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激励人心的诗句们练武的诗句

古代诗歌阅读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
诗歌的形象主要指三种:人象、物象、事象
一、人物形象,可以是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也可以是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
1、提问方式: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一形象?(即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2、答题要点:(1)什么形象;(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要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等进行分析,分析人物的外形、品行和道德三个方面的特征);(3)形象的意义(时代意义,社会意义即深远影响,诗人又通过该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示例与练习:
(1)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什么形象)
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具体分析形象的特征)&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形象的意义)
(2)简析下面这首诗中的人物形象。
&&&&&&&&&&&&&&&&&&&&&&&&&&&&&
春怨&& 金昌绪
&&&&&&&&&&&&&&&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是一个在春日远怀征夫的闺中怨妇形象。少妇怨恨黄莺的啼叫惊醒了自己去辽西与夫相见的好梦,写出封建社会兵役制度和战争给妇女带来的痛苦。
(3)简要分析诗中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江雪寻陆鸿渐不遇&&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4)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本诗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却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以前的贤君不复可见,后来的贤君来不及见到,生不逢时,倍感孤独。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4、常见人物形象举隅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白居易泪湿青衫,秦少游、李义山儿女情长,龚自珍爱民惜才.
二、物象(即景物动物植物等客观事物形象)、意象和意境、事象(具体事件或动作形象)
1、意象和意境:“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代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景物、山川草木虫鱼等)表现人的主观情感。客观物象一旦融入了诗人的“意”(情感)就成为“意象”。意象是诗人在诗歌中描写的融注了自己思想情感的景和物。意象是具体的。
&& 意象在诗词中的作用:
营造氛围,构建意境,烘托人物,抒发感情,传达思想;用意象的并列和组合而不用动作和情节来揭示逻辑关系或者用几组主谓词组、动宾词组的并列迭加,来体现诗歌的画面感,能收到“大音稀声,大象无形”的效果,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意象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都是由意象构建的意境。如“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王维
《田园乐七首》)全诗无一动词,纯是空间意象的并列,但却能造成一种疏淡和空朗的意境。又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枯藤老树昏鸦……鸡声茅店月……
“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由意象构建而成的。意境是空灵的。
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美好的春天;如果意象是落叶,意境就是萧瑟的清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雄浑壮丽的意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幽清明净的意境;“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意境和谐静谧;“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意境开阔苍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意境高远辽阔;“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意境沉郁孤愁。……孤寂冷清;……萧瑟凄凉;……生机勃勃;……荒芜破败……
2、请课后搜集中国古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3、意境题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景象)?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直接要求考生从情与景的角度来鉴赏这首诗。
4、意境题答题步骤:
①描述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景)&
②概括画面特点,即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境)&
③分析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情)
5、示例与练习:
(1)下面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描述画面)。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概括特点)。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分析感情)。
下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极力渲染一幅纯洁美好的图景,反映了诗人想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2)景与情的关系有: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正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反衬)。
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一二句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三四句诗人的离愁别恨。乐景衬哀情。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诗的前两句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也是乐景衬哀情。
(3)下面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漫成一首&&&&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答题指导:A、选取了哪些意象?B、这些意象组合成了一种怎样的意境?C、分析感情。
参考答案:明月、风灯、宿鹭静、跳鱼鸣(以动写静),这四个意象有机组合成清幽、静谧的意境。表现诗人孤寂漂泊的心境。
(4)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后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参考答案: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意境。
(5)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西 楼& &&曾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
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满心的豪情。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日暮①&&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
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 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⑵诗人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
参考答案:(1)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柴门深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景。(2)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亲念友之情,以及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之感。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
&&&&&&&&&&&汉江临泛&&&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颔联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1)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2)“浮”和“动”。“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3)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8)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问题。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及未休兵。
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要点:(1)战争频仍,时局动荡,民不聊生。(“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2)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象
