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假装成路边艺人表演,很少人看,但他在剧院演出很多人都争着去看作

看世界—世界著名剧院
&&&&&&&&&&&&&&&&
/ 看世界—世界著名剧院 
威尼斯凤凰剧院(意大利)  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不但风光秀丽,而且一向都以文化古城闻名于世。 单以歌剧艺术而论,从蒙特·威尔第的时代起,威尼斯历史上先后有过几十 家著名的剧院,其中建成于 1792 年的凤凰剧院(Teatro La Fenice),被公 认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歌剧院。  剧院之所以命名叫“凤凰”,在当初,原是为了讨口彩,图个吉利。传 说凤凰将死,会收集各种香料,筑巢自焚,新的凤凰,就诞生在火后的灰烬 里,因而它又得名叫“不死鸟”。  古代欧洲人拿凤凰当成是死而复生的不朽神物,在罗马帝国时代,它又 是永恒之都——罗马市的象征。意大利人是罗马人的后裔,大概笃信这个说 法,所以 1774 年威尼斯的圣本内迪托剧院毁于一场大火之后,威尼斯人把他 们兴建的下一座剧院命名为“凤凰”。  在威尼斯人,是希望它成为圣本内迪托剧院的继承者,如同火凤凰一般, 从灰烬中复生。但是剧院这种建筑,历来最怕和“火”字沾上边,而今竟以 凤凰命名,可知十分不吉。也许是造化弄人,在消防设备空前完善,手段也 更加先进的 1996 年,它竟又一次遭了回禄之灾。  说来这也不是它历史上的第一次了。1774 年的那场大火,烧掉了水城威 尼斯有名的圣本尼迪托剧院(后来的罗西尼剧院),威尼斯的头面人物,为 了商讨重建事宜,特别成立了一个财团,由贵族、商人和公民的代表出面组 成。财团最后决定重选地点,另建剧院,并且挑中了建筑师迦南托尼奥·席尔瓦来负责设计。但是席尔瓦的作风,很不讨威尼斯人的喜欢,所以工程进 展障碍重重。剧院的正面,刻有“Societas”的字样,素以机智见长的威尼 斯人,拿它来做了个文字游戏,将其敷衍成几句藏头文,说是“不讲条理, 不守成规,席尔瓦氏,造此剧院”,以此表示他们的不满。到 1784 年,在原来圣本内迪托剧院的旧址上,已经建起了一座新的剧院(即后来的罗西尼剧院,曾经首演过几百部剧作,但在 20 世纪改作了电影 院),而它的正式继承者凤凰剧院,却迟至 8 年之后,在 1792 年 5 月 16 日, 才落成开幕,首演剧目是意大利作曲家帕伊谢洛的一部歌剧。帕伊谢洛其人其事,现在已罕为人知,当时却曾红透半边天。他写过一部《塞维利亚的理发师》,风靡一时,连罗西尼的同名之作,后来也不得不 避其锋芒。第一座凤凰剧院建成后的 40 余年里,首演了很多重要作品,其中就有喜歌剧大师罗西尼的两部正歌剧《坦刻雷迪》和《塞米拉米德》。1830 年,贝 利尼根据莎士比亚的剧本而写的《蒙太古与凯普莱特》在凤凰剧院做世界首 演,剧中反串罗密欧的,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女高音之一帕斯塔,演出轰动一 时。  1836 年第一座凤凰剧院被火烧毁,重建的工作,是在剧院的原址上,按 原样重新兴建。这次工程进行得非常迅速,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新剧院就在 1837 年 12 月 26 日开幕了。  这座剧院在 1854 年和 1938 年曾经两次进行装修改建,能容纳 1500 名观 众,有 96 个包厢。内部装饰以蓝、白、金三色错杂相间,枝形水晶吊灯耀眼 生辉,典雅优美,举世无双。  剧场的音响效果非常出色,而且有一支历史悠久的管弦乐队,所以能在 威尼斯为数众多的歌剧院中,独领风骚,在世界上,也是最有影响的几家剧  院之一。有好几部现今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剧目,像《茶花女》和《弄臣》, 当初都是由这座凤凰剧院首演的。  威尼斯是文化名城,又是旅游胜地,威尼斯的狂欢节更是举世闻名,凤 凰剧院就常常为狂欢节约写新剧目。1843 年,当时的剧院经理找到意大利作 曲家威尔第,希望他为 1843——1844 年的狂欢节写一部歌剧,威尔第曾想用 莎士比亚的《李尔王》或是雨果的《克伦威尔》为题材,但最终和威尼斯作 家皮亚韦一道,将雨果的悲剧《欧那尼》搬上了歌剧舞台。1844 年 3 月 9 日, 凤凰剧院首演了这部戏,结果大受欢迎,一直到狂欢节结束,《欧那尼》仍 在威尼斯的剧院里上演不衰。这部戏的成功,在歌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 意义。6 年以后,凤凰剧院再度提议威尔第与皮亚韦联手合作,为剧院 1850——1851 年的演出季写一部新作,并且推荐雨果的剧本《逍遥王》。 当时意大利正处在奥匈帝国统治之下,政府的戏剧检查制度非常严苛,以《逍遥王》的情节和鲜明的思想倾向,很难在剧院里上演。所以作曲家和 作家不得不将剧本改头换面,结果写出了一部传世巨作《弄臣》。1851 年 3月 11 日《弄臣》在凤凰剧院首演,观众欣喜若狂,经久不息的掌声,几次打 断了演出。《弄臣》在几个月里,迅速演遍了整个欧洲,成为历史上最受欢 迎的剧目之一。当然,观众若是对演出不欣赏,反应会相当令人难堪。1853 年 3 月 6 日的演出中,凤凰剧院的观众,就是这样对待初次登台的《茶花女》的,他们 不停地挖苦、叫喊、吹口哨,最后一幕时,音乐已全被观众的笑声压倒了。 后来威尔第的另一部戏《西蒙·波卡涅拉》,也在这里遭到了类似的命运。 事过境迁,这些在当年惨败的剧作,现在都是世界各大剧院的保留剧目。 相反,有些当年倍受欢迎的红剧目,却昙花一现,没能在舞台上保留下来。 然而在这些被埋没的作品中,仍旧不乏佳作,凤凰剧院在最近几十年里,就 一直致力于“复活”这样的作品,像梅尔卡丹特、斯蓬蒂尼一些在当年叱咤 风云、所向披靡,后来却尘封土埋,被人遗忘的剧目,都由它重新挖掘出来,搬上舞台。  整理故旧的同时,剧院也不忘开发新作,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这 里首演的重要作品,就有斯特拉文斯基的《浪子历程》、布里顿的《螺旋丝》 和诺诺的《偏狭的 1960 年》等等。从六七十年代以来,剧院的演出季一直是从 12 月份持续到第二年 5 月份,并且有夏场演出,也在威尼斯狂欢节期间举行演出。在 70 年代中期,剧 院曾因为财政危机而不得不暂时关闭。凤凰剧院近年来的艺术指导,由嘉 尼·唐戈齐担任。柏林德国歌剧院(德国)  柏林德国歌剧院位于柏林市的俾斯麦大街上,建成于 1961 年,其建筑格 局不拘一格,别出心裁。这是因为它所处的地段,条件不很理想,对设计剧 院来说,是个难题,而建筑师弗里茨·伯尼曼,却能够因势利导,不但弥补 了地段条件上的“先天不足”,还将一座现代化剧院建得功能完备,自有特 色,实属不易。德国歌剧院在柏林市,是三座主要的歌剧院之一,原归西德政府管辖,那另两座,则属于原东德。