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能买到 艾伦波诗集,二手书网也行

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在柏林走路》也斯
内容简介 & & & & & &  香港诗人,散文家也斯于1998年应德国国际文化交流署之邀任驻柏林作家,之后又数度重游,从而得以观察这个国家在巨变中所发生的一场场历史与现实的对话。置身于诞生了歌德、巴赫的国度,作者以学者的冷静,在自己的传统与异国文化之间不断思索分析,同时,又以诗人的灵动之笔,道尽了德国作为文化灿烂之地的斑斓多彩的一面。作者简介 & & & & & &  也斯:香港著名诗人,散文家,原名梁秉钧,生于广东新会,美国加州大学比较文学博士,曾任教于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现为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任人文学科研究中心主任。20世纪60年代开始创作,译介法国,拉丁美洲小说及美国地下文学,撰写评论,任文艺刊物编辑,与友人创办杂志,推动本地文艺创作发展。作品有《雷声与蝉鸣》、《布拉格的明信片》、《食事地域志》、《游诗》、《半途》、《博物馆》、《越界书简》。目录 &&&&&&在柏林走路 异乡的寓所 安静的生活 信息的海洋 魏玛的大象 从历史走过来的小城& & & & & & (更多)在柏林走路 异乡的寓所 安静的生活 信息的海洋 魏玛的大象 从历史走过来的小城 书展里的苍蝇 哈贝马斯访港的那天 死者的日子 波恩与水 慕尼黑的爱诗人 莱茵河的佳酿 火骑士背后的诗人 搬家派对 翻译时代的破碎 宽敞的画室 德文老师 在柏林走路 在时差中写作 南法的山村 君特的房子 一阵清风 群山勺水 谈诗的信 奈费尔提蒂女皇像 水上的行程 博物馆的长夜 长夜后的早餐 格拉斯的世纪 整理书架 世纪的人物&我&的世纪 史观与史识 在时差中写作 螺旋桨与时差 螺旋桨与写作 时差与写作 慕尼黑的四面 城市的符号 城市与贫乏 城市与食物 城市的幽灵 一位波兰女子&&后记 从柏林到海德堡&
梁说香港作家也斯也许是在外语世界里面最着名的一个香港作家,因为他有很多作品被翻译成各国不同的语言,各种主要的语种,同时也常常受邀到许多不同的国家去讲学,去访问,获得过驻市作家、驻校作家等等,因此他有很多外游的经验,这样的一些经验在他笔下又能够成就他最关怀的其中一个主题,就是我们过去两天所说到的,各种文化交汇的时候,中间会发生的种种的有趣的现象,比如说,昨天我们给大家谈到他怎么写食物的,就说道连吃一个新派的法国菜,里面到底该不该强调他原有的泰国影响都成了一个学问,都成了一个问题,这个学问,这个问题有时候会甚至影响到我们吃出来的那个东西,他到底是什么样的味道。更何况不是食物的或者是菜种的旅行,实质的旅行,而是人的旅行,人去旅行的时候有没有可能只是带着自己一双肉眼,摆脱先前关于履行目的地所种下的种种的印象,种种的知识去看这个地方,恐怕也很难对不对,我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他其中这么一本谈另一个国度的一本散文集叫《在柏林走路》,《在柏林走路》这里面一个同名的这么一篇文章《在柏林走路》,他就说道我第一次到柏林是在1990年,由于前一年心情沮丧,很自然望向异国的变化,想理解在德国和东欧这些异乡土地上发生的事情,我在婢子(音)同意后,第二天抵达柏林,请注意这句话,由于旧的书已经没法描绘新的现实。
隔了一年,甚至几个月柏林就变成这样了对不对,我只好用自己双脚去求证了,我的眼睛和脑子在寻找明显的符号,双脚却已经走进暧昧的地段,到底那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呢,那旧宅(00:02:26视频卡)东边的风景,但那广告不又正是来自西边吗?你看这就是一个他的文章里面常常看到的一种状态,就是我们满脑子带着一些对一个地方的看法,巴黎很浪漫,海德堡该怎么样、图宾根又该如何,甚至不一定是对一个地方,对一些我们已经熟悉的作家,比如说这本书里面提到闻一多,但是等到我们真的认真的走进去的时候才发现我们是那么的迷茫,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脑子里面使得我们眼睛想看到一些我们早就知道的东西,你如说你去了柏林,你当然要找一些你熟悉的符号,但是结果你发现你不是那么容易找到,要找的是什么?这边就说道。
于是我又去找墙,好似只有墙才是最牢固的象征,牢固的象征也不存在了,这边正有人在卖围墙的碎石,那边又有人租凿子和钻子给美国游客,在一扇可疑的墙前面,敲敲凿凿,引以为乐,做的那么戏剧化,叫人怀疑凿的到底是不是真的那扇墙,墙都不可靠了,墙所代表的象征也不可靠了。这就是一个我觉得很妙的一个说法,然后这里面后面还有一组文章,这组文章叫做慕尼黑的四面,这又是什么呢?这是他当时去参加一个活动,就是慕尼黑这个城市请了一些来自不同国家的一些作者,来到慕尼黑充当慕尼黑的导游一天试试看,带着慕尼黑本地人,然后去导览他们自己居住的这个城市,这里面好玩的地方就是因为这些外国作家,外国作家怎么样来跟本地人做导游呢?无可避免就是要带着这些外国作家他关注的角度,这些东西你能不能说一定就是偏见跟误会的呢?不一定。
因为有时候你来自不同的地方的人,他的角度说不定能给看出你这个地方自己的本地人原本看不到的事情,比如说这里面其中这组文章的第一篇城市的符号,就说道一个来自英国的作家,伦敦的作家,他带大家看什么呢?看的就是满布(音)慕尼黑的各种各样的广告符号,去带他们去看广告牌,这就是为了要让大家看到好像大城市的区提供一道线索,而这个线索能够贯穿所有的消费社会的资本主义的符号,然后这里面就说道了,但是我觉得也斯的文章有一个好玩,在他写的最好的文章里面他的一些的态度就像我第一天讲的,不是那么明确的能够抓得到,比如说这里面就说道,写伦敦来的作家,好像把他对慕尼黑这个城市的讲解写的头头是道,慕尼黑发现原来我们城市也这么消费主导吗?但是他却又对他有点有距离的观察,甚至有但点(音)的嘲讽,比如说说道这个作家,总是到哪讲都好像显示的那个地方特别夸张,特别可笑,而自己又好像给人觉得有一点点的扬扬得意。
然后讲到所有人对他的介绍的那种,觉得很好玩,有点像看一个喜剧或者(00:05:57英文)那样的感觉,所以这么一看他说最后这句话他讲,这个作家又在介绍一排橱窗前的服装模特,他说你们看这一排模范模特,又一阵哄笑,然后斜伸的右手在指往下一段路跟我来,我觉得这样一个态度是,也斯的好文章里面常见的一种态度,就是他好像对有一些事情有点嘲讽,有一些看法,有一些感慨,但是不是那么明确,不是那么直接的表露出来,这就是我之前跟大家讲的,我觉得香港的或者说香港文化中的某种的特质,香港文化当然有,我们在电影、电视看到非常直白的一面,但是在这样的少众的文化里面,一直有这种冷冷的这种感觉,但是这个感觉我觉得就在也斯这些文章里面我常常能够读的出来,当然你也能够说这是的误读,然后这里面还有一篇他讲到去维也纳大学,看当年维也纳大学医学大楼里面有名的解剖教师、环形解剖剧场,在这边他其实是要写佛洛依德,他就说道,他就问道,他可来过这里,就讲当年在里面读书的佛洛依德,坐在上面看人解剖尸体,然后他想到不同的解剖方法,找出不同的病原吗?
然后在这里面他就说道,他跟他的朋友走进这一边的校园,你告诉我汉学系刚搬进了以前的医学院大楼,都是保存下来的古迹,有疯子楼,医院、科室,你神秘的说解剖尸体的科室正好适合我们今晚朗诵聊斋的鬼时(音),你说我要问你许多问题,那么我们将要在这古老的科室里互相解剖了。
凤凰视频:
豆瓣读书:
读书人, 大江健三郎
内容简介 & & & & & &
  只要发现自己的第一本书  便可以由此延续下去,从而创建成一个平台  读书人、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大江健三郎的读书讲义  一半是写作人,一半是读书人,生活与读书是如何连结起来的?  度过只是写作的人生,只是读书的人生,  世界的小说家大江健三郎,有着全部爱书人共同的「瘾头」。  好奇图书馆另一头的那个人正在读哪本书,趁隙跑去记下打开来页面上的那句诗;  害怕忘记今天读了什么,笔记一本写完一本,至今仍不间断;  他读过的书,红笔蓝笔、纸页上画满重点,读起字典更不输看小说的疯迷;  背诵所有喜欢的句子,希望跟自己喜欢上的书的作者成为朋友。  大江健三郎读书、写作一辈子的个中滋味,尽在这本──读书讲义。  因着发现这些书,与这些书邂逅相遇,我觉得写出自己所发现的这些书的那些人,都是自己真正的老师。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幸运。──大江健三郎  大江健三郎/萨依德 一生的阅读,一世的... (展开全部)   只要发现自己的第一本书  便可以由此延续下去,从而创建成一个平台  读书人、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大江健三郎的读书讲义  一半是写作人,一半是读书人,生活与读书是如何连结起来的?  度过只是写作的人生,只是读书的人生,  世界的小说家大江健三郎,有着全部爱书人共同的「瘾头」。  好奇图书馆另一头的那个人正在读哪本书,趁隙跑去记下打开来页面上的那句诗;  害怕忘记今天读了什么,笔记一本写完一本,至今仍不间断;  他读过的书,红笔蓝笔、纸页上画满重点,读起字典更不输看小说的疯迷;  背诵所有喜欢的句子,希望跟自己喜欢上的书的作者成为朋友。  大江健三郎读书、写作一辈子的个中滋味,尽在这本──读书讲义。  因着发现这些书,与这些书邂逅相遇,我觉得写出自己所发现的这些书的那些人,都是自己真正的老师。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幸运。──大江健三郎  大江健三郎/萨依德 一生的阅读,一世的朋友  特别收录《&晚期风格&之思想》──全面阅读萨依德  大江健三郎的读书笔记──  阅读某一本翻译作品。  ◎用红蓝两色铅笔将书中自认为确实精采的部分以及不太理解的部分一一画上线条,如果是稍长一些的段落,则用线条圈起来,这就是我的作法。至于画线的铅笔,我之所以觉得至少须要两种,是因为要用其中一种颜色的铅笔,将感佩之处以及兴趣浓厚之处画上线条,这是一种肯定的行为。  我并不是「非常自然地开始写小说」那种类型。  ◎我总是首先阅读外国的小说以及论文,在此过程中对其文体产生兴趣。尤其是每当阅读外国诗歌时,我总会萌发这样的念头,于是绞尽脑汁创造出自己的日语体,因而我的文章被人说为疙里疙瘩、难以阅读。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完全正确的。  即便现在,我们这些纯文学小说家的日子过得也不算轻松啊。  ◎尤其那些青年作家就更不容易了,似乎大家都甘愿忍受那种痛苦、忍受着那一切而生活而写作小说,以这种态势设法向社会推出自己。然后,便写出一本几乎没有畅销前景的作品。至于我,尤其在这种时候,首先就会阅读威廉.布莱克的作品。于是,我便开始思考如何才能对应这一切。  所谓读书,并不是被提供信息这种层面的活动。  ◎通过读书可以让我们知道,写出那书的人的精神是在如何活动,一个人的思考又将使其精神如何发挥作用。读者将借此发现这一切,感觉到现在的自己遇见了怎样重要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也将能够遇见真正的自己。  作者简介 & & & & & &  大江健三郎  日生于日本四国爱媛县喜多郡大濑村。3岁时丧父,在大濑读完小学、初中,1950年考进爱媛县立内子高中,后转松山东高中就读,因而结识挚友伊丹十三。就学期间嗜读大量西洋名著与日本古典文学作品。1954年为向法国文学研究者渡边一夫学习,进入东京大学法国文学系就读并开始写作,陆续在校园刊物跟报章发表〈火山〉、〈奇妙的工作〉等作品;1957年的小说〈死者的傲气〉,进入芥川赏候选名单,并为川端康成赞赏。来年即以存在主义为形式、呈现社会与个人关系的作品《饲养》获芥川赏,同时间自东京大学毕业,论文题目为〈沙特小说里的意象〉。1970年,将文化人类学的理念引进小说创作的《个人的体验》获第11届新潮文学奖,也将其推向国际作家的位置。&
阅读提示........
