫营第一连少校连长,后改任参谋。孙中山组建援闽粤军时,以陈炯明为司令,蒋光鼐任少校参谋。1919年6月,他随朱执信到香港设立讨桂办事处,配合援闽粤军回粤的军事行动。1920年夏,蒋光鼐受朱执信派遣,与统率四营肇军驻守阳江的陈铭枢联络,将部队开赴虎门。但不幸的是,朱执信却在调解虎门驻军与民团的纠纷中遇害。1921年5月,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组建总统府警卫团,蒋光鼐调任警卫团少校副官。1922年6月,他升任警卫第二团中校团附。6月16日陈炯明炮击总统府时,蒋光鼐率队参加保卫总统府的战斗。后他又受孙中山委派,到香港等地去招抚被打散的官兵。返回广东后,蒋光鼐调任第2旅第4团第3营营长。但在未到任之时,却听到该营连长蔡廷锴弃职而去的消息。原来蔡廷锴是该营资历最老的连长,又战功卓著,故在营长升迁后,全营官兵都认为他会升任营长,已经纷纷祝贺,当得知从外面调蒋光鼐为营长时,蔡大出意外,一气之下遂弃职而去。不过,蒋光鼐上任后,很快就以自己的能力与处事公正、待人宽厚的态度得到部属的拥戴。1923年8月,蒋光鼐升任第1师补充团团长。1924年1月,孙中山改组粤军,他调任建国粤军第1师第1旅第2团团长,曾经出走的蔡廷锴被任命为第2团第1营营长,从此开始了他们长达数10年的合作经历。1924年11月,孙中山应冯玉祥的邀请,北上共商国是。盘踞广东北江一带的军阀陈炯明乘机起兵,广东军政府发动第一次东征。蒋光鼐率领第2团充当全军前卫,屡败敌军。日,孙中山在北京因病去世,广东革命政权失去最有权威的领导人。受命担任东征左翼军和中路军总指挥的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不仅按兵不动,而且与叛军相互勾结,率部发动叛乱。6月,蒋光鼐奉命率部与其他东征军星夜赶回广州,平定叛乱。7月1日,广州国民政府成立,随后成立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重新编组国民革命军。原建国粤军第1师扩编为第4军,由李济深任军长,陈铭枢为第十师师长,蒋光鼐任副师长兼第28团团长。8月20日,国民党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廖仲恺遇刺身亡。在追查凶手过程中,国民党元老胡汉民因涉嫌而被派赴苏俄“养病”,粤军总司令许崇智被逼出走,军政大权落入蒋介石手中。已经退到闽、粤边境的陈炯明残部,乘机重占东江,并向广州进犯。陈炯明的同党邓本殷也纠集其余反革命势力,由雷州半岛向西江进攻,企图与陈夹击广州。国民政府于10月发起第二次东征,同时派军进行南讨。蒋光鼐率领28团作为南讨军的先锋,与12师一道前进。当得知12师与敌方勾结时,蒋光鼐临危不惧,率部扼守通往江门的咽喉要地单水口,抗击数倍于己的敌军,激战三昼夜。最后在友军的协助下,一举将敌军击溃。他又率部作为全军前卫,继续追击,终于全部肃清南路残敌,为广东根据地的统一做出了贡献。残敌肃清后,蒋光鼐率部在北海、钦州一带驻防休整,在这一时期,他结识了刘慕雨,不久两人结为夫妻(蒋的元配夫人谭妙南因患肺结核,已经过世)。日,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师北伐,第4军担任前锋。这时蒋光鼐已因师里事务繁忙,不再兼任28团团长,由蔡廷锴升任团长。在民众的支持下,北伐军进展顺利,蒋光鼐率部参加进攻平江、岳州的战役。在围攻武昌时,第10师28团利用敌军投诚机会,率先破城。蒋光鼐曾将此次战役的经验与教训加以总结,写成《武昌围城之役经过概要》。在武汉稍事休整,蒋光鼐受命与张发奎率军支援江西南浔,在马回岭、德安一线大败孙传芳军主力,稳定了战局。同年11月,第4军第10师扩编为第11军,陈铭枢升任军长,蒋光鼐任副军长兼第10师师长,戴戟为24师师长,蔡廷锴为副师长。国民政府迁到武汉后,与蒋介石的矛盾加剧。陈铭枢不愿与其他兄弟部队同室操戈,于1927年3月从武汉辞职出走,投向南昌的蒋介石。蒋光鼐、戴戟亦相继离去,蒋光鼐被蒋介石任命为第22师师长。武汉政府任命第4军军长张发奎兼任第11军军长,张发奎委任蔡廷锴为第10师师长,叶挺为第24师师长。日,蒋介石发动反共清党行动,随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形成宁汉对峙的局面。同年7月,11军奉武汉国民政府命令,自武汉东下,讨伐蒋介石,叶挺率第24师为前锋。蔡廷锴师归叶挺指挥,到达南昌后,参加由中共领导的“八一起义”。但在起义部队南下广东时,蔡廷锴率部行军到进贤就脱离起义队伍,并将师里的共产党员全部遣散,派兵护送他们安全离开。蔡廷锴率部到达铅山县河口镇,静观变化。9月,蒋光鼐自沪携带现金10万元抵达河口,解决部队最急需的伙食费用,并决定服从宁汉合流之后的南京中央政府。恢复第11军建制,蒋光鼐仍任副军长,由第10师分编出第24师。