柏林这座城市,在全球音乐界的地位,举足轻重, 但若只论剧院建筑史,则比起巴黎、维也纳、或者佛罗伦萨、威尼斯这些城 市来,还得算是后起之秀。它的第一座歌剧院,建于 1742 年,而这已经是弗 雷德里克大帝统治时期了。  但是近年来,评论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就谁配得上“世界音乐之都”的 问题,拿世界上各路诸侯排了一下座次。反复比评的结果,将柏林市摺为第 一。因为其他的都市里,维也纳失之保守,而法国和意大利的城市,先就拿 不出像样的乐团能和柏林爱乐一较高下,柏林市又舍得花钱,不但修了出类 拔萃的音乐厅,还肯聘那些重量级的艺术大师,在这一点上,伦敦也自愧不 如了。追溯一下这座“世界音乐之都”的历史。它在当初,刚有歌剧演出时,是 1688 年的事,那时柏林的主宰,是普鲁士的弗雷德里克一世。这种早期的 演出活动,毫无例外的,都是意大利人演意大利剧。意大利流派和德国民族 风格之争,看一下柏林当年歌剧界头面人物的人选,便可以略知一二,先是 斯蓬蒂尼挤掉了老病侵寻的韦伯,接着另一位韦伯与梅耶贝尔、尼柯列又代 之而起。到 19 世纪与 20 世纪之交,在魏恩加特纳和理查·施特劳斯的主持 之下,柏林的剧院终于空前的繁荣起来。也就在这个时候,德意志歌剧院在 1912 年的 11 月开幕了,当时剧院的名字,叫国立歌剧院,有时也用所在市区的名字,叫夏洛腾堡歌剧院。剧院 在初建时,能容纳 2 100 名观众。从 1925 年到 1934 年纳粹政权执政之初的 10 年,是德意志歌剧院历史上流光溢彩的 10 年。指挥大师布鲁诺·瓦尔特从 1925 年起担任剧院的指挥, 剧院的演出制作精良,水平高超,其中最拿手的,当属莫扎特和威尔第的作 品,其他如柴可夫斯基、德彪西、沃尔夫、韦伯等人的作品,剧院的诠释至 今仍值得称道。但在纳粹党上台之后,布鲁诺·瓦尔特不得不远避他乡,原因很简单,他是个犹太人,本来姓施来格尔。他从柏林一路避难,先后到过维也纳和法 国,最后仍得远渡重洋,加入了美国国籍。这时有位很有名气的男中音歌手,进了剧院的领导班子。此人最擅长扮演的角色,一个是北欧神话里的众神之王沃旦,再有一个是受诅咒的幽灵船 长,终生在海上漂泊的荷兰人。他的名字,叫威廉·罗德。在他领导下,剧 院成了戈林博士手下唯命是从的工具。戈林是纳粹帝国意识形态方面的总 管,投入他的门下,当然会有利于剧院的维持,当时柏林另有一家国家歌剧 院,甚至将戈林奉为自己的精神领袖。  1944 年世界大战已进入尾声,盟军的飞机照例不会放过这家剧院,剧院 被炸毁,直到战后,才在只有 1500 座的原民众歌剧院,重新开始演出。布莱 希、弗里乔伊和克劳斯,在此期间都担任过剧院的音乐指导。  至于剧院在俾斯麦大街的原址,则直到 1961 年,才由建筑师弗里茨·伯 尼曼,重新盖起了一座剧院,这就是本文开始处提到的那座“别出心裁”的 剧院。  说它别出心裁,因为这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断肢再植”工程。1944 年的 轰炸和大火,毁掉了剧院的大部,但原有的舞台,却幸存了下来,建筑师的 任务,就要用一个新的观众大厅,将原来的旧舞台,天衣无缝地衔接起来。 然而这并非易事。经过战后十几年的发展,剧院的前方已经是繁华热闹  的大街了,单以这一地段来看,无论如何不能为剧院提供足够深的空间。 由于再向大街一面拓展空间已属不可能之事,建筑师索性将他的设计思维,来了个大转弯。他把剧院靠街的一面,干脆用面实板的混凝土大墙封闭 起来,而把剧院的两侧全部打开,但这样一来前厅和观众厅的深度,势必受 到影响,于是他将楼梯间挪到靠近打开的侧立面处,也就解决了观众厅深度 不足的问题。  至于前厅那巨大的墙面,则绝不加以任何装饰,一律涂以深色,而在墙 的前面,布置上精心选择的艺术品,这样一来,反而使墙面产生了一种特别 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剧院的观众大厅有 1900 个座位,其中一层池座,有座 1200 个,两层楼 座,分别有 365 个座位和 335 个座位。  舞台面积很大,采用左右不对称的侧台。主台宽 28 米,深 20 米,后舞 台宽 21 米,深 21 米。  自 1961 年迁回原处之后,剧院正式更名为德意志歌剧院(Deutsche Oper)。战后剧院曾首演过亨策等人的作品,指挥大师洛林·马泽尔曾在此 担任过多年的音乐指导。剧院的现任指挥,是著名指挥家洛佩斯一科沃斯。伦敦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英国)  科文特花园剧院(Covent Garden)是伦敦最负盛名的老牌剧院,也是全 世界数得上的大歌剧院之一。之所以叫“花园”,因为在早先,它确是一家 女修道院的花园。而且几百年来,这里一直是伦敦最主要的蔬菜、水果批发 市场,一般来伦敦的游客,未必能有福气进剧院里听戏,但就这个市场,也 很值得一看了。像好多有名的歌剧院一样,这家剧院最初兴建时,并不是只演歌剧,有一段时期,甚至专演戏剧,只不过后来歌剧占了上风,挤掉了其它剧种而已。  1732 年 12 月 7 日,第一座科文特花园剧院开幕时,首演的剧目,就是 英国杰出的喜剧作家康格里夫的一部传世佳作《如此世道》,随后的一百年 间,剧院数得上的重要歌剧演出,是《乞丐歌剧》和亨德尔几部世界首演的 作品,此外仍以戏剧演出为主。科文特花园剧院历史上几度遭大火焚毁。第一次,发生在 1808 年 9 月19 日;第二年剧院重建,剧目上仍是戏剧与歌剧并行不悖,但歌剧已开始占 了上风。在 1826 年,剧院特别向德国的韦伯约写了一部作品,这就是有名的《奥伯龙》,到 1845 年更推出了一系列广受欢迎的大歌剧,从《威廉·退尔》 到《胡格诺派教徒》。  从 1847 年起,科文特花园剧院便正式改名为“皇家意大利歌剧院”。英 国在历史上,不是个歌剧传统很深厚的国度,科文特花园剧院几百年来,没 出过几位了不起的本土歌剧作者,但至此歌剧演出已经牢固地确立起来。1856 年第二座剧院再次被火烧毁,两年后的 5 月 15 日,第三座剧院以梅耶贝尔的《胡格诺派教徒》拉开了首演的帷幕,从那以后直到现在,除了两次世界大 战期间有过中断以外,每年都在特定的伦敦“演出季”时间里推出歌剧作品。 英国的歌剧传统虽不深厚,但戏剧却是它众所周知的强项,所以歌剧一 旦流行开来,现成的剧院总有不少。作品就是另一回事了,从普赛尔去世以 来,伦敦的歌剧舞台就成了意大利作品的天下。一直到 19 世纪末,在科文特花园剧院上演的歌剧,都是用意大利语来演出的。  1892 年,科文特花园剧院得到了皇家歌剧院的荣誉称号,也是在这一 年,马勒率领汉堡歌剧团来访,演出剧院历史上第一套全本的瓦格纳《尼伯 龙根指环》。到这时,剧院已改为用原作的语言来演出了。  这期间,剧院的事业日盛一日,享有国际声誉的艺术家们,纷纷来此登 台献艺,剧院也跻身于世界一流歌剧院之列。法国大作曲家德彪西曾称赞它 代表了英国人最优秀的一方面,不但装修富丽堂皇,而且音效尽善尽美,在 这里听音乐是极大的享受。