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两个女人和一个杯子子和一张餐巾纸,把餐巾纸放在杯子里面,然后把杯子扣在水里,拿出来会湿吗?

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疑难问题分析(二)
76、水和食用油的异同点有哪些?
水和食用油的相同点:
会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都是液体、透明、都有重量、都会形成滴状。都有一定的黏度。
水和食用油的不同点:
①比较重。②完全透明。③不粘手。黏度小。④无气味。⑤无颜色。⑥在杯壁上很快流下。⑦搅拌后流动快。⑧水滴很圆。
①比较轻。②有点透明。③粘手。黏度大。&
④有气味。⑤淡黄色。⑥在杯壁上慢慢流下。⑦搅拌后流动慢。⑧油滴不够圆。
77.第3课“谁流得更快一些”
中“流动比赛”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答:流动是液体区别于固体很明显的特性,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会了解到水、油等都会流动,只不过流动的速度不同而已。通过比较了解液体的共同特征,了解液体和固体的不同点。
78、在设计洗洁精、食用油和水这三种液体的流动比赛中比赛中,怎样做才能保证公平?
答:①保持玻璃倾斜度相同(受力大小一致)。
②液体多少一致。
③玻璃片表面光滑程度一致。
④要从同样高的地方同时流下来。
三种液体的流动快慢比较
实验证明:液体的流动快慢与(它的黏度)有关。
&3固体和液体的比较:
&固体和液体的相同点是:有重量、有形状。
第4单元&&&水和空气(每课知识点)_TT老师_新浪博客
&&固体和液体的不同点是:
①固体不会流动。液体会流动。
②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
③固体不会形成滴状。液体会形成滴状。
④固体不一定有黏度。(有的固体有黏度,有的固体没有黏度。)
液体都有黏度。(有的液体黏度小,有的液体黏度大。)
79.本单元“认识到量筒是一种标准工具,可以测是液体的体积”的目标在哪一课中得以落实?
答:通过“比较水的多少”一课,可以使学生认识到量筒是一种标准工具,可以测量液体的体积。
80.这一单元中哪几课是认识水的特征的?
答:第回课“水”、第2课“水和食用油的比较”、第3课“谁流得更快一些”、第4课“比较水的多少”是认识水的特征的。
81.这一单元中哪几课是认识空气的特征的?
答:第5课“我们周围的空气”、第6课“空气占据空间吗”、第7课“空气有重量吗”。
82、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空气确实存在呢?
答:①在空气中挥动塑料袋,装满空气后,扎紧袋口,用手摸一摸、按一按,塑料袋鼓鼓的,里面就是空气。
②扎一个小孔让空气对着纸条吹,纸条会被吹动,空气像水一样能够流动。
③闻一闻,体验空气没有味道,没有气味。
④将装满空气的塑料袋扎一小孔,放在水中用手挤压塑料袋,我们会看到许多气泡从水中往上冒。
83、水和空气的异同点有哪些。
答:水和空气的相同点: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都是一种东西,生物都离不开它们。都是占据空间的。都有一定的重量。
水和空气的不同点:①水看得见。空气直接看不见。
&&&&&&&②水比较重。空气比较轻。
&&&&&&&&③水能摸到。空气摸不到。
④水不能被压缩,有固定的体积。空气可以被压缩,没有固定的体积。
84、怎样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答:(1)在瓶子里装一些水,将两根吸管插入瓶子里(一根插入水中,一根不插入水中),用一块橡皮泥将瓶口密封,在不倾斜瓶子的情况下,用不插入水中的吸管吹气,我们会看到水从插入水中的那根吸管中被挤出来了。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如果从插入水中的那根吸管往瓶子里吹气,这根吸管另一端会在水中冒出许多气泡。这些气泡就是(我们吹进去的空气)。
(2)我们平时喝盒装饮料时,有时通过吸管能将空气吹进去,就会发现(饮料从导管中往外流)。这个现象也说明(空气占据了一定的空间)。
把一张揉皱的纸塞入玻璃杯的底部。把玻璃杯倒扣,竖直慢慢按入水底,你便会发现(杯底的纸不会湿)。这是因为(杯子里的空气占据了一定的空间)
85、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运用了空气被压缩的性质?
答:打气筒、打篮球、洗手液瓶子、空气枪……
&86、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让周围的人感受到空气的流动?
