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一片月打一个字___________

丁启阵 - 概述
启阵,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 丁启阵,男,1963年10月生于浙江临海。1980年以前,在浙江临海念小学、中学。1980年入中文,1984年7月获文学学士学位,1987年7月获文学学位。毕业后,旋至中文系担任教师至今。1995年被聘为副教授。其间,先后于澳门理工学院、韩国汉城(首尔)诚信女子大学、日本东京大东文化大学担任客座教授,讲授有关汉语言文字课程。&& &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音韵学和中国古代文学,已出版著作十余种。主要著作有《秦汉方言》(1991)、《论古无复辅音声母》(2000)、《唇舌集——音韵方言新论》(2007)、《》(2005)、《》(2005)、《恍如昨日——汉代以前士大夫群体的人文状况》(2004)等。此外还出版了《惑年心影》(2003)、《》(2006)两种散文随笔集。在《语言教学与研究》、《世界汉语教学》、《语言研究》、《文学遗产》、《文史哲》、《杜甫研究学刊》、《文史知识》等国内知名学术杂志上发表汉语言文学论文五六十篇。
丁启阵 - 学术观念
丁启阵 一、我赞成把朱自清《背影》从语文课本中删去 《语文建设》今年第6期上读到孙绍振教授的大作《&背影&的美学问题》。文章中,孙教授对的名文《背影》大唱赞歌。他说:“《背影》的动人之处,不仅是父子之情,还在父子之情的动态转化。文章的高潮是:一方面是强烈的转化,一方面是无所察觉,二者的对比,显出父亲的爱是无条件的爱。而儿子的爱,则是平静状态。这里就显示出了朱自清的深刻之处:他笔下的亲子之爱,是错位的,爱与被爱是有隔膜的。爱的隔膜,正是《背影》之所以不朽的原因。”孙教授的这一观点,我实在难以苟同。 孙绍振教授大作一开头介绍了这样一个背景情况:2003年年底,武汉一家晚报披露,朱自清的在中学生民意测验中得分很低。中学生不喜欢《背影》,主要理由是,文中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形象又很不潇洒”。因此,某中学语文教科书将《背影》排除在外。据说因为此举惹怒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家长,教科书编者又出来辟谣,表示已决定将《背影》列入下一册语文课本,风波这才得以平息。当然,某中学语文教科书的这一做法引出的风波,在孙教授心里并未平息。他感到不平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为什么要放入下一册”(他的真正意思恐怕是“为什么要打入另册”),二是没有正面回答中学生“违反交通规则”和“不够潇洒”的质疑。 接着,孙绍振教授便自告奋勇,对中学生的两点质疑,逐一进行了洋洋洒洒的回应,或者说批驳: 事实上,这里有一个很严肃的问题。遵守交通规则与否,属于实用价值。遵守是善,不遵守是恶。道德的善恶是一种理性。审美价值,则是以情感为核心的,情感丰富独特的叫做美。“情”与“理”之间的关系,既不是完全统一的,也不是分裂的,而是错位的。 在《背影》里,父亲为儿子买橘子,从实用价值来说完全是多余的。父亲执意自己去,越是不顾交通规则、不考虑自己的安全,就越显示出对儿子的深厚同情。如果左顾右盼地考虑上下月台的安全,就太理性了,没有感情可言,甚至杀风景了。这篇抒情散文以情动人,情感的审美价值和实用理性的反差越大,越是动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完全不讲实用理性……把情感看得比财富,甚至比生命还重要,才更动人,审美价值更高。 至于“不够潇洒”的问题,也一样。父亲越是感觉不到自己的费劲、自己的笨拙,越是忘了自己的不雅观的姿态,就越是流露出自己心里只有儿子,没有自己。这就是。如果不是这样,父亲很轻松地、很轻快地把橘子买来了,就光剩下实用性,一点诗意也没有了。 说实话,读了孙教授的批驳,我不但没有被说服,反而更加认同中学生提出的质疑了。 孙绍振教授的批驳至少有如下几个问题: 首先,他把“遵守交通规则与否”定性为上的善恶,是不准确的。遵守交通规则与否,不只是道德层面的问题,还有法律层面的问题。说得更明白一点,朱自清父亲的行为是违法行为。