假如你够认真的去读,像他那样去读的话,你就会发现,这些书,总是在你人生中的不同阶段出现在你的前面、你的旁边,然后它塑造着你对当时所经历事情的看法跟感受,而你对当时环境的种种反应,有时候也会受到你阅读的影响。&&
梁说.........
我原来想给大家介绍一些当代文学批评的经典著作,好跟大家示范一下,我心目中理想的阅读文本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但是有个问题,这些一流的文学批评文学著作,有时候你会发现很难去跟大家介绍,三言两语说清楚,为什么呢?因为他首先假设大家要读过他评的那些书,如果你没读过,光听我这么讲话,他里面讲的又那么的仔细,听起来简直是闷透了,而且有时候还会变得非常的繁复,非常的复杂,甚至是晦涩深奥。没关系,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我们不一定要从学者的角度,像昨天我给大家介绍那本书,不一定要从教授的角度去读文学作品,你也可以从作家的角度去读文学作品,而一样可以读书得很仔细,读得甚至是别有一番意味。
比如说,我今天给大家介绍这本书《读书人》,它的作者就是日本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将健三郎,我手上现在这本是台湾联经出版公司的出品,但是同样的一本,也有一个大陆的出品,那就是作家出版社《大江健三郎集》里面的那一部,大家可以找来看一看。
先讲一下,这本书是什么书,这本书是这样的。大江健三郎跟一个书店合作,那个书店大概是日本东京一个很受年轻人欢迎,大家常去的书店,那个书店跟他怎么合作呢?就是请这位大作家在里面有一个小房间,这个小房间跟书店一样,有一个书柜摆满了书,只不过那些书都是大江健三郎自己选的书,他选出来的书是依据什么来选的呢?就是依据他的口味,影响他很深的书,他仔细读过的书,他同时也很想别的年轻人读的书,然后放好了。
放好之后,就定期的好像是在这里面,每隔一个周期上一课那样子,去跟来这个书店听他讲的年轻朋友们去谈自己读书的经历,自己怎么去读他选择的那些书,于是讲课集结下来,就成了我手上的这本《读书人》了,所以这本书你可以说是大江健三郎,这位了不起的当代日本作家,从一个写作者的角度来怎么去看读书这件事,而且示范给大家看他怎么读。
首先,我们要知道大江健三郎在日本文学是个艺术,就是说他不是过去我们熟悉的川端康成他们那一代的,是属于传统型的日本作家,当然像三岛由纪夫,他们已经很受欧洲文学的影响,但是大江更甚,因为他在念大学的时候就读法文,他随着总是谦称自己外语不够好,但是他很年轻的时候,就很刻苦的去学读英文原著的文学作品,后来学了一点希腊文,学习了一点意大利文跟西班牙文等等。
为什么他那么努力的去读这些外国作品,一方面是兴趣,表示他对当时的日本文学兴趣不太大,这有点像他不太喜欢的一个,但是比他有名的作家村上春树一样。第二,他自己本身身为一个小说家,他发现在用外文去读外国作品对照日译本,就是翻译本的时候,能够学到一些很特别的东西,什么东西呢?我们来看看,这里面这么讲。
他说,他当年年轻中学的时候,开始读美国作家艾伦波的诗集,用英文对着日译本来读。他说我开始对文学语言充满惊异,这种感觉是因为这本《艾伦波诗集》而萌醒的,尽管如此,我不会想到用那种文体去作诗和写小说,那根本可能,但是存在的这种文体,在日语中存在着自己置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化的文体,以及如此绝对不同于他的这种文体,我幻想着,倘若将这两种文体融汇在一起,并写出自己的文章来,那该多好啊。
这个话为什么重要?是这样的,我觉得我们有时候写作、读书的人,往往忽略了文体这件事,我们太容易的。比如说!看大江健三郎中文写字说他中文比较好,他好在哪呢?我们就说他比较流畅、比较自然、生动等等,但是我们很容易忽略了我们所谓的好的写作,是在我们中文现有的文体选择之内的艺术写作方法。
假如我们去看一些翻译作品的话,你会发现不同国家的文学语言都有一种不同的文体,那些文体我们一开始接触肯定会觉得有点奇怪,觉得不适应,后来才慢慢、慢慢觉得能够读进去,那是因为我们进入了另一个语言的世界里面。假如你对这个东西够敏感,你就有可能像大江健三郎这样子,很努力的能够在自己的母语内,比如说在他的日文想办法开创一种新的文体,而这个新的文体诞生才是伟大、了不起的,只不过他必然是被当下的,你的母语的读者觉得是奇异的、特殊的,因为你新发明的这个文体是他们没有见过的。
我们再来看看他怎么样透过读书?读《艾伦波诗集》去读诗、读翻译,来练习发展自己的文体。这里面他说道,他很注意看到的一些诗人,像艾略特,里面的一些诗人写诗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个主人公一边行走在街道上面,然后同时开始有所感慨,对世界有观察,有反思的状态,为什么呢?他认为小说的写作方法中,最困难的就是在文章里如何巧妙的让人物的行走伴随着节奏感,于是他就透过读艾略特的诗,想寻找,使得叙述者慢慢前行的样态,连通此人的精神层面,都能够完美描述出来的文章。
这样的一种文体他具体连接着人们活动和行走的状态,连接着叙事者对事物的感知方式,连接着与友人之间,就是跟你一起散步那些友人之间的对话之类的日常活动,还连接着人们心中的问题,连接着或许超越人而存在于某处的非常深奥的东西。他说,我确信,小说的未来就存在于这其中,尽管这是我出生之前就已经问世的诗歌,他讲的是奥登跟艾略特,那么他就认为要透过读的这些外国的东西而寻找一种新的文体,这是他的一个读书方法。
我们能够透过一些大作家,看他们怎么阅读,来激励自己,告诉自己也应该像他们那样去读书,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天给大家介绍日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这本《读书人》的理由了。
在这本书里面,虽然他一开始讲的前提是在书店的角落放了自己喜欢的书给年轻人介绍,好像开了一个书单一样,而且这个书单还是具体摆在你眼前,但他其实也说到,你只要开始了你生命中认真阅读的第一本书,这本书就会引导你一本一本的接下去。假如你够认真的去读,像他那样去读的话,你就会发现这些书,总是在你人生之中,不同的阶段出现在你的前面、你的旁边,然后它塑造着你对当时所经历事情的看法跟感受,而你对当时环境的种种反应,有时候也会受到你阅读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去看,书单是不必要的。因为书单是会跟随着你自己读的第一本书慢慢而来的,但是当然指的是用他这样的一个读书方法,他怎么样来读书呢?我们昨天给大家讲过,他喜欢读外国文学作品,然后再加日译本。这个过程其实不是像我们口讲的那么简单,我们来看,他说,他是这样子来读的。
他读书的时候,首先,先拿着一个颜色笔,一个铅笔,把这个日译本(我们可以想像成中文本)一边看,一边划线,把自己最有感觉的,或者不太懂的地方用不同颜色标出来,或者对照字典,然后再去读原本,去体会这个翻译跟原本之间的差别。然后自己掌握这个原文,在另外一种语文里,比如说是比较通行的英文,在英文里面去掌握那个作者原来的声音是什么。然后,再回过头来看回这个原文本,就放弃各种的翻译本,在上面再重读一遍,这么重读三遍。
不止是这样,他还有一个读书方法,是用两三年时间读某一个主题的读书。比如说,可能有两三年的时间他就只读《神曲》,那一部但丁的《神曲》能够读两三年吗?可以的,因为他的读法是这样的,去搜罗各种版本的《神曲》,搜罗各种版本的专家、学者写的专门的论述,读到某一段的时候,就去看看人家专家对这一段有什么解释,而且是不同专家的解释,简直就是用一个学者做学问的方式来读书。这样的一个读书方式对作家来讲,会构成什么影响呢?
