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的内在结构与文本诗歌的体裁裁有什么关系

耕耘者——景德镇七中余秋凤语文工作室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语文理论研究热点追踪
上传: 余恬 &&&&更新时间: 11:26:20
语文教学内容、语文知识、文本解读(细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都是这几年的老话题,其中,少数问题的讨论有所深化,多数问题的讨论原地踏步,进展甚微。语文训练这个新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关注的话题,在2009年度表现出新一轮的讨论热潮,总体反映了人们对语文训练这个问题在认识上的理性回归。本年度最引人注目的讨论热点,是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置与教学问题。 下面,拟对2009年度上述六大方面的语文理论热点进行一一追踪,并分别作简要述评。 一、教学内容 若把语文教学内容问题的讨论放在课改大背景下考察就可发现,它是反思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失误的一部分。即,面对曾经一度走得很偏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人们开始追问,语文课堂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一篇课文,一节课,究竟有没有大体一致的教学内容?2009年度,语文界,无论是中学还是在小学,都比上一年度更为热烈地讨论着教学内容这个问题。 教学内容包括哪些内容?如何进行有效重构?王荣生认为,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可以从课程、教材和教学三个角度来认识,这三个方面应该是相对确定的。语文课程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定篇&,二是&语文知识&,三是&经历&,即语文实践活动。(《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及其面临的问题》,《语文学习》第9期)李山林、李超则把语文教学内容分为语文知识的教学内容和语文活动的教学内容两大块。(《语文教学内容理据例谈》,《语文建设》第3期)陈涛、尹静也认为,语文知识与语文活动,二者共同构成了语文教学的内容要素,缺一不可、密不可分。(《语言还是言语》,《教育学报》第8期)钱正权认为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是文本,分显性隐性两方面,显性教学内容即文本已定的教学内容,隐性教学内容指教材编写未确定、由教师为达成某种教学目标而确定的教学内容。(《文本:教学内容确定之本》,《小学语文教师》第6期)。对于教学内容重构,荣维东说:&整理、筛选、构建课程的有效内容体系,主要是进行课程标准内容指标的研制,开发基于标准的教材,进行基于标准的教学。(《语文课程研究的范式转型&&从学科性质到课程理解再到课程开发》,《语文建设》第12期)陈尚达认为,重构语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语文教材重构与语文教学创生。(《对重构语文教学内容的思考》,《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第10期)陈涛、尹静认为,只有把握好&知&和&用&两个标尺,重构语文知识体系,创新语文实践活动,融合教师理解与学生经验,才能将课程和教材中的内容,最终转化为教学层面的内容,以及学生所现实掌握的内容。(《语言还是言语》,《教育学报》第8期) 如何确定教学内容?这是大多数人关心的问题。王荣生认为,依据文本体式来解读课文,把握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这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则。(《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语文学习》第10期)他还认为,要根据学生的学情选择与确定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学情选择教学内容》,《语文学习》第12期)步耕海认为,课程目标与内容、教材、学生,这就是确定教学内容时主要考虑的因素。(《发现、发掘教材的教学价值&&谈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语文学习》第9期)李山林、李超认为,确定语文教学内容的理据有三:语文特性、学情特性和文体特性。(《语文教学内容理据例谈》,《语文建设》第3期)冯永忠强调教学内容的确定应重视教材编写意图,即通过对教材编写内容的揣摩,使预设的教学内容成为有效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确定应重视教材编写意图》,《语文建设》第5期)金志浩认为,确定教学内容,需要考虑内容的价值,也就是所谓的&价值取向&:包括情感价值、实用价值和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价值。(《确定教学内容要注重价值取向》,《语文学习》第9期)张豪认为,确定教学内容的过程,是确定&度&&界&&法&的过程。(《聚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关于&教什么&的研讨》,《语文学习》第9期)胡根林认为:确定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要从文体出发,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其中&定&与&不定&的部分;分析、理解和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是阅读教学必须突出的核心内容。(《确定阅读教学内容的三个维度》,《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第3期)唐鸣提出,教师在确定每篇文章的教学内容时,必须先问问自己这一篇为什么需要&学&,再问问这一篇为什么需要&教&,然后根据课标、学情等筛选提炼一下,教学内容就确定了。(《新课程实施中&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第11期)可见,人们的意见大同小异,即共同强调要从文体、学情、文本、目标等出发确定教学内容,在这过程中突出语言学习。 难能可贵的是,有人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讨论持一种审视心态。刘发建强调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他认为,教学内容的混乱无序,根子问题还在&教学目标&上。教学内容有相对的确定性,但这个&确定性&不是唯一性,而是指这个文本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底线&。