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鲁迅的文章章写的好吗 关于鲁迅的一些问题?

《回忆鲁迅先生》读后感_关于描写鲁迅的初中读后感作文1000字
平均得分:
&&&& 来源:网络资源
直入主题鲁迅被毛泽东称为&革命家、文学家、思想家&。可以说是闻名中外的人物之一。文章简介前几天,我们便学了一篇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章&&《回忆鲁迅先生》。这篇文章主要写了鲁迅先生生活中的一些琐碎小事。其中一件事使我现在记忆犹新&&&鲁迅先生不游公园,住在上海十年,兆丰公园没进过,虹口公园这么近也没有进过。&&。&当我读完这段时,我想:公园离鲁迅先生家那么近,他为什么不游公园呢?我在书本中找来找去,终于找到了,原来他把节约的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那么这句话不正说明鲁迅先生热爱时间,珍惜时间吗?没错,鲁迅就是这样的一个热爱时间人,他的这种热爱时间,珍惜时间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爱时间可以说是如同爱自己的生命。这时,我突然想到美国着名的作家富兰克林曾说过的一句话:&你热爱生命吗?那么请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的确,只有热爱时间才能使自己的生命更充实,更有意义。这难道不是吗?现在社会中浪费时间的人这么多,他们只知道现在享受,浪费时间,而不设想一下自己以后的生活,等到老了才后悔,那时已经晚了。正所谓&百川东到海,何是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所以现在要好好学习,长大之后,为父母争光,为祖国争光。这篇文章使我收益非浅,当我反复读时,我对时间的理解越深了。我觉得&时间就像一把弓箭,只要你用足劲拉起弓,这只箭就会射出,只须一眨眼的工夫,箭就会在你眼前消失得无影无踪。&作为一名学生,应该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自己的父母。但要得到这优异的成绩,就必须珍惜时间,珍惜这分分、秒秒。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许多杰出人物像鲁迅先生一样珍惜时间,我国杰出的学者李大钊便是之一。他从小就懂得珍惜时间,所以才有所成就。有一次,李大钊的爷爷不在家,只剩李大钊一个人在家。本来可以乘爷爷不在家玩一会儿,可李大钊却抓紧时间,在书房认真做作业。窗户是开着的,这时,一只彩蝶飞来,在李大钊的作业本上停了一下,又飞走了。又过了一会儿,几只讨厌的麻雀飞来,在窗前的大树上叽叽喳喳的乱叫。可李大钊十分认真,连眼皮儿也不眨一下,眼珠直盯着作业本,好像周围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就因为李大钊从小就抓紧时间学习,才成为我国着名的革命家、思想家。通过学习《回忆鲁迅先生》这篇课文后,我在学习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前,上课是我总是东看看西看看,总是不认真,浪费时间。现在,我知道了珍惜时间的重要性,从此上课认真听讲,在也不打小差了。感悟点题&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是一去不返,我们要珍惜这大好光阴,努力学习,长大为祖国效力。
说明:该文章系网友上传分享,若未进行原创声明,则表明该文章系转载自互联网;若该文章内容涉嫌侵权,请及时向
共有点评&0&条
老师推荐:0
学生推荐:0已有天涯账号?
这里是所提的问题,您需要登录才能参与回答。
"天涯问答"是天涯社区旗下的问题分享平台。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感兴趣的问题,分享知识和经历,无论您在何时何地上线都可以访问,此平台完全免费,而且注册非常简单。
求关于鲁迅的文章?
求关于鲁迅的文章?
