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农村结婚随礼多少钱记账 先后有没有讲究

哎呀 现在就开始随礼了给我啊!!!我开始记账了啊!!!_吉林市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哎呀 现在就开始随礼了给我啊!!!我开始记账了啊!!!收藏
老张家、大玲子
暖壶一个!!!老李家、贵友 床单一条!!!老陈家、大发
枕巾一对!!!老丁家、宝昌 洗脸盆子一个!!!老郭家、万福
大马勺一个!!!老马家、艳霞 猪头焖子一个!!!老韩家、素梅
呢子大衣一条!!!
老高家、德柱 棉手闷子一对!!!老王家、宝香
尼龙袜子一双!!!老孙家、喜富 滚包军大衣一个!!!老牛家、桂兰 白山牌胰子一块!!!老黄家、春花 棉水呜了一双!!!老白家、傻子 君子兰牌卫生纸一袋!!!老赵家、艳梅 万紫千红护手霜一盒!!!老钱家、爱国 友谊雪花膏一盒!!!老周家、大凤 夜壶一个!!!暂时就这些、、还有谁想随礼的我好记账啊!!!
咋没有随家用电器的呢手电筒
登录百度帐号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张丽琴:随礼的历程考察与心理分析-文章-《三农中国》季刊-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
当前位置: &&
张丽琴:随礼的历程考察与心理分析
& 08:28:59&&&作者:&&&来源:&&&点击:0&&&
】 评分等级:0
随礼的历程考察与心理分析&&基于东北农民K的随礼账册
内 容提要:随礼是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习俗。本文依据一位东北农民K提供的随礼账册,对其在年期间的随礼历程进行统计和分析,并探讨他在这 一过程中的内心活动。K的经验说明,大多数农民对随礼并不排斥,甚至存在显著的心理需求,随礼是他们实现情感交融和经济互助的重要方式。农民随礼是有目的 的行为,兼受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的双重影响。笔者认为,随礼体现&熟人社会&对其成员所产生的强大向心力和凝聚力,它在促进农民互助互济、增强农民归属 感、弥补政府服务不足以及维持农民关系和谐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农村随礼情感交融经济互助乡村治理
中 国改革始于农村而且重点也是农村。从目标上看,农村改革的目的是实现农民经济富裕,农村风尚文明;就效果而言,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农村物质文明建设成绩显 著,但精神文明建设却始终收效甚微,与风尚文明的要求相去甚远。究其原因,除了可能基于农村的一些&陈风陋俗&根深蒂固外,在一些人眼里,最重要的还可能 是农民的思想观念落后,所以&恶习难改&。盛行于各地农村的随礼被认为是农村中最顽固的&恶俗&之一,并成为很多地方政府&告别陋习,树立新风&过程中首 要的革新对象。
本 文根据一位东北农民K提供的随礼账册,对其1989年至2009年6月期间的随礼历程进行考察。随礼不仅是农民互助互济、情感交融、关系认同的重要方式,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民组织不足以及农村资金短缺对农民生产、生活带来的种种不便,适当的随礼有助于实现农民之间关系和谐。
需 要说明的是,中国农村是一个不均衡的社会,民间自古就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本文主人翁K的随礼经历涉及一个具体而又特殊的场景,他身处中 国东北地区,此地土地肥沃、林地广袤,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一般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这种环境下,当地农民的随礼也必然会呈现出与其 他地方农民随礼不同的样态。但在笔者看来,正是这些种差异的存在,显示了主人翁整个随礼记录及其心理历程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或许,在那些各有差异,但又不 至于难以置信或者极端另类的画面背后,隐藏着的恰恰就是多数中国农民在随礼问题上的共*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对策研 究&(项目编号:08&ZD028)的部分研究成果,并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笔者感谢K先生提供了他的随礼账册,并与笔者多 次深入交谈。