蒋、蔡率部队进入福建,到达福州后,应当地民众代表的要求,将祸害百姓的新编第1军谭曙卿部缴械,所获枪械充实第24师。福州局势稳定后,蒋、蔡去电欢迎在日本的陈铭枢回军复职,陈接电即回国复职。陈铭枢与时任广州政治分会主席的李济深联系后,决定返回广东休整。当时张发奎等已先率第4军进入广东,对11军入粤持有戒心,所以11军部队先开至闽、粤边境地区待命。11月,张发奎等发动“广州事变”,驱逐李济深、黄绍竑在广东的势力,11军在陈济棠及桂系黄绍竑部的配合下,击退第4军。1929年1月,国军编遣委员会决定全国军队一律缩编,第11军缩编为广东编遣区第3师和第2独立旅,蒋光鼐任第3师师长,蔡廷锴为第2独立旅旅长。第一次粤桂战争爆发后,蒋光鼐、蔡廷锴等率部击退桂军的进攻,保住广州。8月,南京国民政府调整全国陆军番号,蒋光鼐的第3师改为第61师,他仍任师长,蔡廷锴部改为第60师,由蔡任师长。同年底,张发奎联桂反蒋,进逼广州,爆发第二次粤桂战争。蒋光鼐任右翼军指挥,击退张、桂联军,并乘胜追击到广西梧州。1930年2月,张发奎率军再度入粤,驻守梧州的蒋光鼐则率部进逼位于广西的桂军黄绍竑部,迫使黄向张发奎求援,使张自广东回师。双方在北流展开激战,蒋光鼐指挥得当,经数度反复,终取得此战的胜利。这时,桂系加入以阎锡山、冯玉祥为首的反蒋联盟,决定与阎、冯合力夹击蒋介石。6月初,张、桂联军攻陷长沙,继续北进,威胁武汉。蒋介石急调60、61师入湘,截断张、桂联军的后路。张、桂军回师应战,蒋光鼐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击溃张、桂军。蒋介石得知他们获胜后,因津浦线战局危急,即令蒋光鼐率军火速增援。以蒋光鼐为第1纵队司令,下辖60、61师及陈诚的第18师。蒋光鼐率军迂回到阎锡山晋军后方,击溃泰安周边晋军,并截断大汶河等处晋军的后路,致该处晋军不战而溃。接着,他又奉蒋介石之命,率军迅速攻占济南,扭转了先前的被动局面。8月17日,蒋介石将60、61师组建为第19路军,任命蒋光鼐为总指挥,上将。蒋介石亲临济南进行嘉奖,并调19路军到陇海线进攻冯玉祥部。蒋光鼐被委任为第6纵队司令,率领19路军及胡宗南的第1师攻击位于汝南、新郑一带的冯玉祥部队,切断冯军的退路,迫使3万余冯军向19路军投诚。此后不久,张学良率东北军进关,阎锡山、冯玉祥通电下野,中原大战遂告结束。年底,19路军奉调到江西,1931年初,到达兴国。1931年4月,蒋介石发动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围剿”,19路军奉命参与了这次军事行动。“围剿”刚开始,蒋光鼐就因病离开部队,到上海同济医院治疗,部队由蔡廷锴指挥。蒋光鼐的夫人刘慕雨婚后不育,而谭夫人所生的长子蒋庆瀛又患有神经疾病,故刘慕雨极力劝说蒋再娶一位夫人,在刘夫人的安排下,蒋光鼐与黄晚霞结识,并在上海完婚。日,蒋介石因约法之争,扣押了国民党元老胡汉民。胡汉民派系与汪精卫及桂系合作反蒋,在广州另行成立国民政府,形成宁、粤对立局面。在得知日本在东北发动“九•一八事件”后,陈铭枢力主统一对外,出面调解宁、粤双方矛盾。作为双方合作的中间人,陈被任命为京沪卫戍司令长官,19路军也应粤方要求调到南京、上海一带,以保障粤方代表的安全。[职业生涯蒋光鼐蒋光鼐曾任国民革命军师长,第十一军副军长,参加北伐和,后任十九路军,淞沪警备。1932年,日军制造“一·二八”事变,进犯上海。当时驻守上海的中国军队为第十九路军,蒋光鼐担任最高。在全国人民抗日高潮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号召的影响和推动下,十九路军全体将士士气高昂,决心抗击日寇,保卫上海。蒋光鼐召开十九路军营以上干部紧急会议,布置应战的方案和措施,要求随时做好战斗准备。入夜,日军以铁甲车为前导,兵分5路进攻闸北,十九路军奋勇抵抗,当即予以迎头痛击,著名的淞沪抗战由此开始。日军凭借陆海空三军优势,气势嚣张,对我军阵地及民宅、商店狂轰滥炸,发动了四次总攻,却均遭败绩,四易主帅,死伤累万。中国军队在武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以誓死牺牲的精神,组织敢死队与敌白刃肉搏数十次,冲锋陷阵,奋战月余。在、、、曹家桥、庙行、、一带展开了多次战役,予敌以重创。仅闸北一役,便使日军开战一周,未取得丝毫进展,损失逾千。十九路军的英勇抗战,鼓舞了中国军队的爱国热情,率领第五军抵达上海增援助战。全国同胞感奋觉醒,上海各界、全国人民和海外侨胞展开轰轰烈烈的支前运动,给予十九路军大力支援。淞沪抗战,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气焰,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为以后的全面抗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淞沪抗战后,蒋光鼐调福建任省主席兼绥靖公署主任。