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脚不怕山高水长长气势壮下联是什么

填写成语满腔怒() ()()一碧 波澜壮()气()雄伟 悬崖()() ()风怒号一碧()() ()()不安描写环境的:描写心理的描写气势壮观的指范围大.颜色透的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填写成语满腔怒() ()()一碧 波澜壮()气()雄伟 悬崖()() ()风怒号一碧()() ()()不安描写环境的:描写心理的描写气势壮观的指范围大.颜色透的
填写成语满腔怒() ()()一碧 波澜壮()气()雄伟 悬崖()() ()风怒号一碧()() ()()不安描写环境的:描写心理的描写气势壮观的指范围大.颜色透的
满腔怒(火) (千)(里)一碧 波澜壮(阔) 气(势)雄伟 悬崖(勒)(马) (狂)风怒号 一碧(千)(里) (惴)(惴)不安 描写环境的:一泻千里 一望无际 千山万水 千岩万壑 山明水秀 山重水复 山高水长 大雨滂沱 万紫千红 天昏地暗 五彩缤纷 五颜六色 风平浪静 风吹雨打 风雨交加 风和日丽 气象万千 鸟语花香 花团锦簇 花红柳绿 描写心理的 :欣喜若狂 心花怒放 喜笑颜开 笑逐颜开 载歌载舞 兴高采烈 欣喜若狂 春风得意描写气势壮观的:海角天涯 海枯石烂 水平如镜 汹涌澎湃 波澜壮阔 浩浩荡荡 气势磅礴 排山倒海 指范围大.颜色透的:清澈如水 一碧千里
描写环境的: 秋风怒号
悬崖峭壁描写心理的:
满腔怒焰描写气势壮观的:波澜壮阔 气势雄伟
指范围大、颜色透的:
一碧千里 千山一碧
满腔怒火 波澜壮阔 青山一碧
气势雄伟 悬崖峭壁 狂风怒号忐忑不安 一碧请泉
满腔怒(火) (万)(里)一碧 波澜壮(阔) 气(势)雄伟 悬崖(峭)(壁) (天)风怒号 一碧(清)(泉) (忐)(忑)不安
满腔怒火 千山一碧 波澜壮阔 气势雄伟 悬崖勒马 狂风怒号 一碧千里 忐忑不安 描写环境的: 千山一碧 ,一碧千里描写心理的 满腔怒火 ,忐忑不安 描写气势壮观的
波澜壮阔 ,气势雄伟 指范围大。颜色透的;千山一碧,一碧千里()相呼应 ()难而进 ()高水长 ()齿难忘 ()澜壮阔_百度知道
()相呼应 ()难而进 ()高水长 ()齿难忘 ()澜壮阔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两、知、山、没、波
遥,知,山,莫,波
遥,知,山,没,波,
竞,艰,山,没,波
不知道,知,山,没,波
不知道,知,山,没,波
第一个不知道,知,山,没,波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所在的位置:&&正文
| 邮件推荐 |
&山高水长,物象千万&
&&发表于 08:11
然而每次去北京,只要故宫武英殿有&故宫藏历代书画展&,则是必去拜观的——这几乎是北京吸引我个人的主要理由之一。
&&故宫藏历代书画展(第六期)观展札记
封面用图:正在故宫展出的明代文徵明画作《湘君与湘夫人图》 图片来源《故宫书画馆&六》
  入得故宫武英殿正门,挑开殿门右侧的帘幕,顿时一片鲜丽寥远之气&&原来是声名震耳的北宋王希孟的青绿山水《千里江山图》长卷。仿佛与这一中国画史刻写精细、法度严谨的丹青巨制形成对比一般,长卷尽头,赫然陈列的竟是诗仙李白纵逸天外的惟一传世名迹《上阳台帖》。
首次在故宫武英殿全卷展示的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首部分(本期展示将至日落幕)
唐代李白《上阳台帖》
明代董其昌《墨卷传衣图》(局部)
元代钱选《山居图卷》(局部)
宋代李公麟《临韦偃牧放图卷》(局部)
明代陈道复《梅花水仙图轴》(局部) 图片来源《故宫书画馆&六》
  每次到北京,几乎住一宿即思返程,雾霾、污染、拥挤&&都是让人不喜欢这座城市的理由,然而每次去北京,只要故宫武英殿有&故宫藏历代书画展&,则是必去拜观的&&这几乎是北京吸引我个人的主要理由之一。
  两个多月前与陆灏、明扬同行京华,约稿会友既罢,返程前原想同观武英殿书画展,想来必是快事一桩&&然而彼时武英殿展厅正在修整备展,无奈之余,也懒得再进那高大辉煌、人流拥挤的深宅大院了。
