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文化洋县传承人张文斌的作品集

陕西办非遗技艺大展 让老陕再次触摸童年
武功土布纺织技艺
别有特色的澄城刺绣虎头帽,给城里的孩子带来新鲜感
  昨日是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省文化厅策划了首个“陕西非遗传统技艺大展”,昨日正式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亮相。不论是馆外露天放置的一排排纺车,还是馆内61项非遗优秀项目,都让观众耳目一新。
  在开幕式上,一批“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以及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8人和因拥有99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9家单位受到表彰。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孟树锋,被评选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工作者。
&&& 这次展览采取的是类型化展出,以剪纸为例,分为安塞剪纸、定边剪纸、旬邑剪纸、合阳纸塑剪纸等。展台相邻,现场制作,区别也就更为明显,非常方便观众区分。
  温习童年经验76岁老太太现场纺线
  昨日上午9时,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门前一排排的纺车引得很多过往行人驻足。戴着绿白相间花巾,穿着同色“围兜”的纺织艺人们正在纺各种花布,白色和蓝色的棉线在艺人们穿梭的手中很快变成蓝白相间的布匹。而全木质的“纺织机”让观众好奇心高涨,他们或穿梭其间,或拍照留念,一直到展览结束,门前的人就没有散过。而艺人们也是非常卖力,一边纺织一边给观众解答问题。据了解,这种纺织被称为苏绘民间土布纺织技艺。
  亲身体验也是本次“非遗传统技艺大展”的显著特点。现场有一位76岁的老太太,很熟练地在一个小纺车前纺线,惹得不少记者给她拍照。这位叫盛秀英的老人笑着说:“我7岁就开始纺线,以前一天能纺半斤线,能织两尺布,会各种纺织法。”而站在她身边的家人也没想到老人家纺线这样厉害。
  除了纺织,很多观众还亲自剪纸,在泥塑展台前捏捏、拍拍。最受欢迎的体验是饮食类秦镇凉皮,不少人围着展台品尝正宗秦镇味道。
  再现童年记忆老手艺人集体耍绝活
  走进省美术博物馆,从地下两层到地上三层,全部是各种非遗项目展示台。每个展台前都放置着大量的展示品,每个展台前都坐着一位老艺人,他们都是该项目的传承人,在他们身后有关于这项技艺的详细介绍和老艺人的生平。
  老艺人们一边给大家展示如何制作,一边跟参观的观众交流,比如“花馍是怎么制作的,馍上面的颜料可以吃吗?”等等。一位妈妈带着女儿来参观,她笑着说:“这些老手艺好多年没见了,我想让女儿知道她妈妈小时候吃什么、玩什么。”
  在馆内一层,展示着各种各样的面花,制作复杂、颜色鲜艳。二层是草编和陶艺,有西安张氏的风筝,还有洋县的蓑衣。
  展厅顶部飘动着西安张氏的风筝,一排四个的“兵马俑”风筝,连了几十个。老艺人说,等连到很多之后,就可以带起一个“铜车马”翱翔天空。很多小朋友围在“铜车马”风筝旁,喜爱得不想离开。
  漂亮的洋县蓑衣,以龙须草为原料制作,是以前汉水上游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看过《红楼梦》的读者,肯定还记得林黛玉为贾宝玉戴“帽子”的情节,当时贾宝玉身上穿的正是一件蓑衣。张文斌老人是这项非遗的传承人,他笑着说:“现在大家都不用蓑衣了,我们就是编着自己家里人偶尔用一下。”他边说话边编,手法很细致,周围不少人都在观赏。
  四楼的印染工艺中,手绘门帘、木版年画,都是现场表演。陕北民间匠艺非常有趣,是画在箱子上、走廊上的鲜艳作品。此外,四楼还有核雕、北张村造纸、陕北羊毛匠艺等,而饮食区里西安市民熟悉的同盛祥牛羊肉泡馍、德懋恭的水晶饼、紫阳茶艺等都有展示。
  重看童年大戏各种演出叫好声不断
