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市立山区邮编周闻证

“棱镜”是美国网络双重面孔的铁证--周闻天下--中国广播网
“棱镜”是美国网络双重面孔的铁证
<span class推荐指数:来源:中国广播网 | 整理:蓝天鹏 |
(泄密者斯诺登出逃始末 网络图)
&&& 今年2月18日,美国网络安全公司曼迪昂特发布了《APT1:揭露中国网络间谍单位》报告,并以网络卫道士的形象对中国进行了口诛笔伐。然而,6月6日,美国中央情报局前雇员斯诺登向媒体曝光美国国家安全局的多个监控公众隐私的高度机密项目。根据斯诺登的披露,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直接接入苹果、微软、谷歌、雅虎等9大互联网公司的中心服务器,针对境外非美国人搜集情报,用户的电子邮件、在线聊天、信用卡信息等都无密可保。
&&& 什么是“棱镜”计划?
“棱镜”计划图示 (网络图)
&&&&棱镜计划(PRISM)是一项由美国国家安全局(NSA)自2007年起开始实施的绝密电子监听计划。该计划的正式名号为“US-984XN”。&
&&& 根据报道,泄露的文件中描述PRISM计划能够对即时通信和既存资料进行深度的监听。许可的监听对象包括任何在美国以外地区使用参与计划公司服务的客户,或是任何与国外人士通信的美国公民。国家安全局在PRISM计划中可以获得的数据电子邮件、视频和语音交谈、影片、照片、VoIP交谈内容、档案传输、登入通知,以及社交网络细节。综合情报文件“总统每日简报”中在2012年内在1,477个计划使用了来自PRISM计划的资料。&
&&& 受到美国国安局信息监视项目――“棱镜”监控的主要有10类信息:电邮、即时消息、视频、照片、存储数据、语音聊天、文件传输、视频会议、登录时间和社交网络资料的细节。通过棱镜项目,国安局甚至可以实时监控一个人正在进行的网络搜索内容。【】
&&& “棱镜”触碰国家安全与个人隐私的边界
民众支持斯诺登 (网络图)
&&& “棱镜门”事件中美国国家行为对个人隐私的探底,在美国网民之间点燃了怒火。
&&& 6月7日,奥巴马出面紧急“灭火”。他承认存在监控,但强调这种监控的目的是搜集情报反恐。他指出,“该项目对美国公民并不适用,也不会针对居住在美国的人”,项目中的行为合乎法律,两院议员对此知情,并置于美国外国情报监视法庭的监管之下,并已在保护隐私和国家安全之间努力寻求平衡。
&&& 美军网络司令部司令基思?亚历山大出席在国会参议院举行的听证会时,为“棱镜门”作出辩护,他指出,该计划开展以来曾帮助政府成功挫败了数十次恐怖袭击阴谋。
&& 但是,对此类情报搜集项目在反恐工作中究竟成效几何,目前质疑声还不少。而且民众的看法似与政界人士大相径庭DD网民们对自身隐私暴露的不安正在超过临界点。《华盛顿邮报》称,公众需要合理的解释,该项目为美国国家安全带来的益处,是否真的抵得上侵犯个人隐私的代价。
&&& “棱镜门”令美国由网络警察变窃贼
&& “棱镜门”事件曝光后,美国由网络“警察”变为惨遭讨伐的“窃贼”。拥有如此“魔力”的“棱镜门”,到底折射出什么?
&& 当世界各地的民众在使用谷歌、脸谱、苹果等知名公司的网络进行社交、办公或储存信息时,他们绝不会想到自己屏幕的背后正隐藏着美情报部门的身影。换句话说,任何网民的一举一动,都可能被美国情报部门看在眼里、记在“芯”上――这不禁让人想起好莱坞电影《国家公敌》中网民信息被人完全操控的骇人场景。
&& 其实美情报部门在网络监控及窃密方面已是“惯犯”。早在冷战时期,美情报部门就曾联手美国西方联合电报公司,偷阅了不计其数的电报。如今,前科累累的美情报部门简单地换了个“马甲”,便又开始在网络空间兴风作浪。对此,美国总统奥巴马声称,“棱镜”不针对美国公民或在美国的人。言下之意,为了美国的国家安全,对他国民众的监控不成问题。这种简单、霸道的逻辑正是“棱镜”的可怕之处。【】
&&& 关注:泄密者是否会被引渡回美?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15日晚就斯诺登事件发表声明说,在斯诺登一事上,当相关机制启动后,特区政府将按香港的法律和既定程序处理。同时,特区政府亦会跟进任何香港机构或香港人的私隐或其他权利被侵犯的事件。
&&&&另据《纽约时报》13日报道,一位了解香港特区政府有关工作的人士表示,香港特区政府律师与美国政府律师合作,已经确认了斯诺登的36项罪名,斯诺登可能会因这些罪名遭受指控。
  据悉,美国和香港根据1996年签署的双边引渡协议开展工作,美国想要引渡斯诺登,需要列举出斯诺登触犯双边法律的罪行。这些罪名必须达到可以处一年以上监禁的程度,而且必须达到协议的规定。
  相关人士表示,36项罪名中包括泄露官方机密罪,这在香港地区和美国都是违法行为。斯诺登可以通过请求在香港进行政治避难来拖延引渡程序。但该消息人士表示,一旦申请避难,斯诺登几乎肯定会被拘押,因为他的身份不再是在港游客。&&
&&& 结语:
&& 此次美国的“棱镜门”事件表明,美国不是网络安全的卫道士,它的自由和人权也只是对外推进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工具而已。问题补充&&
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不保证内容的可靠性、真实性及准确性,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Copyright &
Powered by11-10基金周闻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暂无相关推荐文档
11-10基金周闻|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周闻道非虚构长篇散文
  《暂住中国》出版发行
  □出版信息
  作者:周闻道著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5
  ISBN: 978-7-218-09268-3
  页数:300页
  价格:38.00元
  □内容简介
  周闻道为我们描述的,不仅仅是农民工进城的生活速写,而且有深度地全面考察了城市“暂住”现象带来的人的尊严、权利、心理、经济、教育、疾病等多方面的问题。作品是由一连串的真实的社会小故事构筑起来的,揭示的却是当前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的社会问题,值得我们读后严肃深思。
  ——著名文艺理论家
  □社会影响
  该书2012年在贾平凹主编的《美文》连载后,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被称为“一部世界最浩大的城市迁徙史”、“一曲震撼心灵的中国农民跨世纪漂泊悲歌”、“一封写给2.62亿中国暂住人口的贴心家书。”
  □名家评价
  受周作人“美文”观影响,中国散文向来着重“叙事与抒情”,而忽视当下苦难与承担。周闻道的《暂住中国》,把触角伸向中国当下一个最庞大、最复杂、最艰难的群体——暂住人口,从物质层面的衣食住行,学习、就业、就医,到精神层面、政治层面的家园丢失、公民权利等,深度地呈现了他们的生存状态。作品中的人物,深陷苦难而又不失奋争的勇气;作品的思考,深入阔大而不失真知灼见。这使得这部书成为一个厚重奇丽的复合文本。
  ——著名文艺理论家
  周闻道为我们描述的,不仅仅是农民工进城的生活速写,而且有深度地全面考察了城市“暂住”现象带来的人的尊严、权利、心理、经济、教育、疾病等多方面的问题。作品是由一连串的真实的社会小故事构筑起来的,揭示的却是当前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的社会问题,值得我们读后严肃深思。
  ——著名文艺理论家
  在一个缺少批判眼光的写作年代里,《暂住中国》能够聚焦一个个城市异乡者和乡土漂泊者的灵魂书写,表现出了一个有社会良知作家的人道主义情怀与人性立场。与当下众多吟哦小我私语和精神垃圾制造商相比,此书作者的“在场”意识与介入当下的批判精神恰恰是疗救这个时代写作病症的强心剂。
  读完此书的人会这样思考吗:国家的主人为何变成了暂住者?!
  ——著名文艺理论家 丁帆
  人口与经济,从来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问题。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30年,而户籍制度改革几乎是裹足不前,以至形成几亿人长期在自己的国家“暂住”的怪象这在全世界都绝无仅有。闻道先生以一个作家和经济学家的社会担当,对中国暂住现象的制度成因、社会影响、伦理撕裂、文化伤害及疗治之策,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形象生动范本。
  —— 著名经济学家
  从来没有一个时期,像今日的中国这样面临着如此大规模的远行和迁徙,那破碎的乡愁,被连根拔起之后的漂泊感,正成为新一代城市人的生活表情和情感标记。周闻道以小叙事形式,塑造了一个复杂多样的“暂住中国”。城与乡、生与死、个人与时代、自我与他者,他对这些经验的讲述,既保存了一个时代的记忆,也饱含着他对未来的忧思。
——著名文艺理论家
楼主发言:10次 发图:0张
