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宰相吴潜究竟有那几个儿子?各地的永兴派吴氏家谱谱都不一样

[转载]新市状元吴潜
新市状元吴潜
南宋末年,吴潜,父吴柔胜,兄吴渊三人俱登进士第,列台阁重臣,尤其二子俱拜相位,封爵公侯,且扬名文苑,可谓显赫一时。吴家世代书香门第,家谱列第十四世子吴丕乃饱学之士,精研理学。吴丕长子吴柔胜(公元年),字胜之,号壹是先生。幼听其父讲伊、洛书,已知有持敬之学,不妄言笑。长游郡泮,以诗文会友,人惮其方严,然皆称其才。
吴潜()南宋词人。字毅夫,一作毅甫,号履斋居士。原籍安徽宁国,先世自宣城迁溧水,潜则生于德清新市。其父吴柔胜在任两浙转运使时侨居新市镇,先居新市西安街的东岳行寺,其后,居朱家弄后居新市北栅吴家园。吴潜有四位兄长,长兄吴溥,字泉父,号博庵,二兄吴深,字造父,号得庵,三兄吴渊,字道父,号退庵,四兄吴沈,字静父,号默斋。吴潜有三子,长子吴璞,次子吴是,三子吴定。吴潜长子吴璞中淳祐四年,甲辰科进士,该支定居新市。吴潜次子吴是,字是之,任进义校尉、水军上将,与元兵交战而亡。吴是长子吴泽,字伯常,受荫仕承信郎,官居汴梁,后与吕文德守襄阳,“宋亡不臣元”“同故将李曾伯移家嘉兴思贤乡”;吴泽一脉遂迁离故土。公元1277年,元廷在澉浦置市舶司,吴泽以航海为业,是以海运成巨富。后卒葬澉浦。吴泽第三子吴森与赵孟罱缓茫浴耙迨俊敝晃馍都次蠡椅庹颉霸募摇敝弧
吴潜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22岁中丁丑科状元。曾经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后来升为左丞相,先后被封为崇国公、庆国公、许国公。《辞海》中称吴潜对南宋朝廷的苟且偷安深感忧虑,主张加强备战以抗御元兵。
吴潜中状元后,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绍定四年(1231),吴潜上疏,纵论治国方略,被授任浙东常平提举,辞而不就。朝廷改任其为吏部员外郎。迁为太府少卿,总领淮西时,吴潜又建议朝廷在边事上应“以和为形,以守为实,以战为应。”不轻起战事,后被事实证明正确。任建康知府时,吴潜又上疏论保蜀之方,护襄之策,防江之算,备海之宜。端平元年(1234),因上陈九事,忤怒宰相,被罢贬为秘阁修撰。不久朝廷欲任命吴潜为太平知州,吴潜连续五次辞却,朝廷不许。当时内忧外患,国家日危,面对襄、汉溃决,兴、沔破亡,两淮俶扰,三川陷没,吴潜上疏朝廷,认为朝中大臣要“勿以术数相高,应以事功而勉;勿以阴谋相讦,应以识见相先。协谋并智,戮力一心,则危者尚可安,而衰证尚可起矣。”又请分路取士,以收淮襄之人物。吴潜任吏部尚书、临安知府时,上疏论艰困之时,非反身修德,无以求亨通之理,理宗深以为然。淳佑十一年(1251),吴潜为参知政事,右丞相兼枢密使。宝佑四年(1256),为沿海制置使。任庆元(今属浙江)知府时,吴潜以久任丐祠,累次上书乞归故里,采取措施,使地方财政大幅增加,对贫苦百姓,吴潜为之输纳赋税,减轻了人民的疾苦。不久,吴潜进封崇国公,判宁国府;还家,以醴泉观使兼侍读,召入对,被召入京,再次陈述“畏天命,结民心,进贤才,通下情”之必要,被理宗采纳。拜特进、左丞相,进封庆国公。