09-01-30 & 发布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典型人物形象。闰土:少年闰土月夜看瓜刺猹,装逮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是儿时“我”羡慕向往的英雄。二十年后,苦难的生活使他变得呆滞麻木,他“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他那“红活圆实的手”,已变得“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更可怕的是他内心的变化,他见了久违的“我”,以“老爷”称呼;面对苦难的现实,只是寄希望于求神拜佛。他是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广大劳苦民众的代表。杨二嫂:二十年前的杨二嫂年轻美丽,因此她的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人称“豆腐西施”;二十年后,她成了“凸颧骨,薄嘴唇”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变得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爱搬弄是非爱唠叨,想方设法从“我”的搬家中捞点东西。杨二嫂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我”:小说中的“我”,有作者的影子,但绝不要等同于作者。“我”飘泊在外,对故乡一直怀着美好的回忆,看到故乡衰败、冷漠的现实,深感悲哀、失望,但内心深处,还有着对故乡美好未来的憧憬。“我”对闰土怀有深厚的感情,表现了“我”对劳苦人民的同情与爱,对等级观念的否定。“我”是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典型人物形象。 闰土: 少年闰土月夜看瓜刺猹,装逮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是儿时“我”羡慕向往的英雄。二十年后,苦难的生活使他变得呆滞麻木,他“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他那“红活圆实的手”,已变得“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更可怕的是他内心的变化,他见了久违的“我”,以“老爷”称呼;面对苦难的现实,只是寄希望于求神拜佛。他是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广大劳苦民众的代表。 杨二嫂: 二十年前的杨二嫂年轻美丽,因此她的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人称“豆腐西施”;二十年后,她成了“凸颧骨,薄嘴唇”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变得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爱搬弄是非爱唠叨,想方设法从“我”的搬家中捞点东西。杨二嫂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 “我”: 小说中的“我”,有作者的影子,但绝不要等同于作者。“我”飘泊在外,对故乡一直怀着美好的回忆,看到故乡衰败、冷漠的现实,深感悲哀、失望,但内心深处,还有着对故乡美好未来的憧憬。“我”对闰土怀有深厚的感情,表现了“我”对劳苦人民的同情与爱,对等级观念的否定。“我”是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新潮社,是鲁迅第一部小说,其中收集1981年至1922年间所写的《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等14篇,原题是“自序”。《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卷),新潮社《热风》(杂文集)1925,北新《彷徨》(短篇小说集)1926,北新《华盖集》(杂文集)1926,北新《华盖集续编》(杂文集)1927,北新《华盖集续编补编》(杂文集)《坟》(论文、杂文集)1927,未名社《野草》(散文诗集)1927.北新《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而已集》(杂文集)1928,北新《三闲集》(杂文集)1932,北新《二心集》(杂文集)1932,合众书店《鲁迅自选集》1933,天马《两地书》(书信集)与景宋合著,1933,青光书局《伪自由书》(杂文集)1933,青光书局《鲁迅杂感选集》瞿秋白编选,1933,青光书局《南腔北调集》(杂文集)1934,同文书局《拾零集》1934,合众书店《准风月谈》(杂文集)1934,兴中书局《集外集》杨霁云编,鲁迅校订,1935,群众图书公司《门外文谈》(论文)1935,天马《故事新编》(小说集)1936,文生《花边文学》(杂文集)1936,联华书局《且介亭杂文》(杂文集)1936,三闲书屋《夜记》(杂文集,后编入《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文生《且介亭杂文二集》(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且介亭杂文附集》(杂文集)《且介亭杂文末编》(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古籍序跋集》《鲁迅书简》(影印本)许广平编定,1937,三闲书屋《鲁迅全集》(1一20卷,收著作、译文和辑录的古籍)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集外集拾遗》(综合集)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集外集拾遗补编》《汉文学史纲要》(文学史)1941,鲁迅全集出版社《鲁迅全集补遗》唐韬编,1946,上海出版公司《鲁迅书简》许广平编,1946,鲁迅全集出版社《鲁迅日记》(影印本)1951,上海出版公司;铅印本,1959,人文《鲁迅选集》1952,开明《鲁迅小说集》1952,人文《鲁迅全集补遗续编》唐韬编,1952,上海出版公司《鲁迅书简补遗》吴元坎辑,1952、上海出版公司《鲁迅全集》(1-LO卷),人文《鲁迅选集》(1一2卷),中青《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文学史)1958,三联《鲁迅选集》(上下册)1959,人文《鲁迅书简》(致日本友人增田涉)1972,人民日报社《鲁迅诗稿》1976,文物;1981,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鲁迅书信集》(上下卷,收《两地书》以外书信1381封)1976,人文《鲁迅佚文集》1976,解放军报社《鲁迅书简》(致曹靖华)1976,上海人民《鲁迅手稿全集》(书信8册,日记6册),文物《鲁迅致许广平书简》1980,河北人民《鲁迅全集》(1-16卷)1981,人文鲁迅全集卷一(坟 热风 呐喊)鲁迅全集卷二(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编)鲁迅全集卷三(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而已集)鲁迅全集卷四(三闲集 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鲁迅全集卷五(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鲁迅全集卷六(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鲁迅全集卷七(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鲁迅全集卷八(集外集拾遗补编)...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批评鲁迅,还是批评鲁研?
