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恐双溪……载不动许多愁上一句 李清照写法妙处

李清照的【武陵春】和李煜的【虞美人】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_百度知道
李清照的【武陵春】和李煜的【虞美人】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正处于流离失所的状态,许多愁,写于宋高宗绍兴五年,李清照将愁绪比拟成现实中能看能摸的东西。相比李清照的“载不动”来说,沦落到如此地步。(李清照的武陵春)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因此而“愁”,自怜身世而愁,且载不动,只恐双溪舴艋舟,据说李煜因此词被宋太宗赐死,用舟载,需要结合两位诗人写这两首诗时的历史背景来解释“愁”字,更自怜身世,社会时局动荡不安。愁绪之多。写法上,更为幽怨。曾经的堂堂一国之君。当时他已经沦为阶下囚。《武陵春》。一个因思念故国。载不动,又用了夸张的手法,怀恋以往生活,将愁绪比作春水,丈夫赵明诚已故,怎叫人不愁,犹如涛涛江水绵延不绝君能有几多愁,用比喻的手法直白而深刻的表现了作者的心境。又因思念丈夫。李煜直接用设问,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虞美人》,不再重现而愁。一个因思念丈夫。(李煜的虞美人)这两句诗同是写“愁”,思念故国,当时的李清照已经五十多岁了
参考资料:
其他类似问题
武陵春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一剪梅_李清照..课件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贡献于
评价文档:
40页免费56页免费57页免费20页¥1.0038页免费24页免费18页免费4页免费59页4下载券11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40页免费59页1下载券27页1下载券44页1下载券56页7下载券
一剪梅_李清照..课件|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2.68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李清照南渡后诗词赏析_百度知道
李清照南渡后诗词赏析
赢定要是南渡后的。加上翻译和解析还有作者思想感情的追加给分!很急!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也逗不起丝毫游兴,有赏菊饮酒的风习。渔家傲【宋】李清照 ,而代之以浓厚的感伤情绪,单从这故事的流传就足以说明李清照的生活体验不是一般文人所能体验得了的。所以重九这天: 其实李清照的诗词赏析是说“李清照的全部诗词的赏析”还是“李清照的几首诗词的赏析”。但是。对此,风格是爽朗的,划呀,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谁怜憔悴更雕零,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词中多为爱情的歌颂,流寓南方,蓬舟吹取三山去,不仅语言精炼生动,次第岂无风雨,凄凄惨惨戚戚。作者创造出虚无缥缈的梦境;P&gt,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自愧弗逮。“却道”一句。试问卷帘人,瑞脑消金兽,又具有杜甫的沉郁顿挫。从字面上看?”(宋程垓《摊破江城子》);庭院深深深几许。又如。一切谢客。如梦令【宋】李清照 ;此情无计可消除。后人有《漱玉词》辑本;眉头,不可能每首都赏析?守著窗儿。最难忘,确实是“惊人”的。争渡;却上&quot。下片写重九感怀。”(秦观《水龙吟》)等等。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情调及风格上看。这奇异的神仙世界是词人理想与精神寄托之所在。”这话是很有见地的,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   早年,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李清照过的是美满的爱情生活与家庭生活?知否,冷冷清清,其原因也正在这里、弱不禁风的闺阁美人形象,没有前文的铺垫烘托、对春天的热爱。上下对比,她的生活面扩大了,融和天气,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直入天宫,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才下眉头,乘风破浪。  这首词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大胆而又丰富的想象,闺门多暇。就上下片之间的关系来说?应是绿肥红瘦,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帘卷西风。东篱把酒黄昏后。所以。纵然街头烟柳,风鬟霜鬓:“莫道不消魂,先点明节令,月满西楼;才下&quot,吟味时多一层思考。又对南宋五朝的偏安政策有所遣责。一个漂零无依的女词人竟渴望借助万里鹏风把自己映入神仙般的奇异世界。”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充分反映出作者的生活热情?雁过也,学诗谩有惊人句,自是圣于词者。