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莼羹鲈脍。典出《晋书&张翰传》。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如曾任国民党中央日报社长马星野先生的《呈南怀瑾先生谢赠鲜味》诗:“拜赐莼鲈乡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使多少人洒下思乡思亲行行热泪。
双鲤。鲤鱼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再有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
  此外,还有行为类意象,如“捣衣”,也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还有登高望远、身插茱萸等行为也是思乡念友类的意象。
三、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宋代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猿猴。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如: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唐代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赵嘏《忆山阳》:“可怜时节堪归去,花落猿啼又一年。”
杜鹃鸟又叫子规。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唐代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宋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等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另外,斜阳(夕阳、落日),也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如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四、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菊花。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寄托他那玉洁冰清、超凡脱俗的品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宋人郑思肖《寒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中“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毛泽东《采桑子&
重阳》里有“战地黄花分外香”句,把菊花置于一个战争环境,“分外香”三个字凸现了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来写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作者赞扬松柏的耐寒,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形象鲜明,意境高远,启迪了后世文人无尽的诗情画意。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唐人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唐人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诗中的“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也以松柏来象征孤直坚强的品格。
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白居易《养竹记》中,以竹喻人生,晓以树德修身处世之道:“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张九龄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诗言简意赅地赞美道:“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黍离。“黍离”常用来表示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典出《诗经&王风&黍离》。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作了《黍离》这首诗寄托悲思。后世遂以“黍离”之思用作昔盛今衰等亡国之悲。如姜夔《扬州慢》中有:“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冰雪、草木。古代诗歌中,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以“冰心在玉壶”比喻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张孝祥《念奴娇》中的名句:“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表明自己的襟怀坦白和光明磊落。草木类的例子更多,如: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杜甫《蜀相》:“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五、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六、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记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很显然是指宋文帝杀害将领,瓦解自己的军队。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柳营。指军营。《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后代多以“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请缨。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其喻杀敌报国。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羌笛。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七、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负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的《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以上介绍的只是意象的最常见寓意。其实,不少意象是有着丰富多样的寓意。如:
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如骆宾王《在狱咏蝉》的“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的“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的“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而寒蝉则是悲凉的同义词。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三国人曹植的
“寒蝉鸣我侧”(《赠白马王彪》)诗句也表达同样的情思。
“柳”的特定意象。一是抒写离愁别恨。二是倔强的弱者形象。白居易《有木诗八首》
“枝弱不胜雪。势高常惧风。雪压低还举,风吹西复东。”三是朴实无华的君子形象。刘禹锡《杨柳枝词》“城中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桃李”、“垂柳”比喻为那些争名夺利、风云一时的势利小人,“垂杨”则是那些不求闻达、朴实无华又能长期造福于人的君子。四是一时得意的势利小人。曾巩《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诗人用拟人手法,以讽刺的口吻诅咒“倚得东风势便狂”的杨柳最终必将受到“清霜”的惩罚。现实生活中,类似这样的势利小人着实很多,一时得势便忘乎所以。
八、有关音乐曲调
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
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如:“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如:“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梅花落——属乐府横吹曲调,传为西汉李延年所作,和《折杨柳》一起成为笛曲的代表,多咏梅花的傲雪凌霜,来抒发坚贞、孤寂、相思等情感。高适:“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诗词名句意境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雄浑辽阔
“玉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苍凉雄浑(旷远)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辽阔清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幽清明净或恬静优美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高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幽静凄清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相迎”&&&&&&&&&&&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孤独凄冷&&&&&&&&&&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日出江花红胜火,传来江水绿如蓝”&&&&&&&&&&&&&&&&&
生机勃勃(绚丽)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荒芜破败或荒凉萧条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
“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朦胧暗淡(渺茫)
&&&&&&&&&&&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阴森恐怖
鉴赏诗歌的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跳跃性等特点,能准确生动、或明确或含蓄的表情达意。
一、炼字赏析题。
(一)往往是赏析那些最生动传神的字词、诗眼、响字、领字等。
“诗眼”是诗歌中最精练传神的词或句,在艺术上有独到之处,是诗中思想感情的绾结点,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的“咽”与“冷”字。
“响字”是诗中用得最好的一个字,可以是“诗眼”,也可以不是“诗眼”,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闹”与“绿”字。
“领字”有引起下文的作用,下文内容都是围绕这个字而写的,如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望”字.
