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龙站上高速到新郑轩辕水库丘站下高速怎么走

新郑_百度百科
本词条已参考进行整理;如果您有建议或想参与整理,欢迎您与一起交流。
新郑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北靠郑州,南连,东邻中牟,西接市。属郑州市。面积873平方公里,人口78.6万,辖14个乡(镇),337个行政村。 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浅山丘陵区,东部为平原,西北部为丘岗地。双泊河贯穿全市,境内长30余公里。年平均气温14.3℃,年平均降水量735毫米,全年无霜期208天。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332506万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670元。现有耕地61万亩,粮食作物以、玉米、大豆为主;经济作物以棉花、花生、烟叶为主;森林覆盖率为13.5%。矿产资源有无烟煤,储量丰富。土特产有新郑大枣,为河南省大枣主要产地之一。新郑在上古称为“”,在此建都。时代,新郑为氏之国。新郑又名祝融之墟,也称有熊之墟,为楚国先民的最早起源地。时期,新郑为。公元前770年,将从迁到今新郑水间,仍为郑,历395年,称郑。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为了区别陕西之,将韩之郑县改为新郑县,从此沿用千年不改。
8000年前时期,新郑地区率先进入以原始农业为主的氏族社会,是中国古代文明最早的发源地。
5000年前中晚期,新郑为有熊国,是黄帝族时代,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核心地带。
4700年前,中期,新郑为祝融氏之国。夏商时期,新郑为夏都、商都京畿。西周,新郑为郐国;春秋为郑国,战国时代为韩国,郑韩故都为中原地区最主要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是中原地区最大的工商业都会。韩国时,设郑县,治所在韩都。
秦统一六国,设新郑、苑陵二县,属颍川郡。汉承秦制,属河南郡。晋设荥阳郡,新郑入苑陵县。东魏,设广武郡,苑陵属广武郡。隋复新郑,后废苑陵,入新郑县,仍属荥阳郡。唐分新郑、清池二县,后清池县复归新郑。五代后设新郑县。
1994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为新郑市,属河南省,由郑州市代管。[1]
2007年,新郑市辖3个街道办事处、9个镇、3个乡、1个区:、、新烟街街道,、、、、、、、、,、、、中心城区新区。港区成立于日,位于郑州新郑国际机场西侧,是围绕国际机场开发建设的重要经济发展区域,是郑州市规划建设中的三大物流中心之一,是河南省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基地。[2]
新郑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处北纬34°16′至34°39′,东经113°30′至113°54′之间。北靠省会郑州,东邻中牟县、尉氏县,南连长葛市、禹州市,西与新密市接壤。北距郑州市区38公里;东北距中牟县城45.6公里、开封市区120公里;东至尉氏县城42.6公里;南至长葛市区20.4公里、许昌市区40公里;西南至禹州市区36.5公里、平顶山市区84公里;西至新密市区34.5公里。南北长42公里,东西宽36公里,总面积873平方公里。[3]
新郑市在全国自然地理分布中处于二阶台地前沿,纬向构造东端,在河南省地质构造单元划分中,跨两个地质构造基本单元。西部属于嵩箕台隆,基岩裸露,构成西部山地、丘陵的地质基础;东部属于华北坳陷的通许凸起,第四系松散堆积物覆盖于基岩之上,构成东部平原的地质基础。与地质构造基础相对应,新郑市在河南的地貌格局中,处于豫西山地向豫东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中部高,南北低。地貌类型有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等。山地和丘陵集中分布在西南部和西部,系嵩山山脉的东部边缘,主要由陉山、具茨山、泰山、梅山、山包嶂山等山地丘陵组成。其中,除主峰风后顶海拔793米,相对高度540米,属于低山类型外,其他各山山顶海拔均在4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不到200米,属于丘陵类型。岗地主要分布在山丘外围和中部地带,系早期山前洪积倾斜平原,经后期流水切割作用形成岗丘状地貌形态,较大的岗东部有马岭岗、万僧岗、寿阳岗,南部有黄岗,西部有双岭岗、武岗,北部有走马岗、裴李岗等,大部分为新生代第四纪黄土覆盖,局部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平原多集中于京广铁路以东的黄河古阶地上,其中包括八千乡、龙王乡的大部分地区及和庄镇、薛店镇、孟庄镇的部分地区。京广铁路以西的双洎河、黄水河(古溱水)和潩水河两岸有带状冲积平原,面积很小。[4]
