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化语言的妙处言

二、陌生化理论与古典诗词教学
  (一)陌生化理论的教育学意义
1、陌生化理论的提出
俄国形式主义理论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和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是陌生化理论的重要倡导者。
陌生化是相对于自动化(automation)的习惯、经验和无意识而言的。自动化是指人们对熟悉的事物由于司空见惯而视而不见,尤其是对事物的形式早已麻木,呈现出能够认识但已丧失敏锐的感知和新鲜感受的状态。形式主义者认为文学的要义就是陌生化,文学的文学性是通过陌生化表现出来的,“文学语言不仅制造陌生感,而且它本身也是陌生的”。
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艺术的手法》中说:“那种被称为艺术的东西的存在,正是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头更成为石头。艺术的目的是使你对事物的感受如同你所见的视象那样,而不是你所认识的那样;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陌生化’手法,是复杂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既然艺术中的领悟过程是以自身为目的的,它就理应延长;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之创造的方式,而被创造物在艺术中已无足轻重。”
2、陌生化的审美标准
陌生化的审美标准就是新奇或惊异。因为众所周知的东西,正因为它是众所周知的,所以才根本不被人们所认识。陌生化的目的就是要颠覆习惯,使人们对熟悉的事物“陌生”起来。陌生化的意义在于瓦解艺术形式和语言方式运作上的自动化和心理上的惯性化,从而重新构造我们对世界的感觉,把一种奇异的与习惯性认知完全不同的现实展现给我们。
3、陌生化语言
文学语言陌生化的要义是解构语言能指与所指间习惯化、常备化、自动化的意指关系,摆脱由语言建立起来的习以为常的知觉经验,打破、毁坏一切固有的语言符号模式,把语言置于重新以所指的背景中,借以重构它的感性内涵,形成新的意指链。在诗歌语言方面,主要通过语法规则的偏离,通过隐喻、象征、意象叠加等手法造成高度变异的语言,从而与普通言语形式形成一定的距离,达成言语表达的陌生化。
4、陌生化理论的教育学意义
一言以蔽之,陌生化就是要“创造性地损坏习以为常的、标准的东西,以便把一种新的、童稚的、生气盎然的前景灌输给我们。”陌生化的实质就在于不断更新我们对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陈旧感觉,把人们从狭隘的日常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习以为常的惯常化的制约。不再采用自动化、机械化的方式,而是采用“被人们创造性地扭曲并使之面目全非的独特方式”。
(二)主体的陌生化体验与陌生化文本的创造
1、疏离认知,强调感受与体验。如苏轼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按照对事物的一般性认知,“淘”指水流冲刷,“浪”淘的应是“沙”,然而词中“淘”字后跟的却是“千古风流人物”,一下子就使诗词的境界变得阔大而深远,同时使人耳目一新。
2、视角变换。创作主体的陌生化体验还在于变换视角,择取一个为人忽略或不为人知的角度观察和描写事物。如杜甫的名句“月涌大江流”,李白写天门山的名句“天门中断楚江开”,都是将静物进行动态化描写。此外,以动衬静的佳句也有很多,如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
3、言语的偏离性体验。陌生化效果的突现取决于词法、句法、音韵、节奏等总体语言系统中的相关要素的新奇组合。其实,陌生化便意味着偏离、疏离、超离、间离,意味着一种远离平衡态的非平衡,打破对称的不对称,扰乱常规的反常规。如杜甫运用借代手法写出了惊人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李白用夸张的方法写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杜甫用拟人手法写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贺铸的词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草、絮、雨都是多极之物,词人用博喻写出愁的无边无际。
4、文化语义的积淀。“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此诗有的时候称《无题》,有的时候称《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久负盛名,有千古诗迷之称。诗中运用典故很多,形成陌生化语境,不仅能使阅读者产生惊奇感、和新鲜感,而且还能常读常新,不断激发阅读者的审美感受,堪称神奇。
(三)陌生化文本的完成与接受主体的陌生化感受
文学的陌生化表达能否收到成效,还需要考虑接受主体的陌生化感受。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是这样阐释陌生化的,“把一个事件或者一个人物性格陌生化,首先意味着简单地剥去这一事件或人物性格中的理所当然的、众所周知的和显而易见的东西,从而制造出对它的惊愕和新奇感。”
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对习以为常、众所周知的事物进行“剥离”,进而使他们尝试从新的角度来审视对象,并从中发现新颖之美。此时陌生化已不仅仅是一个文艺学概念,它已触及事物认识的特殊。布莱希特曾经把陌生化的实现过程概括为这样一个公式:认识(理解)――不认识(不理解)――认识(理解)。在布莱希特那里,不是“惟陌生而陌生”,不是“为间隔而制造间隔”,制造间隔只是一个步骤,一个程序,更重要的是消除间隔,达到对事物的更深刻的理解与熟悉。