诗歌中经常锤炼的词有:
1、动词:一般动词,如,“悠然见南山”“云破月来花弄影”。
活用动词,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2、形容词副词: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3、数词: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数)枝开”“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4、叠词:叠词作用一般为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
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5、拟声词: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6、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二)炼字型题的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某句(某联或全诗)的诗眼是什么?请作简要赏析。
(三)回答炼字型题的步骤:
(1)准确找出精练的词语。
(2)把该词语放在句中作具体解释,并看这个词语有没有构成语法活用现象,有没有用到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拟人、夸张、双关、用典等)以及其他的表达技巧。
(3)用具体术语(如精练传神、绘声绘色、生动形象等)来回答该字的作用(创设什么意境或表现什么感情)。
示例:请分析鉴赏“依”字的艺术效果。
宋 ·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依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答案:“依”字有倚仗,依靠之意,写出了柳条依靠东风飞舞的狂放之态,(具体解释)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修辞)不仅写柳,更形象地讽刺了倚势猖狂得志的小人。(作用)
二、名句赏析题
是一种综合性的鉴赏题,可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作者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等结合在一起来进行考查。往往是写景句、抒情句、情景交融句、叙事句、议论句、修辞句、主旨句等意蕴丰富的句子,或体现某种艺术特色的句子,总之是该作品中的名句。
提问的方式:
①某句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②某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③某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④某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⑤某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⑥这首的名句是哪一句?为什么?
回答步骤:①理解句子本身的意思以及艺术上的特点。②分析出句子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三、语言风格赏析题
1、常见语言风格:朴素自然、明白晓畅、含蓄委婉、清新明丽、幽默讽刺。
也有人用“婉约细腻、雄浑悲壮、慷慨悲凉、沉郁顿挫、激愤悲慨、豪放飘逸、洒脱奔放”等词语来形容语言风格,其实应该是诗人的创作风格。
精炼——着一字,而境界全出(司空图《诗品》)。含蓄——不着—字,尽得风流(王国维《人间词话》)
诗歌语言风格最常用词语
(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的诗比较清新,如王维、孟浩然。
(2)平淡: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
(4)明快:其特点是直接、明朗、轻快,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杜牧。
(5)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的词。
(6)自然: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如李白诗歌的语言,“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3、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4、答题步骤:(1)叙: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析: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评: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谈谈下面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春 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叙),“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析)。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评)
(2)阅读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语言有何特点?
答: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叙)这首小诗,无华丽的词藻,以平常用语入诗,不着一色,寓问于答,简炼
而自然,寓深沉于平淡之中。(析) 全诗景中寓情,表现了诗人对隐者钦慕而不遇的惆怅之情。(评)
(3)问题:本诗在语言运用方面有何特色?
横江词(其一)&& 李白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猛风吹倒天门山,白浪高于瓦官阁。
答:这首诗多用口语,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叙)&
一二名句“人道”、“侬道”,纯用口语,生活气息浓烈。
三四句用语夸张,想象奇特,焕发着积极浪漫主义的光彩,语言明朗率真。(析)&
诗人以浪漫主义的彩笔,驰骋丰富奇伟的想象,创造出雄伟壮阔的境界,读来使人精神振奋,胸襟开阔。(评)
四、练习:
1、体会下列各句中动词的妙处。
①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②杜甫《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③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答:“生”字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准确传神。星辰低“垂”,写尽平野之广阔;月随江“涌”,写尽大江奔流的气势,景象雄浑阔大。一个“滴”字让人从“夜雨滴阶”的情景体察到离人心中的凄凉,冰冷的雨点仿佛滴在他们的心上。一个“暗”字写天已破晓,油灯将要燃尽,屋子显得一片昏暗,也渲染出人物心境的凄惶。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3、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颢
   &&&&&&&&&&&&&&&&&&&&&&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答: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 (叙)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
(析)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评)
4阅读刘禹锡的诗《浪淘沙》,体会其语言特色。
  &&&&&&&&&&&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答:本诗语言质朴浅近,准确精练。(叙)描写的是太阳冉冉升起,拨开江上迷雾,淘金姑娘散满在江弯淘沙拣金,上层社会的首饰金印,都是劳动者从沙中浪底拣来的。有的字用的很是准确精练,如“照”“开”两个动词准确而有层次地写出了时间的推移,“满”字写出了人数之多,也暗示了淘金者的劳动早已开始。“尽”充分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本质,使结尾两句成为精辟警策的佳句。(析、评)
部分著名诗词作家的创作风格
苏轼、辛弃疾——豪放&&&&
柳永、姜夔、李清照——婉约& 陈子昂—-雄浑悲壮
屈原——华丽绚烂&&
李煜、刘禹锡———隽永(意味深长,引人入胜)&&