新郑市处于、向过渡地带,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温适中,四季分明。公历3月至5月为春季,天气温暖,多东北、西北风,雨水偏少;6月至8月为夏季,天气炎热,多东南风,雨水偏多,降水量占全年的52%;9月至11月为秋季,天气凉爽,风向不定,雨水偏少;12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天气严寒,多西北、东北风,雨雪偏少。主要灾害性天气为旱、涝、风、雹等。年均气温14.2℃,历史最高气温42.5℃,历史最低气温-17.9℃;年均降水量676.1mm,最高年降水量1174.0mm,最少年降水量449.4mm;年均蒸发量1476.2mm,最高年蒸发量1976.2mm,最低年蒸发量1237.3mm;年均日照时数2114.2小时,最高年日照时数2571.3小时(1978年),最低年日照时数1753.3小时(1989年);年均雷暴日数19天,最多年雷暴日数26天,最少年雷暴日数11天;年均雾日22天,最多雾日38天,最少年雾日7天;年均霜日67天,最多年霜日90天,最少年霜日44天;年均大风日7天,最多年大风日24天,最少年大风日0天。2008年平均气温14.8度,比常年值偏高0.4度,异常度为0.6,属正常;年最高气温35.8度,出现在6月29日,年最低气温-11.8度,出现在12月22日;年总降水量691.8毫米,比常年值偏多22.9毫米,距平百分率为3%,属正常;年日照总时数为2066.8小时,比常年偏少47.4小时,异常度为-0.2,属正常。总的来说,全年气温、降水、日照均正常。[4]
新郑市多年平均地表水水资源1.08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0.7885亿立方米,除去0.4829亿立方米重复水量,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3866亿立方米,比1980年测算的1.96亿立方米减少29%;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36立方米,比1980年的412立方米减少42.7%,是全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的1/10,是河南省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的1/2;亩均水资源量240立方米,比1980年的亩均水资源量259立方米减少0.73%。地表水资源量因双洎河、黄水河(古溱水)、莲河水质污染严重,降雨量偏少,水库水位下降等原因,基本无法直接利用;工业生产、农业灌溉和人畜生活用水基本依赖地下水资源。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为0.548亿立方米,开采模数为6.28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因经济快速发展,水需用量急剧增加,造成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5]
新郑市位于向亚热带,豫西山地向豫东平原过渡地带,气候多样,地貌多变,因而生物资源丰富,且具多样性。[5]
植物:芳香植物主要有、、芫荽、、藿香、薄荷等;药用植物主要有半夏、远志、柴胡、桔梗、芦根、白茅根、白头翁、马蹄香、地丁、香附、何首乌、葛根、木头回、田三七、车前、忍冬、苇根、地骨皮、酸枣、荆子、野菊花、艾、白蒿、亮帽英、贩酱草、曲曲菜、荠荠芽、小虫卧单、伸筋草、马齿苋、老饭蛋、鱼腥草、复古草、浮萍草、野扁豆、瓦松、山葱、卧沿草、星星草、节节草、猪毛菜、猴头草、拐子草、马鞭草、天地豆、翻白草、活各草、芫花根草、黑白丑、丹参、沙参、防风、木瓜、瓜蒌、红花、地黄、牛夕、芍药、白芷、金银花、苍耳子、元参、苟杞、蒲公英、牵牛子等;其它野草植物主要有灰灰草、龙须草、茅草、莠子草、稗子草、苜蓿、茭草、蒺藜、行义草、涩格涝秧、吉祥草、书带草、抓地秧、面条菜、兔丝子、驴尾巴蒿、毛妞菜、老驴蒿、麦滥棵、狗秧、灯笼棵、浮萍、蓼草、水红花、杂草、山白草、黄白草、黑轮叶藻等。[5]
动物:环节动物类主要有、蛭等;软体动物类主要、田螺、等;节肢动物类主要有瓢虫、赤眼蜂、食蚜蝇、胡蜂、蜜蜂、小蚕蜂、草蛉、蚜小蜂、螳螂、食虫虻、食虫椿象、泥蜂、步行虫、蝇子虎、萤火虫等;药物类动物主要有蝎子、蜈蚣、土元等。脊椎动物类:两栖类有青蛙、蟾蜍等;爬行类有鳖、壁虎、蛇、蜥蜴等。鸟类有野鸡、雀鹰、苍鹰、白肩雕、大鸨、小鸨、小鸦鹃、猫头鹰、灰林鹄、长耳鹄、喙木鸟、云雀、燕子鸥、鹦鹉、鹈鹕、花喜鹊、灰喜鹊、麻雀、老鹰、鹞鹰、斑鸠、大雁、夏鸟、山雀、黄莺、鹁鸪鸟、百舌、鸬鹚、乌鸦、水鸭等;哺乳类有狼、狐、狸猫、野兔、獾、蝙蝠、刺猬、老鼠、松鼠、黄鼠狼等,其中狼、狐、狸猫、獾已很少见。[5]
2009年,经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新郑市土地总面积88459.15公顷。其中,农用地63603.98公顷;建设用地23043.23公顷;其它土地1811.94公顷。在农用地中,其中耕地54833.66公顷,园地1759.98公顷,林地6405.72公顷,草地604.62公顷;在建设用地中,其中城镇村及独立工矿用地17739.33公顷,交通运输用地3683.81公顷,水利设施用地1620.09公顷;在其它土地中,设施农用地726.53公顷,田坎984.66公顷,沙地31.88公顷,裸地68.87公顷。[5]
