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历代状元名单知多少

中国古代大学的教学组织形式(1)
作者:&&来源:中华励志网&&更新:&&&& 【字体: 】
728648∷ 美丽心灵?美丽人生?美丽中国 ∷728648
[摘 要] 中国古代大学的教学组织形式(1)灵活多样,有面授、相授、自学、答疑、切磋、分斋 、别舍、会讲、复讲、问难等,既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 性,值得我们继承。   [关键词]中国古代;大学;教学组织形式       如果说教学方法是关于教学内容自我运动形式的意识,并无独立存在的教学方法,那么教学 组织形式是更加抽象的东西,它由教学内容以及传授教学内容的方法所决定,没有离开特定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教学组织形式。从如何传授教学内容的角度来看,它是教学方法,从 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地位和作用来看,它是一种教学的组织形式。抽象地 谈论教学组织形式,剩下班级教学、个别教学、分组教学、复式教学等空洞的概念。这些概 念由于过多地抽象掉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特殊性,无助于认识当今学校批量生产学生, 违背因材施教原则的问题。   近代以后,我们国家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从西方引进的。以班级授课制为主,也引进了一些其 他的教学组织形式,如道尔顿制还在美国试行的时候就引进到了中国。几乎所有课程与教学 论的书都没有专门谈到中国古代曾经有过的教学组织形式。中国曾经是一个以教育立国的国 家,国民受教育的水平和普及程度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都高于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这样一 个国家必然有属于自己的教学组织形式。中国古代的办学形式多种多样,教学组织形式在不 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学校各不相同。举其要不外乎面授、相授、自学、答疑、切磋、分斋、别舍、会讲、复讲、问难等。这些形式都是一些依附于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或教学主体的形式。   面授 面授是当面个别授课。古代塾师教弟子,大约如《管子&#8226;弟子职》 所言:“危坐向师 ,颜色毋作。受业之纪,必由长始。一周则然,其余则否。始诵必作,其次则已。凡言与行 ,思中以为纪。古之将兴者,必由此始。后至就席,狭坐则起。”一个老师教一群学生。学 生一个个对着老师严肃认真地坐好后,老师开始上课。学生的年龄有大有小,老师从大的开 始教起。教过一轮之后,则视具体情况分别辅导,不必从大到小了。学生第一次诵读课文时 应站起来,以后则不必了。学生的言行应合于中和的原则。晚来的学生加入听课,坐在他两 旁的同学要站起来。城里的私塾,学生多至百人以上,佼佼者往往能读到更多的书。王充《 论衡&#8226;自纪篇》云:“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 鞭。 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经明德就,谢师 而专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日博多。”个别教学,最能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让鲁 钝者得到管束,敏慧者脱颖而出。乡下的私塾学生少,教学组织更加灵活,一派田园牧歌景 象。南宋时人宋伯仁《西塍集&#8226;村学究》云:“八九顽童一草庐,土朱勤点七言书。晚听学 长吹樵笛,国子先生殆不如。”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一起,读起书来当然是各读各 的,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所描述的那样:“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 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 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 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 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学生有读《论语》的,有读《幼学琼林 》的,有读《易经》的,有读《尚书》的,先生自己则在入神地读《清嘉集初稿》。   