如《木兰辞》通过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反映了以“孝”为核心的儒家血缘伦理关系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以“忠”为核心的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伦理关系。这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着力体现的核心价值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惟一,教师也可以从当代文化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从女权主义视角出发审视木兰形象,她具有叛逆的性格,她不再是那种裹着小脚的病态女性,而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的巾帼英雄。她冲破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歧视与禁锢,挑战女性不能从军的禁忌,勇敢地替父从军;她以女性柔弱的身躯挑战男女不平等的陋习,她以自身的行动诠释着“谁说女子不如男”;她以女性的标准颠覆了男性的价值观念,“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她以女性的智慧挑战男性的智商,“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她始终都在寻找着自我,“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因为对于女性来说,成为自己比什么都要紧。语言陌生化――论徐志摩的诗的诗歌语言技巧
C09中文(1)班
陆茜【内容摘要】在徐志摩的诗歌语言方面,最直接的呈现就是――陌生化。他的诗通过语法规则的偏离,和隐喻、象征、意象、拼接、跨跳等各种手法来造成高度的语言变异。他使诗歌语言在独立自足的生成运动和变幻的自律中呈现出陌生化。经过他陌生化处理后的诗歌语言,便不负载一般语言的意义,他的诗歌内容中也总有一种让人“在梦到轻波里依洄”的感觉。【关键字】 陌生化
空间跨跳 另类视角 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曾说:“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①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一首引人注目,使人百读不厌的诗,它所存在的艺术,就是需要语言组合的新颖性,语感的陌生化,视野角度的不寻常。徐志摩就做到了这点,他常常用另类的表达,使诗的内容有着一种让人“在梦的轻波里依洄”的感觉,他的诗充满了他的七情六欲。设喻陌生,会启发新思维的诞生。陌生的设喻不但不会使诗歌变得难懂异读,而且会给诗歌增添一种朦胧中的真实美。徐志摩先生的《沙扬娜拉一首》②,虽然经过诗人最终的删选只剩五句话,但短的只是长者的睿智和彻悟,长的恰恰是浪漫诗人的灵动和风流情怀。整首诗一开始就以一个构思精巧的比喻来描摹少女的娇羞之态,“低头的温柔”,“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诗人妥帖地将两者重叠在一起,人耶?花耶?抑或花亦人?人亦花?我想读者已分不清了,只有朦胧地从莲花姿态中看到一个害羞女郎低头含笑的样子。这正是诗歌语言陌生化的表现,诗人并不像一般诗人使用“低首含笑”“掩面”“红晕”等词语来形容少女的娇羞,而是生动,形象地通过“水莲花不胜凉风”那微微压枝的样子,将一个少女的害羞描摹得栩栩如生。这么含混,巧妙的设喻,给读者留下了许多遐想的空间。词语的拈连、转出,会有新的意趣出现。有时看似不符逻辑上的规则,语感上的理论,但它给诗歌蕴予了一种新的感觉,使诗歌更加具有一种真实的情感美。徐志摩先生的《沙扬娜拉一首》中写道:“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诗人将“蜜甜”与“忧愁”相结合,在逻辑上和语法规则上是不成立的,但这就是“诗的语言”,徐志摩诗的巧妙之处。徐志摩先生通过矛盾的修辞手法,不仅拉大了情感之间的张力,还使其情感更趋于饱满。志摩先生在分别的时候,有着蜜甜的忧愁,这位日本女郎到底是情人还是朋友?这耐人寻味,使人无限遐想的结尾达到了诗人写作的目的,也使情感一下子得到了升华。结构选用新颖,可显示出诗人新的追求。另类的构思,不断地推陈出新,会使诗歌拥有永不枯竭的力量。诗歌语言的陌生化,有时可通过句式的另类,不寻常来体现。在徐志摩先生《阔的海》③这首诗中,诗人明显用了“反讽”方式中的一种――“夸大陈述”性的“反讽”。所谓“反讽”,就是正话反说,言在此而意在彼。而所谓“夸大陈述”则是假情假意地夸张,然而却大言若反,暗示相反的性质。诗歌《阔的海》一开篇如“石破天惊逗秋雨”般先声夺人的几个“我不要”宣称,这无疑是一种“夸大陈述”的手法。也许正是诗人太热爱自由,才会说出这样的宣言,才会“像一个小孩爬伏”样追求“西天边不死的一条缝,一点光,一分钟”。徐志摩就是通过这样大胆,另类的语言结构安排,用追求光明的可怜卑微却又顽强执着来反衬出一片“阔的海空的天”――这一“自由与光明”的象征――因为这对每一个有生命的人事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但最精彩的是――《阔的海》这首诗语言上的陌生化不仅仅呈现在局部语言结构技巧上,还体现在整首诗篇总体句式安排上。标题为“阔的海”与最后所追求的结局,构成了“反讽性”的强烈对比效果。诗歌句子的展开和排列,从一开始的“阔的海空的天”到最后可怜巴巴地被挤兑成“一条缝”似的狭窄的时间。作者明显有意识的在句子排列上注重了视觉效果的的强调,整篇诗歌呈现出“倒三角”的形状。“钟”、“光”、“缝”排成整齐而局促的一条线,“一分钟”的“钟”最后孤零零地抓住“一点光”单独形成“一条线”??