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大学的感受新学期的感受?再写一副对联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期语文教案:《漫步对联世界》教学设计
原创:《漫步对联世界》教学设计   【案例背景】人教版语文第八册 积累?运用三 读读背背 收录了三副对联,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和学生被对联短短数语,了了几字所表现出来的恬静幽雅,意境的朦胧、飘逸之美所感动,特别是第二副对联中回文的运用,更是激起了
原创:《漫步对联世界》教学设计   【案例背景】 & 人教版语文第八册&积累?运用三&读读背背&收录了三副对联,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和学生被对联短短数语,了了几字所表现出来的恬静幽雅,意境的朦胧、飘逸之美所感动,特别是第二副对联中回文的运用,更是激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博采众长,集赋之丽、诗之阔、词之婉、曲之白于一身,不但具有实用性、观赏性、文学性、艺术性,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历来为人们所喜爱。但由于众多的原因,对联离我们的生活远去。见同学的兴趣这样高,我想何不进行一次关于对联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   【案例问题】 &  研究性学习如何对待获取的资料? 研究性学习与社区、家长的关系?   【教学事例】 &  激发兴趣 &  在学习了三副对联之后,我给学生讲起了前不久热播的电视剧《九岁县太爷》中的主角,只有九岁对对子对赢皇上、皇太子,获得知县的官职,由于学生对这部电视剧很熟悉,讲起来也是头头是道,兴致昂然。我趁机问同学们想不想深入研究研究,学生一致同意。 &活动主题 &  就研究什么,我和同学展开了讨论,在同学们提出问题的基础上,确立活动主题是“我说对联”。 设计方案 &  为了有好的活动效果,我给学生规定的活动时间是一周,要求在一周的时间内完成以下内容: 搜集对联,背诵自己喜欢的对联; &搜集有关对联的故事,学讲几个故事; &了解对联的特点、形式、要求; &根据掌握的资料分析对联的发展过程; &尝试自己作一副对联。 &同时与学生回忆了搜集资料的方法: &从有关书籍查阅; &上网搜集有关资料; &向家人请教; &对有关人士进行采访; &直接到居民楼、店铺前抄录对联。 &见同学们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番的劲头,心想:这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一定会很顺利的!唉!哪知……   出师未捷 &  刚过两天,就陆续有同学来诉苦了:“老师,我们那里的几栋楼没有一家贴了对联的,商店贴对联也很少,而且基本贴的是一样的。我要出去别的小区找,我妈妈说现在谁还贴对联啊!” &“老师,我家没有电脑,我想到网吧里去查资料,可我爸爸妈妈都不同意,说我和同学都还小,网吧不安全,要他们陪也没有时间……” &“老师,我家里根本没有这方面的书,伍家岗这里的书店也没有,学校图书室的也没有,到市图书馆又要上课……”   ……&…… &  是啊,班上的绝大多数同学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剩下的学生父母也是下岗工人,都是整天为生计奔波的人,哪有时间陪孩子进行这样的活动呢?何况他们也没有能力为孩子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现在人们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传统的过年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家家户户过年贴春联的习俗几乎荡然无存,商家贴对联也无非图个喜气、运气和财气,所以贴的几乎是一样的对联,且都是印刷的。 恩,这些都是问题,是我和同学们当初没有考虑到了,怎么办呢?我把困惑讲给同事听,同事笑着说:“你不是还带一节他们的信息课吗?”呵!“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怎么老想着课外呢?现成的资源就可以利用啊! 群英会 &规定的时间还差三天,我就召开了交流会,由于没有搜集到什么资料,孩子们都有点垂头丧气的,我笑着用安抚的目光扫过每一个无精打采的面孔,问到:“同学们,研究得怎么样?”“唉……”真是唉声一片啊!“那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呢?”说到困难,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等同学把心中的苦恼说得差不多了,我说:“同学们,遇到困难怎么办?就此放弃吗?老师相信大家都会有好办法解决现在的困难的,现在我们就来学学诸葛亮献献计谋吧。”教室里沉寂了一会就又热闹了。“老师,我们可以利用信息课在网上查阅、搜集资料。”“一节课查阅资料的时间肯定不够,老师你应该和学校的网络管理员联系,让我们利用中午和下午放学后的时间去上网查询。”“老师,你还应该做做我们的爸爸妈妈的工作,让他们支持我们的活动。”“老师,我记得每到快要过年的时候,五一市场那里就有几个老爷爷在写对联呢,我们应该可以去采访采访他们。”