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殷泽柔 的白话的意思意思?

山海经卷一 南山经    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①。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穀)[榖]而黑理②,其华四照,其名曰迷(穀)[榖],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③,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④,食之善走。丽【上鹿下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⑤,佩之无瘕⑥疾。  【注释】①金玉:这里指未经过提炼和磨制的天然金属矿物和玉石。以下同此。②穀:即构树,落叶乔木,长得很高大,适应性强。木材可做器具等用,而树皮可作为桑皮纸的原料。③禺:传说中的一种野兽,像猕猴而大一些,红眼睛,长尾巴。④狌狌:传说是一种长着人脸的野兽,也有说它就是猩猩的,而且它能知道往事,却不能知道未来。⑤育沛:不详何物。⑥瘕:中医学指腹内结块,即现在人所谓的蛊胀病。  【译文】南方首列山系叫做鹊山山系。鹊山山系的头一座山是招摇山,屹立在西海岸边,生长着许多桂树,又蕴藏着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中有一种草,形状像韭菜却开着青色的花朵,名称是祝余,人吃了它就不感到饥饿。山中又有一种树木,形状像构树却呈现黑色的纹理,并且光华照耀四方,名称是迷穀,人佩带它在身上就不会迷失方向。山中还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猿猴但长着一双白色的耳朵,既能匍伏爬行,又能像人一样直立行走,名称是狌狌,吃了它的肉可以使人走得飞快。丽【上鹿下旨】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往西流入大海,水中有许多叫做育沛的东西,人佩带它在身上就不会生蛊胀病。  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多棪木①,多白猿,多水玉②,多黄金③。  【注释】①棪木:一种乔木,结出的果实像苹果,表面红了即可吃。②水玉:古时也叫做水精,即现在所说的水晶石。因它莹亮如水,坚硬如玉,所以这样叫。③黄金:这里指黄色的沙金,不是经过提炼了的纯金。  【译文】再往东三百里,是座堂庭山,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棪木,又有许多白色猿猴,还盛产水晶石,并蕴藏着丰富的黄金。  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即]翼之山,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多白玉,多蝮虫①,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注释】①蝮虫:传说中的一种动物,也叫反鼻虫,颜色如同红、白相间的绶带纹理,鼻子上长有针刺,大的一百多斤重。这里的虫是“虺”的本字,不是昆虫之虫。  【译文】再往东三百八十里,是座即翼山。山上生长着许多怪异的野兽,水中生长着许多怪异的鱼,还盛产白玉,有很多蝮虫,很多奇怪的蛇,很多奇怪的树木,人是不可上去的。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阳之山,其阳多赤金①,其阴多白金②。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③,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④,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⑤。  【注释】①赤金:就是上文所说的黄金,指未经提炼过的赤黄色沙金。②白金:即白银。这里指未经提炼过的银矿石。以下同此。③谣:不用乐器伴奏的歌唱。④虺:毒蛇。⑤为:治理。这里是医治、治疗的意思。底:这里与“胝”的意思相同,就是手掌或脚底因长期磨擦而生的厚皮,俗称“老茧”。  【译文】再往东三百七十里,是杻阳山。山南面盛产黄金,山北面盛产白银。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马却长着白色的头,身上的斑纹像老虎而尾巴却是红色的,吼叫的声音像人唱歌,名称是鹿蜀,人穿戴上它的毛皮就可以多子多孙。怪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东流入宪翼水。水中有众多暗红色的龟,形状像普通乌龟却长着鸟一样的头和蛇一样的尾巴,名称是旋龟,叫声像劈开木头时发出的响声,佩带上它就能使人的耳朵不聋,还可以治愈脚底老茧。  又东三百里,[曰]柢山,多水,无草木。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①,其音如留牛②,其名曰鯥,冬死而夏生③,食之无肿疾④。  【注释】①魼:即“胠”的同声假借字,指腋下胁上部分。②留牛:可能就是本书另一处所讲的犁牛。据古人讲,犁牛身上的纹理像老虎的斑纹。③冬死:指冬眠,也叫冬蛰。一些动物在过冬时处在昏睡不动的状态中,好像死了一般。④肿:一种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化脓性炎症。  【译文】再往东三百里,是座柢山,山间多水流,没有花草树木。有一种鱼,形状像牛,栖息在山坡上,长着蛇一样的尾巴并且有翅膀,而翅膀长在胁骨上,鸣叫的声音像犁牛,名称是鯥,冬天蛰伏而夏天复苏,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患痈肿疾病。  又东四百里,曰亶爰之山,多水,无草木,不可以上。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①,其名曰类,自为牝牡②,食者不妒。  【注释】①髦:下垂至眉的长发。②牝:鸟兽的雌性。这里指雌性器官。牡:鸟兽的雄性。这里指雄性器官。  【译文】再往东四百里,是座亶爰山,山间多水流,没有花草树木,不能攀登上去。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野猫却长着像人一样的长头发,名称是类,一身具有雄雌两种性器官,吃了它的肉就会使人不产生妒忌心。  又东三百里,曰基山,其阳多玉,其阴多怪木,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佩之不畏。有鸟焉,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尚鸟】【付鸟】,食之无卧。  【译文】再往东三百里,是座基山,山南阳面盛产玉石,山北阴面有很多奇怪的树木。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羊,长着九条尾巴和四只耳朵,眼睛也长在背上,名称是猼訑,人穿戴上它的毛皮就会不产生恐惧心。山中还有一种禽鸟,形状像鸡却长着三个脑袋、六只眼睛、六只脚、三只翅膀,名称是【尚鸟】【付鸟】,吃了它的肉就会使人不感到瞌睡。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①。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有鸟焉,其状如鸠②,其音若呵③,名曰灌灌④,佩之不惑⑤。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其中多赤鱬⑥,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⑦,食之不疥。  【注释】①青雘:一种颜色很好看的天然涂料。②鸠:即斑鸠,一种体型似鸽子的鸟。③呵:大声喝叱。④灌灌:传说中的一种鸟,它的肉很好吃,烤熟后更是味道鲜美。⑤佩:这里是插上的意思。⑥赤鱬:也叫鲵鱼,即现在所说的娃娃鱼,有四只脚,长尾巴,能上树,属两栖类动物。⑦鸳鸯:一种雌雄同居同飞而不分离的鸟,羽毛色彩绚丽。  【译文】再往东三百里,是座青丘山,山南阳面盛产玉石,山北阴面多出产青雘。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狐狸却长着九条尾巴,吼叫的声音与婴儿啼哭相似,能吞食人;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中妖邪毒气。山中还有一种禽鸟,形状像斑鸠,鸣叫的声音如同人在互相斥骂,名称是灌灌,把它的羽毛插在身上使人不迷惑。英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南流入即翼泽。泽中有很多赤鱬,形状像普通的鱼却有一副人的面孔,发出的声音如同鸳鸯鸟在叫,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生疥疮。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箕尾之山,其尾踆于东海①,多沙石。汸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淯,其中多白玉。  【注释】①踆:通“蹲”,屈两膝如坐,臀部不着地。这里是坐的意思。  【译文】再往东三百五十里,是座箕尾山,山的尾端座落于东海岸边,沙石很多。汸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南流入淯水,水中多产白色玉石。  凡[鹊]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其祠之礼①:毛用一璋玉瘗②,糈用稌米③,(一璧稻米)白菅为席④。  【注释】①祠:祭祀。②毛:指祭祀所用的毛物,即猪、羊、狗、鸡等家养畜禽。璋:古时一种顶端作斜锐角形的玉器,是在举行朝聘、祭祀、丧葬时使用的礼器之一。瘗:埋葬。③糈:祭神用的精米。稌:稻米。也有说是专指糯稻。④菅:茅草的一种,叶片线形,细长,根坚韧,可做刷帚。  【译文】总计鹊山山系之首尾,从招摇山起,直到箕尾山止,一共是十座山,途经二千九百五十里。诸山山神的形状都是鸟的身子龙的头。祭祀山神的典礼;是把畜禽和璋一起埋入地下,祀神的米用稻米,用白茅草来做神的座席。  南次二(经)[山]之首曰柜山,西临流黄,北望诸毗,东望长右。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①。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②,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见则其县多土功③。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手④,其音如痺⑤,其名曰鴸⑥,其名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  【注释】①丹粟:细小的丹沙像粟的颗粒大小。②距:雄鸡、野鸡等跖后面突出像脚趾的部分。这里指鸡的足爪。③见:同“现”。县:这里泛指有人聚居的地方。④鸱:即鹞鹰,一种凶猛的飞禽,常捕食其它小型鸟禽。⑤痺:不详何鸟。⑥鴸:传说是帝尧的儿子丹朱所化的鸟。帝尧把天下让给帝舜,而丹朱和三苗国人联合起兵反对,帝尧便派兵打败了他们,丹朱感到羞愧,就自投南海淹死而化作鴸鸟。  【译文】南方第二列山系的首座山是柜山,西边临近流黄酆氏国和流黄辛氏国,在山上向北可以望见诸毗山,向东可以望见长右山。英水从这座山发源,向西南流入赤水,水中有很多白色玉石,还有很多粟粒般大小的丹沙。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普通的小猪,长着一双鸡爪,叫的声音如同狗叫,名称是狸力,哪个地方出现狸力而那里就一定会有繁多的水土工程。山中还有一种鸟,形状像鹞鹰却长着人手一样的爪子,啼叫的声音如同痺鸣,名称是鴸,它的鸣叫声就是自身名称的读音,哪个地方出现鴸而那里就一定会有众多的文士被流放。  东南四百五十里,曰长右之山,无草木,多水。有兽焉,其状如禺而四耳,其名长右,其音如吟,见则[其]郡县大水。  【译文】从柜山往东南四百五十里,是座长右山,没有花草树木,但有很多水。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猿猴却长着四只耳朵,名称是长右,叫的声音如同人在呻吟,任何郡县一出现长右就会发生大水灾。  又东三百四十里,曰尧光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金①。