  前不久再去北京,武英殿&故宫藏历代书画展&第六期已正式展出,处理完杂事,正是周日,所订机票是晚上六点,遂决定将整个白天都消磨于武英殿。
  进故宫现在只能从天安门进入,南门进,北门出,当天上午抵天安门时,因是周日,安检时,人群摩肩接踵,出得安检门,变幻不定的导游旗,路边树下小贩的叫卖,喇叭声,呼友声,笑闹声&&一片市井闹猛之气,故宫&拥挤指数&之高让人真欲逃去。
  可喜的是出了午门,转向故宫西路,游人稍少,临近内金水河畔时,世俗与繁琐似乎在一瞬间悄然隐去,掩于几株高树之后的武英殿一派老者风范,居然不过三五游人,与午门附近的喧哗形成鲜明对比,让人几欲有陶庵&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之叹。
  入得武英殿正门,挑开殿门右侧的帘幕,顿时一片鲜丽寥远之气&&原来是声名震耳的北宋王希孟的青绿山水《千里江山图》长卷。
  王希孟几算得上是中国美术史上的神话之一,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仅18岁的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绘成这一名作,不久英年早逝。这一名作多年前似乎仅公开展示过一次,因长近12米,从未公开呈现全貌,而这次则是首次全卷展出。
  从头到尾来来回回细细读画,泛黄的画卷上,气象万千,画面布局交替采用深远、高远、平远法,真咫尺而有千里之势:千峰万壑,绵延不绝,江河浩渺,烟波无尽,散落其间的则有野渡渔村,汀渚茅屋,桥亭舟楫,无论是万顷碧波,或是如豆人物,皆一笔一笔画出,清晰生动。
  品此画,或可悟得&丹青&的原义所在&&不得不叹画作保存的精良,石青石绿,层层渲染山头,山底则多用赭石相接,苍翠富丽,点景多以白粉、粉黄等色,轻重浓淡,历经900年岁月,几乎鲜丽如昨。
  记得去岁入藏访日喀则夏鲁寺壁画,寺僧、唐卡传人普布旺堆曾出示所制矿物颜料,所绘作品即多用石青石绿,或多少保留唐宋遗风。
  《千里江山图》与展子虔及&大小李将军&都是有承继关系的,卷后有蔡京跋文,记徽宗亲授其技法:&政和三年闰四月一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这寥寥数语也是关于王希孟难得的生平记载。
  再后则是元代溥光的跋文,对此作推崇备至:&予自志学之岁获观此卷,迄今已仅百过,其功夫巧密,目尚有不能周遍者,所谓一回拈出一回新也,又其设色鲜明,布置宏远,使王晋卿、赵千里见之亦当短气。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
  18岁的王希孟画作设色之精丽与西方任何绘画相比,绝无逊色处,青绿山水之格在中国的发展其实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曾提及:&然而中国画趋向抽象的笔墨,轻烟淡彩,虚灵如梦,洗尽铅华,超脱暄丽耀彩的色相,&色彩的音乐&在中国画久已衰落。(近见唐代式壁画,敷色浓丽,线条劲秀,使人联想文艺复兴初期画家波提切利的油画。)幸宋、元大画家皆时时不忘以&自然&为师,于造化絪缊的气韵中求笔墨的真实基础。近代画家如石涛,亦游遍山川奇境,运奇姿纵横的笔墨,写神会目睹的妙景,真气远出,妙造自然&&艺术本当与文化生命同向前进;中国画此后的道路不但须恢复我国传统运笔线纹之美及其伟大的表现力,尤当倾心注目于彩色流韵的真景,创造浓丽清新的色相世界。&
  然而这句话或许只是宗白华先生的一厢情愿,观当下青绿山水与彩绘之作,大多流于俗格,其中原因,或许是令人深思的。
  其实《千里江山图》这样的巨制诞生于彼时的国家画院是一种必然,也是值得推崇的,话说回来,溥光所言的&独步千载&是有其限定语&&&古今丹青小景中&,放在中国美术史的范畴中,其意义自然不容低估,然而如果置于纯粹个人审美的角度而言,要说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赞叹之余,仍得说一句&此作名则名矣,长则长矣,鲜丽则鲜丽矣,却非真正喜欢的作品&。自我追问,恐怕因此作多少缺少一种逸兴,缺少一种笔墨间自由活泼心灵的呈现,而刻写得越精细、越富丽堂皇,免不了总有匠气与刻意之态&&当然,对一位18岁的画院学生来说,这样的要求似乎也太苛刻了一些,倘若王希孟再多活几十年,并融入北宋文人圈,又会是怎样的结果呢?
