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后进的同学怎样用儒家思想的弊端说服

班主任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7页¥3.001页免费2页免费1页¥0.502页¥1.001页¥0.505页免费5页免费4页免费8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13页免费1页免费7页免费14页免费4页免费
班主任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田建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育人
作者: 田建国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日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育人
田建国&& &
& 注:此文系东北师范大学据田建国先生录音整理
今天和东北师大的干部师生交流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一些认识和体会。题目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育人”。在讲这个题目之前有三个概念先和大家讨论。
第一个概念,什么叫文化?
一句话,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我认为这样的总和并不是量的概括,而是质的表述。文化有四个功能,即创造性功能、传承性功能、凝聚性功能、升华性功能。对于民族,文化是灵魂和旗帜;对于国家,文化是形象和软实力;对于一个地区和单位,文化是品牌和资源。现在我看到有的专家已经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轨迹,说法是,农业经济靠人力、工业经济靠机器、知识经济靠科技。那么我们今天又要发展文化经济,就是要靠文化。文化含量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第二个概念,什么叫文化育人?
文化的基本功能在于引导人、发展人、熏陶人。从根源上说,文化是人化,人的主体性的对象化;从功能说,文化是化人,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物。我认为大学就是文化,大学教育过程就是文化过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都是文化育人。
第三个概念,什么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主要有四个内容: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第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第三,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时代精神。第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并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高校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必须把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重大课题作为办学治校的根本。
今天我主要和大家交流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培养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培养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文化是社会变革先导,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精神旗帜。文化自觉自信是对自身秉承文化的一种觉悟,一种科学认识。大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大学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是对大学文化地位作用、历史使命、文化育人的科学理解。现代大学的竞争力和创造力,关键在于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觉自信,将产生博大的精神力量,深刻的道德力量,巨大的感召力量。
大学在深刻认识文化对职能作用上要有高度自觉。大学是人类文化载体,是文化高地。传承文化、创新文化、文化育人和服务社会,是大学的基本职能。现代大学的本质是在积淀和创造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传承文化是现代大学的重要功能,创新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崇高使命,研究文化实现大学全部活动的基础。文化的传承创新使得大学职能丰富多元。古希腊大学是哲学思维的场所,中世纪大学是传播人文知识和道德真理的圣殿,20世纪初,大学才走出象牙塔,成为工业化推进的重要力量。
农业社会,大学游离在经济社会之外;工业社会,大学进入经济社会边缘;信息社会,大学主导经济发展。现代大学已成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成为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成为现代社会和知识工厂和思想库,成为科技进步的“孵化器”和社会进步的“加速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轴心”机构,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超越作用,大学的本质是趋向未来的,大学的功能在于生气勃勃创造未来。不仅要走出象牙塔,还要超越象牙塔,超越才能引领,超越才能推动,超越才能实现量的积聚和质的飞跃,创造新知识、新思想、新文化。示范作用,通过品学兼优的人才培养,导引社会全面健康发展。辐射作用,通过学术研究、文化传播、道德责任、精神风貌。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广泛辐射。
&&& 大学在推进文化创新的历史责任上要有高度的自觉。文化创新是现代大学的崇高使命。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氛围,一种价值导向,一种理性目标;创新是终点的超越,平衡的打破,动态的延伸,高度的提升,敢想敢为,敢于超越。文化创新就是大力倡导敢为人先,敢于超越,敢于求异,敢于竞争。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是现代大学文化创新灵魂所在,是现在大学办学的普遍规律。崇尚科学就是要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矢志不移、一往无前。追求真理就是要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不为世俗、不囿于权威。文化创新要树立创新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价值取向。在科学发明上只承认第一,不承认第二,一千个第二也顶不上一个第一,勇于开拓认识世界的新概念、新理论、新视角。科学研究是一种极其高尚的理性和精神追求,是探索性、创造性的智力劳动。科学方向要与时俱进,科学人才要大师名师,科学成果要有重大影响,科学平台要有交叉融合。科学需要积淀,学者需要执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认真读书,多思慎思,关注现实世界,注重学术积累。
大学在追求文化信念的坚持坚定上要有高度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体现。大学是社会文化思潮码头,社会上刮风下雨,高校就伤风感冒。高校现在表面比较平静,但是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碰撞、交锋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大学是多元文化表现最为集中的地方,思想文化思潮出现了多样化特点,既有主流意识形态,也有非主流意识形态,有的是处于中间的意识形态,甚至也有反主流的意识形态。就文化讲,第一是先进文化,第二是健康有益文化,第三也有落后文化,第四还有腐朽文化,大学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坚持主流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落后文化,坚守文化品位。我们要深入研究如何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坚持多元共生理念,承认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各种文化相互学习借鉴,使先进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在包容中实现引领,在共存中巩固主导。
大学在把握文化育人的内在规律上要有高度自觉。大学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育人是大学本源价值。大学要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加强青年学生文化自觉培养。在思想道德建设上,要深入开展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教育,以爱国主义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公民道德教育,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理想信念是支柱,民族精神是灵魂,道德情操是基础,全面发展是目标。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国家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念,在集体中求得发展的价值观念,在创业中实现人生理想的价值观念,诚信受益的价值观念。胸怀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培育科学精神,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牢牢把握人生正确航向。
