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有 3700 万单身汉的数据靠谱助手官网吗?有什么解决办法

我觉得是社会动荡的一个不定时炸弹。
我想问排名第一的答主几个问题。如果四十岁的男人和20岁的女人结婚可以降低光棍率,那么:1.全国男性从十五岁性成熟到40岁结婚,中间25年只能打飞机?这会不会引发更多社会问题?2.40岁性能力下降了,要老婆干啥?3.30岁的如狼似虎的女性和50岁性功能衰竭的男性如何生活?4.80岁的丧偶女性嫁给谁?20岁的还是100岁的?5.一个女性结几次婚可以实现如此高效配对?两次婚姻间的空床期怎么办?6.有哪些途径使20岁女性和40岁男性彼此配对?国家统筹?7.高富帅男性等不到40岁,20岁就结婚了,是不是占用了额外的婚姻配给权?缺口如何弥补?8,矮穷丑到了40岁,怎么娶20岁的姑娘?9.男性比女性寿命短,能够部分平衡社会总体男女比例,但如何平衡适婚年龄男女比例?10,如何保证40岁男性精子存活率?综上所述,排名第一的答案纯属逃避现实问题,自作聪明的馊主意。怎么解决这个社会问题,我也不知道,但是我们应该直面问题,不应该自欺欺人的麻痹自己和政府!说点实在的,生了女儿的偷着乐吧,生了儿子的,赶紧干活挣钱给儿子攒老婆本去吧!补充一下,男女比例失调的后果远远不止3000多万适龄男光棍这么简单。即使你的综合婚姻竞争力(人品,收入,相貌,受教育程度,性格等等)排名在80%以前,这件事并不是就跟你没关系了。按照最基础的经济学原理,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婚姻是男性的刚性需求,女性的稀缺将极大的增强女性在婚姻“市场”的议价能力。这种价格的提升远远不止20%女性缺口的线性关系,两桃可以杀三士,男性为了争取婚配权,会把女性的“价码”炒到令人吃惊的高度!!!为了娶到老婆,大部分男性可能要不得不做出如下让步:1.攒更多的彩礼2.准备更大的婚房3.更高更富更帅4.学会做饭做家务5.学会推拿6.给老丈人送更昂贵的礼物,更多承担女方而不是男方的社会责任,也就是说,亲爹和丈人爹一起病了,你要去丈人那里7.必须学会花言巧语哄老婆高兴8.允许妻子不工作游手好闲9.默许妻子婚外恋10.娶到更丑,更暴戾,更没品味的老婆11.性生活以女方快乐为终极目标当然了,综合婚姻市场竞争力排名在前10%的男性不会出现以上烦恼,但是大部分男性将不得不在以上几条中做出一定程度的让步!!!
谢谢邀请,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先把「单身汉」定义清楚。首先看两个极端定义。&br&第一个极端是「达到了法定婚龄且保持未婚的男性」。按照这个极端标准,中国2010年就有6000万22岁以上的未婚男性,占所有达到法定婚龄男性的13.1%。&br&第二个极端是「活过法定婚龄,且直到死亡都保持未婚的男性」。按照这个标准,年一整年里死亡了416万名22岁以上男性,其中19万终生未婚,占比4.7%。&br&&br&第一个极端定义,显然是大大高估了单身汉的数量。而第二个极端定义,其实就是 &a data-hash=&edc& href=&///people/edc&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SlowMover& data-tip=&p$b$edc&&@SlowMover&/a& 的回答所提到的情况,如果在同龄女性里找不到配偶,就往别的年龄段找。如果始终找不到,然后就这么死了,那就成了「真正的单身汉」。我们今天就计算这样一个数字:在性别比高达120:100的情况下,2000年出生的男性(在5年后逐渐进入婚姻市场),有多少比例会成为第二种定义下的「真正单身汉」。&br&&br&&b&一,分年龄结婚概率&/b&&br&首先可以画出下图:&br&&img src=&/c7faed63a1cfda61e4cc7_b.jpg& data-rawwidth=&691& data-rawheight=&3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1& data-original=&/c7faed63a1cfda61e4cc7_r.jpg&&上图显示了和1980年出生的男性这三组人口的随年龄变化的初婚概率。其中前两组来自2005年人口小普查,第三组来自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因此一些数据为空值。可以看到,随着时间推移,男性的累计初婚概率逐渐降低。1960年出生男性的30岁初婚率为93.1%,1970年出生的男性30岁的初婚率为89.1%,1980年出生的男性的30岁初婚率进一步下降到86.1%。&br&将三组人口的累计结婚率差分后再相除,可以算出每一个年龄未婚男性在该年龄的结婚概率,如下图。可以看到,25岁到26岁是男性结婚的高峰:1985年时,一名25岁的未婚男性(1960年出生)有28.7%的概率在当年结婚;而在2005年,一名25岁的未婚男性(1980年出生)只有22.5%的概率在当年结婚。&br&&img src=&/6de7dac7d30c9e867ce1fc_b.jpg& data-rawwidth=&691& data-rawheight=&3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1& data-original=&/6de7dac7d30c9e867ce1fc_r.jpg&&&br&&b&二,分年龄结婚概率的影响因素——人口性别比&/b&&br&从上图可以看到,不管何时出生,男性的结婚概率总是先升高再降低。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分年龄的结婚概率变动呢?当我们只考虑人口性别比时,一个很直接的想法是,对于25岁未婚男性来说,如果年龄在&b&25岁&u&左右&/u&&/b&的未婚女性越多,那么他们在当年结婚的概率就越高。