11:31:41 来源: 网易原创 韩石山的《少不读鲁迅 老不读胡适》一书是今年10月份出的,至今已经有两个月了,应该说最合适写书评的时段已经过了,然而我仍要写一篇迟到的书评,对得起自己的阅读,更对得起韩老师的新作。很多人说韩石山是批鲁的,对此我是不以为然的。自小深受鲁迅影响的韩石山没有理由对鲁迅心存怨恨,纵然日后的研究对象选择了新月,推崇的人物换成了胡适与李健吾,但对于鲁迅总该不到这种让人感觉要彻底清算的地步。 事情的源头还得从韩石山在日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的讲座说起。讲座的主题名为《骨气与学问》,主要是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体现一些文人风古的事迹,对于他们韩石山是钦佩的,钦佩之余提出了“读胡适长学问,读鲁迅长脾气”的观点,这不是一个让鲁研或鲁爱喜欢的结论。自此原先站在暗处批鲁的韩石山从此登上了中国文坛批鲁的舞台。鲁迅可不比李健吾,此观点一出立即受到了学界的关注,或是对自己抛出的话的负责,或是出于主办者的需求,此后韩石山分别在山西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又做了两次题为《我对鲁迅的看法》与《少不读鲁迅 老不读胡适》的演讲。后经综合,整理被收入《韩石山学术演讲录》一书(书海出版社,2004年,4月),从四个方面对自己此前的观点加以论证,其语言的清楚,论据的详实均让笔感觉这是一篇意在说理而非意气用事的文章,可惜日后很多批评者均忽视了这篇文章。 而真正引起大争议,且引发韩石山写此书的由头却应该是日时任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的陈漱渝在中国现代文学馆题为《假如鲁迅活到今天----鲁迅的文化遗产与当代中国》的演讲。陈漱渝的文章很长,引一句话即可知道全文的主要意义:““假如鲁迅活着”,看到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辉煌业绩,一定会为之欢欣鼓舞”,这是一篇赞扬当今中国大好局面的文章。或许是觉得自己是鲁迅研究专家,或许是因为演讲的地址在中国现代文学馆里,陈漱渝便将这一切与鲁迅联系在一起了,这就引起了韩石山的不同见解了。自此韩石山的批评开始从鲁迅转向鲁研。批评鲁迅虽然可以纠正旧时文坛的一些错误,然而批评鲁研则可为今天的某些学术研究扫除不正之风,与前者相比后者更是韩石山所希望的。中国当代文学界最大争论的高潮即将来临。 2004年的第2期《文学自由谈》便有了《鲁研界里无高手》一文,陈漱渝的演讲是在2003年末,效率再高也无法刊在第1期了。这是这场高潮的序曲,确定了批评的范围,介绍了批评的背景,大量的引证和清晰的论述符合韩石山的风格。陈漱渝不会看不到,看到了就不能不写点什么,随即在第3期的《文学自由谈》回了一篇,言辞之严厉不像一位年过60的长者,开篇就恶意地偷换了个概念,将韩石山在文章中已经划定的范围扩大到了所有鲁迅研究者。可以说这是一个恶意的诬蔑,除非陈漱渝只读了文章的标题,但很显然他读了全文。通读全文陈漱渝犯有明显主观臆断的倾向,比如将曹聚仁的谦虚之词做为反击的论点,曲解了韩石山引张梦阳事例与论点的关系。陈漱渝在文中也谈到了对张梦阳先生的佩服,那么对张梦阳在95年中国鲁迅学会上的发言又做何解呢?陈漱渝的义愤填膺文学自由谈的读者很难理解,因为仅隔一期的《文学自由谈》里邵伯周的文章就比陈漱渝的客观得多,同为“鲁研界”人何以有如此的差别呢?如果考虑到此前已开辟的第二战场就不难理解了。4月1日的《文学报》1版发表了韩石山题为《鲁迅活过来会这样吗》的文章,如果说前一篇文章是针对“鲁研界”的话,那么此文则更具有针对性了。这是一篇不长的文章,重点在最后一段:“不,还有几句要说的。当然得按陈先生的假设说了。按陈先生所说,假如鲁迅活着,‘看到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辉煌业绩’,另一个问题又出来了。这就是,要活着,他得从出生到2003年都活着。这样1957年也该是活着的,他看到那么多知识分子被打成右派,也会‘欢欣鼓舞’吗?1966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也该活着的,他看了那场浩劫也会‘欢欣鼓舞’吗?这些,陈先生也该说说吧。你不能说鲁迅是个随时可死,又随时可活过来的人物,1957年他就死了,过了那会儿他又活过来了。