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语堂 苏东坡传传 中,谁是苏东坡真正的知音

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之我见
&& 最近一直在读林语堂先生的著作《苏东坡传》,由海南出版社出版,精装本。一连看了两遍,发现以前对苏轼的了解太片面了。看后,感想颇多。
大家都知道苏轼()是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在书中,林语堂先生对苏轼的评价是: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
北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20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嘉佑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英宗治平3年(1066)其父苏洵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
神宗熙宁二年(1069)初还朝任职。因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他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的罪行下狱。侥幸被释后,谪贬黄州。元丰八年神宗病死,哲宗年幼,高太后临朝,次年改元元佑(1086),起用旧党司马光执政,苏轼被调回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元佑四年,出知杭州。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七上封章乞除一郡”(《乞外补回避贾易札子》),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苏轼在杭州,曾减赋赈荒,掘湖修堤;在定州,曾整饬军纪,加强边备。在元佑保守气氛充满朝廷的时代,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进行某些兴革。
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佑旧臣,苏轼又成为这些新贵打击的对象,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尽管当时“饮食不具,药石无有”,条件极为艰苦,苏轼却能“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并对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流露了深厚的同情。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
苏东坡才华之我见
&&&&&&&&&&&&&
盖世全才无人望其项背&&
高洁人格建树前无古人&&&
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天奇才怪杰。他在诗、词、散文、文艺理论、语言文字学、书法、绘画、品石、饮食等众多艺术领域都堪称宗师巨子。他性情放旷高逸,为人豪爽风趣。尽管才高招嫉,仕途坎坷,但始终不变其情、不改其志,而又能做到“进亦乐、退亦乐”。这种人格魅力不知倾倒了历代多少文人骚客。可以说,苏轼是中国知识分子最杰出的代表。
“才”,成就了无数英雄的功业,也铸就了许多名土的悲剧命运。苏轼有云:“人人生儿盼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虽是调侃之辞,却也在一个方面道出了他命遭坎坷的原因。唯其有才,他才能在词、文、诗、书、画、品石、文论以及参禅、政务等诸多领域都成就斐然,让时人、后辈难以望其项背;唯其有才,他才有资格恃才傲物,才敢于不阿世俗,生出他那“一肚皮的不合时宜”。这在那时局动荡、党争激烈的年代,自然不免遭人嫉恨中伤。于是他被一贬再贬,最后一次竟被流放到当时人称“域外”的蛮荒之地——海南岛,差点儿老死在那里。
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苏轼在政治道路上是坎坷的。由于他主张改革但不赞成王安石变法,因而既与变法派发生矛盾,又同维持现状的保守派有所过节。苏轼为人表里澄澈,讲究风节操守,这就使他既不见容于元丰,又不得志于元佑,更受摧折于绍圣。然而这正好有利于他加深阅历,扩大视野,使他在文学上获得很大的成功。
“任性追逐、随缘放旷”是苏轼从年轻时代就追求的人生境界。诗人那率真欢乐的天性和活跃的生命力,既是他的悲剧命运在性格方面的原因,又正是他伟大人格的魅力所在,也是他艺术创作的不尽源泉和深厚的精神底蕴。他一生在众多的艺术领域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1)他的散文珍品荟萃,不管是宏篇巨制还是杂文笔记,都充满灵性,含蕴隽永,极具品味。各种文萃中常选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凌虚亭记》、《放鹤亭记》、《超然台记》等,更是千古名篇,令人百读不厌。苏诗保存下来的有约四千首。他的诗取材广泛,表现手法丰富多彩。人物事件、风俗景观、喜怒哀乐、议论哲理无不入诗。顺手拈来的日常材料,经他匠心巧缀,无不轻灵深蕴、情调盎然。林语堂说苏轼的诗永远清新,这评价甚得苏诗真髓。