文化育人还要强调提升学生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打好知识根基的前提下,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不断认识和掌握真理。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基层一线砥砺品质,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众中锤炼作风,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切实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为走上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大学在面向世界、走向世界上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大学的文化自信落脚点,是弘扬民族精神,夯实深厚历史文化根基与跨文化基础。既要有世界眼光、国际意识,又要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既懂得保持本民族价值规范体系,又能融入世界优秀文化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技术一打就垮;没有民族精神不打自垮。大学文化自信,需要以广阔的胸襟思考大学文化在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坐标。继承传统而不保守,与时俱进而不猎奇,视野开阔而不媚外,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开阔的视野,兼收并蓄,融合贯通,博采众长,借鉴人类文明有益成果,体会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
第二个问题,用核心价值引领社会思潮。
用核心价值引领社会思潮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握意识形态的导向。大学用核心价值引领社会思潮主要把握好四个清醒认识。
第一,清醒认识大学意识形态的形势。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经济工作搞不好要出大问题,意识形态工作搞不好也要出大问题。意识形态安全是最大的国家安全。在世界当代史上因为意识形态问题导致国家灭亡,政权更迭的例子屡见不鲜。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国家生死存亡。一个没有军事实力的国家一打就败,而一个没有意识形态防线的国家不打自败。
文化领域已成为意识形态较量的主战场。亚洲上空游弋着几十颗西方国家的通信卫星,近百套境外卫星节目覆盖着我国版图。世界上每天播送的新闻有90%来自西方媒体,其中80%来自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三家通讯社。互联网上的主导语言是英文,占80%以上,中文只占3.7%。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巨大威胁。
大学是社会思潮的码头,社会上刮风下雨,大学就伤风感冒。大学现在表面上比较平静,但是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碰撞、交融、交锋从来没有停止过。我们分析,现在大学师生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师生思想多元化倾向也比较明显。有的人将西方学术思想作为普世价值,片面评价中国社会现实;有的人将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截然分开,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有的人质疑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意欲让大学远离意识形态。
第二,清醒认识大学存在的社会思潮。目前在高校中出现的主要意识形态思潮有六个。
一是新自由主义思潮。主张彻底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
二是新左派思潮。对全球化持质疑、反对态度。认为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只能是一个梦,WTO是西方套在中国脖子上的枷锁。
三是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认为民主社会主义是中国前途,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是民主社会主义者,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建立的社会主义是暴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系列政策都属于民主社会主义。
四是民族主义思潮。突出表现在发生外交纠纷时,鼓动抵制洋货,殴打外国雇主和留学生,冲击驻华使馆。
五是新儒家思潮。认为当前金钱至上、人心沦丧,马克思主义不再有吸引力了,应该把儒学树立为官学,建立儒家政治制度。
六是民粹主义思潮。主张依靠贫民大众,对社会进行激进改革,鼓动社会矛盾激化和社会群体对立。
第三,清醒认识大学是意识形态的最前沿。大学始终是意识形态最活跃,最敏感的地方,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大学是思想文化交锋的最前沿,大学是意识形态工作重点,是境外敌对势力渗透的重点目标。从目前的情况看,境外敌对势力渗透的特点主要有三个:一是渗透力度在加大,主要集中在大学。二是渗透的形式更加多样,主要以公开合法形式潜移默化地开展。三是渗透的范围正在扩大,从原来以教师为主扩展到学生。从大学的具体情况看,渗透的主要对象有四个:一是“985”、“211工程”等重点大学的大学生,二是高级知识分子,三是青年教师和科研骨干,四是激进的民间维权人士。大学是多元文化表现最为集中的地方,随着经济变革,师生思想观念也在发生深刻变化。
大学思想文化思潮出现多样化特点,既有主流意识形态,也有非主流意识形态,还有处于中间的意识形态和反主流意识形态。从文化层面来讲,大学存在以下文化形态,第一是先进文化,第二是健康有益文化,第三是落后文化,第四是腐朽文化。大学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我们要回答这样一个重要课题:怎样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使先进文化,主流意识形态在包容中实现引领,在共存中巩固主导,我认为是难度非常大的任务。
大学是人才、教材国际化开放程度最高的地方。现在大学教师队伍中,海归派越来越多,有些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教师热衷于介绍西方文化,热衷于参加网上讨论等,发表了不少负面言论,这些思想情绪正在影响学生。同时,不少专业大量引进西方原版教材,其中包括不少社科类教材,有些教材代表西方的意识形态、西方的价值观念,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或多或少受到西方思想文化影响。如果缺乏引导,势必产生消极影响。
第四,清醒认识大学意识形态工作的复杂性。西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主要手法就是混淆视听,搞乱思想,个别问题扩大化,简单问题复杂化,一般问题政治化,一般把矛头指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我认为大学意识形态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五个交织上。一是学术问题与意识形态问题交织,二是学校内部问题与社会问题交织,三是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四是正确的改革方向与不完善的实施过程交织,五是正常的利益要求与不理性的表达方式交织。
我想大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关键是这四个清醒认识,既要旗帜鲜明,又要非常慎重,既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更要坚持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第三个问题,用核心价值引领育人理念。
用核心价值引领育人理念,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育人放在首位。什么叫以人为本?可以用四句话简要概括。第一句,就是把发展人作为根本前提。第二句,把依靠人作为根本途径。第三句,把尊重人作为根本准则。第四句,把为了人作为根本目的。我想,引领育人理念势必要解决四个认识。
第一,以人为本已进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科学发展观本质核心是以人为本。过去以人为本是被批判的,作为资产阶级人性论人道主义批判的,过去我们国家有些大的标语口号都是代表国家执政理念的。过去一个标语口号“结贫穷的扎,上致富的环”,很不人性。过去教育上的一个标语口号“养女不读书,不如养头猪”,也很不以人为本。现在国家制定大政方针、法律条例都是以人为本。过去民政部有文件,“遣返社会盲流”,现在改为“救助社会闲散人员”。司法部颁发的监狱服刑人员行为规范,把罪犯称呼改为了“服刑人员”;内容也作了删除,比如,删除了“女犯人,必须留齐耳短发,不得抹口红,不能化妆”,人性化色彩很浓。某省小学学生守则做了调整,“见义勇为”改成“见义智为”,“勇斗歹徒”改为“智斗歹徒”。某省学生安全条例也做了调整“不得组织未成年学生参加有危险性的抗灾救险活动”。人性化条款条例出台,马上赢得大家赞成。