  会不会步入简笔之境&&就像梁疯子从画院待诏的极工之笔步入其后挥洒性灵的极简之笔一般?
  想起这样的话题就会想起洗尽铅华的真正文人画,中国画之所以从设色浓丽步入简淡之途并不是偶然的,其中关键点即在于注重&与物传神&的同时能否抒发个人的心性自由,老子所言的&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孔子所言的&绘事后素&,本色与素淡,也可以说是六朝及其后中国归隐文人心性与生活的关键词句,无论是六朝文、王维诗、宋元简笔山水,莫不如此,倪云林&聊写胸中逸气&论更将这一态度与文人画推至极致,然而时过境迁,文人画在当下却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大问题&&文脉的断层,真正的文人、士人愈见稀少,能辨别画之雅俗优劣者愈见稀少,观当下的各类大展,虽有所谓的&文人画&或曰写意画,十之八九多为皮相之作,有草草之笔,却无真气,更无逸兴之态,低俗浅薄与逐利之作触目皆是,而真正好的画家与画作却大多处于一种隐的状态,不得不叹息当下唬人的画匠俗手何以如此之多,且何以被追捧不已?
  黄山谷曾云&子弟诸病皆可医,惟俗不可医&,不说病入膏肓的所谓当代艺术界,即以书画界而言,&不可医者&若以九成计,大概也是很客气的说法了。
  继续观展。
  仿佛与这一中国画史刻写精细、法度严谨的丹青巨画形成对比一般,《千里江山图》长卷尽头,转过弯来,赫然陈列的竟是诗仙李白纵逸天外的惟一传世名迹《上阳台帖》&&这真是意外之大惊喜。
  太白诗曰:&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款署&太白&二字,系书于麻纸之上,只五行,起首&山&字竟不知从何而来,就如《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归&之句从何而来一般,挟天风海雨之势,笔底龙蛇,行于云烟之端,我自为我,老劲纷披,酣畅淋漓,笔未尽而人已醉,末行&太白&二字笔画磊落,有歪斜之态,几如醉后太白,出鬼入神,不知从何而去&&尽管其中&水长&、&物象&等字残缺较多,然而一种苍劲雄豪之气,逸兴遄飞之势,却呼之欲出,只观气息,即非诗仙而莫办。
  反反复复读过多次,心醉神移。
  引首为乾隆题&青莲逸翰&四字,笔势相对以往的绵软居然稍稍纵劲,未知是否受太白气息感染,帖前隔水上有徽宗瘦金书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七字,帖后且有一跋:&太白尝作行书 &乘兴踏月,西入酒家,可觉人物两望,身在世外& 一帖,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鸣也。&
  与徽宗所引李白书帖相类的是, 《佩文斋书画谱》卷七十三另载太白一帖:&楼虚月白,秋宇物化,于斯凭栏,身势飞动。非把酒忘意,此兴何极!&惜乎此两帖已轶,只可遥想了,然而一斑窥豹,只观此帖,即可想见其诗风书风了,所谓&可见屋梁明月色,空余翰墨化云烟&。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如此,书亦如此,而其根源则在于其人。