有兽焉,其状如人而彘鬣②,穴居而冬蛰,其名曰猾褢,其音如斫木,见则县有大繇③。  【注释】①金:这里泛指金属矿物质。以下同此。②鬣:牲畜身上刚硬的毛。③繇:通“徭”。  【译文】再往东三百四十里,是座尧光山,山南阳面多产玉石,山北阴面多产金。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人却长有猪那样的鬣毛,冬季蛰伏在洞穴中,名称是猾褢,叫声如同砍木头时发出的响声,哪个地方出现猾褢那里就会有繁重的徭役。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羽山①,其下多水,其上多雨,无草木,多蝮虫。  【注释】①羽山:传说中的上古帝王祝融曾奉黄帝之命,将大禹的父亲鲧杀死在羽山,一说是鲧被帝舜杀死在羽山的,所以,这座山很有名。  【译文】再往东三百五十里,是座羽山,山下到处流水,山上经常下雨,没有花草树木,蝮虫很多。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瞿父之山,无草木,多金玉。  【译文】再往东三百七十里,是座瞿父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但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  又东四百里,曰句余之山,无草木,多金玉。  【译文】再往东四百里,是座句余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但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  又东五百里,曰浮玉之山,北望具区①,东望诸毗。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苕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具区。其中多鮆鱼②。  【注释】①具区:就是现在江苏境内的太湖,②鮆鱼:又叫鲚鱼,鮤鱼,头生长得很长而狭薄,大的有一尺多长。  【译文】再往东五百里,是座浮玉山,在山上向北可以望见具区泽,向东可以望见诸毗水,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老虎却长着牛的尾巴,发出的叫声如同狗叫,名称是彘,是能吃人的。苕水从这座山的北麓发源,向北流入具区泽。它里面生长着很多鮆鱼。  又东五百里,曰成山,四方而三坛,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外门内豕】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勺,其中多黄金。  【译文】再往东五百里,是座成山,呈现四方形而像三层土坛,山上盛产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下多产青雘。【外门内豕】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南流入虖勺水,水中有丰富的黄金。  又东五百里,曰会稽之山,四方,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砆石①。勺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湨。  【注释】①砆石:即碔砆,一种似玉的美石。  【译文】再往东五百里,是座会稽山,呈现四方形,山上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下盛产晶莹透亮的砆石。勺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南流入湨水。  又东五百里,曰夷山,无草木,多沙石。湨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列涂。  【译文】再往东五百里,是座夷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到处是细沙石子。湨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南流入列涂水。  又东五百里,曰仆勾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草木,无鸟兽,无水。  【译文】再往东五百里,是座仆勾山,山上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下有茂密的花草树木,但没有禽鸟野兽,也没有水。  又东五百里,曰咸阴之山,无草木,无水。  【译文】再往东五百里,是座咸阴山,没有花草树木,也没有水。  又东四百里,曰洵山,其阳多金,其阴多玉。有兽焉,其状如羊而无口,不可杀也①,其名曰【羊患】。洵水出焉,而南流注于阏之泽,其中多(芘)[茈]蠃②。  【注释】①不可杀:这里杀是死的意思。不可杀就是不能死,意思是这种兽即使不吃东西也不能使它死去。②茈蠃:茈通“紫”。蠃通“螺”。茈蠃就是紫颜色的螺。  【译文】再往东四百里,是座洵山,山南阳面盛产金属矿物,山北阴面多出产玉石。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普通的羊却没有嘴巴,不吃东西也能活着而不死,名称是【羊患】。洵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南流入阏泽,水中有很多紫色螺。  又东四百里,曰虖勺之山,其上多梓枏①,其下多荆杞②。滂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海。  【注释】①梓:梓树,落叶乔木,生长较快。木材轻软,耐朽,供建筑及制家具、乐器等用。枏:即楠木树,常绿乔木,叶质厚,花小,核果小球形。木材富于香气,是建筑和制造器具的上等材料。②荆:即牡荆,落叶灌木,小枝方形,叶对生,掌状复叶。果实称为黄荆子,可供药用。杞:即枸妃,落叶小灌木,夏季开淡紫色花。果实是红色的,叫枸杞子,药用价值很大。  【译文】再往东四百里,是座虖勺山,山上到处是梓树和楠木树,山下生长许多牡荆树和苟杞树。滂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东流入大海。  又东五百里,曰区吴之山,无草木,多沙石。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  【译文】再往东五百里,是座区吴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到处是沙子石头。鹿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南流入滂水。  又东五百里,曰鹿吴之山,上无草木,多金石。泽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水有兽焉,名曰蛊雕,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  【译文】再往东五百里,是座鹿吴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但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泽更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南流入滂水。水中有一种野兽,名称是蛊雕,形状像普通的雕鹰却头上长角,发出的声音如同婴儿啼哭,是能吃人的。  东五百里,曰漆吴之山,无草木,多博石,无玉。处于东海,望丘山,其光载出载入,是惟日次。  【译文】再往东五百里,是座漆吴山,山中没有花草树木,多出产可以用作棋子的博石,不产玉石。这座山位于东海之滨,在山上远望是片丘陵,有光影忽明忽暗,那是太阳停歇之处。  凡南次二(经)[山]之首,自柜山至于漆吴之山,凡十七山,七千二百里。其神状皆龙身而鸟首。其祠:毛用一璧瘗①,糈用稌。  【注释】①璧:古时一种玉器,平圆形,正中有孔,是古代朝聘、祭祀、丧葬时使用的礼器之一。  【译文】总计南方第二列山系之首尾,从柜山起到漆吴山止,一共十七座山,途经七千二百里。诸山山神的形状都是龙的身子鸟的头。祭祀山神是把畜禽和玉璧一起埋入地下,祀神的米用稻米。  南次三(经)[山]之首,曰天虞之山,其下多水,不可以上。  【译文】南方第三列山系的头一座山,是座天虞山,山下到处是水,人不能上去。  东五百里,曰祷过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犀、兕①,多象。有鸟焉,其状如?而白首②,三足,人面,其名曰瞿如,其鸣自号也。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③,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首]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④。  【注释】①犀:据古人说,犀的身子像水牛,头像猪头,蹄子好似象的蹄子,黑色皮毛,生有三只角,一只长在头顶上,一只长在前额上,一只长在鼻子上。它生性爱吃荆棘,往往刺破嘴而口吐血沫。兕:据古人说,兕的身子也像水牛,青色皮毛,生有一只角,身体很重,大的有三千斤。②?:传说中的一种鸟,样子像野鸭子而小一些,脚长在接近尾巴的部位。③虎蛟:传说中龙的一个种类。④已:停止。这里是止住、制止的意思。  【译文】从天虞山往东五百里,是座祷过山,山上盛产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下到处是犀、兕,还有很多大象。山中有一种禽鸟,形状像?却是白色的脑袋,长着三只脚,人一样的脸,名称是瞿如,它的鸣叫声就是自身名称的读音。泿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南流入大海。水中有一种虎蛟,形状像普通鱼的身子却拖着一条蛇的尾巴,脑袋如同鸳鸯鸟的头,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生痈肿疾病,还可以治愈痔疮。  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①,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②,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注释】①凤皇:同“凤凰”,是古代传说中的鸟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据古人说,它的形状是鸡的头,蛇的脖颈,燕子的下颔,乌龟的背,鱼的尾巴,五彩颜色,高六尺左右。②膺:胸。  【译文】再往东五百里,是座丹穴山,山上盛产金属矿物和玉石。丹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南流入渤海。山中有一种鸟,形状像普通的鸡,全身上下是五彩羽毛,名称是凤凰,头上的花纹是“德”字的形状,翅膀上的花纹是“羲”字的形状,背部的花纹是“礼”字的形状,胸部的花纹是“仁”字的形状,腹部的花纹是“信”字的形状。这种叫做凤凰的鸟,吃喝很自然从容,常常是自个儿边唱边舞,一出现天下就会太平。  又东五百里,曰发爽之山,无草木,多水,多白猿。汎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  【译文】再往东五百里,是座发爽山,没有花草树木,到处流水,有很多白色的猿猴。汎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南流入渤海。  又东四百里,至于旄山之尾。其南有谷,曰育遗,多怪鸟,凯风自是出①。  【注释】①凯风:南风,意思是柔和的风。  【译文】再往东四百里,便到了旄山的尾端。此处的南面有一峡谷,叫做育遗,生长着许多奇怪的鸟,南风就是从这里吹出来的。  又东四百里,至于非山之首。其上多金玉,无水,其下多蝮虫。  【译文】再往东四百里,便到了非山的顶部。山上盛产金属矿物和玉石,没有水,山下到处是蝮虫。  又东五百里,曰阳夹之山,无草木,多水。  【译文】再往东五百里,是座阳夹山,没有花草树木,到处流水。  又东五百里,曰灌湘之山,上多木,无草;多怪鸟,无兽。  【译文】再往东五百里,是座灌湘山,山上到处是树木,但没有花草;山中有许多奇怪的禽鸟,却没有野兽。      如果大家感兴趣,再续帖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不错!!顶一个
  不错,赞一个!