大学层次的面授有所不同。古代的私学大师深居简出,能得到大师面授的机会是一种荣耀。 汉代的经书,口相传授,章节句读,都由经师手定,是为师法。得到了经师的亲口传授,便 被视为正宗的师法传人。故经师择弟子十分严格,只有高才生才能登堂入室,亲觌师容。《 后汉书&#8226;马融传》云:“融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生,常有千数。涿郡卢植,北海郑 玄,皆其徒也。善鼓琴,好吹笛,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居宇器服,多存侈饰。尝坐高 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以次相传,鲜有入其室者。”   相授 即所谓“弟子以次相授”,得到老师亲口传授的学生再将老师 所传授的知识传授给其 他学生。董仲舒是较早使用这种形式的经师。《汉书&#8226;董仲舒传》称他“下帷讲诵,弟子传 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郑玄虽为马融学生,但在马融门下三年未能登堂,只见到了 马融的学生。《后汉书&#8226;郑玄传》云:“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 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 图纬,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a
href='/qx/lslw/.html'2<a
href='/qx/lslw/.html'3<a
href='/qx/lslw/.html'4<a
href='/qx/lslw/.html'下一
上一个文章: 下一个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刷新页面即显示您的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xe621; 上传我的文档
&#xe602; 下载
&#xe60c;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xe602;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再谈历代状元知多少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再谈历代状元知多少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10:38:55|
文档星级:&#xe60b;&#xe612;&#xe612;&#xe612;&#xe612;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再谈历代状元知多少
官方公共微信我市有史记载唯一状元陈载得到进一步论证
  (通讯员李海波报道)日前,我市大学生村干部李琳所作的《金代状元陈载考略》论文由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刊登。论文对我市科举制度下有史记载的唯一状元陈载的籍贯、事迹、宅第和后世进行了初步论证。这也是对我市状元陈载的首次论证。
  据了解,陈载为金明昌二年(1191年)辛亥科经义状元,这是科举制度下高平有史记载的唯一状元,《山西通志》,顺治、乾隆、同治版《高平县志》和《再谈历代状元知多少》等相关史料文献中均记载了陈载为明昌二年状元,除陈载外,还未见有史料记载高平出过其他状元。论文考证陈载乡里为:河东南路泽州府高平县唐安村(今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马村镇唐安东村)。中状元后,陈载进入了最高文化层次的官僚机构翰林院。今唐安东村仍遗存有状元后裔明万历丁丑科进士陈璨重建的陈氏府邸。
  该论文是在科举研究专家周腊生教授和民俗文化学者冯金堆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李琳是我市马村镇一名大学生村干部,工作之余,主要发掘整理传统文化。该论文的发表填补了我市状元文化的空白,为今后研究了解高平的状元文化提供了一份难得的资料。
&&&&&&&&[]&&[]&&[]
本网版权与免责声明: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山西.高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高平市政府信息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②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按作者意愿予以更正。③ 信息热线:
GaoPing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
高平市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高平市政府信息中心制作及维护 晋ICP备号-2 晋公网备33号 最佳分辨率:像素中国历代状元知多少_闻有红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贴子:
中国历代状元知多少
中国科举时代究竟有多少状元(不含和女状元)呢?据史籍记载,有唐一代,共有状元139人,的、、、后汉、后周沿唐制,有状元11人。宋代有状元118人。元代的蒙、汉状元共32人。明朝有状元90人。清代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制时,其间有状元114人。总计由唐初到清末,共有状元504人。&&
  辽金两代,实以名列榜首的为状元,此外,则的状元为18人,金代的状元为15人。的有状元1人。的状元有14人。若上述状元可与唐、五代、宋、元、明、清状元同列,则中国历代状元共计552人。&&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为五年(622年)科状元。最后一个状元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科的。&&
&&
“在这历史性的时刻到来...
他们放着国歌 一个人录...
我觉得应该是吧 希望能...
有关中国历史的真相!14...
内&&容: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再谈历代状元知多少_教育学习-牛bb文章网您的位置:&>&&>&再谈历代状元知多少再谈历代状元知多少(原作者:周腊生)[摘 要] 本文对发表于2001年的《历代状元知多少》一文所提供的历代状元统计数 进行了 补充修正,历代应有状元总数原为886人,现为914人;历代可考知姓名的状元原为674人 ,现为682人;多少知道一点生平事迹的原为507人,现为531人。[关键词]历代;状元;状元数[中图分类号]G5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08)06-0059-06笔者2001年曾写过一篇《历代状元知多少》[1],发表后被广为转载。也有学者跟 笔者讨论 过唐代分场考试的榜首以及莫宣卿、施肩吾、朱善等人算不算状元等问题,笔者仍然坚持 原来的看法:唐代分场考试的榜首不能算状元,只能称分场榜首;莫宣卿、施肩吾、朱善等 人也不是状元。不过,通过近几年的研究,笔者在状元资料方面又有新的发现与思 考,原来公布的统计数据有所变更。一、历代应有状元数原来统计的应有状元总数是886人:其中,唐代252人,五代121人,宋代118人,辽代57人, 金代74人,西夏1人,伪齐2人,元32人,明89人,清代114人,大西4人,太平天国22人[1]。经过进一步研究后,笔者对西夏科举资料有新的发现,其状元数需要重新酌定,还有明玉珍 的大夏政权也开过进士举,当时忽视了。西夏,据《西夏书事》、《宋史》、《金史》、《西夏史稿》等,亦有进士举,而且颇受重 视,进士出身的人也都能得到重用。其具体考试次数未见记载,但首尾两次开考的时间是有 记载的,笔者据同时的宋、金两个政权的科举考试情形推测,西夏大约举行进士考试27次, 应约有状元27名。元末明初,还有一个农民起义政权――明玉珍在重庆建立的大夏,它也实 行过科举。大夏国 的创建者明玉珍跟朱元璋是推翻元朝统治的“战友”。 明《太祖实录》、《明史?明玉珍 传》、《明玉珍与大夏国》、白寿彝《中国通史》(第十四册)等都提到大夏政权在明朝建 立前夕曾开科取士,也产生过状元,但目前笔者所能见到的所有书本的、网络的“状元录” 、“状元谱”均遗漏了大夏状元。大西举行进士考试2次,产生状元2人[2]。这两个政权共约29名,其中西夏有1名已计入原来统计的886名中,因此历代应有状元数现更 正为914名。二、历代可考知姓名的状元数原来公布的可考知姓名的状元为671人,仅知其姓的3人,共674人。其中,唐代151人(含1人仅知其姓),五代32人,宋代118人,辽代56人,金代61名(其 中1人仅知其姓),西夏1人,元代32人,明代89人,清代114人,伪齐2人,大西2人,太平 天国17人(其中1人仅知其姓)。这些人的具体姓名都分别收在笔者的6部拙著的各代“状元 谱”里 这6部拙著均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唐代状元奇谈?唐代状元谱》(2002)、《五代状 元奇谈?五代状元谱》(2004)、《宋代状元奇谈?宋代状元谱》(1999)、《辽金元状元 奇谈?