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箫高音筒音

八孔箫的指法图-筒音5、简音2
为方便自学洞箫的方便,我以张维良老师的教程为主,结合网上其他的指法表,自己绘画了更为简化实用的箫的指法图表,做到简洁明了,图文并茂,方便观看,(图中音节字中浅色的可以忽略掉,只用黑字体的音节,初学仅仅掌握中音“升1”和“升4”足够了)。
同时也共享给学箫的爱好者。
&详细高清晰图请加入QQ群索取!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洞箫筒音_百度知道
筒音做几是什么意思
筒音做几指的是指法,除了筒音做5为本调指法(无论什么调的箫用筒音做5的)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洞箫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當前位置: &&&&&&&&洞箫&洞箫上一篇下一篇字體: || 本文來源: 互聯網  洞箫,吹孔氣鳴樂器。流行于中國民間的吹管樂器,簡稱作箫,是最常見的民族樂器,多用九節紫竹制作,亦可用白竹制作。常用與古琴合奏或用于傳統絲竹樂隊中,也有用來獨奏的。把兩支箫分別刻上龍鳳來配對的稱“龍鳳箫”。獨奏曲目有《鹧鸪飛》、《妝台秋思》、《柳搖金》等,琴箫合奏曲有《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等。    目錄  釋義詞目拼音詞義基本解釋詳細解釋曆史箫的來曆箫的發展洞箫簡介洞箫簡述影響洞箫音色的因素洞箫的特點種類定調音域音色音准洞箫的制作與保養制作保養購買時的挑選1、材料2 、做工洞箫經典曲目平湖秋月梅花三弄欸乃關山月良宵引泛滄浪平沙落雁碧潤流泉清明上河圖  釋義詞目洞箫飛天  拼音洞(dòng)箫(xiāo)詞義箫,吹孔氣鳴樂器。流行于中國民間的吹管樂器,又稱洞箫,以竹制作。基本解釋[a vertical bamboo flute] 箫,因不用蠟蜜封底而得名詳細解釋洞箫  1. 管樂器。簡稱箫。古代的箫以竹管編排而成,稱爲排箫。排箫以蠟蜜封底,無封底者稱洞箫。後稱單管直吹、正面五孔、背面一孔者爲洞箫。發音清幽淒婉。  《漢書·元帝紀贊》:“ 元帝 多材藝,善史書,鼓琴瑟,吹洞箫。”顔師古注引 如淳 曰:“箫之無底者。” 元仇遠《宿集慶寺》詩:“聽徹洞箫清不寐,月明正照古松枝。”巴金《春天裏的秋天》:“‘ 林 ,你還愛我嗎,像從前那樣?’她忽然問,聲音像春夜吹的洞箫,陰雲遮了眼睛,像是要落雨了。”  2. 漢王褒《洞箫賦》的簡稱。  南朝 梁劉勰《文心雕龍·诠賦》:“ 子淵 《洞箫》,窮變於聲貌。” 唐李德裕《雨中自秘書省訪王三侍禦以詩贈之》:“ 王褒 轶材晚始入,宮女已能傳《洞箫》。” 清錢謙益《贈徐存永陳開仲過訪見贈》詩之一:“空傳父老摩銅狄,無複宮人記《洞箫》。”  曆史箫的來曆箫源于遠古時期的骨哨.我國考古發掘最早的樂器是屬于新石器時期的河南省舞陽縣賈湖骨笛,距今有八千多年的曆史。賈湖遺址延續1500年即9000年前到7500年前,發現的骨笛包括5孔,6孔,7孔,8孔,衆多實物證明,骨笛在此由5孔發展到8孔的完整曆程。曆史上亦稱爲笛,唐以後方專指豎吹之笛。原稱“洞箫”,現簡稱“箫”。我國古老的吹奏樂器。曆史悠久,音色圓潤輕柔,幽靜典雅,適于獨奏和重奏。  箫笛同源,都是源于遠古時期的骨哨,新石器時代開始以竹制作。在秦漢至唐,箫是指編管的排箫。  相傳此種樂器原出于羌中。清代以前的箫多指排箫,漢代的陶俑和嘉峪關魏晉墓室 碑畫上,已可見到吹洞箫的形象。但單管箫當時多稱“笛”。  箫在漢代時稱爲“篴”、“豎篴”或“羌笛”。羌笛原爲古代居住在四川、甘肅一帶的羌族人民的樂器,最初只有4孔(3個音孔加管口1孔),西漢京房(字君明,公元前77~前37年)在後面加了一個最高音孔後,成爲5孔箫。箫的發展西晉樂工列和、中書監荀勖所改革的笛爲6 孔(前5、後1),其形制與  洞箫(2張)  今天的箫已非常相似了。東晉的桓伊,擅長音樂,他有一支蔡邕的柯亭笛(箫),是江南數第一的吹箫名手,地位和聲望都已很高。他曾爲素不相識的王徽之吹奏過三段樂曲,在曆史上被傳爲佳話。  魏、晉、南北朝時,箫已用于獨奏、合奏,並在伴奏相和歌的樂隊中使用。  唐代以前,笛箫通常不分,至唐代,出現了前面六孔、旁邊一孔,加有竹膜的笛子,此時笛箫概念基本分開,橫吹爲笛。豎吹爲箫。  清代,箫的形制與現在完全一樣。  洞箫簡介洞箫簡述箫同笛的發聲原理完全相同,即:從口縫中噴出的氣流(即口風)至箫笛吹口處,經過吹口尖棱的分劈後産生渦旋而形成沒有穩定音高的邊棱音。邊棱音再經過管內氣柱的諧振,就可獲得穩定的音高。  箫和笛由于激振方法的差異,共鳴方法的不同(笛貼有笛膜,箫卻無),不僅音量相差懸殊,音色也就迥然不同。笛子的音色粗犷、高昂、清脆、嘹亮,而洞箫卻柔弱、秀雅。  洞箫由于音量小,用途不及笛子廣,廠家對洞箫的制作不象笛子那樣講求。因此,要覓得一支音色純美的洞箫不容易。影響洞箫音色的因素影響洞箫音色有三方面因素,即所選材料是否得當、制作是否科學,以及演奏方法是否正確。  一、選材  制作洞箫,多選用紫竹。竹子要老結(4-5齡),纖維要細密緊實,竹材要陰幹烘透,粗細得當。4-5齡的竹子最壯實,容重最大,3齡以下太嫩,超過5齡已逐漸衰老。竹材當然以緊實爲好,但並非越沈越好。因爲粗細相同,越沈,竹肉越厚,管壁過厚,不僅高音滯重,低音也不夠醇厚。  箫以九節爲貴。因爲在一定長度之內,節越多,竹越是接近根部。接近根部的竹,密度較大,且兩端有較大的管徑差,極有利于共鳴。現今有些人選材,爲慕九節之名,將箫身留得很長。這不僅給演奏帶來不便,也有損美觀。  二、制作工藝  洞箫音色的優劣,亦取決于制作工藝。現今的制作工人和演奏者,爲了追求較大的音量,而將吹孔開成方形,也就失去了箫韻。實際上要把洞箫制作好也不難,關鍵是要開好吹孔。由于竹子的千差萬別,對吹孔的開法不能千遍一律,但仍以半圓形爲好。  人們根據常識就可以知道,管樂器的管子越長音越低,管徑越大音也越低。因此,低音管樂器的內徑大、管子長;高音管樂器的管徑小、管子也就短。但是管徑的粗細、管子的長短都是有限度的。根據對箫、笛一類的管樂器作的實驗分析:當箫、笛的管子長到一定限度時,基音就無法吹出,所吹出的也只能是第一泛音。對于洞箫的管長所作的測算是:管長超出管內徑的50倍(即量度小于0.02)時,吹出的便是高八度的第一泛音;若將末端掩沒(此時箫管已成了五度超吹樂器),當管長超出管內徑的25倍(即量度小于0.04)時,吹出的便是第二泛音。