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落红军黑水红军曹西富个人资料

寻访健在的长征老红军
 寻访健在的长征老红军
――来自长征路上的报道
毛尔盖河上的红军桥 高峰 摄
  从川西黑水县城前往扎窝乡的路上,有一座普通而不寻常的水泥桥。说它普通,是因为在整个黑水县,像这样的水泥桥有很多;说它不寻常,是因为它饱含了黑水人对红军的一片深情。
  黑水县的四面,是高耸如云的大山,属于典型的高山峡谷区。全县面积虽不大,却有3条河流和99条溪沟。1935年红军长征过黑水时,这里是一个藏民聚居的贫穷山区。山高,谷深,路狭。有的路,竟然“挂”在陡峭崖壁上,由木桩和树枝搭成。黑水的河,分布在两山之间的峡谷之中河上没有正规的桥。渡河的唯一办法,就是搭“绳桥”。红军老战士贾拓夫后来回忆道:“所谓绳桥者,乃一根粗绳,横贯两岸。另以细绳悬一草篮,人坐篮中,由岸上数人用力抽拉。绳拉一下,篮进一节,约需一刻钟,篮子才能到达彼岸。此种绳桥,为我平生罕见……”
  1935年7月的一天,红军的一支小部队从黑水县热里出发,前往扎窝乡筹粮。路经克别寨村时,被毛尔盖河挡住了去路。因所带的绳索不够长,没有办法搭绳桥。河过不去,筹粮自然也就无从谈起。正当红军着急时,从河对岸传来一阵喊声。大家寻声望去,发现河对岸有两个藏族青年。他们喊着什么,把一条长竹绳甩向河这边。红军过河后,那两位藏族青年,当即参加了红军。
  红军走后,那根长竹绳留在了河边。后来,扎窝乡的村民在竹绳索的旁边,又加了一道竹绳索,并在上面铺了木板,成为一座竹索桥。由于红军从这里经过,人们就取名“红军桥”。今年7月10日,我们在扎窝乡采访时,68岁的藏族老人刚泽里说:“竹索桥虽然很简陋,却是全县第一座桥。它不仅帮助红军过了河,还让久居深山的扎窝人,开始与外界有了联系。”
  解放后,尽管扎窝人还不富裕,但他们知难而上。筹资把原来的竹索桥,改建成铁索木板桥。这样,扎窝乡的粮食,就能运到外地去卖。看到修了桥好处多,其他乡纷纷效仿,一座座桥相继建起。多年后,“红军桥”由铁索木板桥变成了水泥桥。值得一提的是,铁索桥变水泥桥,在黑水全县,“红军桥”是第一座。新桥建成那天,住在红军桥旁的老红军曹西富,显得非常激动。1936年,曹西富随红军第二次过草地北上,从刷经寺翻长板雪山,经黑水去毛尔盖。行至黑水泽盖各汝河坝时,突然遭到敌人袭击,曹西富受伤掉队。后来几经周折,来到扎窝乡克别寨。得到群众救助,从此定居该地。1992年,73岁的曹老与世长辞。如今他的两个儿子,仍在“红军桥”旁住。老大曹京说:“我们是在‘红军桥’旁长大的。我父亲生前,每天都要到桥上走几趟。”
  黑水县山高河多,交通急待改善。该县结合本地实际,把架桥铺路作为大事来抓。如今的黑水人,坐着“篮子”过河已成历史。县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袁颖春说:“目前全县有各种道路上百条,水泥桥梁30座。我们现在出行,比过去方便多了。”
  (日四川黑水专电 本报特派记者 赵山 义刚 高峰)
来源:平原晚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炫舞主播红军资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