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姓曾永字辈取名的取什么名好?

曾子&姓曾,名参(zēng&cān&,前505年-前435年),字子舆,汉族
曾子,姓曾,名参(zēng
cān ,前505年-前435年),字子舆,汉族,春秋末年生于鲁国东鲁(),后移居武城()。十六岁拜为师,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主张,传播。[1]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修养。著述《》、《》等,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曾子是正统思想的忠实传人,他把孔子的思想和学问授之以徒,又将孔子的言行整理成《论语》,上承孔子之道,下开思孟学派,对孔子的思想一以贯之。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乃至中华文化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
[1]三十二年(前435年),曾子辞世,终年70岁;在平邑县建有曾点墓和曾参墓;嘉祥县南建有曾子庙、曾林(曾子墓)。
曾子,曾子舆
中国 周朝 鲁国
鲁国南武城(山东平邑县)
承上启下,传播儒学思想
修齐治平、以孝为本
曾点(曽皙)
曾子烹猪;曾子避席;不受君邑
曾子是的后代,也是夏禹王的后代,是()太子巫的第五代孙。父亲()
,母亲上官氏。生于公元前505年10月12日(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死于公元前435年(周考王五年,鲁悼公三十二年),生于东鲁,移居武城,十六岁拜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主张,传播。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因之,上承之道,下启,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孟子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欲聘之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辞而不就。曾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养)”的主张。又提出“”(《》)的修养方法,即“为人谋而不忠乎?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他著述有《》、《》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唐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郕伯”。宋大中宋大中符二年(1009年)加封“郕侯”(一作瑕丘侯)。元至顺初年,加封为“郕国”。明嘉靖九年改称“宗圣”。在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建有曾点墓和曾参墓,将《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3页曾子的注释由“山东嘉祥人”纠正为“山东平邑人”。至此始于明成化年间、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曾子故里之争终于尘埃落定。
省市县南建有、()。
至此,《》、《》、《》和中学课本等主流"权威"出版物对曾子故里的说法一致,已有600多年的曾子故里之争终于尘埃落定,宗圣曾子故里重新“回归”平邑。
后裔均把曾参作为自己的开派祖先。
孔子去世后,曾参聚徒讲学,有不少弟子,相传他就是子思、一派的创始人。
曾参在孔门弟子的地位原本不太高,不入“”之列,直到颜渊配享孔子后才升为“十哲”之一[1]。时追封为“
伯”。以后,随着孟子地位的上升,曾参的地位也随之步步高升。北时加封为“武城侯”,南宋度宗时加封为“
国公”,元至顺元年加封为“”,到明世宗时改称为“宗圣”,地位仅次于“复圣”。
曾子曰:“忠者,其孝之本与?孝子不登高,不履危,痹亦弗凭;不苟笑,不苟訾,隐不命,临不指。故不在尤之中也。
孝子恶言死焉,流言止焉,美言兴焉,故恶言不出于口,烦言不及于己。
故孝子之事亲也,居易以俟命,不兴险行以徼幸;孝子游之,暴人违之;出门而使,不以或为父母忧也;险涂隘巷,不求先焉,以爱其身,以不敢忘其亲也。
&孝子之使人也不敢肆,行不敢自专也;父死三年,不敢改父之道;又能事父之朋友,又能率朋友以助敬也。
&君子之孝也,以正致谏;士之孝也,以德从命;庶人之孝也,以力恶食;任善,不敢臣三德。
故孝之于亲也,生则有义以辅之,死者哀以莅焉,祭祀则莅之以敬;如此,而成于孝子也。”
《大戴礼记》
曾子曰:“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礼之贵。
故为人子而不能孝其父者,不敢言人父不畜其子者;为人弟而不能承其兄者,不敢言人兄不能顺
其弟者;为人臣而不能事其君者,不敢言人君不能使其臣者也。故与父言,言畜子;与子言,言孝父;与兄言,言顺弟;与弟言,言承兄;与君言,言使臣;与臣言,言事君。
&&&&&&&君子之孝也,忠爱以敬;反是,乱也。尽力而有礼,庄敬而安之;微谏不倦,听从而不怠,欢欣忠信,咎故不生,可谓孝矣。
尽力无礼,则小人也;致敬而不忠,则不入也。是故礼以将其力,敬以入其忠;饮食移味,居处温愉,着心于此,济其志也。
子曰:‘可人也,吾任其过;不可人也,吾辞其罪’诗云:‘有子七人,莫慰母心。’子之辞也。‘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言不自舍也。不耻其亲,君子之孝也。
是故未有君,而忠臣可知者,孝子之谓也;未有长,而顺下可知者,弟弟之谓也;未有治,而能仕可知者,先修之谓也。
故曰:孝子善事君,弟弟善事长,君子一孝一弟,可谓知终矣。”
《》曾子立孝第五十一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
&&&&&&&公明仪问于曾子曰:“夫子可谓孝乎?”曾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君子
之所谓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以道。参直养者也,安能为孝乎?身者,亲之遗体也。行亲之遗体,敢不敬乎?故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乎身,敢不敬乎?故烹熟鲜香,尝而进之,非孝也,养也。君子之所谓孝者,国人皆称愿焉,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谓孝也。民之本教曰孝,其行之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久,为难。久,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殁,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也。
夫仁者,仁此者也;义者,宣此者也;忠者,中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礼者,体此者也;行者,行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乐自顺此生,刑自反此作。
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孝有三:大孝不匮,中孝用劳,小孝用力。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