  这次展览还有一个重要的活动,就是一些特殊项目的现场表演。昨天和今天,上下午场分别演出红拳、陕北说书、安康小场子、西安鼓乐和皮影。在省美术博物馆地下一层的展览厅里,观众为武术叫好声不断。安康小场子的两位演员是站在一个不大的方桌上表演的,让不少人担心他们会不会掉下来。皮影的演出让不少观众回到了童年,大家围成半圆形,人挤人看幕布,扇着扇子,吆喝着,好奇心重的甚至直接揭开侧面幕帘,想看看艺人是怎么耍的。
  据悉,6月15日、16日,现场演出的内容预知是府谷二人台、秦腔和汉调桄桄,而17日到18日预知是陕北民歌、合阳提线木偶和柞水渔鼓。
  记者注意到,许多展台中,一些项目的负责人会发名片,希望扩展业务往来,比如大批量生产相关物品等。其中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过去与大家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技艺,绝大部分失去或减弱了在生产生活中的功用价值,但其中一些颇具特点的技艺作品,却反而有可能成为一种‘时尚’,我们希望赶上这个流行的脚步。”
  秦腔名艺人携徒弟演出
  本报讯(记者 刘慧 苗波) 昨晚,西安人民剧院迎来陕西秦腔“非遗”传承人传习交流展演,大腕级师傅和徒弟们联合登场演出。
  在开幕式上,举行了秦腔传承人收徒拜师的仪式,而一些名家的集体亮相,让秦腔迷们十分满足。
  据悉,从昨天开始,西安人民剧院将连续四天,每晚7时30分举行传承人的系列秦腔演出。
&&&&&&& 来源:华商网
【上一篇】:
&& 【下一篇】:您的位置:
陕西办非遗技艺大展 让老陕再次触摸童年(图)
时间:09-06-14 14:47:13
陕西办非遗技艺大展 让老陕再次触摸童年(图)
  日03:19     刘慧 
武功土布纺织技艺
别有特色的澄城刺绣虎头帽,给城里的孩子带来新鲜感
  昨日是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省文化厅策划了首个&陕西非遗传统技艺大展&,昨日正式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亮相。不论是馆外露天放置的一排排纺车,还是馆内61项非遗优秀项目,都让观众耳目一新。
  在开幕式上,一批&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以及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8人和因拥有99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9家单位受到表彰。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孟树锋,被评选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工作者。
  这次展览采取的是类型化展出,以剪纸为例,分为安塞剪纸、定边剪纸、旬邑剪纸、合阳纸塑剪纸等。展台相邻,现场制作,区别也就更为明显,非常方便观众区分。
  温习童年经验76岁老太太现场纺线
  昨日上午9时,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门前一排排的纺车引得很多过往行人驻足。戴着绿白相间花巾,穿着同色&围兜&的纺织艺人们正在纺各种花布,白色和蓝色的棉线在艺人们穿梭的手中很快变成蓝白相间的布匹。而全木质的&纺织机&让观众好奇心高涨,他们或穿梭其间,或拍照留念,一直到展览结束,门前的人就没有散过。而艺人们也是非常卖力,一边纺织一边给观众解答问题。据了解,这种纺织被称为苏绘民间土布纺织技艺。
  亲身体验也是本次&非遗传统技艺大展&的显著特点。现场有一位76岁的老太太,很熟练地在一个小纺车前纺线,惹得不少记者给她拍照。这位叫盛秀英的老人笑着说:&我7岁就开始纺线,以前一天能纺半斤线,能织两尺布,会各种纺织法。&而站在她身边的家人也没想到老人家纺线这样厉害。
  除了纺织,很多观众还亲自剪纸,在泥塑展台前捏捏、拍拍。最受欢迎的体验是饮食类秦镇凉皮,不少人围着展台品尝正宗秦镇味道。
  再现童年记忆老手艺人集体耍绝活