……(看来孩子的主意还是很多的,现在对老师也可以用上“应该”这样的字眼了。)见我一一肯定,学生的情绪也逐渐高昂,精神振奋了,有几个男生已经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修改方案 &  汲取上一次的教训,我把时间延长到三周,与学校教导处联系,周二、周三中午,周一、周四下午学生放学后4:00―5:00学校微机室为我班学生开放。为了解决学生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不便的问题,我到图书馆借来相关书籍,在班级教室前的三角台上,形成资料库,以供学生随时查阅。给学生家长一封信,讲明学生晚回家的原因。这些工作就绪后,我和学生还就研究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增设了“对联简史”、“对联的种类”、“对联逐渐淡出人们生活的原因”这三个新的内容。   活动效果 &  三周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在和学生一起研究的时候,常常为学生的热情所感染,他们总是互相鼓劲,互相合作。又到了展示研究结果的时间了。请听: &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对联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清代时,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最早的一副对联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下次自动登录一副对联救三百官兵的阅读答案是什么_百度知道
一副对联救三百官兵的阅读答案是什么
这篇短文运用(
)叙的写作方法,先写(
),再写(
)。山田次郎为何觉得颜面扫地,灰溜溜地下令烧毁“下联”?快快快快快快快!!!!!!
提问者采纳
1:短文运用倒叙 先写 一本日记的山本次郎的一句话
后写 在淞泸会战后期,日本将军借对联游戏蓄意杀害战俘一位老先生对出了下联,救了三百官兵,自己却牺牲了2:因为老先生对出的对联在气势上压倒了山本次郎,所以山田次郎为何觉得颜面扫地灰溜溜地下令烧毁“下联
提问者评价
参考资料:
这是老师讲的标准答案
其他类似问题
对联的相关知识
其他2条回答
两句闲语笑千万散人这篇课文运用 倒 叙的写作方法先写 作者看到了一本发黄的日记引起的问题
后来的具体故事
这篇短文运用(
)叙的写作方法,先写(
事情的结果
),再写(
事情的发展
)。山田次郎为何觉得颜面扫地,灰溜溜地下令烧毁“下联”?因为他本以为没有人能对出下联,没想到一位老先生却对出了下联,他觉得很丢脸,只好烧了下联。
保证对的,我们写过的!!!给我分啊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对联学堂开学典礼上的讲话_开学典礼发言稿_第一范文网
对联学堂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坛的对联学堂是为所有愿意学习对联的网友提供一个平台,彼此切磋,相互督促,共同进步。& & 第17期培训班招生伊始,报名火爆,不几日即过百人。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真正对学员负责,学堂不得已提前结束报名。初步审核,报名有效人数72人,经过协调最终录取80人,报到的有78人。其中年龄最小的学员,只有10岁,还在小学就读。& & 对最终进入初十七班学习的同学们,我有两点想法,与大家共勉。& & 一是善于学习,持之以恒。& & 对积极报名和最终录取的同学来说,兴趣已经不是问题了,不过愿意学习之后还有善于学习和坚持学习。& & 学习是有规律的,对联亦不例外。学堂的课程安排已经遵循了对联学习的某些规律,同时请各位同学自己也要有所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勤于练笔,对个人作品不断修正,精益求精,量变总有一天会引起质变,破茧成蝶,展翅高飞。& & 二是与人为善,良性互动。& & 网络虽然是虚拟的世界,也要注重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包括相互尊重,体谅理解等。这对师生关系,同学关系,都是适用的。例如学堂上课的讲义,谁也做不到百分百原创,但不能就此否定授课教师的付出。搜集资料,梳理整合,改造成适合学员用的样子,其实是再创造,这种劳动不该受到尊重吗?& & 还有在授课、批改作业和考试评价中,难免会产生一些偏差。文学本来就是莫衷一是,有些问题可能说不清,道不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个时候请大家多做沟通,求同存异,即使在学术范围内进行必要的争辩,也须就事论事,勿使矛盾扩大。& & 同学之间,水平有差异很正常。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暂时领先的同学,请不要沾沾自喜,甚至对刚入门的同学冷嘲热讽。任何人学习任何事物,总会有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一无所知到略知一二再到得心应手。你是这样走过来的,暂时落后的同学也不会一直落后,焉知他日不如君也?学堂提供了学习对联的网络课堂,也是大家彼此熟悉,广交朋友的重要场所。既来之,则安之。有缘相聚,希望同学们都能在此开心愉快,学有所成!
