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奚仲中学是什么人他是哪个时代的人,做什么的?

请问咋们中国人古时候的名字,除了姓和名外,为什么还会有字?这个字有什么用?_百度知道
请问咋们中国人古时候的名字,除了姓和名外,为什么还会有字?这个字有什么用?
提问者采纳
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
中国古史传说中的人物的姓氏,如有熊氏、牛蟜氏、青云氏等,今天看来可能都是氏族的名称。上古时代,氏族以自然物为氏族标志,因而这些名称大都以及生物和自然现象有关。这些氏族名称以后就可能演化为姓(如熊、牛、云等)。古代称呼人还往往冠以地名(如傅说,“傅”是地名)、职业名(如巫咸,“巫”是从事占卜的人)、祖先的名号(如仲虺,是奚仲的后人)等,这类称呼固定下来也就是“姓”。如鲁、韩、宋等,是以地名为姓;东郭、西门、池、柳等,是以住地的方位、景物为姓;师、祝、史等,是以职业为姓;上官、司马、司徒等是以官职为姓;公孙、王孙最早是指其先人是公或王;穆、庄等姓是用其先人的谥号。从春秋战国时一些人的称呼中我们还能看到姓氏形成的一些痕迹,如展禽因住地有柳又称“柳下惠”,公输班因是鲁人又叫“鲁班”,公孙鞅因是卫国人又称“卫鞅”,因封为商君又称“商鞅”等。此外,在各民族交通往来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姓氏,如呼延、慕容、尉迟等。
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符号。夏商两代留下来的一些人名如孔甲、盘庚、武丁等和干支相联系,可能和生辰有关。春秋时有些人名如“黑臀”“黑肱”等,应是以生理特征命名的。郑庄公名“寤(牾)生”,则是他母亲难产的纪实。可见那时有些名字还是很朴素的。但那时有些人名所用的字也有特定的含意,这含意并因同时出现的“字”而更为清楚。“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与“名”互为表里,所以又叫“表字”。屈原在《离骚》里自述:“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就是“平”,“灵均”就是“原”。他名“平”字“原”,“名”和“字”有意义上的联系。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如东汉创制地动仪的张衡字平子、“击鼓骂曹”的文学家祢衡字正平,他们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诗人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他们名、字中的“观”和“游”也是同义。 “名”和“字”有意义相辅的,如东汉“举案齐眉”的文学家梁鸿字伯鸾,“鸿”“鸾”都是为人称道的两种飞禽。“名”和“字”有意义相反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字子昂、清代作家管同字异之,他们名、字中的“熹”与“晦”、“■(俯)”与“昂”、“同”与“异”都是反义。古人的“名”“字”往往取自古书古典,如汉末“建安七子”之一徐干字伟长,《孔丛子》有“非不伟其体干也”句;曹操字孟德,《荀子》有“夫是之谓德操”句。 古人的“名”、“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先秦时,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长幼,如伯夷、叔齐,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孟姜女就是姜姓的长女。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同辈关系,如唐代抵抗安禄山的名将颜果卿和他的弟弟颜曜卿、颜春卿共用“卿”字,和他们同辈的堂兄弟颜真卿(以书法传世)也用“卿”字。宋代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同辈。明神宗的儿子朱常洛(明光宗)、朱常瀛、朱常洵等,第二字共用“常”,第三字共用“氵”旁。在这种情况下,姓名中的第一字是和父、祖共用的族名,第二字和第三字的一半是和弟兄等共用的辈名,具体到个人身上就只有半个字了。 除了名、字,有些古人还有号。“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包括斋名、室名等)。如唐代李白的“青莲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苏轼的“东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郑燮的“板桥”、朱用纯的“柏庐”等都是后人熟知的,有些别号的使用率(如苏东坡、郑板桥、朱柏庐等)甚至超过本名。别号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不像姓名要受家族、行辈的限制,因而可以更自由地抒发或标榜使用者的某种情操。别号中常见的“居士”“山人”之类就是使用为了表示者鄙视利禄的志趣。宋代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就是以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加上他本人一老翁,共六个“一”取号。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忧世愤俗,被权贵们讥为不守礼法,他因此自号“放翁”,表示对他们的蔑视。明末画家朱耷在明亡后取号“八大山人”(“八大”连写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哭笑不得”意),来抒发自己怀念故国的悲愤之情。当然,更多的官僚缙绅和封建文人所取的各种动听的别号只不过是附庸风雅、沽名钓誉的幌子。
以上所说的封建社会的姓、名、字、号之类,都是封建宗法制度和伦理道德等观念形态的组成部分。我们今天已不再需要这些字、号之类的东西。但是,由于它们在历史上长期存在并被广泛使用过,又是我们不能完全回避得了的。如果我们对古人姓、名、字、号的知识毫无所知,就根本无从识别。所以,为了阅读古籍以及研究古人思想、风格,还是需要对它们有所了解的。 摘自(时代学习报)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名字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古代的美男子、人称薄粉何郎的是哪个?生平有什么事迹?潘安是哪个时代的人、有什么事迹?_百度知道
古代的美男子、人称薄粉何郎的是哪个?生平有什么事迹?潘安是哪个时代的人、有什么事迹?
求详细、求原创
我有更好的答案
傅粉何郎说的是何晏,三国曹魏时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何晏,才华出众,容貌俊美,而且喜欢修饰打扮,面容细腻洁白,无与伦比。因此魏明帝疑心他脸上搽了一层厚厚的白粉。一次,大热天之时,魏明帝着人把他找来,赏赐他热汤面吃。不一会儿,他便大汗淋漓,只好用自己穿的衣服擦汗。可他擦完汗后,脸色显得更白了,明帝这才相信他没有搽粉,而是“天姿”白美。后来因他娶了魏公主,被拜为驸马都尉。于是后人就把“傅粉何郎”作为一个典故,用来形容人面容白净漂亮,甚至也用来形容一些洁白的物品。如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题丁家公主旧宅》一诗中,就有“何郎犹在无恩泽,不似当初傅粉时”的诗句。同是唐代诗人的宋(王景)在《梅花赋》中也有“俨如傅粉,是谓何郎”的语句。
潘安是西晋时期的人,潘安是个多情的...
人称薄粉何郎的是三国时期南阳帅哥何晏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美男子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欢乐周末“迪斯尼卡通”嘉年华.恐龙乐园空
查看: 766|回复: 3
微信扫一扫
转发朋友圈
时间:日& & 来源:邳州日报(江苏)& & 编辑:东海
& && &追溯邳州源头 探寻城市根源
  记者感言:从邳国、下邳、邳县到邳州,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名称变了一个又一个,然而不管是6000年前的邳州大墩子原始先民,还是如今的邳州人,对故土的热爱和眷恋之情始终如一。
  古老的邳州有着内涵丰富的史前文化遗存,大墩子遗址、刘林遗址、岠山贝丘遗址,以及梁王城遗址(又作良王城遗址)等史前聚落在向文明时代迈进的步伐中,创造出灿烂夺目的彩陶文化,开启了邳州历史上第一个文化高峰,江苏6000年文明起源地邳州。
  寻找奚仲文化 邳州人文始祖
  进入奴隶社会时期,邳州历史上出现了一位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大人物,他就是“造车鼻祖”奚仲。如今,在邳州市运河镇建设路立交桥附近,还有一条以奚仲命名的道路——奚仲路。
  奚仲姓任,传说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后人,他生活在距离现在4000多年的夏朝,因为发明了马车,被夏禹王封为“车正”,也就是夏朝掌管马车的官(相当于现在的交通部部长)。在邳州市奚仲路附近,最近还新改建了一个以“奚仲造车”为主题的游园,就是位于邳州市建设路立交桥西侧的奚仲游园。如今,这里已成为附近居民休闲娱乐的最佳场所。
  由于奚仲生活的年代距离现在太过久远,不可能有实物留下,我们只能从史籍的点滴记载中去遥想这位造车始祖当年造车的模样。《管子·形势篇》中对奚仲所造之车有一段客观的评价:“奚仲之为车也,方圆曲直,皆中规矩准绳,故机旋相得,用之牢利,成器坚固。”
  除了“奚仲造车”历史,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奚仲还是夏王朝一个大诸侯国——邳国的开国国君,而邳国的都城就在现在的邳州境内。据徐州古都协会理事、运河高等师范学校高级讲师、邳州文史专家程荣华介绍,邳州(古邳国)作为诸侯国,应该始于夏朝奚仲,而且邳国是一个很大的诸侯国,它的地域范围不止于现在的邳州境内,北边应该到鲁南邹兖、滕薛一带,南边到苏北淮泗、邳睢一带。
  据历史学者考证,邳国中心区域就在今天邳州市西北部的戴庄镇、岔河镇一带,随着周边各路诸侯国的崛起,邳国从强大逐渐变得弱小,最终亡于楚国,邳国整整走过了1500个春秋。这期间,邳国经历了数次迁徙,史书上统称为“迁邳”,这是因为那时候的邳地并没有“上邳、下邳”之分,直到战国中期,邳地被纳入齐国疆土之后,才有了“上邳、下邳”区别。这其中还要提到,邹忌鼓琴谏齐王,齐威王拜邹忌为齐国相国,封领地下邳,封爵号成侯。
  “上邳”与“下邳”的历史渊源