吴潜一生两次为相,任职繁多,忠正睿智,政绩卓然。吴潜从政期间,朝廷屈居于江左,苟且偷安;君臣骄奢淫逸,沉湎声色,奸佞弄权,迷国误军,国事民生凋零。吴潜清廉勤政,欲挽大厦于将倾。吴潜为人正直不阿,无论是在地方任职,还是权撑六部,他都以正直无私、忧国忧民、忠义爱国闻名。时值南宋末年,蒙古大军不断南侵,吴潜当宰相,颇想力挽狂澜,救国于不坠。他曾对宋理宗赵昀惊呼:“国家之不能无敝,犹人之不能无病。今日之病,不但仓扁望之而惊,庸医亦望而惊矣!”又曾上书议政,内有“边事当鉴前辙以图新功,诸弊当权新制以解后忧”两点。他曾贻书当时的丞相史弥远论事:“一曰格君心,二曰节奉给,三曰振恤都民,四曰用老成廉洁之人,五曰用良将以御外患,六曰革吏弊以新治道”。还敢于直言朝廷,谏理宗修身养民,“使三军百姓知陛下有忧之之心……以培国家一线之脉,以救生民一旦之命”。端平元年(公元1233年),吴潜力陈九事以正国本、图长策。针对朝中弊政,他提出“以静专察群情,以刚明消众慝,毋以术数相高,而以事功相勉,毋以阴谋相讦,而以见识相见”;“乞令在朝之臣各陈所见,以决处置之宜”;“重地要区,当豫畜人才以备患。论大顺之理,贯通天人,当以此为致治之本。”对宋与蒙古合力灭金后的形势,吴潜认为“与北为邻,主张和、守、战三者结合:“以和为形,以守为实,以战为应”,要积极防御备战。元兵渡江攻鄂州,别将由大理下交址,破广西、湖南诸郡,朝廷势危,吴潜推源国家安危治乱的祸根是:“公道晦蚀,私意横流,仁贤空虚,名节丧败,忠嘉绝响,谀佞成风,天怒而陛下不知,人怨而陛下不察,稔成兵戈之祸,积为宗社之忧。”直言怒斥诸昏君和奸党小人;忧国之心,令人慨叹。
景定年间,由于南宋王朝的腐败,听信奸臣贾似道谗言,吴潜的雄图大略成空。景定元年(公元1260),元兵攻鄂州,吴潜忧心如焚,言:“臣年将七十,捐躯致命,所不敢辞……。”
吴潜因谏阻贾似道立赵祺(即宋度宗)为太子,惹怒了宋理宗,贾似道趁机投石诽谤,被革去丞相之职,谪建昌军,旋即贬黜徙广东潮州,责授化州团练使,循州安置。贾似道谋代吴潜其位,私下又令知州刘宗申加以追害。
景定三年(1262),贾似道暗使武人刘宗申毒害吴潜于循州;“循人闻之,咨嗟悲恸”。当年五月,吴潜遭毒而卒。
传说吴潜去世前自知死日,曾对人说:“我将逝,夜必雷风大作。”他临死前,果然风雷大作,四鼓开霁,端坐而逝。百姓闻之,无不嗟叹悲恸。吴潜在遗表《谢世颂》写道:“生在湖州新市上,死在循州贡院中;一场杂剧也好笑,来时无物去时空。”
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祸国殃民贾似道被贬官抄家,由县尉郑虎臣押解循州安置。途经福建一古寺,郑虎臣见壁上有吴潜南行所题字,不禁忿忿不平地问贾似道:“吴丞相何以至于此。”贾似道脸露愧色,不敢回答。至漳州时,因知府赵介如为贾似道门客,竟设宴为贾洗尘。郑虎臣暗自思忖:潮汕贾氏门徒甚多,一旦入粤境,杀贾难以得手。出漳州城时,遂果断将贾处死于木棉庵内。赵介如闻之,便前往哭祭道:“呜呼,履斋死循,死于宗申;先生死闽,死于虎臣。”只此四句,道出二相的死因。一忠一奸,天理报应,昭然若揭。当年,恭帝赵念其生前竭尽孤忠诏令给予平冤昭雪,恢复原宦,追赠少师。因此,在《义门吴氏谱》中,吴潜便有“公贤相状元左右丞吏兵工三部尚书枢密使封金陵郡开国公加封崇国相国庆国改封许国公赠少师”的冗长头衔。
吴潜卒于1262年,墓原葬循州,后来其子孙迁居福建,将其灵柩迁葬南安东田芹山湖尾山下。墓呈“也”字形,在当地世称“也字墓”。德佑元年,太府卿柳岳请赠少师追葬,浙江湖州德清之北门外张家山中。
吴潜能诗,多为纪游、即事之作,有的也抒发“丈夫勋业在安边”(《送曾阿宜往戍》的抗敌抱负。吴潜又是南宋词坛的重要词人,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题材广泛,多激昂凄劲,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小令《南柯子》写道:“池水凝新碧,阑花驻老红。有人独立画桥东,手把一枝杨柳系春风。&&&