  启功先生曾就《上阳台帖》分析认为:&从墨迹的时代风格上看,这帖和张旭的《肚痛帖》、颜真卿的《刘中使帖》都极相近。当然每一家还有自己的个人风格,但是同一段时间的风格,常有其共同之点,可以互相印证。&此论颇允当,与唐代书风多尚法不同的是,李白、张旭等是得魏晋风度的狂狷之士、真性情之人,而其书风亦多重于性情的抒写,或如蔡邕《笔论》所云:&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此即真书者也。
  元代张晏于《上阳台帖》的徽宗之后复跋:&谪仙书传世绝少,尝云:欧、虞、褚、陆真书奴耳。自以流出于胸中,非若他人积习可到。观其飘飘然有凌云之态,高出尘寰得物外之妙。尝遍观晋唐法帖,而忽展此书,不觉令人清爽。&此跋颇妙,是其真体会,尤以&自以胸中流出&与尾句&尝遍观晋唐法帖,而忽展此书,不觉令人清爽&尤妙,所谓书如其人,读多了法帖,忽展此帖,一种&新鲜秀活,呼吸清淑,摆脱尘凡&之气确是触手可及的,也确非他人积习可到。
  细读这一题跋,若广之于当下的所谓书法界,也可谓一当头棒喝,在各类国家、省市级书协主办的展览上,&自以胸中流出&的墨迹能有多少呢?中国历史上何尝有过所谓专业&书法家&?而&书法家&又岂是当下这般如此廉价且遍地都是的称谓?!
  《上阳台帖》自唐至今,流传千年,鉴藏印极多,仅徽宗题签的&唐李太白上阳台&前隔水右侧,即分别钤有&天籁阁&、&项元汴氏审定真迹&、&彝斋&、&退密&、&项墨林父秘笈之印&等,&乾隆御览之宝&等常见的清内府玺印之下的不显眼处,则钤有一方朴实无华的白文印&&&张伯驹珍藏印&,一代收藏大家的名士风范于兹可见。
  张伯驹生前散尽万金收购的包括此作与《平复帖》在内的上百件国宝级书画悉数捐给国家,并有言:&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则是予所愿也!今还珠于民,乃终吾夙愿!&
  &不知情者,谓我搜罗唐宋精品,不惜一掷千金,魄力过人。其实,我是历尽辛苦,也不能尽如人意。因为黄金易得,国宝无二。我买它们不是卖钱,是怕它们流入外国。&
  &&可谓字字铿锵,然而在伯驹先生1982年因病住院时,却因&级别不够&,不能住单人双人病房而和七八位重病号挤住,无奈归家,终至辞世,让人叹息莫名,若代主政者思之,真不知该如何愧悚?可惜的是谁也不知道主政者是否真的对此有愧意。
  世事浮沉,风雨之外,此帖折射的伯驹先生的行为与人格力量,足以与太白之诗书一般,彪炳汗青,镜鉴后人并温暖人心,这也是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的力量所在。
  《上阳台帖》后则是托名王大令的行书《中秋帖卷》,此帖与米字风格实在太过相似,多被认为米芾所临是有道理的,因多年前观过,粗粗读过便罢。
  后则是东坡行书《治平帖卷》,因系东坡写与家乡僧人委托照管坟茔之事的信札,灵秀之外,书风仍相对平实,与黄州寒食诗的纵逸得道自是无法相比,然而读之不免想起年少时读东坡文集给自己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其《答谢民师书》中一句话&&&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几成自己后来品鉴好文的标准之一。书卷前有元僧妙声所绘东坡先生像赞,拘谨而憨厚,与心目中的东坡形象实在相距太远。