就是像我们昨天所说的那样,能够造成一种很特殊的,关于文学写作上面,你能够慢慢开始了解一个作家为什么在这里要这么写,你好像能够跟逝去已久的作者,比如说但丁,有一个心灵对话。因为你正在从他的文字里面一步一步复原、推敲他当时写这行字的整个思绪,他的推理过程。他为什么选择这个字,而不用那个字?换句话说,这是一种最贴近作者,或者试图贴近作者的细读方式。
比如说,这里面他就说到,他大学的时候,读过一个法国作家皮耶&加斯卡尔的小说,这个小说谈到的是当时法国的一个年轻人开始投入大战的战场,要攻进德国了。而在那个时候,这个小说有这么一段话,他讲到,&在此前,自己承受了袭向那座孤塔的诸多暴风雨之后,佩尔(也就是这个年轻的男主角),终于置身于袭向全世界的暴风雨,所有同胞的面孔以及整个大地的面孔,都在正面以对那场暴风雨&。
然后大江健三郎解释,他说,他认为最有趣的是这么一个段落,就是那段&袭向那座灯塔的诸多暴风雨之后&,为什么呢?因为他觉得这个袭向,袭是侵袭的袭,袭向中这个&向&的用法非常巧妙,这个&向&指的是朝向哪里,朝向什么地方呢?他后面写的是朝向那座孤塔。因为是塔,便袭向那座孤塔的诸多暴风雨之后。或许有人认为,无论谁都肯定会这么来写,但是这里的向之有无却是非常重要。为了让读者把塔这个东西,把这个印象更具体化,而用&向&这个字,就是很明确的指出,这个暴风是&袭向&那座暴风塔,这时候那个具体的感觉才更清晰。
他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来阅读,一个字一个字,为什么用这个字,而不是那个字来去阅读的,当然值得你去读的,恐怕多半是一些写作的时候,就是这么用心,这么细致的一些作者,而不是无所用心、随随便便的人。我们刚才说到,有时候读书会影响你的生命状态,在他这里也是一样的。
比如说有几年,他生下他的儿子,他的儿子大江光是个有自闭症的年轻人。他就说到,当时曾经非常的迷惘,那时候正好在读英国的大诗人、大画家布莱克的诗,其中有一首题为《迷失了的小男孩》。&我记得这首诗是这么写的,爸爸爸爸你去哪/请不要走那么快/请对我说几句话/爸爸/否则/(然后他用的是英文,这孩子告诉父亲)I shall be lost/然而父亲一个劲的往前走去/孩子便走失/立即成了迷失的孩子&。
&我读了这首诗,重新思考儿子的问题,然后回到家里面,我的太太说,光(也就是他儿子)开始反抗,自闭症的小孩开始反抗,不听话,让他感到很棘手。光的妹妹和弟弟也说了相同的话语。然而当他儿子孤立无援的把目光转向我的时候,那里面却显现出一种悲叹,当时我就在想要结合重读布莱克,将那种特别的悲叹写入小说之中,我意识到在那里初次展开的东西,便是自己今后的小说的主题了&。
什么意思呢?他这个悲叹就是布莱克很强调的一个字,他说道,在儿子那实在寂寥的目光里,显露出极度悲叹的疙瘩,我为自己身为父亲竟然没能看出这一点,而感到不可思议。看到什么?就是像布莱克的诗所讲的:爸爸、爸爸你去哪里,不要走那么的快,否则我就要成为迷失的孩子了。
凤凰视频:
豆瓣读书:
隐居·在旅馆,叶怡兰
内容简介 & & & & & &  走进全球27处个性旅馆,在世界的角落完美隐居  《隐居&在旅馆》延续叶怡兰对极致旅馆的追寻,全面报道了27间别具魅力的个性之所。或秘林或深宅,或田园或牧野,或湖泊或海洋,无不留下叶怡兰探访的脚步。  随着叶怡兰悠远清新的文字和一幅幅令人屏息的绝美图片,全球最具性格的旅馆便活泼泼地展现在了我们眼前。  叶怡兰的可贵在于她永远在不断超越自己,从不满足于已经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因此她总是能发现更美的地方,这便是她对极致的追寻。幸好有叶怡兰,我们得以知道世界上这么多的美好所在,只是恨不能拔腿便去。作者简介 & & & & & &  叶怡兰  生于台湾台南,毕业于中央大学中文系。  很早就决定以&享乐&作为终生职业的饮食旅游生活作家。  坚持相信,真正的&享乐&,不是短暂的炫惑声色之娱,也不是一味金钱或地位的堆砌;而是需要认真的研究、深度的积累,得花些时间花些工夫,方能从心灵到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每一种感官,都真真切切长长久久感到的,喜悦与欢愉。  &Yilan美食生活玩家&()网站创办人;&PEKOE食品杂货铺&()店主;自由心向股份有限公司创意出版部总编。  历任《Aspire》杂志总编,《壹周刊》美食旅游家居组主任,《明日报》美食旅游新闻中心主任,《Vogue》杂志采访主编等。  著有《享乐&旅馆》、《极致之味》、《寻味&红茶》等书。目录 &&&&&&所谓旅馆的极致 IAmanresorts013 不丹&Amankora:开启天堂的钥匙037 北京&安缦颐和:初秋,红楼梦里荣国府049 普吉&Amanpuri:遇见永恒,遇见江国香织061 印尼Moyo&Amanwana:秘林间,野趣洋溢的魔法帐篷& & & & & & (更多)所谓旅馆的极致 IAmanresorts013 不丹&Amankora:开启天堂的钥匙037 北京&安缦颐和:初秋,红楼梦里荣国府049 普吉&Amanpuri:遇见永恒,遇见江国香织061 印尼Moyo&Amanwana:秘林间,野趣洋溢的魔法帐篷075 巴厘&Amanusa:雍容与细腻兼具的Nusa Dua之后连泊的况味 II日本汤宿085 大分&界ASO:阿苏山下,乐不思归099 伊豆&arcana:细嚼慢味,食与泊的极致美景109 京都间人&炭平:世间极味,蟹之飨宴动静皆美 III无与伦比的海景121 游轮&Silver Whisper:细腻温暖,轻盈优雅的海上精灵133 游轮&The World:海上私人豪宅聚落149 苏梅&Six Senses Samui:那岛、那海、那沙,那令人微笑的幸福163 普吉&Trisara:这不是Aman,是Trisara独有的时尚气派171 巴厘&Shalimar Villa:独门独院独享,独属全家的美好时光比旅行更迷人IV南北半球乡居乐181 托斯卡纳&Fonte de&Medici:美酒、田园、石造壁炉,我的慢活之乡191 新西兰&Huka Lodge:古老贵族的风范,成熟迷人的品位201 新西兰&绝景旅馆 & 3:看山&看海&看湖&看川&&窗外才是主角呀!Wharekauhau Country Estate:孤崖上的牧野风光Matakauri Lodge:180&全景的湖光山色Eichardt&s:活泼泼的明媚港湾215 新西兰&度假公寓 & 4:或乡村或港湾&& 4种闲情,一般自在Viaduct Landing:我的港边豪宅梦THE DOME:海上旭日道早安Parehua Estate:和牛群羊儿,还有鸭妈妈共享的原野Peppers Clearwater Resort:水光与绿茵相伴的滨湖居所在城市里找到惊喜 V会说故事的好旅馆231 京都&俵屋:&御三家&首席,淡定幽雅之京美学245 京都&Hyatt Regency Kyoto:古都里的一抹温暖缤纷253 东京汐留&Conrad:傲立东京&& 不只是高度,还有特出品位261 胡志明市&Park Hyatt Saigon:在西贡,穿梭法兰西的辉煌、越式的时尚&
  书序 小隐,在旅馆  此书付梓前,人去了一趟法国,盘桓约 18天时间。由于多年不曾在欧洲长程旅行,故难免有些贪心,少许犯了年轻时常有的毛病:行程排得略满,每一城每一地,停留天数,最长二三,最短则仅仅一夜。  最后一夜,下榻巴黎戴高乐机场旅馆,房间设备尚称舒适;睡前,行囊整理停当,走入浴室,习惯性地稍事观察摸索,略熟悉了一下使用动线后,方才放好水,将疲惫的身体滑入浴缸&&  那当口,不知怎的,明明就只是上飞机前为了避免太多奔波的权宜觅地暂栖,却仍然生出一种很想再多留几夜的心情。  让我因而多有所悟。  是的。研究旅馆、写旅馆多年,至今,我的心态,已然有了莫大的转变。  最早,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与预算中,尽量多累积不同经验,特别是等级与价位均高的顶级旅馆,我的入住时间,常常就是一夜。  一日一夜,一梦南柯;短短十数小时里,我张大眼睛,打开所有感官,尽情尽力拼命观察体验。就这样,风尘仆仆,一家旅馆流转过一家旅馆&&  但没过多久,却开始油生几许厌倦和疲惫。  事实上,我自己也很清楚,如此匆匆,虽说增长了识见,然而,少了细细咀嚼思索玩味的余裕与空间,也许,旅馆里、旅程里,真正迷人的部分,比方有关设计的服务的细节,比方闲静的悠然的韵致与氛围,往往就这么轻易等闲忽略。  遂而,我的旅馆行脚,就这么一年年渐渐慢了下来。不再急切着天天搬旅馆换旅馆,尽量多待上一夜两夜甚至更多。  然后发现,慢里住旅馆,果然不同。  是的。就好像《小王子》故事里,与原本陌生的狐狸,在一日一 日的相伴里,逐步拉近距离滋生感情;旅馆,也是要经过一番&驯养&的。  二夜、三夜、四夜&&于是越来越知晓越熟悉,电灯与设备开关都在什么位置,龙头转到什么角度水温水量刚刚好,该用什么样的姿势躺入沙发和浴缸最舒坦,早晨的太阳会从什么时间什么角度洒落窗前,旅馆酒吧哪个时段最安静少人容你安静小酌一杯顺道和闲着没事的酒保聊聊天,向晚时分该坐哪张椅子哪张榻夕阳就会在没入海平面那刻恰恰映入眼帘&&  人和旅馆,就这么一点一点摩挲出,暖暖的、宛如生活此中一样的情味。旅馆之美、之乐,也才能真正掌握真正体会。  也因此,到后来,我选中的、钟情的旅馆,竟越来越偏向特定的风格与类型。  撇开从来不曾合我心意的 Grand Hotel欧洲贵族式辉煌典丽传奇旅馆不谈,即使过往曾经短暂令我一时眩惑的时尚精品旅馆、设计旅馆,现在,不但大多已不再能够撩动我心,甚至还有些让人心生畏怯,除非工作上必须或确实有其独到处,否则极少轻易入住。  我真正想要的是,耐得以长长时间,反复细品慢味,徐徐温存相处相依,从环境到空间到设计到服务,都真正&安安静静&的旅馆。  现在,通常一年里,会有这样几次,静静旅馆之行。  发生的时间多半是,工作忙碌繁杂到几近满载溃堤的临界点,已觉无法呼吸之际,每每就这么突然任性地,仿佛叛逃一般,瞬间下定决心,收拾行囊就此逃离。  