再以簧哨樂器來說,作爲五度超吹樂器的單簧管,由于管徑小、管子長,以至于量度小,除基音外,第二泛音的奏出必須借助高音孔,而同樣是五度超吹樂器的中國樂器管子,由于量度大,毋須借助高音孔也能方便地吹出第二泛音。  “量度”對管樂器聲學性質的影響,是一個至今未曾引起人們充分注意的問題。量度的正確運用,對箫、笛音域的增擴和音色的選擇,有著很大的意義。洞箫(筒音爲d1)的內徑一般在1.6厘米,有效管長約52厘米,其量度約爲0.031,而琴箫內徑一般爲1.4厘米,有效管長約爲60厘米,其量度約爲0.023。爲此,琴箫的高音比洞箫還要容易被激發,音域也就比洞箫略寬。  三、演奏方法  洞箫樂譜(6張)  洞箫爲次中音樂器,音區比曲笛低純四度,音域與笛子相似。洞箫的常用音域爲d1~e3;若演奏得當,音域則可擴爲d1~g3或更寬。  洞箫的特點洞箫通常上端封口的竹節邊緣開吹孔,管身開有指孔6個(六孔箫)或8個洞箫  (八孔箫),前5孔或7孔,後1孔,,近尾端有出音孔2-5個。底端爲開管。一般內徑爲16mm,從吹口端至下端調音孔的長度爲520mm左右,全長爲800mm左右。種類箫的品種很多,常見的有紫竹洞箫、九節箫、黑漆九節箫、玉屏箫等。  紫竹洞箫  管身較粗,節數不限,音色低沈宏亮,多用于獨奏或合奏。  九節箫  管身上有九個節並刻有各種圖案或文字雕飾,有的還在下端嵌著牛骨圈。  黑漆九節箫  因管身外塗黑漆而得名。  這兩種九節箫,發音淳厚、音色優美,適用于地方戲曲或輕音樂,有時也用于獨奏或合奏。  玉屏箫  産于黔東玉屏縣,是箫中之珍品。其造型、制作和音色別具一格,在玉屏箫  國內外享有盛名。“仙到玉屏留古調,客從海外訪知音。”是對玉屏箫的高度贊譽。  相傳,玉屏箫的制作始于明代萬曆年間(),距今已有300余年的曆史。明、清兩代,玉屏箫曾作爲朝廷貢品,故又有“貢箫”之稱。  在年的倫敦和巴拿馬國際展賽會上,玉屏箫分別獲得金獎和銀獎,是我國在世界上首獲榮譽的樂器。  玉屏箫采用玉屏和鄰近鎮遠、耀山等地所産的小水竹制作,其竹節長、竹管細、竹質堅硬、纖維細密,是制箫的良材,且都在冬季采伐,經過選料、烤竹、刮皮、通節、開吹孔、音孔和校音等20多道工序而成,全長70厘米左右,管身呈扁圓形(系人工夾扁),音孔爲橢圓形,孔壁向內呈25度斜面,工藝精細,聲音優美動聽。  玉屏箫素以雕飾精美而著稱,一般是在管身外表塗以古銅色彩,然後雕刻出細膩而逼真的山水、花草和鳥獸等各種紋飾,詩、畫、色諧和,工藝纖巧,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和收藏價值。  玉屏箫的音色圓潤、柔美,古色古香,尤以“龍鳳箫”更爲獨特。這是兩支雌雄爲配的對箫,上面雕刻精致的龍鳳圖案。雄箫略粗,上刻騰龍,發音宏亮、奔放;雌箫稍細,上刻彩鳳,音色柔和、含蓄。兩箫合奏,宛如男女重唱,和諧而富有情趣。  玉屏箫是優良的獨奏樂器,更適于合奏或伴奏。常用于江南絲竹、廣東音樂等民間器樂合奏,與古琴合奏,效果更佳。在昆曲、越劇和粵劇等地方戲曲伴奏中,玉屏箫是重要的樂器之一,多用于表現幽靜、娴雅等場面。  用當地的小水竹制成。笛身呈橢圓形,外表刻有山水、花草、鳥獸、蟲魚或詩文等圖飾,工藝精細。成對的雌雄笛更爲著名,雄的笛管稍粗,上面刻有&騰龍&;雌的笛管略細,發音明亮,上刻&彩風&。這種龍鳳對笛,在工藝上頗具特色。在荷蘭、德國、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等多個國家和地區。但由于産品制藝大師人數有限,使得産品並未得到大規模的生産,無一給箫笛愛好者一個沈重的打擊。  隨著國內電子商務的發展,玉屏箫笛並順利成爲聚購科技的戰略合作夥伴。使得玉屏箫笛在亞馬遜、聚購商城、京東商城等國內知名平台銷售,解決了以往購買箫笛的尴尬局面。  洞箫 - 演奏技巧箫的演奏技巧與笛相比,不如笛靈敏,但基本上和笛子相同,可箫  自如地吹奏出滑音、疊音和打音等,但不宜演奏花舌、垛音等表現富有特性的技巧,而適于吹奏悠長、恬靜、抒情的曲調,表達幽靜,典雅的情感。  洞箫  箫不僅適于獨奏、重奏,還用于江南絲竹、福建南音、廣東音樂、常州絲弦和河南板頭樂隊等民間器樂合奏,以及越劇等地方戲曲的伴奏。在古曲《春江花月夜》中,一開始洞箫奏出輕巧的波音,配合琵琶模擬的鼓聲,描繪出遊船上箫鼓鳴奏的情景,在整個樂曲中,箫聲綿綿,流暢抒情。  此外,琴箫合奏,相得益彰,委婉動聽,更能表達出樂曲深遠的意境。定調洞箫發音表  箫的定調不一,常見的爲G調,6個音孔全閉時,筒音爲(d1),通過超吹,音域由(d1~e3),有兩個八度另一個大二度。箫的音色柔和箫的定調不一,  常用的箫多爲G調,能吹G、D、C、F、降B調,6個音孔全閉時,筒音爲(d1),通過超吹,音域由(d1~e3),有兩個八度另一個大二度。箫的音色柔和、輕細、典雅而甘美。低音區發音深沈,弱奏時很有特色;中音區音色圓潤、優美;高音區發音緊張。箫的音量較小,適于獨奏或重奏。樂隊用幾支箫同時演奏效果較佳。單用一支箫演奏時,配器上要注意音量對比適度。  由于它具有動人的音色和高雅的神韻,曆來爲騷人墨客所讴歌吟詠,也爲廣大人民所喜愛,並在詩詞伴奏,琴箫合奏等多種民間合奏曲中廣泛應用。箫作爲獨奏樂器登上音樂舞台,則是近些年的事。音域管樂器音域的寬窄,除了決定于制作工藝是否優良,吹奏技巧是否得當,以及指法組合是否恰當等因素而外,還同管樂器的量度有關。  量度是物理學名詞,是指管樂器吹奏一端的內徑同管長的比值。量度對管樂器的聲學性質(音色和音域)有著重大影響。例如五度超吹樂器的單簧管①,若不借助高音孔就無法吹出比基音高十二度的第二泛音,就沒有現今寬廣的音域;中國的管子同樣是五度超吹樂器,卻毋須借助高音孔就能輕松地奏出第二泛音來。單簧管與中國管子音樂聲學性質上的這一差別,乃是由量度決定的。原來就五度超吹樂器來說,量度越大,超吹音就越容易被激發;量度小,超吹音則不容易被激發。可在箫笛一類八度超吹的管樂器上,量度對它們聲學性質的影響,就恰恰同五度超吹樂器相反:量度越小,超吹音越容易被激發。  洞箫  人們根據常識就可以知道,管樂器的管子越長音越低,管徑越大音也越低。因此,低音管樂器的內徑大、管子長;高音管樂器的管徑小、管子也就短。但是管徑的粗細、管子的長短都是有限度的。筆者曾對箫、笛一類的管樂器作過實驗分析:當箫、笛的管子長到一定限度時,基音就無法吹出,所吹出的也只能是第一泛音。對于洞箫的管長筆者所作的測算是:管長超出管內徑的50倍(即量度小于0.02)時,吹出的便是高八度的第一泛音;若將末端掩沒(此時箫管已成了五度超吹樂器),當管長超出管內徑的25倍(即量度小于0.04)時,吹出的便是第二泛音。再以簧哨樂器來說,作爲五度超吹樂器的單簧管,由于管徑小、管子長,以至于量度小,除基音外,第二泛音的奏出必須借助高音孔,而同樣是五度超吹樂器的中國樂器管子,由于量度大,毋須借助高音孔也能方便地吹出第二泛音。  “量度”對管樂器聲學性質的影響,是一個至今未曾引起人們充分注意的問題。量度的正確運用,對箫、笛音域的增擴和音色的選擇,有著很大的意義。例如洞箫(筒音爲d1)的內徑一般在1.6厘米,有效管長約52厘米,其量度約爲0.031,而琴箫內徑一般爲1.4厘米,有效管長約爲60厘米,其量度約爲0.023。爲此,琴箫的高音比洞箫還要容易被激發,音域也就比洞箫略寬。  洞箫爲次中音樂器,音區比曲笛低純四度,音域與笛子相似。洞箫的常用音域爲d1~e3;若演奏得當,音域則可擴爲d1~g3或更寬。音色洞箫的音色同笛子相比,顯得格外的恬靜、秀雅,但音量小、發音不及笛子敏銳,便成了洞箫的弱點。  洞箫的音色同管徑和吹奏方法密切相關,除此之外,制作方法是否得當也同樣重要。洞箫同所有的樂器一樣,音色具有大音色與小音色的區分。如小提琴,名琴同一般的琴所奏出的雖然都是小提琴的音色,但它們之間的音質卻有天淵之別。制作精當的箫、笛,由于發音敏銳,演奏起來省力,其音色、音量的控制亦十分方便,使演奏者能隨心所欲。音色能否隨意變化和音量能否自由控制,是箫、笛制作優劣的重要標准之一。吹口開挖得當與否是制作的關鍵所在。  以上所述爲做工粗細對音色的影響,而就演奏方法正確與否對音色的影響應箫  至關重要。衛仲樂先生曾經說過,洞箫應該力求“高音似笛,低音似鍾”,當然,“高音似笛”卻不是笛。要達到這一要求,其要領在于口形的正確掌握:口縫要圓,口腔要適當打開,以利于共鳴。筆者曾經做過試驗,用人工吹口吹奏箫、笛,發現其制作材料無論是優、劣;制作工藝的精、粗,其音色同樣空洞、單調,很難辨別各自的優劣。受此啓發,筆者曾有意識地對口形、口腔狀態與箫、笛的音色之間的關系作了比較仔細地研究,發現同一支洞箫至少可以吹奏出三、四種有明顯差異的音色;管徑大,音色的可塑性就大。這都取決于口腔打開的程度。  一般地說,口腔的打開程度,視管徑的粗細和吹孔的大小而定:管徑小、吹口小,口縫要小,口腔也就小;若管徑大、吹口深寬,口縫要適當放大,口腔也要大。口腔的適當打開,不僅能避免吹奏出的音色幹癟,以保證發音堅實,同時還極有利于洞箫音色的變換和音量的隨意控制。這恐怕是很多年輕洞箫演奏者所沒有注意的。  洞箫的音量盡管柔弱,其音量和音色還是有一定可塑性的——當然其音量的大小變化和音色的變換,要遠比笛子困難得多。這音量的控制和音色的變化,全憑口縫和口腔的大小變換來控制。這是需要認真體味的。  洞箫演奏上與笛子發音上的最大差別就是,洞箫發音的初始,不能用舌尖抵于門齒上,因此沒有明顯的音頭。爲此,發音之初就得保證口風的准確方向和適當的力度,否則其音色就必然欠柔和。這是初學洞箫的一大難點。音准洞箫和笛子一樣,談及音准,人們總認爲是制作上的問題。實際上箫、笛的音准,不僅取決于制作是否精當,同時也取決于演奏者的演奏方法是否得當,即:指法組合以及運氣的方法是否得當。  就洞箫音准的具體問題來說,它涉及到相對音高與絕對音高兩個方面的問題。所謂相對音高的准確,就是指各音孔之間的音程關系的准確,絕對音高的准確當然就是指各音孔的音高應該與所對應的絕對音高符合——也就是筒音是否爲准確的d1。  就制作來說,音程的准確不僅取決于音孔的位置和大小是否得當,同時更受吹口深淺的影響。1958年,貴州玉屏箫笛廠的鄭輝蒸爲查阜西先生制作了一支琴箫,各孔音高幾乎都低一律(半個音)。鄭輝蒸取刀將吹口削深少許,音就全都升高了半音,並解釋說:“削深,其受氣之量較大,氣量大則律深矣”。此事當場使查阜西、沈西園、杜文元“均訝爲絕技”。筆者舉此實例意在說明,吹口深淺決定著箫的絕對音高。吹口開深少許,音就能升高半個音,乃是因爲管端校正量變小了,故而音也就隨著增高。由于玉屏箫的吹口極小,管端校正量過大,吹口稍微挖深,管端校正量就明顯減小,導致了音的增高。管端校正量的明顯增大或減小,雖然各音孔的音高都會隨著降低或增高,但各音孔所增降的音程並不相等,也就必然會影響音程的准確性。因此,通過吹口深淺的改變來調整音高,是有一定限度的,否則就一定影響各個音孔之間的音程關系。  就洞箫制作時的校音來說,制作工人依賴音分儀,有人認爲,根據音分儀可以將箫、笛校准得“一音分也不差”。這一認識有點偏頗,此處無意從理論上作過細的分析。制作工人雖然依據音分儀,可也常常出差錯。原因何在?原來制作工人校音時總得一邊吹奏一邊一個音孔一個音孔地校音。但他們卻忽視了校音時口縫位置的統一和吹奏力度的勻稱,演奏時由于口風的統一反而會導致相對音高(音程)的不准確。此外,即使校音時的口縫位置和力度都相當統一,而演奏時的口縫位置和吹奏力度不同,音程仍然會不准確。因此,吹奏時有意識的俯仰吹奏角度,可以校正音准。  箫笛演奏者每當發現箫或笛的音不准時,總是用挖補音孔的辦法來補救:音嫌低就將音孔挖大,音嫌高就將音孔補上一點。這辦法看起來很有效,但未必切合實際。假若是個別音孔的音不准,應該用此方法,若是多個音孔的音都欠准確,這樣的校音方法就絕不是良策。因爲這樣校音以後,不僅影響了箫、笛音孔大小的統一而影響美觀,同時也證明不是原先音沒校准,而是吹奏方法可能與制作者校音時吹奏方法不一致。此時只要修整一下吹口就行了,尤其是洞箫,修整起來遠比笛子方便得多。  修整之前首先要判斷一下吹孔是否得當。判斷的方法是,首先聽一聽各個音孔之間的音程關系,若上手各音孔之間的音程偏寬,下手各孔之間的音程偏窄,說明吹孔偏深,只需要用锉刀將洞箫上端锉去一點,使吹口變淺一點,音程自然會得到矯正;反之,若上手各孔之間的音程偏窄,下手各音孔之間的音程偏寬,只須將吹孔挖深一點就該得到矯正。當然,若僅是個別音不准,那才應該矯正這個別音孔。  洞箫由于音調比笛子低,管徑也比笛子細,因此音孔的間距也就比笛子大。如今按照十二平均律制作校音,六孔洞箫的音孔設置也就存有矛盾:過分靠近第三孔,下手的按孔就困難;偏下則音准就存在著問題。爲了解決這一矛盾,只有用小指按第一孔;若此,則不如使用八孔洞箫——八孔洞箫不僅保證了音准,也方便了轉調。  洞箫同笛子一樣,屬于八度超吹樂器。由于其管長有一定限度,管徑又不是太小,因此其泛音不是很多,只能奏出第一、二泛音,和極個別的第三泛音,音域相對較窄。構成各個音級的音高是由音孔位置決定的,音孔開挖位置具有隨意性,因此音准的選擇就具有很大的隨意性。音孔位置是否得當,它直接關系到洞箫的音域。這是個很值得注意的問題。  箫指法表(2張)  洞箫的制作與保養制作箫比曲笛長且細,竹制。  制作時,首先要注意選材,吹口和音孔必須在一條直線上,音階必須准確。  蕭的構造較簡單,用紫竹、黃枯竹或白竹制作,全長70~78厘米,比曲笛稍長而細,管身內徑1.2~1.4厘米,上端留有竹節,下端和裏面去節中空。吹口開在上端邊沿,由此吹氣發育音。