&br&&img src=&/cdf0287b1b_b.jpg& data-rawwidth=&1331& data-rawheight=&9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31& data-original=&/cdf0287b1b_r.jpg&&上图显示了2010年时所有夫妻的岁数差分布。数据显示,2010年的夫妻中男性平均高于女性2岁,男女同岁比例为18.3%,女年长于男比例为17.4%,剩下64.3%都是男年长于女。男性比女性小5岁直到男性比女性年长15岁包括了所有夫妻情况的99%。&br&以相近年龄的未婚女性数量为自变量,我们可以假设这样一个模型:&br&&img src=&///equation?tex=Male%5E%7Bage%7D%3D%5Cfrac%7Bexp%28%5Csum_%7Bi%7D%5E%7B1%5Cto20%7D%5Cbeta_%7Bi%7D%5Ctimes%5Cfrac%7BP%5E%7Bage-16%2Bi%7D_%7Bf%7D%7D%7BP%5E%7Bage%7D_%7Bm%7D%7D%29%7D%7B1%2Bexp%28%5Csum_%7Bi%7D%5E%7B1%5Cto20%7D%5Cbeta_%7Bi%7D%5Ctimes%5Cfrac%7BP%5E%7Bage-16%2Bi%7D_%7Bf%7D%7D%7BP%5E%7Bage%7D_%7Bm%7D%7D%29%7D& alt=&Male^{age}=\frac{exp(\sum_{i}^{1\to20}\beta_{i}\times\frac{P^{age-16+i}_{f}}{P^{age}_{m}})}{1+exp(\sum_{i}^{1\to20}\beta_{i}\times\frac{P^{age-16+i}_{f}}{P^{age}_{m}})}& eeimg=&1&&&br&其中,&img src=&///equation?tex=Male%5E%7Bage%7D& alt=&Male^{age}& eeimg=&1&&为在age岁的未婚男性在当年结婚的概率,&img src=&///equation?tex=P%5E%7Bage%7D_%7Bf%7D& alt=&P^{age}_{f}& eeimg=&1&&和&img src=&///equation?tex=P%5E%7Bage%7D_%7Bm%7D& alt=&P^{age}_{m}& eeimg=&1&&分别表示为age岁未婚女性和未婚男性的人口数量,&img src=&///equation?tex=%5Cbeta_%7Bi%7D& alt=&\beta_{i}& eeimg=&1&&表示系数,这个函数可以算出一个0到1之间的数字。&br&&br&该式的含义为:某年龄未婚男性在当年结婚的概率,等于当年比他小15岁的女性未婚人口直到当年比他大5岁的女性未婚人口和该年龄男性未婚人口比值的一个函数。当然,结婚年龄不能过小,一个22岁的未婚男性的结婚概率肯定不会受到7岁未婚女性数量的影响,我们在这里将低于18岁的未婚数量全部置为0,无论男女。&br&&br&接下来,使用多次人口普查数据整理后,我们可以对这个方程进行回归,计算每一个&img src=&///equation?tex=%5Cbeta_%7Bi%7D& alt=&\beta_{i}& eeimg=&1&&的概率边际后,可以得到下图&br&&img src=&/d0f976c15ad51d604a5af3_b.jpg& data-rawwidth=&1331& data-rawheight=&9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31& data-original=&/d0f976c15ad51d604a5af3_r.jpg&&上图表示未婚女性与未婚男性的人口比值每增大1%时,该年龄男性在当年结婚概率的上升程度。将小15岁到大5岁的21个变量全部画在图上,可以发现影响比较显著的年龄段处在[-5岁,+1岁]这7个年龄区间内,显著性最高的点为-1与-2岁。意味着这些年龄段的未婚女性人口数量对于该年龄的未婚男性结婚概率影响最为显著。&br&&br&用通俗的语言来说的话,假设你是一名&b&&u&30岁未婚男性&/u&&/b&,那么:&br&当29岁的未婚女性数量对30岁未婚男性数量的比值上升1%时,你在当年结婚的概率上升0.054%;&br&当28岁的未婚女性数量对30岁未婚男性数量的比值上升1%时,你在当年结婚的概率上升0.017%;对你的结婚概率有显著影响的是25至31岁未婚女性数量。因此,即使20岁的未婚女性数量对30岁未婚男性数量的比值上升许多,你结婚概率不会有多少变化——当年龄差别太大时,处对象毕竟还是比较困难一点。&br&&br&这个21个变量的模型能够解释所有年份出生的男性在各个年龄结婚概率变动的67%。因此,我们&b&有把握说,使用人口模型预测出的各年份未婚人口数量,结合这个模型的21个系数,将能够很好地预测各年龄的结婚概率。&/b&&br&&img src=&/bde17aca14cc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bde17aca14cc_r.jpg&&例如,上图蓝线为1970年未婚男性各年龄结婚概率的真实值,红线是用21个变量预测出的拟合值,模型预测的结果相当好。最终计算中,我们还加入了年龄哑变量,这可以将整个拟合优度提高到75%。&br&&br&&b&三,结婚概率预测&/b&&br&使用年人口普查数据,可以将年间出生的人口在未来数十年的存活数量推算得十分准确。结合刚才算出的模型,我们可以逐年推算出各年度、各年龄的未婚人口,再逐年推算当年的各年龄结婚概率。&br&&br&具体来说,使用2010年各年龄的未婚男女数量比值,可以算出2010年的各年龄结婚率,因此可以推出2011年各年龄的未婚男女数量比值,又可以推出2011年的各年龄结婚概率。