新郑市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发现各类矿种有12种,矿产地37处。区内固定矿产以沉积矿产为主,包括煤、粘土矿、石灰岩、红硅石、硅石等及部分沉积、变质矿产:铁矿、磷矿、白云岩矿、建筑石料等,还赋存着丰富的地热、矿泉水资源。新郑市资源格局以煤为主,煤区占全市总面积约41%,已探明储量万吨,占郑州市煤炭总量的20.5%。辖区内目前有勘查项目1个:河南省新郑市李粮店——长葛市煤详查。[5]
新郑市现有煤矿5家,龙湖镇张沟地区3家,辛店地区2家。其中龙湖镇张沟地区分布2家乡镇煤矿和1家地方国有矿(隶属于郑煤集团),年设计生产能力均为15万吨/年。辛店镇地区的王行庄煤矿年设计生产能力为120万吨/年,赵家寨煤矿年设计生产能力为300万吨/年,均已投入正常生产。[5]
新郑市的干线公路、县乡公路及通村公路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公路面貌明显改观,路网服务水平大幅提高,交通区位优势显著增强,已形成了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辐射全市、联结周边省、市的公路网,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等国家重要交通干线纵贯全境,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郑州环城高速、郑尧高速等国家、省、郑州市的重点工程穿境而过。新郑处于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黄金十字路口”上,周围百公里范围有郑州、开封、许昌、洛阳、新乡等大中城市,从新郑30分钟可到省会郑州,3小时即到河北省会石家庄。
1997年,中原地区最大的航空港——在新郑建成通航,它位于郑州市东南方向,距郑州市区直线距离15公里,距新郑市区直线距离20公里,是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结合部分,因此是中国重要的干线机场及空中交通枢纽。新郑国际机场服务配套设施功能齐备,设有海关、口岸办、商检等可提供进出境客货服务,机场地区设有星级酒店五家,有中行、农行、建设和广发行等四家金融机构进驻区域开展业务,机场候机大厅各项服务齐全,可满足顾客需求。已开辟航线70多条,通达全国54个省会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和重要旅游城市,并开通有俄罗斯、新加坡、日本等国家的不定期包机和香港、澳门的定期包机航线,形成了中原一流、全国独特的集公路、铁路、航空为一体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是中部地区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主要汇集地。[6]
新郑市2013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25.3亿元,增长9.8%。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8.03亿元,增长41.1%,其中,税收27.6亿元,增长56%,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2.6%,较上年提高 6.9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0.8亿元,增长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5.6亿元,增长14.3%。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4510元和22916元,增长12.5%和12%。县域经济发展质量总体评价位居全省108个县(市)首位,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排名分别升至第49位和61位,首次跻身全国财政收入百强县(市)。镇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龙湖镇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财政收入超亿元乡镇达到6个。[7]
新郑市2013年粮食总产量290485吨,比上年增长2.6%,其中:夏粮总产量142324吨,增长1.7%;秋粮总产量148161吨,增长3.6%。蔬菜产量322235吨,增长3.7%;花生产量38541吨,减少1.9%;瓜果产量20668吨,减少13.2%。  2013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95.0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2%。农用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分别为1.81万台、2.89万台。全市机耕面积、机播面积、机收面积分别达到4.10万公顷、5.99万公顷和5.49万公顷。全年农村用电量44522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1%。化肥使用量(折纯)37692吨,比上年增长0.6% 。[8]
