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淑真与一剪梅 李清照照的词在情感认同上有何差异

李清照与朱淑真人生与词情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6页¥2.005页免费2页免费4页¥3.004页¥2.004页¥3.003页¥3.006页免费5页免费3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3页2下载券2页免费24页3下载券5页免费2页免费
李清照与朱淑真人生与词情|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论朱淑真诗词中的愁情
下载积分:1998
内容提示:论朱淑真诗词中的愁情,朱词,情愁,诗词,愁情,朱淑真诗词中,论朱淑真,中的愁情,朱淑真,论朱淑真词,朱淑真词中,诗词的,朱淑真诗词,词中的愁情,词中的,朱淑真词中愁情,诗词中的愁,眼儿媚 朱淑真,关于愁的诗词,秋夜 朱淑真,初夏 朱淑真,蝶恋花朱淑真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18:09:29|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下载文档:论朱淑真诗词中的愁情.PDF
官方公共微信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朱淑真与李清照作品中愁情的比较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基金项目:本文系“平顶山学院校高层次人才基金支助项目”(项目编号:2006041)。魏玉莲中国论文网 /5/view-3459073.htm  朱淑真和李清照是宋代富有才华的女性,她们都生在官宦之家,有着丰厚优裕的生活环境,从小受到家庭的文学熏陶,使她们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同时,她们都命运多厄。朱淑真所嫁非偶,使得她这只漂荡在愁海中的小舟最终沉没。而李清照虽得了一个志同道合的如意郎君,但是后半生历经夫死国破,颠沛流离,饱经磨难。面对侵入骨髓由身体到精神无法规避的创痛,她们都不约而同地将之倾注于笔端,真实地记录了愁苦的心路历程。所以她们的作品都弥漫着一层灰色的愁情。但由于她们的具体经历、环境、时代等的细微差别,故而相应的愁情之作也有不同的地方。本文拟对两位宋代才女作品中的愁情进行比较,以窥视古代女性幽微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及其社会意义。  一  描写愁情之作从宏观上看,二人择取体裁上有差异。从词的方面看,朱淑真的词据张璋、黄畬校注《朱淑真集》收33首词,其中大部分是叙写不断地纠缠人心绪的愁情之作。李清照的词也同样始终萦绕着一层挥之不去的愁雾。剔除存疑的作品,在确信无疑的43首词作中,直接标出愁的就有17首,其他作品也大多数充溢着浓郁的愁情,从而构成了作品凄婉缠绵的感情基调。于诗的方面,朱淑真在现存的337首诗中,涉及广泛,有咏史诗,有关于农民的诗,也有酬唱之作。而诗作占主体的仍然是叙写爱恨情愁的作品。而通常“宋人在恋爱生活里的悲欢离合不反映在他们的诗里,而常常出现在他们的词里……爱情,尤其是在封建礼教眼开眼闭的监视之下那种公然走私的爱情,从古体诗里差不多全部撤退到近体诗里,又从近体诗里大部分迁移到词里。”[1]而朱淑真逆流而上,以诗表现自己的悲怨情怀,摒弃宋朝文人所认可的诗庄词媚的潜规则。正如邓红梅《女性词史》所云:“而在题材内容上,她(即朱淑真)也不像李清照那样严守诗词之别。北宋人习惯以诗明志以及记载生活暇兴,而主要以词作来表现个人情爱兴趣,她却将它们同样纳入诗歌里。” [2]这是因她以诗解愁抒恨,以诗来呈现自己的心灵世界。她渴望从限制心灵自由发展的种种束缚中解脱出来,痛快地宣泄情感、自由地披露内心隐秘。