因为,他的行为有可能触犯他人的利益,造成火车无法正常行驶,破坏火车站的秩序,影响他人的正常旅行。 其次,孙教授把“情”与“理”简单对立起来的审美观,是错误的,更是危险的。一个父亲,可以令儿子感动的行为方式实在是太多了,绝不限于违反交通规则去买橘子一种。比如说,他可以绕远道、上下台阶去买橘子,然后累得心脏病差点发作。按照孙绍振教授的理论,今年年初(1月3日),中国留学生“吻瘫”美国新泽西州纽瓦克机场的行为,就是足以感动全世界的爱情故事,他应该被CCTV、评为感动中国、感动世界的年度人物了。孙教授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作比喻,是不恰当的。因为,杜十娘的行为并不违法,并不损害他人的利益,她的不理性,结果只是损害了她自己的财物和生命。孙教授的观点、“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家长”的愤怒,都是危险的。或许,江海松的国际洋相,跟这种危险的审美观不无关系。 另外,孙绍振教授对于“不够潇洒”的批驳,反映了他的审美理论有“以丑为美”的倾向。费劲、笨拙、不雅观,在那特定的情景下,固然可以打动包括孙绍振教授在内的不少读者,认为那是很诗意的。但是,怎么能够肯定,轻松、轻快、潇洒地把橘子买来,就不会感动人,就是没有诗意的呢?比方说,一个向来节俭的父亲,一反常态,在自己囊中羞涩的情况下,不但没跟可怜的卖橘者讨价还价,反而多给了几文钱,或者买下了他的全部橘子——多得根本吃不了,不是照样可以感人,照样很有诗意吗?中外史上,以美好感动人的作品还少吗?孙教授的理论,让我想起了鲁迅所批评的国人对于传统的审美观:“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鲁迅《热风·随感录三十九》)我认为,这是一种病态的审美理论。 中学生之所以会对朱自清的《背影》提出那两点质疑,孙绍振教授是这样认识的:“学生不理解,与他们缺乏美学修养有关。”从头到尾认真拜读了孙教授的大作,我都没有看到孙教授对中学生两点质疑的含义进行过认真的分析。就是说,他并没有对所批驳对象的看法予以应有的尊重。在我看来,中学生的那两点质疑,完全可能是年青一代有正确的法律意识、有不病态的审美观念的一种表现。我不知道,教授是凭什么认定,中学生的质疑只是对表面现象的肤浅认识,而不是因为时代进步、观念更新形成的较为合理成熟意见的。 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孙绍振教授的观点,即孙教授所说的朱自清《背影》不朽的原因。依我看,朱自清《背影》之所以“不朽”,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等前辈语文教育家的推许,将它选入新式语文教材;二是《背影》有一定的作文技巧,语言流畅煽情;三是,符合中国人的病态审美理论。除此之外,乏善可陈。孙绍振教授极口称赞的《背影》的深刻之处,即所谓“他(丁按:指朱自清)笔下的亲子之爱,是错位的,爱与被爱是有隔膜的”,实际上不过是朱自清制造的一种幻影。从《背影》中,我们看不到朱父有什么品行上合乎公众价值观的闪光点,相反,从孙绍振教授文章的介绍和转引的《》的一节文字,我们得知:朱自清的父亲既不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也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请看: 因祖母逝世,回扬州奔丧。父亲时任徐州榷运局长。在徐州纳了几房妾。此事被当年从宝应带回淮阴的淮潘姓姨太得知,她赶到徐州大闹一场,终至上司怪罪下来,撤了父亲的差。为打发徐州的姨太太,父亲花了许多钱,以至亏空五百元。让家里变卖首饰,才算补上窟窿。祖母不堪承受此变故而辞世。(姜建、《朱自清年谱》,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3页。) 1920年,朱自清从北京大学毕业后,辗转杭州、扬州、温州、上海等地,不停地换工作,都有为父亲纳妾造成家庭生活艰难埋单的缘故在里边。为了自己一个人的欢娱,在官纳妾、气死母亲、害苦儿子(这跟孙教授所说的父亲对儿子的爱是无条件的爱,南辕北辙啊),朱父实在是一个不忠不孝不慈的男人。专门写这么一个不堪男人的一篇文章,而能成为不朽名文、作为几亿十几亿人口大国的精神食粮代代相传,不能不说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 孙绍振教授的文章中还有一节涉及的文字:在说明朱自清笔下亲子之情不朽的时候,拿冰心笔下母爱文章垫底。