新郑市2013年全部工业增加值333.60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9.88亿元,增长14.2%;规模以下及个体工业增加值43.72亿元,比上年增长2.0% 。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市内工业增加值235.28亿元,增长12.9% ;烟厂增加值54.60亿元,增长20.2%。产销衔接状况较好,产销率达到99.4%。[8]
从主要行业增加值完成情况看,食品制造业21.24亿元,比上年增长6.7%;烟草制品业55.08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6.73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医药制造业8.25亿元,比上年增长9.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68.21亿元,比上年增长18.9%;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3.76亿元,比上年增长20.9%;纺织业3.97亿元,比上年下降9.4%;煤炭开采和洗选业12.11亿元,比上年下降2.3%。[8]
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017.7亿元,比上年增长8.1%;实现利润153.63亿元,比上年增长11.7 %;实现利税240.6亿元,比上年增长9.7%。[8]
2013年新郑市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7.73亿元,比上年增长29.0%;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8.27亿元,增长8.1%。  新郑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4.8亿元,比上年增长16.2% 。完成销售(营业)总额250.4亿元,比上年增长59.2% ,其中:批发业100.7亿元,增长193.8%;零售业125.3亿元,增长21.4%;住宿业1.1亿元,增长22.4%;餐饮业23.3亿元,增长23.0%。[8]
截止2012年底,全市新建乡级商业中心一家,村级直营店10家。“万村千乡”农家店及直营店已覆盖全市15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村级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全年招商引资项目78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81.83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引进域外境内资金70.89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实际利用外资1.9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4%;出口总值358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9.9%。[8]
新郑市拥有以、,美国、台湾为代表的大中专院校19所,常年在校师生达15万人,是河南省拥有大学最多的县级市。其中,有13所高校聚集于新郑市龙湖镇,形成了河南省重要的科技教育培训基地,被称为“新郑大学城”。包括本科院校4所,专科院校4所,中等教育5所:(本科),(本科),(本科), 中原工学院商务信息学院(本科),(专科),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专科),河南检察职业学院(专科),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专科),河南机电学校(中专) ,河南新华电脑学院(中专),河南虎美玲艺术学校(中专),郑州机械电子学校(中专);郑州中澳学校。拥有11家培训机构,分别是:交通银行郑州培训中心,河南法官学院,河南纪检监察宣教基地,河南检察职业学院,河南卫生职工培训中心 ,中央团校河南培训基地等培训基地。[9]
、、、台湾、、、、、、、、河南法官学院、、、。
2014年10月,其中高标准公路建设、产业集聚区建设、新型社区建设、大项目建设等已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效支撑。同时,该市凭借紧邻郑州都市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优势,提出“融入大郑州、融入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承接郑州产业辐射”的“双融入、双承接”发展战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加快大项目引入,使辖区经济实现高速发展。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新郑市注重在“金融创新率先突破、以人为本增进和谐、三个互动实现持续、文明生态留住乡愁”四个方面努力,做好融资、土地、产城、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工作,落脚点在城市建设一定要为宜居兴业服务。
