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衢地村在回到南宋做皇帝时代叫啥名称

当前位置:
>>>南宋时期,潮州人王大宝参加廷试(殿试),中榜眼(进士第二名),后..
南宋时期,潮州人王大宝参加廷试(殿试),中榜眼(进士第二名),后来成为岭南名臣。殿试制度的创立者是&
A.隋炀帝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期中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南宋时期,潮州人王大宝参加廷试(殿试),中榜眼(进士第二名),后..”主要考查你对&&科举制的创立(科举制的诞生,科举制的完善,科举制的影响)&&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科举制的创立(科举制的诞生,科举制的完善,科举制的影响)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国家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它是从隋朝以后的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为止。明经、进士:科举考试在贞观时,分为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主要考察诗赋),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察考生的治理政事的能力。科举制度的特征:1.从文化渊源上来看,科举制度是儒家所崇尚的“大一统”政策和精英治国的思想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2.从选才方式和原则来看,科举制度以考试为核心,分设科目,面向广大读书人的公开考试,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3.就其发展轨迹和功能变迁而言,科举制度经历了创立、发展、鼎盛与衰亡的历史进程。出现了明显的阶段性特点。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科举制度逐渐为国家选取良才的通途蜕变为人才成长的桎梏。4.从经历时间来看,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到清末废除,期间将近1300年的历史,极大的影响了我国古代文化思想发展历程,也影响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演变。对比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有什么进步性:1.使庶族知识分子进入仕途,登上政治舞台。九品中正制评定等级的标准是门第,出身豪门者即可评定为上品,出身寒门者只能评定下品,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科举制是面向全阶层的读书人,实行相对公平的竞争,特别是宋代实行糊名法,门第的作用无法发挥。2.有利于选拔出有真术实学的人才。正因为九品中正制评的标准是门第,士族纨绔子弟无真才实学即可授官,寒门子弟即使才德优秀也不能授官。科举制有着择优录取的原则,并且随着发展也增加了乡试,省试,会试和殿试。使得士族无真才实学子弟无法通过家族来获得官位,而庶族地主有真才实学子弟很快得到了提拔,国家也选出了真正有才学的人。3.国家掌握了选拔官吏的权力,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魏晋时,士族势力逐渐壮大,并且逐渐了掌握了国家的权力,因此,九品中正制名义上是国家指派中正评定等级,但是实际是门阀士族们的操控的晋升工具。科举制是由礼部统一主持考试,并且经过殿试由皇帝考核,这样,国家真正掌握了选拔官吏的权力。科举制度创立和完善:1.原因: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士族门阀的子弟中选拔,而庶族子弟但是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做高官,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的注重门第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进行下去了。2.目的: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招揽人才,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3.创立:隋朝时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到隋炀帝时,正式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创立。4.发展:唐朝时,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增设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并以诗赋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科举制度的意义:1.科举制度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了抑制门阀的作用;2.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和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了政权,“大着登台阁,小者任郡县”;3.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4.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官吏任命的权利,从地方豪门士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科举制度对我国历史进程以及世界的影响:1.打击了腐朽的士族势力,扩大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2.科举制度从隋唐时期一直沿用到了清朝末年,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事业,人才的培养和文学艺术的的发展都产生的深远的影响。3.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明清时期科举制走向了极端,成为摧残人才和统治者培养忠实奴仆的工具,阻碍了知识分子的思潮的发展。4.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对世界文明产生的重要的影响。科举制度所流传下来的部分优秀的措施,至今仍然被我国和世界各国所沿用和发展。&唐朝的进士科最受重视。“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不过,进士的录取率仅有百分之一二,所以当时有“三十岁老明经,五十岁少进士”的谚语。那时的考试条件很差,进士、明经的考场设在贡院的东西两廊,时间往往是正月、二月,长安的天气很冷,常常遇到雪天,唐诗有“密雪分天路,群才坐粉廊”的描述。但是实际只是在屋檐下席地而坐,还要答卷子,滋味和不好的;后代王朝虽然改善了考场,不过条件依然很艰巨。
发现相似题
与“南宋时期,潮州人王大宝参加廷试(殿试),中榜眼(进士第二名),后..”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873531964391713605216017130447303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周必大为南宋中兴时期名相兼文坛盟主