  关注当下的痛  ——《暂住中国》自序  在场写作倡导关注国家的、人民的当下的痛,那么,当下的痛是什么、在哪里、怎么样?尽管回答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的目光,还是无法离开这个特殊群体---中国城市暂住人口。  这可能与两点有关:一是涉及面。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农村进城打工的农民大军,已经经历了30年、三代人,已累积成数亿之众。这个不城不乡、不工不农、留难返难的特殊群体,不仅牵绊着近半国人日常生活、生存、情感、前途、命运等诸多方面,也牵扯着整个国家神经。这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二是触及处。工作、就医、就学、选举、维权、衣食住行等,都是直接的、具体的、表面的,更深的影响在于,融不进的城市回不了的乡,造成几代人精神家园的丢失,成为无根之萍。  生命是精神的载体,家园是精神的皈依。  据说,家园之说,源于一个传说:一个永世流浪的小矮人,在四处漫游,寻找想象中的家。这里的“家”,不仅是一般意义的住所,更是精神栖息地,或曰精神原乡。寻找家园,就是寻找希望、幸福和归宿。唐纳德?里奇说:“整个世界落脚于一个家庭中,世界的尽头就在家门之外。”家园,不仅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还是灵魂的泊地。孔子说: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意思是物质意义的栖居,应择其仁厚风俗;精神意义的家园,要成就大仁。很难想象,生存尚难,毋庸理想、信念、人生价值;一个朝不虑夕,前途迷惘,信念走失的族群,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家是文明的产物,可是,家在文明的进程中,又一次次付出被撕裂离析的沉重代价,且似乎一次比一次更惨烈。这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关于小矮人的传说,而是《暂住中国》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惊心事实。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是中国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人口大迁移,原因几乎都是贫穷,实质上是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萌发的不可阻止的悲壮求生运动。从总体结果看,每次大的迁徙,都促进了地域文化交流融合,改变了族群生存环境,推动了社会进步,具有积极意义。“闯关东”促使了中原文化在东三省的平面移植,形成整个东北华北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家族制度、伦理观念、经济行为等方面的趋同性。“走西口”的进程,促使了口外蒙古地区传统单一的游牧社会向旗县双立、牧耕并举的多元化社会演变。同样,“下南洋”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播,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就连英国的海峡殖民地总督瑞天咸也承认,“马来半岛的繁荣昌盛,皆华侨所造成”。中国的“客家”之说,就是历史上人口迁徙与政府户籍管理相融合形成的一个略带温情亲切的人文符号。  悲壮惨烈,在过程中。而这样的过程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环境下,烈度与形式不同,意义也相异。  无疑,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一直延续至今仍未结束的我国农民进城向东大迁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来势最猛,情况最复杂的移民运动。逾2.6亿人的迁徙大军,超过了半个欧洲总人口;根据中国国情,按70%左右的城市化饱和率算,在未来15年左右,还有约2.6亿农民要进城。两者合计,占到国民总数的4成多。加上与他们命运共系的农村庞大留守大军,以及因此而不同程度改变了生存状态的城市人,这场世纪之交的大迁徒,已深深触动了整个国人。从冲击力看,中国历史上的三大迁徙,都历经百年、甚至几百年,而这次大迁徙,从发韧到基本完成,包括居住地迁移、环境改变、职业转换、身份变异等等,最多50年。无论如何,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大迁徙不可同日而语的。更不可思义的是,这些生于斯、长于斯的地地道道的“中国土著”,在自己的祖国内,竟背负着一个尴尬的、非客非主的“暂住”之名,艰难地生活了一代又一代。  中国人暂住中国,这当代黑色幽默,嘲讽的是谁?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按理说,迁徙与进城向东,都是改革开放中的应有之义。我们应该早有预见,早有应对,有条不乱,循序渐进,标本兼治。可是,我们一耽误就是几十年。复杂是人为造成的。一切都是仓促上阵,临阵磨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开始到现在。结果,头没医好,脚也没治好,问题依然,痛苦依在。生存权不是我们首先要维护的基本人权吗?