  《史记》上记载,齐威王32年,就是公元前335年,邹忌被齐威王封于下邳,号曰成侯。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封楚元王子郢客为上邳侯,这就是邳被称为“上邳”和“下邳”的开始。《汉书.地理志》:东海郡有下邳,臣瓒注“有上邳,故曰下邳也”。下邳的故址(下邳邑即下邳城)在古邳镇,也就是现在邳州市西南部和睢宁县北部的交界地一带,古邳镇历代属邳州(称旧州),1953年由邳县辖地划归睢宁县。这其中还要提到,1218年析出邳州宿迁县古城辖地始置睢宁县,1953年邳县古邳公社划归睢宁县即今古邳镇。上邳的故址在仲虺城(上邳邑即上邳城),也就是现在山东省济宁微山县中部微山湖东岸和枣庄滕州市东南部一带,叫欢城(古驩城),但奚仲迁邳大多数都认为是下邳,就是现在的古邳镇。
  邳州古称邳国、下邳。时至今日,邳州人提起下邳,仍然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结。邳国灭亡后,在西周至春秋战国这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邳州地区先后成为周王朝和吴国、齐国、楚国等诸侯国的属地,继续实现着经济和文化的大发展。而以梁王城(又作良王城)为代表的周边地区更是创造了不同凡响的青铜文化,开启了邳州历史上第二个文化高峰。在邳州博物馆馆藏的珍贵文物中,就有一套九女墩遗址春秋时期古墓葬出土的完整青铜器编钟。
  据邳州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九女墩遗址出土的这个编钟是王权和富贵的象征,说明这个墓主人的身份,肯定是属于贵族。同时陪葬的这一套编钟是19枚,包括9枚钮钟、4枚编钟、6枚甬钟。按照《礼记》记载的葬制来讲,九女墩遗址这个春秋时期古墓的主人应该属于徐王。编钟上面识别出来的铭文,其中就有“徐王子孙永保用之”。目前,这套青铜器在整个徐州地区也是一个代表,邳州城市人文上有“礼乐之都·君子之国”之美称。
  战国时期的硝烟没有湮没灿烂的古邳州文化,不过随着秦灭六国,邳州已从一个强大的诸侯封国、成侯邹忌的王公食邑,成为隶属秦代泗水郡的下邳县。从此,黄淮大地的古邳文明逐渐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汉文明与邳州画像石
  进入两汉时期,邳州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从历年来频频出土的汉画像石中可见一斑。据介绍,汉画像石是西汉和东汉的时候,在墓壁、墓门或者是陵门上刻画文字、画像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是反映汉代人的“厚葬之风”,也叫事死如生。生前拥有的东西在死后全部要带,有些实用品可以带,带不走的就做成明器带走。此外,一些精神的东西,就用最原始的、作画的形式或者是用文字的形式来体现出来,就形成了这种丰富多彩、各种形式的汉画像石。
  汉画像石与苏州园林、六朝石刻一起被誉为“江苏三宝”,内容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规和规范,是我国文化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和文化艺术瑰宝。
  最后的封建时代
  隋唐宋元明以后,邳州持续发展,元代以后贯通南北、沟通长江黄河流域的京杭大运河使邳州成为漕运要津、水陆通汇。古邑邳州,山水甲地。东西南北,商旅云集,樯桅林立,八方辐辏,把邳州封建时代最后的辉煌投射在运河的桨声灯影之中,也把张良受书下邳圯桥、吕布命丧下邳白门楼、关羽屯土山约三事、下邳太守刘裕出草泽登龙庭等传说故事带到四面八方。因此,历史上有很多名人慕名来邳州,留下了不少千古传颂的名篇佳句。其中,较为知名的要数元代文天祥的《望邳州》这首诗了:中原行几日,今日才见山。问山在何处,云在徐邳间。邳州山,徐州水,项籍不还韩信死。龙争虎斗不肯止,烟草漫漫青万里。古来刘季号英雄,樊崇至今已千岁。
  这首诗前边是纪实,后边是联想,诗的后半截写了四个人物:第一个是自刎乌江宁死不肯回见江东父老的项羽,第二个是辅佐刘邦成就帝业,后来被吕后所杀的韩信,第三个是楚汉战争胜利者和西汉王朝建立者刘邦,第四个是新莽末年赤眉起义军的领袖樊崇。他们龙争虎斗,折戟沉沙,而今烟草漫漫,英雄何在,所以文天祥遥望邳州感慨万千。
  像这样的咏邳诗据说流传下来的有200多首。除了与邳州结缘的政治、文化名人,邳州在明末清初时,还曾出现过一位赫赫有名的音乐家——汤应曾。汤应曾是土生土长的邳州人,是明朝晚期北方著名的琵琶演奏家,以擅长演奏《十面埋伏》名闻天下,被世人尊称为“汤琵琶”。
  据介绍,汤应曾家里很穷,连媳妇都没有娶到,但是他与音乐有缘。后来,他的母亲就送他去学琵琶,学不到一年就学成了。因弹奏哀楚动人,受藩王的赏识,每月给他俸禄,养活他的母亲。后来汤应曾又随王将军西征,上马之前弹一曲琵琶。到清初,“汤琵琶”背着母亲讨饭到淮浦,死在了那里。
  因为客死异乡,邳州人“汤琵琶”汤应曾最后葬在哪已无从考证。不过,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琵琶演奏家,家乡人民以其生平、历史故事为主题,为他建造了一座汤琵琶园。
& && &回顾历史 展望未来
& && &从秦代改下邳邑置下邳县,两汉及魏晋时期下邳国、下邳郡,南北朝北周时期改东徐州置邳州,再从隋唐时期一直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初期,不管是邳州这片土地叫下邳县、下邳国、下邳郡还是东徐州、安州、淮阳军等等,其州府所在地一直在今天的睢宁县古邳镇(今天的睢宁县辖境和古邳镇辖地原属邳州)。直到清康熙二十八年,也就是1689年,才因水患迁至现在的邳州市邳城镇(古为邳州直隶州治所领辖宿迁、睢宁二县),邳国嬗递和下邳延续即今邳州,邳州见证着古邳大地历史沧桑。
  共和国成立以后,邳县人民政府驻地又从邳城镇(今邳州市邳城镇)迁到原邳睢县人民政府驻地运河镇(今邳州市运河镇)。日,邳县撤县建市,我们脚下这片神奇的土地又恢复了中国古代南北朝北周时期的名字——邳州。从此,古老而又年轻充满发展活力的城市邳州开启了又一段跨越发展的新征程。
& && &复兴邳州 跨越发展
& && &2007年和2011年徐州市政府规划2020年邳州市建设成为东陇海产业带的中等城市。2010年邳州市政府大手笔推进城市化锁定目标打造苏北鲁南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日江苏省政府批复邳州市规划建设成为苏北地区新兴的现代化大城市。2013年年末通过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和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2013年年初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向社会公布《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20年,江苏全省形成15个特大城市,5个大城市(宿迁、宜兴、张家港、太仓、邳州),39个中等城市,2个小城市,620个镇构成的等级规模体系。江苏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邳州城市可谓是可喜可贺,江苏城镇化实施规划出台,2020年邳州建设成大城市,邳州市的明天会更加美好。(完)
【相关内容】
邳州市位于中国江苏省的北部,是徐州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邳州古称邳国、下邳、东徐州,邳州城市别称良城。邳州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邳州城建置史非常悠久,在行政意义上邳州城为中国江苏省的第一古州城,邳州的城邦文化有华夏第一古都良王城遗址为证,邳州良王城古为中原东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邳州古为东夷之地“少昊遗墟”,根据史料记载,夏朝时奚仲以邳为都,建立邳国。商汤、周武王均封奚仲后人于邳,为侯国。战国时齐国相国邹忌封于邳。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设立下邳县,黄石公在下邳授书张良(圯桥进履)。汉高祖刘邦改封齐王韩信为楚王,楚国建都下邳。东汉时期置下邳国,三国魏国置下邳国,晋朝时期置下邳国,特定时期下邳国屡又置为下邳郡,下邳国主称王、郡称太守。南北朝时期的北周静帝大象元年(公元579年)改东徐州(治所下邳)始置邳州,为下邳称州之始。隋朝设立邳州,后改下邳郡。唐朝废郡复置邳州,后改为下邳县,屡又复置邳州。宋朝改邳州置淮阳军,金朝改淮阳军复置邳州刺史州,金晚期邳州置为山东行省治所,山东行省治所(邳州行省)设置邳州省署管辖山东东路、山东西路三个府二十个州。元、明、清仍称邳州。中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州府制邳州改置邳县。日,民政部(民行批[1992]70号)批复:“撤销邳县,设立邳州市。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邳县,设立邳州市(县级),由省直辖,以原邳县的行政区域为邳州市的行政区域。国务院批准撤销邳县建为省直辖县级邳州市之后,江苏省委托徐州市代管邳州市”。日江苏省批复邳州市规划建设现代化大城市。邳州城市性质:“东陇海产业带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新兴工贸城市,京杭运河沿岸具有水乡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的生态宜居城市”。(东海)
(本文来源:邳州新闻网-邳州日报 记者项渝娜)
【相关内容】
原题:邳州溯源
时间:日& & 来源:徐州史志网& & 编辑:东海
文·程荣华
邳州溯源:“邳”字解诂
  邳,本作“不”、“丕”。《诗·周颂·清庙》:“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遥对文王在天之灵,奔走在庙疾如风。光照上天延后嗣,人们仰慕无时穷。)段玉裁曰:“丕与不音同,故古多用不为丕。如不显即丕显之类。”高亨注:“不,通丕,大也。”郭沫若在《管子》集校中引丁氏涵云:“古字多以‘不’为‘丕’,此‘不’字当读为‘丕’,丕,大也。”在甲骨与金文中,‘丕’皆作“不”,我国考古学家对此曾作精辟的考论。王国维谓“丕”像花萼全形(《观堂文集》卷六),郭沫若谓“不者房也,像子房犹带余蕊”,“房熟则盛大,故‘不’引伸为大,其用为‘不’,是字者乃假借也。”(《甲骨文研究》)高鸿缙谓“按‘丕’即今所谓蓓也”,“‘丕’从一蓓硕特,故引伸有‘大意’。”(《字例》)令人惊异的是,邳州大墩子遗址出土而被认定为新石器时期的彩陶器,均施有红白黑三彩的图案,这些图案皆为蓓蕾状或蓓蕾状的连缀,有的蓓蕾呈绽放状,色彩鲜艳协调,线条舒展流畅,造型美观大方。居住在这里的远古先民将这些蓓蕾状的图案绘制在器物之上,其用意与本地氏族部落的族徽(图腾),抑或与‘不’或‘丕’字有关?由此联想到,距大墩子遗址数公里的鲁南兰陵古镇有个村庄,名叫“作字沟”,村里有仓颉庙,相传仓颉(出生于今陕西省白水县)为黄帝史臣,随黄帝西征东伐,曾在此定居,“见鸟兽之迹,知分理之相异也,初造书契”(许慎《说文》序),形似蓓蕾的“不”或“丕”字乃似为仓颉所造?