周必大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导师:马德富 研究生:李光生&周必大.是南宋中兴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考据学家,
著述丰富,文才卓越。陆游《周益公文集序》云:“时固多少年豪隽不群之士,
然落笔立论,倾动一座,无敢撄其锋者,惟公一人。??公在位久,崇论宏议,
丰功伟绩,见于朝廷,传之夷狄者,何可胜数”①四库全书《文忠集》提要亦
云:“其制命温雅,文体昌博,为南渡后台阁之冠。考据亦极精审,岿然负一代 重名。②足见周必大在当时的影响。但是这样一位重要人物,至今几乎尚在学
术界视野之外,研究甚少,这不能不说是很遗憾的。 本文拟对周必大进行系统综合的研究。以宋孝宗一朝为立足点,着重就周
必大的政治功绩、学术思想、文学思想、文学成就等方面进行研究,辅之以其
生平、家世以及颇有代表性的交游事迹,旨在全面阐述周必大作为南宋中兴时
期名相和文坛领袖的历史地位和文学史意义。 第一章对周必大的家世、生平及著述进行考察。鉴于周必大研究甚少,其
生平家世不大为人所知,而这又与本文将分析的周必大的政治、文学、思想等
有密切关系,是故本章不仅不可或缺,而且也是本文的基础。 第二章重点考察南宋前中期的政治环境和周必大的政治主张。宋室南渡,
南宋王朝偏安东南,在屈辱“和议下获得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然宋廷内
①陆游《陆游集?渭南文集》卷一五,中华书局,年,第页。按:以下凡引《陆游集?渭南 文集》者,据依此本,只标注页码。
②刷必大《文忠集》提要,文渊阁四库全书。按:本文凡引周必大诗文,以四库本为底本,并分别参校
了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的《全宋诗》和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编的《全宋文》,限于引文繁多,文章只
在文中标注卷数包括附录卷数,不再单独作注。《二老堂诗话》参历代诗话本,单独作注。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部党争不断。本章把周必大放在南宋前中期深广的政治大背景中,分析了其在
南宋乾、淳年间的党争中所扮演的角色,重点探讨了身居相位的周必大与道学
集团之间政治同盟关系瓦解始末,旨在挖掘周必大身处党争漩涡所体现出来的
作为一流政治家特有的稳重温和的政治素养和政治性格。通过阐述周必大之人
才论、谏议论、官吏久任论、重农主张及对和战的看法等一系列政治见解,旨 在反映其对南宋中兴局面的稳定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历史作用。
第三章周必大的交游,以胡铨、杨万里、范成大、陆游、程大昌、辛弃疾
等这些南宋精英人物为考察重点,征引大量的资料,旨在进一步加深对周必大&的了解,研究其在时人心目中的地位及对当时文化、文学方面的影响,也为周
必大年谱的撰写做准备工作。在周必大的交游考述中,还涉及了杨万里、范成
大、陆游等人个别作品系年的考证。 第四章讨论周必大的学术思想,重点探讨了周必大的“知行观”,深入解读
了周必大、朱熹关于《范仲淹公神道碑》的论争。周必大代表北宋儒学旧
统,而朱熹代表了理学新潮,从而进一步解释了周必大与道学集团政治同盟关
系终至瓦解的学术根源。 第五章是对周必大的文学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周必大的文学思想散见于大
量的题跋、序跋中,吉光片羽,弥足珍贵。本文从周必大的文章功用说、理气
说、才性论、文体观、作家批评论等几个方面展开,寻绎出他度越时辈的文艺 见解以及对“文坛盟主的自我期待。周必大还赋予一些文学命题新的时代内
涵,如“穷而后工”、“江山之助等,体现出卓越的文学识见。本章还对《二
老堂诗话》进行了深入分析。该诗话论诗之语不多,重在精审考据,体现出周 必大严谨的学者气质。
第六章至第八章是对周必大的诗歌、散文、四六的研究。周必大创作了为
数不少的诗歌,成就较高。论文从唱和、送别、追挽等题材类型角度对其诗歌
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唱和诗所具有的应酬功能、娱乐功能得到深化与开拓,
体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特有的社会文化心理。送别诗风烟怅恨,深情款款;挽
歌客观真切,透露出宋代挽歌繁荣的讯息。与此同时,分析了这些题材类型的
诗歌在南宋或兴盛或衰微的原因。其淡雅诗风在当时诗坛颇具代表性。周必大&的文学成就突出体现在散文上,这也是本文的重心所在。第七章文章深入分析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一?????????????????????????????????????????????一
了周必大各类散文的特征,如政论文周详温雅、题跋文精审覃思、序记从容温
纯、碑菇文得史家笔法、日记体展随意之姿。周必大散文师法欧、苏,自成一
家,这也是成就其.“文坛盟主”的根本原因所在。作为南宋“四六”四大家之 一,周必大的??四六’’雅正温纯、精严畅达,既受欧、苏一派的影响,又融入
王安石的法度,体现出海纳百家的艺术风范。第八章主要就周必大的四六进行
了深入的探讨。 附论部分由两篇单篇论文构成,《周必大与杨万里政治关系考》一文,既是
对史书记载的纠谬,也是对周必大与杨万里交游的补充与深化;《周必大全集“瀛
本,,源流考述》一文则对周必大全集“瀛本的源流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梳理。
四六 关键词:周必大南宋政治学术思想文学思想诗歌散文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 ..: : .’ ,, , ’.’ ..’ . , ? . , ’ ,. ., ’ ., ,.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 .. ,? 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蚀 . ‘ ’. , : ‘‘ ’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目 录 绪论?。
第一章周必大的家世、生平及著述
第一节周必大的家世?。
第二节周必大的生平?
第三节周必大的著述?
第二章南宋前期的政治环境和周必大的政治主张??..
第一节屈辱“和议”下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的形成? 第二节必大与乾、淳年间的党争?. 第三节周必大的政治主张第三章周必大的交游考述一
第一节周必大与胡铨交游考..
第二节周必大与陆游交游考.
第三节周必大与范成大交游考??..
第四节周必大与杨万里交游考第五节周必大与程大昌交游考第六节周必大与辛弃疾关系考第四章周必大的学术思想。
第一节 南宋前中期学术思想概况? 第二节周必大的“知行观”?.
第三节周必大、朱熹关于欧阳修《范碑》论争的学术检讨??.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周必大的文学思想??..
第一节文章的社会作用??. 第二节“理气说”??. 第三节“学”与“气”的关系?。 . 第四节周必大的文体观??.
第五节周必大的作家批评论.
第六节老堂诗话》概说.. 第六章周必大诗歌研究。
第一节南宋中兴时期诗风概述??. 第二节周必大的诗歌渊源与发展历程??.
第三节周必大唱和诗研究?.
第四节周必大送别诗研究?.
第五节周必大挽词研究??..
第六节周必大诗歌的艺术成就??.
第七章周必大散文研究?
. 第一节南宋中兴时期散文概述??. 第二节周必大“文坛领袖”身份的确立??.
第三节周详温雅的政论文策论、奏议、制诰等??. 第四节精审覃思的题跋文?. 第五节从容温雅的序、记?..
第六节史家笔法的碑蒜文第七节随意详备的日记体?. 第八章周必大的“四六”研究?
第一节南宋前中期“四六”简述??.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一
第二节周必大的“四六”研究..
结语? 附沦:??” 一周必大与杨万里政治关系考.二周必大全集“瀛本’’源流考述??.