正如诗人俞平伯表述的:“我只愿随随便便的,活活泼泼的,借当代的语言,去表现出自我,在人类中间的我,为爱而活着的我。至于表现出的,是有韵的或无韵的诗,是因袭的或创造的诗,即至于是诗不是诗,这都和我的本意无关,我以为如要顾念到这些问题,就可能根本上无意于做诗,且亦无所谓诗了。”[3]巴金曾说:“我写文章,写小说,是因为自己心中有非说不可的话,不吐不快,为了把心里话说出来,才拿起笔写小说,写文章。”[4]朱淑真也正是如此,所以她选择了诗作为叙写爱恨悲愁的手段。  二  春秋两季极易引发人的愁绪,因此伤春悲秋成为中国古代诗词的传统主题。人禀七情,感物吟志,莫非自然。男权社会“女主内,男主外”的社会性别制度作为一种不平等的分化人群权力结构,把女性驱赶到狭窄的庭院。活动空间狭隘使得春愁秋悲成为古代闺阁文学的惯用题材。无论是“春盛而人悲”或是“春衰而人悲”模式,都因大自然生命的律动联想到自我,进而把自然中生机勃勃的春光与现实人生缺憾相比对而萌生忧愁。或是因花褪红残、好景不长,联想到自身在现实中的被否定,如同春光难久,春去难归,这是一种自我与对象同构同质的印证。朱淑真《惜花》:“朝来不忍倚树立,倚树恐摇枝上红。”用纤细的心灵表现出对红花的点点怜惜之意。李清照“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点绛唇》)淅淅沥沥的雨声催逼着落红,也催逼着春天归去的脚步。在自然与人遵循盛衰不可违逆法则时折射出自我对生命的珍视。  三  离别之愁,这也是二人愁情作品的共同主题。朱淑真与李清照都因所爱之人的离开而萌生忧愁。在情浓分离的背后潜藏着古代女性被规范从属于男性的社会意识。这一方面对男忠贞的同时也掺杂着因妻妾制合法化而对女性造成的威胁。同时,如果说男性也会遭遇“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离别忧伤,但很快因对仕途的追求而转移,不构成生命意识的主流。而古代女性却不一样,庭院边缘性地位的设置使得女性自由出入社会空间不易。在所爱对象真空缺失之后找不到一种合理的方式得以转移,因此生活重心几乎都聚焦到离别上。朱淑真因意中人的远离而生愁生恨:泪痕离思共凄凉(《九日》);须信离情一味严(《伤别二首》其一);泪多只为别情浓(《睡起二首》其一)。禁闭在闺阁中的她柔肠寸断,盈盈粉泪诉说着缕缕相思。李清照与丈夫琴瑟相得,丈夫远离,使得她独守空房,望穿秋水。元人伊世珍《琅嬛记》中云:“易安结褵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5]28其词下片云:“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紧锁的愁眉刚刚舒展,惦念之情又重上心间。作者通过含蓄委婉的笔触,表达了自己的哀愁及幽怨的思想感情。这种愁是陶醉于情深爱切之中的蜜一样的轻愁。“这是因为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分别是短暂的,他们终究还有欢聚的时候,虽感孤独,而终不致绝望;而朱淑真的孤独之感则是无尽期的,希望和期求都是无法把握的,故感叹孤寂的同时,常常伴随着不可摆脱的失望的痛苦。”[6]  如果说男女情感和谐时,女性把重心投注到爱人身上。但是当这个托付终身的对象缺失或干瘪时,古代女子又把目光转向了故乡,以弥补精神上的失衡。思乡之愁也成为李清照与朱淑真作品共同的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族制和个体羁旅的艰辛强化了游子思乡的深情,故乡具有补偿价值的精神支柱,也带有意识美化特征,这样故乡由实体已经蜕为一个象征的符号。但作为古代女性往往在感情受挫时,父母就成为她们唯一能获得片刻休憩的港湾,让她伤痕累累的心得以暂时的抚平。朱淑真与丈夫精神上的裂痕扩张导致她渴望回归父母身边,获得心理上的愉悦。《寄大人二首》其二:极目思乡国,千里更万津。《舟中即事七首》(其七):岁节将残恼闷怀,庭闱献寿阻传杯。此愁此恨谁人见,镇日柔肠自九回。可见她对父母的想念是多么的深切,期盼能将痛苦倾诉!而李清照身处异乡,夫亡国灭。“故乡何处是?”(《菩萨蛮》)这是流落他乡时发出的深沉呼喊。“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丑奴儿》)表现战乱而客居他乡的那种寂寞凄苦心境。因此,李清照思乡之愁承载着家破亡国之悲而具有超越个体的社会价值。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相似风格别样情:李清照与朱淑真词作比较