十年浩劫期间又死了,一到改革开放又活过来了。你就是说鲁迅是神,我都不信他有这个本事。”这是韩石山能说出来的。很多人将早年从事写作的韩石山归为“山药蛋”派作家,这只能说是代表了韩石山小说的一部分,其实韩石山还有另一个很重要的创作主题,即对反右派斗争和文革的反思,这是对他影响更深远的影响,或许也导致了他日后选择“新月”研究的主题。而陈漱渝恰恰越过了这两个重要的时期,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是每一个受此二运动影响过的人不能允许的。 二人的争论就这样确立了。韩石山在《文学报》发表,陈漱渝就在《文学报》反击,韩石山在《西安晚报》发表,陈漱渝就再到《西安晚报》反击,这是韩石山可以接受的笔仗,陈漱渝的文笔如果好些,论证的过程更加理性甚至很可能被韩石山转发在《山西文学》之上。然而大约是因为陈漱渝觉得自己的反击并没有击中要害,并没有得到预料中认同之音,该年4月12日陈漱渝寄给了韩石山一封信,不能说是信,只能说是属着北京鲁迅博物馆的八张白纸,上写“韩主编:寄上拙文两则,希望能在贵刊发表。即请编安。”。也许陈漱渝真的以为《山西文学》会有八篇空白在上面,可惜韩石山没有如他的愿,他不干了。以他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向陕西省委宣传部和西安市委宣传部告了《西安晚报》一状,说韩石山“在党报上公开拿‘三个代表’当调侃佐料,显然违反了宪法和党章,应予查处。”,现在我引韩石山原文看是不是像陈漱渝所说。“道理很简单。我们在讨论的是“鲁迅若是活着”,这个时候鲁迅肯定是不活着的。1881年生的人,到2003年是122岁,一个中国人活不下这么大,至少我没听说过。这样说超出了讨论的范围。看了这样的话,我除了说陈先生“三个代表”学得好之外,什么话都不敢再说了。”这是全文的倒数第二段话,因为韩石山的重点在最后一段,并且前面有一大段详细的论述,我单选上来对韩石山是不公平的,但原文过长,现在只能如此。这是评价式的陈述,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说在其他人身上,其他人可能很高兴,但陈漱渝不高兴,这是他的理解,但如果只单凭他的理解就给人定罪实在是荒天之大谬。既然陈漱渝已经告状,那么形式是一定有的;也既然事实已经很明显,那么结果也定然是一定的。在韩石山在2004年的《文学自由谈》发表了《再不要发生这样的事》一文后,真相大白于众,下一期的《文学自由谈》就出现了著名诗人兼杂文家邵燕祥《关于呈请“查处”韩石山的随想》,邵燕祥将此事比作“许绍棣呈请国民党浙江省党部“通缉‘堕落文人’鲁迅”的事”,这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关于整件事,讨论的人很多,包括陈福康,王彬彬,葛栋玉,傅杰,闵良臣,屈超耘等人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但以状告的方式回复则只有陈漱渝先生一人。这让我想起了当年张颐武与王干引起的“马桥事件”,当时的韩石山可谓站在了张王一方,但韩石山之所以加入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韩少功将笔墨官司引到了法院,而韩石山之所以对陈漱渝告状的立场几年前已经立下,何况这次陈漱渝又想将纯粹的笔墨官司引入政治,陈漱渝实在配不上一个文人。关于鲁迅的争论实在是一个长久的话题,《文汇读书周报》年末将相关的文章一起发表出来,算是事情的余波,但因为韩石山的以退为进,是的主角也就下台了。 只想写一篇书评,因为事情实在复杂得很,所以前缀的话多了一些,但如可以对阐述本书的形成和观点有所帮助读者的时间也就没有白费。现在我想再谈谈本书的主旨所在。这本书中的内容在此前韩石山的文章中有过部分的描述,但成书则有它的新内容。首先这本书延续了韩石山写文学史的一贯原则,即考证极其周详,完全可以说是对新文化史上以胡适和鲁迅领导的两大阵营的揭秘和展现两位文化领袖的全面较量;其中将英美派与法日派的划分则是一项学术研究,这一点上很多人会认为韩石山仅因为刘半农的留法即把法日联在一起难免武断,但如果你手头有一份简单的中国新文学时期留欧作家名单(例如南昌大学公仲教授在其论文《“万里长城”与“马其诺防线”之间的突围——欧洲华文文学新态势》,那么你定会为韩石山的研究成果所惊讶。其次,对中国文学史上已经近乎成为公认的历史给予重新的判断,进行先论证,再否定,再论证,再给出结论的过程,这点较之钩沉历史更为重要。