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剧院曾被用作舞厅,但在 1946 年,又重新开放, 设有常驻的演出团体,而且享受政府津贴。本世纪头几十年里,英国指挥家 托马斯·比彻姆为剧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剧 院为一大批英国作曲家像布里顿、沃尔顿、蒂皮特和马克斯韦尔·戴维斯等 人的新作举行过世界首演。  这座剧院在 1946 年重新开放时,能容纳 2 250 名观众,后来不断加以修 缮,从建筑的外观,到观众大厅的装潢,再到剧院的音响效果,无一不是更 加完美。  实际上,科文特花园剧院自建成以来,就一直在不断扩充,1989 年的一 次重建,是连同科文特花园的市场都包括在内的,规模更大。这片区域经过 重修后,原本就以花卉、水果和蔬菜的批发市场闻名的科文特花园,更焕然 一新,建起了现代化的商场。剧院更增添了好些扩建的部分,难得的是,并 没有破坏原建筑物的平衡与和谐,很好地保存了原有的风格。扩建的工程,至今也还没结束,而且将延续到下个世纪。所需的费用,相当昂贵,政府特别为此发行彩票来筹措资金。未来的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 院,一定会更加光彩夺目。德累斯顿国家歌剧院(德国)  1995 年 2 月,著名的德累斯顿国家交响乐团,在指挥大师伯纳德·海汀 克率领下,以一曲马勒的第二交响曲《复活》,哀悼德累斯顿市城毁 50 周年。 德累斯顿市,在未遭美英空军的地毯式轰炸夷为平地之前,是地球上最 美丽的城市之一。优雅迷人的古建筑,价值连城的艺术珍藏,令这座昔日萨 克森选帝侯的都城,名闻遐迩。从 17 世纪开始,一代代萨克森选侯,在慈文 阁宫的画廊里,收藏他们辛苦搜罗到的名画,其中就有那幅拉斐尔的《西斯 廷圣母》,以及出自达·芬奇、伦勃朗之手的稀世珍品。德累斯顿国家交响乐团,早在我国明代时,就已创立,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交响乐团。 这样一座文化名城,又曾是许茨、巴赫、韦伯、霍夫曼、瓦格纳。理查·施特劳斯等历代音乐大师工作的地方,当然会有深厚的歌剧传统。只建筑大师 桑珀尔一人,就替德累斯顿市修了两座剧院。第一座在 1869 年遭火焚毁,而 第二座,就是后来的德累斯顿国家歌剧院(Die Staatskapelle Dresden)。 我们知道,全欧洲的古老剧院,几百年来,以次焚毁,保留至今的,原就寥寥无几。而就是这些幸存者,仍旧难逃几次席卷欧洲的战火的劫难。 尤其到二战之前,军事技术已是突飞猛进,无论炸弹的破坏力,还是飞机的载重力,都远逾前代。一个军工厂,或是一座有千年历史的大教堂,只 消一枚重磅炸弹,就可让它化为灰烬。并且二战中大规模装甲兵团的纵深作战,使战争无分前方后方,一些城市为要保住自己的名胜古迹,只好宣布为 “不设防的城市”。  然而丧心病狂的希特勒,竟悍然宣称,“第三帝国以东,不存在有全人 类价值的文化财产”,于是纳粹便在前苏联、东欧各地,放手毁灭艺术古迹, 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  德国人可能万万没想到,随着战局逆转,柏林、汉堡、慕尼黑,连带着 意大利和法国占领区内的众多城市,也会遭到灭顶之灾,这其中尤以德累斯 顿的悲剧最为惨不忍睹。  本来在空袭德国时,如何划分军用、民用目标,1943 年盟国在卡萨布兰 卡已有协议,但是英美空军,向来未加理会。1945 年 2 月,战争行将结束之 时,两国的空军,联手协作,于 13 日到 14 日间,用一通不分青红皂白、铺 天盖地的狂轰滥炸,将德累斯顿这座“易北河上的佛罗伦萨”化为一片焦土。 伤亡是极为惨重的。一夜之间,就有 12 万德累斯顿人死于非命,这个数 字,比遭核弹袭击的长崎还多出一半。德国的文明,本来已被希特勒在精神上戕害得奄奄一息,至此又由美英的飞机,从物质上加以彻底的毁灭。 像这种摧毁和平城市的行径,从军事角度来看,并无多大意义,是历史学家早有定论的。当时在美国空军里服役的作家库特·冯尼古特,战后成为 黑色幽默文学的主将,也禁不住写了一部有名的小说《屠宰场五号》,以荒 诞科幻和讽刺寓言的手法,谴责这次滥杀无辜、毁灭文明的行为。轰炸过后,德累斯顿市内所有的剧院,无一幸免。国家歌剧院内部的设施,已经损坏殆尽。而剧院中与艺术、技术相关的人员,更是早在半年前, 已被法西斯强制投人工厂之中了。战后德累斯顿由原苏联占领,并成为原东德的地区首府。德国人勤勉有加,一心在废墟上重建家园。虽然德累斯顿国家交响乐团一度迁往布兰巴赫, 但到轰炸过后 5 个月时,已经有音乐会演出了。更加难得的是,政府对恢复 文化活动,支持得不遗余力。市政府甚至将市政大厅挪出来,供歌剧院使用。到 8 月份,战后第一出歌剧,莫扎特清新、明朗、乐观的《费加罗的婚礼》就在这里上演了。  1948 年,有 1131 个座位的戏剧院(Schauspielhaus)率先修复完工, 这一年的 9 月 22 日,又恰逢国家交响乐团创立 400 周年,剧院在庆贺乔迁之 喜的同时,也演了一场贝多芬的《费德里奥》,专门替全世界乐团里岁数最 大的寿星祝寿。剧院传统上的旅行演出和唱片灌制,此后不久也完全恢复。 但是老剧院的重建工作,却迟迟不见动静。直到 1976 年,才有一项修建 计划公布,翌年便开始动工,又过了 8 年,也就是剧院被毁 40 年之后,一座新的歌剧院,又再次屹立于市内的戏剧广场上。  这座新剧院,完全按 1878 年桑珀尔剧院的原貌修复,从外貌上看,是新 文艺复兴式的风格,宏伟壮丽,富于古典气息。当然,80 年代重修的剧院, 其内部设施,总要经过一番复杂的技术改造,使它的功能更加现代化。新剧 院能容纳观众 1310 人。  1985 年 2 月 13 日,德累斯顿毁城 40 周年这一天,新剧院举行了盛大的 揭幕启用仪式,用来在庆典上演出的曲目,是韦伯的《魔弹射手》和理查·施 特劳斯的歌剧《玫瑰骑士》。  韦伯和理查·施特劳斯,在德累斯顿市的历史上,都是极有影响的人物。 韦伯是德国音乐风格的开创者。1817 年,他出任德累斯顿的宫廷乐长,全权  负责艺术与行政两方面的工作。并且奉命在音乐风格上,要另辟蹊径,于意 大利式样之外,创立德国歌剧自己的风格。  其时意大利虽然四分五裂,国势衰微,但在艺术界,它是不折不扣的主 流文化。便是现在,来自意大利的优秀艺术家,仍广为各国欢迎,像现在德 累斯顿国家交响乐团的指挥,就是来自意大利的西诺波利。  因而从 1667 年德累斯顿市建成第一座剧院时起,到 1719 年,为了萨克 森王子与奥地利公主联姻,而在慈文阁修建大歌剧院,意大利的风格,一直 走红。德累斯顿市,也得了个“易北河上的佛罗伦萨”的称号。  可想而知,韦伯的改革,对那些世代受聘于此的意大利人来说,是必欲 去之而后快的。他在德累斯顿创作的剧作,全在外地首演,不是柏林、维也 纳,就是伦敦,可见他受的排挤。1826 年,韦伯在伦敦积劳成疾,一病不起, 德国的歌剧,在他手里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真正将其发扬光大的,还是他 的一个信徒——瓦格纳。  