参考文献:一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声明 后记??”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绪论
近年来,随着学术研究的纵深发展与交叉学科研究的勃兴,“宏观叙事”俨
成时尚,作家尤其是中小作家的个案研究颇受冷落。但我总觉得,一部丰满的
文学史,仅仅依靠“大家”的支撑是远远不够的;同时我还觉得,作为如我这
般还在堂外徘徊的后学,把视野聚焦在个案研究应该是不错的选择。以某个具
体作家为导向,走进他的时代,走进他的历史,将是一次愉悦的心灵之旅;以
他的诗文为触媒,感受他的喜怒哀乐、爱恨悲欢,虽无古人易代和曲之雅意,
然刹那的共鸣或许亦能让心灵得到某种净化与感召。我很清楚,以这种“以意
逆志”的研究方法去洞察古人的创作思想和创作目的,不啻于冒险之举。虽如
此,这却是我们体察作品深层思想意蕴、无限接近作者之志的最好方法。宋代
文学研究这些年取得了丰足而可喜的成就,但比起浩瀚的宋人文集而言,还远
远不够。许多中小作家的集子还未经整理,更遑论系统的研究。比较北宋文学
研究而言,学界对南宋文学研究更显薄弱,亦因此留下了更多的可以开拓的领
地与空间。作为南宋中兴时期名相兼文坛盟主的周必大目前基本上还无人系统
涉及,却又值得研究。系统而深入地研究周必大,对深入了解南宋中兴时期的
政治、文化、文学、学术等都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周必大?字子充,一字洪道,号省斋居士、青原野夫。原籍
管城今河南郑州,高宗建炎二年祖诜通判庐陵今江西吉安,因 家焉。晚年创平园居,故又自号平园老叟。
作为南宋中兴时期的名相兼政治家,周必大立朝正直,屡参机要,历仕高
宗、孝宗、光宗三朝,官拜左相,时称“周揆”。其直接参与处理国家大事,提
出了诸如人才、谏议、边帅久任、重农等许多具体可行的政治见解,对南宋中
兴局面的形成和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周必大从政期间,尤其是身居相位
之时,始终赤胆忠心,勤奋治政,处事有谋,风虎云龙,为安邦兴国作出了巨
大贡献。其任宰相后的第一个奏章就提出:要安居思危,考虑到长治久安,不
可急于求成。为达到富国强兵的战略目的,在内政方面,一要强兵,二要富国,
三是安民,四是政修。在外交方面,周必大始终抱着不卑不亢的态度。周必大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所提出的这些内政外交方针,充分表明了一个成熟的爱国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清人王敬芳《重刊周益国文忠公集后序》云:“公以忠直,受知孝宗,参枢筅、
历二府,举凡战守之机宜、边帅之勇怯、使命之当否,一决于公。赖公之经营
区画,而宗社粗安者数十年。①可谓知言光宗时封益国公。宁宗以少傅致仕, 卒谥文忠。&周必大不仅是一位政治家,而且又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有“文中虎之
誉。其文才卓越,著作达八十一种,共卷。“著作之富,自杨万里、陆游以
外,未有能及之者。四库全书《文忠集》提要周必大不仅文集浩繁,文学
成就亦自是斐然,这主要体现在其散文、“四六”之创作上。周必大散文体裁兼
备,温纯宏博,厚重浑雅。政论文周详温雅,题跋文精审覃思,序记文从容舒
缓,日记体随意详备,而碑志文采史家笔法,直承“六一”风神。《鹤林玉露》
言:“朱文公于当时之文,独取周益公,于当时之诗,独取陆放翁。盖二公诗文, 气质浑厚故也。”③周必大的“四六雅正温纯、精严畅达,既受欧、苏一派的
影响,又融入王安石的法度,体现出海纳百家的艺术风范,是南宋著名的“四 六四大家之一。周必大诗歌初学黄庭坚,后学白居易,诗风浅近平易、自然
淡雅。《宋诗钞?益公省斋稿钞序》言:“诗格淡雅,由白傅而溯源浣花者也。”
鲫江西诗派在南宋前中期弊端丛生,陆游、杨万里等著名诗人提出一系列与江西
诗学迥异的诗学见解进行反思,并付诸践履。“回归唐音是他们的共识。周必
大走乐天通俗淡雅一途,与时代的诗潮风尚及审美趣味极相吻合。周必大词作
不多,《善本书室藏书志》卷四云:“文忠学问渊博,著述繁富,词乃其余事。
此本凡十三首,笔意雍容华贵,迥殊艳亵之体。”&周必大以文受知,其长期执掌制诰,号为词臣冠冕。《宋史》称:“在翰苑
几六年,制命温雅,周尽事情,为一时词臣之冠。,,陈鹄《耆旧续闻》言:“周
益公久在禁林,词章为一时之冠。”杨万里《祭周益公丞相文》亦说:“中兴以
①李文泽主编《中华大典?文学典?宋辽金元文学分典》三,江苏古籍出版社,年,第页。 ②孙奕《示儿编》卷八,文渊阁四库全书。
③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五“司文陆诗”条,中华书局,年,第页。 ④吴之振《宋诗钞?省斋集钞》,中华书局,年,第页。
⑤元脱脱《宋史?周必大传》卷三九一,中华书局,年,第页。按:以下凡引《宋史》
者,只标注页码。 ⑥宋陈鹄《耆玎续闻》卷六,知不足斋丛书。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还,孰冕词臣维汪龙溪,学士日真。公出其后,而出其上。①又见《文忠 集》附录卷一四库全书《文忠集》提要亦谓:“必大以文章受知孝宗,其制命
温雅,文体昌博,为南渡后台阁之冠,考据亦极精审,岿然负一代重名。周必
大作为“一代词臣之冠”,可谓共识。其不仅是词臣冠冕,又俨然为当时文坛领
袖。徐谊《平园续稿序》云:“国初承五季之后,士习俳俚,欧阳文忠公自庐陵
以文章续韩昌黎正统,一起而挥之,天下翕然尊尚经术,斯文一变而为三代两
汉之雅健。翰墨宗师,项背相望,故庆历、元祜之治,映照古今,与时高下,
信哉其后,穿凿破碎之害起,而士俗亦陋,及公发挥文忠之学,被遇高庙,
辅相阜陵,弼成治功。于是二公屹然并著于六七十年之内。”《文忠集》卷末 称欧、周“二公屹然并著”,于周必大恐稍过誉,然在南宋前中期,其以宰执身
份主盟文坛,则是事实。 此外,周必大还是一位智识高远、学术精微的大学问家和文献学家。其博
闻强记,熟悉典章制度,在历史、文学的考订方面建树颇丰,重编版刻的《文
苑英华》、《欧阳文忠公集》等,为研究有宋一代历史、文学、学术等提供了丰
富而确切的文献资料。周氏一生还曾不遗余力地致力于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术 的发展。在庆元元年致仕后,举全力雕版印刷任丞相时未完成的欧阳
修文集,使这部洋洋百万言的《欧阳文忠公集》共卷终于雕刻成功。刻版
本卷轶洗繁,印装精美,校勘准确,是宋版图书中的上品。周必大刻本以其校
勘精良、刻写俱工,在中国书史上一直享有盛誉,备受推崇。在周必大所刻图
书中,晚年所刻《欧阳文忠公集》和《文苑英华》最为著名,也最能代表他的 刻书风格与刻书成就。&周必大一生经历丰富,与很多人交往密切,上至皇帝公卿、政界要员,下
至乡宿耆老、方外人士。周必大与当时著名文学家中兴四大家等、思想家朱
熹、张拭、吕祖谦等关系颇厚,对南宋前中期文化的兴盛起了重要作用。其
与同乡胡铨、杨万里之交往颇为频繁,皆入“九贤祠”②,传为佳话。史传周必
大与杨万里“政见不合”颇有失实之处,值得商榷。其与范成大“挂冠之约
未能践言之遗恨,见证两人坚如磐石的友情。同是南宋中兴朝的名流,周必大&①杨万里《杨万里集笺校》卷一一,辛更儒笺校,中华书局,年,第页。按:以下凡引《杨
