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五四文学作家的作品分析现代文学的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性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教材
  书 名  
    热搜: |
复旦博学品牌
复旦卓越品牌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
《丛刊》编辑部 主编
978-7-309-06924-2/I.520
2009年10月 
作家作品研究卷(上)&&
第一辑 文学理论和现象研究&&
一个被简单化了的主题&&
――关于鲁迅小说及新文学革命现实主义发展中的个性主义问题&&
巴金与无政府主义&&
〔日〕今泉秀人文 陈薇译&&
“乡下人”究竟指什么&&
――沈从文和民族意识&&
重重樊篱中的女性困境&&
――以女权批评解读巴金的《寒夜》&&
〔美〕邓腾克文 张达译&&
路翎的文学技巧:《饥饿的郭素娥》中的神话和象征&&
俞平伯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化选择&&
反驳与偏离&&
――张爱玲小说对于新文学的反抗&&
茅盾内在的文化矛盾&&
〔斯洛伐克〕马利安?高利克文 张林杰译&&
梁实秋与中国新人文主义&&
论胡适“五四”时期对“团圆”观念的否定&&
新民之道&&
――梁启超的文学功用观及其对“五四”文学观念的影响&&
鲁迅的《破恶声论》及其现代性&&
论鲁迅的文化论战&&
论李长之的文学批评&&
为农民的写作与农民的“拒绝”&&
――赵树理模式的当代境遇&&
试论周扬等延安文人的思想“突变”&&
知识分子、革命与自我改造&&
――丁玲“向左转”问题的再思考&&
分道扬镳的方言调查&&
――周作人与《歌谣》上的一场论争&&
胡风理论的错位与遭际&&
第二辑 作家总论&&
试论鲁迅与周作人的思想发展道路&&
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镜子&&
――论《呐喊》《彷徨》的思想意义&&
师陀创作的艺术个性&&
自由意识的发展与鲁迅小说的精神特征&&
论道家思想对许地山的影响&&
从小说写作看萧红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予且小说论&&
徐与中外文化渊源&&
――《徐论》之一&&
冰心与基督教&&
――析冰心“爱的哲学”的建立&&
小说家周立波的开端&&
张恨水的报人角色&&
孙犁:革命文学中的“多余人”&&
人性的贫困和简陋&&
――重读沈从文&&
老舍:“人民艺术家”与自由作家&&
“山峡”内外:一个左翼作家的行走、书写与笔名&&
从国家意识、民族认同与思想革命论周作人的启蒙思想&&
作家作品研究卷(下)&&
第三辑 散文研究&&
“浓得化不开”&&
――论徐志摩的散文创作&&
郁达夫散文创作漫论&&
《饿乡纪程》《赤都心史》:我国早期报告文学的杰出范本&&
杂文家的聂绀弩&&
论钟敬文及其隐居纪游之作&&
徐懋庸和“鲁迅风”杂文&&
《荷塘月色》:一个精神分析的文本&&
王泉根 王 蕾&&
佛心?童心?诗心&&
――丰子恺现代散文新论&&
第四辑 小说研究&&
论郁达夫的小说创作&&
论沙汀的小说创作&&
映照“千奇百怪世相”的多棱镜&&
――论李 人长篇三部曲的结构特色&&
钱锺书小说讽刺语言三题&&
皇甫晓涛&&
一语难尽&&
――《生死场》的多层意蕴与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的多维结构&&
沈从文小说的叙事模式及其文化意蕴&&
汪曾祺40年代两种不同调子的小说&&
文本、言说与生活&&
――《上元灯》再探&&
背着“语言的筏子”&&
――废名小说《桥》的诗学解读&&
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
病、爱、生计及其他&&
――《孤独者》与《伤逝》的并置阅读&&
第五辑 诗歌研究&&
他依然年青&&
――谈艾青和他的诗&&
论闻一多的诗&&
论新月派诗歌的思想特征&&
何其芳的诗歌创作及其发展&&
吴兴华的诗与译诗&&
形象的具体性与历史概括&&
――田间诗歌艺术的一个问题&&
〔德〕W?顾彬文 张宽 卫东译&&
路的哲学&&
――论冯至的十四行诗&&
从原型现象看郭沫若前期诗歌及其“轰动效应”&&
郑敏诗论&&
徐志摩诗艺的内在结构分析&&
马凡陀:中国现代讽刺诗写作的重镇&&
意志化之路上的梁宗岱诗歌与诗论&&
从“野人山”到“森林之魅”&&
――穆旦精神历程()考察&&
在节奏与意象之间起舞&&
――戴望舒诗风转变的艺术辨析&&
“我不过一个影”&&
――兼论“避实就虚”读《野草》&&
论韦丛芜的长诗《君山》&&
陈敬容:在新鲜的焦渴中沉思与创造&&
第六辑 戏剧研究&&
夏衍剧作的艺术风格&&
论熊佛西喜剧的寓言性特征&&
丁西林剧作“欺骗模式”初探&&
曹禺在中国和世界悲剧史上的地位&&
关于田汉南国戏剧的再思考&&
――为纪念田汉诞辰一百周年而作&&
焦菊隐的“戏剧―诗”观念及对当代话剧的启示&&
发现秧歌:狂欢与规训&&
――论20世纪40年代延安新秧歌运动&&
历史的悲剧与人性的悲剧&&
――抗战时期的历史剧叙论
书评 &&&&&&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社办)
图书问询:021- 
投稿邮箱: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年,若有问题请与 联系! 沪ICP备号
&           现当代文学复习重点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页1下载券9页1下载券11页免费26页1下载券9页免费 9页2下载券2页免费5页1下载券16页免费11页1下载券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2页免费8页免费28页免费6页免费5页免费
