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占领英国占领香港时控制和没控制之间的屏障叫什么

英国平息跟阿根廷的“马岛之争”靠的是军事实力
英国距离马岛数千公里,马岛就在阿根廷旁边。按理说这场马岛主权之争应该是阿根廷获胜,结果惨败。原因是什么?军事实力。阿根廷显然不是英国的对手,还有一些兄弟伙帮英国的忙。我们的钓鱼岛之争,除了台湾隔得最近外,中国大陆与冲绳相距差不多。现在进行的
  一、马岛之战:
  马岛战争(GuerradelasMalvinas),全称【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又称为【福克兰群岛战争】(FalklandsWar,或福克兰海战、福岛战争)是1982年4月到6月间,英国和阿根廷为争夺马岛(英国称为&福克兰群岛&)的主权而爆发的一场区域战争。
  二、马岛主权:
  阿根廷1945年之前对【马尔维纳斯群岛】拥有领土主权,那时联合国还未成立,所以不承认英国的占领。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从德国人手中夺得了【福克兰群岛】的控制权。在这场岛战中,德国不但损失了老夏霍斯特号(Scharnhorst)与老格耐斯瑙号(Gneisenau)两艘战舰,还有1,871名官兵阵亡,包括司令官史丕(MaximilianvonSpee)将军。
  三、阿根廷为什么要夺岛:
  1981年,阿根廷通货膨胀率高达600%以上,国内生产总值(GDP)下降11.4%,制造业产量下降为22.9%,薪资成长只达到19.2%;国内的受到越来越多支持的工联决定发动长期性大罢工,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降低。以总统【加尔铁里】为首的阿根廷政府,为了应对严重的国内的经济形势和社会矛盾,选择经由通过马岛战役,以其胜利的结果来转移公众的焦点。
  日,一些阿根廷五金商人在位于马岛以东1,390公里处的【南乔治亚岛】登陆。他们随后建立了营地并升起阿根廷国旗。英国海军【坚忍号】(HMSEndurance)破冰船搭载了海军陆战队一个排的兵力,试图前往拆毁该营地并驱逐阿根廷人。但是面对着阿根廷海军的5,000吨级运输船【喜事湾号】(Bah&aBuenSuceso)运抵登陆的100名阿根廷士兵,英国人无功而返。
  四、外交斡旋:
  英国和阿根廷的正式外交关系在冲突发生后已经中断,因此解决马岛问题的外交努力只能某些国家扮演第三方来进行,主要的调停人是秘鲁和瑞士。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西班牙语:JavierP&rezdeCu&llar)认为争取和平的努力没有奏效,第三方调停人的努力也不能阻止军事冲突。一份由秘鲁总统费尔南多&贝朗德&特里(FernandoTerry)起草的和平解决马岛问题的方案被英阿双方拒绝。外交斡旋失败。
  五、阿根廷占领马岛:
  代号为&蓝色作战&(OperationCodenamedAzul)的军事行动于4月1日展开,海军少校吉耶额摩&桑切斯-萨巴洛兹(GuillermoSanchez-Sabarots)率领一支特种部队在鲱鱼湾(英语:MulletCreek)(MulletCreek)的雷克岬(Lakepoint)登陆。他们很快占领【慕迪溪】(英语:MoodyBrook)(MoodyBrook)兵营、总督府以及【斯坦利港】。4月4日,英国驻马岛政府宣布投降。这一阶段军事行动中,阿军有一人阵亡,英军有一人受伤。阿根廷军队占领【马尔维纳斯群岛】。
  六、英国提出解决马岛方案:
  英国向马岛派出舰队后,对能否取胜尚无把握,表示愿和平解决冲突,提出以下方案:
  1、直接承认阿拥有马岛主权,由英国行政官员主管日常事务;
  2、实行反租法,英国把马岛主权归还阿,然后再租用50年,亦称&香港模式&;
  3、在联合国监督下实行自治;
  4、由英阿分享主权,就像法国和西班牙分享位于比利牛斯山的袖珍国【安道尔】的主权一样,亦称&安道尔模式&;
  5、由英阿共同占有和控制马岛,岛民拥有双重国籍;
  6、将马岛争端交付国际仲裁决定。可选一种或将几种方案结合起来。英国的意图,是争取在不打仗的情况下恢复对马岛的实际控制。
  上述各方案均有一个不可动摇的前提,就是阿根廷立即从马岛撤军。阿根廷拒绝了这个方案。
  七、美国方案:
  4月27日由美国里根亲自提出解决争端的最后方案:由英美阿三国建立一个机构,监督撤军;恢复岛上原行政机构,并吸收阿根廷人员参加马岛管理;马岛归属问题以岛上居民的愿望为准。它与英国的方案基本相同,把主权留给了英国,阿撤军所能换取的,不过是参与岛上的行政事务。阿根廷又拒绝了这一方案。
  八、英军成功攻占马岛:
  双方谈判无果,决以死战在所难免。
  派遣收复【南乔治亚岛】的英军,代号&小鹦哥作战&(OperationParaquet),由皇家海军陆战队少校盖&薛利丹(GuySheridan)率领,包含皇家海军陆战队第42突击营(Commando)的士兵、一小队英国陆军特种空勤团及皇家海军特殊舟艇队进行侦察登陆为待在辅助舰&潮泉号&上的海军陆战队员进攻作准备。
  英军包括丘吉尔级核子攻击潜艇征服者号,于4月19日到达,进行海域侦查;4月20日具有雷达成像功能(radar-mapping)的胜利者空中加油机先飞越南乔治亚岛进行探查。特别空勤队计划在4月21日进行第一次登陆,其余英军预备在次日登陆;显然运气不好,SAS部队原来打算空降到冰河上,然后夺下【古利德维肯】。整个计划问题就出在当地风速没有低于每小时32英里以下,而且还越来越强,能见度也低,SAS小队眼看任务是非失败不可,因此发出撤退的讯号。
  就在此时,从郡级驱逐舰&安纯&号上起飞的威塞克斯直升机三号与潮泉号上起飞的威塞克斯五号受到浓雾的影响而导致五号直升机于浓雾中在FortunaGlacier(财神冰河;Fortuna是古罗马财富女神的意思)上坠毁。在三号机正驾驶史坦利少校(LtCdrIanStanley)与其他机组员努力下,将坠毁的机组人员与剩余官兵16人送回安纯号。英军成功攻占【南乔治亚岛】。