万里集笺校》者,只标注页码。 ②高其倬《江西通志》卷一七,文渊阁四库全书。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与辛弃疾一生不曾交往,本文以史实为据,挖掘了这种现象背后的深层根源。&周必大与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集团的交往,更多地倾注了政治热情和政治派党
的意义,这又与其政治地位和政治主张息息相关;彼此政治立场大同下的差异,
既反映出南宋党争的复杂多变,也透露出南宋理学与儒学的差异性。综观周必
大一生交往史,某种程度上即是南宋前中期精英活动的缩影。通过钩沉周必大&与胡铨、杨万里、范成大、陆游、朱熹、张拭、吕祖谦等南宋朝重要人物的交
往,不仅使周氏的一生立体化,而且能以此观览当时士风与文风以及作为宰执 的周必大对当时士风与文风的引导作用。
然而,这样一位重要人物,长期以来都在学界研究视野之外。一切综合的 文学史、专门的文学史、断代文学史、诗歌史,一切单部单篇的诗文论著都基
本上无人提及。这不能不说是很遗憾的。 所幸目前学界对周必大渐趋关注,虽然有关其专题研究的论著至今还付之
阙如。余英时先生的《朱熹的历史世界》一书设专章从政治文化角度分析了周
必大的政治立场、政治作风及其与理学家集团的关系,认为周必大是道学集团
实现其“内圣’’理想的政治护法,资料翔实,立论精辟。祝尚书先生积数年之
功编撰的巨著《宋人别集叙录》,设专节对周必大文集的著录情况作了深入勾沉,
筚路蓝缕,功不可没。沈治宏的《周必大年谱简编》,对深入了解周必大行履尤
其是政治活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虽尚未摆脱周必大之子周纶所撰《周必大&年谱》之窠臼。四川大学硕士生的毕业论文《周必大年谱研究》,主要对周
必大的政治经历进行编年。南京大学博士凌郁栋的《文苑英华研究》体现出 了扎实的文献功底,设专章对周必大与《文苑英华》的关系梳理得较为透彻。
人大硕士谷敏的毕业论文《南宋周必大文献学实践与成就》,对周必大在文
献学方面的成就有所勾沉。以上对周必大的研究还只就其政治大概、行履、著
述以及文献学领域的贡献进行论述,并不曾涉及文学层面。郭预衡先生的《中 国散文史》设半节对周必大的言事政论之文有所阐发,字字珠玑。朱迎平先生
的《宋文论稿》立足南宋散文,既有整体的统摄,也有微观的观照,其中《南 宋散文四十家述评》对周必大散文有精到的论述。此外,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
母忠华的毕业论文《宋代日记研究》,对周必大的日记有所涉及,也不乏亮点。
这些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讯息,虽然对周必大在文学上的成就挖掘得还远远不够。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从文学角度研究周必大,马茂军先生无疑是投注心力最多成果也最丰的一位。
马先生的《宋代散文史论》首先肯定了周必大“文坛盟主”的地位,继而从题
材角度对周必大散文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周必大的文学成就
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附,浙江大学级博士研究生杨瑞的博士论文《周必大&研究》是迄今为止最早对周必大进行全面研究的,惜乎该文年月才见诸
网上,而笔者此时写作工作已完成大概,故无缘亲睹。不过,笔者认为,无复 依傍,更能得心应手。 至于涉及周必大的单篇论文,至今亦是寥若晨星。据笔者知见,只有以下
数篇:夏汉宁《朱熹、周必大关于欧阳修范公神道碑的论争》载《江西社会
科学》第期、谷敏的《周必大与文苑英华》载《兰州学刊》
年第六期、杨瑞《从明淡生堂抄本周益公文集所收录祭文重读被余英时先生
误读的诗歌》载《浙江大学学报》第六期、胡建次《周必大与杨万里交游及
其影响下的诗歌创作论》载《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第期、童 向飞《尹焊、陈亮、吕祖谦、朱嘉、周必大等与韩元吉交游考略》载《徐州师
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期、黄慧运等《宋代庐陵“五忠 一节”》载《中华文化论坛》?、谷敏《浅谈周必大重:欧阳文忠公
集》载《四川图书馆学报》年期、沈如泉《“南宋前期四六四大家” 说献疑》载《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月、周莲弟《彭元瑞
藏知圣道斋本周益公集编校考述》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年期、 汤梓顺《南宋名臣周必大、史浩、虞允文及第年月考》载《河南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 年月、王金玉《评宋丞相周必大关于架阁库的两件奏札》
载《档案学通讯》年期。此外,还有台湾陈义成所作的《杨万里周
必大交谊考辨》,惜未见其具体内容。周莲弟的《周必大的文忠集及其文论
与政论》是第一篇对周必大文集进行介绍并对其散文进行研究的文章,惜亦未
见。 综上所述,无论从整体把握抑或微观透析而言,学界对于周必大的研究基
本上还停留在局部资料整理的碎片层面,对周必大在南宋前中期政治、文化、
文学方面的作用及其诗歌、散文、“四六文上的特色和成就等,研究还很不够,
许多问题甚至尚未涉及,留下了足以驰骋的广阔空白。因此,对周必大进行系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统综合而有深度的研究无疑十分必要。本论文立足文学根本,拟从文化和文学 的角度,对周必大的生平、著述、交游、政治学术思想、文学思想和文学成就
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研究。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周必大的家世、生平及著述&周必大,字子充,一字洪道,号省斋居士、青原野夫。原籍
管城今河南郑州,高宗建炎二年祖诜通判庐陵今江西吉安,因 家焉。晚年创平园居,故又自号平园老叟。其生平仕履历史上多有记载,如《宋
史》卷三百九十一有《周必大传》,李璧的《周文忠公行状》以下简称《行状、
楼钥的《少傅观文殿大学士致仕益国公赠太师谥文忠周公神道碑》以下简称《周
公神道碑》及《谥诰》有较详细的记载。其子纶所编《周益国文忠公年谱》∞以
下简称《年谱》更显详备。明人史继辰所编《历代名人年谱大成本》载《周文
忠公传》一卷、《周文忠公年谱》一卷,清入宋宾王编《周益公年谱》一卷。今 人沈治宏《周必大年谱简编》未脱周纶《年谱》之窠臼,然亦有一定的参考价
值。本章所述内容,系在以上文献、《文忠集》及其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力图 对周必大的家世、生平与著述作出概括性描述和梳理。
第一节周必大的家世&周必大自幼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其先祖为郑州管城人,曾祖衍,生卒年
不详,生平事迹极少记载。据陈傅良《曾祖故朝奉郎赠太师潭国公衍“衍”之
误加封秦国公》知,曾官至朝奉郎。必大贵,赠太师、秦国公。与初寮先生 王履道来往并友善。周必大《跋初寮王左丞赠曾祖诗及竹林泉赋》云:“大
父任忻州法曹,侍曾大父太傅以行。先生王履道调瀛州理掾,??曾大父 游台回过之,先生年才二十九,投赠古赋律诗各一篇,词气直害乎东坡,字画
驳醒乎山谷,盖崇宁癸未岁也。卷一五其《初寮先生前后集序》 又云:“王履道送某曾大父诗有云:‘不论与汝小一月,政自容君数百人。’