2)在词上.苏轼贡献更大。在北宋词坛上,苏轼突破词必香软的樊篱,创作了一批风貌一新的词章,为词体的长足发展开拓了道路。从今存三百四、五十首东坡词来看,苏轼对词体的革新是多方面的。苏轼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扩大了词境。他一改词专事抒写个人悲欢离合的柔情和缠绵婉转的格调,拓展了词的表现题材,开创了豪迈雄奇、音调铿锵的豪放词风。《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开派作品。他在《与鲜于子俊三首》中说“近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成一家……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看来他自己对开宗立派是颇为自豪的。东坡豪放词的代表作是《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词以豪阔的时空为背景,以故人轰轰烈烈的丰功伟业与自己壮志空怀的遭遇形成对照,抒发了深沉顿挫的不平之气。全词才气涌流,其豪放足为词林典范。
苏词中也有以婉约见长的。他的《江城子·十年生死》是悼念亡妻王弗的作品,感情细腻真挚,境界深远悠长,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他的另一篇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思念弟弟苏辙时所作,词的境界虚实旷渺、清阔神奇,格调恬淡回旋,娓娓浸润,令人回味无穷: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倩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许多词论家都认为这是一首最好的中秋词。
&&3)在中国书画史上,苏轼也称得上是一代巨子。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在绘画上,苏轼以“墨竹”闻名。他与朋友米芾、李应磷、黄庭坚等经常在一起创作、切磋,在“文人画”形成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书画,不同于苦练求工的匠人,而是发自天赋才气,为书作画一如诗文,随兴所至,精神情趣自然地渲泄挥洒于毫端,从而形成了不拘形迹、极力写胸臆的风格。苏轼以其高绝的才华、旷逸的气度、高洁的人格和前无古人的建树,赢得了世人广泛的倾慕和景仰。在当时就有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张耒、晁无咎)为代表的一大批文人紧随其后,开一代文风之盛;后代文人也无不从他那里吸取丰富的营养。毫不夸张地说,苏轼和他的创作,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块不朽的丰碑。
4)苏轼今存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采。同情人民、关心生产是苏诗的一个突出内容。但更多地方则针砭了新法的流弊。
&&&&&&&&&&&&&&&
令人感动之欧阳修的高风亮节
苏轼21岁时,就与父亲、弟弟一道,赴京参加科举考试。当时任主考官的正是那篇流传千古的散文《醉翁亭记》的作者、大文学家欧阳修。苏轼的试卷《刑赏忠厚之至论》令欧阳修眼前一亮,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绝。他明显地感觉到了这个年轻人的不同寻常,感叹道:“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提起我,人人都会谈论这个叫苏轼的人的。”欧阳修为苏轼的才气所震撼,他为大宋朝能出现苏轼这样的才子连呼“可喜、可喜”。在欣喜之余,欧阳修感慨地说:“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今天的我们应该为欧阳修900多年前阅卷时的那双慧眼感叹,为苏轼能碰到欧阳修这样善于识才的伯乐感到庆幸,更要为欧阳修“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的高风亮节击节叫好。
&&&&&&&&&&&&&
令人感动之女性对苏轼的呵护
苏轼大才子,名气大,女人喜欢他的也多,但他并不好色,他为歌妓写过动人的诗句,但没有他与歌妓风流的记载,在他的生命里,有几位重要的女性,正是她们无私的爱与呵护才铸就了苏轼一生的辉煌。
古人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一代文豪苏轼也不例外。有人把感情分为三种,一种是情人的、子女的、朋友的、年轻的;第二种是丈夫的、妻子的、中年的;第三种是父母的、爱人的、知己的、永远的。没有那一种更美好,更可贵。因为三种都是人所需要的,然而第三种最傻,这是因为沉默的表达代价最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母爱无言,妻爱无私,知己知音奉献生命”。她们对苏轼的呵护、体贴、挚爱都属于“沉默”的表达。