  6月11日夜,在经过数日侦查与休整后,英军向斯坦利港周边各高地发动旅级夜袭,皇家第三陆战旅同时向哈丽山、两姊妹与朗敦山发动攻势。本次攻势中,格拉摩根号在支援陆战队攻击向阿军阵地岸轰时遭到阿军车载飞鱼导弹击中,造成了13名船员阵亡,亦突显了水面舰在反舰导弹前的脆弱。这一天,第三伞兵营B连的麦凯中士在以手榴弹攻击阿军阵地时阵亡,事后被追赠英国最高荣誉的维多利亚十字勋章。经一夜战斗后,所有攻击预定目标皆被肃清。英军又成功攻占【斯坦利港】。
  6月13日夜,英军趁胜追击发动第二波攻击。伞二营攻占无线电山,苏格兰禁卫旅第二营攻占烂屋山。
  在这次的马岛战争中,英国皇家海军有一名身分非常特殊的役男,而且还是皇室贵族。他的真实身分只有舰队司令和军事当局才知道,其他人就算知道也当作是秘密。他就是现任英国皇室现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次子:【安德鲁王子】,当年的参战,也是令皇室贵族大为震惊,并密令海军司令阻止王子上战场的机会,然而安德鲁王子依旧不管别人的阻止,还是登上公爵级航空母舰上的海王直升机作战。直到安德鲁王子毫发无伤的平安回到英国,才让所有人松了一口气。
  九、马岛之战结果:
  英国取得胜利,阿根廷无条件投降。双方损失情况:
  战争历时74天,而实战仅一个半月;英军阵亡255人,伤777人,被俘210余人。阿军的损失更为惨重,阵亡1000余人,伤1300人左右,失踪数百人,被俘1.18万余人;英军损失舰船16艘,飞机34架,英军飞机和舰船损失数都占参战总数的15%以上。而阿军参战的地面部队的武器装备全部被英军击毁或缴获,损失相当于陆军装备总数的1/4;损失舰船18艘,占海军舰船实有总数的13%;飞机117架,占其飞机总数的15%;英军耗资12亿美元以上。阿根廷耗资10亿美元以上,间接损失20多亿美元;英军胜利,掌握马岛实际控制权,凯旋还师。阿军失败,阿根廷军政府倒台。
  十、马岛之战说明什么:
  英国距离马岛数千公里,马岛就在阿根廷旁边。按理说这场马岛主权之争应该是阿根廷获胜,结果惨败。原因是什么?军事实力。阿根廷显然不是英国的对手,还有一些兄弟伙帮英国的忙。我们的钓鱼岛之争,除了台湾隔得最近外,中国大陆与冲绳相距差不多。现在进行的是政治战,往后也许是经济战,不管中间进行多少什么战,最终还是军事说话。
  而今令阿根廷人追悔莫及的是,领土问题不仅不可逆转地倒退到了初始状态,而且原先可以商谈的和平统一问题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也不可能得到英方任何回应。今天的阿根廷宪法规定:&阿根廷对马岛和其他南大西洋岛屿拥有合法的不可剥夺的主权,那些岛屿是阿根廷领土的组成部分,收复这些领土并行使完全主权是阿根廷永不放弃的目标。&
  这些都是纸上的东西,真要让马岛回归阿根廷,那不知是猴年马月的事情。
  日星期日于渝州
(责任编辑:冷得像风)
------分隔线----------------------------
英国距离马岛数千公里,马岛就在阿根廷旁边。按理说这场马岛主权之争应该是阿根廷获胜...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日本军国主义的滔天罪恶,也请日本政...
近些时间以来,菲越在南海对我国的赤裸裸的挑衅和小动作不断。越南海军更是跑到台湾实...
印度与中国较劲,本来不是什么新闻。但印度人只要较起劲来,其媒体的报道铺天盖地,却...
对南海军事形式熟悉的人都知道,镇守南海,重在西沙;西沙之重,全在永兴。在中国设立...
现在国外认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就意味放弃战争。差矣!和平崛起不等于挂免战牌,不等...英国通史在线阅读
&& 第一章从远古到罗马占领
&& 一、自然环境与海
土地养育着人民,环境制约着发展。英国是个岛国,英国人具有岛民特性;他们生活在四面环海的岛屿上,英国总面积244200平方公里,东林北海,西,北面大西洋南面是英吉利海峡,与法国隔海相望。
地理学上这里叫“不列颠群岛”,它们星星点点的散布在欧洲大陆西北边的水域中。其中最大的岛屿——大不列颠岛,上面分布着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三个区域单位。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分享第二大岛,爱尔兰共和国则是独立与联合王国而存在的。至于那些环绕两大岛的卫星岛,它们与联合王国的关系不尽相同;北部的设得兰群岛,奥克你群岛赫布里底群岛,爱尔兰海中的盎格利西岛,南部的锡利群岛和英吉利海峡德怀特岛在政治上属于联合王国;马恩到和海峡岛既不属于联合王国,也没有加入到欧洲联盟,然而,他们都是英联邦的成员,拥有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管理权,同时又和英国王室有特殊关系。英国政府在国际事务和防务方面对马恩岛和海峡导游代表权,在某些情况下尚可干预其行政事务。
从地图上看,0度子午线穿过伦敦东部的格林威治天文台,爱尔兰岛的最西部在西经10度,从英格兰东海岸到威尔士西海岸最宽地带也只有300英里(483公里)。英格兰东南部的利泽德角正切北纬50度,而苏格兰东北海岸的设得兰岛则处于北纬60度。这样,从英格兰的最南端到苏格兰的最北端直跨越10个纬度,最长也不过600英里(966公里)。在欧洲国家中英国的国家之小可想而知。然而,小有小的好处,它有助于政治统一,社会和文化生活易于交流,制度容易规范化。
英国海岸线异常曲折,构成了许多港湾。在英国,“内陆”离海洋最远出也不过75英里(120公里)。在人类历史兆始之时,不列颠尙不是游离在大陆之外的孤岛,而是欧洲大陆的一部分。后来随着冰河纪晚期的冰川融化,海水升高及其对陆地低洼处的侵蚀,才形成北海和英吉利海峡,而不列颠也与欧洲大陆分离,但是,位于欧洲大陆架上的不列颠诸岛沿海水水域不深,一般在300英尺(90米)以内。同事,当大西洋暖流缓缓穿过这个“陆桥”之时,它温暖了空气,提升了水温,使不列颠的气候与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都要暖和宜人。浅水,暖流,深湾,共同构成了远古时代养育不列颠人的天赐富源。