(《再谈几点相互的认识&&就〈将相和〉与诸向阳等老师再交流》,《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第6期)有人强调教学内容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两者的辩证统一:一味地强调教学内容的规定性,将会不可避免地束缚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压抑语文教学的生成性;一味地强调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必将引发语文教学的随意性,最终导致语文教学无效。开发和创生语文教学内容,应当遵循规定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张聪慧《多维视野中的语文教学内容&&也谈教学内容的规定性与灵活性》,《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第4期)胡根林也认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当于教学中的&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语文教学内容是&定&与&不定&的统一,&定&是原则性,&不定&是灵活性,语文教学的魅力就是在教学内容这种&定&与&不定&的统一中得到充分体现。&(《教学内容:&定&与&不定&的统一&&对刘发建老师〈将相和〉课例的评议》,《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第6期) 与上一年度相比,本年度对语文教学内容问题的探讨有所深化。人们停止过去那种一味的批评,开始实实在在研究如何确定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要看到:一,语文教学内容的随意性过大,根子在上面,板子不能打在广大教师身上。而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从课标做起,认真研制语文教学内容,并落实到教材编写中。二,语文教学内容过于随意与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欠缺关系极大,为此,空喊教师加强自身素养并无多大作用,政府必须加强对师范院校中小学语文师资的培养,加大对在职语文教师继续教育力度。三,当前讨论教学内容的确定性问题是有它的积极意义,但我们同时也有所担心,即如果对确定性强调过了头,就会遏制教师开发教学内容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课堂教学内容重新回到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照本宣科的老路上去,这就与课改提倡的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愿望背道而驰。因此,如何在教学内容的&定&与&不定&之间把握合适的&度&,这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 二、语文知识 新课程改革淡化语文知识的做法引起了广泛争议。语文课改以来,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和语文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这使得语文界呼吁加强语文知识教学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语文教学要不要知识,要不要系统的语文知识?人们执著地继续谈论这个话题。王炳照认为,学校传授知识是天经地义的,&学校是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这一点不能轻易动摇&。(《语文教学的中国传统&&访教育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炳照》,《语文建设》第6期)陈涛、尹静认为,作为学校的学科课程,语文教学自然要传授和学习知识,语文知识理所当然应该成为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语言还是言语&&关于语文教学内容的分析》,《教育学报》第8期)荣维东认为,语文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门科目,它背后也应该有一套相对固定的知识体系。(《语文课程研究的范式转型&&从学科性质到课程理解再到课程开发》,《语文建设》第12期)黄本荣认为,从目前的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来说,是有没有&语文知识&教学的问题,是一个&语文知识&教学面临崩溃的问题。(《&语文知识&,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必须正视的问题》,《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第1期)袁源认为,汉语知识教学不可偏废:诸多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现象知识、原理知识、无意识知识还需要有一定的陈述性知识、现象知识和言述性知识相伴,没有这些知识,其他类型知识的成功掌握和运用便难以达成。(《也谈汉语知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缺失》,《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第1期)黄厚江认为建立语文课程的知识系统对于教学实践很有必要,呼吁各方共同努力建立语文课程知识系统。(《从教学实践的角落看语文课程知识系统的建立》,《语文建设》第4期)郑远祥认为,语文知识不可谓不重要,因为它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助推器,是学生形成强烈语感的催化剂。(《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知识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第11期) 语文教学中必要的语文知识有哪些?研究者各抒己见。张枚认为,从提高学生语文修养和语文水平的角度来说,最重要的语言基础知识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字词,二是句式,三是标点符号,四是修辞手法。(《教学中,我们需要怎样的语言知识&&也谈中学语文知识教学》,《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第1期)黄厚江认为,语文知识包含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个方面。前者应该包含语言知识、文章知识、文学知识、文化知识等,后者包含阅读知识、文学欣赏知识、文学批评知识、写作知识等。(《从教学实践的角落看语文课程知识系统的建立》,《语文建设》第4期)郑远祥把语文知识梳理为以下几类:语文基础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文体知识、文学文化常识、写作基础知识、古诗文语言常识和语文学习方法性知识八大类。(《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知识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第11期) 如何重构和呈现语文知识?这是本年度的探讨重点。江跃、王家伦认为,应该构建语文课程知识系统,其责任人除有关学科专家、一线语文教师等群体外,还应该包括学生。