卷五三衍才德兼备且有清名,然沉沦下潦,功业不显。陈傅良《曾祖故朝
奉郎赠太师潭国公衍加封秦国公》云:“具官某曾祖某躬行,对于古人宦学,闻
于当世,位不称德,士论惜之。夫屈于名者享其实,不获其身者遗其后。”④ ①周纶《周益图文忠公年谱》,文渊阁四库全书。
②陈傅良《.斋集》卷一五,文渊阁四库全书。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祖诜,生年不详,官至左朝散大夫。据周必大《初寮先生前后集序》卷五
三、《跋初寮王左丞赠曾祖诗及竹林泉赋》卷一五、《跋初寮先生帖》卷一 七、《跋黄丞相书》卷一六知,诜为元符三年进士,与王履道、尚
仲明黄潜善等同年。另据周必大《题祖妣秦国潘夫人书》卷四六、《大父秦
公考试耀州倡酬诗卷》卷一五、《重立茇堂记》卷知,诜先后任忻州 法曹、知郎之洛交县、安陆司录。宣和.年间至吉州庐陵今江西
吉安任职,遂家焉。周必大《吉州通判厅记》云:“拓《题名记》示某日:‘公
大父秦国公以宣和七年春居是官,尝行州事,逾四考乃得代,士民怀
德,因请家焉。旧厅载新,是宜为记。卷五九这为之后周必大子弟成为江
西望族提供了契机。周诜一生仕宦蹭蹬,然“士民怀德”,建炎三年, 秩满入觐,薨于扬州。娶潘氏、李氏、张氏。据《题祖妣秦国潘夫人书》知,
潘氏为北宋名臣富弼之弥甥 父利建?,终左宣教郎、太学博士,累赠太师秦国公。周必大&《与张允蹈直阁刳子》云:“夫齿与父同,愚下犹拜,况贤而高者乎拜且不惮,
况敢居其上坐乎恭惟某官与先人同生于壬申,德贤而位高。卷一八九可 知利建生于年。又《先夫人王氏墓志》云:“?未一星终,先君即世。于
是伯姊生十年,某甫四岁?”卷三六按:必大生于年,其四岁时即建 炎三年,由此可断定其父利建卒于年。政和八年利建与兄利见同
中进士。据必大《谭宣义孚先墓志铭》卷七二、《左承奉郎直敷文阁主管台州
崇道观王公廷硅行状》卷二九知,同年者还有谭观光、王庭琏等人。座主即
是世交初寮先生王履道,必大《初寮先生前后集序》云:“政和中公典贡举,擢
先公第二。卷五三据必大《跋诅楚文》卷一五、《先太师潭州益阳县清修 寺留题记》卷一九知,周利建宣和六年任郐州州学教授,靖康二年
出使荆湖南北路。能文。必大《书简修行状后》云:“昔政和中,先君 随侍大父官邱州,法当由邻郡升贡,简公实为坊州教授,盖尝击节先君之文。
卷一七其《跋初寮王左丞赠曾祖诗及竹林泉赋》亦云:“以文受先生初寮 先生之知。卷一五善书,追踵蔡襄。必大《题蔡忠惠公帖》云:“某之先
君秦国公平生喜学蔡忠惠公书,家藏京师旧石刻两卷,真行草毕备,妙绝一世。
卷四七与赵伯璋友善。必大《答武冈赵知军伯璋启》云:“时称虎榜,恍惊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四纪之间;齿以雁行,梦想两家之盛。虽南北东西之相望,而死生契阔之不 同。??岂谓先君之友,曲怜不肖之孤。卷二三
伯父利见,生年不详,“辛未春,伯父即世于虔。”卷三六《伯母安人尚氏 墓志铭》可知利见卒于绍兴二十一年年。左朝请郎,赠金紫光禄大夫。
与弟利建同年进士。曾守辰阳,与郑庶有来往。周必大《跋伯父与郑庶手书》
云:“其后伯父再守辰阳,几仲实为僚吏,某时年二十余矣。卷一七赴任时 间当在绍兴十六年,诗题《绍兴丙寅侍伯父赴辰阳,宿长沙驿,今四十
七年。驿敝重修,感旧成诗,录呈子中兄并示子开弟》卷八可证。周利见“文
学行义,蜚声上庠卷三六《伯母安人尚氏墓志铭》,得到直龙图阁尚佐赏识, 娶尚女为妻。 由上可知,周必大祖父和父辈俱进士出身,文德兼备,颇有清名,是典型
的士大夫之家,惜乎官位不显。 相比之下,周必大母系家族要显赫得多。周必大《先夫人王氏墓志》云:“先
夫人王氏,由高祖阶州太守讳亮而上,世家博陆,至曾祖左金吾卫将军讳察始
葬安阳。祖恩州太守,赠少师讳复。考给事中、赠少保讳靓,又开国焉,遂为 安阳人。妣卫国夫人宋氏。??卷三六其外祖给事中王靓乃进士出身,属
元祜人士,膺服东坡。必大《葛敏修圣功文集后序》云:“昔我外祖给事中王公
亦以古文论周秦强弱见知东坡,置在前列,己而廷试唱名第五。政和中入掌书
命,专用西汉文体,为同事者敲憾,赖天子仁圣,力保全之。未几,竞坐元;占 学术斥去。于公盖同年进士??”卷二十曾任东平山东东平、平江江
苏苏州知府。曾修泰陵正史。最值得一提的是周必大外祖母宋氏,她家世显
赫,乃北宋名相元宪公宋庠孙女,仁宗朝宰相庄敏公庞籍之甥。宋庠., 字公序,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后迁安陆今属湖北,与弟宋祁并有文
名,时称“二宋。庠是乡试、会试、殿试都为第一的三元状元。仁宗天圣二年 甲子科状元,宫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著有《元宪集》。《宋史》卷二
八四有传。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今属山东人。真宗大中祥 符八年进士。曾和范仲淹、韩琦一起,任职于西北前线,历任陕西都
转运使、知汝、同、延州。后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庞籍慧眼识才,曾擢拔司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马光等人。为官严正,被称为“天子御史”①。死后谥庄敏。《宋史》卷三一一
有传。宋氏出身于名相之家,自然给夫家王氏家族增添了显贵的色彩。周必大&《祭外祖王给事家诸垫》云:“恭惟外氏,昔为大家。”卷三八然而,自周必
大舅舅始,王氏家族也已衰落。其《为舅氏求汤丞相举状刮子》绍兴三十一年
云:“伏见舅氏右从政郎王符十六受官,二十而入仕。今六十矣,犹皇皇于选
调。??某诚哀外王父某少以儒术起家,??仅存一子,而圉陋不振如此。’’其
《祭从母王硕人文》亦云:“念外家之日微,伤永感之岁久。”卷三八宋代家
族已异于唐前的门阀世族,家族的兴盛更多的维系于个体成员的努力。&周必大有兄弟姐妹五人,其《先夫人王氏墓菇》云:“五男女:伯姊,适右
宣教郎、赐绯鱼袋尚大伸,妇顺母仪,其来有自;吾兄平叟,不及名;吾弟必
强,有俊才,再预乡荐,年三十三而死;吾妹吉孙,亦早夭。卷三六可知,&周必大兄弟三人,兄平叟不及名即早夭,必大为次子。据周纶《年谱》和周必
大《子柔弟墓菇铭》知,弟必强于绍兴三十年卒,享年三十三。《宋元 学案》卷三十五《陈邹诸儒学案》列周必大、周必强、周必刚三兄弟为刘若川
门人: 周必刚,字子粟,益公之弟也。益公谓其‘仁而刚,敬而和,敏而好
学,事母孝,从兄顺,与人交忠信廉逊。’卒,年三十三。’’参《益公集》 周必强,字子柔,益公之弟。刚明孝友,为诗文皆惊人语。真文忠德
秀尝别其《集》日:“假之以年,必将追骚人而与游,望圣门而力进矣 参《吉安府志》⑦
这则文字出现了混淆和错讹。按:益公语出自《子柔弟墓蒜铭》,是必大对
子柔的评语。又据《先夫人王氏墓菇》:“吾弟必强有隽才,再预乡荐,年三十
三而死。必强子柔弃世是三十三岁。而在.《子柔弟墓志铭》中,也有“假之以
年,必将追骚人而与游,望圣门而力进矣’’之语,墓志作于乾道二年, 此评语当系必大首次使用。真文忠德秀生于淳熙五年,可见《宋元
①元脱脱《宋史?庞籍传》卷三一一,前引书,第页。 ②黄宗羲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三五,中华书局,年,第页。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学案》引《吉安府志》里真德秀之评语实为周必大评子柔之语。此节多有讹误。
通检必大文集,未出现“必刚’’之名。据《先夫人王氏墓菇》,必大只有必强一 佃弟弟,周必刚并无其人。《学案》误。 .