&br&&br&以此类推,将所有年度的各年龄结婚概率算出来后,取出2018年的18岁男性结婚概率,2019年的19岁男性结婚概率……即2000年男性在各年龄的结婚概率。用1减去之后再连乘,就得到了「真正单身汉」比例。&br&&br&下图为2000年出生的男性在各年龄的结婚概率:&br&&img src=&/b6bccf9c31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b6bccf9c31_r.jpg&&可以看到,2000年出生的男性的结婚概率比起60年到80年出生人口的结婚概率都要更低,在结婚概率最高的26到28岁,也仅有15%左右的人口能够摆脱单身,而在1960年出生的人口中,该年龄段的结婚概率高达28%,1980年出生的人口在该年龄段也能够有20%左右的结婚率。&br&&br&在这组概率的连乘下,&b&&u&2000年出生的男性将有14.1%在2050年仍然单身&/u&&/b&,约为该年龄人口的七分之一——作为对比,&b&一个1960年出生的男性在50岁的单身率为3.04%,而一个2000年出生的女性在50岁的单身率仅为千分之三。&/b&此时,由于几乎所有相近年龄的女性都已经结婚,50岁以上的男性不会再有结婚的机会。&br&&br&因此,如果整个婚姻模式没有大的改变,那么这七分之一男性,都将成为「真正单身汉」,单身到死。
谢谢邀请,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先把「单身汉」定义清楚。首先看两个极端定义。第一个极端是「达到了法定婚龄且保持未婚的男性」。按照这个极端标准,中国2010年就有6000万22岁以上的未婚男性,占所有达到法定婚龄男性的13.1%。第二个极端是「活过法定婚龄,…
找不到对象的,多数是。。。&br&身体,智力有残疾,而且家境不富裕。&br&贫困或较贫困农村中比较懒的。&br&城市中打工只为糊口的。&br&。。。。。。。。&br&其实多数都是穷且没能力的。&br&这群人能闹成什么样?&br&&br&私以为,解决办法很简单。&br&生女孩给补助,多给点补助就好。不过这是下策。&br&最好的办法,是能改变人的观念,把宗法制流毒彻底消灭
找不到对象的,多数是。。。身体,智力有残疾,而且家境不富裕。贫困或较贫困农村中比较懒的。城市中打工只为糊口的。。。。。。。。。其实多数都是穷且没能力的。这群人能闹成什么样?私以为,解决办法很简单。生女孩给补助,多给点补助就好。不过这是下策…
平静而执着,谦虚而无畏!我觉得是社会动荡的一个不定时炸弹。
新中国3000万光棍的前世、今生与未来
最近,3000万光棍引起了巨大的舆论风波,一边倒的舆论忧心忡忡:他们娶不上老婆怎么办?富余的3000万男人问题,本质是女婴的生命权的问题,但却被由男权思想把控的主流媒体跑偏为基因延续问题。
多了3000万光棍又怎么样?会带来很多问题?问题的确会有,但如果你了解历史就会发现,原来,这不是第一次!中国社会在六十年代已经历过最严重的一次光棍潮。而是不是最后一次,取决于重男轻女思想什么时候改变。
有3000多万光棍娶不到老婆,学术上称为婚姻挤压。婚姻挤压的学术解释是,由于处于适婚年龄的男女两性在同期群中出现的数量失衡而导致男性和女性择偶关系的紧张或找不到配偶的现象,表现为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在婚姻领域人们对婚姻配偶的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失衡。婚姻挤压分为男性挤压和女性挤压,中国的3000万光棍属于前者,俄罗斯女多男少属于后者。
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婚姻市场男性挤压型失衡是常态,区别只在于程度不同。
&#年,北大社会学系的邹艳辉、黄匡时发表了论文《中国婚姻挤压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基于普查数据的数据分析和富余男婴的队列分析》,利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建国以来的婚姻挤压状况(分别为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文章假定未来出生性别比呈现下降趋势,且在2030年之后趋于正常化)。
新中国成立后的三次光棍潮:六十年代最严重
建国以来,我国一共经历了三次婚姻挤压时期。一次是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到整个60年代的高度拥挤时期,迄今最严重。一次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到整个80年代的中度拥挤,属于60年代的继续;第三次是20世纪90年代的轻微拥挤,这次是60年代、70年代以及80年代婚姻拥挤的余波。
过去的3次拥挤期,分别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20世纪60年代的高度拥挤期。1964年有1200万婚龄男性剩余,占整个婚龄男性的8.5%,在六次人口普查时点中剩余男性比重最高,主要是24~38岁这个年龄段。这一时期的婚姻挤压主要是50年代之前的出生性别比偏高导致的。1953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年出生的3~16岁的年龄组中的出生性别严重偏高,平均性别比高达114,其中1939年出生的性别比更是高达120。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度拥挤。这个时期,富余男性的数量达到2000万,不过占整个婚龄男性的比重只有8.36%,比1964年的8.5%略微低些,与1964年的婚姻拥挤相比,1982年的光棍主要是32~60岁的中高年龄群,而22~31岁之间的黄金婚龄期的男性富余人口并不严重。这个时期的婚姻拥挤主要是受到60年代的影响,60年代的光棍推迟结婚,和70年代乃至80年代的男人展开争夺,从而造成挤压。
