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志怪小说的集大成者是吴承恩与西游记写的《西游记》,那么,中国古代志怪小说的开山鼻祖是谁写的哪部作品

吴承恩与《西游记》
13:02:20&&作者:&&来源:&&浏览次数:0&&&&
文字大小:【】【】【】 评分等级:0
&&& 今天我想讲五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题外的话,谈&四大名著&和&四大奇书&。第二个问题,从吴承恩的坟墓和画像谈起。第三个问题,吴承恩的生平。第四个问题,《西游记》的作者是不是吴承恩。第五个问题,《西游记》的版本。时间如果来得及,第五个问题就谈,来不及就省略了,主要讲前面的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题外的话,谈谈&四大名著&和&四大奇书&。很巧,刚才接到一位观众的纸条。纸条说:&听杨义先生的讲座,明代四大奇书是指《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而现在通常所说的四大名著是指《红楼梦》、《三国志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四大名著系列讲座即将结束之际,我想请教刘老师,&四大名著&这一提法是谁提出的?何时得到普遍认可的?《红楼梦》能排在四大名著之首,根据何在?《红楼梦》和《金瓶梅》有什么传承关系,针对这几个问题请刘老师解惑。&非常感谢。
&&&&有的问题比较专门,今天不能讲了,比如《红楼梦》和《金瓶梅》之间有什么继承的关系。另外,我没有听杨义先生谈明代四大奇书,我不知道他是怎么谈的。我在这里也稍微谈一下,不知道和他说的有没有重复。 先讲&四大名著&。这是个约定俗成的说法,并没有人公开提出&四大名著&的概念,并把这四部小说叫做四大名著。这个说法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有的出版社把这四部小说合出在一起,叫作&四大名著丛刊&。从人民文学出版社开始,好几个出版社都这么出,把这四部书放在一起。另外是拍电视连续剧,专门要给这四大名著拍电视剧。现在基本都已经完成了,先是《西游记》,其次是《红楼梦》,再其次是《三国志演义》,最后是《水浒传》。咱们这个四大名著的系列讲座,也是排的这个次序。我想这只是个约定俗成的说法,考证不出来是谁首先提出的,也没有什么正式的文章来论证和解释这个问题,大家一般都这么叫。但是&四大奇书&就不一样了,那是有来历的。我先讲&四大名著&,然后再讲&四大奇书&。根据&四大名著&拍的电视连续剧,可能大家都已经看了。到底怎么评价这四部电视连续剧,可能各人有各人的看法,评价也不一样。 我想,从忠实于原著这个角度来说,《三国演义》是最忠实于原著的,在这一方面是比较成功的。《西游记》是最早进行的,它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忽略了小说《西游记》中的一种特殊风格,那种风格在电视连续剧里没有体现出来。这种风格和《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都不相同,那是一种诙谐、幽默、讽刺的风格,是《西游记》特有的,后来的《儒林外史》继承了一部分。在这点上电视连续剧注意得不够。顺带我也讲一句,大家对《西游记》和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的关系也是注意不够的。我介绍一个情况,就可以知道《西游记》和我们现在的文学创作还是有关系的,而且关系还很密切。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大家都看过,电视剧可能也看过。钱先生亲口对我说,古代小说里他不喜欢《三国志演义》,不喜欢《水浒传》,也不喜欢《红楼梦》, 他最喜欢的两部古代小说,第一是《西游记》,第二《儒林外史》。也就是说,他的小说创作受了《西游记》的影响,这是没疑问的。但是研究《围城》的著作&&我没有全看&&是不是注意到这个问题,有没有从这个角度去看钱先生的著作和《西游记》的关系,它究竟继承了什么,这方面我觉得研究还是不够的。《水浒传》也有缺点。中央电视台播节目有一个传统的做法,在第一套节目首播,然后就马上在第二套节目重播。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水浒传》并没有马上在中央二套重播,而是很晚很晚以后才重播的。这里边有个曲折。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播出以后,有不少观众给党中央领导人写信,反对播出《水浒传》,认为《水浒传》对现在社会的安定没有起到促进作用,大家尤其反感那首歌里的&该出手时就出手&,说这是替小偷、强盗张目。党中央领导人就把这些信转到了剧组,请剧组解答是怎么回事。如果认为没有问题,要给观众写回信。剧组没有办法,找到了我,虽然我并没有参加剧组的事情。我就绞尽脑汁替剧组写了个报告,无非就是说,这连续剧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可以播出,是可以和观众见面的。但是,我们实际已经感觉到,在那个时候,大张旗鼓地播出《水浒传》确有一定的消极的影响。前几年,我到马来西亚去讲学,讲《三国志演义》。马来西亚华人很多,而且华人政党也是当地的执政党之一。我发现马来西亚电视台播了《三国志演义》,但是不播《水浒传》。我就问,你们为什么只播《三国志演义》,不播《水浒传》呢?他们说,《三国志演义》好,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东西,有民族精神在里边,能够给大家以教育意义,其中的策略、谋略对华人政党在马来西亚怎样从事政治斗争都有积极的意义。但是《水浒传》不行,他们说,现在世界上的国家只要是有统治阶级、领导阶层,那么这个统治阶级&&叫领导阶层也好&&都不会允许《水浒传》这样的作品在电视台大播特播。因为它是反对现实秩序,提倡造反的。现在的各个国家的领导阶层都不希望造反,都是希望安定的,所以他们对《水浒传》不欢迎。从这个角度,我也理解了,为什么我们社会也有一些人反对播出《水浒传》,就是这个道理吧。可惜编剧、导演、演员对这方面注意得不够。这是它的一个缺点。《红楼梦》的缺点那就更熟悉了。后四十回是改编的,自己写的。至于是不是符合曹雪芹原来的意思,大家可以有不同的意见。曾经提出来要重拍,但是这个重拍也没有了下文。有好几家都想重拍,我看到的剧本已经有两三种了,到底最后是谁上马,怎么重拍,现在还很难说。四大名著改编成电视连续剧的情况就是这样的。
&&&&&四大奇书&,我不晓得杨先生怎么讲的。这个说法最早由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提出来的。明朝&前七子&、&后七子&里边有个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叫王世贞,他提出&四大奇书&这个名词,但是他讲的&四大奇书&,指的是《史记》、《庄子》、《水浒传》、《西厢记》,并不是指古代小说。他这个提法出现以后,清朝初年的李渔&&李笠翁,戏曲家、小说家、戏剧评论家,他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说,王世贞的话有缺陷,既然叫&奇书&,应该是同一个种类、同一个类型的书,放在一起才能并称,把历史散文、哲学散文、小说、戏曲归拢在一起,不妥当。他赞成冯梦龙的提法,冯梦龙是怎么说的呢?冯梦龙在王世贞之后提出了&四大奇书&,针对明代小说而提的,就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这四部书都是小说。&四大奇书&指的就是明代的四部长篇小说,是冯梦龙最早提出的。冯梦龙提出,经李渔介绍后,大家都接受这个提法,一般都这么提。美国有位汉学家浦安迪,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是一位犹太人,很有名,他曾用结构主义来研究《红楼梦》,在国外汉学界有很大影响。前不久在浙江出版了他的一本书,书名就叫《明代的四大奇书》,是研究这四部小说的。这个人他有一个看法,跟我是一致的,就是认为四部小说都是作家的创作,不是累积型的作品,不是群众创作,不是集体创作,是作家的创作。这本书很有价值,值得大家去看。