做这一点需有更大的怀疑精神下更大的工夫,也就是胡适先生所提倡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两者相比,笔者以为还是后点更为重要一些,考证固然需要个人巨大的努力,但提供一种论证的思想,或原则,则是可以有益于中国新文学史的研究。陈漱渝只是一个人,即便最终取得了与其论辩的胜利也不足喜,还是批判鲁研界更为直接。而这个鲁研界,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总之它不是代表学术,这是韩石山喜欢说的语气。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擒贼先擒王,只有先擒住了思想界的权威,思想才能更自由,文学研究才能更健康。说这句话之前我考虑了很久,这无异于将鲁迅这位让人敬佩的文学家放在了枪靶的位置,但相比之今天某些自认思想权威者,先生也会欣慰了。 以退为进虽然坦然,那不是韩石山的风格;以著为进,这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实力。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鲁迅,有关/关于鲁迅的散文/文章/作文 走进鲁镇——追寻鲁迅笔下的江南风情( 15:44:00,65) ??新雨初霁,稽山如黛,鉴水似烟。怀揣着一颗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心,来到了绍兴鲁镇风俗园区。 ??鲁镇,一座人们既熟识又陌生、既历史久远又年轻活泼的江南水乡小镇。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
鲁迅如何回答( 21:23:17,82) ??人在遇到难以抵御的困难时往往会问计于心中的偶像:他会怎么办? ??1957年,在那个知识分子困惑不知所衷的时代,几个知识分子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问题的不平凡之处在于,他们的问题是对“骨头最硬”已然作古的鲁迅提出的,也是当面对曾经赞誉鲁迅
我们如何读鲁迅( 13:44:13,65) ??阅读鲁迅,似乎过时;又似乎时髦。 ??我记得自己最初接触鲁迅,是初中时候。当时没有课本,用的是找来的零散文章,还是油墨打印的,散发着一股浓重的油墨味道。其中有两篇,印象很深,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篇《战士与苍蝇》。前篇凭“笑人齿
拜谒北京鲁迅博物馆( 16:55:13,0)
   多年来一直视鲁迅先生为今生为文的偶像,曾因其做人的刚直与行文的深刻,而在自己的文章中多次郑重提及对其的仰慕之心,但专程到北京鲁迅博物馆拜谒先生的想法,只能说曾经闪现过,还不曾列入议事日程,以至
鲁迅故里行( 13:38:12,10)
   8月16日早上,我们从杭州市悦明大酒店乘坐旅游中巴车出发,穿过杭州市区,跨越美丽的新安江大桥,沿着笔直的高速公路,大约在上午10点多钟抵达鲁迅故里。    &n
[关于鲁迅的文章]散文家谈如何写作散文( 18:24:53,108) 一、单元教学目标: 学习本单元,要能从对散文、小说、诗歌三种文体的评论中感悟到阅读要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要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习如何正确地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评价,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独到的见解;能从自我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评价完
[关于鲁迅的文章]徐志摩的文学生涯( 15:50:45,204)   康桥月色   徐志摩本来与诗是,一无家族渊源,二无个人癖好,可是,在英国康桥大学留学期间,却一反往常,不写则已,一写不止,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暴发期。这时期他虽然写了那么多诗,现今零碎散见于一些报刊杂志的也仅二、三十首,大部