二、K和他的随礼账册
K是 辽宁省F县H镇Z村村民,F县位于沈阳市的西端,是辽宁省政府直辖县,该县经济以农业为主,森林覆盖面积广阔,矿产资源丰富而且交通发达,全县辖4个镇、 6个乡、2个民族乡,11个居委会、271村委会。H镇地处F县东部山区,是F县东部中心镇,同时也是F县的林业重点乡镇以及新农村建设重点乡镇,辖有1 个居委会,13个行政村,25个自然屯。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H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12元,高出同期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①。Z村在H镇的 北部,邻近镇政府,经济发展处于全镇中等水平。
K从 1998年起一直担任村会计。他有一个庞大的家族,父母双方的兄弟姐妹很多,在家中七个兄弟姐妹当中,K是长子。K育有一儿一女,他们均已成家,目前,他 和老伴与儿子儿媳一起居住。就随礼在当地的基本情况而言,Z村是随礼风气较浓厚的村庄,有时令人应接不暇,在一些好的日子里,人们一日就得赶几趟礼②。
笔 者在K处获得的随礼账册记载了他从1989年到2009年6月期间,作为受礼方以及出礼方随礼时的礼金数目。随礼账册共有四本,分别记载不同内容:一本是 普通日记本,记载K获邀请参加的各种不同的随礼事由以及由此送出去的金钱、实物,故可称之为出礼账册③;另外有两本是专门的&植&,颜色鲜艳,包装精 美,记录K在1997年女儿结婚和2003年儿子结婚时受礼的情况,笔者称之为受礼账册;还有一本也是受礼账册,记载2001年K的女儿生孩子,别人道贺 时受礼的情形。在受礼账册中,K还在一些人的名字下打了&&&,这是他在不同时期特意画下的记号,它意味着,受礼之后,基于其他相同或者不同的事由,K对 一些人已经回礼,假如出现新的随礼事由,K与他们之间就会出现新一轮的人情往来,周而复始。
三、K的随礼历程考察
K和其他农民一样,乐此不彼地参加邻里和亲朋好友的红白事以及邀请他人参加自家办的事,他们集体领略着生老病死带来的喜怒哀乐。对K而言,随礼是表达喜哀的形式,记账是试图构造一个理想随礼过程的必要技术手段,账册反映了他在这一历程中的思考和行动。
(一) 总体情况根据四本账册所提供的数据统计,K作为出礼方参加各种活动随礼1010次;作为受礼方,他家总共举办过三次活动:女儿结婚、女儿生孩子及儿子结 婚,前来道贺并随礼的总共有1036人次,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①2007年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140元。②好日子是指按照习俗,适宜办理婚嫁、动 土、上梁、拆迁、搬家、置业、外出等事宜的黄道吉日。③从记录上看,K送出的礼绝大多数是钱,在20年中,只有3次是实物,分别是:1992年Q的媳妇流 产,K送去20个鸡蛋;1993年L有病,送去25个鸭蛋;同年,W生儿子,送去30个鸡蛋。之后就再没有以实物出礼的情形。而K所受之礼全部都是钱,没 有实物。为方便起见,笔者统计时将3次实物礼忽略不计。
受礼和出礼的总体情况受礼项目出礼女儿结婚(图见原文)从表1可知:
其 一,K在随礼的过程中,送出去的钱多于收回的钱。尽管受、送之间账面金额相差8605元,但值得注意的是,按照账册上记载,到2009年6月为止,K对女 儿结婚时来道贺的229人中,尚有147人没有回礼;对儿子结婚时来道贺的568人中,尚有293人没有回礼,将来这些回礼开支必然使受、送金额之间的差 距进一步扩大。
其二,K每年平均送礼50.5次,相当于每7.2天随礼一次,除去农忙时节以及个别节假日以外,经常出现办事&扎堆&,K家人需要分别参加或者他一人一天赶几趟的情形,这说明,办事及随礼风气在当地较为浓厚。
其 三,从受礼数额以及道贺人数的多少来看,尽管办事时间不同可能导致礼金数额和道贺人数存在差距,但总的来说,同样是结婚,儿子结婚比女儿结婚前来道贺的人 数以及能够收取的礼金多得多,场面也更大,这可能与农村重男轻女的风气有关。其四,笔者对账册中K出礼以及受礼的人名进行对比,发现两者的重复率达到 83.7%,这种现象证明,农村随礼的圈子大体是固定的,早年K出了礼的农民在K家办事时,一般都前来道贺随礼,K受礼之后也会在其他场合回礼,这样,即 使周期较长,但每个农民心里对这些金钱数目往来都很有数。