&&&&把&四大奇书&这个名字作为我们中国古代小说第一流作品概括起来的合称,在今天看来是有缺陷的。因为历史已经过去了三四百年,明代后面还有清朝,这四部小说已经不能完全概括我们古代小说的最高成就,因此有必要对它进行改动。如果要从今天我们知道的明清两代古典小说里边选四部最有代表性最伟大的作品,那么就得包括清朝,不能把清朝排除在外,所以&四大奇书&应当和&四大名著&这个概念一致,也就是说,应该去掉《金瓶梅》,增加《红楼梦》,叫&四大奇书&也好,叫&四大名著&也好,都代表了我们中国古代小说的最高成就。有人说,为什么非要把《金瓶梅》排除在外?难道不可以五大奇书、五大名著、六大奇书、六大名著吗?我觉得没有这个必要。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伟大的作品一定要少,多了就不伟大了,没有那么多伟大的作品。这也代表我对《金瓶梅》这部书的一个看法,一个评价。老实说,最近学术界对《金瓶梅》这部小说评得太高了。《金瓶梅》没有那么伟大,不能和那三部小说以及后来的《红楼梦》、《儒林外史》相提并论,不能捧那么高,甚至连《金瓶梅》是淫书这一点学术界有些学者都不承认,千方百计地替它辩解。我想,应该承认它是淫书。1985年我访问法国的时候,了解到1984年法国刚对《金瓶梅》解禁,1984年以前,《金瓶梅》在法国也是禁书,可见得不仅仅是我们中国人这么看,连法国人都是这么看。清朝的《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对《金瓶梅》的看法可以代表清朝一般文人的看法,他在《聊斋志异》里提到了《金瓶梅》,但是他没有写《金瓶梅》这三个字,他写的是&淫史&,实际上&淫史&两个字是个书名,指的就是《金瓶梅》,蒲松龄连它的名字都不愿提起。小说不是不可以描写性爱。但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要有节制,蜻蜓点水,适可而止。二是不能让它游离于作品的主题之外,要和故事情节的发展保持着有机的联系。我们试着比较《金瓶梅》、《水浒传》、《红楼梦》。关于西门庆和潘金莲偷情的描写,《水浒传》作者掌握的分寸比较恰当。而在《金瓶梅》中,关于西门庆和潘金莲的几段描写,十分不堪,和当前我们正在&扫黄打非&中予以查禁的淫秽光盘有什么两样?再看《红楼梦》,贾琏和鲍二家的那一段,是暴露贾琏的丑态;尤三姐那一段,作者的描写适可而止,目的是先抑后扬,给下文尤三姐企图改过自新作铺垫。《金瓶梅》完全不同,作者抱着欣赏的态度,津津有味地、连篇累牍地沉溺于那些肮脏的细节描写,就像西方国家夜总会的色情表演一样,是展览,而不是暴露;是颂扬,而不是谴责,是把丑恶当成了美丽。《金瓶梅》有突出的、严重的缺点,降低了它的艺术价值。
&&&&《西游记》为什么能列入&四大名著&或&四大奇书&呢?这是部很了不起的作品,它创造了小说历史上一个崭新的门类,鲁迅称之为神魔小说,就好比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才子佳人小说等等。神魔小说的开山之作就是《西游记》,这是《西游记》的历史地位。刚才我讲的《西游记》里的诙谐幽默也是别开生面的,其它的同时代长篇小说比如《儒林外史》也有讽刺,但和《西游记》不同,是另一种,《儒林外史》更像外国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西游记》不是这样,我们只要细细的读,能够体会到这一点。《西游记》创造的一些人物形象有很大的生命力,我尤其要特别强调的是它创造了猪八戒这个形象。如果说它创造了孙悟空的形象,大家普遍都能认识到,但是对它创造出的猪八戒形象可能重视不够。猪八戒是个有优点有缺点的人物。他很努力,对取经事业也忠心耿耿,但是他有缺点,是小缺点&&偷懒,有时候还有点好色。但是观众或读者在看了或读了《西游记》以后,是不是对猪八戒非常反感呢?是不是很憎恶他呢?我想大多数人不是憎恶这个人物的,人们基本上还是喜欢这个人物的,尽管他有缺点,舞台上的猪八戒也是大家所喜欢的。这点很重要,就是说,猪八戒虽也是妖怪变的,但他是一个平民的形象,是一个平凡的人民的形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周围都有像猪八戒这样的形象、这样的人。这一点和孙悟空不一样,和关公不一样,和张飞不一样。猪八戒不是那种有特大本事的人,不是生活中看不到、想看都得排着队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的那种人,他很平常,在日常生活都可能会遇到。能创造出这种形象是很了不起的,鲁迅曾经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这本书里说过,《红楼梦》把传统的写法都打破了。什么传统的写法打破了呢?就是从前写好人是绝对的好,写坏人是绝对的坏,这是传统的写法。《红楼梦》打破的就是这种传统的写法。鲁迅的这句话说得很深刻,但是这句话还不够全面,因为在《红楼梦》之前就已经开始有打破这种写法的表现了,《三国志演义》里的曹操就和传统的写法不一样,也就是说,在《红楼梦》之前,曹操、猪八戒这样的人物就已经不是按照传统的写法塑造的。但是,在《红楼梦》之前打破这种传统写法的只是个别现象,不是普遍的。如果打比喻的话,只是出现了一棵树,两棵树,《红楼梦》出现以后,变成了一大片树林。在这一点上,鲁迅的话是比较深刻的,也比较符合我们中国古代小说历史上的实际情况。这点是《西游记》特别伟大特别了不起的地方。所以把《西游记》这样的作品列入四大奇书,四大名著,的的确确是当之无愧的。
&&&&这是我要讲的第一点。下面我讲第二点,从吴承恩的坟墓、画像说起。明清两代的小说家的坟墓能够保存到今天的,不多,尤其是几个大作家。罗贯中有一个坟墓在山西太原清徐县,叫罗贯中衣冠冢,它不是真正的坟墓,是现在人为了表示这个地方是罗贯中的故乡,给他造了个坟墓,叫做衣冠冢,里边并没有尸骨,有没有衣冠也只有天知道,到底那个地方是不是罗贯中的故乡,学术界还有不同的看法。施耐庵也有一座坟墓,在江苏省兴化县。抗日战争时期我们民主政府的一个县长在那里造了一个施耐庵墓,&大文学家施耐庵之墓&,但那是假的,里面没有什么东西。那是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现在当地把它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但是不可靠,施耐庵根本不是江苏人。曹雪芹的坟墓差一点找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发动了北京的文化部门、文物部门全北京去找,没有找到。