对联学堂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相关文章:查看更多>>趣味诗词欣赏 趣味对联故事集锦(4)
-&趣味对联故事集锦
联林珍奇藏趣事
趣味对联故事集锦(4)
张居正年小志大
明朝嘉靖初年,湖北巡抚顾U,在视察江陵(今湖北江陵)时,听属下说,当地有一个七岁的幼童,聪明伶俐,十分可爱。于是派人把他找来,要试试他的才华,顾U见到幼童,遂口占一上联:
雏凤学飞,万里风云从此起;
幼童稍加思索,朗声对出下联:
潜龙奋起,九天雷雨及时来。
顾巡抚听后,连忙夸奖,并将自己挂在腰上的玉带,解下来相赠。这个幼童,便是被人称为“江陵神童”的张居正。
有一年夏天,新上任的湖广巡抚,带着大队人马,风尘仆仆地来到江陵,在岑河口附近的东司庙休息。庙里的住持,连忙叫小僧到庙后瓜园,摘了十多个大西瓜来招待客人。和尚种的西瓜,又沙又甜,巡抚和手下人吃了,只觉得清甜可口,舒服极了。巡抚一时高兴,便顺口吟出一联:
东司和尚送西瓜,些小礼物;
他让前来迎接的江陵知县对下联。这江陵知县是个草包,根本对不上来,被巡抚训斥一顿,赶出庙门。知县狼狈不堪地,从庙中大殿上退下来,刚好碰到,在庙里玩耍的张居正。知县想:“这小子号称神童,不如问他一问。”知县叫住小居正,将刚才巡抚出的上联告诉他,并求他对出下联。小居正听后说:“这有何难?你就对”:
南极仙翁拜北斗,天大人情。
知县喜出望外,转身又上殿去,复述了小居正的下联。巡抚转怒为喜,但他不相信是知县自己对的,知县只好说出真相。巡抚把张居正找来一看,原来是个十岁左右的孩子,十分惊异。巡抚对属下说:“这孩子长大后定有出息。”
注:张居正(一五二五--一五八二),字叔大,号太岳,江陵人。嘉靖进士,授编修。明神宗时,当了宰相。他在任职期间,整饬吏治,加强边备,改军漕运,丈量土地,行“一条鞭法”,加强内阁和六部权责,裁省冗官等,朝政为之一新。
东晋王羲之(三O三--三七九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县北)人。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大书法家,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兼善隶、草、正、行各体,人们尊称他为“书圣”。称赞他写的字,是“龙跳天门,虎卧凤阁”,被视为珍品,至今,仍是我国书法艺术中,极宝贵的遗产。
传说,有一年!王羲之刚搬进新居,又喜逢新春佳节,他情兴大发,挥毫写了一副门联:
春风春雨春色;
新年新岁新景。
王羲之叫儿子贴在大门口,不料,贴出不久,就被当地酷爱他手迹的书法爱好者偷偷揭去了。不得已,只好再写一副对联:
莺啼北里;
燕语南邻。
谁知才贴出不久, 又被人悄悄揭去了。临至除夕,急得王夫人只得催他再写一副。王羲之略一沉思,笑嘻嘻地,取过文房四宝,执笔又写了一副,叫儿子将对联拦腰剪断,先贴上半截:
这半截对联贴出后,人们看了,认为不吉利,再没有人来揭去贴在自家门口了。大年初一,王羲之早早起床,亲自将对联的另半截,贴在下面。于是,全联就成为: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街坊邻里一看,无不拍手称妙。
华罗庚的妙联
一九五三年,中国科学院!组织科学家考察团,出国考察,由著名科学家,钱三强先生担任团长。团员中,有华罗庚(1)、赵九章等科学家。途中闲暇无事,少不了谈古论今,天文地理闲侃。这时,华罗庚先生即景生情,出了一则上联求对:
三强韩、赵、魏;
华罗庚先生上联中的“三强”,指的是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个强国,却又隐喻着,代表团团长钱三强的名字。上联不仅要求解决数字联的传统困难。而且要求在下联中,嵌入另一个科学家的名字。在座的科学家,大费脑筋,思索良久,未有恰当的下联。华罗庚先生见状,不慌不忙地说出下联:
九章勾、股、弦。
他刚说完,满座科学家为之叫绝。《九章》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在这本书里,首先记载了,我国数学家所发现的勾股定理。这里的“九章”,又恰好是代表团中,另一成员----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先生的名字。
注:(1)华罗庚(一九O一--一九八五年)江苏金坛人。早年家贫失学。因酷爱数学而刻苦钻研。二十一岁发表了第一篇数学论文后,应聘到清华大学任教。曾多次出国访问、考察,讲学、研究,是我国享有盛誉的数学家。
夏默安联考毛润之
毛泽东(一八九三--一九七六年)原名毛润之。他是一位才思敏捷,出口成章
的楹联高手,生前留下许多佳联妙对。
一九一七年暑假,毛润之专程到长沙楚怡小学,邀请在那里任教的朋友萧子升
!一起徒步游学。到了安化县,他俩听说当地一个羊角塘的地区,有位名人夏默安,是清朝两湖书院的高材生,精通经史,著述甚多。当时,县里一些做官的,如劝学所所长等,曾专程拜访过他。因此,毛润之与萧子升也去拜访他。夏默安听说来访的,是两个年轻的游方学生,心存轻视,回避不见。毛润之“三顾茅庐”,当毛润之第三次上门拜访时,夏默安才决定先试试来访者的才学。
见面时,夏默安以“杨柳林内鸟叫”为题,出一上联:
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别也,春去也;
听了上联,毛润之联想到这次游学,在调查中,看到的贫苦人家悲惨的生活,又追溯到历史上,白痴皇帝晋惠帝司马衷,闻百姓饿殍,竟说为何不食肉糜;闻池中蛙呜,竟问为官为私的史料,脱口对了下联:
青草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
这一对句,即景生情,借古喻今,不仅对仗工整,构思巧妙,而且寓庄于谐,深含哲理。夏默安想不到,年纪轻轻的游方学生!竟有如此才学,惭愧之余,甚为钦佩。于是,盛情接待毛润之,留他在自己家中住宿,两人彻夜长谈,成了忘年之交。
梁启超巧对张之洞
戊戌变法的主要人物梁启超(一八七三--一九二九年),广东新会人,举人出身。有一年,梁启超到广州投刺,拜见两广总督张之洞(1)当时,张之洞在清政府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正兴办新式书院,开展洋务活动。梁启超锐意改良,想力挽清王朝颓势,对张之洞寄予极大的希望。张之洞见投刺,落款为“愚弟梁启超顿首”,大不高兴,于是出联斥难。联文是:
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无礼称愚弟;
这上联狂傲无礼,且拒人千里之外。梁启超气度不凡,坦然对了下联,请来人回送给张之洞。联文是: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侠士有志傲王侯。
对答不卑不亢,有理有据,文字高雅,气势慑人。张之洞一看,马上出衙迎接,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后来,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名气更大,傲气也更盛。一次,梁启超到江夏(2)拜访他。张之洞又出联求对: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上联既包含四水(指古代江、河、淮、济四水)中,长江排首位,又总括春夏秋冬四季,而夏是排第二。接着,提出了“谁是第一,谁是第二?”这样难以回答的问题。
才思敏捷的梁启超,略加思索,巧妙地答出下联:
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先,何敢在后。
张之洞吟读再三,不禁叹息道:“此书生真乃天下奇才也!”