  并列展出的尚有徽宗《雪江归棹图卷》,也是有&天下一人&之押的惟一山水画作,写冬日雪霁水远之景,用笔细劲,迥出天机,真文人画之本色。
  徽宗画作代笔颇多,然而此画卷因后有蔡京题跋而多被认为系真迹:&臣伏观御制雪江归棹,水远无波,天长一色。群山皎洁,行客萧条。鼓棹中流,片帆天际。雪江归棹之意尽&&皇帝陛下以丹青妙笔,备四时之景色,究万物之情态于四图之内,盖神智与造化等也。&尾句可谓马屁滚滚,可惜的是赵佶以一代艺术天才的身份,毕竟从错了行业。
  此作多年前曾于上海展出,品读过多遍,亦如文徵明绘雪景所云:&古之高人逸士,往往喜弄笔,作山水以自娱,然多写雪景者,盖欲假此以寄其孤高拔俗之意耳&&&正因为其间一种孤高拔俗、迥出天机之气,董其昌曾认为此作或是王维所绘,所谓蔡京题跋或是赵佶与蔡京君臣间&自相唱和与翰墨场一段簸弄&,此说虽未能服人,然而董其昌所言的&右丞本色&一脉当非虚言,赵佶与右丞有相通之处实在太正常了。此画雪景有友人借鉴颇多并卓有风格,中国画经典流传至今,自有经典的道理,并非只是陈列于博物馆的所谓&古董&,而是有种永远的鲜活之气,也是可以为千世之下取法不已,且化出一种新意的。
  折过弯来,则是北宋李公麟临唐代韦偃牧放图卷,长卷绢本。
  李公麟笔下多&扫去粉黛、淡毫轻墨&的白描之作,而此作则略施淡彩,与元代汤垕《画鉴》记其&惟临摹古画,用绢素着色&相符。印象深刻的除了卷首蜂拥而来的群马与卷末的舒旷,还有李伯时所临放马的牧人,或敞胸露怀,或骑于马上,虽如豆人物,然而描摹却极细,亦可见李伯时线描功力,其来有自。
  与李伯时此作并列展出的则是又一自己极爱的逸品之作&&宋代扬无咎《四梅花图卷》。
  《四梅花图卷》很多年前见于印刷物,并不甚清晰,然而一股清绝之气却让人印象深刻,现场首次拜观原作,所谓&疏枝冷蕊,清瘦绝人&,真得文人画之三昧,画作纯以水墨,花用线勾,枝干则多以书法之法写去,自然舒展,飞白尤见老枝清劲,四画描绘寒梅从未开、欲开到盛放与将残过程,末幅&将残&页可见花瓣飘零,即使留于枝上的残梅,大多也蕊托外露,无一瓣香可寻,真有放翁&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之意。
  扬无咎的墨梅曾被高宗讥之为&村梅&,扬亦不以为意,后来索性题以&奉敕村梅&,其实一个&村&字正相对于&宫&字而言,也道着了文人画与村居归隐的关系所在。
  对比其后的王冕墨梅,扬无咎无疑是先导之一,而其取法则多得自僧人华光,吴元素《松斋梅谱》记有&墨梅自华光始&,华光居于寺中时,&植梅数本,每发花时,辄床于其树下终日,人莫能知其意。值月夜见疏影横窗,疏淡可爱,遂以笔戏摹其状,视之殊有月夜之思,由是得其三昧,名播于世。&
  相对于华光而言,扬无咎有其变法,融入自己的文人气息以外,&改墨晕花瓣为墨笔圈线&,&变黑为白&,更能表现梅花疏淡清雅、傲骨铮铮。《四梅花图》画幅上且有扬无咎以欧体书法所书的《柳梢青》词与自述作画缘起之文,此一作法或初见元代文人画的形制端倪。
  相对于《四梅花图卷》的清高孤绝,钱选《山居图卷》则是另一种文人气&&一种骨子里的清润雅秀与恬淡静穆。
  此画亦为张伯驹先生捐赠之作,画面绘四围为湖水环绕的山庄,村舍为林木所遮,篱门开启,并无人迹,仅三两渔舟往来波中,钱选以细笔勾出山石林木的轮廓,复略施青绿重彩,点缀金粉,极富装饰意味,品之真欲居之家于斯,卷尾钱远自题云:&山居惟爱静,日午掩柴门。寡合人多忌,无求道自尊。鷃鹏俱有志,兰艾不同根。安得蒙庄叟,相逢与细论。吴兴钱选舜举画并题。&