我始终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东西方社会差距是怎样拉开的?很大程度是在以人为本这个问题上。西方社会很注意研究人,他们把人性研究很透,他们研究人的目的是为了人、开发人、解放人。中国几千年封建传统社会也很注重研究人,这个和西方没有差别,但是我们研究人的目的是控制人、管理人、约束人。南京大屠杀期间三个日本兵把三千多中国人关在一个大仓库里,大门敞开着,没有一个人敢起来造反,其中大多数都是战俘,而不是老年、妇女、儿童。当时只要哪位振臂一呼,大家蜂拥而上,踩也把三个日本兵踩死了。民族奴性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人家是为了开发人、解放人,我们是为了控制人、管理人、约束人。结果怎么样?人家发展了,我们落后了。我们的大刀长矛就是对着人家的坚船利炮。
大家想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们是很注重控制人、管理人的,以阶级斗争为纲,搞政治运动,这个不能说,那个不能干,把大家手脚束缚死死的。三中全会以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改革开放30年,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就是因为我们工作立足点、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
&第二,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理念内涵。以人为本理念主要有两个内涵:第一个内涵,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为什么?因为现代人的自我尊严、自我价值不再需要外在肯定,也没有统一价值尺度,更不是金钱标准所能衡量,而是人的自我认同、自我实践、自我体验。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人最想达到的目标,自觉不自觉追求的终点,就是变成他自己。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发掘自身的过程,不断变成真实自我的过程,我想,如果我们每一个人,最终变成了真实的自我,就一定会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乐趣。我的观点是,在一定范围框架内,还一个真实自我,展示一个本色人生,这样才能提高生活质量。
雅典奥运会110米栏冠军刘翔,拿到冠军后说两个奇迹,两个自我。两个奇迹:我进入13秒是个奇迹,北京2008年奥运会我还要创造奇迹;两个自我,亚洲有我,中国有我。过去运动员拿到冠军,会说“这是党和人民对我的培养,我离党和人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可能是真心话,也可能是违心话。
去年中国滑冰队在加拿大取得很好的成绩,采访5000米冠军周洋,问拿到冠军后首先想到谁,周洋回答首先感谢父母。某位官员说不对,应该首先感谢国家。我看到网上有很多不同意见。法网大满贯李娜,记者采访她,来比赛的目的是什么?她说就是为了拿奖金。你最应当感谢谁?最感谢赞助商。一口流利的英语,对答如流,展示了中国运动员的形象,李娜是在汶川地震中捐款最多的运动员。2008年汶川地震,北川中学挖尸体的时候,挖出一个中学生尸体,手里握着一张纸条,打开一看没有任何字迹,拿到亮处一看,他是用手指甲抠出的痕迹。上面写道:“我是北川中学高一学生蒋洞葵,爸爸妈妈我先走了,你们要好好照顾好自己,一路走好。”这个学生在生命最后时刻也没讲我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首先想到的是父母,对父母的眷恋,对家庭的眷恋,对生命的眷恋。汶川地震,从废墟中抬出一个三岁的敬礼娃娃,当他举起右手时,我们想到了什么?这个生命是有尊严的,有尊严的生命他是懂得感恩的,对别人的善义善举他认为应当做出一种反应,不由自主举起了右手。
以人为本理念的第二个内涵,要体现人文关怀,道德情感。人文关怀,道德情感是一种巨大的感召力量,博大的精神力量,主要目的让人去感受。感受生命价值,感受生命过程,只有感受才有感动,只有感动才有行动,感受、感动、行动是这样一种逻辑关系。在感受中净化灵魂,在感动中升华人格、升华人生。山东某高校有一位老师,平时教书育人很好,有一次上课前发现一位学生收到家长短信,意思是天冷了,多穿衣服,注意身体。下课时他要求全班同学按这个内容给家长发个短信,很短时间,大部分同学收到家长回复,大概意思是:你突然长大了,成熟了,我们从心里感到高兴。
几年前,邓朴方欢送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赴香港访问演出,他因身体原因没去,捎去四句话,当主持人在香港大剧场宣读这四句话的时候,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哪四句话?“有一种爱是人间之爱,有一种情是手足之情;有一种力量是意志的力量;有一种精神——伟大的民族精神。”他说要把这种爱与情,力量与精神深深留在残疾人心中。我想更应该深深融入在以人为本理念中。为什么?教育是做人的工作的,人是有感情的,也是有理性的,感情支配思考方向,理性决定思考结果。我们只有以情感人,才能以理服人。我觉得,无论现代教育手段多么先进,都不能否定面对面的工作;无论现代传媒多么发达,都不能代替人和人之间感情交流和融合;无论各项制度多么完善,都不能忽视人文关怀,道德情感。教育要为学生奉献爱心,爱是教育的灵魂,情是教育的生命,教育需要爱,更需要情,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懂得培养情的教育应当是失败的教育。我有一个观点,在网络社会、电脑时代,“键对键”永远替代不了“面对面”。
第三,要落实以学生为本的办学思想。以人为本在大学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是最具人类良心的事业,人类最纯洁最壮美的事业,因为教育第一使命让人像人,让人更高大,实际上越是办得好的学校越能使学生自身感到崇高。比如说进入清华北大的学生,牛津剑桥的学生,我们既可以说是这个学校让这些学生崇高,也可以讲是这些学生让这个学校崇高。古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有三句话,高度概括以人为本,或者以学生为本理念。第一句话,教育是把一个人从低俗引向崇高;第二句话,教育是把一个人从黑暗引向光明;第三句话,教育是把一个人从虚假引向真实。我的观点是:教育是引导不是去左右,教育是影响不是去支配,教育是感染不是去教训,教育是解放不是去控制,真正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让人体验美好、成功、崇高,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标准,丰富的思想体系。
我认为,以学生为本的办学思想,主要有五个要素。
第一个要素,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就是育人首位。高校根本任务是培养人,但是我们在相当时间淡忘了这个根本任务,改革开放前大学主要义务是为政治运动服务,改革开放后我们又强调教育的功利价值,现在我们应当重新审视教育,教育要融入生活,潜入人生,认祖归宗,重新塑人。现代大学的功能和传统大学相比已经有很多扩展,大学有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功能,而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就是育人。高等教育核心价值的淡忘和偏离,我认为目前已经严重影响到培养质量。
现在网上流传着武汉一所“985”大学学生的文章,题目“一名大学毕业生的反思”。文章说自己进大学时抱着热情、理想,想学习,却发现校园里精神缺乏,游戏成风,学生忙着贴金,老师忙着抢项目,很多老师照本宣科,大学里面真正关注教学,关注学生,有上课水平的老师越来越少了。一学期老师见不到几次,校长把老师当成打工仔,谁也不关心学生,玩游戏、看韩剧是学生的必修课,很少看到学生共同看书、共同讨论人生智慧的场景。
现在我们有些教师确确实实存在浮躁之风,对学生不是很负责任,甚至有人认为围着讲台转太傻了,没有很好上课备课。有的新生上课一学期了,连班主任的面都没有见过,给班主任发电子邮件几十封,回答知道了,但也没见面。我在济南高校说过,现在师生的交流太少了,学生中传颂老师的故事少了,老师上完课就赶班车,白天是教书育人,晚上是保安育人。少数教师没有人生追求,认为拿多少钱干多少事,把收入作为衡量价值标准,出现上课走过程,下课抓生产,分数高不高,全凭关系网,你给我多少好处,我给你多少照顾,这些师德不良现象严重偏离了育人轨道。确实一部分教师出现了所谓人生理想趋于实际,价值标准注重实用,个人幸福追求实在,行为选择偏向实惠的倾向。
现在大学育人工作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大家对高校办学水平的评价依然存在着根深蒂固GDP的崇拜,就是学位点、重点学科、科研经费、科研奖励等,学校领导、教师的兴奋点都集中于此,教师对教学缺乏投入,对育人缺乏热情。最近我看到有位著名大学校长用四个“太”描述当前教育问题。他说,外面的世界太功利,学校的氛围太浮躁,虚拟的世界太精彩,科学的精神太淡薄。
我认为,学校当前最大的问题是育人意识淡化。学校很浮躁,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短期效益、好大喜功。原来讲“十年磨一剑”,现在有人恨不得一年磨十剑。有人说,我现在情况就这样,站起来想坐下去,坐下去想站起来,一看书眼睛就发花,一思考问题就走神,精神集中不起来。我分析,现在老师有四躁:急躁、浮躁、烦躁、焦躁。急躁起来肯定浮躁,浮躁起来事情办不好肯定烦燥,烦燥最后导致的结果是焦躁,有的人焦躁起来还可能出现狂躁的情况。这个“躁”好不好?肯定不好,是现代病。人的个性淹没在世俗潮流中,人格行为市场化、商品化了。说句形象话,心躁的人专看三个头:风头、势头、苗头;爱喝三面汤:脸面、情面、场面。&&
第二个要素,以学生为本的目标就是终身发展。关心每一个学生个体发展,公平惠及所有学生。最近我看到中国和美国中学校长在一起讨论什么是最好的中学校长?中国校长认为,中学校长要能让学生进北大、清华,复旦、交大,升学率要高。美国校长认为,能把学生培养成终身学习者,就是很好的中学校长。他们认为,因为现在不知道20年、30年后会有什么样的工作,也不可能预测整个社会发展多快,所以让学生成为终身的学习者,教他怎么学,教他方法,这是一个中学校长最成功的地方。
