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壳阅读现在还征收原创夏露长篇科幻长篇稿件吗

如何在果壳上连载原创的科幻小说?怎样象跟... | 问答 | 问答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如何在果壳上连载原创的科幻小说?怎样象跟帖那样实现阅读的连续性?果壳好象只有评论没有跟帖功能。
+ 加入我的果篮
工程力学专业,果壳SpaceX小组组长
加入一个小组吧,在组内发帖连载
后回答问题,你也可以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C)2015果壳网&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北京日报:原创科幻——一切仍在路上 | 微科幻小组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227633人加入此小组
原创科幻:一切仍在路上 本报记者 王砚文 2006年,一部名叫《三体》的小说悄然面世。去年,这部小说出版了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有报道称,《三体》三部曲总销量已经超过25万册,创下上世纪80年代以来,科幻文学在国内复苏后原创科幻小说的最高销售纪录。 《三体》之后,原创科幻小说一夜之间开始集体发力。自今年8月起,蛰伏7年的钱莉芳开始在《超好看》杂志上连载她的第二部科幻小说《天命》。这位作者的第一部作品《天意》曾卖出15万册,在《三体》问世前,它是国内原创科幻小说销售纪录的保持者。与此同时,星河的短篇合集“新校园系列”也已开始创作,而王晋康的《与吾同在》,何夕的《人生不相见》、《达尔文陷阱》,江波的《银河之心》,都已列入发行日程表。 有人认为,中国原创科幻写作的春天就要来了。 果真如此吗? 《三体》制造了一群“三体”人 刘慈欣,一副眼镜,圆脸平头,20多年来,白天,他是山西娘子关电厂的一名计算机工程师,夜晚,在电脑上爬格子,他被屏幕那头的万千科幻迷视为当今中国原创科幻写作的旗手。《三体》三部曲就诞生于这个面相平常,却连续8年成为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获得者的笔下。 刘慈欣擅长宏大叙事和绚丽想象,他将这个故事置于浩瀚宇宙和星球文明的维度上,创造了一个“三体”外星文明,不仅详细描述了这个拥有三个太阳的文明的发展脉络,甚至通过设计程序,模拟出三体世界的运行轨道,从而赋予这个世界真实可信的物理特性和演变规律。他让地球文明与三体文明猛烈碰撞,由此总结出“黑暗森林”法则,制造文明间的“囚徒困境”,描绘了波澜壮阔的“宇宙风景”,在生存和毁灭的挣扎间,衍生出一系列关于文明发展的终极思考,并试图挖掘宇宙和生命的要义。 这些庞大、崭新的宇宙文明规则让无数读者心悦诚服。“从此以后,地球上的人分为两种,看过《三体Ⅲ》的,和没看过《三体Ⅲ》的。两种人就此分化,再也无法相互交流。”科幻迷,同时也是记者的“小姬AI”惊异地发现,自己发在网上的这段读后感,迅速被同行转载、引用,见诸各类关于《三体》系列图书的报道中。这段没有任何“剧透”,却带着被深深震撼的阅读烙印的话,被认为道出了《三体》书迷的心声。 读者的感慨也许有些夸张,但作为一本原创科幻小说,《三体》能跳出圈子内部“孤芳自赏”的局限,迅速征服更多有话语权的精英知识分子,自有其道理。梁文道在其主持的电视栏目《开卷八分钟》里,用了整整5期节目来推介这本书。他的理由是,“最近一年,我发现我身边很多朋友都在跟我……推荐这个科幻小说,(说)你一定要看”。看过之后他感叹:“(这部小说)可以放在像克拉克、艾西莫夫或者弗兰克·赫伯特这样的古典大师级的作品行列里面,你不会觉得它太逊色。”梁文道提到的三个名字,无一不是西方科幻文学殿堂上顶尖级的人物。