  走进省美术博物馆,从地下两层到地上三层,全部是各种非遗项目展示台。每个展台前都放置着大量的展示品,每个展台前都坐着一位老艺人,他们都是该项目的传承人,在他们身后有关于这项技艺的详细介绍和老艺人的生平。
  老艺人们一边给大家展示如何制作,一边跟参观的观众交流,比如&花馍是怎么制作的,馍上面的颜料可以吃吗?&等等。一位妈妈带着女儿来参观,她笑着说:&这些老手艺好多年没见了,我想让女儿知道她妈妈小时候吃什么、玩什么。&
  在馆内一层,展示着各种各样的面花,制作复杂、颜色鲜艳。二层是草编和陶艺,有西安张氏的风筝,还有洋县的蓑衣。
  展厅顶部飘动着西安张氏的风筝,一排四个的&兵马俑&风筝,连了几十个。老艺人说,等连到很多之后,就可以带起一个&铜车马&翱翔天空。很多小朋友围在&铜车马&风筝旁,喜爱得不想离开。
  漂亮的洋县蓑衣,以龙须草为原料制作,是以前汉水上游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看过《红楼梦》的读者,肯定还记得林黛玉为贾宝玉戴&帽子&的情节,当时贾宝玉身上穿的正是一件蓑衣。张文斌老人是这项非遗的传承人,他笑着说:&现在大家都不用蓑衣了,我们就是编着自己家里人偶尔用一下。&他边说话边编,手法很细致,周围不少人都在观赏。
  四楼的印染工艺中,手绘门帘、木版年画,都是现场表演。陕北民间匠艺非常有趣,是画在箱子上、走廊上的鲜艳作品。此外,四楼还有核雕、北张村造纸、陕北羊毛匠艺等,而饮食区里西安市民熟悉的同盛祥牛羊肉泡馍、德懋恭的水晶饼、紫阳茶艺等都有展示。
  重看童年大戏各种演出叫好声不断
  这次展览还有一个重要的活动,就是一些特殊项目的现场表演。昨天和今天,上下午场分别演出红拳、陕北说书、安康小场子、西安鼓乐和皮影。在省美术博物馆地下一层的展览厅里,观众为武术叫好声不断。安康小场子的两位演员是站在一个不大的方桌上表演的,让不少人担心他们会不会掉下来。皮影的演出让不少观众回到了童年,大家围成半圆形,人挤人看幕布,扇着扇子,吆喝着,好奇心重的甚至直接揭开侧面幕帘,想看看艺人是怎么耍的。
  据悉,6月15日、16日,现场演出的内容预知是府谷二人台、秦腔和汉调桄桄,而17日到18日预知是陕北民歌、合阳提线木偶和柞水渔鼓。
  记者注意到,许多展台中,一些项目的负责人会发名片,希望扩展业务往来,比如大批量生产相关物品等。其中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过去与大家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技艺,绝大部分失去或减弱了在生产生活中的功用价值,但其中一些颇具特点的技艺作品,却反而有可能成为一种&时尚&,我们希望赶上这个流行的脚步。&
  秦腔名艺人携徒弟演出
  本报讯(记者 刘慧 苗波) 昨晚,西安人民剧院迎来陕西秦腔&非遗&传承人传习交流展演,大腕级师傅和徒弟们联合登场演出。
  在开幕式上,举行了秦腔传承人收徒拜师的仪式,而一些名家的集体亮相,让秦腔迷们十分满足。
  据悉,从昨天开始,西安人民剧院将连续四天,每晚7时30分举行传承人的系列秦腔演出。
[责任编辑:bill]
出处站点:
社区风采人物
真情播撒社区---记大江里社区党总支书记李梅
希望我们在哪部分对网站进行改进?
使用功能 : 32%
新闻内容 : 25%
Copyright & 2003 -
All Rights Reserved
指导单位:
运营单位:
京ICP证110584号&&&&&&京公网安备&&&&&&京ICP备号非遗文化洋县传承人张文斌的作品集_百度知道
非遗文化洋县传承人张文斌的作品集
您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
系统奖励20(财富值+经验值)+难题奖励30(财富值+经验值)蔡伦造纸术还要不要保护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蔡伦造纸术还要不要保护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陕西举办首个非遗传统技艺展 让老陕再次触摸童年-非遗-新闻
陕西举办首个非遗传统技艺展 让老陕再次触摸童年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到 定制,3元/月!