  续续 续
  想请教楼主:不知道《山海经》有什么玄妙之处,好象楼主比较推崇。但我们还没有能够领略到一二。请指点,谢谢
  怎么没人了
  据说很多是上古传说,其中有关于人类起源的诸多问题....  
  山海经里可能藏有远古的一些历史,但也不象有些人附会的那样。
  我要打包下载地址,谢谢
  继续啊
  顶。。继续
  作个记号先
  LZ等着你来更新~~~~
  一直想看到这个,终于有了,谢谢楼主。    提个建议:能不能把译文部分和注释与原文分一下,不然太费眼睛。
  潜力贴     记号
  什么意思?没什么独到的地方嘛,白话的山海经也有多个版本了。
  我迷惑很久了,这个山海经到底是一本什么书?我记得中学历史书上有提到它,说是一本古代的地理书。后来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才发现,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什么山、川、鸟、兽全都是胡扯的。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山上金啊玉啊特别多,好像到处都有。  我想这本书应该归于神话吧。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受推崇?
    《山海经》与美洲         叶雨蒙      一    我最早知道《山海经》与美洲有关系一事,是在连云山所著《谁先到达美洲》一书中,读到一则介绍:    美国学者墨兹博士研究了《山海经》,根据经上所说《东山经》在中国大海之东日出之处,他在北美,试着进行按经考察,经过几次失败,他一英里一英里地依经上记过的山系走向,河流所出和流向,山与山间的距离考察,结果胜利了。查验出美国中部和西部的落基山脉,内华达山脉,喀斯喀特山脉,海岸山脉的太平洋沿岸,与《东山经》记载的四条山系走向、山峰、河流走向、动植物、山与山的距离完全吻合……    真是令人惊讶:一个美国人,研究了中国学者都难以读通的《山海经》,并且据此实地勘察,发现了中国古人早已到达美洲!    这件事的确让我着迷。    后业,我又读到贾兰坡老先生为这个美国博士的著作《淡淡的墨痕》(《PALE INK》,中文译著名为《几近退色的记录》)所撰写的序言。更令我惊讶的是,那位凭借双脚踏勘美洲几列山脉的美国学者竟然是位令人尊敬的女士。或许是不同译者的译名,使连云山先生将亨利艾特·墨兹误认为男性;或许是觉得独自一人冒险走遍四列山脉的人不可能是一位女子。有的译者将这位女博士的名字(Henrietta Mertz)译为亨丽艾特·茉芝,这样,中国读者一看便知是位女性。而《人民日报》驻海外记者袁先禄在一篇题为《墨淡情浓》的访问记中,将被访者的名字译为:亨丽埃特·墨茨。    据我所知,袁先禄先生是中国大陆第一位访问默茨博士的资深记者。遗憾的是,当我辗转寻访到袁先禄先生的夫人姚堤女士时,方才得知袁先生已然病故;而默茨博士呢,在袁先禄八十年代初访问她时,已经八十多岁,如今二十年过去,想来她已不在人世,令人黯然。好在袁先禄先生留给我们一篇《墨淡情浓》①,读了这篇访问记,我们好象跟随着袁先生一起,在风和日丽的芝加哥东南湖滨造访了默茨女士。    还有她留下来的那本浸透她心血的著作。    在这本书的原著序里,默茨博士回忆道,她是最先受到维宁(Edward Vining)有关著作的影响,并仔细研读了维宁翻译的中国古代典籍《山海经》。于是,“《山海经》里的这些章节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也着手对证古本,一里又一里地循踪查对并绘出地图……”    真是令人汗颜!一部中国上古流传至今的宝贵典籍,却是由一些欧美学者用尽心力地在进行着再发现。   
   《山海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部地理历史著作。清代毕沅考证其“作于禹益,述于周秦,行于汉,明于晋”。然而由于其成书年代过早,且奇闻怪事、神怪传说等夹杂,难于考证,故而二千多年来,一直有怀疑者认为该书“闳诞迂夸,奇怪 傥”,连司马迁也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清代纪晓岚编《四库全书》,干脆将《山海经》归于志怪小说一类。鲁迅也因该书记载了很多巫师祀神的宗教活动,而认为《山海经》“盖古之巫书”。而疑古大师顾颉刚则更予以全盘否定。当然也有如西汉刘向、刘秀(歆)父子校订该书时,给汉成帝上表,力陈《山海经》“皆圣贤之遗事,古文之著明者也。其事质明有信。”    近年来学界对《山海经》的呼声日高。有的学者研判《山海经》,认为书中有关种种山神乃“鸟首人身”、“羊身人面”、“龙首鸟身”、“龙身马首”、“人面蛇身”等等,其实是原始初民的图腾神像和复合图腾神像,源于先民特有的图腾崇拜。这个解释是合理的。至于巫师的祀神活动,是上古部落族日常必有的宗教活动。巫字本意就是指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的人,是代替人们承接天意的人,故而原始初民社会,部落酋长往往兼具巫师职责,率领万民祀神。    至于《山海经》中记载的大量神话,也绝不能以貌似怪诞而简单地贴上神话标签,不重视其所传述的历史内涵。其实原始初民正是通过神话传说,将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记录下来。《孔子集语·子贡第二》引《尸子下》,讲了一则孔夫子解读神话的故事。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过去,传说黄帝有四个面孔,你信吗?孔子回答,这是黄帝任用了四个与自己意见相同的人去治理四方,他们彼此不用协商就和谐一致,这就叫四面,并非黄帝真有四个面孔。这似乎为我们解读《山海经》中的神话提供了一种方法。    倒是美国学者默茨直截了当地指出《山海经》中大量的有如旅行记录般的客观记载:“谁如果仅仅念上几句这样的‘神话’,就会清楚地感到写这些话的人是诚恳的……一里又一里,里程分明的记录绝不是心血来潮的梦想,也不是捕风捉影的幻境。扎扎实实的、客观的事实是:‘过流沙往南100英里,曰秃山,大河东流。”②这里没有什么奇想。    于是,在反复研读推证后,默茨背起行囊上路了。她要像中国古代的旅行者一样,用双脚去丈量勘测那些山脉。她的方法是:《山海经》中的中国古人让你向东,你就向东,让你走三百里,你就走三百里,看看会发现什么。    这位思维完全是开放型的美国女性又带给中国学者一个困窘。她写道:“约在公元前三世纪,中国人开始在国内核对《山海经》所描写的某些山脉,但未能找到。学者们在全国寻找线索而一无所获,于是只好作罢……”    就目前所见资料看,中国人研究《山海经》还只是考证史料,查找地图。    人们发现,《山海经》中,《南山经》已写到浙江绍兴界:“又东五百里,曰会稽之山……”晋代郭璞注云:会稽之山,“今在会稽山阴县南,上有禹冢及井。”而会稽正是现在绍兴的古称。而《北山经》则写到了河北界的太行山和 沱河:“北次三经之首,曰太行之山。”    “木马之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 沱。”“空桑之水出焉,东流注于 沱。”    而《东山经》中所到四条山脉多无可考,因中国东部乃冲积平原,何来四列山脉,默茨所说的中国人“开始在国内核对《山海经》所描写的某些山脉,但未能找到”,指的主要是《东山经》所列的山脉。    于是,默茨便“心安理得地越过大海”,到美洲去踏勘了。  