  此诗有陶意,于钱选而言,恐怕也算是写实言志之作,钱选与赵孟頫均为吴兴人,宋亡入元后,与赵不同的是,他一直隐居不仕,将其早年著述焚毁后,潜心于画,流连诗酒而终其一生。
  对比此前的《千里江山图》的设色浓丽,同为青绿山水的《山居图卷》设色却多往淡雅里走,也更有一种士人之气,无论画与文,读之似有一种晶莹玉透之感,这与钱之古意与学养无疑有着极深的关系。
  《山居图卷》之侧是同为&吴兴八俊&之一的赵孟頫行书三段卷,赵之行书流丽圆润,略略读过。
  明代部分先是王履《华山图》册&&此册分藏故宫与上海博物馆,巧合的是前不久上博正好也刚刚展过此作,对比看来,似乎此册与彼册也无多少区别,多写悬崖峭壁与起伏岗峦,笔墨重复处亦多,莫名感觉习气颇重,非我个人喜欢的风格。
  其后的沈度、胡俨书法均较一般,略读而已。
  有意思的是戴进的《归田祝寿图卷》,画面中一所厅堂坐落于苍松翠竹间,主人居中而坐,室外有鹤,祝寿者环立身边,近树岩石,均师法马远、夏圭,构图亦是一角半边式,线条却多粗率软弱,少文气,几疑赝品,细读介绍,才知道是戴进20岁时之作,也是其已知创作年代的作品中最早的一件。
  计盛《货郎图轴》、周臣《春山游骑图轴》等画,均有匠气,读之令人气闷。
  直到文徵明的《湘君湘夫人图轴》出现,眼前方为之一亮。此画明显法自顾恺之《女史箴图》与《洛神赋图》,古意盎然,典雅流丽,又有一种飘然生动之气。
  文徵明的山水画所见多矣,然而人物画却是第一次品读,与其山水画都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图系依屈原《九歌》中&湘君&、&湘夫人&两章而作。湘君、湘夫人一前一后,长袖飘逸,衣裙曳地,款款而行,多借鉴游丝描及淡墨渲染法,画上方文徵明以其端雅小楷自书《湘君》、《湘夫人》两章,下方则有文徵明、王稺登题跋,王稺登记有:&少尝侍文太史谈及此图,云使仇实父设色两易纸皆不满意,乃自设之以赠王履吉先生,今更三十年始获观此真迹,诚然笔力扛鼎,非仇英辈所得梦见也。&
  &&原来此作是文徵明赠予王宠之作,怨不得如此追求古韵、如此隆重!而此作交与仇英设色,实实在在地说是找错了人,毕竟,仇实父之匠气终是难以去尽的,与文徵明、王宠气格颇不相类。雅宜山人王宠天生高韵,丱角时即与文徵明游,与之在亦师亦友之间,文徵明对王宠的恩遇与友情大概羡杀彼时的吴中文人罢&&文徵明曾应王宠之请而断续以五年时间绘得巨制《关山积雪图》相赠,这已够惊人的,原来此作之外还有这一精益求精的人物画!只是根据王稺登及其后的文嘉题跋,大概此一精品在王宠英年早逝后即由其家人散出,然而此一见证文王二人友情的画作即便千载后亦当使人相叹矣。
  蒋嵩《渔舟读书图轴》粗率而无韵,不喜。然而旁边的陈道复《梅花水仙图轴》却真是高逸之作。
  我所喜爱的汪曾祺先生为文之余,生前极喜白阳山人写意花卉,所作《秋色无私到草花》逸笔草草,颇有白阳余韵,对比甚嚣尘上的当下所谓&写意大家&,不知强出多少。回到白阳,相比沈周写意花卉的沉厚,白阳山人文气秀雅,相比乃师文徵明的古意与严谨,白阳山人则别有一种高逸放旷之姿。
  《梅花水仙图》中,老梅一树,居于画中,以顿挫、飞白见其苍劲,枝干则斜插舒展,树下几叶水仙,简笔勾勒,花约三朵,淡雅清秀,以草书自题:&谁知冰雪里,却有麝兰香&。整幅画一老一嫩,一刚一柔,墨气淋漓,或浓或淡,品之韵味无穷。