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新发现》杂志主编严峰的赞美更加坦率:“《三体Ⅲ》对宇宙结构的想象,已经具有了创世的意味”,“我毫不怀疑,这个人(刘慈欣)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级的水平”。不久前,著名学者、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在北京大学演讲,他甚至把刘慈欣和鲁迅并列放在题目里:《乌托邦,恶托邦,异托邦,从鲁迅到刘慈欣》。年轻的科幻作家宝树,甚至以此为蓝本,写出了衍生的同人小说《三体X》,填补了中国科幻小说同人作出版的空白。 《三体》热潮可复制吗? 不过,刘慈欣和他的“三体人”可能未曾想到,“三体”与地球文明的这次撞击,在现实中带来的不是毁灭,而是《三体》一书的火爆,不少人因此看到了“科幻春天”的前兆。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做科幻图书的出版商不会超过一位数。”重庆出版集团科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翼说,“现在,光我知道的,准备进入这个领域的出版商,就有不下20家。” 《三体》是由《科幻世界》联合重庆出版社出版的,作为业内较早涉足科幻文学的出版商,他们此前也曾陆陆续续出过十几种科幻小说,但都动静不大。《三体》热卖后,眼下列入他们出书计划的科幻小说,已有十几种——这个数字几乎是过去十几年的总和。 “在此之前,业内不大看重科幻小说,理由很现实:国内最早一批原创科幻作品,基本上是从科普加少儿读物中脱胎出来的,对象主要是中小学生,购买力较弱。”站在出版商的角度,刘翼认为,近年来科幻小说的转型,带来了新的商机,“现在的科幻小说越来越文学化,可读性强,也有一定的深度,特别像《三体》这样优秀的作品,会让读者范围扩展到购买力很强的白领阶层。书卖得出去,自然有人来做”。 但作为一种文学类型,科幻小说的繁荣并不像计划表上的数字增长那么容易,业内人士的分析也没有那么乐观。“《三体》只是业内的一个奇迹。”《科幻世界》主编姚海军一再强调,《三体》是不可复制的,再来一部类似的作品,是否还能畅销?整个行业能否在短期内再孕育一本与《三体》等量齐观的作品?没有人敢轻下断言。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使气候已经回暖,但科幻小说离畅销书的距离仍然十分遥远。在这个圈子里,小说能卖出一万册已算畅销,大部分图书都徘徊在五六千册,“一个新人的作品如果能卖到8千册,我已经特别满意了。”刘翼说。其实,只要有相应的盈利空间,这一点不足为虑,真正的问题是成熟的科幻图书编辑难寻,高水平的专业翻译人才更少,而最致命的,是科幻图书出版热度骤然增高的时候,原创作品的“稿荒”依然严重。 知名科幻作家数不出两只手 刘翼手里的出版计划表上,只有3本原创科幻作品,其余都是引进的外国作品:“市场需求量扩大了,但国内‘够格’的作者却无法按比例增长。”作者队伍孱弱这一点,不论是书商、杂志编辑还是作者,认识得都很清楚。 “作为《三体》的读者,我很幸运,很满足。但说到创作,现在的科幻界,夸张一点说只有大刘(刘慈欣)一枝独秀,能与《三体》抗衡的作品太少了。”钱莉芳的这番话是想强调,这种孱弱更多体现在作家队伍的整体规模和成熟程度上。 作为上个世纪80年代成长起来的第一批科幻作家,星河至今已经写了整整20年,和他同时冒头的杨鹏,如今已转向儿童文学;随后进入这个领域并坚持写作的,还有王晋康、何夕、刘慈欣、柳文扬等;“还有一大批科幻作者,现在已经完全流失,很多人我连名字都想不起来了。”星河说。此后,国内也陆续成长起一些新作家,但科幻迷们最为熟悉的,始终是90年代开始写作的那批人,所谓知名科幻作家,“来来回回,数不出两只手”。 “中国没有为版税写作的科幻作家,只有因热爱科幻而写作的作家。”姚海军自哂。在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生存压力面前,有不少作者望而却步。即使有苦行僧的觉悟,要把自己历练成一个成熟的科幻作家,也需要漫长的过程。