  “丕”字加上偏旁“邑”(阝)而为“邳”,大约是春秋时期出现的。邑,古代称侯国,称城邑。现代有研究者认为,“丕”演化而为“邳”,当与城邑有关。《邳州志》记载,周“襄王十一年(公元前641年),宋襄公伐齐,于下邳筑城邑。”邳国修筑了城邑,于是将“丕”字加上“邑”旁而写作今日“邳”字,此说似乎颇有道理。
  “邳”作为侯国或地名,夏商时无分上下,薛邳互迁皆曰“邳”,以致后世典籍辞书众说纷纭。邳分上下,最早见于《史记》:齐威王二十二年(前335年),邹忌“封以下邳,号曰成侯”(《田敬仲完世家》);吕后二年(前186年),“封楚元王子郢客为上邳侯”(《惠景间侯者表》)。下邳故址在今江苏睢宁县古邳镇(原属邳州),上邳故址在今山东微山县仲虺城(又名驩城)。自此,“下邳”始名于世。
邳州建置:州县沿革
  邳州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史前文明。二十世纪中叶,考古工作者陈永清(后任邳州市博物馆副馆长)在邳北平原访古,从村童玩具中发现一柄石斧,寻找到掩埋于荒烟蔓草中的刘林遗址。江苏考古队在此进行两次发掘,共发现墓葬145座,出土玉、石、骨、角、牙、陶器804件。刘林遗址证明,早在公元6000年前,居住在这块依山傍水宝地上的先民,已经创造了中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文明。
  此后一年多,又从一柄牛舌状的石斧,让陈永清神差鬼使般地发现了另一处古文化遗址,这是比刘林遗址更具有文化价值的大墩子遗址。属于仰韶文化型,早于花厅遗址,与青莲岗遗址同期。南京博物馆收藏并展示的仰韶文化型彩陶共60件,其中59件是邳州大墩子文化遗址出土的。就是这一批彩陶和同时出土的六千余件玉器、石器、骨器等文物,以无可置疑的证据,将江苏省的文明史上推了3000年!它向世人显示:地处黄河下游的东夷文明,与地处黄河中游的中原文明,在中华文明史上是并驾齐驱的。江苏的文明史因大墩子遗址的发掘而填补了史前的空白。
  邳为侯国,始于奚仲。《左传·定公元年》:“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奚仲迁于邳,仲虺居薛,以为汤左相。”据《元和姓纂》,奚仲为黄帝之子禺阳之后(六世孙),为夏禹掌车服大夫。奚仲所迁之邳,即为下邳,其十二世孙仲虺,为汤左相受封于邳,曾将国都迁于薛(上邳),后又迁回邳。西周初年,武王复封奚仲之后于邳(《续汉书·郡国志》)。邳国是一个大诸侯国,其地当在今苏北邳睢至鲁南邹城一带。
  奚仲与其后裔受封之邳国,灭于大彭。商外壬(名发)元年,“邳 人、姺人叛”,叛乱持续十三年,至河亶甲(名整)三年,商王借彭伯之力,将叛乱的邳人镇压下去,《竹书》曰“彭伯克邳”。至此,邳国灭亡。
  战国中期,邹忌被齐威王“封以下邳,曰成侯”。是时下邳属齐国。五十年后,即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年),楚国攻取齐淮北之地,下邳归楚国。楚王负刍五年(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下邳归秦国。
  秦灭六国,废分封制,行郡县制,以郡统县。秦置下邳县,属郯郡(一说东海郡)。是邳为县之始。
  汉因秦制。汉高帝置东海郡(郡治在郯,今山东省郯城县),领县三十八,下邳为其一。韩信封楚王,楚国建都下邳,下邳为楚国都城,管辖东海郡、会稽郡、泗水郡、薛郡、陈郡五郡,三十六县。西汉时,在今邳州境内,另有良成县(亦属东海郡)和武原县(属楚国)。良成(后作“良城”),春秋时为侯国,《左传》所谓“晋侯会吴子于良”,即此。
  东汉,下邳为侯国。《后汉书·郡国志》:下邳国,武帝置为临淮郡,东汉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更为下邳国,国都置于下邳城领十七城(县),属徐州刺史部。东汉献帝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下邳国除,置为下邳郡,仍隶徐州刺史部。
  三国魏沿袭汉制,下邳、良成二县隶属下邳郡,武原县属彭城国。此时下邳为郡县治所,又为徐州刺史部治所。
  西晋,下邳为国。下邳国隶属徐州,下邳国领七城(县),今邳州境有其二,即下邳与良城(原为良成)。武原县仍属彭城国。
  东晋南渡,下邳几易其主,先后属赵,属东晋,属前秦、前燕,大抵仍为郡,辖区多变而已。
  南北朝时,下邳先后属宋、属魏、属梁、属齐、属陈、属周。南朝刘宋,下邳为郡,隶徐州,在宋四十八年。梁武帝普通六年(公元525年)置为东徐州(东徐州治所下邳),中大通五年(公元533年)改置武州,东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置武原郡,北周静帝大象元年(公元579年)改东徐州置邳州,是邳置州之始,隶徐州行台总管府。其间,曾改下邳为“归政”,或分下邳置“归正”,分良城置“开远”,于今邳北置艾山县,后废。
  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邳州为下邳郡,下邳郡隶徐州总管府(去“行台”),下邳郡治所移至宿豫(今属宿迁)。
  唐初复改郡为邳州,邳州治所下邳县,隶徐州。后去州为县,先后隶泗州、临淮郡,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改属徐州。
  北宋实行路、府(军)、县建制。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置淮阳军,淮阳军治所下邳领辖下邳县、宿迁县二县,属京东路。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邳地入金,金宣宗贞祐三年(公元1215年)复置邳州刺史州,属山东西路,后属河南路。金兴定五年(公元1221年)自东平(今山东泰安东平县)移山东行省邳州,邳州省署管辖山东东路、山东西路三个府二十个州,山东行省治所邳州省城遗址至今犹存(今江苏邳州市陈楼镇省城村)。
  元代,邳州隶河南省归德府,宿睢来属,治所在下邳县。元顺帝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改属徐州。
& && &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邳州省县(下邳县并入邳州州治)置为邳州直隶州,隶南京中书省,邳州兼辖宿迁县、睢宁县二县,洪武十五年改属淮安府。
  清初,邳州隶江南布政使司淮安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为江苏布政使司直隶州,邳州直隶州治所邳城管辖宿迁县、睢宁县二县。雍正十一年升徐州直隶州为徐州府,邳州直隶州降为邳州散州连同原辖县宿迁县、睢宁县一并改属徐州府。
  民国肇造,废州府制,邳州(邳州治所邳城)置为邳县(邳县治所邳城),邳县直属江苏省。民国三年(1914年),江苏省置五道,邳县属徐海道。民国七年废徐海道,邳县直隶江苏省。民国二十年,邳县属徐州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三年,邳县南部废黄河南岸营地划属睢宁县。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5月,徐州地区相继沦陷。此后邳县境内,国、共与日伪三方政权并存。邳北地区为八路军游击区,邳南地区有抗日民主根据地。
  1948年底,邳县全境解放,邳县、睢宁县两县析置邳睢县,邳睢县政府驻土山区(今江苏邳州市土山镇),隶属皖北宿县专区,1949年5月改属苏北行署区淮阴专区。此时,邳县仅存今邳州地区北部,邳县隶属山东省临沂专区。共和国诞生前夕,由邳县、宿迁县、沭阳县、东海县四县析置新安县(今新沂市前身)。共和国诞生后,于1953年1月恢复江苏省建制,撤销邳睢县并入邳县,原邳睢县所辖双沟、张圩、古邳、张集划入睢宁县,其余大部归邳县(一部分归铜山县)。1954年10月中共邳县县委、县政府机关由邳城(今江苏邳州市邳城镇)迁入原邳睢县猫窝区运河镇(今江苏邳州市运河镇)。邳县隶属徐州专员公署。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体制,徐州专区撤销,邳县隶属徐州市。日国务院与民政部批准撤销邳县,设立省直辖县级邳州市,江苏省委托徐州市代管至今。