辽金元状元谱》(2000)、《明代状元奇谈?明代状元谱》(2004,2版)、《清代 状元奇谈?清代状元谱》(2004,2版)。。1.新找出唐代状元4人长庆元年杜诗礼[3](P183-184),[4](P781)、贞观五年贾统[4](P15)、 贞观七年姬温[4](P17)、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李岑[5]。杜诗礼(790?~850年?),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字号、生卒年均未详。出生世代 官宦 之家。祖父杜孝辅官至大理丞;父杜清官至检校员外郎;兄杜诗仁官至吉州刺史。杜诗礼于 长庆元年(821年)夺得进士科第一。该年由礼部侍郎钱徽知贡举,原来取士33人,后由中 书舍人王起、主客郎中知制诰白居易复试其中14人,黜落10人,实取23人。宾贡进士新罗人 金云卿亦于此榜及第。杜诗礼夺魁后,事迹不显,有关情形待考。[3],[4](P78 1)贾统于贞观五年(631年)辛卯科夺魁。《登科记考补正》卷一第15页引用周绍良藏拓本《 唐代墓志汇编》曰:“显庆元年(656)七月二十七日《唐故并州太谷县尉贾君(统)墓志 铭》云:‘君讳统,字知人,平阳人也。……年甫十八,为大使李靖所举,待诏金马,擢第 云台,名冠褒然,策标称首,授文林郎。’贾统卒于显庆元年(656)六月。年四十三。则 其十八岁时为贞观五年。意《墓志》所记,其当为进士科之称首。亦见张补(即张忱石)《续补》(上、下)(注:载《文献》1987年第1、2期。)。”笔者赞 同其“称首”之说,亦即贾统为贞观五年状元。[4](P15)姬温贞观七年(633年)癸巳科夺得13名进士之首。《登科记考补正》卷一,第17页载:“ 《补遗》册三,第434页,上元三年(676)正月二十二日《大唐故朝散大夫守昭陵令护军姬 府君(温)墓志铭并序》云:‘公讳温,字思忠,河南洛阳人也。……亲师博喻,敬业研机 。文绚词林,学该议圃。……贞观七年,明扬仄陋,爰应招弓之礼,方申观国之才。祗问甲 科,先登荣秩,蒙授承奉郎。董仲舒之称举首,陈仲躬之处高名。望古而言,实为连类。’ ”笔者认为“先登荣秩”、“称首”等语已表明他就是状元[4](P17)。李岑为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己卯科进士状元,《登科记考补正》卷八,第335页已明确标 出,而该页进士程谏(程元谏)后的注文引《浯田程氏宗谱》确有“程元谏……开元二十七 年侍郎崔翘下擢进士第”、“状头李岑”字样,当属可靠[4](P335),[5-8]。2.新找出五代状元2人郎粲,章文谷。用“飓风搜索通”搜索,可发现介绍、分析名画《韩熙载夜宴图》的网页有几十个,几乎都 提到图中有个穿红衣、戴方巾的年轻人为“状元郎粲”[9,10]。章文谷也是网上发现的。《章氏家族网》载有章寿发《章氏状元》一文,说章文谷是南唐庚 午科(北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年)状元,并引南唐著名文臣乔匡舜所撰《太傅公传》为证 。同网《功名榜?五代十国》、《章氏世系图谱》、《一至五世列祖?太傅公偕十五子七十 一孙》,余干同乡会网站《余干人》所刊风云《余干章氏――名门望族》亦都称章文谷为南 唐 状元。 《十国春秋》等常见史书虽然没有直接提到章文谷中状元之事,但我们宁可信其有 。原因有三:其一,不仅上述网络资料跟文献资料凡两者皆有的部分都基本吻合,而且与网 上介绍章文谷为状元成系列文章所涉及的章得象、章忄 等该族历史名人的事迹也跟文献资料 相合,可见这些网络资料是忠于史实的,可信度较高;其二,章家在南唐颇为显贵,其子孙 都有条件受到良好的教育,在数十个孙子中出一个文才出众的完全可能;其三,五代直至宋 初都跟唐代一样,科举考试的录取与名次排列不全靠考卷质量,有时甚至主要靠声誉、影响 与后台,正如王士祯所说:“唐人最重进士科,然主司、举子关节交通,不以为怪,乃至宗 族子姓,亦不回避。如沈尚书主春闱,其母曰:‘近日崔、李侍郎皆与宗盟及第,汝于诸叶 中拟放谁耶?’曰:‘莫如沈先、沈擢。’母曰:‘二子早有声价,科名不必在汝。沈儋孤 寒,鲜有知者。’绚不敢违母命,遂放沈儋及第。是以朝廷名器为宗族之私 恩也。”[11](P219)章文谷仅明文记载的就有两个在南唐做高官的伯父,《 章仔钧传》中的“多至显官”、《 练俊传》中的“皆跻显贵”等记载表明,章文谷想争第一,朝中还有其他众多援手,这对他 夺魁都是极为有利的[12]。(原作者:周腊生)3.新找出西夏状元2人高岳、高智耀。据《西夏书事》卷42记载:“宝庆二年、夏乾定三年……三月,策士,赐高智耀等进士及第 。 ”照惯例,赐某等进士及第,则某人就是该科状元,宝庆二年(夏乾定三年)是公元1226年 ,这次考试也是西夏最后一次科举考试。通过查找高智耀的生平,我们又发现他的高祖高岳也是西夏状元。虞集《道园类稿?龙兴路 东湖书院重建高文忠祠记》载:“公讳智耀,字显道。曾大父西夏进士第一人。大父,大都 督府尹。考讳惠德,中书右丞相。”