有“中国科幻教父”之称的北师大副教授吴岩以刘慈欣为例讲到:“科幻文学在中国是地地道道的舶来品,它如何适应中国的语境?这需要长期的实践和摸索。刘慈欣在不同类型和风格上试了又试,才找到今天这条路。”他笑称,如今很多尝试科幻创作的“宅男”,只靠想象写作,不光笔力不到,写出来的东西和现实生活也相距甚远,自然失去可信度。在他看来,好的科幻作家一定是在生活里摸爬滚打很多年,但仍能保持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的人。 读者的“公共汽车效应” 除了作者队伍,国内科幻作品的读者阵容,也不如想象的那样庞大。和国外科幻作品读者成人化的状况不同,中国科幻作品的读者偏年轻,这也曾被认为是我们的优势,因为年轻人代表未来。 但更有想象力也更活跃的年轻人,同时也意味着难以定性——所谓“科幻迷的流失”,是国内科幻界长久以来得到的一条公理:大部分读者与科幻作品的“热恋期”在中学,有些人也许会将“恋情”延续到大学,但大学毕业后,绝大多数人会慢慢脱离这个圈子。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2005级的本科毕业生闵帅奇,是人大科幻协会的创始人,一个曾经的“科幻狂热分子”。从初一到大四,闵帅奇买了整整10年的《科幻世界》,一期不落。甚至他的初恋女友,也是因为刘慈欣的《超新星纪元》而与他结缘。但毕业后,“我只买过一期《科幻世界》,基本上没有再看过任何科幻小说,很快就脱离了这个圈子。”当年和闵帅奇一起彻夜长谈“平行宇宙”、“机器人定律”的朋友们,工作后几乎都不再谈论科幻。 对于这种转变,闵帅奇看得很淡然:“我喜欢王晋康等老一批作者,他们后来作品发得少,我也就看得少了;而且,阅读兴趣也随着生活重心的改变而转移了——人生本来就有各种各样的圈子,我们总是不停地加入一个,脱离一个。” 令人意外的是,作家们对此处之泰然。星河借用同仁们爱说的“公共汽车效应”解释:“每到一站,有人上车,自然也有人下车。谁把公车当家?把他留在上面是不对的。读者流失再正常不过了。”但既然来过,就已经“种下了科幻的种子”,这才是更为重要的。“生存压力大,暂时放弃科幻不要紧。只要情结和热情还在,他们都是潜在的市场,一旦有足够优秀的作品出现,他们心中科幻的种子就会发芽。”姚海军说。闵帅奇的态度似乎印证了这种说法,《三体》问世后,他听到朋友介绍,马上就全都买来,手不释卷地一口气看完,并难掩兴奋:“好久没有看得这么爽了!虽然没有了读科幻的习惯,但到底放不下,只要还有这样好的作品,我肯定还会买,还会读。” 文学性匮乏和被误解的“科普义务” 仍有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即科幻小说缺少文学性。 即使是《三体》这样的知名作品,甘愿花40分钟去解析它的梁文道还是会埋怨:“在一些具体人物形象的雕琢和细节描写上,有时候写得太粗糙,甚至有点陈词滥调。”事实上,人物的脸谱化和符号化,角色干瘪、失实,甚至过分沉溺于“潮水一般涌来的宇宙细节”,都让其中不少段落读起来有艰涩的感觉,《三体》的成功并不能遮掩作品本身的缺陷,即使刘慈欣本人,也不否认这一点。 这个问题扩展开,就会牵扯到强调技术的“硬科幻”与主导人文关怀的“软科幻”之间长久以来未有定论的争议。科幻作品究竟该“硬”还是该“软”,目前也还没有一致的看法。但针对小说中人物塑造苍白、节奏拖沓、结构散乱等问题的批评,还是有的放矢的。这种不足,当然和作者的知识构成及思维、写作方式有关。在7月22日香港书展的讲座上,刘慈欣讲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他和其他作家一起喝酒,有人说到爱上了自己写的一个人物,当时,刘慈欣的感受是“很不可思议”。因为,对他而言,人物更多的是工具性,“服务于科幻的核心构思”,而非通常文学中的人物塑造。他的写作方式相当理性,“首先设定一个世界,然后用科学的方法,设置世界的结构和它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再用科学的方法向前推论,最后产生自己的故事”。