所以从这些,不难看出诗人独具的匠心和深刻的寓意。诗人想通过如此强烈的对比,让读者想到追求光明与“阔的海空的天”之艰难。瞬间的转移,空间结构上的跨跳,这也是语言陌生化常常使用的表现手法。现实中空间的转移,跨跳是受着时间与距离的限制,而在诗歌中,空间结构的转换,跨跳可由诗人的意象随意跳跃,转移。虽然有时看似不符逻辑,但这不正是别的情感的一番倾泻。就像徐志摩先生的《沪杭车中》④,这首诗的诗题就是一个动态空间,“沪杭车中”,上海与杭州的距离暂被现代交通工具火车所不经意打破。时间与空间本是相对物,但在徐志摩先生此刻的笔下,简直就是浑然成为一体。“匆匆匆!催催催!”两组重叠拟声词,把这种浑然表达的淋漓尽致,随着这到来的时空的浑然,空间中原来浑然一体的自然反被切割成零碎的“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更深刻实质性意义的分裂乃是人类自身的安宁的梦境的分裂(或者说是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个梦境)。空间中的浑然、分裂,从现实中的不可能却又体现出现实中的真实触感。这不禁引起读者对现代文明速度的惊叹和对时间过逝的正视。“催催催”,两者前后呼应,这种空间句式的安排,通过“催”人惊醒的声音,让人不得看到老去的秋容,逝去的人生。空间的转出,跨跳能达到语言陌生化效果,但另类的视角,也能让读者窥视诗人内心的情感。诗人往往不是从“全知全能视角”――“我”来看待事物,而是通过第三人称――另一个全新的视角来揭示内心情感,达到陌生化效果。徐志摩先生的《落叶小唱》⑤,诗人通过与“落叶”之间的千丝万缕,来体现他对逝去爱情的追念,和他对他爱的人的思念。“一阵声响”,“一声剥啄”,“一个声息”,“一个喟息”,一切的声色都以为是她来了,然而独特的视角,让人难以分辨是落叶还是诗人心中的伊人。总的结论:陌生化就是把与人切近的事物从身边推陈出新,以造成似曾相识的生疏感,使丧失了感觉的语言又变得生动新颖。恣肆横溢的语句,其妙突兀的现象,出人意料的比喻,只有延长了能指达到所指的时间,才让人们对早已耳熟的词字,情景有了新的认识与发现,这才是语言陌生化的意义所在。徐志摩的诗语言别致张悦,想象情节华丽斑斓,让读者在陌生的语言和反常的形式中感受到诗人生活的本质,真情的流露。 注释: ①②③ 摘自什克洛夫斯基[俄]1917年发表的《作为手法的艺术》。
选自徐志摩的诗集《志摩的诗》(中国画报出版社 2009-9)。
选自徐志摩诗集《猛虎集》。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6-1)。④ 选自徐志摩诗集《志摩的诗》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09-9)。⑤ 选自徐志摩诗集《志摩的诗》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09-9)。语言陌生化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语言陌生化本词条缺少信息栏、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什么叫语言陌生化?我想这个问题对于大都数的初中生来说都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但是对于你的学习或许是没有多么明显的作用,但是如果掌握了语言陌生化的概念那么你进可以在学习上帮助你在生活中也会对你有所帮助。 一、语言陌生化的艺术魅力
所谓“陌生化”,通俗点讲,就是“换一种说法”,以陌生表现熟悉。我们在叙写或陈述我们常见的事物或道理时,不用大多数人习惯采用的说法,而采用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特的表现语言——一张“陌生的面孔”,会给文章带来一道亮丽的色彩。有这样两句话:“春天来了。”“被细雨淋湿的鸟鸣跌落在河面上,江水微涨。微风拂来,夹岸的柳枝被风剪成丝缕,舞成一片婀娜。”(董华翱《守望春天》)两句话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就是春天来了,这我们都能读懂,但似乎后者更容易抓住读者的心,因为它更容易引发我们诗意的联想和想象,获得一种美的感受。这种美感的获得就是靠语言的陌生化。
事实上,古往今来,许多文学家为我们树立了语言陌生化的榜样,这种例子可信手拈来。即便是在教材里也是随处可见:
①我们这样站着/温柔地呼唤风/像呼唤姑娘们/使大地上所有的树木都涨满绿色的帆。(苏教版必修一,江河《让我们一起奔腾吧》)
②黄昏蹒跚在苍茫的原野上。最后看见它好像醉汉似的颓然倒下,消失在黑夜里了。(苏教版必修三,黄药眠《祖国山河颂》)
③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苏教版必修三,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这些现当代着名的作家都十分注意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得语言陌生化,虽然增加了读者感知事物的难度,延长了感知时间,但却使人在反复品味中获得一种审美愉悦,充分显示了陌生化语言的独特魅力。
其实,学生的作文中偶尔也能见到一些颇见功底的陌生化句子:
④我的泪水是一批高贵的客人,它们常常在我听音乐或读书时悄然来临。(星飞《读心》)
⑤慢慢地,我感到自己智慧的小池塘正在涨满,荒漠的心正在泛绿,这种感觉的畅快实在难以言喻,或许可以这样说吧,读书让我的自身正化为一道光明,迅速地烧毁本来在我眼前的一片黑暗。(甜雯《诗意的证据》)
我们不难看出,这两个句子写同一件事情:读书的感受。而这些感受经过小作者的陌生化处理,即以一副陌生的面孔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使我们从另一角度欣赏到了常见事物的美感,体会到了语言陌生化的艺术魅力。
二、语言陌生化的方法技巧