邳州州治变迁
  邳州(下邳)治所,自古以来几度变迁。
  下邳古城、邳州旧城遗址,在今睢宁县古邳镇。古邳国、下邳国、下邳郡、下邳县等,治所皆在下邳城,下邳城故址在岠山东南约6里,古沂水与泗水交会处。据《宋武北征记》:下邳城凡三重,大城周十二里半,其南门曰白门; 中城周四里,吕布所筑;又有小城周二里许,城西又有一小城周三百四十步,相传皆石崇所筑。“重门杰观几相望,表里山河自一方”(陈师道《晚登白门楼》诗),下邳城山环水绕,有天险屏障,为一方重镇,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演义》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门楼吕布殒命”,记述的就是汉献帝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发生在下邳而经过文人演义的战事。在这一场鏖战中,吕布为曹操所败,被缢死于白门楼,白门楼因此名著史册。
  旧邳州城,东距下邳故城3里,西北距岠山3里许。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邳州刺史完颜仲德所筑。完颜仲德,本名呼沙呼,有文武才,《金史》本传谓“宣宗时授邳州刺史,增筑城壁,汇水环之州,由是可守”。日(至元十六年九月初六日),文天祥被执由水路押送大都(今北京)途经邳州城下,留下一首《望邳州》诗,诗的开头说:“中原行几日,今日才见山,问山在何处,云在徐邳间。”诗人在舟中眺望邳州,就是指此旧城。其时京杭运河自徐州以下借泗水(今黄河故道),旧邳州城在泗水之阳,因水而兴。元代诗人贡奎曾在诗中描绘邳州城的繁荣景象:“古城结危构(高楼大厦林立),交逵裒招延(四通八达商贾云集),朱碧递隐现(红墙碧瓦时隐时现),冈回势蜿蜒(冈峦回环蜿蜒曲折)”。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邳州卫指挥王恒在州城旧址上扩建,加砖筑高二丈九尺,周五里二十步,城门有三:北曰“镇北”,西曰“通沂”,南曰“望淮”。正德七年(1512年),知州周尚化修筑西北、东南二隅,建三座城门楼,南曰“皇华”,东南曰“永康”,西北曰“金胜”。刘六(宠)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南下犯邳州境时,周尚化据城勒兵防御,州人赖以保全,为之立生祠。清康熙七年(1668年),位于郯庐地质断裂带的鲁南莒州、郯城发生大地震,地震导致河决,邳州城沉于水,其地曰“旧城湖”。
  清康熙二十八年迁建邳州城于艾山之阳,即今邳州市邳城镇。从营度到工竣,历两任知州始成,用帑(国库银)四万三千两。其地北枕洪福山,沂武诸河环绕城外,东西南三面因河为池,护以重堤。与旧邳州城相对而称新城,南距旧城90里。新城周五里十三步,高二丈八尺,下广七丈,上广丈有八尺,外砌以砖。城门四:东曰“先春”,南曰“来薰”,西曰“迎爽”,北曰“拱极”。其后几经重修,咸丰间捻军兴起,又加筑外土城,周十余里。州署在城中稍北,有正堂、二堂、内堂、厅事、吏房、神祠,又有学宫、学正署、训导署、吏目署、城守千总署等等,规制完备。后人登洪福山俯瞰新城,感而赋诗曰:“山势蟠空浑似龙,岭下楼阁绕青松。欲游忘却朔风冷,向晚犹登洪福峰。”洪福山因而又名城山。此后,新邳州城作为州县治所,凡265年。
  共和国诞生后,中共邳县县委、邳县人民政府于1954年迁至运河镇(今江苏邳州市运河镇)。运河镇位于陇海铁路与大运河交汇处,原名大榆树、三汊河,只有一条狭窄的沿河街道。邳县县治迁来以后,得交通之便与政治经济中心之利,迅速崛起为徐淮间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城市,城区面积达50平方公里,街道宽阔整洁,楼厦鳞次栉比,水陆四通八达。全国最大的内河煤港(邳州港)在城区西南,其机械化程度在内河港口中位居第一,年吞吐量6千万吨。五座大桥横跨城区京杭运河,如一条条巍巍巨龙横空出世。其中城北运河大桥,连接徐海一级公路,是京杭运河上的一座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现代化公路桥梁,由桥西向南入邳睢公路可直下江南,由桥东北上邳苍公路则可达山东各地,成为邳州境内公路交通的枢纽。有运河明珠之称的徐塘发电厂,为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火力发电厂,坐落在城北新区大运河畔,年发电量66.65亿千瓦时,强大电流由此源源不断地输入华东电网。进入21世纪,邳州城区逐渐向北、向东扩展,邳州市委、市政府于2008年迁至邳州新城区名叫沙沟湖的地方,建为“邳州市行政中心”。原邳州市政府所在地改建邳州人民公园,供民众游乐休憩,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在此办公,这里又好像是“邳州市政厅”。
邳州州域今昔
  邳州疆城可考者始自西汉。在今邳州境内,此前有武原、良邑,周穆王时,令楚国伐徐,徐偃王败走彭城武原东山下,百姓随之者数万,倚山而居,山因名“倚宿”。倚宿山在今邳州戴庄镇境内,偃王所居石室尚存。汉初置武原县、良成县,与下邳并峙而三。其疆域,据窦氏《邳志补》考证,下邳县“滨运以南,旋绕葛峄(岠山),南兼睢境”,约当今邳州南部而兼有睢宁县北部地区;武原县“滨运以西,错入铜境”,约当今邳州西北部而兼有铜山县东北部地区;良成县“滨运以北,东带沂武,呦鹿之阳”,约当今邳州北部与东北部而兼有山东郯城县西南部分地区。
  东汉时,下邳国疆域为邳州历史之最,领十七城,即下邳(本属东海)、徐(本为国)、僮(侯国)、睢陵、下相、淮阴、淮浦、盱台(眙)、高山、潘旌、淮陵、取虑、东成、曲阳(侯国、故属东海)、司吾(侯国、故属东海)、良成(故属东海)、夏丘(故属沛郡)。以今境考之,约当今江苏省邳州(武原除外),新沂南部、沭阳、宿迁、睢宁、泗洪、涟水、淮阴、淮安、盱眙和安徽泗县、嘉山、定远等县(市)境。下邳与彭城为同时并立而毗邻的两个侯国,皆属徐州刺史部。彭城国有八城,户八万六千一百十七,口四十九万三千二十七;下邳国较彭城多九城,户与口分别多出五万零二百六十二、十一万八千零五十六。徐州刺史部为西汉武帝“初置刺史部十三州”之一,本为监察区,至东汉正式成为分辖郡国的行政区,辖郡五(东海、琅邪、彭城、广陵、下邳),县邑、侯国六十有二,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东汉末年,曹操移徐州刺史部于徐州,实际上治所不在彭城,而在下邳。汉末以迄三国曹魏,青徐都督、监军皆镇下邳,徐州刺史治所亦在下邳。晋因魏制,徐州刺史仍治下邳,石崇为征虏将军监徐州诸军事、镇下邳,载于《晋书》本传。
  三国魏时,下邳郡南部疆域高山、东城,皆为魏弃地,实际上至今安徽泗阳一带。
  西晋,下邳国领七城:下邳、良城、睢陵、取虑、僮、夏丘、凌。今邳州境内有其二,即下邳、良城。武原县属彭城国。
  东晋及南北朝,下邳或为郡(下邳郡、武原郡),或为州(东徐州、武州、邳州),南北纷争之际,疆域多变。
  隋代,下邳郡领七县:宿豫(郡治所在)、下邳、良城、郯、淮阴、夏丘、徐城。
  唐宋元明清,邳州(下邳)或为县、为军、为州,疆域渐趋稳定。明清两代,邳州大多兼辖宿迁县、睢宁县两县。
  民国之初,改邳州为邳县,邳州知州改为邳县民政长,复改邳县知事,邳县县政府又称邳县公署,邳县行市乡制。邳县设六市、十七乡,六市为城厢市(今江苏邳州市邳城镇)、官湖市、窑湾市(今新沂市窑湾镇)、旧城市(今睢宁县古邳镇)、土山市、宿羊山市。不久改行区团制,邳县置为十区、八十一团,十区依次为:邳县一区城厢区,邳县二区官湖区、邳县三区窑湾区、邳县四区旧城区、邳县五区土山区、邳县六区八义集区、邳县七区宿羊山区、邳县八区滩上区、邳县九区谭家圩区(今江苏邳州市戴庄镇)、邳县十区四户圩区。后改区乡制,十区不变。
  共和国成立,始行区乡制,继而撤区并乡;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实行政社合一体制;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恢复乡镇制。1992年撤县建市后,逐步撤乡建镇。2011年,邳州市共有24镇、451个行政村。
(本文来源:徐州文史网 东海据《邳州溯源》略补正:今日邳州沿袭邳国、下邳、东徐州的历史沿革!邳州古为中原东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