&答:水会流动,空气也会流动,流动的空气形成风。用书或扇子对着人扇,我们会感觉到比较凉爽。我们能够通过加快空气的流通的方法制造风。我们还可以使用电吹风和电风扇制造风。电吹风还能制造出热风呢。
87.活动“空气占据空间” 中的经典实验要注意什么?
答:杯子倒扣水中时,要注意:(1)杯子要直扣,否则水会进人杯子里,纸会湿。(2)杯子底放纸的时候,要放好,压紧一些,否则杯子一倒过来纸就容易掉下来。
88.“乌鸦喝水” 在“空气占据空间吗” 一课中有什么目的?
答:“乌鸦喝水”
是利用石头(固体)把水挤出来,说明固体占据空间。学生对“占据空间”一同比较陌生,用固体占据空间做铺垫,有助于理解气体占据空间。
89.教科书上用注射器做的实验;目的是什么?
答:空气占据空间,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通过注射器实验,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理解,还能发现空气能被压缩。
90.教科书前四课认识水的特征,后三课认识空气的特征这种编排还有其他目的吗?
答:有。本单元7课的学习,不仅要认识水和空气的特征,还要形成固体、液体、气体的概念。
三、学生观察实验解析
三年级科学作为小学科学的起始阶段,对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承担本册教学的每一位科学教师,务必十分看重观察实验课,激发学生建立起科学学习的兴趣,又因为是起始学科,所以科学学习必须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科学探究必须要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我们教师要熟知科学学习五大关键词:&观察——对于观察的指导不但要深入,而且要细致。&实验(对比实验)——关注在实验中如何控制条件,尤其是在对比实验中,更要讲究实验操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重复——科学实验必须可以重复。&记录——学生的记录单(画图)都郑重其事地展示在教材中,记录是证据,这是科学的实证意识的体现。&图表——维恩图,作为比较用的维恩图,利用图表发展学生的解释能力和比较能力。
三上科学4大单元,植物和动物单元主要通过学生的观察、描述、记录,体会动植物生命体的基本特征。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单元则通过简单实验、测量、维恩图比较探究物体和材料的特性、地球物质的特性。所以通过四个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观察、描述、记录、简单实验、测量、维恩图比较、分类、交流和表达等方面的探究技能得到训练和提高。  
植物和动物两单元探究认识的是生命体,即有生命的物体,它包括植物、动物、菌类、微生物和病毒。这些生命体具有六个基本特征,本册教材主要涉及4个,一是认识生命体的多样性(生命体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二是认识生命体的基本需求(新陈代谢作用);三是认识生命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现象;四是认识生命体与环境的关系(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科学课程刚刚开始,我们不要急于让学生独立探究,因为他们的能力还有待发展,所以这两单元科学探究能力发展的核心有两点:着重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科学观察与平时的看究竟有哪些区别;主要技能也就是观察。学会用感官(学生的主要观察手段)观察,用简图记录和描述&,用维恩图帮助整理,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
用绳子测量,放大镜观察,用耳朵听,捡树叶,画树冠等的观察活动使学生明了观察可以让我们获得很多的信息,观察会使我们发现大树原来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  
第二课:校园里的树木&
关键是对个体的观察。其次带着任务去观察。如何观察树干,观察树的果实,种子等,然后进行树皮拓印(这是生物学家常用的一种方法),并捡拾植物的实物以备下一节课与小草作比较用。)  