获得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后,新郑市根据上级要求迅速行动,对未来三年作出规划和部署,建立起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体制机制,加速存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完成农村配套改革,继续推进城乡一体化,全面启动智慧城市建设。[10]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该景区位于新郑市区轩辕路,汉代建祠,
明朝隆庆四年(1570年)修葺,于祠前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新郑县令许朝柱于祠前立“轩辕故里”碑。该景区总面积7万多平方米,突出了寻根拜祖主题,从北至南依次为拜祖区、故里祠区、广场区三大区域。拜祖区有、黄帝纪念馆、黄帝像、中华文明圣火台、文化长廊、拜祖广场等景观;故里祠区有黄帝故里祠,祠中供奉有轩辕黄帝及黄帝妃、嫫母塑像,祠前有轩辕桥、青石坊、、日晷、汉阙;广场区设中华姓氏广场,其中有镌刻3000多个姓氏的中华姓氏墙和坛等景观。先后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全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南省标准化示范单位、郑州市十大旅游景区、河南省“三点一线”的重要旅游景点,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心灵故乡、寻根拜祖的民族圣地。[11]
农历六月初六是和结婚纪念日,为缅怀嫘祖功德,2012年7月第十二届嫘祖文化节恭拜嫘祖仪式在河南新郑顶嫘祖宫前举行。
为深切缅怀嫘祖的洪恩浩德,进一步宣传、保护和丰富嫘祖文化,新郑自2001年开始于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举办嫘祖文化节,至今已连续举办了十二届。嫘祖文化节的举办,将会让更多的海内外华人华侨了解嫘祖、走进嫘祖、敬仰嫘祖,并参与到祭拜中华民族的共同母亲——嫘祖中来。[11]
裴李岗遗址
位于河南省新郑市新村镇裴李岗村西地,双洎河(即《诗经》里提到的洧水)由北向南经遗址的西边流过,然后紧靠遗址南部又向东流,在这里形成了一个河湾,遗址就在河湾中部的岗地上。高出地面3—4米,高出河床约25米。遗址东西长,南北窄,面积约2万多平方米。2001年6月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20世纪河南十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裴李岗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距今约8000年左右。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对河南地区的发现与研究是一项突破。裴李岗遗址发现的打制细石器,与更早的大岗、灵井联系起来,填补了细石器文化与之间的一项空白。在考古编年上是无可替代的。该遗址在发掘结束后即回填,现表层为农耕地。遗址上及遗址周围没有任何工程,保护管理情况很好。[11]
郑国车马坑
车马坑景区位于郑韩故城西南角即市区文化路南端,总规划面积270亩,内有有春秋墓葬3000余座,大中型车马坑18座,其中6米以上的大型墓近180座,长宽均超过20米的特大型墓4座。这片地一旦开挖,地下的墓地之间密集度连将一头牛的地方都没有。已经完成,占地面积为54亩,主要内容为“已发掘的一号车马坑展示厅、三号坑车马坑展示厅、郑公中字型大墓、郑国大夫墓部分大中型墓葬马坑地上展示区、眺望台、、廊架及反映时期文化特色的景墙。其中,1号车马坑于2001年4月发掘,内葬多种豪华实用车辆20辆和许多马骨;郑公墓和郑大夫墓仍在发掘之中。[11]
新郑博物馆
位于新郑市区黄帝故里西侧300米处,占地8091平方米,建筑面积2138平方米,总投资250万元,是河南省县(市)级规模最大、馆藏文物最多的博物馆。1997年被公布为河南省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的主楼坐北向南,为两层仿古建筑,长43.2米,宽16米,高16米。主体是,屋顶上层两坡,下部四坡,全部用琉璃瓦勾彻,金碧辉煌,雄伟壮观。主楼二层为“之光”新郑历史文物展。主要展品有:全国最长的50万年前的纳玛象牙化石,8000年前裴李岗文化时期的石磨盘、石磨棒,双耳园底红陶壶,单孔玉铲,商代的素面铜爵,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玉器、瓷器及铜镜,春秋时期的24件编钟、九鼎九鬲礼器以及汉、唐、宋、明、清时期的文物精品,展示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8000年的文化发展史。[11]