他说:“经过半个多世纪阅读历史的考验,冰心的文章在中学语文课本有逐渐消逝之势……”。褒贬之意,是很明显的。我认为,孙教授以中学语文的选目作为他立论的依据,实在有失学者独立思考的风度,再者,也跟他对某中学语文教科书的态度相矛盾。如果,孙教授的褒朱贬谢(冰心)不只限于“亲子”“母爱”类文章,那么,我不得不怀疑,孙教授是否读过冰心晚年的许多散文,例如收在《》中的一些文章。冰心晚年的许多文章,无论是语言文字的凝练优美,人生态度的旷达超越,还是立场情感的鲜明坚定,都是朱自清的文章所无法企及的。朱自清的文章,不过是一个身心皆不健康(我另有文章指出,朱有“恋童癖”)的小知识分子的无病呻吟,境界不高。充其量,也就是杜甫所说的“苕上”的,而不是“鲸鱼碧海中”的大作。 总之,我赞成把朱自清的《背影》从中学语文课本中删去。 二&:“恢复繁体字”主要论点批判 1.繁体字更能继承传统文化 通常所说的传统文化,主要指古人发明创造的思想、艺术、科技成果之类的东西。这些东西固然是通过文字记载保存下来的,但是,它们并不等同于文字本身。 在浩瀚的历史记载中,历代使用过的文字有、、、、、楷书等等,“繁体字”(楷书)只是其中一种。可见,繁体字并不能传承全部“传统文化”。 简化字只是简化了两千多个繁体字和十几个偏旁,大多数汉字还是一脉相承的;简化的部分,也基本上都有规律可寻。因此,写简识繁并非难事。掌握了简化字的人,要想认识繁体字,易如反掌。 要想阅读古文,只认识繁体字远远不够。读懂,必须对古汉语的词汇、语音、语法都有相当的了解。只认识繁体字,面对稍微难些的古文,就跟文盲没有多大差别。 推行简化字近半个世纪以来,大量古籍都已经有了简化字版本。如果需要,把所有古籍都印成简化字版本,已经不是难事。大众想要了解、继承传统文化,简化字版本已经完全足够了。简化字版本,很多有注释、翻译,比起繁体字的古版图书,更适合大众阅读。 在今天,要想让大众继承传统文化,通过简化字比通过繁体字更容易,更便捷。至于专家深入研究,根本用不着恢复繁体字,熟练掌握繁体字是他们的分内之事。 2.简化字没有了繁体字的表意性 现在学术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汉字是一种意音。具体地说,汉字有一定的表意性,但同时汉字也是表示音节的,一个汉字代表一个音节。实际上,汉字的表意的特点被夸大了,而表音节的特点被忽略了。 汉字的表意性,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原始文字的一笔一划都有含义,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也都带表意性,形声字的形符也有一定的表意性。这些表意性,不经过专门的学习、研究,是很难了解、掌握的。比如,甲骨文中,象形字“马”,不认识甲骨文的人很可能以为是“狗”;会意字“塵”,不懂文字学的人,不一定猜得到是“尘土”的意思,而可能理解为站在土中的鹿。宋代“”提到的例字,表示读音的“戋”有小的意思,“贱”“笺”“浅”分别是小钱、小纸、小水的意思。一般人哪里能知道这些呢?所谓的繁体字表意性,不但对于一般的汉字使用者没有多大作用,就是对于文字学研究者,也是捉迷藏一样的不易掌握。如果繁体字的表意性像“复繁”者想象的那么有用,甲骨文早就全部释读出来了,而不是现在的4000余字只释读出1000余字。 人们常说,汉字起源于图画。其实这说法既不准确,也不全面。起源于图画的只有象形字、指事字,六书中四种被公认为造字方法的其他两种(指事、)都不能说是起源于图画。实际上,与其说起源于,不如说起源于刻画。有文字学家认为,指事字可能比象形字出现的时间还早。 早期汉字固然有较强的表意性(如上所说的各种难以猜测的表意性),但是后来文字大发展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表意性大大削减了,表音性大大加强。据统计,周代文字,形声字约占全部汉字的80%,秦代小篆,形声字则占了90%。 客观地说,简化字跟繁体字在表意上,并没有多大差别。“复繁”者所说的繁体字的表意性,简化字里也不缺乏。例如“尘”,小土为尘,比“塵”还容易猜度。 被简化了的繁体字,在上古汉语中,大部分原本并不是那样繁复的。许多繁体字,其实也是后起的,原来都是笔画比较少的字。简化字,更接近上古汉字,有些简化字干脆就是根据上古文字来的。 