实际上,目前国内知名的科幻作家,除了韩松、杨鹏、陈楸帆,基本上都是理工背景。 与此同时,科幻作家也试图纠正一种传统观点:读者可以因为“小说”二字,对文学性抱有一定期待,又因为“科幻”二字,就希望它承担科普义务,这其实是说不通的。“科幻小说的主要功能是培养一种对科学的认识和科学的世界观,但不承担普及具体科学知识和预测未来的责任。”星河打了个比方,“到《三国演义》里研究历史未必靠谱,但你能感受到历史的波澜壮阔,也许这会刺激你爱上历史;科幻也一样,小说里的知识可能正确可能错误,但它能让你意识到科学的波澜壮阔和宇宙的美。”他认为,科幻作品绝不承担上述两项义务,只是好的科幻作品往往能在这两方面产生好的效果罢了。 名家对话 对话刘慈欣: 中国原创科幻 前景仍不明朗 问:2007年,您在一篇随笔中说过,科学是科幻的灵魂,现在您还这么看吗? 答:对。人物和幻想都不是科幻特有的,前者甚至不是科幻小说所擅长的。比起纯粹的幻想小说,科幻作品因为有了科学做基础,可以拥有更丰富、更震撼的素材。 因为“科学”二字,很多人特别是学文科的,容易对科幻小说望而生畏,觉得它肯定“不好懂”。这其实不是科幻的问题,是写作的问题。包括我也有这个毛病,把很多技术的东西过分专业化了,这样不好。科幻作家需要自省的,是作品中涉及的科学知识,特别是前沿科学,一定得自己彻底理解,再通俗化成小说的叙事,才能保证读者能看懂。 问:找到一个创新的科学内核很不容易吧? 答:太不容易了。有一次别人让我写一个科幻版的《九州》(中国原创奇幻代表作),我每天想啊想,想了六七个月,不行,想不出来,只好放弃。 这东西,不仅是生活积淀就能积淀出来的,好的内核可遇不可求,一旦找到了,架子就搭起来了,剩下的不过是精雕细刻的力气活儿。但问题在于你得先找到它,这是科幻的难处,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问:在您看来,什么样的科幻作品才算好的科幻作品?好的科幻作家的标准是什么呢? 答:好的科幻作品首先是内核上有创新,这样故事才可能讲得精彩;其次是让人有互动——有时候我有些点子,自己都觉得很好,但没办法把现实的人放进去,没有精神的困境和冲击,文章就写不出来。 好的科幻作家,这个说复杂很复杂,说简单也就一句话——他不是自言自语,而是在给人讲故事;这个故事要讲得很精彩,并且是属于科幻的;最后这本书卖得出去,有人买。其实科幻作家很难用一个笼统的标签去统一,什么悲天悯人、尊重生命、有人文关怀之类,都是胡扯。吴岩有一个分类,是给科幻作家身上贴标签,比如女性、大男孩、社会边缘人、现代化落伍者等。一个科幻作家,可以有好几种特质,比如我,除了第一个,其它三个多少都沾点边。 问:您已经被认为是目前原创科幻的扛鼎者了,读者普遍认为您的作品里有非常深刻的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 答:我还有很多不足,但每部作品,我总要求自己先感觉震撼,因为我在工矿企业工作,周围都是农村,离城市很远,周末才能进城溜一圈,这是中国最基层、最有代表性的环境,所以让我感到震撼的,一定也能让大多数读者感到震撼。你看,目前国内最优秀的科幻作家,王晋康在河南南阳,何宏伟在四川自贡,钱莉芳在江苏无锡,都是不大不小的地方。 问:您怎么看目前中国原创科幻的生存状态和未来发展?现在可以说春天即将来临吗? 答:我当年曾认为:中国科幻在纸质媒体内可能永远发展不起来,因为小说之类的文字叙事艺术已处于迅速衰落之中,我们是在一艘正在沉没的大船上扬起风帆。但我不得不承认,目前的状况比我预想得好。 不过我还是坚持,比起传统叙事媒体,科幻在现代媒体、新媒体上的发展更为重要,也更有推动力,比如进入影视,是原创科幻扩大影响力很重要的途径。国内原创科幻的前景,我不认为是“春天”,用“不明朗”来概括更确切些。因为一切都在快速变化之中,未来扑朔迷离:有希望的一面,国内读者接受度在提高,市场在扩展;也有暗淡的一面,影视方面没有决定性突破,图书市场规模还是太小,影响力也不大,作者也少,现在我们需要几个关键人物,几部经典作品。
+ 加入我的果篮
物理系本科生
万老师太长啦!