现当代文学复习重点|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版)现当代文学文学考研笔记+最全名词解释+作家、代表作品分析.doc34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2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
第一个十年(1917――1927)
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
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
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
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
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梅光迪,胡先X,吴宓。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学术文化的进步依赖少数精英分子,反对的社会变革,站到时代主潮的对立面去了。稳健的文化抉择。基本点是否定文化与文化转型的突变形式,否定革命的逻辑的。
鲁迅《估学横》,批驳。
文学革命实绩:1。白话文的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与新文学社团的风气,思想大解放局面。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的成果。
意义:文学观念:否定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倾向于反映人生,时代的积极文学思想。
文学内容: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觉醒的时代精神。
语言和形式:摈除文言文和传统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您的位置: &
启蒙的现代意义及其偏差——论寻根文学的启蒙意义兼与“五四”启蒙运动之比较
摘 要:寻根文学与"五四"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两个显著的启蒙运动时期,但这两个表面相似而实质不同的文学启蒙运动,在其现实的指涉意义、表现形态和结果等方面,都有着种种的不同.本文主要探讨了寻根文学的启蒙意义及其偏差,并将之与"五四"启蒙运动进行比较,从而对于启蒙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和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命运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这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学与文化建设也起着现实的针对意义和启迪作用.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京 东 价:
¥22.20 [8.0折][定价:¥28.00]
温馨提示:
其它类似商品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研究
查找同类商品
  全面梳理与专题研究相结合,再现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的整体状况。考察社会思潮对文学翻译的规约,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以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时间差。  揭示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的三重追求,即思想启蒙、政治救亡和审美情趣。文学翻译在承担社会功用的同时,其文学性不再受到忽略,审美情趣也纳入了译者的视野。  以鲁迅的翻译实践和理论为中心,将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与当代解构主义翻译流派的主张进行比较。溯源鲁迅与韦努蒂翻译理论产生的不同背景,并指出在直译与异化、对待原文本的态度等方面的异同。
  全面梳理与专题研究相结合,再现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的整体状况。考察社会思潮对文学翻译的规约,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以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时间差。  揭示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的三重追求,即思想启蒙、政治救亡和审美情趣。文学翻译在承担社会功用的同时,其文学性不再受到忽略,审美情趣也纳入了译者的视野。  以鲁迅的翻译实践和理论为中心,将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与当代解构主义翻译流派的主张进行比较。溯源鲁迅与韦努蒂翻译理论产生的不同背景,并指出在直译与异化、对待原文本的态度等方面的异同。  本书以五四时期的外国文学翻译为研究对象,全面梳理与专题研究相结合,再现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的整体状况,考察当时的社会思潮、政治状况与文学翻译趋向转变的关系,文学翻译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同时,聚焦五四时期三场关于翻译的论争,分析造成翻译趋向转变、引发可译性论争的原因;缕析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与当代解构主义翻译流派的主张、溯源其各自的代表人物鲁迅与韦努蒂翻译理论产生的不同背景,指出在直译与异化,对待原文本的态度等方面的异同。