因为只有学生才知道什么是他们真正需要的、契合他们现实的语文知识,这样才能避免语文知识系统构建陷入闭门造车的境地。(《也论语文课程知识系统的构建&&兼与陈尚达先生商榷》,《语文建设》第12期)黄强军根据对我国语文课程语言知识内容的考察,同时借鉴国外母语课程对语言知识内容的处理,将语言知识内容区分为原理层、工具层、实践层三种类型。(《语文知识类型的区分与鉴别》,《语文学习》第12期)袁源建议,应当建设以语感为核心的汉语知识课程,以课文中的语言现象为例,培养学生的语音感、语法感和语义感。(《也谈汉语知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缺失》,《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第1期)邵统亮认为,我们的当务之急应该对语文知识进行除旧纳新,建设一门与课程相对应的知识体系&&语文学。具体说来,包括追究语文规律陈述性知识、探究言语活动程序性知识和积累语文学习策略性知识三类。(《让每一个都有一本自己的&语文学&》,《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第1期)谌安荣认为,应确立动态生成的语文知识观,设计境域化的语文知识,使语文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让他们以自主探究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知识教学中个体精神自由的消解与重构》,《教育探索》第9期)屠锦红、徐林祥认为,要开发对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真正有效的语文知识。要做好这项工作,有两条路径可以考虑,即外&引&内&生&。外&引&即直接向相关学科(譬如应用语言学、文章学、文艺学等)引进较为成熟的知识;内&生&即通过研究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经由专家集体审议,来生成适宜的知识。(《新课改下语文学科&有效教学&缺失的原因及对策》,《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第7期)黄本荣认为,目前我们最切要的工作,是在教材中把需要学习的&语文知识&的教学内容呈现出来,可以是专门的知识短文,也可以是教材中补白性质的知识框,还可以附着于课文后的练习中&&(《&语文知识&,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必须正视的问题》,《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第1期) 那么,怎样进行语文知识教学?这是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最关注的问题。李玉英认为,中学语法教学应该坚持三个平面(句法、语义和语用)的语法观。(《三个平面的语法观与中学语法教学&&兼论中学语文教师本体知识更新问题》,《教育探索》第3期)郑远祥指出,语文知识的教学,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教学方式不需要集中,要强调理解和运用,应偏重方法性知识,考试应放在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上。教学时,可以使用游戏、竞赛、实践、探究、融合等多种策略。(《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知识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第11期)姚林群把语文知识分为三种内在构成:语文知识的符号表征(字词句)、语文知识的逻辑形式(语言形式)、语文知识的意义(内容)。他认为,教学时应突破传统的文字符号教学的局限,进入形式和意义的领域。(《论语文教学中的知识问题》,《语文建设》第4期) 本年度,研究者就语文知识中的写作知识构建及教学展开热烈讨论。曹勇军认为,写作学习需要知识,只是这种知识并不局限于教科书上介绍的写作知识,也并不仅仅指&写作知识短文&,还包括教学中生成的过程性、方法性、情感态度等写作个体知识。(《新课程视野下的写作知识教学》,《中学语文教学》第1期)石群英认为,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起关键作用的是策略性知识,它体现了学生运用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智慧,应该成为我们写作教学的核心。(《略谈苏教版必修教材中写作知识的教学》,《中学语文教学》第1期)李海林认为,当前的写作课程建设最重要的是&写作课程知识&的开发与构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写作知识&的开发,二是&写作教学知识&的开发。(李海林、荣维东《关于&写作&和&写作教学&的问题》,《中学语文教学》第9期)魏小娜认为,文体知识是作文重要的教学内容,目前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如何借鉴和融合古今中外的文体理论,调整作文文体知识开发的理论基础和开发途径,开发出更加务实有效的作文文体知识。(《中西方作文文体知识开发的比较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第1期) 语文教学要不要语文知识?语文知识教学要不要系统?语文知识如何重构?在教材中如何呈现?教学时应该注意哪些教学策略?等等,本年度都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取得了广泛的共识。看来,重构语文知识、加强语文知识教学势在必行。为此,一部分学者进行了深度介入,他们的意见,给语文知识重构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部分研究者关于语文知识分类的意见,给教材修订和语文教学以有益的参考;而一线教师对语文知识教学的建议,则为实践者以实在的借鉴。但上述讨论与取得的共识毕竟只是民间的声音,要让这些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得以真正落实,得有政府有关教育部门的虚心听取和认真吸纳,转化为眼下已经启动的课标和教材修订的实际行动。否则,情况就会成为各干各的,互不相关,以至变成无效讨论。 三、语文训练
语文训练多年被打入另册,与此同时,一直有不少人替&训练&打抱不平,为它&平反&。在这一轮语文课程改革遇到困难、陷入低谷的当前,重提语文训练的声音似乎更为响亮。 王建峰从哲学层面上追溯了对语文训练问题的认识走向两个极端的原因。她认为,无论是过去对训练的过于重视而导致的异化,还是新世纪课程改革对于训练的淡化,都是以认识论哲学思维去看待语文训练,将其理解为机械训练,对它的认识因之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她因此提出,应该以存在论的视野去看待语文训练问题。因为,在存在论的视野下,语文训练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一种存在方式,学生本身就在训练之中,学生与训练的对象&&语文是融为一体的。(《语文训练检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第2期) 人们讨论的重点仍然是在强调语文训练的重要性。&训练派&代表人物钱梦龙撰文,训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态,工具性和人文性只有在训练中才能完成统一。