(C)2015果壳网&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征稿启事】果壳阅读,征集长篇科幻小说(万年有效) | 日志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即便我身处果壳之中,仍自以为是无限宇宙之王。——《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果壳传媒的创始人在一次洗澡中想到了这个典故,并决定用果壳来命名我们的事业,力图将科学的智识、妙曼、多变、幽默、宽容展现在大众眼前。果壳阅读作为果壳传媒旗下的读书品牌,秉持“身处果壳,心怀宇宙”的志向,将为广大读者带来更多的精彩的读物,从科学文化到科学幻想都将是我们出版领域。——选择果壳,与果壳网百万级受众一同分享你的故事——选择果壳,与科学人士一同发掘激动人心的小说素村。——选择果壳,与最专业的科幻团队一同打造畅销书——额外福利:所有著译者都将享受在果壳阅读办公室免指纹打卡出入的礼遇。现在我们将开始征集:原创长篇科幻小说。我们需要: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令读者难以忘怀的人物形象和流畅的语言。我们需要一个好故事,一个让人拍案叫绝的好故事。太空歌剧?没问题!科学推理?没问题!蒸汽朋克?没问题!我们不考虑软硬之分,也不考虑是否正统,我们只寻找好的故事和好故事的讲述者。但我们会优先考虑: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狂奔在时代潮头之前的好故事。一个发生在切近的未来里的好故事。像迈克尔·克莱顿和汤姆·克兰西那样,如果你的小说可以告诉我们,今年的技术在明年将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世界,那么我们会欢迎你的到来。是的,我们在寻找近未来技术小说,比幻想更切近、比科学更真实的那种故事。你会向我们讲述它吗?我们还会优先考虑:一个属于年轻和热血的故事,一个属于爱情和幻想的故事。能够在年轻人的双眼中点燃火花,唤起激情,将科学和青春结合在一起的故事。是的,我们在寻找青少年科幻小说,那些讲述年轻人的、给年轻人看的故事。你会向我们讲述它吗?原创投稿邮箱:(邮件标题请注明“原创投稿”)果壳阅读日
本文由授权()发表,文章著作权为原作者所有。
这边人不多呢
先马克 等我转世之后(大约100多年) 在回来看看
哇~这个不错额~可以考虑把我以前随意写过的渣手稿翻出来整理一下,看能不能整出个好的构思~
我们合著好了~
的话:哇~这个不错额~可以考虑把我以前随意写过的渣手稿翻出来整理一下,看能不能整出个好的构思~我们合著好了~打死你!打死你……
呼呼~已经开始写咯~看起来还真是像模像样的~几个要求也挺切近~希望能写完才是……祈祷不要写到一半卡壳……
嗯,先预告个片段~顾森说:“宇宙的真相是42,那么我们就采用42进制!”其他人对此表示赞同~没错,就是《银河系漫游指南》来串门啦~考虑让更多别的科幻小说乱入~比如……《三体》!果壳在小说中也是一个高频词哦~
的话:嗯,先预告个片段~顾森说:“宇宙的真相是42,那么我们就采用42进制!”其他人对此表示赞同~没错,就是《银河系漫游指南》来串门啦~考虑让更多别的科幻小说乱入~比如……《三体》!果壳在小说中也是一个高频词哦~
(C)2015果壳网&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秘密科幻:大公司是这样看科幻小说的 | 科学人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秘密科幻:大公司是这样看科幻小说的
推荐科幻小说,哪本科幻小说最好看?