但是,文化大革命期间,通县张家湾镇农民深翻土地的过程中挖出了一个尸首,只剩下骨头,还挖出了一块墓石,墓石上写的是&曹之墓&,曹就是曹雪芹。可惜当时好多农民不知道曹是何许人,只有其中一个农民是小学教员,他知道曹就是曹雪芹。他把那块墓石偷偷运回去了,垒在自己家里的山墙上,但是骨头没有保存。这件事情当时不声不响,因为要破四旧,谁也不敢说。前几年才说出来,有的专家认为是真的,有的专家认为是假的。我去考察过,我可以告诉大家,那是真的。有的专家说是假的,因为如果承认那块墓石是真的,他们的某些学术观点就不能成立,所以有的专家要维护自己的学术观点,就是不肯承认那是真的。挖出墓石的时候,看见了头骨,而且嘴里边含着东西,这些东西都拿掉了,头骨扔掉了,不知道这是曹雪芹的头骨,非常可惜。但是,吴承恩的头骨保存下来了,这是一个对比,鲜明的对比。1974年,在江苏省淮安市一个农村里,发现一个被人盗过的墓,在墓里发现了吴承恩写的一个墓志铭,才知道这里边葬的是吴承恩的父亲,当时不知道吴承恩的墓也在这儿,只知道发现了吴承恩父亲的墓,吴承恩写的墓志铭发现了,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因为墓被人家盗过了,里边也没什么东西。几年以后,大家猜测,既然吴承恩的父亲葬在那儿,吴承恩本人是不是也在那一带?于是发动群众再去找,终于找到了吴承恩的墓就在当地。发现了两样东西:一,头骨,就是颅骨。吴承恩和他两个夫人的头骨,共三个头骨。二,还发现了棺材板。棺材因为是木头埋在地底下,有的已经烂了,但是棺材板前面有字的那部分保留下来了,上面写的是&荆府纪善吴承恩之墓&。&荆府纪善&我底下要讲,&荆府&是荆王府,&纪善&是一种官,王府里的小官,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领导同志的秘书,或者还有个任务,教领导同志的儿子、女儿读书。吴承恩就是做这个。吴承恩作纪善的荆王府所在地在今天湖北省的蕲州,这个和他创作《西游记》有关系,和我们判断吴承恩是不是《西游记》的作者有关系,我放在后面再讲。
&&&&我们今天科学所达到的水平,能根据头骨能复原人的头部脸部,于是请中国科学院的专家根据吴承恩的头骨来复原他的头像,他的脸部。复原成功了,做成一个半身的塑像,放在淮安市吴承恩纪念馆里。这件事,在我看来,是很了不起的,很重要的一件事。古代小说家&&明清两代的小说家,除了晚清时候的李宝嘉、吴沃尧有照片流传下来,因为离现在很近,他们都是民国年间死的,其他的不要说照片,没有!头骨也没有!完全根据生前的情况塑造的塑像保留下来的也没有!后来发生了一件事。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应日本学术振兴会的邀请,组织了一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者访日代表团,这个代表团一共五个人,有吴世昌,蒋和森,邓绍基,曹道衡,还有我。这五个人三个已经去世了,现在只剩下邓绍基和我两个人。很有意思的是当时我们五个人的个子都超过一米七五,包括吴世昌,是个老先生了,个子也很高。去了以后,接待的同志就偷偷问我们,你们中国人是不是都这么高?那是1980年,实际上到现在日本人也有很高的,但是1980年还是很少。我们在京都大学开一个学术座谈会,我做了一个专题发言,发言的内容是介绍中国大陆当前古典文学研究界的动态。介绍完了以后我很高兴的说,有一个惊人的消息,就是吴承恩的头骨、坟墓都找到了,而且根据他的头骨把他的头像复原了,这是个很了不起的消息。我是把这个作为一个惊人的消息在会上这么说的,我想一定会引起大家的注意,纷纷来打听是怎么回事。谁知道讲完了毫无反响,风平浪静,这和我预想的完全不同。我在会后就问日本的一个同行,怎么回事呢?我们很重视这件事,古代的一个小说家能够有头像、头骨保留下来的很少啊,这个事情很了不起的,怎么你们一点都不觉得惊奇呢?他告诉我,在当前国外,绝大部分汉学家、绝大部分研究古代小说的学者、绝大部分研究《西游记》的学者都不认为《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所以你讲了半天,大家不感兴趣。我大吃一惊,这是1980年。所以认为《西游记》的作者不是吴承恩在1980年以前的国外汉学界是普遍存在的,不是现在大家所想的,是1983年复旦大学章培恒先生在《社会科学战线》发表一篇论文说《西游记》的作者不是吴承恩。大家都以为那是第一篇否定吴承恩著作权的文章,不是的。在这之前国外已有普遍的看法,不是1983年才开始的。为什么会这样?我下面讲作者问题还会讲到。
&&&&我下边讲一下根据头骨怎么复原画像。第一步,复原头骨。第二步,就请人根据这个头骨作一个画像。作一个最真实、最能够复原吴承恩整个形象的画像。请的谁呢?请的是沈阳的一位专家。沈阳有一个学校,叫做中国刑警学院,有一位姓赵的教授,他是专门研究刑事技术的。从2003年他就开始着手这件工作,最后他根据头骨各方面的情况把吴承恩的画像非常科学地、非常准确地复原了。我介绍一下他的工作,他是怎么画这个画像的。首先根据牙齿的磨损情况,估计吴承恩死的时候七十多岁。从外观上看,吴承恩的头骨很硬,牙床的空洞比较细,比较密,眼眶比较大,鼻子的骨头很直,于是他们推测吴承恩的身高在一米七二左右。总的来看,他的身材偏瘦,这都是根据头骨根据比例推算出来的,有一定的可信性,准确性。根据这个完成了吴承恩的画像。在画像上,吴承恩穿了一件淡绿色的布衫,五官端正,神态很安详,一头白发,花白的胡子,有一种很独特的、很传神的文人气质。这画像是怎么完成的呢?分了七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根据颅骨上下牙齿齿孔的位置、形状首先恢复牙齿,尤其注意上牙和下牙是不是重合,怎么咬合,然后进行修改,再根据眼眶和鼻骨的位置确定纵向的中心线,把这个线确定了,这整个的身体才能画出来。发际线即头发到边的线也能根据比例能推算出来,眼睛还有个水平线,这专门名词我都不太懂,他们是根据这些东西进行了第一步工作先确定下来。第二步工作确定眼睛的形状,因为考虑到他七十岁,所以眼睛的形状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叫&苍老目&,他的眼睛应该属于苍老目。第三步,确定他鼻子的形状,确定他的鼻子属于高直鼻。第四步,确定他的嘴,他的嘴用术语说叫&抿角嘴&。第五步,确定眉毛的形状,眉毛他们认为是寿眉。第六步,是皮肤的皱纹。第七步是确定耳朵。前后这么七个步骤,比较准确的把他的画像画出来了。
&&&&这是我讲的吴承恩的画像,在这里我要附带讲两个问题。一个是曹雪芹的画像,一个是蒲松龄的画像,因为这都是小说家的画像。连类而及,我附带在这里跟大家谈一谈。
&&&&曹雪芹的画像流传下来的、不算我们当代人画的,有两幅,是清朝人画的。所谓曹雪芹画像,我认为都是假的,伪托的,但是有的专家认为是真的,比如周汝昌先生就认为是真的。所以他的书里便能看到这两幅画。吴承恩的画像的的确确是他的像,尽管是现代人画的,但是它有科学的根据,根据颅骨一点一点比例推算出来的。曹雪芹的画像,一幅是王冈画的,王冈是一个很有名的画家,江苏南汇人。那幅画实际上是一幅行乐图,背景是一排竹子,有一块石头,所谓的曹雪芹坐在那里。这是一幅。还有一幅是陆厚信画的,陆厚信是什么人,现在查不出来。这两幅画都是假的。我可以告诉大家,曹雪芹的文物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假的。制造那些假东西的人,不是为了出名,就是为了牟利。我说到这里有些激动,因为三四个礼拜前我去参加一个会,是胡德平先生主持的,就是涉及这些东西。在会上,只有我一个人对那些假东西发表看法。不去说它了,太远了。
