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习俗新居落成贺词回礼

|&&|&&|&&|&&|&&|&&|&&|&&|&&|&&|&&|&&|&&|&&|&&|&&|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赣南客家婚嫁习俗
赣南客家婚嫁习俗
  一 婚俗观念
  客家作为汉民族的一支民系,其婚嫁习俗基本保留了中原汉族之古风,极尽慎重、郑重和隆重之仪。但历经大迁徙的移垦生活,也发生了一些变革,主要是舍繁就简。赣南客家人的传统婚姻观念,表现如下:
  一是,客家在过去较长的历史里,是父系家长制社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儿女婚姻起主宰作用。一般婚姻讲究&门当户对&、&明媒正娶&。婚姻形式以&嫁娶婚&为主,即男方向女家求婚,女方到男家成婚。
  二是,客家的宗族兴盛和传宗接代观念强烈。由于历经流迁,客居异乡,为谋求生存的特殊需要,不能不重视传宗接代养儿防老,家业兴旺寄托多子多孙的希望。倘若没有生育儿子,就招赘婚即招女婿上门,以使香火后继有人。
  三是,客家妇女的家庭地位比中原妇女要高,因为自中原南迁后的赣南客家妇女从事家务和参加劳动的能力较强,受到父母及客家群体的重视,所以婚礼要隆重排场,嫁妆也要丰厚。
  四是,客家人一般同姓不通婚,同族更不联婚。赣南乡村基本上是按姓氏聚居,邻村不同姓可以通婚,同村的一脉子孙不可联婚。客家人视联姻为两氏族百年好合,故仇族也不通婚。
  自周朝以后,聘娶婚产生了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古代&六礼&以男方付给女子的身价为特征,实是粉饰买卖婚姻的产物。其纳采即男方初凭媒人议定具送求婚礼物给女方,此接触之初,双方还可采择,还不一定完全同意,因此试纳。问名是男方派员具求婚者姓名及出生年月日时庚贴随媒人往女家,女家&主人出迎,入受仪&;女方以其姓氏及出生年月日时庚贴具复。赣南将纳采与问名合俗称&传庚&。纳吉是以年庚卜得吉兆后,男方备礼通知女家,婚姻既定。纳征也称纳币,即纳聘,俗称送&聘金&,时男方已&定有亲迎吉期&。请期是请女方同意婚期,实与纳征兼而行之,俗名之为&过聘&或&下茶&。亲迎则由新郎亲往女家迎新娘以归。古之六礼,行礼庄重,且每礼附加细节;手续繁琐,且每礼必具书贴往来。古人视婚娶为养子孙传宗后的根本大计,故如此注重且共循上述&大礼&。但客家人毕竟是经历大流迁的移垦民,饱尝过流离失所饥寒交迫之苦,徙至南国他乡也常为温饱所困,故偏重信义,不重繁文缛节,逐渐将古六礼舍繁就简,多加变革。&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何况赣南地域广阔,数千年婚姻演变,自然各有些差异,但主要表现也只是沿袭古礼的程度不同。
  二 婚嫁仪俗
  1、传庚&&相亲
  古代,男女长成,即&男为束发,女为如笄&。旧志有记载:&古者男子二十而冠,筮日戒宾,三加巾服,设醮命字&,&衣冠大族,往时多以此为礼重&,至清朝后演变为&男子冠,女之笄,皆寓于婚礼男家醮子,女家醮女之中&。&女将嫁时,始加冠饰,谓之&上头&。&男方家长托媒人或亲朋做媒去女方家为子求婚,此媒人系职业媒人,亲朋做媒者为说媒(权当这桩联姻的媒人),男媒称媒人公,女媒叫媒人婆,素来是女媒多,说媒多由双方亲友充任,这种成全好事常为人们所热衷。女家若有意联姻,就于红纸书写女儿的生辰八字(即出生年月日时)交媒人带回,名为传庚,俗称&开八字&。男方将男女生辰送请算命先生算一卦,如谓&相克&,则不成,女方所开&八字&即退还;如说是&相生&,则请媒人前往女家开礼贴即讨价还价罗列彩礼回奉的红贴。男家经过斟酌,开出回贴,女家可再搓商以至无异议,就为允婚了。当今婚姻此过程已多是男女双方约定吉日,男方备酒、肉、饼、果等礼物在媒人和内亲陪同下去女家相亲,俗称&看妹仔&,男方要给女方送红包作为见面礼。女方收受礼物和红包,且热情款待,此即意为允婚了。这实是合古六礼的纳采、问名、纳吉等三大礼为一体的议婚过程。
  2.过聘&&订婚
  男方择日请媒人带上鸡鸭鱼肉、喜炮花烛、聘金和未来新娘的首饰、衣物、香茗等送至女家。女方宴请未来女婿亲朋,并回赠未来女婿衣袜鞋帽,此即谓订婚。当今此礼俗是在相亲后,男女方约定日期,女方及其亲属一起(往往有10余人以上)到男方&察家&,也有称&采家风&。此时,男方不仅盛宴款待女方众来宾,还要给女方及其亲属一一分送红包。酒席宴间双方议定恩恤礼、礼金、鱼肉、糯谷和嫁妆等,此仪式为订婚。这犹如古六礼中的纳征大礼。
  3.节与报日子