分析这些句子,不难发现它们具有两个共同特征:从途径上说,就是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把熟悉的事物陌生化;从方法上说,就是综合运用诸如移用、通感、新奇的比喻与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熟练运用这些方法,化腐朽为神奇,变习见为新异,从而使读者获得意想不到的美感体验。
比喻是最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化抽象为具体。新奇的比喻也可把寻常的事物陌生化,增加人和事物间的距离感,从而获得美感。句①将小树逐渐变绿说成是风帆逐渐鼓胀,句②直接将黄昏比喻为醉汉,都因新奇而别具美感。
比拟有拟人、拟物之分,也是常用修辞手法之一,它通过把物人化或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达到新颖别致、亲切动人的艺术效果。前述句②“蹒跚”的“黄昏”,句③“疲惫的歌”,就明显地运用比拟的手法,给山、河等事物以可感的形象、人为的特征。在这里,人与物、物与人、物与物之间特性互通,摆脱了就事说事,就物说物的苍白、枯燥,给人鲜明的印象,具有丰富的美感。再如:
“冬天的树用光秃秃的树杆,一遍又一遍地临摹着太阳的影子,丈量着岁月的长度。”(容蓉《冬日恋歌》)“临摹”“丈量”都是人为的动作,此处让“树”具有,人物共通,给人以全新的感受。
什么叫语言陌生化?确实是对于初三学习比较陌生的一个名词,但是只要你掌握了这一个看似缉拿单但却蕴含着深刻意义的词语会对你有很大的帮助,希望你可以多掌握一些对你有帮助的知识。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语言陌生化
下载积分:1613
内容提示:语言陌生化,语言,陌生化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9|
上传日期: 05:58:32|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语言陌生化
官方公共微信作者:& 作者本人请参看
导师姓名:&
学位授予单位:&
授予学位:硕士
学位年度:2013
关键词:&&&
摘要:(该内容经过伪原创处理,请直接查看目录)说话是文明的载体,在两种分歧说话的转换进程中必定带来文明的妨碍。清除这类文明抵触和空白既是文学翻译胜利的需要,也是一项严重困难,特别关于文明底蕴深挚的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来讲。文学艺术性的最年夜保存和转达是翻译胜利的表示。生疏化是一种艺术手段,从“生疏化”说话来研讨围城翻译能为翻译学供给一个好的视角。《围城》是一部功底深挚的中国文学经典,是钱钟书师长教师独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在文学史上享誉盛名。研讨傍边的艺术说话成为文学界的不懈高潮。由珍妮·凯利和茅国权合译的独一的一部英译本在很年夜水平上精确地转达了原著的滑稽说话,又有用地输入了中国文明的意蕴。学者对《围城》说话及其翻译的研讨不乏多数,并且都有很好的解读视角。但是,“生疏化”说话是一种绝对新鲜的视角,是以,从“生疏化”说话来研讨翻译,能为翻译学的成长注入力气。“生疏化”是由20世纪俄国情势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一种文学主意和艺术审美。自从问世以来,就广受文学实际界的存眷和推重。它是文学发明进程中采取的锐意发明“惊异”的一种艺术手段,这类“惊异”可以打破惯例获得变形和生疏,转变读者的“等待视野”,从而延伸读者审美感知过程。好的作品都有其“生疏性”。“生疏化”有其“文学性”,在文学翻译中“生疏化”有很年夜保存的能够空间。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作为一种序言有义务对原文的“生疏化”的文学性最年夜地传递。是以,文学翻译与“生疏化”有着慎密的接洽。“生疏化”概念而后也被普遍运用于文学翻译范畴。本文取《围城》及其英译本为例,从生疏化角度剖析作品的艺术精髓地点,并进一步从翻译办法和技能商量译尴尬刁难其生疏化说话的保存。文章主体部门重要从作者完成说话生疏化的五个门路动身,商量生疏化说话的艺术后果,并进一步研讨译者若何应用直译、意译、正文、替换等多种翻译手腕给外文读者带来最年夜的审美享用。生疏化的说话在译文中的保存是文学魅力永葆芳华的源源动力。同时,借《围城》及其英译为例,本文旨在加年夜“生疏化”在文学和文学翻译中的存眷,以获得应有的位置。
Abstract:Speech is the carrier of civilization, in the two kinds of differences in the conversion process of the conversion process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the obstruction of civilization. Remove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victory of the blank is literary translation need, is also a serious difficulties, specifically about the culture and deep and sincere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ry works. The greatest preservation and conveying of literature and art is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victory of the translation. It is a kind of art method to study the Fortress