第三个要素,以学生为本的本质就是学生主体。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了解学生主体需求,激发学生主体创造。学生有四个主体,我们应当把握好。第一个,学生是权力的主体,要把学生看作是教育法律关系中的权力主体,把教育同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主体意识、责任意识。第二个主体,学生是行为主体。要把学生看作能动的、有创造力的行为主体,把外在引导与学生内在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潜能。第三个主体,学生是生命的主体。要把学生看作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生命尊严的生命主体,把知识传授和健康人格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第四个主体,学生是发展的主体。要把学生看作是自主发展的发展主体,把学生成长成才与发展个性有机结合起来,真正以个性为主体,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首次提出了“保持个性,彰显本色,发挥学生优势潜能”问题。
第四个要素,以学生为本的灵魂就是热爱学生。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师德大计,大爱为本。教师一定要热爱学生。好教师有两个条件:第一,要把教书育人作为天职,第二,要把学术研究作为追求,将两者结合就是最好的教师。现在国外教授经常讲两句话:第一句话,学生的事情不能耽误;第二句话,学术的事情不能放弃。做到这两点就是好教授,好教师。大学是大楼、大师、大爱这三者中,大楼为体,大师为根,大爱为魂。这些年,学校大楼多了,空间大了,条件好了,环境好了,大师多了,但是我总感到大楼、大师之外还应该有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大爱。有了大爱大楼会处处体现育人的功能,教师会全心全意教书育人。
大爱是教育灵魂,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陶行知有一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最近我看到上海交大一位著名教授也有一句感人肺腑的话,他说:“学术是我生命的延续,学生是我子女的延续。”充分表达了教师对学生的爱心。师爱是师魂,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教师不应仅仅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更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工程师。教师既要有学识魅力,更要有人格魅力,既要做经师,更要做人师,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我用韩愈的六个字,“解惑、授业、传道”,把教师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教师教知识解惑,这是经师。第二层次,教师教能力授业,这是能师。第三层次,教师教智慧传道,传做人之道,这是人师。
最近一位教育家也把老师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好人,问寒问暖,爱生如子;第二个层次,能人,讲课精彩,天衣无缝;第三层次,有理念的人,提供指导,真正服务。实践证明,平庸的教师在说教,良好的教师在解惑,优秀的教师在示范,卓越的教师在启迪。教师要用大爱之魂、大爱之心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第五个要素,以学生为本的工作就是引导服务。要在引导中融要求,在活动中蕴含管教育,在关怀中体验导向,在服务中潜移默化,建立健全学生服务体系。现代社会一个重要的理念是服务第一,服务得越多、越好、越及时,说明越有价值。服务学生主要是六个服务体系:第一,学业发展服务体系;第二,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第三,心理咨询服务体系;第四,困难资助服务体系;第五,素质拓展服务体系;第六,思想教育服务体系。
第四,培养教师职业的幸福感。教师职业幸福感是大学育人理念的重要内容。我认为现在讲师德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也要体现时代内涵。过去我们讲师德建设,讲人格、讲自律、讲奉献,对不对?很对。但是远远不够。因为很少讲教师的发展提高,很少讲教师的需求。实际上,教师在奉献的同时也造就了自我,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同时也照亮了自己,教师也是有生命感、生活感、价值感的人,而不只是一个掌握知识、传播知识的机器。每当教师节我们都会读两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让教师的职业看似一种悲苦性职业,我认为教师的职业应该是一个幸福、快乐的职业。只有幸福、快乐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快乐的学生,学生的幸福感是教师给的,教师的幸福感是学校给的。学生的幸福感是一种成功体验,教师的幸福感是一种岗位体验,我想,尊重人、理解人、发展人、提高人、温暖人、体贴人,也是师德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最近有一个教授,他讲了一句很经典的话,他说:“我不愿做‘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蜡烛,我愿做一个灯泡,给我电我就能发光,比蜡烛长寿,比蜡烛明亮。”
但是现在有些媒体宣传优秀教师,人为地拔高,片面把他们描绘成只要大家、不要小家,只要事业、不要生活,只能尽忠,不能尽孝的人。这样使这些教师可爱不可亲,可敬不可学。其实一个受人尊敬的优秀教师,是最有情有义的、有血有肉,最能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人。
最近我看了一个针对教师的调查报告,问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认为当教师光荣的请举手?台下树起一片手的森林。第二个问题,认为当教师幸福的请举手?举起手的开始变得迟疑,眼里闪着困惑眼光。第三个问题,认为当教师快乐的请站起来?台下一面寂静,没有人站起来。这让我们思考一个什么问题?就是怎样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建设的教师队伍,特别是给教师解决实际问题。当前大学青年教师的发展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大学现在有个现象,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向个别教师倾斜,可以说科研项目他一辈子也做不完,科研经费他一辈子也用不完,有人戏称为,学术老板,学术包工头,年轻教师有玻璃天花板感觉。而年轻教师想得到项目和经费却很困难,怎样为年轻教师搭建一个公平公正的事业发展平台和脱颖而出的舞台,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第四个问题,用核心价值引领德育工作。
用核心价值引领德育工作,就是要坚持德育为先,大力加强道德价值教育。我认为也要解决好三个认识。
第一个认识,要充分认识大学德育的重大意义。我国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21世纪教育发展战略主题提出来了。如果以打仗比喻,德育就是占领制高点,如果把教育科研比作骨和筋,德育就是气和神。我们应该坚定不移把德育放在首位,而且教育本质问题就是做人的问题,道德的问题。我认为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人格。教育最根本任务,让学生回答好两个问题,人类应该怎样存在?人生应当怎样渡过?
第二个认识,要认识大学德育面临的时代环境挑战。现在环境对学生影响太大了,我们现在学校教育比不上两个双休日,一年教育比不上一个寒暑假。我看到一个专家的研究结果,环境和教育的比例是8:2。由此我想,不是我们工作不努力,不是我们水平低,是教育面临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环境的影响力、控制力大大增强。现在社会上对大学生有几句评价的话,叫做:吃的是薯片,用的是芯片,看的是的大片,穿的是名牌。从一个侧面反映社会环境对他们的深刻影响。特别是西方文化对他们的思想方式、生活方式影响也很大,一只鸡,吃的是肯德基,一只鼠玩的是米老鼠,一颗芯,用的是高科技的电脑芯片,社会环境对学生影响太大了。
外国留学生和我国大学生交流,他们讲,他们国家有个好的传统习惯,凡是为国家民族做出牺牲贡献的人,人们是永远不会忘记的。你们中国不是仍然在纪念张思德,学习雷锋吗?我们学生说,不错过去我们国家确有一批这样的人,但我相信,今后我们国家再也不会出现他们这样一批傻瓜了。现在整个世界被西方价值观念支配着,国际上人才西走,国内人才东流,价值观问题。当官的想怎么一步登天,做学问的想怎么一举成名,做生意的想怎么一夜发财,都属于价值观问题。
我想,当前德育工作主要面临三个环境挑战。
第一,科技化世界环境挑战。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造福人类,也可能毁灭人类。科学技术发展未必能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搞不好人欲横流,物欲横流。现在西方国家已经出现一批青少年,什么都想得到,什么都不想干,什么都无所谓,没有责任意识。我认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危险不是原子弹,不是核云盖顶,而是人类道德堕落,最大残疾是人类心灵的残疾。但是值得我们高度注意的是,当代世界恐怖主义已经出现高智能化、高科技化特点,一大批高智商人加入到恐怖集团当中,他们对高科技了如指掌。
美国“9·11”已经10周年了,我看到美国建筑大家说,“9·11”策划人智商很高,撞底部大楼不会塌,撞顶部也不会塌,两次飞机撞的都是同一部位——三分之一处,从力学角度来看,三分之一能把大厦撞塌。日本邪教奥姆真理教,就是网罗了一批高水平的化学专家、电脑专家、物理专家、医学专家制造了日本东京地铁毒气恐怖事件,几百人死亡。高科技更要求高道德,高素质。