1933年与李济深、陈铭枢、蔡廷锴等发动反蒋政变,任“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失败后去香港。1935年联合十九路军将领通电反蒋,主张联共抗日。1946年参与发起组织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历任广东省政府委员,纺织工业部部长,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一届常务委员,民革第二、三、四届中央常委。抗战事件东莞蒋光鼐故居铜像抗战计划他亲率抗日勇士,在上海英勇杀敌,重创日军并使之三换主帅。他就是原国民党陆军上将蒋光鼐。1932年1月,日军在上海蓄谋制造事端,向上海市政当局发出通牒,并从国内调兵,派遣军舰 30余艘和陆战队数千人登陆,蓄谋占领上海。南京国民党政府继续执行不抵抗。担负沪宁地区卫戍任务的第十九路军,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的指挥下,进(1932年蒋兆和画于前线)行了紧张的准备。蒋光鼐慷慨动员:“我国自甲午败衄以来,已不敢作对外之战争,帝国主义者予取予求,我则俯首退让;帝国主义者长驱直入,我则望风而逃。国人皆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此帝国主义日益张牙舞爪而国民悲愤不可抑也。从物质而言,我远不如敌,但我们有万众一心的,就可以打开一条必胜之路。”并向全军发出密令:如日本军队确实向我驻地攻击时,应全力以赴,奋起反击。1月28日夜11时日军向闸北驻军发起了进攻。日海军陆战队数千人,分布在虹口租界和黄浦江上,由海军第一遣外舰队司令盐泽幸一指挥,分三路突袭,攻占了天通庵车站和北站。我驻军奋起抵抗,2月1日,蒋光鼐亲临闸北前线指挥作战,再次将日军击退。战火虽经一个星期,始终在闸北范围进行,日寇进攻没有任何进展。4日,日军又发动了总攻,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十九路军在包围并歼灭日军一个联队后,乘胜追击,发起反攻,最终完全粉碎了日军的总攻击。这是我军的首次,也是败军的首次换将,舰队司令盐泽幸一被免职,调回日本。2月7日,蒋光鼐拟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待敌以主力进攻江湾、蕴藻浜之间时,即在该地区与敌决战以图歼灭之。敌以久留米旅团主攻吴淞,陆战队助攻江湾。守军依托吴淞要塞及蕴藻浜水网地带与日军激战,消灭日,蒋光鼐电告了进攻纪家桥、曹家桥及偷渡蕴藻浜的日军,何应钦:“我虽欲求和,而日寇其余日军龟缩租界。十九路军将士浴血奋战,决无诚意,为民族生存、国家体面,只有决心一战。”重创了敌军,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部队伤亡很大。2月10日,蒋光鼐在向国民政府的报告中表示:“敌增兵已到,大战在即,誓拼牺牲与敌一决!”13日清晨,日军向十九路军发起总攻。双方的战斗异常激烈,并展开数度残酷的肉搏战,最后迫使敌主力溃退。由于十九路军的战绩,迫使日军再次易帅,日舰队司令官野村吉三朗交权下台。2月14日下午,蒋光鼐电告何应钦:“我虽欲求和,而日寇决无诚意,为民族生存,国家体面,只有决心一战。”16日,张治中所率第五军全部抵沪,增加了我军的力量。后几天,守军以第五军为左翼,第十九路军为右翼,密切配合,经反复争夺,使我方阵地转危为安,收复了失去的阵地,并给日寇以重创。日军被迫第三次为帅。中国军队在人民支援下浴血奋战,使日军三易主帅,数次增兵,伤亡逾万,日军受到沉重打击。史称一二八淞沪抗战。蒋光鼐铜像1932年10月,因淞沪抗战有功,蒋光鼐获得青天白日奖章。后来蒋光鼐因为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和签署卖国的《淞沪停战协定》、《塘沽协定》,回家闲居。后经劝说才出任驻闽绥靖公署主任、福建省政府。他主张共同抗日、反对内战,虽被派往江西围剿红军,但数次派代表到苏区与红军联系。、等在瑞金会见了他派的代表,经过双方共同努力,10月 26日签署了《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11月 20日蒋光鼐在福州成立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公开反蒋,这就是著名的福建事变。蒋介石一面重兵压境,另一面瓦解十九路军内部,主力易旗,福建革命最终失败,蒋光鼐悲愤地流亡香港。