鹊绊游丝坠,蜂拈落蕊空。秋千庭院小帘栊,多少闲情闲绪雨声中。”通过对春光中各种景物和举动的描写,表达了一位妙龄女子的惜春之情,在这背后更深层次的却是对光阴、青春的眷恋。全词意象丰富,情景映衬,递进转换,微妙细腻,余味无穷,极具“婉约派”神韵。其余诸如《二郎神》(小亭徙倚)、《青玉案》(十年三过苏台路)等皆属此类。《鹊桥仙》词云:“扁舟昨泊,危亭孤啸,目断闲云千里。前山急雨过溪来,尽洗却、人间暑气。&&&
暮鸦木末,落凫天际,都是一团秋意。痴儿騃女贺新凉,也不道、西风又起。”《海棠春·已未清明对海棠有赋》:“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饷、胭脂尽吐。老去惜花心,相以花无语。&&&
羽书万里飞来处,报扫荡、狐嗥兔舞。濯锦古江头,飞景还如许。”吴潜的这一类词,或写宦海浮沉的落寞,或抒发心忧国事的悲怆和壮志未已的情怀,格调沉郁,感慨深切,动人心魄。
吴潜流传最广,艺术价值最高的是怀古、送别词,这类“豪放派”作品是他词作的主要部分。理宗嘉熙初年,吴潜任镇江知府时作词数十首,期间代表作为《水调歌头·焦山》:“铁瓮古形势,相对立金焦。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远岫忽明晦,好景画难描。&&&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皋。惟有汀边欧鹭,不管人间兴废,一抹度青霄。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全词由写景、怀古、抒情交织组成,上片从形势写起,江、天、远山,由近而远,层层生发,“视通万里”;下片超越时空局限,“思接千载”,妙用故典,一气呵成。语言明净、圆熟,意境高远清新,表现了豪迈开朗的胸襟,读起来爽口惬心,发人意兴。吴潜作有《满江红》多篇,著名的有《豫章滕王阁》、《送李御带珙》、《金陵乌衣园》、《送陈方伯上襄州幕府》、《齐山绣春台》等。《满江红·豫章滕王阁》写道:
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
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
何处征帆林杪去?有时野鸟沙边落。
&&&&&&&&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
&秋渐紧,添离索;
天正远,伤飘泊。
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
&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著。
&向黄昏断送客魂销,城头角。
这首词写于理宗淳祐七年(公元1247年)春夏之际,吴潜由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遭罢,改任福建安抚使。赴任途经南昌,顺道探望在此任江西安抚使的兄长吴渊,兄弟同登滕王阁。吴潜忧心国难深重,感慨有志难酬,遂作此词。上片写景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处处映照着王勃《滕王阁序》,沟通古今,意象鲜明;下片由近及远,回首往事,对人生、国事俯仰兴嗟,忧愁沉痛,绵绵不绝。成为宋词中的名篇。吴潜词风激昂凄劲,题材广泛,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也常吐露个人理想受压抑的悲愤。"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满江红〕《送李御带珙》)是他壮志未酬的自我写照。吴潜的诗,多为纪游、即事之作,有的也抒发“丈夫勋业在安边”(《送曾阿宜往戍》的抗敌抱负。