  男女方订婚后至结婚前,男方(未来女婿)要于端午节、中秋节、春节,以酒肉、糕饼、衣料等给女方(未来新娘)及家长送礼,每年此三节日皆要送节,又名曰节。此俗现赣南城乡风行。如未报日迎娶,又未节,女方可视为婚事变异。男方初定迎娶日,即择吉日带送礼物至女方&报日子&,通常要提前半年数月报知;女方接报可选择搓商,以至双方共同确定结婚吉日。有的地方是逢农历十三即吉日,毋须拣;也有的地方是花朝日、小年日,毋须拣。如无特殊原因,女方应按要求赶置嫁妆,为女儿出嫁做好准备。直至婚前四五天,男方按礼贴议定的尚未尽礼数送到女家。赣南人对聘金的尾数习用&6&或&9&,大概是取意为&顺&或&久&之吉利。有的待嫁新娘此日梳妆打扮试新衣,且由内亲的男童伴睡,以祈来年生儿。有的地方,在此后几天,乡亲邻里纷纷登门送红蛋,随带自擂的&茶泥&来冲饮擂茶,以此与待嫁姑娘话别。当今,婚期确定后,男女双双到乡级zf登记并领取结婚证,同时筹备婚礼事宜。如此仪程即可谓古六礼中的请期大礼。
  4.接亲与行嫁
  一般是接亲(婚日)头天,男方送鱼肉头牲等给女家,供女家办婚宴款待宾客。这日待嫁女要洗澡换装,有的&女父母行告祖礼,设筵于堂,命女首座,请戚中处女四人,左右列席陪。&(《赣县新志稿》)此筵席,龙南等地也有六个处女作陪的,也有的地方于这日晚酒席款待亲朋贺客。有的是接亲先日&男家醮子,女家醮女&,即新郎理发,新娘要&族中福泽之妇为开容&,就是用线绞去脸额颈汗毛,又称&开面&。之日,男家装备花轿(也有用马匹,现有以自行车或轿车等),请德才较高的族人(有称&扛马鞘&)率迎亲队伍,打着彩旗(有的是两根新鲜带叶青竹,拇指般粗,两米长许,枝叶上扎红绸红布),并带上一只活公鸡,一路鸣爆鼓乐发往女家,有的还放炮仗。南康有些地方还抬一坛酒去接亲,待生男孩时,女家再将此坛酒回礼由男方抬回。这日,有的地方是新娘梳冼扮妆,凤冠霞披,红衣绣鞋,吃姐妹饭,与姐妹相伴大哭表惜别,也有说&新人不哭,娘家福&。亲友们给新娘&贽腰包&即赠送红包,吃过&送亲酒&即中餐,而后发亲。男方接亲队伍至女家时,女家孩子往往会拦轿,即架凳拦门,男方散发红包(或硬币)才可进门。接亲队伍入女家后,男方当事人即称扛马鞘的领队就忙各种各样的尽礼数,给新娘父母恩恤礼、厨师的厨师礼、帮新娘妆扮的整容礼、提水洗浴的沐浴礼、搬取嫁妆的顶针礼、书对联的翰墨礼、捞扳的煮饭礼、搬桌凳的开桌礼、抬酒的开坛礼、挑水的担水礼、敬神的祝敬礼、背或抱新娘上花轿(或车)的迎人礼、为新娘顶筛的扶鸾礼、搬运嫁妆的扶奁礼、新娘弟妹的姐妹钱,以及调理女家事的主事礼,礼数不到不发亲。
  发亲时,喜娘(伴娘)给新娘盖红头盖、顶筛,由娘舅(兄弟)背或抱或扶着踩米筛,背或抱是上古抢婚的痕迹,踩米筛是表示娘家对出嫁女儿的祝福与思念。人谓米筛是千里眼神之象征,过去客家先人背井离乡千里客居,时时处处祈望千里眼神的保佑。新娘上轿或上车时,女家还要陪送一只尚未生蛋的活母鸡与男方送来的公鸡相配成对回送男方,称之为带路鸡。也有的在花轿或车上挂点芹菜、葱、蒜(寓意新娘勤劳、聪慧、会调算过好日子,如是徒步则新娘要打伞,伞顶上挂点芹菜、葱、蒜),接亲队伍一路唢呐铙钹吹打返程,故称归亲。接亲途中也有习俗多种:
  一旦两个接亲队伍狭路上相遇,有的依传统的风俗,两个新娘互换手帕,或由双方媒人出面互换一根红头绳,换手帕或红头绳意为化&喜气相冲&,然后礼让而行。
  接亲队伍在途中万一遇上送葬队伍怎么办?送葬队必须停步靠边让路,或隐蔽或绕道回避。说是,生比死大,新娘比死人更大,且有&新娘压十煞&之俗语。
  古时接亲队伍于归途中碰上举有&严肃&、&回避&牌与有鸣锣开道的官老爷,甚至宰相的官轿,又如何是好?客家新娘则从来严肃而不回避。据说从前曾发生过此路遇事,时客家新娘花轿就是不让官老爷轿,官轿队火冒三丈,怒斥新娘胆大包天,扬言要从严惩治。坐在花轿中的客家新娘却镇静自如,提出要与官老爷评理,官老爷感到奇异地靠近过来。新娘对官老爷说:&做官老爷的时时坐轿,天天大,做新娘的一次坐轿,只一日大。当年,令慈(你母亲)亦如此。&话短理长,官老爷服了,即下轿让路。由新娘花轿先通行。从此,客家新娘从不途中让路或下轿。如今,有坐车的,各行其道,就不存在让路之事了。
  接亲队伍若途中万一遇到刚竣工但未剪彩通行的桥又怎么办?客家传统特殊习俗是可以让接亲队伍通过此种尚未剪彩的桥。据说古时有接亲队伍遇到未剪彩通行的桥,守桥人不让通过,此时坐在花轿里的客家新娘说了一句十分中听的话,&新人过新桥,百年夫妻万年桥。&感动得守桥人连连高兴地说,&是是是,百年夫妻万年桥,万年桥。&当即高抬贵手,破格让接亲队伍吹打鼓乐簇拥新娘花轿通过待剪彩新桥。这奥妙有趣的习俗,从古一直传到今。新娘进男家(新郎家)时,亲朋鼓炮相迎。而公公(公爹)婆婆(婆母)及新郎兄弟暂回避,说是不相撞是求日后和睦。新娘进屋,有的是喜娘搀扶下,踏着米筛、迎着新郎撒来的&盐茶五谷&,进入厅堂,此为亲迎。新娘进厅堂后,即要在簸篮里坐性即略坐片刻。