韦伯去世 15 年后,格特弗里德·桑珀尔替德累斯顿营造的第一座皇家歌 剧院正式启用。剧院特为约写的首演剧目,就是瓦格纳的《黎恩济》。1843 年,瓦格纳当上了宫廷乐长,他在德累斯顿首演了自己的《漂泊的荷兰人》 和《唐豪瑟》,还写出了《罗恩格林》与《纽伦堡的名歌手》草稿。瓦格纳此时,还是个激进的革命分子。1849 年,革命席卷欧洲,他和桑珀尔一道,参加了德累斯顿的市民起义。结果革命未成,反被萨克森王国悬 赏捉拿,不得不亡命魏玛,去依附李斯特。多年以后,才蒙赦免。第一座桑珀尔剧院,在 1869 年毁于大火,9 年之后,建筑家再显身手,建造了第二座剧院。它不但是歌剧院,也是一个戏剧舞台,到 1895 年后,才 改为专演歌剧。像这样将不是专演歌剧的剧院,或是根本不演歌剧的剧院, 因为歌剧的流行,而改作专门的歌剧表演场所,原本就是几百年来剧院建筑 的潮流。1918 年帝制被推翻,皇家歌剧院随之改名为国家歌剧院。这一时期,剧院与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建立了牢固的联系。20 世纪初的几十年里,他 创作的 15 部歌剧倒有 9 部是在德累斯顿做的世界首演。在国家歌剧院,这样 做要有相当的胆识,因为本世纪初,施特劳斯还是个争议极大的人物。但是随着他的作品一部部大获成功,他的声誉鹊起,1911 年,剧院首演他的《玫瑰骑士》,四方观众,无不想先睹为快,以至于专门从柏林发了一 列到德累斯顿的火车。这部歌剧,后来成了 20 世纪最受欢迎的作品。然而名高有时也足以贾祸。施特劳斯地位崇高,大家公认他是瓦格纳的继承人,而纳粹党人又对瓦格纳崇拜得五体投地,所以 1933 年法西斯一上 台,不由分说,就任命他当了国家音乐总监。但他在纳粹看来也有嫌疑:施 特劳斯有个至亲——他的儿媳是犹太人。而他又与犹太裔的大作家茨威格合 作密切。  1935 年,施特劳斯与茨威格合写的《沉默的女人》在德累斯顿国家歌剧 院上演,引起了一番纠纷。施特劳斯强令剧院里掌权的纳粹分子,在节目单 上印上茨威格的名字,结果这出剧只演了 4 场,就给拿下来了。  茨威格后来流亡南美,绝望自杀。而施特劳斯毕竟德高望重,只是连带 罢官,并且受到监视而已。这对他来说,是福非祸——战后的调查中,他得 以免受追究。1945 年,已入垂暮之年的施特劳斯,又受了一次沉重的打击。他在信里写道:“我感到绝望。”因为:“我的美丽的德累斯顿、魏玛、慕尼黑全部 不复存在了!”  20 年后,在废墟上兴建起来的德累斯顿市,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庆典,庆 祝施特劳斯的百岁冥诞,而且战后的国家歌剧院,不但恢复了昔日的风彩, 也一直保持着极高的艺术水平。施特劳斯泉下有知,也可略感欣慰了。剧院的现任音乐指导,是汉斯·封克。莫斯科大剧院(俄罗斯)  俄罗斯的古典芭蕾,一向在全世界享有盛名,莫斯科的大剧院和圣彼得 堡的基洛夫歌舞剧院,是它的两个大本营。  大剧院的俄文名字,音译过来就是“布尔绍伊”,意思是壮观伟大。在 俄国,叫这个名字的剧院不止一家,但只要是叫这个名字,那么在它所在的 城市里,就一定是最大的一座剧院。  大剧院就在莫斯科的斯维尔德洛夫广场上,建筑确实雄伟壮丽,占据了 一整个街区。剧院能够容纳 2 000 名观众,传音性能优良,通常以上演歌剧 和舞剧为主,在剧目的选择上,相当注重传统,而且特别擅长那些场面壮观、 演员众多的宏篇巨作。大剧院的舞台,面积并不特别大,主台竟是 26.5 米,深 23. 5 米,后台宽 26.5 米,深 10.5 米,但其中表演区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是上演芭 蕾舞剧的需要。芭蕾舞剧的剧情,要靠舞蹈和音乐来展开,演员的活动范围最大,尤其是大型的群舞,演员要不断变幻组合成优美、整齐的图案,所以比起歌剧、 话剧等等所有剧种,舞剧表演区的面积,居于首位。一般的剧院,在习惯上都将主表演区设计成长方形,也有梯形的,那是倒八字前窄后宽的形状,普通是宽 12 米,进深 12 米左右,而莫斯科大剧院 的舞台主表演区,可以算是特例中的特例,宽和深都足有 20 米。观众大厅有一层池座、五层楼座,高 21 米,——莫斯科大剧院和米兰的斯卡拉剧院,都是周边设多层柱廊式包厢的马蹄形观众大厅的典型例子。 大剧院有一支常驻的管弦乐队,技巧高超,名满全球,不只为剧院伴奏,也开音乐会和录唱片,而且乐队编制相当大。这是因为,替舞剧伴奏的乐队,和歌剧还不一样,舞剧一没道白,二不演唱,不怕乐器盖过人声,反而全靠 有力的音乐烘托剧情,所以乐队编制就偏大。像莫斯科大剧院演柴可夫斯基 的《天鹅湖》,乐队的编制,就有近百人。  剧院的装备本就精良,在前苏联时代,又经过多次技术改进,设施更加 齐全。像剧院的舞台机械装置里,就备有一个直径达 15 米的拼装式旋转舞 台。这种拼装式转台的用处,是一旦剧情需要,就可以临时组装,覆到主台 的台面之上,转台上同时能搭多部场景,一场演完,灯光转暗,转动舞台, 不用开幕闭幕,更换布景道具,马上就进入下一幕戏。  技术改造之外,艺术装修也进行过许多次,因为莫斯科大剧院不仅是艺 术圣地,原来前苏联党和苏维埃的重大会议,也常在这里召开。像第一部苏 联宪法,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宣言,就都是在这座剧院里通过 的。大剧院的历史,在俄国剧院中是最悠久的之一,可以一直追溯到 1776年,当时莫斯科省的检察长尤鲁索夫和一个英国的杂耍艺人梅多克斯合开了 一家剧院,剧院建在兹纳明卡街上,由梅多克斯出任经理,名字就叫梅多克 斯剧院。  4 年之后,剧院搬至彼得罗夫大街,仍旧由迈克尔·梅多克斯与尤鲁索 夫合资经营,只是名字改成了彼得罗夫剧院。这是俄国戏剧与音乐史上重要 的一步,俄国早期的歌剧,大都是在此上演的,而莫斯科小剧院的前身莫斯 科剧团,也常来这里演出话剧。  1805 年,彼得罗夫剧院遭火焚毁,剧团改在新皇家剧院演出,规模反而 更加壮大。这其中,有一个“教育之家”——就是孤儿院的芭蕾舞团,它始自 1773 年,从莫斯科的孤儿院中挑选学生,加以训练,原本就是为了向大剧 院提供舞者。这些学生里面,有好些成了后来大剧院芭蕾舞团的台柱子。除 此之外,政府还出资 32 000 卢布,赎买了斯托雷平的一个农奴剧团。  1812 年,拿破仑的大军兵临城下,莫斯科市坚壁清野,所有剧团也全部 撤离。战争过后,剧团在一些贵族的府邸中演出,后来莫斯科皇家剧院的负 责人科可什金等人,决定在红场附近,彼得罗夫剧院的旧址上,盖一座新的 剧院,这就是 1825 年 1 月 19 日开幕的大彼得罗夫斯基剧院,也就是现在的 大剧院。大剧院的剧目,既有歌剧,也有舞剧,当时俄罗斯的艺术风格,深受法国影响,反映在戏剧制作上,像史诗的氛围,宏大的场面与布景,高雅的格 调等等,都成为大剧院后来的传统。虽然一整代俄国艺术家都从这里崛起,而且 19 世纪后半叶许多俄国重要作品都在这里首演,但沙皇政府始终偏爱圣彼得堡的剧院,莫斯科所得的戏 剧经费,往往只有圣彼得堡的一半。