3.繁体字比简化字更美更艺术 美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有“繁富美”,也有“简约美”。诉诸,汉字并非越繁越美。 即使是书法创作,也不一定就是笔画多的比笔画少的美。汉字中,历来就有笔画多的,也有笔画少的。历史上的著名书帖、碑刻中,笔画多的固然有富态的典范,少的也不乏简远的杰作;篆楷中,固然有的,行草中也常见简化写法。真正的书法家,一点一划皆可蕴藏无穷韵味,简单的一个点,即可有“高峰坠石”之势。王羲之醉作《兰亭序》,简单之极的“之”字可以有二十一种写法,笔画有尽,变化无穷。所谓繁体易美,不过是初学书法小儿的遮羞托辞。 要论美观,大小篆、鸟虫书比楷体的繁体强得多。为了美观,仅仅恢复到楷书,远远不够。 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是表达思想感情、写文章用的。如果追求美观,追求艺术效果,何必写字,直接去画工笔花鸟不是更好吗? 4.电脑输入已经解决了繁体字笔画多写起来麻烦的问题 建议“复繁”者拨冗找几个小学生调查一下,去银行、邮局、大中小学课堂、厂矿、部队、乡村、贫困地区走一走,看一看,了解一下,是否人人都在使用电脑输入。 建议征求一下全国使用五笔输入法打字的高手们的意见,看看是否换成繁体之后,他们的打字速度会更快。 建议询问一下老年人和视力不太好的人,看屏幕,是否繁体字比简化字还清晰。有个“对方辩友”给我写信的时候,故意使用他自己喜欢的“繁体+隶书”加粗,几乎把我老眼害花——居心叵测啊。 5.恢复繁体字有利于两岸统一 文字只是书写工具,跟政治没有关系。 两岸统一,统一的是政体,不是文字,甚至可以不是语言。香港使用繁体字,通行广东话、英语,澳门更厉害,使用繁体字,通行广东话、英语之外,还有葡萄牙语。但是,这两个地方不都于1997年、1999年先后顺利地回归祖国了吗? 两岸说的都是北京话,统一谈判,根本不需要翻译。文字统一当然更好,更方便,更体面。但是,不统一也没有丁点儿关系,文化交流不是早就已经照常进行了吗? 一国两制都可以,一国两字更不在话下。 台湾的“官方”语言,除了使用高山族的话,否则都跟大陆的语言血脉相连,闽南话、客家话,老家都在福建、广东等省。如果统一需要帮忙,到时候派点福建人、广东人过去就搞掂了。 国家统一,讲的是国力,是军事。实力足够,军事强大,汉武帝可以扫平突厥,唐太宗可以做天可汗,英国可以做日不落帝国,美国可以全球设军事基地。靠繁体字统一两岸,一厢情愿、痴人说梦、天方夜谭罢了。
丁启阵 - 作品
丁启阵 一、汉语语言学方面 论文: 汉语声母的区位,载韩国第2辑,1999年; 关于上声字的一类特殊变调,载《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3期; 区分共时语言现象和历时语言现象的一个实例:宁波方言“鸭”类词的读音问题,见《语言与文化论集》,外研社2000; 论闽西北方言来母s声现象的起源,载《语言研究》2002年第3期。 论汉代朝鲜地区语言的性质,载《庆祝北京外国语大学建校60周年学术论文集》,外研社2003年; 语言学研究散论,载《语言学:社会的使命》,澳门语言学会·中国社会语言学会2003年出版; 现代汉语“这”“那”的语法分布,载《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第3期; 论汉语方言与对外汉语教学,载2003年第6期; “复辅音”说的四个问题,载《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4期; 有关《切韵》音系性质的几个问题,载《》第四辑,2007年。   专著: 《秦汉方言》,东方出版社1991年; 《大学现代汉语》(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 《论古无复辅音声母》,澳门语言学会2000年; 《唇舌集——方言音韵新论》,中国书籍出版社,2007年。