陶渊明、谢眺、谢灵运——朴素自然、清新质朴&&
王安石—雄健高峻&&&&&
李商隐—委婉含蓄、绮丽典雅&& 李清照—婉约缠绵
陆游——慷慨悲凉&&&
杜甫——沉郁顿挫、激愤悲慨& 白居易——明快简洁、明白晓畅&
李白——清新飘逸、豪迈洒脱&&
王维——闲适恬淡、清幽空寂&&
辛弃疾——豪放悲慨&&
杜牧——俊爽明快&&
苏轼——豪迈旷达、雄健奔放& 杨万里——幽默诙谐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古典诗歌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构思技巧三部分内容。
一、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修辞可分为描绘类、结构类和表达类等三大类。
①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
②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动作或思想感情,使描写更生动形象,使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更鲜明。
③借代:使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
④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引人注目,给人启示,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⑤双关:语意丰富,余味深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形象鲜明,印象深刻;生动活泼,含蓄曲折地表达微妙的神态和情思。
⑥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概括性强,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⑦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排比: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⑧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
⑨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表达上增强艺术感染力。
⑩反复:使表达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语言的韵律感,突出形象,强调思想感情。
还有通感、设问、反问、互文、回环,赋比兴,衬托,渲染,等等。
二、表现手法,应该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P134
1、描写手法:正面—侧面,白描—工描(细节描写),渲染—烘托,实写—虚写,动景—静景,近景—远景,对写—对比,点—面。
(1)白描: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衬托,而是运用极简省的语言来直接描画鲜明生动的形象、反映作者的感情的描写手法。
工描:又叫细描,是指对事物作精雕细刻式的描写,它的特点是详尽而细腻。
(2)渲染:对景物环境或人物的行动心理进行突出的多方面的形容描绘,以创造某种气氛,突出形象,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增强艺术感染力,属于正面描写。
烘托: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从本质上讲,烘托属于侧面描写。“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表现出来,是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而“衬托”是两种事物都要写,且两事物有主次之分。“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即陪衬事物和主体事物朝着相同方向发展;反衬即陪衬事物与主体事物或感情方向相反。情景、动静、有无、明暗、兴衰等,都可以相衬。“对比”双方没主次之分,“烘托”“衬托”双方有主次之分。
(3)动静:或只写某种状态的景,或动静景结合,或动静景相衬。在一些山水诗中,往往有静景,如山、月等;动景,如水流、风摇等等。大多数情况下,以动衬静,当然也有以静衬动。
(4)对写:明明要说自己,却从对方写起。如,杜甫《月夜》。
对比:将性质不同的对象进行比较,有突出或强调某一对象的作用,使对象特征更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5)虚实:“实”指客观世界中的实象、实境,即真实的景物,是正面描写;“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来的那些虚像、空灵的境界和思想感情,它包括梦幻之境、已逝之境、未来之境等想象中的景象和事情,是侧面描写;虚实相生或相衬,人们常以此描述虚实之间的关系,如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和“尽荠麦青青”,一般写景抒情的诗词中,写景就是实,抒情是虚。
2、抒情手法: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哀乐)抒情(哀乐)、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或融情于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借理抒情、借人抒情、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喻今、伤今)等。P135
3、其他手法:这些手法往往是在描写、抒情、叙事和议论时等都能用到的手法,如:衬托、对比、联想、想象、象征、铺陈、赋比兴、用典、抑扬、寓褒于贬、明褒实贬、借形象说理(寓道理于形象之中)、虚实相生、点面结合、以少总多、以小见大、借古讽今。P134
“象征”与“比喻”:象征要求神似,比喻要求形似;象征体抽象,喻体较具体;象征是对于全文而言的,比喻只是对于句子而言的。
三、构思技巧:铺垫,伏笔,照应(首尾照应、扣题照应、伏笔照应);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画龙点睛;起承转合,浑然天成;借题发挥,以景结情。
表达技巧题答题步骤:1、明手法;2、析运用;3、说作用(效果)。
示例与练习:
(1)对本诗颈联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做简要分析。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   &&&&&&&&&&&&&&&&&&&&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   &&&&&&&&&&&&&&&&&&&&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答案]:本诗颈联运用夸张手法。(明手法)&&
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析运用)&
表达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说作用)
(2)下面这首诗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 请作简要分析
小松(唐杜荀鹤)
&&&&&&&&&&&&&&&&&&&&&&&&&&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又硬。  
【分析】该诗是典型的咏物言志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抒情和刻画,找到与“志”的契合点,从而掌握主题。先抓小松的特征,抓一个炼字“刺”,不仅准确勾勒出外形特点,而且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了出来。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后因设法得到梁太祖朱温赏识才居要职。
【答案】该诗托物言志。(明手法)
&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联系作者身世,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出生轻微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另一方面讽喻世俗小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本质。(运用析、说作用)
(3)阅读下边这首宋词,回答后边的问题:
如梦令& 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他出自谁的什么作品?由此可知这首宋词写的是什么事物?抒发的是什么感情?
