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咏梅陆游2014零落成泥碾作尘展现了怎样的情景

卜算子咏梅陆游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贡献于
评价文档:
暂无相关推荐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37页1下载券
卜算子咏梅陆游|卜​算​子​咏​梅​陆​游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17.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卜算子咏梅陆游_百度知道
卜算子咏梅陆游
  更著风和雨。   已是黄昏独自愁,   寂寞开无主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   零落成泥碾作尘,   一任群芳妒。   无意苦争春,   只有香如故
驿亭之外,靠近断桥的旁边,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却无人作主。每当日色西沉的时候,总要在内心泛起孤独的烦愁,特别是刮风下雨。
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春,一意听凭百花去嫉妒。零落凋残变成泥又碾为灰尘,只有芳香依然如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
其他类似问题
卜算子咏梅的相关知识
其他6条回答
) 零落成泥辗作尘,更著风和雨。 (即使凋零了。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一任群芳妒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梅花无依无靠。 (驿亭之外的断桥边。) 无意苦争春,已经够愁苦了,梅花自开自落,无人理睬,被碾为泥浆了。) 已是黄昏独自愁,寂寞开无主,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暮色将临,只有香如故,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
卜算子 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暮色将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即使凋谢了,被碾为泥浆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卜算子1 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2,寂寞开无主3.已是黄昏独自愁4,更著风和雨5.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6.零落成泥碾作尘7,只有香如故. [注释] 1 卜算子:万树《词律》引毛先舒的话说,驿宾王的诗喜欢用数目字,被人称作“卜算子”。 2 驿:驿站. 3 无主:无人过问,无人欣赏. 4 愁:这里指惨淡、寂寞之意。 5 著:显露。 6 群芳:群花 7 碾:这里指被车轮轧碎简析 这首诗通过对梅花的咏赞,表达了诗人忠贞的品格和高尚的情操.上阙意思是:驿站外断桥边,梅花寂寞地开着,无人过问,无人欣赏.已经是黄昏了,还冷冷清清地在这里饱经风雨的吹打.下阙大意为:梅花从来无意去苦苦争春,任凭群花在春天里相妒开放,即使是凋零成泥化作泥土,也依然永吐芬芳.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 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的大诗人。他生当封建统治阶级向外来侵略势力委曲求和的时代,爱国抱负不为时用,晚年退居家乡。他在《咏梅》词中表现出孤芳自赏、凄凉抑郁的调子。本词用陆游原调原题,但情调完全相反,所以说“反其意而用之”。
驿亭之外,靠近断桥的旁边,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却无人作主。每当日色西沉的时候,总要在内心泛起孤独的烦愁,特别是刮风下雨。 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春,一意听凭百花去嫉妒。零落凋残变成泥又辗为灰尘,只有芳香依然如故。
这首《卜算子》,作者自注“咏梅”,可是它意在言外,象“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正是以梅花自喻的。
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紧临着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绝少、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了。从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它既得不到应有得护理,也无人来欣赏,随着四季代谢,它默默地开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孓然一身,四望茫然,——有谁肯一顾呢,它是无主的梅呵。“寂寞开无主”这一句,诗人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日落黄昏,暮色朦胧,这孓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何以承受这凄凉呢?它只有“愁”——而且是“独自愁”,这几个字与上句的“寂寞”相互呼应。而且,偏偏在这个时候,又刮起了风,下起了雨。“更著”这两个字力重千均,写出了梅花的艰困处境,然而尽管环境是如此冷峻,它还是“开”了!它,“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道源);它,“完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杨维桢)。总之,从上面四句看,这对梅花的压力,天上地下,四面八方,无所不至,但是这一切终究被它冲破了,因为它还是开了!谁是胜利者?应该说,是梅花!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象这象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蕙风词话〉)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上片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
下阕,托梅寄志。梅花,它开得最早。“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齐己);“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张谓)。是它迎来了春天。但它却“无意苦争春”。春天,百花怒放,争丽斗妍,而梅花却不去“苦争春”,凌寒先发,只是一点迎春报春的赤诚。“苦”者,抵死、拼命、尽力也。从侧面讽刺了群芳。梅花并非有意争春,“群芳”如果有“妒心”,那是它们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们去妒忌吧。这里把写物与写人,完全交织在一起了。花木无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说“争春”,是暗喻。“妒”,则非草木能所有。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标格独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句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辨何这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这是第三层。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令人不忍卒读。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腿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呵。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尘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正是“末句想见尽节”(卓人月〈词统〉)。而这“尽节”的得以“想见”,正是由于此词运用比兴手法,十分成功,托物言志,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首咏梅的杰作。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有几首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当前位置:
>>>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
卜算子 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词中的梅是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之中?&&&&&&&&&&&&&&&&&&&&&&&&&&&&&&&&&&&&&&&&&&&&&&&&&&&&&&&&&&&&&&&&&&&&&&&&&&&&&&&&&&&&&&&&&&&&&&&&&&&&&&&&&&&&&&&&&&&&&&&&&&&&&&&&&&&& 2.陆游笔下的梅有哪些高贵品格?&&&&&&&&&&&&&&&&&&&&&&&&&&&&&&&&&&&&&&&&&&&&&&&&&&&&&&&&&&&&&&&&&&&&&&&&&&&&&&&&&&&&&&&&&&&&&&&&&&&&&&&&&&&&&&&&&&&&&&&&&&&&&&&&&&&&&&&&&&&&&&&&&&&& 3.想一想,你还学过哪些写梅的诗句?&&&&&&&&&&&&&&&&&&&&&&&&&&&&&&&&&&&&&&&&&&&&&&&&&&&&&&&&&&&&&&&&&&&&&&&&&&&&&&&&&&&&&&&&&&&&&&&&&&&&&&&&&&&&&&&&&&&&&&&&&&&&&&&&&&&&&&&&&&&&&&&&&&&&&&&&&&&&&&&&&&&&&&&&&&&&&&&&&&&&&&&&&&&&&&&&&&&&&&&&&&&&&&&&&&&&&&&&&&&&&&&&&&&&&&&&&&&&&&&&&&&&&&&&&&&&&&&&&&&&&&&&&&&&&&&&&&&&&&&&&&&&&&&&&&&&&&&&&&&&&&&&&&&&&&& 4.你从陆游笔下的梅联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哪些人?&&&&&&&&&&&&&&&&&&&&&&&&&&&&&&&&&&&&&&&&&&&&&&&&&&&&&&&&&&&&&&&&&&&&&&&&&&&&&&&&&&&&&&&&&&&&&&&&&&&&&&&&&&&&&&&&&&&&&&&&&&&&&&&&&&&&&&&&&&&&&&&&&&&&&&&&&&&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1.人迹罕到、有风有雨 2.忍受寂寞、顽强拼博、默默奉献。3.如:墙角一枝梅,临寒独自开&&&&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 (答案不唯一)4.如:张海迪、保尔等在艰难的境遇中顽强拼搏,默默奉献的人。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鉴赏,诗文背诵&&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古诗词鉴赏诗文背诵
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当代学生更要学习、汲取古代智慧,加强自身修养,达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古诗词鉴赏也成为一门必修的能力,它直接或间接培养一个人的思想底蕴,因此在语文科目中占有的比重比较大,当然学习古诗词鉴赏更需要把握其核心的时代背景与表达感情,循序渐进地学好古诗词鉴赏。古诗分类: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律诗:首联(1,2)、颔联(3,4)、颈联(5,6)、尾联(7,8)
方法指导: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4、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 对比映衬、虚实明暗 、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田园: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陶渊明、王维、孟浩然)边塞: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王昌龄、高适、岑参、范仲淹)忧国:(民):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陆游、杜甫(沉郁顿挫)、辛弃疾、文天祥、)咏史: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刘禹锡、杜牧、李商隐、张养浩、)送别: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李白、王勃、)思乡: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马致远、崔颢、苏轼、)咏(物)志:借歌咏自然事物来表达志向、心愿,抒发愤慨、不满。(曹操、李白、韩愈、 )写景: 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叙事: 通过所见闻的事情来抒发自己的喜悦(同情、愤慨、痛恨、悲伤之情)。(白居易《观刈麦》、杜甫《石壕吏》)爱情: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抒发一种相思、离别之苦。(温庭筠、李商隐、李清照)怀古:对古人、物、事发出感慨,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不满,或对。。。寄予。。.的愿望。
古诗歌题材分类: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常见的题材如下:1、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2、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3、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4、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5、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6、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7、咏史诗: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与之曾唱反调)、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均为名篇。8、咏物诗: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9、咏怀诗: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10、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诗就是怀古诗。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古诗歌鉴赏常见考点及技巧:古诗词的鉴赏中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考察重点。古诗词的考察包括诗眼、炼字以及意象等。“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古诗词鉴赏技巧: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一、鉴赏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的个性特征,感悟其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社会意义。1、意象的色彩(字面和暗示)。 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暖色—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 冷色—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欣的心情。2、通过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开拓诗境,传达情感。