  任淑坤,女,1973年生,200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外语与外语教学》、《四川外院学报》、《上海翻译》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参编著作3部,主持、参与各类课题多项。目前主要从事中国翻译史、西方译论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绪论第一节 选题定位一、“五四时期”的时间范畴二、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特色三、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研究的意义第二节 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一、解放前二、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三、改革开放以来(1979年至今)四、文献回顾总结第三节 研究方法第一章 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概观第一节 文学翻译的起源语境第二节 翻译状况一、新青年社二、文学研究会三、创造社四、未名社第三节 外国文学翻译的特点第二章 五四时期关于翻译的论争第一节 稳操胜券的论争――双簧信与文学翻译趋向的转变一、双簧信与文学翻译批评对象的选定二、胡适对批评对象的确认 
三、罗家伦、傅斯年的应和 
四、林纾何以成为批评对象 
五、林纾的反驳第二节
没有结局的论争――关于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一、论争过程二、可译性与不可译性论争的渊源第三节
势均力敌的论争――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对话语权的争夺一、翻译的作用与地位:媒婆、奶娘?二、翻译的动机与目的:主观、客观?三、翻译批评:“打架”、商榷?四、创造社的精英意识与中心化趋向第三章 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的两个世界第一节 翻译的世界一、晚清的翻译状况二、传承与背叛――从晚清到五四第二节
文学的世界――外国文学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一、新诗运动二、戏剧改革三、题材的借鉴第四章 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的三重追求第一节
思想启蒙与政治救亡一、近代思想启蒙与政治救亡传统二、启蒙与救亡思潮决定了翻译趋向的改变三、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与启蒙救亡思潮第二节 审美情趣一、以“真”为美二、“悲剧”审美意识的生成三、审美主体普遍化四、审美功利主义第五章 五四外国文学翻译与当代译论――以鲁迅的翻译实践及翻译理论为中心第一节
鲁迅的翻译活动()一、《域外小说集》二、鲁迅与未名社_三、鲁迅与日本文艺理论著作的翻译――《苦闷的象征》第二节
鲁迅的翻译思想一、翻译作为启迪民智、改造社会的途径二、翻译作为文学和语言引进的途径三、直译与“失本”第三节
鲁迅与当代译论一、鲁迅与翻译的政治二、鲁迅与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第一章
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概观  五四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转折时期,也是中国新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此期间,一大批新式知识分子登上历史舞台,成为推进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他们或在国内接触了新式教育,或留洋海外,受到西学熏染。在这当中,不乏文学家、翻译家。他们一边进行文学创作,一边从事文学翻译活动,译介与创作相辅相成。他们积极倡导文学变革,推进白话文运动;与此同时,他们担负起介绍西方文学的任务,通过他们的译笔,将欧、美、日本等国的文学作品有选择地翻译进来,由此翻译介绍外国文学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出现这一盛况并非偶然,这与五四时期的国内外背景、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第一节 文学翻译的起源语境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侵略者以其“坚船利炮”叩开了中华帝国紧闭的大门。