(二)出礼
1.出 礼的事由。按照账册记载,K基于各种不同的事由而出礼,具体包括:结婚、生日、死亡、生育、满月、房屋上梁、生病、搬家、置业、升学、参军、外迁、返乡、 上楼、点烟等15种。①但是,不同的随礼事由发生的频率是不一样的,在K的1010次随礼中,排在前五名的事由及相关数据如表2所示。表2排前五名的出礼 事由事由次数占总数比重(%)事由次数占总数比重(%)结婚408 40.40生育92 9.11上梁201 19.90生病76 7.52死亡127
12.57合计904
89.50由此可见,对K而言,结婚、上梁、死亡、生育和生病是较常见的随礼事由,占随礼总次数的89.50%。其中,结婚最多,K年均参加20次婚宴, 按照账册中的记录计算,年期间,有多年他所参加的婚宴次数在20次以上,例如,2000年至2008年期间除2005年和2007年之 外,分别为35次、30次、35次、39次、24次、23次,37次,因此,结婚送礼是K随礼的最大一笔开销。而其他事由诸如搬家,置业、生日、当兵、迁 居、返乡、升学等共有106次,占总数的10.50%。①点烟是指新娘在敬酒之后,为长辈点燃香烟,这时,长辈在宴席上直接给新娘礼金,这笔钱与之前的贺 礼有所不同。
在 K的随礼历程中,某些随礼事由出现较晚,例如,升学和生日2000年才出现,2000年之前,Z村也有K的亲朋好友的子女考上大学或长辈过生日,但那时事 主家里没有将之作为喜事操办。然而,一旦它们成为随礼事由,在之后的若干年中,K参加这些活动的次数越来越多。以升学为例,2000年K参加了2次升学 宴,2001年至2008年依次是:3次、7次、4次、5次、5次、8次、4次以及8次。每逢7月至8月,Z村的升学宴总是此起彼落,这样,升学作为一种 随礼事由日益普遍化。还有一些随礼事由,即使出现较早,但总的次数不多,它们是置业、迁居、返乡和妇女流产。20年间,K因置业出礼仅有2次,因迁居以及 返乡出礼各1次,因妇女流产出礼1次。
2.出 礼的历程。K不但逐年记载每次出礼的事由以及金额,而且统计了每年的礼金支出总数。笔者综合账册的相关数据并将之与F县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相比,具体情况 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K每年的礼金支出从接近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到超越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2008年K随礼金额达到 10000元,超出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多元。可见,K每年送礼的金额是笔不小的支出。除此以外,有媒体报道,当前东北地区一些农村随礼名目连年增 多,金额越来越大,次数不断攀升①,[1]但从K的经历来看,笔者并没有这些发现:其一,账册中的随礼名目并没有持续增加。绝大多数年份K随礼事由都是相 对固定的,并维持在6~9种之间。因此,一些地方农民用&礼多如牛毛&来形容乡村人情礼多;从订婚开始,串小门、串大门、办婚礼,生孩子要办十二天、办满 月;而诸如考上高中要办、考上大学要办等情况,在Z村并未出现。当地随礼风气浓厚的主要原因是办事的人越来越多,随礼名目增多只是次要原因。同时,即使是 随礼事由有所增加,也并不意味着这些出现过的事由在每年里都无一遗漏地反复出现。表3出礼的历程(图表见原文)
其 二,K在20年期间的出礼次数不是始终呈上升趋势,一些年份之间保持平衡,例如1989年至1992年;也有不少年份出礼次数在下降,例如2001年至 2004年。由此可见,在Z村,尽管客观上随礼的风气变得浓厚,但对于每一户村民而言,所参加的随礼活动不仅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更受制于其自身的人际交 往以及这一人际网络中人们的办事频率,而这种交往面与办事频率只能因人而异,不能概之以一般规律。就随礼的个体差异而言,笔者不得不注意到K作为村会计的 身份。村干部是村民较为看重的&要员&。K于1998年成为会计之后,较之于之前的10年,出礼的次数增加了许多,这说明,K的人际网络关系在担任村干部 以后有所扩大,进而导致了随礼场合的增加。但是,对于因此而增加的花费,K并不是一味抱怨和抵触的,他会从工作需要的角度出发去评价这些支出的价值和意 义。K的这种心理,本文将在后面分析。