<font STYLE="FONT-SIZE: 16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楷体" COLOR="#)母亲关爱,沉默奉献&
首先是苏轼的母亲程氏夫人,她出生富贵人家,她是苏轼生命运行的起点,她亲自教苏轼读书,她说:读史明志,读书明理,教育孩子怎样做人,体现的是一种伟大的母爱,沉默奉献。孩子后来中了进士,名动京师,她甚至还没有听到儿子这个消息就离开了人间。
<font STYLE="FONT-SIZE: 16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楷体" COLOR="#)妻子王弗参谋助手&
苏轼的第一个夫人王弗,不仅知书达理,而且为人处事,胜过苏轼。成为苏轼出入仕途的高参,她对苏轼的关爱、指点、劝导,远远超过了一个妻子的职责范围。遗憾的是她随苏轼只有11年,过早的离世,才使苏轼写下了痛惜难当、倍思亡妻之情的千古绝唱: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10年生死相伴,死后十年相思,王弗离世已经10年了,六年前他已娶了王弗的堂妹为妻,还写下这首被称为千古第一悼亡词的杰作,有了新欢没有忘记旧情,“小轩窗,正梳妆”,何等的细腻,动情。倘若王弗地下有灵,她也会被丈夫的爱所感动。
<font STYLE="FONT-SIZE: 16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楷体" COLOR="#)第二位妻子王闰之贤妻良母&&&&
他的第二位妻子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她是一位贤惠善良、纯朴的女性,她对堂姐留下的儿子如同己出,“爱出于天”,她虽然没有王弗的超凡智慧,却是在苏轼仕途道路上经历入狱遭贬、聚然升迁等大起大落的生活,她随东坡25年,是苏轼同患难、共命运、危急存亡、相儒以沫的贤妻良母和“糟糠之妻”,她以自己的真情融入了苏轼的生活。以致苏轼誓言,死后“唯有同穴”。
<font STYLE="FONT-SIZE: 16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楷体" COLOR="#)苏轼红颜知己王朝云,&&&&
第三位妻子是歌妓出生,原是他人赠与苏轼的侍女。入苏家时才12岁,她不仅绝顶美丽,而且心性纯良,沉静稳重、聪颖好学,“敏而好义”,她对苏轼崇拜、敬爱、忠贞,了解苏轼。一次,苏轼上朝回家,他指着自己的肚皮问身边的仕儿,你们说我这里装的是什么,一个仕儿说:“都是文章”。苏轼不以为然。另一个仕儿说:“满肚子都是识见”。苏轼仍不以为然,朝云却说:“学士一肚皮不合适宜”,苏轼捧腹大笑:“知我者朝云也”。朝云与苏轼处处心灵相通、知己知音。在苏轼遭贬蕙州,“树倒狐孙散”之时,只有朝云坚决跟随,他们相依相伴,穿越原始森林,他们之间有一种超越时空,超越肉体之外的情感,她深深的融入了苏轼的生命之中,是苏轼的知音,属于最“傻”的一种,她为之献出了34岁的生命。苏轼为朝云创作的作品达九篇之多,记述他对朝云深深的爱。
<font STYLE="FONT-SIZE: 16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楷体" COLOR="#)在苏轼的生命和仕宦生涯中,有两位特殊的女性,那就是曹太后和高太后。&&
司马光病逝后,苏轼成为朝中独占鳌头的人物。元祐旧臣认为苏轼恃才傲物,行为旷放,不适合在重要的政治职位上,奏章弹劾苏轼。苏轼只好离朝,以龙图阁学士职衔出任杭州太守。元丰二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被捕,押解京师。史书记载了当时的情景:“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好在京城替苏轼说话的人很多,苏轼这才获赦出狱,发配黄州。苏轼被政敌所害,囚禁在乌台时,他们想把苏轼置于死地而后快。可太皇太后曹氏(仁宗皇后)一直惦记着苏轼,她病重后,皇上去看望她,太皇太后却问皇上:“苏轼怎么样啊?”,“还好”,皇上没想到,太皇太后生命垂危之时还想到苏轼,太皇太后又说:“以苏轼的诗攻击他,是小人所为。”皇帝哭着对太皇太后说:“我要大赦天下,以延长太皇太后的生命。”太皇太后却说:“凶恶之人何需赦免,只要放一个苏轼就够了。
这是她在生命的弥留之际说出的心里话,可见他对苏轼是何等的挂念与关爱呵。皇上视之为遗言,苏轼才保住了性命。皇帝要找个台阶下,就说苏轼并无恶意,放了他吧。
元祐元年(1086年),哲宗赵煦登基。小皇帝年方九岁,由祖母高太后(英宗皇后)摄政。高太后是反对变法的。她对苏轼的才华颇为赏识,于是重召苏东坡回京。委以苏轼重任,吏部尚书,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翰林学士知制诰,成为皇帝身边的红人,有内相之称,在政治漩涡中浮沉起落的苏轼这一次迎来了他仕途最光明灿烂的一幕。
太后驾崩后,苏轼的日子开始难过了,似乎注定了他在新的政治旋窝中会被绞杀得死去活来。。。。。。
从这点来看,苏轼的成就和辉煌从某些方面来讲也得力于这些令人感动的女性身上。
&&&&&&&&&&&&&
令人厌恶/不忍卒读之章淳的报复
神宗死后,北宋朝廷最大的问题就是,士大夫们竟一直把朝廷当作互相打击报复的场所,国家安得不亡?!