必强在兄弟辈中,排行第十。娶济南韩氏,《子柔弟亲书》云:“论乡间之
盛,旧云齐女之贤;参氏族之华,亦日韩门之乐。??而某舍弟必强铅椠操修, 读父书而无怠。是求兰季,来相棣华。”卷二七无子。
伯父周利见有四子:必达、必端、必正、必先。必达.,必大从 兄,排行第一。周必大《题送陆先生赴省诗卷》云:“时初得雩都罗恺教授所
传《骆宾王集》善本,七兄戏效其体作序,顷刻而成,托名尚亲长道诗,则尚
自为之;第二篇乃大兄所赋,以上恶札,皆予笔也;第三篇,大兄为二兄作,
仍代书焉;第四、第五篇,七兄与予自赋、自书:第六篇,十弟;第七篇,李
亲及之诗并字,亦出予手。当是时,时长道年二十有五,大兄、二兄递少一岁,
及之年十有九,七兄年十七,予年十六,十弟又少二岁。今五十年矣,中间陆
氏子以元本相遗,留置箧中。绍熙辛亥五月二十五日,因曝故书,览之太息。’’ 卷一九必达长必大八岁,可知必达生于政和八年。必大作于淳熙九
年的《与陈君举舍人书》云:“春间得伯兄讣。卷一八七据此,必达卒于淳 熙九年,享年岁。曾监衡州安仁赡军酒库。必大《与张真甫舍人书》
隆兴二年云:“某有长兄右从政郎、监衡州安仁赡军酒库某,极廉勤解事,且 风义甚高。子绎,参下文。
周必端,利见次子,必大从兄,排行第二。周必大《为二兄乞再任宫祠刹
子》云:“臣有堂兄奉议郎必端,见系第二任知县资序??卷一二七可知 , 二兄即必端。据《题送陆先生赴省诗卷》,可知必端生于重和二年
卒年不详。 周必正?,字子中,号乘成,利见第三子,必大从兄,排行第
七。始以祖遗泽,补将仕郎,改宣教郎知南丰县,秩满除主管官告院,进军器
监丞。出知舒州,修学、筑堤、造桥,民甚德之。徙知赣州,修复安陂堤,费
不及民。擢提举江东常平,上章乞归,爵管城县开国男。①据《题送陆先生赴 省诗卷》,可知七兄生于年。陆游《监丞周公墓志铭》云:“公讳必正,
①陆游《陆游集?渭南文集》卷.《监丞周公墓志铭》,前引书,第.页。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字子中。??公与从父弟丞相益公讳必大,成童,俱入家塾,学行修立,俱以
世科自期。??开禧元年十一月旦,感疾不起,享年八十一。??晚取庄周息
鲸补劓之说,名其堂日乘成,因以自号。”①周集诗文多处提及“七兄,即指必
正。兄弟中,必大与其感情最笃,多有诗文酬唱。必大诗《七兄以诗相迎次韵》、
《和七兄秋浦韵》、《七兄以小诗相戏,走笔和韵》等等,俱表达了兄弟深情。
必正善属文,尤长于诗。必大《题曾伯震所得子中兄二绝》云:“子中兄自数岁
已能诗,稍长,凡古人篇章无不穷极根源,采撷菁华。中年以后深悦禅味,虽
遇兴间有赋咏,要非所好也。三十年前尝以一二寄予,今诗人陆务观一见谓句 法入律,无愧古人,识者为知言。卷四六其诗深受胡铨激赏。陆游《监丞
周公墓志铭》云:“孝宗皇帝尝访当代诗人于胡忠简公铨,忠简首称公。’’②杨万
里《宋故资政殿学士朝议大夫致仕庐陵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五百户食实封一百户
赐紫金鱼袋赠通议大夫胡公行状》以下简称《胡公行状》亦载:“上在讲筵谓
公日:‘卿之学术,士所甚服。’因及‘比日文士如苏轼、黄庭坚者谁欤’对
日:‘未见其人。’‘诗人如张耒、陈师道者谁欤’对日:‘太上时,如陈与义、
吕本中皆宗师道者。’上日:‘如韩驹、徐俯皆有诗名,卿可广访其人。’退而荐
王庭琏、朱熹、杨万里、周必正、弟镐、犹子昌龄、籍云。③这份七人名单中
胡铨荐自家人三,而与万里同时期的范成大、陆游居然被排在外,私心可见,
难见公允。然从某一侧面亦可见必正诗名在当时士夫中的影响。有文集三十卷,
惜不传。善书。必大《跋吴说千字文》云:“而季兄子中笔法绝高,常问道焉,
共评此字虽未至颠张醉素之雄放,而圆美流丽,亦书家之韵胜者也。”卷一六
陆游《监丞周公墓志铭》亦云:“书有古法,四方丰碑巨扁,多出公笔。”④与陆
游、杨万里、胡铨子侄辈等人友善。杨万里言必正“工于古文,敏于吏事。临
疑应变,好谋而成,⑤可谓确论。《宋史翼》有传。娶向氏,文简公五世孙,前 公一年卒。
周必先,利见第四子,必大从弟,排行十二:必大《长冈焚黄祝文》云:“甲 辰之冬,因堂弟必先西归??卷三九又其《凤山焚黄祝文》云:“因堂弟
①陆游《陆游集?渭南文集》卷三八,前引书,第.页。 ②陆游《陆游集?渭南文集》卷,前引书,第页。
③杨万里《杨万里集笺校》卷一一八,前引书,第页。 ④陆游《陆游集?渭南文集》卷三八,前引书,第页。
⑤杨万里《杨万里集笺校》卷一一三《淳熙荐士录》,前引书,第页。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必先调官西归??’’卷三九《十二弟韩氏纳币亲书》乃必大代大兄必达作, 必达兄弟四人,十二弟即必先。其他事迹不详。
子侄辈。周纶,必大子。周集及《年谱》多为纶所裒集整理。据《年谱》“绍 兴二十六年丙子正月庚戌,子纶生知,周纶生于年。曾悴临川。必大有
《送纶丞郡临川十以箴》。通判抚州,知瑞州。《弘治抚州府志》云:“通判题名,
朝散大夫二年。’’《正德瑞州府志》云:“知州,奉直大夫嘉泰四年任,”∞朝请大
夫、行大理司直。必大《益国夫人墓志铭》云:“一子,朝请大夫、行大理司直
纶也。??孙男宣义郎显。女五人:长许嫁承事郎、监嘉兴府耀纳仓萧彖,余
幼。’’卷七六有女村娘,必大《村女圹志》云:“平园老叟周某孙女村娘,以
淳熙壬寅十月二十四日生于枢府。父纶,今为朝请大夫、行大理司直,母宜人
刘氏。??年十三,以绍熙甲寅五月二日病没于吉州旧居东山堂,权殡功德寺。 卷七六另有子颢。沈治宏《周必大年谱简编》云:“绍熙元年三月二十日,