其 三,K每次出礼的礼金也不是一味攀升,不仅在不同的年份中平均每次的随礼金额时,而且就同一事由的随礼金额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例如,1999年K因生育出 礼7次,礼金从20元到200元不等;在2006年所参加的婚宴中,礼金由50元到500元不等,差距极大。实际操作中,K会根据几个因素综合决定某次随 礼中礼金的具体数额,对此,笔者也将在后文介绍。
(三)受礼
1.女 儿结婚。K的女儿1997年结婚,有229人前来道贺并随礼,一共收到礼金7290元,人均送礼31.83元,礼金总额相当于当年F县3.63个农民的年 均纯收入。K所收到的礼金有10元、20元、30元、40元、100元以及200元6个档次,各档次的人数及分布状况如表4所示。由表4可知,K的女儿出 嫁时,道贺者的礼金区间主要在20~50元之间,其中,又以送20元这一偏低档次礼金的人占绝大多数。较之于农民的收入状况,上述区间接近于当地农民劳动 4~10天的纯收入。
表 4(见原文)和表4相比,这次满月宴随礼的人数、人均礼金都有所增加,礼金最低线由10元上调至20元,增长100%;最高线从200元上调至300元, 增长50%。同时,还应该看到,与1997年的2008元相比,2001年F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382元,增长68.42%,这说明,农民随礼的礼金多 少与其收入水平有关,收入增加了出手就大方一些。在这次办事中,道贺者的礼金主要集中在20~100元之间,大约相当于当年该县农民2~11天的劳动纯收 入。与表4相同的是,次之于最底线的30元仍然是最多人随礼时的选择。
3.儿 子结婚。K的儿子2003年结婚,当时K家举办了规模较大的宴席,重视程度超过女儿出嫁以及外孙出生。这次道贺并随礼的人数有568人,共收到礼金 34990元,人均送礼61.60元,礼金总数相当于当年F县9.59个农民的年均纯收入。和前两次相比,不但随礼的底线以及上线都上调,而且这一次礼金 的档次更多,有20元、30元、50元、100元、200元、300元、500元、1000元8个档次,表6是具体分布情况(见原文)。由上可知,尽管相 隔时间不长,但是,这次前来道贺的人以及礼金的数额远远多于前两次办事,众多的道贺者使礼金数额的档次拉大,甚至有人随礼上千元。和表4和表5相同的是, 随礼者的礼金档次主要集中在中等或者偏低的水平,其中,50元和30元是较为常见的选择,其次是100元。可见,Z村的随礼风气虽然浓厚,但并不过分铺 张。
四、K随礼的心理分析①
在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地政府纷纷号召农民&婚丧从简&,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出台&限桌令&,以约束人们红白事的办事规模。尽管K也认为&农村人办事有时浪 费,好面子&,但在他的视角里,随礼的主流是好的,对农民的生产、生活有不可或缺的帮助;同时,随礼必须遵循某些规则,把握礼金的额度时尤其如此。
(一)随礼为何是必要的就K而言,随礼存在的必要性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 一是出于&一家事情大家办&的需求。用K的话来讲,&过去农村穷,农民收入水平低,每当遇到结婚、修房、老人去世或者得大病等情形,单凭一家的能力往往难 以将事情办结,随礼就是大家凑钱把事情办完&。时至今日,随礼依然有这方面的功能,究其原因,他认为&现在经济条件虽然比过去好一些,但办事成本也高了很 多,在农村,死了老人要花大几万,修建一处新房至少要十万,娶媳妇要十五万以上,一般家庭是难以一次支付这些钱的,事情办得太寒碜了,心里总过不去&; &通知人家来探望或者吃酒的另一层意思就是希望获得别人的帮助,并且以后也通过这种方式回报别人&。K的这种心理是很多农民的共识,事主家庭办事需要邻里 以及亲朋好友的帮助,但在感受&人人为我&的温馨的同时,又必须在另一些场合履行&我为人人&的职责。久而久之,人们对这种互助形式便形成习惯,甚至是依 赖。