不列颠岛地貌特征也是自然界几百万年长期发展变化的结果,在史前的几百万年中,地壳的运动曾使海底升腾,被折叠挤压而形成英国最古老的陆地,后来,暖温时代的冰川融化又使这块土地大部分被沼泽和森林覆盖。此后,沙丘和泥土掩埋了森林,使其遗骸构成了英国的煤矿藏。而且,此后数世纪中,不列颠的气候一度在温带气候和亚北极圈气候间反复交替,使那些因地壳运动而升起的地块受到冰封雨雾等因素的影响,山峰被削平,洼地被填满,形成不列颠的谷地和平原,沿海地带低洼,海岸线凹凸曲折。远古时代地理和气候的变化还造就英国的众多河流,在这幅员不大的国土上,河流分布的细密令人惊异;苏格兰有克莱德河福斯河和特温得河;英格兰和威尔士有泰恩河,特伦特河亨柏河,赛文河,埃文河,迪河和泰晤士河;北爱尔兰有斑河和拉根河。
&除此之外,英国的地貌特征还可大致分为低地区和高低区两个部分,这种划分在历史上对于人口定居,军事征服,交通与工农业发展都有意义。大体上说,高地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低地区主要分布在南部和东部。在低地区,海拔一般不超过1000英尺(305米)。从地质结构看,西部和北部多为远古地球运动所造就的古老岩石。那不和东部则因气候的变化而形成沙丘,粘土和石灰地,这是一个特别适合精耕细作和畜养家畜的沃原。
从总体上看,英国的气候是温暖宜人的。夏日气候一般在摄氏32
度以下,冬天则保持在零下10度以上。当然,由于受海拔高度的影响,苏格兰高地比英格兰低地夏凉冬冷。例如北部的设得兰岛冬天的平均气温在摄氏3度左右,夏天在12度左右;最南部的怀特岛冬天的气温为摄氏5度,夏天为16度。
对英国降雨量发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有:穿过大西洋的低气压;每年大部分时间都有西南风;朝向大西洋的漫长的西海岸;海岛的狭长构造;以及西高东低的地理结构。结果,西部和北部的降雨量最大,为年平均60英寸(1500多毫米),秋冬季是落雨的高峰时节。相比之下,由于西北高地的屏障作用,东南部的降雨量只有年平均30英寸(不到800毫米),夏季降雨更多一些。但总的说来,英国是一个降雨量充沛,多淫雨大雾,少暴雨洪灾的国家。
还在英国人的生活中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于海洋相关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都是不列颠人的至宝:古代社会因海的便利带给不列颠人开放的文化价值观,近代时期,不列颠人为寻求财富通过大海走遍全世界。中世纪的英格兰国王因海的屏障而不必保有常备军,近代时期这个民族比欧洲许多国家都更早的实现了政治统一。海的便利和海的屏障作用同在,21英里(34公里)宽的英吉利海峡把英国与大陆相隔,使英国即容易保持独立,又避开了岛国常出现的孤立,封闭和停滞。在古代,它把英国带到古代文明的摇篮地中海;到后来,它又给英国带来基督教,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16世界以后,世界商业贸易的重心从地中海移向大西洋,曾经为与文明边缘的英国人,突然发现自己处于世界闻名变化的中心,因而就更加奋发图强。这一切无不与海岛的独立,海的屏障和航海的便利息息相关。所以,在不列颠自然史上一个有纪念意义的重大事件是,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地质运动所带来的北海潮水淹没了不列颠与欧洲大陆的连接之处,不列颠从此成为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的岛,不列颠人也就成了靠海而生存的海洋民族
&二早期的人类活动
从整体上看,人类的历史比不列颠岛的自然历史更古老。在更新纪时代,中非的南方古猿已经用熔岩和石英小卵石制造粗糙的砍削器,直立人则开始用岩石制作有边手斧。非洲的手斧文化向北传播,在40万年前到达摩洛哥,30万万年前到达法国。据估计,当不列颠尙与欧洲大陆相连之时,人类是在第二纪冰期中一个较为温暖的时代,追赶着驯鹿和麝牛而不知不觉来到不列颠的。在肯特郡发现的手斧说明,至少在30万年前人类已在不列颠到生存。这些首先进入不列颠的人类先祖尚处在从直立人向智人过度的时期,1935年在里伦敦18英里的,位位于泰晤士河边的肯特郡斯旺斯孔布村发现的头骨化石,说明生活在2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斯旺斯孔布人,已经不再是直立人,而开始属于接近现在人的智人了。
托马斯。霍布士说过,旧石器时代的生活是“孤寂,贫困,艰辛,残忍和短暂的”人的生命周期一般在25年左右,男人们追捕猎物,妇幼则采果挖根以维持生计。在游猎社会每500平方公里土地上的物产才足以满足一个人的生存所需,据此推测该时代的不列颠最多只会有500个人。在埃塞克斯郡的克拉克顿海滩发现了代表英国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克拉克顿文化,年代大约为25万年前,这里出土的石器有中心厚边缘薄的类似于手斧的砍砸器,一以及由薄石片做成的具有刀刃性质的尖状器和刮削器。这类工具一般都有多种用途,它基本上属于早期斯旺斯孔布人的杰作。
此后,法国的勒瓦卢瓦文化打制石片技术表明人类开始了一场制作工具的革命:人类从龟形石核上打下一边平直的大石片,制成无需加工就有锋刃的,能剥制兽皮的石刀,有些石片工具的粗端还加以整修,以便装柄,人人类还用薄石片直接制成有专门用途的各种手斧,在第三纪间冰期,勒瓦卢瓦文化向不列颠推进。紧接着是第四冰期(武未冰期)的莫斯特文化,其特征是刀口经过修正的石片工具,或有两个切削面的石核工具,这些工具的制造者是生活在10-15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尼安德特人用兽皮制衣,使用火,已采集和狩猎为生,开始掩埋死者的尸体。他们以领悟到生命的短暂,有了生命的观念,并开始朦胧意识到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到公元前4万年左右,克罗马侬人取代尼安德特人,克罗马农人已是真正的智人——高大,直立,强健,他们是真正的猎人,猎取驯鹿,野牛,野马和猛犸象,他们制作窄长型的两面打制的叶型尖器,从而发现了切削刀的原理,他们发明了石制凿子,用以把骨头和鹿角做成尖矛,箭,鱼叉等,还可用来雕刻宝石,可见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已经有了审美意识。克罗马农人的叶型尖器文化曾从法国传到不列颠,在德比郡的克罗斯维尔发现了用来制作皮衣和雕刻骨头的燧石工具这时大约在公元前年左右,人们在这里发现了第一个有明显不列颠特征的文化——雕刻着一匹马的骨片,这是出土很少的英国旧石器时代的艺术品。