云中谁寄锦书来,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德夫玩之再三,却上心头,后期多悲叹身世,还来就菊花”之句,受到“天帝”的接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早期明快,又从“玉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人情,正伤心,作者并未直接抒写独居的痛苦与相思之情,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quot,出地腑”的神来之笔。唉、点点滴滴李清照,这三句不可能如此精彩,柳梢梅萼渐分明、爽朗的情调已经消失。原因是、性格,笛里梅花捎来点点春意,阅历加深了,人比黄花瘦,形容憔悴。从词的内容,意境含蓄深厚,记得偏重三五。”不论这一故事的可信程度如何,用语平白浅近,最怕在灯火阑珊的夜里抛头露面?&#47,全词不见一个“菊”字,已宛然在目,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人物的身份:“一问极有情。作为闺阁中的妇女。【简析】  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记梦”。不如向、物态,暮云合璧,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这是构成下片“人比黄花瘦”的原因?&#47,今昔异趣之感。无疑,蓦然间响起一阵扑簌簌的声音。它借助干梦境的描述,但这种感情在词里却无往而不在,也毫无例外;P&常记溪亭日暮。九万里风鹏正举。  词中还适当地运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只三句绝佳’,谢他酒朋诗侣。  设问手法也是词中值得注意的艺术特点之一。因此。因为这一形象是封建社会特定历史时期与特定阶层的产物,怎么办?雁字回时?染柳烟浓;P&gt,退也不能,已散佚。词里出现的那种多愁善感,这下片写的是结果,星河欲转千帆舞,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明城诘之,帝卷西风,然后象鹏鸟一样。深秋的节候。“莫道”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半夜凉初透,灰色的云层渐渐合拢,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到黄昏。每逢佳节倍思亲。词中阔大的形象。【简析】  红日西沉。永遇乐【宋】李清照 。首二句写重九赏菊饮酒,“人瘦也、《易安词》,有藏而不露的韵味。这是透过一层的写法? 补充回答,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境,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往前划去。但比较起来却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写得这样成功。我报路长嗟日暮,“把酒”二字也是如此。有《易安居士文集》;他的艺术风格与艺术技巧。感月吟风多少事:指时至深秋。词中既有李白的放浪姿肆,她们的活动范围有限。如今呢,体验也更细腻一些:休养,玩了一天的游人渐渐归去。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薄雾浓云愁永昼,由于遭受封建社会的种种束缚,但却隐去了“采菊”二字,忌食忘寝者三日夜。作者在梦中横渡天河,语意含蓄。上门邀她观灯的酒朋诗侣。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也不是一般词人所能模仿得了的。划呀,磅礴九天,生活阅历也受到重重约束:“薄雾浓云愁永昼,“酒”字之前。【简析】  此词最精彩的是歇拍,面对.单调的生活。  前面说过;&相比起来。南渡以后的情况则有所不同了,怎敌他,通过“雨疏风骤”。金兵入据中原,此风不衰。并能诗,帘卷西风?她游玩兴尽方驾回舟,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争渡。莫道不消魂,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云窗雾阁常扃。那时她还是闺阁千金。一种相思。唐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就有“待到重阳日。这首词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阔大的志愿、形态却俱现纸上。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备尝家破人亡与颠沛流离之苦,北宋的汴京:“绿肥红瘦”,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了。所不同的是“莫道”句带有反诘与激问的成分,把天上的银河与人间的河流联系起来。【注释】  玉簟(dian)秋,竟不知不觉误入荷花深处。“瑞脑消金兽”,春归秣陵树。宋时。”【简析】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内容也很简单,“天还知道。兴尽晚回舟,人在何处。这是一首小令,却上心头。金色的太阳缓缓西下。答曰。作者正是乘坐这艘“飞船”驶入天上的神仙世界,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光明的追求,人比黄花瘦,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也就是“菊花”。前期。由上可见。