第二,市场化社会环境挑战。市场经济崇尚多元经济多元利益,如何在多元之中有主导,多样之中有主体,多变之中有主线,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利益多元化的条件下,怎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是对我们提出的挑战。现在机制不一样,分配方式不一样,人的收入也不一样,一个月有收入几百元的、有几千元、甚至有几万元的,这往往引起人们思想中的不平衡、不满意、不满足、不理解。在利益多元化的条件下,怎么坚持为人民服务?我的认识是,为人民服务就有道德,不为人民服务只为自己服务就没道德,想着别人就有道德,不想别人,只想自己就没有道德,为别人做贡献就有价值,不做贡献就没有价值,这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现在经济大案不断被揭露,有些高官纷纷落马,看起来是经济案件,实际上是理想信念丧失,价值观扭曲。
第三,数字化生活环境挑战。数字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乃至话语系统。现在网上很多语言,我们这代人已经看不明白了。孩子说父母是菜鸟,是蛋白质,父母听的一头雾水,以为孩子表扬他。面对海量信息,不少人不知所用不知所取,无所适从,陷入网络以致不能自拔。我分析,现在不少人面对三个世界的碰撞和冲突:第一个,现实世界;第二个,理想世界;第三个,虚拟世界。整个人类在进入了自然异化、科技异化、商品异化之后,今天又进入了信息异化,信息是人创造的,反过来它又控制了人。我们统计过,大学退学学生80%都是迷恋网络,导致学习成绩急剧下降。
最典型例子,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了四个同学,典型的网迷。很多教育学家说,马加爵是心理问题。云南教育厅长讲,他是人性问题。马加爵是学生物学的,知道人的要害部位,一锤子解决一个。他杀了第一个同学之后,就藏在学生宿舍柜子里面,晚上还邀请其他同学到他宿舍打扑克牌。若无其事,杀了两三个之后,当其他同学找丢失同学时候,他才逃跑。马加爵是广西人,家里很穷,对社会不满情绪很重,无可奈何,只好经常上网寻求刺激消遣。也就是说马加爵陷入了网络关系,回避了现实关系。什么是现实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现实关系,充满了亲情、爱情、友情。什么是网络关系?数字化、虚拟化、符号化的关系。所以马加爵杀同学就像杀动物一样,毫无人性,毫无情义,手段极其残忍。所以,怎样处理好现实与虚拟的关系,培养我们正确的道德选择能力,是数字化生活环境给我们提出的挑战。
第三个认识,大学德育当前要突出五个教育:
第一个教育,突出理想信念的教育。理想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信念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我们国家是用共同理想维系社会、维系国家的,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共同理想,就像一盘散沙。当前理想信念状况怎样呢?不容乐观。有人讲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有途。甚至有人极端错误喊出口号:理想是远的,信念是空的,权力是近的,金钱是实的。要抛弃远的,放弃空的,抓住近的,捞起实的。这种价值取向确实应当引起我们注意。
今天讲理想信念,主要基于两个形势所决定的:
第一个形势,严峻复杂的社会形势。我将严峻复杂的社会形势,简要概括为“两两三四”。第一个“两”,两个竞争:第一个竞争,我们面对激烈的政治竞争。就是看谁的制度更有生命力,谁的政权更加稳固,哪个主义更受人民拥护,哪个政党更有凝聚力。第二个竞争,我们面临激烈的文化竞争。就是看谁的思想文化更具吸引力,谁的价值观念更能广泛传播,哪种生活方式更符合时代潮流。第二个“两”,两个长期:第一个,我国长期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科技占优势的压力。第二个长期,我国长期面对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战略图谋的威胁。“三”指三个时期:一个是人民内部矛盾凸显期,第二个是刑事犯罪的高发期,第三个是敌对斗争形势的复杂期。“四”指四个趋势:从未来走向看是四个趋势,第一个是境外对境内影响越来越大,第二个是网上虚拟世界对现实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第三个是非政府组织对群众的影响越来越大,第四个是非传统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影响越来越大。
第二个形势,改革开放的形势。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取得巨大成就,但头脑要清醒,要有忧患意识。我有三句话和大家讨论。第一句话,改革开放三十年,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时期,但好像不是社会矛盾最少时期。第二句话,改革开放三十年,是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最快时期,但好像不是老百姓对党和政府意见最少时期。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第三句话,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中国共产党人事业最辉煌时期,但好像不是所有共产党人在人民群众心中威信、威望最高时期。我们的问题仍然不少,矛盾仍然不少。如分配不公、行业垄断、干部腐败、食品安全,老百姓意见很大。
怎么坚定理想信念?我想主要是做好三项工作。第一项工作,要把政治素质放在首位,增强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越是形势复杂,越要保持大脑清晰,大事面前不糊涂,关键时刻不动摇,提倡什么、允许什么、限制什么、反对什么,都要从政治全局考虑。前苏共前领导人利加乔夫到中国访问,谈到苏联共产党垮台两条教训:第一条,苏共后来选干部,只选业务素质好的,不考虑干部的政治立场、政治取向,一旦政治风浪一来就摇摆不定。第二条,苏共政治局几乎从来不讨论意识形态问题,对谩骂、歪曲、丑化苏维埃、苏联共产党的言行几乎从来不加制止,强调所谓透明度,一成为在野党才知道政治舆论、意识形态的重要。
第二项工作,要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做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员干部的一项基本功,是党的一个优势。但是现在有的高校,对思想政治工作不重视。我认为党的思想工作有两句话说很到位:即说服力就是凝聚力,导向权就是领导权。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辐射力、竞争力,是党在高校领导水平、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我们现在没出事,我们也希望不出事,但是如果出了一些政治性乱子,我们会不会做思想政治工作,我们能不能驾驭这样的复杂局面,这是最让人担心的。
第三项工作,用鲜活事实教育干部师生,不能空讲大道理,要把概念变事实,把抽象变形象。我前年到了古巴一趟,到了古巴才知道搞社会主义不开放不行,古巴这个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全体国民每月每人20多斤大米,吃不饱,饿不死。古巴是一个美丽岛国,四面环海,渔业资源很丰富,但老百姓守着海,吃不上鱼。为什么?政府捕鱼换外汇。古巴现在马路上跑的汽车大都是前苏联给的捷达车,新车不多。我想卡斯罗特之后,古巴国家肯定会开放的。果然,四个月前,古巴共产党召开代表大会,提出要搞市场经济,要改革开放了。到了朝鲜,我们才知道搞社会主义不改革不行,鸭绿江大桥,我们这边很新,他们那边很破旧,我们这边的城市丹东,高楼大厦很多。而他们那边的城市一片昏暗。平壤,朝鲜首都,美丽花园城市,高楼大厦很多,但是只可远看,不能近看,没有内装修,没钱。到了俄罗斯,我们才知道搞社会主义乱改革不行,叶利钦上台,政治自由化,经济私有化,把前苏联经济搞的一塌糊涂。普京上台执政经济才开始复苏。到了印度我们才知道不搞社会主义不行,印度国情和我们差不多,贫富差距太大了。联合国统计,全世界192个国家地区,印度贫困指数排世界第131位,富翁总数排世界第八位。一位富翁给女儿办婚事,花了三千万美元,天文数字。印度30%农民孩子上不起小学,印度到现在没有一条像样的高速公路。搞社会主义到了古巴不开放不行,到朝鲜不改革不行,到俄罗斯乱改革不行,到印度不搞社会主义不行,因此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第二个教育,要突出价值道德教育,要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学识知识、掌握知识,只是服务社会的手段,前者的学习是根本性的,后者的学习是工具性的。如果我们忽视学生思想品德塑造,必然导致学生片面发展。按照片面理念培养学生,我有一种概括,叫做:有智商没有智慧,有知识没有文化,有文化没有修养,有欲望没有理想,有目标没有信仰,最终是有青春没有热血,这将是十分危险的。
清华大学刘海洋伤熊事件发人深省。刘海洋已经被清华大学免试保送研究生了,偏要拿硫酸跑到北京动物园,泼到狗熊身上看看反应如何,缺乏人伦道德。我们有些毕业生,被中外合资企业炒鱿鱼,有些不是因为专业能力不行,是因为品德修养不够,千万不能认为专业能力强就可以一俊遮百丑。我记得开国元勋陈毅元帅说过一段话,大概意思是,空军飞行员飞行技术不好不行,但飞行技术很好,一飞就飞到敌人那去了,反过来打自己国家更不行。无能不行,无德更不行,才高而缺德是灾难。
一个人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可能是废品,品德不好就是危险品,是对社会潜在的威胁。要成才先成人,不成人宁无才,有德无才要误事,有才无德要坏事,成小事要靠好的业务能力,成大事要靠思想品德综合素质。道德人格、思想品质比专业知识学习、谋生手段训练、竞争能力的培养更重要。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可以做好任何一件事,但是一个工具化的人只能机械完成一件事。我们常说人品第一,学问第二,文品第一,文章第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有人会说,人生两件大事:做人,做事。我认为就一件,做事实际上也在做人。
最近我从许多著名跨国公司在中国选拔人才条件、标准得到启示,他们很注重道德,很注重做人。著名的IBM公司,在中国选拔人才就是三条:第一,必胜的信念;第二,又快又好地执行能力;第三,团队精神。美国微软公司喜欢三种人:有激情的人、努力工作的人、聪明的人。现在国外针对优秀人才评价标准,主要参考六个方面:第一,品行;第二,动机;第三,潜能;第四,理解力;第五,知识;第六,经验。重要程度依次递减,把品行放在第一位,他们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可以用五句话简要概括:没有品行光有动机很危险,没有动机光有潜能是无能,没有潜能光有理解力是有限的,没有理解力光有知识毫无意义,没有知识光有经验则变得非常盲目。