位于今新郑市区周围,双洎河(古洧水)与黄水河(古溱水)交汇处。平面呈不规则三角形。城垣周长20公里,城内面积16平方公里,城墙用五花土分层夯筑而成,基宽40—60米,高15—18米。北墙外侧有数处马面建筑,是全国最早的新型城墙防御设施。1997年,中行郑国祭祀遗址发掘出土348件青铜礼乐器和45座殉马坑,震惊世人,荣获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郑韩故城的布局体现了当时东周列国都城的典型模式,交通便利,商业发达,是当时天下名都;是世界上同一时期保存最完整、城墙最高、面积最大的古城。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二十世纪全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11]
黄帝古枣园
位于新郑市孟庄镇栗元史村西南方,面积约680多亩,相传为轩辕黄帝带领群臣栽植枣树的地方。至今仍有树龄在500年以上枣树有568棵,均系明朝初年栽培。其中一株胸围3.1米,树龄600多年,且枝叶茂盛,硕果累累,被国家林业部专家测定为全国最古老的枣树,人称“枣树王”,并称这样的古树园在国内实属罕见。被列入保护的还有“枣树二王”、“八仙树”、“将军树”、“合欢树”、“公主伞”、“二仙亭”、“黄帝观枣台”等景点。[11]
者,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循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轩辕之时,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相来宾从。而最为暴,莫能伐。
所谓,是炎帝神农合一的简称。“神农”之所以始终存在于不同传说的“三皇”之中,并非仅仅因为他发明了“烈山泽而焚之”的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法,炎帝神农对中华远古文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公元前582年?-公元前522年)名侨,字子产。河南新郑人,子产没有著述传世,他的言行事迹,主要载于《左传》、《》等书。子产对后世法学最重要的贡献莫过于,公布成文法。
公元前536年,子产为适应新的和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在改革土地制度和的基础上,开始铸刑书。
周朝末年,春秋时期(今河南郑州新郑)人,原名(yān)本姓为姬,与周王同宗,字,是郑国的宗族子弟(郑国贵族)。为郑国公族大夫,春秋第一美男,武艺高超,相貌英俊。公孙阏后人以王父字为氏,称为都(dū)姓。
(公元前545年-公元前501年),河南新郑人。子产执政时曾任郑国大夫,是一位具有萌芽的政治家与思想家。《荀子·非十二子》谈到:邓析“。”他反对将先王作为自己效法的榜样,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反对礼治的思想家。
(公元前385年-公元前337年),战国初期法学代表人物之一。申不害少年从学黄老(黄帝、),以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并且可以互相转化,如“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等。主张国君依法治国,实行严刑峻罚,以术驾御群臣,操生杀之权。
(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河南新郑)人,出身于贵族世家。他和秦始皇的宰相李斯都是的学生,是秦王朝统一全国前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战国末韩国(新郑)人。韩国水工(官名)。当时韩国为阻止东伐消灭各国,遣赴秦,游说(即后来的秦始皇),倡言凿渠溉田,图谋削弱秦国国力,使其无力征伐。秦采郑国建议,命其开凿引泾渠道。
(?-公元前186年)留侯,字子房,战国末期韩都(新郑)人。他的先人是韩国人。祖父开地,做过韩昭侯、王、襄哀王的相。父亲平,做过釐王、悼惠王的相。
(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生于郑州新郑,自幼聪慧,5、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15、16岁时,立志应进士举,刻苦读书,口舌成疮,手肘成胝。29岁,进士及第。又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约公元1060年-约1110年)字明仲,北宋郑州管城县(今河南省新郑县)人。生年不详,卒于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大约只活了四十多岁。
(公元)中国元代哲学家。字仲平﹐学者称鲁斋先生﹐河南新郑人,祖籍河(内今河南)人。生于金朝,幼受章句之学。蒙古灭金后,应试中选,占籍为儒。许衡34岁时,始得的《伊川易传》﹑的《四书集注》,倾心研读,视为“进德之基”,由此程朱理学。
(公元1512年-1578年)明﹑隆庆时大臣。字肃卿,号中玄。河南新郑人。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选庶吉士,逾年授编修。三十一年八月为裕王(即穆宗)侍讲,侍裕邸九年,累迁侍讲学士,拜﹑掌国子监祭酒,四十一年擢礼部左侍郎。
新郑市政府
新郑市政府
.新郑政府网[引用日期]
.新郑政府网[引用日期]
.新郑政府网[引用日期]
.新郑政府网[引用日期]
.新郑政府网[引用日期]
.新郑政府网[引用日期]
.新郑政府网[引用日期]
.新郑政府网[引用日期]
.新郑政府网[引用日期]
.网易[引用日期]