目的地,通常就是一家已然注意、向往已久,或是动念逃走后,手边书籍杂志资料与网站上再三翻找寻觅比对,才终于落定的旅馆。  这旅馆,地点多半位于遁世绝尘之地。最好是,汪洋海中的无人孤岛,或是深山里旷野间,甚至是,严寒深冬里、天地半被雪埋了,除了旅馆小屋寥寥数间、餐厅一处、少少住客,便无其他&&  最重要是旅馆的房间。一点不需豪奢华丽面积宏大,然为着能够长时间安然休憩,故至少要能宽敞明亮通透裕如,风格则简约雅致没有多余冗赘的色彩装饰徒乱我心,还要有舒适完善的浴室。必不可少是,一扇开阔大窗,窗外一幅或壮丽或静美,日夕各见不同风致的天成景观。  接下来,几乎有些刻意,我们就不再多安排规划任何游程。行前准备只有,仔细挑上至少五六册想读的书、 iPod里灌录好所有想听的音乐,也许再带上几款心爱的好酒,简简单单就出发。  然后,一进旅馆,就这么稳稳住下,一点不想、不愿动弹了。  就光是,一扇窗、一张榻、一本书、一杯茶或酒。一点徐来清风、一荧熊熊炉火,些许海声树声鸟声音乐声相伴下,默默看书赏景发呆一整天。  见日西沉,暮色里泡个长长的澡,方才懒洋洋来到旅馆餐厅,放怀享用一顿丰盛但缓慢的大餐,饮几杯好酒,饱了醉了倦了,回至房间,倒头便睡。  然后,旅程结束,出得旅馆,心定神清,宛若新生。  ──而这本书,《隐居&在旅馆》,里头的文字,便是在如是心境景况下,点滴孕育而得。  较之2006年初版问世的《享乐&旅馆》,显然地,我的这第二本 旅馆书写,不仅待在旅馆内的时间变长了,所在处也越往山巅水 湄而去,处处流露着,对于远离尘嚣遗世独立的极度渴望。  即便是入住繁华都会中的城市旅馆,竟也常宁愿舍下旅馆外五花 八门五色缤纷的新奇新鲜,懒在房间里,怡然自乐。  即便是原就以&一泊二食&为其中心神髓的日本温泉旅馆,也希望能够再待久一点;&连泊&,是我此刻最着迷的,温泉旅馆享乐方式。  所以,当年,在《享乐&旅馆》里的我,一脚跨入旅馆大千世界,专注钻研、心醉神驰的,是旅馆的本身。 此际,《隐居&在旅馆》中,更进一步,我追求的是,与旅馆、与旅馆所在的自然,同时,与自己,静静对话。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是,我从小一直都非常喜欢的一段诗句。  不过,说来赧然,人到不惑之年,受滚滚红尘枷锁捆绑,诗中境界,对我而言,似乎仍然遥远。  无怪乎自古人说&大隐于市,小隐于山林&,修为高下立判。 只愿,偶尔能够,小隐,在旅馆。  寂寂静谧里,人事世事暂抛却,浑然忘归。
  京都俵屋 &御三家&首席,淡定幽雅之京美学  地址:中京区麸屋町御池下ル  电话:+81-75-211-5566  网址:http://www./tomaru/ rkn/tawaraya.html  造访时间:2008年12月  说不清,已经向往着京都&俵屋&旅馆,有多少年了。  真的,早从第一次自助旅行,踏入京都开始,京都旅馆之&御三家&&&&俵屋&、&冬家&、&炭屋&中,素来位居最高经典地位的俵屋旅馆,便是我的梦幻旅馆清单上的头号标的。  说来,&京旅馆&,应可说是日本各旅馆类型中,格外独树一帜的一支。这种在无比典雅细腻、境界悠远的京都美学下涵泳孕育而生,处处流露此城特有的雍容纤雅气度的传统旅馆,一直以来,始终是无数深心留恋京都的旅人们(如我即是),零距离窥看、领略、享受京都的最佳窗口与路径。  而俵屋,自是此中最负盛名(当然也是最昂贵)的存在。  只不过,当时年纪轻,能力远不能及,遂而,几年下来,每每只能刻意找借口绕道经过,一边儿伫足门外企望,一边儿心中暗暗发愿,终有一日,定要亲身体验看看!  直到 2008年末,一趟京都旅行,这次,总算下定决心,就此一圆这已然怀抱多年的大梦。  累蕴三百年的幽微气质,俯拾皆景  俵屋创业于西元 1704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是京都现存最古老的旅馆;并在平成 11年,被日本政府正式登录为&国家有形文化财&。  数百年来,俵屋历经多次修建:除了 1864年曾因大火焚毁,重 建为木造二层楼建筑之外,最值得一提的是,在第 11代主人佐藤年女士的执掌下,为使这百年建筑能够历久弥新,且更进一步融合、具现今昔京都风貌,特于 1958年,邀来建筑师吉村顺三与著名的传统木建筑巨匠中村外二所开创的&中村外二工务店&(现由次子中村义明主持)携手进行改装与增建工作&&此亦为今日我们所见,俵屋现貌之由来。  而我,着实憧憬等待太久太久了,因此,在即将走入俵屋当口,虽也曾一度担忧,终究夙愿得偿后,会否因期待太高,难免衍生不如预期的失落心绪&&  然好在,俵屋到底是俵屋!入住此中,一泊二食、一天一夜,20小时里,只要人在清醒时间,分分秒秒,我都处于一种,不停观看着咀嚼着喟叹着思索着的,深深感动折服状态。  12月深冬季节,游客稀少的京都,阴霾欲雪天气里,是分外逼人刺骨的凛冽酷寒。  于是,俵屋内外,仿佛也随之笼罩在一片幽暗幽微、仿如凝止般的静谧氛围中。  然这静谧,很奇妙地,却是如此美丽慑人。  数百年岁月积累,使俵屋呈现着一种古雅的、宛若禅定般的悠悠从容之气。而在这从容里,虽看似简约低调、谦逊无华;然只要徐徐定下心来,静看左右,便能一点点察觉,真是,无处不是细节,无处不是用心,无处不是经过精心造作,甚至可曰复杂、机关算尽的巧心铺陈与安排。  我尤其沉醉于,俵屋那从内(室内)看外(庭园)、彼此间的曼妙联系和观望观看关系。  由于身处城市中心,俵屋除了自有的庭园外,再无任何外在景观。但即使如此,却仍是处处俯拾皆是如画美景。  我喜欢它的中庭。小小挑空方寸之地,天光洒落,在幽暗的走道间微妙地形成一汪亮影。此际,正月将近,庭中长长垂挂的柳枝上,点点密布的,是日本年节传统装饰──以糯米制成的红白&饼花&,雅致而喜气。据说,这儿,一年四时,依节气、季候,就是这样,随时变换着不同的场景。  巧夺天工,精细完美的再造意境  还有,一楼的书斋,满墙书籍间,开向庭园的窗,上半部以和纸覆盖了,只留隐隐然格栅状的光影,下半部,于是只见纯粹纯净绿意茵茵的日式庭园,看着,便觉心定心静。  &&这是,京都传统建筑里,我向来最是叹服的&框景&、&造景&手法,去芜存菁、再造意境,令人玩味着迷不已。  还有,我们指定入住的,位于一楼、坐拥葱茏庭园景致的&荣之间&。  荣之间在俵屋中并不算是面积特别大的客室,却已然从客房到浴室均各拥有两个套间,极是宽广裕如。  而在这里,一样也可以深刻感受,这室内与户外的巧妙交映&&  身在荣之间,从内朝外看,视线的穿透与传递过程,需得经过一层又一层的,迂回、酝酿、烘托与筛、滤。  天花板与屋檐的一重重层叠交替,往下往外次第延伸,纸障与屏幕的框取、界定,以至,窗外屋角垂挂下来、高低有致的细竹帘的犹然错落半遮掩&&静观玩味,意趣盎然。  经过这迂回而终于得能映入眼中的,窗门外的庭园,竟也令人分外得能平心领会其不凡处。  我最爱的观景角落是,落地窗畔、比榻榻米略低的一处狭长空间。这儿,地板下悄悄埋设了暖气,赤足踩上着实温暖舒坦;窗畔一张舒服坐椅,不知不觉坐下了,抬眼,便发现,视线刚巧避过了大面窗正中央的纸障,庭园,就这么一整幅直现眼前。  而这庭园,凝然端详良久后,就能领悟,当然也绝非一任自然。老树、碧草、庭石、绿苔、泉池、石灯、以至苔毯上稀疏洒落的几片黄红秋叶&&每一位置、尺度、比例,都经营得一丝不苟、完美无瑕。  这是,比天造地设,还要来得尽善尽美的&自然&,所谓&巧夺天工&,在此,正是淋漓尽致的定义与诠释。  搜尽各界精华,宛若职人竞演场  此之外,俵屋的细致还表现在,屋内各处、举目可见的各种小物小事上。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从日本&职人文化&的传承角度谈俵屋看俵屋& &是的,确实如此!人在俵屋,真的可以深切领略,这是京都各领域专业职人、工匠艺匠、百年艺铺的精彩竞技与表演场。  出乎绝好的眼光和品位以及对京都工艺的热爱,旅馆主人佐藤年将无数京都,甚至京都以外的美好,悉数搜罗、延揽、融入到俵屋里来,且许多,都是历经多年不断讨论、研究而生的量身打造独家之作。  &高野槙&的木头浴槽、&静好堂中岛&的障子(外纸门)与袄 (内纸门)、&和染工艺&的和纸、&井居叠店&的榻榻米、&丸八真绵&的羽毛布团(棉被)、&平田翠帘商店&的竹帘、&古美术柳孝&与&青华堂&的古董艺品、&明贯造园&的园艺、&花政&的花艺&&  甚至,就连小小一块肥皂,也大手笔找来&花王&操刀,糅合了两百种以上香料调制而成;香气稳重淡雅,质地绵细柔滑,人称&俵屋石碱&,早成京都闻名的伴手礼,声名显赫程度,竟与旅馆本身不相上下。  即连,料理所使用的素材,也俱是各路京都食材名铺老铺的心血结晶:&富川&与&四寅&的蔬菜、&平野屋&的豆腐、&汤波半&的汤叶、&丸弥太&的鱼鲜、&羽田酒造&的清酒&&所合而构成的宴飨,我觉得,与原本想像(或说期待)中的精工细腻、艺术般的演出略有些距离,而是内敛含蓄、沉稳踏实的呈现,于是竟也益发让人,回味无穷。  挑物选物,眼界超尘越俗、融古宜今  更令人叹服的是,俵屋的挑物选物眼界。 一点不泥古守旧,不少有着现代,甚至西方面目语汇的作品,只要风格能有共鸣,便都一一纳入此中:流露北欧气味的单椅、黑白几何图案的织毯、形式简单却摩登的布质小托盘&&合而绽放出一种,与京都其余老铺旅馆大相径庭的,既典雅又自信的现代气质,非常迷人!(也有一说是,旅馆主人佐藤年那曾在京都大学美术系任教的已故外籍摄影家夫婿,对此应有一定程度的启发与影响&&)  甚至,近几年,佐藤年的品位版图还进一步跨出旅馆之外,转过街角,小小巧巧、既优雅又时髦的生活小铺&游形&与咖啡馆 &YUKEI SALON DE THE&,各自以着迷人而独特的风致,静静吸 引游人前来,在此更深刻领略,俵屋的另一重风貌和表情。  &&让我因而从中油然感受到,京都之今昔未来的在此交会。  紧紧拥抱着古都千百年来的荣光与深厚传统的同时,也不忘开开阔阔地,朝外看朝前看,努力追求、寻出,优雅立足现代,生活在现代的可能性,以及,得能自在安顿乐在此中的、独属于自己的步调与滋味。  而我想,这也是京都之所以令我如此眷恋迷恋不能舍的原因吧!