我前面说到,美国“9·11”事件是一场灾难,但“9·11”事件中发生的三件事足以看出人的道德力量、精神力量。第一件事,世贸大厦被飞机撞击之后,烈焰奔腾,形势千钧一发,楼上人通过绿色通道向下逃出并没慌乱,老人、妇女、儿童下去的时候,大家会主动让出道路让他们先走。第二件事,“9·11”第二天,全世界就已经知道是阿拉伯恐怖分子所为,这时候阿拉伯一批商人在美国受到袭击,这时有相当一批美国人自发地组织起来,到阿拉伯人开的商店饭馆为他们站岗,到阿拉伯人居住区域为他们巡逻,避免悲剧进一步发生。第三件事,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坠毁的那架767客机本来是要撞向白宫的,后来机上乘客得知世贸大厦、五角大楼被撞的消息,他们决定不能无所作为,要和恐怖分子做殊死搏斗,但他们还做了一个决定——投票表决,在这样一个生死攸关的严峻时刻,他们都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
我们分析一个现象,现在学生到社会上出问题的,大多不是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思想品质问题,不会团结、不会合作、不会沟通、不会感恩,即便你有再大本事也没用。因此我认为学生在校多学点知识,少学点知识,多看一本书,少看一本书,对成功成才发展没有决定影响,但人生观发生偏差,做人理念缺失将毁灭一生。
第三个教育,突出人文素质教育。今年十月,美国苹果公司乔布斯逝世,他有一句名言,“我愿意把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乔布斯非常重视人文精神,当今时代也急需人文精神,呼唤人文教育。社会转型,价值多元,文化多向,我们需要呼唤真正的人文精神。
我看到有一个微博是这样写的,当今社会出现了“六多六少”:养二奶的越来越多,养奶奶的越来越少;出书的人越来越多,读书的人越来越少;耍手腕的人越来越多,耍手艺的人越来越少;未婚同居的人越来越多,婚后同居的人越来越少;肚子大的人越来越多,度量大的人越来越少;知道周迅的越来越多,知道鲁迅的越来越少。我认为人文教育的目的可以归结为:实现对人的尊重,对人文力量的肯定,对人格完善的追求。通过学习历史、法律、文学、哲学、心理等方面知识,让学生了解人类从哪里来、思考向哪里去,让学生了解民族艰难辉煌的历史、憧憬美好未来,让学生了解生命发展、懂得生命的可贵。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品质的双翼,缺一不可。人文精神关注人的命运、尊严与价值,它需要科学精神的支撑;科学精神也应遵循一定的社会伦理规范和价值需求,同样需要人文精神的指引和规范。人文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自由的精神、自觉的精神、超越的精神,体现着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
在当代社会,文化形态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转型任务十分艰巨,核心价值观的建立还有漫长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我们没有理由不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人文素养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养。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总是以一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一定的人文意识又总是蕴涵着一定的价值观念。中西文化的碰撞和古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要求有新的中国文化精神和理念来推动人的现代化。21世纪的中国有没有希望,关键是一种新的人文精神的再造。这种新的人文精神将产生深刻的道德力量。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需要从人的综合素质和社会文化进步的高度,把知识的传授与道德精神的熏陶结合起来,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实现高情感与高科技联姻,人文气质和科学精神合璧,促使人追求自我完善,获得整体发展。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健全人格的养成,全面素质的提高,是人发展的核心目标。思想道德素质固然是根本,人文素质却是提高道德感、责任感的基础。人文素质是一切素质的基础素质。
我认为人文素质主要包括三点:第一,优秀的文化;第二,经典的哲学;第三,人类基本的价值理念。不熟悉文化,不可能有基本的表达能力,不熟悉历史张嘴会出错,不掌握经典哲学一出门会走偏路,甚至一辈子生活在黑暗之中。人文素质是一个人的精神动力,人的精神世界有三大支柱:第一,科学;第二,艺术;第三就是人文。科学追求的是真,给人以理性;艺术追求的是美,给人以感性;人文追求的是善,给人以悟性。人文既有深刻理性思考,又有深刻的情感韵律,我认为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不能没有科学、也不能没有艺术、更不能没有人文。因此要加强语言、文学、历史、哲学这些人文学科的修养。语言是思维工具,历史是记忆,哲学是思维的结果,文学是想象,没有文学思维缺乏广度,没有历史思维缺乏深度,没有哲学思维就缺乏高度。
一个人如果仅有高技能,没有人文素质,充其量是人手,不是人才,生存尚可,发展乏力。特别是高层次的道德感、社会责任感,主要依靠文化积淀,文化根本在化上,这个化是内化、融合、升华、超越,把正确做人、做事的道理渗透到人的灵魂里边。人为什么活着,人怎样活着?这是自然科学所不能解的,因为我们人活着,生命太需要得到支撑,生活太需要得到鼓励。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一个记者问英国首相丘吉尔:“莎士比亚与印度哪个更重要?”印度当时是大英帝国在海外最大的殖民地,人口最多,土地最广。丘吉尔首相回答:“宁可失去五十个印度,也不能失去一个莎士比亚。”的确,人类之所以伟大,现在看来,不是因为他能够征服世界,主宰世界;而是因为他拥有文化,拥有精神。
如果说我们的教育对人的问题已经开始注意,那么我们对于人类的命运,对于人类文化的发展延续,对于人类文明的进程,我认为还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
因此,我认为民族复兴说到底是文化复兴,人生成功说到底是文化成功。余秋雨先生说过一段话,人生道路靠自己一步步走下去,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文化选择,真正伤害你的也是文化选择。
当前有一种倾向,就是以“知识教育”代替“人文素质教育”,开点艺术选修课、文化知识课等就认为是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实际上这是贬低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人文素质教育的精髓在“文化”二字,它的魅力也在“文化”二字。现代大学所具有的独特的品质和格调也正是源于文化。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融文化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于人文素质教育之中,是优秀的文化育人。
第四个教育,突出社会责任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指出,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什么是责任?责任是主体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方式。什么是责任感?责任感是对责任的全面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是一种基本的文明素质。简单讲,责任是主体自我的一般规定,职业角色基本表征,社会认同的主要依据,价值实现的集中体现。
负责任是人类最宝贵的品质,有没有责任,事关一切事业的兴衰成败。什么是责任?
责任是一切道德的基础。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美德,强调的都是同一个词:责任。面对国家,没有责任感,哪有尽忠之心?面对长辈,没有责任感,哪有孝顺之心?面对自己,没有责任感,哪有进取之心?
责任是一切动力的源泉。有责任感才会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责任出智慧,出勇气,出力量。人的每一项潜能都因为有了责任的驱动,才变得更强大。
责任是一种客观需要。公仆有为民服务的责任,领导有科学决策的责任,军人有保家卫国的责任,医生有救死扶伤的责任,父母有养儿育女的责任,儿女有赡养父母的责任,教师有教书育人的责任……
责任是一种主观追求。同样的工作,同样的条件,有人干得好,有人干得差,差别就在于有没有责任心。尽心尽责,再复杂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漠视责任,再简单的工作也会出现差错。
责任是一种思想境界。平凡之中有伟大追求,平静之中有满腔热血,平常之中有强烈的责任感,要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
一个人有没有责任感,是检验人生境界高低的尺度。一个人什么都可以没有,但不能没有事业,没有责任;一个人丢掉什么都可以,但不能丢掉志气;一个人忘记什么都可以,但不能忘记父母,忘记国家。去年世界杯,意大利、法国,作为上届世界杯的冠亚军,都在小组赛就早早被淘汰,名声、传统、天赋,甚至金钱都无法让他们再向前一步,为什么?因为这些球员忘记了他们对球队的责任、对国家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
武汉市鄱阳街有一座建于1917年的6层楼房,该楼的设计者是英国的一家建筑设计事务所。20世纪末,也就是那座叫“景明大楼”的楼宇,在漫漫岁月中度过了80个春秋后的一天,它的设计者远隔万里,给这一大楼的业主寄来一份函件,函件告知:景明大搂为本事务所在1917年所设计,设计年限为80年,现在超期服役,敬请楼主注意。面对英国人的这封信函,我们还需要对责任感和良知说些什么呢?