毛泽东在日曾给蒋光鼐、蔡廷锴写信,对他的抗战给予高度民主的肯定和希望:“光荣的十九路军系统在先生等领导下,继续奋斗,再接再厉。 ”“真正之救国任务,必须有许多真正诚心救国之志士仁人”,“热忱爱国如先生”。蒋光鼐出生于名门望族、书香世家。但到他这一代,已一贫如洗。1903年母亲临终时对他说:“将来的世界是军人的世界。你还年轻,既然文字不足以救国,你就弃文从武,奋发做人吧!”刚满 15岁的他投笔从戎,进入了军校,开始了戎马的一生。1905年17岁的他就加入了中国同盟会,1911年赴武昌参加了武昌起义,在黄兴指挥的部队英勇作战保卫武昌,积极地参加了推翻清王朝的。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后,弃学奔湖口,参加了讨袁战争。1917年他在孙中山的护法军政府中担任了警卫营连长。1921年任大总统府警卫团的副官,并参与讨伐陈炯明、出师北伐。在宁汉分离时,投奔了南京政府。后又参加了蒋桂大战、蒋、冯、阎大战,因屡出奇兵、屡建奇功,两次荣获宝鼎勋章。1931年4月,蒋光鼎奉命率第十九路军参加对中央人民政府革命根据地的第二次“围剿”。因不满蒋介石的内战政策,离开部队到上海养病。蒋介石又任命他为“剿赤”军右翼集团军第一军团总指挥,蒋光鼎称病托辞,拒不赴任。这位深受蒋介石重视和喜爱、能征能战的军事将领不听调遣,蒋亲自到医院看望并做工作,蒋光鼐仍不回部队,在沪休养。蒋光鼐在直接指挥淞沪抗战后,经过福建事变,更加认识了蒋介石的本来面目,更加积极进行反蒋抗日活动。抗日战争胜利后,与李济深、陈铭枢、蔡廷锴等共组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公开反对蒋介石的内战政策。1933年11月,时任福建人民政府委员兼财政委员会主席的蒋光鼐。1939年蒋光与周恩来合影于重庆。个人荣誉历任广东省政府委员,纺织工业部,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一届常务委员,民革第二、三、四届中央常委。个人影响蒋光鼐领导的淞沪抗战,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气焰,弘扬了中华民族的,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为以后的全面抗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人物评价日,在纪念蒋光鼐诞辰100周年的大会上,中共中央对蒋光鼐的一生作了高度评价:“蒋光鼐先生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一位卓越的创始人和领导人,是同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的亲密朋友,他把自己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他的爱国精神和历史,坚定不移的政治节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品德,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纪念。蒋光鼐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武昌保卫战、倒袁护法、北伐战争;“一•二八”事变时,他任19路军总指挥,毅然打响了正面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淞沪之战;1933年为反蒋抗日,他与陈铭枢、蔡廷锴成立福建人民政府;抗战期间,他历任第四战区参谋长、第七战区副司令等职。曾致函给他,尊敬地称道:“先生以抗日前导而为华南和平民主之支柱,力挽狂澜,举国瞩望。”]英雄逝世日,蒋光鼐在北京医院去世。6月12日,追悼会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周总理、李富春、李先念、蔡廷锴与各界人士数百人参加了追悼会。蒋光鼐的骨灰先存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1997年与蔡廷锴一同迁葬于广州19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将军墓。英雄故居又名荔荫园,坐落在东莞市虎门镇南栅村三蒋自然村。该园以广植荔枝得名,清道咸年间,由抗日名将蒋蒋光鼐故居光鼐祖父蒋理祥创建,后废置。1930年,蒋光鼐在祖园辟建一座西洋别墅式楼房,名“红荔山房”,占地面积223平方米,为钢筋水泥结构二层建筑,门廊及建筑正立面用石米砌成,其它三面为红砖清水外墙,廊柱仿西方爱奥尼柱头装饰。正楼宽13.5米,进深12.4米;侧楼宽4.1米,长5.3米。