答案:“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武陵人”的典故,并由此推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桃花,表达了作者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
(4)阅读下边这首宋词,回答后边的问题:
三江小渡&& 杨万里
     &&&&&&&&&&&&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注】将:行,流过。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诗人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5)阅读下边这首唐诗,回答后边的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案:⑴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⑵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整体阅读诗歌,依序感知内容,归宗思想感情.
注意看必修和选修教材上有关古代诗歌阅读和欣赏的短文。
如何把握诗歌的感情?①通过析内容、识题材,初步感知诗歌情感;②通过看作者、看背景,来知人论世,来初步体会诗歌情感;③通过找出并整合感情色彩较浓的词句,来直接感受诗歌情感;④通过分析意象和品味意境,来挖掘诗歌情感;⑤通过分析结构思路和赏析表达技巧,来把握诗歌情感。
1、看标题,猜想内容(有的前面还有小序)&&&&&&&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馀
&&&&&&&&&&&&&&&&&&&&&&&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2、看作者,知人论世
盛唐边塞诗构成“盛唐精神”的壮丽音节,诗风表现出来的是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如: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中晚唐国势式微,边塞诗中于是夹杂了几许悲壮和凄怆,边塞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如: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宋代朝廷先天不足,外交上处于弱势,儒家理学逐渐发展,诗歌讲技巧,重说理。如:
&&&&&&&&&&&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观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南宋沦亡半壁江山,外临强敌内政颓糜,诗坛和词苑交织着救亡御侮的悲怆呼号!如: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南乡子&&&&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旺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3、抓关键,寻找突破
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荠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关键词句有:炼字、诗眼、典故、叙事句、抒情句、言志句、主旨句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典故。
尤其要通过找出并整合感情色彩较浓的词句,来直接感受诗歌情感。
4、抓意象,品析意境
如何品味诗歌意境?