梁启超所对的下联非比寻常。他以自己的身份“儒人”拆开,本古代儒、佛、道三教中,以为儒首,在天、地、人三才中,则以人才居末位。梁启超以“何敢在先,何敢在后”巧对“谁是第一,谁是第二?”其含意深远,既挫了对方的傲气,又不失宾主之礼,难怪张才洞为之叹服不已。
注:(1)张之洞(一八三七--一九0九)清末大臣。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同治进士。是后起的洋务首领。
(2)江夏即今湖北武昌。
宋庆龄联考孙中山
一九二八年四月,孙中山先生与宋庆龄女士,婚后半年的一天傍晚,他俩到公园散步,谈论着讨伐袁世凯的事情(当时袁世凯复辟称帝)。宋庆龄兴致勃勃地说:“逸仙,我想起了一个讨袁对子的上联,你来续个下联好吗?”中山先生微微一笑说:“庆龄,你居然仿效苏小妹,三难新郎来了。好,请读出你的上联来。”
宋庆龄吟了上联:
或入园中逐出老袁还我国;
中山先生轻轻念着上联,深感妻子才思敏捷,出此佳联。他想:联中句子一语双关,园出“袁”,入或则为“国”字,而“或”的解释是:有人也。显然,庆龄对我“逐袁”是抱有殷切期望的,我岂能辜负她的一片苦心,因此,下联既要对得工整,更把自己的意愿表达清楚。孙先生沉思片刻,下联便对了出来:
余行道上不堪回首瞻前途。
下联妙语连珠,“道”字无首,添“余”即为“途”字,对仗工整,意思亦紧紧呼应上联。宋庆龄连声称好。
同年六月六日,妄图复辟帝制的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强烈声讨中,忧愤交加,终于一命呜呼了。
李调元巧对三则
“蜀中才子”李调元,乾隆年间中进士后,任广东学政。
李调元到任之日,轿过闹市时,胡成义也乘轿而过。李调元的随从人员,不明究竟,喝令通名。胡成义在轿内,朗声报道:
“春芍药,夏芙蓉,秋菊冬梅,吾乃探花郎,三江胡成义。”
李调元立刻明白了胡的用意,当胡转请他通名时,他在轿中随口应道:
“柬紫薇,西长庚,南箕北斗,我本谪仙子,四川李调元。”
胡成义一听,不胜惊讶和佩服,赶忙下轿相迎。并当即邀请李调元,到自己家中饮宴。这时,当地文人也应邀前来,一时文星荟萃。众诗友素慕李调元的才华,便纷纷出联请他续对。李调元才思敏捷,均一一应对。其中,有一上联是:
两舟同行,橹速不如帆快;
这上联,表面上是说摇橹的船,不如帆船快,实际上,却是话中有话,“鲁肃”跟“橹速”谐音,是三国时的文官。而“樊噜”跟帆快谐音,则是汉高祖刘邦时期的武将。言外之意即是:“文官不如武官”。
李调元稍思片刻,发现案上有一把笛子,带笑对道:
八音齐奏,笛清怎比箫和。
这下联,表面上,也是说笛子不如洞箫。而实际上,是说:“狄青”(笛清的谐音)怎比“萧何”(箫和的谐音)。言外之意,是武官(因狄青是宋朝的武官)怎比文官(萧何是汉朝的文官。)众人听了,赞叹不已,皆尽称绝。
李调元上任不多久,当地的文人墨客,邀他郊游。他们到了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这里悬崖峭壁,风景幽静,谁料小路突然中断,只有溪水,仍从路旁崖下潺潺流着,崖上刻有“半边山”三个字。崖下路旁,立一石碑,碑上刻字一行:
半边山,半段路,半溪流水半溪涸;
同行者解释说:“这是宋朝苏东坡学土、黄山谷和佛印三人同游此地时,佛印为老苏东坡,出了这上联,苏东坡对不上,只好请黄山谷将此上联刻碑于此,以示自抑,兼求下联。”那人说完后,笑对李调元道:“学士大人才思敏捷;能否代贵同乡苏学士。一洗此羞?”李调一兀一听就明白,那人欲借此事来侮辱他。于是,不慌不忙笑着说:
“这下联,苏学士早已对好了,何须再对?”众人惶惑不解,他接着说.“其实,苏学士请黄山谷写字刻碑于此,正是为了联对,这叫‘意对’,很明显,下联是:”
一块碑,一行字,一句成联一句虚。
众人听后,觉得无可非议,只好连声赞叹。李调元却说.“这样的意对,在四川,虽孩童亦解,诸公何足挂齿?”说得有些人羞愧交加。内有一秀才,很不服气,投问而说.“学政大人刚才说,四川孩童也会意对,实不相瞒,我游学蜀中时,曾当面试过两人,请其联对,不料均若木鸡,无一以对。”李调元笑着问:“一试何人?”答:“一童孩。”问:“足下所出何对?”答:
远观重重宝塔,六角四面八方;
李调元又问:“童孩有何表示?”答“他伸手摇摇,表示不解,笑着跑了。”李调元说:“他伸手摇摇,就是联对了,所对应是:
近看平平玉手,五指两短三长。
秀才愕然。李调元又问:“二试又为何人?”答:“一农夫。”问:“足下所出何对?”答:
塔里点灯,层层孔明诸阁(葛)亮;又问:“农夫有何表示?”答:“他自顾自在池中采藕,一字未答。”李调元说:“农夫已经对了,可惜足下未领会过来,他对的是:
“池中采藕,节节太白理(李)长根(庚)”。那秀才听后,深施一礼,道一声:“名不虚传”。就退到角落去了。那些真心仰慕李调元才华的人,拍手叫好,至于那些谑意戏谑者,则是汗颜羞色,无地容身。
(3) 即景巧对