当下中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缺乏有效的训练是其重要原因。这些年,训练被淡化、边缘化甚至被妖魔化的直接后果,是语文课越来越不像语文课,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出现了日渐下降的趋势,所以,钱梦龙说,要给训练正名,&生动活泼的、高质量的语文教育,只能是生动活泼的、高质量的语文训练的结果&。(《训练&&语文教学的基本形态》(《课程&教材&教法》第7期)严华银说,训练是自有母语以来就是母语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任何语言的学习都不能例外。对训练的理解要科学,要全面。近几年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下降,具有鲜明语言个性、风格的作文越来越少,这与课堂上缺乏严格、科学的语文训练有着必然的联系(《&训练&哪里是洪水猛兽》,《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第4期)王友君从训练之现状、训练之释义、训练之必要性和训练之合理性四方面强调语文必须训练。(《语文教学中训练之探究》,《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第10期)吴琳指出,为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这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语言文字训练过时了吗》,《小学语文教学》第2期上月)王建萍认为,训练不是万能的,但想要学生形成适应社会生活实践需要的语文能力,离开训练却也是不大可能行得通的。而且,针对现实的语文教学,还有强化训练意识之必要。(《语言文字训练过时了吗》,《小学语文教学》第2期上月) 语文训练包括哪些内容?如何进行有效训练?这是人们重点探讨的问题。王建峰认为,训练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知识和技能,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悟和反思也是一种语文训练。(《语文训练检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第2期)王建苹认为,扎实的语言训练要讲求科学性,一要注重全面性,听说读写要全面发展,不能偏废;二要体现阶段性与层次性,不能拔苗助长,急于求成;三要有语文味,不能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四要开放,不仅关注语文课堂,还要关注语文生活和实践;五要有艺术性,洋溢着生命的活力,散发着情趣的光辉。(《语言文字训练过时了吗》,《小学语文教学》,第2期上月)吴琳强调,要改进训练的方式方法,研究课堂教学的艺术,在潜移默化和润色无声上下功夫,在语言训练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上下功夫。(《语言文字训练过时了吗》,《小学语文教学》第2期上月) 语言训练是语文训练的题中应有之义。李海林认为,语文教学非要有语言训练不可,当前所谓训练的回归,主要是回到&语言训练&与&语言知识&关系的重构上。有效的语言训练包括:活动化的教学形态构建,什么样的知识介入活动过程,活动完成时学生状态发生什么样的改变。(《重构&语文训练观&》,《中学语文教学》第12期)在小学阶段,语言训练尤其不可或缺。易进把语文训练界定为&主要是语言文字运用方面的训练&,包括三个方面:训练要突出语言文字运用,语文训练要引导学生发现语言文字的结构和运动规律,语文训练的形式要多样化。(《漫谈语文训练&&国外母语教学给我们的启示》,《小学语文》第6期)田本娜认为,语言训练的内容应包括字词句段篇的训练,语文能力训练(主要是指听、说、读、写的能为训练),语言品格的训练(完整性、准确性、条理性、简明性、具体性、生动性以及语言的速度),语感训练(语音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法则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应该是灵敏的)。她强调,语言训练要有阶段性、层次性、实效性,要提高语言运用性的训练。(《再谈语言训练问题》,《小学语文》第6期)崔云宏认为,语言训练的积极意义不仅表现在对只得思想灌输教学思想的颠覆,还表现在对讲析式教学方式的批判。语言文字训练应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不能等同于士兵的操练,也不能等同于工匠技能的训练,它不是离开思想情感的纯形式化的训练,也不是孤立的一字一词训练或抽象的语言、语法规则的训练,而应该是灵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润物无声的。语言训练应遵循其自身的规律,否则的话,是很容易过头甚至产生负面作用的。语言训练应该是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的,不因工具性的张扬而失去人文性的光泽,也不因人文性的追求而得义忘言。(《语言文字训练过时了吗》,《小学语文教学》第2期上月)王建苹认为,语文训练最关键的是要牢牢把握语言这个核心,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感悟语言的精妙&&(《语言文字训练过时了吗》,《小学语文教学》,第2期上月) 倡导训练、强调训练、恢复训练是当前语文界的主流声音,但也从来不乏不同的声音。比如,王尚文、王诗名就坚持谨慎对待&训练&,认为&语文实践&与&语文训练&虽有联系,但有质的区别。&训练&一词也可用于动物,通过训练使所获得的特长或技能一般和思想感情无关,因为动物并无思想感情;训练的过程一般也无需要心灵介入,因为动物也并无心灵。实践具有创造性,训练拒绝创造,用&实践&比用&训练&更为贴切。(《语文课是语文实践活动课》,《课程&教材&教法》第4期)吴忠豪则强调&语文实践&与&语文训练&两者的统一调和,认为 &语文实践&与&语文训练&二者之间并非对立关系,语文实践在语文课堂上的具体体现,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语文训练。(《正确把握各学段阅读教学的训练目标》,《小学语文》第6期) 近年来,加强训练已成语文教育界的共识。人们对于语文训练的重要性已经非常明确,对语文训练的核心&&语言训练的看法也完全一致。但是,我们必须警惕一种现象:开历史的倒车,回到过去以应试为中心而肢解文本搞机械训练的老路上去。实事求是地说,新课程改革之初对&训练&的适当打压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它对于纠正长期以来对语文教学工具性的歪曲和机械训练倾向,恢复语文教育的灵性,高扬语文教育的人文性,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不能因为课改遇到困难,就全盘否定语文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成绩。当前切要的工作,不是在要不要训练的抽象论争上消耗时间,而是如何客观、全面、辩证地看待语文训练,认真研究语文训练的内容和语文训练的方法,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获得切实的提高。 