  5.拜堂与闹新房
  坐性接着是拜堂仪式,礼生在坐着新娘的簸篮前祝赞,杀阉公鸡滴血绕簸篮一周,继由礼生主持,喜娘扶起新娘,再让多子女的夫妇分别扶着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父母,接着夫妻对拜。还有的要依次拜外公外婆、拜娘舅、拜叔伯、拜姑姨。此皆谓拜堂。礼毕入洞房。但,有的要通过两歌手里外对歌,外赢才可入,否则要求情进门。时早已在新人床上撒些果品让男孩子上去抢了,意为早生贵子。新郎新娘并列床前饮交杯酒(旧称合卺酒)。此时,依然花烛喜炮、笑语喧天。有的由两德高望重者:一个端盘托两碗鸡腿,一个提热水酒浇鸡腿。喜娘即让新娘新郎交换饮酒吃鸡。此两碗鸡腿必须是同一只鸡的,意寓百年好合。拜堂仪式后,即盛宴款待宾客,称谓吃&归亲酒&。归亲酒席(多是晚餐)后闹新房(又称闹房或闹洞房)。此有一则闹新房的传说故事,那是很久以前,有皇帝微服访民间,巧遇一迎亲队伍,可花轿队后尾随一鬼怪,皇帝担心此归亲会被鬼怪捣乱出事,即妆扮为叫花子(乞丐)跟踪而去,进入洞房发现鬼怪正暗藏其间,就有意找新郎几个亲朋在洞房饮酒说笑,直闹得鬼怪悄然逃走了。从此,就有了闹新房,即闹洞房的规矩。
  闹新房,乡村亲友,尤其是新郎的男友接踵而聚,热闹而欢快,来者都要讲好话,要亲热,讲究彩头(兆头)。新房里预先备好凳椅、甜茶与糖果,现还有香烟、水果等。来的多得坐不下就站着,妹仔(少女)来闹新房,往往好奇想看而又害羞,只好挤站在门边或门外。先来的后生(小伙子)新奇有趣地喜欢抢坐床沿甚至床上。有后来的人见凳椅座位且床上也坐满了,竟借祝福而调皮地说起弦外有音的好话;&脚踏新娘房,子孙满床。&坐在床上或床沿的人被讥刺得不由立即跳立起来,新房内外爆发一阵阵欢笑声。然而说调皮话者与他人却趁机敏捷挤坐到床上,失掉座位者不甘心而又推又拉,或索性坐在他人膝盖上,嬉笑打闹。此时,有人借机把新郎推靠到新娘身上,新娘不由含羞而闪避,引得大家更加欢笑。新郎新娘要向来贺闹者端茶、递糖果或敬烟。人们往往故意不接新郎的,而要新娘的。接过烟者,皆嚷着要新娘用火柴点火。当新娘将火递到他叼着的烟烟端时,他表面装着接火,实际上不吸而暗吹灭火。新娘只好重点火,仍被如此暗中吹灭,反复多次,引来阵阵欢笑。新娘无奈,又发现是故意吹熄,则暗生气退开。人们又哄闹新郎去劝新娘,新娘再来点火,此时众人则喜闹着帮新娘说话了。但还是有滑稽者冒出趣话或逗笑怪像表演,又是一番热闹。
  闹新房的节目有多种多样,如&借问橄榄&、&喜相逢&、&姜太公钓鱼&等。如&喜相逢&是一条长形板凳摆在中间,或由新郎先牵扶新娘站到凳上,自个再上,或众男众女分别把新郎新娘扶站于凳上两端相对,要新郎新娘在凳上相对走过,走至中间,凳面那么狭,两人面对面,怎么通过?又不准下来让,而定要在凳上同时通过。众人即哄新郎新娘转过,或两人侧身脸贴脸扶肩而过,或干脆双双相抱身而过。但都不得掉下板凳,否则重做。这往往会使新郎新娘站立凳上进退两难,羞羞答答。无奈众人直哄,只好做,又是满堂笑闹。在场的妹仔也时有羞红了脸,不过有的掩脸埋头却又要偷看,乐在心里。&姜太公钓鱼&,是闹新房人用红线或其他线将花生或糖果,放在高处吊起来,忽高忽低,要新郎把新娘抱举起来抓抢,取乐。闹新房节目还有唱歌之类等。过去闹新房一般闹到半夜或下半夜,结束时喜放鞭炮,招待大家吃点心。新郎新娘即要洗澡更换新内衣。
  过去,婚后还有三朝看嫁妆、四朝回面、五朝入厨、六朝洗手、满月送藤盘等喜庆余音,以密切两亲家,使新娘适应新环境,这是客家人的特别周到之处。现多是第三天,新郎伴同新娘,带一壶猪肉、鸡肉、鸡蛋的汤回门(又称回红),即回娘家,午饭后又一同返回。
  三 特殊婚姻
  招赘婚 通常两种情况,一是有女无儿户的女招郎,以示续接烟火且父母老有所依,二是寡妇不愿另嫁,而招夫婿。过去,被招赘的男子多被视为无能娶妻,故被讥称为&撑门棍&。此旧观念已渐改变。
  童养媳与等郎女 此皆是过去贫穷人家,担心童年或尚未出世的儿子日后无力娶妻而带养别姓女孩。待长成后,择吉与儿子成婚。如儿夭折、或&尚未出世的儿子&没有出世,则将童养媳或等郎女(有称招女,又称等郎妹、望郎媳)作养女出嫁。
  改嫁与再嫁 即所谓二婚亲,即寡妇改嫁和离婚妇女再嫁。旧俗是经亲族允许后,可在破寺庙或风雨亭议婚,写此婚契之砚笔也要丢弃。出嫁只可于夜间从侧门或后门悄悄离家并出村,至约定地点坐布轿或徒步去新夫家成婚,但均不敲锣打鼓。现在此旧俗已破除,寡妇改嫁与离婚再嫁均已自由,不再歧视。民间还有类似&转亲&,即妇女丧夫后,转配亡夫之兄或弟,人们无异议,尚有&大嫂转小叔,门前栽蔸竹&之说。 .