& && &徐州母邦邳州!按辈分算徐州得喊邳州老祖宗,古徐州和今日徐州概念不相同,徐州市得喊邳州市一声祖爷爷。邳州古称邳国、下邳,邳州人文始祖是夏朝时期的奚仲。徐州古称彭国、彭城,徐州人文始祖是殷商时期的彭祖。徐州,《禹贡》九州之一,传说中的中国古代地域,《禹贡》:“大海、泰山及淮河之间是徐州。”彭城郡(今徐州)、鲁郡(今兖州)、琅邪郡(今沂州)、东海郡(今海州)、下邳郡(今邳州),正是这一地域,古徐州和今日徐州概念不同。正义纪年云梁惠王三十年,下邳迁于薛,改名徐州。由此说来“徐州”一词的出现始于春秋以后,大体指泰山、渤海以南至淮河的一片区域,很多人分不清地域地理上的徐州和行政意义上的徐州。徐州刺史部是汉朝十三州刺史部之一,东汉时州部长官的权渐重,黄巾起义后州部遂逐步由监察区变成行政区,东汉末年徐州州治即首府由东海郡治所郯县迁入下邳国治所下邳城,曹魏时期又由下邳国治所下邳城迁入彭城国治所彭城即今徐州市区,东汉时,徐州刺史部领东海郡、琅琊国、彭城国、广陵郡、下邳国5个郡国,汉代徐州州域范围和下邳国疆域基本重叠大致是今日的山东省东南部、江苏省长江以北及安徽省东北角。今日邳州沿袭邳国、下邳、东徐州历史沿革!邳州北周改东徐州始置距今一千四百多年。徐州地域概念与徐州行政概念,今日彭城之徐州始置于唐武德四年!今日邳州市之邳州始置于北周大象元年,邳州前身是东徐州,东徐州治所下邳城。
& && &三徐大地以邳为宗!三徐大地指苏鲁皖边区、淮河以北老山东地区,山东泰山以南地区,大东夷地区,东陇海地区。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北方的第一个王朝后魏以徐州(治今江苏徐州市西)、 北徐州(治今山东临沂市东)西、东徐州(治今江苏邳州市南)为三徐。《魏书·地形志中》:“以彭城郡、沛郡等七郡为徐州(北魏置彭城郡为徐州州治,彭城即今江苏徐州市),以东泰山郡、琅邪郡二郡为北徐州(北周改置沂州即今山东临沂市),以下邳郡(治今江苏邳州市西南)、武原郡(治今江苏邳州市西北)、郯郡、临清郡等四郡为东徐州(东徐州治所下邳在今江苏邳州市南,北周静帝大象元年改东徐州置邳州),徐州、北徐州、东徐州是为三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地理上现将江苏的徐州地区、邳州地区,山东的沂州(指临沂)地区并称为三徐大地。
& && &今日邳州沿袭邳国、下邳、东徐州历史沿革!邳,今存江苏省邳州市。夏、商、西周时为邳国,故址在今存江苏省邳州市南部和睢宁县北部古邳镇东部3里一带。《左传》昭公元年(前541年):“夏有观、扈,商有姺、邳。”即此。杜预注:“二国,商诸侯。邳,今下邳县。” 关于邳,《说文•一部》:“丕,大也。”所释为引申义,本义当为胚芽。胚芽是植物的根本,故引申为大。推测原始的丕聚落,有人发现了植物的胚芽,于是请大家观看,都认为是了不起的发现,于是取植物胚芽“丕”作为聚落地名,以后丕聚落发展壮大便加“邑”为“邳”国。后邳国人又以邳作为姓氏。如《广韵•脂韵》:“邳,姓。又《风俗通》云:奚仲为夏车正,自薛封邳,其后为氏。” 春秋战国时泗上十二侯国之邳国被楚国所灭,后为齐国下邳邑,齐威王任邹忌为齐国相国封地下邳,号成侯。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下邳县。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改封齐王韩信为楚王,楚国建都下邳。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改临淮郡为下邳国,下邳国治所下邳城,汉献帝初平四年(公元193年),陶谦任徐州牧,下邳城为徐州州治。两晋时期下邳国、下邳郡屡置皆驻下邳城。南北朝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改东徐州置邳州,治所在下邳县(今江苏省邳州市南部下邳故城)。隋唐时期屡置邳州、下邳郡、下邳县,宋改邳州置淮阳军治所下邳县,金改淮阳军置邳州,元置邳州,明洪武年废下邳县入邳州。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由古邳州城(今邳州市八路镇葛峄山东部与睢宁县古邳镇一带)徙邳州治所老邳州城(今邳州市邳城镇洪福山南部)。清雍正三年(1725)升邳州为邳州直隶州,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又降邳州直隶州为邳州散州。民国元年(1912年)废除州府制邳州改为邳县,1992年邳县改设邳州市。
& && &今日徐州沿袭彭国、彭城、武安州历史沿革!徐,今存江苏省徐州市。西周时为徐国,徐国圣都故址在今江苏省邳州市北部良王城,徐国陪都故址在今江苏省泗洪县南部大徐台子。《春秋》昭公三十年(前512年):“吴灭徐,徐子章羽奔楚。”即此。亦称“徐方”。如《诗经•大雅•常武》:“徐方绎骚,震惊徐方,如雷如霆,徐方震惊。”徐,《说文•彳部》:“徐,安行也。”本义为缓步而行。推测原始的徐聚落人,普遍认为缓步而行具有雍容都雅之态,可能聚落人也喜欢缓步而行,故以“徐”作为聚落地名。《尔雅•释训》有:“其虚其徐,威仪容止也。”郭璞注:“雍容都雅之貌。” 徐国(徐国圣都即今邳州良王城遗址)于春秋昭公三十年(前512年)被吴国灭掉。今徐州市地域,春秋时为宋彭城邑。秦置彭城县。东汉时称彭城国。三国魏国时期由下邳城(治今江苏邳州市西南)移徐州治所至彭城(今江苏徐州市西南),从此彭城沿袭徐州之名。关于徐州之名,据《晋书•地理志》记载:“盖取舒缓之义,或云因徐丘以立名。”徐州地区地表多残丘,地形有所起伏,徐,即表示舒缓的地形。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升徐州直隶州为徐州府,改彭城县置铜山县为徐州府治所。民国元年(1912年)废州府制,废徐州府存铜山县。1945年析铜山县城区设立徐州市。
邳州(古邳国)文化研究资料:走进山东枣庄滕州市官桥镇看“上邳”古薛国历史文化
原题:走进官桥看历史文化——古薛国历史沿革浅探
时间:日& & 来源:中国滕州网-薛国文化(山东枣庄)& & 编辑:东海
走进官桥看历史文化 古薛国历史沿革浅探
胡秉华 张云 王琦
薛国是为我国古代东方一方国,查之历史文献仅有为数不多的记载,其跨度上自黄帝下至东周时期。其前段由始祖至挚,脉络模糊,只列述了一些代表人物,其间应该有不少的缺失。后段以东周时期略为清晰,仍然没有给我们一份世袭相承的表格,确认其国是没有问题。薛国地望之所在,前辈学者多有考订,具体位置在今山东省滕州市南部枣庄市薛城区西北一带,调查发掘已证之,应无疑议。
随着现代考古工作的开展,尤以20世纪60年代至本世纪初,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山东枣庄滕州市及薛城区进行过一系列的调查和发掘工作,或者说即薛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大体涵盖着古薛国的统辖范围。在上述地区发现了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器制品遗存,以及新石器时代北辛文化遗址。至于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大体可称为随处可见。与夏文化并行的岳石文化遗址也有多处。至商中期遗址具有非常典型的亦被发现。商代晚期至西周阶段,最有代表性的遗址,有西康留、前掌大、薛国故城等,所列述的三处均经过科学的发掘工作,获取了大量的珍贵的实物资料。东周阶段除薛国故城外也有众多的遗址。
由于这些古遗址的存在,对薛国世系沿革都是有力的实证。就目前掌握的资料,说明这一地区,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10000年至15000年左右,即有先民在这一带活动,新石器时代北辛文化距今约7千余年在此定居并从事农业耕耘。从距今约6000年到4500年大汶口文化,以及距今4500年前的山东龙山文化,从其文化内涵分析其社会经济形态已较发达。进入夏朝无疑有着进一步地发展,社会的进步与经济实力的承托,奚仲造车是一种必然的产物。进入商、周阶段,有着颇具规模城池、贵族墓地等,是为薛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顶峰阶段。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虽然薛国与商、周中央王朝关系较为密切,但仍保持着其固有的传统文化因素,对研究古薛国历史都是非常可信的证据。