四、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也是语文课改以来长盛不衰的话题,一如既往地成为本年度的热点,多数语文刊物辟有文本解读专栏:有的是关于文本解读一般策略的探讨,更多的是对特定文本的解读。 有的着重从学理上探讨文本及文本解读的内涵。孙绍振认为,文本有两个层次,一个是表面的语言层次,可以查字典解决,第二是文本内部感情的深化和转化,这就需要老师有分析的水平,有洞察力。(桑哲《从文本阅读上下功夫,努力提高写作水平&&访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绍振先生》,《现代语文》第26期)吴诗斌、章浙中认为,语文教学中真正的文本解读,更应是基于文本的作者意义的解读。所谓&基于文本的作者意义&,就是作者意义和文本意义的合一,在此基础上,生发文本的读者意义。前者是&一种意义,后者是&种种意义&。&一种意义&是语文教学的起点和核心。(《追求基于文本的作者意义》,《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第6期)范红认为,文本有它的客观确定性,不能进行异想天开和随心所欲的阐释。在教学活动中,既不能陷入一元解读的泥潭,又不能进行盲目的多元解读,既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又不能忽视作品本身的规定性。(《教育科学论坛》第6期)楼翀把文学理论中的两个概念&价值阅读&和&品质阅读&引入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领域中,前者是文本的情,是文本解读人文性的体现,后者是文本的理,即研读语言的优美品质,是文本解读工具性的体现。如此,便达成文本解读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通情达理与合情合理&&谈文本解读中的价值阅读和品质阅读》,《教学月刊&小学版》第1、2期上) &&& 更多的是在探讨文本解读的策略与方法。刘华正认为,要有效地解读文本,应根据文本特质有选择地灵活运用宏观(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文眼&)、微观(关键句中的关键词)和哲学(辩证性地肯定否定思维)的视角。(《解读文本的三维视角》,《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第11期)罗昆霞则提出文本解读的另外三个视角:历史视角、现实视角和辩证视角。(《文本解读的三个视角》,《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第11期)汪政通过实例详细演示了文本解读中的评点法。(《发微抉隐,指陈得失&&中国古典文学批评评点法述评》,《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第11期)刘晓华认为,教师可通过审势而导、体情而感、悟旨而发三个环节帮助学生展开文学文本阅读。(《文本解读读其&味&》(《学语文》第1期)颜德杰强调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进行文本解读。(《文体范式下的教学目标及文本解读》(《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第1期)杨晓提供了几种文本细读的方法:要虚静心态,即不急功近利,应专注于作品语言;用比较的方法,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要联系生活进行体验,用实际经验印证作品,与作者进行心灵的碰撞与交流;要结合文体进行分析,文体不同,细读的方式和思路也不同。(《语文教师如何细读文本》,《中学语文&教师大参考》第11期)窦桂梅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强调文本细读要关注语言、细节、结构和背景,在此基础上,围绕主题,将上述四者有梯度、有逻辑地整合为一体,从而在实现工具性的同时达成人文性。(《我这样细读文本》,《小学语文教师》第3期)游泽生提出两种文本细读的策略:提纲网络策略和追问策略。(《文本解读策略新探&&提纲网络策略与追问策略》,《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第5期) 针对文本的无度开发,文本解读之&度&引人关注。邵军反对文本解读的&深度阅读&&广度阅读&和&文本细读&,强调文本解读要有&度&,认为文本解读应当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教师本人对文本的解读,二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解读文本,这两个层面应该有不同的度的要求。对于前者,可以而且需要&过度&,读出文本的价值,读出文本的内在结构,把握文本的体裁特点;而引导学生解读本文应该而且必须&适度&。(《文本解读的&有度&与&无度&》,《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第12期)胡明道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教学更要求对阅读文本进行适度的开发与创意的设计。适度,即程度适宜。(《语文世界&教师之窗》第7/8期)王颖提出文本解读的两&度&空间:一是深度空间(内容和形式),二是广度空间(知人与论世)。(《本文解读:开拓文本的两&度&空间》,《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第12期) 解读文本要根据学情,站在学生立场考虑问题,这一点被不约而同地强调。王飞强调,要凭借学生而不是教师或作者的感觉与想象去把握文本的意义。(《论语文新课改背景下的文本释义观》(《当代教育论坛》第1期)李洪祥认为,解读文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立场,多想想学生读这篇文章哪些是能够读懂的,哪些是有困难的,特别要多想想学生会怎样理解文章的主旨,会有什么奇思妙想;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容纳学生的各种想法,认真分析各种想法是否合情合理,充分预设如何启发引导。(《文本解读:在多维视角下显现真义》,《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第5期)胡明道也提出文本开发的学情依据,要准确地把握文本所在的年段,文本应承担的任务,不进行无限的开发,精深的研究。(《语文世界&教师之窗》第7/8期) 有人认为,文本解读能力问题,折射的是语文教师专业素养问题。孙绍振认为,当前最严峻的就是教师阅读水平的问题。(桑哲《从文本阅读上下功夫,努力提高写作水平&&访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绍振先生》,《现代语文》第26期)王崧舟从主体角度谈文本细读,即强调语文教师的素养与功夫。他说,细读文本的终极意义就是细读自己。不是文本,而是你的文化视野、言语禀赋、审美旨趣、精神高度、生命境界决定着你的细读。(《文本细读与文本诗意的开掘》,《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第7/8期)游泽生说,教师的本文解读能力固然重要,但把自己的解读所得转化为适宜的教学内容,实现解读与教学的连接,寻找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接口&,这显得更为重要。