《西夏书事》、《元史》、《钦定续通志》等多种记载都说当右丞相的名良惠,是智耀的祖 父,这里说是“考”,名惠德;《宁夏古代历史纪年》也说:“西夏人高智耀,其祖高良惠 是夏国李德旺时的右丞相。”良惠究竟是智耀祖父还是父亲呢?脱脱(年)于至正三年(1344年)主编《辽史》、《宋史》、《金史》,任都总 裁官时,虞集(年)尚在世,是《元史?高智耀传》在前,还是虞集的《龙兴路 东湖书院重建高文忠祠记》在前还难说,当然也不一定在前的就可靠。但是《钦定续通志》 、《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西夏书事》等都是著名学者编定的,此处他们都沿用 《元史》的说法,笔者觉得还是《西夏书事》、《元史》等几部书的说法较为合理,那就是 祖父。《西夏书事》卷37有记载说:“乾道元年、夏天盛十七年春正月,使贺金正旦。使人为武功 大夫讹罗世、宣德郎高岳。岳官至枢密直学士,历世通显,至孙良惠为夏国相。”可见高智 耀这位曾为“西夏进士第一人”的先人就是高岳。据《明实录类纂》(文教科技卷)、《明玉珍与大夏国》、滕新才《明玉珍及其大夏国本末 》(下)可知,大夏政权的两名状元姓名都有记载:董重璧(或作董璧、重璧),庞百里 [2]。不少网络“状元谱”都说李安为金代状元。[13,14]编检《四库全书》只有这样一 条记载:“李安,旧志:‘襄垣人,天圣中三元,翰林学士。’天圣共九年,二年省元吴感 、状元宋 郊,五年省元吴育、状元王尧臣。八年省元欧阳修、状元王拱辰;无李安名。”[15] (卷65)另有一条记载说:“襄垣县……金学士李安墓在合河村,子元尚书 、陇西伯嗣训?礻。”[15](卷172)这两个李 安时代相去甚远,被硬捏成一人,而定为金代状元,笔者认为颇不妥 。另外,章宗承安五年(1200年)辞赋状元原来笔者认为是阎咏,应该换成武天佑,阎咏并非 状元,而是当年经义进士的第28名。具体考证见拙文《“陵川七状元”考证》[16]。总之,目前历代已知姓名的状元有679人,仅知其姓的3人,共682人。较原来增加8人。这种研究进展十分缓慢。三、多少知道一点生平事迹的状元数历代状元生平资料的搜集这些年有较大进展,这里不谈其他进展,只谈历代状元中除了 知其姓名与夺魁年,还或多或少可找到一些生平资料(或家世,或生年、卒年,或职任,或 著述)的,即实现零的突破的,原来是507人。其中,清代114人(全部),明代87(差2人 ),辽金元分别只有22人、37人、13人,宋代113人(缺5人),五代仅17人,唐只有92人, 西夏1人,大西1人,太平天国10人。现在是531人,增加了24人,各朝代进展情况不一,其 中:唐代新增11人:上述唐代新近找到姓名的4人都可算有点生平资料,另外,狄慎思、苑论、 杨、李亿、崔谔、崔詹、羊袭吉都有零的突破。这些资料待唐代部分再版时笔者 都将收进去。李岑历任京兆府兵曹参军、工部员外郎、宋州刺史 (注:《登科记考补正》卷八,总第335页借引文表明:他不可能于天宝中任宋州刺史,说是“ 升迁似亦不致如此之速”,但认为他任工部员外郎,有贾至制书,“时代均合”。笔者觉得 ,李岑任宋州刺史是乾元二年(759年)前后的事,离夺魁已20年左右,由员外郎外放州刺 史应是顺理成章的。)等职,其它事迹待 考。《全唐诗》保存其诗3首[5]、《文苑英华》录存其诗2首[6]。狄慎思,我们得知他早年即长于文笔,及第前曾撰《唐故朝散大夫太原府太谷县王公(澈) 墓志铭并序》,署“乡贡进士狄慎思述”,可见其家并非当朝势要,或为地方权豪[ 13](P361)。苑论,已知其祖父苑咸早慧,有大志,由张九龄表荐,开元中获制举出身,起家太 子校书, 官至中书舍人、集贤院学士、安陆郡太守;父苑籍,大历中,授河南府伊阳县尉,不幸早世 。苑论后官至朝议郎、殿中侍御史、内供奉、赐绯鱼袋。曾为其祖父去世撰《唐故中书舍人 集贤院学士安陆郡太守苑公(咸)墓志铭并序》。其弟苑询、苑讠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新唐书?杨传》可得知杨的家世:祖父杨润官至国子祭 酒,封湖城公;父杨侃官至白水令;兄杨缜,弟杨绘、杨绾。杨绾代宗朝官至宰相。《闻奇录》有记载说:“羊袭吉,状元。之子少时庭中乘凉,忽见天开。其内云霞氵合,综合现在得到的资料可为他写出小传:李合(798~843年),延唐(今湖南宁远县)人,出生 于世代官宦之家。曾祖李怀让官至御 史中丞,赠兵部侍郎;祖李揖官至户部侍郎、同州刺史、山南西道采访使,赠户部尚书;父 李严官至乐平县尉;岳父裴溱官至大理评事。李合早慧 而志向远大,15岁即以生物为己任。 初授河南府(治今河南洛阳市)参军,颇受河南尹韦弘景赏识,韦除东都留守,奏为大理评 事府吏。大和六年(832年)温造任河南节度,奏为掌书记,八年转监察御史里行,温除御 史大夫,又奏为监察御史。九年因事贬为端州员外司户。开成三年(838年)十二月,移朗 州司马。四年,岭南节度使卢钧奏为副经略使,五年十一月除贺州刺史,会昌二年十二月( 843年元月)卒于任所[3](P194-199)。李亿(828?~888年?)字子安,籍贯(注:李致忠《鱼玄机及其诗集》认为李亿为山西人,梁超然《鱼玄机考略》据温庭筠《送李亿 东归》诗,认为李亿有较大可能是江浙人,均录以备考。)