二、薛国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状况
薛国在我国方国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除了薛国先民辛勤经营外,与其占有的区域优越的地理环境是分不开的。古代先民为了生存与发展,往往选择有山、川、湿地、平原等地理环境区域,以利生息繁衍。在经济并不发达的古代,平原可以进行原始农业运作,但仍需依靠山林的采集、狩猎,及河、湿地捕捞是当时生活资源组成部分。先民选择生存环境是关系着其当代与未来的延续的大问题。
薛国先民也不例外,他们选择了薛河流域这一区域,恰好有山、川、湿地、平原等条件。薛河古称薛水,是一条常年径流的河流,其源头位于枣庄市山亭区,为东江、西江两支。西江源于水泉乡柴山前;东江源于徐庄乡米山顶。源头地带属低山地貌,山的高度一般在100—300米间,地势呈东北高西南低。东江、西江均流向西南,至海子村东南汇合为薛河。由此迳向西南流,经山亭、西集、羊庄、官桥、柴胡店、张汪等乡镇入微山县注入微山湖(原为泗水)。薛河流至羊庄段海拔降至70米左右,至官桥镇海拔则为50米左右,至微山县境海拔降至30米左右。羊庄以上为低山丘陵地带,其下逐渐形成河谷地带,官桥镇以下基本为平原,濒湖地带原应为湿地。在此要解释一下,微山湖形成大致在金代以后,在此以前为泗水由此向南流经之地,地势较低,周边多为湿地,因此推测在古薛国时期现濒湖地区应为湿地。所以说薛河流经区域有低山丘陵、河谷地带、山麓前沿平原、湿地等多样性地理环境,生活手段可耕、可捕、可狩和可采而加以利用。薛河全长81公里,流域面积为960平方里,是一个不小的区域。
我们称上述环境优越,而是依据北辛、前掌大等遗址出土资料加以分析的。北辛遗址测定年代距今约7300年,孢粉检测含有海金莎、蕨类等,这些都属于亚热带遗存。表明北辛文化阶段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比现今高出2—3℃。这种气候为原始农耕提供了有利条件。
山东兖州王因遗址包含着北辛文化晚期和大汶口文化早期内涵。采集了大量的自然标本,其中野生动物有鹿、虎、熊等遗骸。两栖类动物有扬子鳄遗骸,其中有一定数量遗骸经过焚烧、敲碎,明显是食用过程中产生的现象。更有大量的水生动物遗壳,如多瘤丽蚌、细瘤丽蚌等。其次如圆吻鲴遗骸。其中扬子鳄、多瘤丽蚌、圆吻鲴等,现今只能在洞庭湖和长江中下游生存,是为亚热带气候的产物,换言之现今淮河以北已无其活体。
山东广饶大汶口文化遗址、日照尧王城龙山文化遗址均浮选出炭化水稻种籽等。水稻的种植需要温暖的气候和充沛的雨量。显然在这一漫长的岁月过程中气候条件仍具有亚热带特征。
前掌大遗址先后进行过10次发掘,也获得了大量的自然标本。动物类有兔、狗、貉、熊、鳄鱼骨板、马、猪、麋鹿、梅花鹿、黄牛、绵羊等。无脊椎动物有中国尖脊蚌、中国圆田螺、圆顶珠蚌、楔蚌、矛蚌、三角帆蚌、洞穴丽蚌、射线裂脊蚌、多瘤丽蚌、细瘤丽蚌、文蛤等。我们列举这么多的动物标本,表明薛国在商周时期气候温暖潮湿、雨量充沛。有森林、灌木丛,有湿地和水草丛生的环境。这样獐、麋鹿、梅花鹿、貉、熊、扬子鳄才有活动的空间。有湿地,螺、蚌之类才可赖以生存。甚至在薛国故城发掘出的墓葬中仍出有一定数量的以蚌片作饰件,如鱼形器等。
从北辛文化至东周时期,时空跨度达5000年左右,薛国的气候环境以亚热带状况为主不排除间隙性干冷阶段。有学者曾对陕西关中地区古气候进行过研究,指出这一地区至西周时期逐渐变为干冷。我们以为转变过程应由西部地区逐渐向东部地区推进。因为前掌大遗址西周早期地层或遗址中,仍然出土一定数量的属亚热带脊柱动物和无脊柱动物遗骸(壳)等。至于薛国故城地层资料未公布,仅在一些墓葬中见有一定数量的蚌饰,无法推断薛国在春秋阶段是温暖还是干冷,待以后有相关的资料方可分析。
三、薛国历史沿革初步梳理
薛河并不是一条稳定的河流,尤以中下游应有多次改道,呈南北摆动状,而且幅度不小,北限以官桥镇北,南界入薛城区西北一带。从调查资料可以应证北辛遗址以北保留有薛河原故道,西康留遗址北侧断崖多处暴露出故河道沉积层,致使商代中期青铜器被发现。前掌大遗址南墓地紧依故河道,由此可以得知薛河中下游覆盖面呈一较大扇面形。薛国先民即生活在这范围里。经多年来田野考古调查发掘,在上述范围中发现先秦时期遗址77处。一些遗址往往包含有两个以上不同阶段的文化遗存,表明它多代在一个地点生活。时代上分别有: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器;新石器时代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周文化等。计有细石器制品点3处,北辛文化遗存的遗址3处,大汶口文化遗址22处,山东龙山文化遗址23处,包含有岳石文化遗存的遗址13处,含有商文化遗存的遗址18处,周文化遗址18处。如此众多的遗址分布在这一区域实属少见,其年代跨度仅以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末计,近5000年左右。尤以西康留、前掌大、薛国故城的发掘资料,以及吕楼、井亭、莱村出土商周青铜器等,对我们梳理薛国历史应有很大的帮助。
所采集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器制品,石材多为黑色燧石、石英、水晶等,器形有刮削器,石叶等,年代距今约1年。可惜均未进行过科学发掘。就目前掌握的资料只能说在这一地区早有先民活动的踪迹。
细石器制品阶段至北辛文化之间,即距今万年以下应有一个小的缺环,有待于今后的工作,待获得新的资料来补上这一空缺。
北辛文化是新石器时代较早遗存。除北辛遗址外,尚有孟家庄遗址。在薛河流域区目前未见北辛文化晚期和大汶口文化早期遗存。但在峄城区红土埠、南滩子遗址却具有这两个阶段的文化遗存。在新石器时代较早期人口数量较少,又无国无界,人类游动性是较为频繁的。
距今约年间,即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本区域这类遗址多达22处,遍及西集、羊庄、官桥、张汪、柴胡店、夏庄、薛城城区周边等。西康留发掘资料披露有夯土遗迹,应属重要建筑遗迹。
距今年,属山东龙山文化。此类遗址达23处,整个流域都有分布。前掌大遗址灰坑出土有早期陶器。更不乏中、晚期遗址。对薛国故城的多年钻探,表明在商周宫城之下有一座近方形龙山文化城址,这一城址有待于进一步发掘研究。
距今约4000年左右的岳石文化,其年代应与夏代并行,包含此类遗存或遗址计13处。前掌大遗址中小面积商代中期地层中包含有岳石文化遗物和商代中期遗迹、遗物。有可能是薛国先民保持东夷传统文化(岳石文化)与交融的商文化仍然并行证据,或者说代表薛国与夏文化并行岳石文化,大致与奚仲同时。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圈足盆,具有岳石文化风格,近年来在二里头遗址清理宫城时,发现有轮碾车辙,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用车遗迹。
距今3600年及其以后,历数有商、西周、东周各段,除有前掌大、薛国故城发掘资料外,还有卜辞、金文和多种资料,帮助我们去探讨薛国历史沿革等诸多问题。
目前尚未发现商代早期遗址,然而在前掌大M13中随葬一件青铜尊,有铭四字。文为“□妇癸”。与殷墟出土的祖庚、祖甲时代卜辞:“…… 南于□,若?”《合集》见有此字。冯时先生考订:□即为虺。“虺妇”当为外姓之女嫁于史氏为妇者,其夫家以虺为之,表明史氏(史字待下文讨论)乃仲虺之后。同时证明商汤时期之仲虺,为薛人先祖之一。
商朝武丁至康丁时期为商代中期进入晚期阶段,卜辞中明确记录有薛国事迹。有:
丁卯卜,令(命)追 (薛), (有)尹工(贡)?《合集》
……自 (薛)……《合集》
辛卯卜,争贞: (薛)充囚?《合集》
薛本作“ ”,丁山先生以为乃仲虺所居之薛,可知薛本为地名,后以地称国,亦可以国称人。
陕西岐山北寨子出土的商末周初“亚薛鼎”铭:“史亚 (薛)父已。”至周初薛仍铸为“ ”。最值得注意的是:亚 (薛)之前冠以“史”氏。这是我们承接前面应讨论的问题。