其 二是感情沟通的需求。长期以来的相互帮助使出礼者和受礼者之间的感情得到反复认同并不断积聚。但是,在K的视角里,随礼的感情沟通功能还包含在那些办事的 场面中。他认为&农民平时没有什么娱乐,也不懂什么是娱乐,不干活了,整天就知道打牌、看电视,很少有机会聚在一起聊天,而这些事(指办红白事的场合&& 笔者注)却使大家都聚在一块,大伙在一起唠唠嗑,使心里舒坦些了就是娱乐&。那些由不同事由引发的随礼场合对K及村民们有强大的吸引力,是他们最常见的集 体生活场景,也是他们最热衷参与的有组织活动,他们对这些场面的偏好绝不逊于依据国家政治制度推进的那些活动,例如村庄选举、召开村民会议等。
其三是为了实现收支平衡的需要。随礼是K和多方主体之间的礼物受、送关系,从长远来看,不但这种关系是相互而绝不是单向的,而且他们还极力追求付出与回报的平衡,并在追求平衡的过程中将随礼无限延伸,使继续随礼成为实现公平的手段,对此,下文将详细论述。
(二)如何把握随礼的额度
如何恰如其份地确定礼金数额是随礼中的关键问题,出手不得当就会有失礼节,甚至得罪人。按照K的实践,出礼金额是由几方面因素综合决定的,随礼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
首 先,礼金大小取决于双方既已形成的受、送关系,或者出礼者打算与对方建立怎样的受、送关系。随礼是等价有偿的交往,出礼者在送礼的时候就会想着对方的还 报,受礼者在受礼时也要牢记礼金的数目或者礼品的数量和质量,以便在适当的时候以相等的数量还报。礼尚往来是一个周而复始、环环相扣的历程,而不是一个单 独孤立的片段,受礼者都不&白拿&,送礼者也不&白送&,用K的话来讲就是&不是不想当&活雷锋&,关键是,谁都没有那么大的能力长期做&活雷锋&&。因 此,某人&久不回乡,办完事、收了礼就走人&的情况,在农村中甚少发生。
但 值得注意的是,K随礼中的这种&等量还报&并不是礼金或礼品在数目上要绝对相同。一方面,因为随礼受、送之间周期较长,在受礼若干年后出现还礼场合时,K 须考虑这些年间货币购买力的变化问题①。随着经济发展以及收入水平提高,K清楚地意识到,货币购买力在下降,而物价水平上涨了许多,因此,出礼时,较之于 当年实收的礼金数目,K通常适当增加一些,否则便&拿不出手&或者会招致他人&不痛快&。反之,其他人对K的出礼亦然②。对于后来增加了的这部分金额,与 其说是&随礼具有储蓄性质,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利息&,不如说是过去送出的那笔钱,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以合适的规模&再现&。另一方面,从K的实践经验看,还 报的场合也不仅仅局限于账册中的随礼事由,还可能表现在日常生产、生活的互助与互济过程中。例如,G在K家办事时出了礼,但是,G孩子多年都在北京、大连 等地工作,即便有红白事也不返乡办。这样,多年以来,G家就一直没有出现要K随礼的事由,甚至预计日后也难以出现随礼事由。这时,K回报G的方式就是两家 人平日多走动,时不时请他吃饭或者馈赠一些礼品、食物等,这也是一种渐进式的还报,与随礼有异曲同工之效。
总 而言之,K和其他农民一样是非常理性的,决定出礼多少时,他们首要慎重考虑的不是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而是彼此在交往中既已形成的受、送关系或者意欲构建 的受、送关系。收支平衡是随礼中所有参与者都想要达到的结果,为了达到这一结果,在漫长的时期里,人人需要对随礼进行记账、计算和思量,而随礼事由的持续 出现,使这种记账、计算和思量的历程也不断随年月而延伸。
计 算、思量的结果不外乎是两种情况:一是促使人们绵绵不绝地参与各种随礼活动实现收支平衡;二是当既有的随礼事由已经不能很好地实现收支平衡时,适时而刻意 地营造场合以达至平衡:原来不打算举办某项活动的,但现在考虑到,如果长久不办事就&回不了本&,所以,就必须找理由办事。这种做法会导致新的随礼事由横 空出世或者办事的标准有所下降,最常见的例如,本来60岁才做大寿的,现在50岁或者55岁也要做。诚然,这一切都只不过是农民孜孜不倦地追求等量与公平 时所付诸的行动,本来无可厚非,但绝对的平衡只能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理想状态,随礼总是从不平衡到相对平衡,从相对平衡到基本平衡,再被其他事由打破恢复至 不平衡,之后再锲而不舍地追求平衡,从而将随礼推向了无限。在笔者看来,这是当前农村不再凝固、农民不再愚昧的状态下,随礼却依旧盛行的关键原因之一。