&&&&吴潜不仅是南宋末著名的政治家、诗人,还是一位性情中人,吴潜与妻感情深厚,30岁时妻子因难产去世,吴潜立志终身不娶,家中女佣人也不雇,可见吴潜的品德高尚。
&&&&他一生著有《履斋诗馀》(收词二百五十余首)、《许国公奏议》、《论语士说》、《鸦涂集》等,明代梅鼎祚编校为《履斋先生遗稿》四卷,续集一卷,别集二卷。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嘉善吴镇纪念馆和《吴镇传》错误严重误人子弟(三)_浙江嘉善计益_天涯博客
收藏嘉善遗物,挖掘嘉善历史,弘扬嘉善“善”文化浙江省嘉善县地处江浙沪两省一市交界处,建于明朝宣德五年(1430年)。因“民风纯朴、地嘉人善”,所以定名为嘉善,
今日访问:[$DayVisitCount$]
总访问量:63885
开博时间:
博客排名:27572
(248)(25)(18)(14)(9)(10)(17)(7)(4)(8)(7)(4)(17)(5)
(5)(4)(1)(6)(3)(5)(1)(19)(134)(75)
四,《义门吴氏谱》造假严重,吴潜非吴廷祚之后,吴寔也非吴潜之子,吴镇更不是吴潜之后。
家谱中的造假是普遍现象,由于早期家谱大多没能保存下来,现存家谱大都是明清以来特别是民国时期所修,而所述先祖事迹都远在明清以前,要做到真实可靠并非易事。因此,过去修谱者在追述祖先源流、先人事迹时,张冠李戴者往往有之,混淆颠倒基本事实、与历史不符合的现象也很常见。究其原因,与编修的人故意做假有关,攀附冒认名门者有之,含糊其事、胡编乱造者有之,真假相间,不一而足。明清时还出现了专门替人伪造家谱世系的&谱匠&,《义门吴氏谱》就是一本造假严重的家谱。
1,《义门吴氏谱》义门吴氏是假义门。
在家谱前标&义门&二字的,有的是历史上确实受朝廷表彰为&孝义之门&的真义门。而有的是修家谱的时候自己编造的假义门。《义门吴氏谱》应为后者,《吴镇传》170页&二十二世,金栗。行圣一,号石钟先生,时称孝义一门。被朝廷表彰为&孝义之门&是及其光宗耀祖的事情,真义门在修家谱的时候都会对何时何事被朝廷旌以&孝义之门&做详细叙述,而《义门吴氏谱》里只是用简单一句&时称孝义一门&偷偷带过。
2,《义门吴氏谱》攀附名门,冒认南宋丞相吴潜为十六世祖。
吴潜() 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人(今属安徽)。祖籍平江府(姑苏三让乡梅里村),平江吴氏十八世孙,高祖吴奭,曾祖吴洙,祖吴丕承,吴柔胜四子,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曾两度拜相。景定三年五月十二日暴卒于循州(今广东惠阳县境)。德佑元年(1275年),吴柔胜(吴潜父)、吴渊(吴潜兄)、吴潜、吴琳(吴潜长子)。祖孙四人均进士及第,其中吴潜为嘉定十年(1217年)状元。吴渊、吴潜兄弟先后入相,显赫一时。吴氏为官廉洁清正,勤政爱民,为国家民族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南宋历史上最显贵兴盛的家族之一,同时也成为后人修订家谱冒认先祖的对象。(如福建吴氏四溪吴昭派称:吴潜其子吴极、孙吴昭,迁居福建泉州。吴昭生四子,长吴勋,居号龙溪;次吴笃,居号梅溪;三吴然,居号清溪;四吴烈,居号洛溪。故称吴昭为四溪公。衍传南安、晋江、同安、安溪、龙海、云霄等地。)