李清照和朱淑真所处时代相近,且都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有着贵族妇人的生活情趣,作为女性作家,她们能用女性特有的方式捕捉内心对外界的感受,因此,她们的诗词有许多共同特点,如诗歌大都表达离别相思之情,表达独处深闺的闲愁,也都有咏史之作、豪放之作。李清照的《一剪梅》是表达离别相思之情的名篇,朱淑真的《清瘦》诗中“春花秋月若浮沤,怎的心如不系舟,肌骨大都无一把,可怜禁驾许多愁”同样写的是因相思而憔悴消瘦的痛苦。咏史作中,李清照早年曾酬和张耒《读中兴颂碑》作《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在诗中分析了唐朝安史之乱和唐军不堪一击的原因:“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明确鞭挞了腐化昏聩的唐明皇和谄媚误国的佞臣。朱淑真也写有不少咏史诗作,在《咏史十首》中,就借历史上的张良、韩信、刘邦、董生等人物阐释了自己的历史观点。如《项羽二首》其一:盖世英雄力拔山,岂知天意在西关。范增可用非能用,徒叹身亡顷刻间。不仅写出了作...&
(本文共3页)
权威出处:
朱淑真与李清照是宋代文坛上最为突出的两位女性诗人,《断肠集》与《漱玉集》也并称为宋代文学的“双壁”,历来认为李清照诗词以含蓄蕴藉而取胜,而朱淑真的诗词却以清新质朴、婉转简约、情深意切而取胜,诗名不及前者。[1]从古至今,女性一直作为男性的附属地位而立足于世,三纲五常、伦理道德,一切的封建教条都是禁锢她们思想的牢笼,也都扼杀了她们享有与男人平等的自由与权力,从而沦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朱淑真正是在这样的封建道德的侵蚀下,以她丰富而又细腻的笔触向整个腐朽的封建礼教宣战。她所留下的三百余首作品,打破了以往将女性作为男性附属物的传统,而将女性作为独立的个体,针对她们内心世界,表达她们对自由与爱情的向往与渴望。一、外部研究(一)混乱不堪的社会环境朱淑真,生卒年不详,只知其出身于仕宦家庭,浙江钱塘人,据冀勤在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朱淑真集注》“佼点说明”,则具体推算为“约生于北宋神宗元丰二年—三年(约),约死于南宋高宗绍兴初...&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朱淑真与李清照历来被人们称为宋代文坛上的“双璧”。清陈廷焯《大雅集》有评:“宋妇人能词者,自以易安为冠。淑真才力稍逊,然规模唐代,不失分寸,转为词中正声。”[1]320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评价:“《漱玉》、《断肠》二词,独有千古。”[1]320提起朱淑真,一些人会将其与李清照进行比较,认为朱淑真的文学成就没有李清照的高。但是朱淑真作为古代少数的女性作家之一,其诗词有其独特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女性心理及其情感世界的深层次的挖掘。《南宋词史》这样评价:“对待朱淑真的诗词,特别是她的词,既不能完全用对待男性诗人、词人的尺子来衡量她,又不能用李清照所达到的标准来要求她。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在内容上,不要求她在前人的基础上向生活水平面的宽广方向拓展,而要看她沿着女性内心情感垂直线向狭深层次开掘得如何;在艺术上,不要求她比之前人有如何多的创造、更新与发展,而要着眼于她在开掘女性心灵空间方面的独特的审美情趣,细腻的表现手法以及有别于男性作...&