这里的迁徙与暂住,从户籍、身份,及与之紧密联系的社保、医保、就业、读书、精神生活等等,哪一个不涉及“基本人权”。忙乱是难免的,可在这么长时期的忙乱中找不着北,让几代人,几亿人,既背离物质之家,又丢失精神家园,成为自己双手建立的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异己,却是难以理解,且不可原谅的,也是很危险的。忙乱是表象,关键在责任,根源在文化,尊不尊重人权,有没有民为重,政为轻的民本意识。  户籍制度的成因错综复杂,历史和现实、眼前和长远、均等化与承受力等纠缠在一起,盘根错节。根本出路在改革,但怎么改,如何积小步以成大步,为最终彻底打破城乡户籍壁垒,构建全新的保障人员迁徙流动的人口管理制度创造条件,真正实现人口的“自由迁徙”?这确实是复杂的课题。人们曾对以高扬改革大旗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寄予重望,希望纠缠30多年的户籍改革能有所突破。但显然,我们看到的仍是审慎。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与中小城市户籍彻底放开,事实上在此前就已基本做到,真正的问题在于“放开”后的区别,“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进”,户口“含金量”的均等,以及城里人“蝗虫”意识的消除,还需要一个多长的过程?这才是问题的实质。  物质的家丢失了,容易找回,当然有赖我们制度障碍的消除。精神意义的家丢失了,则需要长期的寻找与呵护。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能让这种丢失继续进行下去,到头来不该丢失的丢失了,而寻找的却没有找到。  注:《暂住中国》即将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日
《暂住中国》目
  第一章,暂住
  祸起暂住11
  暂住恐查症15
  打开的潘多拉魔盒17
  “大酒”之后:城郊廉租屋23
  第二章,编外公民
  被二套房的暂住户26
  怀揣大梦,离开西班牙郡32
  一个多余的人35
  今晚暂住何处40
  不要来北京讲法律44
  既生我,何生暂住50
  第三章,无根之痛
  没有公民身份的上访者53
  无中生有的户籍不属于她58
  无地生根的四川老家65
  如何证明你的打工主体资格69
  户籍民警皱起了眉头75
  暂住无门79
  第四章,潜网 
  蜘蛛辛勤地编织了罗网86
  刚才很好的天气90
  另一滴模仿94
  交叉的地方都有珍珠99
  自己被自己织的网困住了104
  等待天晴,或许另一张网109
  第五章,等分选民
  堂侄给我讲权力来源理论115
  这个社会该什么颜色才正常120
  两个副镇长竞争镇长宝座 125
  完了,可恶的四分之一131
  大梦破碎于被代表中138
  第六章,怪病
  两个“奶子”长在背上146
  小康敲了他家一下门150
  你这包与工伤有关吗154
  往返6000里报销了500元159
  村支书说要饮水思源啊164
  深圳,是我欠你还是你欠我167
  工作人员一脸无奈:不能报销174
  允许你得怪病就不允许政府得178
  第七章,难解之惑
  出走的佳佳184
  十字架上的未来栋梁189
  适龄之惑195
  门槛与钱槛哪个更高200
  那门是窄的,那路是长的209
  政府纠结于既和又213
  找得回佳佳,找不回路217
  第八章 疑案
  命案扰动了古田村222
  谁是流动的治安毒瘤?226
  突然冒出个“砍手党”232
  黑社会让我获得人格尊严236
  阿新给公安出了道难题241
  你们认为查领导像查农民工245
  第九章 二代
  相约美丽死亡251
  QQ之恋256
  误把它乡当故乡261
  我的职业叫羞于启齿268
  堕落是一步一步的273
  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家278
  带走“美丽”留下了痛283
  第十章 孤岛危机
  墙上的斑点287
  一只被逗死了的蚂蚁291
  人而无情,何以为之人296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301
  不清楚来路与下落的爱306
  为伊消得人憔悴310
  我孤独,所以我跳舞315
  第十一章 留守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321
  无主之房与无主之橙325
  被拉长的刘易斯理想331
  变异的吸血魔怪336
  被击碎的“性”福生活339
  留在爷爷脸上的死亡之吻344
  第十二章 欲说暂住
  难了的纠结350
  人之为人,其权自在357
  堰塞湖是一把高悬的剑361
  问道暂住368
  一个美丽的假言判断373