在箫管中部,正面開有5個音孔,背面有1個音孔,用以控制音的高低。平列在管下端背面的兩個圓孔是出音孔,可用來調音。在出音孔下面的兩個圓孔爲助音孔,起著美化音色增大音量的作用,也可拴系飄穗(裝飾縧帶)用。  箫的音質優劣,與選用的竹材和制作關系很大。要選用冬至到春分期間采伐的竹子,竹質應堅實、分量較重,紫竹以竹花均勻,呈紫褐色的爲佳,無蟲蛀、幹縮、劈裂、蜂腰和大腹等缺陷,管身圓滿、紋理細密順直。  制作時,吹口和音孔須在一條直線上,吹口上方下圓,音孔要圓,並都掏成向內的傾斜形,孔壁要光,內膛應光潔,竹節磨光,兩端平整,兩端口徑不能相差過大,漆飾應美觀。在音質上,音階應准確,不論輕吹重吹,音響都應清麗,不能有空洞或差異的聲響。音色應淳厚、優美、圓潤。保養箫和笛一樣,都是用竹子制作的。竹材最大的缺點是易蛀、易裂,因此洞箫的保養就是得注意防蛀、防裂。  洞箫的一般保養方法是吹奏以後將洞箫放入箱內或絨布套內。  春和初夏時節,特別是黴雨季節,竹管內要保持幹燥,防止發黴。  夏、秋時節,由于天氣幹燥,箫笛管內可以將濕潤的“膽”放入竹管內,保證管內濕潤。  冬季由于氣溫低,吹奏過後管內容易凝聚水氣珠,演奏後應用“膽”將水氣珠擦拭幹淨。  箫、笛膽的制作方法很簡單,用一根比箫、笛有效管長稍長的棒,外裹一層絨布即成。  購買時的挑選洞箫購買時的挑選,當然應注意材料與做工兩個方面。1、材料首先要看竹子是否老結,表皮是否光潔,盡可能沒有破皮現象以免影響美觀。就老結的竹子來說,盡管拿在手中很壓手,同時還該注意竹質纖維是否細密。有些竹子拿在手中雖然很沈,但是由于竹質纖維粗疏,吹奏起來音色就不十分好。  其次得看長度是否得當。有些演奏家追求“九節”,竹子的助音孔以下留得很長。這是不恰當的。就G調洞箫來說,其長度選擇以不超過850mm爲宜。實際上這裏所講的九節,所指的是適用長度,即助音孔以下留一截即可;留得過長,也就增加了雙臂的負荷,容易疲勞,而且多留的一截對于音色的改善也沒有作用。原來在適用的長度內,節多的洞箫的兩端管徑差就大;兩端存在的關徑差,保證了洞箫各個  洞箫  音區音色的統一和平衡,而且有利于低音的共鳴,使柔弱的低音變得厚實;洞箫的長度過長、節間距過大,就成了增加雙臂負荷和影響美觀的劣勢。由此可知,洞箫兩端存在一定的管徑差,于保證有良好的音色是有意義的。2 、做工洞箫的做工是否精良,可分爲外在和內在兩個部分。  外在部分是比較容易區分的,即音孔、吹孔的開挖是否光潔,音孔的大小是否統一、美觀。  所謂的內在部分,指的是音准和音色。音准,音色除同管徑、管壁厚薄、吹孔深淺和形狀相關而外,更同演奏者的口型密切相關。因此,挑選時應予以注意。  洞箫經典曲目平湖秋月這是一首廣東音樂,曲調優美動聽,富有詩意。樂曲描寫了美麗動人的自然景色。  洞箫名曲(3張)  梅花三弄樂曲既表現了梅花高潔安詳的靜態,又表現出梅花不畏嚴寒迎風搖曳的動態。欸乃此曲系後人據唐柳宗元《漁翁》中“欸乃一聲山水綠”詩句而作。“欸乃”是船夫拉纖的號子聲,在樂曲中欸乃聲以不同形式先後出現,巧妙地表達了一種靜中有動的意境,贊頌了大自然秀麗的景色,也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賞的情緒。關山月古木蘭詩中有:“萬裏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析,寒光照鐵衣“的句子,反映征人對遠戎遠疆的不滿情緒。良宵引根據二胡獨奏曲改編。樂曲共分三段,第一段旋律流暢,渾厚如歌;第二段旋律明亮,激情有力;第三段旋律昂揚,華彩多姿。泛滄浪作者郭沔,字楚望。浙江永嘉(今溫州)人。南宋傑出的古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本曲常作爲《潇湘水雲》的序曲,表現“志在駕舟于五湖”(《神奇秘譜》)的意境。元兵南侵時,郭楚望移居湖南衡山附近,常在潇、湘二水合流處遊船。每當遠望九嶷山爲雲水所蔽,見到雲水奔騰的景色,便引起他對外敵入侵、時勢變遷的愁緒,于是作《潇湘水雲》以寄眷念之情。此曲是郭望楚代表作《潇湘水雲》的序曲。樂曲開始,飄逸的泛音使人進入碧波蕩漾、煙霧缭繞的意境。第一句的旋律音調,自第二段從中音區展開,並貫穿全曲,箫曲反複重複主題,圍繞骨幹音變化發展,深刻地揭示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抑郁心情,也流露出他對山河缺殘、時勢飄零的感慨。平沙落雁樂曲最早見于明代,曲調悠揚流暢,雁鳴聲時隱時現。描寫雁群降落前空中盤旋顧盼的情景。碧潤流泉樂曲以清脆之音,表現出深山峽谷之中淙淙流水歡快地流淌的情景,讓人聯想起唐朝詩人王維在《山居秋暝》中所描繪的意境:“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可自留。”一派詩情畫意般的田園風光令人流連忘返。清明上河圖暫缺  燃情歲月  影片的音樂也是獨特而富有張力的,配樂大師詹姆斯霍納在片中運用了日本洞蕭這種音色古老、深邃蒼茫的樂器,來塑造主角“傳說” 般不可捉摸、狂野悲憤卻又渾然天成的形象,時而狂放不羁,時而飄忽 不定,時而呐喊悲嗚*時而沈吟低語,可以說這是霍納此類手法最令人 印象深刻的一次表現。全片的音樂出現的各個主題,從恬靜淡雅到悲憤 感慨,旋律上無不精雕細琢,唯美動人,交織出一篇又一篇悠然神往、 扣人心弦的樂章,賦予了本片傳神的诠釋。(王朝網路 )简体版:& & &&洞箫,吹孔氣鳴樂器。流行于中國民間的吹管樂器,簡稱作箫,是最常見的民族樂器,多用九節紫竹制作,亦可用白竹制作。常用與古琴合奏或用于傳統絲竹樂隊中,也有用來獨奏的。把兩支箫分別刻上龍鳳來配對的稱“龍鳳箫”。獨奏曲目有《鹧鸪飛》、《妝台秋思》、《柳搖金》等,琴箫合奏曲有《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等。
釋義詞目拼音詞義基本解釋詳細解釋曆史箫的來曆箫的發展洞箫簡介洞箫簡述影響洞箫音色的因素洞箫的特點種類定調音域音色音准洞箫的制作與保養制作保養購買時的挑選1、材料2 、做工洞箫經典曲目平湖秋月梅花三弄欸乃關山月良宵引泛滄浪平沙落雁碧潤流泉清明上河圖
釋義詞目  洞箫
[url=http://tc./baike/detail_2557354.html][img]http://image2./baike/1.jpg[/img][/url]飛天
拼音  洞(dòng)箫(xiāo)詞義  箫,吹孔氣鳴樂器。流行于中國民間的吹管樂器,又稱洞箫,以竹制作。基本解釋  [a vertical bamboo flute] 箫,因不用蠟蜜封底而得名詳細解釋[url=http://tc./baike/detail_2557354.html][img]http://image2./baike/1.jpg[/img][/url]洞箫