二、中国古代文学及历史方面 论文: 生命的悲歌,载《杜甫研究学刊》1996年第6期; 论杜甫诗的悲剧主题,载《杜甫研究学刊》1998年第1期; “黄四娘”考,载《杜甫研究学刊》1998年第4 期; 百年歌苦 知音代殊,载《杜甫研究学刊》1999年第3期; 惊心动魄之美——论杜甫诗的反讽艺术,载《杜甫研究学刊》2001年第2期; 中国诗酒关系略论,载2001年第2期; 论汉语方言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6期; “复辅声”说的一些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5期; 中国古代诗歌中“江湖”概念的嬗变,载《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年第3期; 杜甫、严武“睚眦”考辨,载《文学遗产》2002年第3期; 汉朝统治者与文人儒士关系的发展过程,载《文史知识》2003年第11期; 论杜甫华州弃官的原因,载《杜甫研究学刊》2003年第4期; 汉代帝王并未对文人“俳优”蓄之,载《文史知识》2004年第3期; 的成名,载《文史知识》2004年第7期; 杜甫、严武“睚眦”再考辨,载《文史哲》2004年第4期; 元初汉族文人的节操状况,载《文史知识》2004年第12期; 杜甫的汉朝情结,载《杜甫研究学刊》2005年第1 期; 杜甫诗歌的色彩搭配艺术,载日本大东文化大学《外国语学研究》第6号,2005年; 跟我到杜甫草堂看望杜甫,《文史知识》2007年第4期; 试问千古豪杰士,个中多少愁滋味,《文史知识》2007年第12期; 青山妩媚,稼轩妩媚,《文史知识》2008年第10期; 清新田园,快乐农家,《文史知识》2009年第3期。   专著:   《悲怆唐音》,香港和平图书·海峰出版社2000年; 《恍如昨日——汉代士大夫群体的人文状况》,东方出版社2004年8月; 《诗意人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7月; 《诗歌与人生》,东方出版社2005年11月。  三、散文随笔集 《惑年心影》,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北京东京随笔》,东方出版社2005年12月。
丁启阵 - 评论李白
很多人喜欢李白是因为其诗中透露出的快乐、热闹与浪漫。这是一个误读。日,知名学者丁启阵在其发表文章指出,其实是个孤独的歌者。  李白是一个兴趣多样的人,读书、做诗、剑术、学道、旅游、从政、隐居、饮酒,他都曾有浓厚的兴趣;李白也是一个性格外向喜欢交游的人,结伴隐居、携侣同游、觥筹交错、灯红酒绿,他都曾热情洋溢地尝试过。纵观李白一生,除了诗歌创作,可谓一事无成。但是,从他的一些诗歌作品中看,他的生活,似乎快乐多多、色彩斑斓、颇为热闹。正是因此,许多年轻朋友都对他怀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如果让他们在李白与之间做个人生道路的虚拟抉择,更多人或会选择李白。理由大约包括:李白的人生较多快乐热闹,杜甫的人生较多郁闷冷清。 其实,这是一个不小的误会。李白的快乐热闹和杜甫的郁闷冷清,某种意义上都只是他们的语言表达,是一种假象。杜甫的人生固然充满着郁闷,不乏冷清时分。但是,李白的人生也决不是充满快乐和热闹的。两相比较,李白的热闹快乐,应该没有杜甫多。杜甫有尽人皆知的官宦家族谱系,李白几代之内来历不明;杜甫可以名正言顺地参加科举考试,李白只能通过非正常渠道(两度跟前朝孙女联姻、向地方官员自荐、走公主后门等等)谋求仕进;杜甫从小便跻身上流社会的交际圈(
“岐王宅里寻常见,堂前几度闻”可证),李白青年时代只能做个在县衙门跑腿的小吏;杜甫夫妻恩爱一直有稳定的家庭,李白婚姻多变几度仳离……虽然同是失意落魄之人,但李白的失意落魄远比杜甫大得多,深切得多。由于家族背景尤其是父亲祖父身份的不同,杜甫不妨哭穷诉苦,李白却需要说些大话装裱门面。另外,这跟他们的思想性格也有一定的关系。杜甫崇儒求实,李白崇道尚虚。 李白固然有一些作品,把他的生活写得热闹多彩,令人羡慕,比如《将进酒》、《金陵酒肆留别》、《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古风》(),不是呼朋唤友饮酒吃肉,便是上天入地自由飞翔。但实际上,更多的作品,反映的却是李白的孤独落寞。后者,应该才是李白生活更真实的写照。