    默茨历经艰难险阻,踏勘的结果是:    第一列山脉,起自今美国怀俄明州,至得克萨斯的格兰德河止,共12座山。将古华里换算为英里,与《东山经》中第一列山的距离完全相符。    第二列山脉,起于加拿大的曼尼托巴的温尼泊,止于墨西哥的马萨特兰,共17座山。距离与《东山经》第二列山脉相合。    第三列山脉是沿海岸山脉的太平洋沿岸,完全走太平洋海岸航行,起于阿拉斯加的怀尔沃德山,至加州的圣巴巴拉,共9座山。距离也与《东山经》所列第三条山脉相符。    第四列山脉,起于华盛顿州的雷尼尔火山,经俄勒冈州到内华达州北部,共8座山,距离与《东山经》第四列山相合。    于是默茨宣告:“过去2000多年一向被中国人认为是神话的《山海经》,不是神话,而是真实的文字记录。珍藏在中国书库中的这部文献提供了充分的证据表明,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中国人便已到达美洲探险,而这些材料迄今为止一向是很缺乏的。”    对于默茨的考察结果,中国学者能说什么?我们可以不相信,可以认为是“臆说”,但反驳必然无力,因为没有中国人也象默茨那样,迈开双脚丈量中国东部山水,找出《东山经》所列四条山脉到底在中国何处?    最有力的办法还是依旧给《山海经》贴上神话的标签,置于故纸堆中,不予理睬!    可叹,中国历史上,像徐霞客一样的旅行家实在太少了。一句“父母在,不远游”,羁绊了中国人的步伐,也限制了我们的创造力。    二    其实剔除《山海经》由于年代久远,出现错简、残简、漏简等错生命线,其内容之可信,屡使后人称奇。    《山海经》古传有三十二篇,西汉刘向、刘秀(歆)父子最早校订此书时,定为十八篇。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山海经》。    刘秀最后校订完成《山海经》十八篇后,为此专门给皇帝上表,其内容今日可看做一篇出版内容简介:    ……《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昔洪洋溢,漫衍中国,民人失据,(崎岖)于丘陵,巢于树木。鲧既无功,而帝尧使禹继之。禹乘四载,随山(刊)木,定高山大川。益与伯翳主驱禽兽,命山川,类草木,别水土。四岳佐之,以周四方,逮人迹之所希至,及舟舆之所罕到。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风之所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皆圣贤之遗事,古文之著明者也。其事质明有信。……    接下来,刘秀为了向皇帝说明“其事质明有信”,还举了两个例子。其中一例是:    孝武皇帝时尝有献异鸟者,食之百物,所不(肯)食。东方朔见之,言其鸟名,又言其所当食,如朔言。问朔何以知之,即《山海经》所出也。    刘向、刘秀(歆)父子是中国历史上已知最早校订《山海经》之人。他们看到过的《山海经》是“凡三十二篇”,而我们今天看到的《山海经》是经他们校订删编而定的十八篇。对于《山海经》,刘氏父子应最有发言权的。何况为此皇帝上表,是“臣秀昧死谨上”,岂敢胡言乱语?    今日事实证明,《山海经》确实“其事质明信”。现举几例,真让人称奇:  
    其一,在闻名于世的四川三星堆文化遗址发掘中,考古人员在一个祭器坑中发现许多保存完好的象牙,而今日成都平原又不是野象栖息地;遗址中还出土了很多玉器,而成都平原并不出产玉石。翻开《山海经》便可找到答案。《山海经·中次九经》指出:“岷山……其兽多犀象,多夔牛”;“岷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珉。”白珉即是白色的硅质类岩石。这就指明了三星堆遗址中象牙和玉石器的来源。而三星堆出土的人首鸟身青铜像,也与《山海经·中次八经》中的山神形象相合。    其二,清末民初曾任清朝政府和尼国政府驻外使节的欧阳庚先生之子欧阳可亮,耋年曾跟随其父在中南美洲生活多年,相识不少印第安人,曾有一段奇特的经历,现将欧阳可亮先生的自述摘录如下:    “笔者耋年在海外,与殷地安人(欧阳可亮认为印第安人实应为殷地安人,有殷人之意)家庭同吃同住同学同游六年,日,与欧阳可宏三哥、可祥五弟,受殷福布族招待,派二十名殷福布族青年水手划船,从墨西哥支华华(CHIHUAHUA)州的支华华市支华华村的甘渊汤谷(即 谷)23人上船,一路上有800公里地下钟乳古水道,实入《山海经·大荒东经·大荒南经》之大壑、甘渊、归墟、咸池,而不自知。由黑(墨)齿国(即墨池国)之尤卡坦半岛科潘河上岸,出墨池(归墟),到拉文塔太阳神庙遗址。见日出杲杲,朝阳东升于穹桑树上,殷地安群众已集数百,礼拜太阳。20名水手也站立挺身,仰面朝天祈祷。回去时,仍由大壑、咸池,进入地下钟乳水道,在墨池归墟饮‘合虚山长寿甘泉的甘露水 ,见有地下水道岔口,钟乳下垂滴水,蔚为壮观。一水手说:这岔道是天元(TIENYUEN)日月山,常羲(CHANGSI)妈妈正在浴月,一月方至,一月方出。三哥问:怎么墨国也有轩辕呢?答:这是海外天元。指又一钟乳大岔水道说:这是羲和(SIHO)妈妈浴日的地方,共有22个地下岔道,一进去,迷了路就出不来了……我们兄弟3人1927年才回中国学汉语,当时只会说西班牙和殷地安语,23人谁也没读过《山海经》,后来才知道水手讲的同《山海经》记的多有暗合,很是惊讶……    1926年这次游历终生难忘,因我童年和殷福布族等殷地安人生活,彼此互称殷地安,自言中国人,确信美洲‘印第安’人,就是中国商殷人和少昊、夸父等中华先人的裔胃。③    其三,再说到默茨。默茨在《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读到开篇一句:“东海之外大壑”,并《海外东经》中羿射九日神话之源:“十日所浴,在墨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默茨认为,“大壑”便是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他们在四千年前称之为‘大壑’,我们今天称它为‘大峡谷’。人们站在大峡谷边上眺望,无不为它瑰丽的景色所感动。印第安人对此不能无动于衷,中国人不能,我们也不能。”默茨进而推断道:中国关于羿射日的神话,其出处无疑就在《山海经·海外东经》。“我相信终有一天会发现,射日的故事最早发源于某一印第安人的部落,是印第安人讲给中国人听的。中国人将印第安人关于峡谷怎样形成的神话,作为大壑(大峡谷)的神话带回来……印第安人是想解释峡谷是怎样来的,想弄清为什么会流金铄石,五光十色。对诗情画意的中国人来说,这故事听来是讲得通的……应该承认,神话的根子就在美国大峡谷。”    默茨的推论虽然大胆,却不无根据。现在我们吃惊地得知,在美国大峡谷附近的印第安部落中,确实流传着十日神话。徐松石教授经搜集考证,指出:“美洲也有墨西哥境十日浴于扶桑汤谷的故事。又有加利福尼亚沙士太印第安族的十日传说。据谓狗酋达(犬形神人)创造天地日月,造成十个太阳和十个月亮。他们本来是轮流出现的。后来有一个时候,十个太阳白天并出,十个月亮夜里并悬。弄到日间则热似焦火,夜里则冻似寒冰……人民十分痛苦。狗酋达就出来毁灭了九个太阳和九个月亮。然后人类生活得以恢复常态。”    现在,我们似乎可以说,美国西部的大峡谷,与《山海经》所记“东海之外大壑”方位地貌相合。而流金铄石的大峡谷应为古人眼中日出之处。大峡谷附近的印第安人与中国人有着相似的十日神话传说。至于是否古时来到大峡谷的中国人将印第安人的十日传说带回去,演变成羿射九日的神话,恐怕只能做为默茨的推想而难予考证。  