嘉定六年(1213)春三月吴潜19岁娶溧水世家平氏为妻,吴潜生三子:嘉定九年(1216)吴潜22岁生长子璞,璞为淳祐四年甲辰科进士,累仕至吏部尚书,历史上较有作为(《宣城志&名臣》云:&吴璞字禹珉,号觉轩,潜长子。登淳佑四年(1244)进士,初授校书郎,改除嘉兴府通制、沿江镇抚使。信赏必罚,将士用命。元人侵两淮,遣将会吕文德败之于泗州。及知镇江,能备兵息寇。任吏部尚书,掌左选,与丁大全不协,&&以疾乞闲,时年四十二。文文山(文天祥)称其有扬休山立之韵,日光玉洁之襟。&明&归有光赞吴璞曰:&勋猷卓伟,学业深沉。一朝柱石,百世典型。&)。嘉定十四年(1221)吴潜27岁生次子琳,琳为江东招讨使(《宣城志》又云:&(璞)弟琳,善吟诗染翰,赵子昂(赵孟頫)每敬之。今玄妙观(今宣城鳌峰公园)&鳌峰&二大字现存。尝为元招讨使,谥忠壮,著有《存吾诗集》。&)。嘉定十六年吴潜29岁(1223)五月生三子玠,玠为司门,身名不显,同年六月二十七日卫国夫人平氏薨,葬于崐山乡黎桥宝顶寺之侧(今为宣州区南湖乡崐山村)。吴潜此后终身未再结婚。明&梅鼎祚《宛雅》引吴伯与《传略》云:&癸末六月,卫国夫人平氏薨。&&(潜)不复娶,亦不畜婢妾。&《高淳志&吴潜传》亦云:&(潜)丧妻时未三十,不再娶,不畜婢。&故吴潜在世仅有吴璞、吴琳、吴玠三子。
《义门吴氏谱》为了冒认名门之后,将吴潜长子次子分别造假为长子吴定,次子吴寔(《义门吴氏谱》中吴镇的曾祖父),把吴潜和吴寔编造为父子关系,事实上,在赵孟頫为吴森(《义门吴氏谱》中吴寔孙,吴镇三叔)撰的《义士吴公墓铭》中很清楚的记载为:&森之父讳泽,大父讳寔,曾大父讳坚&。吴寔的父亲实际是吴坚而不是吴潜,对此,《义门吴氏谱》中解释为:&先是许公(指吴潜,封许国公)自以勋戚裔,忠鲠招嫉,见世将变,托公于族弟坚,携养汝南(今河南汝南)。后海运公(吴寔长子吴泽,曾业海运)惧祸,故义士墓表直托称曾大父坚云。&(《吴镇传》解释为吴潜官江东安抚留守,主张对金用兵,为力主议和的右相史弥元所忌,吴潜预感到世事将变。逐讲次子吴寔送到河南汝南县族弟吴坚处寄养,吴泽入元后怕元朝迫害南宋大臣后人才隐瞒南宋丞相吴潜嫡孙身份。)。以此来否定掉吴寔为吴坚之子而冒认吴潜为父。
但无论如何编造解释,都改变不了吴潜只有璞,琳,玠三子的事实,何况长子吴璞次子吴琳皆历史名人,历史上多有记载。景定元年,吴潜与子吴璞还同修了《宋许国公复修源流世谱》。即便《义门吴氏谱》的解释为真,吴潜多出此一子,家谱中也该是璞,琳,玠,寔四子。并且《义士吴公墓铭》写于元代皇庆二年,年代上根本就已经不存在元庭迫害南宋大臣之后的可能了,完全没必要隐瞒,既然要隐瞒,吴寔吴泽同为抗元又为何不隐瞒?还有河南汝南当年为金国境内,既然是因主张对金用兵才为力主议和的右相史弥元所忌而预感到世事将变,就更不可能反将儿子送敌国境内的族弟处寄养了。再者《义士吴公墓铭》曰:&父讳泽,承信郎,移戍盱眙,事淮东帅李公曾伯。& 李曾伯() ,南宋词人。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南渡后寓居嘉兴(今属浙江),淳祐二年(1242),迁太府卿、淮东制置使、知扬州。四年,兼淮西制置使。六年,落职予祠。景定五年(1264 ),知庆元府 、沿海制置使 。咸淳元年(1265),为贾似道所嫉 ,褫职。五年,其子李杓刊其所著,时曾伯已卒。曾伯素知兵,所至有治绩,称南渡后名臣 。《宋史》有传。也就是说吴寔长子吴泽移戍盱眙事淮东帅李公曾伯为淳祐二年(1242)到四年(1244)年间,嘉定六年春三月(1213)吴潜19岁娶平氏为妻,按最快也要1214年得子吴寔(假设是长子),就算吴寔18岁完婚19岁(1231)得长子吴泽,淳祐二年(1242)到四年(1244)年间吴泽也最多才12-14左右。