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曾禹说他们于你,不过是人来人往看灯会,什么意思呢

从别人的文字里,照见自己的生命
大学时期,几个有过密切交往的人说,我与安妮宝贝相似。不知是褒是贬。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评价时,还未知安妮宝贝是何人。后来,找了彼时已经出版的作品来读,《告别薇安》、《八月未央》和《彼岸花》,的确是我喜欢的文字。内心对作者的感情,有欣赏也有心疼。欣赏她的敏锐的感受力、勇敢无畏的探索力和独具一格的表达力。心疼她内在的伤痛。直觉认为,若不是有创伤,不会有那样的叛逆和表达。
而后,有几年没再读她的作品。大概在2005年,又集中读了她的《​蔷薇岛屿》、《二三事》和《清醒纪》。仍然喜欢,仍然心疼。然后是《莲花》、《素年锦时》及《春宴》。此时已不再有心疼,喜欢之余,有点钦佩,更多的是意会。
以及她翻译的绘本《白雪晶晶》和《有一天》。即便是读者群体主要是孩子的儿童绘本,她的文字也是书面化的,初读时有点别扭。尤其是《有一天》。可是慢慢地,就品位出一种美感,她是把每一个孩子也当做一个平等的个体,她相信孩子也能欣赏书面语的优雅与庄重。
​近日读完她的《眠空》,这是一本散文集,文字来自其日记、笔记杂录,从记录中,可看出她自我构建和行进的一个过程。全书内容应季节分为四个部分:电露泡影;荷亭听雨;心如秋月;人杳两忘。
无论书籍、电影或是其他作品,看到的是别人的故事,照见的却是自己的生命。只有与自己生命体验契合的东西,才能真正打动自己。我,也是一个与这个世界有些格格不入的存在。读这本书时,经常会有一种心存感激:还好,我的生命也在一种持续的行进当中,所以能一直跟上作者的步伐,还能继续喜欢读她的文字。作为一个读者,生命中能有一个这样的作者,似乎能够相伴同行,算是一种幸运,这样的相遇需要怎样的因缘巧合。
书中的M真是让人着迷。他对于她说:“你对我来说,始终是一个没有答案的谜语。但你的谜题措辞优美。​”又说:“如果有人能够理解你,那么即便与你待在房间里,也会如同在通往世界的道路上旅行。”这样的相知相惜,可媲美胡兰成与张爱玲。胡曾对张说:“读者于你,不过是人来人往看灯会,广大到漠然的相知。只有我想为你闻鸡起舞。”世间不会再有其他人比他们更懂得她们。
作为女人,成为母亲应该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而她生命行进的过程,明显能看出孩子带来的痕迹。翻译绘本,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在这本书中,多处看出她对孩子的爱。她说,“在深刻的感情里总是有歉疚存在,我对于她也是如此。想给得更多,但知道有些部分自己无能为力。”而她能做到的,是一个能够控制情绪不失态的母亲。不抱怨,不说多余的话。一往无前。一个始终在学习、在工作、在创造的母亲。
她说,“孩子需要小心对待,需要亲吻、拥抱、关注、鼓励。需要确认的爱与安全。被剥夺这些,心里不免暗藏坑洞。如此,也许可以成为一个艺术工作者,因为内心的敏感和情感被压抑,能量剧烈冲撞,需要释放。但这些冲撞可能带来牺牲。如果不经历有效的成长和调整,心会与碎裂结盟,并最终被自己毁灭。​这样的人,需要更为顽强和长久的自我认知过程。需要一生的自我帮助和教育来让自己恢复和愈合。”这些文字让自己更明了当初对她的欣赏与心疼,并非空穴来风。
对于女性的一些认识,也显示出与以往不同的层次。“女人不温柔,不管有没有道理,都是错误。​”“女人身上最可惜的不算年老,而是被辜负被压抑的天性里的柔情和美感。”“保持爱的敏感和活力,也许是身为女子在世间应该负担的一种责任。”
关于命运,她说,“命运发生的模式是一种早已被选择和排列的秩序。我们的人生中不存在假设。存在的即是唯一被允许的。没有什么发生是错误。它们最终都是正确。”除了但笑不语,似乎找不到更恰当的认同方式。
人成长的过程,说到底就是不断接受自己本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变得柔和自在,不生硬,少冲撞。即便仍然未能获得与俗世生活打成一片且优游自若的能力,但是生命渐入佳境,更从容,更明白。有些个性特质起初貌似是一个障碍,但最终或许是一个礼物。
在书中,她引用叶芝的诗句。"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如同英文有时无法如实传递中文,中文有时也无法精确阐述英文独有的表达。每一种语言都有它独有的表达体系和方式。这段话的涵义只能意会无法言传。
事实上,许多东西都是只能意会而无法言传的。因为,欢喜也好,悲哀也好,都应只付诸自己。只有对自己来说是重要的事情,对其他人来说,不重要甚至卑微。理解常常缺席。不违背不辜负自己地生活,是对自己对生活最好的热爱。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胡曾雪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