20世纪90年代的轻微拥挤。1990年男性剩余人口总量达到2200万,创历史新高,两位学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人口增长惯性导致,但仅占整个婚龄男性的比例只有7.33%,比前两次要低,所以并非最严重。而1990年主要是40~60岁之间的男性多于女性,其他年龄组男性和女性的比例正常,这是60年代和70年代以及80年代的婚姻挤压的余波。
进入2000年之后,婚姻拥挤基本不存在。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并不处在婚姻拥挤期。2010年剩余男性只有1400万,占全部婚龄男性的3.13%。不过,由于从80年代中期至今仍在持续的高出生性别比,一个更加严重的婚姻拥挤时期正在来临。从年,我国正在以每年增加131万富余男性的速度在增加。
婚姻市场发展趋势:3000万光棍在2028年出现,峰值是4141万
文章认为,媒体上所说的3000万光棍将会在2028年出现,他们占婚龄男性的5.6%,这个群体将在2043年达到峰值4141万,占整个婚龄男性7.6%。其中,4141万光棍中,六成光棍将处于结婚黄金年龄。具体来说,
60%处于25~45岁的结婚黄金年龄,处于30岁的比重最多,20.5%处于51岁~60岁。而从21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光棍数量将开始下降,在2057年数低于3000万,万光棍的状况,将持续30年之久。到2070年左右,数量降到100万以下,比重降低为2%。
目前,七成光棍已经出生,未来增加将减缓。两学者估计,从1983年~2011年间出生并存活到22岁的剩余男性占年出生并活到22岁的71%,而在1983年~2011年的29年间每年会增加131万,从2012年~2048年的37年间每年平均增加43万。目前,绝大部分光棍处于青少年时期。
另外,老年光棍数量庞大且比重越来越高。50岁及以上的总量将从2033年的68万开始上升,到2054年达到1784万,占富余男性总人数的51%,2070年老达70%。60岁及以上的将从2043年的61万开始上升,到2058年达到968万,占总人数的33%,到2070年,将达47%,几乎接近一半。
作者最后提出,既然我们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已经历过非常严重的男性婚姻挤压,光棍数量占全部婚龄男性的8.5%,未来光棍人口占全部婚龄男性的比重均没有超过8%,是否意味着没必要担心未来婚姻市场上的男性挤压问题?如果从数量上来看,1982年和1990年以及2000年的剩余男性总量均超过2000万,难道超过3000万或者4000万就一定会产生婚姻市场上的乱像吗?
杜泽欣、果子狸、陈小强
谢谢邀请,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先把「单身汉」定义清楚。首先看两个极端定义。
第一个极端是「达到了法定婚龄且保持未婚的男性」。按照这个极端标准,中国2010年就有6000万22岁以上的未婚男性,占所有达到法定婚龄男性的13.1%。
第二个极端是「活过法定婚龄,且直到死亡都保持未婚的男性」。按照这个标准,年一整年里死亡了416万名22岁以上男性,其中19万终生未婚,占比4.7%。
第一个极端定义,显然是大大高估了单身汉的数量。而第二个极端定义,其实就是
的回答所提到的情况,如果在同龄女性里找不到配偶,就往别的年龄段找。如果始终找不到,然后就这么死了,那就成了「真正的单身汉」。我们今天就计算这样一个数字:在性别比高达120:100的情况下,2000年出生的男性(在5年后逐渐进入婚姻市场),有多少比例会成为第二种定义下的「真正单身汉」。
一,分年龄结婚概率
首先可以画出下图:
上图显示了和1980年出生的男性这三组人口的随年龄变化的初婚概率。其中前两组来自2005年人口小普查,第三组来自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因此一些数据为空值。可以看到,随着时间推移,男性的累计初婚概率逐渐降低。1960年出生男性的30岁初婚率为93.1%,1970年出生的男性30岁的初婚率为89.1%,1980年出生的男性的30岁初婚率进一步下降到86.1%。
将三组人口的累计结婚率差分后再相除,可以算出每一个年龄未婚男性在该年龄的结婚概率,如下图。可以看到,25岁到26岁是男性结婚的高峰:1985年时,一名25岁的未婚男性(1960年出生)有28.7%的概率在当年结婚;而在2005年,一名25岁的未婚男性(1980年出生)只有22.5%的概率在当年结婚。
二,分年龄结婚概率的影响因素——人口性别比
从上图可以看到,不管何时出生,男性的结婚概率总是先升高再降低。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分年龄的结婚概率变动呢?当我们只考虑人口性别比时,一个很直接的想法是,对于25岁未婚男性来说,如果年龄在25岁左右的未婚女性越多,那么他们在当年结婚的概率就越高。
上图显示了2010年时所有夫妻的岁数差分布。数据显示,2010年的夫妻中男性平均高于女性2岁,男女同岁比例为18.3%,女年长于男比例为17.4%,剩下64.3%都是男年长于女。男性比女性小5岁直到男性比女性年长15岁包括了所有夫妻情况的99%。
以相近年龄的未婚女性数量为自变量,我们可以假设这样一个模型:
其中,为在age岁的未婚男性在当年结婚的概率,和分别表示为age岁未婚女性和未婚男性的人口数量,表示系数,这个函数可以算出一个0到1之间的数字。