有一年冬天,李调元从新疆冒雪回京。途中,在一家酒店歇脚时,发现店中墙上,悬挂一副对联,只见上联写着:
黄狗过霜桥,点点梅花落地;
再看下联,却空无一字。李调元迷惑不解。店主告诉他,几个月前,有一书生早起,来店饮酒,见店外桥上,有一黄狗行走,随口吟出了上联。但他费尽心机,再也吟不出下联来,故书写后,挂在这里,期待后人,有朝一日,对出下联。当店主得知,眼前这位,就是名噪一时的“蜀中才子”李调元时,便说:“相公,何不一展胸中之才!”李调元想,这并非难事,欣然答应。可是,当他再把上联仔细品味后,才感到此联不凡,字字千金。他思虑再三,难成佳对,不免心焦。这时,突然有几只乌鸦,落在门前雪地上,跳跃觅食,他心中顿时开朗,赶紧要来笔墨,在空白下联处一挥而就。只见他写的是:
乌鸦跳雪地,片片竹叶朝天。
于是,下联与上联,配合得天衣无缝。博得酒店众人齐声喝彩。
半月依旧照乾坤
清乾隆年间,江西萍乡人刘凤诰进京应试,考中了第三名进士。按照当时的科举制度,皇帝在放榜前,要亲自会见新科进土,并进并殿试,然后才以御笔,点出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刘凤诘相貌平常,小时候贪玩,伤了一只眼睛。殿试时,乾隆皇帝看到他的相貌,心里有点不愉快,本想取消他的探花资格,但又怕被议论“以貌取人”。于是,特出一联,试试他的真才实学。乾隆皇帝的上联是:
独眼不登龙虎榜;
刘凤诰听了,知是针对自己的相貌出联的,立即对道:
半月依旧照乾坤。
乾隆皇帝听了,又惊又喜,因为下联的意境深远,说明刘凤诰不但有文才,而且更有抱负。一时兴来,又以四方星辰为题,再出上联:
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汉;
刘凤诰马上对出:
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是探花郎。
乾隆皇帝心花怒放,喜上眉梢,欣然命笔,点他为探花。
“老残游记”里,曾写到老残在游山东济南大明湖时,十分赏识的一副对联:
三面荷花四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你知道,这副对联的作者是谁吗?原来就是他――江西萍乡才子,独眼探花郎刘凤诰。这副对联,只用了四个数字,以及“荷花”、“柳”、“山色”、“湖”寥寥数字,便把济南的特点,大明湖的秀丽,展现在人们面前,真是出神入化,鬼斧神工,足以证明刘凤诰确实文才不凡。
郑板桥巧对得田黄石
郑板桥(一六九三--―七六五年)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的书、画家,诗人,他在诗、书、画三方面,皆有成就,号称“三绝”,为时人推重争求。是“扬州八怪”之一。
郑板桥少年时代,是在老家兴化度过的。当时,兴化县内,有一个姓米的读书人,篆刻技艺十分高明,人称米先生。一次,米先生得了一块由黄石。田黄是雕刻图章最珍贵的材料,俗说:“田黄比金子还贵”,素有“石帝”之称。米先生得田黄的消息一传开,前来索求的人络绎不绝。
这天,米先生家中,来客格外多,郑板桥也前去看热闹。只见大家争着用高价,欲买取由黄,有几个富家子弟,为得田黄,差点动起拳头来。米先生急得满头大汗。心想,田黄只有一块,想买的人这样多,不论卖给那一个,都将引起争执,如何是好呢?正在左右为难之际,眼前火盆里炭火一闪,使他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他客客气气地,对来客们说:“承蒙诸位错爱,举索这块田黄,只是石头一块!不能人人如愿。为免除争执,我出一上联,先对上者,便是这块田黄的新主人了。”接着,米先生以“火盆”为题,出了上联:
炭黑火红灰似雪;
联一出来,满屋哑然。那些富商、书生面面相觑,没有一个敢开口的。站在一旁的郑板桥,也被难住了。他怏怏地回到家里。当时,他的继母郝氏和乳母黄妈妈,正在磨麦。只见她们先把黄灿灿的麦粒,一次一次地丢进磨眼,磨好后,将磨下来的面粉,用筛子筛一遍。筛子下,撒着雪白的粉,筛子上,留着红色的麸。
“有了!”郑板桥激动地,几乎跳了起来。他一溜烟;跑回米先生家,当众对出了下联:
麦黄麸赤面如霜。
真是一呜惊人,满屋子的人,都啧啧赞叹起来。米先生当即取出田黄,用纯熟的刀法,刻上“郑燮”二字,送给郑板桥。
徐文长巧对杭州知府
徐文长名渭(一五二--一五九三年),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土、田水月,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朝文学家、书画家。屡应乡试不第。工诗文、书画,其草书和水墨画,别具一格,为明代书画所宗。民间流传着许多他的轶闻趣事。
有一次,徐文长在杭州西湖吟诗作画,杭州知府听说后,找到徐文长,表示要和他对对。这一天,知府带徐文长走到苏堤上,指着保椒塔,出了上联.