.新郑政府网[引用日期]开封日报社多媒体数字报刊平台演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归来兮 开封黄帝帝都轩辕丘
韩鹏 文/图
新郑黄帝故里牌坊
大梁“轩辕丘” 被“新郑化”的历史原因 开封大梁的黄帝“轩辕丘”,虽然在唐代、清代的史料中仍有记载,但自西晋以来已经逐渐被“新郑化”了。历史就是这样被后人谨慎、虔诚、精心地改变了它在自然界的位置,以至于黄帝的子孙们一代代地在错误的地点、对着难说因由的空巢顶礼膜拜。 到底大梁的黄帝“轩辕丘”是如何被南迁新郑的呢?窃以为大致有以下原因: 一、周人将中原文化西传的结果。中华人文历史发源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自上古时期以来,天帝的“中央之国”(简称“中国”),一直建在“轩辕丘”所在的昆仑山地区。这里是上古时期的洪荒之地,有各种美好或神奇的历史传说,有先皇先帝生活和狩猎的玄圃菀囿,有中原“四渎” 江、河、淮、济,有仓颉创造的《仓颉书》瑰宝,有黄帝起兵的“玉门丰沮”,有遮天盖地的海陆飞禽,有驯化各类大虫走兽的桐牢圈圉,还有遍地被历代统治者争夺、代表中原象征的麋鹿。这里是盘古卵生氏族的发源地,是女娲、西王母、简狄、羲和、常仪、仪狄、翟母等女系氏族延续最久的地区,也是伏羲汤谷、女娲补天、共工治水、简狄生商、嫦娥奔月等历史故事的发源地。直到商代,帝王之都基本没有离开过中原地区。 但是自西周之后,王都西迁,中原文化中心随即向西部的岐山地区、成周洛阳、西河地区转移。中原中东部的古文化被当作东土、东夷文化对待。随着春秋时期周朝史典被遗失和夏、商、周中华人文历史的断代,再加上中原地区屡遭黄河灾害,导致中原人文历史遗迹被淹没,人们无法解释中原的人文历史,而以西周、东周以及西河地区为重点的周边文化开始向中原中东部倒灌,于是中华人文历史混乱了,甚至被颠倒了。 从开封轩辕丘、新郑轩辕丘、陕西黄帝陵、灵宝黄帝铸鼎塬等史料记载来分析,轩辕丘开始出现不同版本的时间和地点,大多在这一历史时期。当然,也不能排除上述地区曾经是后世黄帝及轩辕氏后裔活动的重要地区的可能性。但是,这与昆仑山轩辕丘不是同一个时期的概念,而昆仑山在西部青藏高原的说法更经不起历史的推敲。 这就是开封轩辕丘被“新郑化”的历史大背景。 二、东周郑国首都城邑混淆导致轩辕丘地址错位。黄帝轩辕丘的地理位置,在西周时期已经开始出现混乱的状况。到了西周末期,周人始祖后稷(弃)及中华人文历史发源于周原岐山的观念已经被接受。这一观念一直影响到了秦汉之后,甚至现在。 由于上古历史久远,难以考察和确认,人们陷入各自评说的无序状态。西周建立东都成周时期,受周公旦用日晷误测洛阳东部为“天地之中”结果的影响,将中华人文历史发源地又带到了洛阳一带,这一方面使中华人文历史发源地向客观事实接近了一步,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新的混乱。 这里尤其要谈一下郑国。郑国自陕西华阴一带东迁之后,首先在中原开封的陈留建立了“留”邑,即“郑邑”,时间约5年。据战国时期《公羊传 · 桓公十一年》记载:“古者郑国处于留,后郑伯取郐而迁郑焉,而野留。”其中“留”,是指开封陈留,当时大概在杜良乡小黄铺一带,是郑桓公的儿子郑武公借地东迁中原后的国都,由于是“借地”,无法对外称“都”,只好称作“郑邑”;“郐”,就是荥阳、新密一带的郐国,被郑武公占领后建都,并从“留”邑迁于“郐”地;“野留”,是指开封“留”邑在郑国迁都郐国之后,成了郑国的郊野之地。 可见,郑国迁徙中原之后,最早建立的“郑邑”不是新郑,而是开封陈留的“留”邑。 据新郑的有关史料记载,公元1764年,即清代乾隆二十九年,新郑重新对轩辕氏旧墟进行修葺时,刻有《重修大殿记》石碑一通,碑文延续了以前的人文历史传说:“古传郑邑为轩辕氏旧墟,行在北有轩辕丘遗迹,乃当年故址。”其实,这个“古传”的“郑邑”应是郑国最早在开封陈留建立的“留”邑。对此,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二有记载:“留,郑邑也,后为陈所并,故曰陈留矣。”尤其巧合的是,新郑轩辕丘的实际方位也在新郑“西北”方,与开封“留”邑“西北”大梁轩辕丘的方向完全吻合。 但是,一些后人却误将后出现的郑国国都新郑,当作了开封陈留最早的“郑邑”了。结果,开封陈留“郑邑”“西北”部的黄帝轩辕丘,就像郑武公先“借用”后“占有”中原“十邑”一样,在“古传”中被光明正大地迁徙到了新郑“郑邑”“西北”部。 三、开封大梁被秦国湮灭导致黄帝轩辕丘遗失。战国末期,因秦国大将王贲引鸿沟之水湮灭大梁,导致开封、尉氏一带变成了一片泽国,无人居住,大梁城荒废,人口大量向外迁徙,人文历史逐渐遗失。 秦代初期,开封大梁城荒废,因人口锐减,被改为“三川郡阳武县高阳乡”,乡治在今开封县朱仙镇古城。对此,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卷二十二记载:浪荡渠“又东经大梁城南,本春秋之阳武高阳乡也,于战国为大梁”。尉氏也因人口不满三千而改为平陆县“陵树乡”,乡治迁往现尉氏西北17.5公里处,大约在庄头乡鸡王村一带。之后,“陵树乡”因地处北部帝王的“苑圃”,后人便把“苑圃”黄帝轩辕丘的人文历史,带到了平陆县和后来的“苑陵”县、新郑县。 据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志》记载:“陈留志曰:(尉氏)‘有陵树乡,北有泽,泽有天子菀囿,有秦乐(厩),汉诸帝以驯养猛兽。”说明“菀囿”在尉氏西北30公里的平陆县陵树乡北部的开封、中牟一带,而不是在其南部的苑陵、新郑一带。