该式的含义为:某年龄未婚男性在当年结婚的概率,等于当年比他小15岁的女性未婚人口直到当年比他大5岁的女性未婚人口和该年龄男性未婚人口比值的一个函数。当然,结婚年龄不能过小,一个22岁的未婚男性的结婚概率肯定不会受到7岁未婚女性数量的影响,我们在这里将低于18岁的未婚数量全部置为0,无论男女。
接下来,使用多次人口普查数据整理后,我们可以对这个方程进行回归,计算每一个的概率边际后,可以得到下图
上图表示未婚女性与未婚男性的人口比值每增大1%时,该年龄男性在当年结婚概率的上升程度。将小15岁到大5岁的21个变量全部画在图上,可以发现影响比较显著的年龄段处在[-5岁,+1岁]这7个年龄区间内,显著性最高的点为-1与-2岁。意味着这些年龄段的未婚女性人口数量对于该年龄的未婚男性结婚概率影响最为显著。
用通俗的语言来说的话,假设你是一名30岁未婚男性,那么:
当29岁的未婚女性数量对30岁未婚男性数量的比值上升1%时,你在当年结婚的概率上升0.054%;
当28岁的未婚女性数量对30岁未婚男性数量的比值上升1%时,你在当年结婚的概率上升0.017%;对你的结婚概率有显著影响的是25至31岁未婚女性数量。因此,即使20岁的未婚女性数量对30岁未婚男性数量的比值上升许多,你结婚概率不会有多少变化——当年龄差别太大时,处对象毕竟还是比较困难一点。
这个21个变量的模型能够解释所有年份出生的男性在各个年龄结婚概率变动的67%。因此,我们有把握说,使用人口模型预测出的各年份未婚人口数量,结合这个模型的21个系数,将能够很好地预测各年龄的结婚概率。
例如,上图蓝线为1970年未婚男性各年龄结婚概率的真实值,红线是用21个变量预测出的拟合值,模型预测的结果相当好。最终计算中,我们还加入了年龄哑变量,这可以将整个拟合优度提高到75%。
三,结婚概率预测
使用年人口普查数据,可以将年间出生的人口在未来数十年的存活数量推算得十分准确。结合刚才算出的模型,我们可以逐年推算出各年度、各年龄的未婚人口,再逐年推算当年的各年龄结婚概率。
具体来说,使用2010年各年龄的未婚男女数量比值,可以算出2010年的各年龄结婚率,因此可以推出2011年各年龄的未婚男女数量比值,又可以推出2011年的各年龄结婚概率。
以此类推,将所有年度的各年龄结婚概率算出来后,取出2018年的18岁男性结婚概率,2019年的19岁男性结婚概率……即2000年男性在各年龄的结婚概率。用1减去之后再连乘,就得到了「真正单身汉」比例。
下图为2000年出生的男性在各年龄的结婚概率:
可以看到,2000年出生的男性的结婚概率比起60年到80年出生人口的结婚概率都要更低,在结婚概率最高的26到28岁,也仅有15%左右的人口能够摆脱单身,而在1960年出生的人口中,该年龄段的结婚概率高达28%,1980年出生的人口在该年龄段也能够有20%左右的结婚率。
在这组概率的连乘下,2000年出生的男性将有14.1%在2050年仍然单身,约为该年龄人口的七分之一——作为对比,一个1960年出生的男性在50岁的单身率为3.04%,而一个2000年出生的女性在50岁的单身率仅为千分之三。此时,由于几乎所有相近年龄的女性都已经结婚,50岁以上的男性不会再有结婚的机会。
因此,如果整个婚姻模式没有大的改变,那么这七分之一男性,都将成为「真正单身汉」,单身到死。
,好像这里写上博士在读这个人就很博学似的
He Helen、李英杰、Sophia Li
发现我引用的文章里的数据是错误的,并且给出了正确的数据。我去查了一下,果真如此。我确实没有仔细核实就引用了他们文章里面错误的数据,感觉很不严谨,在此向各位郑重道歉。
原本我已经把答案删掉了,但回头想想这个答案还是可以提供一些不同的思路的,所以修改了一下原文,并用正确的数据代入计算了一下,供各位参考。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婚姻与其他商品一样也存在着一个市场。Becker (1981) 给出了这样一个市场出清的条件:
其中,表示每个男人拥有的妻子数(假如一夫多妻是合法的),和分别表示社会中适婚男人和女人的数量,和分别表示其中从来没有结过婚的男人和女人所占的比例。根据这个公式,在一个一夫一妻制的社会中,如果男人的数量比女人的数量要多,那么未婚男人的比例必然要超过未婚女人的比例,即:
现在,如果我们直接把 2005 年的出生性别比代入到上述公式中,并且假设,那么:
也就是说,即使所有女人都结婚了,依然会有 16% 的男人是单身。但是,Becker 的模型其实忽略了以下两个方面:
男女在不同年龄的死亡率;
适婚男女之间的年龄差距。
而这两方面恰恰决定了出生性别比和婚姻性别比之间的差别。为了解决这个问题,Neelakantan et al. (2008) 改造了 Becker 的模型,并得到了这样一个市场出清的条件:
和分别表示在第期时出生且在第期时还活着的男人和女人的数量
表示一个年龄差,使得在第期时出生的男人与在第期时出生的女人结婚
和分别表示男人和女人的死亡率
表示出生人口增长率
这个公式表明,如果在结婚时考虑跨期选择,当达到一定的年龄差时(考虑单点分布),相对于失衡的出生性别比,婚姻性别比是有可能改善的。
现在列出年龄差的计算公式:
给出的正确数据:
(一夫一妻)
,(从 0 到 35 岁男性死亡率平均每年死亡万分之
5.11,女性死亡率平均每年死亡万分之 3.28)
(出生人口的负增长率,1990
年出生 2408 万人口,2014 年出生 1687 万,每年减少百分之 1.47)
,(男女未婚率,联合国
(出生性别比,2005
年 1% 人口抽样调查数据)
现在假设这批男性平均到三十五岁结婚(),若要维持住未婚率(男
4%, 女 0.2%),则:
如果男性未婚率翻一番(男 8%, 女 0.2%),则:
也就是说,如果 35 岁的男性与 40 - 44 岁左右的女性结婚,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缓解由于出生性别比失衡导致的高未婚率。对于更年轻的男性亦可以以此类推。这与人口学上的分析也是一致的:「2025 年时中国将有 3700 万单身汉」的数据靠谱吗?有什么解决办法?