绍圣元年(1094年)曾被苏辙弹劾过的章淳拜相,开始了对元佑大臣的疯狂报复。
新党在哲宗的支持下,旧党的人被连续贬官,基本都去了岭南,苏轼更远,到了海南。活人被贬,死人也没放过。司马光,吕公著的谥号被取消,墓碑也被推倒,就差被鞭尸了。旧党的骨干,吕大防,范祖禹,刘擎,范纯仁(范仲淹之子)都被贬死。甚至章惇还想把《资治通鉴》作为秽书销毁,幸好有神宗的作序,我们今天才能继续看到这部史学巨著。旧党甚至怂恿哲宗废掉高太皇太后。
元佑年间,苏轼曾被指为王安石第二,在绍圣时却被做为元佑党人拿来做为开刀的第一人,一月三贬,一气被贬到岭南惠州,并下旨表明“永不叙用”。
苏轼在惠州受到太守的礼遇,没吃什么苦头,他原本是个志趣高逸之士,淡于名利,见北归无望,索性决定自己盖房“作惠州人矣”。其间他写诗填词,作画为文,流连山水,忘情民俗,仍不改其通达乐观性情。如果说范仲淹的为人是“进亦忧、退亦忧”,那么苏拭可谓是“进亦乐,退亦乐”了。
绍圣四年, 章淳见了苏轼在惠州时的快乐感怀的诗文,心中很不舒服,又丧心病狂的把苏轼贬往海南儋州。一纸贬书飞来,苏轼真正是到了天涯海角。此时苏轼已是62岁的老人了。
那时海南尚属蛮荒之地。而章淳下了作恶到底的决心,要把所有可能翻案的政敌赶尽杀绝。他派董必去视察受贬者的生活情况。苏轼被赶出县衙官舍,到山上结庐而居。他自己描述这段生活说:“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在海南度过的近四年中,虽说他在生活条件上极度困苦,但在学术上收获颇丰:他写下一百多首和陶诗,给《易》、《论语》、《尚书》等作了注,撰写了《东坡志林》等。
元符三年(1100年),酒色过度的24岁皇帝哲宗去世,徽宗继位,神宗太后权同听政。她反对新法,罢别章淳,所有元佑大臣一律赦罪。许多流放边地的大臣接诏内迁,苏轼也在其列。在天涯海角度过四年艰难时光、已经年过花甲的苏轼根本没有想到此生竟还能活着回去。回首多年的经历,苏轼情不自禁,吟诵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绝处逢生,并在北归途中授为朝奏郎,诏准择地而居。元符四年六月,他在去常州途中染病,七月二十八日(公元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病逝于常州,终年六十六岁。据东坡先生墓志铭记载,苏轼去世的消息传出,“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与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jie)出涕”。
一代英才就此陨落!
