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历史中对曹操和冯道的如何评价曹操

【doc】重新审视冯道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doc】重新审视冯道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对曹操这个人物历史上作何评价?
对曹操这个人物历史上作何评价?
要实质性点的,好坏各一半!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
  “明略最优”、“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后汉书·许劭传》,裴松之注引《异同杂语》作“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武帝纪》)
  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王沈《魏书》)
  孙权评价:“其惟杀伐小为过差,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御将自古少有。”
  钟嵘:“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
  唐太宗说曹操:“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评价曹操:“曹瞒篡乱从此始”——《董逃行》
  赞曹操:“青山为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丘。蝼蚁往还空垄亩,麒麟埋没几春秋。功名盖世知谁是,气力回天到此休。何必地中馀故物,魏公诸子分衣裘。”
  评价曹操:“罪百,祸于王莽。”——《·探赜》
  说:“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
  说:“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有遗篇。”
  《》:“曹操的‘分香卖履,留恋妾妇’体现出曹操的大气与自负,就不谈,不说豪言壮语,就说些小事,你们把我怎么样,你们说我是小人就是小人又怎样,我曹操就是曹操,我才不在乎你们怎样评价我呢。的人。”
其他回答 (1)
纵观历史风去人物,从来没有哪一个人物有曹操的形象那么复杂,那么失真和具有争议。在很长一个时期,一提起曹操人们便会脱口说出对他的评价:“挟天子以令诸候的大奸臣。”“欺君罔上的汉臣贼子。”其实人们说的曹操只是文学作品中和戏剧台上的作为艺术形象的曹操。而历史上曹操其人的真实面目如何呢?这就值得认真研究才能作答了。鲁迅先生于一九二七年七月指出我们讲到曹操 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实方法。又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由于曹操 这一历史人物确实具有多重性,要还其真实面目就不仅仅是一个“是”还是“非”的问题,就必须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和观点对其人及其所处的历史背境进行系统整体性的分析,才能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 一、曹操在历史政治上的二重性 东汉未年,军阀混战,宦官和外戚控制朝政,到处是一派“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蒿里行》)的惨状,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使得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发展到了十分尖锐的地步,因而暴发了黄巾起义,出于阶级本性曹操必然害怕和仇视农民起义,他曾多次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军,并且战功卓越,仅初平三年(即192年)在兖州就“破黄巾三十万众”致使其在当时人民心目中留下了农民起义军镇压者的恶劣形象。然而,又由于曹操代表的不是大地主、大贵族、大官僚集团的利益,而是代表中小地主的利益,因而能够实行“摧抑豪强”减轻人民负担的开明措施,无疑从客观上推动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有一定的进步作用。在这一点上,他必然要受到大贵族、大官僚、大地主集团的仇视。当然由于曹操必竟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者,当他的统治地位巩固之后,又日益向大地主、大官僚、地主集团妥协,并遂步向其转化。很显然曹操在政治上是具有二重性的人物。从人民方面看,镇压黄巾起义军,受到人民的唾骂,而实行催抑豪强,减轻人民负担方面又得到人民的支持;从大贵族、大官僚、大夺主集团方面看,他“打击豪强抑制兼并”以及“屯田”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而从维护封建政治统治方面又合符大贵族、大官僚大地主集团的需要。由于曹操在历史政治上的二重性,他的社会对立面不仅来自被他镇压的,与黄巾起义军有联系的广大农民,而且还来自统治阶级内部利益的损害者。因而奠定了对曹操褒、贬不一的强大原社会基础。据文学史等有关资料显示,早在无代以前景就有人尊汉贬曹的社会基础。 二、艺术形象掩盖了历史形象 由于曹操在历史政治上的二重性背境,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巨大成功,使得曹操的形象从历史人物变为艺术典型,由于艺术典型塑造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和倾向,因而造成艺术形象与历史人物本来面目的不统一。