&&&&王冈的画是一个叫李祖韩的人收藏的。解放以前,胡适去看过。胡适看过以后,认为不是曹雪芹,因为这幅画裱的周围都有一些名人的题词。胡适判断:那些名人都是翰林院做官的,跟曹雪芹是不搭界的,曹雪芹不可能有那些朋友。这画只有胡适看到了,别人都没看到,只看到了这幅画的照片。可是照片上只有这个图,没有那些名人的题词。有哪些个名人题词呢?也传出来了。但李祖韩始终不把这幅画拿出来。这就奇怪了,是真的,你为什么不拿出来让人看呢?真金不怕火烧。他是个民族资本家,在他死后,发生了一件非常巧的事。李祖韩的妹妹叫李秋君,是上海画院的一个画家,大概是红卫兵抄家还是个什么关系,她的一位亲属把这幅画周围的那些题词捐献给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了。文学研究所就请了很多专家来鉴定,发现不可靠,和以前说的都不一样,而且我们还查出来其中有一个叫谢墉的人的题诗,我们在他的诗集里查出来这首诗,有题目,题谁的照呢?不是曹雪芹,是另外一个名字,这就是假的。这幅画多少年来骗了红学界的多少人。王冈画的曹雪芹肖像是假的。 是另外一个人。再讲陆厚信。陆厚信这个画,为什么被一些学者认为是真的?在陆厚信这幅画(是一个册页)的另外一面,有当时两江总督尹继善的题诗。这就符合了有的红学家的推测,有的红学家在曹雪芹和他朋友的交往记录中,发现乾隆二十四、二十五年他没有行踪了。于是推测他可能到了南京,做了两江总督尹继善的幕僚。那么,这个画的发现恰恰能够证明这一点,那是如获至宝啊。可是,我们马上就查到了尹继善的诗集,这首题诗有题目,叫题俞楚江小照。也就是说,画的那个人姓俞,叫俞楚江。我们又查出,这个俞楚江是绍兴人,绍兴师爷,是尹继善的一个幕僚。那么,这幅画也不是真的。但是到现在为止,有个别的红学家死死的咬住了这两幅画,说是真的,不管你说什么证据,他都认为是真的。
&&&&再讲蒲松龄的画像。蒲松龄的画像是另外一个情况,是真的,今天流传下来的画像是松江一个有名的画家朱翔鳞给他画的,是蒲松龄的儿子托人请这位画家来画的。画像上,蒲松龄穿的是清朝的流行服装。蒲松龄有个题词,题词里有这么几句,大意是说,我作世俗装,我做了一个世俗的打扮,不是我的本意,恐怕要被后世人笑话。他穿的服装就是满清的服装,也就是说,蒲松龄内心深处,是不愿意穿这种服装的,因为他是明末清初人,也就是说,这几个题字反映了他的民族思想,对当时的满清统治不满意,对满清服装很厌恶。有一天,我看见香港拍的聊斋电视剧,电视剧的开头居然出现了蒲松龄梳着一个大辫子。我看了以后很反感,后来写了一篇杂文,叫《蒲松龄与辫子》,就引了这幅画像,蒲松龄不愿意做世俗装,你偏偏给他装一个大辫子,我想蒲松龄绝对不是这样的,这就是不了解蒲松龄的思想、不了解蒲松龄的为人,也不知道有画像这回事。蒲松龄的画像是值得大家珍视、值得大家重视的,它反映了蒲松龄内心的一些真实的思想,所以作家的画像大家不要小看,这对研究那个人很有帮助,蒲松龄就是一个例子。这是我要讲的第二点。
&&&&第三点我讲吴承恩的生平,这点是没什么争议的。吴承恩的表字叫做汝忠,别号射阳山人,或叫射阳居士,&射阳&是当地的一个地名。他是淮安府山阳县人,也就是今天的江苏省淮安市。&山阳&这个名字大家应该知道,如果大家读过元代杂剧《窦娥冤》,对山阳这个县应该是不陌生的,因为事情就是发生在那里的,当时叫楚州太守,就是在现在苏北一带。吴承恩生活的年代是明代的弘治、嘉靖和万历初年,生卒年不可考,没有留下任何的材料能够准确的说出来。因此学术界有不同的判断,有人说他生在1500年,死在1582年;还有的学者说他生在1506年,死在1582年。这些都是推测,没有确切的根据。但是,可以供我们参考。他原来不是淮安人,祖先在江苏的涟水县,从他五世祖开始就迁移到淮安,后来就在淮安住下来了,原来是书香门第,后来败落了。他的高祖什么官也没做,是平民老百姓。到他的曾祖和他的祖父,就做了一些小小的学官,也是在浙江做的,担任县学里的训导和教谕,这是学官,学官是很清贫的,算不上什么官,就是管着那些学生,相当于现在的老师啊校长啊,工资也很可怜。他的父亲没有做官,家里穷,娶了一个邻居姓徐的女儿。他的岳父开了一个绸布店,娶了她以后就继承了绸布店,变成了绸布店老板。但是,吴承恩的父亲是个读书人,不擅于做生意,碰到了各种各样的骚扰。我们能够理解,开一个小小的店,今天这个部门来,明天那个部门来,都要到店里白吃白拿,还得孝敬,这古今都是一样。他受不了这些骚扰,于是生意越做越坏,而且他对现实很不满意,经常发发牢骚的,这些都被吴承恩看在眼里。他父亲也告诉他,这个社会是怎么一个社会,这些都对吴承恩的思想有影响。他在《西游记》里暴露了一些社会黑暗,一些对现实不满的东西,这和他小时候亲眼看见的、亲耳听见的事情都有很大关系。吴承恩受了家庭的影响,从小就博览群书,尤其喜欢看小说,凡是能够搜集到的都拿来看,当然不完全是通俗白话小说,有很多是文言笔记小说,他自己还写了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集,叫做《禹鼎志》,书今天我们见不到了,它的序保存下来了,里边讲的是神仙鬼怪方面的故事,是一本志怪小说。他性格比较诙谐、幽默,从小就会写诗写文章,在当地非常有名气,《西游记》里表现出的内容和他的诙谐、幽默、机智的性格有很密切的关系。他虽然读了好多的书,看了很多的小说,应该说很有学问,但是科举上不得意,一直考不上,到四十多岁,才勉强补了一个贡生,岁贡生,一年一次。做了贡生还是没办法往上爬、做大官。在他六十多岁时做了浙江长兴县县丞。县丞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讲的副县长,知县就是县长。做了不久,和知县发生争吵,知县认为这个人很坏,不晓得什么原因,吴承恩就坐了牢,这件事始终是解不开的谜。但是,我们发现了这个知县是何许人也,不是别人,是归有光,也是明代的文学大家,写散文的。归有光的集子里还保留一篇文章是骂县丞的,没有说那个县丞是何许人,我们只要把时间一对照,就发现归有光和吴承恩是同时在长兴做官的,那么这两个人怎么会在当时发生不和,争斗起来,最后还导致吴承恩坐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今天不知道。但是,很有意思,在今天看来的两个大文学家居然在一个地方做事,而且关系搞得不好,这个事情很值得研究,两个文学家之间性格怎么会发生冲突,还是其他怎么回事,这是个很有趣的例子,现在还没有发现更多的材料。但是,我想,这是一个很值得去挖掘的很好的题材。从牢里出来以后他就回家。这个时候牵涉到他是不是在湖北做官,这件事情在过去都没有人说,只是说他做了荆王府的纪善,是个虚的名字,实际上没有去,过去都是这么说的。现在我们在棺材上发现了&荆府纪善&,这件事就有了可靠性、真实性了。我们后面讲《西游记》的作者是不是吴承恩时专门来分析这个问题。吴承恩现在流传下来的作品,除了《西游记》以外,还有他的诗文集,有排印本,就叫《吴承恩诗文集》;或者是线装的,叫《射阳先生存稿》。诗和散文都保留下来了。他的生平大概就是这样。 这里有一个问题要跟大家讲:吴承恩有没有做过新野县的知县?新野在河南,如果大家读过《三国志演义》可能对新野这个地方不陌生,诸葛亮出山后第一次军事行动博望烧屯的时候,刘备就驻扎在新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人从康熙年间的《新野县志》和乾隆年间的《新野县志》里发现有一个知县叫吴承恩,而且这个人做官名声很好,很懂水利,最后升到了山西潞安做通判。通判是一个州的通判,如果拿今天的官职来比较的话,通判就相当于地区的副专员,(现在没有地区了,以前有地区、地委,党的系统叫地委书记,行政系统叫行政专员)。他原来做的是知县,就是县长,所以他从河南到山西是升官了。这个材料是新材料,以前从来没有人提起过,吴承恩三个字就是吴承恩,我没有去查是不是籍贯相同。我有些怀疑,什么怀疑呢?大家知道,他做官在做长兴县丞的前面,做知县了,又做了一个地区的副专员了,怎么会又跑到浙江去做副县长呢?由县长变为副县长,那等于说是降职啊,不可能有这样的事情,因为没有发现他在新野做错什么事,为什么要降职啊?这一点解释不通,所以就牵涉到河南新野的知县是不是吴承恩?是不是这个写《西游记》的吴承恩?还需要我们深入地去调查。我只是把这个线索告诉大家,有这么一回事。有一个学者写了一本书,里边专章专节介绍这个材料。但是这个材料还不能祛除我们脑子里的疑惑:做官好好的,升职升到山西去了,怎么会到浙江做小官?这点解释不通,不符合官场的一般规律。这是讲到吴承恩生平时要向大家交待的一个疑问。