  1. 管樂器。簡稱箫。古代的箫以竹管編排而成,稱爲排箫。排箫以蠟蜜封底,無封底者稱洞箫。後稱單管直吹、正面五孔、背面一孔者爲洞箫。發音清幽淒婉。
  《漢書·元帝紀贊》:“ 元帝 多材藝,善史書,鼓琴瑟,吹洞箫。”顔師古注引 如淳 曰:“箫之無底者。” 元仇遠《宿集慶寺》詩:“聽徹洞箫清不寐,月明正照古松枝。”巴金《春天裏的秋天》:“‘ 林 ,你還愛我嗎,像從前那樣?’她忽然問,聲音像春夜吹的洞箫,陰雲遮了眼睛,像是要落雨了。”
  2. 漢王褒《洞箫賦》的簡稱。
  南朝 梁劉勰《文心雕龍·诠賦》:“ 子淵 《洞箫》,窮變於聲貌。” 唐李德裕《雨中自秘書省訪王三侍禦以詩贈之》:“ 王褒 轶材晚始入,宮女已能傳《洞箫》。” 清錢謙益《贈徐存永陳開仲過訪見贈》詩之一:“空傳父老摩銅狄,無複宮人記《洞箫》。”
曆史箫的來曆  箫源于遠古時期的骨哨.我國考古發掘最早的樂器是屬于新石器時期的河南省舞陽縣賈湖骨笛,距今有八千多年的曆史。賈湖遺址延續1500年即9000年前到7500年前,發現的骨笛包括5孔,6孔,7孔,8孔,衆多實物證明,骨笛在此由5孔發展到8孔的完整曆程。曆史上亦稱爲笛,唐以後方專指豎吹之笛。原稱“洞箫”,現簡稱“箫”。我國古老的吹奏樂器。曆史悠久,音色圓潤輕柔,幽靜典雅,適于獨奏和重奏。
  箫笛同源,都是源于遠古時期的骨哨,新石器時代開始以竹制作。在秦漢至唐,箫是指編管的排箫。
  相傳此種樂器原出于羌中。清代以前的箫多指排箫,漢代的陶俑和嘉峪關魏晉墓室 碑畫上,已可見到吹洞箫的形象。但單管箫當時多稱“笛”。
  箫在漢代時稱爲“篴”、“豎篴”或“羌笛”。羌笛原爲古代居住在四川、甘肅一帶的羌族人民的樂器,最初只有4孔(3個音孔加管口1孔),西漢京房(字君明,公元前77~前37年)在後面加了一個最高音孔後,成爲5孔箫。箫的發展  西晉樂工列和、中書監荀勖所改革的笛爲6 孔(前5、後1),其形制與[url=http://tc./baike/detail_2557354.html][img]http://image2./baike/2.jpg[/img][/url]
今天的箫已非常相似了。東晉的桓伊,擅長音樂,他有一支蔡邕的柯亭笛(箫),是江南數第一的吹箫名手,地位和聲望都已很高。他曾爲素不相識的王徽之吹奏過三段樂曲,在曆史上被傳爲佳話。
  魏、晉、南北朝時,箫已用于獨奏、合奏,並在伴奏相和歌的樂隊中使用。
  唐代以前,笛箫通常不分,至唐代,出現了前面六孔、旁邊一孔,加有竹膜的笛子,此時笛箫概念基本分開,橫吹爲笛。豎吹爲箫。
  清代,箫的形制與現在完全一樣。
洞箫簡介洞箫簡述  箫同笛的發聲原理完全相同,即:從口縫中噴出的氣流(即口風)至箫笛吹口處,經過吹口尖棱的分劈後産生渦旋而形成沒有穩定音高的邊棱音。邊棱音再經過管內氣柱的諧振,就可獲得穩定的音高。
  箫和笛由于激振方法的差異,共鳴方法的不同(笛貼有笛膜,箫卻無),不僅音量相差懸殊,音色也就迥然不同。笛子的音色粗犷、高昂、清脆、嘹亮,而洞箫卻柔弱、秀雅。
  洞箫由于音量小,用途不及笛子廣,廠家對洞箫的制作不象笛子那樣講求。因此,要覓得一支音色純美的洞箫不容易。影響洞箫音色的因素  影響洞箫音色有三方面因素,即所選材料是否得當、制作是否科學,以及演奏方法是否正確。
  一、選材
  制作洞箫,多選用紫竹。竹子要老結(4-5齡),纖維要細密緊實,竹材要陰幹烘透,粗細得當。4-5齡的竹子最壯實,容重最大,3齡以下太嫩,超過5齡已逐漸衰老。竹材當然以緊實爲好,但並非越沈越好。因爲粗細相同,越沈,竹肉越厚,管壁過厚,不僅高音滯重,低音也不夠醇厚。
  箫以九節爲貴。因爲在一定長度之內,節越多,竹越是接近根部。接近根部的竹,密度較大,且兩端有較大的管徑差,極有利于共鳴。現今有些人選材,爲慕九節之名,將箫身留得很長。這不僅給演奏帶來不便,也有損美觀。
  二、制作工藝
  洞箫音色的優劣,亦取決于制作工藝。現今的制作工人和演奏者,爲了追求較大的音量,而將吹孔開成方形,也就失去了箫韻。實際上要把洞箫制作好也不難,關鍵是要開好吹孔。由于竹子的千差萬別,對吹孔的開法不能千遍一律,但仍以半圓形爲好。
  人們根據常識就可以知道,管樂器的管子越長音越低,管徑越大音也越低。因此,低音管樂器的內徑大、管子長;高音管樂器的管徑小、管子也就短。但是管徑的粗細、管子的長短都是有限度的。根據對箫、笛一類的管樂器作的實驗分析:當箫、笛的管子長到一定限度時,基音就無法吹出,所吹出的也只能是第一泛音。對于洞箫的管長所作的測算是:管長超出管內徑的50倍(即量度小于0.02)時,吹出的便是高八度的第一泛音;若將末端掩沒(此時箫管已成了五度超吹樂器),當管長超出管內徑的25倍(即量度小于0.04)時,吹出的便是第二泛音。再以簧哨樂器來說,作爲五度超吹樂器的單簧管,由于管徑小、管子長,以至于量度小,除基音外,第二泛音的奏出必須借助高音孔,而同樣是五度超吹樂器的中國樂器管子,由于量度大,毋須借助高音孔也能方便地吹出第二泛音。
  “量度”對管樂器聲學性質的影響,是一個至今未曾引起人們充分注意的問題。量度的正確運用,對箫、笛音域的增擴和音色的選擇,有著很大的意義。洞箫(筒音爲d1)的內徑一般在1.6厘米,有效管長約52厘米,其量度約爲0.031,而琴箫內徑一般爲1.4厘米,有效管長約爲60厘米,其量度約爲0.023。爲此,琴箫的高音比洞箫還要容易被激發,音域也就比洞箫略寬。
  三、演奏方法
[url=http://tc./baike/detail_2557354.html][img]http://image2./baike/7.jpg[/img][/url]
洞箫樂譜(6張)
  洞箫爲次中音樂器,音區比曲笛低純四度,音域與笛子相似。洞箫的常用音域爲d1~e3;若演奏得當,音域則可擴爲d1~g3或更寬。
洞箫的特點  洞箫通常上端封口的竹節邊緣開吹孔,管身開有指孔6個(六孔箫)或8個[url=http://tc./baike/detail_2557354.html][img]http://image2./baike/8.jpg[/img][/url]洞箫
(八孔箫),前5孔或7孔,後1孔,,近尾端有出音孔2-5個。底端爲開管。一般內徑爲16mm,從吹口端至下端調音孔的長度爲520mm左右,全長爲800mm左右。種類  箫的品種很多,常見的有紫竹洞箫、九節箫、黑漆九節箫、玉屏箫等。
  紫竹洞箫
  管身較粗,節數不限,音色低沈宏亮,多用于獨奏或合奏。
  九節箫
  管身上有九個節並刻有各種圖案或文字雕飾,有的還在下端嵌著牛骨圈。
  黑漆九節箫
  因管身外塗黑漆而得名。