第五个教育,突出素质教育。
何谓素质,素质就是知识加能力,再加上能使知识和能力发挥作用的动力品格——做人。素质就是品格,就是做人。素质包括知识和能力,但更强调人的内在素养。大学素质教育是一种潜质教育,重视“化育”,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内化为信念和行为。从某种意义讲,化知为识,化识为智,化智为能,就是大学素质教育。“内化”是素质“养成”的基础途径,是大学素质教育的基本规律。大学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学素质教育实质,就是强调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
大学素质教育是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过去我们重视知识的传授,后来注意能力的提升,现在强调素质教育,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培养模式,这是对大学教育思想的深化,是大学教育本质观念性变革。大学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把大学教育视为单纯的专业教育,是对大学教育的一大认识误区。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将对21世纪人才素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目前,世界发达国家都在研究21世纪人才素质,尽管世界各国有各自构想目标,但都强调应有全球的战略眼光,一流的意识和站在国际发展前列的精神。哈佛大学明确提出要培养国家的领袖人物,而不是专业人才。麻省理工学院在20世纪提出要培养具有科学背景的工程师,现在提出要培养全球经济背景下的工程师。
推进大学素质教育,需要深刻理解大学素质教育基本内涵。大学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而不是片面发展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面向少数精英的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而不是学生被动学习的教育;是鼓励创新和重视实践的教育,而不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的教育。我们必须对现代大学教育深度思考:不仅要重视学什么,更要重视怎样学;不仅要重视思考什么,更要重视怎样思考;不仅要重视做什么人,更要重视怎样做人。要把握时代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把专业教育提升为能力教育,把能力教育提升为品格教育,把品格教育提升为素质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胸怀理想,崇尚真理,刻苦勤奋,追求卓越。
第五个问题,用核心价值引领民族精神。
全球化时代,要求我们弘扬民族精神。当今世界经济格局最显著特点是全球化,对全球化我们要头脑清醒,以美国为首西方世界主导下的全球化,是在一种不公正的国际秩序下的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讲,决不是机会均等,利益均分,挑战和机遇也不是半斤对八两。有人讲,美国手中有四件武器可以打败全世界,第一是美元,第二是五角大楼,第三是因特网,第四是好莱坞,分别代表了美国的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对全球化,美国等西方国家一点不回避,就是西方化、美国化,按照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点、生活方式,影响世界、改造世界,而且全球化也确实容易使国内的人淡忘国家意识、消减民族身份、失去传统认同感。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既要有国际意识世界眼光,又要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既懂得保持本民族价值规范体系,又能融入世界优秀文化之中,确是个大问题。现在全球化了,我们的民族精神,民族意识确实也弱化了,现在国内一些地方,民族节日淡化了,中秋节变成了月饼节,端午节变成了吃粽子。我看到一个学校调查,问小学生知道端午节是干什么的吗?回答,吃粽子。老师说不对,是纪念一个叫屈原的人。问小学生知道他是谁吗?回答,他是香港歌星。现在我们自己民族的节日不过了,热衷于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情人节等洋节。儒家文化是我们的民族文化,我们自己没尊重,东南亚很多国家很尊重,新加坡前任总理李光耀说过,西方用西方的价值观念影响我们,我们就用儒家文化抵制它。“先生”这个词在儒家文化中很珍贵,不轻易用,我们践踏了,滥用了,在中国什么人都可以叫先生,在日本只有三类人可以叫先生:老师、律师、医生,其他人都不配。在日本,要是早晨幼儿园教师见了省长,肯定是省长先鞠躬:老师,早上好!人家就是这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文化。
民族自信的落脚点就是要弘扬民族精神,夯实深厚历史文化根基和跨文化基础。民族自信需要有广阔的胸襟,继承传统不保守、与时俱进不猎奇、视野开阔不媚外,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开放的视野,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博采众长。
比如,我们对中国的教育应当要有自信心,不能自我否定,也不能一棍子打死。目前国内一些人对教育特别对基础教育意见很大。最近我看了一个资料,我觉得我们基础教育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西方也要向我们学习的。有一个最新材料,去年OECD国家对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岁学生的学业能力作了PISA测试,上海代表中国参加,上海的学生不是从重点中学选拔出来的,而是在15岁的学生中随机抽样的,在阅读、数学、科学三门学科中,我们都是世界第一名,这个测试结果使欧洲和美国哗然,他们非常害怕这件事。PISA的测试结果还把学生分为了六类,第六类是最优秀的、最顶尖的,将来可以成为国际的顶尖人才或具备这种潜质,第五类也是可能成为国际性的顶尖人才,具备这种潜质。我国上海的中学生在测试过程中,这两类人接近20%,这个数字是非常可怕的。
PISA测试后,今年1月8号在纽约发布了测试结果,我们中国的媒体并没有进行太多的宣传,因为国内批判声音太多了,但是在欧洲、美国的政界、新闻界、教育界引起很大的震动。俄罗斯讲这不亚于当初人造卫星上天;欧洲的媒体说,上海成功举办世博会我们很欣赏,但是我们不害怕,因为这代表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但我们非常担心我们看到的这个PISA测试结果,因为这代表中国未来20年以后是什么样。我想我们不能把我们的教育一棍子打死,我们的教育也有很多长处。
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关键有三条:第一,在国家意识教育当中,把国家观念、国家意识、国家安全、国家自强作为重点。第二条,在文化认同教育中,把民族语言、民族历史、革命传统、人文传统作为重点。第三个方面,在公民人格教育中,把社会责任、诚信守法、平等合作、勤奋自强、作为重点。
我们提出在全球化背景下,要培养有“根”的世界公民。有“根”的世界公民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血缘性。从血缘性角度看,大学培养人要爱自己的父母、亲人、朋友,懂得感恩。第二个特点,本土性。从本土性角度看,世界公民首先应该是合格的民族精英,热爱自己的乡土,热爱自己的国家,以本民族优秀文化为荣。第三个特点,全球性。从全球性角度看,有“根”的世界公民不仅是民族后裔,也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者,更是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欣赏者、沟通者,他们有博爱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创造本领,具有竞争合作、互惠共赢、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意识。
最后一个问题,用核心价值引领幸福生活。
用核心价值引领幸福生活就是培养科学的幸福观,提高幸福指数。我为什么提这个问题呢?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类幸福,这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现在有的政府、单位,为了政绩,往往伤害、牺牲人类幸福。我举个例子:不丹的这个国家很小很穷,地图上基本看不到,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人均GDP800美元,据联合国人类计划署的报告,它在全世界人类贫困指数排第134位,但在全球快乐指数排行榜中又排世界第8位,仅排在芬兰、挪威等这些高福利、高收入国家之后。现在的不丹,自行车、手表、电饭锅被视为家庭富裕的三大件。为什么这么穷,活得还比发达国家的人活的要快乐、幸福呢?
专家研究结果,归功它的第四代国王。不丹第四代国王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创造性地提出了国民幸福总值理念,替代很多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理念,国家长期致力于这个目标,结果是政通民和、国泰民乐。不丹国家很穷,但凝聚力很强,留学生回国率99%,而我们国家回国率是30%,尽管回国后经济收入相当于在国外的零头,但他们表示依然心甘情愿,因为只有回到不丹心情才舒畅。不丹国家有一个很好的理念,人在温饱问题没解决之前,物质财富增加叫幸福,人在温饱问题、生存问题解决之后,精神富足、精神体验、精神享受这才叫幸福。
现在大家看到广东省已经提出“幸福广东”,主观指标20个,客观指标40个,下边还有很多子指标。我认为幸福是一种心情,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比较。幸福和人的身份地位、生活水平、物质水平没有直接关系,不是天空的靓丽彩虹,也不是沙漠的绿洲,幸福其实就在你眼前。
我想,我们高校的教师也好、干部也好,是不是应当思考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什么叫幸福事情?或者幸福职业?