众所周知,在《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封建统治阶级中具有普遍性,充分典型化了的艺术形象,是一个贪欲和权欲的穷凶极恶的冷酷无情而又欺君罔上的典型的封建主义权势人物的奸臣形象。罗贯中是叙事写人的高手,仅用廖廖数语便将人物性格刻画出来,如:“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句话便揭示了这类人物的内心世界。用屠杀徐州无辜平民,向仓官借头、以德报冤杀吕伯奢全家等细节来刻画曹操的形象,引起人们对曹操的愤恨。然而历代的反动统治阶级的所谓风流人物哪一个没有说过狠毒的话, 哪 一个没有做过残暴凶恶的事呢?他们镣人何止千万,而世人为何独骂曹操呢? 很显然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塑造曹操 这一艺术形象的巨大成功, 掩盖了曹操的本来面目。加之在历代戏剧发展中“阴险奸黠”的白面奸臣的曹操形象便在世国中扎下了根,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清人魏裔介在《三国问答序》中指出:“世人鲜有读三国史者惟于罗贯中演义得其梗概耳。”所以人们从文学作品中得出的形象与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具有片面性。这就有意无意影响了人们对历史上曹操其人的正确评价。 当然罗贯中之所以要把曹操塑造成这样一个形象也是与曹操的政治上的二重性等因素分不开的。历史资料表明。三国故事在无代之前便有流传,拥刘反曹以成定势,而特别是由于诸葛亮其人超人的智慧和军事才干,亦不允许人们和作者反对拥刘反曹的倾向,而特别是曹操的许多思想和作为有违儒家思想和以汉为正宗的文化思想倾向,更由于《三国演义》是以“七分实事,三分虚构”而创作的所以曹操历史形象有相吻合的地方,也有不相吻合的地方。由于罗贯中把握了历史人物本质性的特征,所以很容易使人把艺术形象与历史形象混淆起来。 三、曹操对中国文化发展上的杰出贡献 在建安时代,虽然三国鼎立而中国的文化中心却集中于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的文人集团,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历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特别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的诗坛打破了四百多年汉代诗歌的沉寂和辞赋独盛的局面,不仅在五言诗方面,而且在四言诗方面亦有重大突破。 从曹操现存的二十多首诗歌来看,大多乐府歌辞,风格苍劲雄厚,以其四言诗歌《龟虽寿》、《观沧海》、《短歌行》《度关心》、《土不同》、和五言诗《蒿里行》、《对酒》、《苦寒行》与汉代许多文人作品相比较,显然比汉代 那些内容猥琐,词藻浮艳追求骈偶的恶劣文风有较大突破。他的诗歌既吸收了汉乐府民歌的浑厚刚健和朴素的特色,又具有激昂慷慨的悲壮情调。由于他的历史政治地位,其作品对当时的建安文学的发展是有其重大影响的。所以鲁迅先生曾称他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其散文亦有“清峻”“通脱”的特色。所以他在对中国文化方面是革新文体的介导者,可以说没有魏晋曹氏父子对文风的改造和革新,我国唐代的文化发展是没有可能的,所以说曹操在中国文化的发殿只上是有着不可磨灭贡献的。其中《短歌行》、《龟虽寿》等由于具有较强的哲理和影响力,而被历代有志之士用于座右铭或是引用,可见曹操对中国文化之影响的深存度是罕见的。 四、时运不济的军事家 曹操其人在军事才能上应该说是相当有造诣的,但是由于时运不济,正如周瑜之叹一样,“既生瑜而何生亮”,若没有熟读兵书,通天文懂地利善于权变的诸葛亮,曹操一定会很快取得霸业。介从诸葛亮的隆中对中,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是十分重视曹操的军事才能的。文中说“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也。 ”并指出“不可与之争锋”可见曹操军事才能是很有些功力的。 曹操在历史上,他的军事思想中确实有一些辩证思想,他曾指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临敌变化,不可先传,故曰 ,料敌在心,察机在目也。 ”也就是说力量的强弱不是固定不变的,只要了解敌情掌握时机,就可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他取吕布、败袁尚,平张鲁,征鸟桓一系列的成功就足以说明他的指挥才能、军事战略思想和善于使用谋士的智囊进行决策。每当军机大事便会召集文武百官议事,听取不同意见,善于纳谏,并且十分重视谋士、智囊人物的作用。如官渡之战就是重用了原袁绍部下荀或、郭嘉等谋士的结果。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历史话题领域专家历史名人对曹操的评价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历史名人对曹操的评价
作者: 文章来源:本站编辑整理 点击数:
  编者按:本文由本站编辑程泳淋整理历史资料辑录,转载请添加本页链接。
历史名人对曹操的评价
  精典推荐:&
  三国时期
  孙权评价曹操:其惟杀伐小为过差,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御将自古少有.