  祝贺!
  祝贺。哪里能买?
  祝贺!
  祝贺闻道兄。
  祝贺闻道兄,大卖:)
  《暂住中国》  
  热烈祝贺:)
  坚决顶上去,为道兄鼓掌
  祝贺闻道兄
  祝贺闻道兄!
  恭喜闻道!
  祝贺高产!
  暂住中国  一片孤叶离开了大树  不要说归根  每一次的落脚  都是暂住  把希望打捆  装入没有封口的行李  下落不明的家  是今生注定的归宿  ------题记  第一章,暂住  祸起暂住  喂,马大吗?麻烦你给我们弄两百来斤白酒。对,高庙白酒,六块钱一斤那种。然后找个车,今天上午务必送到市局。对,对,就这样。什么,你们处理了?好吧,谢谢,谢谢了。  为了修改一个材料,不到七点我便起床。见老婆疲惫不堪地开门,边进屋边打着电话,安排着什么,略显嘶哑的声音清晰果敢。我诧异地问,这么早,就什么马大牛大的,给人家摊派。又要去哪里啊,还要喝那么多酒。老婆有气无力地回答,俺才回来哩,什么去哪里。昨晚又熬了个通宵,你好久关心过哦。我叫县公安局治安大队的马大队长办点事,处理一个非常棘手的案子。看来,又得喝一场“大酒”了,想起就心里发怵。  说到最后,老婆似乎是自言自语,且一脸无奈的样子。  我更纳闷了,难道又发生了什么大案要案?说到“大酒”,我心里已明白八九成,肯定与民族问题有关。老婆是市公安局治安支队长,这样的事也不是第一次了。记得,建区之初,她还是个科长,仍是涉及民族问题的治安问题,为了处置一场当地人与彝族同胞打架事件,他们组织了几十人,包下乡镇上的小酒家,摆下百桌九大碗,与那遇害彝族同胞的亲戚朋友喝“大酒”。用碗,而不是杯,一碗一碗,你来我往,有来有往,来者不拒,也不能拒。从中午喝到晚上,晚上喝到东方既白,直至双方都云里雾里,语无伦次,事情才算摆平。那场“大酒”的场面,我虽然没有亲历,但从老婆回家时那副惨相,已可略知一二。从老婆处理多起类似案子的经验中,我这个外行也明白,对于耿直豪爽真诚的彝族同胞,喝“大酒”是化解矛盾的有效形式。  那次,也是一大早,也是刚上班,老婆被单位的车送回。她被两位女警架着,脸黑眉青,面无表情,脚尖从地上划过,长长的清涎,沿着嘴角往下流淌,湿了一片警衣……  果然。虽不是大案要案,却是一件十足的敏感案。  在我国的党政和司法机关,对案件的划分有个标准,经济案件10万元以上的,叫大案;涉案对象县处级以上的,叫要案。还有一类案件,也许既不大,也不要,却可能影响很大,关连多方,弄不好会酿成大祸,难以收拾,谓之敏感案。站在政府维稳的角度,三类案件同等重要,或者说,敏感案件的重要程度,比大案要案有过之而无不及。老婆他们昨夜彻夜努力,处理的就是发生在城郊暂住人口中的一件十分敏感的治安案件。  这种敏感,可从多个角度去解读。  从政策层面看,事件当事人是一位彝族青年,涉及到民族问题,处置不好会影响国家民族政策的贯彻,损害汉彝两族同胞的感情。大家心里都明白,在我国,民族问题是一个政策性很强的敏感区域,也是重要的政治问题。这不能不说与我国的国情有关。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在人口数量上,汉族又最多。因此,如何处理好汉族同胞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就成为民族政策的重点和关键;而在所有民族政策中,民族平等团结,又是最基本的原则,是处理其它问题的基础和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各级党委政府和司法机关非常清楚,处置民族问题不可马虎,重不得,轻不得,左不得,也右不得,必须在吃透政策的前提下,掌握分寸,拿准火候,慎重行事。实际情况是,为了更加关爱,尊重,呵护少数民族兄弟姐妹,无论从国家立法、司法层面,还是各级政府的行政执法层面,往往对少数民族更加宽宏一些。  从社会影响看,直接参与的,加上围观的、起哄的、趁势捣乱的,已有近两百众。他们从堵政府大门,到堵公路,且群龙似有首又似无首,咿哩哇啦乱成一祸粥,根本不知道从何入手处置。对这样群体性事件的处置,稍有不当,都可能火上浇油,推波助澜,最后失去控制,酿成严重后果。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创新不断,变革不断,利益关系调整不断,矛盾冲突中,这样的事例已不胜枚举。从重庆最牛撤迁钉子户坚守最后的孤岛摇旗呐喊,到四川瀑布沟电站数万移民聚集,再到江西南康数千人聚集砸车事件,哪一个不都是因开始的处置不当,再迅速蔓延,由小到大,不可收拾。当然,这当中,作为维护社会治安主力的公安武警,显然更多了一份责任。因此,每一个群体事件的“内部通报”,都会令他们有切肤之痛,都会令他们胆战心惊。  现在却不是“内部通报”,不能隔岸观火。事情就发生在自己管辖范围,那么迫切而尖锐地摆在面前。  事情已基本清楚,又是暂住惹的祸。  按照惯例,也是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部署,春节前夕,公安部门组织开展以网上追逃,打黑除恶为重点的社会治安综合整治。