第一、要善于展开联想与想象,没有想像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像思维。
第二、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因为鉴赏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
第三、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性格,把握住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形象有助于进入诗歌的意境。“诗而有境有情,则自有人在其中”(《围炉诗话》),这个人便是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形象。
5、抓注释,挖掘信息
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建。
6、积常识,驾轻就熟
诗歌特点、诗歌发展、诗歌分类、平仄押韵、对偶对仗、联想想象、形象意象意境、内容情感主旨、结构句式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的名词术语。
7、析内容,识题材,快速归宗。(题材决定内容,内容决定情感)
(一)送别诗
一般是通过写景、饯行、折柳等来抒发离愁别绪或相知相思或劝勉或祝福等思想感情。
大多采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第一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答:首句选取的景物是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声凄婉哀愁的子规,暗含了因友人王昌龄左迁偏远之地的忧伤之情。
2、三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三四句运用了拟人修辞方法,将自己心中的愁思寄托给明月,满含深情的明月照耀友人,一直陪伴他到偏远的夜郎。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切和思念。
淮上与友人别&&&
&&&&&&&&&&&&&&&&&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问题: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
答:离愁。首先,作者选取了大量象征离愁的景物:“杨柳”、“杨花”、“风笛”、“离亭”
。末句直接表达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和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
答:1、景物:“春江渺茫”“日暮”。2、
三四句替远去的友人设想:日暮之时会停泊在哪里呢?到那时,人生地疏,天涯一孤客是多么的令人哀伤啊!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
答:1、景物:“猿啼” 、“暮江”、 “孤舟” 。情: “客散”、 “伤心”
、“逐臣更远”。2、反衬:“人自伤心水自流”,以流水的无情反衬人的伤心;“青山万里一孤舟”,以青山万里反衬孤舟。
(二)怀古咏史诗
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咏古迹、怀古人、忆古事),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或借古讽今(统治者昏庸腐朽、荒淫奢侈)的情怀,或渴望建立功业的心情,或人生苦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慨叹,或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见解。长于情景交融,对比用典,虚实结合,评述议论等表现手法。
尤其是作为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一时的金陵更是成为古代诗人们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触发了多少人的怀古之情,金陵怀古几乎成为怀古诗的一个专题。如唐代韦庄的《金陵图》: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首句写金陵雨景,渲染氛围;二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全诗通篇写景,群山仍在,潮水依旧,月光依然,所变者已是“故国”、“空城”、“旧时月”,昔日繁华已化为乌有,全诗基调凄凉不堪,句句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令人不胜伤感。
王安石金陵怀古词《桂枝香》上片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层层表现了“故国晚秋”中江山风物的胜概。下片则以“念往昔、繁华竞逐”一句转入怀古,感叹六朝皆因荒乐而相继覆亡,末三句落到“至今”,便寓警世伤时之意,实际上是借历史警诫当朝统治者不要一味贪图享受而重蹈历史之覆辙。
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议论新颖独特,发人所未发,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而又不悖情理,使人耳目一新。
(三)边塞征战诗
大都以描写边塞景色或战争为主题,或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或者借连年征战穷兵黩武来反对战争呼唤和平,或借塞外生活的艰辛和归家无望的痛苦来思念亲人,或抒发年华消逝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感慨。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情景交融。常用词语: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胡羌、羯、夷、夜郎、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塞上听吹笛&& 高适
& &&&&&&&&&&&&&&&&&&&&&&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高适的这首诗前后两联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答:一、二句写实景,描写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的牧马的季节。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苍茫而又清澄的夜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以实写虚,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因为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虚实结合,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四)思乡怀人诗
1、感情:羁旅愁思,思念亲友,征夫思乡,闺中怀人。
2、思乡缘由: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3、表现手法: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托物传情(月、雁、笛、柳)、因梦寄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妙喻传情等。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①征铎:车行时发声的铃。②杜陵:在长安城南,是诗人的安家之地。
⑴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
还有“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
⑵“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作者对家乡杜陵深切的思念。
旅次寄湖南张郎中&&&
   &&&&&&&&&&&&&&&&&&&&&&
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
  &&&&&&&&&&&&&&&&&&&&&&
 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
  前人评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诗中写“归梦”突出了什么?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①写梦中返乡是那么容易,突出了乡思之深,之切。
②“归梦”因旅次见闻引发,前两句中江水漫流之声、月下竹影之形,是“归梦”之因;而“归梦”则是思乡之情的集中表现。所以可以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⑵“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⑶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五)咏物言志诗
通过对物的独特观察和描写,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格和理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⑴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⑵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⑶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伤迟暮,自叹身世。(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暮春归故山草堂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
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