  刘备评价曹操:“董卓首难,荡覆京畿,曹操阶祸,窃执天衡;皇后太子,鸩杀见害,剥乱天下,残毁民物。”
  周瑜评价曹操:“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
  陈琳评价曹操:“操赘阉遗丑,本无令德,G狡锋侠,好乱乐祸。幕府董统鹰扬,埽夷凶逆,续遇董卓侵官暴国”
  《曹瞒传》评价曹操:太祖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注:此书散佚,散见于后世作品引录)
  魏晋南北朝
  《三国志(注)》评价曹操: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
  裴松之写过:“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三国志(注)》”
  元稹评价曹操:“曹瞒篡乱从此始”――《董逃行》
  陆机:“曹氏虽功济诸华,虐亦深矣,其民怨矣。――《辩亡论》
  唐玄宗常自比“阿瞒”。
  唐太宗说曹操是: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刘知几评价曹操:“罪百田常,祸千王莽。”――《史通?探赜》
  洪迈评价曹操:“曹操为汉鬼蜮,君子所不道”――《容斋随笔》
  司马光评价曹操: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其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资治通鉴》
  王夫之评价曹操:“曹操父见杀而兴兵报之,是也;l杀男女[1]&&
文章录入:fa&&&&责任编辑:fada&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相 关 文 章您现在的位置:
不倒宰相冯道
&&&&五代十国时期,战争频发,朝代更迭、皇帝更换频繁,冯道不仅能明哲保身还能稳坐皇帝之下第一把交椅,历经四个朝代、十个皇帝而不动如山,从而成为中国古代士大夫中最饱受争议、被儒生辱骂次数最多,也是最传奇的一位。天马行空编著的《不倒宰相冯道》概述了冯道从籍籍无名到位高权重的奋斗历程,多角度展现冯道的生存智慧、职场智慧、人际关系智慧。冯道独到的人生智慧和处世哲学,对当今的公务员、职场人士仍然有着极强的借鉴意义。
&&&&冯道是历史上最具争议性的人物,号称“十朝宰相”、“官场不倒翁”。古代史书是把他当成一个反面人物来写的,而现在不少史学家却发现他对中国历史的贡献非常大,很值得重新研究。就像唐浩明写出了一个真实的《曾国藩》一样,本书写出了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冯道。&&&&冯道号称“官圣”“官场不倒翁”,他的为官心得,他的权谋之术颇值得研究。《不倒宰相冯道》也把那种朝廷内外的政治斗争描写得惊心动魄。虽然时代是在五代十国时期,但中国人的官场智慧几千年来到今天都是一样的。&&&&天马行空出道较早,几乎跟当年明月在同一个时期,在网络上也是比较红的作者之一。这部《冯道》作者写的时间却很长。早年在网络上登过的几篇样章深受追捧。因题材敏感一直未能出版,直到最近作者完成并修正了全稿,冲破阻力终得出版。&&&&作者对史料的把握非常精准,却又不拘泥于史料,想象丰富,人物刻画有血有肉。是一部不输于《鬼谷子的局》《司马懿吃三国》《卑鄙的圣人曹操》等书的畅销历史小说。作者的文字很风趣、生动,本小说可读性很强。&&&&《不倒宰相冯道》虽然是小说,将历史和人际关系相结合,在故事的发展中展现了人际关系的操作,以及为人处事的经验,对今天的人仍然有借鉴意义。&&&&本书收录了冯道本人的作品附在书后。并且附有有黄仁宇、南怀瑾等大师对冯道的研究和点评。