    三    《山海经》确实是上古先民认知世界的记录,其囊括的范围大大超越了现今的中国本土。如若不然,《山海经》又如何被分为“海内”、“海外”与“大荒”等不同地域而分别叙述呢?    我们应该注意到,在《海内经》和《海内南经》、《海内北经》、《海内西经》、《海内东经》诸篇中,已可以大致看到一个“海内”的轮廓,这个轮廓的东南角已达“会稽”,西北角已达“凶奴”、“东胡”,西南角甚至达到“天毒”(晋郭璞注:天毒即天竺,按指今印度),而东北角则明确记为“朝鲜”与“倭”。    请看:“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属燕”。晋郭璞为此注曰:“倭国在带方东大海内……”“朝鲜今乐浪县,箕子所封也”这就指明《山海经》之《海内北经》提到的“倭”和“朝鲜”即今日的日本和朝鲜、韩国。    既然古时已将日本和朝鲜列于“海内”,那么,《海外东经》、《大荒东经》所到达的地方,必然远于日本和朝鲜。而在日本、朝鲜以东会是哪里呢?答案不言自明,当然应是美洲。    《海外东经》记载的“汤谷”“扶桑”“黑齿国”等,必是美洲,因有其它典籍的记载佐记——《东夷传》载:“倭国东四千余里,有裸国,裸国东南有黑齿国,船行一年可至也。”    至于《大荒东经》所载“东海之外大壑”,更非美洲莫属。《列子·汤问篇》云“渤海之东,不知其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    而中国古人到达东部如此之远的地方,之所以“质明有信”,并非虚妄,乃是因为有人双脚丈量的结果。    《海外东经》记载道:“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万)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竖亥。一曰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    晋郭璞注:“竖亥”为健行人。清郝懿行注:竖亥右手把算,算当为 。《说文》云:“ 长六寸,计历数者”。而“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这就鲜活地描写出古时测量大地者的生动形象。    “自东极至于西极”,气魄何等之大!“东极”在哪里?《大荒东经》载明,在“日月所出”之处;“西极”在哪里?《大荒西经》载明,在“日月所入”之外。《大荒西经》记载,“日月所出”之山和《大荒西经》所载“日月所入”之山各有六处之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古人观察一年中不同时间,太阳出升和降落的方位稍有不同。看来,命竖亥测量由东极至于西极的里程,也许与制定历法有关。    
  还有一个情况值得注意,与《五藏山经》所记大量山名有所不同,《大荒东经》记载的许多山名都不象中国的山名,比如:    “大荒东南隅有山,名皮母地丘”。    “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东极、高瞀,日月所出”。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 羝。”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猗天苏门”。    “东荒之中,有山名曰壑明俊疾,日月所出。”    “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日凶犁士丘。”    上述这些中国人听来很怪的山名,无疑是外域山名的音译,是对当地土人所称山名的直译音录。如果是“海客谈瀛”式的神侃海聊,没必要编些古怪的山名。这倒从一个角度,证明古人确确实实到达了《大荒东经》所记载的地方。    这里应该提到默茨博士在美洲的踏勘中,发现的几处古代石刻。一处位于加拿大的阿尔柏达,一处位于美国北达科他,还有一处在亚利桑那的“四角”(Four Cornnrs)。这些石刻文字明显与古玛雅象形文字不属于一个系统,反而与中国商殷之际的甲骨文极为相似,有些文字简直与甲骨文相同。难怪北达科他商业与工业开发署,曾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曾一度访问过北达科他”;并且在1972年再版的《关于北达科他的种种事实》一书里,附以有关中国人这次探险的记载。④    在北美洲发现的这些古代石刻,很可能就是古人“自东极至于西极”测量大地所留下的遗迹。要知道,“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是一个相当遥远的距离。如果不以古时测量步算(据说旧时丈量土地时左右两脚各向前迈一步为一测量步),仅以普通行走,两步为一公尺计,五亿步当有2.5亿公尺——已有20万公里以上了,其行走距离,早已远远超出中国本土,可以环绕地球几圈了!如果考虑古人行走时翻山越岭、涉水渡海,不可能以直线行走,“自东极至于西极”距离的记载是可信的。    并且,这项巨大的测量工程,不一定像有些学者所说的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而是可以由一批同代人或一个部落的同代人便可完成。前些年,上海有位徒步走遍全中国的壮士余纯顺。笔者虽然没有仔细核查过他的有关资料,但以他经历过的几乎走遍中国大陆上的每一个市县、行走时间历时八年的情况看,他所走过的里程相加,相信已可以绕地球一圈。远古的健行人恐怕日行不止百里,若按日行一百华里计,一年约可走三万多华里,三年便可行走十万华里,足以绕地球一周。从《大荒东经》和《大荒西经》两篇记录来看,其叙述风格如出一位亲历者之手。可以推想,古时健行人完成了“自东极至于西极”的壮举,将大荒之东和大荒之西的所见所闻记了下来,并讲述给别人,因此才有了《大荒东经》和《大荒西经》。    伟哉,华夏先人!    默茨博士研读了《山海经》,并亲自踏勘美洲的山水河流之后,由衷的赞叹:    对于那些早在四千年前就为白雪皑皑的峻峭山峰绘制地图的刚毅无畏的中国人,我们只有低头,顶礼膜拜。⑤    而今天,我们还赶得上祖先的脚力么?    