战争的失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沦为半殖民地。此后,列强又加紧侵略的脚步,不断扩大其在华权益。以林则徐、魏源为首的早期开明士人,率先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论断,迈出了“自强御侮”、学习西方的第一步。之后,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大体经历了由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过程。我国的文学翻译活动也大体遵循这一轨迹,具体表现为:洋务运动时期,以徐寿、李善兰、华蘅芳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所从事的科技翻译活动,主要是服务于晚清军事、外交的需要,译作内容主要围绕军事技术、国际法等方面;戊戌时期,以严复为首的维新派翻译了大量的政治学、社会学著作,宣传西方的政治制度;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内容更为丰富、主题更为深刻,涉及了对各种社会思潮的介绍、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对新文学的建构,等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积极策动武装起义,各地革命运动此起彼伏。为挽救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清廷被迫推行“新政”。“新政”的推行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渐进变革。与此同时,以康有为为代表的保皇派在海外,以张謇、汤寿潜为骨干的立宪派在国内,积极鼓吹君主立宪思想。在这种情况下,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謇政。五大臣“遍观诸国,激刺在心”,回国后奏请清廷变革政体。1906年,清廷颁布“仿行宪政”上谕,次年下谕设立资政院,“以立议会之基础”②。革命派的压力以及国内要求速开国会的全国范围的请愿运动,迫使清廷将九年的预备立宪期缩短为五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维持了二百多年封建统治的清王朝被推翻。  民国初年,社会动荡不安,军阀长期混战,“你方唱罢我登场”,民主共和徒具形式;尊孔复古思想回流。五四前夕,欧洲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对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在这种形势下,先进的知识分子从救国的理想和愿望出发,积极探索救国之路。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创办《青年杂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他们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向传统的思想道德、社会习俗、旧文学展开攻势,从而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思想启蒙运动。陈独秀大声疾呼:“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③1917年,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运用马列主义的世界观作为思想武器。在新形势的推动下,马列主义的传播,文学革命口号的提出,等等,都标志着新文化运动  的进一步发展。  五四时期,西方的各种思潮、流派通过各类知识分子传人中国,其中包括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实验主义,以及实业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等。从地域上看,或来自欧洲,如法国、俄国、挪威、波兰,或来自美洲、亚洲,如美国、日本、印度等。在文学领域,以艺术倾向而论,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等;就中国作家接受和借鉴的程度而言,世界文学潮流中的大多数流派都能在当时中国找到代表作家或文学流派。④正如郑伯奇所言,在“这短短十年中间,西欧两世纪所经过了的文学上的种种动向,都在中国很匆促地而又很杂乱地出现过来。”①各种思潮流派的交错杂陈,一方面反映了民初西学东渐的全面、纵深趋势;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广大知识分子寻觅“救国良方”的急切心态。  新文化运动首先在文学领域展开,许多知识分子都积极参与到文学翻译活动中。王哲甫曾说:“中国的新文学尚在幼稚时期,没有雄宏伟大的作品可资借镜,所以翻译外国的作品,成了毒文学运动的一种重要工作:”②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不仅扩大了国人的阅读范围和知识领域,而且直接推进了中国的文学改良和新文学的建设。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丰富了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同时,“五四”特殊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条件,敦促广大知识分子投身于民族救亡和国家建设,文学翻译在“救亡启蒙”的氛围中得以发展、繁荣。  