其 次,礼金大小取决于出礼者与受礼者之间关系的亲疏远近,随礼是用货币来量化的人情,&送礼体现着关系的亲疏远近&(王德福,2009)。礼金就是这些人情 关系亲疏程度的标尺和衡量。人情包括亲情、友情和乡情,其中,亲情是最为重要的人情。在农村,衡量亲情疏密的不仅是指血缘关系,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民俗所固 定下来的一个个差异格局。受到具体事由的影响,这些格局是不相同的,同一亲属在事主家所举办的不同随礼场合中,其地位和重要性有所不同。
再 次,决定礼金时还要考虑随礼的事由。送礼者在对同一家庭不同时期所出的礼中,凡对方有大喜和大哀时就会多出一些,办其他事时会少出一些。按照Z村习俗,在 红白事中,喜之大小依次为:结婚、长者60以及80大寿、满月以及上梁。而其他诸如升学、迁出、返乡、置业、店铺开张、当兵等的喜庆程度不相伯仲,差别不 大。在哀之大小的排序中,人死大于病,得重病大于得小病,出礼的额度也因此而有差异。至于妇女流产以及其他特殊的&病&,从理论上讲,虽然也流失了生命, 甚值哀悼,但在Z村,这些已渐渐不被当作是病。事主遭遇这种情况,往往会自觉羞丑大于悲哀,①当然,这只是他带有经济学属性的考虑和粗略的判断,而不是他 运用经济学公式精确的测算。K不懂也不关心经济学。②在出礼账册中,这样的例子很常见。例如,1997年K的女儿结婚,村民A随礼30元;到2003年A 的二女儿结婚,K送去了50元。甚至非亲密关系之间轻易不会透露内情,因此,20年来,K因为妇女流产只出过一次礼。
最 后,礼金大小也与社会影响力以及经济实力相关。很多时候,随礼被视作关乎农民自身形象的&面子工程&。对于受礼者而言,无论是红事还是白事,随礼的人越 多,受礼金额越大,场面越上规模,必然会觉得越有面子,它象征着事主家庭在当地有影响力,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人希望将事情&做大,做 强&①。反过来,对于人情网络中的那些有实力的家庭,邻里或亲朋好友在随礼时不得不考虑其实力而酌情提高金额。他们会怀着&人家有钱,送太少了,别人瞧不 起,面子上过不去&的心理去决定一个自认为适合的礼金数目。这个数目通常比对其他人略高或者与其他人相等。虽不至于是通过这种方式刻意地去巴结对方,但出 礼者至少是试图让这些在当地有影响的人知道,他们&重情谊,通礼节&,从而获得这些人的认可,毕竟,交有&实力派&亲朋好友对多数农民来说是有面子的。K 在处理与镇上几位&重要亲戚&的关系时就存在上述心理。从另个一角度来看,条件较好的人对K出礼时,较之于一般家庭也会慷慨大方一些,由于经济情况允许, 他们可以&不按规则出牌&,尤其对于认为值得帮助的有困难的亲戚,他们或许不考虑既已形成的受、送关系以及亲疏远近而直接给出一个较大的数额,甚至自找一 些事由,趁机给予帮助。之所以这样做,最直接的意图不是为了使自己获得某种&成就感&和&优越感&,而是对弱者施与的一种合情合理且又不伤及其自尊的关 爱。久而久之,这些事实会为其他人所察觉到或者猜测到,那么,以上的慷慨最终也使他们在熟人社会中赢得更多尊重,当然,这在农村也是莫大的荣耀。K的经济 实力虽然一般,但他在随礼的过程中也曾接济过困难的亲戚。
除 此以外,还有其他因素虽然不普遍存在,但也影响着K出礼的数额,其中较为重要的是K的报恩情结。K年轻时家庭环境不好,有一嫁到邻村的堂姐常常接济他 们,K向来十分感激堂姐一家,K家经济环境变好以后,无论堂姐家办什么事,K出手都非常大方。后来K的父母和堂姐、堂姐夫相继去世,但K对堂姐的子女还是 照顾有加。在K看来,没有堂姐当年的帮助,就不会有他家今天的一切,这样,对于那些帮助他家渡过困境的人,K总是以一种没齿难忘的心态,时刻准备涌泉相 报。绝大多数农民和K一样,脑海中充满深厚的报恩情结,在随礼的过程中,他们会不经意地增添感情附加分,其结果便是礼金的数额较之正常情况上涨了不少。
还 有一个是K的自身因素。如前所述,K是村会计,人际交往面比较广,经常获邀请参加他人的红白事,这使得他出礼的次数较一般人多。但是,在那些并非事关重大 的随礼场合,K随礼的数额不大,通常都是10元、20元或者30元不等。之所以参加,用他的话来讲,就是&人家叫你,是看得起你,叫你去,你不去也不好, 虽然交情不深,但是去一去,捧个场什么的,然后随便意思一下,方便以后开展工作&。当然,在K陈述的这些理由中,&方便开展工作&是最重要的原因。对于事 主而言,只要K和其他村干部能来,他们会顿觉蓬荜生辉,至于干部能送多少钱,这从来都不是焦点问题。于是,在这些场合下,随礼双方各取所得,群众和村干部 &熟络了感情&,村干部与群众&加强了联系&。这种惠而不贵的良性互动手法,在维持村庄秩序、实现关系和谐,乃至于推动实施各项工作等方面都起着积极作 用,所以,为此而随礼也就相当有必要,甚至可能是物超所值。①这种虚荣心不独体现在K及其周遭的农民身上。在中国中部地区的个别村庄中,有更不切实际的 &面子工程&。例如,某家长者做60大寿,家里操办事情的人事先几个月就通知他人做好随礼准备,该老人儿媳妇的娘家答应随礼6000元,而且实际上也只出 了6000元,但是在制作礼册时(这一礼册与随礼账册不同,它在寿宴当日可供来宾参观、查看),受礼者为求更有面子,就在其中夸大数目,写下&某某,送 10000元&。同时,在当地,办喜事时还有人采用这样的做法:将随礼获得的钱在红绸布上粘成字挂起来供人观看,例如,乔迁新居的,粘成&金玉华堂&,生 日做寿的,粘成&万寿无疆&。