1946年,蒋光鼐故居进行了重修。解放后,先后分给农户居住和改作南栅大队部。1986年,蒋光鼐家属将故居捐献给国家,1987年蒋光鼐后人和当地村委会进行了简单的维护。2001年,东莞市文化局和虎门文化站委托文物专家制定详细的修缮方案,并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拨专款进行维修。故居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人员5名,每年都有独立的管理经费,至今保存完好。蒋光鼐,字憬然,1888年生于虎门南栅村。毕业于保定军校,早年加入同盟会,曾任孙中山大本营卫士营营长。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副军长兼第十师师长。1930年任第十九路军总指挥。日,与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率部英勇抗击侵沪日军。淞沪抗战,迫使日军三易其帅,沉重打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在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历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悲壮一页。蒋光鼐也因此成为驰名中外的抗日名将。1933年,参与发动“福建事变”,主张联共抗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回到家乡东莞,组建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四区统率委员会,亲自担任主任委员,组织成立东莞、宝安、增城各县抗日自卫团。后任第七战区副司令长官,率部在韶关、曲江、南雄一带与日军作战。1946年参与发起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1948年参与组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全国解放后,历任纺织工业部部长、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委等职。故居设有蒋光鼐生平事迹展览。蒋光鼐故居于1989年由东莞市人民政府正式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日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英雄后人清明寄哀思父亲不喜奢华 子女家中祭奠清明节将到,后辈们将如何祭奠这位抗日名将呢?“大家都分散在各地,无法集体悼念父亲,于是只能各自在家中摆台点香缅怀他。”蒋建国说,父亲一生简朴,奢华的悼念仪式不是他想要的,“我们的平安才是对他最大的安慰”。藏身之所挨了108炮昨日记者采访到蒋光鼐之子、北京市政协副秘书长,他说,父亲对蒋介石“”的政策大为不满,于是毅然扯起反蒋抗日的旗号,这也让全家都陷入被蒋介石部队围剿的危机。为让前线作战的父亲无后顾之忧,母亲带着他们众多兄弟姐妹一起逃到香港避难。刚逃亡出来的他们却又陷入新的危难,1941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并入侵香港,他们一家只得又一次到处逃难。蒋建国回忆道,有一次全家躲在父亲的一位友人家,那家的楼就被日本人瞄准,挨了108发炮弹,他姐姐背后的一个大洞就是那时被打的。之后,在多方帮助下,蒋建国全家终于回到内地与父亲相聚,并于1945年抗战胜利后搬回广州。然而随着解放战争的爆发,提倡和平民主的蒋光鼐家庭再次成为反动分子的迫害目标,全家只好再次回到香港避难。“我们虽然因为父亲而颠沛流离,但我们仍以有这样伟大的父亲而骄傲。”蒋建国说。四女“定日”瞒父从军蒋光鼐共有12个子女,5男、7女。其中有3人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从军报国。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他第四个女儿蒋定日。“我姐姐原名其实叫‘蒋抗日’,”蒋建国说,按照祖上的规矩,他们这一辈的男孩儿应该取“庆字辈”,女孩儿则取“定字辈”,但由于姐姐出生于1932年底,父亲为了纪念“一·二八”抗日事件,便为其取名“蒋抗日”。1950年,抗美援朝开始,蒋抗日瞒着父亲投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从军后,其司令员以我们与蒋介石同姓,而蒋介石并不抗日为由,建议姐姐改名定日。”