徐志摩家世幼年求学( 15:49:53,40)
  1897 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按族谱排列,取名徐章垿,字(左木右上酉右下灬)森,因父名申如,故又小字又申。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志摩
鲁迅作品集[著作集]( 15:46:26,96)
      《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新潮社        《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卷),新潮
[关于鲁迅的文章]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15:40:51,46)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故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便迅速败落下来。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
[关于鲁迅的文章]鲁迅简介( 15:36:25,39) 鲁迅(-),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鲁迅原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
[关于鲁迅的文章]《野草》英文译本序( 12:57:34,23)   冯Y·S·先生由他的友人给我看《野草》的英文译本,并且要我说几句话。可惜我不懂英文,只能自己说几句。但我希望,译者将不嫌我只做了他所希望的一半的。   这二十多篇小品,如每篇末尾所注,是一九二四至二六年在北京所作,陆续发表于期刊《语
鲁迅散文集《野草》:一觉( 12:56:53,68)   飞机负了掷下炸弹的使命,象学校的上课似的,每日上午在北京城上飞行。每听得机件搏击空气的声音,我常觉到一种轻微的紧张,宛然目睹了“死”的袭来,但同时也深切地感着“生”的存在。   隐约听到一二爆发声以后,飞机嗡嗡地叫着,冉冉地飞去了。
[关于鲁迅的文章]鲁迅散文集《野草》:淡淡的血痕中( 12:56:25,52) —纪念几个死者和生者和未生者—   目前的造物主,还是一个怯弱者。   他暗暗地使天地变异,却不敢毁灭一个这地球;暗暗地使生物衰亡,却不敢长存一切尸体;暗暗地使人类流血,却不敢使血色永远鲜浓;暗暗地使人类受苦,却不敢使人类永远记得。
鲁迅散文集《野草》:腊叶( 12:55:59,42)   灯下看《雁门集》,忽然翻出一片压干的枫叶来。   这使我记起去年的深秋。繁霜夜降,木叶多半凋零,庭前的一株小小的枫树也变成红色了。我曾绕树徘徊,细看叶片的颜色,当他青葱的时候是从没有这么注意的。他也并非全树通红,最多的是浅绛,有几片
鲁迅散文集《野草》: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12:55:26,36)   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有一日,他遇到一个聪明人。   “先生!”他悲哀地说,眼泪联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你知道的。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粱皮,连猪狗都不要吃的,
[关于鲁迅的文章]鲁迅散文集《野草》:这样的战士( 12:54:57,25)   要有这样的一种战士——   已不是蒙昧如非洲土人而背着雪亮的毛瑟枪的;也并不疲惫如中国绿营兵而却佩着盒子炮。他毫无乞灵于牛皮和废铁的甲胄;他只有自己,但拿着蛮人所用的,脱手一掷的投枪。   他走进无物之阵,所遇见的都对他一式点头。
[关于鲁迅的文章]鲁迅散文集《野草》:死后( 12:54:30,33)   我梦见自己死在道路上。   这是那里,我怎么到这里来,怎么死的,这些事我全不明白。总之,待我自己知道已经死掉的时候,就已经死在那里了。   听到几声喜鹊叫,接着是一阵乌老鸦。空气很清爽,——虽然也带些土气息,——大约正当黎明时候罢