做自己喜欢的事,结果得到大家认同、社会认同,这叫幸福事情。当一个人喜欢去做一件事的时候,他会很有激情,而且会做得很好。而当一个人被动地去做一件事,甚至做自己不愿做的事,那就会很累,甚至很痛苦。一个人喜欢什么样的工作,不仅是天赋敏感,也是内心需要。喜欢是什么?某种意义上讲,喜欢就是天赋。天赋对成就事业至关重要。如果能长期坚持自己喜欢又极具天赋的工作,是人生幸福的事情。借天赋做事,一定会顺天从人,得心应手,如鱼得水,如帆得风。喜欢本身就是持久的动力,意味着全身心投入,预示着事业的成功。
喜欢这项事业,并立志为这项事业奋斗,这是人生最大幸福。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事业,但事业不等于职业。什么叫事业,有两个标准:第一,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不是因为利益,没有利益也愿做。第二,由于从事了这份事业,让人生价值得到体现。
职业和事业是有本质区别的。职业是谋生手段,是饭碗,是低层次的;事业是人生价值的实现;职业是外在岗位要求,事业是内心自觉追求。职业是要我干,事业是我要干。从学业到职业,是人的社会身份的转变;从职业到事业,是人的精神境界的转变。职业是社会分工,事业是自我实现;职业是功利的,事业是超越的;职业是被动的,事业是主动的;职业是一时的,事业是终生的;职业是机械的,事业是创造的。喜欢做某件事,做中产生一种情感,有了情感后做起事情来,工作和享受已经分不开了。工作就是享受,享受就是工作,辛苦并享受着,累并快乐着,这才是人生的崇高境界。
事业成功和实现人生价值是最为持久的幸福。当一个人有了自己的精神追求,就会热爱自己职业,全神贯注投入到职业追求中来。在这样精神状态下,职业不仅仅是养家糊口,而是自我价值实现,实现了自我价值,人自然是持久幸福的。这种幸福感可以绵延不断、终身享用。人生与事业密不可分。一个碌碌无为、无所事事的人,不会有真正的幸福。快乐的人生是幸福的,痛苦的人生是不幸的;有意义的人生是幸福的,无意义的人生是不幸的。人生幸福来源于事业的成功,幸福感就是事业成功感。
第二个问题,什么叫幸福家庭?
西方学者认为,运动、幽默感、健康和性是影响家庭幸福的重要因素。亚洲学者认定个人发展和内心生活对家庭幸福影响更大。“借助阴阳平衡”,人可以达到内心和谐,激发内在幸福感。由此可见,家庭幸福是东西方共同的幸福之源。
什么叫幸福家庭?学术界有讨论,但没有定论。一部小说里一个人物对幸福家庭有个形象的描述,层次比较低,但很有实际道理。他说,幸福家庭应该没有三种人,就是医院里没有病人,监狱里没有犯人,夫妻之间没有第三人。病人、犯人、情人,有一种人家庭就不得安宁,更谈不上幸福。
特别是所谓情人、“第三者”、“小三”直接影响家庭和谐幸福。现在说法是未婚同居的越来越多,婚后同居的越来越少;精美的房子越来越多,完整的家庭越来越少。据调查,2010年,全国有120万对夫妻结婚,200万对夫妻离婚。我国离婚率连续多年递增。今年一季度又创新高,比去年同比猛增19%,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的婚姻怎么了?
从一般规律讲,幸福家庭应当具备“三性”。
亲密性。夫妻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亲密关系,双方应当互相忠诚,亲密无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稳定性。夫妻恩爱,关系稳定,爱情牢固,家庭和睦。决不能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动不动就以离婚相威胁,更不能夫妻之间插进一个“第三者”。
长久性。现在有个时髦说法,“不求天长地久,但求一时拥有”。传统的中国文化对婚姻抱有严肃态度,强调夫妻恩爱,白头到老。过去人们经常说:“少年夫妻老来伴。”现在有首歌这样唱道:“从新婚到金婚,整整五十年光阴。从早晨到黄昏,从热烈到深沉,从纯情到忠贞。有情人都是痴情人,老来依然是青春”。现在我国一些恩爱夫妻,也像欧美国家的中老年人那样,开始纪念银婚(25周年)、金婚(50周年),以至钻石婚(60周年),把天长地久,白头偕老作为恋爱婚姻的最高境界。
第三个问题,什么叫幸福人生?
幸福是人生永恒追求。人生是生活的展开,人活着是为了过一种幸福的生活。一个人可以要金钱和物质,要权利和地位,要平等和自由,但无论要什么,最终都是为了过一种幸福生活。
追求幸福,是人生永恒的动力。幸福是人生最终极价值,幸福是人生主观感受。
有一个调查讲得很形象生动。依次排列为,给孩子洗完澡,怀抱婴儿的母亲的微笑;给病人做完手术,目送病人出院的医生;写完小说最后一字,划上最后一个句号的作家。表明感觉心情。
对老百姓来说,什么叫幸福人生?说的很直接,春节的时候不必为了一张火车票起五更睡半夜,不必被迫去买黄牛票,是幸福;努力工作有回报,有希望得到房子,是幸福;不被欺负,不被强行赶出家园,是幸福;多年默默耕耘的乡村教师得到承认与支持,是幸福。表明感觉心情。
外国人理解幸福也是感觉心情。法国人很浪漫,星期天不愿意出差,不情愿登上火车,突然发现身旁坐着一位美女,将伴他整个行程。俄国人对幸福理解最具有戏剧性。早晨四点钟,有人敲门,你被捕了,两个警察给你戴上手铐。你一看逮捕令,喜极而泣,高兴哭了,对不起,你要找的人是在我隔壁,此时此刻他最幸福。
幸福人生有五句话说得很到位,做到了就是幸福人生、和谐人生、圆满人生,也可以叫做科学人生。第一句话,事业无需惊天动地,有成就行。不是看你做多大官出多大名。
第二句话,爱情无需死去活来,温馨就行。只要能找到一个情投意合的人,有一份好感觉,并将爱情进行到底,那也就不错了。有人调查过,死去活来的婚姻往往离婚率比较高,好聚好散,热得快冷得快。
第三句话,朋友无需如胶似漆,知心就行。朋友不一定非要好得分不开,只要彼此理解,以诚相待,“君子之交淡如水”也就行了。两口子过日子朝夕相处可能同床异梦,有人天涯海角却可能心心相印,世界上千姿百态朋友你都可以交往,但生命中你要守住几个人,朋友不用多,几个就够了。你最好的时候他未必在你面前,他总是默默依托在你的背后。你得意的时候他未必给你锦上添花,你失意的时候他愿为你雪中送炭。他对你的感情不是那种百分之百的火辣的滚烫的,但他对你的感情相伴你终生,使你感到温暖如春、心心相印。
第四句话,金钱无需取之不尽,够用就行。钱多少才是够?不缺必需品就是够。财富多本身当然是件好事,但多余的财富往往是用于浪费。
第五句话,生命无需长命百岁,健康就行。尽管大多数人最终都得生病而死,但通过努力可以提高生命质量,延年益寿,并减轻生命死亡的痛苦。健康关键是心态健康、心理健康。现在社会上有四高的说法,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人生最终落脚在高兴上。
如何才能有高兴的一生?关键在于如何对待成功。人生成功的标准,不是名,不是利,不是权,而是人生潜能的发挥。给你一个平台,把能力发挥出来了,这就是成功。人生成功不是结果,而是一种体验,一种过程。不是看你做什么,而是看你怎样做。幸福不在乎你拥有多少,而在乎你怎样看待拥有。
我们都有到火葬场给亲友送葬的经历,当看到烟囱里冒出缕缕青烟,便是人生最后终结的时候,任何意志坚强的人此时此刻也可能会变得万念俱灰。人生就是这么回事,都爬了烟囱了。但人也是最健忘的,刚刚走出火葬场,哀乐声还在耳边响着,与人斗、与天斗其乐无穷,无穷无尽的烦恼又困绕着你了,大彻大悟显得非常短暂。
我是一名实际工作者,把初步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认识和大家做个交流,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儒家思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