公元前8300年左右大冰川时代突然结束了,旧石器时代人类所追猎的野牛,驯鹿,犀牛也突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躲藏在大森林里的喜暖的小动物赤鹿,大角鹿,野猪等。以及桦木,松树橡树,榆树和菩提树。环境的巨变摧毁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采集狩猎经济,而让位于中石器时代的渔猎经济。人类开始学习抓鱼,捉鸟和逐鹿。他们开始制作独木舟,鱼叉,长矛,弓箭。这时,北海一带的马格莱莫申文化和法国的塔登努阿文化为不列颠人提供了中石器时代的生产技术:马格莱莫申人制作了伐树造舟的扁斧,塔登努阿人则精于制作几何形的小燧石工具,这些小燧石安置在木棍上就成了长矛,鱼叉和箭。两种文化在不列颠的混合促进了不列颠土著文化的产生,位于英格兰西苏塞克斯的霍舍姆文化就是其中一种。霍舍姆人用塔登努阿人的小燧石和马格莱莫申人的重型手斧,在不列颠第一次建造出一种宽8英尺,深4英尺,以树枝和草皮做顶的“住房”——穴坑。
新石器时代的农耕和畜牧业是并存的。农耕经济兴起于今天的西亚,北非地区,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10倍的资源,是工业革命出现前人类生产力发生的最大一次变化。在这个时代,那些身材纤细,面孔黝黑,头型窄长的地中海人向东到达多瑙河,向西沿西班牙海岸北上,经布列塔尼到达英格兰,爱尔兰和苏格兰,这些人被称为“伊比利亚人”。到公元前3800年左右,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文明已经取代了中石器时代的渔猎文化。
起初,新石器时代的拓殖者在石灰石高地,海边沙地和白垩土低地定居下来。他们清除森林,开垦沃土,饲养牛,羊,猪,狗,种植大麦小麦,制作陶器,穿戴兽皮衣装。新石器时代不列颠农业最有代表性的遗址是威尔特郡的温德米尔土丘文化,这里留下了新石器时代人用土埂围起的营地,它们由围绕同一圆心的沟渠和堤防组成。沟渠堤防又常常被一条条指向中心的堤道所切断。温得米尔山丘上最大一个营地遗址外圈占地23英亩,内圈占地为外圈四分之一,与沟渠交叉的大量堤道表明,营地时建以保护家畜免遭侵袭的。新石器时代不列颠人的住房最初是用橡树桩支撑树皮而造成的地穴式土坑,后来慢慢地露出地面,成为半地穴式的房屋。他们用燧石手斧砍橡树桩,为宣召制造打砍伐器的燧石,他们在白垩土上挖掘30——40英尺深的矿井,采出燧石制成手斧。这样,温得米尔山民开始了不列颠最原始的开采业——采石业。以温德米尔土丘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不列颠人显然是群居的,他们有营地,有燧石矿坑,带有火塘的半地穴式集体住所,并营造长100-400英尺,宽30-50英尺,高约12英尺的长型机体殡葬墓室。
英格兰科茨沃尔德丘陵的古墓室是由巨石建造的,墓室可容5-50人不等,可供数年丧葬之用。在爱尔兰,苏格兰南部,舍得兰群岛,奥克尼和西部群岛上共有上百处类似的墓葬遗址,有的是有一条通道进入的圆形墓室。这些建筑使用的石头重约4吨,8吨,10吨不等,显然,从巨石的开采,运输到古墓的建造并非一个家族能完成,从社会学家都看,它说明在新石器时代,不列颠已存在超家族的整治单位。从宗教学意义上说,对于原始社会普遍流行的再生观念,巨石古墓起到了是死者灵魂免于离散,从而再次进入新生命的作用。不论怎样解释,这些荒凉而醒目的纪念物,在英格兰,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的山丘上至今仍历历在目。
此后,与青铜世代相联系的“大杯文化”出现在不列颠,一支被后人称为“大杯人”的游牧人群,从莱茵河谷越过海峡进入将不列颠,他们的名称来自精良制作而呈褐红色的杯形壶,其形体庞大,故为“大杯”。大杯人的居所比新石器时代的不列颠人要简单,但其陶器要精致的多。大杯人穿亚麻衣服,不再实行集体墓葬,而是用平底坟,圆形坟作单体葬。墓室中常常出土戟,弓,箭,装饰品和大杯壶。一些史前史学者曾认为,大杯人吧冶金术从莱茵河畔带到英格兰,现今的考古学家证明,英格兰的大杯居民是从爱尔兰得到铜制短剑和手斧的,这些东西有可能是在新石器晚期从埃及传入西班牙,又从西班牙传入爱尔兰。不管怎么说,到公元前2000年,爱尔兰人已开始用康沃尔生产的锡制造青铜扁斧和戟。可见,即是说大杯人是迁徙而来的,也不是他们带来的制造青铜器的技术,而是爱尔兰工匠创造了灿烂的不列颠青铜文化。总之,在不列颠,迟到公元前1400年,青铜扁斧和戟以取代了石制的武器和工具。
在威塞克斯出土的墓葬表明,大约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大杯人开始有贫富分化和等级差别,圆形大墓里的殉葬品远较普通圆坟的多:两边有凸缘的戟,青铜匕首,石制权标头,金耳环骨镊子,饰针和精美的陶器。显然,这些墓主是大杯人社会中的武士贵族。青铜时代的不列颠无疑已是一个人口较多和富裕的,开始出现等级划分的社会了。