城乡结合部,不仅管理容易疏漏,而且是流动人口和暂住人口聚居区,也是治安案件高发区,情况复杂,流动性大,难以掌控,发生案件后,侦破难度也更大,自然成了每次整治的重点。那天晚上,市区联合组织公安干警对城郊出租屋进行拉网式排查,一路都很顺利,不仅摸清了情况,还抓获一名追逃对象。就要大功告成,大家正准备检查完最后几家,就到环湖路的烧烤摊吃点夜宵,喝点小酒,暖和暖和身体,就回家休息了。可是,就在这时,干警们刚敲开一家出租屋的门,只见一位彝族小伙子一脸惊惶,先是咿哩哇啦不知说的什么,旋即又嗖地拨开检查人员,跨上门口停放的一辆摩托,利索地点火挂档,仓仓皇皇夺路而去。气氛陡然突变,凭着长期的职业敏感,干警们的第一反映是,肯定有问题。立即驾车追赶。于是,警笛大作,警灯闪烁,在城郊弯曲迂回的公路上,上演了一场紧张的猫捉耗子的惊险游戏。眼看就要追上。不知是紧张,还是本来就夜色朦朦,视野模糊,在公路拐弯的时候,那小伙子却直直地冲了过去,连人带车,一头撞在了路边一根粗壮的电线杆上……  城郊公路拐弯处,一摊冒着热气的鲜血,还有那辆同样冒着热气,已经变了形的摩托,很快被一弯冷月晒凉。
  暂住恐查症  是的,又是暂住惹的祸。  随着案情的清楚,呈现在人们面前的,除了大批政府官员和干警为化解矛盾,息事宁人,英勇豪饮“大酒”,惨不以堪的壮举,就是这两个沉重的字:暂住。  原来,仓皇逃跑的彝族小伙子,本是一位地道善良的农民,既没有前科,也没有现行违法乱纪。他的张惶逃逸,纯粹是一场误会,因暂住引发的误会。事实上,他到这里不到一周,是投奔舅舅而来的。他的舅舅已到这里5年多,主要是租种城郊农民不想种的土地,一年收入千多元,除了维持简单生计,根本买不起日渐高涨的住房。按照当地政府制定的户籍政策,农民进城落户或暂住人口转为固定居民,除须有稳定职业、可靠收入来源外,还要有固定居所。他的舅舅一家既没有安居,也没乐业,收入也不可靠,显然,落户的条件都不具备,只能暂住。本来,暂住也无(不)碍,这里的政府和公安,执法管理都很开明,也很文明,只要有暂住证,没有案底,检查也是例行公事。问题是,不是小伙子和他的舅舅有什么不良记录,公安要重点检查,扭住不放,而是小伙子本身心结太重,对公安检查充满恐惧。  这是果。因却在沿海某镇,要追溯到十多年前。  那时,小伙子才3岁多,还分不清什么是暂住,什么是正住,便随打工的父母到了沿海某镇。不知道要办暂住证,找了个苦工,在城郊租了间破旧房,一家三口就铺开了平常而艰辛的日子。只是,艰辛属于父母,而快乐则属于童年,平常的是日起日落。可是,这种平常被一次检查打碎。是在中央一年一度的“两会”(全国人代会、政协会)召开前夕,为了确保平安,不要出事,当地公安组织拉网式治安检查。当发现他们没有暂住证,是典型的“盲流”时,公安不由分说,把他们抓起就走,径直送到收流遣送站。审查,辱骂,殴打,恐阂吓,加上语言不通,一脸惊惶,高度警惕的地方公安,以同样高度怀疑的眼光,希望从他们身上挖出许多未破获的重大凶案线索。终于没有发现什么疑点,他们一家被遣送回了凉山。可是,那遣送站的恶梦,却从此一直纠缠住他们一家,包括他的父亲母亲,还有从小孩子变成小伙子的他。没想到,小伙子刚投奔舅舅,又碰上那样令人恐怖的检查。检查时,公安和声细语,甚至还没有问什么。小伙子的夺门而逃,纯粹是一种条件反射,长期恐惧形成的暂住恐查症。  可是,悲剧已在误会中酿成,而且难分清责任。  应该说,我们各级政府,对暂住人口的管理,是重视的,不懈努力的,也探索出了一些可行办法。但是,不知是中国的人口流动大潮来得太突然,太猛烈,太浩大,还是流动人口包含的两大要素:人口和流动,以及这两大要素的结合,本身就是一个复杂多变,难于掌控的社会问题,亦或还包含了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的执政者“能力不足”的原因。总之,从总体上看,这个问题至今仍从根本上解决;各地对流动人口、暂住人口的管理,仍处于斩不断,理还乱的迷茫状态,没有一套成熟规范的管理体系,更毋庸说立法和司法层面的管理。  以管理的重点划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级政府对流动人口、暂住人口的管理,大体经历了管人,管屋,管事三个阶段。总体演进趋向看,三个阶段的管理,虽特点、重点、方法不尽相同,但总体上还是呈现出渐趋合理性、人本性和规范性,而不足则是源头性,终端性,人文性,整体性和法治性尚不够,这就难免始终治标不治本。实际的状况往往是,各地仍停留于头痛医头,脚痛治脚式的被动局面,与复杂的现实非常不适应。甚至可以说,中国的改革开放,已基本进入较健全的市场经济阶段,而对流动人口、暂住人口的管理,从理念到办法,仍基本停留于计划经济时代,与现实至少落后了30年。  是的,直到现在,中国仍然没有一部统一的国家层面的暂住人口管理法规,相关的管理法规,主要是省市级政府制订的,形成各取所需,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的杂乱局面。
  祝贺首席又出新书,把握了一个大课题。
  深刻,严谨,宏观!  关注当下,活在当下,真实诠释,人文思虑,纵横跃动!  拜读学习!  希望看到书章墨香!