前掌大商周墓地,清理出青铜礼器166件,有相当多的铜器铸有铭文,其中含有“史”字者约60余件,文献记载仲虺为汤左相,殷墟卜辞及殷周金文均不见左相之称,为后人据当时官职所附会,左相之称本为左史,而卜辞中见有东史,仲虺当为东史,以此推断史氏为仲虺之后,以官为氏,前掌大商周墓地应为史氏墓地,于史相吻合。
从大汶口文化至龙山文化末期大致与黄帝、唐虞时期相合,对于薛国先祖有黄帝、太皞之说,如《山海经·海内经》记:帝俊生禺号,禺号生徭梁,徭梁生番禺,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又罗泌《路史·后妃五》记:“黄帝妃嫫姆生禺阳,禺阳生禺号,禺号生徭梁,徭梁生番禺,番禺生奚仲。”又《通志·氏族略》记:“……又任为风姓之国,实太皞之后。”史学家对此多有争议,目前缺乏较明确的对应资料,无法下结论,对探索薛国历史仍具有参考价值,我们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薛人(国)应为东夷人的后裔。
奚仲为夏代初期重要人物似为可信。奚仲生吉光,吉光居邳国,似有疑问。因现今邳州缺乏岳石文化与二里头文化遗存,吉光缺少支撑的考古资料基石。
仲虺为薛人在商初之先辈,甲骨上所刻的卜辞,青铜器上的铭文等,可确证史载无误。其后的臣扈、祖己、成、祖尹等,应该是可信的,至于是否为子承父或兄终弟及,则无法作定论。由此可见,有诸多文字记录尚且如此,而奚仲之前的世系如此清晰,只能暂且信之。
周代尤以西周时期一些较早文献仅提及挚一位国君,春秋时期《春秋·左传》最早在隐公十一年薛侯,庄公三十一年薛伯、昭公三十一年献公榖、定公十二年襄公定、定公十三年薛伯比、哀公十年惠公夷。《世表》、《新唐书·薛姓表》对薛国国君承袭关系则十分清楚。如:薛侯畛,畛生初,初生厉侯陵,陵生宣武侯房,房生哀侯褒,褒生庄侯元,元生平侯贵,贵生昭侯直,直生襄侯夷,夷生桓侯辨,辨生康侯安兴,安兴生定侯箱,箱生恭侯尚,尚生景侯魏,魏生宣候伯勤,伯勤生简侯文欢,文欢生惠侯夷黄,夷黄生灵侯黄,英生文侯俱,俱生隐侯清,清生愍侯洪(国亡)。计21世。1世按30年计约600余年,显然不足周代所历年代跨度。薛君爵位均以侯出现与史实不相符,春秋三传所载薛君相对应者甚少。不排除今后挖掘资料可印证或去伪。
由于薛国故城及前掌大遗址的发掘以及遥感等新资料,对研究薛国在薛河流域经营历程,轮廓大体上是清楚的(指现大城),探明地下有一座西周时期小城。小城中部之下又发现一座近方型小城始建于商末延续至战国时期,可能为小城(西周)的宫城。在宫城之下又发现一座龙山文化时期城,此外在前掌大遗址西南,居该遗址约1000米处。遥感监测此处地下有一座方型城址,年代不明,文献、方志均未提到这里有古城信息,依据上述遗存,推测龙山文化时期与奚仲所处时代大体相当,或与其立国之所在有关。商末所建的宫城和遥感探测的城址,似与仲虺及其后裔有关。西周小城可能与挚有关联。
前掌大墓葬中出土的“(□)妇尊”显示仲虺的存在。薛国故城墓葬中出土的“薛子仲安簠”“走马薛仲赤簠”“薛侯行壶”“薛比戈”“薛郭公子戈”“薛侯定所造之戈”等,其中“薛侯定”即《左传》中所指的是襄公定,“薛比”是薛伯比。这些青铜器的铭记,可以确认商初有仲虺,至商末有其后裔。东周时期文献中所记襄定公、薛伯比,在随葬的青铜兵器上铭文得以应证。
总之,薛国历史沿革上溯先祖奚仲应该是可信的。商初仲虺及其后裔以青铜器铭文证实他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西周时期的挚应与西周小城同时,其后裔襄公定、薛伯比以其随葬的青铜兵器加以证实。随着今后考古发掘工作不断的深入,有些问题将会得到解决的。
(一)奚仲造车
在我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陕西、河南、山东等地,发现有青铜和铜锌制品。至夏代则能铸造青铜工具、兵器及礼器,表明其生产力有较大的发展,交通运输工具必然应运而生。奚仲能率先发明制造车辆,说明他有过人的能力,是推进当时社会进步的英才。
就目前考古发掘资料得知,河南偃师夏代晚期都城二里头遗址清理出车轮碾压的痕迹,偃师商代早期都城塔庄遗址也出现有车辙痕迹。
至于商代中晚期和西周时期,整车随葬的车马坑遗存遍布于黄河流域地区,如陕西、河南、山西、山东等地。河南以安阳殷墟最突出,山东以滕州前掌大遗址出土的车马坑,在东部地区具有代表性。
前掌大遗址出土两马一车者5座,整车一座,及一定数量的青铜车器、饰件,还有一些盗掘翻乱的马骨,原应有更多的车辆随葬。马车结构基本一致,均由双轮独辀(zhōu车辕)。一衡双轭(é,马驾车时脖子上的夹具)。栏式车舆等主要部件构成,轮辐在18—22根之间,轴在舆底部之下起承托作用,并与两侧的车轮相连,辔套在轴两端辖制住车轮。辀位于车的居中处,衡的下边,连接衡与轴,并上承托舆,辀出舆后上翘,辀首装有铜,辀与前轸交接处多置铜軓。辀尾装有铜踵。
衡在辀的前部,配有三角形衡末饰,衡两侧各有一轭束马,舆的平面多为长方形,周边装栏式车軨,有的舆上发现栅栏隔断,车门在舆后部正中,两侧一般有栏饰。41号墓中发现了铜盖顶饰,应为商代最早出现的车伞。制作马车是一种复杂的工艺,要有铸铜和木工技术,还要有机械知识。前掌大遗址出土的车马具的设计,结构合理、计算精确、独具匠心。辀木曲度设计的合理、軓的辀板扬角与轸板倾角的准确计算、踵管和踵板的组合和连接、铜勒饰件的巧妙构思和搭配等,可以看出当时的工匠具备较高的专业设计水平。商时薛国的制车业已经相当发达,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
(二)薛国历史上多次易都之谜
前辈学者考据易都问题,多依文献和历史地理资料,缺少现今的考古调查、发掘,及遥感新信息,致众说纷纭,缺乏合理的解释。如今在薛河流域一带,在西康留遗址发现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夯土建筑遗迹,薛国故城(东周)下探明的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址、商代城址和西周城址,以及遥感检测出的地下城址等。实际在夏、商、周三代,薛国的周围有许多小国家,北有邾,西北有滕,东北有小邾及向。东有鄫,南有偪阳及徐(淮)夷等,彼此统辖的区域都是有限的,迁都就意味着占领统治了那块地盘,何况多次迁都都是难以做到的。古代之邳,即今邳州,在那里是否勘察到属于岳石文化、二里头文化、商文化的较大型遗址(城址等),有了这样较大型遗址,具备国都条件,才有讨论的前提。我们以前对此问题作过一些论述,不再赘述。
(三)薛国亡国年代争议
过去认为薛为齐所灭,年代为田齐宣王时被齐国所灭,约公元前433年。钱穆先生以为在田齐宣王在位间所灭,即在湣王前已经被齐所灭。《战国策·齐策》齐将封田婴于薛:“齐将封田婴于薛……齐王有辍志”。此时的齐王为田齐威王,那就是威王时薛已为齐据有,才会出现田婴接受封邑。田齐威王即位为公元前356年至公元前320年止,长达36年之久,按其在位最后一年计,至湣王三年,薛已被灭达24年之久。田齐威王哪一年灭薛没有明确的纪年,无法确定年代。
由于多年来考古调查与发掘所取得的收获,给提供了许多非常珍贵的资料,结合文献及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藉此整理出薛国历史沿革之梗概,望批评指正。
胡秉华: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队长,现为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云、王琦:枣庄市博物馆。
(本文来源:中国滕州网-薛国文化)
【相关内容】
邳国文化圈之上邳文化:走进山东枣庄滕州市官桥镇——“古徐州”的首府薛城的历史地位
【原题】邳国文化圈之上邳文化:走进山东枣庄滕州市官桥镇——“古徐州”的首府薛城的历史地位