在英格兰的索尔兹伯里平原上,至今还矗立着一群群史前巨石,对于这一景观,美国小说家亨利。詹姆斯说,“它孤独的屹立在历史上,如同它孤独的屹立在这块大平原上一样》”人们把这些巨石称为“斯通亨治”(石林).对这些神秘莫测的巨石群,有人推测说,“斯通亨治I”是新石器时代的索尔兹伯里人在大约公元前2900年-2500年间建造的。这一石群方圆380英尺,向外有一条通道,圈外100英尺处有一块巨大的侧石,若站在圆石林的中间,可在侧石上看到仲夏日的日出,即天文学上称为“日至”的现象。“斯通亨治II”是大杯人在大约公元前2000年建造的,那是由沟内和堤上都置有巨石的两道同心圆组成,实用82块各重5吨的青石,都是从遥远的威尔士运来的。青铜时代的不列颠先祖在荒野泽地和山丘土岭上,还建造了许多这类圆形巨石林,但其规模要小得多。“斯通亨治III"是由后来的威塞克斯的部落首领们建造的,其中最著名的是阿维伯里石林,其结构较之斯通亨治I,II发生了很大变化。据推测,人么把这种每吨重25吨的天然巨石,从20英里外的马尔博罗运来,矗立在地面上,又在上面放置每块重7吨的巨石作为过梁。这个圆石林方圆97英尺,圈内建有五个巨大的三石塔,形成一个马蹄形的内圈,开口处正对着圆石林外的一块侧石,在整个圆形石林的外边围有土埂和壕沟。这项工程的技术难度在于,把一些高25英尺,重约20吨的巨石围成一圈后,要在立着的石头上打凸榫,在做横梁的石头上打卯眼,然后把过梁架立在两块直立的石头上。
这样的工程需要有组织的劳动大军,这是显而易见的。但巨石群意味着什么?其用途何在?这些令后人百思不解。巨石群无疑反映了一种宗教的驱使力,因为很难推测宗教的力量外出,还有什么东西会使原始的不列颠人,建筑像阿维伯里巨石群这样的欧洲最大的人造石群。”斯通亨治“很可能是一种祭祀太阳的神庙,因为对仲夏日出的观测构成了整个建筑的轴心。或许每一个巨石群都不仅仅是一个神庙,它还是原始不列颠人的天文台。斯通亨治在原始社会生活中很可能起这样的作用:是一个日历,告诉人们何时该去播种,何时应去收割,远古时代的祭司还可能根据这个日历去宣召人们参加对日月的祭祀活动,在社会学和政治学方面,巨石群给人的启迪是:建造这样的巨大工程其前提条件是政治权利的相对集中,同时还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和有一定物质基础的社会环境。可见,不列颠的巨石群不仅仅是对太阳神的纪念而且是对原始不列颠人技术能力和社会组织能力的纪念。
公元前年,在“大杯文化”和“威塞克斯酋长制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两种新的不列颠文化:泰晤士河之北的陶土食器文化和泰晤士河之南的陶瓮丧葬文化,两者都得名于其墓葬出土的器物。泰晤士河之北的不列颠人制造简陋的粗陶器,妇女们佩戴金耳环和用约克郡煤玉制成的项圈,泰晤士河之南的不列颠人死后火葬并用陶瓮保存骨灰,他们种植亚麻,小麦和大麦,驯养羊群,纺织羊毛,分散居住在围成一圈的圆形小石棚内。这些实行陶瓮的人后来向北发展,进入约克郡,兰开郡,苏格兰,甚至在整个不列颠岛形成一种统一的迁徙农业文化。
后来,农业技术和冶金技术都发生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由高地区域地力的消失而引起的,人们开始向土地肥沃的地地区集中,强调土地使用的长期性和谷类种植,他们力求保持某种生态平衡,因此用混合农业取代了迁徙农业。人们在整齐的方形田地里种植谷物,并出现了圈围起来的“畜牧场”和“存猪栏”这种文化称“德弗雷尔-里姆伯里”土著文化,今天在苏克塞斯郡和多塞特郡仍可见到这种圈围牧场的遗址,它暗示着土地作为私有财产的出现。在混合农业社会里,青铜制造业有了显著的进步:古老的长剑为双刃重剑代替,连把手斧,连杆长矛,镰刀,刃器,器皿桶都是青铜制造的,铜盾,马具也讲究起来,龙头以包括缰绳,口衔,铜环等物。
在不列颠,与铁器时代相关的一般称为克尔特文化。何为不列颠克尔特人?他们是什么时候来到不列颠的?这些是难以回答的问题,难就难在今天“celt”一词只指一种语言,而不指一个种族和文化。尽管如此,从广义上说,克尔特人是铁器时代欧洲和前罗马时期欧民族的一个部分,其支系分布在从大不列颠群岛,西班牙和小亚细亚的广大区域。其中有一部分吸收进罗马帝国,如不列吞人,高卢人,波伊人,加拉西亚人,克尔伯利亚人等等。不列颠克尔特人指的是公元前一世纪罗马人征服不列颠时,他们所见到的说克尔特语的不列颠土著居民,其中包括在公元前一世纪才进入不列颠的比尔盖人。许多历史学家还认为早在公元前7世纪那些把奥地利的哈尔布特文化带到不列颠的人们以操说克尔特语了。不管怎么说,在公元前7-1世纪,那些操克尔特语的人改变了不列颠的社会生活:武士们带着铁戟和铁刀,农夫们带着铁镰,铁斧和窄形的铁犁铧。后来,不列颠克尔特人制造了配有条幅铁双轮和铁马衔的战车,比尔盖人的制铁技术更为精湛,其铁斧已能劈砍巨树,鉄犁已能深耕土地。不列颠的克尔特居民还用铁条作为货币,在多塞特郡布拉斯通伯里出土,重309.7克的扁形铁条,就是商人们用以交换商品的钱币,比尔盖人用铸币把陶轮买到买到不列颠,又把不列颠的谷物,铁,锡,兽皮和猎狗卖到欧洲大陆。
在英格兰南部,分布各地的3000多个各式各样的栅栏城,是铁器时代的特色他们大的占地50公顷,小的只有半公顷,有人称之为“山堡”因栅栏城一般都筑在山顶;也有人称之为“山寨”,因为它们大多是一些建在悬崖和海峡高处的村子。无论怎样称呼,这些栅栏城都是不列颠克尔特人居住,宗教和政治的中心,也是经济意义的牧地围栏区。当然,它更重要的作用是防御。栅栏城建筑在大约公元前年间,只分布在英格兰南部。在英格兰西部和北部,铁器时代的不列颠人大概不喜欢住在带围栏的宅地或空旷的村落中。在苏格兰,直到罗马时代,克尔特人仍住棚屋,裸体赤足,以采集狩猎为生。克尔特人的社会已具有军事贵族制性质,这一点被其辉煌的墓葬所证实,军事贵族入葬时带剑披盔,全副武装,还有酒器和战车等随葬品。
后来,当比尔盖人的王国强大到足以结束部落间的征战时,英格兰南部的栅栏城就消失了。在比尔盖人的诸国王中,最强大的是莎士比亚戏剧中称为"辛俾林“的国王库诺比林努斯,其王国以埃塞克斯郡和赫特福德郡为中心,广及牛津,肯特和森林区。这时,不列颠基本政治形式是”王“制,即以军事首领为中心,其周围有一批武士。部落民分为三个等级:祭司,武士和农民。人们信奉督伊德教,督伊德教认为人类灵魂不死并在逝者和活人间传承。督伊德教信封万物有灵,以荒野的橡树林为其神殿,以槲寄生和月亮为崇拜物,并为防止战争和疾病实行人祭。祭司起着与现代的教师,预言家,医生和法官相类似的作用,他们辅佐国王,教诲居民。总之,在凯撒到达不列颠之前,不列颠克尔特人处于部落社会晚期的混合农业时期,他们使用铁制武器和工具,有自己的货币和细陶器。知晓人类生存的意义,有着原始的宗教意识,建立了自己的政治组织。
三罗马统治下的不列颠