保椒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五湖四海;
徐文长听了,并不回答,只是指指锦带桥,向知府拱拱手,之后,又两手平摊,向上一举。
知府见徐文长这样,不觉心中暗喜,又带他到钱塘江边,指着六和塔,再出上联:
六塔重重,四面七棱八角;
谁知徐文长听了,还是不回答,只是向知府扬扬手。这下子,知府更得意忘形了,他说:“久闻先生才高八斗,为何今日山间竹笋,腹中空空?”
徐文长站在一旁,不慌不忙地说:“知府大人,徐某早已对好下联,大人为何不解?”
“你何时对了下联?”知府以为徐文长在愚弄他,不禁勃然大怒。
徐文长仍旧不紧不慢地说.“大人暂且息怒,请你细想我刚才的手势,难道不是两副双塔的下联吗?”知府仔细一想,不禁哑口无言。原来,徐文长对第一联时,指锦带桥,拱拱手,然后两手平推,向上一举,就是所对下联:
锦带桥,桥洞圆,圆似镜。镜照万里九州。
徐文长对第二联时,扬扬手,其下联是:
一掌平平,五指三长两短。
祝枝山巧对三秀才
祝枝山(一四六一--一五六七年)名允明,因生枝指,故自号枝山,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文学家、书画家。他与唐伯虎、徐真卿、文征明,并称“吴中四才子”。
有一次,祝枝山到杭州游玩。当地文人争相请他赴宴、题诗、作画。在这些文人中,有三个秀才,由于“文人相轻”,对祝枝山的才学不服气,趁此机会,要和他一较高低。三秀才言明,要和他对对,祝枝山欣然同意。
秀才甲,出了个同韵对:
屋北(1)鹿独宿;
这上联五个字皆同韵,以为这一招,可以难倒祝枝山了,谁知祝枝山连眉头都没有皱一下!便对出了巧妙的下联:
溪西鸡齐啼。
秀才乙,见势不好,立即吟出,早已准备好的第二上联:
童子打桐子,桐子不落,童子不乐;
上联既用了“童子”、“桐子”、“不落”、“不乐”的谐音,又用了顶真格,祝枝山思索片刻,便答出了符合要求的下联:
麻姑吃蘑菇,蘑菇真鲜,麻姑真仙。
秀才丙,见两联都难不倒祝枝山,便走上前去,念出了自认为看家的第三个上联:
大丈夫半截人身;
这个上联,颇费心思,利用“大丈夫”,三个字形的下一半,均是“人”的特点撰成,有一定的难度。祝枝山果然一时对不出来。三个秀才,以为这下子,难倒祝枝山了,胜券在握,准备扬长而去。祝枝山忽然想起对对开始,互通姓名时,有一个秀才,自称姓“朱”,他灵机一动,当即对出了下联:
朱先生三个牛头。
下联“朱先生”,三个字的字形的上一半,均是“牛”字头,不仅符合上联的要求,同时,还挖苦三个秀才,不过是“牛头”,蠢得可以。从此,祝枝山名声,在苏杭一带,更加响亮了。
注:(1)北:按苏、杭一带读音,北读bu与屋、鹿、独、宿同韵。
腹内孕乾坤
清朝思想家、史学家魏源( 一七九四――一八五七)(1)是湖南邵阳(今邵阳市)人。道光进士。他九岁那年,到邵阳县城,参加童子试。唱名时,县令指着茶杯上画的太极图说:
杯中含太极;
当时,魏源怀中,正揣着两张麦饼,他应声答道:
腹内孕乾坤。
众人大惊,县令也觉得奇怪,就问:“何为乾坤?”魏源答道:“天地谓乾坤,我吃了怀中这两张麦饼,就要考虑天下大事....”县令听了连连点头,称赞他年幼聪颖又有大志。
魏源不但聪颖,而且性情爽宜,从小就嫉恶如仇。在他的家乡,有个无耻又无能的举人,好抄袭别人的诗作。一次,被年方十一岁的魏源揭了老底,举人恼羞成怒,想借题报复。有一天,他找到魏源,声称要和魏源对对。举人指着灯笼里的腊烛,出了个上联:
油蘸腊烛,烛内一心,心中有火;
魏源随声应道:
纸糊灯笼,笼边多强,眼里无珠。