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铺翠冠儿:人们“但知传诵结语(指“人比黄花瘦”句),自辟途径。者次第,这首词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味外味”,却又妙在含蓄?&#47,明诚病死,词人又想起已故的丈夫赵明诚,而是立足清晨醒后;相应。她情不自禁的荡起双桨。  ②者次第。李清照留下87首诗?是景色宜人,最难将息①。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和天也瘦。很明显?梧桐更兼细雨;,境遇孤苦、瘦几分,误入藕花深处:&quot,晚霞映照着溪亭,可能是南渡以后的作品,很扑臻⑿疗病。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但“菊”的色。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与其词风不同。声声慢【宋】李清照 ,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词风豪迈奔放。  其次,听人笑语,拈金雪柳。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两鬓染霜,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号易安居士。作者经历了靖康之乱、香车宝马、情致,跌出‘知否’二句来。  元伊士珍《琅环记》有如下一段故事,怕见夜间出去,创造出一个幻想中的神话世界;P&gt。  再次,赏菊依旧。这种写法,以&quot。“东篱’,情调感伤。然而红花需有绿叶相扶。女伴们相偕观灯,下片写菊,本来有“菊花”二字,花事凋零了,驶向理想中的仙境?她用足力气,实际上可以与贺铸《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句相媲美,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这许多情况,吹梅笛怨,李词较灵活。【简析】  这首词层次清晰,言有尽而意无穷,惹词人陶醉。满地黄花堆积,还是酒意未消。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具有“弦外音。乍暖还寒时候;屏宋淘凇都以按恃 分兴嫡馐状省拔抟缓令畏燮允潜彼畏绺瘛。醉花阴【宋】李清照 ,独上兰舟,便禁不住要借惜春悲秋来抒写自己的离愁别恨了。【简析】  这首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三杯两盏淡酒。花自飘零水自流,她以&quot,原来沙滩上的沙鸥和鹭被她惊飞了,她举家南逃。此情无计可消除;P&gt:(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而贯穿“永昼”搿耙灰埂钡脑蚴恰俺睢薄ⅰ傲埂倍字。所作词。如梦令【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落日熔金,试灯无意思。”这段评语有助于我们对这首词的理解,它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寻寻觅觅。’正易安作也。一剪梅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中州盛日,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这的确是“穿天心,即使象李清照这样上层知识妇女。是刚饮过美酒,部分篇章感时咏史、“瘦”二字,对一年一的元宵佳节特别重视;心头&quot。仿佛梦魂归帝所,如今有谁堪摘,不如闭门深坐,簇带争济楚,答得极淡、晚来风急,流连忘返,才下眉头?&#47,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首二句就白昼来写。“绿肥红瘦”一句,不知妙处全在‘莫道不消魂’。这两句写的是佳节依旧、香?来相召。明茅映在《词的》中说。次三句从夜间着笔。随之。风休住,从听觉上展开联想,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既控诉了金朝统治者发动掠夺战争造成的灾难,情辞慷慨,读之亲切,听那些呆儿痴女说说笑笑: 是“李清照的几首诗词的赏析”;P&gt。值得指出的是。早期生活优裕,却道“海棠依旧”,范词较平实;对举,如今老去无成,相对说来。佳节又重阳?br&#47。词中多此一层转折,贯穿这一时期词创作的主线是家国沦亡与个人不幸遭遇的哀叹。临江仙【宋】李清照 ,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但情调仍是欢快的、出自阔大的胸怀,或者驾一叶扁舟、帘儿底下,惊起一滩鸥鹭,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饮菊花酒的风习。因此,却是旧时相识。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②怎一个。如“人与绿杨俱瘦”(宋无名氏《如梦令》)。明诚叹赏:‘莫道不消魂。“知否。南宋首都杭州。【简析】  元宵,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沉醉不知归路,这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浓睡不消残酒,花枝招展。  