  纳妾 即讨小老婆,过去富户贪色,或正室无儿子,已有妻子又娶小老婆。现已禁止纳妾。
  冥婚 即为死人联姻,旧俗多是活女嫁亡男,或亡女配亡男,此陋习已革除。 现婚姻皆按国家《婚姻法》,男女婚恋自由,自主婚姻,婚俗巳发生较大变革且仍变异,现正趋向订婚、结婚两仪式。
[ 网友留言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大江网立场 ]
大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大江网讯”或“大江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大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大江网讯[XXX报]”或“大江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江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大江网 电话:2
&&&&新闻排行榜
&&&&微博互动
|&江西大江传媒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运营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备案号:
江西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客家风俗 - 客家风俗
是一个在生产、服饰、饮食、居住、、、、、、信仰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经常重复出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就是人们自觉的喜好、、习尚和禁忌等,它流行于民间,为大众所自觉传承。汉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已有上下5000年连绵不绝的。这一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比拟的历史优势,使得汉族的风俗,无论哪一种、哪一类,都格外丰富而迷人。客家保留的传统风俗,大都是宋时期中原地区移民带来的。客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融合和同化了一些土著少数民族,同时将其风俗也吸收、融合于自己的之中,又在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吸收、融合了他们的良风美俗,加上客家人口众多,居住地域广大,形成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所以,客家风俗在传承和变异中,显得特别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客家的风俗具有凝聚力。客家作为的一支民系,是如何而成的?其原因固然很多,但客家风俗具有凝聚力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尽管客家风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但是客家风俗的基本内涵具有一致性或同一性。例如吃,吃,节吃,这无论是哪一个省、哪一个地区,也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在港、澳、台的客家人,甚至到了海外,身处西方民族包围之中的客家人后裔,都无一例外。&
客家风俗 - 生产风俗
客家习俗来宾良江的人,每年正月十五人们走访亲友后,都要举行隆重的家宴,合家老少及分灶了的兄弟团聚,由年纪较老、生产经验丰富的家庭成员,根据历年和来年的情况进行分析、估计,作出一年的生产安排,较年轻的成员则在旁补充。然后集中力量翻地、耙地、种玉米,完成这些工作后,迎来了繁忙的春耕。“二月灶”(农历二月二日)那天,天乍蒙白,人们(主要是)争先恐后担着蜡烛、香、荤菜、糯饭去祭拜“灶王”,祈求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生产丰收。嗣后,种下,撒播种子。待秧苗长均,抓紧时间进行春耕工作。由于春耕工作较繁重、紧张,人们多是互相帮助完成插田。管理工作则是各人的事了。作物即将成熟的时候,一般由老人决定什么时候收割,小孩不得多言。夏收时,各种家畜、家禽业已长大,塘里也可以捕捞,客家人欢欢喜喜摆上一桌最丰盛的饭菜,又得“洗一次眼睛(意大嚼大吃)”。中元过后,人们又忙乎秋种秋收,其后,集中力量把种植的作物部分出售,饲养的、、、上市。&
客家风俗 - 生活风俗
的客家人在生活风俗上保持了勤俭节约、聚族而居的特点。来宾的客家人仍两稀一干,早上、中午吃粥,晚上吃 &饭。主食大米饭、大米粥,由在早上煮好,凉冷,放进橱柜,粥白天吃,饭晚上吃。饭是倒出米汤后干焖而成。他们不喜欢吃烂饭,故用此法煮饭。吃粥时,喜欢熟盐拌粥。其副食是猪肉及各类蔬菜,不定时吃牛肉及其他肉类。一般猪肉是切片,水煮熟,炒干,放入佐料即成。蔬菜是用油炒热后,放入配料即盛入碗。人的佐料不外乎姜、蒜、葱、酱、五香粉、味精。他们的传统名菜是扣肉、白斩鸡、醋排骨、醋大肠以及炒醋酱鸭。风味食品是冬米糖、酸刀豆、辣椒,晒到半干程度,放入酸坛,鲜黄即可打开食用。逢正月初二、十五、端午节,客家人都要包,有肉粽、绿豆粉粽等,作粽用的馅都事先用八角粉、胡椒粉、酱、盐制好。裹粽用粽叶。农历二月初二、清明,都煮糯米饭,放入糖,再用树叶染成不同颜色,香甜可口。冬至。都要吃糯米粉、肉馅制成的水煮馍。他们没有喝开水的习惯,口渴了,多以粥水、米汤代替,喝茶很少,喝酒多是自家酿的米酒。来宾客家人的房屋都是大瓦房,传统的房屋为平房,厅堂分为上厅、下厅,中间为天井,上厅后面是储藏室,上厅正宗摆八仙桌、挂镜屏,镜屏上面是祖宗牌位。吃饭在下厅,冬天烤火也在下厅。上厅两侧是大,为老人和已婚夫妇使用,下厅一侧为小,是未婚青年使用,另一侧为厨房,猪牛圈则在房屋的左右两侧。照传统俗规,旧房多留给长子住用。