&&&&下面讲第四个问题。《西游记》的作者到底是不是吴承恩?因为很多人不相信,国外的学者也不相信。我想作者是谁这是个考据问题,我一直有一个看法,对待这种作者问题的考据我们不能倒着来。倒着来是怎么个意思呢?我想不出一个恰当的名词来概括。&倒着来&的意思,就是说,一部伟大的作品,我们找它的作者是谁,只有了解了它的作者,了解了作者的生平、思想、世界观,才知道这部作品怎么会产生出来,有什么背景。如果对作者什么都不了解,仅仅从作品来看,有很多问题我们搞不清楚。所以,碰到这些问题,尤其是对待一部伟大作品的作家,我们应该尽可能从无名氏变成有名氏。如果我们没有直接的、正面的、坚强有力的证据,我们不能把一个有名有姓的作家降为无名氏,我认为这就是&倒着来&。这是我的一个看法。比如,明明《红楼梦》是曹雪芹写的,现在有人就不承认是曹雪芹写的,作者变成了曹雪芹的父亲;或变成了河北丰润一个姓曹的;或又变成了某某人,甚至不姓曹,叫石兄。曹雪芹不是个伟大的作家么?从他不是可以了解到《红楼梦》里所表现的思想么?罗贯中明明是《三国志演义》的作者,现在偏要说不是。的确有人发表文章说不是罗贯中,罗贯中只是一个把好多故事集中到一起的写定者,作者另有其人。但是都没有根据、证据。就是说,如果你有一个正面的、直接的、坚强有力的证据,你可以推翻这个旧说、陈说,你的新说可以成立。但是,现在的新论往往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都没有证据,只是推测,推测怎么能够变成考据里的很重要的反证提出呢?所以,我介绍《西游记》的作者是不是吴承恩的时候,先要介绍那些反对吴承恩是《西游记》作者的看法。有一本专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的,作者已经去世了。姓沈,叫沈承庆。他认为《西游记》的作者不是吴承恩,是谁呢?是李春芳。李春芳是谁呢?是《西游记》版本上写的华阳洞天主人。这个人是做大官的,是大学士,吴承恩的朋友。华阳洞在江苏省,李春芳在那里读过书,所以,说他是华阳洞天主人有一定程度的可信性。但是,书上只是说&华阳洞天主人校&。校和写、编、撰是两回事,校不等于作,不等于编,不等于集,不等于撰,不等于著。这个说法有没有证据呢?这位老先生举不出证据,他说花了五年时间查了多少多少书,最后非常可怜的只有一个证据,我就觉得这种做学问的方法是不行的。什么证据呢?我介绍给大家。他在《西游记》第九十五回发现了一首诗,他说这就是证据,我把这首诗念给大家听一听,是律诗,八句:
&&&&缤纷瑞霭满天香,一座荒山倏被祥。虹流千载清河海,电绕长春赛禹汤。草木沾恩添秀色,野花得润有余芳。古来长者留遗迹,今喜明君降宝堂。
&&&&很普通的一首诗,描写风景。但他发现这首诗的第四、五、六、七句含着这么几个字:李春芳老人留迹。第四句有个&春&字,第五句也是写的是春,第六句有个&芳&字,第七句长者留遗迹,是说叫做李春芳的这个老人留下了痕迹。他写这首诗就是表明这本书是我写的,就在这里留下些痕迹,等着你们去发现。我想,这样的考据不足为训。这首诗怎么会是这个意思?他写一首里边藏着谜语的诗,等着我们后世的读者去破解?这种想法不知道拐了多少个弯,而且考据是不能这么做的,所以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可靠的,绝对不能把那个&校&看成是著、传、作,那完全是两回事,&校&就是校勘文字。古代文人用词是非常准确的,很讲究的,绝对不会出现是我写的文章,我偏要写个&校&字的情况。有名有姓地说是另外一个作者,只有李春芳这一说。
&&&&我们所里有位栾贵明先生,他说作者不是吴承恩,是无名氏。他的根据是什么?《永乐大典》里有《西游记平话》,写的很具体、细致,那就说明,在吴承恩之前,《西游记》就存在了。《永乐大典》是有文必录,现在保留下来的不全,谁知道是不是还有别的《西游记》,可见得在吴承恩之前就有《西游记》了,也就是说,吴承恩不是作者。这个说法我觉得也不能成立,这只是一种推理、猜测,没有根据。为什么以前有过《西游记平话》,几十年后吴承恩就不能再写《西游记》了?是不是吴承恩写的,应当根据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西游记》来判断,不能根据以前一个片断的记载就来否定这部一百回的小说的作者的著作权。我想,这也不是一种考据,我觉得这也是不能成立的。
&&&&比较有力量的、在学术界最有影响的是复旦大学章培恒教授提出来的。他在一个书目里边发现吴承恩的《西游记》被列入地理类,而不是小说一类。因此就说,吴承恩是写过《西游记》的,但是他写的《西游记》是个旅游游记,不是小说。我觉得这也是一个推测,没有证据,你怎么能够知道这个书目的编撰者或藏书家就看过《西游记》?一个藏书家藏了那么多的书,他每本书都看过么?我不相信。古代有名的藏书家的书很多,他编目的时候,或者自己编,或者请别人编,编的人看过这《西游记》么?很难说,单从这个书名,《西游记》&&地理书,于是分类就分到地理去了。这种可能性有没有呢?我说有。我不敢说是百分之百的可能性,起码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性,你不能用另外的百分之五十可能性来推翻这个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性。可能性是都存在的,不能用那个来推翻这个,这就是过去列宁所讲的,世界上的事情非常复杂,你要抽出任何一个例子来反驳另一个是很容易的,不费吹灰之力的。所以,我觉得不能够驳倒吴承恩的著作权。
&&&&有很多人认为,《西游记》是邱长春所写的,刚才傅先生一开始就讲了这个问题,邱长春本人没有写过《西游记》,但是他的弟子李志常写了一个《长春真人西游记》,那是完全记载西域旅行的时候所见到的风光,那个《西游记》不是一个游记么,地理类的书籍么?不是被人误解成小说了么?从书名来看,不考察它的内容,把它误解成游记也好,误解成小说也好,都是有可能性的。关键要看这本书的本身,看编书目的人有没有看过这个书,有没有犯错误的可能,有没有把一本书的内容分类搞错的可能,你要说他绝对没有这个可能,那么我们就服你,你没有这种绝对的把握说他不可能犯错误,那你就没有什么理由这样讨论问题,这是又一种。
&&&&再有一种,认为《西游记》里有很多道教的东西,而吴承恩对道教不熟悉,所以《西游记》不可能是他写的。这是学术界的又一个看法。山西的一个学者李安纲先生,他出了一本书,说《西游记》的作者是无名氏,不承认是吴承恩。这点也没有说服力。究竟道教的东西是吴承恩写一百回《西游记》时原有的,还是后来的人加上去的,还很值得研究。另外我们现在也没有证据证明吴承恩就是对道教一无所知,不感兴趣,好像也没有材料可以证明这一点,所以这个也是不能够成立的。