1853 年剧院再度发生大火,只有剧院入 口处的 8 道圆柱幸存下来,重建的工作,由著名意大利作曲家卡沃斯的儿子, 建筑师阿尔贝托·卡沃斯完成。1856 年新剧院开幕,首演剧目是贝里尼的《清 教徒》。大剧院芭蕾舞团的名望风光,曾一度为基洛夫剧院所掩,但从 19 世纪后期开始,它仍推出了一系列经典名剧的首演。像彼季帕和明库斯的《唐·吉 河德》,还有 1877 年首演的《天鹅湖》,虽然它因为编配不佳,初演时是一 次名声狼藉的惨败。十月革命以后,大剧院不断推出重要的新芭蕾剧目,有《红罂粟》、《灰姑娘》、《基日中尉》、《安娜·卡列尼娜》、《斯巴达克斯》、《伊凡雷帝》等等。但在重要程度上,仍无法与列宁格勒(圣彼得 堡)的基洛夫剧院相匹敌。  二战结束之后,剧院从古比雪夫迁回莫斯科,并且吸收了原来基洛夫剧 院的两名台柱,著名的乌兰诺娃和拉夫罗夫斯基,这才使莫斯科成为俄国芭 蕾的中心。  在前苏联时代,芭蕾人材流失现象非常严重,尤其是基洛夫剧院的明星 们,纷纷逃往西方。像 1993 年死于爱滋病的努里耶夫,他前些年在西方世界 红极一时,替芭蕾艺术吸引了一大批新的观众,就是随基洛夫剧团出国访问 途中,在巴黎突然接到回国的命令,而索性叛逃的。其他像帕诺夫为移民以 色列,费尽千辛万苦,搞得满城风雨,方始成功;还有玛卡罗娃的一去无踪, 都是轰动一时的事件。  像这样顶尖舞星成群结队逃亡的事情,西方人在分析时,多半归咎于前 苏联艺术政策僵化保守,政治空气压抑禁锢,这有一定道理;但就是经济收  入上的差别,也很诱人了。以努里耶夫为例,他双亲都是乌拉尔山区的鞑靼 农民,生活贫困,所以豪奢的西方式生活对他来说特别有诱惑力,他 23 岁只 身叛逃,到前些年去世时,已经有能力在意大利购置私人的海岛了,这其间 的差别,不言自明。  但是保守归保守,俄国的芭蕾水平,仍然世界独步,无人能及。在比较 莫斯科与圣彼得堡两地时,一般公认基洛夫剧院风格矜持典雅,更西方化, 而莫斯科大剧院则是热情洋溢、技巧出众,富于俄罗斯民族色彩。  莫斯科大剧院在前苏联时代,因为艺术成绩卓著,多次获得列宁勋章。 近年来,剧院的指挥是亚历山大·拉查列夫。维罗纳露天剧场(意大利)  意大利东北部的古城维罗那,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乡,意大利有名的 旅游胜地。在朱丽叶的故居,据说还保存着两人当年幽会的阳台和朱丽叶的 石棺,这些是真迹,还是后人附会,无从考证,反正对观光客来说,也只能 是姑妄信之。  维罗纳的另一处名胜,是一座古罗马剧场,建于公元 1 世纪,当时是座 竞技场,名叫“阿雷纳”,意思是沙土堆。现在每年的 7 月到 9 月,意大利 各地的演出季结束,全国的剧院都在歇夏的时候,这里却在举行大规模的歌 剧演出。其中最拿手的,是《阿依达》、《梅菲斯特》、《图兰多特》、《命 运的力量》和《歌女乔康达》这样气势宏大,场面壮观的歌剧。不过即使是 抒情细腻的作品像《茶花女》、《曼依》、《艺术家的生涯》,这里也有上 佳的表演。从 1913 年开办至今,意大利有名的艺术家,几乎都在此演出过, 剧场的名望,简直不下于米兰的斯卡拉剧院,甚至有人说若不在这里看一场 露天演出的《阿依达》,就不算真正看过这出剧。维罗纳市的历史有 2 000 多年,阿雷纳剧场的历史是 1000 余年,这里的歌剧艺术史,大约也有 400 余年了。维瓦尔第在此地上演过歌剧,莫扎特 14 岁第一次访问意大利,也曾在此登台献艺。大约在 1856 年和 1859 年,有人曾启用这座古老的罗马剧场,上演罗西尼和多尼采蒂的歌剧。但它现在的演出形式,却是在 1913 年才确立下来的。  1913 年是伟大的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诞辰 100 周年,意大利举国上下隆 重庆祝。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泽纳泰洛与妻子盖伊,还有剧院经理人罗瓦托 一起,在古老的阿雷纳剧场组织了一场《阿依达》的演出。泽纳泰洛是维罗 纳人,在威尔第歌剧中扮奥赛罗的名角,一生演《奥赛罗》不下 300 场。他 的妻子盖伊是西班牙人,年轻时因为唱革命歌曲被捕入狱,却由此发现歌唱 天赋,成为一名女中音歌唱家。泽纳泰洛是在返乡探亲,与人闲谈时,偶然 想出的这个主意,随即得到别人热切的赞同,但一到真的实行起来,却又困 难重重。  这样一座废弃千年的古剧场,上演 19 世纪的大型歌剧,能否有理想的声 觉效果,使人怀疑。组织者特为此向歌剧指挥大师图里奥·塞拉芬做了请教。 泽纳泰洛还亲自去检验了音效,他站在剧场一端,纵声高歌,其他人在各个 位置仔细倾听,结果发现声音效果竟意外地理想。  音效解决了,剩下的是大型露天演出常常会遇到的难题——变幻莫测的 天气。要知道《阿依达》这部剧,是威尔第受埃及人之约而写的,据说是为  了庆祝苏伊士运河的开通。演出这部取材于埃及历史的戏,一般都是演员阵 容庞大,布景不惜工本,虽然不以“真骡真马上台”为标榜,可一般大型剧 院在演出时,倒常也有真象真骆驼上台助阵。泽纳泰洛的这次演出,据记载, 有乐队演奏员 120 人,合唱队演员 180 人,芭蕾舞演员 36 人,群众演员 400 人,也用到了马和公牛,能容纳三万余人的露天剧场,座无虚席,这样的情 形,一旦天公突然不作美,临时更改都来不及。  幸亏一切顺利,那场首演,有几万观众到场,带来了五万里拉的收入。 出席的有普契尼、马斯卡尼、赞多奈、皮泽蒂等音乐大师,也有卡夫卡、高 尔基这样知名的文学家。从此以后,除了 1915 到 1918 年、1940 到 1945 年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外,每年夏天都在这里举行这种盛大的歌剧演出。维罗 纳市的旅游业,连带着沾了不少光。  维罗纳的这座露天剧场,在古罗马剧场中,规模仅次于罗马斗兽场和坎 帕诺圆形剧场,是全意大利保存得最完整的古罗马建筑之一。“阿雷纳”剧场是一座椭圆形的建筑,高大宏伟,长 138 米,宽 109 米,高 30 米,上下两层,各有 72 个拱门。观众席是石砌的阶梯,由下往上,逐 级升高,共有 40 来级,能容三万多人。剧场中央的椭圆形平地,长 73 米,宽 44 米,是古代的舞台;现在演出时,在这里搭上木板,放上椅子,就成了 票价最贵的“池座”。演出在晚上开始。观众在入场时,每人发一小包蜡烛,到演出开始前,会有一名身着古装的司锣者上场,三声大锣响过,场内灯光转暗,这时在观 众席的三面石阶上,无数的烛光纷纷闪烁,如同点点繁星,同时 200 余人的 大型管弦乐团奏出优美的歌剧前奏曲,给人仙境一般的感觉。泽纳泰洛不但是出色的演员和演出组织者,而且颇具识人慧眼。 1947年,他夫妻二人在听过希腊女高音歌手玛丽娅·卡拉斯的演唱后,便邀请她 来露天剧场主演蓬其埃利的《歌女乔康达),这次机会,成为这位 20 世纪的 歌剧女神国际演出生涯的起点,在露天剧场的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法尔内塞剧院(意大利)  法尔内塞剧院(Teatro Farnese),在剧院建筑史上,可算是现代剧院 的老祖宗。