那移戍盱眙之前又多大?所以从年龄上推断,吴泽也不可能是吴潜嫡孙,吴寔不可能是吴潜之子。另外,与吴潜同时代有左丞相吴坚一人,吴坚(年),字彦恺,号实堂,仙居官路后里吴村人。淳右四年(1244年)进士。理宗时为朝廷重臣。德右元年(1275年),元军兵临宋都临安城下,对宋迫降。十二月吴坚受任签书枢密院事,二度出使元军营求和。德祐二年正月,升左丞相兼枢密使,受谢太后命,与贾余庆等先赴元营议降,后为祈请使,赴元大都呈降表交宋玺。立国300多年的赵宋政权灭亡。封建社会&失节事大&。在后人看来属于奸臣,因此,吴坚虽&考其名位,实在文陆之前&,但因其&不能自抉一死&而投降了元朝,不仅国史不予作传,且县籍也不以为荣。仙居县万历、康熙、光绪三志对他事迹均了然无载,&以致寂寞无闻于后世。&,从年龄上来推断吴寔父吴坚更不可能是此左丞相吴坚,但后人参照《义士吴公墓铭》修《义门吴氏谱》时,如果不加分辨引起误会,因而造假改换门面倒是极有可能。
3,《义门吴氏谱》中吴潜之前的世系也全然不对。
南宋左丞相兼枢密院使吴潜撰有《吴氏统宗族谱叙》并与长子吴璞一同完成了《宋许国公复修源流世谱》。其中吴潜记载的世谱支图中,吴潜曾祖吴洙,祖吴丕承,父吴柔胜,长子吴璞。而《义门吴氏谱》里却编造为吴潜曾祖吴望,祖吴衢,父吴柔胜,长子吴定,全然不对。
4,又冒认北宋贤相,开国元勋吴廷祚为三世祖,宋太宗四公主蔡国公主驸马都尉吴元扆为四世祖,北宋忠义将领吴革为九世祖。
《吴氏统宗族谱叙》中吴潜记载的世谱支图中,吴潜的先人中根本就没有吴廷祚,吴元扆,吴革三人。
乾隆辛未年(1751)《宣州水东镇吴氏宗谱》一卷、道光甲申年(1824)《宁国茭笋塘吴氏宗谱》三卷、道光丙午年(1846)《宁国南极吴氏宗谱》四卷,光绪戊申年(1908)《宁国小东乡吴氏宗谱》一卷,清光绪癸巳(1893)重修的《云梯吴氏宗谱》记载,吴氏祖籍在平江府(姑苏三让乡梅里村),先祖竦公隐潜州(今浙江省临安市于潜镇)于此,竦公传琳,琳传嵩,嵩传敬忠,敬忠传景和,景和传君宠,君宠传七世至宋太祖以功授水陆转运使仁寿。吴仁寿因&宦游宛宁,览云梯之景:山岳若城廓之状,风土有生化之机,可为胜境,遂卜居焉。&吴仁寿为迁宁始祖,自此定居该地,世代繁衍。仁寿生三子:长子孟修徙宣城白马山,孟修为吴氏迁宣城白马山始祖。孟修传达道,达道传宫府,&宫府传安礼,安礼传弥远,弥远传高,高传奭,奭传洙,&洙传丕承,&丕承传柔胜,柔胜以高淳籍登进士。仕秘阁修撰,谥&正肃&。柔胜生四子:长子源,赠迪功郎。次子泳,入太学三载,春官以荫授安吉州武康县主簿,定居高淳。三子渊,参知政事,封金陵侯,后从宁国徙居宣州。谥&庄敏&。四子潜,左丞相,许国公。&吴潜是平江吴氏十八世孙,宁国吴氏十二世孙,宣州吴氏十一世孙。与《宁国茭笋塘吴氏宗谱》记载:&世系则详载自竦公而下至宝行辈二十世&相吻合(宝行辈是吴潜孙子辈)。吴廷祚,吴元扆,吴革根本不是吴潜和吴镇的先祖。吴潜祖上在宋代就出了一个进士吴柔胜和官不大的水陆转运使吴仁寿,并无显赫人物。
吴廷祚家族在宋太宗四公主蔡国公主去世后迅速岁败,孙辈和曾孙辈只因宋太中子孙关系才在皇宫内担任一些宫廷禁卫官职,到了七世孙吴革只能能以从军入仕,才晋升到外军统制这种中下级军官。吴廷祚家族三代之后世系因此无考。吴革唯一可知为《宋史 卷四百五十二 列传第二百一十一 忠义七 吴革传》曰&吴革,字义夫,华州华阳人,国初勋臣吴廷祚七世孙也。少好学,喜谈兵。再试礼部不中,乃从泾原军,以秉义郎干办经略司公事。& 具体吴廷祚到吴革的世系和吴革之后世系均已无考。故各地吴氏家谱多有冒认吴廷祚为先祖现象,且都为四子宋太宗四公主蔡国公主驸马都尉吴元扆之后,忠义将领吴革之后。
5.,还冒认南宋抗金名将吴玠吴璘兄弟为先祖。