& && &古代齐国西北部的徐州,在我国历史上影响不大,所以就不谈它了。邹鲁之东的徐州,后来也汇入《禹贡》所说的徐州之内了;以彭城为首府的徐州,又是《禹贡》徐州的继续。所以我们只简略地说说《禹贡》里的徐州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 &&&《禹贡》里说的徐州,北有泰山,南临淮河,东有海而西有济,确乎是四塞之地。在境内又有许多著名的山川,地理环境十分优越。徐州的首府薛,从夏代起就是制造舟、车的主要基地。(古代的舟、车,比现代的火车、轮船的作用还大。)薛还位于泗水之滨,是当时东西南北交通要道的中枢,也是古代各个不同的氏族文化主要的交会之处。这里的居民,易于接受各种不同文化的滋养,所以比较先进。古话说,“地灵人杰”,在《禹贡》所说的范围之内,产生了许多伟大的历史人物。如古代著名的科学家奚仲父子,全能的工艺家公输班,道家创始人老子、庄子,儒家创始人孔子、孟子,墨家创始人墨子,大史学家左丘明,大文献学家刘向、刘歆,大医学家华佗,大政治家仲虺,农民起义的领袖陈涉、吴广、项羽、刘邦等等,都是我国历史上的巨人。由此可见,《禹贡》里的徐州地区,对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贡献是何等的巨大了。
& && &不仅如此,古代徐州,在我国历史上还具有十分崇高的战略地位。当时以薛为首府的徐州,可通过泗水南下江淮而制荆楚与吴越,逆流而上,可以控制齐鲁与燕晋,所以从春秋晚期起,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到了战国,齐威王以及楚、曹等国都曾来抢占过这个战略要地。但从《春秋》、《战国策》、《史记》等书的记载来看,以薛为中心的徐州,绝大部分时间为齐国所有。在孟尝君时代,徐州曾勃然兴盛起来。自孟尝君增修了周长二十八里的庞大薛城之后,更成为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重镇。秦汉之际,陈涉、吴广领导的人民大起义,就首先以攻占“下薛”为急务。项羽、刘邦对徐州的首府薛,也是势在必争的。他们都曾积极“引兵向薛”。在项羽攻占了薛城之后,他的叔父项梁,即大会起义军于薛,然后分兵向西攻秦。所以说,徐州也是我国第一次人民大起义的主要基地。从这之后,徐州在我国历史上一直具有举足轻重之势。
(东海据《山东枣庄·滕州历史文化》略不正:今日邳州沿袭邳国、下邳、东徐州历史沿革!邳州、枣庄、滕州同属邳国文化圈,枣庄滕州市官桥镇为古薛上邳之地,古薛城即今山东枣庄市薛城区一带。)
邳州是大汶口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邳州刘林遗址、邳州大墩子遗址是华夏文明起源地!
& && &“大汶口文化”还有个合理的称呼叫“大墩子文化”或“刘林文化”,邳州境内的大墩子遗址、刘林遗址皆有海岱文化区大汶口题型,由于邳州由山东省划入江苏省导致邳州文化遗址研究不被重视。大汶口遗址距今6300年至4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后期的大汶口文化遗址,1959年发现于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其他的大汶口文化典型遗址包括山东省曲阜西夏侯遗址,山东省兖州市王因遗址,江苏省的邳州刘林遗址和邳州大墩子遗址。只因邳州大墩子遗址比山东泰安晚发现并晚发掘两年,江苏邳州大墩子文化、邳州刘林文化被大汶口文化冠以解释,江苏邳州大墩子文化、邳州刘林文化发掘文物数量和规模均超过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邳州被誉为江苏6000年文明起源地实际上还是山东6000年文明起源地甚至是中国6000年文明起源地。
& && &大汶口文化分布范围主要在黄河下游,东自胶东半岛,西到河南中部、北到辽东半岛南端,南达江苏北部和安徽北部,形成海岱文化区。大汶口遗址延续时间长,内涵丰富,包含有北辛文化(青莲岗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存,尤以大汶口文化最具代表性。年代距今年左右,前后延续1500多年。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早期距今年,中期距今年,晚期距今年。大汶口遗址比较全面反映了三个发展阶段的面貌特征和社会形态。据统计,山东省境内发现大汶口文化遗址547处,经过正式发掘的主要有泰安大汶口遗址、邹县野店遗址、滕州西公桥遗址、枣庄建新遗址、兖州王因遗址、曲阜西夏侯遗址、临沂大范庄遗址、日照东海峪遗址、长岛北庄遗址、胶县三里河遗址、诸城呈子遗址、前寨遗址、莒县陵阳河遗址、大朱家村遗址、 五莲丹土遗址、潍坊前埠下遗址、栖霞杨家圈遗址、广饶五村遗址 、傅家遗址等遗址,江苏省境内有邳州刘林遗址、邳州大墩子遗址及新沂花厅遗址和淮安青莲岗遗址,安徽省主要是蒙城尉迟寺遗址。大量田野发掘工作,对于研究大汶口文化社会经济、埋葬习俗、聚落形态及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等提供了丰富实物资料;对于探讨大汶口文化年代、分期及渊源等也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 && &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以夹砂红陶器和泥质红陶器为主,配以镂孔划纹。邳州大墩子遗址1963之后被南京博物院先后三次发掘,获得了6000余件器物和554座墓葬资料,邳州大墩子遗址的文化堆积层自下而上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经碳14测定距今约年之间。邳州大墩子遗址最底层的最早阶段文化堆积层为早于大汶口文化的北辛文化,中间阶段地层为大汶口文化早期,最晚阶段的上层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这里还要再次重点强调一下邳州大墩子遗址分上、下两层,上层有大汶口文化墓葬和一些灰坑、建筑残迹;下层属北辛文化(或称青莲岗文化),邳州大墩子遗址的发掘成果,为研究大汶口文化各时期特点以及其相互关系等问题提供了一批重要资料。考古专家们分析,邳州大墩子遗址大汶口文化早期地层内的彩陶器,有的具有强烈的仰韶文化特点,有的又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这类彩陶遗存,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大汶口文化的彩绘技术,同时又在西方仰韶文化的强烈影响下,产生了一种具有仰韶风格的彩陶器。根据邳州大墩子遗址出土的彩陶器以及其他一些器形的比较研究,考古专家判断,大汶口文化早期约略晚于中原的仰韶文化,而大汶口文化之前的北辛文化约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这些沉寂数千年的实物资料,见证了邳州大墩子远古先民各时期社会性质和发展,同时也是研究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之间文化关系重要依据,是沿海地区和中原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例证。邳州大墩子遗址属于仰韶文化型,早于新沂花厅遗址与淮安青莲岗遗址同期,南京博物馆收藏并展示的仰韶文化型彩陶器共60件,其中59件彩陶器是邳州大墩子文化遗址出土的。就是这一批彩陶器和同时出土的六千余件玉器、石器、骨器等文物,以无可置疑的证据,将江苏文明史向上推了3000年!邳州是江苏6000年文明起源地。邳州大墩子遗址以及邳州刘林遗址均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向世人显示地处黄河下游的东夷文明,与地处黄河中游的中原文明,在中华文明史上是并驾齐驱的,江苏的文明史因邳州大墩子遗址、邳州刘林遗址的发掘而填补了史前的空白。邳州是大汶口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邳州刘林遗址、邳州大墩子遗址是华夏文明起源地!华夏文明诞生于旧石器晚期和新石器早期,邳州境内发掘出土的珍贵文物正处在这一时期。(供稿:东海)
公告站务/广告:9/ 投诉受理邮箱: 法律顾问:江苏景来律师事务所 尚振云 律师
版权所有:邳州九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号 苏B2-号
电话:9工作日 8:30-17:30在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奚仲中学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