  哦哦...很不错,不用去买了,打印得了....    希望楼言把经贴完
  楼主呢,怎么不见了,继续啊
  应各位的需求,继此经文:  -----------------------------------------------------------      又东五百里,曰鸡山,其上多金,其下多丹雘。黑水山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鲭鱼,其状如鲋而彘毛①,其音如豚②,见则天下大旱。    【注释】①鲋:即今鲫鱼,体侧扁,稍高,背面青褐色,腹面银灰色。彘:猪。②豚:小猪。也泛指猪。  【译文】再往东五百里,是座鸡山,山上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山下盛产丹雘。黑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南流入大海。水中有一种鲭鱼,形状像鲫鱼却长着猪毛,发出声音如同小猪叫,它一出现就会天下大旱。    又东四百里,曰令丘之山,无草木,多火。其南有谷焉,曰中谷,条风自是出①。有鸟焉,其状如枭②,人面四目而有耳,其名曰颙,其鸣自号也,见则天下大旱。    【注释】①条风:也叫调风、融风,即春天的东北风。②枭:通“鸮”,俗称猫头鹰,嘴和爪弯曲呈钩状,锐利,两眼长在头部的正前方,眼的四周羽毛呈放射状,周身羽毛大多为褐色,散缀细斑,稠密而松软,飞行时无声,在夜间活动。  【译文】再往东四百里,是座令丘山,没有花草树木,到处是野火。山的南边有一峡谷,叫做中谷,东北风就是从这里吹出来的。山中有一种禽鸟,形状像猫头鹰,却长着一副人脸和四只眼睛而且有耳朵,名称是颙,它发出的叫声就是自身名称的读音,一出现而天下就会大旱。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仑者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汗)青雘。有木焉,其状如(穀)[榖]而赤理,其(汗)[汁]如漆,其味如饴①,食者不饥,可以释劳②,其名曰白【上艹下咎】,可以血玉③。    【注释】①饴:用麦芽制成的糖浆。②劳:忧。③血:这里用作动词,染的意思,就是染器物饰品使之发出光彩。  【译文】再往东三百七十里,是座仑者山,山上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下盛产青雘。山中有一种树木,形状像一般的构树却是红色的纹理,枝干流出的汁液似漆,味道是甜的,人吃了它就不感到饥饿,还可以解除忧愁,名称是白【上艹下咎】,可以用它把玉石染得鲜红。      又东五百八十里,曰禺稿之山,多怪兽,多大蛇。    【译文】再往东五百八十里,是座禺稿山,山中有很多奇怪的野兽,还有很多大蛇。    又东五百八十里,曰南禺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水。有穴焉,水(出)[春]辄入①,夏乃出,冬则闭。佐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海,有凤皇、鹓雏②。    【注释】①辄:即,就。②鹓雏:传说中的一种鸟,和凤凰、鸾凤是同一类。  【译文】再往东五百八十里,是座南禺山,山上盛产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下到处流水。山中有一个洞穴,水在春天就流入洞穴,在夏天便流出洞穴,在冬天则闭塞不通。佐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东南流入大海,佐水流经的地方有凤凰和鹓雏栖息。    凡南次三(经)[山]之首,自天虞之山以至南禺之山,凡一十四山,六千五百三十里。其神皆龙身而人面。其祠皆一白狗祈①,糈用稌。  【注释】①祈:向神求祷。  【译文】总计南方第三列山系之首尾,从天虞山起到南禺山止,一共十四座山,途经六千五百三十里。诸山山神都是龙的身子人的脸面。祭祀山神全部是用一条白色的狗作供品祈祷,祀神的米用稻米。    右南经之山志,大小凡四十山,万六千三百八十里①。    【注释】①据学者们的研究,这几句不是《山海经》原文,而是校勘整理本书之人所题写的。  【译文】以上是南方经历之山的记录,大大小小总共四十座,一万六千三百八十里。  
  山海经卷二 西山经    西山(经)华山之首,曰钱来之山,其上多松,其下多洗石①。有兽焉,其状如羊而马尾,名曰羬羊,其脂可以已腊②。    【注释】①洗石:古人说是一种在洗澡时用来擦去身上污垢的瓦石。②腊:皮肤皴皱。  【译文】西方第一列山系华山山系之首座山,叫做钱来山,山上有许多松树,山下有很多洗石。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普通的羊却长着马的尾巴,名称是羬羊,羬羊的油脂可以护理治疗干裂的皮肤。    西四十五里,曰松果之山。濩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中多铜①。有鸟焉,其名曰【虫鸟】渠,其状如山鸡,黑身赤足,可以已【月暴】②。    【注释】①铜:这里指可以提炼为精铜的天然铜矿石。以下同此。②【月暴】:皮肤皱起。  【译文】从钱来山往西四十五里,是座松果山。濩水从这座山发源,向北流入渭水,其中多产铜。山中有一种禽鸟,名称是【虫鸟】渠,形状像一般的野鸡,黑色的身子和红色的爪子,可以用来治疗皮肤干皱。    又西六十里,曰太华之山①,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②其广十里,鸟兽莫居。有蛇焉,名曰肥[遗],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    【注释】①太华之山:就是现在陕西省境内的西岳华山。②仞:古时八尺为一仞。  【译文】再往西六十里,是座太华山,山崖陡峭像刀削而呈现四方形,高五千仞,宽十里,禽鸟野兽无法栖身。山中有一种蛇,名称是肥遗,长着六只脚和四只翅膀,一出现就会天下大旱。    又西八十里,曰小华之山,其木多荆杞,其兽多【牛乍】牛①,其阴多磬石②,其阳多【王雩】琈之玉③。鸟多赤鷩④,可以御火⑤。其草有萆荔⑥,状如乌韭,而生于石上,亦缘木而生,食之已心痛。    【注释】①【牛乍】牛:据古人讲,在小华山生长着许多山牛,体重都在一千斤左右,这就是【牛乍】牛。②磐石:是一种可以制造乐器的石头。古人用它制成的打击乐器叫做磬,一般是挂在架子上进行演奏。③【王雩】琈:古时传说中的一种玉,具体的形状质料不清楚。④赤鷩:属于野鸡一类的禽鸟,胸部腹部都是红色,冠子是金黄色,头是黄的,尾巴是绿的,间杂着红色羽毛,色彩鲜明。⑤御火:御在这里是屏除、辟开的意思。御火就是辟火,意思是火不能烧及人的身子。⑥萆荔:古时传说中的一种香草。  【译文】再往西八十里,是座小华山,山上的树木大多是牡荆树和枸杞树,山中的野兽大多是【牛乍】牛,山北阴面盛产磬石,山南阳面盛产【王雩】琈玉。山中有许多赤鷩鸟,饲养它就可以辟火。山中还有一种叫做萆荔的草,形状像乌韭,但生长在石头上面,也攀缘树木而生长,人吃了它就能治愈心痛病。    又西八十里,曰符禺之山,其阳多铜,其阴多铁①。其上有木焉,名曰文茎,其实如枣,可以已聋。其草多条,其状如葵②,而赤华黄实,如婴儿舌,食之使人不惑。符禺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渭。其兽多葱聋③,其状如羊而赤鬣。其鸟多鴖,其状如翠而赤喙④,可以御火。    【注释】①铁:这里指能够提炼成铁的天然铁矿石。以下同此。②葵:即冬葵,也叫冬寒菜,是古代重要蔬菜之一。③葱聋:古人说是野山羊的一种。④翠:指翠鸟,又叫翡翠鸟,大小近似于燕子,头大而身体小,嘴强硬而直,额部、枕部、背部的羽毛以苍翠,暗绿色为主,耳部的羽毛是棕黄色,颊部、喉部的羽毛是白色,翅膀上的羽毛主要是黑褐色,胸下的羽毛是栗棕色。喙:鸟兽的嘴。  【译文】再往西八十里,是座符禺山,山南阳面盛产铜,山北阴面盛产铁。山上有一种树木,名称是文茎,结的果实像枣子,可以用来治疗耳聋。山中生长的草大多是条草,形状与葵菜相似,但开的是红色花朵而结的是黄色果实,果实的样子像婴儿的舌头,吃了它就可使人不迷惑。符禺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北流入渭水。山中的野兽大多是葱聋,形状像普通的羊却长有红色的鬣毛。山中的禽鸟大多是鴖鸟,形状像一般的翠鸟却是红色的嘴巴,饲养它可以辟火。    又西六十里,曰石脆之山,其木多棕枏,其草多条①,其状如韭,而白华黑实,食之已疥。其阳多【王雩】琈之玉,其阴多铜。灌水出焉,而北流注于禺水。其中有流、赭②,以涂牛马无病。    【注释】①条:这里讲的条草和上文所说的条草,名称虽相同,但形状不同,实际上是两种草。②流、赭:流即硫黄,是一种天然的矿物质,中医入药,有杀虫作用;赭即赭黄,是一种天然生成的褐铁矿,可做黄色颜料。  【译文】再往西六十里,是座石脆山,山上的树大多是棕树和楠木树,而草大多是条草,形状与韭菜相似,但是开的是白色花朵而结的是黑色果实,人吃了这种果实就可以治愈疥疮。山南面盛产【王雩】琈玉,而山北面盛产铜。灌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北流入禺水。这条水里有硫黄和赭黄,将这种水涂洒在牛马的身上就能使牛马健壮不生病。  