  這兩種九節箫,發音淳厚、音色優美,適用于地方戲曲或輕音樂,有時也用于獨奏或合奏。
  玉屏箫
  産于黔東玉屏縣,是箫中之珍品。其造型、制作和音色別具一格,在[url=http://tc./baike/detail_2557354.html][img]http://image2./baike/3.jpg[/img][/url]玉屏箫
國內外享有盛名。“仙到玉屏留古調,客從海外訪知音。”是對玉屏箫的高度贊譽。
  相傳,玉屏箫的制作始于明代萬曆年間(),距今已有300余年的曆史。明、清兩代,玉屏箫曾作爲朝廷貢品,故又有“貢箫”之稱。
  在年的倫敦和巴拿馬國際展賽會上,玉屏箫分別獲得金獎和銀獎,是我國在世界上首獲榮譽的樂器。
  玉屏箫采用玉屏和鄰近鎮遠、耀山等地所産的小水竹制作,其竹節長、竹管細、竹質堅硬、纖維細密,是制箫的良材,且都在冬季采伐,經過選料、烤竹、刮皮、通節、開吹孔、音孔和校音等20多道工序而成,全長70厘米左右,管身呈扁圓形(系人工夾扁),音孔爲橢圓形,孔壁向內呈25度斜面,工藝精細,聲音優美動聽。
  玉屏箫素以雕飾精美而著稱,一般是在管身外表塗以古銅色彩,然後雕刻出細膩而逼真的山水、花草和鳥獸等各種紋飾,詩、畫、色諧和,工藝纖巧,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和收藏價值。
  玉屏箫的音色圓潤、柔美,古色古香,尤以“龍鳳箫”更爲獨特。這是兩支雌雄爲配的對箫,上面雕刻精致的龍鳳圖案。雄箫略粗,上刻騰龍,發音宏亮、奔放;雌箫稍細,上刻彩鳳,音色柔和、含蓄。兩箫合奏,宛如男女重唱,和諧而富有情趣。
  玉屏箫是優良的獨奏樂器,更適于合奏或伴奏。常用于江南絲竹、廣東音樂等民間器樂合奏,與古琴合奏,效果更佳。在昆曲、越劇和粵劇等地方戲曲伴奏中,玉屏箫是重要的樂器之一,多用于表現幽靜、娴雅等場面。
  用當地的小水竹制成。笛身呈橢圓形,外表刻有山水、花草、鳥獸、蟲魚或詩文等圖飾,工藝精細。成對的雌雄笛更爲著名,雄的笛管稍粗,上面刻有&騰龍&;雌的笛管略細,發音明亮,上刻&彩風&。這種龍鳳對笛,在工藝上頗具特色。在荷蘭、德國、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等多個國家和地區。但由于産品制藝大師人數有限,使得産品並未得到大規模的生産,無一給箫笛愛好者一個沈重的打擊。
  隨著國內電子商務的發展,玉屏箫笛並順利成爲聚購科技的戰略合作夥伴。使得玉屏箫笛在亞馬遜、聚購商城、京東商城等國內知名平台銷售,解決了以往購買箫笛的尴尬局面。
  洞箫 - 演奏技巧箫的演奏技巧與笛相比,不如笛靈敏,但基本上和笛子相同,可[url=http://tc./baike/detail_2557354.html][img]http://image2./baike/3.jpg[/img][/url]箫
自如地吹奏出滑音、疊音和打音等,但不宜演奏花舌、垛音等表現富有特性的技巧,而適于吹奏悠長、恬靜、抒情的曲調,表達幽靜,典雅的情感。
  箫不僅適于獨奏、重奏,還用于江南絲竹、福建南音、廣東音樂、常州絲弦和河南板頭樂隊等民間器樂合奏,以及越劇等地方戲曲的伴奏。在古曲《春江花月夜》中,一開始洞箫奏出輕巧的波音,配合琵琶模擬的鼓聲,描繪出遊船上箫鼓鳴奏的情景,在整個樂曲中,箫聲綿綿,流暢抒情。
  此外,琴箫合奏,相得益彰,委婉動聽,更能表達出樂曲深遠的意境。定調[url=http://tc./baike/detail_2557354.html][img]http://image2./baike/8.jpg[/img][/url]洞箫發音表
  箫的定調不一,常見的爲G調,6個音孔全閉時,筒音爲(d1),通過超吹,音域由(d1~e3),有兩個八度另一個大二度。箫的音色柔和箫的定調不一,
  常用的箫多爲G調,能吹G、D、C、F、降B調,6個音孔全閉時,筒音爲(d1),通過超吹,音域由(d1~e3),有兩個八度另一個大二度。箫的音色柔和、輕細、典雅而甘美。低音區發音深沈,弱奏時很有特色;中音區音色圓潤、優美;高音區發音緊張。箫的音量較小,適于獨奏或重奏。樂隊用幾支箫同時演奏效果較佳。單用一支箫演奏時,配器上要注意音量對比適度。
  由于它具有動人的音色和高雅的神韻,曆來爲騷人墨客所讴歌吟詠,也爲廣大人民所喜愛,並在詩詞伴奏,琴箫合奏等多種民間合奏曲中廣泛應用。箫作爲獨奏樂器登上音樂舞台,則是近些年的事。音域  管樂器音域的寬窄,除了決定于制作工藝是否優良,吹奏技巧是否得當,以及指法組合是否恰當等因素而外,還同管樂器的量度有關。
  量度是物理學名詞,是指管樂器吹奏一端的內徑同管長的比值。量度對管樂器的聲學性質(音色和音域)有著重大影響。例如五度超吹樂器的單簧管①,若不借助高音孔就無法吹出比基音高十二度的第二泛音,就沒有現今寬廣的音域;中國的管子同樣是五度超吹樂器,卻毋須借助高音孔就能輕松地奏出第二泛音來。單簧管與中國管子音樂聲學性質上的這一差別,乃是由量度決定的。原來就五度超吹樂器來說,量度越大,超吹音就越容易被激發;量度小,超吹音則不容易被激發。可在箫笛一類八度超吹的管樂器上,量度對它們聲學性質的影響,就恰恰同五度超吹樂器相反:量度越小,超吹音越容易被激發。
  人們根據常識就可以知道,管樂器的管子越長音越低,管徑越大音也越低。因此,低音管樂器的內徑大、管子長;高音管樂器的管徑小、管子也就短。但是管徑的粗細、管子的長短都是有限度的。筆者曾對箫、笛一類的管樂器作過實驗分析:當箫、笛的管子長到一定限度時,基音就無法吹出,所吹出的也只能是第一泛音。對于洞箫的管長筆者所作的測算是:管長超出管內徑的50倍(即量度小于0.02)時,吹出的便是高八度的第一泛音;若將末端掩沒(此時箫管已成了五度超吹樂器),當管長超出管內徑的25倍(即量度小于0.04)時,吹出的便是第二泛音。再以簧哨樂器來說,作爲五度超吹樂器的單簧管,由于管徑小、管子長,以至于量度小,除基音外,第二泛音的奏出必須借助高音孔,而同樣是五度超吹樂器的中國樂器管子,由于量度大,毋須借助高音孔也能方便地吹出第二泛音。
  “量度”對管樂器聲學性質的影響,是一個至今未曾引起人們充分注意的問題。量度的正確運用,對箫、笛音域的增擴和音色的選擇,有著很大的意義。例如洞箫(筒音爲d1)的內徑一般在1.6厘米,有效管長約52厘米,其量度約爲0.031,而琴箫內徑一般爲1.4厘米,有效管長約爲60厘米,其量度約爲0.023。爲此,琴箫的高音比洞箫還要容易被激發,音域也就比洞箫略寬。
  洞箫爲次中音樂器,音區比曲笛低純四度,音域與笛子相似。洞箫的常用音域爲d1~e3;若演奏得當,音域則可擴爲d1~g3或更寬。音色  洞箫的音色同笛子相比,顯得格外的恬靜、秀雅,但音量小、發音不及笛子敏銳,便成了洞箫的弱點。