它位于意大利北部的帕尔马市,修建于 1618 年。400 年来,许多 它的子孙辈的剧场建筑,都在大火中化为灰烬,而这座纯用木料盖成的古老 剧院,却一直保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简直是个奇迹。  法尔内塞这个名字,对熟悉文艺复兴时期建筑艺术的人,早就如雷贯耳。 因为这是意大利帕尔马地方一门世家望族,世袭帕尔马公爵之位,族里出过 教皇和荷兰总督。米开朗基罗替他们修过一座大名鼎鼎的府邸,现在还完好 地保存在帕尔马市。  1618 年,第四代帕尔马公爵拉努乔一世,聘请当时有名的建筑师,阿坚 塔地方的阿里奥蒂,修建了这座剧院。  剧院是长方形,木结构,设在公爵宫殿内的军械库中。10 年之后,1628 年的 12 月 21 日,为庆祝第五代公爵与另一家更显赫的名门望族——美第奇 家族联姻,才正式开放。首演剧目《墨丘利与玛尔斯》,出自另一位文艺复 兴时代的巨人蒙特威尔第之手。■法尔内塞剧场剖面图 在这座剧院出现之前,无论是古希腊的露天剧场,中国传统的戏台,还是文艺复兴时代的莎士比亚式剧场,都不曾出现过我们今天在剧院里看到的 箱形舞台。换句话说,它们所有的都是“开敞式舞台”。而剧场建筑中有箱 形舞台,有镜框式台口,是自法尔内塞剧院始。  这可是剧院建筑史上至关重要的一个分水岭。早先那种开敞式的舞台, 四面被观众环绕,很利于感情的交流,尤其适合京剧这样的写意式的艺术形 式,可是戏剧在不断发展,舞台技术日新月异,到法尔内塞剧院兴建的文艺 复兴时代,再固守过去的成规,显然不合时宜,因为开敞式舞台的构造,对 于复杂、大型的布景道具的应用,已经构成阻碍。  而且当时原有的剧场,已经由于戏剧活动的发展,供不应求,各地纷纷 兴建新的剧院,建筑师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探索,积累经验,终于在这座法 尔内塞剧场中,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说它突破,因为演员头一次退到舞台的台口之内,在一个箱状的空间里 表演。前台的台口,像一个镜框,周围是墙壁,台口再挂起大幕,这样一来, 演出的时候分场分幕,非常方便。更有一点,就是更换布景的时候,手段比 从前要灵活多样得多。当时更换布景,有两套办法,其一是三棱柱法。所谓三棱柱,说白了,就是有三个面的柱子,几对三棱柱排成一列,柱的每一面上,都有独立的布 景,换景的时候,不用拆卸,只要同时转动它们就可以了。这是套用古希腊 人的成法,场面固定,而又缺少变化。另一种方法,就是法尔内塞剧院所用的“沟槽换景系统”,把布景画在平面的景片上,沿着舞台两侧的沟槽,不断地推进推出,能更换很多场景, 其方便灵活,远非只能换三场景的三棱柱可比。所以一经阿坚塔的阿列奥蒂 引进法尔内塞剧院之中,立即风行起来,而三棱柱不久就销声匿迹了。法尔内塞剧院的换景装置,既然比以往更加灵活方便,就可以根据时尚的口味,不断推出新鲜的布景。而且有镜框将它和表演区隔开,舞台的深度 也照以前加深了很多,这就用到了透视法,结果是,既能表现真实生动的场 景,也可以制造出激动人心的幻象。舞台的空间感加深了,表演区域也更加集中,如果再采用传统的半圆形剧场,则两侧的观众,势必看不见舞台的全景,因此法尔内塞剧院的观众席, 设计成马蹄形。虽然还未像以后的剧院那样,将其前部的曲线向里收缩,但 已经很有效地改善了观众的视线。  舞台的前方,有突出的台唇,上面装饰有雕塑和绘画,演员退入台口内 表演,整个设计,使布景看起来格外深远壮观。剧院的建筑风格,是巴罗克 式样,能够容纳 4 500 名观众。  法尔内塞剧院在建筑史上,有开宗立派之功,但它主人的命运,却从此 渐趋没落。像很多意大利世家贵族一样,法尔内塞家族,在以艺术赞助人出 名的同时,家势却一蹶不振,末代公爵在 1731 年死去。帕尔马地方,落入了 西班牙国王之手。  第二年 10 月,剧院做了最后一场演出,从此废弃不用。直到 1944 年, 终于在战争中毁于轰炸,但在 50 年代,又重新修复。这座法尔内塞剧院,与 文森扎地方的奥林匹克剧场,是意大利两座最古老的剧院。  科隆大剧院(阿根廷)  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拥有 40 多座剧院,其丰富多彩的歌剧演 出,不但在南美大陆各城市中首屈一指,而且剧目广泛,质量上乘,即便是 与欧洲、北美那些最负盛名的艺术都市相比,也毫不逊色。其中始建于 1857 年的科隆大剧院(Teatro Colón),无论是建筑规模还是艺术水平,都居拉 丁美洲各大剧院之冠。  不过,新大陆上兴建的剧院,和意、法、德、奥诸国的老牌剧院比起来, 历史自然要晚上那么一二百年。实际上,在 19 世纪初的时候,布宜诺斯艾利 斯市还只有一家小而简朴的科里西奥剧院而已。那时剧院无力上演整出的剧 目,只是由来访的外国剧团,演一些意大利歌剧的片段。  这座最早的剧院,后来被阿根廷一个独裁军阀叫胡安·罗萨斯的,给强 行解散。但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的艺术事业,仍旧日益繁荣,剧院越修越多, 演员阵容越来越大,其中除了当时世界各地争相聘请的意大利艺术家之外, 也不乏本地的演员。只是剧目还是清一色的意大利作品,偶而也有法国的。 意大利作曲家多尼采蒂的歌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独领风骚,风靡一时。 经过几十年不断拓展,歌剧艺术逐渐吸引了一批批新的观众,高水平的 演出,也总能叫座,于是旧有的剧院,开始不敷使用,人们需要一座容量更大、装备更完善的新剧院。  1857 年 4 月,第一座科隆剧院以威尔第的《茶花女》拉开了首演的帷幕, 剧院有 2 500 个座位,它的名字“科隆”,在西班牙文里,是哥伦布的意思。 新建的剧院,立即成为阿根廷全国的歌剧中心,19 世纪六七十年代,意大利 人费拉里是剧院的指挥,他大权独揽,很有影响,不但使剧院的剧目几乎与 欧洲同步,更推出了一批世界首演的作品。后来为了筹措经费,盖一座新的科隆大剧院,老剧院被作价 95 万比索,卖给了国家银行。老剧院在 1887 年卖出,而新剧院一修就是 20 年,到 1908年 5 月 25 日,这座科隆大剧院才落成开幕,首演剧目仍是威尔第的作品,歌 剧《阿依达》。剧院在建筑风格上,是博采众家之长,有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的建筑风格,也有德国建筑宏伟坚固和法国建筑装饰优雅大方的特点。观众大厅是传 统的意大利马蹄形式样,有三层楼座,座位 2 487 个,另外可以出售 1000 张站票。舞台宽 35.25 米,进深 34.5 米,可以容纳 600 人同台演出,面积 之大,在全世界的剧场里也是首屈一指的。  大厅的穹顶上绘有 50 余幅有关音乐、舞蹈的绘画,是出自阿根廷著名画 家索尔迪之手,四周墙壁绘满了世界名剧的场景。