客家风俗 - 家庭风俗
上香由于客家人多聚族而居,因此有事按宗房活动,往往一个姓有若干宗房。整个姓氏,有不的族规。凡是有损姓氏声誉的,由全姓氏出人商量解决。如果出现与外姓的事情,则每户出人前往解决,目的是防止吃亏。一般客家人不擅自,有理则据理相争,无理则和气解决,如果谁敢冒犯族规,势必被族人孤立。每逢宰猪,客家人设宴招待族人,小村的是每户请一人,大村的则是请有威望的老人和宗房兄弟。一旦家里有人考上中专、,或参军、工作,客家人都要设宴款待前来祝贺的宗房兄弟。为了维持宗房的团结,女方过房后,一般是三世、四世同堂,如果南方以下还有。、必须随老人居住合灶一段时间才能分灶。即使不和老人同灶,也必须承担赡养老人、抚养弟妹的义务。否则被视为逆子。分灶以后,每逢有好酒好菜,都要喊老人同吃或挟一份菜给老人。由于重家族,所以老人极受。来宾客家人俗规,时,老人座位面向,以示尊重,成年人,坐在两旁,小孩只能坐在对着老人的那一面的坐位。如果家里人太多,男的坐一桌,女的坐一桌。吃饭时,小孩要主动帮老人挟菜,小孩帮老人添饭时,接碗、递碗必须是双手伺候。老人讲话,小孩不能随便,或在旁喧嚣。吃完饭,小孩得讲一声“慢吃”。在家庭风俗中,小孩的极受。来宾客家人孩子出生三朝,和近房、弟婶()和已婚用竹萝装鸡蛋,来到新家做“三朝”。半月后,外婆邀更多的妇女,担甜酒、、、、背外甥做“半月”,俗称“吃姜酒”,这次酒席最热闹。小孩满月后,外婆又邀妇女给外甥做“满月”。客家人一般不做周岁。&
客家风俗 - 婚姻风俗
来宾客家人择偶,多为父母作主,拉线,其婚礼一般有说媒、坐谈、合八字、定亲、迎娶、三朝几个环节。媒人看两家年龄相当、人才相配的男女青年尚未婚配,就主动上门说媒,或是家中有待婚或待嫁的,其父母也会求媒人作好事。男女双方见面后,互相倾吐心事,于老人同意,认为合适,就开出“八字”,由男方交给算命先生按天干地支等捏算,假如男命是金或水,女方是水或金,就认为比较合适成婚。一旦“八字”合适,双方老人同意,男女双方同意,婚事就有了。接着男方下聘金,俗称“外家钱”,多少由双方议定。下聘金就算定婚了,然后才到政府去办结婚证。待男方准备妥当,把迎娶时间告诉女方,女方就得着手准备。婚礼前一晚,新郎在陪郎陪同下,给女方送去肉、、、若干,新郎回到自家。第二天,在陪郎的陪同下去迎娶新娘,并带去名目繁多的封包,给新娘的父母、兄弟、姐妹、叔伯、婶婶,甚至厨房烧饭、砍肉的也得一份。新娘的哥嫂也得给新郎封包和新鞋。又从男家挑选两位姑娘拿稻穗、剪刀、镜子、公鸡到女家,由女方家招待。和当地壮族群众一样,女家都要给陪郎和男家来的姑娘挂彩,抬出嫁妆。出嫁那一天早晨,新娘站在米箩下向祖宗辞行,然后,穿黑衣、黑裤、黑鞋,束红头绳,撑黑伞,捂白,由嫂子背出门坎,向新郎家步行或乘车去。到男家拜堂后,新娘当晚要回娘家,第三天才在母亲、伯娘、婶母、等人的陪同下,担着小猪、小鸡到男家,以示为新婚夫妇准备生活的本钱。&
客家风俗 - 节日风俗
客家人的传统节日是、、、、、、、等节。是大节,年货丰富,多是腊味,包、炒等。正月初一不能杀生,初二方可开怀痛饮。春节的娱乐活动,最重要的是舞狮上门拜年。元宵节时,客家人喜欢包,再次大吃一顿。“二月灶”,煮糯米饭杀鸡拜灶王,求得一年丰收、顺利。三月清明是传统的扫墓节,煮甜糯饭,备酒菜,巡回祭扫祖墓,客家人又随便加一次菜,也算是一个节日。端午节,包粽子。六月六,备酒菜。中元节,是一年内的第二大节,杀杀宰,女儿、女婿及诸亲戚都要返回看望老人,热闹一番。中秋节,备、月饼赏月。重阳节,出外登高。冬至,吃一种比水饺大,用糯米粉裹外,馅为鱼肉、猪肉、萝卜丁的水煮馍。送灶王那一天,即十二月二十三日(农历),也是一节日。除夕那天,客家人全家停止工作,集一年的各种收获,隆重地吃一顿饭,在外工作的家人,都要赶回来团圆。&
客家风俗 - 信仰风俗
客家人的保护神是“灶王”——。土地神的神位设在村口,旁种一棵大,每逢农历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二月二、四月八、端午节、中元节,客家人都要前往祭土地神,摆上、、(均是熟的),三碗饭、三双筷、三杯酒,点燃香烛,席地而跪,祈祷土地神保佑全家安好、生产丰收以及其他要求。供品的摆设位置是:香最近神位,酒饭次之,荤菜最远,蜡烛在两旁。另外,谁家添丁添口、出外读书工作,也要祭土地神。伏波庙、大人庙、女庙,是客家人每年都要参拜的,即使“”期间,曾三令五申严禁搞迷信活动,客家人还是暗中参拜。伏波庙,即为纪念汉朝将军马援南征而建的庙,庙会时间是正月初六。大人庙是纪念清朝丞相(大学士)陈洪谋为广西民众请命免交钱粮而建的,庙会时间是正月十九。女庙是纪念刘三姐建的庙,庙址是在一个山洞里,正月二十九日举行庙会。客家人祭祖是一件大事。三月清明时,整个姓氏都热闹起来,联合到祖坟去搞祭祖活动,良江乡内的姓氏,每年清明都要集中到宾阳进行祭祖,一般每家派一人到场参加。每逢节气或岁终,客家人都是先用荤菜祭祖后,方才进餐。正月的时候,供品必须摆到十五那一天才能撤去。正月的供品多是、猪头肉(整块)、米花糖之类。客家人过去每逢春耕前、夏收后以及秋收后集中于,一来听文化程度较高的人解释家谱,续写家谱;二来商量姓氏内需要解决的大事,例如同外姓的纠纷、建筑、生产等。