蒋建国说,12个兄弟姐妹中,有10人考上大学,大哥蒋庆瀛早逝,最小的妹妹则由于动乱年代未能如愿,“但她是一名优秀的工人,以前五毛钱纸币上印着的纺织女工推纱锭的画像就以她为原型”。子孙散各地不忘故土蒋建国说,父亲的直系孙辈有大约20人,现在分散在北京、重庆、香港等地,有的定居国外,继续从军的仅一人,其余有从事科研的、有从医的、有从商的。“虽然我们都已远离东莞,但从来没有忘记东莞这片故土。”蒋建国长兄之子蒋思云是北京市化工研究院院长,曾多次回莞为家乡搞化工实验,而其国外的兄弟姐妹及其子女每每回国,也不忘重返故居。蔡廷锴蔡廷锴蔡廷锴()字贤初,广东罗定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早年参加同盟会。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并率领十九路军在“一二八事变”后奋起抗击日军,致使日军侵占上海的阴谋终不能得逞。即“十九路军淞沪抗战”。蔡廷锴抵制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坚持抗战的立场,引起国民党蒋介石的不满。后领导福建事变,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红军签订了《反蒋抗日的初步协定》,于1934年1月失败。后一直坚持反蒋抗日。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文名:
蔡廷锴国籍:
中国出生地:
广东省罗定县出生日期:
日逝世日期:
简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字贤初。广东罗定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早年参加同盟会。曾任孙中山大本营补充团连长、营长,参加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北伐、讨伐桂军沈鸿英及东征讨伐陈炯明等战役。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团长。北伐战争时期任第十一军新二十四师副师长。1927年宁汉分裂时任第十师师长。后任国民党军第六十师师长。1930年任第十九路军副总指挥、军长。1932年率十九路军进行一二八淞沪抗战。同年被蒋介石调往福建“剿共”,任十九路军总指挥、福建绥靖公署主任。1933年11月,同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等在福州成立抗日反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任人民革命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失败后流亡海外,宣传抗日救国。1935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大同盟,为最高负责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国民党军第六集团军副总司令、总司令,两广边境司令,在两广指挥作战。1940年因受蒋介石排挤而去职。1946年与李济深等在广州组织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1948年1月在香港参与发起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被推为中央常务委员、财务委员会主任。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1964年12月至1968年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民革第一、二届中央常务委员,第三、四届中央副主席。儿时蔡廷锴,字贤初,1892年4月15日(清光绪十八年三月十九日)出生于省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务农,兼做裁缝和兽医。蔡廷锴童年就帮农活,9岁入塾,11岁丧母,12岁辍学,即随父做裁缝、学医。蔡性格倔强,贫困的生活,使他对旧社会更是具有反抗精神。12岁时,他听乡亲讲述刘永福英勇抗击外国侵略军的故事,深受感动。当听到清政府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行径时,心甚愤恨,爱国主义思想逐渐萌发。[参军为寻找生活出路,加上存在当兵卫国的朦胧思想,蔡廷锴于1909年投入广东新军。1911年10月后广东独立,蔡转入广东省卫军,后经辗转,1918年到肇军的营当排长。