这就是如儿戏般的北宋政治!&
【附】苏轼悼念三位妻子的诗词
《江城子》&&&(怀念王弗):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蝶恋花》&
(悼念王润之):
泛泛东风初破五。 江柳微黄,万万千千缕。 佳气郁葱来绣户,当年江上生奇女。
一盏寿觞谁与举。 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 放尽穷鳞看圉圉,天公为下曼陀雨!&
怀念朝云的诗词:
《殢人娇》&&&
白发苍颜,正是维摩境界。空方丈、散花何碍。朱唇箸点,更髻鬟生彩。这些个,千生万生只在。好事心肠,著人情态。闲窗下、敛云凝黛。明朝端午,待学纫兰为佩。寻一首好诗,要书裙带。
《西江月》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9312;瘴雾:南方山林中的湿热之气。&#9313;倒挂绿毛:似鹦鹉而小的珍禽。&#9314;幺风:鸟名,即桐花凤。&#9315;涴:沾污。&#9316;“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
《南歌子》
云鬓裁新绿,霞衣曳晓红。待歌凝立翠筵中。 一朵彩云何事,下巫峰。
趁拍鸾飞镜,回身燕漾空。 莫翻红袖过窗栊。怕被杨花勾引,嫁东风。
《浣溪沙》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七律悼念朝云
苗而不秀岂其天,不使童乌与我玄。
驻景恨无千岁药,赠行惟有小乘禅。&
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断后缘。
归卧竹根无远近,夜灯勤礼塔中仙。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离苏东坡有多远 ——读《苏东坡传》有感_百度知道
离苏东坡有多远 ——读《苏东坡传》有感
提问者采纳
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林语堂《苏东坡传》 我本来是不读传记的,开先河的就是这本《苏东坡传》。第一次读《苏东坡传》是在十八年前,王岩老师递给我一本书说:推荐给你本书看,挺不错的。其实老师不说这后半句话我也知道那书一定是很好的,因为以她的品味以她的眼光这么郑重其事地推荐,一定差不了。那是一本很旧的书,书封面还缺了一块,暗黄的底子上写着浓黑的“苏东坡传”几个大字,字很精神,旁边赫然印着“林语堂著”,这三个字让我真正感受到这本书的分量——那时我还是了解一点这个用英语写作的林语堂的。翻开来,扉页上题着老师丈夫的名字和买书的日期地点:一九八一年购于济南。那是他上大学期间买的。 于是心存敬畏认真读了下去。这一读就读出了一个活灵灵的让人喜欢让人亲近的人物,读出了写这个人物的作者一颗烂漫率真的心。真正认识苏轼应该是从这本书开始,而真正认识林语堂也应该是从这本书开始。没想到传记可以这样写,读传记是这样有意思。几年之后,还念念不忘这本书,还特地向老师又借来复读了几遍,最后在二零零七年,在青岛书店看到有这本书卖,虽然版本不同,还是高高兴兴地买下了。从此有时间就翻开来看看,寻找着精神的慰藉。 识字的中国人应该没有不知道苏轼的,因为几乎哪一册教科书上都有他的诗歌。最早的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开始,然后是“春江水暖鸭先知”、“淡妆浓抹总相宜”,再下来呢?“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再后来就如大江滔滔涌来了:“老夫聊发少年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蓑烟雨任平生”“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还有他的文章《记承天寺夜游》、《游白水付过》、《赤壁赋》《石钟山记》《喜雨亭记》、《超然台记》、《放鹤亭记》……更何况苏轼生于四川峨眉,然后到京都开封,之后在朝廷和地方之间反复奔波,北至河北定州,南到海南儋州,他的足迹遍布了中国的大江南北。他走到哪里哪里的老百姓就会以最大的热情来喜欢他,他的故事也就随之带到了哪里。所以在中国,有几人不知道苏东坡呢? 那个年代的人们喜欢苏学士。