  恭喜闻道。
  打开的潘多拉魔盒  是的,我们对暂住人口的管理,至少落后了30年。  对于流动人口,至今为止,国内尚无明确、准确和统一的定义。现在官方所说的流动人口,一般指在中国现行户籍制度下,离开所在地的县、市或者市的户籍辖区,以工作、生活为目的,到其他地方居住的人口。因此,在国际上,类似的群体又被称为“国内移民”(internal migration)。而所谓暂住人口,按照中国官方目前的定义,是指那些年满16 周岁, 因经商、投资、探亲、旅游、求学、从事劳务和生产经营等活动,其生活所在地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超过3日的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当流动人口流入一个地方,逗留3天以上,就成了暂住人口,就需在流入地公安派出所办理暂住证,列入暂住人口管理。但实际情况是,严格照此办理的,不到1%;换句话说,99%的流动人口,并没有真正进入政府管理视野,处于自然散乱状态。  不得不再次回到问题的根源:暂住。  显然,暂住产生于流动;而流动又是一个难以捉摸的魔方,考验着我们的政府,考验着我们的管理制度。  一般说来,在社会转型时期,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都会引发人口流动高潮。比如,在封建社会的末期,随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产生,手工作坊、工场的出现,特别是经过产业革命,大量破产农民进入工厂,形成了人口的大流动;而一块块新大陆被发现,特别是美洲的发现,又引来了大量移民,美国的发展和世界的人口流动移民是分不开的。直到现在,这种状况仍然继续存在,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仍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天堂。如果放到整个人类学的角度去考量,流动,可以说是人的本性决定的,是人类进步的一种规律。  人类都有自身发展的欲望,绝不会满足于吃饱穿暖,更企望吃得好一点,穿得美一点,生活环境优雅点,更重要的是能使自己的发展全面些。种种趋好心理,是人口流动的直接动因。在这种动因下,我们看见我们的祖先,大都选择水草丰润之地,依水生息。美国地理学家W.泽林斯基,在系统总结人口流动历史后得出结论,认为随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流动人口会不断上升,类型也将不断变化。在一个处于发展阶段的传统社会中,流动人口数量很小,且主要限于社会交往、采集食物、宗教活动等;进入发展中阶段后,随着经济活动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提高,流动人口会迅速增长,流动类型逐步丰富,流动结构也开始分化,主要目的是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到了发达阶段后,由于交通条件的完善,流动将取代迁移的一部分功能,流动人口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人口流动的成因也将由偏重于生存,转向发展和娱乐成分。有一种例外,与人类进步无关,那就是战争。中国历史上的胡广填四川,就与战争有关。事变中,为逃战乱,我国东三省大量人口流向关内甚至境外。就在这几年,曾几何时,当我们打开电视,不难看见的惊心画面,却是战火中的科索物、伊拉克、利比亚等国边境的难民潮。  中国现在大量暂住人口的出现,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工业化、城镇化高潮的到来,流动人口的激增而产生的;也可以说,它是在过去长期极“左”路线,对人性向好需求的压抑下,社会矛盾聚集后的总暴发。事实上,新中国成立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的户籍管理,一直奉行的是以管人为中心的原则,全体公民都只有户簿,没有身份证,不可能自由流动。因事外出,须到户口所在地公安机关开具证明,或工作单位出据介绍信,而无论开证明还是介绍信,都会被绷紧的阶级斗争之弦扫视再三,一旦发现有不良动机,根本不可能获得外出通行证。工作调动或婚嫁迁移,则是户随人转。一本户口簿,把人管得滴水不漏。因此,那时不仅流动的人口少,客居它乡,以暂住的身份工作生活的也少。加上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高压下,从农村村、社、组、户,到城市街道办、居委会、业主自治组织,一双双警惕的眼,鹰鹫般窥视着每一个人,谁敢乱说乱动。在这个以管人为中心的高压态势下,全国人民都安份守己,像待字闺中的秀女,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工人守住自己的机床,农民守住本村田土,干部守住自己的单位,一守就是几十年。
这种坚守,守住的是城墙、四合院和水磨房,压抑的是人性和自由,严重阻隔的却是工业化和城市文明的脚步。
  在这种坚守下,农村和贫下中农,成为最美丽的政治符号;城市的扩展,因会占用农田,在“以粮为纲”政治背景下,是大逆不道的;甚至于落户城市的企业,也一个个被迁往偏远的“三线”地区;城市出生的青少年,更要被赶往乡下,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长期的趋农观念和制度,导致了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大大落伍,许多想进城、该进城、可进城的人,大量被积压于城外,似日益聚集能量,随时都可能决口的政治堰塞湖。有关研究报告显示,在1950年至1980年的30年中,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中国大陆年均增长5.1%;中国大陆工业总产值增长了3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30%上升到73%。可是,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由24.8%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而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按世界同期城镇化率计算,中国大陆至少有2.2亿多人,被人为地拒绝于城市之外。严峻的现实摆在面前: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的严重扭曲和错位,铸就了一个庞大的中国魔盒,人口进城和城镇化的潘多拉魔盒。
  事实上,这与我们现有的流动人口数正好吻合。
  问题的根源和关键在于,坚冰已经打破,要逆转,阻止农民进城,已没有可能。现在,国人不说与外国人那样,持一份护照周游世界,至少可以持一张身份证走遍全国。人的解放和自由,就像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开,不仅有可爱的女人,雅典娜的美丽衣织,和令男人疯狂的激素,还有汉密斯放入的狡诈、欺骗、耍赖和偷窃。这才是诸神送给人类的全部礼物。于是,我国第一次人口流动大潮,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了,来得那么突然,那么势不可挡,以至让我们的政府管理部门猝不及防,手足无措。此后,一直至今,这股大潮从来就没有衰减过。