  清代方薰《山静居画论》云:&白石翁蔬果翎毛,得元人法,气韵深厚,笔力沉著。白阳笔致超逸,虽以石田为师法,而能自成其妙。青藤笔力有余,刻意入古,未免有放纵处。然三家之外,余子落落矣。&此论是有见地,然而也有不确处,青藤写意花卉,相比白石、白阳更加放纵,质量也并不整齐,然而其真正放逸精品之作摄人性情处却是白石白阳所未逮,后来的郑板桥、齐白石欲作&青藤门下走狗&不是没有原因的。有些可惜的是现场却无青藤之作展示,相比上海博物馆书画馆,每展往往是青藤白阳相伴相随,对比读之别饶意趣。
  王宠行书五律诗轴纵约1.5米,读惯了雅宜山人清雅古意的小楷与手札,读此立轴感觉并不相同,书云:&野性山林僻,高人水竹居。焚香耽燕寝,卧病习玄虚&&&读此书法,感觉王宠虽极力写出一种气势,然不知是否因&卧病&之故,气力仍有不逮处&&雅宜山人的书法还是小字颇佳,大字的气散得厉害。
  王毂祥《花卉图》绘湖石边二三灵芝与一繁茂秋桂,墨色清正,浓淡相间。这几幅喜爱的都可算是明代吴门精品集萃了。
  终于又到了中国书画史上另一大师级人物&&我所喜爱的董其昌,共展示二作,一书一画,第一次见,均可谓董之代表作。
  董其昌草书书张籍《与贾岛闲游》:&水北原南野草新,雪消风暖不生尘。城中车马知无数,能解闲行有几人。&此作颇得二王之韵,风格洒落,自己临过多次,后二句在上海写来,别有意味,真不知&城中车马知无数&的偌大上海,能解闲行有几人?
  董其昌的《墨卷传衣图》借鉴倪云林简淡的山水二段式构图,风格亦简远辽阔。近景画坡石岸渚,树木数株,枝叶穿插,右岸树丛,一小树斜斜伸出,董其昌以其特有的浓淡有致而几近透明的墨法画出大叶,几有一种月下清润之感。
  画面中部大量留白,水意盎然,远山及山下村舍,参以大痴笔法与米家山水法,一片烟云浩渺之景。品之读之,直欲居之。
  然而此画题跋却颇有趣,:&己丑南宫墨卷五策,为好事者所藏,得岸上人袖以示予。风檐仓卒,书道殊劣,何烦碧纱笼袭之三十五年也。自予孙庭收之,则不啻传衣矣。以此画易之。&款署&玄宰&。其中的&己丑南宫墨卷五策&指董其昌殿试时所作五卷策文,为其孙董庭收藏,绘图易之。有些好奇的是被董称为&风檐仓卒,书道殊劣&的墨卷五策未知还在世否?若仍存于世上,将此墨卷与画作同时展出,则不啻一大幸事&&不过到底也是观画时的痴想而已。
  董其昌之后则有卞文瑜《一梧轩图》、 吴彬《千岩万壑图》、曾鲸《葛震甫像》、蓝瑛《桃花渔隐图》等。
  蓝瑛《桃花渔隐图》破损较多,画面一片俗韵,不观也罢。
  曾鲸《葛震甫像》绘葛震甫倚书而坐,别无他景,肖像是典型&波臣&之风,恂高手之作。简笔所绘宽袍线条之下,微露朱履,仿佛白石翁粗疏写意的花草之下,忽有一细笔虫类,令人叫绝。画上题跋颇多,山阴王思任所题数句颇堪回味:&诗人也,文人也,酒人也,而又所称游侠人也,吾于长安中三接其面,爽然自失,知其人而不能师其人也。&短短几句,读之竟也让人爽然自失。
  继续往下品读,其后则有清代&四王&、南田、八大、渐江等作。
  王时敏《松壑高士图》系祝寿之作,用墨颇为清润,若单独展出不失为一精品之作,然而因为刚刚品读了董其昌的《墨卷传衣图》,两下对比,一高一低,清晰分明,董之笔墨,妙处在于透与淡,在于疏与简,是一种骨子里的文气秀逸。王时敏虽谓学董,于此则相距甚远&&这可能还是归之于天赋与学养使然了。