孙颢生。’’圆 周绎,周必达子,必大侄,小名一郎。必大《登仕郎董君德墓志铭》云:“妻
周氏,予堂兄袁州使君讳必达之孙,其父绎也。’’卷七五可知绎乃必达子。
娶胡昌龄女。必大《宣义郎致仕赐紫金鱼袋胡公昌龄墓志铭》云:“公于忠简虽
从侄,而年相迩。??公讳昌龄,字长彦。??余与公游久矣,侄绎实娶公仲 女。卷七一其它事迹不详。 综上,周必大家族可图示如次:
①《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上海书店,古籍丛书。
②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宋代文化研究》,第三辑,《周必大年谱简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年,第页。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周衍 周冼 尚大伸 厂周显 郭氏 潘氏 周纶一周颢 兄平叟 李氏 父&周必大■
刘氏村娘 张氏 五女 \周利建王氏 ①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一《万章章句下》,中华书局,年,第页。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梁栋,字充道,龙泉人。以直言为用事者所忌,遂不复迸取,晚以‘肖颜’ 名堂,周必大常从之游,因作记称为隐君子云。’’①充道,梁栋字。梁充道好学
且效仿颜回的高蹈品格给了周必大深深的启蒙。周必大童年还曾师从李珙,其
《归庐陵日记》云:“李均秀才携长书相访,养素处士珙之子。予幼从养素学。
齐述之乱,父子死于兵,族人以均为其后。卷一百六十五其《跋李先生先 之礼记义》亦云:“予幼时从公李先之族人养素处士学,手自抄写。卷四
十七李珙高洁的品行和。“手自抄写’’的严谨治学作风无疑给年幼的周必大潜
移默化的影响。关于李珙,《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云:“虔州免解进士李珙特封
养素处士,珙,赣县人,朴从子也,行义修洁,该通典故。秘阁校理孔平仲以
其子妻之,江西诸司上其行义于朝,故有是命。’’②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
七、《文献统考》卷一百九十九俱著录《丁卯实编》一卷为李珙所撰,然《钦定
四库全书总目》卷五十二、《通志》卷一百一十云:“宋毛方平《丁卯实编》,《书
录解题》误作李珙撰,今据《永乐大典》本校正。笔者以毛方平为是。&周必大.岁时,师从陈持。《归庐陵日记》云:“甲辰入信州,??访
陈学正抹及其侄悖。予顷在此从陈彦国先生学,抹其弟,悖其子也。”卷一百
六十五陈彦国,承奉郎王及之之婿,与词人仇远交谊深厚,仇远《同陈彦国
泛湖》诗云:“花事已空三月后,湖光逯似十年前。”④周纶《年谱》载:“绍兴
六年丙辰,外祖母卫国宋夫人过庐陵,皇妣奉大母秦国张夫人之命,挈公及姊
弟随侍,寓于信州,乃命公从汴人陈持学。’’卷首李壁《周公行状》亦云:“闻
汴人陈持之贤,使公从之。’’附录卷二而楼钥《周公神道碑》亦载录周必大&从学于陈持:“公生于郡治,幼孤。归信州外家,从汲人陈持之学。’’附录卷
四据《年谱》,周必大信州生活在绍兴六年至八年二月,即在其.岁时。
陈持即陈彦国,彦国乃其字。周必大在师从陈持的学习过程中,其母王氏期望
甚切:“先生弟子以百数,先夫人一衣之华、一味之甘辄命某奉焉。先生叹日: ①高其倬《江西通志》卷七五,文渊阁四库全书。
②李,山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四二,第二册,上海吉籍出版社,年,第页。按:以下凡
引《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者,简称《要录》,并只标注页码。 ③谢逸《溪堂集》‘卷八《故承奉邮王及之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
④仇远《山村遗集》,文渊阁四库全书。 ⑤又见楼钏《攻媲集》卷九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文忠集》附录卷阴言“汲人陈持”之“汲”当为楼集
“汲人陈持”之“反”,形近而误。按:“汲”,晋以后被认为汴水的下游,此与《年谱》“汴人陈持”合。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有母如此,吾忍负之’故教某甚切,其不能有所成者,某资凡也。卷三 十六《先夫人王氏墓志》朴素的尊师重道之举透露出王氏望子成龙的心愿。
绍兴八年,母亲王氏亡。之后多随侍伯父左右。《年谱》载:“绍兴 十年庚申,是岁金紫即必大伯父利见罢官北归,公随侍,留赣。??绍兴
十七年丁卯,是岁金紫再守辰州,公侍行。??绍兴十九年己巳,是岁金紫丁 张夫人忧,公随侍归赣。卷首周必大.岁时,随侍伯父,师从陆圣修
府,其《题送陆先生赴省诗卷》云:“绍兴庚申,伯父寓赣州,招上庠旧同
舍泰和陆先生居馆下,命子侄辈从其学。辛酉冬,辞赴春闱,此送行试卷也。 卷一九子侄辈包括弟必疆、从兄必达、必端、必正和后来成为必大姐夫的
尚长道也是必大伯母的侄子以及李亲及之。尊师重教的家庭为周必大学业
的突飞猛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此外,周必大还转益多师,从钟岳、刘若川等人游学。《江西通志》卷九十