&&&&再有一个,说书里有方言,这个方言是江南一带的吴语,还有人说这是山西话,可见得这个作者不是江苏人。因为淮安是在苏北,苏北属于下江官话,接近于北方话,和江南的吴语完全不一样。现在讨论这方面的问题,经常有人拿方言作为证据的。我告诉大家,不要相信这些作者所举出来的,除非他是语言学家。拿词汇来说,你说这个词汇是我的故乡所有的,你有没有研究过别的地方有没有这个词汇呢?你光知道你这个地方的方言,要知道你这个方言别的地方也这么说,就不知道了。所以,一般的研究者把方言作为证据来使用,不太可靠。除非是对方言学真正有研究的语言学家。那么,我就介绍两个人,他们认为吴承恩就是《西游记》的作者。一位叫魏建功,已经去世了,原来北京大学的副校长,中文系的教授,著名的语言学家,江苏淮安人。他在上一世纪的五十年代发表过一篇短文章,证明作者是淮安人,就是吴承恩。还有一位语言学家叫颜景常,也是音韵学家,他从《西游记》里边所引用的诗怎么押韵来进行研究,和元代元人杂剧里的押韵,和三言二拍&&尤其是三言,里边那是南方方言&&的押韵作比较,最后归纳出这个押韵的人用的苏北淮安一带的语言、语音。他本人是个语言学家,又是当地人,这个就有充分的根据。用韵和用词汇有很大的不同,词汇在书面上来看是不带声音的,所以你觉得这个地方有这个词汇,不晓得另外地方也有这个词汇。但是音韵不同,你这个地方这么说,他那个地方就是那么说,这个不同用眼睛看不出,需要用耳朵听的。清朝时有好几个苏北人淮安人他们都说书里边用的我乡的(我们故乡的)方言。他们没有举具体的例子,我回头可以给大家举一个例子看看,这都是比较有说服力的,也就是说,这都符合吴承恩的条件。以上就是不承认吴承恩是《西游记》的作者的几种说法以及他们说法不能够成立的理由。
&&&&下面我要谈吴承恩确实是《西游记》的作者。谈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确立几个基本的条件,《西游记》的作者必须要符合这几个条件,然后我们再进入讨论吴承恩是不是。第一个条件,长篇小说出现在明初以后,不可能在元代出现,现在最早的《三国志演义》、《水浒传》都是元末明初,作者是元末明初人,成书都在明代初年。从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发展的历史看,在明代以前不可能出现。《西游记》有回目,回目又比较讲究,这也不是一开始在明初那个时候有的,而是在小说已经出现以后,才可能这样分回,每一回有回目,回目比较讲究,这个是明初以后才可能出现的,所以这个《西游记》的作者必然是明初以后的人,正德年间以后的,不可能在正德、弘治以前。作品里边写的东西是属于明代的。我介绍一个很有趣味的材料给大家。大家都知道纪晓岚,现在很有名,电视剧里老在说。纪晓岚叫纪昀,他有一部书叫《阅微草堂笔记》,书里边记了一个故事,说一个叫吴云研的人在家里扶乩。扶乩是一种迷信,扶乩时互相有一个问答,一个人假装是神仙,问他一些话,他会用神的语言来回答。纪晓岚记下了一段很有趣味的对话。装神仙的人说自己是邱长春,(过去认为《西游记》的作者是元代人邱长春)。于是有一个客人问他,如果《西游记》果然是你所作,你是用来表明金丹的奥妙吗?就是道教的那一套。这个神仙就批字,说,然!然后客人又问,先生你的书写在元初,可是里边有几件事都是明朝才有的,那是怎么回事?他一一举出来。他说唐僧一行经过的祭赛国有锦衣卫,锦衣卫是明朝的官,明朝以前没有。朱紫国有一个官是司礼监,这也是明朝的官。灭法国的东城兵马司,这也是明朝才有的,还有唐太宗手下有大学士、翰林院、中书科,这些都是明朝的机构,为什么你元代人写的书里边会有?问了这几句以后,那个乩不动了,再问他,他也不回答了。那么,就是说,这个人无可回答,逃走了。纪晓岚记了这个故事以后,说了一句话:&然则《西游记》为明人依托无疑也!&意思是说,照这样看起来,《西游记》不是长春真人写的,而是明朝人托他的名写的,纪晓岚还不知道这是吴承恩写的,但是他已经看出来了《西游记》里写的是明代的东西,元代人不可能写出来。是不是真有扶乩这么回事呢?我认为不是,是纪晓岚开玩笑,实际上他是怀疑《西游记》不是元朝人写的,构造了这么一个故事来告诉读者。因为纪晓岚本身是一个比较幽默的人。第二个条件,根据书里边大量的方言词,以及押韵没有入声这一点来判断,作者讲的话是下江官话,就是南京、扬州、苏北一带说的话,没有入声字,和北方话一样的,绝对不是吴语,江南一带是保留了入声的。第三个条件,从《西游记》的基本行文风格来看,作者的知识比较渊博,三教九流无所不通,琴棋书画、工商医农,应该都懂得一点,比较杂。书里边有很多棋啊药啊,很多稀奇古怪的妖怪啊,要是作者没有那么杂的学问是构想不出来的,作者一定得是这样一个人。
&&&&现在来看,这三点和吴承恩一点不矛盾,完全符合的,到底作者是不是他,我们必须要有正面的直接的证据来证明,下面我就举九点来说。第一个证据,明朝末年天启年间的《淮安府志》卷十九,有一个&淮贤书目&,就是淮安这一带的前辈学人他们所写的书的目录,吴承恩的名下有《西游记》三个字,这是最直接的证据。这个证据首先是鲁迅发现的。鲁迅之前没有人认为《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第二个是胡适,他们两个人共同考证的。第二个证据,康熙年间的《淮安府志》卷十二有一个艺文志,跟天启年间的《淮安府志》的记载完全相同。第三个证据,吴玉|的《山阳志遗》卷四说他不知道吴承恩有杂记,他的杂记是什么书,等到看到&淮贤文目&里面说《西游记》是吴承恩先生所写,于是就相信了,而且书里边都有我们故乡的方言,是淮安人所写的,没有疑问。第四个证据,是阮葵生的《茶余客话》,卷二十一有一条叫&吴承恩《西游记》&,意思和吴玉|《山阳志遗》完全一样。第五个证据,有个叫丁晏的人写了本《石亭记事续编》,里边说吴承恩是嘉靖时候的岁贡生,他所写的著作里边有《西游记》。第六个证据,焦循《剧说》,陆以独渎邮丁贰⑵讲角唷断纪廪苄肌防锒加欣嗨萍窃亍5谄撸右粼涎У慕嵌壤粗っ鳌8詹盼乙丫樯芄站俺5睦恿恕5诎耍臃窖缘慕嵌壤粗っ魇腔窗餐粱暗模依唇樯芰礁隼印R桓隼釉凇段饔渭恰返诙兀姓饷匆痪浠埃&你却要好生服侍我师傅&&衣裳禳了,与他浆洗浆洗。&人民文学出版社《西游记》的注解中,说这个字解释为脏,但是淮安人认为不对,说这个字是软的意思,如&这条扁担太禳,担不起&。旧时在淮安穿衣服要上浆,上浆就硬了,穿的时间久了就软了,要重新浆洗,重新洗就是上浆,穿着才挺括,这个是淮安的土话。证明作者是淮安人。这个意思在淮安以南淮扬土语区中使用较多,调查方言的人甚至认为离开淮安北面三十里以外就不这么讲了,就是这三十里之内是这么讲的,更确定了吴承恩是这个地方的人。第二个例子,是个&海&字。在淮安话里有别的解释,七十二回有这么一句,&一个个汗流粉腻透衣裳,兴懒情疏方叫海&。这个&海&字在淮安的土话里是罢休、完结的意思。这是个很典型的词,我不晓得在座各位的故乡有没有把一件事结束了、罢休了叫做&海&。这是淮安话,《西游记》中出现,也证明作者是淮安人。
&&&&第九个证据,我讲讲&荆府纪善&究竟是怎么回事?刚才傅先生提到世德堂本前面有陈元之序,序里边有这么几句话,刚才傅先生只念了第一句,没念底下那几句,这句话是这么说的:&《西游》一书,不知其何人所为。或曰:出天潢何侯王之国。或曰:出八公之徒。或曰:出王自制。&这意思是说,《西游记》这本书不晓得作者是谁。有的人说是从藩王的王府出来的。(明太祖朱元璋得了天下以后,把他的子孙、兄弟、亲族分到全国各地作王,就是藩王。)&八公&是一个典故,淮南王刘安手下有几个幕僚叫八公,八个人,后来&八公&就指王府门客。&或曰出八公之徒&,就是说,这本书的作者是王府里的门客,这个就牵涉到吴承恩是不是到荆王府作过荆王的门客。&或曰:出王自制&就是说是那个王自己写的。这个序里介绍了三种说法,没有下判断。陈元之这些话很值得注意,应该是有一定根据的,出版商请他写序,他总得问你这书从哪儿来的,也许出版商怎么怎么对他说了,他就写到序里去了,这个事情具体的就不知道了,只能是推测。