&&&&五代史中的冯道,是一位相当离奇的人物。他历事四朝,三入中书。保全原始史料的人都一致承认冯道并非因谀见宠,而他在朝野生活之中,先已造成了一种贤良的名誉。而且新旧两史一致认为契丹之没有夷灭中国人,冯道之力为多。这故事赋予我们一种印象:传统历史家以“褒贬”为己任。也就是认为盈天地的事迹都可以用同一道德的尺度衡量。可是在其窄狭的历史观里也终产生例外之情事有如冯道者。今日我们企图放宽历史的眼界,更应当避免随便作道德的评议。&&&&――黄仁宇(历史学家)&&&&古今中外的政治总是非常现实的,政治圈中的是非纷争也总是不可避免的。可是当时没有一个人攻击冯道。如从这一个角度来看他,可太不简单。而且最后活到那么大年纪,自称“长乐老人”,牛真吹大了。历史上只有两个人敢这么吹牛,其中一个是当皇帝的――清朝的乾隆皇帝――自称“十全老人”,做了六十几年皇帝,活到八十几岁死,样样都好,所以自称人生已经十全了。做人臣的只有冯道,自称“长乐老人”。在五代这八十余年大乱中,他对于保存中国文化、保留国家的元气,都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为了顾全大局,背上了千秋的罪名。你们要研究研究五代的冯道,在乱世中间拨乱反正,能做到这样,太难太难。&&&&――南怀瑾(国学大师)&&&&在一种时局变动甚大的时代,出现冯道式的大臣,并非咄咄怪事。批评冯道不知廉耻,主要都是从忠君的观念去看,而从务实的角度来看,冯道的累受重用对五代政局与官僚体制的稳定反而起着正面作用。&&&&――樊树志(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冯道的出现确实是中国仕宦史上的一个奇迹。他的一生,就是一部“做官学”。他本人就是一位官场常胜将军,是一部活的教材。他一生的意义也许就是教人怎样做官。&&&&――冷成金(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
&&&&天马行空,当红作家。善于用现代的眼光和笔法来解史、写史。出版有《品西游:解读职场潜规则》《闲话聊斋》等。
一、“打工时代”的到来二、从小兵做起三、忽悠了一官半职四、生存之道五、纵横捭阖六、第一次跳槽七、面试成功的秘籍八、竞争上岗九、做机要秘书的那些事儿十、播种春天的种子十一、发力连升三级十二、一边整人一边被人整十三、天作棋盘地作子十四、官场浮沉十五、与狼共舞十六、虎狼丛中也立身十七、稳坐钓鱼台十八、盖棺未定论附一:冯道文作选录附二:冯道诗作选录附三:四位国学和史学大师对冯道的评论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三、忽悠了一官半职&&&&朱温这次攻沧州,可以说是快、准、狠。在魏州吃完大餐就马上行动,而且选择在九月,田里的小麦快成熟,但又没有成熟。沧州城里还没有收到新粮,他就把城围上了。他军队的人数是沧州军的好几倍,占了压倒性优势。&&&&朱温把沧州城围起来后,发动进攻之前,就派一部分队伍去拔刘守文在沧州城附近的据点,一部分队伍则到处溜达,看哪里的麦子成熟,就割下来充当军粮。主力部队攻打沧州城未遂,其他两部分队伍却大有收获。沧州附近的小据点纷纷被拔下,强割小麦连连不断运过来,在大营前堆积如山。&&&&因为在青黄不接的时候就开仗,沧州本身的粮草储备也不多,打了两个月仗,沧州的粮库很快就要见底了。更要命的是,朱温强割小麦和在外围进行扫荡的队伍如果完成任务后,则会和大部队三合为之。这时候攻击力会大大增强,用如此的雄壮之师攻击沧州的饥饿之旅,简直瓮中捉鳖,手到擒来。现在,沧州军真的打仗有危机感,收兵有饥饿感。