第三课:大树与小草&&
认识狗尾草的基础上比较四种不同的草:狗尾草、三叶草,蒲公英,车前草,将狗尾草的研究延伸到其它草,了解草的多样性。比较大树和小草的相同与不同的活动要求在课堂而不是课外,大树,剪一个枝条,小草用狗尾草。&比较茎识别木质茎和草质茎,区别果实和叶片,感知它们的不同。  
第四课:水生植物&&
重点是观察两种水生植物水葫芦和金鱼藻并用简图画下来,操作方面需注意:一、水生植物保存时要放在塑料袋里,防止水分流失导致枯萎。二、让学生从袋中轻轻拿出来放在水槽中是一个必要的过程。金鱼藻应该是沉水植物,但直接放进去可能会浮在水上,我们可以考虑用橡皮泥之类的物质放在它的根部,模仿它在水中的样子。水葫芦是浮水植物,可直接放水面。比较两种植物的不同,可发现它们在水中的位置不同,(一沉一浮),形态不同(金鱼藻叶柔软,透明,呈丝状,水葫芦完全不一样,还有茎的不同),体会植物的多样性。本课另一个重要实验是探究水葫芦能浮在水面上的秘密:教师必须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二截水葫芦的茎,能让学生用小刀切开茎,发现充满空气的中空气囊的构造。  
第五课,植物的叶&&&&
前面三课观察对象是植物个体,而本课是专门观察植物的器官。重点是对叶的生命过程的认识。收集树叶(在课前进行)要求捡拾落叶,对生命的爱护;在课中主要观察发现叶子的共同结构:完整的叶具有叶片和叶柄两部分;知道叶脉是叶片的一部分,千万不能将叶脉与叶片叶柄放在一起,否则学生很容易认为叶子有三部分。本课的重点活动是观察叶的生命特征: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的不同。包括:颜色,水分,手感等。关键问题:长在树上的新鲜的叶与落叶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哪里:新鲜的叶是活的,落叶是死的,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叶的生命特征。  
第六课: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秋天可观察的内容是植物枯萎死亡、叶变黄、变红掉落,生长、开花,果实成熟,种子传播等。课中教师要安排学生测量一条树枝上的最大叶子,最小叶子和中间叶子的长度,并做好记录,同时测量一棵树的树干的粗细,在同一高度连续测量三次,取平均数,再数数一棵树下的落叶数量,让学生感悟到植物的生命迹象。&  
第二单元动物
是在植物单元的基础上进行的探究活动。学生在观察大树、小草、水葫芦等植物的时候,已经留意到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并被一些小动物的活动所吸引,也提出了一些关于动物的问题,所以科学教学内容也自然而然发展为对动物的观察研究。而学生将继续用维恩图来概括动物之间的相同和不同,直到找到动物的共同点。&动物单元的观察研究对象蜗牛、蚯蚓、蚂蚁、金鱼在我们这里都是比较常见的动物。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近距离的接触或者饲养小动物直接获得不少的动物知识。这些知识将帮助学生构建起动物、生物的概念和理解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第一课:寻访小动物是观察小动物的开始课,是学生进入动物观察研究单元的大门,本课的教学可以从秋天在我们的周围能见到哪些动物的问题入手,先让学生讨论,然后师生共同讨论观察、调查小动物的方法,制订一个计划,小组成员内分好工、设计记录表格好等。在进行小动物的寻访之前还要强调有关看护小动物,保护环境和安全的问题。在课中不可能有很多时间让学生寻访,所以本课可以留给学生课外继续观察探究的时间,以便获得更多的小动物的信息,同时感受动物的多样性,感受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  
第二课:蜗牛(一)是学生对小动物进行细致观察的开始。蜗牛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小动物,而且它行动缓慢,易于观察,非常适合在课堂进行观察研究。一般在花坛的树丛下、菜园里可以找到蜗牛。本课由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观察蜗牛的身形体态、观察蜗牛的运动和饲养蜗牛四个活动组成。观察蜗牛,不仅观察外形,蜗牛的壳有左旋和右旋之分,头在右边就是右旋。两对触角长的触角顶端长着眼睛。更要关注它的生活——运动(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迹)、反应、吃食。排泄物甚至繁殖等,从而获得动物的共同特征,建立起生命体的概念。  