科幻原型让我们探索我们所向往的未来,但更重要的是,它帮助我们探索那些我们不想要的未来。图片:Shutterstock 友情提供
(文/Brian David Johnson)这个世界上有着大量令人惊奇的科幻故事集,你很可能永远也不得一见。这些故事的创作者上至《纽约时报》的畅销书作者,下到才露尖尖角的文坛新秀,还有故意隐去真名的幻想家。这些秘密的科幻小说探讨太空旅行、生化技术、量子计算机乃至时间旅行,故事里满是英雄恶棍、奇风异俗和扣人心弦的结局。
但极少有人能得以阅读这些禁忌得诱人的故事,因为它们都是写来给全球的企业、政府、军队和其他组织去探讨专利、国家机密和知识产权等关键战略、技术和产品用的。欢迎来到秘密科幻原型的世界。
这些研究者使用基于科学事实的科幻去创造科幻原型,探讨科技对人、对文化、对道德以及对法律的影响。企业使用这些原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既是用作探讨这些因素所带来的影响的手段,也作为一种内部沟通的媒介,以便理念触及更广泛的受众。
科幻原型是比办公室备忘录或产品说明书有趣得多的沟通工具。它还能表现出科技当中的人的体验,这可是备忘录或说明书很难做到的。
科幻原型的阴暗面
科幻原型是理解科技对现实世界影响的一种有效的沟通手段,因为它让人们在虚构中探索不好的事情。东西炸了、人死了。其实,这些元素往往是好故事的基础。但为了让读者把怀疑搁在一边,主角必须得像所有人一样拥有真实可信的缺点、会犯错误,并且最终,学到一些东西。
故事的背景、事情发生的地方,跟人物形象一样重要。实际上,场景本身就常常会变成一个形象。想想看查尔斯o狄更斯笔下或是柯南o道尔的夏洛克o福尔摩斯所在的伦敦。一个险象环生或是充满了冲突的情景通常会使故事增色不少。
作家总是在不停地在寻找能产生出好剧本的大问题。不能访问你的邮箱或许是个很实际的问题,让你一天都不得安宁,但这并不能为成为一个打动人的故事的背景。
真的灾难意味着会人死或者受伤,就像小说里常写的那样。大多数办公联络和规划周期的特色——办公文件和流程文档,并没有这种对危情和险境的代入。长期战略规划里通常堆满了事实和数据,哪里有火灾和警笛。PPT幻灯片的脚本不会令我们惊叹,人也不会死在邮件里。
而这便是科幻原型的力量可以吸引人的地方了。从日常的工作中走出来,写小说或者看小说,使人得以用全新的方式去探索科学和技术,同时也将科技从人类的期盼和种种界限中解放出来。科幻故事里总会有给力的灾难和夸张。就连那些最保守的工程师、规划师、科学家或管理人员也卷起袖子来,直面他们的工作给现实世界带来的那些往往最残酷和最丑恶的影响。
我通过一位共同的朋友见到了阿里o波普尔(Ari Popper)。“他在用科幻原型给百事和劳氏这样的大企业引进创新,”布拉德o布莱斯(Brad Berens)说。“你们俩认识的未来学家里有一大堆都是彼此重合的。”
我在旧金山的一次早餐上遇见了波普尔,说来真有点儿诡异,因为我们几乎立刻便意识到我们两个志趣相投。我是未来学家,用科幻来设计原型、建造可能的未来,波普尔则是SciFutures的CEO,这家咨询公司用科学来帮助客户开发新的创新性产品。两个才刚认识的人很少会这么快就在这么多事情上达成一致。
波普尔在2012年初创立了SciFutures,他认为基于真实数据和体验的科幻故事拥有改变公司的力量。因为他拥有市场调研方面的背景,波普尔懂得数据和调研的重要性。
“但是什么时候你意识到你能用科幻来为你的顾客设计未来的?”我问。
“是在你发自内心地觉得你确实在小说中看见了未来的那一刻,”他告诉我。“那让我着迷,那也让我的客户着迷。当你用这种方式看科幻的时候,它让未来变成真的。你意识到它真的能发生,而且不仅仅对市场还对实实在在的人产生现实世界的影响。”
SciFutures在协作工作会议中使用故事和影像让客户探索自己的公司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其他不同的未来。当我问波普尔SciFutures工作案例的时候,他笑着回答说,“我们做的很多工作都是绝密的。我想跟你说的最佳案例是我们目前正在做的这个研究,但它是300%保密的。”
波普尔能告诉我的一个案例是他的咨询公司和百事的一个探索未来城市的水资源和水资源净化的合作。他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将这家全球第二大的食品饮料公司从减少其饮料瓶的塑料使用量向前推进到重塑2030年特大城市可用补水方式的未来。
“我永远不会忘记我们做的第一个工作坊,科幻的叙事力量释放出一个鼓舞和凝聚团队的杀手级应用,”波普尔告诉《科幻杂志》。“我们发现了一个想法,它有可能成为百事公司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创新。”