[关于鲁迅的文章]鲁迅散文集《野草》:立论( 12:54:04,19)   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   “难!”老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我告诉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
[关于鲁迅的文章]鲁迅散文集《野草》:颓败线的颤动( 12:53:35,11)   我梦见自己在做梦。自身不知所在,眼前却有一间在深夜中禁闭的小屋的内部,但也看见屋上瓦松的茂密的森林。   板桌上的灯罩是新拭的,照得屋子里分外明亮。在光明中,在破榻上,在初不相识的披毛的强悍的肉块底下,有瘦弱渺小的身躯,为饥饿,苦痛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鲁迅著作书目:《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新期社《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卷),新潮社《热风》(杂文集)1925,北新《彷惶》(短篇小说集)1926,北新《华盖集》(杂文集)1926,北新《华盖集续编》(杂文集)1927,北新《坟》(论文、杂文集)1927,未名社《野草》(散文诗集)t927.北新《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而已集》(杂文集)1928,北新《三闲集》(杂文集)1932,北新《二心集》(杂文集)1932,合众书店《鲁迅自选集》1933,天马《两地书》(书信集)与景宋合著,1933,青光书局《伪自由书》(杂文集)1933,青光书局《鲁迅杂感选集》翟秋白编选,1933,青光书局《南腔北调集》(杂文集)1934,同文书局《拾零集》1934,合众书店《准风月谈》(杂文集)1934,兴中书局《集外集》杨霁云编,鲁迅校订,1935,群众图书公司《门外文谈》(论文)1935,天马《故事新编》(小说集)1936,文生《花边文学》(杂文集)1936,联华书局《且介亭杂文》(杂文集)1936,三闲书屋《夜记》(杂文集,后编入《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文生《且介亭杂文二集》(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且介亭杂文末编》(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鲁迅书简》(影印本)许广平编定,1937,三闲书屋《鲁迅全集》(1一20卷,收著作、译文和辑录的古籍)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集外集拾遗》(综合集)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汉文学史纲要》(文学史)1941,鲁迅全集出版社《鲁迅全集补遗》唐韬编,1946,上海出版公司《鲁迅书简》许广平编,1946,鲁迅全集出版社《鲁迅日记》(影印本)1951,上海出版公司;铅印本,1959,人文《鲁迅选集》1952,开明《鲁迅小说集》1952,人文《鲁迅全集补遗续编》唐韬编,1952,上海出版公司《鲁迅书简补遗》吴元坎辑,1952、上海出版公司《鲁迅全集》(1-lO卷),人文《鲁迅选集。(1一2卷),中青《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文学史)1958,三联《鲁迅选集》(上下册)1959,人文《鲁迅书简》(致日本友人增田涉)1972,人民日报社《鲁迅诗稿》1976,文物;1981,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鲁迅书信集》(上下卷,收《两地书》以外书信1381封)1976,人文《鲁迅佚文集》1976,解放军报社《鲁迅书简》(致曹靖华)1976,上海人民《鲁迅手稿全集》(书信8册,日记6册),文物《鲁迅致许广平书简》1980,河北人民《鲁迅全集》(1-16卷)1981,人文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巴金写鲁迅的文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