第三课:蜗牛(二)是饲养蜗牛的基础上,通过交流饲养蜗牛的发现和经验、观察蜗牛的吃食、观察蜗牛的排泄和呼吸、继续观察蜗牛四个活动组成。本课主要研究的是蜗牛食物、休眠(放入水中唤醒)、排泄方面的问题,关于蜗牛的繁殖,让学生在饲养过程中去发现。为研究蜗牛的吃食,教师事先务必准备10多只比较健壮的蜗牛,让它们饿上几天,以便在课中让学生比较顺利地发现蜗牛喜欢的食物。关于呼吸孔的观察,可以用两个手指轻轻捏住蜗牛壳,当蜗牛的身体扭动时,就能看到壳上部出现一个小孔,这个小孔就是呼吸孔。  
第四课:蚯蚓一课是在学生经历了对蜗牛的研究基础上进行的对环节动物的研究。本课设计了四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第二个活动是观察蚯蚓的形态特征,第三个活动是观察蚯蚓对水的反应,最后一个活动是比较蜗牛与蚯蚓的相同与不同。本课主要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蚯蚓,画出蚯蚓的环节,生殖带,离生殖带近的为口,远的为肛门。再将蚯蚓放在水中,发现蚯蚓努力往外爬行,说明蚯蚓不喜欢太多的水,所以雨后土壤中水分太多蚯蚓都会爬出来,让学生理解蚯蚓的生存环境潮湿。  
第五课:蚂蚁是本单元认识的第三种动物,是昆虫的代表。它有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六只脚。本课最好通过观察自然环境下的蚂蚁来完成,了解蚂蚁的生活环境,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并画画蚂蚁的身体,交流各自的发现,并继续观察蚂蚁自然状态下寻食、搬运和信息传递的活动。课中观察蚂蚁时为了不让蚂蚁随便乱爬,可以将蚂蚁引到水中石头、泡沫上,以控制蚂蚁更好地观察蚂蚁,自然状态下观察蚂蚁可以用香甜食物引诱。  
第六课:金鱼是本单元所认识的第四个动物个体,这样编排的意图就是为了突出多样性,在反复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动物的共同特点,增加学生对动物的感性经验,丰富学生的直接认识。本课要完成观察金鱼的形态结构,吃食,呼吸,总结金鱼和蚂蚁的相同和不同四块内容,课中重点探究金鱼的呼吸,将食用色水用滴管滴在鱼嘴前,金鱼吸水后,小心地用镊子夹开金鱼的鳃盖观察鱼鳃,发现鳃上的颜色,认识金鱼呼吸时,水流过金鱼的鳃部,鱼鳃就能利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所以金鱼的呼吸是用鳃完成的。  
第三单元&材料&材料是物质,但不是所有的物质都可以称为材料。教材中涉及到的金属、塑料、木材、纸、砖、陶瓷等为材料,而燃料、化学原料、食物、药物一般都不能算是材料。材料的性能一般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描述。1、力学性能:强度、弹性、塑性、脆性、韧性、硬度、疲劳特性、耐磨性。2、物理性能:热学性能(热传导、热容量、热膨胀、耐热性)电学性能(导电性能、介电性能)光学性能(透光率和反射率)
3、化学性能:化学稳定性。本单元着重认识材料的硬度、吸水性、柔韧性、沉浮(密度)四个性能。了解金属、塑料、木材、纸、砖、陶瓷在导热、着色、光滑、是否容易加工和循环利用等方面的特征。要求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不同材料的主要特性,并能结合材料的用途,自主研究某一类材料的特性。通过研究,能认识到科学探究是一种多侧面的活动,它包括观察、提问、实验、搜集整理信息、进行解释、表达和交流等。  
第二课:哪种材料更硬&&
呈现橡皮、海绵,学生通过看和触摸就马上比较出橡皮比海绵硬,而对木头、塑料、金属三种材料凭经验会认为它们的硬度依次为金属、木头、塑料,所以进行对比实验,用刻划的方法进行,分别用一种材料去划另外两种材料,根据留下划痕多少判断软硬。对于金属的特性认识,可以用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相结合,像金属光泽和颜色,金属的导热性可以每个小组动手,而金属的导电性和金属的延展性可以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提供器材让几位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上讲台演示,能在较短时间内高效益地完成金属的各类特性研究。  