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惧而无怨;父母有过,谏而不逆;父母既殁,以哀,祀之加之;如此,谓礼终矣。”
乐正子春,下堂而伤其足,伤瘳,数月不出,犹有忧色。门弟子问曰:“夫子伤足,瘳矣,数月不出,犹有忧色,何也?”乐正子春曰:“善!如尔之问也。吾闻之曾子,曾子闻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可谓全矣。故君子顷步之不敢忘也。’今予忘夫孝之道矣,予是以有忧色。故君子一举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一举足不敢忘父母,故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也。一出言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及于己,然后不辱其身,不忧其亲,则可谓孝矣。草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大戴礼记》曾子大孝第五十二)
4& 思想品格
政治观—孔子是以政治为轴心,以伦理道路为本位,来构筑其“仁”学体系的。
曾参半身像
概莫能外。但也必须看到,即使同一学派,不仅在性格、经历上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就是在思想上也有一定的差异性。曾参为孔子的后进弟子,入学时间上的延误,鲁钝的天资,在其思想成熟的时间上落后于其它弟子,但另一方面,又具有更深邃、更有耐力的特点。特别是孔子去世后,曾参独立生活实践的几十年间慢慢消化夫子教诲,结合自己的经验所得,从而对孔子学说的某些方面予以推进。
不苟同权贵的君子品格
《韩诗外传》卷一记,曾参为养活父母仕于莒,曾当过“得粟三秉”的官职。虽有从政经历,但综观其一生,仍然是一个孔子式的知识分子形象。其根源在于他那尽守礼约、躬守孝道、不苟同权贵的思想品格。他曾声言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论语·泰伯》)
这种“以仁为己任”、“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大丈夫气概,实际上并不亚于日后的孟子,甚至从这一点看,似乎可以预示孟子精神的出现。以这种精神气概为向导,便使人很难想象他会持有做官从政、苟合政治权势的贪婪要求。与《?让王》篇中所述见义忘利,安贫乐道的形象是一致的:“曾子居卫,温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履而踵决。曳纵而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声。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
&&&&&在“志”与“道”面前,形、利、心皆可忘记,政权官位又算得了什么呢?《说苑·立节》载:“曾子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曾参辞而不受。为什么呢?他说:“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显然,他在与政治权势的交往中保持着无私无畏、议而不从的态度。难怪《韩诗外传》说曾参五十岁时,“齐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皆不应命。”甚至对现实政治进行无情的揭露与鞭挞,孟氏使阳肤为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论语.子张》)“上失其道”,可以说是曾参对现实政治形势总的批评性的看法。在当时“礼崩乐坏”的形势面前,曾参的态度是“天下有道,则君子欣然以交同;天下无道,则衡言不革;诸侯不听,则不干其士;听而不贤,则不践其朝”(《·解诂》)。不屈从、不苟合、刚直不阿清醒处世的君子品格—这基本上可以说是原始儒家对待政治权势的正面态度与做人的基本原则。虽然不必一定卷入现实政治的漩涡,但一定清醒地保留着对专制政权的批评权力。
1、修齐治平的政治理想
被列为“”之首的《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政治哲学体系。
“至善”既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政治上的最终理想。“、正心、修
曾参杭州石刻像
身”是道德修养,“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政治实践。通过道德修养实现政治抱负,道德与政治水乳交融,正是儒家思想以至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描述“治国平天下”宏伟蓝图的时候,接着讲得众、慎德、生财、举贤。“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故“治国平天下”者,应做“民之父母”,以“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孕育着孟子“民本”思想的萌芽。要赢得民心,就必须“慎德”。“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因为“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但“生财”也很重要。生财之道能使“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生财的目的在于富民,得民,“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因此又必须反对“聚敛之臣”。“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治国平天下者,不应“以利为利”,而应“以义为利也”。“治国平天下”的要务在于“举贤”。“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要举贤,首先要知贤、好贤、容贤,而后才能用贤。应该做到“人之有技,若已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而不应“人之有技,娼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绝不能让妒贤嫉能的“小人”担当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
2、天人观中的“人为贵”思想
《曾子·天圆》中指出:“阳之精气曰神,阴之精气曰灵,神灵者品物之本也。阴阳之气各从其行则静矣。偏则风,俱则雪,交则电,乱则雾,和则雨。阳气胜,则散为雨露;阴气胜,则凝为霜雪。阳之专气为雹,阴之专气为霰。霰雹者,一气之化也。”
《曾子·天圆》认为毛虫羽虫是阳气化生的,介虫、鳞虫是阴气化生的。人是倮生的,无羽毛鳞甲,乃是禀阴阳精气而生。
这就明显地突出人在万物天地中的地位。这正是儒家思想的特点。《曾子·大孝》说:“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
认为人是天地间最伟大的,“天地之性为贵”(《孝经》)。《小戴礼记·礼运》中说:“人者五行之秀气也。”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认为人不是顺应自然,屈从于自然,而是能动的改造自然。“从天而倾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发现并重视人的作用,这是的精华。
曾参在孔学中的地位,很长时间以来未被人们所认识。上承孔子道统,下开,这一学术地位,是唐、宋以后才为一些人所逐步承认。历代对曾参的封赠与奉祀情况如下:
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四月,唐高宗赠曾参为太子少保。此为对曾参赠官之始。&
太极元年(公元712年),唐睿宗加赠曾参太子太保,配享孔子庙堂。此为曾参配享之始。&
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唐玄宗定曾参位次,诏曰:“曾子大孝,德冠群列,特为塑像,坐于十哲之次”。同年,唐玄宗勒礼部尚书苏頲撰《曾子赞》。
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八月,唐玄宗赠曾参为郕伯。此为曾参赠之始。
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唐明宗罢二十一先儒,改以曾参与七十一子图形四壁,世称七十二贤,合计共八十二人。曾参名为七十二弟子之位,实为“文宣王庙,四壁英贤”,每逢祭祀,面前陈脯、盐等物以祭。
元年(公元960年),宋太祖命文臣时廷臣撰《曾参赞》。
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五月,宋真宗晋曾参为瑕丘侯。因犯孔子讳,于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六月,改瑕丘侯为武城侯。
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宋高宗御制《曾子像赞》。
咸淳三年(公元1267)二月,宋度宗升曾参为成阝
国公,配先圣,居正位之西,面东。至此颜、曾、思、孟四配始定。
&&&&&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元成宗颁降初献成阝
国公乐章。成阝 国公酌献、奏《成安之曲》。
国公乐章内容是:“心传,一以贯之;爰述大学,百世训彝;惠我光明,遵闻行之;继圣迪后,是享是宜。”
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七月,元仁宗降诏,春秋祭祀先圣,以颜子、曾子、、孟子为配享。
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七月,元文宗加封曾参为成阝国宗圣公。此为曾参封圣之始。
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元文宗进封颜子为复圣公、曾子为宗圣公、子思子为公、孟子为亚圣公。命词臣为制,书一代为典,崇敬备至。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太祖颁《释奠仪节》,四配位前,每位羊一、豕一、登一、钅刑
一、笾豆各十、缚簋各一、爵三、帛一、篚一、口一。
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明孝宗派官祭祀曾参并颁发祭文。
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山东巡抚赵璜、巡按李玑奏准,照弘治四年例,春秋次丁有司,永远致祭曾参专庙。嘉靖以后,嘉祥曾参专庙,每逢二、八月,翰博主祭上丁,地方官主祭次丁。明清两代均遵循未改。
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礼部召集诸大臣议事,一致认为:人以圣人为至圣,圣人以孔子为至。宋真宗称孔子为至圣,其意以备。今宜于孔子神位题“至圣先师孔子”,去其王号及“大成文宣”之称。其四配称,“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
&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明世宗改为曾参为宗圣曾子,并敕封曾参之妻公羊氏为成阝
国一品夫人。
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闰三月十六日,清圣祖颁发御制《宗圣赞》。
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八月初五日,清世宗书赠宗圣殿匾额“道传一贯”。
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二月二十八日,清高宗亲制《宗圣赞》(勒于碑石),并派官至嘉祥宗圣庙致祭曾参。
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颁发元圣周公及复、宗、述、亚四圣祭器,以备陈设之用,当经山东巡抚专委东昌府同知陈王来
赴江南制造。赐宗圣曾子庙: 钅刑 一件、缚十件、簋十件、笾四十件、爵十一支、帛匣五件(竹笾、木匣、余皆铜器);宗圣:爵三、钅刑
一、缚二、簋二、笾八、豆八、帛匣一;两配:各爵一、缚一、簋一、笾四、豆四、帛匣一;两庑:各三坛、爵三、缚三、簋三、笾十二、豆十二、帛匣一;宗圣夫人殿、启圣王殿、两庑,祭器可调使用。
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三月四日、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三月七日、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三月二十七日,清高宗亦亲制祭文,并派官至嘉祥宗圣庙祭祀曾参。
鲁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十月十二日,曾参生于鲁国南武城。是年,孔子四十七岁,少孔子四十六岁。
鲁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曾参十二岁。常随父学诗书,有“伏案苦读”之说。
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曾参十四岁。“躬耕于泰山之下,遇大雨雪旬日不得归,因思父母,而作梁山之歌。”(见《淮南子》)
鲁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曾参十六岁。奉父命至楚,从学。
鲁哀公七年(公元前488年)曾参十八岁。随孔子离楚去卫。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曾参二十二岁。随孔子自卫返鲁。《孔子家语》记有,他“敝衣而耕,常日不举火”。鲁国君要赠其“食邑”,辞而不受。
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曾参二十四岁。孔子的高才弟子病故,曾参就成了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
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曾参二十六岁。孔子呼而告之,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孔子亲以《大学》授曾参。
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曾参二十七岁。是年,孔子卒,终年七十三岁。孔子临终将其孙孔鲤之遗孤子思托付于曾参。曾参若父丧而无服,守孔子墓。
鲁哀公十九年(公元前476年)曾参三十岁。三年守墓过后,孔门弟子子夏、子游、子张认为有若面貌很象孔子,要把有若当孔子来事奉,强叫曾参同意。曾参拒绝说:“这样做不可。老师的德行象长江的水洗过,象秋天的阳光晒过,清净洁白,无以复加,怎么只求面貌象似呢?”(见《.》)
鲁哀公二十年(公元前475年)曾参三十一岁。父病故时,曾参“泪如涌泉,水浆不入口者七日”,以后“每读丧礼则”(见《礼记》)
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曾参三十八岁。武城大夫聘曾参为宾师,设教于武城(今山东平邑城南40公里曾子山下).