- Wang Donghui 的回答,即通过提高女性法定结婚年龄等手段鼓励男性与同龄或者年长女性结婚来降低未婚率。从
的模型上讲,他的假设是出生人口的负增长率和性别比四十年不变,并且认为当偏好稳定时年龄差的分布也四十年不会变。但是如果出于某些内生的或政策上的原因导致未来年龄差的分布、初婚年龄、出生人口增长率、性别比发生变动,那么还是有机会改善那
1/7 单身汉中原本无法解决的单身问题的。
写到这里,我自己也觉得相当尴尬。由于没有认真核实数据,引起了种种争议,再次向各位道歉。
参考文献:
Becker, Gary Stanley, A Treatise on the Famil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Neelakantan, Urvi and Tertilt, Michele, "A Note on Marriage Market Clearing",
Economics Letters 101, 2 (2008), pp. 103--105.
此楼内容已被删除
傅渊、Iyode、简安
我是 @胡仙君 的小号,@胡仙君 的答案本来排第二,由于反对目前排第一的答案,被莫名其妙折叠了,因此必须注册小号上来反驳。
首先,排第一的答案,计算过程完全错误。其次,我还怀疑他有刷票嫌疑。
排第一的答案,核心论点是:如果夫妻有一定的年龄差,就可以抵消男女出生率的巨大差距。但我昨天回答说:根本无法抵消。如果要强行抵消的话,夫妻年龄要相差40岁才行。他今天早晨8点左右发出来一些计算,据他的算法,男性32岁,女性22岁结婚可以抵消年龄差距,并认为这可以驳倒我的说法。但是这个计算显然是错误的,而且违反常识。我10点半左右上厕所时看到了他的更新,当时就发现了三个错误,赶时间只举出了第一个。但是我5分钟后出来的时候,居然发现我原本排第二的答案已经被折叠了!并且我还发现这个问题下的答案极其诡异,被折叠的答案有60多个,非折叠答案只有13个(10点40分数据),第一名几百赞,后面全部个位数(我的答案当时似乎不是个位数)并且全部是附和第一名的!这可能是刷票了。已经上报管理员查询。
现在具体反驳他的内容:先说伦理。最高票答案着重提了“不说伦理”,后面的回复里也充斥着“不说伦理”,但是怎么可能不说?婚姻不要伦理,什么才要?父辈、祖父辈甚至曾祖辈的男人(事实上按照正确的算法,夫妻可能差百岁以上,我说差40岁都是保守了),娶女儿、孙女、曾孙女,还有什么伦理可言?还有可能凭爱情吸引他们的孙女、曾孙女吗?恐怕只能靠祖父级的时间积累起来的钱娶孙女吧!其次,就算男女比例对上了,怎么对上的?他的模型做得很好,模型背后的意思是:有很大一部分男人熬不到娶孙女的岁数就死了!终生老处男!所以剩下男女比例1:1了!虽然是一个爷爷对应一个孙女!
再说计算,他的计算是完全错误的,刚才我在上厕所简单扫了一眼就发现至少3个错误。第一,人口增长率应是0,以人口增长率为0,其他数据用他的,那么答案是男女相差35.99岁(也就是我昨天说过的,夫妻相差40岁才能弥补男女出生率差距!)。第二,32岁的人怎么能用平均死亡率呢?我国人均寿命大概75岁,也就是说大部分人在75岁前后二十年死亡(不精确),千分之3.9和千分之2.6如果是平均死亡率,那反映的就是老人的死亡率,跟32岁的年轻人无关。第三,以我对人口问题的了解,中国的死亡率几十年一向在7左右,那么,男性死亡率应该稍高于7,女性稍低于7,那么千分之3.9和千分之2.6绝对是低了一半。很可能千分之3.9是男性死亡人数除以中国人口。但正确的应该是男性死亡人数除以中国男性人口。那么正确的数据应该是千分之7.7和千分之5.3。结果我回来还没来得及写反驳,就看见答案被折叠了?!
再说刷票的事,该问题下,折叠答案61个,非折叠答案仅16个且都是附和最高票答案的。同时最高答案票数畸高达420票,其他答案仅个位数。我的答案本来第二位,但指出最高票答案错误之后,立即被折叠
——————更新如下—————
最高票答案今天提出的辩护,有以下问题:
1. 理论的“启发性”属于进阶需求。先要满足生存需求,才能谈得上进阶需求,这是很明白的道理。生存需求就是,一个理论首先要符合实际,或者修改后能符合实际。民科的理论都很有创意很有启发性,有意义吗?最高票答案始终认为,细节稍微变化一下不影响理论框架的正确。殊不知:关键数据——人口增长率已经在最近二十年内有200%以上的变化,未来的变化还会更大,这已经彻底取消了理论框架成立的基础。
2. 最高票答案最初说的是:120%的男女比例不会造成问题;而今天却退守这个命题:“在20年后,出生性别比失衡会让人们自发采取老男配少女的方式来满足社会需要。”这似乎有点“看不见的手”的味道,但是“看不见的手”理论恐怕不能用在婚姻这种刚性需求上。“看不见的手”要起作用,前提之一是:供需影响价格的系数是1。但是刚性需求中,这个系数远大于1。下面大家将会看到,即使今天他说的成立,120%的男女比例也将带来严重问题,何况今天他说的还不一定成立。在第3点中会提到,出生性别比失衡不能真正导致老男配少女。而现在我要说的是,老男配少女不能真正解决社会需要。
我们这一批,正在上知乎的这一批人有什么特征?1987年是人口增长率最高的一年,事实上这一年有最多的新生儿。而80末90初的时候B超鉴定性别也十分猖獗,抓的不多,可想而知我们这一代的性别比。
也就是说,我们这一代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巨多的光棍,其实00后没有这么多女性来填这个缺口。
事实上大多资料预测,到2020年,结婚艰难问题就有一次集中的总爆发,等不到20年后。我们能等着娶00后吗?不能,因为00后人数比90后少!而且他们性别比例问题同样严重。最高票答案顶用的前提是人口高速增长,00后人数比90后多。那么90后男的人数虽然多于90后女,却跟00后女的人数一样多。可是00后人数不增反减,那就永远没有对得上的日子了。既然供需比进一步失调,那么竞争就会更激烈,现在找不到对象的,到时候很有可能更找不到。唯一值得欣慰的是:不象现在光棍是年轻人,那时候很大一部分光棍人数转移到衰老的90后里面,他们已经老到无法起来闹事了。
即使在特定区域对得上又如何呢?同样会有社会问题,甚至更狠。很多答案都提到,20岁男和20岁女更多是保持一种松散关系,而30多岁男找20岁女必定是奔着结婚去的。这个有什么影响?非常严重的影响!比方说,2个20岁女和3个20岁男有五角恋爱,这5个人都不算纯光棍。如果2个20岁女已经跟2个30岁男结婚了,剩下3个20岁的纯光棍,会有什么后果?当然是报复社会啦~
3. 出生性别比失衡真的能在接下来的20年里导致老男配少女吗?换句话说,现在找不到对象的90后男,放弃找对象努力工作,将来真的能在苦苦单身20年后逆袭成为40岁有钱大叔,迎娶20岁年轻妹纸吗?