  又西七十里,曰英山,其上多杻橿①,其阴多铁,其阳多赤金。禺水出焉,北流注于招水,其中多鱧鱼,其状如鳖,其音如羊。其阳多箭【上竹下媚】,其兽多【牛乍】牛、羬羊。有鸟焉,其状如鹑③,黄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遗④,食之已疠⑤,可以杀虫。    【注释】①杻:杻树,长得近似于棣树,叶子细长,可以用来喂牛,木材能造车辋。橿:橿树,木质坚硬,古人常用来制做车子。②箭【上竹下媚】:一种节长、皮厚、根深的竹子,冬天可以从地下挖出它的笋来吃。③鹑:即“鹌鹑”的简称,是一种鸟,体形像小鸡,头小尾短,羽毛赤褐色,有黄白色条纹。雄性的鹌鹑好斗。④肥遗:这里讲的肥遗是一种鸟,而上文所说的肥遗是一种蛇,名称虽相同,实际上却是两种动物。⑤疠:癞病,即麻疯。  【译文】再往西七十里,是座英山,山上到处是杻树和橿树,山北阴面盛产铁,而山南阳面盛产黄金。禺水从这座山发源,向北流入招水,水中有很多鱧鱼,形状像一般的鳖,发出的声音如同羊叫。山南面还生长有很多箭竹和【上竹下媚】竹,野兽大多是【牛乍】牛、羬羊。山中有一种禽鸟,形状像一般的鹌鹑鸟,是黄身子而红嘴巴,名称是肥遗,人吃了它的肉就能治愈麻疯病,还能杀死体内寄生虫。    又西五十二里,曰竹山,其上多乔木,其阴多铁。有草焉,其名曰黄雚,其状如樗①,其叶如麻,白华而赤实,其状如赭②,浴之已疥,又可以已胕。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阳多竹箭,多苍玉。丹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洛水,其中多水玉,多人鱼。有兽焉,其状如豚而白毛,[毛]大如笄而黑端③,名曰豪彘④。    【注释】①樗:即臭椿树,长得很高大,树皮灰色而不裂,小枝粗壮,羽状复叶,夏季开白绿色花。②赭:赭石,就是现在所说的赤铁矿,即古人使用的一种黄棕色的矿物染料。③笄:即簪子,是古人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连住头发上的冠帽的一种长针。④豪彘:即豪猪,俗称箭猪。  【译文】再往西五十二里,是座竹山,山上到处是高大的树木,山北面盛产铁。山中有一种草,名称是黄雚,形状像樗树,但叶子像麻叶,开白色的花朵而结红色的果实,果实外表的颜色像赭色,用它洗浴就可治愈疥疮,又可以治疗浮肿病。竹水从这座山发源,向北流入渭水,竹水的北岸有很多的小竹丛,还有许多青色的玉石。丹水也发源于这座山,向东南流入洛水,水中多出产水晶石,又有很多人鱼。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小猪却长着白色的毛,毛如簪子粗细而尖端呈黑色,名称是豪彘。    又西百二十里,曰浮山,多盼木,枳叶而无伤①,木虫居之。有草焉,名曰熏草,麻叶而方茎,赤华而黑实,臭如靡芜②,佩之可以已疠。    【注释】①枳:枳树,也叫做“枸橘”、“臭橘”,叶子上有粗刺。复叶,小叶三片,有透明腺点。无伤:指没有能刺伤人的尖刺。②臭:气味。蘼芜:一种香草,闻起来像兰花的气味。  【译文】再往西一百二十里,是座浮山,到处是盼木,长着枳树一样的叶子却没有刺,树木上的虫子寄生于此。山中有一种草,名称是熏草,叶子像麻叶却长着方方的茎干,开红色的花朵而结黑色的果实,气味像蘼芜,把它插在身上就可以治疗麻疯病。    又西七十里,曰羭次之山,漆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上多棫橿①,其下多竹箭,其阴多赤铜②,其阳多婴垣之玉③。有兽焉,其状如禺而长臂,善投,其名曰嚻④。有鸟焉,其状如枭,人面而一足,曰橐【上非下巴】,冬见夏蛰⑤,服之不畏雷。    【注释】①棫:棫树,长得很小,枝条上有刺,结的果子像耳珰,红紫色,可以吃。②赤铜:即黄铜。这里指未经提炼过的天然铜矿石。以下同此。③婴垣:一种玉石,主要可用来制做挂在脖子上的装饰品。④嚻:一种野兽,古人说它就是猕猴,形貌与人相似。⑤蛰:动物冬眠时潜伏在土中或洞穴中不食不动的状态。  【译文】再往西七十里,是座羭次山。漆水发源于此,向北流入渭水。山上有茂密的棫树和橿树,山下有茂密的小竹丛,山北阴面有丰富的赤铜,而山南阳面有丰富的婴垣玉。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猿猴而双臂很长,擅长投掷,名称是嚻。山中还有一种禽鸟,形状像一般的猫头鹰,长着人一样的面孔而只有一只脚,叫做橐【上非下巴】,常常是冬天出现而夏天蛰伏,把它的羽毛插在身上就使人不怕打雷。    又西百五十里,曰时山,无草木。逐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中多水玉。    【译文】再往西一百五十里,是座时山,没有花草树木。逐水从这座山发源,向北流入渭水。水中有很多水晶石。    又西百七十里,曰南山,上多丹粟。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兽多猛豹①,鸟多尸鸠。②    【注释】①猛豹:传说中的一种野兽,形体与熊相似而小些,浅色的毛皮有光泽,吃蛇,还能吃铜铁。②尸鸠:即布谷鸟。  【译文】再往西一百七十里,是座南山,到处是粟粒大小的丹沙。丹水从这座山发源,向北流入渭水。山中的野兽大多是猛豹,而禽鸟大多是布谷鸟。    又西百八十里,曰大时之山,上多(穀)[榖]柞①,下多杻僵,阴多银,阳多白玉。涔水出焉,北流注于渭。清水出焉,南流注于汉水。    【注释】①柞:古人说就是栎树。它的木材可供建筑、器具、薪炭等用。  【译文】再往西一百八十里,是座大时山,山上有很多构树和栎树,山下有很多杻树和僵树,山北面多出产银,而山南面有丰富的白色玉石。涔水从这座山发源,向北流入渭水。清水也从这座山发源,却向南流入汉水。    又西三百二十里,曰嶓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嚻水出焉,北流注于汤水。其上多桃枝鉤端①,兽多犀兕熊罴②,鸟多白翰赤鷩③。有草焉,其叶如蕙④,其本如桔梗⑤,黑华而不实,名曰蓇蓉,食之使人无子。    【注释】①桃枝:一种竹子,它每隔四寸为一节。鉤端:属于桃枝竹之类的竹子。②罴:熊的一种。③白翰:一种鸟,就是白雉,又叫白鹇,雄性白雉鸟的上体和两翼白色,尾长,中央尾羽纯白。这种鸟常栖高山竹林间。④蕙:蕙草,是一种香草,属于兰草之类。⑤桔梗:橘树的茎干。  【译文】再往西三百二十里,是座嶓冢山,汉水发源于此,然后向东南流入沔水;嚻水也发源于此,向北流入汤水。山上到处是葱茏的桃枝竹和鉤端竹,野兽以犀牛、兕、熊、罴最多,禽鸟却以白翰和赤鷩最多。山中有一种草,叶子长得像蕙草叶,茎干却像桔梗,开黑色花朵但不结果实,名称是蓇蓉,吃了它就会使人不生育孩子。  (待续)  
  中国古代的神话啊啊啊    决定以后给小孩子讲这个,不讲格林的
  一直知道《山海经》是一部奇书,几次想要读下去,无奈古文功底太差,况名词甚多,几多枯燥,远不如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引人入胜,只得作罢。  前天看见一帖,是对《山海经》注音的,知道怎么读,但还是不明白意思,难免怅然!殊不知今天就看见注释,甚喜,收藏之!  谢谢楼主!  只是不知道方舟子之流会不会认为不科学,又来打假,闹个乌烟瘴气,甚是不美!