比喻的巧妙也是这首词广泛传诵的重要原因之一,终于使这首《渔家傲》成为《漱玉集》中独具特色的词篇:“易安以重阳《醉花明》词函致赵明诚,离别相思与伤春悲秋的叹息虽时有流露,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诗的韵味也因之增厚一层,本来是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语言清丽, 独自怎生得黑,它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一个个打扮得整整齐齐,他们对爱情的要求就比一般男子要求更高些,强烈要求摆脱“路长”与“日暮”的困苦境地,比梅花?&#47,当作者与丈夫分别之后,作者的生活美满:“佳节又重阳”,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笨杉钋锦n照的词风是多样的,踏雪没心情,殷勤问我归何处,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  上片与秋凉情景,使读者有如闻其声?&#47?元宵佳节。论词强调协律,把闪烁的星群想象成为挂满篷帆的航船;天接云涛连晓雾,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气,都被婉言谢绝,务欲胜之,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玉枕纱厨。如今憔悴,这首词很短。再如“暗香”。轻解罗裳,崇尚典雅。&quot,人比黄花瘦”,并以菊喻人,春意知几许。但全篇却不见一“菊”字。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说。继续追问,留存不多,闻天语、愁字了得,两处闲愁!【注释】  ①将息,并大胆地向天帝倾诉自己的不幸。短幅中藏无数曲折、如见其人的真切感,作品的内容也较前期丰富了。憔悴损,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从“昨夜”写起、&quot,大有物是人非:。湖上娇艳的荷花向她绽开笑脸。  词的写法别致,这首《渔家傲》却与作者一贯的词风有所不同,人老建康城。例如,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实际是藏头,得五十阕,曰,答以‘依旧’,有暗香盈袖。  这首词具有阔大而又豪迈的气度。这样的词笔出自李清照,更罩满词人心头,也正是这样创造出来的。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进也不能。这首词。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精美的竹席已嫌清冷,便形成一条动荡起伏的感情流波,独有年少的词人依依不舍,轻柔的晚风推着她的船儿,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黄花”
李清照《武陵春》赏析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李清照《武陵春》赏析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词作鉴赏   这首《武陵春》为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喝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   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半阕侧重于外形,下半阕多偏重于内心。“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是另外一种心境。   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欲语泪先流”,写得鲜明而又深刻。这里李清照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下语看似平易,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词的下半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她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闻说双溪春正好”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则是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这里,上半阕所说的“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这首词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诗歌中用比喻,是常见的现象;然而要用得新颖,却非常不易。好的比喻往往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这首词里,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我们说它自然妥帖,是因为它承上句“轻舟”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 《武陵春》赏析2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狂风扫过,春光荡尽,繁花无存。只余下委地成泥的花瓣在尘土中残留的一脉芳痕。 “一切景语皆情语”眼前景色的不堪,正是诗人心境的不堪。 诗人依然沉浸在忧愁里,沉浸在迷惘中,意绪皆无,何来兴致?太阳已经升起很高了,诗人无心梳洗装点。 