  洞箫的音色同管徑和吹奏方法密切相關,除此之外,制作方法是否得當也同樣重要。洞箫同所有的樂器一樣,音色具有大音色與小音色的區分。如小提琴,名琴同一般的琴所奏出的雖然都是小提琴的音色,但它們之間的音質卻有天淵之別。制作精當的箫、笛,由于發音敏銳,演奏起來省力,其音色、音量的控制亦十分方便,使演奏者能隨心所欲。音色能否隨意變化和音量能否自由控制,是箫、笛制作優劣的重要標准之一。吹口開挖得當與否是制作的關鍵所在。
  以上所述爲做工粗細對音色的影響,而就演奏方法正確與否對音色的影響應[url=http://tc./baike/detail_2557354.html][img]http://image2./baike/3.jpg[/img][/url]箫
至關重要。衛仲樂先生曾經說過,洞箫應該力求“高音似笛,低音似鍾”,當然,“高音似笛”卻不是笛。要達到這一要求,其要領在于口形的正確掌握:口縫要圓,口腔要適當打開,以利于共鳴。筆者曾經做過試驗,用人工吹口吹奏箫、笛,發現其制作材料無論是優、劣;制作工藝的精、粗,其音色同樣空洞、單調,很難辨別各自的優劣。受此啓發,筆者曾有意識地對口形、口腔狀態與箫、笛的音色之間的關系作了比較仔細地研究,發現同一支洞箫至少可以吹奏出三、四種有明顯差異的音色;管徑大,音色的可塑性就大。這都取決于口腔打開的程度。
  一般地說,口腔的打開程度,視管徑的粗細和吹孔的大小而定:管徑小、吹口小,口縫要小,口腔也就小;若管徑大、吹口深寬,口縫要適當放大,口腔也要大。口腔的適當打開,不僅能避免吹奏出的音色幹癟,以保證發音堅實,同時還極有利于洞箫音色的變換和音量的隨意控制。這恐怕是很多年輕洞箫演奏者所沒有注意的。
  洞箫的音量盡管柔弱,其音量和音色還是有一定可塑性的——當然其音量的大小變化和音色的變換,要遠比笛子困難得多。這音量的控制和音色的變化,全憑口縫和口腔的大小變換來控制。這是需要認真體味的。
  洞箫演奏上與笛子發音上的最大差別就是,洞箫發音的初始,不能用舌尖抵于門齒上,因此沒有明顯的音頭。爲此,發音之初就得保證口風的准確方向和適當的力度,否則其音色就必然欠柔和。這是初學洞箫的一大難點。音准  洞箫和笛子一樣,談及音准,人們總認爲是制作上的問題。實際上箫、笛的音准,不僅取決于制作是否精當,同時也取決于演奏者的演奏方法是否得當,即:指法組合以及運氣的方法是否得當。
  就洞箫音准的具體問題來說,它涉及到相對音高與絕對音高兩個方面的問題。所謂相對音高的准確,就是指各音孔之間的音程關系的准確,絕對音高的准確當然就是指各音孔的音高應該與所對應的絕對音高符合——也就是筒音是否爲准確的d1。
  就制作來說,音程的准確不僅取決于音孔的位置和大小是否得當,同時更受吹口深淺的影響。1958年,貴州玉屏箫笛廠的鄭輝蒸爲查阜西先生制作了一支琴箫,各孔音高幾乎都低一律(半個音)。鄭輝蒸取刀將吹口削深少許,音就全都升高了半音,並解釋說:“削深,其受氣之量較大,氣量大則律深矣”。此事當場使查阜西、沈西園、杜文元“均訝爲絕技”。筆者舉此實例意在說明,吹口深淺決定著箫的絕對音高。吹口開深少許,音就能升高半個音,乃是因爲管端校正量變小了,故而音也就隨著增高。由于玉屏箫的吹口極小,管端校正量過大,吹口稍微挖深,管端校正量就明顯減小,導致了音的增高。管端校正量的明顯增大或減小,雖然各音孔的音高都會隨著降低或增高,但各音孔所增降的音程並不相等,也就必然會影響音程的准確性。因此,通過吹口深淺的改變來調整音高,是有一定限度的,否則就一定影響各個音孔之間的音程關系。
  就洞箫制作時的校音來說,制作工人依賴音分儀,有人認爲,根據音分儀可以將箫、笛校准得“一音分也不差”。這一認識有點偏頗,此處無意從理論上作過細的分析。制作工人雖然依據音分儀,可也常常出差錯。原因何在?原來制作工人校音時總得一邊吹奏一邊一個音孔一個音孔地校音。但他們卻忽視了校音時口縫位置的統一和吹奏力度的勻稱,演奏時由于口風的統一反而會導致相對音高(音程)的不准確。此外,即使校音時的口縫位置和力度都相當統一,而演奏時的口縫位置和吹奏力度不同,音程仍然會不准確。因此,吹奏時有意識的俯仰吹奏角度,可以校正音准。
  箫笛演奏者每當發現箫或笛的音不准時,總是用挖補音孔的辦法來補救:音嫌低就將音孔挖大,音嫌高就將音孔補上一點。這辦法看起來很有效,但未必切合實際。假若是個別音孔的音不准,應該用此方法,若是多個音孔的音都欠准確,這樣的校音方法就絕不是良策。因爲這樣校音以後,不僅影響了箫、笛音孔大小的統一而影響美觀,同時也證明不是原先音沒校准,而是吹奏方法可能與制作者校音時吹奏方法不一致。此時只要修整一下吹口就行了,尤其是洞箫,修整起來遠比笛子方便得多。
  修整之前首先要判斷一下吹孔是否得當。判斷的方法是,首先聽一聽各個音孔之間的音程關系,若上手各音孔之間的音程偏寬,下手各孔之間的音程偏窄,說明吹孔偏深,只需要用锉刀將洞箫上端锉去一點,使吹口變淺一點,音程自然會得到矯正;反之,若上手各孔之間的音程偏窄,下手各音孔之間的音程偏寬,只須將吹孔挖深一點就該得到矯正。當然,若僅是個別音不准,那才應該矯正這個別音孔。
  洞箫由于音調比笛子低,管徑也比笛子細,因此音孔的間距也就比笛子大。如今按照十二平均律制作校音,六孔洞箫的音孔設置也就存有矛盾:過分靠近第三孔,下手的按孔就困難;偏下則音准就存在著問題。爲了解決這一矛盾,只有用小指按第一孔;若此,則不如使用八孔洞箫——八孔洞箫不僅保證了音准,也方便了轉調。
  洞箫同笛子一樣,屬于八度超吹樂器。由于其管長有一定限度,管徑又不是太小,因此其泛音不是很多,只能奏出第一、二泛音,和極個別的第三泛音,音域相對較窄。構成各個音級的音高是由音孔位置決定的,音孔開挖位置具有隨意性,因此音准的選擇就具有很大的隨意性。音孔位置是否得當,它直接關系到洞箫的音域。這是個很值得注意的問題。
[url=http://tc./baike/detail_2557354.html][img]http://image2./baike/9.jpg[/img][/url]
箫指法表(2張)
洞箫的制作與保養制作  箫比曲笛長且細,竹制。
  制作時,首先要注意選材,吹口和音孔必須在一條直線上,音階必須准確。
  蕭的構造較簡單,用紫竹、黃枯竹或白竹制作,全長70~78厘米,比曲笛稍長而細,管身內徑1.2~1.4厘米,上端留有竹節,下端和裏面去節中空。吹口開在上端邊沿,由此吹氣發育音。在箫管中部,正面開有5個音孔,背面有1個音孔,用以控制音的高低。平列在管下端背面的兩個圓孔是出音孔,可用來調音。在出音孔下面的兩個圓孔爲助音孔,起著美化音色增大音量的作用,也可拴系飄穗(裝飾縧帶)用。