请看例子: 《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走孟浩然,李白还久久不愿离去,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无比孤独的身影; 《静夜思》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月光入户,难以入眠的思乡游子,除了孤独寂寞,还有一份漂泊无依的惆怅; 《登金陵凤凰台》之“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感慨人世沧桑之余,刻画出的是一个孤独的恋阙逐臣形象; 之“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似乎是在描写自然之景,但其中“孤帆”二字,却使孤独的情绪溢满了天地之间; 《月下独酌》组诗尤其是“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首:不解饮的月亮、随身而动的影子,看起来挺热闹,实际上都只能更加显得诗人的孤独伶仃,心中的哀伤无可告诉; 之“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当时李白身边应该是有朋友的,但是他并不因此就不感到孤独,他还需要酒精来麻醉自己; 《独坐敬亭山》之“众鸟高飞尽,浮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鸟飞走了,浮云也飘走了,只有不会飞也不会飘的敬亭山还在原处。人跟山怎么交流呢?所谓“相看两不厌”,到底是堪慰寂寥,还是更加寂寥呢? 《乌夜啼》、《玉阶怨》、《春思》、《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春夜洛城闻笛》,表面上写的是跟爱人分居两地的思恋,但其中恐怕也是有李白本人的心境与心情的…… && 由此不难看出:与其说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不如说李白是孤独的歌者。古往今来的大诗人,无一不是孤独的。但是,我想不出来,中国文学史上,还有哪位诗人,曾经用这么多首诗篇鲜明地表现自己的孤独的。
丁启阵 - 相关事件
2009高考作文题排行榜 文学史上稍微像点样子的作品,没有一篇是命题。因此,我们不能指望高考作文出现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高考作文,不过是为了选拔人才而设定的一种文字游戏。 凭一篇作文来选拔人才,其实相当冒险,优秀考生马失前蹄、欠佳侥幸得高分,荷花塘着火——藕燃(偶然)情况在所难免。因此,好的作文考题应该尽量让所有考生都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能力。既然是一种游戏,必须讲究公平原则。因此,好的作文题目应该尽量避免被人押题命中或者以范文代替自作。此外,既然是一种游戏,也不必太上纲上线,把一篇作文看作负有引导、培养考生思想、品德等伟大责任的东西。 总之,我评价高考作文优劣的标准主要有三条:一是开放性,让考生人人都有话可说;二是公平性,尽量杜绝任何方式的投机取巧;三是轻松性,不要给考题增加政治审查、道德评判之类的功能。 这里我就从这三条标准出发,对今年部分高考作文题目发表一点意见。如有不当,板砖乱拍脑瓜,唾沫溅满脸面,均是咎由自取,决不埋怨政府。 1、全国卷一,材料作文:运动会上的兔子 材料中说,小兔子被迫学游泳,很苦恼。我认为,考生会比小兔子更苦恼。理由如次:一、童话体材料,高中生读后有被拉回小学语文课堂的感觉,因而产生轻敌心理,写作时容易走上“装嫩”腔调,写出来的作文难免幼稚肤浅。二、命题与材料不相符,会令考生无所适从。题目是《运动会上的兔子》,材料所讲,却跟运动会没有多大关系。同时,材料的意思也有些混乱。我就没有看明白,究竟是对小兔子进行逃生训练,还是培训小兔子赛跑以外的技能。三、“选准角度”的要求,强人所难。一篇,可以有多种理解,见仁见智是很正常的事情,命题者的所谓“角度”也未必准确。这样的要求除了束缚考生文思之外,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别的好处。 2、全国卷二,根据英国科学家道尔顿的妈妈色盲的小故事,自拟题目 稍优于全国卷一。一是灵活性、自由度稍大,二是材料内容比较明确。但是,选用这样一则外国、比较古老的故事,显得有点迂腐,还多少有点自卑色彩。 3、北京卷,命题作文: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这是一个所有考生都能有话可说的题目,考生的时候应该会感到轻松,能够较好发挥各自的写作水平。但是有一个问题:这是一个很容易被押中的题目。