第三课:比较韧性&&
此实验要求较高,材料准备要求稍微精细点,塑料尺、木尺、不锈钢尺的长宽最好差不多,先分别在1厘米、5厘米、10厘米处做好记号,再将刻度纸贴在桌边,逐一挂上钩码记录尺子弯曲后到达的刻度,完成这一组数据,发现材料的弯曲程度大材料的柔韧性也强。塑料的特性主要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塑料制品来推理出塑料的可塑性、耐腐蚀性、不易分解、不易导电、不易导热、不易延伸等特性。  
第四课:它们吸水吗&
比较各种纸片(图画纸)、塑料片、铁片和木片的吸水性,材料的厚薄要差不多,滴管滴水高度和水的多少要一样,使学生明白对比实验只能有一个条件不一样,这样产生的现象才能说明问题。纸片很快全部渗入、木片有部分深入,塑料和金属没有深入,但金属上的水柱更高更圆。纸的观察要让每个学生都看看、摸摸、撕撕、拉拉、滴滴餐巾纸和图画纸,看到纸由纤维组成、有较好的弹性;纸的着色性能良好。纸的制作在和纸浆时一定要稀一些,使用熨斗熨干成为纸在课堂上教师演示一下,做出一张纸就行,至于学生手上的纸可以在阳光下或用干毛巾吸干,不要用熨斗,同时告之家里也不能独自使用熨斗,以免出现烫伤事故。  
第五课:材料在水中的沉浮,利用旧教具箱内的四色球和四种柱子来研究材料沉浮,用教材要求材料教师要发动学生收集。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感悟到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制成它们的材料有关,与它们的大小形状无关。对木材的认识同样通过生活中的列举来发现木头有(1)花纹&
不同角度的切割和木材的颜色差异,斜纹理可形成各种天然花纹;(2)颜色&
木材的色相;(3)光泽&
木材的光泽主要表现在纵切面上,&观察光泽应在新刨削面进行;(4)纹理&
木材文理简称为木纹,具体可分为直纹理和斜纹理;(5)气味&
部分木材有特殊的气味,如松脂味(松木),檀香味(檀香木),樟脑香气(香樟木);(6)硬度&&
木材越重则越硬;(7)含有水份。&   
第六课:砖瓦和陶器瓷器&&
提供材料让学生用钉子刻划砖块和陶器瓷器面判断它们的硬度,用滴水实验判断它们的吸水性好坏,只要材料到位,学生容易掌握。三种材料都是用黏土烧制成的,只是黏土不同,烧制工艺不同,才有了它们特性的不同。  
&第四单元 “水和空气”
认知到空气和水是地球上两种常见的物质;物质存在的形态分为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类型;知道水在生产生活中有许多作用;水和其它液体比较,在颜色、气味、黏性、流动性等方面相同或存在着差异。知道空气确实存在于我们的周围,能被我们的感官感知;空气和水相比较,知道在颜色、形状、气味、味道、流动等方面,有着相同和不同。空气能占据空间,它容易被压缩或扩散;空气很轻但有重量。本单元还要认识一种标准工具量筒和知道一种测量物体的重量的工具天平。
第一课:水&
找出哪袋是水,重在对暗袋内材料的描述,通过描述感知,将材料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区别出三类物体的最大区别:固体有固定形状和一定体积;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气体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  
第二课: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将水和油同时滴在玻璃片、报纸和蜡光纸上比较,&倒在烧杯里、用手指触摸,我们发现水透明、无气味、无色、不粘手、在蜡纸上流动快,无痕迹、水滴厚而圆、比较重,而食用油呈半透明、有气味、淡黄色、粘手、在蜡纸上流动慢,有痕迹、油滴扁圆、比较轻。  
第三课:谁流得更快些&
用吸管吸同样多的水、油、洗洁精,然后从同一高度同时滴在竖直的玻璃板上或釉面瓷砖上,学生会发现水流得最快,洗洁精最慢。从而发现液体的黏度不同,流动快慢不同。黏度越大,流动越慢。  