鲁悼公元年(公元前466年)曾参四十岁。离鲁去卫。
鲁悼公十一年(公元前456年)曾参五十岁。时齐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曾子皆不应命。
鲁悼公十二年(公元前455年)曾参五十一岁。鲁悼公十三年(公元前454年)曾参五十二岁。
鲁悼公二十一年(公元前446年)曾参六十岁。与子夏、段干木等设教于西河一带。
鲁悼公三十一年(公元前436年)曾参七十岁。是年,曾参有病卧床不起,把弟子们叫到跟前说:你们掀开被子,看看我的脚和手,都保全得很好吧!我一生正像《》上
说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心谨慎,以保其身。从今以后,我知道身体能够免于毁伤了。小子们,要记住啊!并且他自言自语地说,君子修养之道贵在三条:“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这三条我能做到吗?始终不忘修养功夫(《论语?泰伯》)
鲁悼公三十二年(公元前435年)曾参七十一岁。一天夜里,病危中的曾参,突然想起身下铺着一领华美的席子,是鲁大夫季孙氏送给他的。他认为,自己一生没做到大夫,不应铺大夫的席子,于是就招呼儿子们把席子换下来。没等换上的席子铺好,他就死了,终年七十一岁。
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
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死於鲁。
《曾子》·一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宋汪晫编。晫字处微,绩溪人。是书成於庆元嘉泰间。咸淳十年,其孙梦斗与子同献於朝,得赠通直郎。考《汉志》载《曾子》十八篇,《隋志》有《曾子》二卷,《目》一卷,《唐志》亦载《曾子》二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二卷,十篇,称即唐本。高似孙《子略》称其与《大戴礼》四十九篇、五十八篇及杂见《小戴记》者无异同,后人掇拾以为之。陈振孙《书录解题》并称有慈湖杨简注。是宋时原有《曾子》行世,殆晫偶未见,故辑为此书。凡十二篇,仲尼闲居第一,明明德第二,养老第三,周礼第四,有子问第五,丧服第六,中阙第七、第八,晋楚第九,守业第十,三省身第十一,忠恕第十二。明明德独标云内篇,养老以下皆标外篇,而仲尼闲居篇不言内外,疑本有内篇字,而传写佚之也。其第一篇即《》,而削去经名,别为标目,未免自我作古。第二篇即《》,考自宋以前有子思作《大学》之传,而无曾子作《大学》之说,归之曾子,已属疑似,又改其篇目,与前篇武断亦同。至外篇十篇,亦往往割裂经文,以就门目。如曾子问师行必以迁庙主行乎至老聃云,孔疏曰,此一节论出师当取迁庙主,及币帛皮圭以行,庙无虚主之事。盖首问师行必以迁庙主,论其常也。师行无迁主,又筹其变也。二问相承,义实相济,故孔疏通为一节。今割古者师行无迁主至盖贵命也入周礼篇,割古者师行必以迁庙主行乎至老聃云入丧服篇,文义殆为乖隔。若云以其文有涉丧服,是以分属,则周礼篇内又明载三年之丧吊乎数节,为例尤属不纯。然汉本久佚,唐本今亦未见,先贤之佚文绪论,颇可借此以考见。则过而存之,犹愈於过而废之矣。卷首冠以梦斗进表,称有晫自序。而此本佚之,仅有元汪泽民、俞希鲁、翟思忠、明朱文选序四篇,明詹潢后序一篇,皆合二书称之,盖晫本编为一部也。今以前代史志二子皆各自为书,故分著於录焉。
记载了曾子的佳话:曾子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子烹彘(猪)
【原文】: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译文】: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他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待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去杀。她就劝止说:“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妻子,可不能跟他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实现教育的方法。”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原文:,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译文】:
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给他一块采邑,曾子坚决不受。再送来,曾子还是不受。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那么,就算国君赏赐我的采邑而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孔子说,曾参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
曾子自唐高宗始有封赠,宋有追加,宋度宗时升列四配。明正统时重建专庙。明嘉靖时,访求曾子后裔,授以世职。
其历代主要的封赠如下:
178年(汉灵帝光和元年),敕画曾子像于七十二子之中。
668年(唐高宗总章元年),赠曾子为太子少保(1)。
712年(唐睿宗太极元年),加赠为太子太保。
720年(唐玄宗八年),特塑曾子像坐于十哲之次并谐御制曾子赞。
739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赠曾子为郕国伯(2)。
1009年(北宋大宗祥符二年),晋升为瑕邱侯(3)。
1111年(北宋徽宗政和元年),改封为武城侯。
1267年(南宋度宗咸淳三年),升郕国公。
1330年(元文宗至顺元年),加封为郕国宗圣公。
1539年(明世宋嘉靖十八年),敕封曾子为宗圣公。
一派祖曾参:生三子,长子曾元、次子曾申、三子曾华。
二派是曾参长子曾元,字子元,配高阳氏生子:,副室侯氏生子:中;
三派元长了曾西,字子照,生于鲁贞定王丁酉年,鲁列王壬子年卒,生三子:钦、铎、锡;
四派西长子曾钦,字子敬,生三子:旦、庄、筐;
五派钦长子曾得,字若得,官封平海侯,配卜氏生子:羡,继室欧阳氏生子:美。
六派得长子曾羡,字学余,官至徐州刺史,配谬氏生一子:遐。
七派羡子曾遐,字子盛,官使邑太守,任扬州刺史,配言氏生二子:炜、盈。
八派遐长子曾炜,字子美,官至汉尚书,生于周赧王丁亥年,卒于汉壬子年,配坛氏生一子:乐。
九派炜子曾乐,字训韶,官至山阴县令,因有功加封都乡侯,配周氏生子:浼、况。
十派乐子曾浼,配伏氏生二子:旃、光。
十一派浼长子曾旃,字仲劝,官至冀州太守,配鄢氏生一子:嘉。
十二派旃子曾嘉,配郑氏生二子:宝、顼。
十三派嘉长子曾宝,字惟善,任武威太守、车骑侍郎,配欧阳氏生子:琰,继室王氏生子:璜、景。
十四派宝长子曾琰,官至提举副使,配邬氏生二子:据、援。十五派为曾琰长子曾据。武城曾氏族谱按曾参为一派祖。
十五派宝长子据
南迁庐陵吉阳所繁衍子孙,其曾氏后人称据公房系。
十六派据长子曾阐,配文氏生子:植,副室王氏生子:横、茂、楫。
十七派阐长子曾植,配李氏生子:耀,继室箫氏生子:炯、柄。
十八派植长子曾耀,谏议大夫旋任福州刺史,配胡氏生子:培,继室文氏生子:城。
十九派耀长子曾培,字本固,配陈氏生子:德,副室张氏生子:行、徵。
二十派培长子曾德,配董氏生子:珣、珍。以上为武城曾氏第十六开派至二十开派,属据公房系,时为西汉末至三国初年。继而为曾德公房系,即二十一代至二十五代。此五代是
二十一派德长子曾绚,字贵文,三国时任中郎将军,配宋氏生子:焕、震。
二十二派绚长子曾焕,官拜景阳侯,配刘氏生子:梓、耀。
二十三派焕长子曾梓,字伯其,配丁氏生子:勰(协)。
二十四派梓长子曾勰,官至镇南将军司马,生于太康丁未年二月二十五日,卒于兴康甲子年,配文氏生子:端。
二十五派勰子曾端,字正亦,配胡氏生子铉、宏。此五代时为汉末至三国吴。
二十六派端长子曾铉,字道远官至大司马,配箫氏生子:海。
二十七派铉长子曾海,又名吴官,裘州录事参军,配杨氏生子:横、椅。
二十八派海长子曾横,配谢氏生子兴、田。
二十九派横长子曾兴,字兆发,配张氏生子:隆,罗氏生子:陈、陂。
三十派兴长子曾隆,字迪惠,配宋氏生子:钧。
三十一派隆子曾钧,字洪举,生于开皇丁巳年,官至唐级事,卒庚戊年,配王氏生子:谋。
三十二派钧子曾谋,字以中,配高氏生子:丞、巴。
三十三派谋长子曾丞。司空兼尚书令。居庐陵吉阳乡上黎堡螺狮岭。生三子:曾珪、曾旧、曾略又各衍一房。曾圭为庐陵、吉阳房,曾旧为乐安、临江房,曾略为抚州、南丰、临川房。
三四派丞长子珪,生五子曾宽、曾绰、曾丰、曾晖、曾隐。
次子旧,生三子曾德、曾儣、曾宥。
三子略,生一子炀。