五、结语:礼物流动形式下的情感互动及经济互助
中 国农村地域广袤,人口众多,农民那种&一盘散沙&的&原子化&状态令人担忧。研究者曾经提出,&农村问题实际上是超大的乡村社会如何组织和管理的问题。& 但是,如果说,农村组织不仅仅是指依赖国家构建性力量所设立的那些部门或机体,还包括农民通过自发的方式组成的各种场合,那么,随礼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被 看作农民联合起来抗拒孤独的互助行动。无论是出于主观还是客观原因,长期寄身于村落社会中的人们总是格外害怕家中有事时处于孤立无援、冷冷清清的境地,更 加难以忍受被群落中的其他成员奚落为&不合群&。以礼物流动为形式,随礼使人们获得了心理安全、感情积聚和经济上的互助;同时,还体现了&熟人社会&对其 成员所产生的强大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农村社会秩序的维系中,较之于国家力量,这是一种无形但强大的&软实力&。&软实力&长期存在并早已为村落成员接受的 事实,使得任何试图在顷刻之间打破这种格局并自以为文明的力量,极有可能陷入吃力不讨好的困局。K的经历说明,随礼兼受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的双重影响,将 在精神与物质双重需求的交互作用下走向未来。客观地说,农民随礼与政府的治理管理并非对立,甚至可以认为,农民的这些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政府公共服务 的不足,发扬了人性的互助、互爱以及共享精神,展现了农村人际关系网络中尚留存着的温情脉脉的柔和面庞。适当的随礼有利于实现政府治理与农民自治的有效衔 接。
〔1〕尚会鹏:《豫东地区婚礼中的&随礼&现象分析.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6期:104-110
〔2〕王德福:《人情的公共性及功能》,()[].http://www.。
〔3〕萧唐镖:《二十余年来的乡村建设与治理观察与反思》,()[].http://www.chinaelections.org。
〔6〕周立群、曹利群:《商品契约优于要素契约&&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契约选择为例》,《经济研究》2002年第1期。
〔7〕张五常:《企业的合约性质》,载《经济解释》,商务印书馆,2000年。
〔8〕奥利弗&E&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商务印书馆,2002年。
〔9〕尹云松、高玉喜、糜仲春:《公司与农户间商品契约的类型及其稳定性考察》,《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8期。
〔10〕赵西亮、吴栋、左臣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商品契约稳定性研究》,《经济问题》2005年第3期。
〔11〕黄胜忠、徐旭初:《成员异质性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结构分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9期。
〔12〕Coase,R.:The Natureof Firm,Economica,Nov.,1937.来源:《中国农村观察》2010.5
责任编辑:
【】 【】 【】 【】 【】 【】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于利随礼赵本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