第四课:比较水的多少&&
课始让学生猜测的三只瓶子可以是大雪碧瓶、细长的和小的矿泉水瓶,装入使学生容易判断错误的水量,在此基础上引出比较水的多少,必须让学生想尽可能多的方法来比较,然后提供杯子、瓶子放手让学生测量,比较出瓶中的水到底是哪一瓶最多。那么到底多了多少,瓶子里到底有多少水,能不能准确的知道,学生会建议用量筒,然后教师将量筒的构造和使用方法用图示作讲解,强调量筒要放平,视线要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持平,读出体积数。讲解完了让学生用量筒分别测量三只瓶子中装的水的多少。基本掌握液体的测量方法。  
第五课:我们周围的空气&&
证明空气存在主要是用塑料装一袋空气,然后通过挤出袋中的空气吹动小纸条,将袋子浸入水槽松开口子让气泡冒出,双手挤压袋中气体,会鼓起瘪掉,将书本放在袋子上,空气能承重,这几个小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比较水和空气,水看得见,空气看不见,水摸得到,空气摸不到,水重空气轻,水可以直接感知,空气必须借助别的物体才能感知。然后从不同点再引到相同点的讨论。  
第六课:空气占据空间吗&&
教材中两个实验,第一个教师可以通过讨论让学生上台演示完成,让学生体会到空气进入瓶子,瓶子里原来装的水被赶出来了,橡皮泥起到封口固定细管的作用,可以用手挤压瓶子,在一挤一松的过程中水出来,空气进去;也可以用嘴吹气,使水源源不断地流出来。第二个实验必须让学生动手,强调杯子必须竖直,提出水面后用餐巾纸将杯口擦干,以免影响杯底的餐巾纸,从餐巾纸有没有湿来证明空气保护了餐巾纸,使水不能接触到餐巾纸,来进一步说明空气占据空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是用两只注射器分别抽进同样多的水和空气,然后用手堵住管口,用同样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向下压时发现空气容易压缩,水不易压缩,向上拉时发现水不会增加,前面留了一截,放手后活塞不回去;空气却会增加,放手后活塞回去了。从而体会到空气能被压缩,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会发生变化。  
第七课:空气有重量吗&&&&
用两只同型气球系挂在小棒的两端,发现小棒是平衡的,然后取下气球尽量吹大,再系在原处,发现小棒失去平衡,从而证明空气虽轻但也有重量。用天平做此实验时要将气球换成皮球,先称出瘪皮球的重量,然后打足气再称,发现原平衡的天平不再平衡,从而得到空气有重量。
四、学生观察实验操作细则:
1、&&&&&&&&&&&
树的观察记录
仪器和材料:白纸、笔
操作细则:
步骤:对大树的结构和外貌特征进行分析和记录,培养学生仔细科学的观察态度。如实的记录观察到的内容。
注意事项:要注意纸张的选择及握笔的方法。
增加内容:树皮树叶的拓印方法
2、&&&&&&&&&&&
小草的观察
仪器和材料:白纸、笔、放大镜
操作细则:
步骤:对小草的结构特征进行记录,对照大树的特征加以比较。以狗尾草为例进行详细的观察记录。
3、水生植物的观察
仪器和材料:白纸、笔、放大镜
操作细则:
步骤:对水葫芦的结构特征进行记录,对照狗尾草的特征加以比较。以水葫芦为例进行仔细的观察记录。
4、植物的叶
仪器和材料:各种叶、放大镜
步骤:1.正确使用放大镜;
2.利用放大镜观察叶的形状、颜色、大小等属性。能够辨别叶片、叶柄、叶脉等基本结构。
1、蜗牛的观察
仪器和材料:蜗牛、放大镜等
操作细则:
观察实验目的:
正确使用放大镜。
利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蜗牛的身体及壳。
(1)、蜗牛会爬向哪种食物
步骤:做实验时,在一个圆形盘子的四周放上菜叶、饼干、大蒜、苹果等食物,把蜗牛放在盘子中心,观察蜗牛爬向哪一种食物并记录下来。同样的实验可以重复做三次,这样观察到的现象会更加准确。
注意事项:要把蜗牛饿上一天,使它产生饥饿感。
(2)、观察蜗牛在不同物体上的爬行情况
步骤:(1)把一只蜗牛放在一块透明的塑料板(或者玻璃片)上,一个同学双手拿着塑料板,另一个同学在背面观察蜗牛的运动。(2)把蜗牛放在塑料片、树枝、棉线上观察蜗牛在这些物体上的爬行。(3)一个学生在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爬过后留下的痕迹。(4)两个学生拉着两条线,另一个学生同时把两只蜗牛分别放在两条线的一端,进行蜗牛赛跑活动,还不停地喊加油。