何来这般?风物依稀似当年,只是万般心爱两相断。亲爱的丈夫离她而去了,留下她孤苦一人,流落在战乱中。景依旧,物依旧,人却不在了。 多少欢快的日子,多少美好的往事,风一般的吹走了,留下了无尽的思念,无边的愁苦。 失去了生活中最可宝贵的东西,眼前的一切都变了样子,失去了光彩,“事事休”,悲彻!痛彻!凄彻!哀彻!写尽离情。 对景难排,牵愁惹恨,不能自已。 一个孤立无依的女子独自承担着如此巨大的重负,她多么希望自己的内心能过得到稍许的平复,抑郁的愁怀得到片刻的舒缓。 听说金华双溪那里的春光尚好,景色宜人,诗人何尝不想荡舟游玩,一释心中块垒。然而,双溪再好,再美,诗人也只不过是动动念头而已。诗人心中郁结了太多太多的忧愁,太多太多的悲苦,纵有千江流水也承托不起,又岂是一只小小的船只载得动呢?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诗人的愁苦有了重量,有了质地,变得可亲,可感。 ______________ 《武陵春》赏析3 写作背景 每一首诗或词的创作都离不开一个特定环境,特定的环境直接制约着诗或词的风格以及它将要反映的内容 李清照的《武陵春》写与宋高宗绍兴五年也就是1235年。当时正值金兵南下宋朝面临国破人亡的局面。李清 照携家眷避乱到当时一个叫金华的地方,环顾四周凄凉的环境回忆自己悲惨之往事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词。 李清照的词大概以靖康之变为分水岭呈现出两个不同的局面,前者主要写她思念自己的丈夫赵明诚的闺情之作抒发的是一种渴望丈夫回来的感情,后者主要抒发的是自己在丈夫死后孤独地漂泊在外的悲哀之情,还有金人南下北宋灭亡河山破碎的感慨。此词完工与1134年十月当属后者。 2:内容分为上下两片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属于上片。主要通过描绘人物的举止形态来抒发情感,“日晚倦梳头”表现出作者当时的苦闷抑郁 百无聊赖的神态。“欲语泪先流”这句是内心真实的情感,话还没有说完泪水已簌簌流下,可见作者当时的内心是多么的痛楚。而引发作者百无聊赖以及未语泪流的原因正是“风住尘香花已尽”“物是人非事事休”。春天已去百花凋零。可残留在尘土中的花香却依然存在,曾经的幸福曾经的欢笑都已成为往事可望而不可及。曾经和丈夫赵明诚收藏的金石文物都还整齐的摆放在桌前,而丈夫早已去了另一个世界。这种凄惨的意境惟有亲身经历才能刻骨铭心。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蚱蜢舟 载不动 许多愁。” 属于下片。即使花儿已经凋谢可春天的影子毕竟还能看见,(双溪,地名,具体位置未查证)双溪的划舟节也在隆重进行,在环境优美的小溪里几扁舟在溪里打闹着,本该属于快乐的时段,可作者却无心欣赏,满脑子里都是对丈夫的思念以及山河破碎的惆怅。于是引发了作者的感慨“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句是全词最巧妙的一句。化无形为有形,化静态为动态。不是舟儿载不动愁绪,而是作者的愁满容。正应了那句“问君闲愁有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 _________________ 《武陵春》赏析4 此词写于作者晚年避难金华期间,时在绍兴四年(1134)金与伪齐合兵南犯以后。其时,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因而词情极为悲苦。 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评曰:“悲深婉笃,犹令人感伉俪之重。”所论甚切。    首句用笔极为细腻:其意不过是说风吹花落,却不从正面着笔,而落墨于“风住”、“花已尽”的结局。尘土因花落而香,说明落花遍地,而这又反照出风之狂暴。一句中有三层曲折,确是匠心独动。次句写日色已高,而犹“倦”于梳头,从侧面揭示情怀之苦、心绪之乱,笔法略同于其早期词作《凤凰台上忆吹箫》中的“起来慵自梳头”,但一为生离之愁,一为死别之恨,巨细深浅均有所不同,作者在遣辞上易“慵”为“倦”,正显示了二者之间的差别。三、四两句是漱玉词中并不多见的直抒胸臆之笔。之所以一改含蓄风格,当是因为汹涌澎湃的情潮已漫出心堤,无法遏制,只好任其自由渲泄。“物是人非事事休”,说明她生活中原有的美好东西已尽皆丧失,无一留存,虽是放笔直书,却具有高度的概括力。过片后“闻说”二句宕开一笔,写自已有意泛舟双溪,观赏春光,精神似稍振起。但“只恐”二句复又折回,跌衬出更趋深重的愁情。“愁”本无形,难以触摸,而今船载不动,则其重可知、其形可想。这是其构思新颖处。此外,下片中“闻说”、“也拟”、“吸恐”六字前后勾连,也是揭示作者内心活动的传神笔墨。 ____________ 《武陵春》赏析5: 这是词人避乱金华时所作。她历尽乱离之苦,所以词情极为悲戚。上片极言眼前景物之不堪,心情之凄苦。下片进一步表现悲愁之深重。全词充满“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现了她的故国之思。构思新颖,想象丰富。通过暮春景物勾出内心活动,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悲愁之多。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遂为绝唱。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上片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的是季节特征,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说明这时已到了暮春时节。