客家风俗 - 客家婚嫁风俗
&惠州民间的婚嫁礼俗,以封建礼教诸俗为基础,大多显得,劳民伤财,可说是颇多陋俗。儒家经典《礼记?昏仪》说:“夫权,始于冠,本于昏(婚),重于喪祭,专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昏(婚)礼者,礼之本也。”可见儒家十分推重婚姻礼俗。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儒家思想,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五彩缤纷、礼制颇多的婚俗文化。惠州的传统婚俗,大抵就是中国文化在一个地方的具体表现。封建社会的几种婚姻形式,如“”、“”、“”、“”、“”、“”、“”、“”等等,惠州均有之。其中姻尤其盛行,聘礼、聘金不可或缺,在依然可见其遗风。聘娶婚姻在惠州有悠久的历史。《惠州府志》记曰:“婚姻,俗用槟榔为聘,以多为贵……其聘仪妆奁则称家之丰约为之”。“俗用槟榔为聘”中的,旧时中药铺有售,在聘礼中,它多具象征意义,而真正的聘礼传统都是以银钱、食用之物为主的。“府志”说聘礼“称家之丰约为之”,实际上,即始“约”者,聘礼的数量也是相可观的。惠州传统的聘娶的礼仪十分繁锁复杂,从开始的媒人提亲,到最后的三朝回门之俗,其间经历卜吉、过礼落定、报日、过大礼等婚前诸礼及铺房、亲迎、拜堂、滞新娘等盛大的联姻仪式。惠州民间的繁杂婚俗,是由婚嫁礼仪的“六礼”演变而来的。“六礼”起源于周朝。《礼记》记述当时应循的婚姻程序为“纳采”(媒人提亲)、“问名”、“纳吉”(男方卜吉,女方正式认婚)、“纳证”(下礼落订)、“请期”(婚期的商定)、“亲迎”(迎亲接新娘)。这6个环节就是所谓的“六礼”,是封建礼教中最早的婚姻礼仪。其后两千余年,六礼虽有变异,但万变不离其宗,今日各地的婚仪中都依然可见其。 惠州传统的婚嫁礼俗,大抵按如下几种程式进行。 (一)提亲传统聘娶婚姻之始,首为提亲。一般是男家请到女家说合。提亲为六礼中“纳采”的一种变化形式。《仪礼?士昏礼》中记曰:“昏(婚)礼下达,纳采用雁。”就是说,秦汉以前的提亲一般是以提活雁作为礼物的。这是取其顺乎阴阳往来之义。到了秦汉以后,送礼又采用糕羊、合欢、嘉禾、胶漆等物,到了后来竟发展到了30余种,这些礼品一般都象征着夫妇牢固和睦。惠州传统婚仪中的提亲携礼多是活鸡或花布妆奁类用物。这种鸡,民间称“带路鸡”,寓意吉祥。在提亲中,媒人受男家之托,凭三寸不烂之舌通女家。因惠州以前作的多为女性,故惠州习惯称之为媒人婆。媒人在中国古已有之,中就有“匪我愆期,子无良媒”的诗句。惠州传统婚仪中的媒人婆一般分职业的和非职业的两种,职业媒人婆以做媒为生,唯利是图,所以不惜摇唇鼓舌,讲假话,讲瞎话,夸大对方家庭对个人的优越条件,对方及其家庭的欠缺方面,往往撮合出一些畸型的。正因为如此,在人们的心目中,媒人婆往往给人一 种“哄神骗鬼、谋人钱财”的丑恶形象。 (二)过大礼 婚前诸礼最为隆重和至为重要的莫过于亲迎前夕的“过大礼”了。在聘娶婚姻中,两家相互商定的聘金、聘礼、嫁妆在这一天要履行。此日男家将预先备好的各种聘礼装满食格、盒箩,贴红插柏,或挑或抬,由男家的姑嫂姐妹浩浩荡荡地送往女家。男方在“过大礼”中送全猪全羊是常有的事,故民谣里有“行猪过大礼”的唱词。饼食也是必备之物,惠州的定俗是备“大饼”,大饼的种类达十几种,依各家的条件和讲究铺张的程度备一种至数种大饼不等,不过,十数种饼全部备齐的并不鲜见。除此外,必备的还有烧猪肉、、、、、等。女家在收到男家礼品时,立即将原先预定的嫁妆送往男家。惠州传统婚俗中常备的嫁妆,主要为生活用品,比较普遍的是衣服、被、枕、席、帐之类,还有诸如、、、等家具。现在嫁妆中除主要的床上用品不可缺少外,常常还见有、、、等。“过大礼”一般在迎亲的前一日,喜庆的十分浓厚,那些送礼品的姑嫂姐妹们,一般都着盛装,上下簇新,施粉抹油,招摇过市。惠州风俗,送礼的队伍专挑人多的道路行走,以沿途相告喜事。“过大礼”之俗,近于传统“六礼”中的“纳征”。《仪礼》说:“征,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也就是说,下了彩礼,送了嫁妆,才可以把女子娶过来。古代的纳征也是至为重要的一环,所用的彩礼各代不尽相同,秦以前多采用名贵的玄燻、束帛、俪皮;汉代多用金银。其后,风俗日盛,礼物日重,历代有识之士多视为时弊而欲杜绝,但此风却历代盛而不衰。“六礼”中,“纳征”是在“请期”“报日”之前,而惠俗却是在报日之后,两者在时间上有些差异。“大礼”过后,即时婚娶,尤显得热闹,这大概是此俗至今在惠州民间依然盛行的一个。(三)接新娘接新娘是传统“六礼”中的“亲迎”。亲迎为“六礼”之尾,是“六礼”的归结。现代人所说的婚礼或古人所说的婚礼大典就是以接仪式为标志。古时候所说的婚礼大典,一般包括铺房或暖房、亲迎、回门三个环节,持续三天。第一天铺房或暖房,第二天亲迎,第三天回门。惠州的习惯不尽相同,所说的婚礼基本上是指亲迎和滞新娘两个环节,至于迎亲(也就是接新娘),则主要包括了铺房、花轿迎亲、撒盐米、跨火、踏凹栏等主要的几项风俗。1.铺房:铺房是一种旧风俗,一直延续至今。铺房是女家送嫁妆到男家后,女家的姑嫂帮忙摆设新房的一种风俗。按惠州习惯,铺房讲究两点,一是摆设的床、柜、梳妆台等要注意方位、风水,至为讲究的是衣柜镜不能向床。惠州习俗中,镜与照妖同义,而照妖镜向床,显然是不吉利的。二是铺房之人要“命好”,民间认为命好的标准主要是“多子多福”。所以,、无生育能力或生育少的妇女是不能参加铺房的,而多子多福者,自然是铺房的主要参与者了。2.