&&&&军士吃饭都吃不饱,饿得摇摇晃晃,却要出去作战。人都如此,马就更不用说了。驴马在街上相见,看到对方的尾巴,都以为是干草,使劲去啃。&&&&冯道是个军事盲,这一切他都无从知晓。但是,沧州形势危急,却是谁都可以感到的。他搬运矢石,累得几乎要虚脱,一天只能吃三四两粗粮,饿得几乎想把自己的胳膊都砍下来吃掉。朱温的兵越来多,城头上兵不少,缺胳膊少腿的兵越来越多。沧州城高壕深,但已经有彪悍的汴州军爬上城头。虽然都被沧州军格杀或者逼得跳下城墙,但这样的日子持续下去,汴州军有增无减,此消彼长,形势对沧州十分不利。&&&&很快,朱温在外围抢割粮草,拔据点的兵马胜利完成任务。大军全部集合,不全力出击等待何时。朱温下令,发动总攻。&&&&朱温攻城的方法还是那么几招,射箭,搭云梯爬墙,用洞屋掩护挖墙,毫无新意。理论上,守城的沧州军还是可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但是参与攻城的队伍人数众多,兵强马壮,胜于往昔。相反,沧州军连日作战,又没有饭吃,全部军马病弱伤残,奄奄一息。很快,大批汴州军爬上城头,沧州城立即险象环生。&&&&刘守文带着亲兵来回冲杀,把剑也砍断了,浑身上下有如血洗,终于全歼爬上城头的来敌。敌人退却之后,刘守文再也站立不稳,坐在地上。大家都知道,这只是汴州军发动总攻之后的第一波攻击,后面还会有更狠的攻击,沧州岌岌可危,指日即下。&&&&就这这个时候,军师孙鹤宣布了一个利好消息:大家不要害怕,朱温的死对头李克用,现在放下和幽州的历史恩怨,和我们联合。我们幽州军和晋军的联军已经攻下了潞州。朱温现在腹背受敌,日子比我们还不好过。只要我们坚持十天,他就是秋后的蚂蚱,蹦Q不了几天了。胜利就在于最后一刻,大家顶住啊!&&&&孙鹤乃一介书生,手无抓鸡之力。众士卒看到他大敌当前,竟岿然不动,没有丝毫畏惧。他说朱温腹背受敌,都完全相信他了。&&&&当天晚上,刘守文把自己的战马杀了,犒劳各位连日作战的将士。并且宣布,军中所有战马,分十日屠杀,全部用来犒劳各位将士。这些战马早就瘦得皮包骨头,而且这么多将士吃这点战马,还不够塞牙缝。但对于饥饿已久的将士来说,无异于一顿人生难遇的美味佳肴,顿时沧州全军欢欣鼓舞,士气百倍。&&&&随后几天,朱温发起一波比一波强的攻击,但是都被沧州守军狠狠打压下去。无论日子怎样难熬,大家都不希望沧州城被攻破。上次刘仁恭、刘守文父子攻击魏州不下,曾经对魏州属下的贝州进行屠城。现在罗绍威也参与攻打沧州,如果沧州被攻破,大家只能引首受戮了。况且已经知道朱温其实也快顶不住了,更没有理由在这时候向他低头认输。因此大家都用尽吃奶的力,拼命守城&&&&据说孙鹤的预言向来很准确,在沧州威望很高,大家这次也相信他。而且,守城成功后,一定有重重镐赏。坚决抵抗却守城失败,往往招来屠杀。或者就算保了一命,被对手辱骂的滋味也是不好受的。所以,大家都用尽吃奶的力,拼命守城。朱温屡次进攻,都不能得逞。&&&&朱温发动总攻的第八天晨曦,已经在夜战中疲惫不堪的守军,并没有遇到想象中的汴州军更激烈的攻击。&&&&冯道搬矢石走上城头,看见城下有不少汴州军在结集,但是却没有发动进攻。他心中一动,莫非如孙鹤所说,朱温腹背受敌,现在必须撤退了?突然,他发现前面一个大营冒出浓浓黑烟。经过一个多月的观察,冯道早就知道这是这是一个粮草营。朱温这家伙真的要走了,而且走得很仓促,所以从各地征集来的粮草也来不及运走,干脆一把火烧了了事。&&&&第一个粮仓起火不久,接着第二个粮仓起火,不久第三个、第四个起火。看着一个个粮仓起火,冯道内心有说不出之痛。因为他是农民,知道盘中之餐,粒粒皆辛苦。而且,沧州城被围困了三个多月,大家都已经饿得两眼发软,饿病饿死的人不在少数,却看到别人把大量的粮食烧成灰,更是难受。