  日,上海世博园召开了一个人口论坛,主题为“每个人都很重要”。论坛消息说:中国目前的流动人口达2.2亿左右,是新增城镇人口的主要来源;新生代流动人口成为主体,人口流动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流动人口的分布,仍向沿海、沿江集中,新兴都市圈、中西部中心城市,正成为新的流动人口聚集的热地。目前,这些人口流动,呈现出三个明显特点,即主要是由农村流向城市,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大陆第一部省级政府流动人口立法-----《广东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于1987年正式出台了。这一办法的的初衷,还不是管理流动人口和暂住人口,而是计划生育。在当时,作为“基本国策”的计划生育政策刚实施,面临顽固而强大的传统势力的挑战,把人口控制下来是第一位的,其它都只是第二位的。要控制人口,就必须管住“大肚皮”和“超生游击队”。这是广东立法的本意。可是,客观上,它却起到了管理流动人口和暂住人口的作用。因为超生指标,是要算在孩子落生地政府头上的,这就不仅要注视“流动”,关键是要管住“落脚”即暂住。该办法规定:“未按规定交验婚育证明或经查验证明不合格的育龄流动人员,有关部门、单位和业主不予办理《暂住证》、车辆驾驶执照、营业执照、务工许可证,不得让其购买或租借房屋,承办或租赁经营;一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房屋业主和流动人员组织的建筑包工队、种养队等不得招用或容留。”这令我们想起了我国历史上的“牧民”术。在封建社会,统治者视老百姓如牛羊,不是谓之管,而是牧。管仲从百姓管理牛羊的经验中得到启示,曾提出了“牧民”术,让奔亡者无所匿,让迁徙者无所容。《国语?鲁语上》说:“且夫君也者,将牧民而正其邪者也,若君纵私回而弃民事,民旁有慝无由省之,益邪多矣。” 晋葛洪在《抱朴子?百里》中说:“莅政而政荒,牧民而民散” ,则说明“牧民”的有限与“牧民”不当危害。
  当然,管理还是必要的,有事就要有人管,我们不能无政府。深圳这个办法出台的意义在于:它第一次将流动人口和暂住人口管理,列入地方立法,结束了长期以来无法可依的历史;同时,它打破了传统户籍管理中以管人为中心的理念,围绕“暂住”这个新特点,实行了以管屋为重点的转变,让离开了户籍地的居民,实行暂住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选举与被选举等挂钩,公民权益得到保障。可是,该办法第一次引入的“暂住”概念,以及以《暂住证》验明正身的方式,也让这次中国历史上最浩大的人口流动潮,蒙上了一个带有身份歧视的命名阴影。自从《暂住证》诞生之日起,就有不少国人在迷茫中发问:我们为什么要暂住自己的祖国?有的甚至诅咒:狗日的暂住。
  暂住,从此在多少人的心灵打上了郁闷的烙印,或者说伤害了多少人的感情!
 楼主:眉山周闻道 时间: 22:39:44   5月上架,全国各地书店、网上书店均有售,谢谢关注。
  作者:苍茫天山月圆时 时间: 14:40:27   深刻,严谨,宏观!
  关注当下,活在当下,真实诠释,人文思虑,纵横跃动!
  拜读学习!
  希望看到书章墨香!
  编辑 删除举报 回复 作者:我是奔哥 时间: 20:08:49   恭喜闻道。
  祝贺闻道兄大作即将出版!
  恭喜,祝贺!
  祝贺!
  谢谢  作者:山东房子 时间: 21:12:52  祝贺闻道兄大作即将出版!   编辑 删除  举报回复  作者:雪花与火花 时间: 21:42:51  恭喜,祝贺!   编辑 删除  举报回复  作者:莫叹2012 时间: 11:57:14  祝贺!
  祝贺!
  祝贺周斑
  《国企变法录》《暂住中国》在京发布(《中国日报》英文稿)  Was recorded in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 temporary residence of China released in Beijing  Xinhuanet, Beijing, May 18-present founder and representative genres of prose writer Zhou Wen Road in the hope that seekers, researchers and participants a unique perspective, was recorded in the launch of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 temporary residence of China's two books of nonfiction prose. Book launch Media Center held in Beijing 18th.  Reforming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urban temporary residence population issues, is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China, long plagued the Government, enterprises and society's major challenges. Zhou Wendao to its officials, economic experts and prose writer's unique identity, from personally organizing the implementation and operation of micro-case made of reforming State-owned enterprises, restoring historical personalities details, reflect on reforming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of the entire economic system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of struggle, pain, heartbreaking journey. After this book was published, widely praised by readers, 2014-ranked Chinese influence read the book, read the first pinjie designated national digital culture network's book,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recommends key chart.  Zhou Wendao's temporary residence in China is reaching out to transient population, to present this large, complex and difficult groups--from the material aspects of clothing, food, shelter, employment for medical care, spiritual, political and civil rights, and other complicated contradictions, made comprehensive and profound, vivid descriptions, performed a useful explor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Two book author Zhou Wen Road, is a Chinese writing prose writers of the genre – present founder and representative, advocate writing intervention reality, concerned countries, Nations, peoples, the pursuit of perfect combination of prose and the presence of the spirit of. Was recorded in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 and the temporary residence of China is positive and useful attempt of the author.  Use least privilege is given permission to only jus principles of privilege separation is to separate different functions, only related functions it is necessary to let it know of content access.
  祝贺本家!了得!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立山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