、生卒年均待考。大中十二年 (858年)戊寅科状 元。该科由中书舍人李藩权知贡举,共取进士30人。李亿及第后,曾为河东节度使刘潼(咸 通四至七年,即公元863~866年在职)幕僚,随后曾任职鄂州(州治在今武汉市),见于记 载的职衔有补阙、员外郎等 (注:《唐才子传》、《北梦琐言》、《唐诗纪事》、《山水小牍》等皆称李亿为补阙,然鱼玄 机有《寄李亿员外》(或作《寄邻女》)诗一首,当是李亿娶鱼玄机时任职补阙,后来升为 员外郎了。)。一度娶晚唐著名女诗人鱼玄机为妾,情 感甚笃,携之到过河 东、鄂州。后因其妻不容,约于咸通六年(865年)离异,将鱼送入长安咸宜观为道士,九 年(868年),鱼因情妒笞杀侍婢,被京兆尹温璋处死。她此时尚不足30岁。李亿跟晚唐著 名词人温庭筠有交往,温庭筠有《送李亿东归》诗。其他事迹待考[19,20]。唐末崔谔、崔詹是排行相邻的兄弟状元,出身于世家大族,祖籍清河东武城(西汉置,治所 在今河北清河县东北,西晋太康中改为武城县),后定居洛阳县(治所在今洛阳市,1955年 废)陶村。曾祖崔称任尚书户部员外郎。祖崔植任商州防御判官、殿中侍御史、内供奉,赠 尚书户部员外郎。父崔承弼任河南府士曹参军,赠尚书户部郎中。他们都受得了良好的教育 。老三崔谔(861?~899年?)字号待考。乾宁三年(896年)丙辰科状元。该科由礼部侍 郎独孤损知贡举,共取进士12人。崔谔夺魁仅两三年,取得官职即卒,才华未能显现,几 乎没有什么影响[21]。(原作者:周腊生)老四崔詹(863~927年)亦于天?四年(907年)在唐代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中夺得进士之魁 。夺魁后,由唐进入后梁、后晋,历任秘书省校书郎、翰林学士、户部郎中知制诰等职,兼 赐银章、加金紫。办事敏速,出入慎秘,有长厚之誉。晚年丧子,哀痛而卒,享年65岁[21]。五代新增2人:张确,章文谷。张确,福建沙县崇信乡德星里(今沙县高桥镇高桥村)人。自小才艺出众,词学蜚声乡里, 于南唐后主末年夺魁,其时为宋开宝八年(975年;当时南唐奉宋正朔)。正逢村里建桥, 乡亲因张确高第而取“高”为桥名和村名。张确夺魁后,授职文林郎,守秘书省校书郎。宋 绍定年间,知南剑州兼招捕使陈韦华发布文告,将张确所在乡崇信乡改为翔鸾乡,德星里改 为化龙里,本户徭差并与蠲免[22]。章文谷(940?~1000年?)福建浦城人,其祖父章仔钧(868~941年)、祖母练俊(“俊 ”原文作“隽”――笔者;872~953年,或曰873~952年)都是五代时的名人,其父章仁彻 仕南唐,曾以检校工部郎中任建州节度推官,后官至参知政事,拜尚书右仆射、观文殿学士 。章文谷为南唐庚午科(970年)状元,入宋后授刑州录事参军,赠工部侍郎、太子太保。 北宋时期,跟苏轼唱和,并各留下一首著名《水龙吟》词的章P正是章文谷的曾孙,章P之 父章询,也就是章文谷的孙子,曾官虞部员外郎;章?为章文谷的七弟章文炎的曾孙;章P 、章?为再从堂兄弟。北宋宰相章得象则是其伯父章仁嵩的曾孙,即章文谷的侄孙,是章P 、章?的再从堂伯;宋嘉?年间状元章衡也是章仁嵩那一支的,较章P、章?还要晚一辈 , 是章得象的侄孙。其他名气较小,但可以在通行史籍中找出姓名,并据网络资料能理出跟章 文谷的世系关系的还有很多[12]。章仔钧的后人在宋代也是颇为显赫的,这也印证了网络资料所云章氏一门“冠盖簪绂,出入 相望,前后不绝”等语的可靠性。宋代新增1人:嘉定十三年庚辰(1220年)科状元刘渭我们原来几乎一无所知,现在得知他家事殷实[ 23];中状元后特补承事郎,签书建康军节度判官[24];曾入元符党[25];所著 有《乐平耕民传》[26]。金代新增5人:武明甫(年),字无疑,号太复,山西陵川人。贞元二年(1154年)词赋科状元 。当年24岁。初授翰林应奉文字,转秘书省校书郎,历翰林侍讲学士,官拜谏议大夫右正言 等,因耿直敢言而触犯海陵王被革职。世宗继位后调阅以往进谏本章时,发现他胆略超群, 才华过人,故复起任徵仕郎。大定八年(1168年)出任安国军节度副使,他“整纷起,除陈 蠹,劝农桑,兴教化”,使当时面临灾荒的安国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后继任兵部,户部侍郎 等职,累官至户部尚书。世宗对其十分赏识,常询以治国之道,他主张“恩赏分明”,“刑 罚得当”,谏言多被采纳。晚年告老还乡,世宗赐黄金百两、白绢百匹。他在县城东北高阜 之处修建别墅一座,匾书“乐天园”,在此洒然安度晚年。卒谥文端[27,28]。武天佑,字繁祉,号灵承,为武明甫之侄。章宗承安四年(l199年)词赋科状元。初授翰林 应奉文字,升任经筵讲官。他讲书常以“存天理,遏人欲,进君子,退小人”为言,深得章 宗 喜爱。卫绍王即位后,他上书安边三策被拒纳,致使蒙古侵占西京,政局纷乱,卫绍王被杀 。他便退隐回乡,与弟天和共居于“乐天园”。著有《经史撮要》、《大学补》及《言志》 等,今已失传[27,28]。赵安时、赵安荣为亲兄弟。赵氏祖居山西陵川杨寨村,在金代是陵川的一个望族。雍正版《 泽州府志》载:“赵振,姿性淳厚,好施予。