蔡澜介绍大家住的人生必住的酒店,那是富裕人生必住的酒店对不对,但是呢到底蔡澜并不是一个,就是为了酒店专门跑去旅行的人,然而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些旅游作家,你觉得他们这活下来就是为了酒店而生存的,让他们的写作是为了旅馆而写的,那么当然他们也会写美食、谈生活各种各样的事情,但是你看他们写酒店,它给你的感觉是,当他挑选去什么地方旅游的时候,他首先选的是那个地方不是有什么景点,有什么古迹、有什么名胜,而是先看那个地方有什么样的酒店,比如说我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最近在大陆也开始出书的台湾作家叶怡兰,叶怡兰有这么一本书叫做《隐居&在旅馆》,这本书好像也刚刚出了大陆版了。
为什么隐居要隐居在旅馆呢?它这里面就说到,他说他过去旅行的时候,常常一日一夜,赶来赶去,他过去做过媒体的旅游记者,那么他觉得样子太赶、太不舒服,后来慢慢慢慢,他发现要是能够再一个酒店住久了,两天、三天、四天,越来越知晓越熟悉,电灯设备开关在什么位置,龙头转到什么角度,水温水量刚刚好,该用什么样的姿势躺入沙发和浴缸最舒坦,早晨的太阳会从什么时间、什么角度洒落窗前,旅馆酒吧哪个时段最安静,少人容你安静小酌一杯顺道和闲着没事的酒保聊聊天,这你都熟悉了,你就能慢慢地体会它的味道了。
就听起来怎么像住在家里面一样,然后呢他这里面就介绍了很多,他非常喜欢的旅馆,我们要知道现在这个旅馆潮流里面,有一些就像蔡澜这些老派人家,现在上海新开那么多设计酒店、精品酒店,他不爱,他就是喜欢花园,同样也有人喜欢介绍世界各地各样的设计酒店,那这些设计酒店、艺术家酒店有时候很可怕的,比如说我就住过一些这种所谓的艺术、设计得很先锋的这种酒店,这整个书桌,我常在酒店房间书桌工作,书桌上桌灯都没有,只能开个天花板上的灯,然后所有的位置都摆放得古灵惊怪,你非常不好用,让你住得很不安稳,这种酒店现在也有人很喜欢。
叶怡兰他喜欢的是另一种,他其实喜欢的是那种让人觉得要放松身心,现在你知道,现代人活在都市里面放松身心原来是件很昂贵事情,你需要花一大笔钱在那个酒店,让你觉得什么事都不用做,然后人家把你照顾得、服务得妥妥帖帖,你舒服的不得了,那么这样的酒店他喜欢,所以他跟很多人一样喜欢安缦酒店,安缦酒店在中国也开了两家都在北京的安缦,还有杭州安缦法云,这个安缦酒店它还真有一批死忠的追随者,人称安缦Amanjukies,就他们无论去到任何旅游点先看一看,比如说到了、到了,先看有没有,有几家安缦。
他就反正要住进去,而且他们甚至到了后来,真的是要立志把他开在全球各地的分店都住光那才行,然后你看叶怡兰她住进了北京颐和安缦,他真的享受到不得了,然后他就说到,他这个地方如何中西结合之后,他说安缦颐和毫无疑问是由安缦重新诠释,定义过的属于安缦的颐和,属于安缦的北京,属于安缦的中国,这会儿我不仅安心微笑了,请注意我刚才那些停顿是跟随她的文字来停顿,他写东西常常用很短处很短处的分句,但是我常常搞不懂为什么写这句话,比如这会儿我不仅安心微笑了,也要这会儿,我不仅,安心微笑了,好像很庄重,你以为他在写一个什么很慎重的一个,像《诗经》一样的东西,原来不是,是写酒店。
好,那么后面她还介绍到世界各地的她喜欢的酒店,比如说新西兰,这几年有很多的lodge对不对,那种旅色,先是很豪华的,因为新西兰这个地方,现在是个很热门的旅游国家,大概《魔戒》拍完之后,很多人发现,原来这个国家这么美丽,湖光山色,河谷峡湾,什么样的东西他都有,还有大草原对不对,是很多人喜欢去新西兰,新西兰这个地方各处有乡野色彩,然后就让我们看到很多的lodge,这个Huka lodge里面叶怡兰特别介绍大家一下,Huka lodge,这是一个新西兰很历史悠久的一个老旅社。
这个旅社它是有什么好处,他就跟蔡澜喜欢的那种大堂,要非常高,非常浪费空间那种豪华传统大酒店不一样,叶怡兰就说到,像HukaLodge,他说真宛若置身英国乡间的贵族狩猎别墅般,特别在主屋里,色调是深沉沉的谦逊的无华的,家具与陈设带著久远的绵长的昏黄氤氲的悠悠历史味道,甚至还带有著些许粗犷的直率的旷野之气,他说这里面其实是很贵族的,有这种充满自信的贵族气派和奢华感,款款流露,他说这是大人的品位,有点年纪就渐渐懂得了,我悄悄与另一半笑着打趣。
当然你说到住这种,如果你真的有这种住酒店的瘾,那么觉得住进去之后你乐不思蜀,非得在里面好好待的话,很多人就会选择去日本的那种旅社,为什么?因为日式的旅社叫温泉旅馆,他本来就应该觉得你好像应该足不出户,除了中午出去吃顿饭之外,因为日式的传统旅馆,他们供应的那种服务叫所谓的一泊二食,一泊二食就是说您睡一晚上,他给你两餐饭,这两餐饭就是早餐、晚餐,这早餐、晚餐多半还就在你那个客房榻榻米上面,那个阖室里面来解决它。
中午那餐怎么办?您贵客自己出去逛逛找个东西吃吧,所以呢,像这样一般他就假设你该在这样的旅馆待很久,然而这种日式旅馆又有问题,这问题是什么呢?就一般旅馆它没有什么豪华的设施,不像现在那些马尔代夫,三亚的那些visual hotel,里面有泳池、有什么的,让你玩的一大堆,它没有,它什么都没有,你在里面除了泡泡温泉,洗洗澡之外,吃个饭,好像闲的什么事也都干不了了,那又怎么办呢?于是,叶怡兰介绍大家,去日本京都或者甚至是全日本,有人说是全世界最有名的一个旅馆叫做俵屋。
这个俵屋她就说到,它这里头你就算待在里面什么都不干,你都爽歪了,为什么呢?因为你在这里面住,你能够感觉到整个时间的流动,然后仔细的观察这个房间看起来非常的简约,好像没有任何多余的成色,但是你可以在慢慢品味,这就是叶怡兰推荐大家的一种旅游的或者居住旅馆的方式。
凤凰视频:
豆瓣读书:
人生必住的酒店,蔡瀾
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过去十多年来,所有那些专门介绍大家怎么吃喝玩乐的这些媒体杂志里面,越来越多人去谈酒店跟旅馆,那么仿佛酒店跟旅馆成了一个新的时尚的正央。我知道有一些人,他们很希望把自己的家布置成像酒店一样,又或者说住过什么很美妙的设计旅馆,回到家之后就想如法炮制一番。到底这个潮流是怎么开始的呢?我也不太清楚,但是反正在这个浪潮底下,我们就会注意到有越来越多的作家出书谈酒店,谈旅馆,而且很受大家欢迎。&我今天要给大家介绍其中一位作家,他当然不是专门写酒店的作家,他是香港非常有名的杂文家,是个大玩家,就是我今天手上介绍的这本《人生必住的酒店》的作者蔡澜。&蔡澜,我想很多人都很了解,我过去好像从来没在这里面介绍过他的书,不是说不喜欢他的书写,而是说,你觉得他写的东西不好讲,因为他的文字其实很朴实,但是也有趣味。更多的是我们喜欢看他的一些旧文,他的人生经历,这个经历里面主要大家想看的就是看他怎么吃、怎么喝、怎么玩、怎么耍。所以他就写过了那么多家他去过的,世界各地的好酒店之后,那么终于就有这么一本书,《人生必住的酒店》。&但是这本书里面介绍的酒店有些我看来,大概是他以前去过,后来没再去的,而且最重要就是蔡澜先生最近好像休息,就不再写东西,这个很可惜,所以就不知道他后来再去的酒店怎么样。&无论如何,他怎么样去酒店也好,你都会发现时间不重要,为什么呢?因为你会发现他介绍的酒店都是老酒店,有时候介绍到一个程度让大家吓一跳。比如说这里面他认为人生必去的酒店之一,有一间在上海,你猜是哪一间?今天上海那么多有名的好酒店,那么多像天价一般高的酒店的房价对不对,很多有钱人都去的起,可是蔡澜介绍大家的是,上海花园酒店。&他为什么会喜欢花园酒店呢?这个听起来好像很奇怪对不对。比如说这里面就说到,说花园酒店他觉得是很舒服的一个好酒店,它当年开幕的时候就已经住进去,而且他喜欢它位于淮海路,他当年一入住就一直在寻找他父亲怀念的霞飞路,原来就在眼前。可见他是带着一种怀旧的情感去看。&那么花园酒店算老吗?还不算,还有一家全中国第一家五星级饭店,就是广州的白天鹅酒店,这里面他就写了,他说广州最老的五星级酒店是白天鹅,建于1983年,那么他就说到为什么他会喜欢白天鹅呢,广州也是,对不对,那么多的新酒店。他说虽然当今大集团酒店林立,但说到地理环境和服务,没有多少间能比得上白天鹅的。&这个服务是怎么个好法呢?他这么讲。他说,他20年前入住过这个酒店,写文章的时候是他之前的20年,要求了一个香港用的那种电插头,为他的手机充电,此后每回进房都看到同样的插电器摆在桌上,这是非常优良的传统,当今别家做不到。那么这就是他喜欢白天鹅的理由。&他如果这么喜欢这些老酒店,那么我们东方当然有一家非常有名的曼谷东方酒店,就是曼谷东方文华,Mandarin Oriental,很多人都认为是举世第一的好酒店。他这里面就说到,这个酒店的特色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它的第一层的部分,它的river wing,就河边那的第一层部分,有一个叫做Authors Wing,作家翼,什么叫作家翼呢,就是这样的,这个酒店它有一边全是套房,这个套房全是用来纪念过去曾经在这个酒店入住过的一些大作家的,比如说康拉德、比如说毛姆、比如说葛林,这些大作家都在这里面住过,而且在这里面写出了他的名著。&这也就是这些酒店有名的地方。但是呢,你会发现,现在我们远东地区,从北到南,尤其东南亚,有很多这种很洋派,很西式的这种老酒店里面,你就会它们都有一些套房都叫什么什么作家套房,或者一些有名的演员。像我们上海有一些老酒店里面不是有卓别林套房吗,这都是过去他们留下的足迹,你几乎能够发现同一批作家、同一批演员、同一批名人,他当年来亚洲,大概是每一个港口,每一个城市都停一停,然后每一个港口的酒店都住一住,那些酒店,以后觉得这是一个很珍贵的遗产,要好好纪念它一把了。&那么我们就要说到,这里面还有一家酒店,就是他会提到的,就是仰光的Sedona Hotel,听起来很荒谬,这个仰光,缅甸仰光有好酒店吗?有,不要忘了,凡是这些过去大英帝国的、法国的殖民地,都会有这种很豪华,很有殖民地色彩的酒店。&这里面他就说到仰光,他当年入住的时候还是比现在更糟的,更独裁的那个缅甸军政权,现在昂山素季放出来当然好些了嘛对不对。蔡澜说他当年去入住仰光的Sedona Hotel的时候,发现里面的大堂的英式下午茶用的银器还是当年留下来的,茶点依然创办时的做法,连青瓜三文治的味道也是小黄瓜三明治的味道,也是一模一样,虽然他说小黄瓜三明治未必是很好吃的一件东西,那么这个东南亚的好酒店当然也不能不提新加坡的Raffles Hotel,莱佛士酒店,那这个莱佛士酒店也是充满了一些作家名人入住的痕迹,而且别有传奇。&比如说这里面就说到,他的大堂后面有很大的桌球,是一间酒吧。1902年有只老虎跑进了桌球室,那个时候是什么样的新加坡,还真有老虎会跑进这个桌球室,原来那是个马戏团逃出来的老虎。&酒店经理找到了一个学校校长,那个校长还是个猎人,他叫菲腊先生,一枪把这个马戏班逃出来的老虎打死了。当然这个酒店最有名的是它有个酒吧,叫Long Bar。有没有注意到上海有一些酒店也有个吧叫Long Bar,这是过去英国的传统,反正有个长长的吧台那就叫Long Bar。那这个Long Bar里面有一个很有名的一种就,就是它有Singapore Sling,新加坡司令鸡尾酒,就是发源于此处。&那么蔡澜介绍这些人生必住的酒店有一个前提,这前提是什么?比如说他最后,他介绍了其中一个世界上最有名的酒店,就是巴黎的丽兹酒店,当年海明威很爱在它那里面喝酒,然后跟酒保合作发明出来了血腥玛丽,Bloody Mary,那家酒店。它这个酒店租金一晚9000欧罗,合8万多港币。更贵的皇家套房要13600多欧罗,值得吗?我们大部分都住不起对不对,但是蔡澜说,当你有了力给100欧罗当小费,那就不算什么了。&凤凰视频:豆瓣读书:&
搜尋引擎沒告訴你的事,伊萊.帕理澤