第二节 翻译状况  中国现代文学翻译的历史发端于五四时期。随新文化运动的深入与拓展,五四时期的翻译文学呈现出繁荣景象。据阿英编选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统计,年间出版译作共225种,其中理论25种,作品总集13种,其余分国别译作共187种,其中俄罗斯文学作品65种,法国31种,德国24种,英国21种,印度14种,日本12种。③这个数字并不完全,刊行在报刊杂志上未能搜集成单行本的还有很多。据王建开先生统计,年的30年间,我国译介外国文学作品达4499部,其中在年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译介外国文学作品已达437部④:  与晚清时期译者的工作形式不同,五四时期的译者们组建或参与了不少社团,如新青年社、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等,并创建了各种刊物,如《新青年》、《小说月报》、《文学周报》、《创造季刊》等。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形成了翻译队伍和不同翻译流派。这些社团在致力于文学创作的同时,开展了大量的文学翻译活动。  一、新青年社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创办《青年杂志》(从第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新青年》的文学翻译活动,就其发展过程而言,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年是第一阶段,侧重欧洲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文学的翻译;年是第二阶段,也是《新青年》翻译文学的发展阶段,出版了“易卜生号”,注重介绍俄国、日本和弱小民族的文学。①《新青年》的译者,大多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他们翻评介绍外国文学的目的,是藉此引入新思想、新文学,改变旧文学。茅盾也曾提到:“那时新青年杂志自然是鼓吹‘新文学’的大本营,然而,从全体上看来,《新青年》到底是一个文化批判的刊物,而新青年社的主要人物也大多数是文化批判者或以文化批判者的立场发表他们对它学的议论。他们的文学理论的出发点是‘新旧思想的冲突’,他们是站在反封建的自觉上去攻击封建制度的形象作物――旧文艺”。①因而,《新青年》的翻译明显受到新文学运动的制约。比如,重视与中国国情相近似的俄国、印度等国家作品的翻译,尤其是把俄国文学的翻译介绍放在突出的地位。在9卷《新青年》中共刊载11个国家的33部作品的译文,其中俄国文学作品8部、法国6部、英国5部、日本4部、美国2部、波兰2部、挪威2部、西班牙1部、爱尔兰1部、丹麦1部、印度1部。可以看出,译者青睐的或者是那些弱大国及弱小国作品,或者是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文学发达国的作品,这与他们文学家的身份、进行思想文化革命的目标是分不开的。正因为这种倾向,在俄国作家之外,法国的莫泊桑、龚古尔兄弟等批判现实主义或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作品对五四译者显示了它们魅力,波兰作家显克微支等民族主义作家更不例外。此外,安徒生、王尔德等的童话受到欢迎。《新青年》刊载的翻译作品大致如下:  二、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成立于1921年。该会发起者有茅盾、郑振铎、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郭绍虞、朱希祖、蒋百里、耿济之、孙伏园、瞿世英、周作人等12人。该会成立后,以《小说月报》①作为机关刊物,后出版《文学旬刊》、《文学周报》,并编印了《文学研究会丛书》。“五卅”以后,文学研究会的活动逐渐减少,到1932年“一二八”事变发生,《小说月报》停刊,文学研究会无形中解散。  文学研究会一经成立就提倡外国文学的翻译和绍介。接手《小说月报》以后,文学研究会对它做了全面改革。《小说月报》改革宣言开宗明义指出:“小说月报行世以来,已十一年矣,今当第十二年之始,谋更新而扩充之,将于译述西洋名家小说而外,兼介绍世界文学界潮流之趋向,讨论中国文学革进之方法……译西洋名家著作,不限于一国,不限于一派;说部,剧本,诗,三者并包”。宣言还强调“研究文学哲理介绍文学流派虽为刻不容缓之事,而逻译西欧名著使读者得见某派面目之一斑,不起空中楼阁之憾,尤为重要。……写实主义在今日尚有切实介绍之必要,而同时非写实的文学亦应充其量输入。”②茅盾在《小说月报》改版一周年之际发表了《一年来的感想与明年的计划》一文,再次重申:“翻译文学作品和创作一般地重要,而在尚未有成熟的‘人的文学’之邦像现在的我国,翻译尤为重要;否则,将以何者疗救灵魂的贫乏,修补人性的缺陷呢?”③文学研究会对文学翻译的态度由此可见一斑。《小说月报》除了设有发表译作的栏目“译丛”外,还设有“海外文坛消息”、“文艺丛谭”,另外还有不固定的栏目介绍外国文学流派、思潮、现状等。据统计,从1921年1月出版的第12卷第1期至日出版的第17卷第12期,《小说月报》发表的译作中,俄国文学33种,法国文学27种,日本文学13种,英国文学8种,印度文学6种。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七日畅销榜
新书热卖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四文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