四载:“钟岳,字尧俞,雩都人,政和进士。为桂阳令,任满不赴调,编修唐稷
尝日:‘只今文行似此翁者绝少。’丞相周必大兄弟俱从游焉。岳素不殖生产,
清贫苦节,至无室庐可居。①师从刘若。参考《宋元学案》。乾隆《吉安府 志》卷四七载:“刘若川,字朝宗,庐陵人,读书自好不求仕进
独教授子弟 鼓励后进,周必大兄弟亦尝受学。另外,周必大入仕后曾师从胡铨。周必大《资
政殿学士赠通奉大夫胡忠简公神道碑》云:“某自少知慕公名德,隆兴初先后入
两省,中间郊居从游几十年,已复递宿玉堂,凡公文行皆亲熏而炙之。”卷三 耳染目睹,周必大受同乡前辈胡铨的影响不可低估。&周必大的求学经历多在江西,深受江西文化的侵染与熏陶。古朴耿直的江
西民俗、经世致用的儒学传统给予周必大深深的影响。周必大入仕后倾向事功
一派,与求学受教的经历息息相关。 同中国古代大多数士大夫一样,周必大受儒家文化影响最深,自小就有着
强烈的仕进心和建功立业的理想。据陆游《渭南文集》卷三十八《监丞周公必
正墓志铭》云:“公与从父弟丞相益公讳必大,成童,俱入家塾,学行修立,
俱以世科自期。”圆绍兴二十一年,岁的周必大擢进士第,授左迪功郎,
①高其倬《江西通志》卷九四,文渊阁四库全书。 ②陆游《陆游集?渭南文集》卷.,前引书,第页。 四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徽卅司户参军。绍兴二十七年,在外舅王葆的激励下,中博学宏词科,差充建
康府府学教授,循左修职郎。周枢密茂振麟之制词云:“??今试于春官数十辈,
而尔以粹文,独与斯选。拔尤若此,升秩匪褒。姑游泮宫,以俟甄擢。’’《年谱》&周必大的文才开始暂露头角。三十年,除太学录,召试馆职。由于“绍
兴元年,指挥用咨报封送尚书省,然后取旨除授,中间馆职多不试,三十年后
复试,“人颇惮试”,高宗谕丞相汤思退等择二人令试,思退挑选了周必大与程
大昌二人应诏试策。高宗称扬周必大奏篇,谓他日可掌制。馆职复召试自此始。
除秘书省正字,循左文林郎。与学者胡宪善。周必大《籍溪胡先生宪墓表》云:
“绍兴庚辰与某同为秘书正字,原仲年长过倍,予敬而亲之,原仲尤 相爱,每同舍退,往往留语竞日。原仲自言少从其从叔文定公传《论语》学,
时时为予诵说,以为入道之要也。”卷三十五三十一年四月,改左宣教郎,
十月,兼权国史院编修官。三十二年五月,出监察御史。&周必大自进入秘书省成为馆臣起,人生仕途可谓迈出了至为关键的一步。
馆职以进士为主要来源,他们以修书为职,文化气息浓厚,学士院大部分官员
也出自馆阁,他们常因修书、宴赏等活动聚集于馆阁书院。正如陈元峰所言:“馆
职文士丰富的读书生活,对造就宋代集官僚、学者、文人于一身的作家类型,
显然起了更重要的涵育陶冶作用。”①读书涵养了文人的精神气质,“粗缯大布裹
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②,再加上馆阁生活中文士间的诗文切磋,使得宋人论
学、论诗,富有一种别致的人文色彩。周必大精辟的文艺观,不能说没受到这
段人生经历的熏染。与此同时,馆职是宋代人才储备库,日后辅相从此中择取。
必大曾云:“择儒学为馆职,由馆职择侍从,由侍从择辅相。’’卷六十九《朱公
松神道碑》果不其然,十多年后,必大身居相位。必大之语,冥冥中实乃 夫子自道。 初入仕途的周必大无疑是幸运的。其凭借出众文才得到帝王赏识,跻身“玉
堂”之阶。这期间,周必大与范成大、陆游、洪氏兄弟、芮国器、林栗黄中、
刘风仪韶美、邹德章、闻人滋茂德、程大昌泰之、王十朋等人或居馆 职或处玉堂,互相之间交往较多。他们生活清闲悠游,志趣相投,俱是意气风
①陈元峰《北宋馆阁翰苑与诗坛研究》,中华书局,年,第页。 ②苏轼《和董传留别》,《苏轼诗集》卷五,中华书局,年,第页。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发,喜好文学切磋,其中与同僚范成大、陆游、林栗的海棠、桃花唱和,与洪
迈、王十朋等人的红梅唱和,为文坛创造了不少佳话,也是当时浓厚文化氛围 和宋人艺术化生活的投影。
六月,孝宗即位。八月必大除起居郎,直前奏事,上日:“朕旧见卿文,其
以近作进。∞此眷注之始也。九月,兼编类圣政所详定官,又兼权中书舍人,
暂兼权给事中。孝宗以蜀为忧,必大对日:“蜀民久困,愿诏抚谕,事定宜宽其
赋。”②他曾极力反对翟婉容位官吏转行碍止法,孝宗惊叹:“意卿止能文,不谓 刚正如此。隆兴元年,周必大三十八岁。时曾觌除权知罔门事,龙大
渊除知蔺门事,谏议大夫刘度、殿中侍御史胡沂、中书舍人张震和执政张焘皆
反对此项任命,结果纷纷遭到罢黜。必大与金安节彦亨不书黄,奏日:“陛
下于政府侍从,欲罢则罢,欲贬则贬,独于二人委屈迁就,恐人言纷纷未止也。’’
固退待罪。刚即位不久的孝宗对大臣们的群起呼应始料不及,亦大为光火,视此
为对自己权威的置疑和挑战,并以为群臣众口一词有朋党之嫌。其明确对周必
大言:“朕知卿举职,但欲破朋党、明纪纲耳。”周必大与金安节两度上书乞求
罢黜待罪,三月,必大奉祠归乡,任主管台州崇道观。四月,必大出城回庐陵,
范成大、陆游、李端民平叔等人携诗相送。六月至吉。这一时期之诗作如
《四禽》、《恩许奉祠子中兄重寄臣字韵诗再次韵》等诗反映了作者在仕途上首
次遭遇挫折的灰冷心情和对官场黑暗的不满,透露出作者政治上的成熟还需待
时日。如后诗云:“迂儒岂足助维新,日奉威颜谢主臣。可罢本非缘一事,致疑 初不怨三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宋皇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