&&&&冯道想起几个月前因为孙鹤的几句话让朱温放缓进攻的步伐,今天何不照样画葫芦,和朱温队对话呢?于是他大叫:“朱将军以仁义打天下,沧州老百姓已经几个月没有吃东西了,请朱将军留粮救人。”他虽然喊得声嘶力竭,但是人吵马喧,他的声音完全被淹没,朱温的人马怎么听得见?他身边的军士倒听得一清二楚,大家嘲笑他:“冯书吏,不要做青天白日梦啦。朱温不要你的命就谢天谢地了,怎么能让他给你粮食呢?”&&&&冯道没有驳斥,看一个人喊话不行,就央求几十个军士和他一起喊这话。军士们虽然觉得他是在痴人说梦,但禁不住他一再要求,也就答应了。果然人多力量大,几十个军士一齐喊几次之后,喧吵的场面慢慢静下来,大家都在听他们喊什么。听清楚后,又恶言相敬或者出言讽刺。内容和众军士的话差不多,意思是冯道在做白日梦。众军士帮冯道喊完话之后,又嘲笑他一番。&&&&冯道不甘如此就罢手,找来孙鹤,把他的意思说了。孙鹤听了,大为赞许,立即禀告刘守文。刘守文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首先,拍了朱温一通马屁:将军因为怜悯人民的缘故,赦免了我的罪。解除保卫,光荣班师,是将军最大的恩典。然后,谨慎地提出他的要求:现在,城里男女老幼,已经饿得双眼发黑,双脚发软。将军与其把粮食烧成尘土,不如用来救成里几万条性命,这样将军功德无量。再次感谢朱将军。&&&&现在人心不古,为了防止朱温趁机攻城,当然不能打开城门把信送出去,只好把信使从城上吊下来。信使派出去之后,当天并没有返回。夜间朱温破天荒没有发动攻击,但冯道也一夜无眠。&&&&第二天发现,朱温已经把兵马连夜开走。刘守文把小心翼翼地城门开了一条缝,放出斥侯进行侦探,发现方圆几十里,已经没有了朱温兵马的足迹。原来因为沧州被围,刘仁恭的信使不能近来。现在得到确切信息,李克用和幽州的联军确实已经攻克潞州。沧州城外朱温的兵马已经撤退,他们带来的辎重或者毁了或者搬了,留下一地鸡毛。但是,令人惊奇的是,朱温虽然把大部分军粮烧光,却留下几仓库粮食。前一天派出的信使告诉大家,这是朱温留给沧州军民的。&&&&消息传来,沧州从节度使刘守文到普通老百姓一遍欢腾。现在兵荒马乱,平时大家也吃不饱。这个遭瘟的朱温趁着快到收割季节来攻城,围城的时候,家家无余粮,可把大家都饿惨了。朱温围城几个月,老弱病残的已经饿死无数。现在虽然已经解围,如果找不到吃的,大家依然会饿死。有了几仓粮食,就可以渡过难关了。冯道因为几句话,立了大功。&&&&当着刘守文的面,孙鹤再三夸奖冯道:“小冯不错,年轻人头脑活络,应该给予重用”。刘守文也非常高兴,当场拍板任命冯道做参军。参军相当于现在军队中的参谋。尽管参谋不带长,放屁也不响,可是,冯家祖宗三代以来,也没有做过级别这么高的官。&&&&冯道又是高兴,又是疑惑。自己能立此军功,还是托孙鹤的福。如果不是孙鹤说李克用已经攻下潞州,看到朱温烧粮草,还以为朱温想破釜沉舟攻沧州呢。但是沧州城被围得水泄不通,鸟也飞不过。刘守文和孙鹤在沧州城里,不可能知道朱温被李克用攻击的。那么,孙鹤怎么能料事如神呢?&&&&沧州城中老兵很多,朱温、刘仁恭、李克用之间的恩怨,冯道已经打听清楚。&&&&李克用其实和朱温一样,是个经历相当复杂的人。他的父亲李国昌,说是大唐帝国的高干,其实是沙陀人,本名朱邪赤心。早在黄巢造反之前,政府就觉得镇压农民暴动力不从心,把朱邪赤心请过来做外援。朱邪赤心来到中原后,打仗很卖力,也立了不少战功,大唐皇帝很高兴,亲自给这个国际友人起了个中国名“李国昌”。因此,李克用这个外籍人士就成为了大唐高干子弟。&&&&P23-2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曹操的评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