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诗中“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又突出显示了“春涧” 的幽静。3、诗歌的形象有时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各方面发生联系,被赋予某种特殊意义。我们在鉴赏时要优先考虑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特殊意象。特殊意象:“望月怀远” 、“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鸿雁——思乡,信使;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鹧鸪——思乡,凄情;东篱——山尘脱俗之境;菊花——高洁品质;杨柳——依依离别;岁寒三友(松、竹、梅)——傲骨;桃花——美人;鸟——自由。分析诗歌形象应注意景和情、物与 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a.借景抒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b.托物言志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c.感物伤怀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杜甫《孤雁》)d.情景交融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1、熟记常用术语,如:准确、生动、形象、传神、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隽永、新奇、优美、绚丽、工丽、含蓄、质朴、自然、奔放等。2、注意“诗眼”(“炼字”)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字新鲜,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3、注意 “炼句”。由于诗歌篇幅、韵脚的约束或修辞的需要,诗人往往会对诗句进行特殊的处理,所以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古诗词的语法知识,才能读懂诗歌,进而鉴赏诗歌。a.词类活用:如: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悦,使……欢快;空,使……空明。b.互文见义: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烟月笼罩着寒水,烟月笼罩着沙。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花径不曾缘客扫而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而今始为君开。c.倒装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杜甫《秋兴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杜甫在这里主要写京城长安的风物之美,强调那里的稻米和梧桐的非同寻常。d.省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1、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寓理于事: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2、修辞手法: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巧用典故: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衬。专用术语“以静衬动”,“以响衬静”。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正衬(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对比——(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与最后一句)通感——感觉器官的沟通。(李白“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此时的雪花仿佛是春风中盛开的梨花,香飘万里。视觉与嗅觉沟通,诗人的情意饱含其中。)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四、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评价是鉴赏的最后一步:由对诗的“感受”上升到理性的概括。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就是分析评价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分析评价要实事求是、要中肯,既不贬低也不拔高。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从字面上看,此诗似在指责酒家卖唱女的无知和无心。但商女所唱得由听者来点,可见这不过是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该是座中的豪绅、贵族、上层官僚。他们才是作者实际抨击的对象。)古诗词鉴赏其他必备的知识和能力:1、诗词流派——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词有豪放派、婉约派。2、诗歌的个人风格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陶渊明—朴素自然、李白—豪迈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通俗易懂、杜牧—清健俊爽、王维—诗画一体、王昌龄—雄健高昂、李商隐—朦胧隐晦、苏轼—旷达豪放、柳永—柔美婉丽、陆游—悲壮爱国。3、鉴赏诗歌应懂得“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最早由孟子提出,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4、鉴赏诗歌应善于联想、想象表面上,读者阅读诗歌时似乎跟着诗的形象走,处于被动地位。事实上,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审美习惯和美学理想等,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给诗的形象和诗人意到而笔未到的艺术空白加以补充和丰富。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不仅使读者看到杏花盛开的情状,而且还可想象出花丛中鸟儿的嬉闹,鸟语花香,有声有色,把春的意境写活了。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最灿烂的明珠,源远流长的古诗文是祖国文化经久不衰的瑰宝。那一曲曲动人心弦的诗词给了我们美好的享受;那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给了我们无尽的教益。正因如此,古诗文背诵默写也作为中考必考的范围。诗文背诵技巧:诗文背诵的考查方式主要有:古诗词默写、课文默写、名篇名段默写以及对内容的理解性默写。一、加强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朗读,可在大脑皮层形成连贯的信号刺激,从而强化记忆效果,提高背诵效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①字典随身带,边看边查;②开动脑筋,边看边想;③笔不离手,边看边画;④防止遗忘,边看边批;⑤为讲故事,作好准备。这种导读方式,训练了学生多种阅读能力:①阅读的思维能力;②阅读的理解能力;③阅读的知行合一能力;④阅读的记忆能力;⑤阅读的表述能力。反复朗读,不厌其烦,读得顺畅、流利、朗朗上口,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感情。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如果把背诵比作“砍柴”,那么“朗读”就是“磨刀”。事实证明:反复朗读后,就会发现课文差不多背下来了。读得越熟练、越流利,背诵就越快、越好。二、用科学的方法有计划地安排背诵“德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名叫艾宾浩斯,他在1885年揭示遗忘的规律。