父殁,哀感路人。析产推肥于其兄,而自取其 薄。里中贫不能葬者,悉为周赙。又注药救病者,赈粟救饿者,赖以全活甚众。”赵家家道 殷实,赵氏兄弟都受到了良好教育,诗文均颇出色。赵安时(年?)字全老,号东罔,正隆五年(1160年)庚辰科状元,历任中顺大 夫、南京路兵马都总管、上骑都尉、永定军(治所在今河北蠡县)节度使。赵安荣(年?)天眷三年(1140年)庚申科状元及第,有记载说他开始也是做文 官,后来做武官,也做过永定军节度使。两人都有零星诗文传世[29]。明昌二年(1191年)辛亥科经义状元陈载,原来是字号、里居、生卒年均不详,现在我们得 知他是山西高平人,“力学安平日诵数千言”,中状元后“在翰苑十余年著述甚富”,山西 通志载有《陈载集》,其墓在该县马村西,明万历年间裔孙陈升为其立碑[15](卷65 ,P138,173,175)。西夏增加2人:高岳、高智耀,上文已有部分相关资料,不赘。明代原来缺少韩应龙、杨守勤2人的生平资料,现在都多少找到一些。韩应龙(年),浙江余姚人,字汝化,号五云,嘉靖十二年(1533)中举,嘉靖 十四年(1535年)乙未科状元,任讲官。时世宗严饬群臣,他上书劝帝应视群臣为手足腹心 ,以礼相待,朝臣也当互为一体,以国事为重,精诚相处,被采纳。第二年某日,他凌晨起 床,盥洗毕,冠带执笏准备上朝,忽感身体不适,拟稍事休息,就此一坐不起,溘然而逝, 年仅39岁。其后代由朋友收养[30-31]。杨守勤(?~1620年)生年未详,字克之,号昆阜,浙江慈溪人,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 中 举,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会试、殿试均第一,授翰林院修撰,此后仕历待考。这是个学 者型状元,政绩不显,而著述甚丰。著有《读经悬鉴》,辑有《内外品百氏名文文字镜》[32-33]、《宁淡斋诗文集》等。元代新增1人:拜住,逊都恩氏。字明善。生卒年不详。初曾为国子学生。至正二年(1342年)右榜状元。 初授承务郎。至正十年,出任山东乡试监试官。后累迁官为奉训大夫,佥山东东西道肃政廉 访司事。官至太子司经[34]。[参考文献][1]周腊生.历代状元知多少[J].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3): 24-26.[2]周腊生.被忽略的大夏状元[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版),2008,(2):98-100. [3]许友根.唐代状元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4]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5](宋)李日,宋白.文苑英华(文渊阁《四库全书 》原文及全文检索电子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卷180,392).[6](宋)宋欧阳.新唐书?杜兼传(文渊阁《四库全书》原文及全文检索电子版)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卷172).[7](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文渊阁《四库全书》原文及全文检索电子版) [M].上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卷222).[8](清)曹寅.全唐诗(文渊阁《四库全书》原文及全文检索电子版) [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卷252).(原作者:周腊生)[9]周腊生.五代状元奇谈?五代状元谱[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0]周腊生.新发现一位南唐状元――郎粲[J].长江大学学报,2003,(5):55-5 7.[11](清)王士祯.香祖笔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2]周腊生.状元资料辑考二题[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47-48.[13]佚名.金代状元榜[DB/OL]./search/zhuangyuan/jinzy.h tm#李安/.[14]佚名.金代状元榜[DB/OL]./jackboo/blog/item/fc4ce087af4803c.html/.[15](清)石麟.山西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原文及全文检索电子版) [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16]周腊生.