(3)、测量蜗牛一分钟能爬多远
步骤:(1)把蜗牛放在光滑的纸上,等到蜗牛爬动时开始计时。(2)用彩色笔描下蜗牛爬过的痕迹,把同样长的棉线贴在彩色线条上,最后测量出棉线的长度,就是蜗牛一分钟爬行的距离。
注意事项:找一只活跃的蜗牛做实验,如果蜗牛不出来,可以放到水里浸一浸。
3、&&&&&&&&&&&
蚯蚓的观察
仪器和材料:蚯蚓、放大镜、培养皿、温水等
操作细则:
观察实验目的:
观察认识蚯蚓的身体结构;了解蚯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步骤:1.认识蚯蚓的身体结构,并在白纸上画出蚯蚓身体的结构图。
&2.将蚯蚓放入常温水中,观察遇水后对外界的反映,并记录。
&3.比较蜗牛和蚯蚓在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性上的异同。
注意事项:注意卫生,在拿蚯蚓时轻拿轻放,观察完毕后将其放回到饲养盒中。
4、&&&&&&&&&&&
蚂蚁的观察
仪器和材料:白糖、蚂蚁、放大镜、水槽、泡沫等
操作细则:
观察实验目的:
观察认识蚂蚁的身体结构;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
步骤:1.用白糖或面包屑将蚂蚁引出来,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身体结构。
2.为解决蚂蚁四处乱跑造成的观察不变,设计实验装置进行观察。
3.在书上对蚂蚁身上的结构进行标注,
4.讨论如何观察蚂蚁信息的交流。
注意事项:(1)放大镜观察蚂蚁时注意不要在阳光直射下进行观察,避免日光灼伤蚂蚁。(2)对蚂蚁进行位置的转移时可以借助毛笔进行,尽量避免用手直接抓取蚂蚁。(3)观察完毕后将蚂蚁放回到原处。
5、&&&&&&&&&&&
金鱼的观察
仪器和材料:金鱼、红色素、吸管等
操作细则:
观察实验目的:
了解鱼的身体结构;能够解释鱼鳃的作用;比较总结另外几种动物与鱼类的身体构造、生理习性方面的异同。
步骤:1.观察金鱼的身体结构,讨论金鱼在运动时那些器官在配合运动。
2.观察金鱼进食和排便。
3.利用食用红色素水观察金鱼吞入水的流向,讨论鳃的作用。
4.比较金鱼和蚂蚁在身体结构以及生活习性上的异同。
注意事项:(1)如果没有金鱼可以用鲫鱼代替。(2)观察金鱼进食时注意不要喂的过多,以免对鱼造成不良的影响。(3)观察鳃部水流时所用的色素尽量避免使用红墨水,而采用无毒的食用色素,避免对实验对象造成伤害。
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
1、观察和寻找身边的材料
仪器和材料:白纸、铅笔
操作细则:
观察实验目的:
发现总结身边的材料种类;培养学生仔细严谨的科学观察态度。
2、比较谁最硬
仪器和材料:木头、铁钉、橡皮等
操作细则:
观察实验目的:
预测实验比较材料的硬度;体会不同硬度的材料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步骤:1.将木头、纸、金属和塑料按硬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2.用木条在另外几种材料上划过,观察留下的痕迹并记录。
3.分别用另外的几种材料重复以上的实验,观察记录。
4.根据记录表格得出硬度排列表。
注意事项:(1)操作过程中注意手的安全。
3、谁的柔韧性最强
仪器和材料:木尺、塑料尺、钢尺、白纸、铅笔等
操作细则:
观察实验目的:
体验物体柔韧性的外在表现形式,尝试用一定的方法来表示柔韧性的大小;总结比较给定三种物体的柔韧性;体会不同韧性的材料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仪器和材料:木头、纸、金属、塑料、水槽、白纸、笔等
操作细则:
观察实验目的:
通过预测对比实验现象,总结物体沉浮的有关因素。学会辨别某种物体的沉浮状态。
步骤:1.预测材料的沉浮状态。
2.将各种材料放入水槽中,仔细观察材料的沉浮状况。
注意事项:(1)在寻找材料时,应选择实心的小球或小块,避免使用空心材料。(2)在将材料放入水槽时应缓慢将材料置于水槽中,并尽量处于水深的中心处,以免影响实验效果。(3)实验完毕后清理实验台和材料。
水和空气单元
1、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仪器和材料:
水、食用油玻璃板、蜡光纸、烧杯、试管、不同形状的容器、记录表、笔等