Besieg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range". Fortress Besieged is a foundation of sincere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Mr. Qian Zhongshu only a novel,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ry reputation. Study the art of talking sideways become a tireless literary climax. The only English version of Jenny Kelly's and Mao Guoquan's is a very big one in a very big way. Scholars on the "Fortress Besieged" and the translation of the study of the majority, and have a very good perspective. However, the "strange" speech is a kind of absolutely fresh perspective, it is to study the translation from the "strange", which can be a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strange" is a literary idea and aesthetic taste of Victor Shklovsky, which was proposed by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Russian School of thought in twentieth Century. Since its inception, popular literary theorists concern and respect. It is a kind of art method, which is adopted in the process of literary invention. This kind of "amazing" can break the practice to obtain the deformation and the unfamiliar, change the reader's "Horizon of waiting", thus extending the reader's aesthetic perception process. Good works have their "strange nature". "Strange" has its "Literature", in the literary translation "the new" has the very big preservation to be able to space.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or as a preface to the obligation of the original text of the "new" of the most large literature. Therefore,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strange" has a close connection. The concept of "new" and "strange" is also applied to the category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In this paper, we take the "Besieged City" and its English version, for example, from strange angle analysis of works of art essence, and further from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skills to discuss embarrassing difficult preservation of the strange talk. The main body of this article is to start from the author of the author to complete the five road, to discuss the artistic consequences of the new language, and to further discuss how to use the translator's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 text, replacement, etc.. The strange talk is preserv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literary charm of youth stream of power.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e "Fortress Besieged" and its English translation, for example, this paper aims to increase the "strange" in literature and literary translation of the attention, in order to obtain the proper position.