明嘉靖三十七世孙曾庆长子曾伟之后,
曾子五十九世嫡孙曾潮瑶因久住南方,不愿回山东,其近支子弟亦不愿北返。于是曾庆次子曾骈之后
曾子五十九世孙以小宗挑大宗
清嘉庆年间,曾伟的后裔曾衍泳禀报朝廷,请准建家庙于湖南宁乡县,由长房后裔增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一名,在南方分承宗祀。从此,曾氏山东翰林院五经博士的世系叫做东宗,在南方奉祀曾子的翰林院五经博士世系叫南宗。
曾氏从六十三代开始,用与孔、孟统一的字辈,即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曾质粹,字南武,世居吉安永丰。生于明弘治五年(1492年)二月初一日,卒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二月十六日。
第60代 曾昊,早卒未袭。
第61代 曾继祖,字绳之
第62代 曾承业,字洪福,万历五年袭
第63代 曾弘毅,字泰东,崇祯元年
第64代 曾闻达,字象舆,崇祯十四年袭
第65代 曾贞豫,字麟楚,康熙七年袭
曾尚溶,字汇伯,康熙二十九年袭
第67代 曾衍肃,字雍若,雍正二年袭
第68代 曾兴烈,字起祚,乾隆四年袭
曾毓尊,字注瀛,乾隆二十六年袭
第70代 曾传镇,字巨山,嘉庆元年袭
第71代 曾纪琏,字仲鲁,袭不久,因事革职,并不准其后承袭。
曾纪瑚,字六华,嘉庆十八年袭,传镇弟传锡之长子
曾广芳,字汝徙,早卒未得承袭。
曾昭嗣,字伯续,系曾纪瑚次子曾广莆长子,过继于曾广芳。早卒未得承袭。
曾宪祏,字奉远,清光绪十二年袭。
曾倩源,字养泉,原名庆源,因“庆”字与37代祖讳,故改作倩。
曾繁山,字静斋,民国廿四年改封宗圣奉祀官。
曾祥符,曾繁山过继子,其世袭为纪瑚-广莆-昭吉-宪祜-庆潼-繁琪-祥符。生于一九四六年,幼年承袭宗圣奉祀官
第78代 曾令光,曾祥符长子
第79代 曾德宗,曾令光之子
10& 纪念场所
嘉祥县城南23公里的曾子故里--风景秀丽的南武山南麓,有一处历史悠久、气势辉宏的古建筑群体--。
曾庙,又称曾子庙、宗圣庙,是历代祭祀孔子著名高足曾参的专庙。
曾庙始建于周考王十五年(公元前426年),原名“忠孝祠”。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重建后改称“宗圣庙”,重建后的曾庙当时仅有正殿、寝展、东西庑、戟门各三间。次年,又于庙右创建莱芜侯祠三间。明宏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山东巡按金洪因庙制简陋,秦请扩修,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完工。明嘉靖、隆庆年间,曾庙两次毁于战火。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曾子六十二代孙五经博士曾承业秦请重修,当年九月动工,年底竣工。这次重修,奠定了布局和规模。光绪、乾隆、康熙、顺治、清朝等年间多次进行修缮。
曾庙是一处极具代表性的我国古代官式建筑群体,迄今保留了鲜明的建筑风格。曾庙坐北朝南,四周围以红墙,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通长230米,东西宽120米,占地面积27600平方米。建筑布局沿中轴线分正、左、右三路,共三进院落。主要建筑物30余座,殿、庑、亭、堂70余楹。庙内碑碣林立,古柏参天,更显肃穆壮观。
&&&&曾庙大门外建有三座高大的石坊,均为四柱三楹石质建筑。中坊为四柱冲天式,上饰承露宝瓶和朝天吼,上镌“宗圣庙”;西坊镌“一贯心传”,皆为遒劲的楷书大字。中坊外是一座雄伟的照壁。
宗圣门是曾庙的正南门,为三间悬山式建筑,长12.08米,宽8.06米,高7.5米,门扉六扇,阀阅六只,绿瓦履顶,饰螭吻,跑兽。在三坊、照壁的衬托下,显的气宇轩昂,庄严肃穆。
宗圣门内为第一进院落。院两侧“景圣门”和“育英门”东西相对,均长9.5米,宽6米,高5米,为三开间悬山式建筑。
戟门是曾庙的二门,长11.8米,宽8米,高7米,建筑形式与宗圣门相同。古代,宗圣门、戟门只有在重大祭祀活动迎神时开启,平时前往曾庙竭拜的官员人等只能从景圣门、育英门及戟门两侧的角门出入。