剧院有先进的舞台机械设 施和自动灯光照明设备,音响效果非常优秀。另外还有豪华的休息厅,以及 宴会厅、排练场、练功室、音乐厅等等,整个观众厅都用深黄色花纹的大理 石装修而成,显得异常富贵豪华。  1857 年建成的第一座剧院里,就设有专门招待女性观众的楼座,第二座 科隆剧院也照例加以保留。据说从这种包厢里可以看到舞台和观众,而从外 面是看不到里面情况的,剧院是为独身女性特设这种座位的。  科隆大剧院的附属机构很多,简直像一座小型的音乐城。有音乐学校、 舞蹈学校、舞美设计学校,以及图书馆、档案馆、声乐艺术博物馆、古乐器 博物馆等等。剧院庞大的地下室中,有各种专门的服务性设施,像为戏剧、  舞蹈演出而设的服装厂、制鞋厂等等,设备一应具全,整座剧院拥有的职工,在 1400 人左右。 科隆大剧院自首演之日起,就一直保持着它与意大利艺术家结下的不解之缘。继首演威尔第的《阿依达》之后,阿根廷政府又特别委托意大利裔的 指挥家帕尼扎,为剧院的第一个演出季,谱写了一部歌剧《曙光女神》。随 后担任剧院经理的西亚齐又聘请托斯卡尼尼为剧院指挥,托斯卡尼尼为剧院 带来了《阿兰娜与蓝胡子》等好几部作品在南美洲的首演。  科隆大剧院的下一任意大利经理沃尔特·莫齐,则不但延揽了许多意国 歌手,对法、德两国的优秀艺术家,也优礼相聘。在 1922 年,他特别请到以 诠释贝多芬知名的老一辈德国指挥大师魏恩加特纳,以及著名歌唱家勒曼, 怀德本和希泼担纲演出瓦格纳的全套《尼伯龙根指环》与《帕西法尔》。此 外许多著名的大师如克伦佩勒、昂塞尔美、弗里茨·布施、老克莱伯和阿尔 培·沃尔夫等,都在科隆大剧院担任过重要的指挥职务。1931 年,科隆大剧 院成为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的市立剧院。  到了独裁者庇隆统治时期,剧院的艺术水准有所下降,这主要是财政方 面的困难造成的。但在 1955 年的革命之后,剧院先前的传统很快得到恢复。1958 年是科隆大剧院落成 50 周年,为此举行的隆重庆典,包括由英国指挥 大师比彻姆指挥的历代经典之作,从莫扎特的《魔笛》、贝多芬的《费德里 奥》,到威尔第的《奥赛罗》、比才的《卡门》,直到圣桑的《参孙与达利 拉》,这在当时,是一件轰动一时的文化盛事。虽然 1973 年阿根廷政府更迭,使科隆大剧院从人事管理到艺术倾向都有很大转变,但它的很多传统仍得以保留。剧院一直聘请当代最杰出的国外艺 术家,上演的作品,无论是法国、德国或是意大利的,一律用原文演出。观 众来此观剧,着装也需特别讲究,礼服是不可少的。另外科隆大剧院多年来 一直保持着旧式的国际演出季传统,每年从 5 月份开始,到 9 月份结束。布拉格民族剧院(捷克)  捷克古称波西米亚,自古以来,音乐传统深厚,音乐人材辈出。波西米 亚音乐家,享誉全欧洲,几乎就是优秀音乐家的代名词。到了 16 世纪后期, 神圣罗马帝国的宫廷,曾一度设在布拉格,此地的音乐活动,更是盛极一时。1723 年,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查理六世,在布拉格行加冕礼, 4 000名显贵云集于此,观摩庆典,皇帝特别为此修了一座环形剧院,效仿古罗马 剧院的式样,庞大宏伟,奢华绚丽,能同时容纳 1000 名演员。后来诺斯蒂克 伯爵的民族剧院等等场所,陆续修建完工,布拉格的歌剧事业,越发兴盛, 莫扎特曾在此指挥过《费加罗的婚礼》,首演过《唐璜》,韦伯也曾在此效 力多年。  兴盛归兴盛,可只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者们满意,而其治下的捷克人 民,则大为不满。因为说德语的统治者们,不准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用自己 的语言演出。于是在 1862 年,一批捷克的艺术家们,在流经布拉格市的沃尔 塔瓦河岸边,用木板搭起一个简陋的剧院,演出捷克语的剧目,起名叫做临 时剧院(ProzatímíDivadalo)。因为条件艰苦,这座临时剧院,只好因陋就 简,设备落后,排练草率,歌手里十之八九都是业余的,这还好说,管弦乐 队只有 18 个人,并且为了谋生,这些音乐家竟还得在咖啡馆里工作!    不过这时候欧洲各地的民族独立运动,早已是风起云涌、声势浩大,捷 克人的民族意识,已被唤醒,它的民族乐派,更由斯美塔那、德沃夏克、雅 纳切克诸人发扬光大。  斯美塔那亲自担任剧院的指挥。他被后人尊为“捷克民族音乐之父”, 在临时剧院,他一面指挥,一面写出了 6 部歌剧,德沃夏克和费比赫的作品, 也由他首演。他的一部爱国主义作品《勃兰登堡人在波西米亚》,几经周折, 才得以上演,结果大获成功,斯美塔那从此声誉鹊起。1866 年首演的《被出 卖的新嫁娘》,更是民族歌剧中无与伦比的佳作,至今盛演不衰。  这座临时剧院,顾名思意,修建之初,并不打算长用下去。事实上,由 爱国知识分子发起的“民族歌剧委员会”,早在 1850 年,业已成立。不过计 划虽有,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这里面有实际困难,也不乏政治因素。  因此当 1868 年,新剧院的奠基礼终于举行时,就成了一件关系到国家、 民族的大事。七块岩石,分别从波西米亚、摩拉维亚各地运来,做为奠基, 象征着捷克历史上的民族英雄胡斯等人。  也就为这是一次民族性的庆典,斯美塔那特为奠基仪式写的一部歌剧《达 利波》,才惨遭失败。因为在这部戏里面,瓦格纳的味道太浓了。所谓民族 乐派,本来是在德、意的主流文化之外,另立门户,但平心而论,斯美塔那 生长在奥地利统治的环境下,受其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事。斯美塔那不久因 病耳聋,辞去了指挥一职,但仍写出了《我的祖国》这样不朽的作品。1881 年,新建的民族剧院(NárodníDivadalo)终于落成开幕,首演剧目是斯美塔那的《里布舍》,不幸的是,一场大火随之而来,将剧院的内部 设施损坏殆尽。重建的资金,迅速募到,到 1883 年,一座能容纳 1598 人的 新剧院,再度开幕。剧院坐落在伏尔塔瓦河畔、大桥的东面,是一座文艺复兴式的宏伟建筑,气势磅礴,巍峨壮观,不仅如一般大剧院般富丽堂皇,还有浓厚的文化气息 和捷克的民族特色。金色的方顶,在阳光或灯光的照耀下,无论昼夜,都闪 闪生辉。楼顶有著名雕塑家米斯尔贝克创作的神态各异的雕刻群像。左上方 的青铜铸像,是胜利女神,手持花冠,驾着三套马车,凌空奔驰,这铸像是 后来所加,在 1911 年,由三位雕塑家根据施尼赫的原作塑成。正门上刻着“民 族,自己靠自己”的格言。大画家阿莱什和日尼赛克,为剧院创作了一系列 巨幅壁画和天顶画,共计 14 幅,名为“我的祖国”,把剧院的休息大厅,变 成一个艺术珍品的陈列馆。剧院的设计者是有名的建筑师日莱克和舒尔茨, 整座建筑连同雕塑、绘画,无一不是捷克古典艺术的精华。  布拉格民族剧院自落成以来,捷克和各国的艺术家纷纷在此登台献艺。 