但若问他这个故事是什么,他会腼腆地笑笑并对你说他不能告诉你。“这是机密。”他回答说。这就是秘密科幻小说的世界。这些故事必须被继续封存,其内容的机密性与将会改变一家公司未来的惊人创新不相上下。
“我不是在开玩笑,”波普尔在我们吃完早餐的时候笑着说。“我真的相信我们在过去一年中想出的那些想法会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客户的业务。”他停顿了一下,然后说,“但我不能告诉你它们是什么。”
世界百强公司的秘密科幻聚会
我参加过的最奇怪的会议围绕一部机密的科幻故事发生。
刚刚吃完午饭,我们回到会议室,一个典型的开会的地方,没有窗户,一个笨重的长桌子边围着大约二十几把椅子。与会者把他们的笔记本电脑打开,查着手机,翻着文件,在位置上坐好,准备开始一下午漫长的工作。在我开口说话之前,一切与往常无异。
“在我们开始前,”我说:“我想说明一下今天下午我们将要讨论的议题并不寻常。”每个人都抬起头来开始用心听我说话,或许是由于我严肃的口气。
“我意识到这些故事的议题和内容很有争议。”我继续说。
“我也希望尊重这些材料可能会使人觉得受冒犯和感到不安的这个事实。没有规定你们必须留下来开会,我完全理解并且尊重有人想不参加这次讨论的决定。”
我停下来。所有人的眼睛都看着我。没有人动。没有人笑。每个人都很严肃。我从来没有在企业会议开始前给出声明。这样做很奇怪,但却很重要。
我们那天下午讨论的科幻原型非常阴暗,它们探讨了科学和技术的一些可能进展造成的混乱和令人不适的影响。最让人不安的是故事中人类所造成的影响。与会者明白了故事中描述的情景的现实性。人们死的死、伤的伤,那不是一个好的现实。
这些科幻原型让我们探索我们向往的未来,它们也能孕育出令人惊叹的创新。但,更重要的是,这些科幻原型帮助我们探索那些我们不想要的未来。它给了我们一种讨论想如何避免事情的模式。有时候,写下这些描述黑暗未来的景象,比照它们从而更好地理解它们,是件做起来很不舒服的事。但我们有必要去探讨黑暗,这样才能建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我常常觉得很可惜,这些全世界各个组织极力避免的黑暗未来不能被更多的人看见。很遗憾他们不能探索这一黑暗,而后跟他们的朋友、家人和同事讨论黑暗。像这样的对话真的可以改变未来。
或许我们需要更多的秘密科幻原型来作为未来的具体规格。我们不能害怕黑暗。我们应该与他们一起探索黑暗,这样才能尽可能确保它不会真的成为我们的现实。
布莱恩o戴维o约翰逊(Brian David Johnson),《IEEE Xplore》杂志“科幻原型”专栏编辑、英特尔公司首位未来学家。约翰逊负责设计未来十至十五年计算技术的一个可以采取行动的愿景。他的新作《褪色的明天:历史学家和未来学家从蒸汽庞克到未来技术的旅行》。
编译自:IEEE Xplore,Secret Science Fiction
文章图片:Shutterstock 友情提供
相关的果壳网小组
你可能感兴趣
虽然没看明白说的是什么, 也没有觉得很利害的样子.
显示所有评论
全部评论(14)
纳尼,我不是沙发
没看懂,这有必要存在吗?其特色是……?
虽然没看明白说的是什么, 也没有觉得很利害的样子.
软件工程师,反病毒达人,数学控
吸血鬼的血液是如何对抗白细胞的。。。。
这不是英特尔的未来学家嘛...
西人的思维太过有前瞻性,开创性了。来自
西人的思维太过有前瞻性,开创性了。来自
没看懂,不过前面几段赶脚好厚黑。。。
虽然的确不是很明白,但还是觉得很厉害的样子。
把科幻从设想带入现实,这感觉就像正在未来生活
用既定事实去探索未知的未来,在过程中不仅的到好的体验,同时完成了科学探索。来自
基于已有事实和理论展开有创意的、符合逻辑的推测,speculative fiction, 这是科幻小说的思路,恰巧也是商业创新的思路。没想明白这篇文章的表述为什么这么绕弯。
难道这不是一篇科幻吗,幻想科幻是怎么引领未来的一篇科幻文?
许多科幻都是对未来的探讨,写的就是未来的一种可能性,也有许多科幻构思启发了科学研究的现实,从科幻中发现想象力的可实现性……嗯,大概一直都是一项靠谱的工作~~~不知文奇是不是就是这样写着写着就成了货真价实的科幻小说家 >▽<
显示所有评论
(C)2015果壳网&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篇新闻稿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