好像是去年,北京大学校长在大庭广众之下唱《隐形的翅膀》的新闻,曾经被炒得沸沸扬扬。 4、上海卷,材料作文,郑板桥的书法 材料作文中,这是比较好的题目。其材料对考生基本上只起提示作用,不起限制、束缚作用,学生可以有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材料所包含的创新、追求个性的思想内容,学生都很容易理解,也有话可说。 5、辽宁卷,材料作文,对明星代言产品的看法 让学生谈论现实现象的题目,貌似有利于引导学生去关心现实。但是,作为高考,并不合适。据我多年批改高考作文的经验,高中学生普遍缺乏独立思考训练,思想孱弱,文笔稚嫩,写出来的议论性文章(杂文),高下优劣差别不大。此外,容易产生赞成、反对两极对立的话题,评卷的时候,不容易做到公平,评卷教师难免根据考生态度决给分数,而忽略了写作能力的评判。 6、重庆卷,提示作文:我与故事 有提示,但这个提示并不明白,会给考生造成一定的困惑。写作的时候,考生可能会用较大的篇幅去讲复述一个故事,然后作一点评议,或者发几句感慨。复述故事部分,考生完全可以化用、套用甚至袭用现成范文,或者自己事先准备的文章。这个题目的弊病是,给考生的自由过了头。 7、福建卷和湖北卷,都是命题作文,都是句子填空式的方式,我怀疑出自同一位命题专家之手,福建卷题目:这也是一种。湖北卷题目:站在 门口 这种命题方法,可能是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最自由的作文题了。好处是,文思敏捷、写作能力超强的考生可以写出能进文学史的作品;坏处是,一般的考生完全可以默写事先准备好的范文。判卷难度比较大。 8、湖南卷,命题作文:踮起脚尖 踮起脚尖,可以观景,可以跳舞,可以高瞻远瞩,可以思念远方亲友……既有才气又有个性的题目。不容易被猜押,却容易发挥写作能力;有一定限制,又有足够的自由。很容易激起考生的写作积极性,激发考生的灵感。 9、四川卷,命题作文:熟悉 非常普通的一个题目。考生看了,可能会无动于衷,然后言不由衷地完成任务,最后交卷走人。 10、广东卷,提示作文:对的认识 一个更适合中学语文教师写的题目。这种先定好调子,要求考生接着发挥的题目,实际上等于只给了考生一半的作文机会,与其叫它作文,还不如叫它造句。 11、江西卷,材料作文: 兽首拍卖曾经是轰动一时的新闻,网络上可以找到海量议论文章,任何人都已经出什么新鲜的意见了。这个题目的唯一好处就是,能够考出学生浏览网络文章的范围和阅读兴趣。对于穷乡僻壤、没有电脑、有电脑而无条件上网……的考生,无疑是非常不公平的。 12、江苏卷,提示作文:品味时尚 快速演变的时代,追求创新的时代,时尚是任何人都关心的话题。因此,这也是一个不容易写好的题目。惟其难以写好,方能分出作者的高下。 13、浙江卷,提示作文:绿叶对根的情意 尽管浙江是我的家乡,但是,我不得不说,这不是一个好的考题:提示材料过于老套,教育意味过于浓重。或许,对退休人员、归国而言,这是一个不错的作文题目。 14、山东卷,提示作文:见证 这可能是一个命题者自己感兴趣、适合命题人自己写的作文题目——让中学毕业生写这种题目,有故意刁难之嫌。 15、安徽卷,提示作文:弯道超越(生活给人智慧) 来自赛车的术语,喜欢体育尤其是F1的考生,一定会文思泉涌。但是,对于不太喜欢体育的学生尤其是女生而言,则可能有些无从下手,公平性不够。 16、宁夏、海南卷,材料作文:诚信和善良 材料旧了点,教育意味浓了点,立意老套了点。 17、天津卷,命题作文: 一个很时髦也能见出考生真实水平的题目,应该会受到考生们的欢迎。 撒胡椒面式的点评过后,我也模仿当今流行的一种做法,给它们来一个排行榜。郑重声明:我可没有收取任何相关省市、部门命题小组或专家的费用,也没有任何人以邀请我讲学为名,变相给我支付报酬——即使有人想要这样做,也来不及呀。公正、客观不敢说,独立制榜是敢拍胸脯保证的。为了避免过深得罪有关命题部门和专家,这里我只排出前五名,其他一概从略: 第一名:湖南卷; 第二名:天津卷; 第三名:江苏卷; 第四名(并列):上海卷、北京卷(按笔画数排列先后)。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
参与编辑人数:
最近更新时间: 23:06:00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杜甫很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