《义门吴氏谱》载吴革传吴佑、吴祈,次子吴祈传吴玠、吴璘,吴璘传吴杨、吴挺、吴抦、吴抡,吴抡传吴煜,吴煜为思贤乡始迁祖,吴煜在思贤乡传至十七世,无嗣,后由吴革长房一枝传下吴泽立嗣
吴璘(),字唐卿,德顺军陇干(今甘肃静宁)人。南宋名将吴玠的弟弟。他智勇双全,与兄长吴玠一起成为著名的抗金大将。在南宋抗金斗争中,与兄吴玠为保卫秦陇,屏障巴蜀,立下了汗马功劳,是南宋时期一位著名的爱国将领。著兵法两篇,已佚。吴璘的家世是卑微的,祖先是平庸的。以至与吴玠吴璘同时代一起在四川接替吴玠任四川宣抚使的胡世将在为其兄吴玠撰写墓志铭《宋故开府吴公墓志铭》之际,竟找不到溢美之辞来褒扬一下这位赫赫有名的南宋大将的先人,只得简记其家世云:&公曾祖讳廉,赠太子太保;妣李氏,永宁郡夫人。祖讳遂,赠太子太保;妣齐氏,普宁郡夫入。考讳扆,赠少保;妣刘氏,嘉国夫人。自少保而上,世居德顺之陇干。以公贵,追荣三世&。吴璘父吴扆、祖吴遂、曾祖吴廉三代有考,从洪迈的《夷坚志》中,我们还能爬梳出吴扆的简单履历来&一吴扆少年从军,在德顺军所辖的水洛城(今甘肃庄浪)当寨卒。他作战勇敢,在与夏人、羌人的交战中立有战功,从而由一名普通士兵逐渐被提升为指挥使。王俨《吴武顺王璘安良保蜀定功同德之碑》记载:吴璘去世时有十二子,分别为:吴援、吴掖、吴扩、吴搀、吴挺、吴拭、吴拯、吴按、吴抦、吴扬、吴揆、吴撙.。吴璘前后世系清清楚楚。
《义门吴氏谱》先是更改了吴璘的父、祖、曾祖三代将吴璘伪造进谱中,然后将吴璘十二子去掉九子保留吴杨、吴挺、吴抦三子并加进一个吴抡为儿子以此冒充吴璘为先祖。
由此可见,《义门吴氏谱》造假严重,是一本不断攀附冒认名门的谱,十七世前的世系全部为假冒,将完全不同世系的北宋第一吴氏望族吴廷祚家族和南宋第一吴氏望族吴潜家族以及抗金名将吴玠吴璘兄弟家族串联并联起来冒充自己先祖,过去家谱造假,主观上为借此炫耀本族,客观上时间久远,先祖事迹无考,所以一般的家谱在成书三代之前世系皆不大可信。《吴镇传》考证《义门吴氏谱》约成书于明泰昌前后,而《义门吴氏谱》中时间久远的明代之前无论直系还是旁系,均名人辈出,宋代吴姓名人收罗过半,但进入相对可靠的明代以来虽然依然人丁兴旺,但期间除出产生过一位进士外,就再不见有什么名垂青史、功垂后世的优秀人物出现了。这倒也符合过去家谱造假特征。
所以吴镇既不是吴潜之后,也不是吴廷祚、吴元扆、吴革之后。吴镇禀性孤耿,终生不仕,从不与权势者往来。皆不是所谓的&宋室勋戚&的原因,又鉴于《义门吴氏谱》造假严重,故也更难说吴镇是不是真的是《义门吴氏谱》中的人。吴镇家世和身世依旧无考,对吴镇家世和身世的研究依旧停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发现《义门吴氏谱》之前。
《义门吴氏谱》载延陵君吴季札五十七代孙吴武陵之后宗枝图
(只录槜荣、槜华直系,旁系从略)
武陵>镒>满>柽>天全>璋>廷祚>元扆>守严>承嗣>世勋>用効>革>(次子)祈>璘>抡>煜>龙>位胜>诛、泗>槜荣、槜华。两家绝传后由吴革长房一枝传下吴泽立嗣。这一枝如下;革>(长子)佑>玐>掟>望>衢>柔胜>潜>寔>泽。
安徽宛陵吴氏世系(部分)南宋宰相吴潜究竟有那几个儿子?各地的吴氏家谱都不一样_百度知道
南宋宰相吴潜究竟有那几个儿子?各地的吴氏家谱都不一样
一般都认为有三子,长子吴定,次子吴实,三子吴渚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吴潜就是这三个儿子吴璞、吴琳、吴玠。其余全是假的!
吴潜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北丰润县吴氏家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