(1)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
(2)上面两首诗歌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有哪些相似之处?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答案(1)作者既以“春残”二字概括点题,又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来具体表现花落鸟稀、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2)两首诗都通过对“不改清阴”的幽竹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其不为俗变的高尚节操的赞美。在写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反衬手法,用众芳的凋零来突出翠竹的“不改”之情志。
(六)写景抒情诗
通过描写景物,抒发自己的忧愁哀思或远大理想以及对人生独特的体验和认识。当然这类诗歌范畴很大,如山水田园诗、送别诗、游仙诗、即事感怀诗等所有涉及情景关系的都属于这个范畴。
枫桥夜泊& 张继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①在诗中作者写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
[景物]月落、乌啼、满天白霜、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特征]秋夜幽寂清冷。
②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出落榜后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
[正宫]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
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
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流水、白云)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
(七)闺怨诗
对丈夫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幸福生活的向往。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解析]这首诗的大意是:一个女子在漠漠春寒中走上自己的小阁楼,无边的晓阴浓厚似秋天。走进房间,看见“淡烟流水”图也很幽深。&
梦象自由自在漂浮的花絮,愁就像无边的丝丝细雨。夜已经很深了,月亮挂在窗帘上,她还没有睡觉。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这首诗写春日宫女的愁闷。前两句写宫女妆成下楼,希望得到宠幸,但无人赏识,独自愁苦。后两句写宫女极端寂寞无聊的心绪。
(八)哲理诗
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为人们所传诵、称引。
第一要注意形象与哲理的关系。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登鹳鹊楼》 )
在描绘的祖国万里河山的壮丽景色同时,又要蕴含着深刻哲理。
第二要注意情感与哲理的关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李绅《锄禾》 )
不仅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愤慨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而且道出了一个不可移易的真理: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都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而创造的。
第三要注意理性与趣味的关系。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最后一联,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试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这两句是诗人由望山而想象登上顶峰以后,俯视众多的山峰,都会显得矮小。反映了诗人那种雄伟的气魄、远大的志向、崇高的理想、开阔的胸襟和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至今仍阐明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道理,表现了不断进取、勇攀高峰的精神。
理解下面每首诗各自所蕴含的哲理
1、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苏轼)
本诗借欣赏庐山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待人、事或生活、社会,都应多角度、多侧面甚至换一个角色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会得出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
2、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朱熹)
这首诗借游春的愉悦启示人们:生活是美好的,只是你没有留心而已,只要你关注生活,只要你有好的情致,何愁没有明媚的春光?
3、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 》杨万里 )
本诗揭示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以及新生事物刚一露头,就会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这一生活哲理。
4、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 》叶绍翁 )
本诗蕴含着这样的哲理:“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悔教夫婿觅封侯
(九)山水田园诗
1、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表现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田园,向往自由,厌恶官场,憎恶黑暗,渴望归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2、表现手法:
(1)写景:衬托(动静、明暗、虚实、点面、正侧),远近高低,绘声绘色,白描,拟人
(2)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
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意象:春潮、雨、野渡、舟自横。意境: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感情:作者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
花不尽,柳无穷。应与我情同。觥船一棹百分空,何处不相逢。
朱弦悄,知音少,天若有情应老。劝君看取利名场,今古梦茫茫。
(1)“花不尽”“柳无穷”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2)“何处不相逢”、“劝君看取利名场”两句是作者对友人的劝慰,这两次劝慰有什么不同?
(1)比喻。用“花不尽”“柳无穷”形象表现出离别之情的“不尽”、“无穷”,折射出离别的悲苦之情。(2)“何处不相逢”,着眼于当前“离愁别绪”,以今后还可能重逢相安慰;“劝君看取利名场”,着眼于“人生历程”,用古今名利如梦成空的道理相劝戒。
[双调]折桂令&中秋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1)这首诗通过对澄彻的月光的描写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2)这首元曲重点写的是中秋夜的月光,请说出作者运用的两种描写方法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1)清幽静谧(2)①比喻,以一轮飞镜喻指当空明月,形象逼真。②侧面烘托,以银河无波、桂影婆娑清晰之景侧写月光清朗之态,效果鲜明。
(十)即事感怀诗
这类诗用往往因一点事由而发感慨,所以鉴赏这类作品,必须了解诗人感慨的事由。诗人抒发感慨的事由不一样,诗人抒发的感情和采用的笔法也不一样。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
2、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
3、同情人民的疾苦,如:白居易《卖炭翁》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岳阳楼》
5、仕途失意、怀才不遇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是一首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一首抒怀诗。表面看来,这首诗是写“他乡遇故知”,字里行间好似洋溢着一种“喜”情。然而诗人却在这“喜”的背后,蕴藏着深沉的“忧”——一种感时伤世、忧国忧民之情。诗中从“闻”到“逢”之间,历尽数十年的世事沧桑、人生坎坷,未从正面涉及一字,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身世,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世运之沉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俱在其中。 
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题常见的设题模式和的答题步骤
见《状元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激励人的诗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