武功土布纺织技艺
别有特色的澄城刺绣虎头帽,给城里的孩子带来新鲜感
  展厅顶部飘动着西安张氏的风筝,一排四个的“兵马俑”风筝,连了几十个。老艺人说,等连到很多之后,就可以带起一个“铜车马”翱翔天空。很多小朋友围在“铜车马”风筝旁,喜爱得不想离开。
  漂亮的洋县蓑衣,以龙须草为原料制作,是以前汉水上游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看过《红楼梦》的读者,肯定还记得林黛玉为贾宝玉戴“帽子”的情节,当时贾宝玉身上穿的正是一件蓑衣。张文斌老人是这项非遗的传承人,他笑着说:“现在大家都不用蓑衣了,我们就是编着自己家里人偶尔用一下。”他边说话边编,手法很细致,周围不少人都在观赏。
  四楼的印染工艺中,手绘门帘、木版年画,都是现场表演。陕北民间匠艺非常有趣,是画在箱子上、走廊上的鲜艳作品。此外,四楼还有核雕、北张村造纸、陕北羊毛匠艺等,而饮食区里西安市民熟悉的同盛祥牛羊肉泡馍、德懋恭的水晶饼、紫阳茶艺等都有展示。
  重看童年大戏各种演出叫好声不断
  这次展览还有一个重要的活动,就是一些特殊项目的现场表演。昨天和今天,上下午场分别演出红拳、陕北说书、安康小场子、西安鼓乐和皮影。在省美术博物馆地下一层的展览厅里,观众为武术叫好声不断。安康小场子的两位演员是站在一个不大的方桌上表演的,让不少人担心他们会不会掉下来。皮影的演出让不少观众回到了童年,大家围成半圆形,人挤人看幕布,扇着扇子,吆喝着,好奇心重的甚至直接揭开侧面幕帘,想看看艺人是怎么耍的。
  据悉,6月15日、16日,现场演出的内容预知是府谷二人台、秦腔和汉调桄桄,而17日到18日预知是陕北民歌、合阳提线木偶和柞水渔鼓。
  记者注意到,许多展台中,一些项目的负责人会发名片,希望扩展业务往来,比如大批量生产相关物品等。其中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过去与大家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技艺,绝大部分失去或减弱了在生产生活中的功用价值,但其中一些颇具特点的技艺作品,却反而有可能成为一种‘时尚’,我们希望赶上这个流行的脚步。”
  秦腔名艺人携徒弟演出
  华商网-华商报讯(记者 刘慧 苗波) 昨晚,西安人民剧院迎来陕西秦腔“非遗”传承人传习交流展演,大腕级师傅和徒弟们联合登场演出。
  在开幕式上,举行了秦腔传承人收徒拜师的仪式,而一些名家的集体亮相,让秦腔迷们十分满足。
  据悉,从昨天开始,西安人民剧院将连续四天,每晚7时30分举行传承人的系列秦腔演出。
  本报记者 刘慧/文 蔡京瑞/图&&[2]
 编辑:梁铮 来源:&& 03:38
&&& <font size="-2" color="#-06-04 07:56&&& <font size="-2" color="#-05-12 08:14&&& <font size="-2" color="#-04-30 06:33&&& <font size="-2" color="#-04-28 05:06
一、原创内容页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音视频)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备注:华商网独家原创,转载请联系029- ()
二、华商网提供上传空间、链接及论坛/博客/评论等服务页面的免责申明
①&所有图片、音视频标明来源,有作者姓名要详细标注
② 华商网为用户提供上传空间服务,对用户传输内容不做修改或编辑。当著作权人和/或依法可以行使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人发现上传内容侵犯其信息网络传播权时,应向华商网发出权利通知,华商网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热线/传真:02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非遗传承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