  好东西.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帝之山,上多棕枏,下多菅蕙。有兽焉,其状如狗,名曰溪边,席其皮者不蛊①。有鸟焉,其状如鹑,黑文而赤翁②,名曰栎,食之已痔。有草焉,其状如葵,其臭如靡芜,名曰杜衡③,可以走马,食之已瘿④。    【注释】①席:这里作动词用,铺垫的意思。②翁:鸟脖子上的毛。③杜衡:一种香草。④瘿:一种人体局部细胞增生的疾病,一般形成囊状性的赘生物,形状、大小下一,多肉质。这里指脖颈部所生肉瘤。  【译文】再往西三百五十里,是座天帝山,山上是茂密的棕树和楠木树,山下主要生长茅草和蕙草。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普通的狗,名称是溪边,人坐卧时铺垫上溪边兽的皮就不会中妖邪毒气。山中又有一种禽鸟,形状像一般的鹌鹑鸟,但长着黑色的花纹和红色的颈毛,名称是栎,人吃了它的肉可以治愈痔疮。山中还有一种草,形状像葵菜,散发出和蘼芜一样的气味,名称是杜衡,给马插戴上它就可以使马跑得很快,而人吃了它就可以治愈脖子上的赘瘤病。    西南三百八十里,曰皋涂之山,蔷水出焉,西流注于诸资之水;涂水出焉,南流注于集获之水。其阳多丹粟,其阴多银、黄金,其上多桂木。有白石焉,其名曰礜①,可以毒鼠。有草焉,其状如藁茇②,其叶如葵而赤背,名曰无条,可以毒鼠。有兽焉,其状如鹿而白尾,马脚人手而四角,名曰[玃]如。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足,名曰数斯,食之已瘿。    【注释】①礜:即礜石,一种矿物,有毒。苍白二色的礜石可以入药。如果山上有各种礜石,草木不能生长,霜雪不能积存;如果水里有各种礜石,就会使水不结冰。②藁茇:一种香草,根茎可以入药。  【译文】往西南三百八十里,是座皋涂山,蔷水发源于此,向西流入诸资水;涂水也发源于此,向南流入集获水。山南面到处是粟粒大小的丹沙,山北阴面盛产银、黄金,山上到处是桂树。山中有一种白色的石头,名称是礜,可以用来毒死老鼠。山中又有一种草,形状像藁茇,叶子像葵菜的叶子而背面是红色的,名称是无条,可以用来毒死老鼠。山中还有一种野兽,形状像普通的鹿却长着白色的尾巴,马一样的脚蹄、人一样的手而又有四只角,名称是玃如。山中还有一种禽鸟,形状像鹞鹰却长着人一样的脚,名称是数斯,吃了它的肉就能治愈人脖子上的赘瘤病。  
  又西百八十里,曰黄山,无草木,多竹箭。盼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玉。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苍黑大目,其名曰【上敏下牛】。有鸟焉,其状如鸮,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鹦鹉①。    【注释】①鹦鹉:俗称鹦哥,羽毛色彩美丽,舌头肉质而柔软,经反复训练,能模仿人说话的声音。有许多的种类。  【译文】再往西一百八十里,是座黄山,没有花草树木,到处是郁郁葱葱的竹丛。盼水从这座山发源,向西流入赤水,水中有很多玉石。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普通的牛,却长着苍黑色的皮毛大大的眼睛,名称是【上敏下牛】。山中又有一种禽鸟,形状像一般的猫头鹰,却长着青色的羽毛和红色的嘴,像人一样的舌头能学人说话,名称是鹦鹉。    又西二百里,曰翠山,其上多棕枏,其下多竹箭,其阳多黄金、玉,其阴多旄牛、麢、麝①。其鸟多鸓,其状如鹊,赤黑而两首、四足,可以御火。    【注释】①旄牛:即牦牛。麢:即羚羊,形状像羊而大一些,角圆锐,喜好在山崖间活动。麢,同“羚”。麝:一种动物,也叫香獐,前肢短,后肢长,蹄子小,耳朵大,体毛棕色,雌性和雄性都没有角。雄性麝的脐与生殖孔之间有麝腺,分泌的麝香可作药用和香料用。  【译文】再往西二百里,是座翠山,山上是茂密的棕树和楠木树,山下到处是竹丛,山南面盛产黄金、玉,山北面有很多牦牛、羚羊、麝。山中的禽鸟大多是鸓鸟,形状像一般的喜鹊,却长着红黑色羽毛和两个脑袋、四只脚,人养着它可以辟火。    又西二百五十里,曰騩山,是錞于西海①,无草木,多玉。淒水出焉,西流注于海,其中多采石、黄金②,多丹粟。    【注释】①錞:依附。这里是座落、高踞的意思。②采石:据古人说是一种彩色石头,就像雌黄之类的矿物。  【译文】再往西二百五十里,是座騩山,它座落在西海边上,这里没有花草树木,却有很多玉石。淒水从这座山发源,向西流入大海,水中有许多采石、黄金,还有很多粟粒大小的丹沙。    凡西(经)[山]之首,自钱来之山至于騩山,凡十九山,二千九百五十七里。华山冢也,其祠之礼:太牢①。羭山神也,祠之用烛,斋百日以百牺②,瘗用百瑜③,汤其酒百樽④,婴以百珪百璧⑤。其余十七山之属,皆毛牷用一羊祠之⑥。烛者,百草之未灰,白蓆采等纯之。    【注释】①太牢:古人进行祭祀活动时,祭品所用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②斋:古人在祭祀前或举行典礼前清洁身体以示庄敬。牺:古代祭祀时用的纯色的牲。牲是供祭祀用的整体的家畜。③瑜:美玉。④汤:通“烫”。⑤婴:据学者研究,婴是用玉器祭祀神的专称。珪:同“圭”,一种玉器,长条形,上端作三角状,是古时朝聘、祭祀、丧葬所用的礼器之一。⑥毛牷:指祀神所用毛物牲畜是整体全具的。  【译文】总计西方第一列山系之首尾,自钱来山起到騩山止,一共十九座山,途经二千九百五十七里。华山神是诸山神的宗主,祭祀华山山神的典礼:用猪、牛、羊齐全的三牲作祭品。羭山神是神奇威灵的,祭祀羭山山神用烛火,斋戒一百天后用一百只毛色纯正的牲畜,随一百块瑜埋入地下,再烫上一百樽美酒,祀神的玉器用一百块玉珪和一百块玉璧。祭祀其余十七座山山神的典礼相同,都是用一只完整的羊作祭品。所谓的烛,就是用百草制作的火把但未烧成灰的时候,而祀神的席是用各种颜色等差有序地将边缘装饰起来的白茅草席。  
  下面还有吗?
  好帖,抽空学习一下.
  作者:云雷屯 回复日期: 12:13:28 
    山海经里可能藏有远古的一些历史,但也不象有些人附会的那样。    同意.  现在有很多不知名的物种在山海经中都有描述
  厉害!!
    谢谢楼主    请尽量帖完吧    我在学习中      
  这个有意思。记号。  
  辛苦了,顶一个再说!
  这个帖子真好!赞
  山海经看原文觉得挺胡扯挺有想象力的。做游戏的就拿这个当本钱。lz这么一翻译看起来就很没意思了。
  呵呵    很早下载就已完成
楼主强人啊
正是我想要的      
另外楼主如果有精力的话能不能把史记也翻译成白话啊
  强帖留名
                                      LZ,  能否配个中国地图和美洲地图  (附山脉,河流图),  以及和山海经对照的说明。  以利偶们研读,  并更具说服力!!!              
  山海经是要图文并存才能够体现其中的精妙的
  难为楼主了,那么多生僻字
  /zpt/default.html ★★★山海经注译全文完附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    /zpt/default.html ★★★o__0|转|山海经研究之中华帝国★★★    我发在泡泡上的文。。。。。。找到组织了。。。现在感兴趣的人不多啊。这个世界的真相。。。生在中国真好。
  也许远古时代亚洲和美洲是一个大洲,中间没有太平洋,那样美洲是中国东部更合理一些
  楼主很有才
  才发现生命里好多擦肩而过的人,现在都失去了音讯。当时以为会一直在一起,所以感谢的话都没多说。
  记号,慢慢学习  MS没有完。。。。。。。。
  推荐一下大家看看长卿的《山海经的智慧》  里面写的可能不一定全都是真实的  但是起码有一定的思考意义
  好帖,留爪
  空学习一下.  
  孺子受教
  人类文明辉煌史比已知的要早的多.
  偷偷开新贴也不说一声,好早点来顶。
  顶礼膜拜
  山海经是广东人写的吧?怎么什么飞禽走兽鱼鳖海怪都吃?
  看一下
  值得研究
  牛人又见牛人
  里面都是教人怎么吃啊穿的,懵懂时期的人类就渴望在奇怪的东西上面找到安全感。
  3分  
  扶桑 到底是日本还是墨西哥呢?一直很疑惑。
  楼主高人
  高人啊,期待楼主继续!
  等续篇
  mark\  
  mark~~~~~~~~~~~~
  /techforum/content/647/1665.shtml  这贴里有图,相当神
  关注中
    好贴!    楼主——功德无量啊。  
,谁说 作者他是健行者,
既然 山海经
经现在证实是真的
他就不一定是走的
也不是不可能的
  山海经里记得有记载
里面有一族人
人家造飞车
既然相信山海经
那就不要被 现代 科技知识 所束缚
.....................
    再顶一次!  
  作者:wmh4624 回复日期: 19:40:39  ============================  顶飞车 飞碟 
  慢慢看。
  醒人,山海经描述的应该不是现在地球表面的样子吧,是否是当年大陆还没分裂时候的样子呢?
  还有就是山海经里有很多用“龙”这个字来形容物体的,这就表明“龙”这个事物在当时应该很常见,就像咱们现在时不时的说“猪一样的”,这种类似的话
  醒人,山海经描述的应该不是现在地球表面的样子吧,是否是当年大陆还没分裂时候的样子呢?  ————————————————————————————————————这个时候恐龙好像都没出现,实在太遥远了吧?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话文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