(本文共3页)
权威出处:
古代仕女是一个颇为特殊的群体。“仕女”一词,旧指生于并嫁与贵族或官僚家庭的妇女。她们深居内宅,属社会封闭型人群。优裕、安定的生活,使她们不必为衣食操劳。她们有充沛的自由时间随自己的兴趣修饰服饰妆容、专研织绣女红,而家庭的环境也使她们能有更多接触文化艺术的机会。受到父辈兄弟的影响,她们中的许多人可以研习诗词文章和书法绘画,甚至有可能接触政治军事等一般来说男人涉足的领域。仕女在古代女子中无疑是比较出色的群体,她们曾经有过才华和梦想、快乐和幸福、压抑和挣扎,她们身上闪耀着在男性主宰的世界也无法埋没的光彩,由于这些美丽而兼具智慧的女子,古代女性才得以甩脱“柔弱”、“无才”、“卑微”的标签。但是也正由于非富则贵的家庭环境,她们的生活和价值观更容易受封建礼教的支配。朱淑真,字号幽栖居士,属仕女阶层,是宋代诗词创作数量较多的女作家,共留下了337首诗歌、33首词,被魏仲恭收录为《断肠集》。《断肠集》与李清照的《漱玉集》并称为宋代女性文学作品的...&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适当运用典故,可以增加诗词的表现力,即通过有限的词语展现丰富的内涵,同时也可以使诗词显得更加委婉含蓄,增加诗词的韵味和情趣。所谓典故,一般指典籍中的故事和词句。因此,诗词中使用的典故,一般分为事典和语典[1]。南宋女词人朱淑真的词作文辞优美,明白如话,同时也善于运用典故。下面对朱淑真词作的用典情况和用典特色进行初步统计分析。据郑元佐注、冀勤辑校的《朱淑真集注》、张璋、黄畲校注的《朱淑真集》以及唐圭璋先生所编的《全宋词》,朱淑真的词作品共计有25首。这里引用的朱淑真词作,全部来自《全宋词》[2]。一、运用事典的情况朱淑真的词作中,有一部分是引用事典的。《生查子》:“年年玉镜台,梅蕊宫妆困。今岁未还家,怕见江南信。酒从别后疏,泪向愁中尽。遥想楚云深,人远天涯近。”这首词有2次运用事典。一是用“玉镜台”典故。《世说新语·假谲》:“温峤北征刘聪,获玉镜台一枚。从姑有女,嘱咐温峤代为觅婿,温有自婚意,因下玉镜台为定。”[3]后将“玉镜台”...&
(本文共3页)
权威出处:
朱淑真,号幽栖居士。南宋著名女诗人和词人,也是宋代流传作品最多的女作家之一,被后人誉为是与李清照并称为“词中双壁”的南宋才女。朱淑真性格叛逆、思想开放并且诗词均擅,众题兼备。不同于之前人们往往津津乐道于她“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黄花》)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和“东君不与花为主,何似休生连理枝”(《愁怀二首》)的爱情诗,着重于从古代女性受压抑的状况与作者的个人生活经历和思想来分析其诗作,现今笔者通过考察朱淑真诗歌引用典故的情况来了解她的知识构成和独特的思想个性,从而进一步分析她诗歌中用典的艺术特色。一、朱淑真诗歌的用典情况典故的运用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艺术手法。典故的运用可以增强诗词表现力,在有限的词语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并以增加诗词的韵味和情趣,也可以使诗词委婉含蓄。本文主要以宋郑元佐注、冀勤校点的《朱淑真集注》为底本,以张璋等人注的《朱淑真集》作参考来考察朱淑真诗歌的用典情况。据统计,郑本共收诗歌323首,除去现已...&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清照诗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