在通过实验表明:在学习材料之后,隔20分钟重新学习时初中语文论文,记忆量为58.2%;1小时后,记忆量为44.2%;一天后记忆量为33.7%;6天后记忆量下降到25.4%。根据这些数据绘成的曲线,就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①根据遗忘曲线,科学家们找出了最佳的记忆周期:第一个记忆周期是1小时,第二个记忆周期是 1天,第三个记忆周期是 4天,第四个记忆周期是7天 ,第五个记忆周期是15天,第六个记忆周期是31天。根据这个记忆周期,对于背诵科学安排,有计划地背诵。如果按照上边的记忆周期来进行安排背诵时间,就可以减少遗忘,达到长期记忆的效果。按照这个记忆周期进行巩固循环,就能有计划的、轻轻松松地将这些古诗文烂熟于心了。②另外,“科学研究表明,人每天有四个高潮记忆点:第一点是清晨六至七点,第二点是上午八至十点,第三点是傍晚六至八点,第四点是临睡前一两个小时。”因此,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利用晨起和临睡前的时间背诵,以期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三、背诵方式①理解记忆 “按识记是否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把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意义识记是一种与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的、积极主动的识记,所以它的效果总是优于机械识记。”因此,我们必须进行意义识记。对于未教的诗文可以通过辅导书对全文有个大致的理解,明确文章的脉络来背诵,自然能够提高背诵的效率。②结合思路层次背诵。每一篇,每一段课文都有思路层次,结合思路层次,既背的快,又不易忘。在哪儿背不下去了,想一下层次,往往会记起应该是哪一句。本方法常和第三条结合使用。比如背诵蒲松龄的《狼》。课文有四个层次,依次未:屠夫遇狼;屠夫惧狼;屠夫御狼;屠夫毙狼。按照这个思路,背诵起来就会比较轻松。背到“缀行甚远”时,如果背不下去了,想一下下一层是“屠夫惧狼”,就很容易想起来下一层句是“屠惧,投以骨”。有的课文比较长,可先分析原文段落层次,概括其要点,然后对照要点背诵,可以大大节省背诵时间且不容易忘记。以《出师表》为例:A、提出三点建议:(1)广开言路(分析形势,提出建议)。(2)严明赏罚(正反论述)。(3)亲贤远佞(推荐文臣,举荐武将,总结教训)B、表达一片忠心:(1)自叙经历(表明志向,感激先帝)。(2)劝勉后主(报效先帝,共兴大业)C、明确各方责任:(1)先说自己(讨贼兴复)。(2)再说大臣(兴德之言)。(3)后言陛下(咨诹善道)③动笔写写抄写能够加深学生对字形的掌握,而且还是一种很好的记忆方式,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完成背诵时,要结合抄写,当注意力无法集中的时候就抄写。而默写可有效巩固已经背诵了的课文,而且对加深记忆大有好处。四、及时巩固利用一段时间背会了一段课文,并不就是万事大吉了,还必须及时巩固。根据记忆规律,记忆内容要经过7遍左右的复习巩固才能真正保持住。一般地说,复习需要第二天一次,三天后一次,一周后一次,一月后一次,半年后一次,一年后一次,这样才可说真正背诵了记忆内容,而且几乎不会再忘记。总之,要提高背诵的效益,就要在朗读、理解上下功夫,采用灵活有效的方法,注意复习巩固背诵成果。这样,背诵古诗文就不难了。中考背诵诗文: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论语·里仁》&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5.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6.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出师表》&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7.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8.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远《三峡》&
9.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马说》&
10.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陋室铭》&
1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柳宗元《小石潭记》&
1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1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1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1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诗夜游》16.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7.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18.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19.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20.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2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2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2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28.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9.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0.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3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2.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白居易《观刈麦》
33.几处早莺争暖树,夜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4.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3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36.商女不天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37.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38.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39.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40.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4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4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4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46.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48.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9.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50.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发现相似题
与“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792707346820208316207117926418878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