(《探寻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接口&》,《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第12期)余文云、王月琴强调教师在文本解读前要积累大量的&泛文本&素材&&课文以外的文史知识、历史掌故、生活常识等。(《文本细读的魅力与策略》,《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第1期)上面这些人,说来说去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教师自身的功夫最重要。 上述文本解读原则、文本解读方法和文本教学建议,无疑给广大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提供帮助。跟往年一样,孙绍振、钱理群、孙玉石等一批关心语文教育的高校学者,一如既往地在语文刊物上发表关于中学小语文名篇的解读文章,这些文章,是广大语文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参考。但是,读几篇专家的文章,并不能从整体上改变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不到位的现状。正如有人在前面所指出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文本解读问题,责任主要不在课标,也非教材,而在教师。广大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提高专业素养,文本解读问题才能得到真正解决。文本解读问题,其实就是语文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和自我提高问题。为此,多读书,多思考,多积累,不断提高文学鉴赏力,这是提高文本解读能力、改进阅读教学的重要前提。 五、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新世纪课程改革以来的&显学&,人们乐此不疲地讨论着这个时髦话题。 人们继续讨论课堂效率低下的原因。程良焱认为,语文教学低效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语文教学长期局限于课堂教学效率,语文教学几乎等同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和综合教学极度弱化,不重视课程资源开发,只专注于教科书的学习,过于关注语文教学的显近效率而忽视隐远效率&&(《语文教学效率的宏观视野和微观思辨》,《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第1期)屠锦红、徐林祥认为,语文学科&有效教学&缺失的原因表现在四个层面:为什么教这个层面,课程取向难以调和,即&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难以统一;教什么的层面,课程内容建构阙如,即新课程对课程内容这一块几近空缺;用什么教的层面,语文教材建设不力,人文主题,只在&定篇&上下功夫,随意性太大;如何教这个层面,教学方式顾此失彼,走向极端。(《新课改下语文学科&有效教学&缺失的原因及对策》,《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第7期)张化万指出,过多的教学目标,过满的教学内容,过度的人文意义挖掘,几乎成了影响教学过程质量的&毒瘤&。(《语文教学的高质量从何而来》,《人民教育》第12期) 更多研究者着力探讨有效课堂的标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和策略。于漪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是看课上得如何漂亮,如何热闹,如何掌声雷动,而是要衡量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有无增长,能力有无锻炼,求知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思想情操方面有无泛起涟漪,乃至掀起波澜,受到文本佳作的&感情的传染&。课前准备是教学高效的基础,两方面必不可少,一是文本解读,二是研究学生。(《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浅探》,《课程&教材&教法》第6期)屠锦红、徐林祥提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搁置话语论争,注重实践探索;厘定课程内容,开发语文知识;调整编撰策略,分清选文功能;基于课程要素,择定教学方式(讲解式、操练式、体悟式)。(《新课改下语文学科&有效教学&缺失的原因及对策》,《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第7期)郑逸农提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标准:在教学目标上,应围绕培养&语文人&来进行;在教学途径上,应扣住语言尤其是语言形式来展开;在教学策略上,少教多学,少练多读。(《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标准》,《语文学习》第12期)茹红忠对构建有效课堂行为提出如下策略:在教育理念上,由权威意识向服务意识转变;在学习方式上,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在教学设计上,由注重教材向满足学生需要转变;在课程整合上,由课程封闭向课程开放转变;在教学评价上,由片面评价向发展性评价转变。(《构建有效课堂教学行为的策略研究》,《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第3期)阮腾雷认为,目标是语文有效教学的起点,他提出三对概念:有目标与无目标,多目标与少目标,教师目标与学生目标,只有以上三对目标关系处理得当,才能实现有效的语文教学。(《语文有效教学的起点:目标》,《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第4期)马智君提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六个&强化&:强化语文性质,践行教育理念;强化语言实践,建设训练策略;强化探究意识,形成阅读模式;强化问题意识,重视提问技巧;强化&生成&意识,重视有效的&生成&;强化启发意识,重视启发艺术。(《当代教育论坛》第5期下)苏渊源认为,要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教学,必须关注两种倾向:强调小组讨论而忽视课堂教学效益的倾向,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而降低课堂教学效果的倾向;协调四对矛盾:互动的真与假,探究的深与浅,目标的实与虚,课堂的内与外。(《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困惑与思考》,《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第5期)有的老师认识到,认真备课是保证有效教学的前提。王丽波说,语文课要上出效率,教师备课时,细读文本、品出文味、理出教脉是关键。庞荣飞认为,务实备课是开启有效教学大门的一把钥匙。(《务实备课与有效教学》,《中学语文教学》第7期)朱竞芳提出有效课堂的三个&度&:解读教材要有深度,解读学生要有宽度,言语训练要有效度。