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之道有三.有大忠似伪,有次忠,有下忠.”出自哪里

中国文学史考研辅导笔记(袁版)
三、学习古典文学方法1.一定要把作品放在一定的时代、历史背景中,一分为二评析屈原:过去:爱国诗人 今天:学术活跃、畅所欲言有人说:1屈原是一个奴性十足的诗人,整个《离骚》内容不就是&君主啊,我多么爱你,你为什么不爱我&的个人哀怨、乞怜之作。这种说法显然站不住脚,艺术品的价值在于时代与艺术感人至深的结合,屈原身后也有许多封建文人,专抒个人哀怨,如汉代模仿骚体的《七谏》、《九叹》等,但却毫无艺术价值,?2也有人说&骚文炫己&:a.《离骚》一开篇,诗人就先摆家谱,溯先世,说自己与楚王同宗,出身高贵(帝高阳兮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说完世系又说生辰的奇异&嘉名。b.表白自己品德高尚,理想高洁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能力)3哀怨说:李白&哀怨起骚人&裴子野&若悱恻芳芬,楚骚为之祖&《离骚》:实质是诗人内心痛苦和心理矛盾双重挤压的忧愤。对&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 怒&的昏庸君王&怨,对&众芳之芜秽&(比喻对亲身培植的人才的变节堕落)的变质后生&痛苦惋惜,对国家人民的灾难&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④怨愤说:(悲愤)元稹:&骚文作而怨愤之态繁&白居易:&不悲口无食,不悲身无衣,所悲忠与义,悲甚则哭之(《寄唐生》)。这里的&怨&是忠怨,赤诚进谏不为理解的怨。《韩诗外传》&忠之道有三:有大忠、有次忠、有下忠,以道覆君而化之(和君主一道成为历史的陈迹),大忠也,以德调君而辅之,次忠也;以是谏非(指出君王的不是)而怨之,下忠也&&在封建腐儒眼中,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忠是下忠,是&狂狷景行&(班固《离骚序》)(性情正义,不肯同流合污)⑤现代一些新观点则认为屈原有心理疾患&自恋心态、恋女情结、人妖a.香草美人《山鬼》《思美人》b.上天求女(美政理想)*哀高丘之无女(在楚国的高丘下没有可追求的神女)*到青帝住的地方,折取琼枝作佩带,花朵送美女*求洛水之神:宓妃,美而无礼只好改求*欲求简狄而无良媒*欲求有虞国的二姚而又苦于理弱媒拙屈原的求女,不但追求容貌的美丽动人,而且要求品德的高洁,尤其坚守&媒妁之言&的礼教手续。2.光读作品还远远不够,&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鲁迅:《题未定草》)这也就是所谓知人论文、知人论世的方法。鲁迅是这方面的典范。他多次讲到选本、摘句的误人,他举出被选家录取了《归去来辞》《桃花源记》而称之为隐逸诗人之宗的西晋诗人陶渊明,但在全集里却有《闲情赋》那样大胆自白的诗,还有&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之诗。他还举选家只取其碑文的蔡邕,说如果读一读他的《述行赋》&才明白他并非单单的老学究,也是一个有血性的人&。(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在读某作家的作品时,我们绝不能仅从一两声幽深绵长的叹息或意气风发的豪迈中得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3.在弄清线索的基础上,注重艺术规律的探讨不能简单了解《诗经》、楚辞、汉赋本身的特点,而是要探讨&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的汉赋在艺术上继承并发展了诗辞的什么东西,而不能仅因汉赋歌功颂德而否定它。要探讨齐梁文学,不能因其写风花雪月而否定它,而应看其对唐诗的繁荣起了什么作用,同样研究宫体诗不能因其反映宫廷生活就否定了它对完善、发展诗歌艺术表现手法的贡献。过去文学史的缺陷就在于:基本上都是作家、作品的介绍、评价、缺乏规律性的论述。我们在学这门课时,一定要把各个时期的文学发展,对于国家的盛衰、政令的张弛,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风气的变化,文人思想的变化等等,做进一步的探索。尤其是关于世风、士风与文学的关系。例如汉末的清议,魏晋的玄学,六朝文人&无特操&,唐宋文人之兼&儒、释、道&,明人思想之反道学传统等等。探讨:刘勰曾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龙&时序》)不知大家是否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朱熹曾说:&大率文章盛,则国家却衰。&(《朱子语类》卷三九《论文上》)赵翼曾说:&国家不幸诗家幸。&(《题遗山诗》)○1晚周战国:在历史上它是一个它崩乐坏、霸权迭兴、大厦将倾的动荡不安定时期,今天&春秋五霸&,明天&战国七雄&,轮流坐庄,战乱不已,可在思想阵地及文化领域却又是一个大解放、大宽松的时代,学术流派之多,文章之盛,可以说前所未有。章学诚说:&盖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故论文于战国,而升降盛衰之故可知也。&(《文史通义&诗教上》)2.及至秦皇统一六国,国家之盛,前所未有,但&秦世不文&。文章之衰,亦前所未有。
[ 本帖最后由 朱哲 于
18:16 编辑 ]--------------------------------------------------------------------------------&作者: 朱哲&&&& 时间:
3.唐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如唐贞观、开元,都无文章;及韩昌黎、柳河东以文显,而唐之治已不如前矣。&这话是不错的。唐代国势转衰之时,文人多有忧患意识,写出了许多爱国忧民的作品,不仅韩、柳之文如此。国家衰,则政令松驰,思想解放,文章乃盛;反之,国家盛,则法严令具,文化专制,文章乃衰。国家的一盛一衰,政令的一张一弛,与文章的盛衰恰成反比。周、秦两代如此,唐代以后,宋、元、明、清各代,亦大抵如此。这可以说是一条规律。四、注意问题(一)文学和文学史:1.文学史:文学的历史,一个民族情感演变的文字记录(情感史),作品要立足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学的承传、流变、艺术感染力、审美价值,社会生活对文学的影响很大,而文学对生活的干预相对次要。&文学&:借助于语言的形式(或工具)唤起接受者的美感意识,实现个人自由意志,偏重文学创作:○1心境和处境相背离现象。人类需要的五个基本阶段。生存&安全(爱国)&友爱(友谊、爱情)&尊严、荣辱、毁誉。&个人价值。 一般心境高于处境,其次个人价值全面实现
??????????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中国文学史》笔记(选)袁行霈主编
下载积分:1600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3|
上传日期: 08:49:29|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下载文档:《中国文学史》笔记(选)袁行霈主编.PDF
官方公共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莞大忠电子有限公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