1919年肇军解体,陈铭枢营改属于林虎部,蔡被选入护国第二军陆军讲武堂学习一年。作战骁勇1920年返重组,派邓铿组建粤军第一师,陈铭枢部被编为粤军第一师第四团,蔡任团本部掌旗官,后调任排长。邓铿对粤军第一师训练甚严,对士兵进行现代军事技术、政治常识、社会知识和工业生产教育,蔡在该师受到熏陶和锻炼,并加入,军事政治认识与日增进。1921年,蔡参加讨伐桂军的战斗,升上尉连长。1922年5月,孙中山督师北伐,蔡参加攻克赣州的激战。6月,叛变,次年1月蔡参加驱逐陈炯明,重占广州的战斗。4月,沈鸿英进攻广州,第一师奉命讨伐,5月占,蔡以战功升少校连长。1924年,升为营长。1925年初,蔡营与第一师各部入桂,打败沈鸿英,旋出发东江。第一次东征陈炯明刚告结束,立即从东江回师广州,参加平定、叛乱。在与南北军阀的征战中,蔡廷锴成为骁勇善战的军官。1925年7月,在广州成立,粤军第一师扩编为第四军,任军长,陈铭枢任第十师师长,蔡廷锴营编属第十师第二十八团。是年冬,蔡营作为讨伐的先锋,在南征中起很大作用。北伐1926年4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蔡廷锴升任第十师二十八团团长,率部参加攻克平江、武昌等战役,勇猛苦战,立了战功,是“铁军”的一支有生力量。后第下师扩充为第十一军,陈铭枢任军长,下辖蒋光鼐的第十师和戴戟的第二十四师,蔡升任二十四师副师长。1927年初,与对立,陈铭枢、、先后离开武汉投靠蒋介石,蔡廷锴调升第十师师长。蒋介石后,武汉政府出师河南,继续北伐。蔡师在河南激战奉军,配合兄弟部队攻克临颍、开封。[参加南昌起义7月汪精卫在武汉反共后,蔡跟随部队行动,参加了八一,被委派为军事委员会委员,第十一军副军长兼第十师师长,任左翼总指挥,率师南下。脱离革命队伍但因阶级和认识的局限,不赞成的主张,所以在南下时,便脱离了起义部队,把第十师开到赣东铅山。不久,蒋光鼐来铅山,回任十一军副军长,蔡率部随蒋入闽。此后,蔡廷锴在蒋介石麾下,不断参加了新军阀之间的混战。1930年,蒋蔡两师参加蒋介石对、、的中原大战。8月17日蒋蔡两师扩编为第,蒋光鼐为第十九路军总指挥,蔡廷锴为第十九路军军长。1931年初,蒋介石调十九路军入江西,参加对中央苏区的第二、三次反革命“围剿”,8月在高兴圩的战役中,十九路军受到红军严重打击,伤亡3000人,蔡本人经冒死抵抗才得以生还。日军发动“”,占我东北,全国一致要求团结抗日。10月,十九路军陆续从江西调赴沪、宁,十九路军总部和六十一师驻南京、镇江,六十师驻苏州、常州等地,七十八师驻淞沪、南翔等地。[一二八抗战事变爆发1932年1月,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派兵来沪,并进一步制造事端,甚至无理要求十九路军撤退30公里。国民党军政部长何应钦及张静江先后劝蔡廷锴撤兵,蔡表示反对,认为十九路军驻地是中国领土,殊无撤退之理,我十九路军守土有责,万一日军胆敢来犯,决定迎头痛击。1月23日,蔡与蒋光鼐在上海召开了十九路军驻沪营以上干部会议,决定抵抗日军的各种部署。24日,蔡又至苏州召开十九路军驻苏高级将领紧急会议,表明抗战决心。虽然国民党政府一再妥协退让,日军仍于1月28日夜悍然向闸北一带进攻,十九路军立即奋起抵抗,震惊中外的“一二八事变”爆发。奋起抗战1月29日,蒋光鼐、蔡廷锴等向全国发出通电,表示守土有责,尺地寸草,不能放弃,为救国保家而抗日,虽牺牲至一卒一弹,绝不退缩。十九路军全军官兵在广大群众的鼓舞、支援下,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坚守阵地,不断击退日军的猖狂进攻。蔡以大无畏的胆略,在枪林弹雨中亲临前线督战,激励士气。当时敌我兵力悬殊,十九路军全军约三万人,加上2月中旬来援的张治中第五军,计共只有1万多人。日方经不断增兵约七八万人,配有大量大炮、坦克、飞机、战舰。但十九路军从1月28日至3月1日坚守上海,凭着民族精神,与敌血战33天,前仆后继,死伤约万人,经历了闸北巷战、吴淞要塞战斗、八字桥战斗、蕰藻浜战斗、江湾与庙行战斗、浏河战斗等战役,使日本侵略军受到重创,死伤万余名,四度更换指挥官。最后,由于国民党政府坚持对日不抵抗政策,不再增派援兵,3月1日日军在太仓浏河登陆,十九路军被迫撤离上海,退守到嘉定等地。蔡廷锴、蒋光鼐等于3月2日通电全国,表示决本“弹尽卒尽”之旨,不与暴日共戴一天。日军经过十九路军严重打击,侵占上海的阴谋终不能得逞。经过英、美等国“调停”,中日双方于3月3日宣布停战。5月5日,南京国民政府和日本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十九路军淞沪抗战是我国对日作战从未有过的大捷,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日精神,谱写了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新篇章。