上至皇帝皇太后,下至村夫野老,文雅的诗人,粗俗的村氓,官员、政客、歌姬、僧人……几乎囊括了各种行业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人物,都被这个运气不是很好的人所深深吸引,他们争相传诵他的作品,争相来拜访这个和气的没有名人架子的人,争相收藏他的手稿,争相做他的朋友,即使是在他政治上最最困难的时候,他的身边也不缺少朋友。 后来的人们也喜欢着这位东坡居士。那些读他文章的人,那些背诵他的诗歌的人,那些收藏他的故事的人,那些编辑教科书的人。林语堂是典型的一个,还有一个小小的我。 因为苏东坡的才情,因为苏东坡的率真的性情,因为苏东坡平和的性格。 他的才情真是与生俱来。他的父亲给他起名为“轼”,就是因为父亲早就发现了他出众的才华,而警示他不要华而不实,要做个朴实有用的人。对他来说,写诗写文章好像是生活的一部分,提笔写来,自然得就好像流淌出来一样,不用思索不用斟酌却异常清新优美,这就是天才,几百年才出一个,谁也比不得。他还写得一首好字,优雅秀美流畅,就像他这个人,天生的优雅潇洒。为了那些美丽优雅的文字,他的诗他的文章他的信一旦写出,人们都争相传诵,争相收藏,为有他的一分墨宝而洋洋得意。他不但会写,还会画,是一流的高手。他还研究药物、饮食、养生,研究佛教,研究建筑,研究水利工程,只要他感兴趣的东西,他都研究,而且一研究就有超人的成果。他是个学者,还是个很好的父母官。每到一处都能给当地的百姓带来福音,他用他的智慧和爱心造福一方。他真是个无可挑剔的人。人们羡慕他的才,爱他那些优美的诗篇,爱他的为人。而他的坏运气也是因为那班小人太妒忌他的才气妒忌他的好名声而也以极大的热情高度关注着他、积极地打击着他、毫不手软地陷害着他。他们抓住了他的弱点:率真。 苏东坡是一个不设防的人。对朋友不设防,对敌人也不设防(在他眼里,似乎从来没有敌人的概念,直到那些人跳出来把他往死里整)。他不会设防,天生就爱表达自己,不矫饰,不虚假。他从不隐瞒自己对现实对民生对未来的看法,真诚自然,所以他的内心那么容易被人猜透,那么容易成为那些人的把柄。这样一个人实在不适合政治——这个充满阴谋和虚伪的漩涡。但有意思的是他却是一个好官,无论走到哪里,只要自己力所能及的,他都为当地的百姓做。每到一个地方,他都兴修水利、建设公共服务设施、赈灾、祈雨……百姓喜欢上他更因为他为百姓做的这些好事。 苏东坡的性格实在很好,没有一个文人能像他那样随和,对人随和,对自己的命运也同样随和,虽历经苦难无数,他却都能用超脱的姿势来解决,并能从中寻出自己的快乐。他对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喜欢开玩笑,对憎恨的人和事情不留情面,但是他却不会恨一个人。包括晚年的王安石,“相逢一笑泯恩仇”,在他心里就没有仇。无论命运如何,在短暂的惊慌之后,他都会很快恢复到自己一贯地从容、快乐之中,不怨天,不怨命,不怨人,随遇而安。而且是最大限度地“安”出乐趣,“安”出精神,“安”出一番独特的景象。他能把菜根吃出独特的滋味,能发现荒草丛生的地方与众不同的美景,能和邻居不识字的阿翁成为至交……他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欣赏,并且用智慧来享受着生活。他对弟弟子由说的几句话说的真好:“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我明白了苏东坡内心的从容来源于对自己高度的自信,他是明白自己的,所以他不慌、不怕、不沮丧。 李白是一个高不可攀的仙人,离生活太遥远,而苏东坡,是一个让人仰慕的却又亲切充满生机的人,是一个真正生活着的人。我爱苏东坡,爱他的才能更爱他的性格。才能不可能仿效,但我希望精神上能够接近他,能像他那样热爱着、欣赏着、生活着。 我爱的,还有林语堂。林语堂和苏东坡太像了:才华流溢,率真自然,真诚乐观,热爱生活、欣赏生活、享受生活,不矫情,不伪饰,不为任何人改变自己。他用自己独特的语言津津有味地述说着苏东坡,好像就在述说着自己,这种跨越时空的交流与时空无关与生死无关,只和“知音”有关和“相投”有关。从这一点来说,林语堂与苏东坡没有距离。 有时间,读一读《苏东坡传》吧!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苏东坡传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