(《有效课堂的三个&度&》,《小学语文教学》第8期上月刊)毛武高认为,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包含三个方面:保证&正效&,避免&无效&甚至&负效&;追求&高效&,避免&低效&,而要追求&高效&;三是着眼&长效&。(《保证有效,追求高效,着眼长效&&小学语文学科有效教学之我见》,《教学月刊&小学版》第7/8期上) 有研究者意识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教学内容的确定性密切相关。屠锦红、徐林祥认为,语文学科&有效教学&缺失的原因,表现在&教什么&的层面,就是课程内容建构阙如,即新课程对课程内容一块几近空缺。(《新课改下语文学科&有效教学&缺失的原因及对策》,《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第7期)彭万侠也认为,&教什么&问题的解决,应该是解决语文教学低效问题的前提。((《聚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关于&教什么&的研讨》,《语文学习》第9期)也正如唐鸣所说的,&语文教学内容&确定到位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证。(《新课程实施中&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第11期)耿世涛持同样的看法,他认为语文有效教学出现问题,首先是教学内容不当,他说:&从学生的角度确立教学内容的起点和目的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原则。&(《语文有效教学的几个误区》,《语文月刊》第6期)陈丽容提出,要精选教学内容,对内容进行筛选、删减,精选最必要的,抓住其精华、要点进行教学,为学生腾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自上参与和理解。(《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新课程研究》第7期上旬刊)张玉琴也说,高效的阅读教学应充分从儿童特点出发恰当选择教学内容,阅读应该从&知道了一个故事&&明白了一个道理&上升到&积累语言,形成能力,体验情感,陶冶情操&的层面。(《用好教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小学语文教师》第6期)倪文锦指出,要解决当前写作教学中的问题,必须把&写什么&与&怎么写&放在提高写作教学有效性的层面上加以反思。其中,&写什么&就是要理清写作目标与写作内容的关系,在规定具体的写作课程内容。(《关于写作教学有效性的思考》,《课程&教材&教法》第3期) 抓住言语学习或强调言语训练,是保证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核心,这一点大家已取得共识。郑逸农说,要实现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在教学途径上应扣住语言尤其是语言形式来展开。(《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标准》,《语文学习》第12期)张玉琴认为,高效的阅读教学应细心发掘语言因素,不仅关注内容,更要关注语言。(《用好教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小学语文教师》第6期)朱竞芳也提出,有效课堂的言语训练要有效度。(《有效课堂的三个&度&》,《小学语文教学》第8期上月刊)这充分说明,新课改经过若干年的喧嚣与浮躁之后,人们已经走出狂热、迷惘与盲从,充分认识到言语学习之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本年度,语文有效教学方面的论文发表了不少,但像于漪《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浅探》这种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全面论述语文教学有效性问题的文章,可谓凤毛麟角,多数文章,都是把&有效教学&当成一个时髦的词汇,标题动不动冠以&有效教学&的羊头,其实大都是课堂教学经验和技巧的总结,因而缺少分量和参考价值。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在教师,教师优秀,课堂教学才能有效。正如于漪所说,语文课堂教学有性效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语文教师的文化底蕴;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重要的是语文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包括业务水平、教学能力、教育理念与对教育事业、语文专业的钟爱与深情。(《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浅探》,《课程&教材&教法》第6期)这一点恰恰为绝大多数研究者所忽视。 六、高中选修 随着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在全国的稳步推开,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研究者不约而同地指出,高中语文选修之&选&在实践中难以落实。曹勇军说,由于教育行政和统一测试的原因,&自选&变成了&必选&,教师基本没有选择权;同时,教师的个人素养并不因&自选&而有所改变;学校也不具开设某种选修课的教学资源,在这种情况下,&选&的意义大打折扣。(《困境&发展&跋涉&&关于选修教学的对话》,《语文学习》第6期)苏盛葵说,现在的选修课不能称为&选&修,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过程趋同甚至一样,选修变成了&逼修&,&选修&徒有虚名,与新课程当初的设计宗旨相去甚远。(《再谈语文选修模块的教学操作》,《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第7期)张妍、龙祖胜认为,&选修课必修化&&选修等同于全修&是目前高中选修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选修不是&全修&&&谈选修教材的内容处理》,《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第8期)林惠生认为,选修课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而&变味&成统选课。(《对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反思》,《课程&教材&教法》第2期) 其他方面的问题也大量存在。谢嗣极说,选修课的现实操作环境越来越差,缺少自由的&教&与&学&的空间。(《困境&发展&跋涉&&关于选修教学的对话》,《语文学习》第6期)刘笑天认为,选修课程结构不够合理,需要强化的未得到凸显,不需要凸显的耗时偏长;教材文本构成存在过于重视文本的史学价值、文本选取表象化、选文陈旧、文本理论性强操作价值不足等问题;从教学层面看,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课程往往开设不全,仅选取几门与高考关系&密切&的作为教学内容。