宗圣殿坐落于中路第二院落的后部,是曾庙的主体建筑。大殿面阔七间,通长34米,进深18.85米,重檐九脊歇山式,高15.35米。大殿飞檐挑角,雕梁画栋,下檬三踩斗拱,上檬五踩斗拱,繁华似锦,宏大华丽。四周回廊中,22根水磨石柱,门前两根平雕云龙,其余平雕荷花、牡丹等,技艺精湛,意境新奇。前面20扇,后4扇门窗,镌扣成梅花锦式,巧夺天工,精美秀丽。顶履绿瓦,大脊游龙蜿蜒,跑兽千姿百态,螭吻,仙人栩栩如生。殿中望板,彩绘盘龙,八角藻井中,雕龙含珠,其势欲腾,殿门上悬“道传一贯”巨匾一面,遒劲的楷书大字为清雍正皇帝御笔亲书。大殿正中透雕龙凤的神龛中,祀曾子彩色塑像,冠冕衮服,双手执圭,独具宗师风范。两侧有他的弟子子思和再传弟子孟轲陪祀。
殿前附建月台,高1.5米,东西长18米,南北宽13.8米,四周围以雕工精致的石栏,是祭祀活动的场地。古代,每年春秋两季次丁日,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
东西庑位于宗圣殿前,东庑原祀有曾子弟子阳肤、公明仪、公明高、公明宣、孟仪的木主;西庑祀有子春、沈犹行、单居离、子高、子襄的木主。
寝殿位于宗圣殿后第三进院落中部,为五脊歇山式,原祀曾子及夫人公羊氏塑像,1966年倒圯。
三省堂为曾庙东路建筑,与宗圣殿院平行。正南门为“慎独门”,典出曾子“故君子必慎独也”之语。三省堂是为纪念曾子“吾日三省吾身”而建,院中原有三省堂、斋居所、神庖等建筑,清末倒圯。
莱芜侯祠为曾庙西路建筑,与宗圣殿院平行。是供奉曾参之父的祠堂。正南门为“咏归门”,典出曾点“浴乎沂,风乎舞雩;咏归门”之语。莱芜侯祠大殿“莱芜侯殿”为五间歇山式建筑,三踩抖拱,顶覆绿瓦,东西长20米,南北宽10米,高8米,殿中祀曾点彩塑。殿前附有月台。殿后原有曾点寝殿,早期倒圯。殿前报功祠与崇德祠东西相对,均为三开间硬山式建筑。报功祠祀曾子长子曾元及妻高阳氏,崇德祠祀曾子次子曾申及妻颜氏。
中兴亭位于戟门左前方,两檬歇山式建筑,为曾子六十二代孙曾业于明朝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为保护“重修宗圣庙碑”而建。巨大的“重修宗圣庙碑”,详细记述了明万历七年扩修曾庙及翰博中兴的经过,曾氏后裔称此碑为“中兴碑”,称碑亭为“中兴亭”。1966年,石碑、碑亭均遭破坏,1985年修复了石碑。
乾隆御碑亭位于宗圣殿正前方。乾隆十三年,清高宗御书“宗圣曾子”赞,派官员到曾庙祭曾。乾隆御碑原保存在三省堂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曾子六十九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毓
尊迁立于宗圣殿前,并建亭保护。碑亭为重檐攒尖式,覆黄瓦,七踩斗拱,堂皇富丽,1966年遭破坏。2003年,由博士捐资修复。
涌泉井为曾子六十九代孙曾毓
尊于乾隆四十九年为纪念曾子“事亲至孝”,父亡“泪如涌泉”而建。井旁立石碑一座,上镌“涌泉井”三个楷书大字。
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级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对曾庙的保护,成立了保护机构,增加了看管人员。1956年和1964年,省政府两次拨款15万元维修曾庙。1981年,省政府拨款12万元,整修了曾庙围墙和曾庙现存建筑物的门窗,修复了慎独门和景圣门。1985年,省政府拨款17万元,修缮了宗圣殿。1992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县人民政府修通了至曾庙、曾林专用公路。
2000年,曾宪梓先生为宗圣殿题写了匾额。复原后的宗圣殿匾高1.5米,宽1米,浮雕龙边,曾宪梓先生题写的“宗圣殿”三个楷书大字,笔力雄劲,通体贴金,更增加了大殿的威严。
曾子庙位于嘉祥县城南17.5公里南武山之阳,是的著名弟子的祠庙,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30年(明嘉靖九年)曾参被改封为宗圣曾子,故又称宗圣庙。曾子庙建筑雄伟,碑碣林立,古柏森然,是省著名的古建筑群之一。
曾子庙坐北朝南,南北长260米,东西宽100米,占地2.6万平方米。庙内原有建筑30座,殿庑80余间,围以红色墙垣。建筑布局是:主建筑在南北中轴线上及两侧,分左、中、右三路,共五进院落。其主要建筑有:
三坊是曾庙大门外的三座附属建筑,均为四柱三楹的石坊。中坊与第一道东西墙平行,正对曾子庙大门,上镌“宗圣庙”三个楷书大字。其他两坊东西相对。东坊与东墙平行,上镌“三省自治”;西坊与西墙平行,上镌“一贯心传”;都是斗大楷书,笔力遒劲。中坊前为一高大的红漆照壁,灰瓦覆顶,上饰吻兽。