很遗憾,根据经济学分析,这是不可能的。
要知道,有钱大叔这个概念,在中国也没出现几年。其原因么,大家心知肚明,当然是贫富差距太大了。指望这种贫富差距保持到你成为富人为止,本身就是*丝的可悲幻想。
上面分析过,80末90后男,是空前绝后巨大的一群找不到妹纸的男性,00后人口增加的话,倒可以像最高票答案说的一样补上这个缺口。但是00后人口比90后少…这只能带来一个结果:竞争空前绝后地激烈。当然,这就表示,妹纸们空前绝后地幸福,选择空间空前绝后地大。因为结婚是刚需,将来妹纸议价能力的上涨可能比近年房价上涨还夸张。
而另一方面,看中国的发展势头,20年后应该是世界第一的超级大国,GDP总量为美国的两到三倍。这时候以马斯洛需求理论来看,基本生存需求应当是相当容易满足的,至少比现在容易很多倍。那么高层次需求的重要性就大大提升了。说白了,那时的女性不嫁有钱人也能活下去,谁愿意跟你个糟老头子?而且那时候女性的选择权可能上涨到我们现在无法想像的程度,你现在就找不到对象,可见至少外貌不是你的优点了。到那时女性要选择你的什么?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中国逆袭失败。纵观东欧各国,不管改制成功与否,经过各路休克疗法、经济波动、通货膨胀,老百姓的存款都彻底清零。那时候,你的20年奋斗清零,成功晋级为40来岁无房无车无存款大叔。画面太美不看…
,拒绝脑补,拒绝想当然。芮芮是我家千金
Mace、热恋交际、Xing Adam
看到有人指责是刷票,我再说两句,虽然我反对他的回答,但我相信他的高票是真实的。大部分人点赞是凭直觉,当看到一个不明觉厉的答案会随手给赞,特别像这种数字化的,看起来可信度就高,直觉数字不会骗人。但是,条件是人定的,数学模型是人设的,那由此得到的数字很可能就带个人主观意识的。推荐知友看最近一期的罗辑思维《数字的坏话》。
题主的问题中隐含着忧虑,他却用抖机灵的方式掩盖这个问题,其给论竟然能推出这是小事,岂不是鼓励放任性别比失衡,其心可诛。出生性别比失衡的严重性可参考知友关于《往女孩身体里扎针害人是中国哪里的风俗?》一题中的回答,血淋淋的文字啊。
请每一个知友慎用自己的权利,善用自己的权利。
--------------------------------------------------正文在此:的回答从经济学数学模型角度分析这个问题,鄙人数学渣,数学模型理解不能,但中心思想表达的是出生性别比与婚姻性别比的区别,貌似数据控,实则抖机灵。答主关注的点有两个,1.男女在不同年龄的死亡率;2.适婚男女之间的年龄差距。男女在不同年龄的死亡率姑且不论,而适婚男女之间的年龄差距本身就是伪命题,让我想起一个抖机灵的段子,找不到老婆不用着急,她还在幼儿园呢。题主的问题中所谓的单身汉可不是成功人士,找比自己小10+岁的妹子无压力。即使2025年的男同胞魅力爆表,搞得定小自己10岁的妹子,可问题是寅吃卯粮不是一代人的专利,难道要求前几代的男同胞发扬风格,吃相别太难看,给2025年的男同胞多留点。。。适婚女性总数还是不变的啊,除非引进外援?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吧。对于这类问题,我还是相信专业研究人员的结论,而非经济学模型,比如《张翼: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失衡及即将造成的十大问题》http://www.</data/4656.html
此楼内容已被删除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每当讨论中国人口性别比时,出现的都是“会有部分男人娶不到老婆”或“社会会因为男人的性欲得不到满足而发生动荡”之类的问题,却少有人讨论性别比例失衡不只是因为出生性别比失衡,还有女性胎儿被流产、女婴被遗弃、患病女婴更易被父母抛弃或放弃治疗等死、女童更易因父母疏忽致死等原因,即被允许出生的女性却更易遭受死亡。只有在中国和印度这种奇葩国家,各年龄段人口几乎都是男性多于女性。但是几乎没有人在意社会对女性的歧视,都在讨论“部分男性将娶不到老婆”。更可笑的是,他们同时讨论的还有自己杜撰的“剩女问题”这个伪问题。
,无聊就答题
蔡御之、刘澈、黄冉
这个数据还要受到社会发展和政策的影响。我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句话概括:不要担心单身男性的数量,而应该关注单身男性的需求能不能得到满足。
单身男性的需求能否得到满足才是影响社会安定的关键因素。以下的分析对女性也同样适用。
贯穿问题:单身男性能通过结婚获得什么?