(《选修课建设面临困境的多元审视》,《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第9期)李园香指出: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开设的不同类别的选修课,尽管名称上有差别,但在课程内容、目标设定、教学方式和手段等方面逐渐趋同。(《高中语文选修课&同质化&现象及对其的反思》,《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第9期)人们追问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改革失败的原因:没有能够充分考虑学生身处知识与信息社会的现实,进而在此现实基础上创建一个适合时代特征又能充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全新教学方式。(肖伟胜《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特性与学生个性发展》,《中学语文教学》第10期)教师读书不够,学养不够,成为制约选修课质量的最直接因素。(刘笑天《选修课建设面临困境的多元审视》,《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第9期) 选修与必修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张秋玲、王海燕分析两者的不同:确定学习内容的主体(教师还是学生)不同,设计教学的立足点(如何教和如何学)不同,师生合作学习的程度不同。(《浅析设计必修课与选修课教学的差异》,《语文建设》12期)更多的人则强调两者的共性:不要过分强调选修课和必修课的不同,不要窄化也不要泛化对选修课程的理解,不宜过分强调教师的个性。(洪劬颉《困境&发展&跋涉&&关于选修教学的对话》,《语文学习》第6期)选修课与必修课同多异少,大同小异。(曹勇军《让我们玩得起选修》,《中学语文教学》第4期)千万不要夸大选修课教学与必修课教学形式上的不同。(黄厚江《选修课:让语文课更像语文课》,《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第6期) 大量的文章,则是直面课改现实,总结教学经验,提出实施建议。林惠生提出,要积极创造开设选修课的教学条件,不要盲从与滥开;保证必修课的时量与质量;对选修课开设的功能定位和方法、选修课教材编写与使用力求体现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积极总结与积累选修课开设的经验与教训;多开展对选修课的科研活动和成果交流;妥善处理选修课与高考的关系、与必修课的关系、与综合实践课的关系&&(《对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反思》,《课程&教材&教法》第2期)鄂冠中提倡高中语文选修与必修教学的整体联动,包括四个方面:重视知识教学的系统性,重视能力训练的迁移性,重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重视学法指导的序列性。(《选修和必修教学的整体联动》,《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第6期)朱诵玉提出选修课教学要突出&三性&(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强调&三时&(课前、课中、课后),重视&三多&(多读、多背、多动)。(《专题教学:选修课教学最佳方法》,《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第6期)陈鲁峰总结选修课常用的十大教学方式:点拨式、点评式、归类集束式、列提纲式、创作填充式、颁奖词创作式、影视穿插式、问题驱动式、异质拓宽式、课本诗创作式。(《必须跨过这道坎&&教师如何应对选修课挑战》,《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第9期)苏盛葵提出六&少&六&多&:少些求新求异,多些务实高效;少些大包大揽,多些放手自学;少些共同任务,多些自选目标;少些全线出击,多些攻其一点;少些单向挖掘,多些纵横比较;少些固定课型,多些灵活变化。(《再谈语文选修模块的教学操作》,《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第7期)毕于阳认为,选修课有三忌:一忌成为浮光掠影的大而空的讲授课,二忌成为大学课堂里的系统的学术研究课,三忌上成语文知识专题课、高考辅导课。(《学生理想的选修课》,《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第6期) 针对选修课的特点和课时的不足,不少人建议高中选修课宜进行&专题&式教学:朱诵玉认为,选修课应该打破教材的单元设置给教学带来的既定限制,采取&专题&教学的方式,即把有联系的知识点组合成专题来进行教学。(《专题教学:选修课教学最佳方法》,《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第6期)张秋玲、吴欣歆提出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专题学习,个性选修&的教学模式。&专题学习&就是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调整散见于各册教科书的同同类学习材料的编辑顺序,构建适合教学情境和教学对象的专题学习群。(《&专题学习,个性选择&:选修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语文建设》第3期)刘宇新也提倡选修课的&专题式&教学:从现有选修教材中开发确立供学生选择的学习专题,让学生在现在教材内实现&专题选修&。(《对选修课程中&专题式教学&的思考与设计》,《中学语文教学》第2期) 选修课的考试评价是个大难题,有人为此在不断探索。胡勤认为,高中选修模块的教学评价要体现选修课的性质和功能,评价的方案要具有可选择性,评价的内容要体现选修模块的特性,评价方法要与必修模块有区别。(《选修模块的教学评价要体现其性质和功能》,《语文学习》第6期)陈鲁峰认为,选修课评价要多元化,除测试外,还可以有强化展示评价、现场评价、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家长评价等,要突出过程性评价,体验性评价,引领多元化解读与有创意解读。(《必须跨过这道坎&&教师如何应对选修课挑战》,《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第9期) &到2009年止,高中课改已进入第八个年头,全国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已进入试验。虽然高中语文课改问题很多,困难重重,但课改潮流浩浩荡荡,不可阻挡,皆因它靠的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所以,质疑、批评甚至否定显然已不合时宜,明智的做法应该是直面现状,积极跟进。讨论高中选修的文章,绝大多数意见都是建设性的,尤其是高中语文课改的先行者都在总结经验,介绍做法,意在让后来者少走弯路。但我们也要看到,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改革不仅是在考验学生,同时也是在考验教师。如何应对选修课的挑战?努力进修,充实自我,增加学养,做学者型语文教师!&开阔的语文教学视野是上好选修课的前提。&&语文老师要多读书,读杂书。&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诗歌的体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