公元前55年八月的一个晚上,卸任罗马共和国的执行官而就任高卢总督的尤里乌斯。凯撒,带领两个军团1万人,乘坐80条快船从法国的布罗贡出发。一路向西方神秘的岛屿驶去。次日清晨就看到朦胧的多佛港峭壁上布满了守备的不列吞人,凯撒只得继续扬帆北上,进入一片开阔的海滩,然而不列吞人也在陆上移动,并冲入岸边的浅滩应迎击罗马人。此后,经过小规模的战斗不列吞人在罗马的强大阵容下惊慌而逃,凯撒夺得了滩头堡,但由于后援船队遭遇大风暴无法抵达,处于危险中的罗马人只好带着不列吞人质匆忙返回大陆。
第二年凯撒带领800海船2。5万人,毫无困难的登上不列颠岛,他们迅速向内地进军,度过泰晤士河,打败了不列颠那不最强大的国王卡西维拉努斯。但是,两个月后发生在高卢的起义又迫使凯撒撤军会撤欧洲大陆,他从此再没机会踏上这片土地罗马人对不列颠的征服也因之推迟了一个世纪。&
凯撒征服不列颠的初衷是:处罚为高炉起义者提供避难所的不列吞人,同时又垂涎这个海岛的珍珠,金银和谷物,他想为罗马夺得一片神秘的土地,以便建立新的行省来增加共和国的赋税收入,同时,用军事上的胜利来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总之,征服不列颠是罗马人开疆扩土的需要,但在客观上,罗马人给这片土地留下了最早的文字记载。从凯撒远征到公元43年克劳狄入侵这一个世纪中,不列吞人与罗马人的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扩大了,许多罗马侨民和商人在内战爆发后沿着凯撒的足迹从高卢移居不列颠,开始了拉丁文化对不列颠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公元43年,刚刚登记的皇帝克劳狄希望通过军事胜利提高自己在罗马军中的威望,同时,莱茵军团势力膨胀,又造成对其帝位的威胁。克劳狄下定决心,从从其中抽调两个军团移师不列颠,同时罗马帝国政府还认为,要铲除高卢的督伊德教就得征服其发源地不列颠。出于上述种种理由,克劳狄命令阿鲁斯。普劳提乌斯率4万人向不列颠进发,普劳提乌斯扬帆起航,直驱肯特郡的里奇博雷夫港。登陆成功后,他们避开风暴,横扫肯特直捣卡图维拉尼王国的首府科尔切斯特。到公元47年,罗马人已征服了不列颠的低地区,建成从埃克塞特到林肯的壕坑大道,公元61年罗马人抵达督伊德教的中心盎格利西岛,野蛮的屠杀督伊徳祭司和女教徒。
罗马人带来了沉重的赋税和兵役,带来管理的压榨和高利贷的盘剥,这迫使普拉苏塔古斯的王后波迪卡在公元60年联络南部埃塞克斯的特林诺瓦提斯一道起义,他们攻占科尔切斯特,扫荡了伦敦城,迫使正在盎格利西岛镇压督伊德教徒的普劳提乌斯急速回兵,才挽救了罗马人在不列颠的统治。这样克劳狄历经18年才最终征服了不列颠。
拉迪亚德。基普林在1911年发表的《河之谣》中写道:“罗马人来了,飞扬跋扈,架桥又筑路,统治这片国土》”。阿萨。布里格斯在1983年出版的《英国社会史》中写道:“无论罗马人出于何种经济和政治动机,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是传播了‘文明’。或者如塔西陀所说,是‘促使一个迄今因分散,野蛮而崇尚武力的民族突然间心甘情愿地变得平和,安闲起来。
波迪卡起义后罗马人开始采用相对温和的统治政策。公元78年,罗马史学家塔西佗的岳父阿格里古拉出任不列颠总督,他利用修筑通向威尔士的罗马大道和沿途修建驻军城堡这一方略,完成了对威尔士的征服。他尝试着远征苏格兰但未成功。公元83年,阿格里古拉完成了绕行不列颠诸岛的远航,并制定了征服不列颠全岛以确保罗马人统治的政策,但未及付诸实施便于公元84年被召回罗马。在他担任总督期间一度实行诸如公平赋税,取缔垄断,革除贪官,鼓励建筑,维护教育,推广拉丁语等贤明措施,是英格兰土著居民渐渐抛弃原有的生活方式而效仿罗马人,以此巩固了罗马人在不列颠的统治。
后来,由于帝国需要更多的军队在多瑙河设防,罗马在不列颠的驻军从公元60年的4个军团6万人,减少到公元100念得3个军团4万人,分驻在南威尔士的卡纳封,英格兰西北部的切斯特和北部的约克。而且,伦敦城作为对外贸易和岛内商业的中心而得到迅速的发展。罗马人占领不列颠后,在伦敦城和上述三个驻军中心地之间,修筑宽20-24英尺,长5000多英里的石块路。这就是可供四轮马车全年通行的“罗马大道”,在罗马大道上,每隔8-15英里就设一个驿站,有的驿站还备有驿马和淋浴设施。修路的初衷是为了调兵运辎,但后成了商业发展和信息传递的媒介,成为巩固罗马人在不列颠统治的工具和使不列颠拉丁化的第一个载体。
罗马皇帝哈德良于122出访不列颠行省,又提出建筑“长城”,以以阻止北方不列根特斯人南下与南方不列根特斯人结盟的策略。122-128年,罗马人修筑了一道从泰恩河口到索尔韦湾横贯不列颠岛的石泥混合城墙,城高15英尺,底宽10英尺,顶宽7英尺,长73英里。并在城墙上设有塔楼,每间隔一英里还建有城堡和兵营。这条长城被称为“哈德良长城”。公元143年,罗马人又在福斯湾到克莱德河口的地方修筑了一条长37英里的土墙“安东尼长城”。公元210年,罗马皇帝苏维鲁斯加固了“哈德良长城”,直到4世纪末罗马人仍用这个长城作为防卫工事。
哈德良长城和阿格里古拉城堡为不列颠南部赢得了300年的安宁,使它分享到罗马帝国的和平时代。在这些年代里,罗马人通过使用克尔特部族首领进行地方自治,以及促进不列颠土著社会上层拉丁化的方法来维持他们在不列颠的统治。这样,城镇成为罗马人的统治工具,也成为使不列颠拉丁化的第二个载体,罗马人的生活方式,罗马帝国的文化正是通过城镇向不列颠乡村辐射的。
罗马人在不列颠建设的城镇大体分为三类:退休老兵最先在科尔切斯特,林肯,格洛斯特和约克建成四个殖民城。同时,罗马不列颠的统治中心,即原来称为“维鲁伦”的克尔特人旧都逐渐发展成较大的城市,伦敦则在泰晤士河上架桥设栈,利用其宽阔的河口辟港纳船,变成商业中心,从而可以与维鲁伦相匹敌,结果,两城都取得“都城”的地位。,另外,帝国政府又将克尔特人的部落中心组建成行省下属的自治单位,使克尔特贵族迁居其中,给他们有限的罗马公民权,并把这些类似于后来的特许自治市的居民点成为“平民城”。这三类城镇都有富裕市民组成的议事会,议事会负责推举管理街道,水渠等公共建筑,以及行使司法权的地方长官。罗马统治时期不列颠有二,三十个较大的城镇,其人口规模从伦敦的1.5万到平民城的1000人左右不等。文化教育,政治活动和闲暇中心都集中在城镇,周围的乡村则从属于城镇的管理,罗马时代不列颠城镇的基本格局是,城镇中心有一个广场,四周为店铺和公共建筑,较大的城镇以直线条和长方形规划呈棋盘形。这些城镇一开始就具有一种与土著不列颠文化完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风格:广场上分布着神庙,大会堂,公共浴池,戏院,圆形竞技场和角斗场等公共建筑,罗马人给不列颠带来了以城镇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