&&&&吴承恩在长兴县做县丞期间为什么坐牢,咱们不知道,这个牢坐得也不长久,几个月时间就放出来了。出来以后心情很不好,经过朋友李春芳的介绍,去荆王府作了纪善。也就是说,从长兴出了牢以后就直接到荆王府去做官了,没有回故乡。这个过去我们不知道,他到底有没有到过荆王府,要在他的诗文集里去查。荆王府现在湖北省的蕲州,是不是现在叫蕲春,我还不很清楚。蕲州这个地方没有保存荆王府的档案资料,蕲州的图书馆书也没有归类清楚,所以在蕲州查不到吴承恩的资料,查不到有关他的行踪,但是吴承恩的诗文集保留下来了,我们从他诗文集里的一首诗就能够判断他是到过蕲州,诗在蕲州写的。这首诗叫《宴凤凰台》,过去认为这个凤凰台是南京的,因为李白写过《登凤凰台》,湖北蕲州也有凤凰台,而且吴承恩这首凤凰台诗里所写的风景、地理情况和湖北蕲州那个地方完全符合,这就证明吴承恩是到过蕲州,做荆府纪善是真有其事,不是虚有名字。
&&&&下面再从《西游记》里边举几个材料来证明他到过荆王府。第八十八回到八十九回讲到了玉华州,唐僧师徒四人到了玉华州,发生了四件事情,第一件,人家说我这个地方是天竺国的下郡,地名叫玉华县,城里边的县主就是天竺国的尊使,封他为玉华王。第二,有这么几句话,&府门左右,有长史府、审理厅、典膳所、待客馆&。第三,接待他们的玉华王自己说,我在这个城已经有五代了,有贤良名声在外。第四点,这个玉华王有三个儿子,三个小王子后来拜孙悟空等为师。这四点完全和荆王府符合。玉华王是皇帝的宗室,在这个地方受封,和荆王完全一样。第二,玉华王这个名称完全可能是荆王的别称,因为在荆王府有七个宫,其中有一个宫就叫玉华宫。第三,荆王恰恰有三个儿子。纪善有时候要教他们念书,教他们提高文化,这三个小王子可能是跟过吴承恩读书的,所以写到孙悟空名下了。玉华王说他经历了五代,我们查历史发现荆王到吴承恩的时候是第六代,前面经过了五代,再有玉华王府内有这个馆那个馆,完全符合王府的建制,王府一般都是这样子的,长史馆,典膳馆等。这个从现在一些地方志的图里都能查出来。所以吴承恩要是没有到过那个地方,不可能写得这么具体。唐僧沿途经历了那么多地方,都叫做某某国,唯独这个地方不叫玉华国,叫玉华州,或者叫玉华县,这和荆王有关系。为什么?因为第三代荆王犯了罪被皇帝赐死。王在一系列的问题上都有一些规格,被赐死以后有些规格要降低,不能按照原来王的规格来享受,就好比现在某个人死了,加上一句副部长待遇或者其他什么待遇,要降低这个,所以这个玉华州不叫玉华国,可能跟这个有关系。这也是荆王府实际的一个情况。
&&&&从荆王府这一点来看,也证明了这本书是吴承恩写的。而且我们有个推想,一百回的大书要写下来得花一定的时间,这时间得比较集中,荆府的纪善是个比较清闲的官,王府生活又比较悠闲,所以这个时候他有时间集中精力去写《西游记》,而不是在家里或在作长兴县丞的时候写。写完以后,恐怕只能是抄本,不可能去印,他没有钱。当他要到别处去或回家时,他的箱子里搁不下拿不了,那个书可能就放在了荆王府,为什么陈元之说那个书是荆王府出来的呢?可以和这点相对照。后来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这本书从荆王府出来了,流传到了南京,一个出版商愿意印,再找了这个姓陈的来写序。所以这个姓陈的才会说,这本书虽然不知道是谁写的,但是和荆王府有关系。不是荆王本人写的,就是他门客写的。这个话不是无风起浪,不是空穴来风,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且和吴承恩的身份完全符合。这点更使我们相信《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而不是别人,这是我要讲的第四点。时间不多了,第五点我就很简单的讲一下。本来想讲两个意思,一个是介绍现在保存下来的《西游记》的版本,第二点讲《西游记》版本里有什么问题。《西游记》明朝的版本有简本和繁本之分,其中有一个本子是简本,但是学术界都把它叫做繁本,那是错的。什么本子呢?是杨闽斋刻本。明朝的《西游记》繁本只有两种,一种是《世德堂刊本》,一种是《李卓吾评本》,其他的全是简本。杨闽斋刻本是根据世德堂本删节而成,现在学术界都把杨闽斋刻本算作是繁本,那是错的。明朝刻本的《西游记》绝大多数保存在日本,不在我们中国大陆,世德堂本应该说原来是北京图书馆的,但是1949年解放的时候这个书到了台湾,现在藏在台湾故宫博物院图书馆。世德堂本是现在所见到的最早的《西游记》的本子,这个本子是个混合本,不是一个纯粹的本子,它后来经过了别的书商的翻刻,但它还是最早的,现在所知道的《西游记》的明代刻本有二十种,不一一介绍了。清代的刻本有六种,清代的刻本不很重要,我把名字念一下就行了。分别是:西游记证道书,西游真诠,新说西游记,西游原旨,通易西游正旨,西游记评注。
&&&&下面我要讲《西游记》的版本问题。《西游记》的版本问题,不外是两个问题:一,繁本在先、简本在后,还是简本在先、繁本在后?二,唐僧出身是原有的,还是后加的?。
&&&&此外,还有很多。但,这两个问题却是主要的。繁本、简本先后问题不是《西游记》一个特殊的问题,我上次讲《水浒传》的时候介绍过一些材料。第一,万历年间出版界出版古典小说有一个共同普遍的风气&&尤其是在福建建阳出版那种上图下文的畅销书&&喜欢往里边加东西。第二,把繁本删改,变成简本。为什么要变简本,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字数少,刻得少,工费少,省钱,卖得快,何乐而不为? 出版商不会花大钱请一个文学家把一个很简单的本子一点一点增加成很丰富复杂的本子,商人的脑子里不会有这种想法,他们是想快,省钱,赚钱。所以繁本和简本,无论是《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还是《西游记》,全部都是先有繁本,然后商人为了畅销,做了删改,变成简本。有些学者的看法是错误的。一个是鲁迅,他始终认为《水浒传》最早的是一个简本, 这是错的。一个是聂绀弩,他认为文学发展的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而不可能是从复杂到简单。这话听起来是有道理,但不符合出版界出版书的规律。所以《西游记》是先有繁本,再有简本,也就是我平常所坚持的一个观点:伟大的作家写出了《西游记》,一定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后来的人把它改啊删啊,不可能一开始是个不成样子的东西,由别的人加工变成伟大的。这不符合创作的规律。再说往里边加东西。《水浒传》就加了田虎、王庆,《三国志演义》加了关索,《西游记》加的是唐僧的出身,孙悟空、猪八戒、沙僧都有出身,甚至连白龙马都有出身,怎么唐僧没有出身,所以后来就加进去了。有出身的变成了真正的原本,原本简本的名字就叫《唐僧出身西游记》。把&唐僧出身&这四个字加到书的名字上去,就是为了强调,正像法国国家图书馆保存的一个《水浒传》,它的书名叫《插增田虎王庆忠义水浒全传》,是说我这个书有加进去的田虎王庆。《唐僧出身西游记》强调的也是这个,而这恰恰暴露了此地无银三百两。最早加的书是朱鼎臣本,他是根据什么加的呢?一个是根据《西游记平话》里简单的写到了一点;另外根据元人杨景贤写的《西游记》杂剧,里头写到很多唐僧的出身。他把这两个加在一起,但是他加的字数还比较少。后来到清朝,有一个《西游证道书》,这个中华书局印出来了。我曾经问他们,《西游记》的刻本很多,为什么你们不印明刻本,而要印清代康熙年间的《西游证道书》。这书的特点就在于第九回是加进去的,唐僧的出身,不是原来有的。它根据朱鼎臣的本子,把这个加进去以后,把回目拆散了,往后挪了,又恢复了朱鼎臣把以前繁本中改动过的地方。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情况。