我们都知道,互联网的出现给我们带来很大很大的好处,比如说我们现在在手指的跳动之间,就能够迅速的掌握世界各地所有的资讯跟知识,理论上讲,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应该比我们的父母那一辈更准确、更全面的认知到了这个世界了是不是?情况不一定如此。好几年前我曾经写过一个文章,那个时候还是大家在写博客,在论坛上面吵架的年代,我就说当时我观察到一个现象,这个国家,其实甚至全世界,我们大部分人总是上的那些网站、论坛、博客群来来去去也就是那几个,我们为什么会上那个地方,是因为我们觉得我们大家志趣相投,这个东西如果是跟政治相关的时候,就是说他的政治立场跟你相似,比如说有的人就喜欢乌有之乡,有的人就喜欢凯迪,而且这里面还出现一个现象,喜欢凯迪的人绝对或绝少去乌有之乡,喜欢乌有之乡的人也不会去看什么凯迪网、共识网,于是我们大家来来去去看的就是跟我想法差不多,立场差不多的人在说的话,来来去去看的是他们提供的消息,而那些跟我不一样的人,他们的意见,他们的想法,是进入不到我的眼界范围内。&&&在这个情况下,我们有可能会割裂的越来越严重,我们有可能会在自己那个小圈子里面越来越激进,为什么呢?今天可能这个网上面有一个网友说,那个那个谁不象话,我们要怎么样怎么样,而第二个人可能说,对,说的对,我们明天就上街吧,然后后面接下来就说,上什么街,干了他。就是我们会把这个东西变得越来越激进,然后到了最后不可弥补,这个分裂,这个距离也填不起来了。&&&没想到现在我们的世界已经比我几年前所讲的那个情况还要糟了,我就给大家介绍这本书《搜索引擎没告诉你的事》,The Filter Bubble,它的作者也是一个我过去常常光顾他的网站,伊莱&帕理泽,他有一个网站叫Move On.org,现在还有另外一个网站叫Avaaz.org,这是一个全球性的在网络上推动各种社会运动的这么一个网站。&&&这位作者一开始在前言就指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改变世界的事件,但是当时大家没有太注意到,号,Google的官方部落格出现一个很少人注意到的文章,这个文章公布的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我们从此之后大家都有个人化的搜寻了。&&&从文章公布那天早上开始,Google善用57种讯号,包括你登陆地理的方位、使用的浏览器、以前用过的搜寻字,猜测你的身份,揣摩你喜欢的网站,即使你登出之后,它能够预测你的需求跟调整搜寻的结果,这表示什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个经验,其实今天全球主要的搜索引擎都有这个特色,就是你同样打一个字进去,比如说凤凰卫视这四个字,你会发现你跟你家人,你跟你的朋友一打这四个字进去,出来搜索结果的首页显示的条目是不一样的,甚至条目的数字都不一样,为什么呢?难道它们不是按照点击率来排名哪个先,哪个后吗?不,它现在按照你个人过去使用网络的习惯、爱好来推测你要看的讯息,你想要找的搜索是什么?这叫什么呢?这叫个人化服务。这本来是很多做媒体的人梦寐以求达到的一个境界,就是你想想看,你与其跟几亿人一起看同样的一个电视节目,一个电视频道,为什么不能够考虑你的需要,你的口味,你的偏好,为你量身订作一个专属于你的电视台,专属于你的报纸呢?我们现在透过互联网正在逐步驱近这样的一个状况里面。&&&我们再看看,比如说这样的状况会造成什么呢?比如我举个例子,我在香港,我们这个地方用脸书的人比较多,用Facebook的人比较多,我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其实平常不看报纸,也不看电视,他所有的新闻来源就来自于Facebook,Facebook上的新闻来源是怎么来的呢?则是朋友圈子里面提供的,这些朋友为什么跟他是朋友呢?是因为大家的背景相近,兴趣爱好也相近,换句话说,这一群朋友他们提供的兴趣相近的这些新闻,来来去去都差不多,他永远不会知道这个圈子以外的世界是怎么样。&&&然后我们的作者伊莱&帕理泽就说到,脸书具体呈现我这份不详的预感,我注意到在我的脸书上,一些保守派的朋友消失了,在政治主张上,我偏向左派,进步派,但我也喜欢听听保守派的想法,这讲的是美国的保守派,甚至设法去结交保守派的人士,将他们列入脸书朋友的行列,我想看他们张贴的网页连接,阅读他们的见解,从他们的思维学习一点新知,没想到,他们张贴的连接从来没有出现在我的头条动态消息,这是为什么呢?这是脸书那个很聪明的人工智慧的搜索引擎,他的整个程序帮我决定了这一切,他为我量身订做了我所需要的一个世界。&&&然后伊莱&帕理泽还继续说到,这时候我们每一个人都像一个过滤罩一样,就等于你在新浪,或者腾讯上面的微博,你来来去去关注的那个世界,那就是你的世界,这是个过滤罩,过滤罩让人自我孤立,以银河球迷的有线电视频道为例,范围狭隘,观众不多,但你仍和其他观众共享一套基准体系,反观过滤罩,整个网络过滤罩里面只有你一个人,那么也就是说,你不再跟别人共享同一个世界,同一种经验。&&&第二,就是以前比如说你看媒体,我们知道全世界各种的媒体都有他的立场,你看《环球时报》,还是看《南方都市报》,你大概知道他们的政治立场、言论倾向,是不一样的,但是起码你知道,我今天决定买一份《环球时报》我大概会看到什么,但是现在这个年代,你上网你不知道Google、百度的政治立场是什么,其实他没有什么政治立场,你不知道他给你设定的这个世界是什么,久而久之会变成什么样呢?就是所谓的民主跟公民社会不再可能,因为我们不再共享共同的资讯,我们没有办法打开自己的小世界知道别人的消息,我们的求知欲有降低,我们面对新刺激、新消息来源的可能性减少了。&&&到了最后不只是政治的退化,甚至连创新、创意的诞生也都在减少,你想想看一个小孩,从小到大,他得到了所有的资讯都是他差不多的同伴,他的朋友们、他的这个小世界提供给他,他不会曝露在一些他所未知的领域跟世界,他没有机会接触到他以前没想过的新观念、新想法,创意怎么产生呢?&豆瓣:凤凰视频:
我爱偷窥,霍尔·尼兹维奇
这个年代的关键时机就是分享,分享什么呢?我们在网上分享所有的东西,分享我去过哪里,我在哪吃过饭,我最近的家人合照,我最近遇到的趣事,不只是图象,还有各种的文字记录,我们详细地记录自己从早到晚干过的事,今天天气怎么样?我家的厕所爆炸了,这个公交迟到了我很气馁。这些东西我们都觉得要跟别人分享,但为什么这些东西值得分享,为什么别人就应该看这些东西,更奇妙的是而我们还真的爱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今天给大家介绍一本书叫做《我爱偷窥》,他原来的英文版的名字叫做《PEEP&DIARIES》,就是偷窥日记,他的作者是霍尔&尼兹维奇,是美国一个社会评论家,但是现在他其实是住在加拿大的,然后同时他也是个纪录片的导演,就跟随他这本书的主题曾经拍过一些纪录片的片断,我们来先看一看。
小时候,父母总告诉我,不要偷窥别人的窗户,他们也叫我把窗帘关上,别让邻居一览无遗,接着,网路出现了。
我被炒鱿鱼了。
我们花越来越多时间观赏数百万陌生人的生活,我们还邀请陌生人研究我们生活中的私密细节,我称此现象为&偷窥文化&,简单来说,我们是一群痴迷的名人崇拜者,设法吸引人们注意,但我认为不只如此。
让我们自己被大众消费,目的是让我们开心,让我们与大众接轨,得到归属感。
梁文道:没错,你想想看,今天我们这个国家,不要光说美国,就看我们中国,为什么大家喜欢上各种各样的真人秀,比如说《非诚勿扰》,它的魅力甚至大到了连一些潜逃多年的通缉犯,都宁愿冒着被公安逮捕的危险,跑上去要去相亲,又或者说有一些公务员,冒着被人揭发他贪污的风险,跑到相亲节目上面,公然地说自己虽然是公务员,但其实私下开公司挣了不少的钱。你想想看这一类要秀自己出去,要在镜头前出现,要被别人的注意,他的诱惑要多大,才能大到出现刚才我们说的这些荒谬的场面呢?
这样一个时代,其实早在2008年的时候,当时美国著名的&韦氏新世界词典&,就是Webster's&NewWorld&Dictionary,就已经有一个年度的风云词,叫做&over&share&&&过度分享,描述这个状况。过度分享关于它的定义是揭露过多的个人资讯,如部落格或广播访问,引起读者或听众从惊慌不安至赞同等不同反应。
那么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我们到底是不是真的想成为明星呢?香港的一条片子说我们这个时代好像大家都想成为明星,被人关注,但是在这本书里面,我们的作者霍尔&尼兹维奇就说,大多数人并非想成为超级巨星,他们只是想满足一种需求,一种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似乎已经无法提供的东西,这个东西过去是由实体的社区所提供的。但是现在没有了,这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我们现在活得很舒服,或许太舒服了,以至开始渴望失去掉的东西,那个东西是什么?就是对于我们是人,我们存在的认可。
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是个高度组织化,严格控制的社会,我们在什么地方能够找回自我,找回自我存在的感觉?作者认为窥视文化,就是刚才我说的那种偷窥文化,应该准确讲不是偷窥,是窥视,是我们对人类被失去人性化问题的疯狂答案,我们怎么证明自己是人,证明自己的存在感,自己的存在价值,就是我们展示自己,供人观赏、评论,很讽刺的,正是企图用自己的语言重申个体性,我们想秀出的并非自己有多特别优秀,而是我们有多少普通平凡,多值得日常生活的人际互动。
然后就有一些学者曾经研究当年在网志部落格博客还流行的年代,就是说,发现有可能写博客的人比较不满意自己真实世界里面的交友情况,觉得自己无法融入社会,和没兴趣写博客的人相比,写博客的人觉得自己属于社区一分子的程度较低。好了,在给他们做实验,让他们真的去写,写网志的人慢慢的开始觉得自己没有从前孤单了,更像是社区的一分子,对于网络与真实世界的交友情况,都感到更快乐。他们快乐了,快乐了就爽了,爽了那就好了。
然后呢,我们这个时代主动寻找方法让别人认识我们,即使自己是以浅薄、淫荡、放浪的面貌出现,我们帮自己加上污名,刺上纹身,在身上穿孔,绝望地希冀别人注意到我们是罪犯,我们反古,我们是帮派分子,我们是社会放逐者。这么做,是因为我们无法再依靠传统人数,大概不超过150人这个传统的人际交际小圈子,告诉我们,我们是谁?我们该信任谁?我们应该怎么样过日子?我们现在需要集体地来帮助我们,那么而像微博或者twitter、Facebook这种东西的好处,他会让我们上瘾,是因为他有很低期望的人际联结。
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过去交朋友,要融入社群,通过社群的交往获得自我的存在感,他要花时间、要花功夫,它是一个很耗时间成本的东西,但现在不同了,我们现在要认识一个朋友,只要联系上他、关注他,他就是我朋友。我不喜欢他了,我可以在一个按纽按下去那一秒都不到的时间就跟他绝交,而绝交也不用付出任何的代价,这是一个多么好的社会交际情况。
同时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这几年中国这么多网络红人,大家都觉得好好笑,这些人难道不知道自己在镜头前,在网络上搔首弄姿是在献丑吗?难道他们不觉得自己可悲吗?不,他宁愿用这样的方法,也要让别人注意他的存在,你不被注意,你就不存在,那么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呢?