“日晚倦梳头” 是通过日色已晚而作者仍无心梳洗打扮来表达内心的哀伤。下面叙述哀伤的原因和哀伤的程度:“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在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并没有新的变化,而人却与以前大不一样了,国破、家亡、夫死,她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自己的遭遇和心情,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这比“声泪俱下” 的描写更深入了一层。她的悲哀是不可触摸的,不但不能说,而且不能想,一想到就会泪如雨下。在这里作者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下片一转,另辟蹊径,写道:“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诗人也曾产生了去那里泛舟的念头。她想去双溪泛舟并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不过,转而却又否定了自己的计划。“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人们总是把愁怨比做连绵不断的流水,比做斩尽还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却另寻了一个新思路,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她又用“也拟”“只恐”等虚字把自己的思想活动层次清楚地表露了出来,像这样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实在很新鲜、奇特,所以被词论家称赞为“创意出奇”,“往往出人意表”。 ______________ 赏析6: 这是李清照避难金华时所写的一首词。当时国破家亡,夫伤物散,她也流离失所,无依无靠,所以,词情及其悲苦凄惨。 首句写当前所见,“风住尘香”四个字表达了一场小小的灾难的后果:狂风摧花,落红无数,花已沾泥,人践马踏,依然化为尘土,所余痕迹,但有尘香。这四个字不但含蓄,而且扩大了容量,使人从中体会了词人更为丰富复杂的感情。次句写由于所见所闻,故所为如此。日头已高,头犹未梳,虽与[凤凰台上忆吹萧]中“起来慵自梳头”语意全同,但那是生离之愁,这是死别之恨,情景极然不同。 三四句,由含蓄转而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皆因物是人非。而这种变化是广泛的、重大的、剧烈的变化,无尽的痛苦、悲哀全在其中。所以,词人以事事休来作结,来概括自己的绝望之情。 前两句含蓄,后两句真率。含蓄,是由于此情无处所诉;真率,是由于虽明知无处可诉,仍不得不诉。故似相反,而实则相辅相成。 上片既极言所见景色之凄惨,心境之凄苦,所以,下片便宕开,从远处说起。李清照是极爱游山玩水的。双溪是浙江金华的名胜风景区,她想借游览来排遣心中的凄惨心境。但实际上,他的痛苦之大,哀愁之深,又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已经料到愁重舟轻,不能承担了。词人的设想既新颖,又真切。下片共四句,前两句开,一转;后两句合,又一转;而以“闻说”、“也拟”、“只恐“六个虚字来转折传神。试想,春日的双溪好呀,只是听说;泛舟出游,也不过是“也拟”,下面又忽然出“只恐”,抹杀了上面的“也拟”。听说了,也动念了,结果呢?还是一个人做在家里发愁。 这首词的文思新颖,自然贴切,丝毫无矫柔造作之嫌。以船来载愁,形象笔致,将愁物质化了。在布局上,古人以“扫处即生”来评判。扫即扫除之扫,生即发生之生。先写前一段情景的结束:春光已尽,又由风住香留触发到物是人非的深沉痛苦,作者在这里才是要表现的最动人的部分。抒情诗因受着篇幅的限制,只能反映出有代表性的一个点或一个侧面。而本词这种写法,就能够将省略的部分当作背景,以反衬正文,从而出人意外地加强了正文的感染力量。·特级教师讲座·初一特级教师讲堂·初二特级教师讲堂·初三全科强化复习·高一特级教师讲堂·高二特级教师讲堂·高三全科强化复习·涂洁讲高考作文·林斌讲完形填空·李俊和讲英语写作·中学语文课件大全 ·语文教学视频大全 ·中学语文试题大全 ·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案·人教版高中选修教案·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案·苏教版高中必修教案·苏教版高中选修教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案·语文版高中必修教案·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案·粤教版高中必修教案·粤教版高中选修教案·鲁人版高中必修教案·北师大初中语文教案
李清照南渡后的诗词很难找,度娘都回答得很模糊,我也只知道一首《声声慢》。至于翻译和解析太长了,你直接搜百度,我懒得打字。或者你要的话,说一声,我直接复制过来。作者思想感情就是,主要用清冷之景来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如实的写出了个人的遭遇和心情,但在个人的惨况中又蕴含着亡国之恨,从而使作品具有很强的感召力。
其他类似问题
李清照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许多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