上花夜:新娘出嫁的前一天,族中的姑嫂姐妹(必选所谓命好之人)要专门为梳妆打扮穿衣,这就是民间所说的“插花”,这一夜,民间风俗又称为“上花夜”,是新娘嫁前的一项很为庄重的仪式。行此礼时,新娘往往伴以哭唱,其时新娘面临人生的重大转折关头,一般都十分动情,而旧俗中规定新娘插花后要在阁中静坐哭唱至天明,谓“五更守夜”。上花之夜,新娘悲悲啼啼,彻夜不眠,更显出一种传统婚嫁“喜亦悲”的。3.花轿迎新:惠州传统用花轿迎亲,五十年代尚有专门出租花轿的店。多是二抬、四抬或八抬大轿,绣“凤鸾牡丹” ,“福禄”,饰“四彩花灯”,披“大红花绸”,故谓“花轿”。接新娘之时,由媒人领路,领花轿,一路鼓乐。至女家后,女家姐妹拒之于门外,新郎赶忙派“利是”,过众姐妹一关后,便可将新娘接出。新娘哭赖不走,男家众人软硬兼施,哄出闺房,又哄其(硬推)上轿,新郎还要给轿夫封“利是”,方才起轿。几翻“拼搏”后,新郎往往已是精疲力尽。4、撒盐米:接新娘时,旧时惠州有些地方有撒盐米的习惯,预先用器皿盛好一些、、等物,即在接新娘的途中沿路撒放,谓祭桥神;而沿路撒的,是为祭祀路神,这就是惠州传统婚姻礼俗的撒盐米之俗。撒盐米之俗其实为我国传统婚姻礼俗中“”之习的一个变种。“撒谷豆”出现在西汉,两宋时北方盛行,其传统的说法是为了“禳三煞”,亦即驱鬼避邪,这和惠州民间“撒盐米”差别不大。只是“撒谷豆”多为北方遗俗,并不普遍,而惠州有之,可见惠州习俗的渊源是甚为久远的。&5、遮头、踩凹栏与跨旺火:新娘接到家中,鼓乐声中众亲扶下轿,此是新郎手持扇子相扇,若男家的大姑八字相克,她们必须用盖(竹编的盛器)、筛等物遮挡不与新娘直接见面。民间认为,新娘红运当头,杀气甚大,新郎用扇扇之,谓“弱其杀气”,人避开不见,谓“避其杀气”。有的地方,新娘下轿时,新郎用凹栏(主编的一种盛器)挡住新娘后脑地方。这一风俗,惠州流传的哭嫁歌中亦有反映:“我()脚踏轿门郎晾遮,郎晾遮头遮女死,我比(给)什么功劳来谢爷。”看来,新娘是颇怕这一“遮”的。按民间的说法,凡出嫁女要孝道,即使上轿到了男家,也要一步三回头,而新郎的那个凹栏,就是要遮住新娘不断回头的视线,很名显,这一做法就是要使新娘专心嫁到男家,不要老想着娘家.除遮头这个风俗外,同时还有踩栏之习,新娘一下轿,男家的人便急忙在新娘的脚前铺就一个凹栏,让新娘脚踩而过,民间谓“脚踏凹栏随窝(凹)转”,很名显,这是要让新娘过门之后,能专心致志地在男家这个“窝”里做牛做马。踩过凹栏准备入屋时,惠俗中习惯要让新娘跨火而过。即便是不置专门的火盆,一些老人也要抓一把草燃烧在门口,让跨过。此俗北方称“跨旺火”。也有的地方是跨碳火,是一种比较悠久的民间习俗。他有两个用意。一个是取“旺”字,新娘跨过旺火把之后,来日就给夫家带来“旺火”。另一个是取“避”字,主要是避去邪崇。民间人为有两个“邪”源,一个是婚嫁之时,观者如云,其中难免夹杂一些家中有丧、病之事的人,民间认为他们身上带有邪崇,惠州则称这些人身上带有“煨(讳)”;另一个邪源是出自新娘本身,女人身子带有“脏”,这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旧观念。因此,惠州的跨火之俗,虽取“旺火”之义,但主要是为了避邪,火盆所燃的旺草、丝毛草、挑卡等物,均是中国传统的避邪之物。尤其是“旺草”,惠州民间称其为“抹药”,是惠州穿统“去煨(讳)的专用药,在出生婚嫁礼仪以及“拜山”祭祀中,它都是人们用以避邪的护身药。6、捧:“捧蜡烛”为惠州传统婚嫁迎亲中的必行之俗。在接新娘归后,子入洞房之前,就先由童男捧蜡烛至洞房安放。此俗惠州最为讲究,民谣亦唱云:“捧蜡烛,捧到新娘房间笃(尽头的意思,或最里面之意)。”按习惯的做法,要首选童男一人(一般为族中亲戚中兄弟多者),随迎亲队伍接新娘(此时已捧好蜡烛),接归或直接将蜡烛捧至洞房内安放。此为奉子,俗不可耐,以兄弟多的童男作为引子,为新娘佳人点燃香火,便引来子孙满堂。7、迎亲鼓乐:惠州旧俗中“接新娘”的整个一般都鼓乐不停,光绪《惠州府志》所记的“鼓乐迎亲”即是。苏东坡寓惠时曾称:惠州“钟鼓不分哀乐事”,看来惠州传统的迎亲在代以前就已有了。惠州婚事的鼓乐称“锣鼓柜”,以锣鼓、镲、钹为主,配以唢呐。鼓乐队随迎亲队伍来回吹奏,渲染了喜庆气氛。光绪《惠州府志》说惠州的民间婚礼“鼓乐竟日”,亦即民间所称的“一日鼓”,但一些有钱人家婚事鼓乐,实际上是“二日鼓”、“三日鼓”。旧时,惠州有专门的鼓乐店,有职业鼓乐手,男家婚娶,只需花银钱便可雇专门的鼓乐班子,因而旧时婚礼请鼓乐班子捧场是的。(四)滞新娘新娘到家后,先拜堂,拜天地祖公,拜高堂,并依次向男家长辈敬茶,此谓“饮新娘茶”;而诸长辈要回封“利是”包,以祝愿新婚新人大吉大利。礼毕,就是大开宴席“和新娘酒”了。惠州旧俗婚宴时并不露面,一般要饿着肚子独坐闺房,不能抬头,不能言笑,不能轻易走动,独听正厅中传出的嘻闹狂欢之声。此时新娘内心一般都忧虑不安,因为她知道,那些狂汉醉鬼们,一会儿宴毕之后,便要冲入新房中“闹”她了。这就是惠州婚礼中一个最为狂欢的场面——滞新娘。滞新娘即习惯说的,“滞”是惠州方言,即戏弄之意,滞新娘即戏弄新娘。其实还在拜堂之时,滞新娘便已开始,如果新娘下跪的动作稍慢,有些人便在新娘的后脚弯上猛蹬一脚,使新娘在地;或一阵起哄,人叠人地把新娘压在下面。此前,女家同来的姑嫂姐妹等人总是事先作些准备,如在堂前铺一块草席,使新娘倒下时不致于弄得满身灰尘。但是,男家客人总是想办法把新娘弄得狼狈一些。 婚后宴毕,人们迫不及待地涌入新房。先是要“食新娘茶,吸新娘烟”。按规矩新娘要逐一给每位倒茶点烟,这时,人们往往让滚烫的茶水倒得满满的,故意让新娘烫着;又故意将新娘点烟的火种吹熄,让新娘无所适从;尔后,又让新娘在几寸宽的长条木凳上走过,谓“过天桥”。板凳两头易翘,中间仅一个宽,人走在上面摇晃不定,而一些好生事者,还故意把凳脚事先弄坏,好让新娘从凳子上摔下来。