  箫的音質優劣,與選用的竹材和制作關系很大。要選用冬至到春分期間采伐的竹子,竹質應堅實、分量較重,紫竹以竹花均勻,呈紫褐色的爲佳,無蟲蛀、幹縮、劈裂、蜂腰和大腹等缺陷,管身圓滿、紋理細密順直。
  制作時,吹口和音孔須在一條直線上,吹口上方下圓,音孔要圓,並都掏成向內的傾斜形,孔壁要光,內膛應光潔,竹節磨光,兩端平整,兩端口徑不能相差過大,漆飾應美觀。在音質上,音階應准確,不論輕吹重吹,音響都應清麗,不能有空洞或差異的聲響。音色應淳厚、優美、圓潤。保養  箫和笛一樣,都是用竹子制作的。竹材最大的缺點是易蛀、易裂,因此洞箫的保養就是得注意防蛀、防裂。
  洞箫的一般保養方法是吹奏以後將洞箫放入箱內或絨布套內。
  春和初夏時節,特別是黴雨季節,竹管內要保持幹燥,防止發黴。
  夏、秋時節,由于天氣幹燥,箫笛管內可以將濕潤的“膽”放入竹管內,保證管內濕潤。
  冬季由于氣溫低,吹奏過後管內容易凝聚水氣珠,演奏後應用“膽”將水氣珠擦拭幹淨。
  箫、笛膽的制作方法很簡單,用一根比箫、笛有效管長稍長的棒,外裹一層絨布即成。
購買時的挑選  洞箫購買時的挑選,當然應注意材料與做工兩個方面。1、材料  首先要看竹子是否老結,表皮是否光潔,盡可能沒有破皮現象以免影響美觀。就老結的竹子來說,盡管拿在手中很壓手,同時還該注意竹質纖維是否細密。有些竹子拿在手中雖然很沈,但是由于竹質纖維粗疏,吹奏起來音色就不十分好。
  其次得看長度是否得當。有些演奏家追求“九節”,竹子的助音孔以下留得很長。這是不恰當的。就G調洞箫來說,其長度選擇以不超過850mm爲宜。實際上這裏所講的九節,所指的是適用長度,即助音孔以下留一截即可;留得過長,也就增加了雙臂的負荷,容易疲勞,而且多留的一截對于音色的改善也沒有作用。原來在適用的長度內,節多的洞箫的兩端管徑差就大;兩端存在的關徑差,保證了洞箫各個
  音區音色的統一和平衡,而且有利于低音的共鳴,使柔弱的低音變得厚實;洞箫的長度過長、節間距過大,就成了增加雙臂負荷和影響美觀的劣勢。由此可知,洞箫兩端存在一定的管徑差,于保證有良好的音色是有意義的。2 、做工  洞箫的做工是否精良,可分爲外在和內在兩個部分。
  外在部分是比較容易區分的,即音孔、吹孔的開挖是否光潔,音孔的大小是否統一、美觀。
  所謂的內在部分,指的是音准和音色。音准,音色除同管徑、管壁厚薄、吹孔深淺和形狀相關而外,更同演奏者的口型密切相關。因此,挑選時應予以注意。
洞箫經典曲目平湖秋月  這是一首廣東音樂,曲調優美動聽,富有詩意。樂曲描寫了美麗動人的自然景色。
[url=http://tc./baike/detail_2557354.html][img]http://image2./baike/1.jpg[/img][/url]
洞箫名曲(3張)
梅花三弄  樂曲既表現了梅花高潔安詳的靜態,又表現出梅花不畏嚴寒迎風搖曳的動態。欸乃  此曲系後人據唐柳宗元《漁翁》中“欸乃一聲山水綠”詩句而作。“欸乃”是船夫拉纖的號子聲,在樂曲中欸乃聲以不同形式先後出現,巧妙地表達了一種靜中有動的意境,贊頌了大自然秀麗的景色,也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賞的情緒。關山月  古木蘭詩中有:“萬裏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析,寒光照鐵衣“的句子,反映征人對遠戎遠疆的不滿情緒。良宵引  根據二胡獨奏曲改編。樂曲共分三段,第一段旋律流暢,渾厚如歌;第二段旋律明亮,激情有力;第三段旋律昂揚,華彩多姿。泛滄浪  作者郭沔,字楚望。浙江永嘉(今溫州)人。南宋傑出的古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本曲常作爲《潇湘水雲》的序曲,表現“志在駕舟于五湖”(《神奇秘譜》)的意境。元兵南侵時,郭楚望移居湖南衡山附近,常在潇、湘二水合流處遊船。每當遠望九嶷山爲雲水所蔽,見到雲水奔騰的景色,便引起他對外敵入侵、時勢變遷的愁緒,于是作《潇湘水雲》以寄眷念之情。此曲是郭望楚代表作《潇湘水雲》的序曲。樂曲開始,飄逸的泛音使人進入碧波蕩漾、煙霧缭繞的意境。第一句的旋律音調,自第二段從中音區展開,並貫穿全曲,箫曲反複重複主題,圍繞骨幹音變化發展,深刻地揭示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抑郁心情,也流露出他對山河缺殘、時勢飄零的感慨。平沙落雁  樂曲最早見于明代,曲調悠揚流暢,雁鳴聲時隱時現。描寫雁群降落前空中盤旋顧盼的情景。碧潤流泉  樂曲以清脆之音,表現出深山峽谷之中淙淙流水歡快地流淌的情景,讓人聯想起唐朝詩人王維在《山居秋暝》中所描繪的意境:“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可自留。”一派詩情畫意般的田園風光令人流連忘返。清明上河圖  暫缺
  燃情歲月
  影片的音樂也是獨特而富有張力的,配樂大師詹姆斯霍納在片中運用了日本洞蕭這種音色古老、深邃蒼茫的樂器,來塑造主角“傳說” 般不可捉摸、狂野悲憤卻又渾然天成的形象,時而狂放不羁,時而飄忽 不定,時而呐喊悲嗚*時而沈吟低語,可以說這是霍納此類手法最令人 印象深刻的一次表現。全片的音樂出現的各個主題,從恬靜淡雅到悲憤 感慨,旋律上無不精雕細琢,唯美動人,交織出一篇又一篇悠然神往、 扣人心弦的樂章,賦予了本片傳神的诠釋。上一篇下一篇&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王朝網路無關。王朝網路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網友評論 &&&&&&&&王朝美圖& 18:00:03&&&頻道精選
&更多內容··········&最新評論··········&熱點推薦&01&&02&&03&&04&&05&&06&&07&&08&&09&&轉載本文&UBB代碼&HTML代碼複製到剪貼板...&&王朝简体&&|&&|&&|&&|&&|&&|&&|&&|&&|&&|&&|&&|&王朝分站&&|&&|&&|&&|&&|&&|&&|&&|&&|&&|&&|&&|&王朝編程&&|&&|&&|&&|&&|&&|&&|&&|&&|&&|&王朝简体&&|&&|&&|&&|&&|&&|&&|&&|&&|&&|&&|&&|&王朝其他&&|&&|&&|&&|&&|&&|&&&&&2005-&&版權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洞箫筒音作6的指法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