目录:摘要4-5Abstract5-6Chapter 1 Introduction9-13&&&&1.1 Research Background9-11&&&&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11-12&&&&1.3 Structure of the Thesis12-13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13-18&&&&2.1 Previous Study on the Language in Fortress Besieged13-14&&&&2.2 Previous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Fortress Besieged14-18Chapter 3 Concept of “Defamiliarization”18-25&&&&3.1 Origin and Definition of “Defamiliarization”18-21&&&&3.2 The Literariness of “Defamiliarization”21-22&&&&3.3 “Defamiliarization” and Literary Translation22-25Chapter 4 “Defamiliarization” in Fortress Besieged and Its English Translation Strategies25-56&&&&4.1 “Defamiliarization” Language of Abnormal Collocation25-31&&&&&&&&4.1.1 Literal Translation26-28&&&&&&&&4.1.2 Literal Translation plus Notes28-29&&&&&&&&4.1.3 Free Translation29-31&&&&4.2 “Defamiliarization” Language of Temporary Copy31-39&&&&&&&&4.2.1 Literal Translation32-34&&&&&&&&4.2.2 Literal Translation plus Notes34-36&&&&&&&&4.2.3 Transliteration36-37&&&&&&&&4.2.4 Free Translation37-39&&&&4.3 “Defamiliarization” Language of Intended Misinterpretation39-43&&&&&&&&4.3.1 Literal Translation39-40&&&&&&&&4.3.2 Literal Translation plus Annotation40-41&&&&&&&&4.3.3 Free Translation41-42&&&&&&&&4.3.4 Addition42-43&&&&4.4 “Defamiliarization” Langauge of Slip Phrases43-45&&&&&&&&4.4.1 Literal Translation43&&&&&&&&4.4.2 Free Translation43-45&&&&4.5 “Defamiliarization” Language of Metaphor45-52&&&&&&&&4.5.1 Literal Translation45-48&&&&&&&&4.5.2 Literal Translation plus Annotation48-49&&&&&&&&4.5.3 Transliteration plus Annotation49-50&&&&&&&&4.5.4 Free Translation50-51&&&&&&&&4.5.5 Replacement51&&&&&&&&4.5.6 Addition51-52&&&&4.6 Loss of “Defamiliarization” Effect52-56Chapter 5 Conclusion56-59&&&&5.1 Major Findings56-57&&&&5.2 Limitations of Thesis57-58&&&&5.3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ies58-59Bibliography59-62Papers Published During the Study for M. A. Degree62-63Acknowledgements63-64
原价:¥20.00元折价:¥1.00元
[1].陶弘扬. [D]. 苏州大学.
2014[2].赵雯. [D]. 河北大学.
2014[3].张晴. [D]. 河北大学.
2014[4].刘霁莹. [D]. 兰州大学.
2014[5].张笑平. [D]. 河北大学.
2014[6].刘晓强. [D]. 河北大学.
2014[7].赵甜甜. [D]. 河北大学.
2014[8].史欣谱. [D]. 河北大学.
2014[9].曹阳. [D]. 内蒙古大学.
2014[10].戴淑琴. [D]. 内蒙古大学.
2014[11].冷明菲. [D]. 内蒙古大学.
2014[12].包静杰. [D]. 内蒙古大学.
2014[13].李扬. [D]. 内蒙古大学.
2014[14].孙春艳. [D]. 内蒙古大学.
2014[15].祁宇. [D]. 内蒙古大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c语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