&&&&这两个版本问题在学术界有争论,实际上,我觉得是个很简单的问题,只要不把它看成是个案,而把看成是当时出版界普遍的风气、普遍的情况,那么,很多问题就看明白了。这个就是《西游记》所存在的版本问题,就这么两个:一,到底是繁本在前,还是简本在前。二,唐僧出身究竟是原来有的后来被删掉了,还是后来的人增加的。我的看法是:简本在后,是繁本删减过来的;唐僧出身故事是后人增加的。
&&&&主持人:讲讲胡德平的事吧。
&&&&胡德平大家都知道了,不用我介绍。他那天开了个新闻发布会,由中华书局的一个刊物主持的,他通过我的一个朋友邀请我参加这个会,我不想去。因为我认为那些东西是假的,朋友劝我还是去,哪怕是听听,是怎么个情况呢?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有一个姓孔的,现在也八十多岁了,是个老头了,他伪造了曹雪芹的遗著,这个遗著叫《南鹞北鸢考工记》,里边说是曹雪芹所流传下来的风筝谱,完全是假的。我不用多说证据,我写过五六篇文章。我在会上发言差点掉眼泪,这和我的经历有关系。在年,政法大学的吴恩裕教授发表了关于姓孔的提供的材料的文章,叫做《曹雪芹传记资料的新发现》。吴恩裕教授是个很热心的红学家,是大学教授。他有钱,他为了搜集、寻找曹雪芹的资料,不惜给提供资料的人解决问题,包括经济上的困难。这个姓孔的,就不时的今天提供一条资料,明天又提供一条,吴教授给了他钱。姓孔的当时不能够进北京解决户口问题,吴恩裕就找吴德,吴德当时是北京革委会的主任,政治局委员。吴教授就找他去替姓孔的打通关系,把他的户口问题解决了,当时没有北京的户口进不了北京。提供的材料怎么是假的,我不去细说了,只讲一条,其中的序言他说是用双钩,双钩就是说,拿一张透明的纸照着描字,写出来的那个空心字,叫做双钩。我在吴教授家里看到了那个根据双钩描下来的序了,吴教授把材料提供给我,那是第一次的材料。第二次的又提供给我了,我一看,双钩描的两份材料不一样。既然是双钩,不应该有出入,因为是描的空心字嘛,我发现多了十二字,双钩描的东西怎么会多出十二个字?本身就证明是假的。那条材料里又说,那一年的除夕,老于从西郊冒雪而来。我就到故宫博物院去查《晴雨录》,《晴雨录》是康熙、乾隆皇帝命令各地的亲信奏折密报当地包括北京的天气情况。你不是说那一年的除夕他冒雪而来吗,我就去查了,那天不下雪。其次,材料中又说,入冬以来,雨雪l仍,意思说入冬以来,差不多天天下雨下雪。我又去查,结果入冬以来只有三四天下雨下雪,不能叫l仍。三四十天里只有三四天,十分之一,十分之九都是天晴的。从这些地方可见的材料是假的。那个材料说只有上半部,下半部没有。下半部当时看到了,用白话文写下来了,写了一个故事,我一看也是假的。怎么呢?朋友的聚会曹雪芹的夫人居然出面招待跟大家一起吃饭,这个是五四运动以前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男女有别,夫人绝对不可能出面招待丈夫的朋友。除非是乡下一般的老百姓,那也许会有。但是在京城里边有地位的人家那是不可能的事情,都是假的。不去说这些假了。最可恨的是,他提供了一个曹雪芹的遗诗,叫《自题画石诗》。也很巧,这首诗居然被我们抓住了把柄,这首诗不是别人的,就是提供人他的外祖父所写,而且他外祖父的这本诗集卖给了中国书店,我们在中国书店把这本书找到了。在书里夹着一张他亲笔写的介绍情况的纸,上面写着我外祖父叫什么名字,我是谁之类的。怎么这么巧呢?我们所里有一个吴晓铃教授,他跟中国书店很熟,他把这本书买下来了,所以我们在大会上把这本书就公布了,曹雪芹的诗是这个孔某人的外祖父的诗,他把外祖父的诗拿出来欺骗大家。自从我跟陈毓罴两人合写了五篇文章以后,只有吴恩裕教授还坚持认为是真的,其他的红学家一言不发,那么,吴教授就跟我们辩论,后来吴教授去世了,他去世以后,我们就发表声明:我们尊重我们辩论的对手,他已经去世了,我们不再在这个问题上发表一字一句。也不发表任何言论。我们一直遵守这个声明,因为他死了,在这以后再没有人来提起这件事。
&&&&但是,胡德平先生提起这件事了。他说,他和一个姓严的,两个人辛辛苦苦从台湾还是哪里的画册发现《瓶湖懋斋记盛》提到的请曹雪芹鉴赏的两幅画现在还保存着,他那个新闻发布会就是要向大家介绍这两幅画,既然里边提到的两幅画是真的,现在还保存着,可见得风筝谱啊什么全是真的,曹雪芹纪念馆故居也是真的。在那个会上,就我一个人发表了不同意见,他有一个新闻通稿,通稿就是说,这个会上该怎么样,胡德平他们怎么样,大家会上全部都认为是这样。我说不对,我每句话都给他驳了,我说这个通稿不对,我佩服你们辛辛苦苦作学问花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把这两幅画查出来,你只能够证明这两幅画是存在的,不能够证明其他的。真理再往前走一步,就是谬误。我发言的时候比较激动,差点掉眼泪。1974年&&是不是1974年我忘了&&吴恩裕教授那篇文章发表以后,我们马上写了一篇反驳的文章,送到《文物》杂志编辑部,他们不发,反而发了一篇批驳我们的,同时在我们社科院的大院里边,出现了大字报:陈毓罴、刘世德炮打无产阶级司令部,要把黑后台揪出来。我始终不知道这个&炮打无产阶级司令部&炮打在什么地方,有人告诉我可能因为毛主席对谁说过一句话,说曹雪芹这个人还是不错的,能够帮助穷人。这个话是在看了风筝谱以后说的。风筝谱是曹雪芹看见很多残疾人生活没有着落,没有工资收入,所以教他们做风筝,让他们有一个手艺可以赚钱糊口。大概毛主席跟什么人说,曹雪芹这个人不错,能够帮助穷人。我们认为那个是假的,就变成了炮打无产阶级司令部。于是,我们的文章长期不能发表,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1979年我们的文章才在上海的《中华文史论丛》上发表,我们这篇文章是经过启功、史树青等先生看过,他们都赞同我们的意见,这两位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的主任和副主任,当时他们都赞同,但是也无能为力,文章就是不能发表。
&&&&由于我当时发表意见,会开完了以后,有《新京报》、《北京娱乐信报》还有个什么报的记者底下采访我,我就告诉他们,我说你们不要报导,这些事情都不可靠。后来我发现北京几个报纸基本上都没有报导这个新闻发布会。但是,居然也有报纸报道了,其中一个叫《文汇报》,我在网上查到了那个报道,报道说在会上有哪些红学家参加了,同意胡德平他们的观点,认为那些东西是真的,其中居然有我的名字。我很生气,就把它拷贝下来,以备将来写文章再引用。我在会上明明是持反对意见的。那个《文汇报》记者,我估计他根本没参加这个会,他拿到的是通稿。
&&&&胡德平先生为人还是不错的,辛辛苦苦作学问的,倒不是什么耍滑头之类。在那个会上,还有个很特殊的人物参加了,叫李远哲,我不知道你们听说这个人没有,这个人曾是台湾总统的候选人,他也发表一通看法,他当然认为是真的,因为他不懂。胡德平是统战部副部长,招待他的,他们很熟,所以来捧场的。还有一个解放军的高级将领,是副总参谋长还是其他什么,也是来捧场的,讲了几句话就走了。其他的红学家都没有正面对这个事情发表肯定或否定的意见,只是肯定那两幅画,至于其他材料,大部分的红学家都没有发表肯定的意见。个别的有人赞成是真的。情况就是这样子,上个月二十多号吧,在西单开的这个会。大致情况就是这样。
相关专题: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吴承恩与西游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