举人挨骂,不肯罢休,又气冲冲地说:
屑小欺大乃谓尖;
魏源又立即回敬:
愚犬称王即是狂。
这个妄自菲薄的举人,面红耳赤,狼狈不堪。
注:(1)魏源历任东台知鲧、高邮知州。研究经术颇深,又熟于经济掌故,尤精史地学。他依据林则徐所辑西方史地资料《四洲志》和历代史志等,辑成《海国图志》一百卷。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即自建船厂,自造炮舰,练军经武,以加强海防,抵御外国侵略,著有《圣武记》。叙述清朝开国至道光年间的军事历史、兼述各项军事制度。还著有《古微堂集》、《老子本意》等书,可惜多
山登绝顶我为峰
虎门销烟,抗拒列强的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一七八五--一八五O)。福建候官(今福州)人。从小就聪明过人,同时又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父亲林宾日,是个很有经验的教师。林则徐七岁时,他的父亲就教他作文、吟诗、对句。
有一次,林则徐到姑父家作客。姑父家的门槛特别高,姑父见他半天还迈不过门槛,便取笑说:
林则徐马上回答:
姑父门高。
当天,姑父家来了许多客人,大家都想看看,这位远近闻名的小“神童”。其中,一位客人,指着塘里游水的鸭子,出了个上联,考考林则徐。
客人的上联是:
母鸭无鞋空洗脚;
林则徐马上答道:
公鸡有髻不梳头。
客人们惊奇不已,连声夸奖。其中,有位麻脸的客人,有些不服气,他看林则徐长得瘦弱,便出联相嘲:
小孩子两腿木耳;
林则徐马上反唇相讥:
老大人一脸花椒。
众人听了,笑得前仰后合,那位麻脸客人面红耳赤,尴尬得很。
晚上,月上中天,皎洁的月光洒在园中,一位客人,望着水中的北斗七星,又出了一上联:
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
上联用的是析数格,要对,有一定难度。林则徐沉思片刻,一抬头,看见空中孤雁飞过,便答对:
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这一即景下联,不仅与上联对仗工整,而且比上联更含蓄、深沉。从这三次答对中,显露了小小年纪的林则徐,有这么惊人的才华,倾倒了姑父家的众来客。
过了年,林则徐上学,随私塾先生念书。开学伊始,适逢上元佳节。先生针对上元佳节,闹花灯的情景,出了上联,叫学生应对。联文是:
点几盏灯,为乾坤作福;
林则徐抢先应声答对:
打一声鼓,代天地行威。
先生连声称好,对这下联十分赞赏。
福州东郊的鼓山,苍松滴翠,岩秀谷幽,又有古刹涌泉寺,是当地著名的风景区。它屹立於闽江口北岸,登上山巅,松涛声声,远看江水浩渺,水天一色,甚为壮观。
有一次,私塾先生,带领全班学生上鼓山游玩。登上山后,先生被这里的山光海色所陶醉,一时情兴大发,提出以“海”、“山”两字作为开头,要学生作一七言联句。才思敏捷的林则徐,略加思考,就作了一副:
海到无边天作岸;
山登绝顶我为峰。
这副气魄宏大、意境深远的对联,先生十分欣赏。小神童林则徐的名声,从此更广为传开了。
《一叶苦舟》作者;别道林 保留所有著作权 湖北省武汉市武珞路586号 邮编:430070
/ship/    MSN:}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学期寄语 大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