  有些奇怪的是一直喜爱的恽南田,所绘《高岩乔木图轴》近岸之树不少线条绵软,山之布局琐碎,对比昔见南田画中一以贯之的清逸之气,真怀疑是托名南田之作。此画与旁边的王石谷之山水《秋山万重图》对比看,王石谷之作虽多格式化,然而以精熟论倒是真胜出。据说南田与王石谷交,见其山水独绝一时,遂有&君独步矣,吾不为第二手&之叹,方主攻花鸟,然而自己印象里的南田山水及册页高逸处往往是石谷所不及,忆及几个月前所观的南田《拟松雪渔隐图》,上即有吴湖帆为此的辨析与鸣不平,题云:&南田翁画山水,迥出天机,实在石谷子之上,壬子癸丑间与石谷相参画禅,互为探讨,特自谦为功力不之不及石谷&&此帧拟松雪渔隐图,脱尽矩镬,自出机杼,堪称神化,非石谷所能梦见。&
  王鉴《仿梅道人溪亭山色图》与以往看到的王鉴作品全然不同,系仿吴镇之作,笔墨浑融,得清灵与沉郁之气,颇佳。
  清初四僧中,展出的八大山人《枯木寒鸦图》绘残石败枝上栖息数只寒鸦,与以往八大画作用墨的清润用比,此画部分用墨似有浑浊处。
  渐江《仿倪山水图》取法倪瓒,以线条胜,多往简里画,应当说格局比倪画小,且用笔孤峭寒冷,然而倪画存世极少,因为自己喜爱云林,曾多次临仿弘仁山水,欲借以遥接云林之气,几个月前的长假中曾费时一周多时间临其长轴《披云峰图》,自感会心处颇多,笔墨所得亦多&&由渐江想起云林,这才记起这一展览竟无云林之画,可算是不足之一。
  其后观石涛、板桥等作,石涛淋漓,板桥清劲,仍是喜爱,但似无新意,不记。
  有些意思的倒是郎世宁《弘历观画图》,描绘的是弘历赏《洗象图》之景,弘历衣纹线条抖动弯曲近乎夸张,且著明人衣冠,想起满清&留头不留发&之说,恨之叹之。
  刘墉临米芾《与山甫帖》、《捕蝗帖》二帖,行笔中是有些许米家笔法,却全无米书之神,怎么看怎么少一种清秀与飘逸之气&&此书倘使老米见之,未知着何想?包世臣书法《录书谱》轴,笔法结合了行、隶、碑等多种笔意,虽谓古意足,然而却太过刻意,往往有斜挖与抛却之势,且肉多筋少。
  此外是邓石如、海上&三任&&&一路看来,最后一画则是吴昌硕《荷花图》轴,荷叶以泼墨法绘出,荷花则以胭脂加水晕染,满纸氤氲。
  看看时间,已两点多,不知不觉已品读了四五个小时,这才感觉腰酸腿痛,出门小憩片刻,复进武英殿再次精读极爱的李白诗帖、《四梅花图》、《墨卷传衣图》等作&&以后再观也不知何年何月了。
  下午三点多从故宫东华门出,食北京炸酱面一份,打车直接到首都机场,候机时下载太白《上阳台帖》大图。
  六点多飞机起飞,正是黄昏,窗外云烟变幻,晚霞满天,复读太白墨迹:&山高水长,物象万千,非有老笔,清壮何穷。&真如谪仙然。
  飞临太湖上空时,洞庭三山,宛然在目,太湖大桥,灯光之中如玉带,映着一汪太湖,恍如一片水晶世界。
  抵家近十点,匆匆洗过,即乘兴抽出一叠宣纸,临写诗仙《上阳台帖》多幅,残缺字亦一并顺势写出,笔力莫名变雄,写破纸亦不管不顾,写毕掷笔,真如金圣叹所言&&&不亦快哉&!■
录入编辑:任凭
暂无相关新闻
正在加载...
文本地址:
艺术评论排行榜
a href="/node2/node168/index.shtml" target="_blank">广告联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蔚为壮观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