“陵川七状元”考证[J].晋阳学刊,2008,(1):35.[17]杨作龙,赵水森.洛阳新出土墓志释录[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8](元)陶宗仪.说郛(文渊阁《四库全书》原文及全文检索电子版) [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卷117.[19]梁超然.鱼玄机考略[J].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3):18-20.[20]刘加夫.唐代女诗人鱼玄机[J].文史杂志,2000,(5):26-28.[21]周腊生.唐末兄弟状元崔谔崔詹生平事迹考[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3):18-20.[22]张一雄.南唐状元张确籍贯仕历考[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62 -63.[23](宋)李鸣复.贴黄[A]. (明)杨士奇,黄维.历代名臣奏议( 文渊阁《四库全 书》原文及全文检索电子版) [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 司,1999.卷170.[24]佚名.金华状元[DB/OL]. /view/309390.htm/2008 -07-30.[25](宋)潘自牧.记纂渊海(文渊阁《四库全书》原文及全文检索电子版) [M].上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卷16.[26]佚名.中国书网?图书简介[DB/OL]./copy239 -07-30.[27]佚名.金代武氏叔侄三状元武明甫、武天佑、武天和[DB/OL].http://www.huaxia .com/sxjc/1.html/.[28]佚名.状元府[DB/OL]./view/765893.htm/ .[29]清荷子.金元时期陵川文化鼎盛原因浅析(四)[DB/OL].http: //hi. /haojing /blog /item /c4c0f4fdf224. html / . [30]佚名.历史名人[DB/OL]. /view/941779.htm/ /.[31](明)顾祖训(原编).(明)吴承恩(增补).(清)陈枚(续补).明代状元图考(明代笔记 丛刊?学林类本)[M].台北:明文书局印行,.[32]佚名.杨守勤[DB/OL]./wiki?title=%E6%A5%8A%E5%AE%8 8%E5%8B%A4&variant=zh-cn/.[33]佚名?杨守勤[EB/OL]./celeb?-.html /.[34]佚名.元代状元榜[DB/OL]./jackboo/blog/item/c5d4f7f2b 2d15f13b17ec53c.html/.(责任编辑 李震声)Further Discussion on the Number of Zhuangyuan in Chinese HistoryZHOU La-sheng(Research Department, Hubei Polytechnic Institute, Xiaogan, Hubei 43200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has a revision and a complement to the statistics of Zhuang yuan ( the Number One Scholar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Chinese history) pr ovided in the paper How Many Number One Scholars (NOS) in Past Dynasties in Chin a published in 2001 by the same author. The total number of Zhuangyuan is revise d from 886 to 914. The number of Zhuangyuan whose names were known through textu al research is adjusted from 674 to 682, and the number of Zhuangyuan with moreor less recorded life stories is 513 instead of 507.Key words:C Z the number of Zhuangyuan欢迎您转载分享:热门教育学习好评教育学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历代状元文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