柴可夫斯基曾在这里指挥自己的歌剧《叶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 在欧洲的首演,勋伯格的音乐话剧《期待》也是在这里首演的。敖德萨国立歌舞剧院(乌克兰)  乌克兰境内的黑海名港敖德萨,有一座建于 1809 年的歌舞剧院。乌克兰 的音乐人材,在从前的俄国和前苏联,历来占有一席之地。敖德萨的音乐学 院,更培养出过奥依斯特拉赫这样的一代宗师。而这座剧院,论演出水平, 与一般国际上的剧院,差可比拟,并不算突出,但是建筑宏伟华丽,设施完 善齐全——据说修建这座剧院时,用的是和维也纳剧院同样的图纸,所以不  失为乌克兰的一处名胜。尤其它由于历史上曾经两度遭火焚毁,二战时又受 到德军飞机的轰炸,所以有一套相当严格的消防管理措施。  说到火灾,在欧洲几百年剧院建筑史上,这的确是一个令人伤心的话题。 所有那些古老而美丽的早期剧院建筑,几个世纪下来,早已所剩无几。19 世 纪以来风行的大歌剧院,也往往难逃兵火之灾,有的甚至一而再、再而三地 被焚毁。这倒不是因为所有这些剧院都不注意消防安全,而是剧院这种特殊 的建筑形式,实在太容易引火上身了。  我们知道古希腊人崇尚自然,他们在庞大的露天剧场中表演戏剧,充足 的阳光,就是天然的光源。而自从有了室内剧场之后,油灯和蜡烛就成了必 不可少的照明工具。有一个时期,欧洲的剧院在整场演出的时间里,都用明 晃晃的灯烛把舞台和观众厅照得通亮。而这灯火通明的舞台之上,充斥着的 是彩绘的景片、服装和道具,还有纱、布的大幕,木头的地板,几乎无一不 是易燃物。结果可想而知,仅仅在 19 世纪这一百年里,欧洲被火烧掉的剧院 就有一千一百多座!  看到这儿,有的读者或许会想,这都是陈年旧帐,现代人文明程度远高 于前代,煤气灯、蜡烛早被淘汰,消防手段更是先进,这种现象,当可杜绝 了吧。其实不然。代烛炬而起的照明灯具,仍然温度很高;电线还会走火, 加上有一等不讲公德的观众,在剧院中随意吸烟,种种原因,使剧院的火灾 仍旧无法根绝,就在 1996 年,还烧了一座号称世界十大歌剧院之一的威尼斯 凤凰剧院。而剧院又是人群密集的所在,一旦失火,后果不堪设想。财产损失不说,往往还酿成集体伤亡的惨剧,所以有鉴于此,国内外各家大型剧院,都各有 一套严格的防火制度,配备先进的消防设备。在这方面,前苏联各地的大型 剧院,措施得力,要求之严,是早已闻名于世的。像敖德萨国立歌剧和芭蕾舞剧院,就在舞台上安装了一部巨型的防火铁幕。铁幕用坚固的钢骨架、耐火的石棉等等材料制成,一旦火起,它能迅速 落下,阻止火势向观众厅蔓延——剧院的火灾,十之八九是由舞台起火的。 而且舞台上易燃物多,火势迅猛,若无防火幕阻隔,很快会将大厅中的氧气 抽光,结果观众不等火势波及,便已窒息。这道大铁幕的作用,还在于阻挡观众视线。即使火灾发生,幕落下后,观众看不见火情蔓延,心理上会稳定很多,如果再能指挥有方,秩序不乱, 则不难全身而退。不过这样大型的铁幕,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失之笨重,太占地方。敖德萨歌舞剧院的舞台,主台宽 29 米,深 19 米,后舞台宽 17.5 米,深 12.5 米,高 11.6 米,机械化程度很高。比如台上有多块升降台,每块 都能上升 4 米,可以布置高大远景,下降 2.2 米,直至观众看不见演员。而 防火铁幕的设置,必然使机械设备和表演区向后移,这势必影响到演出效果 和音效。  另一个缺陷,大概是要求过高造成的。按从前苏联的剧院规范,防火幕 得能耐住 1000 度的高温,每平方米 40 公斤的压力。这除非是用木材加柴油, 再加鼓风机助燃,才能在舞台上达到的高温,可想而知,按这样的规格设计 铁幕,不但笨重,而且不经济。前苏联剧院里的防火幕大的有五六十吨重, 要是升降式的,整天吊在舞台上,本身对演员就是个威胁。不过,这种规范 虽然过严,但和我国大剧院防火幕只有几厘米厚,小礼堂、俱乐部只有消防  栓和灭火器的现状比较起来,真该好好借鉴一下。 敖德萨歌舞剧院历史上两次毁于大火,一次在 1873 年,一次在 192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飞机在附近狂轰滥炸,剧院虽然没直接中弹,但 是震动剧烈,大为倾斜。  战争胜利后,工程人员对剧院进行了出色的修复工作,他们先往剧院周 围的地基里,灌注了多吨液体玻璃,再辅之以高难度的机械工程,没拆动剧 院一砖一石,就让它恢复了原貌。  剧院的外表并不引人注目,灰色的建筑,外形古朴,没有一般大剧院前 常见的喷泉、花坛,晚上也没有灯火辉煌的景观。但内部真是堂皇富丽,让 人目不暇给。观众大厅有池座 1500 余个,另有包厢,音响效果很好,舞台上 轻微的声响,从大厅的每一个角落都听得到。灯光、布景、服装都十分讲究, 演出风格上,注重体现作品的时代特色。  剧院的内部,从四周的墙壁到楼柱都饰有金碧辉煌的雕塑,其中有 16 座古希腊艺术之神的雕像,分别代表诗歌、舞蹈、悲剧、喜剧等等。大厅四 壁绘着莎士比亚名著中的场景。剧院正面则有俄国诸位大剧作家、大音乐家 的半身像,其中有格利鲍耶陀夫、普希金、格林卡、果戈理等人。由于种种原因,该剧院目前经济状况欠佳,但仍坚持多种演出活动。悉尼歌剧院(澳大利亚)  在当代的大型公共建筑里,悉尼歌剧院的情形,最为独特,要论名声响、 构思奇、建筑之难、气象之壮,都要算它是头一号。它引发的是非争论,更 是旷日持久,而且牵涉极广。当事者之一的建筑家耶尔恩·乌特松,直至今 日,对当年往事,仍视为终生遗憾,不能释怀。回首当年,悉尼这座新南威尔士州的都市,直到 50 年代,还不曾有过一座永久性的大歌剧院,也没有一个永久性的演出团体。悉尼人欣赏歌剧,长 久以来,看的是外国剧团的访问演出。这与悉尼市的声望地位,大不相称。 话虽如此,事实上,盖一座悉尼市自己的设备齐全的大剧院,早已有计 划,只不过实施起来,总是波折丛生,困难重重。到 1952 年,墨尔本的国立 歌剧院,并入新南威尔士州的歌剧团,3 年后,州政府计划盖一座新悉尼歌 剧院,向全世界征集方案。有 30 余国的建筑师,223 份设计图纸,参加竞赛, 结果却被年轻的丹麦建筑师耶尔恩·乌特松(Jorn·Vtzon),戏剧性地中得了头奖。  说戏剧性,因为乌特松的参赛作品,根本算不上正规制图,只不过是一 张素描的示意草图,放大成照片而已,所以最初根本没有入选。  但是评委中有一位美国建筑师沙里宁,迟来一步,他审阅已选出的十份 方案后,都不中意,于是逐一披检剔下的作品,一下子发现了乌特松的草图, 如获至宝。沙里宁祖籍芬兰,父子两代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建筑师,参加评选 的小沙里宁,更是第二代现代派建筑师中的佼佼者。亏得他慧眼识珠,认准 了乌特松的创意草图,将来必是非凡的杰作,方才有了今天这座举世闻名的 悉尼歌剧院。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原画人cg艺术家联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