1. 生育子女。在生育率上面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发达国家的生育率在通常情况下要低于发展中国家。也就是说随着社会保障的健全,人们越来越不需要通过生育子女来养老。所以生育子女的期望会逐渐降低。同时在社会保障健全的大前提下,单身母亲能够得到足够的补贴,人们并不必须通过婚姻才能生育子女。婚姻在获得子女的效用上减低了。婚姻的吸引力自然也就下降了。
2. 性需求。通过婚姻可以稳定的解决人的性需求。但是随着社会的开放,婚前性行为的逐渐普及,人们并不一定需要通过婚姻去解决自己的性需求。王思聪就算单身到80岁,只要他愿意,他还是可以随时找到女朋友的。也就是说在性的方面越来越少的人会一一对应的相互解决性需求的,转而是流动的。也就是说可能今天是王思聪和女友A,刘强东和女友B,陈冠希单身。明天是王思聪和女友B,陈冠希和女友A,刘强东单身。在这样的流动模型中,对异性吸引力强的男性和女性可以很好的解决自己的性需求。而相对宅的男女ABCD可能就很难受到青睐,性需求很难得到满足。性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就会反过来催生性犯罪的加剧,影响社会稳定。他们的需求可以通过规模化的色情产业来得到满足。在这方面,政府的对色情业的态度是疏是堵就会很大的影响到这群人的需求。
从上面两点我们可以看出,婚姻的吸引力也在逐渐的减小,自然选择结婚的人也会减少。所以不难预见,在没有政策刺激的情况下,中国的适龄不婚男女数量会逐渐增多。很多人即使同居,也未必会选择领证结婚,毕竟婚姻还会带来很多的比如财产分割等等的麻烦。
剩男剩女的数量增多本身其实并不可怕,只要他们的需求能得到很好的满足,其实并不会引起很大社会问题。国家只需要做好社会保障正确疏导就可以了。
但是另一方面,因为家庭对社会有很大的正外部性,所以国家在适当的时候可以通过各项政策来鼓励人们组建家庭。
比如欧美很多国家会采取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报税的制度来鼓励人们结婚。同时还可以通过例如生育补贴来在生育率低的情况下鼓励人们生育。合法化的色情业也可以有效的降低性犯罪的数量。
,平静而执着,谦虚而无畏!
牧蓝、十月、hyperun
我想问排名第一的答主几个问题。如果四十岁的男人和20岁的女人结婚可以降低光棍率,那么:
1.全国男性从十五岁性成熟到40岁结婚,中间25年只能打飞机?这会不会引发更多社会问题?
2.40岁性能力下降了,要老婆干啥?
3.30岁的如狼似虎的女性和50岁性功能衰竭的男性如何生活?
4.80岁的丧偶女性嫁给谁?20岁的还是100岁的?
5.一个女性结几次婚可以实现如此高效配对?两次婚姻间的空床期怎么办?
6.有哪些途径使20岁女性和40岁男性彼此配对?国家统筹?
7.高富帅男性等不到40岁,20岁就结婚了,是不是占用了额外的婚姻配给权?缺口如何弥补?
8,矮穷丑到了40岁,怎么娶20岁的姑娘?
9.男性比女性寿命短,能够部分平衡社会总体男女比例,但如何平衡适婚年龄男女比例?
10,如何保证40岁男性精子存活率?
综上所述,排名第一的答案纯属逃避现实问题,自作聪明的馊主意。
怎么解决这个社会问题,我也不知道,但是我们应该直面问题,不应该自欺欺人的麻痹自己和政府!
说点实在的,生了女儿的偷着乐吧,生了儿子的,赶紧干活挣钱给儿子攒老婆本去吧!
补充一下,男女比例失调的后果远远不止3000多万适龄男光棍这么简单。即使你的综合婚姻竞争力(人品,收入,相貌,受教育程度,性格等等)排名在80%以前,这件事并不是就跟你没关系了。按照最基础的经济学原理,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婚姻是男性的刚性需求,女性的稀缺将极大的增强女性在婚姻“市场”的议价能力。这种价格的提升远远不止20%女性缺口的线性关系,两桃可以杀三士,男性为了争取婚配权,会把女性的“价码”炒到令人吃惊的高度!!!为了娶到老婆,大部分男性可能要不得不做出如下让步:
1.攒更多的彩礼
2.准备更大的婚房
3.更高更富更帅
4.学会做饭做家务
5.学会推拿
6.给老丈人送更昂贵的礼物,更多承担女方而不是男方的社会责任,也就是说,亲爹和丈人爹一起病了,你要去丈人那里
7.必须学会花言巧语哄老婆高兴
8.允许妻子不工作游手好闲
9.默许妻子婚外恋
10.娶到更丑,更暴戾,更没品味的老婆
11.性生活以女方快乐为终极目标
当然了,综合婚姻市场竞争力排名在前10%的男性不会出现以上烦恼,但是大部分男性将不得不在以上几条中做出一定程度的让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天酷跑靠谱助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