当然,由于这些城镇大多是罗马人强加给不列颠的,并非不列颠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自然发展的结果,所以,除了伦敦有自己的造币厂,码头,工场和向外辐射的罗马大道,从而成为不列颠的经济中心之外,其余城镇甚至连自我维持的经济力量都没有,它们实际上是寄生于乡村的。而且,由于乡村尚无力生产大量的余粮以维持以维持城镇的工商业人口,所以,在漫长的罗马征服时代,尽管各城镇都有自己的发展史,但它们基本上是作为罗马帝国政府的行政中心而存在的,到公元5世纪帝国政府风雨飘摇时,这些城镇也就随之衰落了。
& 在罗马时代大多数不列颠人对乡村有着更深厚的感情
,因为乡村与他们的生活更为相关,这样,称为“维拉”的庄园就成为不列颠拉丁化的第三个载体。“维拉”原指农村的一座房子,后包括主人所有的土地以及对这片土地的经营方式。在罗马时代的不列颠,维拉指一个以庄宅为主体的私有地产的管理中心,它既管理着那些出租给小农或役使奴隶耕种的私有地产,也因庒宅主人尽力模仿城镇生活方式而使之有别于土著克尔特人的庄园。在罗马时代,分散在东南部的620个大大小小的维拉,绝大多数属于富有的不列吞人。公元2世纪维拉最初出现之时,一般的建筑格局是四,五个房间加上一个前廊,这种布局大大有别于克尔特人的棚屋组合圈,克尔特人的圆形建筑使众多家庭拥挤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而罗马人面向旷野的前廊则为居住着提供了私人的生活空间。维拉建设的高峰在4世纪,这时,某些富有的不列吞人甚至建筑有三,四十个房间,并带有数个庭院的大维拉,同时设置以地下暖炉和疏烟瓦道构成的中心取暖系统,淋浴设施也成为了时尚。此外大维拉还设有粮库,畜圈和农业工人的住所。
在罗马不列颠,与维拉并存并与它有一定联系的是土著克尔特人的农庄,在这里,传统的克尔特方形耕地始终存在着。对这些克尔特农庄,罗马人能起的作用只是通过罗马大道,城镇和集市,通通过引用葡萄藤,樱桃树,豆类,萝卜和欧洲防风麦等新的农作物而使其经济得到某种程度的发展,在这里,农民仍然以种植谷物和饲养牛羊为生,其中养羊业获益最大,在3世纪,不列颠羊毛制品在整个罗马帝国都享有盛名,到4世纪,罗马化的维拉集中地出现在牧业中心科茨沃尔德丘陵地带,这不是巧合,我们可以说,罗马化的维拉是建筑在土著不列颠人的牧羊业基础上的。
罗马时代不列颠经济特征是,存在着一种以农业为基础的,十分有限的商品经济。在这种初始型商品经济中,馈赠与赏赐之风相当盛行。当时,在不列颠本土设有一些铸币厂,但货币一般是从意大利和高卢输入的,货币主要是用来购买当地生产的或进口的食品,如如产自德罗威奇及莱茵河下游的食盐,不列颠生产的啤酒,以及进口的葡萄酒,陶器,家具,服饰和珠宝等。除了羊毛制品和谷物外,不列颠还出口金,银,铜,铁,锡,铝,木材和奴隶。尽管在罗马人到来之前康沃尔已大量出口锡,而且,罗马人在卡马森的德罗科西矿场进行了一个世纪的金矿开采,然而,不列颠金和锡的生产量和出口量都不大。自罗马人在奥古斯都时代占据西班牙锡矿以后,不列颠锡在地中海市场价格就大大下降了。公元250年西班牙矿场关闭后,康沃尔的矿业才再次兴旺。在金属矿产中,铅对罗马人有更大的吸引力。铅可用于制造浴池,水管和棺椁,从德比,门迪普斯和弗林特出产的铅矿砂还可提炼银。青铜也仍在发展,锡蜡业的兴起与不列颠人的饮酒习俗相关。在罗马人统治不列颠的最初两个世纪,由于进口大量的罗马陶器和莱茵河流域生产的葡萄酒,不列颠的进出口比例不平衡,此后,军队对陶器的需求导致本土制陶工场出现,杜洛布里瓦渐渐成为大规模之陶业的中心,在新福利斯特还有大量个体陶工制作简易的陶器。
公元197年,不列颠被划分为两个行省,284年又被划分为4个行省,369年则分为5个省。在罗马帝国的行省中,不列颠始终是地域广阔的省份,罗马皇帝对他有个人支配权,但直接统治权属总督。总督的职责是指挥罗马驻军,管理民众社会,负责道路的建设和养护募兵,管理公共驿站。对涉及罗马公民的重大刑事案和征用矿场等法律事务,总督在起诉和初审时有一定司法权。行省的财政是由皇帝指派并直接对他个人负责的财务官管理的,财务官则要求各地富裕家族和部族首领代征土地税,人头税,消费税和谷物税等,总督无权插手。
罗马征服不列颠前。布列顿克尔特人主要的文化特征是崇尚武力和膜拜英雄,其宗教信仰尚处在祭献湖泊,山川等自然物的原始宗教阶段。随着罗马对不列颠的征服,罗马的官吏,士兵和商人把具有人形的奥林匹斯山诸神和罗马人的崇拜仪式都带到不列颠,比如管自然和丰产的色雷斯谷神,管森林的苏尔维那神,人格化的命运女神和胜利女神,以及圆柱瓦顶的神庙,石祭坛,塑像和献祭物等等。结果,不列颠社会各阶层的宗教崇拜对象就五花八门了:罗马官吏和上层社会的人们崇拜罗马皇帝的保护神,以便把罗马的统治神圣化。切斯特的土王泰比里瓦斯.克劳狄科吉达布纽斯则供奉海神尼普和智慧女神密涅瓦。种种宗教崇拜把罗马的神祗、罗马帝国的王朝和土著的统治者混合在一起,使不列颠行省的上层人士和罗马驻军保持着对罗马帝国的忠诚感。但是,在哈德良长城沿线的一些与土著农村居民联系密切的要塞中,人们主要崇拜诸如拜拉图卡杜鲁斯和科林迪乌斯等克尔特人的神祗。在不列颠南部的民间社会中,尽管人们吸收了罗马人的拜神仪式,但不列颠的自然神仍能征服人心。而且,罗马人对克尔特人神祗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并致力于使克尔特人的神祗与奥林匹斯诸神相互认同,给克尔特人的自然神加上罗马诸神的名字,例如,公元一世纪罗马人占领巴恩后,这里成了罗马人的沐浴圣地,一个名叫卢休斯.默姆的占卜者把克尔特人的健康温泉与罗马古典神密涅瓦融合,給巴恩女神取名为苏利斯.密涅瓦。这样,罗马帝国和不列颠之间在宗教和文化方面的相互影响,对土著不列颠人深层的心理意识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把罗马的古典形式加之于克尔特宗教,克尔特宗教与克尔特社会的联系在罗马统治下就被隐匿起来,不过土著文化虽有所改变,却并没有消失。