蔡廷锴由于指挥淞沪抗战功勋卓著,被海内外誉为“抗日名将”、“民族英雄”。 蔡廷锴抵制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坚持抗战的立场,引起国民党蒋介石的不满,蒋于5月6日令十九路军3个师分别调往江西、湖北、安徽“剿共”,蔡等据理反对。蒋乃改令调往福建,冀图在与红军的作战中使十九路军消亡。蔡于9月任十九路军总指挥。福建事变蔡廷锴等率十九路军入闽后,在蒋介石的催迫下,利用福建红军主力入赣作战之隙,次第占领了闽西、闽北苏区不少地方。1933年秋,红军主力由江西东征福建,先在闽西连城等地歼灭十九路军七十八师约3个团,继在闽北歼灭两个团,并围困廷平、顺昌、将乐、等县城,威胁福州。蔡认识到进攻红军是中了蒋介石的计谋,反蒋抗日和“剿共”决不能并行,毅然决定把“反蒋抗日反共”的方针改为“反蒋抗日联共”,立即采取积极步骤与共产党红军联络,于9月下旬实现停战。10月26日,他们还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红军签订了《反蒋抗日的初步协定》,使事变发动时无西顾之忧。11月20日,“中国全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在福州召开,李济深为主席,蔡廷锴任人民革命政府委员、人民革命国第一方面军总司令兼十九路军总指挥等职。蒋介石迅速集中十几万大军向福建进攻。十九路军众寡悬殊,又孤立无援,福建事变于1934年1月失败,十九路军完全解体。兵败出洋蔡廷锴于福建事变失败后,出洋游历欧、美、澳洲一年,考察各国的军事政治经济。他以爱国主义激情,向侨胞和各国友好人士宣传抗日主张,介绍淞沪抗战和福建事变,抨击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不抵抗政策。1935年7月,他与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等在香港组织“中华民族革命同盟”,以争取民族独立,推倒南京蒋介石政府,建立人民政权,组织联合战线,武装抗日为已任。他们还创办《大众日报》。参加全面抗战“”后,全国军民奋起抗战,蔡廷锴爱国心切,赶抵南京共赴国难。但蒋介石仅委以军委会特任参议官这一虚职。11月,蔡在南京被车撞伤,回休养。1939年他先后出任第十六集团军副总司令、总司令,所部驻桂南、粤西。11月日军在防城、龙门等地登陆,进攻南宁,蔡廷锴调任第二十六集团军总司令,从年底至翌年初,在中,指挥桂南及广东南路各部对敌作战。7月,二十六集团军改为粤桂边区总司令部,但所辖部队皆调离,只剩些游击队,蔡廷锴将军故居蔡成无兵司令,无法实现抗日抱负,乃于9月辞职。以后几年,蔡以特任参议官虚职闲居桂林。1944年8月回归罗定后,与等组织抗日游击队,打击日军。反对蒋介石的独裁和内战抗战胜利后,为反对蒋介石的独裁和政策,蔡与李济深、、等于1946年3月在广州正正式组织,以实现革命三民主义,建立独立、自由、民主、幸福的新中国为目标。新中国成立后,蔡廷锴当选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还担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二届中央常务委员、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对祖国统一大业做出了很大努力。中,他被推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并前往朝鲜慰问中朝军民。1968年4月25日,蔡廷锴在病逝。
来自:&&&《》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号:360doc
馆友评论(0)
您好,请&&或者&&后再进行评论
合作登录: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container: s,
id: 'u1442766',
scale: '20.3',
display: 'inlay-fix'
//if (parseInt(10 * Math.random()) >= 5) {
document.getElementById("guanggaopifu").style.display = "";
document.getElementById("guanggaopifu2").style.display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济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