这本书最后提到一点,说在让人想不到的芬兰,一个年轻人上传一支影片到youtube,预言某个中学将有血洗屠杀事件,这个影片的背景音乐是《流弹》,然后跟着就看到他真的拍自己杀人的过程。这一点,恰好我也是最近几年常观察到的现象,这几年所有疯狂连环杀人案都不可缺少的一个元素,就是那个杀人犯在动手之前,先给自己拍片,甚至有可能的话,在作案的同时要拍片,他不拍片,别人看不到,杀人就是白杀了。
凤凰视频:
豆瓣读书:
士人风骨(资中筠自选集之三),资中筠
  《士人风骨》一书所收文章,写于年间。第一组文章主要讨论知识人的精神家园;第二组文章多是基于历史题材的心得。贯穿全书的核心是,作者紧紧围绕知识界的思想现状,梳理古今文化传统的递变,从振兴民族精神的角度,提出建设新文化的紧迫性。明确表达了当下重建民族精神家园,要继承五四精神,要发扬士的传统美德,为制度转型起催生作用。
  家国情怀、忧国忧民,和对道的承载,依然存在于一部分人中间,现在转化为对严重的时弊和改革倒退的忧虑、对普世价值的追求,还有拒绝遗忘,追寻和揭示历史真相的努力。资中筠
资中筠,资深学者,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美国研究所退休研究员、原所长。参与创办《美国研究》杂志与中华美国学会,曾任杂志主编与美国学会常务理事,创办中美关系史研究会并任第一、二届会长。年从社科院美国所退休,仍继续著述,并应邀参加各种学术活动。除有关国际政治和美国研究的专业著述外,撰有大量随笔、杂文,并翻译英、法文学著作多种。
  主要著作:《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世纪的美国》)、《财富的归宿》、《资中筠集》等。
  随笔集:《斗室中的天下》、《锦瑟无端》、《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学海岸边》(与陈乐民合集)等。
  译著:《公务员》《浪荡王孙》《农民》《啊,拓荒者》《哲学的慰藉》等。&
士人道统的衰落
去年年底的时候,有一位老先生的著作推出来,然后在市面上面广受欢迎,没有人想到这么一位老人家、老学者的著作集,而且是一套五册能够成套成套卖得那么多,而且在年底的各大书奖评选活动里面也都广受称誉。&
我要讲的就是我手上拿的这套《资中筠自选集》,我要跟大家介绍的是其中的一册《士人风骨》,先讲资中筠,资中筠老师我们通常都叫她资中筠先生,大概是今天学术界里面文化界、思想界其中一位最受尊敬的老前辈了。她的风度翩翩,见过的人无不倾倒,我见过很多女性的都说,但愿自己老了之后,也能够像资中筠先生老得这么好看就好了。但是可能还是有很多人不知道谁是资中筠先生,我就先介绍这里面有一篇我觉得很有趣的文章,就是关于我的简历,怎么这都能够写一篇文章收进书里面呢?是有原因的,我们看看。&
这里面就说到,她说不知从何时起,我在公共场合被介绍身份的时候,主持人常提到曾为毛主席和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做过翻译,有时还要加上,参加过尼克松访华的接待工作,起初我还不以为意,后来越来越感到不是滋味,为什么不是滋味呢?她这里面就讲到说,当时此身非我有,工作不是自己选的,后来越来越感到厌倦,对因工作关系而得以见大场面、接近大人物兴趣索然,旁人看来也许值得羡慕,我却有庄子《寓言》中的腐鼠之感,然后她又有点不放弃,她说我工作了半个多世纪,只有短短的、年为某些领导人做过翻译,难道其他都不足道了吗?&
特别是后半生我做学问,开始做研究,好像也多少有些思考,行诸文字,任人评说,它有没有价值也好,那也是我爱做我做过的事情,所以她特别要为自己写一份简历以正视听,不要让大家太过注意刚才讲的那些东西。&
我们接着看她自己的简历,里面就提到了她是资深学者,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美国研究所退休研究员、原来的所长,而且她参与过创办《美国研究杂志》与中华美国学会,并且翻译了很多英文、法文的著作等等等等,大家在网上都可以看到她这些材料。&
但是我今天主要要谈的是什么呢?因为这个礼拜我想跟大家谈一下,中国曾经有过一些好的有名的大学,他们的校长,里面的知识分子是什么样的人?于是这就让我追想到一个我这么多年来常常在想的问题,就是中国知识分子原来是有道统可言的,但这个道统今天好像不见了,我讲的道统其中包含了一点,就是知识分子应该有某种共同体的意识,这个共同体往横着看,是我们所有知识分子应该都分享一些共同基础的价值假定,往直的看,这应该是说我们继承了某种历史的遗训。&
关于这样的一个概念,所谓道统这个说法,我觉得资先生在这本书里面其中的一篇文章,当年传出来的时候是非常震撼,在前年写出来的文章,在网上广为传布的这篇文章很值得给大家念念看,好好介绍一下,她就讲这个题目,就叫做《中国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承载与失落》。写得非常的清晰,是资先生一贯语言的表述方式,非常的精彩,所以我几乎是照念给大家听就行了。&
这里面一开始就追溯道统,当然要追溯到先秦诸子百家,比如说儒家吧,这时候她就说到,当时儒家一些的大思想家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呢?他们跟政治人物的关系又是怎么样?比如说你看孟子,孟子与王说话基本上是在教训的口吻,一副帝王师的架式,是后来的两三千年的士大夫都羡慕的,但再也做不到的。&
孟子表达了当时儒家治国的最高理想,比如说现在经常被人引用的君轻民贵,这都是很重要的讲法,到了秦朝以后,知识分子就已经变了,像《战国策》里面那一帮人,他们是谋士,而不是帝王师,所以跟帝王说话的时候,总是准备几套方案,所谓的上中下三策,供君王选择,这时候他们是谋士,而不在是说我有一个道义,一个价值的判断,一个道统,我依据这个道统来评断这个政治,没有这回事儿了。&
但是尽管如此,她还是总结出过去两千年来,尽管道统也常常败坏,被人腐坏,但是仍然可以看得到这个以士为精神传统的三大特点,第一个喜欢讲以天下为己任,有家国情怀;第二个讲名节、讲骨气,也就是说,比如说我们都听过的话,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都是传统的知识分子用来评价彼此重要的标准;第三这就好象不太好了,就是喜欢颂圣,就是喜欢歌颂当朝皇帝,替他说骗好话,&
但是这三大精神特点,在资先生看来,到了近现代有一个鲜明的变化,也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有了一个崭新的面貌,一方面继承了刚刚说的这样的一个精神传统,另一方面却又告别了它的一部分,告别的而正好是不好的一部分,就是颂圣文化,这她认为才是新文化的精髓,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她说那个时候的知识分子对政权是什么态度呢?&
那时候政府也是专制也有高压,甚至还搞暗杀,但总体上知识精英还是保持了气节和一种价值共识,张奚若在国民政府召开的国民参政会发言被打断,拂袖而去,下次开会可以退回差旅费,他拒绝参加,马寅初公开揭开孔祥熙,把他骂下台,年,那一战打得那么厉害,傅斯年公开发表文章叫《这样子的非走不可》,半个月后宋子文就被撤职。
然后那个时候知识分子他们是敢于跟政权作对,完全不怕官员的脸色,也不把蒋介石当怎么回事儿,但是到了年之后,情况就有点不一样,比如说这里面提到了一个段子,这个段子接下来这几天我还会讲到,就是年的时候,燕京大学一个美籍教授回国,学生为之送行,送了一块匾,上面写的春风化雨,结果受到上面严厉的批评,燕大的党支部深刻检讨,借此清华、燕京等与外国关系较多大学,展开了肃清帝国主义思想影响,整个情况跟过去又有点不一样了。&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昨天我们跟大家在介绍资中筠这本书《士人风骨》里面一篇很重要的文章,也就是开头第一篇文章,《中国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承载与失落》,这里面我觉得他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一个说法,是什么呢?就是说中国过去知识分子的道统,是有一个知识分子的道统去监督君王,哪怕君王再雄才伟略,再了不起,他也不可能做到所谓的君师合一。就是说皇帝是皇帝,他有时候也开坛讲课,但他平常不能够是个老师,他不能够做大家的思想指导,这个师是另有其人。&
但是后来年这个情况不一样,就出现了某种他形容的政教合一,这个政教合一的特征是什么呢?比如说你看看过去、再牛再厉害,你听说过有汉武帝思想、唐太宗理论吗?没有,但是现在我们有了这种东西了。
然后他就说到那个时候,比如说搞运动,实际上大小知识分子几乎人人都写过无数今天会令自己汗颜的思想检查,他括号一句笔者当然不例外,从此独立人格荡然无存,不但是非标准,连审美标准也不再有自主权,主要批判的,当时批判知识分子内容恰好就是我昨天说到的,资先生所说的道统里面的第二个部分,就是知识分子传统的一种道德价值观,例如说这里面,具体批判的重点是清高。&
清高这时候要被骂,为什么呢?清高就代表你自以为不问政治,政治就要来问你,这时候要批判的是什么呢?骨气,骨气为什么要被批判呢?因为他有阶级性,反对剥削阶级宣扬的反动骨气,对人民必须要折腰,而不能够讲骨气,然后以及旧道德也要反对,旧道德就包括家庭伦理、朋友信义都以阶级划线,反对小资产阶级温情主义。甚至当时还要鼓励投机,投机过去被人认为是不好,虽然过去士大夫投机多的是,但大家都觉得这是很丑恶的,但现在投机很好,为什么呢?因为投机叫做投革命之机,转机转得越快越好,千万不要怕落投机之嫌,这就是我们过去熟悉的一个情况。&
好,到了年代,我们知道有过一阵春风,情况有点不一样,但是很快的又慢慢的恢复了他认为实际上恢复了按两个凡事年的南方讲话,挽回了经济倒退,而政治思想却未同步,一方面是毫不放松的思想控制,另一方面是拜金主义,这两面夹击,那思想文化怎么办?他就说是逼良为娼,知识分子进一步犬儒化,文化进一步低俗化,当前尽管以言获罪的事情仍不断发生,但比前三十年环境已经相对宽松了,也存在体制外的其他出路,可是自觉揣摩上意的风气却比以前更甚,说一些常识性的真话者竟成异类,或者被誉为特别勇敢。&
这就是今天我们文化好像又迎回来了颂圣这种传统的春天了,这个颂圣是怎么个颂圣法呢?他分析一些背景很好玩,他比如说讲留学生,十九世纪中到二十世纪中的留学生,主要是想去偷天火,企图回国进行启蒙改变国家,今天的留学生想的是为自己找更好的出路,如果选择回国来发展,大多不是改造社会,而是被社会改造,一部分甚至成为维护现状的吹鼓手。士林已经没有共识,即使有,也是各人自扫门前雪,受到迫害的时候往往孤立无援。&