是曾子庙的大门。为三间悬山式建筑,长12.08米,宽8.06米,高7.5米,门扉6扇,楣饰阀阅,绿瓦覆顶,上饰鸱吻、跑兽、仙人。
景胜门、育英门
二门位于第一院落两侧,东西相对,东曰“景胜”,西曰“育英”。二门形制相同,均长9.5米,宽6米,高5米,三开间悬山式建筑,灰瓦覆顶,上饰吻兽,门扉2扇,门阀4只。门内侧各建3间硬山式便房,供曾庙主持人住宿和前来拜谒的官员小憩。
是曾子庙的二道门。长11.8米,宽8米,高7米,形式与宗圣门同。不逢大祭,宗圣门、戟门不开。平时人役出入,走育胜门、景胜门和戟门两边的角门。
坐落在中心院落的后部,是曾子庙的主体建筑。大殿7楹5间,通长34米,进深18.85米,两檐九脊歇山式,通高15米。大殿飞檐挑角,彩绘斗拱,望板描龙。上檐为七踩重拱双下昂,下檐为五踩重拱双下昂。斗拱交错,宏大华丽。四周回廊中,22根水磨石柱擎托梁架。门前两石柱平雕云龙戏水,其余平雕菊花、牡丹等花卉。雕技高超,意境新颖。顶覆绿瓦、脊上浮龙曲折蜿蜒,顶角怪兽千姿百态,鸱吻、游仙无不栩栩如生。殿内顶上建有八角盘龙藻井,龙口含珠,其势欲腾。前面20扇和后面4扇门窗均透镶梅花,秀丽壮观。殿门上方有木匾一幅,上书“道传一贯”,为清朝雍正皇帝御笔。殿内透雕龙凤的木龛内,原有曾子彩色塑像,冠冕衮服,双手执圭,神态自若。两侧有他的弟子子思和再传弟子孟轲的塑像,“文化大革命”中均被破坏。木龛两侧红漆圆柱上挂有一副板刻对联,上联为“执中精允列圣渊源约言之统于一贯故从往者法绍唐虞”,下联是“止善明德诸贤授受广推之衍作十章则开来者道传思孟”。殿前建有月台,高1.5米,东西长18米,南北宽13.8米,是祭祀曾子的地方。
位于宗圣殿前两侧,东西相对,皆为5间硬山式建筑,各长18米,宽9米,高6.8米,是供祀曾子弟子木主的地方。
在大殿后面,为五脊歇山式建筑,原祀有曾子及其夫人公羊氏的塑像,殿在1966年倒塌。
在东跨院内,与宗圣殿平行。为纪念曾子“”之语而建。堂后有斋宿所、神庖、神厨。以上建筑,均已倒塌。东跨院内两边各有侧门,正南门为“慎独门”,出自曾子“故君子必慎独也”之语。慎独门与戟门平行,通向第一进院落。
是曾子父亲的祀堂,位于宗圣殿两侧,始建于1445年(明正统十年),1579年(明万历七年)扩修。祀内建有启圣殿、复圣殿、崇德祠、报功祠,咏归门是莱芜侯祠的正门。启圣殿是莱芜侯祠的主要建筑,殿阔5间,东西长20米,宽10米,高8米,顶覆绿瓦,为五脊歇山式建筑。殿前有月台,殿内原有曾子父亲的塑像。复圣殿位于启圣殿后,是曾子父母的寝殿,早年倒塌。报功祠原祀曾子长子曾元及其妻高阳氏;崇德祠原祀曾子次子曾申和夫人颜氏。二祠位于启圣殿前,同为硬山式,各3间,长11米,宽6.5米,高6米。
位于戟门左前方,建于1579年(明万历七年),为重檐八角歇山式,由12根石柱擎托,顶覆绿瓦。内置“重修宗圣庙碑”一座,碑身高大。碑亭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石碑被砸断,1981年将修复。
位于宗圣殿正前方,建于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为重檐八角,攒尖式建筑,上覆黄瓦,小巧玲珑。内置“宗圣曾子赞碑”一座,系乾隆皇帝御笔,碑亭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现仅存御碑。
位于万历碑亭前方,井右立石碑一座,上刻“涌泉井”三个隶书大字。井和碑同建于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意在纪念曾子“事亲至孝”。据传曾子“亲亡,泪如泉涌,水浆不入口者七日”。
<img STYLE="posiTion: DispLAY: Top: auto"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b11./ac/b.gif" NAME="paperPicArea1"
ALT="曾子&姓曾,名参(z&#275;ng&c&#257;n&,前505年-前435年),字子舆,汉族"
TITLE="曾子&姓曾,名参(z&#275;ng&c&#257;n&,前505年-前435年),字子舆,汉族"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启字辈取什么名字好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