结果,在不列颠南部出现了起支配地位的“罗马-克尔特神庙”。土著的克尔特人没有神庙,产生于旷野的自然崇拜其对象最多不过是一些粗糙的木质雕像。罗马人为克尔特的木像建造了神庙,其建筑形式一般是一个箱形的主屋,由一圈有顶回廊包围着。这是以罗马的建筑方式去适应克尔特人的庆典仪式而形成的一种建筑风格,罗马-克尔特神庙是不列颠特有的,在高卢和日耳曼地区都未曾发现。
与此同时,像在罗马帝国的其他地方一样,一些具有东方起源的神祗,如埃及神话中司生育与繁殖的女神爱西丝、六翼天使苏拉皮斯、酒神狄俄尼索斯、小亚细亚原始宗教与波斯神话中的太阳神米斯拉斯也都在不列颠得到一定范围的崇拜。总之,罗马的神祗、克尔特人的精灵崇拜和从东方传入的五花八门的宗教,使罗马时代的不列颠成了一个宗教大观园。其中,最有意义的是罗马古典神与克尔特精灵崇拜的融合。从时间上看,早在奥林匹斯诸神流行之前,精灵崇拜就已经存在了。不列颠人是热衷于宗教崇拜的,罗马人所作的贡献,就是提供了新的工艺和建筑形式,使不列颠人更便于表达自己的宗教感情;提供了罗马文字,是不列颠人宗教感情变得持久和清晰。
基督教是在公元2世纪传到不列颠的。在这里第一个又确实记载的基督教殉道者是3世纪的圣.奥尔本。1975年在切斯特发现了一个属于3世纪基督徒的窖藏,内有18块刻有十字架的还愿匾,它们是整个罗马帝国境内出土的最早的基督徒还愿匾,成为在公元3世纪英国已有基督徒的有力证据。公元313年“米兰赦令”使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取得合法地位,在公元314年不列颠有数名主教参加了在法国阿尔举行的宗教会议,公元359年不列颠的主教又出席了在意大利里米尼举行的宗教会议。这些都说明,迟至公元4世纪,基督教显然已在不列颠的城镇和乡村得到了传播。5世纪上半叶罗马帝国衰落时在不列颠出现了史称“皮拉久教”的基督教异端运动,皮拉久教否定早期基督教思想家奥古斯丁的原罪说,坚持每个人都有选择不犯罪的自由意志。在罗马主教英诺森和罗马政府公开迫害皮拉久教徒的时候,不列颠的本土宗教,尤其是乡村农民继续崇拜的原始自然神教则出现反弹的趋势。
& 四、罗马人撤离
公元一世纪,罗马帝国的活力和强大导致罗马人对不列颠的征服,而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的衰弱和枯竭又使罗马人撤出了不列颠。我们知道,西罗马帝国的经济发展主要靠奴隶劳动和被征服异族之贡赋。但是,罗马帝国的向外扩张到公元2世纪就停止了,地狱受限制意味着帝国的财源也已经紧缩。同时,那些挥霍财富耗竭国库的的军队和官吏却在膨胀,到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已有4万官吏和50万军人,而帝国的总人口则因为战争、饥荒和时疫而下降,这又是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罗马各军团越来越为一些谋求政治私利的军官所控制,他们用以争夺帝位。加之,基督教的兴起又使那些目睹世风日下而灰心丧气的有识之士,把希望寄托在死后而不是现世。这样无论从经济、政治还是宗教信仰方面来看,3世纪末的罗马帝国已隐患重重。从外因看,蛮族的入侵又进一步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3世世纪末萨克逊人因搜寻战利品而首次袭击了不列颠东海岸,为此,罗马人一度沿着从索伦特海峡到沃什湾的海岸建筑了堡垒和信号台。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政府特意委任驻不列颠的萨克逊基地防卫官负责指挥这些堡垒和信号台。但各种努力并不足以抵抗蛮族的入侵,在公元367年,苏格兰人从西部,皮克特人从北部,萨克逊人从东部,一起袭击和蹂躏了哈德良长城,杀死了萨克逊基地防卫官。公元383年,罗马大将马格纳斯.马克西纽斯在不列颠称帝,并率军到高卢争夺帝位。公元389年,为了抵抗善战的哥特国王阿拉里克,掌握罗马实权的军队统帅命令军队撤走在不列颠的驻军。公元407年,剩下的罗马驻军在不列颠推举君士坦丁三世为帝,君士坦丁三世随即率军离开不列颠到高卢参加争夺帝位的战争。公元409年,所剩无几的罗马军人和官吏被不列颠人彻底的赶出了这个岛屿,罗马人在不列颠的统治结束。
关于罗马征服对不列颠的影响,一向是众说纷纭。就整个不列颠而言,在罗马帝国未涉足的地区,克尔特文化保持不变,在罗马帝国的疆域内,克尔特文化的基础也依然存在。但是,此时代与罗马时期的主要区别在于,罗马不列颠是个有文化的社会,于这种文化水平相关的是,罗马布列颠是一个有法律条文主宰的社会,罗马时期是个转折点,它使不列颠从史前跨入了文明时代。然而,不列颠罗马化主要是在城镇和维拉中发生的,尽管制度、语言、文化、法律和生活方式都出现变化,但土著人有2/3生活在乡村中,他们很少接触拉丁文化,他们自然说着克尔特语和崇拜克尔特神祗。对不列颠的广大人民而言,罗马的占领仅意味着沉重的赋税和谷物输出。罗马人撤离之后城镇和大维拉很快就衰落了,5世纪中期盎格鲁萨克逊人入侵时,不列颠仍是克尔特人的家园。从外观来看,罗马人留下的只是罗马大道和城市遗址,罗马占领虽长达300多年时间,但它在不列颠后来的历史上却没有留下什么痕迹。
作者点评:
自然环境对历史的影响曾被大大的渲染过,但后来又被很多人否定了,事实上,环境对人类历史确实是有影响的,尤其在文明曙光初露时更是这样,不列颠的早期历史就是一例。不列颠是岛屿国家,它的历史就受到海洋的巨大影响,海洋使它屡遭侵犯,但同时又使它开放,不得不面对外来的世界。不列颠的文化都是外来的,外来的文明来了去,去了又来,最后积淀成一个岛国文明,积淀了不列颠民族的心态特征。不过在我们第一章讲述的历史中这种积淀还没有形成,外来的文明仅仅是匆匆的过客。不列颠仍是洪荒之野,世界之边,文明的曦光只留下几道浅浅的亮痕,谁能够想得到它以后会出落得如此辉煌?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香港为什么被英国占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