操作细则:
观察实验目的:
通过对比水和食用油,对比了解水与油物理性质的异同。
步骤:1.将油和水分别倒入杯中,观察两种液体状态的异同。
2.将油和水一同滴在玻璃板上,观察液滴在玻璃平面上状态的异同。
3.将油和水分别滴在蜡光纸上,观看两种液滴状态的不同。
4.比较液体的轻重。
5.观察并记录不同形状容器装入两种液体后有何发现。
6.总结记录单,比较油和水物理状态的异同。
注意事项:(1)提醒学生在科学观察中,一般不使用尝的方法比较物体。(2)在蜡光纸上滴液滴时要注意液滴的量,以免影响观察效果
2、谁流的快一些
仪器和材料:水、食用油、洗洁精、玻璃杯、玻璃板
操作细则:
观察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比较三种不同液体在同一平面上的流动速度,体会液体性质与流动速度的关系。
步骤:1.预测液体的流动速度。
2.学生讨论制定流动速度比赛规则,思考液体流动速度比赛中的诸多影响因素并设法解决。
3.在洁净、倾斜的玻璃板的一段同时滴加三种液体的液滴,仔细观察记录三种不同液体流动的速度。
4.讨论思考影响液体流动速度快慢的原因。
5.总结液体与固体之间的异同。
学生可能会想到以下几种方法:
1、在纸杯底打洞,看水、食用油、洗洁精谁先流完。
2、让它们从倾斜的玻璃片或纸片上流下来。
3、使它们通过一样长的吸管,比较流速。
4、把试管倾斜,看谁先从试管底流到管口。
注意事项:(1)讨论比赛规则时要给足时间并正确引导,避免不必要误差的产生。(2)观察液滴在玻璃板上流动的实验中,保证玻璃板干燥洁净,避免误差产生。
3、比较水的多少
仪器和材料:每组三个不同的瓶子、水槽、漏斗、一次性杯子、量筒、几个小瓶盖、生理盐水瓶、观察记录单。
操作细则:
观察实验目的:
步骤:1.将三个不同的瓶子中的水分别倒入一次性杯子。
2.在一次性杯子上做好标记。
3.比较出水的多少。
认识量筒:
步骤:1.介绍量筒、体积单位。
2.着重讲解使用量筒的方法和读数要点。
3.将三个不同的瓶子中的水分别倒入量筒中。
&4.读出刻度,记录并比较。
注意事项:(1)读数时眼睛与水平面持平。
(2)不要把水溅出,以免造成液体体积的损失。
4、我们周围的空气
仪器和材料:塑料袋、水槽、塑料软管、气球
操作细则:
观察实验目的:
利用简单的方法体会空气的存在和空气的流动。
步骤:1.用塑料袋让学生体会空气的存在。开展“捕获空气”的活动。
2.让学生思考如何将空气的不可见变为为可见的实验。用底部开有小孔的塑料袋浸入水槽中,观察开孔处有何现象产生,如何解释。
3.比较空气与水的异同点。可以采用不同容器中倒入或冲入水和空气后容器形状的变化来让学生体会空气与水的相同点,即不定形性。可以使用充入空气的气球放在水面上的方法证明空气与水的重量。
4.学生设计并回顾体验空气流动而产生风的现象的例子。
5、空气占据空间吗
  材料:1个矿泉水瓶子、3根吸管、1块橡皮泥、1个水槽。
 操作细则:
 步骤:实验一:
  1、将瓶子装满水,向瓶子里插入两根吸管,用橡皮泥堵住瓶口;
  2、通过吸管向瓶内吹气。
  (可插入一根吸管,双方握住瓶子,将水挤出)
  实验二:
  1、把一团纸巾放在一个玻璃杯子的杯底;
  2、将杯子竖直扣入水中;
  3、观察纸巾是否会被水浸湿。
注意事项:(1)橡皮泥封瓶口时要保证密封状态,以免空气流逝,影响实验效果。(2)位于杯底的纸巾最好用双面胶粘在杯底,以免倒扣时滑落。(3)试用注射器时要注意力度,效果达到即可,不要太过用力,以免注射器损坏伤及学生
   结论:空气会占据空间,也就是说同一空间不会被两种物质同时占据。
6、空气的重量
  材料:1根长细木条、3根细线、1块橡皮泥、2个气球、1个皮球、1个托盘天平。
  操作细则:
  1、在一根细木条上用尺子确定一个中心点,系上一根细绳。
  2、再在细木条两端固定点上拴上细线;
  3、在木条的两端分别系上一个没有充气的气球;
4、调整木条,使木条达到平衡。(可以在木条的两端加橡皮筋泥调整平衡,或调整木条中心的细线。)
  5、将木条一端的气球充气后再系回细线,另一端的气球不充气;
  6、观察现象。
  结论:空气里有一定的重量。
  1、称量未充气的皮球的重量;
  2、称量充气后的皮球的重量;
  3、比较皮球充气前后的重量差;
  (注:称量时注意托盘天平的“左物右码”的原则。)
  结论:空气的重量很轻。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杯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