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卷二十二引用东汉末年陈留郡人、议郎圈称《陈留风俗传》记载说:“陵树乡,故平陆县也。北有大泽,名曰长乐厩。”其中“菀囿”,也称“玄圃”、“原圃”等。“玄圃”的“玄”、“原圃”的“原”,与“轩辕”二字同音,为上古时期轩辕丘地区的代称;“大泽”,是指当时彼此相连的圃田泽和蓬池;“长乐厩”,是指历代帝王行乐狩猎的禽兽苑圃菀囿,其地理位置正好在黄帝轩辕丘和南部的蓬池一带。 古人把崇拜祖宗神灵与祭祀天地同等对待,称为“敬天尊祖”。后世道教之所以成为多神教,也源自对鬼神的崇拜。上古时期黄帝的官吏“左彻”就是如此。据战国时期《竹书纪年》记载:“黄帝崩,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据说,他曾帮助黄帝铸造三鼎于“荆山”之阳(南)。黄帝在鼎铸成之日与世长辞后,左彻悲痛难当,他拿来黄帝“羽化”升天后留下的衣冠、几杖进行祭祀,以慰黄帝在天之灵。传说,上古时期开封左彻的后人以封土为氏,奉左彻为自己的得姓始祖。战国时期,左姓人多居于河南、山东一带,开封至今仍有不少“左”姓和以“左”冠名的地方存在,如开封的左楼、通许湖岗乡北部的左洼村、杞县邢口镇东北的左寨等。这表明,古代人们建立神庙、祭祀神灵的态度很虔诚,哪怕只有衣冠之物,也要对其顶礼膜拜,所以,古代“衣冠冢”很多。 开封轩辕丘的黄帝后来也被道教所尊奉。道教形成初期称作“黄老道”,视黄帝与老子同为道教的“祖师”,黄帝的人文历史在道教对其的逐步神话中传承下来,有待于我们去“神”存真地加以发掘。唐代之前,在尉氏庄头乡高庙范村东的金鸡岭上坐落着一座“五岳庙”,后改为“青云禅寺”,该寺集“佛、道、儒”三教于一堂,殿内塑有释迦、老君、夫子像。更令人惊奇的是“祖师真人”和天王金刚同塑在一殿。值得一提的是,公元25年6月,即东汉建武元年,大约建于尉氏庄头乡鸡王村一带的平陆县“陵树乡”,北距同乡的高庙范村“五岳庙”仅7.3公里。这表明,“祖师真人”黄帝活动于平陆县“陵树乡”北部地区的说法并不是空穴来风。 据南朝梁齐时期著名高道、上清派第九代宗师陶弘景《真灵位业图》记载“玄圃真人轩辕黄帝”,说明轩辕氏黄帝是居住在平陆县陵树乡北部“天子菀囿”,即“玄圃”一带修真得道(成仙)的“真人”。传说“玄圃”为昆仑山顶的神仙居处,也是黄帝的下都,山中有奇花异石与各式美玉。西汉刘安《淮南子》也记载:“悬圃在昆仑阊阖之中。‘玄’与‘悬’古字通。”其中“阊阖”,为黄帝下都西方的“天门”,或许就是轩辕丘西部约28公里处的中牟轩“辕门”;“玄圃”,也称“悬圃”、“县圃”、“平埔”、“菀(原)圃”等。春秋战国时期,“原圃”在今中牟西,而不在南部的新郑。其实,上古时期“原圃”、“玄圃”、“菀囿”是不同时期一地多名,范围主要包括开封、中牟、封丘等地,都是昆仑山帝王最早居处和用来畜养狩猎禽兽之地的代称。 开封“轩辕丘”一带 为上古时期的“天地之中” 多种史料记载表明,开封老城北部约8公里的“轩辕楼”北部一带,就是轩辕氏在昆仑山“天地之中”建立的最早的黄帝之都“轩辕丘”,也是西晋出土战国时期魏国襄王墓中《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巡狩中原时曾经祭祀的“黄帝之室”。 “昆仑山”、“中央之国”、“天地之中”、“黄帝之室(宫)”,“中天台”以及“原圃”、“玄圃”、“菀囿”等都在中原开封周边一带,有的还是同一地点,只是称呼的时间不同而已。 古人把夏至这一天,在上古时期皇、帝之都测量日晷“一尺五寸”的长度,作为确定“中央之国”“天地之中”的基本依据,并一直延续到唐宋时期。公元724年,唐朝(玄宗开元十二年)命太史监南宫说在黄河南北平地测量日晷及极星。这是有史以来最大、最准确的一次日晷测量。结果测得开封浚仪岳台(今开封西北)夏至晷长1.5微强、极高34.8度;而被名列“世界文化遗产”的登封阳城,却测得夏至晷长1.48尺弱、极高34.4度。根据西周公旦《周礼·冬官·考工记》记载上古时期“日至之景(一)尺有五寸,谓之地中”的传统标准,开封浚仪岳台被唐朝确定为“唐之地中”,而成周洛阳东部的“天地之中”登封阳城却被淘汰了。 后人普遍认为,按照唐代的科学技术实力所测出的“日至之景”,应该比约1800年前周公旦时期测出的“日至之景”数据要准确。因此,才否定了周公旦时期“天地之中”在登封阳城的既定认识。 我们无意埋怨周公旦在科学技术不太发达的情况下,没有准确测定出古人传授下来的“昆仑山”、“中央之国”、“天地之中”的位置,但令人玩味的是,日,在巴西举行的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开封昆仑丘、轩辕丘一带的“天地之中”却又一次被世人冷落在了一旁。 由于缺乏对开封人文历史加以研究和论证,人们对大梁为黄帝“轩辕丘”和“天地之中”的人文历史缺乏应有的了解和重视,或许是导致长期以来黄帝“轩辕丘”和“天地之中”被人为地安置在开封大梁以外地区的原因之一。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开封,我们怎忍心让大梁轩辕丘的人文先祖黄帝再继续四处漂泊?登封为自己的人文历史引以为骄傲、自豪的心情是令人羡慕的,而开封对“天地之中”自西周之后再次被“登封化”,至今却保持着沉默。 我们期待着明代开封鼓楼上“声震天中”的洪钟,再一次在“天地之中”敲响!期待6000多年前的黄帝帝都轩辕丘回归开封的美“梦”成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郑轩辕湖湿地文化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