至于要新郎新娘咬糖果,对新娘讲猥亵的话之类,则是平常的事了。越往下,秩序越乱。有的偷偷拿松毛针之类带刺的东西刺新娘的颈背,或向新娘的脸上喷撒胡椒粉,并左推右搡。女家同来的姑嫂姐妹尽力劝护扶持,也无济于事。新娘也强颜作笑,但脸上流趟着汗和泪。这种捉弄新娘的行为,往往要延至深夜。此俗对一个刚出嫁的新娘来说,是近乎残忍的。闹新房古以有之,汉代已十分流行。因闹新房是以戏谑新娘为主,因而此习也称作“”、“戏妇”。时人所著的《昌言》指出:“今嫁娶之会,捶杖以督之戏谑,酒礼以趣之情欲。宣淫佚于广众之中,显阴私于族亲之间。污风,生奸,。”说明当时闹新房十分放纵,而且人们行为有违“礼教”,污秽视听,故此作者以“污风诡俗,生淫长奸,莫此之甚”加以斥之。《汉书》亦云:“新婚之夕,于窗前窃听新妇言语及其动止,以为笑乐。”此为传统的“听房”之习,也属闹新房。惠州以上两者皆有,而且颇具“污风诡俗,生淫长奸”的。但人们并不认为这是伤风败俗,世代相袭,以至今日的惠州,都依稀可见这种婚俗的遗风。(五)三朝回门娶亲的次日,新娘早起服侍家人,日间迎接串门探访的亲朋邻里,到了第三天,一早便要打点礼物同一齐回娘家看望父母,这就是惠州习惯所称的“三朝回门”。它是传统婚嫁礼俗之中甚为讲究的一项礼仪。如果说提亲、卜吉、落定、报日、过大礼为婚前礼,迎亲、滞新娘为婚时礼的话,那么,三朝回门便是婚后礼了。三朝回门和古时侯的“打婿”风俗有着密切关系。《西阳杂俎》一书在记述南北朝“打婿”风俗时说:“婿(女子住的屋)日,妇家亲宾妇女毕集,各以杖‘打婿’为乐,至大委顿者。”广东近现代文献中亦有“戏郎婿”的记述。按的旧俗:郎婿回门之时,岳家以盛馔,谓之“待新女婿”,但席坐使时,岳家的姐妹群起而戏之,或出难题使新郎难堪,或迫新郎跪拜家中诸物。惠州的三朝回门,又称“滞新郎”,从形式到都和“打婿”、“戏婿”之习有相似之处。按惠州的习惯,新人到岳家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而后逐一拜见族中诸亲。在拜见族中的姐妹时,往往就已开始“滞新郎”了。按照传统的风俗习惯,新郎到岳家祖宗和岳家宅屋的四方神,这时姐妹便于一旁起哄,或让新郎多拜几次,不让其起身;或让新朗频频下跪,不让其间歇;有些好事之人,还会拉到鸡窝或猪圈旁,明说是要新郎拜鸡笼神或猪舍神,实际上是戏弄新郎。如新郎不从,众姐妹就回强行“执法”,使新郎不得不从。拜毕,岳家宴请郎婿。席间,岳丈及族中老者要出些对子和难题让新郎解答,说是测试的才能,实际上是为难新郎;而那些好事的姐妹,这时便照搬“滞新娘”的做法去戏弄新郎,使新郎狼狈不堪。“滞新郎”尽管在程度上不如“滞新娘”,但岳家的矛头始终都是直指新郎,大致是对新娘在男家受到戏弄的一种“回敬”。新婚三朝回门是惠州传统婚嫁的一个定俗,故礼仪颇为讲究。回门时备的礼物,首要为鸡,民间谓“带路鸡”,这是必备的吉祥之物。其余的礼物,如鱼、肉、鹅、海味、山珍、饼食等各听其便。这些礼物,男家一般都多备一份,如肉、备两块,女家接礼后,按俗要回男家一块。其余如大桔亦不可缺少,如无大桔,即须以柑橙代替;大桔寓意“大吉”,女家接礼后。还要回给男家大桔(吉)。除远道联姻者外,市内及近郊联姻,三朝回门一般是岳家请郎婿、新娘及婿家姑嫂吃一餐,然后打点回礼,当日返归。回礼宾司使中,有岳母所蒸的大红发糕和红,“带路鸡”不可或缺。惠州还有新婚一月回门的习俗,回礼时岳母蒸(一中),娘家娘婶蒸敛糕。&
客家风俗 - 客家丧葬礼俗
比起其他礼俗,丧葬之俗来得更为肃穆。客家人对于此,做得十分周到,甚至过于繁文缛节。葬务从厚,礼务从奢,丰其筵席,醉饱灵侧,鼓乐奠别等等。一些地方至今旧俗犹存。 临终之际,便将事先做好的"寿衣"给病人穿上,称"着寿衣"。过去有“上六下四”之说,即上身穿六重衣服,下身穿四重裤子。 客家风俗重视送终。出门在外的千方百计赶回家,以求在前见最后一面,显得孝顺。人断气后,马上烧轿,焚纸,眷属、儿女悲哭成叫。是为“送终”。 报丧:病人断气后即刻报丧。孝子往外祖母舅家及亲伯叔家报丧,在门前或附近路口还出讣告。 摆孝堂:在遗体前挂白布,摆香桌,放灵位牌或遗像。早晚哭灵,登记亲友送来的礼物或“代烛”,帐布按序挂在孝堂两旁。 落枕:移动,在厅堂地上铺一白布,将遗体放在上面,头新瓦,瓦上垫以布制三角枕,日夜派人守候;择日定时将遗体入棺叫“入材”。每天清晨和傍晚以及亲友来吊唁时,丧家女眷在帐内棺旁举哀。晚上亲友参加孝堂守灵,俗称“陪夜”。 发丧要择时,常在早晨。旧时在头一天要“闹丧”,通宵达旦,鼓乐喧天。发丧先举行祭奠,再出殡。讲究排场,以显示儿女。 安葬:将灵柩放入墓地。墓地选择讲究“”。坟墓外观很似客家人的围龙屋,是客家人崇拜祖先的一种表现。埋葬后第三天,亲属穿孝衣到坟上哭拜祭奠,烧纸钱,谓“醮三朝”。 做七:人死后,每逢“七”日,要举行祭奠,俗称“做七”。一般只做“五七”。最后举行祭奠,焚化灵屋(纸屋),叫“完七”,以示丧事的结束。以后,周年举行祭礼,叫开小孝;三年举行祭礼,叫开大孝。开大孝时,门前、厅堂换上红联,一切恢复正常。 客家之俗,安葬若干年后(常为十年),挖开墓穴,将遗骸用炭火烘烤,按人体结构屈肢装入特制的陶瓮内,谓“检金”,然后重新安葬,这才是永久、真正的。 对于非正常死亡的人,有一些特别的丧葬礼俗,如比较注重请道打醮念经,超度亡魂等。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
参与编辑人数:
最近更新时间: 20:01:16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居落成请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