然后他说主流文化,现在我们可以讲颂圣了,在这种情况下颂的什么圣?再也不像过去,有点进步,不是歌颂个人了,而是颂什么?盛世。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因为经济增长迅速,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相当多的知识分子在收入和社会地位上是得利者,在这个情况下,他们以各种理论维护现有体制,否定必要的改革,为显而易见的弊病特别是当前严重的社会不公和弥漫性的腐败辩护,一部分文人在这个过程里面,已经超越了起码的人道底线,以至于汶川地震中出现纵做鬼,也幸福和含泪劝家长那样的作品。&
这遭来网上一片谩骂,但是并未引起舆论哗然,他们感受不到任何压力,文化明星依然被主流媒体追捧,频频以大师面貌亮相,这就说明这种颂圣文化我们已经习惯到麻木的地步了。&
然后他还说,到了二十一世纪之后,各种版本的极端国家主义思潮大行其道,有的表现为国学热,有的表现为直接排外、仇外,有的重新肯定古经一切传统,例如所谓的三统,有的公然倡导政教合一,还有的赤裸裸地恢复已经被拉下神坛领袖的神话和崇拜大造神像,更离谱的是现在开始,有的通过美化古代的帝王,比如说暴君,来间接歌颂今天的盛世。&
这本书我这两天拼命地在念这篇文章,但里面其实还有一些文章也很精彩,比如说讲古代君王杀人如麻的这些事迹,他提到一点,资先生的提到的这点我觉得特别,我是心有戚戚焉,常常有同感,就是中国人对于杀人好像已经完全麻木了,看史书上面说什么坑首几十万这些东西,我们好像觉得这就是一个数字,乃至于现在这两年不是很多人写书歌颂秦始皇吗?那么在这里面,这些杀人的东西在他们看来,好像完全不必有任何的同情心,甚至都觉得是为了营造盛世而必要有的一个工序,中国人的道德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太奇怪。&
然后这里面就说到,百年近代史上每逢改革到一定程度,需要向民主宪政的道路转型的关键时刻,总有以国粹抵制西化的思潮出现,以爱国为名,反对社会进步,来行祸国之实,而这种言论总是很迷惑,为什么?他能打动国人一个敏感的情节,也就是五千年辉煌与百年屈辱,把一切不满转向洋人,以反洋为旗号的无论理论上如何不合逻辑、如何歪曲历史,无视客观现实,表面上却常常占领了道义制高点,同时被当局鼓励,至少默许。以亡我之心不死来掩盖缺失,而这个过去是帝国主义帝修反,现在就是境外敌对势力了。&
所以在这个情况下,资先生呼吁中国知识分子不能再这么丢人下去了,要重新拾回一个已经失落的道统。&
士人风骨第一部分&
冯友兰先生的东床蔡仲德君曾对冯先生做过精辟的概括,说他一生有三个时期:实现自我、失落自我、回归自我。这一概括可以适用于几乎所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只不过不是所有人都像冯先生那样完成了第三阶段或是不幸早逝,或是始终没有迷途知返。这三阶段对我本人也大体适用。&
&&&&&&&&&&&&& &
&&&&&&&&&&&&& &
&&&&&&&&&&&&& &
&&&&&&&&&&&&& &
&&&&&&&&&&&&& &
士人风骨第二部分&
中国古代产生丰富的哲学思想,与古希腊差不多同步。不过西方的哲学重理性、逻辑,通向自然科学,造成以后的科学和生产力的大发展。中国的哲学通向道德伦理和政治,从修身到治国平天下,传统的读书人都致力于政治文化。正因为如此,中国人际关系之道和政治文化十分发达,而自然科学、市场经济和工业化难以发展。&
&&&&&&&&&&&&& &
&&&&&&&&&&&&& &
&&&&&&&&&&&&& &
&&&&&&&&&&&&& &
&&&&&&&&&&&&& &
&&&&&&&&&&&&& &
&&&&&&&&&&&&& &
&&&&&&&&&&&&& &
&&&&&&&&&&&&& &
士人风骨第三部分&
那些人背景各异,或生于世家,或起于贫寒,经历极其丰富曲折,思想倾向不同,性格作风也各有鲜明的特色。如刘文典之狂傲,赵元任之洒脱,傅斯年、马寅初之刚正,梅贻琦之涵养和包容,曾昭抡之不修边幅,叶公超之风度翩翩,蒙文通治经史、理学,赵紫宸精通基督教神学千姿百态,在短短的一千多字中也只能撷其片段轶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凤凰视频:&
豆瓣书评:&
伟大的失败者 伍尔夫
&伟大的失败者与冷酷的成功者&我们常常以为很多重要而伟大的事情都是由成功人物做出来的,这本书却告诉我们,成功人物往往只是比较狡猾冷酷和心狠手辣。&我最怕别人提&成功人士&这几个字,一听就会起鸡皮疙瘩。什么是成功人士?我们为什么那么渴望成功?《伟大的失败者》这本书告诉你失败者也可以很伟大。&书中介绍了历史上很多&失败者&的故事,他们明明很有才华,而且为自己的事业付出了艰辛努力,但也许运气不够好,也许竞争太残酷,总之最后还是失败了。坦白讲,看完这本书,你会觉得这里面的一些人恐怕还算不上是失败者,倘若那种失败也叫失败,就真是虽败犹荣了。&隆美尔就是一位很威风的失败者。他是二战期间享誉全世界的德国名将,做过纳粹陆军军团的元帅,绰号&沙漠之狐&。当年,隆美尔在北非与英国作战的时候,德军完全处于弱势,人数及装备等各方面都远不及英军。但是隆美尔偏偏能神出鬼没地运用&闪电战&技巧,把大量坦克集中到前线一字排开,光这种气势就震住了英军,在好几次战役中都把英国人打得落荒而逃。&他了不起的军事才能就连他的对手都十分佩服。在他带领德军把英国的北非军团打得屁滚尿流之际,英国报界送给他一个封号 &沙漠之狐&。丘吉尔也在英国国会上公开称赞:&隆美尔是一个伟大的统帅,尽管他在战争中让我们无比惊恐,我仍然要这么说!&&然而他后来被调回德国,在很多事情上与希特勒意见相左。后来他的一些部下想要发动政变刺杀希特勒,隆美尔并不赞成这样做,但他肯定知情。这便引起了希特勒的怀疑,趁着他重病做手术的时候让他服毒自杀了。如果单从结局来看,隆美尔也算是一个失败者。&但这样的失败也许还不是最可怜的,书中还提到了一位英国化学家罗莎琳?富兰克林,她死的时候才37岁。我们现在都以为,人类遗传基因的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是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沃森还写过一本书《双螺旋》,大肆吹嘘自己的发现多么了不起,而事实上,罗莎琳?富兰克林才是&双螺旋结构&真正的发现者。&富兰克林是一位对实验数据非常认真的化学家,她用&X射线绕射&分析做了将近一年的实验,发现沃森跟克里克推论出来的模型是错误的。然后她不眠不休地继续研究,终于在1952年7月第一次成功做出一张完美的X光绕射分析摄影图。在这张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基因DNA的双螺旋结构,她第一个拍出来并证明这个结构是真实存在的。&但这张照片在未经她许可的情况下,被她的一个同事偷偷拿给沃森看了,沃森看到这张照片恍然大悟,它启发了他的整个研究。1953年4月,沃森和克里克在权威期刊《自然》上发表论文宣称自己发现了双螺旋结构。&这算不算是偷窃呢?就像当年比尔?盖茨偷窃苹果的灵感,或者苹果偷窃实验室用滑鼠的灵感一样。对这些,富兰克林完全默默忍受,毫不做声,直到1958年死于癌症。而沃森和克里克在1962年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对富兰克林的贡献只字未提,甚至在后来的自传中还不断贬低她,说她不过是个&技工&,是个&满头乱发、衣着邋遢&的女人,总之描述得非常不堪。&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常常以为很多重要而伟大的事情都是由成功人物做出来的,这本书却告诉我们,成功人物往往只是比较狡猾冷酷和心狠手辣,相反,很多失败者到最后反而是带着微笑的。&你愿意做哪一种人呢?相信大部分人还是要做成功人士,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人在鼓励、教育大家如何迈向成功,而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到最后都不过是一个失败者。所以,与其学习怎样成功,还不如先学好如何做一个微笑的失败者。凤凰视频:& 豆瓣书评:&&&&&
靠不住的历史
(杂书过眼录二集)
杂书过眼,出入历史,故纸堆里有新问题。作者以一贯的平实,透着温和的笔触,细读晚近中国的第一手辑佚材料,其中思想的疑点一个个浮现出来。关于陈宝箴奉行新政的一段回忆,介绍美籍北大教授的一则胡适佚文,陈师曾自谓短篇小册的《中国绘画史》,储安平较少为人注意的《给弟弟们的信》,殷海光早年的逻辑实证主义译作,&李约瑟难题&的初期解释文献,毛泽东与厦门大学关系的传言,孙越生研究官僚政治的遗作,钱锺书回避周氏兄弟的掌故,陈寅恪诗在中大教授间的传抄本,范文澜的一封辩诬信,影响费孝通后半生的几个批示&&我们读历史,作者认为如果先从资料下手,有时反而会更容易看到真实的情况,而再好的教科书也难免有误导人的地方。写文章做研究,则以知识增量为追求,在已有的基础上加一点东西,哪怕是一条史料、一个角度或者一条线索,有增量就有意义。凤凰视频:/his/200904/ad81e58e-2b75-4e5a-9fff-faac4be3fb4c.shtml豆瓣书评:sina读书:目 录
第一辑 晚清以来
一个正常的时代,应该是一个读书自由的时代,要相信人是有很强选择能力的,它想看什么书就让他看去,时间长了他总会知道好坏,一个在自由选择环境里长大的人才会身心健康。如果一个社会连读书的自由都没有了,那是很可怕的。我个人认为,在中国知识分子中,193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基本是没有读过书的。不是没有能读书的人,是以后成长的年代里没有书可读了。
第二辑 民国以来
由这条史料可以看出,青年毛泽东当时已进入了中国主要知识分子的视野中。从舒新城的说法判断,他是有意介绍毛泽东到中国公学做事,但是因为&且只在第一师范毕业&,好像此事不好办。至于&厦门大学缺教员&一事,原来是厦门大学建校不久,厦大校长林文庆给梁启超写信,让他帮助物色教员。
第三辑 近期以来
钱锺书平生学术愿望中有一个追求,就是他希望寻找出人类在文艺作品中表现出的共同规律。他的学术研究中,凡提一个问题,无论大小,总有一个古今和中西的比较视野在其中,他总是努力通过自己的广博阅读,把古今东西相似的文艺现象和创作规则探索出来。
站长在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艾伦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